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界称号怎么获得得称号帝这个称号?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王德恒为何得了“超级帝王”这个称号
《北京人》杂志的副主编顾梦红老师几次约我写一篇“专访辽金史专家王德恒”。我也应允了,可是,近在咫尺,几次专访也没成功----朋友们都知道,这个人不着调!
当然了,他关于辽金史的只言片语和举止行为逃不过我的耳朵和眼睛。
先是从2014年12月中旬的一次聚会开始说起。那天,张林、吴世平、闫虎、一个房地产老板和一个海南旅游局的人到我家来商谈,要将黄道婆拍摄成电影,并且已经拿到了广电总局的批号。但是,悲催的是剧本没有通过。大家谈论该怎样创作出这个剧本,他们找到我家老王(我的帝王)是想让他当文化顾问。他已经多次当这种历史题材的电影顾问了,最近的一次是当《皇甫谧》的顾问,他的负责精神在业界被传了出去,所以,他们要拍电影的人找了上门来。
记得那天他们几人喝了四瓶刘伶醉,还有若干啤酒,都喝的酩酊大醉。那位原定的执笔人醉的更厉害,几乎不省人事。于是,看似醉的最轻的还属我家帝王,被众人起哄写一个大纲报中新影备案立项。说到“我家帝王”,就是这个王德恒,怎么得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雅号,这我还要解释一下。
七十年代末,王德恒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家建委的一个干校(后改党校),报到地点是房山县北京石化总厂的一处地方,从地图上看,距离周口店很近。他扛着几十斤重的行李就上了开往周口店的火车,到了之后,多方打听,才知道还有很远,上了当时的一个3路公共汽车,在这个车上,他听说了,就在附近有“金兀术坟”、“牛皋塔”。一个单身男,授课任务也不多,出于好奇,打听着,就去了金兀术坟和牛皋塔。那时,金陵的地面遗迹还是相当的多。所以,他断定金兀术坟绝不是埋了一个金兀术,而牛皋塔则是后人的附会出来的建筑。
王德恒先是当了一年的党校教员,后来被调到国家建委办公厅担任机要秘书,在百万庄那里上班,那个年代交通并不便利,他也要趁着节假日的闲暇时间来大房山下游览探查。那时他每年都要回母校吉林大学去看望老师和同学,于是遇见了罗继祖和张博泉这两位教辽金史的老师。本来王德恒感兴趣的课题方向是北朝,毕业论文写的是《孝文帝的迁都和鲜卑族的汉化》,得到几位老师的好评,两位当时都莅临了答辩现场。此时,听了他对金陵的描述,当下都建议他应该致力于少数民族历史的研究,并且转到金史上来。尤其是张老师,当时出了一本书,题为《金代经济史略》,里面提到金代的“银洞”,这银洞就和金陵紧邻,委托王德恒协作实地调查。王德恒义无反顾的答应了。但回到北京后,才知道这也不是个简单的事,因为他是在城里上班。
当秘书是个繁忙的差事,每天满脑子是建筑的事情,他很烦。而且他认为自己不搞历史研究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经过反复思考,他毅然的报名到北京市文物局和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文物普查培训班学习,然后将工作调到北京燕山石化办事处,在那里他着手组建了文物管理所,随后参加了北京市第一次文物普查。当时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所长于杰叮嘱他:要把普查的重点放在金皇陵的历史和现状上面来。
当时金皇陵所在地一部分处于工农小矿区,一部分处于北京市石化办事处。从此他就和帝王陵墓结缘了。除了金皇陵,他还到了四处辽陵、两处清陵、三处明帝陵、唐十八陵、西夏王陵参观考察,都成了他的研究对象。
我们相识后,他谈来谈去就谈到了帝王和他们的陵寝,他还出版了五部介绍帝王陵墓的书籍。而且,他有个恶习,经常是夜深人静的时候,熄灭大灯,打开台灯,把台灯的头压得很低、很低,一灯如豆,阴暗诡谲,他口中念念有词:“此时咱们可以提审那些帝王了,今天要弹劾他们两三个”。我瞪大了惊恐的眼睛,有些毛骨悚然。因为我胆子小,从小就怕鬼呀,神呀的。记得上学的时候上晚自习,走夜路从来不敢走在后面,总感觉身后有人跟着似的。对于王德恒的这个举动,我都是自己先睡觉,睡着了他爱怎么弹劾那些帝王我都不想知道。也是由此,我给他取名“超级帝王”,2005年把他的QQ签名更改为超级帝王,在我的叙述语言中简称“帝王”。狂妄是有些,但是好记,于是,就这样用了下来。
却说那天他也喝了不少酒,又是到了夜半时分开始起草《黄道婆》的提纲,敲打不足千字,突然转身把已经入睡的我叫起来,给我讲,说黄道婆不是这样的,她的历史应该从金***始!我当天也参加了他们的讨论,并惊讶的反问,黄道婆出生的时候,金朝已经灭亡十年了,她的历史怎么可以从金***始?他说:黄道婆解决的是植棉和棉纺织问题,而这个问题的发生就是在金代。我懵懂的看着他,一脸茫然。
于是,帝王开始解释,金代从黑龙江阿城迁都到北京,在蒙古的压力下又迁都到汴京,他们原来的衣物是以皮毛为主,到了汴京后失去了皮毛产地和供应。因为从西域获得了少量的棉花,于是他们先后派出两批人前往吐鲁番一带考察棉花(当时叫白叠子)的种植和纺织情况,并引进了棉花种子,开始在汴京一带种植,似乎江南闽粤一带的木棉也是通过商人销售到了当时的金朝境内。
第二天我就去度娘百度了一下,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材料。而他则在一部有关中国纺织历史的论文集中给我看了材料,在那份材料里有记载西域的棉花,在后周时代便运进了汴梁,可惜的是那时没有引起北宋的重视(巨大失误)。而金朝则重视了起来,进行了种植实验。
大纲就这样写了出来,但不是电影大纲,而成了电视剧的大纲。投资方对电视剧也非常欢迎。后来的创作状态就变成了帝王口述,我敲击键盘。这一年我们完成了64集,76万字的《黄道婆》剧本。前两集的故事写的就是金朝灭亡过程中,金军和官员全部战死,他们掩护金末帝的女儿带着棉籽逃了出去,这位公主到了江南后在风雨之中救下了一个女婴,这个女婴就是后来的黄道婆。
看来帝王对金史方面的资料搜集的是非常广泛的,人们只是在央视和北京电视台看到对他的采访,听他讲金皇陵,实际上他对金史是如数家珍。举凡政治、经济、文化、地理、民俗、语言,人口流动都十分熟悉。
我并不了解哪些是他的独特发现或者研究成果,只是听他谈起了金史就如数家珍、喋喋不休。关于金太祖他就写了十几万字,完颜亮他写了六十多万字。早期的五国部拔已门、谢野,他都有文章发表,也有的发在新浪博客里。前几天还有人专程来找他,让他搞一个课题,“靖康之变”后进入金国的宋人状况。看来对于金史的爱好和研究将贯穿他的终生了。
原来我以为他自金史而入辽史是一种学术方面的自然延伸。央视《走进科学》栏目做了一期《凤棺迷雾》五集专题片,其中第四集主要是采访他的,因为他认为墓主人是辽世宗的妹妹阿不里。后来我又发现,他以辽代为背景写的《钻天武功》、《高永昌起义》等,又有辽宋之间榷场贸易特别是关于宋辽间羊的贸易文章发表。
他在2007年出版了辽史为背景的《萨满荒原》,在《解读中国皇陵密码》这本书中,关于辽陵他写的多一些。我才发现从个人兴趣上来看,他对辽史的兴趣更大,转化为文学的作品也更多。他研究的辽史问题专业性也更强。关于云居寺及辽代刻经也多有研究,比较重要的是他解读了困扰学术界多年的唐代纪年和花纹,而又是辽代刻经的谜题。
我那时也正着力于《历史上和亲的研究和写作》,关于辽和西夏、和高丽的和亲,资料都是他指点我查找的。记得有一篇辽国与西夏的和亲是说的在1031年12月,《契丹以兴平公主归元昊》,写的是辽国的一个公主出嫁给了西夏皇帝李元昊,而且这是一个真正的公主,是辽圣宗的女儿,辽兴宗的姐姐。公主出嫁时,辽兴宗“遣兵卫公主至兴州”,并且长期护卫公主。这篇文章的资料就是帝王指点我找到的。还有一篇是辽与高丽的和亲,说的是统和三年(985年)七月,辽景宗病逝,他12岁的儿子耶律隆绪即位,由母亲萧太后(萧燕燕)掌权。在统和十三年,萧太后辽按照高丽的要求,册封了王治为高丽国王。同时,按照王治的请求,将一个公主嫁给了她作为王后。这个公主不是别人,正是东京留守萧恒德的女儿。也是帝王指点我查找的资料。最重要的是他指点我写了契丹和波斯的和亲,这几乎是中国和亲史上最远的一次和亲,是丝绸之路一次最为壮美的旅行。就是这次和亲,成为阿拉伯商人进入中国成为坐商的契机,在这次《黄道婆》的创作中,这个内容也得到了应用,是蒲寿庚推进海商的激励商人的故事,也是阔阔真公主和黄道婆会面,从黄道婆那里获得嫁妆,从而风光地嫁到波斯情节的主体线索。他到了中科院后,和基因组所的测绘部主任一起研究了契丹人的基因形态,从而得出契丹人走向的结果,果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如今已经有投资商找他要将《萨满荒原》改编成电视剧了,展现辽文化。就是在这次《黄道婆》的写作过程中,除了上述的历史因素,直接在剧本中也有契丹的因素参与,成吉思汗的母亲和夫人都会契丹语言,草原深处呼伦贝尔一带,在契丹时代就有棉花进入,到了成吉思汗时代的通天巫制作了棉花人偶,给出了“成吉思汗”这个称号。这一历史诱因导致了1246年的那场特殊的棉花战争。在剧本里黄道婆的父亲黄蹀躞参与了进去,还扮演了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发展到了1260年,恰恰是因为棉花使东路诸王支持了忽必烈。这一段剧情很受重视,没有对历史的熟悉是不会写出这样的剧情的,无法编造。
值得一说的是他还考证出来唐代时期燕京就有棉花种植,那时候都是当做观赏植物。而元朝初期在房山县就出现了棉田,头几年大量的嫩棉桃是被吃掉了,剧情中特别引人发笑的。
在我看来,所谓专家就是熟悉某一方面的知识。我眼中的帝王这个辽金史专家熟悉史料、熟悉文物。他认为以前由于偏见,忽略了辽金史的研究和传播,现在应该加大传播力度。根据中国的历史经验,往往是先有了比较吸引人大众化的文艺作品,再通过文艺作品引导人们去读正史,我基本就走这条路,这条路子就是很正确的。所以,他也在尽力的写作这方面辽金史题材作品的小说。
他认为在辽金史方面起的作用最坏的人是金庸,他不但歪曲了这段历史,而是写坏了这段历史。比如说:在金庸的笔下辽道宗成为了好战分子,总想南下进攻宋朝,大侠萧峰因此而死。实际上的辽道宗是个对宋朝最为友好的帝王,友好的事例非常多,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金庸把全真教写成了抗金的主要力量,实际上全真教恰恰是金世宗时期培养出的一个为金廷服务的教派,丘处机、王处一、王道通都在宫廷里为金朝皇帝服务,王道通就是陪葬金世宗的人,墓碑被帝王发现,现存房山文物管理所。全真教的创始人王?(王重阳),文武科举都是在金朝进行的。特别不可原谅的是对全真教做出巨大贡献为人正直品格高尚的尹志平,在金庸笔下却成了强奸犯。作为房山人绝对不能容忍,因为尹志平的墓地就在房山。他都正在写作一些文章抨击金庸歪曲历史事实。还有《鬼吹灯》前两册写的都是盗掘辽金帝陵,当然一派胡言。出版社向帝王约一本《鬼吹灯背后的故事》,他应允了写作辽金部分。
写作本文时,看着这位辽金史专家,心情特别沉重,这么多的事情,这么多的活怎么能干的过来啊,更悲催的是我也要跟着挨累,呜……呜……呜……
哭够再写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君主应该如何正确称呼?
[摘要]君主的称号构成了帝国法统的重要一面。历史上帝国的帝王称号往往并非一般的“王”,而都要玩点花样以体现自己的独特地位。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能成为一国之主,当上国王已经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度。但是对于大国之君来说,成为国王并不是事业的终点。在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的“王国”都在想尽办法攻城掠池,扩大地盘。而其中只有少数幸运儿能成功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帝国”。帝国在英语中称为Empire,相对一般王国(Kingdom),帝国统治的疆域辽阔,国内民族众多,实力强劲,对整个地区具有极高的支配权。但是统治如此广阔的疆土和多种民族对帝国的凝聚力有相当的挑战,为了维护自身存在的合法性,最大限度防止竞争对手上位,帝国往往非常讲究法统。如欧洲和中东的大帝国往往政教合一,由宗教赋予帝国合法性。欧洲的帝国往往要接受罗马教皇的认可,而伊斯兰帝国政教合一的程度更甚,往往帝国君主即为宗教最高领袖。君主的称号构成了帝国法统的重要一面。历史上帝国的帝王称号往往并非一般的“王”,而都要玩点花样以体现自己的独特地位。中国的王称从夏朝的“后”演变为商朝的“帝”、周朝的“王”,直到秦始皇时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帝国,而他也给自己捏出了个“皇帝”的称号,而朝鲜和越南的国王就只能用“王”,地位上的差距一目了然。其实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中国皇帝的“等价品们”也有各式各样的招数。君主的称号构成了帝国法统的重要一面。历史上帝国的帝王称号往往并非一般的“王”,而都要玩点花样以体现自己的独特地位。王中之王波斯帝国是世界上年代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帝国之一,而波斯帝王对于称呼的重视是毫不含糊的。他们自称“王中之王”(King of Kings),超然于一般的国王之上,而“王中之王”的称呼也就成了后世帝王的模仿对象。虽然波斯帝国是最有名的“王中之王”使用者,但这个称呼本来源自两河流域。作为人类文明的摇篮,两河流域早期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城邦,城邦的统治者各自称王。到了青铜时代后期,城邦陷入长期兼并战争,富强的城邦往往发展为控制大片土地的王国,而被控制的城邦则要向其俯首称臣,于是在普通的王之上,又多了“王中之王”。亚述帝王图库尔蒂-尼努尔塔一世是已知最早使用“王中之王”称号的国王,作为一位向东南征服喀西特,向东北征服亚美尼亚,还一度控制巴比伦的雄主,他作为“王中之王”可谓当之无愧。但真正把“王中之王”的称号发挥到极致的则是波斯人。古波斯语中称呼国王为X?āyaΘiya,是来自另外一支伊朗人米底人的借词,本意为“权力、命令”,和梵语的“刹地利”也属同源。而“王中之王”则被称为X?āyaΘiya X?āyaΘiyānām。波斯人属于迁入伊朗高原的印欧人一支,在进入伊朗高原后向西南方迁徙,定居于今天伊朗西南的法尔斯省。公元前550年左右,波斯首领居鲁士起兵反抗当时统治波斯的米底王国。他最终成功推翻米底王国并在其基础上建立了波斯帝国。波斯帝国成立后迅速扩张,征服了两河流域的新巴比伦王国和小亚细亚的吕底亚王国,将中亚大片地盘纳入帝国领土,并入侵埃及和希腊。在击败如此多的国王后,居鲁士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王中之王”。居鲁士文书,包含了居鲁士大帝对自己谱系的详细追溯。但是后来统治了两河流域和波斯的阿拉伯帝国却不使用“王中之王”的称号。因为“王中之王”还代表着绝对权力,在诸亚伯拉罕一神教中一般只用来指代上帝,凡人是不可以乱用的。伊斯兰教兴起以前阿拉伯人的国王一般使用???(Malik)为称号。阿拉伯帝国是一个政教高度合一的国家,君主的权威来源于伊斯兰世界最高宗教领袖的地位,因此称号采用??????(哈里发,即“后继者”的意思),以体现对先知穆罕默德的正统传承。而把“国王”加了定冠词,意思和“王中之王”差不多的?????(Al-Malik)则就跟英语The Lord一样,成为真主安拉的专用称号。至于伊朗人在转信伊斯兰教后继续使用“王中之王”,大概说明他们还是对信仰采取了更加灵活的态度。单于和可汗草原上一向有让中原王朝头痛不已的游牧民族,这些北族时不时会诞生能人,一统整个草原,建立极其广袤的帝国。虽然草原帝国和农耕帝国有很大不同,但是对正统性和独特王称的追求则一以贯之。第一个建立帝国的是匈奴人。对于匈奴人来说,帝国的正统性来自于上天。匈奴的最高统治者称“撑犁孤涂单于”,据说是天子的意思,始创于头曼单于。其中“撑犁(上古汉语rthaangriil)”即“天”,这个词后世北族仍有使用,如蒙古语的Tenger(腾格尔)和突厥语(维吾尔语为例)的?????(Tengri)至今和这个词仍相当接近。至于“单于”,根据语言学家潘悟云先生的说法,上古汉语读音可能是danGa。这个称号随后被中亚民族广泛使用,形式多为Tarqan(复数Tarqat)之类,即后来汉文典籍中的“达干/答剌罕”。“答剌罕”在后世仍然是个不错的尊号,一般授予立下大功的将军。答剌罕们有大量特权,可以不经通报进入可汗牙帐,并且有相当高的犯罪豁免权。蒙古帝国时期,答剌罕们更是享受免税待遇——不过比起昔日草原的最高统治者,这个称号的含金量还是大大贬值了。单于既然贬值得这么惨烈,作为草原霸主是否需要新的称号了?***当然是肯定的。突厥汗国时期留下的石碑仍然静静矗立在草原上。这个新的称号就是“可汗”,后来也经常缩减为“汗”。相比单于来说,可汗的知名度显然更高,在中国,由于《木兰诗》的功劳,可汗几乎家喻户晓。而中国的皇帝在跟北族打交道的时候也往往自称“天可汗”之类。至于北族方面,不但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满洲一路沿用,西迁的北族还把这个称号带去了西亚乃至欧洲。例如,保加利亚的统治者就长期称“汗”,直到公元864年,保加利亚汗鲍里斯一世大概觉得“汗”这个莽气十足的称号实在不合时宜,于是改称“大公”,并于次年皈依东正教。更有意思的还是格鲁吉亚王国——作为一个基督教王国,他们的国王不光喜欢用波斯的“王中之王”,还爱给自己加个“某某汗”的头衔。老大保加利亚,现代保加利亚的前身。国王是个坏称呼真正建立起西方意义上帝国传统的还要数罗马帝国。在西方,无论“帝国”还是“皇帝”,均为罗马帝国开创的传统。有趣的是,“皇帝”和“帝国”最初在罗马并非是国王为了追求超然地位而产生的称呼。恰恰相反,这些都是君主不愿意被当成君主的产物,只是到了后来,由于罗马帝国声威远播,反倒成了帝国正统。罗马帝国本是一支拉丁部落暴发的产物。和所有古代的印欧人一样,这支部落也有自己的首领,在拉丁语中被称为Rēx,本意为统治者,后来自然转义为国王,和印度梵语的Rājan同源。但是罗马国王们的名声却不太好,特别是根据传说,最后一个国王的儿子强奸了某贵族妇女,致其羞愤自尽。这件丑事引发了革命,国王被废,全家被逐出罗马,自此罗马成为一个共和国,而代表国王的Rēx成了人们唯恐避之而不及的负面词汇。时光向前五百年,到了凯撒和屋大维的时代,罗马共和国大大扩张,疆域辽阔。而权力越来越集中在一人手里,共和国体制名存实亡,“皇帝”诞生了。但是臭名昭著的Rēx显然不适合当作皇帝的尊号,况且理论上说统治罗马的权力仍然来自元老院与罗马人民(SPQR)。皇帝们会选择什么样的称号呢?最后胜出的是Imperātor。这个词来自动词imperō(指挥),意思是指挥官,本来是个授予将军的军事头衔。但在奥古斯都之后,这个称号慢慢丧失了军事色彩,逐渐演变为罗马皇帝的专属头衔,要是哪个将军敢称“指挥官”就等于宣称自己打算谋反了。罗马帝国也因此被称作Imperium。这个称号后来继续沿用下去,当今欧洲语言中的“皇帝”如法语empereur,英语emperor,西班牙语emperador均来源于此。但是,作为帝国皇帝,光有一个“指挥官”的称号还是不够的。帝国的创立者凯撒和屋大维的名字也得放上去。凯撒(Caesar)原本是个源于绰号的家族名,来源于凯撒祖先的事迹——有说他是剖腹产诞生的,有说是他头发厚,有说他眼睛灰,甚而有说是因为他在战场被一头大象弄死了。但后来的皇帝们显然不在乎这个绰号有多奇怪,纷纷用上了“凯撒”,影响大到今天的德语Kaiser(皇帝)和俄语царь(Tsar,沙皇)都直接用了凯撒的名字。而屋大维从故纸堆里给自己挖出来的一个奥古斯都(Augustus)的家族名也成了皇帝专属。罗马帝国的法统公元476年西罗马灭亡之后,作为罗马帝国的正统传承人,东罗马人向来认为自己就是唯一的罗马人,所以东罗马人自称罗马人,也直接把东罗马帝国称为“Βασιλε?α ?ωμα?ων(Basileia Rhōmaiō,罗马帝国)”。但由于帝国领土萎缩到了主要说希腊语的东部,这些拉丁头衔逐渐显得过时。特别是希拉克略大帝将官方语言改为希腊语后,时代更是呼唤新称呼的出现。首先是Imperātor被翻译成了希腊语的α?τοκρ?τωρ(Autokratōr),即“自我统治者”的意思。皇帝上头已经没有人可以管得了了,自然就是“自我统治者”了。但是希拉克略大帝大概觉得这个称号还不够霸气,其时东罗马已经演化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君主政体,民众对国王的反感也已不用考虑了,于是亚历山大大帝用过的βασιλε??(Basileus)就粉墨登场,成为东罗马皇帝的专属称呼。不过到东罗马帝国后期,其传承罗马帝国法统的合法性已经受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因为罗马帝国后期皈依基督教,因而罗马教皇对于帝国法统的认证相当重要。但是教皇毕竟身在蛮族肆虐的西欧,而且后来趁着东罗马女皇当政,竟然和日耳曼蛮族苟合搞出了一个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不帝国的“神圣罗马帝国”,自此教皇不时册封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东罗马分享罗马帝国的法统。而1453年君士坦丁堡失陷,东罗马灭亡。有趣的是,取而代之的奥斯曼帝国的苏丹们时不时仍然以罗马帝国正统继承者自居,自号“罗马凯撒(????,Qayser)”。当然对东罗马帝国来说,情况也不是那么糟糕,随着末代公主远嫁俄国,俄罗斯也宣称继承了罗马帝国的法统,自称“凯撒”的俄国沙皇们就如打了鸡血一般四处扩张,俄罗斯成为不折不扣的超级帝国。由此可见,叫什么名实际上并没有那么重要,只要实力足够,“王国”总是有办法变成“帝国”,“国王”也总是有办法变成“皇帝”的。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pingtingxu]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