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猛将并非吕布演义作者是谁

& 问题正文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
Android手机用户
19:11:18&&&&来自
19:11:18&&&&
行业百科北京网友(111.161.*.*)
10:47:17&&&&来自
10:47:17&&&&
Android手机用户
21:31:16&&&&来自
21:31:16&&&&
Android手机用户
20:29:53&&&&来自
20:29:53&&&&
Android手机用户
07:23:06&&&&来自
07:23:06&&&&
行业百科广东网友(58.253.*.*)
是一个狗头
11:01:07&&&&来自
11:01:07&&&&
行业百科广东网友(58.253.*.*)
11:00:40&&&&来自
11:00:40&&&&
行业百科广东网友(58.253.*.*)
11:00:06&&&&来自
11:00:06&&&&
Android手机用户
07:34:48&&&&来自
07:34:48&&&&
Android手机用户
13:44:35&&&&来自
13:44:35&&&&
Android手机用户
18:11:09&&&&来自
18:11:09&&&&
行业百科海南网友(223.198.*.*)
20:45:33&&&&来自
20:45:33&&&&
腾讯问问网友
罗贯中,三国演义是小说,根据三国志创作的。有些历史真有些则是罗贯中先生杜撰的。
13:06:12&&&&来自
13:06:12&&&&
腾讯问问网友
《三国演义》罗贯中
22:36:49&&&&来自
22:36:49&&&&
腾讯问问网友
罗贯中。谢谢采纳
18:54:28&&&&来自
18:54:28&&&&
腾讯问问网友
18:53:08&&&&来自
18:53:08&&&&
《三国演义》罗贯中: 一名罗本,生於元末明初,山西太原人。《三国志》作者陈寿: 陈寿(232--297),字承祚,又名长寿②,巴西安阳(今四川南充)人
18:51:48&&&&来自
18:51:48&&&&  《》是中国古典之一,全名为《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自《三国演义》问世以来,各式各样的版样层出不穷,明代刻本有20多种,清代刻本也有70多种,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二十八年,日僧湖南文山编译出版日文本《通俗三国志》之后,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英国、法国、俄国等许多国家都对《三国演义》有本国文字的译本,并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三国演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与《》:熟知三国历史的人必然会读过这两本书,前者是正史,后者是小说,这是两书最大的区别。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作者是西晋初的陈寿。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后,尚书郎范?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由此可见,《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而三国志是三国演义小说的基础。  《三国演义》是长篇小说,由于它根本不是正史----如果雷同正史,则《三国志》成书后就无须再编撰甚么《三国演义》了。 《三国志》为陈寿所写,记载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是写实的,为二十四史之一。 《三国演义》为罗贯中所写,是在《三国志》所记载的历史的基础上加以改编的文学作品,内容与历史事实不完全吻合,为中国古典之一。 若论史学价值,前者高于后者;若论文学价值,后者高于前者。  《三国志》是所谓的正史,而《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记录的历史演绎出来的小说、故事,是文学作品。如果要学历史,当然要读《三国志》;如果是为了于消遣中获取某些历史知识,《三国演义》足已。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  主要的区别有三点:  一是体例不同。《三国志》是史书,是对三国历史的较为客观的叙述。而《三国演义》则是历史小说,是对三国历史的人为演绎,其中加入了很大成份虚构的内容;  二是成书时间不同。《三国志》成书于西晋初年,距离三国很近,因而可以保证这部史书的真实性。而《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掺入了大量民间传说;  三是承续关系不同。陈寿写作《三国志》依靠的是他自己多年收集的历史资料,而罗贯中撰写《三国演义》则主要取材于《三国志》。也就是说,《三国志》是《三国演义》的母体。  在《三国志》里那个文韬武略、心胸开阔、英雄豪侠的,到了《三国演义》里却成了心胸狭窄、疾贤妒能的“小气鬼”。 《三国志》中,周瑜从小就多才多艺,年青时就精通音乐。只要奏乐有错误,他必定会发现,发现了就一定会加以指点,所以当时有民谣说:“曲有误,周郎顾”(周郎会发现,可以请周郎指点指点)的说法。中出使东吴,说服,联吴抗曹,这个战略起了关键性作用。但是整个战役的指挥计划者实际上是周瑜。周瑜在说服孙权上起了重要作用,而《三国演义》中是诸葛亮激将法激的;利用火攻是提出来的,后来都改成诸葛亮,这些都是出于突出诸葛亮这个主要人物的创作需要。突出了罗贯中对诸葛亮的喜爱,小说中周瑜的性格特点主要是心胸狭窄,特别忌妒诸葛亮。这是小说为了使不同人物性格区别鲜明的创作需要。  历史上的周瑜胸襟广阔,气度宽宏。老将因周瑜年轻,对他不服,多次当面侮辱他,周瑜都不跟他计较,程普最后被周瑜的才华和品德所折服,感动得说:“与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和他成为好友。《三国演义》描写的心胸狭窄的周瑜是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而刻意塑造的配角形象,是艺术处理,不可当真,“三气周瑜”当然就更是毫无历史根据,周瑜最后是病逝于出征途中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常言道,水火无情,军事家将之运用到作战中,常常会对战争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火攻战例很多,如、、等,而更是将火运用到了的地步。  TOP1赤壁之战  占领荆州后,准备率军东下,平定江南。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孙权决定抗击曹军,召回在外练兵的。周瑜先用计除掉了荆州水军首领蔡瑁等人,然后用苦肉计诈降,准备火烧曹军战船。由于北方将士不习惯水战,曹操接受的计策,用铁索将战船连在一起,铺上木板,以便进攻。最后,曹操战船被大火烧着,散又散不开,火势顺风蹿上陆地营寨,再加上孙权、各路兵马的截杀,曹操八十万大军损失大半,仓皇逃回许昌,天下三分的雏形由此形成。  TOP2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曹操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巅峰对决,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第一战。在的帮助下,曹操斩杀袁绍两员大将----、,挫伤袁绍锐气。不过,袁绍兵马多,粮草充足,能够打持久战。曹操眼看就要断粮了,袁绍集团的谋士前来投靠,献计夜袭乌巢。那乌巢是袁绍的屯粮之地,却被曹操一把火烧了,袁绍集团因而军心溃散,被曹操一举击破。  TOP3夷陵之战  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不听诸葛亮等人的劝谏,率领大军伐吴。开始的时候,蜀军锐不可当,相继攻占峡口、秭归等地,大败孙桓、,斩杀、。此时,吴国求和,刘备却不懂得见好就收,反而严辞拒绝。孙权没办法,只好任命为都督,抵挡刘备。陆逊坚守不战,相持半年,刘备移兵山林避暑。陆逊瞅准时机,火烧连营七百里,打得刘备落荒而逃,没脸再回成都,最后病死在白帝城中。
  如同大部分中国古代战争小说一样,《》中的战争模式,“武将单挑”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两军对垒,武将拍马交锋,战上若干回合,一方落败甚至丧命,于是阵脚动摇,胜利的一方就挥军掩杀。  因此,对猛将们的武力大小排名,一直是三国迷们的话题。进入网络时代后,这种争议更加激烈并带上了很强的阵营划分和人身攻击。  基本上,大多数人能够赞成,《三国演义》中,能独自挡住张飞30回合的具有超出其他人的“神”级武力。关羽,张飞,,,,等人则具有次于吕布的“超一流”武力。  在此基础上,大家会为关羽赵云马超等人之间的细微排名,以及庞德等人的武力争论不休。此外,有少数人认为赵云足以与吕布匹敌,而关羽表现出的强大攻击力则超过吕布很多时候。  相比之下,在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武将单挑”并非作战的常规手段,而是极为特殊的个例。武将的个人勇武,远没有临阵统率指挥应变来得重要。关羽刺颜良  然而武力毕竟也是有价值的。“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吕布便常带领着一小队精锐士兵,两军混战中冲在前面,鼓舞我军士气,也冲击敌方阵脚。  这位被《三国演义》推为第一的猛将,在历史上也曾有过单挑。那是在吕布杀死之后,董卓部将李?、郭汜合兵进犯长安,吕布就曾出马和郭汜单挑。单挑的结果,吕布用矛刺伤了郭汜的手臂。但郭汜并未因此丧命,而是被自己的部下救回。而郭汜一军也并未因此溃败。相反,两军继续按常规士兵之间的战斗。  而历史上,三国中的头号猛将,不是吕布,是关羽。  《三国演义》中,关羽在白马坡斩杀的大将颜良,是倒提青龙刀,策赤兔马飞奔过去,在颜良措不及防的情况下一击毙命,带上了“诈降偷袭”的色彩。  而历史上的记载是,“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也就是说,关二爷是凭借着个人勇武,硬生生冲进中,砍下颜良的脑袋,再冲出来。  此等武艺,就算在整个历史上,也堪称强悍。比较吕布仅仅刺伤郭汜的战绩,自然盖过一头。所以老关作为三国第一,是毫无疑问的了。当然,第一不等于所向披靡。关羽也曾被庞德射伤过额头。
  常言道“少不看,老不看”,指的是里面充满了各种匪夷所思的奇谋妙策。除了英雄无敌的诸多武将和满腹奇思妙想的谋士之外,在罗贯中的笔下也出现了很多擅长法术的“妖人”,作为封建时代的历史小说,这也是它的局限性所在。  Top6:  《三国演义》的故事是从的故事开始入笔的,所以张角便是第一个出场的妖人。末年农民起义军“黄巾军”的领袖,太平道的创始人。由于当时社会腐败,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所以张角就顺势而起,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发动了黄巾大起义。在起义失败后,太平道也就基本上销声匿迹了。  因为《三国演义》的作者所站的立场是封建统治阶级,所以张角自然就是贬抑的对象,为了体现黄巾军的妖邪之处,张角便被描写成一个能够、善于奇门遁甲之术的“妖人”,这样描写,也突出了各路诸侯在平定黄巾起义时的艰难与不易。  Top5:木鹿大王  木鹿大王是在南征途中“”碰到的一位“妖人”,木鹿大王是南蛮八纳洞主,深通法术,能呼风唤雨,身边跟随者虎豹豺狼、毒蛇恶蝎。手下有三万神兵,非常英勇。自己骑巨象出征,在法术帮助下最初对蜀军取得一些胜利。但是,被诸葛亮用装有燃烧之物的巨兽喷火吓跑巨象,落象践踏而亡。  木鹿大王的出现,反映出了小说的两个方面的局限性,一是为了给诸葛亮的南征增加难度,进而体现诸葛亮的过人之处,连会法术的木鹿大王都不是诸葛亮的个儿,可见诸葛亮其人有多厉害。二是反映出了作者与传统的思想观念一样,对少数民族带有一定的歧视性,南方少数民族往往被称为南蛮,而且还会一些神秘的妖邪之术,这一点与张角相同。  Top4:于吉  于吉恐怕是《三国演义》里面最悲情的一个“妖人”了。他本来在吴郡、会稽一带为百姓治病,甚得人心。但是它的治病方法和不是一路的,他用的是法术。当正在气头上的时候,发现老百姓见了他这位江东之主不闻不问,反而对于吉顶礼膜拜,“无神论”者孙策非常愤怒,将于吉处斩。等到孙策以蛊惑人心为由斩了于吉之后。结果就此惹了大祸,赔上性命。于吉虽然死了,但是他阴魂不散,不断地扰乱孙策的心神,直到孙策的魂魄也被他勾去,落得一个同归于尽的下场。罗贯中将于吉安排在这里,一是增加传奇色彩,二是给孙策的死找一个体面地说辞,为的登场在做铺垫。
  一、最搞笑的遗言:“吾儿奉先何在?”  喊出这句话的,便是恶贯满盈的。当时,董卓把持朝政,横行朝野,穷凶极恶,滥杀无辜,,纷纷欲除之以为快。司徒设计,派人对董卓假说要禅位与他。董卓听后,高兴得昏了头,立马从老巢?坞出发,乐颠颠的到京城登基。进宫后,董卓发现进了王允布下的伏击圈,顿时感觉大事不妙,马上向他的干儿子兼卫队长喊出了那句话:“吾儿奉先何在?”他没料到的是,吕布早已被王允事先利用离间并成功策反,而且已经成为伏击他的一支重要力量。没喊来帮手,倒叫来了杀手。当董卓喊出这句话后,吕布大喝一声“有诏讨贼”,然后挥动自己的成名兵器方天画戟刺进了他的咽喉。  估计董卓在弥留之际,一定会用一只手捂着正在汩汩冒血的脖子,另一只手指着吕布,用眼神死死盯着他,似乎在质问“怎么会是你!可笑董卓不舍得一个女人却丢掉了自己的性命,临终还留下了这么一句搞笑的遗言。  二、最愚蠢的遗言:“谁敢杀我?”  必反,这是生前就一直断言的,果然,诸葛亮刚死,魏延就开始扯杆子造反了。魏延的武功极高,一般人不容易战胜,所以,对付魏延,只能智取,不能强攻。这一点,诸葛亮在临死的时候已经考虑到了。当魏延与诸葛亮的继任者在阵前对峙时,根据诸葛亮的遗计激魏延是不是敢大喊三声“谁敢杀我”。此时的魏延有些轻敌,没有觉察出来对方这样做的用意,于是,在马上大声喊“谁敢杀我”。他的喊声未落,但见背后刀光一闪,魏延被斩杀于马下。挥刀的人,赫然就是跟随魏延一起造反的。原来,马岱假意跟随魏延造反,实际上是诸葛亮授意埋伏在他身边伺机动手的杀手而已。魏延大声喊出来的这句“谁敢杀我”,不仅是向马岱发出的动手的号,而且也成了一代魏延最终的愚蠢的遗言了。  三、最不平衡的遗言:“大耳儿!不记辕门射戟时耶?”  这句遗言,是吕布临死时大骂的。刘备与吕布之间恩恩怨怨较多。最初,吕布在董卓麾下时,刘备与自己的两个把兄弟、曾经和他在虎牢关前有过一场恶战,结下了梁子。后来,吕布被击溃,已经拥有了徐州之地的刘备不计前嫌,收留了他。不料,刘备此举是引狼入室,吕布趁他不备,鸠占鹊巢,占了徐州,将刘备赶到了小沛。不久后,大举进攻刘备。刘备无力抵抗,只好硬着头皮向吕布求救。吕布耍滑头,采用了辕门射戟的办法,让两家罢兵,送了刘备一个人情。  再后来,刘备与吕布之间的关系再度恶化,刘备被打败,不得不投靠曹操。曹操打败吕布并将之生擒后,鉴于吕布骁勇善战就有心将他留用。当征求刘备意见时,正对吕布恨得咬牙切齿的刘备马上落井下石,列举了吕布曾经背叛过的丁原、董卓为例,劝说曹操将他杀掉了。吕布临死骂刘备不仗义、不念旧情,实际上是他自己背信弃义在前,所以,刘备不替他说情反而添坏话,终结了他求生的希望,也是他自己咎由自取罢了,心理不平衡也是活该。
《三国演义》以75万字的规模,用一种比较成熟的演义体小说语言,塑造了四百多个人物形象描写了近百年的历史进程,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小说体裁。
相关新闻阅读
蒙古四杰、博尔忽、木华黎、博尔...
四大寇、山东宋江、淮西王庆、河...《三国演义》中被黑的最惨的人物是谁?
谢邀。列候选:董卓家李?郭汜樊稠张济徐荣。都是一方豪强,愣是被描述成匪类白痴了。韩遂及西凉八部。他们与马超的关系是联盟,本来都是西北军阀,结果被描述成马超手下了。韩遂尤其是个枭雄,一生都在造反,书里被描述成投降之辈。于禁、乐进。乐进先登陷阵斩将记录几乎是曹家第一。于禁很长时间是外姓第一将。结果后者默默无闻出镜率远不如徐晃高,前者被水淹七军倒是史实,可是被描述成嫉妒庞德实在莫须有。曹真、陈泰:为了衬托司马懿和邓艾,他们俩对付诸葛亮和姜维的功劳都被摘走了。张昭。真正的东吴相国,真正的君子,刚正端严,被描述成个阴险的投降派老头。但是被黑得最厉害的,还是这位:蒋干,蒋子翼。说起他,就是劝降周瑜不成,群英会,偷了假书信,回去坑死了蔡瑁张允。二次去东吴,带了庞统回来,设了连环计。简直是曹操的灾星。但历史上?初曹公闻瑜年少有美才,谓可游说动也,乃密下扬州,遣九江蒋?往见瑜。?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蒋干是有仪容有口才的人,江淮之间第一帅哥+好口才。公认的。乃布衣葛巾,自?私行诣瑜。瑜出迎之,立谓?曰:「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邪?」?曰:「吾与足下州里,中间别隔,遥闻芳烈,故来叙阔,并观雅规,而云说客,无乃逆诈乎?」瑜曰:「吾虽不及夔、旷,闻弦赏音,足知雅曲也。」蒋干过去私会周瑜。周瑜先堵了他的嘴。蒋干就还是说咱来叙旧情的。因延?入,为设酒食。毕,遣之曰:「?吾有密事,且出就馆,事了,别自相请。」后三日,瑜请?与周观营中,行视仓库军资器仗讫,还宴饮,示之侍者服饰珍玩之物,因谓?曰:「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但笑,终无所言。周瑜请蒋干喝酒,看军营,然后表达了自己的意思。蒋干只是笑,什么都没说。?还,称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蒋干回去了,赞美周瑜雅量高致,不是言辞能离间的。蒋干做说客确实是有的,但一看周瑜的架势,他便不说话了。从头到尾,没有丢面子。回去了也没有说不好听的,只是赞美周瑜而已。就是一个劝降未遂但保持了风度的君子。“但笑,终无所言”这事,尤其端正,没有自讨没趣。挺好的一个人。结果《演义》里就被夸张成丑角了。实在可惜。
邀。当然曹魏人物被黑的是最严重的,如领袖曹操,武将如曹仁,夏侯?,李典,于禁,乐进,曹休等;说客有蒋干,王朗等。群势力董卓其实有点被黑化,另外还有公孙瓒,刘表,李?,郭汜,蔡瑁等人。吴势力周瑜被黑化,鲁肃被弱化,另外还有吕蒙,潘璋,朱然等人。蜀势力大多(武力值)被拔高,不过刘备有点被黑化弱化了,另外还有刘禅、马良,张嶷,马忠,廖化等人。就不一一举例了。但要说最字,无疑是诸葛亮此生的大对手----曹真。一、曹真年轻时候便曾顾射猛虎,为曹吉利所赞叹,而后又带领虎豹骑讨伐灵丘贼寇:曹真字子丹 ,太祖族子也。太祖起兵,真父邵募徒众,为州郡所杀。太祖哀真少孤,收养与诸子同,使与文帝共止。常猎,为虎所逐。顾射虎,应声而倒。太祖壮其鸷勇,使将虎豹骑。讨灵丘贼,拔之,封灵寿亭侯。----《曹真传》当然,这一段演义中没有提及。二、曹真后来又在与曹洪曹休等人破杀吴兰于下辩,官拜中领军,后又都督徐晃等人破高详于阳平:以偏将军将兵击刘备别将於下辩,破之,拜中坚将军。从至长安,领中领军。是时,夏侯渊没於阳平,太祖忧之。以真为征蜀护军,督徐晃等破刘备别将高详於阳平。太祖自至汉中,拔出诸军,使真至武都迎曹洪等还屯陈仓。----《曹真传》当然,这一段演义中也没有提及。三、曹丕继承王位,曹真又在雍州凉州击破了反叛的张进等人,并斩杀:文帝即王位,以真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录前后功,进封东乡侯。张进等反於酒泉,真遣费曜讨破之,斩进等。----《曹真传》当然,这一段演义中还是没有提及。四、曹丕的第一次南征由曹真曹休夏侯尚张?等人领兵,虽未夺下州郡,但战果还是有的,自然也少不了曹真的许多战绩:曹真与夏侯尚等征孙权,击牛渚屯,破之。----《曹真传》曹真等围江陵,破孙盛。----《资治通鉴 卷第七十》曹真使张?击破吴兵,遂夺据江陵中洲。----《资治通鉴 卷七十》而在演义中呢,曹真的第一次出场,正史中的如此耀眼战绩却被老罗抹黑,居然直接被诸葛瑾这种手下败将给干趴下了:正议之间,忽探马报:“曹真、夏侯尚围了南郡,被陆逊伏兵于内,诸葛瑾伏兵于外,内外夹攻,因此大败。”言未毕,忽探马又报:”曹休亦被吕范杀败。”丕听知三路兵败,乃喟然叹曰:“朕不听贾诩、刘晔之言,果有此败!”五、继续,演义为了凸显诸葛的智慧,杜撰了安居平五路事件,其中曹魏一路的十万大军便由曹真率领,十万人却被赵云死死的挡在了阳平关外:曹真兵出阳平关,赵子龙拒住各处险道,果然“一将守关,万夫莫开”。曹真屯兵于斜谷道,不能取胜而回。六、正史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真督张?破马谡于街亭,同时击败了箕谷的赵云邓芝: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帝遣真督诸军军?,遣张?击亮将马谡,大破之。安定民杨条等略吏民保月支城,真进军围之。条谓其众曰:“大将军自来,吾原早降耳。”遂自缚出。三郡皆平。----《曹真传》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於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赵云传》在演义中,不仅街亭之战的总帅变成了司马懿,而且在这之前曹真还和王司徒一起与诸葛对阵,王司徒被鬼畜的诸葛舌战致死:王司徒跪舔后,不,归天后,曹真劫寨中计,不仅被诸葛进行了第一次胖揍,还自相残杀,大败:曹、朱二人夺路而走。忽喊声又起,魏延又引一彪军杀到。曹、朱二人大败,夺路奔回本寨。守寨军士,只道蜀兵来劫寨,慌忙放起号火。左边曹真杀至,右边郭淮杀至,自相掩杀。背后三路蜀兵杀到:中央魏延,左边关兴,右边张苞,大杀一阵。魏兵败走十余里,魏将死者极多。大败之后,曹真请羌兵助阵,羌兵被诸葛击破,而后曹真继续中计,再次被诸葛胖揍,大败,只得向中央求援:却说曹真连日望羌人消息,忽有伏路军来报说:“蜀兵拔寨收拾起程。”郭淮大喜曰:“此因羌兵攻击,故尔退去。”遂分两路追赶。前面蜀兵乱走,魏兵随后追袭。先锋曹遵正赶之间,忽然鼓声大震,一彪军闪出,为首大将乃魏延也,大叫曰:“反贼休走!”曹遵大惊,拍马交锋;不三合,被魏延一刀斩于马下。副先锋朱赞引兵追赶,忽然一彪军闪出,为首大将乃赵云也。朱赞措手不及,被云一***刺死。曹真、郭淮见西路先锋有失,欲收兵回;背后喊声大震,鼓角齐鸣:关兴、张苞两路兵杀出,围了曹真、郭淮,痛杀一阵。曹、郭二人,引败兵冲路走脱。蜀兵全胜,直追到渭水,夺了魏寨。曹真折了两个先锋,哀伤不已;只得写本申朝,乞拨援兵。七、正史中,诸葛亮第二次北伐,被曹真事先派遣的郝昭等人防御在陈仓城外:真以亮惩於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曹真传》而在演义里,郝昭却成了司马懿派遣的,曹真继续含冤,被诸葛胖揍了第三顿,费曜也被老罗安排死在此战:却说曹真听知折了费耀,悔之不及,遂与郭淮商议退兵之策。于是孙礼、辛毗星夜具表申奏魏主,言蜀兵又出祁山,曹真损兵折将,势甚危急。却说司马懿奏曰:“臣尝奏陛下,言孔明必出陈仓,故以郝昭守之,今果然矣。八、正史中曹真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上表征蜀,想为曹睿留下安宁,数路伐蜀,可惜霖雨三十余日,无功而返:真以“蜀连出侵边境,宜遂伐之。数道并入,可大克也”。帝从其计。真当发西讨,帝亲临送。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会大霖雨三十馀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曹真传》而在演义中曹真继续被诸葛第四次胖揍,还和司马打赌输了,羞惭不堪:真自出帐迎之。比及到寨,人报前后两把火起。真急回寨后看时,关兴、廖化、吴班、吴懿四将,指麾蜀军,就营前杀将进来;马岱、王平从后面杀来;马忠、张翼亦引兵杀到。魏军措手不及,各自逃生。众将保曹真望东而走,背后蜀兵赶来。曹真正奔走,忽然喊声大震,一彪军杀到。真胆战心惊,视之,乃司马懿也。懿大战一场,蜀兵方退。真得脱,羞惭无地。九、正史中曹真在征蜀后第二年病逝,带着他未竞的心愿和遗憾,来不及和他此生最大的对手诸葛告别,便离开了人世:真病还洛阳,帝自幸其第省疾。真薨,谥曰元侯。----《曹真传》演义中曹真因收到诸葛的书信,第五次胖揍,心理阴影,被活活气死:其书曰:“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致书于大司马曹子丹之前:窃谓夫为将者,能去能就,能柔能刚;能进能退,能弱能强。不动如山岳,难测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渺如四海,眩曜如三光。预知天文之旱涝,先识地理之平康;察阵势之期会,揣敌人之短长。嗟尔无学后辈,上逆穹苍;助篡国之反贼,称帝号于洛阳;走残兵于斜谷,遭霖雨于陈仓;水陆困乏,人马猖狂;抛盈郊之戈甲,弃满地之刀***;都督心崩而胆裂,将军鼠窜而狼忙!无面见关中之父老,何颜入相府之厅堂!史官秉笔而记录,百姓众口而传扬:仲达闻阵而惕惕,子丹望风而遑遑!吾军兵强而马壮,大将虎奋以龙骧;扫秦川为平壤,荡魏国作丘荒!”曹真看毕,恨气填胸;至夜,死于军中。司马懿用兵车装载,差人送赴洛阳安葬。堂堂曹魏名将,被罗贯中写成了傻逼!曹真:罗灌水,我跟你有多大仇!
确实感觉三国演义并不算黑了谁,毕竟是作者自己塑造的人物,体现了人物的作用。只是作者自己的感情,然后是传达给了读者。其实我一直很好奇为何把小说做正史到底是谁的锅。小说这么写,只有你喜不喜欢喽。
曹操,刘备
竟然没有人提刘备?《三国演义》中,刘备兴师伐吴,当马良提醒他小心陆逊时,刘备说了这么一句话----“朕用兵老矣,岂反不如一黄口孺子耶?”相信当时谁看了心里都犯嘀咕:这么一个被打得东奔西走的爱哭鬼,哪里来的这么大自信?但是如果我们细究起来,刘先主在历史上的形象,其实还是可圈可点的。辛弃疾《南乡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据《三国志·先主传》非常粗略地统计一遍,刘备一生战绩如下----胜1: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胜2: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毋丘毅诣丹杨募兵,先主与俱行,至下邳遇贼,力战有功,除为下密丞。败1:后为高唐尉,迁为令,为贼所破。胜3:瓒表为别部司马,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数有战功。平1:袁术来攻先主,先主拒之于盱眙、淮阳。败2:先主与术相持经月,吕布乘虚袭下邳。下邳守将曹豹反,间迎布。布虏先主妻子,先主转军海西。胜4:杨奉、韩暹寇徐、扬间,先主邀击,尽斩之。败3:吕布恶之,自出兵攻先主,先主败走归曹公。败4:布遣高顺攻之,曹公遣夏侯?往,不能救,为顺所败,复虏先主妻子送布胜5:公自出东征,助先主围布于下邳,生擒布。平2:曹公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败5:曹公东征先主,先主败绩。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败5:绍遣先主将兵与辟等略许下……曹公遣曹仁将兵击先主,先主还绍军胜6: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与贼龚都等合,众数千人。曹公遣蔡阳击之,为先主所杀。胜7:(刘表)使拒夏侯?、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等追之,为伏兵所破。败7: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胜8: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胜9:(先主)引兵与忠、膺等进到涪,据其城。璋遣刘?、冷苞、张任、邓贤等拒先主于涪,皆破败胜10:先主进军围雒。时璋子循守城,被攻且一年。十九年夏,雒城破。胜11: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斩渊及曹军所署益州刺史赵?等。平3: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胜12: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吴将陆议(陆逊)、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溪蛮夷遣使请兵。败8:后十余日,陆议(陆逊)大破先主军于?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统计结果,刘备一生12胜3平8败。战胜率高达52.2%,手下败将有袁绍、袁术、杨奉、韩暹、吕布、夏侯?、于禁、曹操、夏侯渊、陆逊等。战败率为34.7%,除了有1次是为贼所破,有2次是败于吕布,2次败于曹操,1次败于高顺,1次败于曹仁,以及最后1次败于陆逊。刘备对吕布(含高顺)的战绩为1胜3负。刘备对曹操本人的战绩为1胜1平2负。刘备对曹操麾下五子/诸夏侯曹诸将的战绩为2胜1负。我们可以得出这么几个结论是:1、刘备一生最怕的是一是吕布、二是曹操,面对其余名将时,至少不落下风。2、刘备经过赤壁之战后,胜率大大回升,不但阵斩夏侯渊,即使面对曹操本人也能战平,从而增加了信心。历史上刘备确实也有四失妻子的窘迫境遇,但细究起来,这几次惨败都是因为吕布、曹操。也就是说,当时能完全压制他的只有吕布、曹操这个级别的枭雄。面对其它袁绍、袁术之流群雄,或者魏五子/诸夏侯曹级别的名将,至少能够不落下风。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到了刘备伐吴时如此有信心了:一来他所畏惧的吕布、曹操皆已不在,二来孙吴在周瑜去世后也没有战绩能与他所匹敌的将领。因此《演义》中的刘备,此时说一句“朕用兵老矣”就不是托大之言,而是符合人物在历史上心境的台词。但问题是,《演义》中常有因为改戏分太多而使人物形象前后脱节的问题,刘备就是其中之一。《三国演义》中将刘备的战功移花接木的主要有:斩蔡阳、火烧博望、斩夏侯渊3战。斩蔡阳被移花接木到关羽身上,为过五关斩六将凑数;火烧博望被移花接木到诸葛亮身上,成为其登场之作;斩夏侯渊则把与其正面对峙的刘备戏分删除,用以烘托黄忠。----尤其是火烧博望与斩夏侯渊这两次值得大书特书的高光时刻,戏分被分给了同剧组的黄忠和唐国强老师(误),使得刘备积弱的形象完全压倒了身上的枭雄形象。
我来歪一个楼《三国志?吴书?陆逊传第十三》: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余营。备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祥瑞御免 家宅平安
曹操肯定算一个吧。从头到尾都把他描绘得非常奸诈,横槊赋诗时杀刘馥历史上也没有记载。还有一个被黑的挺惨的人,麴义,直接成赵云出场的大礼包了。。而且三国演义打仗的戏份太重,像陈群钟繇这些内政人才就相对显得默默无闻了些。
我觉得是诸葛亮,关键是罗贯中都没有自己在黑他的自觉。作为袍带书,三国演义极大地简化了三国诸军阀的外交关系和军事细节。很多绞尽脑汁费劲天时才能办成的事小说里一句:“计上心头,吩咐如是”就办成了。最典型的就是赤壁后的荆州攻略,小说里写的像玩一样,诸葛亮略施小计就蒙跑了曹仁还顺带气跑了周瑜,殊不知信实中光一句“南郡关羽绝北道”就何等凶险。各位想想,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是何等的一个角色,简直是一群间歇性智障里的唯一一个天才。由于小说的简单化以及情节推动的需要,三国演义里所有人物的智商都是在故事与故事间被割离的:曹操前几回还奇袭乌巢大胜仓亭,之后居然会在当阳桥头被一个人喝的军阵大乱,然后竟然会蠢到把船串起来,并且还癫痫一样的无故大笑。周瑜如此,鲁肃如此,曹仁曹洪张?张辽更如此。然而诸葛亮几乎是唯一一个智商始终如一的家伙。实际上,流行于魏将吴将之间的间歇性智障大多是由于罗贯中为了塑造一贯智慧的孔明先生的形象而出现的。那么现在问题就来了,既然诸葛亮在演义里那么聪明,大汉为什么还会输,而且还输得那么惨?荆州战役,夷陵战役,六出祁山无功而返。这一切在正史中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三国演义的叙事中却是矛盾的:你诸葛亮不是神机妙算么,为什么不能预见到大帝言而无信,意图偏安?为什么非得等到先主连营扎下才说出:”可斩此人“?,为什么不会事先交代马谡街亭高处无水?这些错误被一个人在历史中犯下是完全正常的,有时候还是必然的(比如说现实中诸葛亮其实对刘备的战务影响极为有限),但是不能被小说中的一个神所犯下。罗贯中写到五丈原其实完成了一个大大的讽刺:他把一个神写死了,悲愤的毫无神性的死了。像一条咸鱼一样毫无梦想的死了。诸葛亮的神性在七星灯翻倒的那一刻荡然无存,让所有如我一般的小学生读者产生了巨大的怀疑:无所不能的孔明先生为什么会失败?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东西(注意,在我的认知中,他已经不是人了)?他是怎么失败的?他也会想他的对手一样犯智障么?在之后的时间长河里我们会不断的尝试自圆其说,为罗贯中塑造的这个神开脱:华容道义释是因为诸葛亮不愿北方大乱,败走麦城是因为关羽不听南和孙权之计,夷陵之战孔明竭力拦阻了(何况法正已死),街亭大败是因为不听王平之言(而王平也是孔明所派)。。。但每辩护一次,我对于诸葛亮的怀疑就更深一层,直到最后我开始极端的痛恨三国演义,因为这个矛盾像是黑洞一样的吞噬着一切幼稚的的历史浪漫主义情怀。所以当我读完三国志,才意识到罗贯中在大大的黑诸葛亮,黑的毫无自觉。他先强行塑造了一个智多而近妖的人,然后又把他对手的智商强行拉低一级(包括女装癖司马懿),然后再不得不给他安排一个失败的结局,自此孔明变成了一个空有才学却不得施展的怪胎,而且这种限制完全是自加的:他为什么不给糜芳三个锦囊以备吕蒙偷袭?他为什么不能在北伐时借西风掩兵子午谷?他为什么不能约束魏延杨仪?他为什么会留下一个智障绝伦的刘禅?这种作牢自陷的神,不是被黑是什么?一粉胜十黑啊
张昭。读《三国演义》,你会感觉张昭就是一个投降派。不论谁攻过来,基本就是建议孙SIR投降。空顶着“江东第一谋士”的头衔,实际上是一个没用的老顽固,除了资历老基本上找不出任何优点。翻遍整本书,也没有出什么像样的计谋,感觉完全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家伙。历史上真实的张昭呢?策临亡,以弟权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㈠上表汉室,下移属城,中外将校,各令奉职。权悲感未视事,昭谓权曰:“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一手扶起孙权,完全是父亲一般的存在。不知道多年之后,孙权还记不记得那个当年扶着他稚嫩的肩膀,上马的那个人。权每田猎,常乘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马鞍。昭变色而前曰:“将军何有当尔?夫为人君者,谓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谓驰逐于原野,校勇于猛兽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权谢昭曰:“年少虑事不远,以此惭君。”【然犹不能已】,乃作射虎车,为方目,闲不置盖,一人为御,自于中射之。时有逸群之兽,辄复犯车,而权每手击以为乐。【昭虽谏争,常笑而不答】。----张昭每每劝谏,而孙权笑而不答,然后该怎么玩还怎么玩。像不像我们对我们的父母?权于武昌,临钓台,饮酒大醉。权使人以水洒群臣曰:“今日酣饮,惟醉堕台中,乃当止耳。”昭【正色不言】,出外车中坐。权遣人呼昭还,谓曰:“为共作乐耳,公何为怒乎?”昭对曰:“【昔纣为糟丘酒池长夜之饮,当时亦以为乐,不以为恶也】。”权默然,有惭色,遂罢酒。----直言劝谏,国士之风。初,权当置丞相,【众议归昭】。权曰:“方今多事,职统者责重,非所以优之也。”后孙邵卒,【百寮复举昭】,权曰:“孤岂为子布有爱乎?【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乃用顾雍。----孙权对张昭始终有几分惧意,从他从来不用张昭做丞相上就可以看出一二。权以公孙渊称藩,遣张弥、许晏至辽东拜渊为燕王,昭谏曰:“渊背魏惧讨,远来求援,非本志也。若渊改图,欲自明于魏,两使不反,不亦取笑于天下乎?”权与相反覆,昭意弥切。权不能堪,【案刀而怒】曰:“吴国士人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之敬君,亦为至矣,而数于众中折孤,孤尝恐失计。”昭熟视权曰:“臣虽知言不用,每竭愚忠者,诚以太后临崩,呼老臣于床下,遗诏顾命之言故在耳。”【因涕泣横流】。权掷刀致地,与昭对泣。然卒遣弥、晏往。昭忿言之不用,【称疾不朝】。权恨之,【土塞其门】,【昭又于内以土封之】。渊果杀弥、晏。权数慰谢昭,昭固不起,权因出过其门呼昭,昭辞疾笃。【权烧其门】,欲以恐之,昭更闭户。权使人灭火,住门良久,昭诸子共扶昭起,【权载以还宫】,【深自克责】。昭不得已,然后朝会。----老头子性子倔,跟孙权俩人,你推我闹,好像小情侣吵架一样。昭容貌矜严,有威风,权常曰:“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举邦惮之。年八十一,嘉禾五年卒。遗令幅巾素棺,敛以时服。权素服临吊,谥曰文侯。----八十一岁寿终正寝,在短命的东吴人士中不容易。最后总结:历史上的张昭,是一个刚正而有几分严厉的国士,对孙权如兄如父,到晚年性子更倔,跟孙权常闹别扭,带了几分可爱与呆萌的老爷子。罗罐盅,还我张子布来!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