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平单位姚平 苏武传

  被逼臣服单于  苏武是代郡太守,苏建之子.早年以父荫为郎,稍迁?中厩监.天汉元年(前100)拜中郎将.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被流放  最初,单于派卫律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奉禄和高官,苏武严辞拒绝了.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刑.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穴,断绝提
苏武  供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过了好几天,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苏武放出来了.单于知道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但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
与他的同伴分开后,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他发现这些羊全是公羊.在这里,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花白了.  回国  当时在贝加尔湖,苏武牧羊达十九年之久,十几年来,当初下了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世了,就是在苏武的国家,老皇帝也死了,老皇帝的儿子继任皇位.这时候,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昭帝立即派使臣把苏武接回自己的国家.
后来,汉朝使者到了匈奴地区,终于得知苏武依然健在,于是扬言说,汉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只大雁,雁的脚上系着帛书,帛书中清楚地写着苏武在北方的沼泽之中.单于只好把苏武等九人送还.
在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苏武终于回到了长安.第二年,上官桀、上官安父子和桑弘羊被人控告谋反,苏武和上官父子、桑弘羊原来关系很好,加上他的儿子也参与其中,苏武被罢官.昭帝死后,苏武因为参与了拥立汉宣帝,被赐爵关内侯.  编辑本段苏武回归  经过汉武帝三次重大战役的打击,匈奴的军事实力大为减弱,只好远遁漠北.元狩末年,匈奴贵族向汉王朝表示请求和亲,汉王朝也有意休战.匈奴贵族的和亲目的在于恢复武帝以前汉与匈奴的不平等关系,这对于汉王朝来说当然是不能接受的;而汉王朝则要匈奴臣服,成为汉王朝的 外臣 ,这在一贯以汉王朝为掠夺对象的匈奴贵族来说,也是不能接受的.这样,双方多次互派使者进行谈判,但由于双方互不相让,甚至以扣留使者相要挟,而无法达成协议,从而形成元鼎至太初十余年间打打谈谈的局面.苏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使匈奴的.
苏武,字子卿,杜陵(陕西西安东南)人.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由于匈奴单于再次表示要求和亲,并送还以往扣留的汉朝使者,武帝遂命中郎将苏武率百余人携带大批礼品出使匈奴,并送还汉朝扣留的匈奴使者.当时,匈奴中有人准备劫持单于的母亲归汉,苏武的副使张胜卷入这一行动.
事发后,苏武受到牵连.匈奴单于采用种种方法威逼利诱苏武,劝其投降,都遭到苏武义正辞严的拒绝.单于无可奈何,便把他流放到人迹罕至、荒原千里的北海(今贝加尔湖)边放羊,并宣称要等公羊生下羊羔,才放苏武回去.苏武在那里历尽艰辛,经常以挖掘野鼠穴中的草籽为食,但他出使时所持的汉节却从不离身,天长日久,节上的毛全都脱落了.即使这样,仍未动摇他对汉朝的忠心.
昭帝即位后,匈奴于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派使者向汉王朝请求和亲.
在此之前,汉曾多次向匈奴索要苏武回国,匈奴皆伪称苏武已死.后来汉使复至匈奴,探知苏武的下落,便对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苑中射下一只雁,雁足上系有帛书,说苏武现在北海.单于大惊,只好允许苏武随汉使回国.
苏武在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出使时尚在壮年,回国时已经须发尽白了.为了表彰他不辱汉节的功绩,昭帝封他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宣帝时,被赐爵关内侯,后复为右曹典属国. 苏武留胡节不辱的爱国精神,也受到后人们的敬仰,他的事迹被编为歌、剧、故事,广为流传.  编辑本段苏武墓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西49公里处武功县武功镇龙门村.具体在武功镇北1.5公里龙门村,代有封修,题书、碑、碣殊多.清乾隆巡抚毕沅题碑,同治间()知县陈尔?等题碣.40年代末尚有围墙、院落、门楣,后被陈,仅存墓冢,高约1.5米.1979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遂立标识,确定保护范围,划定墓面积330平方米,设门楣建围墙.1938年,菲律宾华侨成立有“南洋武功苏氏宗亲会”,1993年更名“世界苏氏宗亲会”,1997年,“宗亲会”追本溯源,寻根谒祖,组团回武功拜谒苏氏墓.现在整修以新的苏武故里苏武纪念馆,一期工程已向游人开放.被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
另有苏武庙,位于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民武公路6公里处,向东约五公里的苏武山上,于2000年以后修建.该区有座山叫苏武山,如今的苏武山,已经告别了原来的荒漠景象,尤其是夏天!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变成了:苏武山万亩葡萄大庄园,临近修建了苏武酒厂.还修建了苏武公墓,苏武庙!
在武威市民勤县苏武乡羊路中学(传说是苏武牧羊走的路,所以叫“羊路”,)向东大概走1个小时.就可以看见一个很高大的土墩子,叫野鸽子墩.传说是苏武为了遥看自己的国家而修筑的.附近还有九节芨芨草. 回答者: miaodaijiangmm | 九级 |
13:33  苏武,大汉的气节.出使匈奴国,被劫持,劝其叛变,为了气节,自杀.后匈奴拨打120及时,抢救了过来,当时匈奴巫师说再晚送来一分钟就有生命危险了,呵呵呵呵、、、、被救活的苏武不再一味求死,他想着有一天能重返心中的故土,但是匈奴人不遂他愿,将他流放到了现在的贝加尔湖一带放羊,并说生出笑羊羔了就放你回去,这个多简单啊,但是匈奴人全给的是公羊,我那个操,公羊能怀孕,但是苏武心中相信大汉的朝廷不会忘了他,于是他坚持着活了下来,一活就是10多年、、、不容易啊!最后白发苍苍的苏武还是回到了大汉,回到了故土.他用生命,他用年华诠释了什么是中华气节.坚持着在冰天雪地的北海一言不发,而心中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大汉,生养他的地方,他的祖国,他的母亲.他的依靠 回答者: 系上只管账 | 三级 |
14:29  编辑本段与伟人苏武有关的故事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凭着父亲的职位,兄弟三人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并逐渐被提升为掌管皇帝鞍马鹰犬射猎工具的官.当时汉朝廷不断讨伐匈奴,多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匈奴扣留
苏武画像  [1]了汉使节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批人.匈奴使节前来,汉朝廷也扣留他们以相抵.
公元前一○○年,且?单于刚刚即位,唯恐受到汉的袭击,于是说:“汉皇帝,是我的长辈.”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汉武帝赞许他这种通晓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到了匈奴那里,摆列财物赠给单于.单于越发傲慢,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
单于正要派使者护送苏武等人归汉,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缑王是浑邪王姐姐的儿子,与昆邪王一起降汉,后来又跟随浞野侯赵破奴重新陷胡地,在卫律统率的那些投降者中,暗***同策划绑架单于的母亲和阏氏归汉.正好碰上苏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汉的时候,一向与副使张胜有交往,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天子很怨恨卫律,我虞常能为汉廷埋伏***弓将他射死.我的母亲与弟弟都在汉,希望受到汉廷的照顾.”张胜许诺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常.
一个多月后,单于外出打猎,只有阏氏和单于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把他们的计划报告了阏氏及其子弟.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单于派卫律审处这一案件.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因此想自杀.张胜、常惠一起制止了他.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许多贵族前来商议,想杀掉汉使者.左伊秩訾说:“假如是谋杀单于,又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应当都叫他们投降.”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自己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轻轻地敲打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重新呼吸.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拉回营帐.单于钦佩苏武的节操,早晚派人探望、询问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应当处死.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予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朝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顺着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苏武题跋像  [2]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和儿子,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南越王杀汉使者,结果九郡被平定.宛王杀汉使者,自己头颅被悬挂在宫殿的北门.朝鲜王杀汉使者,随即被讨平.唯独匈奴未受惩罚.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灭亡的灾祸,将从我开始了!”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以为他是神仙,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
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一共过了五、六年,单于的弟弟於?王到北海上打猎.苏武会编结打猎的网,矫正弓***,於?王颇器重他,供给他衣服、食品.三年多过后,於?王得病,赐给苏武马匹和牲畜、盛酒酪的瓦器、圆顶的毡帐篷.王死后,他的部下也都迁离.这年冬天,丁令人盗去了苏武的牛羊,苏武又陷入了穷困.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以前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的?宫,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你弟弟孺卿跟随皇上去祭祀河东土神,骑着马的宦官与驸马争船,把驸马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骑着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杀.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你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如今又过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终日若有所失,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十几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
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
苏武版画像  [3]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儿子效忠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恨,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单于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的罪恶,上能达天!”说着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李陵不好意思亲自送礼物给苏武,让他的妻子赐给苏武几十头牛羊.
后来李陵又到北海,对苏武说:“边界上抓住了云中郡的一个俘虏,说太守以下的官吏百姓都穿白的丧服,说是皇上死了.”苏武听到这个消息,面向南放声大哭,吐血,每天早晚哭吊达几月之久.
汉昭帝登位,几年后,匈奴和汉达成和议.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说了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问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向汉使道歉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于是李陵安排酒筵向苏武祝贺,说:“今天你还归,在匈奴中扬名,在汉皇族中功绩显赫.即使古代史书所记载的事迹,图画所绘的人物,怎能超过你!我李陵虽然无能和胆怯,假如汉廷姑且宽恕我的罪过,不杀我的老母,使我能实现在奇耻大辱下积蓄已久的志愿,这就同曹沫在柯邑订盟可能差不多,这是以前所一直不能忘记的!逮捕杀戮我的全家,成为当世的奇耻大辱,我还再顾念什么呢?算了吧,让你了解我的心罢了!我已成异国之人,这一别就永远隔绝了!”李陵起舞,唱道:“走过万里行程啊穿过了沙漠,为君王带兵啊奋战匈奴.归路断绝啊刀箭毁坏,兵士们全部死亡啊我的名声已败坏.老母已死,虽想报恩何处归!”李陵泪下纵横,于是同苏武永别.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武回来的有九人.
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春回到长安.昭帝下令叫苏武带一份祭品去拜谒武帝的陵墓和祠庙.任命苏武做典属国,俸禄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官田二顷,住宅一处.常惠、徐圣、赵终根都任命为皇帝的侍卫官,赐给丝绸各二百匹.其余六人,年纪大了,回家,赐钱每人十万,终身免除徭役.常惠后来做到右将军,封为列侯,他自己也有传记.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苏武归汉第二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因参与上官安的阴谋,而被处死.起初,上官桀、上官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上官桀父子屡次把霍光的过失记下交
苏武半身像  [4]给燕王,使燕王上书给皇帝,告发霍光.又说苏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回到汉廷后,只做典属国.而大将军属下的长史官并无功劳,却被提升为搜粟都尉,霍光专权放肆.等到燕王等人谋反,被杀,追查处治同谋的人,苏武一向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交,燕王又因苏武功高而官小数次上书,替他抱不平,他的儿子又参与了谋反,主管刑狱的官员上书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
过了几年,昭帝死了.苏武以从前任二千石官的身份,参与了谋立汉宣帝的计划,赐封爵位关内侯,食邑三百户.过了很久,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宣帝召来苏武在宦者令的衙门听候宣召.多次进见,又做了右曹典属国.因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优宠他.苏武把所得的赏赐,全部施送给弟弟苏贤和过去的邻里朋友,自己家中不留一点财物.皇后的父亲平恩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和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邴吉,都很敬重苏武.
苏武年老了,他的儿子以前被处死,皇帝怜悯他.问左右的人:“苏武在匈奴很久,有儿子吗?”苏武通过平恩侯向宣帝陈述:“以前在匈奴发配时,娶的匈奴妇人正好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苏通国,有消息传来,想通过汉使者送去金银、丝绸,把男孩赎回来.”皇帝答应了.后来通国随汉使者回到了汉朝,皇帝让他做了郎官.又让苏武弟弟的儿子做了右曹.
苏武活到八十多岁,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病亡.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给我一篇关于苏武300字左右的文章?苏武:伟大的爱国之人.
  苏武  (前140~前60年),字子卿,杜陵(今西安市东南)人.西汉武帝、昭帝时的大臣.出身将门,父苏建曾任校尉,以战功封平陵侯,为西汉初名将之一.兄苏嘉为汉奉车都尉,弟苏贤为骑都尉,苏武排行第二.出使匈奴前,管居御厩监,替皇帝掌管马厩.  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匈奴新即位的且?侯单于,派使者主动送还以前扣留的汉朝使臣路充国等多人,以表示愿意修好.汉武帝见此情景很高兴,决定派遣苏武以中郎将身份,持节出使匈奴,送还以前扣留的匈奴使者.苏武同副使张胜、属吏常惠以及随员百余人;带着许多礼物离开长安,去匈奴单于王庭修好.  苏武到了匈奴,送上礼物,交还使者,等待单于复信返回,就在这时,发生了意外事件.以前汉朝出使匈奴的使者卫律投降于匈奴,其副手虞常却不肯投降.苏武一行到来后,虞常暗地联络张胜,密谋刺杀卫律,劫持单于之母逃归汉朝.但他们的计划被泄漏,卫律逮捕了虞常.虞又供出张胜.单于本来就没有诚意与汉朝和好,借此下令扣留苏武一行,并派卫律审讯苏武.苏武认为自己身为汉使,若受审讯,有辱国家尊严和使命,两次拔刀自刎,均被身边的人拦住.单子见苏武如此忠烈,为之惊叹,有心劝苏武投降,就派卫律充当说客.卫律当着苏武、张胜之面杀了虞常,又执刀威吓张胜,张胜慌忙表示愿降.卫律又执刀要杀苏武,苏武神色不变,泰然自若,卫律反而吓得缩回了手.卫律见威吓不行,就劝苏武投降,享受荣华富贵.苏武义正词严,痛斥卫律卖国叛汉的可耻行为. 单于听说苏武宁死不屈,更加想得到苏武.但苏武不肯投降,单于无计可施,遂囚苏武于地窖之中,断绝饮食供应,想以此迫使苏武屈服.苏武咬紧牙关,宁可吞积雪解渴,食碎羊皮等充饥,誓死不降.单于又以封王来劝降,苏武仍不理睬.单于没有办法,把他流放到渺无人烟的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牧羊,说要等到牧放的公羊产奶的时候才放苏武返回汉朝.  在人迹罕至的北海,苏武靠掘野鼠洞中的草籽和草根维持生命.严寒的冬夜里,苏武手握节杖,遥望南方的天空,思念长安城中的亲人,过了几年时间,单于派屈降的李陵赴北海劝降,谎称苏武的两兄弟获罪被杀,母亲患病而死,妻子被迫改嫁,所遗二妹和三个子女生活无着,想以此来动摇苏武的意志.还说:“人生为朝露,何必自苦如此!”对李陵的劝降,苏武严词拒绝,并表示:“如果一定要逼我屈节投降,我就立刻自杀!”面对威武不屈的苏武,李陵深感愧疚,不禁仰天长叹:“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匈奴单于死了,新单于派使者来到长安,表示要与汉朝和好,汉朝廷提出要单于放苏武等汉朝使者返回,匈奴人欺骗说苏武已经死了,后来,汉朝有使者去匈奴,当初和苏武一起到匈奴的常惠获得消息,就买通了看守,乘夜晚去见汉使,把起初情况报告了汉使.汉使去见单于说,汉皇帝在上林苑射猎,射下一只大雁雁足上系着苏武的信,说他还在北海.并威胁说,大雁捎书,是“天意”,单于不能违背天意.单于无奈,只好命令把苏武从北海放回,连同常惠等人一同交汉使带回国.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被匈奴拘留18年的苏武一行人终于回到长安.苏武拜见汉昭帝,交还了使节,昭帝封苏武为典属国之职,并赏赐他钱200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宣帝即位封苏武关内侯.秩中二千石,神爵二年(前60),苏武病故,享年80有余.  苏武死后,宣帝命人绘苏武像于未央宫之麒麟阁,以表彰其高尚的节操和精神.  苏武亦善诗文,传于后世的作品有《答李陵诗》、《别李陵》等.  苏武墓在今陕西武功镇龙门村,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让人们在这里凭吊苏武这位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民族英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苏武简介生平介绍简历图片照片资料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人物姓名:苏武&(前140~前60)
  苏武(前140─前60)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早年以父荫为郎,稍迁中厩监。天汉元年(前100)拜中郎将,奉命持节与副使张胜、假使常惠,募士百余人出使匈奴。侯单于骄狂,并不优礼汉使。时有一个投降匈奴、被匈奴封为缑王的汉人,和其他一些降人,打算劫单于母归汉,副使张胜卷入这一阴谋。事泄,单于欲尽杀汉使,其大臣以为不可,主张拘降汉使,遂传讯武等。武以为这是侮辱,拔刀自尽未遂,单于敬其忠烈,遣医调治,诱逼其降。武不屈,单于怒,幽禁于地窖中,绝其饮食。武以旃毛和雪而咽,得不死。单于又将他远徙至北海(今俄国贝加尔湖)上牧养公羊,告以公羊生乳,方许放归。武在冰天雪地中,掘草根以充饥,牧羊时手持汉节,节旄尽脱仍不释手。
  昭帝时复与匈奴和亲,请遣返汉使,单于诡称苏武已死。后汉使探知实情,声言汉天子在上林苑射得大雁,雁足系有苏武所写帛书,云在某泽中。单于不得已,交还武等九人,时武在匈奴已十九年。始元六年(前81年)返抵长安,拜典属国。武与上官桀父子、桑弘羊有旧交。后霍光以谋反罪杀桀等,武以此罢官。昭帝死后,武预迎立宣帝事,赐爵关内侯,复为右曹典属国。
世界人物介绍,著名人物资料,企业家、名星、伟人、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个人资料历史上有哪些值得尊敬的小人物?
镜像问题:
629 个回答
他可真是个小人物啊。他生于1913年,家境贫寒,从13岁便给人打短工,家里更没有钱让他念书。1944年因为生活实在维系不下只得跑到天津做了个三轮车夫,跟祥子差不多的车夫。1974年退休,此前并无光辉事迹,似乎再过几年,这个已经六十岁的老人就要了此余生。1987年74岁的他决定做这辈子他一直想做的一件事----让贫困孩子能上学。他这么一做就坚持了十八载,不论春夏秋冬,你若在天津看到一个已经七八十岁老人骑着三轮车,热了就用毛巾擦把脸,那个人就是他。他就是白方礼,这个名字是他***上的正确写法。其实就算他最后坚持了十八载,也不过是区区三十五万元,对如今这个社会来说,一顿饭都能吃几万元,三十五似乎并不值得拿出来说。值得拿出来说的是年近九十岁的他没有力气再骑三轮车,就替人看车,把一毛两毛钱放到饭盒,存够五百元后捐给学校。当捐完钱他说: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笔钱。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默默想了许久。你说他怎么能算历史上呢,你也许一定不知道他已经在日走了。今年是他走的第十年。--------以上为原***,还诸君清净。
说个抗日战争的故事吧。公元一五九一年、大明万历十九年、日本天正十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个叫丰臣秀吉的日本老头,在朝鲜半岛附近画了一个圈。他刚刚将全日本纳入自己的控制下,又把贪婪的目光投向了一海之隔的李朝,以及李朝背后的大明。于是在秀吉的命令下,整个日本都开始动员起来,厉兵秣马,准备对半岛发动一次前所未有的大侵攻。这场在一年之后爆发的战争,被称为壬辰战争,前后持续了足足七年,规模巨大,伤亡惨重,将中、朝、日三方都卷了进去,对东亚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为了筹备战争,提前一年在距离朝鲜最近的九州地区开始囤积大量物资、士兵,修建名护屋、打造火器、兵器和战船,蓄势待发。至于李朝和大明,他们对此全无觉察,没人注意到即将飘过来的战争阴云。但也不是完全没人觉察。日本人在九州的频繁活动,引起了一位中国人的注意。这个人叫做许仪后,又名许三官,大明江西吉安人,行商为生。许仪后在隆庆五年外出作生意,结果在广州附近海域陷入倭寇之手。因为他擅长医术,便幸运地活了下来,几经辗转被卖到了日本本土。当时被倭寇掳掠到日本的中国人很多,在官方分类里,被称为“逋逃之种”。在“逋逃之种”里,许仪后算是运气比较好的,他精通医术,没怎么受到虐待。一次偶尔的机会,他凭借医术救了萨摩藩岛津家的小孩,大为感激的藩主岛津义久把他留在了身边,担任御用医师。于是许仪后便定居在萨摩,娶妻生子。许仪后这个人,天生古道热肠。虽然他已经脱离了倭寇的威胁,但每次看到自己同胞受到倭寇欺凌,他都恨得咬牙切齿,一心想为他们做点什么。秀吉进攻九州之时,岛津义久见无法抵挡兵威,便身披僧衣开城投降。他去觐见秀吉时,许仪后也随侍左右。见到秀吉之后,许仪后作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他咕咚一声跪倒在地,哭着把自己的经历讲述了一遍,恳求秀吉下重手惩治倭寇。秀吉对许仪后的这种胆量十分欣赏,正好他有意为日本海商扫平海道,便做了个顺水人情,下达倭寇取缔令,发兵剿灭海贼。从此岛津义久对许仪后刮目相看,愈加重视,觉得这家伙有胆识有魄力,视为心腹。进入万历十九年(1591年)以后,许仪后发现最近萨摩藩变得十分热闹,出现了大量外藩武士与足轻。从这些人的穿着与旗号判断,应该是属于本州、四国等地的诸家大名。他久居岛津家,接触的都是藩内高层,政治嗅觉十分灵敏。日本在形式上已经统一,再无战事。如此大规模地厉兵秣马,唯一的解释就是对海外用兵。日本列岛孤悬海外,对海外用兵唯一的可能,就是攻打朝鲜。朝鲜是大明的藩国,倘若朝鲜被攻击,大明势必要出手相助。而如果大明与日本发生碰撞,那将是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许保仪虽只是个医师,却拥有不凡的政治眼光。他意识到,一场大规模战争迫在眉睫。许仪后对大明很了解,傲慢自大又迟钝,不能指望朝廷主动对日本的举动有所警惕,自己必须得做点什么。于是,许保仪利用自己在岛津藩的地位,不动声色地开始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让他大吃一惊,秀吉的目标不是朝鲜,而是大明。许仪后虽已定居日本,娶妻生子,可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却从未冷,对故国仍旧心怀眷顾。加上许仪后自己也是倭乱的受害者之一,无论从公从私,他都不能对这一异动坐视不理。他知道,大明对于日本的了解近乎于零,如果只是简单地把秀吉的计划传递过去,未必会引起重视。因此,许仪后决定要准备一份务求详细的报告,要把日本国情原原本本地详述,以便祖国参考。于是,他开始不动声色地收集情报,利用御医的身份四处探听,并完成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大约五千多字,里面分成了六部分:一陈日本国之详;一陈日本入寇之由;一陈御寇之策;一陈日本关白之由;一陈日本六十六国之名;复陈未尽之事。林林总总,涵盖了日本国的方方面面,内容极之详尽。报告里甚至推算出了日本出兵的详细日期----壬辰年三月一日,比真正爆发战争的日期只差一个月----以及日本的侵攻路线图:“翌春渡高丽,征辽东,取北京城”。报告是写完了,但怎么送到大明手里,却是一个问题。许仪后本来打算“亲奔告陈”可他身为岛津藩御用医生,家里又有老婆孩子,根本无法脱身,只能从来日本做生意的明商身上打主意。万历十九年九月三日和九月九日,许仪后先后找了两批商人,让他们代为传达。可这两批人都不太靠谱儿,他们离开以后,许仪后生怕自己的心血白费,天天晚上睡不着觉,夙夜忧叹,这时候,他的一位弟子挺身而出,拍着胸脯说我可再去送一次信。这个人是许仪后的江西同乡,名字叫朱均旺,江西抚州人。他本在南海贩卖布匹,结果遭遇了倭寇,被掳至萨摩藩福昌寺替人抄写经文。恰好许仪后去寺里烧香,听到朱均旺说家乡话,大为欣喜,通过岛津义久的关系把朱均旺解救出来,收为弟子,留在身边抄写药方。朱均旺对许仪后感激涕零,看到他这么忧愁,便毅然站出来,主动要求当信使。这一趟差使可不容易,且不说海外风高浪急,单是政治上的风险,就相当之大。秀吉那时候已经采取了一定的管制措施,所有往来明商都不许下船,生怕泄露情报,一般人很难混上船去。就算一切顺利上了船,等回到大明,也可能被官府以通倭之罪抓起来----总之是趟九死一生的差使。但朱均旺为报许之恩,对这些毫不畏惧,许仪后大为欣喜。信使的问题解决以后,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把朱均旺弄出日本国。许仪后经过奔走联络,找到了一位漳州商人林绍歧,他表示可以把朱均旺偷偷带走,但是得等这船货物在日本卖完,才能拔锚启程。许仪后没奈何,只能耐心等候。这一等,却等出了一桩大祸事。他之前四处奔走搜集情报的举动,背着日本人,却没瞒着中国人。这些旅居萨摩的中国人中,偏偏有那么几个人,不知出于什么动机,把这件事捅到了秀吉的亲信浅野长政那里。浅野长政一听还有这样的事,不敢怠慢,立刻汇报给了秀吉。秀吉正做着征服大明的春秋大梦,陡闻有人要坏他的事,还是自己施过恩的许仪后,不禁勃然大怒,声称要狠狠地整治一下这个忘恩负义的混账东西。这一场祸事,当真不小。许仪后被关到监狱里,知道自己这次必然无幸,但他一口咬定全是自己筹划,没有吐露出郭国安、朱均旺或者林绍歧任何一人的名字。对于许保仪的罪名,浅野长政本来裁定为“越度”之罪----就是非法出境----可秀吉不甘心,放出了狠话:“咱们不是新铸了几口大锅吗?就把许三官那小子搁锅里煎死算了!”许仪后出事以后,急坏了岛津义久。他跟这位御医感情十分深厚,又是自家救命恩人。往大处说,岁久本人对于秀吉这场战争毫无兴趣,许仪后投书大明之事,其实正合乎他的心意。可是这事出在萨摩藩,岛津家不能找秀吉直接求情,说不定人没救出来,反被扣了顶“失察”的帽子。思忖再三,义久搬出了一位大人物----德川家康。德川家康是秀吉最头疼的也最看重的大名,他从未在战场上被秀吉打败过,坐拥关东二百万石,是日本丰臣氏之后的第二大政治力量。他的面子,秀吉不会不卖。而德川家康自己也有盘算,打算借这个机会市恩于岛津氏,为以后的争夺天下埋下一点伏笔。于是,德川家康给秀吉写了一封求情信,这封信写的很艺术,充分显示了家康的情商。他没正面为许仪后辩解,而是先批评了一通许仪后通敌之罪,然后话锋一转,说现在不光是许仪后,在日的中国人都对政府不满,如果把他处罚,反显得咱们小肚鸡肠。如果太阁你把他赦免了,显出宽阔的胸襟,大家就会感佩您的度量,说您是仁德之人。家康是最了解秀吉的人,这封信完全号住了太阁大人的脉:秀吉内心最想要的,是别人对他的尊重。果然不出家康所料,秀吉接到这封信,深以为然,加上家康面子大,便不再追究许仪后泄密之罪,只是象征性地申饬了一下,赶回了萨摩藩。许仪后死里逃生回到萨摩,却一点也没被吓到,依然不改前志,继续为朱均旺的出行奔走。一直到了万历二十年年初,林邵歧终于要扬帆回国了----这时候,偏偏又节外生枝。那时候距离开战已不足三个月,日本的备战进入最紧张的时刻。时任藩主的岛津义弘下令封锁港口,不许闲杂人等进出。林绍歧的船也被扣了下来,藏身船中的朱均旺束手无策。在危急时刻,许仪后又一次不避嫌疑,挺身而出。他利用自己在岛津家的地位,去见义弘,说商船是用来做***的,如果擅自扣留,以后怕没人肯来做生意了。义弘想想有理,便应允了,放林绍歧离开。做完这些事情之后,许仪后如释重负,临别之前,他写了首诗赠别朱均旺,把臂相泣。两个人知道,这辈子他们没什么机会再相逢了。这首诗是这样写的:难域萍逢几度周,一朝分首作遐游。殷勤嘱咐忠君事, 尽意叮咛灭寇仇。知汝归成苏子景, 岂宜还作李陵秋。霜台若问尘中事, 惟道斯民苦尚忧。诗句情真意切,其中“殷勤嘱咐”、“尽意叮咛”等语,无不浸透许仪后拳拳爱国之心。他以苏武自况,即便身险蛮夷之地,志向不改,他不求名亦不求利,唯一的心愿,正是诗中最后一句“惟道斯民苦尚忧”。许仪后一辈子没取得过任何大明的功名,也没被授予过任何大明官职,羁旅海外的他却拥有令许多大明官员汗颜的爱国情怀。他对大明所付出的一切,都是自发的,是对故国朴素真挚的热爱,没有指望过会有任何回报。谈及壬辰战争,各路史家都会摆出汗牛充栋的史料,津津乐道于战事攻伐,或是政治上的折樽冲俎;但我们不该忘记,在战争前夕,曾经有这么一位中国人,以布衣之身,当国难之前,默默地为他的祖国立下了一份绝大的功劳。万历二十年一月十六日,林绍歧离开萨摩藩。朱均旺怀揣报告,藏在船舱底部,生怕被人发现。这一路风高浪急,朱均旺苦不堪言,这种生活他一过就是四十多天。一直到了二月二十八日,这条船终于抵达福建大?湾。这时距离距离日本向朝鲜正式开战,还有四十四天。朱均旺登陆之后,顾不得身体虚弱,径直去找福建军门张汝济,把许仪后的报告递交给大明官方。这份报告对大明朝廷来说,极其重要。报告里不仅介绍了秀吉意图吞并朝鲜、入侵大明的计划,而且给出了详细的出兵路线图、动员兵力、战争起因与日本诸藩对战争的态度。更可贵的是,许仪后还专门提及了日军的作战方式和应对策略。报告里说对付倭寇,应该用“水陆互攻, 日夜并杀。斯时也, 倭不及饱食, 丽不及为应, 途分主客, 后无援兵, 不习水战, 不敌火攻。”这个建议,对大明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与后来朝鲜战局的进展惊人地相似。日军的失败,正是由于“不习水战”,后勤补给困难,才在中朝联军“水陆互攻”的攻势下一路溃败。这份报告获得了大明官员的盛赞,说“预说今日之事, 合如契卷内中所云” 。这份报告传到朝鲜后,朝鲜人也说“所论倭贼用兵之事,验之多重。” 还一直追问大明使者,问许仪后有没有继续更新。甚至朝?国王和臣下聊天,都把许仪后挂在嘴边:《宣祖实录》二十六年二月四日。上曰:“?有添兵之?乎?”忠?曰:“???后?,?言日本之地六十六州,而?寇我?者,只六州云。若六十州有?丁,?秀吉?狡有?,?不?援乎???后言六十六州,不如中原之一州,
《宣祖实录》二十八年二月六日。上曰:“然。倭?本是禽?,其於天朝求封,有何?乎?”?世曰:“倭?通?于中朝曰:‘日出?天子,寄?日??天子’云。自?一方天子,此乃犯?之意也。”上曰:“以??后上??之,?可知矣。”
当时还是兵部尚书的石星,仔细地研读了朱均旺带来的许仪后报告,又综合了朝鲜以及明军搜集来的各路情报,惊奇地发现,日军开战前后的动向,与许仪后的报告惊人地吻合。石星心想,这是一个重要的人才,他应该可以发挥更大作用。于是他提笔给福建巡抚许孚远写了封信,让他派精干的人前往日本九州,去会一会这位许仪后。许孚远接到石星的请求以后,很快召见了两个锦衣卫的指挥使,一个叫沈秉懿,一个叫史世用。沈秉懿老不堪用,很快被淘汰,许孚远见史世用这个人器宇轩昂,谈吐不凡,就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他。万历二十一年六月,史世用把自己化妆成商人,和另外两位同伴张一学、郑士元乘坐海商许豫之船前往日本。他一路飘洋过海,最后在七月四日登陆于九州平户川的内浦港----顺便提一句,三十一年以后,一个叫做郑成功的中日混血,是在这里降生。史世用登陆之后打听了一下,发现自己下船下早了。内浦和萨摩虽然同属九州,距离还是差的有点远。他再一打听,得知岛津义久和许仪后去名护屋去见秀吉了。他胆子不小,直奔名护屋而去。到了名护屋以后,他与张一学兵分连两路,史世用去找许仪后,张一学、郑士元负责去把名护屋的地理形势偷偷画下来。名护屋是日军的侵朝大本营,军队补给俱从这里发出。有朝一日万一明军打过来,这些情报便有了用武之地。专业的情报人员,素质就是不一样。史世用没费多大力气,就联络上了许仪后。许仪后对史世用的到来喜出望外,他万万没想到大明居然会派人来主动联络,这对于一个寂寞的海外赤子来说,该是多么大的安慰。不过许仪后没有被喜悦冲昏了头。名护屋是秀吉的地盘,耳目众多,他让史世用先返回内浦,稍微联络。八月十三日,秀吉跟岛津义久谈完了事,让他返回萨摩。许仪后找了个机会开小差,溜到了内浦,并于八月二十七日见到了史世用、张一学、郑士元和许豫。史世用向他提出来,听说岛津家对秀吉一直不满,能不能见一下。岛津家当初在岛津义久的带领下,于户次川之战打败丰臣军,种下了祸根。后来秀吉亲自率大军讨伐九州,为了保全岛津家,义久不得不宣布出家归隐,把家督之位让给弟弟岛津义弘,投降秀吉。在去年六月份的梅北一揆中,岛津义久在秀吉的逼迫下,不得不要求自己的三弟岛津岁久剖腹自尽。所以要说岛津义久对秀吉没有怨恨,是不可能的。许仪后说,要见藩主不易,不如先亲近他身边的重臣。内浦港恰好属于岛津家重臣伊集院忠栋的领地,应该先去拜会一下他。九月初三,许仪后带着许豫、史世用前往伊集院忠栋的府邸,名义上是作为客商拜访,由许仪后做翻译。伊集院忠栋老奸巨猾,一见许豫就眯着眼睛说:“我看你不像是商人嘛。”许仪后赶紧说:“也算是大明的一位武士吧。”两边都试探着说了几句客套话,没谈出什么实质内容。伊集院忠栋倒没细究,还送了一副铠甲给许豫。没想到这次会面,不知为何被泄露出去了。到了九月十九日,有个叫玄龙的和尚跑来找许豫,说“你是不是大明福建官府派来侦查情报的呀?”许豫也是个有胆识的人,也不否认:“没错!你们侵略高丽,胡作非为。我们万历皇帝不愿意杀戮太重,派了沈惟敬来讲和。许军门派我过来调查你们的虚实,看你们有没有诚意。”这一番话半真半假,玄龙和尚也怕自己担上破坏和谈的罪名,只得悻悻离开。在此之后,史世用感觉到有些危险,放弃了面见藩主的想法,一心一意搜集各类情报。时间推移到十月份。当时岛津义弘驻扎在巨济岛,瘟疫流行,义久派了许仪后前往高丽去当医生。许仪后走了以后,史世用觉得自己的任务完成的差不多了,也乘船离开归国。可惜他运气不好,中途碰到了台风,不得不返回九州。很快岛津义久和伊集院忠栋派人来调查许豫,许豫坦坦荡荡地把自己对玄龙和尚说的话重复了一遍。岛津义久点点头,没有扭送他去见秀吉,反而拿出一封信和一些礼物,请他转交给许孚远,算是官方答复。这封信里没提及任何战事,只是说无论两国关系如何,贸易还是要开展云云。这是岛津义久留下的一点心眼,希望万一日军在朝鲜不利,也不至于波及岛津家的生意。许豫得了岛津义久的批准,在万历二十三年一月二十四日离开日本,史世用也在他出发前后不久乘坐另外一条船离开。他们前往日本的任务,算是顺利完成。许豫于同年三月一日顺利返回福建,回来以后,他问许孚远,说史世用回来没有?许孚远一楞,我还正要问你呢。这时候他们才发现,同样是今年一月份出海的史世用,居然到现在都没动静,到底跑到哪里去了?***是,他还在九州……史世用出海以后,满心以为可以尽快返回福建,上报情报。可他万万没想到,船还没走多远,居然又遭遇了强台风,真是太倒霉了。在大自然的暴虐天灾之下,船队全都沉没,张一学在海难中丧生,只剩下他跟郑士元两个人幸免于难,被海浪推送回了九州。两个人身无分文,语言又不通。此时许仪后已经离开日本,许豫也不在了。举目无亲的两位间谍,在日本渡过了无比凄惨的七个月。到了这一年的八月底,两位琉球的使者到日本拜访秀吉,顺便侦查情报。他们走到萨摩的时候,忽然被两个乞丐拦住。这两个乞丐穿着破烂不堪,口称是大明指挥史世用与承差郑士元,希望能得到帮助返回福建。比起日本,琉球毕竟还是亲近大明。使者当即把两人藏匿起来,带上船返回琉球。琉球人对史世用颇为照顾,特意派遣了朝贡船给他送回国。史世用长舒了一口气,心想这回总算他娘的可以回家了。然后,然后他又遭遇了风暴……朝贡船快接近福州的时候,遭遇了风暴,把船只一口气吹到了泉州泉州府平湖山附近海域,吹的是人仰马翻,几乎全船罹难。史世用福大命大,硬生生熬过了这一劫,被大明官府救援下来。九死一生的史世用回到国内以后,振作精神,把搜集来的日本情报汇篡成《倭情备览》一书。这本书是大明第一次主动派员前往日本搜集的专业书籍,里面论及日本情势,相当精辟,还附带了许多重要的原始文件,比起许仪后报告更加专业。此书甫一刊行,即被视为对日研究第一手资料,无论是大明御史还是朝鲜国王,对此都赞叹不已。言官上书要引用,兵部决策要参考,甚至杨镐给秀吉写信预言日本国内形势,都是拿着这本书现学现卖。说回到许仪后。战争持续到了万历二十一年,中朝联军与日本停战,双方坐下来和谈。日方的小西行长和大明方面的沈惟敬,两人联手搞了一个惊天大骗局,试图把两边都瞒住。(这是另外一个大故事了)当时许仪后就在巨济岛,对前线动静很了解。虽然他对小西行长和沈惟敬的骗局细节不清楚,但他了解秀吉,知道秀吉绝不可能放弃战争。他送了一封密信给当时的大明援朝总经略宋应昌,里面直截了当地说:“关白虽求贡,其实欲明年窥狭大明”,一句就道破了实情。宋应昌接到许仪后的密信以后,很是赞叹,称赞他“具仰妙算”,恰好这时候大明使团打算前往名护屋,宋应昌特意安排使团里一个姓郑的官员,让他到日本后设法联系到许仪后。可惜这个使团出使很不成功,没几天就灰溜溜地回来了,那位姓郑的官员没时间去找。没时间去找,不要紧,我会主动说。万历二十一年十月份,一个叫做吴景禧的朝鲜人找到全罗道防御使李时言,向他汇报了一件事。吴景禧自称是万历二十一年被俘去日本的奴隶,他在萨摩碰到一个中国人,叫许仪后。在他的安排下吴景禧被送回朝鲜。吴景禧说许仪后让我给大明带一句话:“众贼候天使信来, 当于八月中尽欲回还等因。”那么万历二十一年八月到底发生了什么?秀吉老年得子秀赖,欣喜若狂,日军主力开始从朝鲜按部就班地渡海回国。由此可见,许仪后的洞察力十分惊人,他敏锐地预见到秀吉得子与日军撤退之间的必然联系,特意安排了朝鲜俘虏回国,希望大明能够提前对日军这一动向有所准备。虽然他传递的这份情报送到大明时,已经过时了,但许仪后这无时无刻不强烈跃动着的爱国之心,实在值得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赞叹。请允许我再贴一次许仪后在万历二十年送别朱均旺的诗作。我想无论古今,正是有无数这样几乎湮没于史料的义士的存在,才能扛过一次又一次危难。难域萍逢几度周,一朝分首作遐游。殷勤嘱咐忠君事, 尽意叮咛灭寇仇。知汝归成苏子景, 岂宜还作李陵秋。霜台若问尘中事, 惟道斯民苦尚忧。
日,经福建省人民检察院复查并发出再审建议,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莆田许玉森、许金龙、张美来、蔡金森抢劫一案,并当庭宣判四人无罪。此刻,最早蒙冤的蔡金森,已经入狱22年。看过这件事情的新闻报道,满篇的刑讯逼供。寡言的蔡金森也有唠叨的时候。他说得最多的,就是当年被刑讯逼供的过程。开始被打是在南日岛边防所,被吊起来打,先用拳头打,又用木棍打,把木棍都打断了。疼得实在忍不住想喊叫时,被用擦桌子的抹布堵住嘴巴。后来到了莆田刑警队,被轮班打,用夹报纸的夹子打,用扳手打肋骨,不让吃饭睡觉,有时一天就给吃一碗稀饭。之后,我发现了一个名字,戴建成。其实,早在此案发生不久的1994年,福建省莆田县检察院检察员戴建成承办此案时,就坚决不同意批捕许玉森、张美来、蔡金森、许金龙四人。戴建成是1968年从部队转业到厦门市公安局任预审员的,1985年调回原籍莆田县,在县检察院批捕科。许金龙案呈报批准逮捕后,戴建成于日至9月21日分别提审了许玉森、张美来、蔡金森和许金龙,他们都向戴建成反映被刑讯逼供的经过,许玉森、张美来、蔡金森都向戴建成说明没有抢劫作案,案发当天晚上的活动都有人证明,到案后被打得没有办法,才按照办案人员的提示作出有罪供述。戴建成结合全案证据,认为案件疑点太多,将案件退回补充侦查。但公安局办案人员说:“你要的证据找不到。”戴建成说:“找不到就不能批捕。”县检察院两次召开检察委员会,戴建成都坚持自己的意见,认为疑点太多不能批捕。他说:“你们科长、检察长认为应该逮捕,你们就批准逮捕,但是我不签字。”这或许是当时整个办案过程中唯一的亮色,然而体制运行起来的力量是无人能够阻挡的,检察院更换办案人后,许金龙等四人被批准逮捕,后被提起公诉。后来,戴建成找领导谈,说自己可能不适合做批捕工作,请求将其调到驻看守所检察室。从此,戴建成被安排做民事申诉检察工作,直到退休。当时有个政策,检察官可以以正科级待遇退休,但是戴建成最终以科员的待遇退休,工作30年,终生没能在仕途上前进一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说一位历史上很多人都没听说过的小人物----马衡。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来到中国,除了杀人,还在做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抢。自1931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被日本掠夺的文化财产高达1879箱,被抢文物不计其数,仅战后日本方面自己统计的数据就高达360万件。九一八事变开始,随着东北沦陷,北京城越来越无险可守。而作为前朝故都的京城,大量皇宫珍宝,收藏品如不转移,那么对于中国文物历史来说,将是毁灭性的打击。在这个危急时刻,一大批以马衡为代表的故宫人挺身而出。作为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他,早已预料到北平会落入日本人手中,于是他得到南京国民政府的授权,与故宫博物院其他馆长一同开始着手准备中国近代史上最大规模、最惊心动魄的文物大迁移。而在这个过程中,国宝必须用最苛刻的方式得到保护。集中装箱的文物以书画、铜器、瓷器、玉器为主,数量也最多,同时装箱的***、雕刻、珐琅、漆器、文具、陈设等工艺类文物也占相当数量,共计2631箱,63735件,其中仅瓷器就达1746箱,27870件。又如石鼓,是人人知道的国宝,原存国子监,由故宫代运。11箱石鼓(含1箱石碑),每个重约1吨,鼓上的字是在石皮上,石皮与鼓身早已分离,稍有不慎就会脱落。马衡负责石鼓的迁运,他亲自研究装运办法。马衡在《跋北宋石鼓文》一文中记载了此事:“余鉴于此种情况,及既往之事实,知保护石皮为当务之急。乃先就存字之处,糊之以纸,总是石皮脱落,犹可粘合,次乃裹以絮被,缠以?绠,其外复以木箱函之,今日之南迁,或较胜于当日之北徙也。”这个办法是成功的,以后屡次开箱检查,石鼓都没有新的伤损。1933年2月,故宫文物大迁移正式开始。截止到5月15日,4批文物陆续运抵上海,总计19557箱。而在这个过程中,时任古物馆副馆长的马衡亲自督导数量最巨大的一批故宫文物(共计4635箱余)转运到上海,保障了国宝的安全。这些文物有多著名?说几个名字你就知道了:《钟馗打鬼图》?吴道子、《清明上河图》?张择端、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和米芾的书法真迹……后来随着上海战事告急,国宝必须有安全保证,于是第二次迁移从上海到西部内地又开始了。马院长不放心文物安全,甚至亲自带着自己的下属押运国宝。谢天谢地,在南京沦陷前,国宝分三批依次运出,途中遭遇各种轰炸,但在转运人员极大表现出了不畏日军轰炸、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幸甚幸甚,文物们又安全地到达了西南腹地。“抗日战争期间,13427箱故宫文物的精华被迫运离北平,先至南京,后至西南,分南、中、北三路辗转流离,跨越两万里、14年光阴、1场战争。重返故都时再次清点,几乎无一损毁、遗失。”抗日战争结束后,文物随着马衡院长等人的有序调动,又有条不紊地回到了它们的家----北平。也许有人不知道,在傅作义将军同意和平解放北平前,马衡为避免故宫文物不受战火破坏,四处游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这些,很少有人知道。在故宫博物院里,当我看着那些弥足珍贵的精美鼎器、绝妙书画、玲珑剔透的红釉瓶时,不但有对艺术品的欣赏感叹,更有一分对民国那个时代,那些像马衡这样的长辈对于后代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敬仰。小人物,也可以是中国的脊梁。
最近看到的一个小人物。日,著名翻译家傅雷在连日遭受“造反派”的批斗之后,与妻子朱梅馥一起,在上海江苏路寓所的钢窗上自缢身亡,傅雷夫妇的遗体被送到了西宝兴路万国殡仪馆火化。在那个年月,这叫“自绝于人民”,是不能收留骨灰的。这时,一位戴着大口罩的姑娘来到万国殡仪馆,声称自己是傅雷的“干女儿”,领取了傅雷夫妇的骨灰,以傅怒安(傅雷的原名)的名字,送到永安公墓存放。之后,她还做了一件更危险的事情----匿名给周恩来总理写了一封信,反映傅雷夫妇是如何含冤离世的,反映她的身边还发生了许多类似的悲剧。当造反派终于找到她的时候,不相信这个病弱的小女子有胆量做出这等事来,就追问她“是谁派你干的?你后面还有谁?” 姑娘回答道:“我怎样想,就怎样做,没人指使,没有后台。”“对傅雷的崇敬,对傅聪的爱慕,对他们一家的同情,我完全承认,这是我的全部认识和彻底交代。”故事中的这位姑娘,名叫江小燕,与傅家毫无瓜葛,甚至还是本就被定为"思想右倾"的"危险"青年。但当人们对“自绝于人民”的傅雷一家避之惟恐不及的时候,她却站出来,收存了傅雷夫妇的骨灰,为此她自己差点被打成现行反革命。据报道,江小燕一生没有结婚,无儿无女。文革后,她拒绝傅雷后人的所有感谢,甘心寂寞寄居于上海某一老屋。她渺小的身影在黑暗时代所绽放的人性之光,永远激励着弱者去追寻自己心中的希望之火。这才是真正的勇者,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隗顺,生卒年不详,南宋首都临安的狱卒,因掩藏民族英雄岳飞的遗骨而闻名于世。高宗年间,岳飞被冤杀于风波亭。英雄含冤而死,奸雄甚嚣尘上。岳飞的尸首卧在临安的监狱里,畏于秦桧的淫威,亲人流放千里,门生故吏不敢叩门。岳飞的遗体只能躺在冰冷的地面上腐朽,最终化为白骨?有一个人说,好吧,没有人收尸是吗?那我来收。此人,临安狱卒隗顺,一个微不足道的人,一个生年不详的人,一个在当时都不会有人提起,未来更不会有人知道的人。可他,做了这样事。他偷偷背着岳飞的尸体出城,悄悄埋在九曲丛祠边,他将岳飞的玉环系在遗体的腰上,又种上了两棵树。他将这个事情藏在心里,没有跟第二个人说起,直到将死之时,他告诉儿子,岳飞被我埋在那个地方,你要记住了,岳帅一心精忠报国,总有昭雪的一天。二十年后,宋孝宗赵?即位,降旨为岳飞澄冤昭雪,并悬赏寻找岳飞的遗体。隗顺的儿子找到官府,提供了埋尸的地点。最终,岳飞的遗体被起出,迁葬于杭州西子湖畔栖霞岭,是为“宋岳鄂王墓”。所有人知道岳飞是莫须有入罪,但只有隗顺甘冒风险将岳飞埋葬,只有他做到了知行合一。就凭这一个举动,他就在史书上留下了清名。
看野史的时候,读到一则故事。说是有一叫刘直的人,从小就调皮捣蛋,招猫逗狗,谁都不待见他。后来他做了地方的武官,官职也就芝麻大,这下可不得了,老百姓说,丫平时就够呛,这下当了官儿还不得更没溜儿了。但还没等刘直干出什么没溜儿的事儿,金兵就打来了。城没破,官儿先逃。嘿,到最后您猜怎么着,这刘直反而成了城里最大的武官。之前逃跑的长官领着人来到城下,喊:刘直,你把门开开吧,等你当了带路党,我给你升官。刘直说,哎呦,长官,这可不行。我从小就给城里大爷大妈添了不少麻烦,等这大祸临头的时候,我要再添麻烦,那也太不是东西了。话说完,张臂松指,嗖一下箭就射出来了。刘直坚持了挺久,但最终因为没粮,城破。金兵在刘直那小院儿里找到了他,团团围住。刘直嚷嚷道,你们都给爷等着,还有两口爷就吃完饭了,等吃完,就又有力气杀你们了。金兵想,不对啊,这城里不是没粮了么?正想着,刘直冲出来了,转瞬间砍倒两人,但很快就被乱刀砍翻在地。血流满地,有金兵一刀把刘直的肚子给破开了,胃里都是树皮。刘直瞧瞧自己的肚子,嘴里喊道:快哉!最终声音渐小,终不可闻了。人生如此,快哉!本文节选自《格言》谈吃
我是一名高中生 我老祖爷今年九十七岁,一九一八年生人 那个年代结婚早,十八结婚,十九岁留下孩子妻子去黄埔军校学习,后来加入国民党,杀过鬼子抗过炮,身上至今留有数处***伤。 后来蒋介石败退台湾,部队撤离的时候路过郑州老家,他回到家里才知道大哥二哥都因病去世了,留下了八个孩子,可家里连个男人都没有,就选择了留下来。 一九五零年因为国民党的身份遭到迫害被捕入狱,一直到五十九岁才被释放。 至今一个人住在农村,国家没有过问过,直到去年新华社记者找到了老家,才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从去年开始,几乎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和记者来看望老爷。国家每个月也有补贴。 我老爷说:“这辈子到这个年龄得到我应有的清白,没什么遗憾了。 我只是一个高二学生,不是什么段子手,只是看到题主问这个问题。最平凡而又伟大的小人物不最应该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的革命战士吗? 我老爷能活到这个年龄得到应有的清白实属不易,可又有多少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他们,就是最平凡又最伟大的小人物。
袁传宓,生物学家,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已故),这是?女儿的纪念文:一步三回头我小的时候不知道鱼会生病,鸟会中毒,小孩子会死。但是我的父亲知道。他是一个生物学家。后来我父亲死了。我父亲的学生告诉我,长江的鱼不能吃了;在江边白茅上飞著的鸟儿,飞著飞著就摔下来死了,是铅中毒;在长江边出生的孩子,小小的年纪就得了肝癌。在人们还没有反映过来为什么的时候,那条从天际流进诗里和画里的长江,突然丧失了衬托落霞孤骛的闲情逸志;突然关闭了博揽千帆万木的宽阔胸怀。长江,突然变成了我们的“敌人”。在我最近一次回到江南的时候,我看见长江浑黄的水闷声不响地流著,象一个固执的老人,拖著一根扭曲的桃木拐棍,怨恨地从他的不肖子孙门前走过,再也不回头了。这时候,我感到,我必须告诉长江和长江边的不肖子孙我父亲的故事。我父亲到死对长江都是一步三回头。我希望等到人们总算懂得该向自然谢罪的那一天,会想起我的这些故事。1、鱼的故事我父亲死在美国的亚里桑那州。他去世之前,我和我弟弟带著他旅行了一次。这是他一生最后一次旅行。他拍了很多他感兴趣的照片。回来后,他把这些照片一一贴在他的影集上,每张照片下还写上一两句话。象是笔记。每次,我翻开他这本最后旅行的影集,看著他拍的这些照片,他写在这些照片下的那些句子,就变成了一张张退了色的老照片插了进来,讲著一些关于父亲的故事。譬如说,影集的第一页,贴著两张父亲在夏威夷阿拉乌玛海湾,用防水照相机在水下拍的鱼儿。那些红黄相间的热带鱼,身体扁扁的,象蒲扇,在海里煽动起一圈圈碧蓝的波纹,那波纹象一习习快活的小风,鼓动著旁边两根褐色的海草。热带鱼在水草间平静地游逸,逍遥自在。父亲在这两张照片下写著:“鱼,鱼,长江葛州坝的鱼是要到上游产卵的。”父亲象很多老人一样到美国来看望他的儿女。没来之前想我和弟弟想得很热切。才到一天,就说:“我最多只能呆一个月,我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回去做呢。”我和我弟弟说:“您都退休了,那些重要的事情让您的研究生做去吧。”父亲说,“研究生威性不够,没人听他们的。”我和弟弟就笑,“您威性高,谁听您的?”父亲唉声叹气。但过了一分钟,又坚决地说:“长江鱼儿回游的时候,我一定要走。”长江鱼儿回游的时候,我父亲从来都是要走的。这个规矩从70年代长江上建了葛州坝开始。我记得我父亲的朋友老谷穿著一双肥大的黑棉鞋,坐在我写字时坐的小凳子上狼吞虎咽地吃一碗蛋炒饭,父亲穿一件灰色的破棉袄唉声叹气地在小客厅转来转去。“坝上的过鱼道没有用?”父亲问。“没用。”老谷说。“鱼不从过鱼道走?”父亲问。“不走。”老谷说。“下游的鱼上不去了?”父亲又问。“我刚从葛洲坝来。鱼都停在那里呢。”老谷说。“造坝前,我早就跟他们说了,鱼不听人的命令的,鱼有鱼的规矩。”父亲说。“葛洲坝的人还以为他们今年渔业大丰收呢。正抓鱼苗上坛腌呢。”老谷说。“你快吃,吃了我们就走。”父亲说。我当时不知道他们要到哪里去,只觉得他们惶惶不安。象两个赶著救火的救火员。后来我知道了他们带著三个研究生去了葛州坝,在那“过鱼道”前想尽了办法,长江的鱼儿终於没能懂得人的语言,也看不明白指向“过鱼道”的路标,一条条傻呼呼地停在坝的下游,等著大坝开恩为它们让条生路。最后,父亲和老谷这两个鱼类生物学教授只好带著研究生用最原始的水桶把那些只认本能的鱼儿一桶一桶运过坝去。并且,从此之后,年年到了鱼儿回游的时候,他们都要带著研究生去拉鱼兄弟一把,把鱼儿们运过坝去。这叫做“科研”工作。鱼儿每年都得回游,於是我父亲就得了这么一份永不能退休的“科研”工作。我父亲死在长江三峡大坝蓄水之前。要不然,他又会再多一个永不能退休的“科研”工作。我父亲说,“我们这些教授,做的只能是亡羊补牢的工作。“羊”没亡的时候,你再喊再叫也没人听。”我们是一个非常功利的民族,而且是只要眼前功利的民族。我们可以把属於我们子孙的资源提前拿来快快地挥霍掉或糟蹋掉。我们喜欢子孙满堂,可是我们的关爱最多沿及到孙子辈就嘎然而止。至於我们的曾孙,重孙有没有太阳和月亮,清风和蓝天,我们脚一蹬,眼睛一闭,眼不见心不烦。我们还大大咧咧地嘲笑杞人忧天。天怎么会塌下来呢?真是庸人自扰之。我们的这种好感觉来得无根无据,却理直气壮。偏巧,我父亲就是这么一个忧天的杞人。只是比杞人还多了一个愚公移山的本领----带领徒孙一年一年移鱼不止。2、鸭子的故事父亲影集的第二页,贴的是一群鸭子的照片。那时候,我们在地图上看见有一个叫“天鹅湖”的地方。我们就带著父亲去了。我们在一片无边无际的玉米地里开了三个小时的车,然后,就钻进了这片树林。没有风,一根根老藤静静地从树枝上挂下来,象还静止在远古的时间多年不刮的胡须,非常祥和地垂到满地的腐叶上。我们找到了这个“天鹅湖”。湖里其实并没有天鹅,却停了满满的一湖鸭子。一个挨一个,远看密密麻麻,象一个个灰色的小跳蚤。我们的狗想到湖边去喝水,一湖的鸭子突然吼叫起来,象士兵一样朝我们的狗列队游过来,保卫它们的领域。父亲哈哈大笑,拍了这张鸭子的照片。在这张照片底下,他写了:“鸭子,上海浦东的鸭子是长江污染的证明。”从七十年代末起,人们发现上海浦东,崇明岛一带肝癌的发病率非常高。父亲有个很好的研究生,叫黄成,是孤儿。父母都得肝癌死了。父亲时常给他一些零花钱。他们家有兄妹五个,相亲相爱,住在上海浦东地区。这个研究生读书期间,大哥也死了,还是肝癌。人们不知道原因。父亲就带著几个研究生开始了调查,研究为什么上海浦东地区肝癌发病率高。父亲选择研究在长江下游生活的鸭子。那一段时间,不停地有一些鸭子被送到我们家来。家里小小的厨房,全是鸭屎味。我和弟弟踮著脚,捏著鼻子到厨房去找零食吃,什么油球,麻糕上都带著鸭屎臭。我妈跟我父亲吵,叫他把这些鸭子弄走。我父亲说:“弄到哪里去,总不能弄到大学办公室里养吧。”后来研究鸭子的结果出来的,上海浦东,崇明岛一带的鸭子活到两年以上的多半都得了肝癌。结论很明显:长江下游水质严重污染。1989年我父亲带著一个黑皮箱,去美国参加“国际水资源环保大会”。我和他的研究生黄成送他上飞机。他的黑皮箱里装著详细的长江下游流域水资源污染状况的证据和研究报告。父亲身穿著崭新的西装。那西装的裤腿高高卷到膝盖,脚下还蹬著一双解放鞋。我和黄成要求再三,要他把西装的裤腿放下来,换上皮鞋。他说:“我整天在长江水里泡著,就习惯这样。”他就这样上了飞机。哪里象个教授。地道一个长江上的渔民。父亲半辈子都在长江上闯荡,象武打小说里的一条江湖好汉,替那些不能保护自己的长江水资源打抱不平。父亲从美国开会回来,并不高兴。他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报告,谈完污染就谈拯治措施。我报告完了污染,别人就问:你们国家的拯治措施是什么?我没法回答。我们没有。”那会是在十几年前开的。那时候环境保护还没有被中国人当作一回重要的事情。重要的事情在八,九十年代是挣钱。人们热衷于把自己的小家装璜得漂漂亮亮。一出小家门,门庭过道再脏也可以看不见。谁还会去管如何清理那些流到长江里,让鸭子得肝癌的东西。去年,我在一个偶尔的机会碰见了父亲的研究生黄成。他到美国来短期访问。我问他:你好吗?他说:我来之前刚到上海去了一趟。我的最小的妹妹得肝癌去世了。於是,我们俩都同时怀念起我的父亲。黄成回忆起我父亲写过的许多论文,做过的许多报告。那些论文和报告早早地就把长江水生资源的污染与危机呼吁出来了。不幸的是,在父亲有生之年,中国的社会先是只重视与天奋斗,与地奋斗,把人对自然的无知夸张成统治自然的权威;后来,社会又变成了是只重视向天要钱,向地要钱,把人的对自然的讹诈当做是从自然得来的财富。父亲象唐佶柯德,带著他的“潘安”----几个衷心耿耿的研究生,向社会----这个转起来就不容易停的大风车宣战,到死都一直在孤军奋战。3、船的故事父亲影集的第三页,是我们在卡罗拉多河划船的照片。我和弟弟怕父亲在美国寂寞,怀念他在长江上的浪漫漂泊,决定带他到卡罗拉多河上去划船。卡罗拉多河水是浅绿色的,我们的小机动船是***色的,父亲高高兴兴地戴著渔民的草帽,把西装裤腿高高地卷过膝盖,笑眯眯地架著方向盘,象是回到了老家。***色的小机动船在水面上滑过,溅起高高低低的水珠,象一只灵巧的溜冰鞋在晶滢的水面上划过一道白色的印子。我记得当时,有一只麻雀一样的小鸟飞来停在船头,我弟弟就喂它面包吃。小鸟并不怕人,居然大大方方地走到我们放食物的椅子上自己招待起自己来。父亲感叹不已,说:“这种人和动物之间的信任不知要花多少代才能在中国建立。我们江南的麻雀见了人就象见了魔鬼一样。”我当然是很能理解父亲的意思。单靠几个科学家是拯救不了中国的动物危机和环境污染的。父亲在开船,他让我把他和小鸟还有船都照下来。父亲在这张照片下写道:“要教育长江流域的老百姓。”上海浦东的鸭子证明了长江被污染了后,我父亲就长年在长江的水域奔忙。他和他的研究生半年半年地住在渔民的船上收集资料。我和弟弟当时还小,就想混上渔船,到长江太湖溜达一圈。放暑假的时候,父亲带我去过一次。我记得我去的那条渔船很小,睡在后仓里,连我的腿都伸不直。一泡臭尿得憋到天黑,才能把屁股撅得高高地站在船沿上尿。那时候正是渔讯,船白天黑夜在水上颠簸。我父亲他们天不亮就起来在渔民打到的鱼堆里乱翻。他们把一些鱼作成切片,放在显微镜下面看。说是有些鱼脊椎弯了,有些鱼身上带血点,还有些鱼数量大减。我在船上,百无聊奈,吃了一个星期没盐没油的鱼煮饭。下了地,连走路都象只青蛙,只会一颠一跳。后来,我再没有兴趣混上渔船玩了。我弟弟还混上去过一次。那次他们去的是太湖,船也大一点。我弟弟回来连说:“差点淹死,差点淹死。”以后也再不要去了。但是我父亲他们却从来没有间断过,一年又一年,到鱼汛的时候必走。紧密关注著长江流域的各种水生资源变化。后来他们干脆租了渔民的船,跟著鱼儿到处跑。从长江下游,一直到四川重庆,从太湖,一直到陂阳湖。他们跑遍了长江流域,年年如此,不管刮风下雨。他们也收集长江流域变了形的鸟,有一只麻雀类的鸟长了三个翅膀,第三个翅膀很小,象小孩子衣服上被扯破的小口袋。我和弟弟看著好玩,父亲说,这种变异可能也跟污染有关。后来,父亲在N大学的办公室里堆满了大大小小污染变形鱼和其它长江流域常见动物的标本。我有时候到父亲的办公室去,看见这么多被污染鱼和动物的标本,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父亲和他的同事,研究生讨论起这些被污染鱼和动物,一个个的表情如兵临城下一般凝重。可长江沿岸的造纸厂和印刷厂依然往长江里排含铅的污水;肺结核病院和精神病院依然往长江里扔废弃的药品。父亲他们这些无权无势的知识分子到底能干什么呢?我甚至嘲笑父亲:“您的污染鱼和动物不到威胁国家政权稳定的时候,您那些对策都不会有人用的。”父亲依然故我地在长江上忙碌。后来我发现父亲这样做其实是为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父亲生命的意义。这种精神不可以用"献身"或"热爱"等形容词来描述。这种精神是一种冷静的理性,是一种负责任。是一种不仅仅对自己负责,而且对子孙后代负责,不仅仅对今天的发展负责,而且对人类所生存的地球的未来负责的精神。这是一种科学和人文的精神。为了这样一种科学和人文的精神,父亲和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忍辱负重,在最没有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年代,做了许多直到今天,才被人们看出其重要意义的事情。4、父亲追悼会的故事父亲影集里的最后一张照片,是父亲追悼会的照片。那不是父亲贴上去的,是母亲贴上去的。母亲在照片下写了一行字:“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取的是庄子《大宗师》里两条鱼的典故。小水塘里的水干涸了,最后的两条鱼往对方身上互相吐著水沫,以求一点湿润。人们感叹这是多伟大的爱情呀!可是对鱼来讲,还不如让它们快活地游在大江大湖里,而互相根本不用惦记著好。生死一别,父亲回归自然。象其他许多中国贫穷而执著的中年知识分子一样,父亲突然英年早逝了。那时候,他从那次最后的旅行回来不久。因为长江鱼儿回游的季节就快到了,他回中国的飞机票都卖好了。却终未能成行。父亲去世前几天全身的皮肤躁痒,后来突然胃出血,吐血不止。等救护车开到我们家的时候,父亲已经过去了。除了这本影集和每张照片下写的几行对长江恋恋不忘的句子,他没有遗言。医生告诉我们他的死因可能是铅中毒。母亲什么话也没有说,在长江鱼儿回游的季节快到来之前带著父亲的骨灰按时回中国去了。父亲就这样回到了长江边。父亲在美国对长江是一步三回头地依念,他的追悼会当然是应该在江南故里开。可母亲带著父亲的骨灰回到南京后,父亲系里的系主任非常愧疚地对母亲说:因为他们的书记倒期货,暗自动用了系里的钱。结果钱全砸进去赔了。连教授讲师当年的奖金都发不出,实在拿不出钱来给父亲开追悼会。结果,父亲的研究生黄成来了,当时就捐了三百块钱为父亲开追悼会,接著老谷也捐了,其他父亲的同事和学生都捐了钱。母亲哭了。父亲的追悼会是在长江边开的,除了他的同事和学生,还有很多渔民。在追悼会上父亲的生平被连续起来:父亲叫袁传宓,出身在江南的一个极富裕地主家庭,毕业于金陵大学。以后在N大学生物系工作了一辈子。他年轻的时候非常洋派,打领带,说英文,绝不是后来连西装都不会穿的"渔民"。他还会瞒著母亲把我和弟弟带到鸡鸣酒家楼上的西餐店去吃一份牛排。后来,文化大革命了,他下了农村,在农村养了几年猪。他跟所有改造好的知识分子一样,非常努力地把自己脑袋里祖宗八代的非无产阶级意识当作残渣剩汁统统抖落出来清洗干净,然后紧密地和工农打成一片。七十年代,一有正常工作的机会,他就全力为长江的环境保护奔走,呼喊,直到死亡。这就是父亲的一生。很简单。父亲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似乎没有内心世界,他们的内心世界都得公开于众的。唯一还属于他们私人的就是一种根植于中国优秀知识分子良心中的科学和人文精神。这是父亲生命的支点。父亲的故事讲完了。长江的故事还没有完,也许永远也不会完。最近老谷寄给我一份当地的报纸,上面报导了一个渔民捕到了一只长江珍稀动物白鲟。报道里谈到,从渔民到科学家,大家都为抢救这只白鲟尽力。老谷看完之后,一定要他的儿子把这篇报道拿到我父亲的坟上去烧,以告慰父亲在天之灵。又因为长江里第一只白鲟是我父亲发现并命名的。那家报纸要我谈谈如果我父亲看见人们对珍稀动物如此关爱的事迹后会怎么想。这时候,父亲已经去世九年了。终於,那种父亲一代知识分子所坚持的科学和人文的精神开始成为民众意识了。我父亲会怎么想呢?我想,父亲大概会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父亲的科学家职业,让他能够比许多人看得远一点。与其到动物频临危机了,才来赞美人类对动物的关爱,不如不要干扰动物,让它们和我们人类一样,也在地球上有一个位置,过它们和平的生活。地球不是我们人类独霸的,长江里的鱼儿有权力拒绝人类对它们的指挥或关爱。让动物按照它们各自物种的本能自由地生活,我想这可能是父亲会替鱼儿,鸟儿,鸭子,白鲟发表的独立宣言。---如今白鲟已经基本可以确定灭绝了。
说说两位明英宗时期值得尊敬的小人物吧。一个叫袁彬,托了明史近年来普及的福,稍有名气;另一个叫杨埙,基本不为人知。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虏,他之前信用的一个太监喜宁公公,投靠瓦剌人首领也先,成了侵略者手下红人,尽告边关守备详情,给瓦剌军出谋划策,同时对朱祁镇各种迫害刁难,欺凌故主。而朱祁镇身边信臣,非死即逃。唯有一个锦衣校尉袁彬留了下来。这时的袁彬,已接替父职做了十年的校尉而不得升迁,年纪也到了中年;其个人奋斗前途显然非常有限,绝对不属于大明帝国官场中春风得意的那类人。不论从哪方面,都是几十万北征大军中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可是疾风知劲草,板荡见忠臣,变幻莫测的历史进程将这个小人物推上了大舞台,他也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成为后世记述这段历史时,不可缺少的一份暖色。袁彬顶着喜宁的压力,对朱祁镇不离不弃,将他照料得无微不至。朱祁镇在寒夜难以入眠,是袁彬解开衣襟帮他暖脚;每逢随军到车马不能行的泥泞地,是袁彬背着朱祁镇前行;朱祁镇遥望星空长吁短叹时,是袁彬时时宽慰,打消他寻死念头;朱祁镇和瓦剌人的各种交涉,都由袁彬做为中间人一力承担,尽心竭力为他筹谋;朱祁镇写给孙太后、代宗朱祁钰、众群臣的书信,都是请袁彬代为起草和执笔;也先想招朱祁镇为妹婿,又是袁彬苦口婆心劝说,让朱祁镇婉拒此事,因此不致有“生为俘虏却贪恋敌寇女色”之嫌,损伤自己声誉;他的竭诚无私和赤胆忠心,让朱祁镇对他依赖备至,如幼弟对长兄一般依赖,将他当做了自己的生活支柱。两人出入同行,寝则同床,几近形影不离。喜宁因此怀恨在心,有次唆使也先,要将袁彬五马分尸。朱祁镇放下大明天子尊严,苦苦哀求,跪地哭诉,让也先饶了袁彬一命。还有一次袁彬受了风寒,朱祁镇急得用身子紧紧抱住他,发了一身大汗,竟然好了。苍天亦庇佑善人矣。袁彬保护朱祁镇,怒斥喜宁。----《大明王朝1449》也先俘虏朱祁镇后,野心膨胀,更欲南侵大明,挟制朱祁镇攻宣府、攻大同,令他在关下叫门。幸好两关守将拒不开门。其后,喜宁领瓦剌军改道攻紫荆关,四日破关,杀守将孙祥,打通了直抵北京城之路。一路沿途不知多少黎民百姓,因此惨遭瓦剌军蹂躏。又是袁彬定下计策,诱使喜宁充任替瓦剌勒索大明的使节,同时密信于谦,请于大人帮忙斩了这个奸佞小人,也为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和瓦剌军的败退,除掉了一个狡猾劲敌。这样相依为命的日子持续了一年,朱祁镇回国了,不出意料地被囚入南宫。袁彬也理所当然地仅升一级,被授予锦衣卫百户,他的功劳和忠诚,在瓦剌一年的传奇经历无人在意,或刻意不被在意。就像通常那些偶尔跃入历史大潮的小人物一般,终究要回到碌碌众生中去。几年后,夺门之变,朱祁镇复辟为帝,立刻对袁彬升官加爵,让他掌管锦衣卫,为都指挥,所请之事无不听从,各种厚赏。先赐给他原内阁辅臣商辂的居所,又特意为他别建宅院。还让自己母家的外戚出面,给袁彬续弦主婚,并时常召入宫中,谈论当年患难时事。可惜,故事到这里发生了转折,不再是一个蒙难皇帝和护驾忠臣终得圆满的童话故事。又过了几年,当时最为朱祁镇宠信的锦衣卫已并非袁彬,而是参与“夺门之变”的门达。其人广布旗校于四方,制造多起冤案,按察使、参政、巡按这级地方大员被他罢免和下狱无数,因此权倾一时。而朱祁镇经历瓦剌囚俘、南宫岁月,他不信群臣,不信宗亲,只信厂卫,需要以特务统治来威慑百官,门达和逯杲(此时已死),便是他最信任的耳目和鹰犬。(之前一个匪夷所思的案子,朱祁镇曾经为了维护这些鹰犬的权威,不惜在毫无凭据时将错就错,硬指自己的堂叔弋阳王朱奠?母子***,将其二人处死并焚尸。)到最后,满朝文武就剩下内阁首辅李贤和袁彬两人,不肯对其顺从,因而成了门达的眼中钉而深恨之。门达查访到袁彬的继室之父千户王钦骗人财物,便奏请朱祁镇,将袁彬定为此案主使,下狱,然后判了自赎徒刑还职。(《明史》误将写为王钦写为袁彬妾父,其实此人是朱祁镇舅舅孙显宗的姻亲,这门亲事还是朱祁镇拉郎配的……)这一投石问路后,门达认为袁彬自持的旧恩已不足道,便再接再励,依次给袁彬加上了受贿请托、收受叛臣石亨曹钦贿赂,用官府木材建私宅、向督工的宦官索要砖瓦、夺人子女为妾等等莫须有罪名,对袁彬严刑逼供,此时年近花甲的袁彬,被拷打得遍体鳞伤。从前生死相依的知己和恩人,正因他品行正直无私,对此时的大明皇帝而言,已远不如那些毫无道德下限的小人有用。所以朱祁镇就一句话:「随便你怎么整,人别弄死,给我活的就好。」【时门达恃帝宠,势倾朝野。廷臣多下之,彬独不为屈。达诬以罪,请逮治。帝欲法行,语之曰:“任汝往治,但以活袁彬还我。”达遂锻炼成狱。】天下人都知道袁彬是冤枉的,都在为皇帝当年的恩人落到如此下场而不平,可惜“内外咸冤之,莫或敢发也”。这时,一个和袁彬素不相识的漆工杨埙,另一个在帝国亿万生灵中犹如草芥的底层小人物,因此愤然不平,击登闻鼓冒死为袁彬诉冤,上疏更直斥大明天子本心:可还记得袁彬当日“保护圣躬,备尝艰苦”之功?“陷彬于死,虽止一夫,但伤公论,人不自安”更是诛心之论。袁彬一命于国家政事本是一件小事,可一个忍心如此对待自己大恩人的君主,心性实在太过可怕,足以令天下所有人不寒而栗。杨埙疏云:「正统十四年,驾留沙漠,廷臣悉奔散逃生,惟袁彬一人,特校尉耳,乃能保护圣躬,备尝艰苦。及驾还复辟,授职酬劳,公论称快。今者无人奏劾,卒然付狱,考掠备至,罪定而后附律,法司虽知其枉,岂敢辨明。陷彬于死,虽止一夫,但伤公论,人不自安。乞以彬等御前审录,庶得明白,死者无憾,生者亦安。臣本一芥草茅,身无禄秩,见此不平,昧死上言。」「ps:历朝历代在国都或陪都设有登闻鼓,由专人管理,一有冤民申诉,皇帝必须亲自受理,官员如有从中阻拦,一律重判。小民之冤,亦可因此上达天听。明太祖朱元璋沿袭此制。所以杨埙即使只是一个毫无背景的漆工,也能仗义击鼓鸣冤。直到清朝才特别规定,击鼓者不分是非,先先廷杖三十,以防所谓“无端刁民”的“恶意上访”。而且“必关军国大务,大贪大恶,奇冤异惨”才能击鼓,否则重罪严惩,登闻鼓制从此形同虚设。」朱祁镇不得已,却令门达审理此案。门达拷打杨埙,用尽酷刑,逼他自称是首辅李贤指使,欲借此案将李贤和袁彬定为一党,好将朝中异己一网打尽。杨埙假意顺从,却在午门外众臣会审时翻供,当众揭发门达如何污蔑大臣,同时袁彬也历数门达纳贿情状。门达以为大势已去,气极无言,几乎垂头待死。岂知正义终究还是没有伸张。朱祁镇和朝廷法司最后的裁定,却是袁彬叛处绞刑,输财赎死,贬去南京,之前朱祁镇特命修建的居所也被拆毁;杨埙诬告门达,本应处斩,从轻改禁锢。袁彬到了南京,闲住无事,开始回忆和整理当年和朱祁镇的点滴,将他们在瓦剌时的经历写成《北征事迹》,是后世研究这段重要历史的第一手史料。行文字里行间,并没有丝毫的怨愤,反而带着怜悯和温情。或许也只有沉浸于这种回忆中,他才能真切感觉到瓦剌时那个寒夜中搂着自己哭泣颤抖的那个少年人,并不是高举皇座九重不食人间烟火的天子。直到朱祁镇死后,明宪宗朱见深即位。门达失去靠山,被众臣群起弹劾,被罢职流放,而袁彬得以平反昭雪,官复原职,重新掌管锦衣卫。袁彬还是一如既往地厚道与仁恕,特意去给门达送行,对这位差点致自己于死地的老同事,赠送大笔程仪。之前的锦衣卫缇帅,大都弄权索贿,声名狼藉,天下苦之。而在整个朱见深在位的二十三年里,袁彬治下的锦衣卫却异常安静,尽忠职守,大有长者之风。年届九旬高龄的袁彬去世时,已经是朱祁镇的孙子在位时了。这时德高望重的他,是大明的光禄大夫、上柱国、左军都督,其母邹氏、其妻王氏都被封为一品诰命夫人,两个儿子被特许世袭锦衣卫都指挥佥事。虽没有被封爵,也得以和大明一众勋贵联姻。(长子娶了名将兼名臣,靖远伯王骥的孙女;一个女儿嫁给定国公徐家的孙子,另一个嫁给了西宁侯宋恺。)前半生碌碌无为的小人物,一番跌宕起伏的传奇经历,终究也算是位极武臣,寿终正寝。而另一个小人物杨埙,也在袁彬冤案平反的当年被释放,成为天下知名、士人尊敬的义士。朝廷想破格授予他官职,表彰他的义行,让他摆脱底层民众的境地,却竟然被他拒绝了,视官职名利如粪土,宁可以自己的漆工手艺糊口。他的父亲曾遣人去日本习得该国的泥金画漆法,而天资敏悟的杨埙则潜心对其加以改进,创制了五色金钿并施法,所做漆器之物色,让倭人也自叹不及,被当时称赞为“其艺绝出古今”。遂有士人特别为他撰写传记,称颂他「于袁彬无恩,于门达无隙,又非御史言官职责所在,却能以公论所激,挺身以突虎口,仗义维护国家栋梁、指斥权奸」,也因此得以流芳青史,传于后世。在大明王朝官方史书《明实录》的《英宗实录》一卷,记下了“义士杨埙”这个名字。男儿汉大丈夫行事坦荡,对得起自己良心,对得起祖宗家国,则奸佞或负你,君王或负你,苍天大地不会负你,斑斑青史不会负你。因此,这终究是个好人终有好报的幸福故事。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