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城市盈利能力分析不足怎么办啊

关于解决特大城市交通拥堵地段交通问题的案例分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关于解决特大城市交通拥堵地段交通问题的案例分析
上传于||文档简介
&&数​学​建​模​案​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 韩正参加政协“坚持创新发展,进一步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先行者”专题会议强调  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昨日上午举行“坚持创新发展,进一步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先行者”专题会议。出席会议的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仔细聆听记录政协委员们的意见建议。早报记者 高征 图  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昨天上午在参加政协“坚持创新发展,进一步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先行者”专题会议时说,面向“十三五”发展,上海必须做好疏解特大城市非核心功能这篇大文章,这是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两个多小时的专题讨论中,朱建国、郑明光、陆小聪、江世亮、陈刚、臧广陵、郑龙、刘毛伢、陈旭、吴玉华、陈丽、何建华、姜丽萍、曹德明、卢建熙、俞涛、陈晓亚、许刚、翁新楚等19名委员相继发言,围绕虹桥商务区开发建设、科创中心建设、体育事业发展、深化、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先进制造业发展、企业走出去、提升大都市语言能力、航运中心建设、政府公信力等话题积极建言,现场气氛热烈,不时出现抢话筒的情形。韩正仔细聆听记录,并就政协委员们关注的话题与大家坦诚交流,回应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他说,政协是人才库,大家的发言有思考、有深度,提出的意见建议针对性强,符合上海未来发展的实际,对于制定和修改好上海“十三五”规划《纲要》、做好2016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很有意义。  在回应委员们关于创新的话题时,韩正说,上海要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存在的优势与劣势,进一步弘扬优势,针对性突破劣势。上海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雄厚,但是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还任重道远,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创新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还需进一步提高,以实现跨越式前进。  “上海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应当引进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的理念,做好疏解特大城市非核心功能这篇大文章。”韩正与大家交流上海未来发展。他说,这次“十三五”规划《纲要》有四个硬约束指标:一是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500万以内,二是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3185平方公里以内,三是PM2.5年平均浓度下降到42微克/立方米左右,四是年能源消耗总量控制在1.25亿吨标准煤以内。如果不考虑疏解非核心功能,这四个硬约束指标一定会守不住,一旦被突破,人口、交通、资源、环境等压力将远超现在。  韩正说,上海是资源、环境紧约束的大城市,要做好疏解非核心功能这篇大文章,必须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一是规划引领。规划也是约束,“十三五”规划特别是产业规划要明确提出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正面清单就是引领,负面清单就是调整和淘汰。二是市场推动。用市场的力量推进更为高效公平的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三是执法的公平性和一致性。“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执法的不公平性和不一致性,比如对于偷排漏排的企业,不去严格执法。长此以往,就会劣币驱逐良币,对产业结构调整造成极大的负面作用。”在调整产业结构、疏解非核心功能上,必须体现执法的公平性和一致性,从而实现环境空间、资源空间的腾笼换鸟,推动符合上海未来发展的四新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市政协主席吴志明主持会议。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徐泽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尹弘,市政协副主席张恩迪出席。
欲知更多股市机会,速速关注微信号:股市机会情报(thsjihui)
责任编辑:zwl
回复0条,有0人参与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同花顺网友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同花顺金融服务网观点。
净额(亿)
同花顺财经官方微信号
手机同花顺财经
炒股必备&同花顺财经
同花顺爱基金
您有什么问题想要告诉我们?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以便我们向您反馈结果
提交成功,感谢您的支持!对加快荆州特大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_王运斌学术博客_天涯博客
区域经济、企业技术经济、旅游经济研究
今日访问:[$DayVisitCount$]
总访问量:84406
开博时间:
博客排名:20617
(3)(1)(1)(1)(1)(1)(2)(1)(1)(7)(2)(1)(1)(3)(1)(1)(1)(1)(1)(1)(1)(1)(3)(1)(2)(1)(1)(1)(1)(1)(1)(1)(1)(2)(2)(3)(2)(1)(2)(1)(1)(1)(1)(1)(1)(2)(4)(2)(3)(2)(2)(2)(3)(2)(4)(5)(8)(4)(12)(38)
对加快荆州特大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
[内容提要]论文基于我国特大城市发展的实践标准立论,通过横向比较对荆州城市发展面临的良好机遇以及具备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进行深入分析,阐述了到2020年荆州建成主城区常住非农人口300万、面积300平方公里、全市GDP3000亿元特大城市的必要性。指出从抓住国家长江经济带等战略机遇来讲,实施特大城市发展战略是荆州加快发展的必须选择,从已经具备的区位、文化等显著优势来讲,实施特大城市发展战略是荆州不违天命的应有选择,从改变现存不利条件及区域处境来讲,实施特大城市发展战略是荆州实现赶超的唯一选择。并经过严实论证对荆州特大城市建设提出了十条基本建议。
关键词:荆州长江经济带特大城市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看沿海,后三十年看沿江。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战略规划启动,再一次把荆州市推上了众目关注的位置。荆州已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大遗址保护区、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长江经济带、国家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华中农高区等多重发展战略机遇叠加最多的城市,建设特大城市,使荆州再次从历史发展的低谷跃上巅峰,重续几千年城建史上大都市的形象,已成为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下面对此作些探讨。
一、联系荆州发展要求谈谈特大城市的基本概念
建设荆州特大城市,不是一个简单的理论概念,它既与现代国际城市发展的背景相联系,也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相联系,也与荆州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地理区位及现实发展水平相联系,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目标性、操作性非常强的实践概念。
从特大城市发展的国际实践讲,联合国规定100万以上人口为特大城市,而作为世界上城市化最发达的西欧各国由于国土面积小,人口达到300万就是超级城市。因此,在发达国家决定城市规模的不是城区面积和人口数量,而是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典型文化和开放眼界。也就是说特大城市&特&在科技经济竞争力、文化特色软实力和开放形象影响力。
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发展的进程来讲,特大城市的规模标准也不确定。1980年我国首次规定100万人口以上城市为特大城市,但未对人口户籍性质作出明晰界定。1989年国家《城市规划法》再次修定,明确市区常住非农人口100万以上为特大城市,但2008年1月废止后,新出台的《城乡规划法》取消了对特大城市的认定标准。
2010年10月,由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高峰论坛组委会及经济发展委员会共同出版的《中小城市发展绿皮书》发布,提出了城市规模的全新划分标准,其中规定市区常住人口100~300万为大城市、300~1000万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为巨大型城市。虽至今未得官方权威认定,但已被政府主管部门使用,如市区常住人口超过300万、GDP超过10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城市才能修地铁,已成为国家主管部门的硬性规定。2013年7月,《经济参考报》独家披露,还未公布的我国&中长期新兴城镇化规划&认定市区非农人口超过500万人为特大城市。这是目前所见特大城市人口标准的最高门槛。
这些情况表明:虽然我国现行对特大城市规模没有既定标准,但市区常住非农人口300万且GDP超过1000亿元作为特大城市的起点规模,已成为实用标准。因此,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应用性、实践性标准概念,荆州应该对照这一标准建立自己的特大城市发展战略。
综合观察国际国内现代特大城市发展形态,一般具有五大特征:
首先,行政首位度比较高。一般为国家、省一级首都或首府所在地,这一点在我国犹显突出。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中国古代行政中心所在地选择非常讲究风水,一般是按照山之仁厚、水之灵善、风之调和的标准堪舆确定的,这个标准显然也非常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二是我国属于后现代化国家,政府往往比市场在资源配置上更有优势和力量,特大城市的帽子容易戴在省级以上行政中心头上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区位优势比较明显。一般特大城市都处在大山、大江、大湖、大海之间形成的过渡地带、河谷走廊、三角洲等自然经济地理位置良好区段,具有生产要素汇聚密集,服务设施完善,产业集中发展,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畅达,体制、管理、科技和观念创新集中涌现等特点。
第三,规模效应比较强大。特大城市不仅人口、城建及经济规模大,而且城市功能非常强,具有交通快捷、通讯快速、服务方便、产业壮大、管理精益、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善、建筑特色鲜明、发展潜力深厚等完备功能,一般是区域交通枢纽、信息中枢、经济核心、文化中心或跨区域重要节点,经济、科技竞争硬实力、软实力、辐射力都较强大。
第四,文化典型富有特色。在西方发达国家有许多城市既不是行政首都,也不是行政首府城市,却因为拥有某方面典型的文化特色及实力,而保持极高的地位,成为世界闻名的特大城市,如德国的法兰克福、荷兰的鹿特丹等。法兰克福被称为德意志书柜,世界图书馆业中心,集中了500多个出版公司,17个大型博物馆,是德国的千年历史文化古城。鹿特丹被称为欧洲门户,欧亚大陆桥的欧洲起点,位于莱茵河与马斯河交汇入海处,市区最低处低于海平面6.7米,平均低于海平面1米,它的文化标志就是码头和拦海大坝,它因水而生崛起于沼泽,并成为现代化特大城市。
第五,开放眼界比较高远。换言之,特大城市都有较强的国际化发展视野和不断推进的行动自觉,因而能够与时俱进,国际化、现代化程度比较高。如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德国的慕尼黑等特大城市就很典型,它们的发展不是依靠行政首位度,而是依靠自己的独特文化和不断的国际化、现代化。如斯特拉斯堡城市网站所有的信息都有不同的语言版本,甚至市区每个餐厅的菜单都是英法德三国语言,每个旅游景点都有一个******,打过去都是游客的母语解说。正是这种政府主推的国际化使世界一步一步认识了这些城市,推动这些城市与时俱进保持着特大城市发展活力。
二、为什么说荆州必须实施特大城市的发展战略
按照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很多中西部省份都制定了3座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规划。如江西省就制定了南昌、九江、赣州、上饶四个特大城市的发展规划,甚至地处西部的四川也制定了成都、攀枝花、绵阳、自贡、南充等五座特大城市的发展规划。据报道:全国到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将达到70多座。因此,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都市城市、国家首批授予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荆州,大胆地提出特大城市发展战略、实施特大城市建设规划,是顺势而为,完全必要。
(一)建设特大城市是荆州遇到的难得发展机遇
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是中国彻底摆脱几千年来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农村社会发展方式,完成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工业、农业现代化任务,推进向生态文明为指导的城市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变革。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这种变革就是最大机遇,你迎头赶上了就上去,不然就下去,甚至万劫不复。因此,&十一五&以来,实施特大城市发展战略,已成为东中西部各省地级以上城市推进城镇化发展的首选战略。许多和荆州同位度一样,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水平还低一些的城市都已于2008年前后公布了5~10年建成200万人以上规模特大城市的发展目标和详细规划。就拿江西省发展水平最好的地级市九江来说,全市2008年GDP592.56亿元,中心城区常住人口75万,建成区89.47平方公里,辖浔阳区、庐山区两区,于2008年就制定公布了年九江建设特大城市第一个五年规划。四川省自贡市也是一样,全市2008年GDP486.85亿元,中心城区常住人口70万,建成区53.2平方公里,辖自流井区、贡井区、大安区三区,也于2010年下发了2011年~2015年建设特大城市第一个五年规划。而荆州全市2008年GDP624亿元,中心城区常住人口75万,建成区面积59平方公里,辖荆州区、沙市区两区,经济及城市规模比较还稍强一些,地理区位更优,文化更典型,但至今实施特大城市发展战略仍未亮剑,已经落后于周边,也落后于西部同等城市。因此,抓住机遇,加快特大城市发展已刻不容缓。
(二)建设特大城市是荆州加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李克强总理说,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内需,是当前中国经济的总抓手。荆州要加速自身快速发展,就必须满足新型城镇化这个最大内生需要,充分运用这一总抓手,以特大城市建设为龙头,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为总支撑,让龙身舞起来,让龙头昂起来,盘活荆州&四化&协调发展的大局。荆州的城市建设在湖北省内同等城市里,已经落后于宜昌、襄樊、十堰,甚至落后于自己昔日的部下荆门和仙桃,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从荆州民间到各级政府决策者都有加速城市发展的渴望,但目前仍存在定位不高、口号不亮、规划不给力、感召力不强的问题。我们要知道,在市场经济场景中,广告渲染、自我包装、自我推销、自我吆喝,是一种普遍规律,你自己都不敢亮嗓子,谁为你喝彩?省委李鸿忠书记说,省域副中心是一顶帽子,谁能发展起来,我就给他戴上!也就是说,你有这种内在发展的强烈要求,就喊出来,就干起来,我支持!这还不直白吗?
(三)建设特大城市是荆州规模发展的客观需要
搞市场经济最需要规模,规模是最大的比较优势,有规模才有规模效应,才有话语权,才有竞争力,才有政策利好。实施建设特大城市战略,加快推进步伐,就是做强做大荆州,使荆州在两湖平原、在长江经济带、在湖北省、在全国,甚至世界有自己的坐标位置。德国城市化的实践证明:同质化特征是制约城市规模发展的直接原因。荆州城市及经济规模日渐下落的现实窘境,实际上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行政拆分带来的过度同质化竞争。上世纪九十年代,在荆沙地市合并后,主城区虽然有全国明星城的光环,但发展规模没有比较优势。这时正是做大主城区的关键时刻,却一下子遇到行政区划大拆分,昔日的大荆州变成了四个同等的竞争主体,以轻纺为主体的主城区原材料产地被割裂开来,经济腹地大为缩小,交易成本猛增,最终在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中,产业垮了,荆州主城区萎缩了,江汉平原最终陷入没有发展旗舰的混战之中。这个教训太惨痛,今天再不能重复了。
(四)建设特大城市是荆州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打开厚重的中国历史,荆州近3000年城建史上,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以大都市形象雄踞南中国的版图之上。让荆州再续辉煌,不愧对我们的先辈,是历史赋予我们当代荆州人的庄严使命和现实责任。况且,国家长江经济带、国家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多重战略机遇的叠加,有找上门来的区域合作伙伴,荆州已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不容我们有辱使命。
(五)建设特大城市是荆州抢抓机遇的现实选择
长江经济带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到现在走到前台,不难断定,它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升级版、科技创新的升级版、&四化&协调发展的第一版,带来的发展机遇是空前的。怎么抢抓机遇?作出全新规划,建设特大城市,按照这一高定位策划更多的大产业、大交通、大城建项目,是不二选择。要针对荆州在全国城市排位、固定资产投资排位不前,与长江流域、与中部、与两湖平原同等城市比,首位度不高,交通、 GDP、城市人口站位不高的现状,对准特大城市标准,做到存在差距有多大,筹划项目就有多大,存在的问题有多少,制定的措施就有多少,国家的政策、项目、资金支持盘子有多大,争取的力度就有多大,切实推进特大城市建设,实现荆州&四化&协调发展。
三、荆州建设特大城市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浅析
荆州具备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基本条件,但也存在不利因素,下面做一个初浅分析:
(一)有利条件
1、地理区位:江湖两利,得中独厚。荆州地处全国版图的几何中心,长江中游,北倚荆山,南望洞庭,西上巴蜀,东下三吴,得长江、洞庭湖之利,居两湖平原天元位置,地理区位优势显著。至今,荆江流域、洞庭湖流域、两湖平原2000多万人口的地域中心没有一个现代化特大城市。显然,现实期待居两湖平原地理中心的荆州再次崛起,担当此任。
2、文化特色:荆楚文明,悠久独特。按照熊召政先生的话说,在中国历史文化版图上,南中国也只有荆州能够与西安、洛阳、北京等属于同一序列。荆州在历史上创造了与欧洲雅典、维也纳比肩的灿烂文明,现在却远远落后于世界上这些特大城市,不是荆州像巴比伦一样被沙漠吞吃了,而恰恰是人为的不让发展,不敢发展。
3、产业基础:现代工商,国之发端。沙市从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原称滇案条约)开放英轮停泊,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成为四口通商之首,就开始了工商业发展进程。英商认为沙市是发展工商业最理想的城市,并称之为&中国之曼彻斯特&。1949年解放后,沙市工商业焕发青春,一度成为全国明星城市。100多年的积累形成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4、资源成本:比较优势,显而易见。荆州人具有世代耕读传家的传统,勤劳智慧,人力、人才资源非常雄厚,两湖平原沃野千里,物产丰富,加上长江黄金水道,得中独厚的地理优势,便于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聚,资源的整合效率高,资源交易成本、配置成本相对周边城市优势显著。
5、政策叠加:多重机遇,前所未有。荆州在文化旅游方面有国家大遗址保护政策支持,在产业发展方面有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支持,在跨省域发展战略上有国家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政策支持,在国家全局性发展战略上有长江经济带政策支持。关键是荆州能不能抓住机遇、争取利好,敢不敢大开胃口、加强消化,加速发展自己。
6、基本功能:大城初现,龙腰渐强。长江从上游四川宜宾到上海能够通航的里程2797公里,中下游的长度1676公里,荆州处在水网密布的长江中游中段,真可谓是长江之腰。经过几年来大搞&壮腰工程&,荆州已大有起色,现在建成区100平方公里,城区常住非农人口100万,GDP1000多亿元的大城市已经浮出地平线,建设特大城市的基础已经具备。
7、生态环境:绿野平畴,人水和谐。从地理地貌、生态承载力、水资源环境支持力来看,湖北没有哪个城市比荆州更具备建设特大城市的条件。土地的开发成本低、利用效率高,承载人口量大,土肥水美,宜人宜居。不像山区城市用地靠炸山毁林,既破坏生态环境,又存在着地质灾害隐患,可用地少。这样好的条件,不建设特大城市,枉费这方水土。
(二)不利因素
1、立体交通落后。荆州交通落后的现状还谈不上好转,四面八方只有两个方向通高铁,公路断头、机场停飞,到南方、西南、西北、东北方向连落实的铁路规划都没看到,机场新建仍无眉目。这种状况不加快改变,将进一步恶化荆州的交易环境,加大经济发展的交易成本,制约荆州产业集聚壮大和特大城市建设。
2、综合实力不强。前已述及,荆州相对于中西部许多在三、五年前就已经启动特大城市战略的城市综合实力并不差,但相对特大城市的标准来说还有很大差距,相对于中部、东部同类先进城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差在经济总量不大,产业不壮和综合交通落后上,排位未进入全国城市前100位,这也是建设特大城市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
3、辐射能力不够。由于主城区经济总量规模有限,规模化的支柱产业较少,加上长期农业大市的发展意识影响,严重的交通制约,荆州还处在发展能量聚集期,实施特大城市发展战略,是加速发展能量聚集的必须步骤。
4、发展空间局限。今日大荆州不是昔日的大荆州,由于行政区划的局限,在大交通发展上的话语权现实表现似乎是越来越少,每条本该以荆州为中心的干道交通线总是被人左右撇开天元位置而去,很难形成放射状的交通枢纽。这一状态加速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失,加速了周边城市的崛起。在这一双重挤压下,荆州的发展腹地越来越小,实施特大城市战略,是荆州抗争这一挤压的最后一搏。
5、资源约束趋紧。荆州的资源是丰富的,发展的资源约束趋紧是相对于市场资源配置而言的。由于荆州在交通落后制约下,城市及其产业规模太小,效应和影响力下降,造成资源配置不对称,出去得多进来的少,逆差越来越大,如不加速规模发展,路只会越走越窄。
6、管理水平不高。荆州主城区管理,包括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近年来虽然大有起色,但由于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如城市脏乱差的治理、市民文明行为自觉、城市全面信息化与智能化管理等,与现代化特大城市要求比落差还很大,需要奋起直追。
7、区域竞争激烈。在两湖平原周边范围,与荆州同类城市有岳阳、常德、宜昌、荆门、仙桃等市,2012年,中国社科院全国城市综合实力排名进入全国城市100强的有岳阳、常德,GDP排名进入进入全国城市100强的有宜昌、岳阳、常德,虽然都在62位到81位之间比较靠后,但荆州面临的&区域陷阱&正在合围,如还不乘势而上,将难以突围。
四、荆州实施特大城市发展战略总体构想及建议
综上所述,从抓住国家长江经济带等战略机遇来讲,实施特大城市发展战略是荆州加快发展的必须选择,从已经具备的区位、文化等显著优势来讲,实施特大城市发展战略是荆州不违天命的应有选择,从改变现存不利条件及区域处境来讲,实施特大城市发展战略是荆州实现赶超的唯一选择。因此,本文对荆州实施特大城市发展战略提出如下建议:
(一)切实转变思想,树立特大城市发展观
首先,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必须破除深厚的农业文明影响形成的浓厚的农耕意识,树立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发展意识,彻底改变某种程度上农耕意识左右决策、左右科技工业发展、左右城市建设的局面。第二,要站位更高一些,跳出荆州看荆州,立足全国看荆州,大力摒弃中等城市思维习惯,彻底改变某种程度上以中等城市思维习惯定位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谋划现代综合大交通发展格局,谋划城市发展规模和未来方向的现状。第三,要敢于不断破解时代发展难题,加速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工业大市、传统工业城市向新型工业城市、科研、服务型城市转型。在思想和实践上根据我国特大城市规模的起点标准,建立起荆州三个&3&的特大城市目标概念,即到2020年荆州都市区常住非农人口300万、建成区300平方公里、全市GDP3000亿元。要切实通过这三个方面加快思想转变,解决发展思想观念&低位度&问题,在荆州全市树立起全新的特大城市发展观,为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做好思想准备。
(二)壮大产业支撑,提高实体经济辐射力
产业不壮依然是荆州特大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因此,荆州实施特大城市发展战略,首先必须&特&在产业发展壮大上。一是要继续加大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力度和规模,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新兴能源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等无烟工业,大力发展大型光、机、电、智一体化整机装备制造产业、重型化工产业、新兴工业材料产业等高端工业,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业、轻纺服装产业、食品饮料产业等日用工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林牧渔等产品深加工业,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实现规模化经营。二是要以特大城市建设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带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以城市资本市场核心平台的建设,大幅度提高对前沿性、战略性、原创性技术研究及开发投资,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持传统工业产业向价值链上游、向技术高端攀升,推进结构优化,加速更新换代、转型升级。同时,鼓励企业跨区域合并重组,向那些技术水平较高、规模报酬递升特征明显、产业盈利能力较强的产业结构转换,不断壮大荆州工业经济的规模实力。
(三)完善运输体系,推进立体大交通格局
实施现代化特大城市发展战略,荆州必须彻底摆脱在立体大交通发展上首位度不高的拘束被动状态,树立起大开大合、自信敢为的发展思路。首先,要力抓铁路规划建设,加速武荆常铁路、沿江铁路、随州至天潜到荆州铁路等江汉平原铁路、洛湛铁路荆州至益阳段规划建设、荆州至荆门、常德、岳阳城际高铁规划建设,在大力支持蒙中铁路建设同时,提前谋划兰州至荆州的第二条疆煤南运大通道建设。其次,要力抓荆州主城区与周边县市中心城区的高速公路直达规划建设、主城区包括江陵及江南新区在内的小外环高速公路及包括江北监利、江南三县市在内的大外环高速公路及过江通道规划建设,并着手主城区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第三,加速民航机场迁建,建设两湖平原航空运输中心。第四,继续加强荆州长江及引江济汉运河组合港建设,与洞庭湖流域水运航道、码头规划建设对接,繁荣荆江与汉江、洞庭湖的水上运输发展。
(四)优化功能布局,加快城区都市化建设
现代化特大城市对空间布局匹配性、基础设施对称度都有很高要求。因此,首先在城市功能区划上一定要科学规划布局,按照都市化的理念,分功能区块,对工业生产,教育卫生、金融商务、行政办公、会展旅游、文化体育、研发创意、商业居住进行高起点谋划、合理匹配;第二,在基础设施规划上,要与特大城市的规模要求对称,对立体交通、信息网络、水电供给、市政环卫、应急保障、防洪排水、污水处理、生态保护进行系统规划、统筹安排,做到地上、地面、地下立体布局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同时验收,强电弱电同时入地,防洪排污管网同时建设;第三,要彰显荆楚文化特色,按照核心组团模式进一步提升特大城市规划,加速推进新区建设。新区建设要依江环水浑然天成,不管是沙北新区、荆北新区、运河新区、江南新区、海子湖新区、开发区新区、华中农高区都有水可依,有湖可绕,这个特色一定要凸显。要根据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要求,加强全新风能、光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储能充电站场等多种方式结合的离网能源规划建设,把城市现代化新区及整个城市建设成新型的绿色能源、离网能源示范区,同时,大力实施全面信息化与智能化城市管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五)推动全面创新,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加快特大城市建设,是荆州城市发展的一次全面转型。其手段是全面创新,目的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实现荆州制造向荆州创意、荆州创造转变。推动这一转变,一是要加强教育品牌建设,建设名牌大学、名牌职校、名牌专业、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科技孵化中心、青年科技创业园,完善创新教育体系,建立创新型人才培训基地,大力引进海内外各类高层次人才,培育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二是要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加速成果转化,形成一批荆州独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产品,并形成产业优势;三是要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立支撑城市持续发展活力的制度体系;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创新,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五是要进一步加强金融创新,完善信贷市场,发展有价证券市场,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工作,扎实开展城市资本市场平台建设,建立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专项基金,发展包括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产权交易市场、创业板市场、中小板市场、主板市场在内的完善投资体系,为城市创新发展提供市场化融资支持。
(六)开放发展视野,加速历史名城国际化
西方发达国家特大城市发展规律表明,一般行政首位度比较低,以历史文化著名和地理区位取胜发展起来的特大城市,都具有极高的开放视野和国际化程度。这一点对荆州有极大的借鉴价值,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不要割断100多年来向西方开放积累起来的世界联系,并发扬光大为现实的发展服务。第二,从企业与市场两方面入手,按照反垄断、主体平等(平等市场),反补贴、待遇平等(平等准入),反倾销、竞争平等(平等贸易)三准则,不断发展外向经济,大力开展世界贸易,提升荆州经济的外向度,以经济贸易为桥梁建立起广泛的国际联系。第三,发挥历史文化名城优势,以文化教育和高科技引领古城未来,开展广泛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第四,加强市民的国际意识教育,逐步推进荆州网络信息双语化、旅游语音服务及通讯系统双语化。第五,按照国际城市的发展经验,实现一个城市国际化的主推者是政府,至少需要10年坚持才能做到。因此,荆州必须充分发掘开关100多年来形成的较大国际声望,充分利用海外游子组成的广泛国际联系,充分发挥他们积累起来的深厚人脉关系,不断拓展走向国际化的路径。
(七)彰显文化特色,建设生态旅游目的地
文化的悠久性、独特性、典型性是荆州最有资格成为国际化特大城市的优势之一。如何充分发掘这一优势,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也是建设荆州特大城市的重要内容。对此,一是要充分认识到:旅游是游客流在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旅游通道之间往复运动形成的自组织过程。这一过程要靠旅游吸引点(历史、文化、地理独特性)、旅游看点(景点、景区、景观带)、便捷的交通来实现。荆州不缺乏旅游吸引点,缺乏的是看点、是交通,看点不丰富留不住人,交通不方便引不来人。这两个关键问题不解决,发展旅游就是空话。一定要加速把文化吸引点变成看点。二是要打好荆楚文化、三国文化、水文化、民俗文化牌,大力推进景点、景区、景观带及交通的规划建设,要靠便捷的交通集&点&成&区&、聚&区&成&带&、接&带&成线,主打洪湖(瞿家湾、乌林)&监利(周老嘴、程集)&荆州古城&大遗址保护区的江北线、石首(天鹅洲、桃花山)&公安(黄山头、荆江分洪闸、三袁故里、车胤故里)&松滋(?水、卸甲坪)的江南线,按照这两条线路规划建设精品景区并完善交通通道,策划制定具体方案向海内外强势推介。三是要大力推进著名历史文化标志性建筑、街区、村镇的恢复建设,加强物质性及非物质性遗产保护建设,把荆州古城建设成博物馆城、遗产园区,凸显东方雅典的文化魅力。
(八)整合资源配置,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个城市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一切物质、能量和信息,甚至包括历史文化积淀、地理区位优势、区域发展关系等都是资源。其整合资源能力由发展环境容量、基础设施容量和体制机制容量决定。因此,荆州首先必须按照特大城市目标进一步优化有利于资源配置的内外环境。什么样的环境为好?一个城市对创业者来说,应该是广纳宇下贤能的成就理想之地,对干事者来说,应该是接纳各路英雄的安身立命之所,对成业者来说,应该是聚汇天下豪杰的安居乐业之邦。如达到这个要求,各种资源要素就不愁流不进、留不住。第二,必须坚持特大特强特优特美标准打造便捷资源配置的城市基础设施。因为特大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与中小城市完全不一样,交通、通讯等大基础设施的立体化、干道化、网络化特征非常突出,所以,高标准加速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现状,是解决荆州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的前提。第三,必须建立适应特大城市持续发展要求的资源配置长效机制。一是政府要科学制定实施资源配置的发展规划,完善资源效率管理,建立健全考核机制。二是加强资源配置主体建设。现代特大城市发展经验表明,大型企业包括工业、物流、金融、信息企业是城市资源整合配置的主体,具有资源整合配置的高度需要和自觉性,具有规范经济发展秩序、协调竞争行为、防止大起大落、有助城市整体良性发展及投资者、用户、员工、供应商等各方面共同发展的功能。对此,必须给予足够重视。
(九)做强县域经济,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国家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是增强核心城市竞争力、吸引力和辐射力,带动中小城市良性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紧密联系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3%,东部61%,中部47%,西部43%,而荆州的城镇化率同期仅为45%,低于东部同期同等城市最好水平100%达55个百分点,分别低于东部、中部平均水平16个和2个百分点。说明荆州由于核心城区带动力不强,县域经济发展不够,严重制约了城镇化水平提高。因此,要把做强做大主城区与做强县域经济结合起来,以农业产业化为龙头,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德国为例,作为欧洲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全面协调发展最典型的国家,仅有的四个大都市柏林、汉堡、慕尼黑、法兰克福作为核心城市,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海德堡、费莱堡、曼海姆等众多中小城市发展良好,为人口就业提供了保障,医疗、教育等公共设施满足了人们高质量生活的需要。农村由于良好的道路及公共交通设施、汽车的普及,保证了农村生活人口直接获得附近城镇的资源,又能享受农村优良的生活环境。这充分说明,成功地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核心城市的强大带动作用、中小城市的坚强支撑作用、农村完善交通及良好环境的基础保证作用都非常重要。它启示我们,做强县域经济,城乡一体化是主战场,就业保证和交通建设是重点。
(十)扩大发展腹地,建立区域合作共赢体
特大城市一般是区域合作的中心或跨区域合作的重要节点,其发展是需要经济腹地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核心城市的经济腹地仅靠行政管辖地域是狭隘的,更需要依靠区域合作,建立经济发展共赢体来获得。实践证明:一旦核心城市的经济腹地陷于规划建设的各自为政、产业政策的自我为主、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地方保护等多方利益关系的混乱博弈之中,而本身又无力调整,则核心城市的衰落就不可避免。因此,一个核心城市要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具备主导区域合作、推动一体联动的能力。具体到荆州特大城市建设来说,一是要紧紧抓住国家长江经济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叠加机遇,乘势而上,深化合作,拓展自己的经济发展空间。二是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两个基本点,通过加强现行的交通建设、产业转移、环境保护、资源补偿等方面合作,推进区域合作向纵深发展,构建起由政府网络体系、市场网络体系、企业网络体系、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生态环境网络体系等构成区域合作的网络模式。三是主动建立区域、跨区域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基本制度,解决协调规范,完善合作协调体制,充分发挥联动有利于合理分工、避免低水平重复和恶性竞争,有利于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实现良性互动,有利于延伸发展空间、在更大的范围内运用资源和要素发展自己,也有利于相互支援、实现协调发展等诸多优势,大力用好一体联动这个成本低、效益高、收获多的抓手,深化地区间的开放合作,推进区域一体化,不断拓展城市的经济腹地,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晚20:00完稿)
主要参考文献:
林琳 顾春《我国城镇化率突破50%》《人民日报》日第8版
张明《世界看中国如何跨过这个坎》《高层参考》日第6期P42
张茉楠《对全球经济风险不可掉以轻心》《高层参考》日第6期P44
谭浩俊《美国能源新战略对我国意味着什么》《高层参考》日第6期P48
黄发红、郑红《在德国看城市化》日《人民日报》第23版
《2011年中国户籍城市化率34.71%,沪京津居前三》
/gn//4994988.shtml分类: |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