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视的表情剃刀的单挑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柴刀”与“剃刀”
&&&&来源:&&&&
  俄国作家克雷洛夫在他的《剃刀》寓言里,讲述了一位朋友的囧事:因为担心锋利的剃刀容易刮破皮肉,便用一把钝口“柴刀”刮胡须。结果,不仅没把胡子刮干净,反而弄得满脸血印密布,灼痛难忍。作者这样感慨:“钝刀更容易刮破你的脸,用锋利的剃刀才能把脸刮得爽利,只要懂得如何使用。”现实中当然鲜有人干这样的蠢事,但它所隐喻的舍“利”求“钝”的思维却发人深省。
  比如用人。我们不乏这样的人才,他们思路敏锐、敢闯敢冲、敢讲真话、勇于担当、办事雷厉风行,俗称“快刀子”,往往因“锋芒”过于锐利而难被重用。将其长期晾起来“久待闺中”者有之,委以虚职掩人耳目者有之,乱点鸳鸯用非所长者有之,多方撮合“另寻婆家”者亦有之,使其“锥出囊中”几成奢望。而一些思路混沌、庸碌无为、溜须拍马、贪功诿过之辈,不愿披荆斩棘得罪人甚至养患自重以图得到上级倚重的人,反倒是安之若素,仕途稳当,待遇不减。
  俗话说,快刀斩乱麻,铁遇快刀软如泥。中央强调:“不管是落实已出台的改革,还是推出新的改革举措,都更加需要披荆斩棘的勇气,更加需要勇往直前的毅力,更加需要雷厉风行的作风。”这种勇气、毅力、作风,说到底就是需要那些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快刀子”干部。惟有把他们大胆用起来,才能啃下硬骨头,涉过险滩。倘若寄望于某些鼠目寸光、偷奸耍滑、讨巧卖乖、一步三狐疑之徒,只会自酿苦酒,贻误大业。
  当然,大凡出类拔萃的干才,多非至善至美、白璧无瑕,其身上那些难能可贵的优点往往与未加丝毫掩饰的缺点交织共存,毕竟他们是人并非神。清代有个“刺头”官员李卫,为人粗率狂纵,但阔斧改革毫不含糊,因而年年被提拔。许多同僚对他有看法,雍正却说:“朕取其操守廉洁、勇于任事,以挽回瞻顾因循,视国政为膜外之颓风耳。”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若果在用人上求全责备,则不仅庸才上位,更会滋生以推诿为明哲、以因袭为老成、以虚应为得体的风气。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用人用其长的道理人们不是不懂。问题是,一到用人时,往往人才的短处就被放大,缺点就被凸显,不足就被强调,一旦形成舆论,用人者往往就只好决定“暂缓”。古人云,“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看人当多看主流、看本质、看发展,更要为人才成长锻炼营造宽容的环境。当然,这决不是说对干部的缺点、错误放任,而是要“修枝剪叶”,勤加从容涵养之功,渐融粗猛傲慢之习。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在干部“能上能下”的指挥棒下,营造“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氛围,为“剃刀式”干部提供用武之地,就能激发干部的实干劲和创造力,我们的事业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 人民日报 》( 日 04 版)
(责编:刘军涛、文松辉)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观点集粹|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