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音质无损音乐下载去哪里找?或者高音质的也可以。

无损音乐比一般的音乐就只是多出了高频的部... | 问答 | 问答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无损音乐比一般的音乐就只是多出了高频的部分吗?
我按照网上的方法用软件分析出频谱图,如下:这是无损的这是320K的可以看出无损比320K多出了20000HZ以上的部分,那正是超声波的范围,那我是否可以理解为:有些人能听得出无损与320K的差别而有的人不可以,是不是他们的听觉频率范围会比无法分辨的人大一点?PS:我借我舍友的几百块耳机听不出任何差别……T-T
+ 加入我的果篮
养兔专业户
通常,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大约是20Hz~20kHz,但是随着人的年龄增长,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的上限会逐渐降低,大部分的成年人,都听不到超过16kHz的声音。同时环境带来的损害也会降低听力,比如很多随身听都会有类似于***LS(自动音量限制系统)的功能,因为长时间大音量,可能会带来听力的永久伤害。所以不同的人,对声音的分辨能力是不同的。(前些年不是流行一个学生能听到、但老师听不到的手机铃声么?就是这个原理,可怜的老师听力下降,听不到高频的声音)早期的mp3文件,往往把频率在18kHz以上的部分全部丢弃,现在存储芯片的价格降低,所以很多时候会把这个上限提高到20kHz。CD格式的音频,采样频率为44.1kHz,因为一次震动,至少要有两个采样点才能正确的复原波形,所以理论上CD格式的音频,它的频率上限就是22.05kHz,就如第一张图片所显示的那样,最高的频率,接近22kHz,而mp3把超出20kHz的部分砍掉了,就如第二张图片显示的那样,因为听不到的。但mp3不仅仅是丢弃了高频信号而已,mp3还利用一些声学效应的原理,丢弃其他的信号,例如,两个不同响度的声音,声音较小的不容易听到,如果差别较大,就可能完全听不到,所以这一部分声音就会被丢弃,从而减少文件体积,码率越高,保留的这些声音细节就越多。具体的原理,可以自己google一下。每个人对于声音的频率、响度等的辨识能力还是有差别的。的确有可能发生你说的那种情况,通常来说,mp3的码率越高,保留的细节就越多,也就越难分辨与无损音乐的区别。实际上,如果器材相同,对320k mp3和无损音乐的听感进行双盲测试,应该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完全分辨不出来的,包括很多号称金耳朵的发烧友。承认自己就是木耳也没什么不好的,省钱啊,不用折腾自己去换好的器材了,省力啊,也不用四处求种下无损了:)
耳机烧友一枚,曾经在群里做过测试,同一首歌,CD抓轨的无损,分别转化成128,192,320之后全部又转成了320(伪320,因为丢失的部分已经无法恢复)做双盲测试,群里参加测试的100多人,没有一人准确的分辨出来!!!没有一个人!!!!号称能听出APE和W***区别的,排音质的时候居然能把128放在320前边,3种码率的好坏辨别呈现出随即状态。再加上叉烧网做的话筒测试,基本可以断定,一般群众爱好者,对音频没有识别能力。那是有时候确实能够听出128和320的区别,包括用笔记本外放的时候,其实那只是本身的音源太差了。更有甚者,一些耳机烧友玩疯了,虽然不至于雅鲁藏布江水电那么夸张,但是能听到30khz都敢说,下限到5hz都敢说。正常来说,成年人基本上就听力最高就到16khz了,所以这个时候MP3是完全满足的,有个别人可以达到18khz,20khz的真是稀少。对于听不到的声音,说能感觉得到,我TM还能感觉得到红外紫外,看到的色彩比你更斑斓呢。
正儿八经的正面回答问题就是:不。细说起来就复杂了。首先说什么叫“无损”?先要搞明白一点,这是一个压缩算法的分类,不仅限于音频。所谓“无损”指的是解压缩之后得到的内容和压缩之前一样;而“有损”指的是解压出来的内容和原始内容不同。具体到音频领域,“原始内容”指的就是压缩之前的那个原始波形。在音频领域,有损压缩算法实际上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MP3。那么究竟“损”了什么呢?音频是用来听的,所以一般情况下算法是针对人类的听觉来做优化,那么首先砍掉的就是听不到的频率范围----高频和低频。但是不仅如此,在可听见的范围内还会砍掉一些细节。用图像来打比方,常见的音频有损压缩(比如MP3),类似于:反正你一眼只能看2米*1米的范围啦,多出来的部分先割掉。然后剩下来的部分,嘛,这里一大片绿色有1个像素颜色略偏蓝,记录起来太麻烦,反正就一个小点你也不会注意,这个像素去掉,可以少记不少内容;这个边缘怎么不直,略有3个像素的波动,哎反正也不太会注意,改直线…… 类似于此。然后接下来的问题是,无损是否有意义?从听音乐的角度说,基本上可以说没有。很多人说可以一耳朵听出无损音乐的好,但是要先搞明白他们用来对比的“有损音频”是什么参数的。认真追查就会发现,基本上都是128k以下,96k甚至48k,QQ在线音乐之流。参数低到这个级别,当然一耳朵----48kbps和320k的mp3我也一样一耳朵分辨呢?所以重点是,用允许的最高参数并应用最佳方法弄出来的有损,和无损比如何?多说一句,“用最佳方法”并不是废话。依然以图像为例,有损决定了要丢掉图上的某些东西,而参数决定了要丢掉多少,但是具体丢掉哪些并没有严格规定。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可能是按某种固定规则简单的去掉,比如“从图像左边开始切掉,切到符合条件为止”,而好的处理就会结合图像本身来考虑哪些内容是最不重要的然后选择性丢掉,之类。以MP3为例,最高参数是320kCBR,目前公认压制效果最好的是Lame。在我所实测过的所有人里,只要能做到“同一段原始W***,分别压制成不同格式,用同样的设备,同样的环境,双盲播放试听”,没有一个人能够区分。当然,限于条件,不能保证绝对没有人分得出,测试中用到的设备最贵三十多万,也不能设备绝对够高端。但是我想已经足够覆盖日常听音乐的这个范畴了。那么无损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两条:保存,和加工。第一个意图是保存。基本上所有有损格式所允许的音频参数(采样率、频率范围等)上限都会低于无损格式的允许范围。那么要最大限度保存信息,有损格式是不够的。问题是,既然听不出来区别,保存了多少信息又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涉及到第二点,用来加工。音频可能作为原料素材用于加工编辑,其中可能需要经过很多道手续。如果用有损压缩,虽然每一次损失很小,但是累积起来就很可怕了。不妨试试把一张图片反复用jpg压缩,看看很多步之后会出现什么。以上是技术角度的分析。还有非技术角度的,那就是----心理安慰,我就觉得无损音质好,我就喜欢听!别笑,想想医学上的安慰剂。
我在纽伦堡的杜比实验室打过工,用顶级的耳机在隔音室里,辨别人声,音乐的不同格式质量等。192k和原声很容易分辨,320k太难了。正确率一半多一点,而且我只能坚持20分钟。我耳朵算好的了,打这份工要通过测试的。
给排水工程师,DIY爱好者,技术宅
曾经也和楼上
一样做过双盲测试。把W***(44kHz,24位),转成64、128、192、320、APE(这时的压缩已经造成损失了)再全部转成W***(44kHz,24位),拉人做双盲测试,让他们做音质排序。快200人,唯一能统一的意见就是64和128的音质不好,但那个是最不好不一定,虽然大部分都分辨出了64是最不好的,但也有把128当最不好的。至于音质最好的那个,APE,192、320、W***原始文件没有明显那个最高的。有三分之一的人认为192音质最好。所以。。。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包括大部分耳机发烧友,其实是听不出来超过320,CD,APE,W***这些区别的。他们所谓的区别可能只是设备器材压制效果造成的。一般人都能分辨64、128与192、320、APE之间的区别。但192、320、APE之间的区别就真的属于玄学了。
不想扯太多技术上的道理,就说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吧,就数码格式来说,我是最早从64kbps的wma,128kbps的MP3,CD一直听到DVDaudio再到LP转wav,SACD,占用硬盘容量一翻再翻,从一首曲子4MB到如今一张专辑4GB, 谁不想文件体积小还原力还高?现实的技术发展证明采样率是硬道理,否则怎么催生DSD64 甚至128这种东西来逼近模拟录音。就听感来说,MP3,AAC,wma等64的就不提了,128,320对比是有明显区别的,密度感完全不一样,除非录音本身就很粗糙那才没区别,我经常跟人说听起来就是一粒一粒的,但是192就不太容易从128或者320区分出来,听出abr,cbr,vbr的也是大神,得挑选对此十分“苛刻”的曲目。往上CD或者16bit-44.1khz wav和(注意)由此转码的ape flac 基本一致,我相信说能听出来区别的大部分无法做到双盲,但不能排除有些超大动态曲目会因为解码的原因有略微的差别。再往上高解析范畴的的24bit 96khz 88khz,192khz相比cd当然是有提升的,解析力的增加可不是然并卵的事,就一般流行乐的那些粗陋干涩数码后期味道浓厚的制作来说当然没什么必要,但是对于高水准的录音作品来说,听不出与CD的差别还算说得过去,要说听不出来与mp3的差别那是你器材不到位或者耳朵真有问题!特别是LP转制,不用48khz及以上采样率根本不能还原LP的细节,谈何发烧。再往上自然是不论码率还是真实听感都秒杀CD,甚至DVDaudio的SACD了,1bitDSD64的SACD采样率是2822400 Hz,而且有完爆CD的动态范围,听过之后你才能发现魅力所在。所以你当然可以继续用水电和火电的笑话调侃发烧友,但是你不能因为自己听不出来就说没有差别。‘Ps. 推荐一张SACD天碟,感兴趣的可以听听看然后再听听CD版,最后你再转成mp3听,再说没有区别的我就简直了。。。---------------补充一下上面这张碟小夜曲第一轨的频谱,由于源文件是SACD抓轨的iso无法直接读谱,所以我比较了转码之后的高码FLAC,24bit,176.4khz和MP3,16bit,320kbps的频谱。如下是线性频率,FLAC线性频率,MP3清晰可见MP3不仅将高频压缩掉了很多,约到18-19khz的样子,其他频率也有所损失。为了对比低频细节,我们看一下结尾处20hz-600hz的对数频谱,高下立判无需多言。
好吧,我不是发烧友,但我用在音箱和耳机上的钱还是超过了5K了,现在用的最好的耳机也不过就千元级。推崇过重低音,追过中高音,现在用***风格。
就我的体验,同一音源,好设备和差设备很明显,声音表现力、真实性、临场感真的有差别。但是估计我耳背,没听出过320和APE有啥区别。以前硬盘小,用foobar,听64、128和192;现在音源和硬盘都不是问题,但也只是听320。以前都是去下镜像和ape,然后转mp3,现在干脆就mp3了。听了这么多年,我真没感觉能分辨那些无损音源到底有啥好,当然,可能也是因为我不够财大气粗,不是土豪,买不起好设备……
反正我现在就是听mp3,320就够了,存储要求也好得多
果壳实验室主任
不是的,不只是削高频,然而详细的我就不太清楚了 看
的***吧不过我自己亲测,用我手头能搞到的最好的设备 大馒头 K240s K712pro + 傲立 MDAC 的组合,192以上的分不出来,64-128 的和192 的部分能分出来。总的来说口水歌类不好分,大动态大场面的相对好分辨些,而且也得看录音技术,有些专门拽录音技术的发烧碟更好分一些。因为不是很懂录音、音响技术,只好推理一下。就是你要区别不同码率声音文件的不同,首先你的设备分辨率要足够,你自己的分辨率也要足够。此外,还要文件的信息量足够大,比如,就算你的设备能分辨出0. 的区别,结果样本本身是以10为单位计的,这样就分辨不出来了。
我经常把电脑上的ape压成mp3,然后扔到手机上带走,出于对数据的迷信,全都是用320K的码率,后来慢慢的8G存储卡不够放了,好吧凑活用192K转几个再说,然后……然后麻蛋根本听不出区别啊啊啊~~体积还小了一半啊啊啊~~~,好吧金耳朵我是没戏了,干脆全换成192K多放一倍的文件比什么都强……
建筑学硕士在读
作为一个音箱设备发烧友&对音乐制作有一定了解的人,稍微插几句1.混音优秀、压制水平高的流行音乐320Kmp3和CD级无损,在使用绝大多数设备的情况下基本分别不出差距。但是mp3转码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有些还是能听出来的2.由于边际效应影响,320k的mp3实际上在人耳可闻范围内和CD级无损还是有区别的,详细参见D喵在耳机俱乐部写的科普贴(由于D喵长期被封,暂时找不到链接),本人由于不是技术大神对这种算法上的东西理解的不是很透彻3.古典乐和现场录音音频的无损和有损较为容易区分,因为信息量比棚子里撸+重口后期的大太多4.母碟级别的高码率无损和CD级的不是一个等级,拿这个对比应该都能听出来5超过192码率的AAC确实非常难听出来和无损的区别以上结论建立在设备特别是DAC够好、听音者经验够丰富同时试听者对播放的音频特别熟悉(这点非常重要,不熟的音频就算听出缺陷也不能判断到底是格式压缩的问题还是录音室/混音师/母碟师故意处理的效果,有些录音干音存在缺陷会刻意制造失真去覆盖)的情况下
软件工程师
这个跟听的东西本身也有关系的。荣耀石之颂我用平时惯用的某耳机可以听出320k跟无损的区别。如果是小苹果,估计128k跟无损我也分不出。补充:感觉一些人说的有点那个,我想说,音乐是用来享受的,不是给自己添堵的,顺心就好,没有金耳朵省钱不是挺好。有说到会听,会听也是一方面,然而如果不在意音乐是否细节丰富,那么也不必羡慕会听的。另外听域广有听域广的麻烦好吗……举个栗子……我是做嵌入式软件开发的,一般做这个的都难免接触各种电子设备。上一份工作用到的设备有高频噪音,整天吱吱吱吱穿透力比蚊子还强,当然同事都是听不着的,我一开始没多想,以为自己加班太多耳鸣,但是确实下班就没了,而且那个吱吱听着特别难受,时间长了头晕没精神失眠都找上门…明明晚上是没事的,我想不能年纪轻轻的让耳鸣给我闹个神经衰弱,就去医院查了一溜十三朝,当然没结果,终于有个比较有经验的医生说:给你测测听力范围吧。测完满眼都是泪好吗…原来的单位待我不薄好吗…钱多加班少离家近好吗…但是整天带个耳塞实在不是那回事好吗……
软件工程师
我来说说吧,编程处理过语音。1.先说一下无损:无损是指44100 16位 立体声,44100是指采样频率(CD发明的时候定下来的),这个采样频率下最高20KHZ的声音可以基本无损(注意是基本无损)。这个原则是采样频率是声音的2倍,才可以基本保证无损。当然采样频率最好是声音频率的3倍才能达到无损(傅里叶变换,正弦波就是圆,3点确定一个圆,两点确定不了)。所以采样频率要再60000以上才能保证无损。2.再说一下压缩MP3,压缩算法有很多,即使同样的参数,不同的算法压缩出来的声音都有不小的区别。这里不是专业的人一般不知道。这里也就不再多说了。注:MP3指的是编码,还有ACC等等的编码,编码和算法不是一回事。。3.说一下码率和音质的问题抛开声音内容说音质区别就是耍流氓。。。如果是人声,8K的就可以保证基本没有什么问题了。如果音乐用8K什么破烂玩意。。。然后音乐分很多种,有的音乐码率地点,没关系,有的音乐码率低点就差很多。。。及时同一码率,也有很多不同的参数:采样率,量化位深,频率保真范围都可以设定的。。。深了有一大堆东西要说,这里就不多说了。4.再说一下一般音乐和无损音乐的区别从频谱上看,似乎是只少了高频部分。。。但是,如果你只看频谱的话只能说是图样图森破。。。。高频和低频的混响,不要以为少了人耳听不到的部分,就不会影响音质。。。。算法采用的人耳的听觉效应,但也是模拟,不是真实,还有个体差异等等因素呢。。。5.最后说一下数字化的音乐,都比不上模拟音乐,否则那些音乐发烧友,用的那一堆设备都真是发烧用的了?还有晶体管的效果比不上电子管的效果。晶体管很适合做数字电路,但做模拟电路还是差了点。。。
Electrical Engineering
好了,深夜来写一个简单的***。简单来说会有微小的差别但是一般人是听不出来的,为什么呢,因为MP3(或者专业点说MPEG Audio Layer III)标准压缩算法是利用了人耳的各种可以利用的特性,比如听觉暂留,频率响应等等等等,以达到用尽量小的可察觉损失换取尽量大的压缩率。换言之,cut off frequency是多少,masking window(这个具体措辞存疑)是多宽,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有选择地损失了你们听不到的部分,以前码率低的时候(200kb一首歌)应该有差别,到了320kbps了差别应该微乎其微。制定标准的时候显然也是用了大规模的盲测来选择最佳的参数。还是那句话,感觉自己比作聪的时候先想想这个可能性有多大。===================================其实究竟能不能听出差别只要盲测就可以了,前面很多***都提到了,我的***只是从编码设计角度倒推,至多算是个弱相关证据吧。有兴趣的旁友们可以看一下下面这个PDF:里面提到non-uniform quantization,就是一个大量手动的调参过程,码率控制也是通过在这里对每个频段设置不同的量化精度来实现的,几十个参数全部通过真人测试手动调整过并且硬编码进了压缩标准。保守点说,一首流行歌曲文件如果到5MB以上了,能听出不同的人绝对凤毛菱角,不然我们科研工作者就可以回家卖红薯了。
上面的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再来补充一下。楼主的频谱软件看频谱比较难看到细节,AU的频谱图就看得比较清楚。这下面是歌曲《My Soul, Your Beats! 》的W***格式下面这是320kbps mp3格式的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mp3在20000HZ明显一刀切,要是仔细看,还能看到某些地方20000HZ以上还有一丁点残余。所以说无损音乐比一般音乐多出一部分高频是没错的。但是不单单是多出一部分高频,20000HZ以下的部分也是有变化。频谱图仔细对比20000HZ以下也是有区别的,AU在两者之间相互切换频谱图的时候就能明显看出。所以“无损音乐比一般的音乐就只是多出了高频的部分”是错的,因为低中频也是有变化的。但是mp3的确是不错的格式,阉割了人耳听不到高频声音,减小了体积,还能听得很嗨。所以听不出320K mp3和无损的区别非常正常。发烧友听得出也不是因为耳朵不同,而是因为他们会听。就像钢琴大师和钢琴老师一起弹钢琴,你听起来感觉一样,但是专业的评审就能听出两者的不同。当然还有他们的设备原因。你让我听320和无损,我或许能听出其中差别,但也分辨不出哪个是mp3,哪个是无损。不过看频谱还是能看得出来。建议不想要MP3的音质,又想要体积小还要有逼格的人可以试一下AAC,400kbps 的AAC的频谱不对比都没办法看出是不是无损的。下面的AAC你看得出来吗?
话说这个东西在压缩转码的时候是分成细节和趋势的,细节部分不一定就是绝对的高频。可能体现在,比如10k以下时,5k以上作为高频,这部分就被抛弃了。具体的转码技术不一样,摒弃的东西不一样。并不是只抛除20k以上的频率,20k以下的全部保存,一般来说20k以下信号内容全部留的话就已经是无损了。所谓采样率,44.1k的采样率只不过是保证了模拟信号在转变成数字信号时不失真,不失真也就够了。实际上一般说的无损音频文件的话采样率可能也就和其他的一样。不过别人技术就是把采到的信号全部保存,而MP3格式就再转化的时候丢一部分不影响感受的细节。说到这些细节的话,20k以内信号每个不同频率成分响度大小的效果不一样的,并不是直接听到声音大就是好的,比该频率高的成分可能会使整体听起来更加柔和等等。无损里面的细节肯定更多,感官肯定不一样啊。
请参观神贴!按照某些发烧友的观念,硬盘的变化都能听出来,真是醉了!于是就出来了很多段子。。。“火电听音乐有力度,其中尤以XX电厂的为佳,因为其使用无烟煤比例更高,水电听音乐更空灵,尤以葛洲坝的为佳!”哈哈哈哈哈哈哈。
人的耳蜗内负责分辨高频音的纤毛比较细和脆弱,随着年龄增长,日常生活中的高频音不断使脆弱的纤毛受损,所以年纪越大,对高频音的分辨能力越弱。
挖坟可以减肥
从音源到耳朵, 中间的门槛有好多个, 记录媒介, 解码器, 功放, 线材, 音箱或耳机.虽然这里只是在讨论音频文件而已, 但是事实上上面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带来瓶颈, 想靠着桌上的有源塑料音箱来谈什么分辨音质, 那就是搞笑了. 而且, 真正要显示出各种压缩率的不同, 不同的音乐差异也非常大.
比如说很响的低音混杂一个很轻的高音这种, 可以说是从压缩方式一直到耳朵听力***的考验了, 中间任何的缺陷都会带来"不真切"的感受, 更严重的就是根本听不到那个高音. 楼上有一位拿图片压缩打比方的, 确实比较类似. 但实际上压缩图片在解压显示过程中还有插值, 并且你可拿眼睛仔细地审视, 而听音乐只能是动态的, 又不可能暂停下来"听"这一个音, 所以要求更高.我这里提到的器材问题, 其实还有一个比喻: 以前电脑还是14寸CRT的显示器的时候, 看个RMVB的片子, 压缩到两三百兆大小的也能看, 现在我把电脑接到1080P的50寸电视机上播放, 这都是马赛克, 简直就不堪入目了. 音响器材的差异也就在于此, 一两百块钱的桌面有源, 甚至只是笔记本自带的喇叭, 可能它的表达能力也就止步与128KBPS的MP3了, 而当你的器材上去了, 才有能力表达出更细微的声音细节来. 最后就是耳朵了, 我坐电梯经常可以听到边上人耳机里播放的乐曲, 那实在是太伤耳朵了.
听个几年下来, 再好的器材放在你面前也都要降级.
20hz以下也许也有区别。我记得有人说过,超出的部分更多的是感受到的,而不是真的听到的
应该是歌曲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的时候取样点的多少不同吧,普通的取样点少,无损的取样点多,所以现在发烧友还是喜欢黑胶的!
事实上是大多数的无损播放器的响应频率都只在20Hz-20kHz的这个范围,反正我是很少见过有播放器的响应范围超出这个的,所以大部分哪了条耳机看了耳机的响应频率就开始装逼听到十几赫兹的声音的就没意思了。。
一般的流行音乐听听MP3就够了,录音太渣,一般手机和电脑放歌的话也都无所谓了,能听出来区别那是开脑放了
不同人的听阈不一样,拿朋友做过测试,听阈从16K-19K不等,有的人天生就能听到更高的频率并且对细节更敏感。但能否听出区别跟什么曲子关系也很大。平时听管弦交响区分320K与无损基本一听一个准,直接照着高频和声场去,很容易分辨出来。但是如果曲子本身节奏舒缓音调低沉之类的,就不好区分了。
高分子材料于工程 工学学士
我想烧器材追求极致音质的,大多数人无非就是求个心理慰藉。试想一条耳机四位数,音源怎么着也得APE以上吧
的确多出一些东西,我是听不出。。。。不过我还是下载无损的音乐,检测是真的无损后自己压缩成320的,网上的mp3很多是压缩了几次了,音质的确会良莠不齐。。。。。。。。。。。。。。
盲听选曲很重要,曲目的录音和编曲效果也会成为音效短板的。
玩了几年PCHIFI了还是初烧,没有什么NB的好器材,现在还是K701+仿小刺猬,也曾经对比过320kb和无损的区别,说实话并不是很大,不过AB的话还是能感受到一点的,无损的声音听起来更加饱满,差别嘛...就好像4.5寸的小手机,用720p跟1080p的屏幕,用起来区别并不大,还更耗电,当然喜欢的人自然会喜欢。现在出街的ipc+pha1上大多都是320k mp3和aac了,家里硬盘反正空间足,收了不少无损。当然碰到喜欢的砖还是会收无损或者买,这更多的是收藏意义了。
普通音质听起来有点浮,歌声和配乐杂在一起,无损音质有质感,声音和配乐交错明显
可以听出来,但你的设备必须跟上,而且不是一个设备,而是全部,从播放器,到功放,到音箱或者耳机,甚至听音环境另外,有专业素养也很重要(我也不是专业),高低错落的不同乐器,比如贝斯手,在压缩时声音低的很容易被丢弃。于是简单的被压缩的音乐反而觉得好听。作为高清爱好者,我更多对比AC3和LPCM、TRUEHD或DTSHD,差别还是很明显的,高码7.1现场感明显加强,低音高音都有更宽阔的空间,嘈杂场景可以仔细分辨是汽车碰撞还是女猪尖叫还是手***上膛
不同歌曲的频率也不一样,一首320的听几遍再听无损,会发现多了很多细节。耳机吧科普过多次了。
听的无损,是不是一种心理感觉?
方法很简单,看频谱就可以。优秀的干音的频谱自然比音质差一点的漂亮细密而且高频可达到的也很高。采样率,比特率决定了声音的采集的音质。当然纯粹的用耳朵分辨也是可以听出来的,这要求你换用更好的声卡(专业一点要耳放)和耳机(音响没用),因为一旦你的设备受到局限,你是根本听不出里面的细微差别的。一般情况下,khz的192k的24bit的音质就是高音质了。当然,如果要听出更高音质的差别,那么肯定要买设备来解析高频的细节。
网络工程师
这个跟整套播放设备的频率响应有关。还跟人的年龄有关。
看录音品质,大多数曲子128和320 区别比较大。 几乎所有曲子320听着和无损差不多。没什么区别。个人觉得192就算是一个分水岭了。一般设备192K以上即可。不犯神经病的话,192听着也没什么不好。 可惜就怕网上有些音源压缩的不成样子。真的很难听。
感觉听无损就是自虐,浪费存储空间,浪费器材,浪费钞票,不过就是听个声,就为听个声至于么。。。
学完经济学法律,学完法律抓人去。。。
看了好多评论。让我想起另一件事,红酒品酒师的味觉基本上没差,他们的长处在于比一般人更能用丰富的词汇来形容嘴里的味道。
纯音乐最好区分,松下CD机和建伍MP3wav,完全就是两种感受,基本相当于无损和320k的区别,那通透感没的说(cd+mx500当时就给跪了),转码也好意思谈无损还真是呵呵,当年差点就抱着cd机上学了好么→_→。
20岁时能听出673 ape和320 mp3的区别(MX500+笔记本声卡),现在hires和MP3傻傻听不出(A15+W4r)。入坑要乘老,相对能省点儿
汽车界杂鱼
那是一个信仰!自己喜欢的歌就是要听无损的! 说罢,我默默打开自己的复读机又听了一遍
The Monster with hysteri...
菜鸟表示320K以上听不出差别,320K对比2224K、192K还是挺明显的,特别是轻摇滚之类的,认真听鼓点可以分辨的出清晰度 ……
用电脑usb输出,接上好一些的解码器,mp3与无损的差别立马就可以分辨出来。
我赶脚吧,这跟输出设备很大关系,这并不是说输出设备越好,差距越明显。而正好相反,128的和320的在我大海马原车音响上差距还是很大的,但到了宝马车的音响上几乎听不出来了。。。。。。。。
先占着地方,改天找人给自己做个单盲。现在用的这个几百块的、号称高音渲染得一塌糊涂的烂森海,插在电脑上听交响乐的感受来看,320的mp3和ape比较起来,无损能听到比如“这里有个不太明显的定音鼓”,mp3就只能听到噗的一声,分辨不出是什么了。当然,没有测试什么结论也不能下。不行就规定ta只许放音乐不许有其它任何动作和声音,这样也就相当于双盲了。
杂七杂八乱七八糟,,,
万元以下听个响
好器材肯定要听APE,极低,极高频肯定能体现,但器材一般就老老实实用mp3没错的。
网络安全爱好者
假如有很高级的大音响,大喇叭那些的,MP3格式和无损格式区别还是比较明显,况且阔佬们花了那么多钱搞了这么高逼格的音响,怎么想用网上随意免费下载的MP3格式呢
一直以为自己没有金耳朵。原来APE与320K的区别在于一个是火星人听的,一个是地球人听的。
后回答问题,你也可以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C)2016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