一切众生 从无始来,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注】:为了慎重起见,在我自己圈定重点要义的基础上,又让一位接触佛法不久的读者进行了一次标注,经文中加粗的部分就是二者各自确定的重点的并集。整个文章中黑色部分是经文原文,深灰色部分是他的标注,红色部分是我的释义。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一切如来因地行相,令诸大众得未曾有,睹见调御,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我等菩萨深自庆慰。

世尊,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唯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咨问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

[学人注]:两妄相依的两妄分别是什么?轮回与涅槃都是妄念,不能入清净觉。但是否讲涅槃的都是不了义,还是大家人为的把涅槃定义为轮回的分别,给自己内心假名了一个涅槃,实际上的涅槃只得就是不住轮回与涅槃。 如果说不能入清净觉的是由于无始以来的妄想,能入者非觉入故,能入者是因何而入?这里的非觉入故的“觉”,指的是圆觉心嘛?

[无禅释义]:两妄相依的两妄分别是什么?先说一下我们的人我执,这个人是怎么构成的?就是地水火风的假合之身。本无常住,坚定的认为我的身体就是恒常的实我,这就是妄。(之前听医学专业的朋友讲了,人体的细胞每七年就更新一遍,那么,哪个时点是你?又比如忒修斯悖论:如果忒修斯船上的木头被逐渐替换,直到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那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若不是,从哪一个时点开始不是?)。这就是四颠倒之一,四颠倒就是:执无我为我,执无常为常,执苦为乐,执不净为净。由此一系列的颠倒执取,便生种种二元分别对境之心。

涅槃,就是一个名词,既不是了义也不是不了义,了义和不了义说的是法理。如果我们讲无涅槃可得,就是了义,认为有涅槃可证,相较之就是不了义。

“涅槃指的就是不住轮回与涅槃。”这句话讲得好,点个赞。

“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由此不能入清净觉”,我们由四颠倒,升起执着分别,产生憎爱二境,这就是二妄相依,也就是梦中说梦两重天,于是就造种种业,见种种轮回,《圆觉经》这里的“妄见流转”用词很精准简洁,和我之前文章中一段话是一个意思,我摘取出来:“业力牵引本身就是妄识分别!!根本没有什么业力在牵引你,都是自己在牵引自己!自作自受而已。那我们为什么要干这么蠢的事?就是因为我们的无明,因无明而生执取和分别,因执取和分别又不停去攀缘住相,你只要住相,就必然跟着它走。小到烦恼,大至六道轮回。”

“厌流转者,妄见涅槃,由此不能入清净觉”,有不少人,认识到我们人生总是轮回流转不停,于是升起了出离心,想跳出轮回,不在三界中。于是就会去追求一个离所有尘劳的涅槃境界,这个也是妄见。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由此,也不能证得大乘的大圆镜智。

我这段话,必然有读者不认可,或者拒绝认可:“明明我的师父讲了,修行就是要脱离轮回,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其实吧,几年前,俺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呢,你可以去翻一下《三藏十二部》,看看佛经有没有讲过一个“第四界”?你若能找到,我自掏腰包过来请你吃饭,再磕三个头。

其实,在我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当时的心情就两个字:“绝望”。不能出三界那我修行还为了啥?啊?为了啥.........但,直到破除一切无明之后,才明白,三界就是出三界,没有一个”出三界”可入,也没有一个三界可出,一切本就是如来;涅槃解脱等同空花,烦恼轮回无异真如境界;智慧与痴愚一样,都是无明妄想,没有高低好坏之分;念起念灭本就不住,即便你想住也常住不能;一切法本就寂静清净;人我众生同一法性;众生无始以来本就究竟解脱,只因自己未认识到,仅此而已。

世尊:“诸佛菩萨入世,只为一大事因缘,使众生开佛知见。”这个佛知见,讲来讲去,其实就一句话:你,本来就解脱。

好了,我们回到经文,“能入者非觉入故”,能入者是因何而入?能入和可入,都是方便指引。最后的认识就是无入可入,本来涅槃。当然我就不讲了,因为我们所有大乘般若部经典,就是让你获得最后的这个认识,即正觉。因此,这些经文,一部经就足以指导我们证悟,甚至一句话就能指导我们证悟,比如上篇所说的,世尊在鹿野苑最初讲法,其中一个徒弟,听到世尊讲“客尘”这两个字,当下就证悟了。

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学人注]:不自断命?是不是说的:人心死道心才能活?

[无禅释义]:“譬如有人不自断命”,这里会有误解,“不自断命”这个“命”是指的紧前一句中主宰我们的“无明”,本起无明,那么这个无明就是众生的命根。其实,相就是相,区别就在住与不住,而不是灭没灭和空不空。证悟之前,住与不住都是在住相,证悟后怎么住相都不会乱心。即便是烦恼也就烦恼一下,这个烦恼相也是如来实相,去不烦恼也是如来实相。要住就住,要不住就不住。只要心是自由的,那么怎么做,就都是自由的。

前几天,群里讨论“自然”这个话题,挺有意思。道家讲道法自然,佛家讲随顺心观,一个意思。有的人,认为证悟者这样不能做,那样不能有,比如情绪,比如“不能哭”、“不能恼”、“不能起心”、“不能动念”、“走路不能看姑娘”、“不能..”、“不能..”,因为什么呢?因为你证悟了就解脱了,就了无挂碍,就不应该怎么怎么样。。。这是不对的。也是不自然的,人类有审美的天性,证悟后并非不懂善恶好坏,也不是变成木头人,遇到亲人遭遇不幸,难过也是真实情感,师徒离别的不舍,道一句珍重和善自保任,也是真实情感。

那么,什么是自然呢?去自然就已经不自然,去不自然也是不自然。那么,什么是自然呢?自然的就是自然,不自然的也是自然。本来就没有谁在束缚你,怎么都是自然的,也就是火龙讲的一句:可以可以,也可以不可以。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肢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

[无禅释义]:我这一相,也是因心而起,我们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做到暂时的忘我,但这并不究竟,是因为四大调适,身心愉悦所致的暂时状态。没有最终的认识到。我执,遇缘就起。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学人注]:心有取,有证,有知,有觉,皆是我相。

[无禅释义]:是的。不仅如此,我们所有的修行、知识、经历甚至信仰,都是在强化“我”这个意识。你要“去我执”,也是在增强我执的力量。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

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学人注]:证到的一切境界,感知到的一切所得,学习到的一切知识,认知到的一切知见,皆是人相。

[无禅释义]:你的这句和文章的这几句基本没有什么交涉,我就不依你来解释了。

上面说了我相,我相因什么而起?因我们阿赖耶识对自己的各种标签,比如我是某某,出生某地,哪里读书,昨天干嘛,朋友是谁,经历什么,因此我就是我。同时我相也因觉受而起,比如我痛苦,我冷,我烦恼,我高兴。因此,我相主要是以“相分“为体,是对相分的坚定执取。

再补充一点深入一层的法理,“我”以及由“我”导致的各种情绪烦恼,包括:喜悦、焦虑、压力、强迫、抑郁、雄心、孤独、骄傲、愤怒、内疚、欲望等等,都还需要基于一个维度才能存在,就是:时间。时间存不存在呢?时间和空间因分别而存在。我们能回忆过去,内疚过去,是我们由“过去”相关的标签和种子帮我们建立起(向内心投射)了过去这个时间“观”,对于未来的焦虑和欲望也是如此。其实,它们就是一堆的念头、分别和执取。因此,《金刚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能破除时间这一维度,我们当下就是永恒,就解脱烦恼证得如来。

只有每一个当下的如实所见。我们不断的去感知美而不受记忆累积的这些个标签的干扰,那么,我们就能得到永恒的清净和喜悦。这个话题比较抽象,这里也没讲清楚,我就提一下,今后再阐述。

而,人相与我相不同,人相是将自己和彼他人看成独立个体,无论悟还是未悟,超越个体的悟不悟。包括悟有我,悟无我,所悟不是我,去悟的也不是我等,统统都是人相。

因此,人相和下面要讲的众生相,主要是以“见分”为体。而,最后的寿者相,则主要是以“自证分”为体。

什么是“相分”、“见分”和“自证分”?这一组就是相宗《法相唯识》的理论。简单一点解释吧:以我们的心来举例,见分就是指能见之心,见分是心法,有缘虑功能,是认识的主体。相分就是指所见之相,就是心体呈现出来的所缘之境相。唯识经常讲的“能所”,“能缘”就是见分,“所缘”就是相分。而自证分又叫做自体分,自是自体,证为证知,即为心体的证知作用,能亲证自见分缘于相分这一能所过程。

其实还有一个,叫“证自证分”,用得比较少,即是对自证分再加以证知,以判断自证分有无谬误。因为自证分和证自证分二者互缘互证的作用,所以就不必再立一个“证证自证分”了。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

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学人注]:除了我所知所证之外,其他人的所知所证?

[无禅释义]:前面讲了我相和人相,我人,是分彼此的。而众生相就是一个大集合,不分彼此,我是众生,人也是众生,亦没有我和众生的彼此对立,但又存有我和彼他人这个了别。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

[无禅释义]:寿者相,超出了前面三相。以自证分为主。也就是寿者相“看明白”了能所,觉和所觉都是尘垢。到这一步,已经认识清楚了我执,也就去掉了我执。但于五蕴法中计我之寿命还在,跳出了六道轮回,证得了人无我,但又执取无生灭的永恒涅槃境界,这也是寿者相。这里,给你说一下,之前阿罗汉要圆寂的时候,临终一刻大都会说的最后一句话:“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阿罗汉人我执去除了,所有烦恼已寂灭,不受轮回,进入有余依涅槃,但,法执还是有的,还有一个“有余依”的永恒涅槃境界在,因此,阿罗汉在圆寂之前,是没有证得无余依涅槃的佛境界。也就是大涅槃。

若能知见、相皆为尘境,则能知觉此见、相为尘的觉性也应该乘悟并销。证得这一点,即证大菩提,得佛果位。若仍停留于前。即寿者相。

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何以故,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云何当知法不解脱。

善男子,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微证为自清净,犹未能尽我相根本。

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嗔恨,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

[无禅释义]:这几句很简单,就是字面意思,我不再解释。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有我说法,我未断故,众生寿命,亦复如是。

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是故名为可怜愍者,虽勤精进,增益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

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胜进者心生嫉妒,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无禅释义]:“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圆觉经》的这句话,已经是滥用了,成了标准话术。并且,你今后还会听到很多次。只要有人说证悟,不少人就会立刻不管三七二十几把这句话丢出来给套上。当然,话说回来,100个套100个还是准的。但,当下还是有人是那第101个。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入渐次成就,求善知识,不堕邪见,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净业汝当知,一切诸众生。

皆由执我爱,无始妄流转。

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

爱憎生于心,谄曲存诸念。

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

若能归悟刹,先去贪嗔痴。

法爱不存心,渐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终不堕邪见。

所求别生心,究竟非成就。

[无禅释义]:没有我,就没有谁在憎和谁在爱,也就憎爱不生。《道德经》:“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无禅释义]:这一章,讲了四种禅“病”,基本上每个修行人都有,这四种病就是在修行途中阻碍我们体证真理最主要的障碍,道理很简单,但一定要好好理解,时时拿出来比对自己,就能不断的自我纠偏。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禅释义]:“虽现尘劳,心恒清净”这一句很重要,大家甚至可以作为一个简易的判断标准,证悟后并非不做事,不想事和没感情。还是跟之前一样的,但是,虽现尘劳,心恒清净。大家只要注意的去观察,就能穿透表面的语言和行为,甚至表露出来的震吼及愤怒相,感受到对方整个人身心神情深处的寂静。当然,通过长期的、深入的、全身心的修行,无论是禅、净还是密,有了相当的法理知识和禅定功夫,也能做到这一点。因此,又不能作为一个究竟的判断尺度。

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骄慢,况复抟财妻子眷属,

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

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学人注]:圆觉不可由作得到,马祖磨砖成镜的故事。我们可以由各种形式去修行,但终究是助缘,圆觉性不能通过这种方式得到。

[无禅释义]:是的。我们想要通过一个什么样的操作,包括内心对念头的各种控制,都不可能证到涅槃。但是,我们在没有证得之前,必然能用和可用的就是我们心对念头的控制和观察。不能说起念就不对,只能说这些都是助道品,并不究竟。知幻即离,不作方便。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学人注]:这段其实还有点闹不清楚,这个任和之前讲的随顺区别在哪里???我试着理解一下,随顺是经过了断生死的过程达到生死无异不二的状态,但一上来就不求生死不求涅槃就偏了。不知道这个理解对不对。

[无禅释义]:任病。在这里指的不是随顺,而是带有意识主动性的不管不顾,让自己不去“体证”,那样做等同于不修行和精进了。这里的“体证”我打上了引号,是不与上面一条起冲突。真正的体证是没有一个体证的动作,不是有为功用的体证,文字解释也只能到这里。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学人注]:这段就是执“无”了。知止的这一念也是虚妄心。

[无禅释义]:是的。息念确实可以静心,但不是如来。大乘的“境界”是活波波的,任由起心动念而无挂碍。怕起念,就已不自在。要自在,一开始就要自在,因地不对,果地就不可得。行住坐卧,起心动念之中的自在才是真正的观自在。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学人注]:执空了,执寂灭,这个和第三个执止和执灭有点类似。

[无禅释义]:还是有区别,其实真正意义的执空,是执着于禅定中什么都没有的状态,在我们打坐至无色界就会开始出现,但出来后一切情绪、烦恼照旧。这里的灭病是指用一个强有力的念头,让其它的念头不生起。搬石压草,石去草生。不成圣道。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人注]:心不能造作,不能任其自然,也不能强压止,也不能执空,心本自照见,三际托空,随顺圆觉。(还得靠实证感知)

[无禅释义]:本心是不可照见的,我在《梵·道·如来:没有维度的终极真理》一文中,最后给了关于这个真理或者叫如来也可以的六句话的描述,其中一句就是:“它能如实照见所有三界一切相,唯除它自己。”另外“三际托空”是一个寂灭状态,我们可以通过“创造”并“抓住”这个窗口获得证悟。但色空不二,动中不动,才是证悟后的世界观。

其实大家认真思考了这四句,就会发现:

1、我们修行时时就在这四句的其中一句中;

2、离开这四句话,没有路了。  

是的。无一法可成就如来。所有路都是错的。为什么?因为我们本来就在罗马,本来就是解脱的,因此,我们为了去求一个本来没有的“解脱”而再去做的任何行为,就都是错的(或者叫不究竟的方便之举,这样大家情感上容易接受一点)。

证道的过程,就是由无明发心开始,绕了一大圈,最后回到起点,明和无明同时寂灭,没有一法是实法,也没有一法是非法。

这里,我挑选了几首《传法偈》给大家,传法偈是禅宗(佛教心地法门一支)用来印心的句子,从释迦牟尼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传给大迦叶开始,整个禅宗就一脉相承,直到近代。每一首传法偈就是证悟者用自己的语言指明这个佛性,也就是我讲的那个终极真理,是所有佛法中最难理解的部分,也是整个禅宗皇冠上的明珠,懂了一句,就全明白了,这点也是禅宗和整个般若部的共通之处,这些道理我就不讲了,因为之前已经讲很多了,也包括在我注解的这个《圆觉经》中:

【世尊释迦牟尼佛传法偈】: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西方一祖迦叶尊者传法偈】:

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

何于一法中,有法有不法?

【西方七祖婆须蜜尊者传法偈】:

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

证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

【西方九祖伏驮蜜多尊者传法偈】:

真理本无名,因名显真理。

受得真实法,非真亦非伪。

【西方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传法偈】:

有种有心地,因缘能发萌。

于缘不相碍,当生生不生。

【西方二十四祖师子尊者传法偈】:

正说知见时,知见俱是心。

当心即知见,知见即于今。

【五祖弘忍大满禅师传法偈】: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八祖马祖道一禅师传法偈】:

心地随时说,菩提亦只宁。

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骄慢,若复远离,应断嗔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觉汝当知,末世诸众生。

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见。

心远二乘者,法中除四病。

谓作止任灭,亲近无骄慢。

远离无嗔恨,见种种境界。

心当生希有,还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仪,戒根永清净。

度一切众生,究竟入圆觉。

无彼我人相,当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见,证觉般涅槃。

※ 《圆觉经要旨疏钞·一》文殊师利菩萨章·普贤菩萨章

※ 《圆觉经要旨疏钞·二》普眼菩萨章·金刚藏菩萨章

※ 《圆觉经要旨疏钞·三》弥勒菩萨章·清净慧菩萨章

※ 《圆觉经要旨疏钞·四》威德自在菩萨章·辩音菩萨章

※ 《实相般若波罗蜜经》提点

※ 《真实的乔达摩王子》-世尊证悟历程详解

※ 《梵·道·如来:没有维度的终极真理》

※ 《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 《楞严经》:“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 《太上老君常说清静经》 百话翻译

原创声明:本公众号内容均是源于对经文的理解以及实证感悟,欢迎讨论,随喜分享。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五 何得永断轮回

  于是弥勒菩萨⒈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别邪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⒉,于大涅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