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瓶【魂瓶价格】-百科知识-词汇网
关键词:&& 发表时间: 17:54:05
魂瓶魂瓶[1]又称\"谷仓罐\"、\"堆塑罐\"。它由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的五联罐演变而来,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三国两晋(公元220~420年)时期墓葬中特有的随葬品。这件1939年出土于中国东部浙江省绍兴县三国时期墓葬的青釉魂瓶,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3国两晋(公元220~420年)时期
谷仓罐、堆塑罐
浙江省绍兴县
魂瓶其出现源于1个古老的传说:伯夷、叔齐为商末孤竹国君之子,因忠于殷商,劝谏武王伐纣无效而誓死不食周粟。周武王灭商后,建立西周,两人遂饿死于首阳山。人们念其抱节之志,故在陪葬品中放入“5谷囊”。魂瓶随葬的礼俗自此出现,故初期魂瓶实为贮粮之器。关于“5谷囊”,王肃《丧服要记》中还记有1则颇具趣味的历史故事:说是年龄时的鲁哀公为父举丧,孔子因其未在陪葬品中放进5谷囊而问责于他,哀公狡辩道:“5谷囊陪葬,起自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恐其魂之饥也,故设5谷囊。吾父食味含脯而死,何用此为?”可知在年龄时期,大儒孔子已认为陪葬品中放入5谷囊是1种重要的礼俗。魂瓶3国、西晋墓葬中常见的随葬陶磁器,也有大量魂瓶出土于宋朝,亦称“青瓷谷仓罐”。魂瓶是1种“冥器”。“冥”是古代社会唯心主义思想所迷信认为的人们死落后入的世界,比如“冥币”就跟贴近我们现代人生活。以魂瓶这类冥器为例,上面所塑之物,常常意味着死者生前的社会待遇和家庭状态,并且希望死后到达所谓的“冥界”仍然能够享用。如果魂瓶上堆宿繁多,则多是等级较高的社会等级较高或非常富裕的墓主人;堆塑相对简略鲜少则相对地较低,也有毫无实物的管瓶。汉朝、3国、两晋时期的墓葬出土较多宿有楼阁,飞鸟,廊庑,乐伶等等,宋朝则相对女佣女官占多数。魂瓶的出土对还没有找到墓志铭的墓葬的断代有指点、左证作用。汉朝3国的魂瓶器型较大,高宽之比相差较小,釉水失透,多为平底;到宋朝的魂瓶则跟似于瓶状,旋削修足,多施化装土,多数器物釉面玻璃质感较强;元朝也有造型独特的魂瓶,比如有人首为堆塑体,人体却以刻画在器身上为显现方式的人物塑造方式。在摈弃魂瓶等冥器中的迷信思想同时,也要发觉他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中华民族是酷爱物葬礼葬的民族,有点好东西总得埋下去,还特地制造1些冥器,就比如魂瓶下葬。这类风俗躲让现代人难以想通。但是,正是由于这类制度、风俗,使我们得以看到几千年的灿烂文明。
青釉魂瓶通高46厘米,口径11厘米。瓶体由上下两部份粘接而成,通体施有青釉,釉色纯净。制作中采取了塑贴、模印等装潢手法,使其到达了相当高的工艺水准。瓶体上部正面塑有3层飞檐高楼,4周塑造有各种动物的形象。瓶体其余3面共有8名乐人持不同乐器进行演奏。下部的大罐疏朗地帖有猎人、狗、鹿、猪、鱼、龟等形象,与上部密集的堆塑构成了鲜明对照。在颈腹相交处还竖有龟趺驮碑1座,碑铭为1段乞求富贵长寿的文字,其中包括"永安3年"(公元260年)的确切纪年。此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件魂瓶构思奇妙,制作精细,反应出3国时期(公元220~280年)制瓷工艺在成型技术上所获得的高度成绩。塑造的题材虽多却无琐碎之感。各种造型寓巧于拙,侧重表达内在情趣,将天上人间、神话现实揉合在1起,既现实又浪漫。它作为随葬品,表现了墓主人及其家族永保富贵、家运兴盛的祈望,同时也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地主庄园和江南水乡的景象,因此具有极为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村民挖出来的两件文物2016年3月,宁乡农民熊尚丰和肖爱民在挖沟取土时发现两件魂瓶,其中1件为坛状,夹砂红陶,口部微残,深红褐色。魂瓶通高38cm,口径与底径皆13.5cm,腹部最宽处38cm。通体素面,肩与下腹各饰两圈鸡冠状附加堆纹。口上有盖,盖为碗状,保存完全,可以取放。整体造型沉稳厚重、比例调和,为宁乡地区宋朝时期典型器物代表。另外一件魂瓶为罐状,泥质灰陶,微残,器身饰釉,大多剥落。通身遍饰刻画纹,上身鼓起5道泥圈,每圈上附加5枚角状饰件,饰件共25个,部份已残缺。魂瓶通高40cm,口径9.5cm,底径12.5cm,腹部最宽处为40cm。造型奇特、诡异多姿,富有浓郁的丧葬文化和宗教色采。[2]
定窑是我国宋朝5大名窑之1,它是继唐朝的邢窑白瓷以后兴起的1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1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庭用瓷。窑址:定窑窑址范围最大、最集中的窑场,散布在今曲阳县涧磁村北1带,这里有10几处高大的堆积,最高的15米,堆积着众多的瓷片、窑具、炉渣、瓷土等。从遗址地层叠压关系看,遗址分晚唐、5代和北宋3个时期,198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定窑创烧于唐代后期。从这时候1直到5代的定窑磁器,还较为粗糙简单,器型以碗为主,正处于向精瓷的过渡阶段。但在5代中后期,定窑白瓷出现了1次根本性的奔腾。所烧磁器不再施化装土,胎、釉显现出精、白薄的特点。有些器物的白度乃至超过了邢窑的细白磁器。北宋是定窑发展的壮盛时期,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北宋中后期,定窑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代政府选为宫庭用瓷,使其身价大增,产品风行1时。定窑在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由于连年兵灾,逐步衰落和废弃。金朝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后,定窑瓷业很快得到了恢复,有些产品的制作水平不亚于北宋时期。从有龙凤纹饰的1些器物上看,定窑产品也是金代统治者爱好的磁器品种。到了元代,定窑终究逐步衰败。到20世纪70年代,定瓷在沉寂了多年以后又进入了复苏期。曲阳定瓷有限公司历尽艰辛,通过上百次研究实验,在仿古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制成功了仿古、美术、平常3大系列工艺产品200多种,产品在国内展出屡屡获奖,产品已远销美国、日本、加拿大、荷兰、香港等10几个国家和地区。品种:定窑产品以白瓷为主,也烧制酱、红、黑等其他名贵品种,如黑瓷(黑定)、紫釉(紫定)、绿釉(绿定)、红釉(红定)等,都是在白瓷胎上,罩上1层高温色釉。元代刘祁的《归潜志》说,“定州花瓷瓯,色彩天下白”。 可见,定窑器在当时不但深受人们爱好,而且产量较大。宋朝大诗人苏东坡在定州时,曾用“定州花瓷琢红玉”的诗句,来赞美定窑磁器的绚丽多彩。定窑还有北定、南定之分。北宋之前,定窑窑址在北方的定州,这是烧制的物品称为北定;宋室南迁以后,定窑工人1部分到了景德镇,1部分到了吉州,称为南定。在景德镇生产的釉色似粉,又称粉定。特点:定窑在唐朝时就已经是著名瓷场,专烧白釉、黄釉瓷,到宋朝发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着名,大量烧制白瓷,其次有黑釉、酱釉、绿釉、白地褐花等品种。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釉,略带粉质,因此称为粉定,亦称白定。其它磁器胎质粗而釉色偏黄俗称土定;紫色者为紫定;黑色如漆的为黑定,传世极少。定窑是继邢窑而起的白瓷窑场。器型唐以碗为主,宋朝以碗、盘、瓶、碟、盒和枕为多,亦产净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胎薄而轻,质坚固,色洁白,不太透明。由上迭压复烧,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这是定窑产品的特点之1。器形:定窑生产范围宏大,品种繁多。多为碗、盘、瓶、碟、盒和枕,亦产净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但数量极少,主要是作为贡品进入宫庭。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定州白瓷孩儿枕”,是定窑磁器的代表作之1。釉质与胎质:定窑的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釉色洁白晶莹,很多积釉形状好似泪痕,被称为“蜡泪痕”,隐现着黄绿色彩。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北宋初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粉饰芒口缺点,此为定窑1大特点。独特技术:宋朝瓷窑装烧技术最为重要的成绩,就是发明了覆烧法和“火照术”,定窑就大量采取覆烧方法,还使用了1种垫圈式组合匣体。这类烧制方法的优点,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位空间,既可节省燃料,又可避免用具变形,从而下降了本钱,大幅度地提高了产量,对南北瓷窑都产生过很大影响,对增进我国制瓷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装潢纹样:定窑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潢而深受人们爱好。装潢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纹样娟秀典雅。北宋初期定窑刻花、构图、纹样趋简,以重莲瓣纹占多数,装潢有浅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装潢精美绝伦,独具1格。装潢图案经常使用印花、划花和堆花手法,娟秀典雅。印花图案,自然形态经奇妙变形,构成严谨;刻画花,较印花更活泼生动,别具1格。划花:划花是宋朝定窑磁器的主要装潢方法之1。通常以篦状工具划出简单花纹,线条刚劲流畅、富于动感。莲瓣纹是定窑器上最多见的划花纹饰。有1花独放、双花并开、莲花荷叶交错而出、有的还配有鸭纹,纹饰简洁富于变化。立件器物的纹饰大都采取划花装潢,刻花的比较少见。初期定窑器物中,有的划花纹饰在莲瓣纹外又加上缠枝菊纹,整体布局显得不很调和,这是当时尚处于低级阶段的1种新装潢手法,也给定窑器断代提供了1个根据。刻花:刻花是在划花装潢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时与划花工艺1起应用。如在盘、碗中心部位刻出折枝或缠枝花卉轮廓线,然后在花叶轮廓线内以单齿、双齿、梳篦状工具划刻复线纹。纹饰中较常见的有双花图案,生动自然,有较强的立体感,通常是对称的。定窑刻花器还常常在花果、莲、鸭、云龙等纹饰轮廓线1侧划以细线相衬,以增强纹饰的立体感。印花:定窑纹饰中最富表现力的是印花纹饰。这1工艺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北宋晚期。最精美的定窑器物纹饰在盘、碗等器物中心,这类器型内外都有纹饰的较少。定窑器物纹饰的特点是层次分明,最外圈或中间,经常使用回纹把图案隔开。纹饰整体布局线条清晰,形态经奇妙变形,繁而稳定,布局严谨,讲求对称,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工整素雅,艺术水平很高。定窑印花大多印在碗盘的内部,里外都有纹饰的器物极其少见。定窑印花题材以花卉纹最为常见,主要有莲、菊、萱草、牡丹、梅等,花卉纹布局多采取缠枝、折枝等方法,讲求对称。有的碗、盘口沿作花瓣式,碗内印1盛开的花朵,同时在外壁刻上花蒂与花瓣轮廓线。这类把印、刻手法并用于1件器物,里外装潢统1的做法,使器物造型和花纹装潢浑如1体,10分精美。其次,定窑还有大量的动物纹饰,主要有牛、鹿、鸳鸯、麒麟、龙凤、狮子和飞龙等。定窑飞龙纹1般装潢在盘、碟、碗等卧件的器物中心,祥云围绕,独龙为多,还没有见有对称的双龙纹饰。飞龙身形矫健,昂首腾飞于祥云之间,龙尾与后腿缠绕,龙嘴露齿,欲吞火球,背有鳍,身刻鱼鳞纹,龙须飞舞,龙肘有毛,3爪尖锐,栩栩如生。而定窑立件上只装潢有变形龙纹,其装潢水平与盘、碟上的龙纹相去甚远。禽鸟纹饰中主要有凤凰、孔雀、鹭鸶、鸳鸯、雁、鸭等,做工精美的飞凤比较少见。定窑磁器最精美的纹饰大都集中在盘、碟上,纹饰多者可达4层。每层纹饰富于变化,外圈纹饰多为几何纹或变形莲瓣纹,中心为动物、花卉结合纹饰,充满浮雕感,艺术气味浓郁。而宋朝定窑孩儿枕更是该窑名品,其造型神态及纹饰的装潢工艺等皆为上乘之作。影响:由于定窑的风行与流行,其造型、装潢、烧造方法为各地瓷窑所仿效,北宋年间各地纷纭仿造定窑。这就诞生了“土定”“新定”“北定”“南定”“粉定”等仿器。许多地区的产品质量不逊于河北曲阳。定窑对我国后世的制瓷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名扬天下的景德镇深受其影响,北京龙泉务窑、山西平定等构成了定窑系;埃及、欧洲、东南亚的文物遗址中都有定瓷的遗物。
官窑之谓,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内涵。就广义而言,是有别民窑而专为官办的瓷窑,其产品为宫庭所垄断。在宋朝磁器中,官窑即是1种专称,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汴梁,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由宫庭设窑烧造的青瓷,故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为北宋官窑,后者为南宋官窑。官窑是在宋大观及政和年间於汴凉所造,青瓷釉色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定是其特点。宋室南移在△凰山下设立官窑,又称修内司官窑或内窑,郊坛下设立的郊坛下官窑,器形较多,有直径大过1尺的大型产品。官窑也称御窑,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皇家瓷厂”。从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设置“浮梁磁局”,到1911年清代覆亡,景德镇是元、明、清3代皇家瓷厂所在地,中国封建社会的官窑制度在这里延续了632年,江西景德镇也由此具有烧造时间最长、范围最大、工艺最高深的官办瓷厂。景德镇地下也因此存有大量因禁绝流入民间而被就地掩埋的古碎瓷,成为中国目前品类最完全、年代最可靠、信息最丰富的官窑遗址和“地下瓷都”。官窑是我国古代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办瓷窑,专烧宫庭、官府用瓷。官窑始于宋朝,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之分。北宋官窑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由官府直接经营,专烧宫庭用磁器,即北宋官窑。南宋顾文荐《负睻杂录》记载:“宋宣政间(宣和、政和即公元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叶寘在其《垣斋笔衡》中对北京官窑亦有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明朝《事物绀珠》、《留留青》因袭此说。当时的京师即汴京(今河南开封),因宋朝汴京遗址已沉入地底,至本日为止,还没有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对北宋官窑遗址缺少考古发掘地资料和充足的文献资料的支持,因此,时至本日,关于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仍有不同说法,1般有3种说法:1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2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3说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它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前后存在。支持第3种说法的人较多。北宋官窑传世品很少,形质与工艺与汝窑有共同处。器多仿古,主要有碗、瓶、洗等。胎体显厚,胎骨深灰、紫色或黑色,釉色有淡青、粉青、月白等,釉质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着称,不同于南宋官窑和汝窑及龙泉窑磁器。底有文钉烧痕,有“紫口铁足”的特点。南宋官窑南宋时在今杭州市凤凰山南麓乌龟山郊坛另设新窑,称“郊坛下官窑”,又称南宋官窑。此官窑磁器胎为黑、深灰、浅灰、米***等,有厚薄之分,胎质细腻。釉面乳浊,多开片,称为“蟹爪纹”,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黄等。因器口中施釉淡薄,微露紫色,足上却偏赤铁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器型除碗、盘、碟、洗等日用器皿外,还有仿商周青铜器的尊、鼎、炉、觚等陈设瓷和祭祀用礼器。注:图为官窑贯耳瓶(宋)官窑起自唐,有两种涵义,1是指贡器,1是指官厂。自唐朝至元朝(公元8世纪--104世纪),官窑多有贡器,少有官厂,采取的情势是“官监民烧”,烧出的磁器,“千当选10,百当选1”,进贡给统治阶级。这类磁器就叫做贡瓷和官窑。那时,唐朝在产瓷区设有司务,如唐景隆初(公元707—709年)褚绥为新平(景德镇)司务,奉诏监烧献陵祭器。宋朝设监,如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越州窑务。到了元朝则设局,以提领监陶,后改成本设总管。他们烧出的“景德年制”,“枢府’等款式的磁器,分别称为“景德窑’,“枢府窑”等。明朝(公元104世纪--107世纪)采取‘官办民烧’的情势,开始有官厂,专烧进贡的磁器。如在景德镇设御器厂,也称景德镇御窑厂,特派厂官,经费出自地方,编役人夫,设窑达510几座,专门烧造御器即贡器。清朝与明朝不同,采取的是‘官搭民烧”的折衷情势。其产品分“钦限”和“部限”两类,前者是专给皇帝用的,后者是给朝廷和外交礼宾用的。
中国宋元时期北方瓷窑。钧窑在河南省禹县,为宋5大名窑之1,亦称“均窑”、“钧州窑”。位于今河南禹州。因古属钧州,故名。以钧瓷着称于世,属北方青瓷系统。开创于唐,昌盛于北宋,以后历代都有仿制。钧窑在河南省禹县,古代称为钧台,明朝称钧州,所以命名为钧窑,传世不多,评价慎高。钧窑开创於唐朝,历经宋、金至元朝,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 红,还有窑变。器型以碗盘为多,但以花盆最为出色。器物底部刻有1到10的号数,相传1、3、5、单数为红色,2、4、6复数为青色,但也有人说是数字越小器型越大,只是窑工为方便辨认而作的记号罢了。史料评价清朝道光年间《禹州志》记载:“州(即禹州)西南610里,乱山当中有镇曰‘神垕’。有土焉,可陶为磁。”对钧瓷釉色之美,明朝张应文着文“钧州窑,红若胭脂者为最,青若葱翠色,紫若黑色者次之,色纯而底1、2数目字号者佳,其杂色者无足取”窑变是钧瓷的1大特点,清朝蓝浦《景德镇陶录》赞美曰:“窑变之器有2、1为天工,1为人巧,其为天工者,火性幻化,天但是成┅┅其由人巧者,则工,故以泑作幻色,物态直名之窑变。”蚯蚓走泥纹,是钧窑的另外一大特点,在古籍中一样有记载。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钧瓷大师刘志钧作品《艺术盘》“钧窑之釉,扪之甚平,而内现粗纹,垂垂而直下者,谓之泪痕;屈曲蟠折者,谓之蚯蚓走泥印,是钧窑之特点也。”钧窑瓷极为珍贵,这在民间有众多的说法,比如“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1件”。“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入窑1色,出窑万彩”等等。对钧瓷的商业价值,当地民谚说:“进入西南山,7里长街现,7107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天下走,日进斗金钱”。在寂园叟的《咏陶诗·均盆歌》中,对均(亦作钧)瓷作了比较全面的评价:“柴窑不可见,存者惟禹钧,均也汝也皆宋器,蚯蚓走泥迹已陈,欹斜屈曲若隐现,以此辨其赝与真。宋后莫能仿造者,造化奇妙何其神。汝窑糊以玛瑙釉,末若均紫弥可珍。均窑较多汝较少,宋均声价高不管。均釉有青亦有紫,紫者丽色辉千春。青者俗谓之月白,亦自雅靓而温纯。元瓷青者偶类紫,均紫竟体腻且匀,底间稍垩芝麻酱,单数双数号码新,或以单双判青紫,无乃齐之东野人。花盆有座状如碗,1枚动值千饼银。我得1盆大于斗,容颜娇美盼日频。仿紫最精世所罕,传之子孙非长贫,千峰翠色浮几案,雨过云破无纤尘。紫者不贵有者贵。世事翻转犹飚轮。蚓泥变幻哪能揣,泪痕流下方津津,蚓走泪流不1态,1燥1润名有因。泪痕奇绝傲泥蚓,要以莹泽胜枯皴。底窃有5码则4,6角凹形浅浅唇。深藏宝刹7百载,何必瓦玺夸汉秦。1朝流传属村叟,使武件尔老病身。小松丛菊颇在眼,慎勿牢落增悲辛。”特点钧瓷釉采取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铜红釉。这样,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如蓝天中的晚霞。钧窑釉色大体上分蓝、红雨类、具体的可显现月白、天青、天蓝、葱翠青、玫瑰紫、海棠红、胭脂红、茄色紫、丁香紫、火焰红等。其中,蓝色也不同于1般的青瓷,是各种浓淡不1的蓝色乳光釉。蓝色较淡的称天青,较深的称为天蓝,比天青更淡的称为月白,都具有莹光1般幽雅的蓝色光泽。钧瓷釉色有1种莹光1般幽雅蓝色乳光,其色调之美,妙不可言。釉色分两种,1曰细平釉,1曰橘皮釉。以烧制色釉“窑变”为其特点。由于釉色的相互融合而产生的无数色彩不1、形状各异的窑变,是构成钧瓷区分于其它青瓷的另外一个特点。钧釉中的紫色引人注视。各种紫色是红釉与蓝釉相互融会的结果。钧釉的紫斑在工艺上是将青蓝色的刘志钧作品钧瓷,《小口瓶》釉上成心涂上1层铜红釉所酿成的。后人对钧瓷的紫色的评价极高,近人刘子芬在《竹园陶说》中说“钧窑器1枚,价值万金┅┅宋时紫色如熟透之葡萄,浓丽非常,紫定、紫钧,其器皆纯色。”蚯蚓走泥纹(即在釉中显现1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1、自上而下的釉痕,犹如蚯蚓在泥土中游走),也是钧釉的1个重要特点。产生的缘由是由于钧窑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上釉又特别厚,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早期产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评价浑然天成,绝世无双。钧瓷残暴奇妙之色采在烧制中自然构成。或如美玉,所谓"似玉非玉腾似玉";或如蓝天;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红。即“入窑1色,出窑万彩"也。尤其奇异者,窑变尤象,妙景竟生,或如群山叠翠、幽潭帆影;或如雪积南岭、玉暖冰河;或如星斗满天、寒鸦归林;或如仙山环阁、飞云流水;皆活灵活现,如泼墨写意而腾之,其神妙绝非世间图画妙手心思所能及者,因其色其形皆为天成,所谓道法自然者也。古人曾有诗赞曰:"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烟光腾空星满天,收藏级精品钧红釉画缸(3张)夕阳紫翠忽成岚。”钧瓷色采融合流布的地方,或似雨后虹霞在天;或似深峡旷谷飞瀑;其朦胧模糊,如天象地文,引人遐思无穷,观其漫无崖际之变化,皆自以为独有心照不宣之境地,陶然自乐,情悦性怡,斯则观赏钧瓷之独特乐趣也。闲观窑变神韵色,静听钧瓷开片声",钧瓷,其色可赏,其声可闻。钧瓷开片裂纹之声,如铃如泉,虚妙清冷;如琴如涧;静夜闻之,使人浑然无私。其开裂之纹路,似蟹爪,似蛛网,似冰裂,釉面晶莹剔透,而纹理清细可观。釉中更有点如珍珠,刘志钧作品钧瓷,《葵花洗》星溪银河,光泽润目,此乃钧瓷舍色采之外,另具神韵的地方。人间有5色,尚且千变万化,何况钧瓷色采天成,更是变幻无穷,故世上绝无相同之两件钧瓷,所谓“钧无双”也。加上钧瓷烧制极难,有“10窑9不成”之说。历代帝王皆钦定为御用珍品,专有于宫庭而严禁于民间,亦“君无双”之意。中国5大名瓷,钧、汝、官、哥、定,以钧瓷为首,谓瓷之君也。其它瓷上可供于贵宦高堂,下可用于布衣陋室,唯钧瓷自帝室之下,民间罕见,莫知其祥。故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1片”之盛誉。此神钧瓷惟河南禹州(钧州)神垕镇方能烧成,必与当地水土关。如今,钧瓷已渐为众人所珍视,钧瓷之神妙绮丽愈来愈为人们了知赞美。在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中国馆大厅设了收藏的极为贵重之钧瓷制品“玉龙腾飞”大瓶(神后苗家钧窑出品),而题赞辞曰:“举世珍宝,永存世博”。引发海内外人士之关注赞美。事因人兴,物以人存。神垕苗家钧窑传人苗长强为宏扬钧瓷文化,颇尽心力,多有刘志钧作品钧瓷,《葵花洗》巧思,为保护钧瓷珍品之流传,特设钧瓷收藏***,作品分为珍品级、极品级两种,作为收藏品。示珍宝之难得而使之得传于世,亦以彰显收藏者能鉴物会真,而有大雅之好也。语云:“天地生物,天赋之以精,而地受之以形,物皆神妙内含而形质外彰,能明神妙于外现天地变化之象者,天下之宝物也。 钧瓷,真宝瓷也。”1955年,禹县陶瓷厂开始研制、探索湮没已久的钧瓷胎釉的基本配方与烧成技术,不但烧制出玫瑰紫,海棠红、天青、月白等传统色釉,还发展了10多种花釉,并增加了现代日用器皿、艺术陈设瓷等新品种。
汝瓷是我国宋朝“汝、钧、官、哥、定”5大名瓷之1。名瓷之首,汝窑为魁。汝窑的工匠,以名贵的玛瑙入釉,烧成了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典型特点的汝瓷。在河南临汝县,汝窑在河南省临汝县,古称汝州,因名。是北方第1个著名的青瓷窑,北宋时创设,烧制御用宫中之器,时间很短,数量也少。器型简单,但釉色温润柔和,在半无光状态下有如羊脂玉,并截取定窑、越窑的装潢技法,构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晚期在临汝县烧造的称为临汝窑,其中有「奉华」2字的是宋高宗刘妃的堂号,也有人称是後人补刻的。南宋叶真《坦斋笔衡》说:“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说明汝窑在接受宫庭的任务,烧造汝官窑器,使北方青瓷的技术成为全国之冠。在制瓷工艺上首创了香灰色胎,超过了之前南方所有的青瓷,在烧成工艺上,采取满釉支烧的方法烧成的支钉痕,其细小而规整的程度独一无二,汝窑主要依托釉中所含少许铁份,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纯粹的天青色,使汝窑釉面开裂纹片成为1种装潢,使在烧成进程中无意识的缺点(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1致而产生的缺点)变成了成心识的装潢。 由上可知,汝窑采取了南方越窑的釉色,同时又吸收定窑的印花技术,创造了印花青瓷的特殊风格,南宋周辉《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汝窑产品土质细腻,胎骨坚固,釉色润泽,釉中含玛瑙末,产生特殊色泽,其色有卵白、天青、粉青、豆青、虾青、虾青中常常微带***,还有翠绿和天蓝等。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赞。釉屋莹厚,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扣声如馨,釉面沙眼显现了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花。汝瓷的烧制,以小支钉满釉支烧。汝窑是北宋官窑,是供宫庭使用之器,在市场和民间中流传甚少。南宋时有文献记载:“汝窑……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及”。说明当时其身价已非同1般。其产品,首先最好者固然上供皇室,不合格者方许在市场出售,因此汝窑大部份产品是用来供奉朝廷使用的。 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曾说过“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得尽善美也。”汝州1带民间也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1件”的口碑广为流传。官汝窑大约共烧造了20年左右,传世品极少,所以物以稀为贵。根据至今的统计,汝窑器传世大约散布于以下几个地方: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大维得基金会7件、天津博物馆1件、广东省博物馆半件、中国香港收藏家罗桂祥1件、日本现存4件、美国现存5件、英国私人收藏1件,总计67件半。由于文献记载不详,遗址出土甚少,汝官窑口在何处?汝窑之谜1直困扰着中国古陶瓷研究人员。自20世纪50年***始寻觅汝窑,直到80年代才在河南省宝丰县发现。经过中央和河南地方文物考古工作者数10年的不懈努力,终究在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村找到了为北宋宫庭烧造的御用汝瓷的窑口。 从1987年开始,由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进行试掘,首次发现了为北宋宫庭烧制御用汝瓷的窑口,从而使这1重大历史悬案有了***。到目前为止,对汝窑址已进行了5次发掘,发掘品中除与原世品中相同的完全器和碎片外,还出土1些传世品中见不到的新器形,如镂空香炉,乳钉器及天蓝釉刻花鹅颈瓶等,取得了1批重要的实物质料,为传世汝窑器鉴定与鉴赏提拱了可行的实物根据及新资料。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相信汝窑将会有更多的发现。汝窑的历史从盛唐时期,汝州所辖临汝、宝丰、鲁山等地有着丰富的陶土和茂盛的树林,从蟒川坡上的严和店到东南的罗圈、桃沟、清凉寺直到鲁山断店,方圆百里之遥,大量的方解石、钾钠长石、长石砂岩、叶腊石、莹石、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石英等主要原料散布地域较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这里的陶瓷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从汝州城北的唐朝墓中,曾出土1件残破的天蓝釉汝瓷碗,属晚唐时期产品。1988年9月于鲁山县段店古窑址,亦发现残破天蓝釉汝瓷缸,属唐朝初期产品)。勤劳智慧的汝州人民在用泥巴制作陶器生活器皿时,由于火候太高烧造出了不同于以往的陶器产品,表面光滑细腻,色采迷人,为世上少见。激起了汝州制陶艺人们的聪明技能,在不断的摸索和改进中,使这1发现越来越成熟。物产丰富的汝州本是商贾会聚之地,文化积淀由来已久,贞观盛世使汝州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华。汝州陶器的发展增进了陶瓷业的昌盛,从汝州瓷业的昌盛说明汝州早在远古时期,造瓷工艺已较先进。汝瓷在我国宋朝已位居汝、钧、官、哥、定5大名窑之首,产于河南临汝,隋炀帝大业初年(即公元605 年),置临汝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汝瓷始烧于唐代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北宋后期宋金战乱不息,昌盛前后不过210余年,所以弥足珍贵。汝瓷传世品希少,全球现仅存65件,分别寄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达维德爵士基金会7件,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美国克利夫芝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馆和私人典藏约10余件。汝瓷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好,温润古朴。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北宋时汝磁器表常刻“奉华”2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荣记。宋、元、明、清以来,宫庭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1片”。据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推论:“从宋微宗崇宁5年,上溯到哲宗元祐元年,是汝瓷发展的壮盛时期。当时,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统治者认为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汝瓷自此选为皇室御用珍品,亦称汝官瓷。北宋时间,北方烧造青瓷中心在汝州(时属直隶州即当今的汝州市),当时(公元年)汝州辖管郏县、龙兴县(当今宝丰县)、鲁山县、汝阳县(伊阳)、叶县、襄县等地(据《中国美术史》记载)。汝州4方烧造青磁器的古窑遗址很多,构成“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华景象。南北两大瓷区;北区从北汝河北岸汝州市区张公巷、文庙,大峪乡的东沟、陈家庄至黄窑到临汝镇的坡池;2是以北汝河南岸的严和店起沿东南方向延伸至罗圈、桃木沟和清凉寺、梁洼,直至段店,方圆300多平方千米、上千座窑炉。壮盛时窑炉到达了300多处,影响扩及到内乡、宜阳、新安及黄河以北等地,是汝窑生产历史上的兴盛时期。汝州东北方烧造的是稍有花纹装潢的青瓷,釉色极润泽而带翠绿是初期的产品;南方烧造的,多有印花或刻花的装潢,隐隐显现在透明的艾绿釉之下,但制作时期可能晚到南宋;市区出土的大多是汝窑新窑器,多为天青色汝官瓷。汝瓷还生产有天目瓷、白瓷、花瓷及茶色釉瓷等。唐朝,汝州所辖临汝、宝丰、鲁山等地有着丰富的陶土和茂盛的树林,大量的方解石、钾钠长石、长石砂岩、叶腊石、莹石、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石英等主要原料散布地域较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汝瓷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从汝州城北的唐朝墓中,曾出土1件残破的天蓝釉汝瓷碗,属晚唐时期产品。1988年9月于鲁山县段店古窑址,亦发现残破天蓝釉汝瓷缸,属唐朝初期产品)。北宋时期官府在汝州设窑场,其产品称之为“汝窑”。“汝窑”出现的时期在越窑衰落以后,产品主要供宫中御用,御拣退之件,方许出卖,近尤难得。汝窑胎质细润,多数象点燃过的香灰色。透过釉底处微微带些粉色,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青瓷,风格独特,显现1种淡淡的天青色,有的稍深,有的稍淡,但离不开天青这个基本质调。汝瓷釉汁莹润,多豆青、粉青、月白、翠绿等。通体有细片,底有芝麻细小支钉,是支烧的痕迹。现存故宫博物院的“汝窑弦纹尊(奁)、洗”,是古陶瓷中罕见的珍品。宋·周辉《清波杂志》、陆游《老学庵笔记》、周到《武林往事》、杜绾《石谱》、欧阳修《归田集》、明·曹昭《格古要论》、《正德汝州志》等书,曾记载有汝瓷的始况。“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宋人叶寘《坦斋笔衡》清说郛本,曾有“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的赞语。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迁,由于长时间兵灾战祸,汝窑被毁,技艺失传。虽然元、明、清历代民间窑场依然不断烧制,但因种种缘由,均未成功。民国27年到30年(年),资本家李绍初曾在汝州蟒川严和店汝窑原址建窑试仿汝瓷,亦未成功。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说:“汝窑釉色最难仿,比定、钧、耀等窑难度大的多,不容易仿造,因此传世制品根本无乱真之作。”正如清道光年间,督学孙灏诗云:“青瓷上选无雕饰,不是元家始博殖。名王作贡绍兴年,瓶盏炉球动色彩。官哥配汝非汝俦,声价当时压定州。皿虫为盅物之蠹,人巧久绝天难留。金盘玉碗世称宝,翻从泥土求精好。窑空烟冷其奈何,野煤春生古原草。”诗人对汝瓷作了高度评价,但也表达了他对汝瓷失传的感慨之情。汝官窑址在何处?是1大悬案。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者为寻觅汝官窑遗址,曾在汝州市、联郏县、鲁山、宝丰、宜阳、新安等10多个县市,发现多处窑址,均属于民窑系统。1987年根据宝丰县提供的实物标本,经上海博物馆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复查并进行试掘,终究在宝丰县西大营镇凉寺村南河旁台地上找到了汝官窑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内涵丰富,窑具、瓷片堆积如丘,厚2~3米。最厚者在6米以上。窑址附近盛产玛瑙石,是汝窑特殊色泽的釉料。所烧青瓷,色泽莹润,并有美丽的开片。宋哲宗元祜年间,在青岭镇设巡检司,专管坑治。试掘中,出土20多件宫庭御用汝瓷,有鹅颈瓶、折肩壶、细颈小口瓶、碗、盘、洗、盂、茶盘托、器盖等。这1考古新发现,解决了中国陶瓷史上1大悬案,找到了北宋5大名窑之魁的汝窑遗址。汝窑的釉色青如天: 汝官窑天青釉色为主。但在不同的光照下和不同的角度视察,色彩会有不同的变化。平常体会,在明媚的光照下,色彩会青中泛黄,恰似雨过天睛后,云开雾散时,澄清的蓝空上出现的金色阳光。而在光线昏暗的地方,色彩又是青中偏蓝,犹如清澈的湖水。究其缘由,是汝瓷玛瑙入釉而导致釉面产生的不同角度的斜开片和寥若晨星,大小不1的气泡对光照的不同反射而产生的不同效果。面如玉:关键是半乳浊状的结晶釉,这类结晶釉对色与光极敏感,青绿釉却能从内反射出红晕。釉子稍厚处,如凝脂般将青翠固化,又如腊滴微趟,将玛瑙熔化以后而又将其垂固。釉子稍薄处,如少女羞涩面现昏红,又如晨曦微露,将薄云微微染红。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粹、纹片晶莹多变成主要特点。视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汝瓷釉面的光泽,不如官、哥瓷晶莹,更逊于龙泉青瓷,与同为贡御性质并亦为出土的定瓷、龙泉瓷标本作比较,汝釉的光泽度,大抵只及后者3分之1略强。这说明,玛瑙入釉,致汝釉的玻化程度及釉质的抗腐蚀性均有所降落。反过来则说明,缺少明显玻璃质感,是玛瑙为釉的1个重要特点; 釉质肥厚莹润若堆脂,釉面因施釉不匀、显高低不平、久平整,并有少许气泡和缩釉现象, 蝉翼纹: 用"蝉翼纹"来形容汝官釉面的开片最为形象。前人用"蟹爪纹"来形容,这里有2种说法。其1"汁中棕眼隐若蟹爪",是说釉面上因气泡破裂而产生的棕眼犹如螃蟹走过沙滩而留下的蟹爪印。其2是形容磁器表面开片的长短无序,呈不规则交错犹如蟹爪。笔者看法:所谓"蟹爪纹"是在磁器开片的1条主纹上,另生出1条次纹,构成1个"Y"型(蟹爪),然后在次纹的1边又生出1条次次纹,构成又1个小1点的"y"型(蟹爪),......就像1棵树主干生出大枝,大枝生出中枝,中枝生出小枝,小枝生出小小枝1样。其实中国画技法中开创于宋初的枯树画法的1种方法,就叫做蟹爪技法。用蟹爪技法来解释磁器开片的主次、走向,最简单不过了。不过用蟹爪纹来形容汝官釉面开片却有不足,由于它只形容了开片的主次及走向,却没法形容汝官釉面中的斜开片。因此有人在斟酌这方面时就用"鱼鳞纹"或"冰裂纹"来形容。因此用"蟹爪纹"、"鱼鳞纹"、"冰裂纹"来解释汝官釉面的开片都是只捉住了1点而没有顾及其余。而蝉翼纹既包括了蟹爪纹又包括了鱼鳞纹或冰裂纹,是形容汝官釉面的最形象比喻。蟹爪纹,形容磁器开片的主次、走向。晨星稀:汝窑器釉厚,釉中有少许气泡,古人称为“寥若晨星”,在光照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汝窑瓷片的断面,肉眼可见1些稀疏的气泡嵌在釉层的中、下方。用放大镜于釉面上视察,中层的这些气泡,于釉层内呈稀疏的星斗状,大的如星斗。但是,蕴藏在釉层最底下的另外一部份气泡,从釉面上则很难透见。汝瓷在其胎体的釉层间,有1排肉眼可见的大吝啬泡,这类同宋龙泉、南宋官窑等青瓷体系釉内气泡排列有异的景象,属玛瑙釉为釉的又1特点。同时表明,玛瑙的粘度很强,以致釉内与胎体中的空气,在烧制进程中没法正常溢出,较多的被封闭在釉的下层;芝麻支钉釉满足:。高濂的《遵生8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汝窑是钉痕大部份如芝麻粒那末大,这是其它瓷窑所少有的。棕眼,釉面的气泡在窑中焙烧时爆破后未经弥合而自然构成的小孔。鱼子纹:鱼子纹是指在汝瓷釉面上有片状泛黄有异于汝瓷天青釉面的色块。对鱼子纹的解析说法不1,1般认为是釉面细小的开片细若鱼子。许之衡<>中写道:”汝窑在河南汝州,北宋时所创设也。土脉细润,如铜体,有厚薄,汁水莹润。有铜骨无纹者,有铜骨鱼子者……”。对汝瓷的开片有各种形容,如蟹爪纹,冰裂纹,蝉翼纹,鱼子纹等,但我觉得用蝉翼纹来形容是恰如其分。而汝瓷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曰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空,都是1些美丽的形象比喻,有点夸大。说到底就是釉面中出现的红斑块显现在青色的釉面上,好像鱼子飘浮在水面上,仅此而己,我乃至觉得,这是汝瓷的缺点。不过对汝瓷来讲,又多了1个非典型特点。值得1提的是:有铜骨无纹者。所于,鱼子纹是汝瓷的非典型特点。"蔡"字款铭文,涂紫褐护胎釉,色泽深沉。当属宋代蔡京{() 字元长,仙游(今属福建)人。官至司空,拜太师。}的文房用品 。蔡京为北宋"米蔡苏黄"书法4大家之1,所用的文房和其他用品当属地方官员所送。大家熟习的中国古代4大名著之1中: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这里的生辰纲就是北京大名府梁中书拉拢10万贯金珠、宝贝、玩器等物,送上东京,与他丈人蔡太师庆生辰。可见当时全国各地官员贿赂蔡京的情形。蔡京乱政专权达210年之久。宣传"丰亨豫大",耗竭国库资财,把北宋拖到了灭亡的边沿。史载蔡京在宣和7年(公元1125年)在北宋将灭逃离京城时,把他平日所积金银珠宝、文房清玩用船运走,装了满满1大船。为了防备盗匪抢夺,蔡京还将其中的410担金银珠宝存放到浙江海盐的族人家中,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宋钦宗将蔡京贬为崇信、庆远军节度副使,韶州(今广东韶关)安置,路上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汝州与宝丰之间 就是汝瓷的遗址! 希望大家多了解汝瓷!
磁器的保养方法
磁器如果保养不当,会遭到严重危害,不利于磁器的久长保存,特别是传世和出土的精品,更应当精心保养。磁器的保养必须遵守轻拿轻放、谨慎谨慎的原则,同时,对磁器的保养也不能太过以避免又造成保护性的侵害。瓷库中国在此向诸位藏友介绍1下如何保养磁器。磁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时应注意防震、防挤压、防碰撞。鉴赏藏品时要注意不要碰撞、摔落,尽可能不用汗手摸。看藏品时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绒布垫好,赏看时不要相互传递,1人赏看结束应重置于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观赏。瓶、罐、 尊等磁器1般是由下而上两段拼接而成,移动时不能1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正确的方法是,1手拿住脖子,1手托住底。有的瓶、罐、尊装潢有双耳,在取放时 不能仅提双耳,以避免折断或破坏。薄胎器皿,胎薄、质轻、娇气,移动、安置时更要谨慎,要双手捧底,忌用单手,特别是瓶件,底足小,体型较长,还需防风吹 倒。刚买回来的高温釉或釉下彩磁器,应先放在清水中浸泡l小时,再用洗洁精洗掉外表的油污,用毛巾擦干水份后用盒子装上,盒中应有泡沫充垫,且加了泡沫后直径不能超过藏品0.5厘米,藏品放在盒中应松紧适当,同时应避免挤压,以防损伤藏品。出土的低温釉及釉上彩。在釉彩上会渗透很多杂物,乃至会出现脱釉脱彩的现象,应先在胎釉之间加入少许的粘合剂,在彩上再涂较软的粘合剂以防彩釉大面积脱 落。如果是在地下埋藏较长时间的高温釉或釉下彩,在磁器表面还产生很多钙质、硅质化合物,即土锈。可先用清水清洗1次,用3%双氧水浸泡3小时左右,再用清水浸泡30小时以上,用清洁白布清洗,1般可除去土锈。如果除不尽,可用刷子醮上醋酸,刷在土锈处,5小时后用医用手术刀斜削除去土锈,刀片只能向1个方向削。待大部份土锈去除后,再用白洁布和牙膏清洗直到土锈完全去除,这类方法只适用于高温釉和釉下彩。在洗刷油污等积垢时,应掌握以下技能和方法:11般的污渍可以用碱水清洗,也可用肥皂,洗衣粉清洗,再用净水冲净。2冬季洗刷薄胎磁器,要控制好水温,以防冷热水的交替使磁器产生爆裂。3彩色磁器,有的因色采中铅的成份较多,出现泛铅现象,可先用棉签蘸上白醋擦洗,再用清水洗净。4如果磁器有开片或冲口裂纹等现象,污渍容易“沁”入其中,可用牙刷蘸些酸性液体洗擦。但釉上彩器物,不能用此方法,由于酸、碱性物资易损伤釉彩。如果是描金彩磁器,不可用鸡毛掸子做清洁,由于鸡毛掸子易损伤磁器上的描金。珍贵磁器收藏时应配有相应尺寸,带胆的木箱或木盒,以便保存收藏。磁器虽然珍贵,有些藏友对它的保养有些摸不着头脑,但是只要方法适合、即能保养得当,尽享收藏之乐。
上一集:没有了 下一集:
相关文章:&&&&&&&&
最新添加资讯
24小时热门资讯
附近好友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