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个游戏,好像是跟唐诗诗词或者诗词有关的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奇诗怪词游戏(4)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奇诗怪词游戏(4)&&
第四组字图诗
《老来难》相传为唐?杜牧775年所作。语言通俗,描述细腻,道尽老年人的生活特点和万般苦痛,劝人要孝敬老人,尊重老人,并委婉告诉人们,人人都要经过老年这一阶段,孝敬老人也是尊重自己。过去,有人用这首《老来难》写出一个老人拄杖的画像,形象逼真,农村人贴在屋里,用来提醒人们的孝敬心,久传不衰。读为:
老来难,老来难,劝君莫把老人嫌。当初只嫌别人老,如今轮到我面前。
千般苦,万般难,听我从头说一番。耳聋难与人说话,差七差八惹人嫌。
雀朦眼,似鳔沾,鼻泪常流擦不干。人到面前看不准,常把李四当张三。
年轻人,笑话咱,说我糊涂又装蒜。亲友老幼人人恼,儿孙媳妇个个嫌。
牙又掉,口流涎,硬物难嚼囫囵咽。一口不顺就噎住,卡在喉内噎半天。
真难受,颜色变,眼前生死两可间。儿孙不给送茶水,反说人老口头馋。
鼻子漏,如脓烂,常常流到胸膛前,茶盅饭碗人人腻,席前陪客人人嫌。
头发少,头顶寒,凉风飕飕脑袋酸。冷天睡觉常戴帽,拉被蒙头怕风钻。
侧身睡,翻身难,浑身疼痛苦难言。睡不着,盼天明,一夜小便七八遍。
怕夜长,怕风寒,时常受风病来缠。年老肺虚常咳嗽,一口一口吐粘痰。
儿女们,都嫌咱,说我邋遢不如前,老的这样还不死,你还想活多少年?
脚又麻,腿又酸,行走坐卧真艰难,扶杖强行一二里,上炕如同登泰山。
无心气,记性完,常拿初一当初三,想起前来忘了后,颠三倒四惹人烦。
年老苦,说不完,仁人君子仔细参。对老人,莫要嫌,人生那能永少年?
&日月如梭催人老,人人都有老来难。人人都应敬老人,尊敬老人美名传。
凡人听我说根由,世间最苦是耕牛。春夏秋冬宜用力,四时辛苦未曾休。
犁耙肩上千斤重,麻鞭百万肩上抽。恶言恶口诸般骂,喝声快走敢停留。
田土坚硬耕不动,肚中无草泪双流。指望早晨来放我,谁知耕到午时头。
饥饿吃口田中稻,全家大小骂瘟牛。一年都是吃的草,种得田禾你自收。
籼米白米做饭吃,糯米做酒请亲友。麦粟棉花诸般有,芝麻豆谷满园收。
娶媳嫁女做喜事,无钱又想卖耕牛。见我老来无气力,卖与屠行做菜牛。
捆缚就把咽喉割,剥皮刈肉有何仇?眼泪汪汪说不出,破肚抽肠鲜血流!
剥我皮来鞭鼓打,惊天动地鬼神愁。卖我之人穷得快,吃我之人结大雠!
仔细思量你设者,冤冤相报几时休?
《关帝诗竹》
去过河南洛阳的人,都知道其城南七公里的关林镇,有一个著名的旅游区关公庙,亦称关林。相传这里是埋葬蜀汉名将关羽首级的地方。这首诗被称作"关帝诗竹"。"关帝诗竹图"画中藏诗,碑上翠竹拔地而起,稍向右斜出,枝叶疏密有致,丰丽滴翠,再细细观察,这些看似临风摇曳的簇簇竹叶竟变成了一个个文字,原来是一首五言诗。读为:
不??君意,丹青?立名。莫嫌孤?淡,?久不凋零。
  这首诗既是咏竹,又用竹叶字,是诗与图结合最紧的一首,但图仍然没有对诗起限制作用,因此它们只是外在有密切联系,内在并没有什么关系。
  这幅竹中藏诗的画,还有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诗中的“东君”指曹操。据《三国演义》第25至27回记载及有关传说,刘备为曹操所败,关羽被俘,被爱才惜将的曹操留居营中。曹操很器重他,请汉献帝封侯赐爵,即“汉寿亭侯”,同时金银相赠,千方百计要让关羽归顺投降。但关羽衷心不改,一心系念着兄长刘备。一天,他思索着给刘备写封信,可又担心被曹操发现,于是就画了这幅竹画托人捎给刘备,表达了富贵不能淫的品格,这即后人所熟悉的“身在曹营心在汉”之典故的出处。“东君”指司春之神,暗喻曹操。诗的大意是,不感谢春之神的安排,劲竹不因季节变化而荣枯;不必嫌弃竹丛枝孤叶单,它却能岁寒不凋,风雨难摧。这正是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写照。
关帝诗竹画是清康熙55年(公元1716年)韩宰临摹的。关羽究竟有无此作,无处考证。据有关资料显示,清代文人善用竹叶、花、鸟等组字成画。以竹枝、竹叶组字成诗,整体看来是一幅完整的竹枝图,关帝诗竹很可能是他们附会而成。
  据说,中国这样的竹叶碑有好几处,不过最原始的还是在定州那块。丰顺县的丰良镇有一座关帝庙,由吴标将军建造。庙内有“御制汉寿亭侯环印画像石刻”和“风吹竹叶诗”。丰顺、潮州、河北的竹叶诗画碑,又名“风雨竹碑”,其画面设置均不同,各有差别。但竹叶诗均用两株竹枝,以五言绝句为竹叶,浑然似竹。
  在河北涿县汉昭烈帝(刘备)庙中发现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重修昭烈庙时所刻“风雨竹碑”。碑中左边为风中劲竹,竹叶倾斜,如被狂风吹偃;右边为雨中劲竹,竹叶下垂,似遭暴雨淋浇。两株劲竹的竹叶由字组成“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碑中央上方和右下角有印章二方,右上方署“汉关夫子手笔”,左方署“美髯遗雨竹……”诗句。
五言绝句一首,“枝头”读起,“然”字下“火”字象蝶须与睛。次句从“然”字之“月”字读,下之“永”字续,其阴文及“日”俱象翅纹。
枝头栩栩然,月夕也如仙。永缔庄周梦,山花春日妍。
六、四季围棋诗
《四景?》明??叔。这首《四景词》就如豆腐切四方块,每方放置一季,全诗中,每个字皆不同,共有三百六十字,此首奇文是明吴晋叔所作,见于明代古谱《石室秘传》,是用来记棋谱用每一字来代表棋盘上的一个交叉点。举秋诗来说,若说“扬”字,就可知道指的是横第一排,直第九格。读为:
  春昼长,幸遇此韶光。盈宇宙融和气象。藻底抛鱼尺,枝头弄莺簧。阆苑内百草芳芬,到惹起蝶乱蜂忙。集红妆,胡戏??过粉墙。解语难禁口,巧笑还拍掌。寻归路共倒壶浆,那管多情恼断肠。噫,纵佯狂,怎及洞中一局,不知柯烂几夕阳。
  夏日炎,汉表奇峰远。睹园林葵榴乍展。高柳咽新蝉,华屋飞乳燕。曲栏外瀑下布泉,对南熏强奏虞弦,向雪槛,携咱仙姬赴玳筵。漫劳金缕唱,且把碧筒劝。酒已酣便就湘覃,接见羲皇梦方转。呀,能消遣,争似赌墅终朝,忘却奏虏临城战。
  秋景凉,白露始横江。喜丹枉暗泄天香。关山笛吹鸣,门巷砧敲响。彩云收冰轮,推上吐清辉。水波荡漾列绮席,两行珠翠同玩赏。舞影满苔阶,歌声绕画梁。更闲嘲渡河女郎,夤夜偷做凤求凰。呵,虽舒畅,勿若妙算入神,通国称善有名扬。
  冬季好,万物告成了。只听得朔风怒号。半空残叶飘,枯木寒鸦噪。霎时间六花,缥渺变皓首。五岳都老爱娇娥,围着铜炉添炭烧。琼卮泛??,宝鼎实羊膏。开怀抱剧饮达宵,何妨漏尽鸡三叫。嘘,极??,岂如博弈为贤,莫负孔圣当年教。
  全诗歌咏春景的美丽和游乐时的畅快,但这些快乐还是及不上下围棋的享受。此诗,说来应不是诗啦!像词但更像曲。此四季曲里也用了许多名诗词句的典。
七、太极图
《长至客怀》作者万树。图似太极图,黑色的是阴文(白色字),白色的是阳文(黑色字)。实际是利用阴阳二字为首的两首诗,把两首七绝揉在一起,阴字开头的依阴文顺序读,读完后读阳字开头的,依阳文顺序读。
阴文读为:
阴风江左此时寒,梅绽窗西把盏欢。旅况无聊今始信,实将残雪当花看。
阳文读为:
阳生檐右雪犹凝,铁骑丁东击碎冰。有客不眠惟拥鼻,虚窗重剔欲残灯。
1.《送行》作者万树。读法:图为船帆形。共十层长扇形。每层有斜写文字,三字或二字一行。每扇层中末字均为“风”风字。故斜曳读十首俱用“风”字结尾。末行分编第一至第十号。
兰座吟坛载酒从,翩然归兴别吴宫。子安年少冯夷识,合借滕王一夕风。
萧萧书剑客江东,忽漫乘槎是腊中。我折梅花先赠句,桃夭还咏二南风。
偶向甘棠树下逢,班荆谈笑启心蓬。西窗剪烛重相待,记取陶家三径风。
诗礼庭趋数载同,还因噬指别匆匆。官清无物携归橐,满载歌谣四境风。
草绿春塘梦屡通,联飞重接一群鸿。好将偏插茱萸句,倡和连床五夜风。
波涵鸭绿树猩红,雨涨寒潮雪压枫。遥忆扣弦歌啸处,半江帆影六朝风。
春衣急管系青骢,荀令香留酒不空。欲绘从游图寄与,建安堪继七贤风。
南国英名播孔融,西江刮目待吕蒙。扁舟破浪初分手,他日看搏八翼风。
闲来砚北学雕虫,自笑推敲字未工。不道惹君昌?好,朗吟携过九江风。
斜照离尊一短篷,更将鸡黍约花丛。溪山鱼鸟应相俟,高挂云帆十日风。
2.《送友人游吴》清李?。斜曳读,十首俱用“风”字结尾。首行分编甲、乙、而、丁,戊、已、庚、辛、壬、癸、末行分编第一至第十号。
七言绝十首
甲帐丹铅学力充,拥书高踞百城雄。壮游未了平生志,又驾涛头一叶风。
乙乙抽思翰墨工,只今人羡出群雄。尊前花萼交辉映,堪继当年二陆风。
丙舍旁连阀阅崇,名家冠带盛江东。逢迎到处金兰合,取友兼收三益风。
丁年磊落气如虹,万里闲游逐断鸿。此去江南春色早,潮来花信四番风。
戊夜鸡鸣万籁空,半江人影晓云笼。梦魂诗思清如许,摇曳樯竿五两风。
己洁人清臭味同,班荆争喜姓名通。英声此日高南国,会见飞抟六翮风。
庚觚清漾酒鳞红,醉织龙梭锦字工。少日瓣香何李室,只今高步七人风。
辛苦经营一短篷,楚宫凭?复吴宫。乘槎不隔登山路,直?银河八月风。
壬巧机心入世工,似君高雅复谁同。秣陵放艇吴桥泊,稳泛江流九曲风。
癸街新兴卯桥同,少小人怜对属工。今日雕虫还故我,看君吟遍十洲风。
《咏云锣》作者万树。读法:图有十圆,每圆中心的二字,即为诗的第一句的开始二字,依次左旋读去,组成五言绝句十首。
四五知心集,清歌和管弦。?琮相间发,催月到尊前。
上下如星布,形同洛水龟。方圆天地象,太极九宫仪。
尺竹椽塔吹,孤桐爨可弹。八音金第一,戛击最为难。
工夫圆熟后,心手自相孚。轻重兼迅疾,真同一串珠。
六合有元音,知音自赏心。能通云磬法,何必伯牙琴。
高上楼头听,低临水次闻。却疑天乐近,缥缈入风云。
高尺有三寸,悬来编磬同。蕤宾应自跃,方响定相从。
高工熔就巧,妙手拊来清。只此十圆相,能穷万变声。
乙击携纤手,红牙坠绿绦。敲当檀板急,鹦鹉啄金桃。
凡调谐时耳,云?出太清。祗应金母侧,捧立董双成。
【注】云?(即云锣,打击乐器)
天度小浮图
1.《咏月词》作者万树。读法:浮图形文字,内含《酹江月》一调、《沁园春》一调、《烛影摇红》一调、《鹧鸪天》一调。图内塔为十五个角,每角一“月”字,横行之字读,遇角即向上“月”字转下。《酹江月》一调自“月华”起,至“闻笛”止。《沁园春》一调自“闻广”起,至“蓬莱”止。《烛影摇红》一调自“十二”起,至“佳景”止。《鹧鸪天》一调自“欲上”起,至“卷经”止。凡三百六十五字。
  月华澄澈,最婵娟第一,蒲东花月,漫忆周郎年少事,江月金尊赤壁。牛渚风流,南楼逸兴。啸傲清辉发。争如亲见,霓裳月里宫阙。
  曾是客满梁园,月明千里,赋手谁能及。斗转参横香影下。万树罗浮如雪。采石波深,瑶台月在,梦断秦楼别。玉人何处,月中清夜闻笛。
  闻广寒宫,八万四千,七宝楼台,自娲皇彩石,补天术在,吴刚玉斧,修月传来。为问银蟾,几株丹桂,奔月何年手自栽。山河影,料羲和未测,亥步难猜。
  谁知盘样冰胎,引惹得,人间万虑开。每欢场得月。金波添赏,愁怀对月,玉笛增哀,月自常圆,人非昔壮,把酒须倾三百杯。狂歌罢,趁清风两袖,飞上篷莱。
  十二朱阑,胧胧飞上桃花影。晚来月桂柳枝高,小院春阴冷,长暑更宜月镜,照银床,鹿卢金井。碧梧庭下,红菡池边,夜阑人静。
  桂馥平分,画楼三五良宵永,谁将沧海一轮冰,剪出玻璃饼,月到秋来偏胜,向寒天,玉梅千岭。雪光月映,清澈天衢,四时佳景。
  欲上琼楼问玉京,悲欢无限感人情,春衣平乐花前酒。夜艇浔阳弦下灯。
  尘俗虑,让闲僧,生公台下可中庭?上方品静心如镜。坐对浮图一卷经。
  佛光化为舍利,满人天散足。到处有,多宝藏严,共将佛号称祝。向三宝,皈依顶礼,焚修讽呗佛经肃。望龙华,高会人间,尽同天竺。
  如是我闻,古佛受记,有源流眼目。问三世,过去未来,七尊留偈堪录。佛经中,金刚般若,四句偈,伊谁能读。若我侪,五蕴皆空,也同真佛。
  一声罄响,一盏灯悬,木鱼声断续。膜拜处,右肩偏袒,鼓打三通,佛坐佛香,念佛修福。高僧悟透,还持僧戒,三千八百都纯熟。那其间,稍可消烦怒。根尘已断,便同圣谛无殊,圣凡那分?玉。
  今番看破,世间空花,叹钟鸣漏尽。这次第,天将明也,尚拥婵娟,阿堵功名,岁时征逐。何如及早,超凡入圣,天堂地狱都无分,向西方,同赏莲花馥。南无永证无生,极乐无边,亲承付嘱。
七言绝句二首,中“回”字象钉铰。句尾“中”字“巾”字象剪之尖。
嫁衣原不为他人,自出心裁又日新。休道肝肠云锦似,几回泪下暗沾巾。
闲心一片少人同,剪雪裁云讶国工。七夕天孙曾赐巧,梦回常在月明中。
三言诗一首,加“鱼”旁则为“鱼”,去“鱼”旁则为诗。
交?客,居京师。会元旦,有丽思。占此日,是昌时。
《桂枝儿》一曲。上九个字首尾颠倒读。内“调”字先读平后读仄。
  最情多,调和也,声声的繁脆。想前朝,佳丽地,旧院里金粉芳菲。到如今,都化做一片的荒凉。平地板桥埋蔓草,香径换蔬畦。只传下,弦索的声声也,和调多情最。
五言绝句四首
永矢吟佳句,才全甲友朋。品高文自老,窗外月初升。
世外亡名利,南窗古道由。共言今雨合,江上有仙舟。
是处多奇巧,吾身草木同。时于小窗坐,千丈气如虹。
吃呐无他失,窗前宛太平。西轩时出入,半步少人争。
清扫俗尘出皎月,快拨云海看繁星。
可读成回文联诗一首
清扫俗尘出皎月,快拨云海看繁星。星繁看海云拨快,月皎出尘俗扫清。
洗绿,刷红
冬疯北,春喜东
刀山火海,鬼斧神工
舒云彩,舞蛟龙
争霸, 夺功
呈威铁扇翠云洞,落难猴王火焰山。
自然多妙策,造化有神功。
椰风流韵,滩景醉情。
树叶:四言
林长影远,晚送幽香。水凑歌曲,诗添乐章。
沙逐海浪,气泛波光。看云飞去,随梦共翔。
树干+树叶:五律
椰林长影远,风晚送幽香。流水凑歌曲,韵诗添乐章。
滩沙逐海浪,景气泛波光。醉看云飞去,情随梦共翔。
&&&&&&&&&&&&&&&&&&&&&&&&&&&&&&&&&&&&&&&&&&&&&&&&&&&&&&&&&&&&
【未完待续】
我的更多文章:
( 06:36:42)( 00:10:07)( 00:11:26)( 00:08:38)( 00:11:48)( 00:04:28)( 22:41:42)( 02:56:11)( 23:10:37)( 23:35:58)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求一个带南或者楠 同音字的七个字的游戏名,可以是古诗,文艺一点最好~~~~!!!_百度知道用户:*密码:*
当前位置: >
关于唱和诗词研究的几个问题巩本栋内容提要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词唱和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它源远流长,形式多样,特色独具。诗词唱和的性质是同题共作,联句属于唱和诗的一部分,赠答与其有交叉,拟和乃古人用功之法。唱和诗词的评价,可分拟和、同处、同境遇、同体验、同声气等多种层次,都有一定的成就。唱和与唱和诗词对文学创作的发展和繁荣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在文学史上理应占一席之地。应酬、次韵、逞才使气,历来是唱和诗词被人指责的三个焦点,其实,应酬、次韵既不足为大病,而逞才使气尤可认为是文学创作发展的动因之一。关键词 诗词
文学史&&&&诗词唱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然而,对这样一种文学现象,历来毁多誉少。像宋人严羽就说:“和韵最害人诗。”① 明人王世贞则说:“和韵联句,皆易为诗害而无大益。”② 清人袁枚也说:“余作诗雅不喜叠韵、和韵及用古人韵。以为诗写兴情,惟吾所适(略),何得以一二韵约束为之?”③ 倒是唱和者自己并不以为然。如白居易就自称其诗中“得隽之句,警策之篇,多因彼唱此和中得之,他人未尝能发也,所以辄自爱重”④。“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们当然不应忽视诗人自己的意见。&&&&在现当代学者中,较早对唱和诗给予关注的,是日本学者安藤孝行、花房英树和前川幸雄诸先生,然他们对唱和诗既多以游戏视之⑤,便不能充分认识唱和与唱和诗词的意义;而国内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虽逐渐注意到这一问题,并往往有些很有见地的论述,但又多是就作品谈作品,并没有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来看待。⑥ 本文拟就唱和与唱和诗词的渊源、发展及特点,唱和诗词的评价及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关于唱和与唱和诗词的渊源、发展及特点&&&&唱和与唱和诗词起源于原始人的劳动。《淮南子·道应》篇记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乎,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⑦ 把这种前呼后应的劳动号子记录下来,应当说就是唱和与唱和诗词的最原始的状态和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艺术的进步,朴素的劳动号子也带着亦诗亦乐的色彩,逐渐提高起来。《诗经·郑风》中的诗歌:“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唱予和女。”⑧ 沈约《宋书》中的记载:“《但歌》四曲,出自汉世,无弦节作伎,最先一人唱,三人和。”⑨ 都是其例。&&&&不过,这些诗乐合流的唱和,“和”往往不是自作辞,而是随唱以和,同然一辞,或者有声无辞;属于唱和而各自为辞的,是相传为舜与皋陶的赓歌。唐人元稹说:“始尧舜时,君臣以赓歌相和。”⑩ 宋人黄鉴也说:“唱和联句之起,其来久矣,自舜作歌,皋陶赓载。”(11) 这是不错的。&&&&唱和与唱和诗词的源头虽可追溯到很久以前,但真正以诗歌形式进行的唱和,则要到东晋时期陶渊明、刘程之、慧远等人的诗中才出现。南北朝时期,君臣唱和的作品很多,为唱和诗词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至唐、宋时期,诗词唱和发展到鼎盛,达到很高的水平,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唐宋以后,唱和之风不衰,仍有一定成绩。&&&&综观东晋以来的诗词唱和,不管是同时同地还是异时异地的唱和,也不管是君臣之间还是山野之人的唱和,几乎无例外地是在同一题目之下作文章。因此,我们认为,同题共作,就是诗词唱和的性质。&&&&但仅仅是同,也许唱和诗词的价值就大为降低了。事实上和作与原唱往往是同中有异,既同又异。因为尽管人人都可同题共作,但每个人的生活处境和所充当的社会角色、思想情感和性格才干以及艺术修养、审美爱好等,都不会也不可能完全相同。题材相同,然题材去取的角度和方法却可以不同;体裁相同,但又可增韵;所抒发的思想情感相近,然又会各有侧重;诗意的表达要彼此照应,但又可补、可续、可借题发挥,甚至完全不同;用韵多有始终不差者,但也可完全不必受原韵束缚;诗歌风格较为接近,然也时时可以自露本色。&&&&联句诗与唱和诗词同源,它属于唱和诗词的一部分。舜与皋陶赓歌,既是联句又是唱和。汉柏梁台联句,群臣与汉武帝各述其职的朴质的诗句,也可分别与武帝的诗句构成唱和。晋贾充与其夫人的联句,亦近于唱和。受联句影响,和作往往要补续原唱诗意,发原唱未发之蕴,也很显然。&&&&赠答诗与唱和诗词是一种交叉关系,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赠答诗词的特点是一赠一答,赠与答的对象十分明确,内容密切相关,赠答双方所处的时代相同。唱和诗词不一样,诗人们作诗,往往并非先有一个赠送对象在心里,只有和作才有明确的和作对象,而且,你不赠我也可以和,还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和作中同的成分比答诗要多。受赠答诗的影响,一些唱和诗中也常有赠答的成分。&&&&拟作本是古人用功之法,是诗人们在创作道路上大都要经历的一个学习阶段。朱熹说:“向来初见拟古诗,将谓只是学古人之诗,原来却是如古人说‘灼灼园中花’,自家也做一句如此;‘迟迟涧畔松’,自家也做一句如此(略),意思语脉,皆要似他底,只换却字。其后来依如此做得二三十首,便觉得长进。盖意思句语,血脉势向,皆效它底。”(12) 这就是拟作。受其影响,许多和古人之作明显带有学习的意味,同的成分比一般唱和之作更多。不过,拟作而次韵,又是反过来受唱和诗词影响的缘故。&&&&这里,还有必要讨论一下唱和诗和韵的有关问题。&&&&至于唱和诗的用韵,始见于唐代宗大历年间。如戴叔伦有《酬别刘九郎评事传经同“泉”字》,所谓“同‘泉’字”,即唱和双方同用“泉”字所在的“先”韵。&&&&和诗次韵的起始可以推得很早。程大昌《考古编》卷七“古诗分韵”条指出:“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载王肃入魏,舍江南故妻谢氏而娶元魏帝女。其故妻赠之诗曰:‘本为薄上蚕,今为机上丝。得茧遂腾去,颇忆缠绵时。’其继室代答先谢,正次用‘丝、时’两韵,则亦以唱和为次矣。”(13) 但这个例子实属偶然。有意识地次韵唱和出现在大历十才子的创作中,而不是元、白。像李益《赠内兄卢纶》诗:“世故中年别,余生此会同。却将悲与病,来对朗陵翁。”卢纶和作《酬李益端公夜宴见赠》曰:“戚戚一西东,十年今始同。可怜歌酒夜,相对两衰翁。”依次用“同、翁”二字。又如李端的《野寺病居喜卢纶见访》,与卢纶和作《酬李端野寺病居见寄》,韵脚依次用“深、林、心、寻”四字,完全符合次韵的规则。可见,次韵唱和并不始于元白,元白只不过是较早大量次韵唱和的诗人而已。&&&&和诗依韵始见于唐宪宗元和五年元白唱和,时间晚于次韵唱和。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是首句入韵的七律,押平声侵韵,韵脚字依次为:“沈、林、心、深、阴。”元稹和作也是首句用韵的七律,其韵脚字依次为:“深、心、沉、林、阴。”韵脚用字相同,而次序不同,正合依韵之式。依韵唱和的作品在唱和诗中数量很少,其难度绝不亚于次韵唱和。&&&&关于唱和诗词的评价&&&&唱和诗词的评价颇为复杂。因为不但唱和诗词的数量众多,类型不一,题材广泛,高下参差,足以炫人耳目,惑人心魄,而且,从创作主体上看,唱和双方的情况也是千差万别的,很难一概而论。但是,如果我们能从唱和诗词的性质和特点去考察的话,又会发现,尽管唱和双方的情况多有差别,然当其构成唱和之时,双方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活遭际与体验、思想观念与政治倾向、文学爱好与情趣等,或此或彼,总有某些相同或相近的地方,据此将唱和诗词大致区别开来,划分出不同的层次和类别,分别对待,各定是非,或不失为一条可取的途径。&&&&在文学史上,一方对另一方的作品一见倾心,赞美之不足,又拿来学习、揣摩,并从而和之,这属于审美爱好与情趣方面的趋同,其和作带有学习的性质,我们可以把这一类唱和诗词作为同爱好层次的唱和。比如南宋方千里、杨泽民和陈允平的《和清真词》。&&&&诗词唱和中又有这样一种情况,即共同的地理环境构成了彼此的唱和。这似乎很简单,然而许多唱和诗词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促成的。我们可以把这种唱和叫作同处唱和。其代表是君臣、府主与幕僚、同官之间的唱和。&&&&第三类是社会遭遇相同或相近构成的唱和,尤其是唱和双方都处在于己不利的社会环境中的时候,更容易触发彼此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元白、刘柳、皮陆、苏黄等在文学史上齐名的作家的很多唱和,就属于此类。&&&&第四类唱和是和方与原唱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相似,或对原唱内容及作者的遭际深有感慨,遂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此类与第三类唱和的不同,在于唱和的构成往往取决于和作一方。作品多为追和之作。&&&&“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如果唱和双方的思想政治观念、性格情感、文学主张以及审美爱好等,都很接近,那就不管是同处还是异居,同朝还是异代,都能构成唱和,所谓“同其声气则有唱和”(14),“同声和者多”(15),这就构成了第五类同声气唱和。其例则甚多。&&&&全面讨论这五类唱和诗词,非一文所能胜任,这里仅就前两类唱和之作的评价谈一些初步的看法。&&&&方千里、杨泽民和陈允平为何要和周邦彦的词,他们并未明说过,然从周邦彦的词在北宋末和南宋的影响来看,当属学习之作。清真词深婉曲折,音律华美,当时“贵人、学士、市儇、***,知美成词为可爱”(16),至南宋更有人认为,“凡作词,当以清真词为主。盖清真最为知音,且无一点市井气,下字运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诸贤诗句中来,而不用经史中生硬字面,此所以为冠绝也”(17)。明末毛晋遂指出:“美成当徽宗庙时,提举大晟乐府,每制一调,名流辄依律赓唱,独东楚方千里、乐安杨泽民有和清真全词各一卷,或合为《三英集》行世。”(18) 再加上陈允平的和清真词《西麓继周集》一卷(19),这就有了三家和清真词的传世。&&&&方千里等三家和清真词,大致是从总体风格上对原作的一种摹拟。且看周邦彦的[还京乐]“禁烟近”及三家和作。周词:&&&&禁烟近,触处浮香秀色相料理。正泥花时候,奈何客里,光阴虚废。望箭波无际,迎风漾日黄云委。任去远,中有万点,相思清泪。  到长淮底,过当时楼下,殷勤为说,春来羁旅况味。堪嗟误约乖期,向天涯、自看桃李。想而今,应恨墨盈笺,愁妆照水。怎得青鸾翼,飞归教见憔悴。(20) &&&&方词:&&&&岁华惯,每到和风丽日欢再理。为妙歌新调,粲然一曲,千金轻费。记夜阑沉醉,更衣换酒珠玑委。怅画烛摇影,易积银盘红泪。&&&&向笙歌底,问何人、能道平生,聚合欢娱,离别兴味。谁怜露浥烟笼,尽栽培、艳桃秾李。谩萦牵,空坐隔千山,情遥万水。纵有丹青笔,应难摹画憔悴。(21) &&&&杨词:&&&&春光至,欲访清歌、妙舞重为理。念鸳轻燕怯媚容,百斛明珠须费。算枕前盟誓,深诚密约堪凭委。意正美,娇眼又涩,梨花春泪。&&&&记罗帷底,向鸳鸯、灯畔相偎,共把前回,词语咏味。无端浪迹萍蓬,奈区区、又催行李。忍重看、小岸柳梳风,江梅鉴水。待学鹣鹣翼,纵他名利荣悴。(22) &&&&陈词:&&&&彩鸾去,适怨清和,锦瑟谁共理。奈春光渐老,万金难买,榆钱空费。岸草烟无际。落花满地芳尘委。翠袖里,红粉溅溅,东风吹泪。  任鸳帏底,宝香寒、金兽慵熏绣被,依依离别意味。琼钗暗画心期。倩啼鹃、为催行李。黯销魂,但梦逐巫山,情牵渭水。待得归来后,灯前深诉憔悴。(23) &&&&周邦彦原词写客里送客。写作的时间地点,据罗忼烈先生所考,当是元祐五年(1090年)春在荆州。此时,这位在思想政治上拥护新法的词人,离开新旧两党激烈斗争的漩涡,离开北宋政权的中心汴京,已经三年,其内心对旧党所作所为的种种不满,影响到词的创作,往往是托之于男女之情、自然之景,深隐曲折地加以表达,而非直接抒发。此词也不例外,它为我们所展现的,是一位身处荒远之地,为“羁旅况味”、久别相思所苦的词人憔悴瘦损的形象。词情哀怨,风格深婉。方千里、杨泽民和陈允平的和作,既是摹拟之作,自然不像周词那样悲苦,然皆能就相思离别抒写、渲染,声口毕肖,而在抒写的角度上又各有侧重。方千里的和作,主要是将昔日相会的欢乐、奢华与此时离别的孤寂、凄苦,进行对比;杨泽民所作则是把对昔日欢会的追寻和此时欲理旧情而不能的哀怨,穿插起来抒写;而陈允平的和作,又只就别后相思的情境加以渲染,各具匠心。在声律上,诸家和作大都把清真词字字奉为标准,守之甚严,尤其是方千里和作的下片“向、问、尽、谩、纵”等去声字的运用,不但音节顿挫,光英朗练,而且也有助于情感的抒发,能得清真词之神。&&&&三家和清真词并不完全是摹拟原作。有时候他们也能超越学习的局限,给作品注入新的内容。比如陈允平的一首和作[西河]《金陵怀古》:&&&&石头城上试倚,吴襟楚带如系。乌衣巷陌几斜阳,燕闲旧垒,后庭玉树委歌尘,凄凉遗恨流水。  买花问酒锦绣市。醉新亭,芳草千里。梦醒觉非今世。对三山,半落青山,数点白鹭,飞来西风里。(24) &&&&周邦彦的原唱用隐括手法,写六朝的兴衰存亡,抒发的是一种思古的幽情,堪为怀古名作。陈允平这里的和作虽也怀古,但又于怀古的凄凉氛围中流露出一种茫茫然国破家亡、无限惆怅的失落感和身世感,隐约反映出南宋偏安政权飘摇欲坠的严酷现实。&&&&再如杨泽民的[齐天乐]《临江道中》、[南乡子]《宁都登楼》、[兰陵王]《渔父》、[虞美人]《红莲》等,或述行役劳苦,或写登楼即目,或虚拟一渔父形象,或着实咏叹一物,全与原作内容无涉,而又多有可观,尤可注意的是,他的和作往往能写出一个下层官吏的喜怒哀乐,其中既有“看舞相时丽曲”的宴饮之乐(25),也有“案牍纷纭,夜深尤看两三卷”的劳顿烦倦(26);既有“年华换,利名虚岁月,交友半云泥”的伤时感逝(27),更有“方从事,未出已思归”(28)、“微官系缚,期会良苦。封侯万里,金堆北斗,不如归去”(29) 这种出处进退的曲折复杂的心理表露。杨泽民还有一些词如[瑞鹤仙]《忆旧居呈超然示儿子及女》、[渔家傲]《戒酒》、[六么令]《壬寅四月扶病外邑催租寄内》等,这种出处矛盾的心理,表现得更明显,感情也更愤激。它们已远远超出了学习的范围,其所保留的,不过是原唱的声调、格律的躯壳而已。&&&&同处唱和,主要指的是在君臣、府主与幕僚和同官之间进行的唱和。&&&&每当一个新的朝代取代旧朝,励精图治,社会逐步走向安定、发展和繁荣的时候,国家的政策往往也由武功而转向文治。君臣之间的唱和,多半集中在这一时期,它所反映的,也大致是一种盛世的升平气象。&&&&比如初唐,在君臣朝会、巡幸、游宴等活动中,就产生了许多唱和诗。像“百灵侍轩后,万国会涂山。岂如今睿哲,迈古独光前。声教溢四海,朝宗引百川。”“庭实超王会,广乐盛钧天。”(30)“清跸喧辇道,张乐骇天衢。”(31)“九重丽天邑,千门临上春。”(32) 是大臣们对圣朝赫赫声威的夸耀、对天子功业的赞美和对帝京壮景的称颂。“修躬思励己,抚俗愧时康。元首伫盐梅,股肱惟辅弼。”(33)“巨川何以济,舟楫伫时英。”(34)“顾循承丕构,怵惕多忧虞,尚恐威不逮,复虑化为孚。”(35) 则是君王的自谦自励和对贤臣辅佐的渴求。这些诗虽不必佳,但或雍容典雅,或雄浑朴质,都有其特定的认识价值。&&&&再如宋初,宋太宗以下,皇帝与群臣赏花钓鱼,多有唱和诗,词藻华丽,用意精巧。宋真宗更是“听断之暇,唯务观书,每观一书毕,即有篇咏,命近臣赓和”(36)。明初也是一样,史载明宣宗“励精图治,(杨)士奇等同心辅佐,海内号为治平。帝乃仿古君臣豫游事,每岁首,赐百官旬休。车驾亦时幸西苑万岁山,诸学士皆从,赋诗赓和,从容问民间疾苦”(37)。这些诗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所谓的盛世景象,另一方面也影响到了当日诗风的发展方向。&&&&皇帝周围有文人学士侍从唱和,地方行政长官也会照此行事,这种情况在唐代尤其常见。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七载:“唐词人自禁林外,节镇幕府为盛。(略)要视其主之好文何如,然后同调萃,唱和广。(略)裴度开淮西幕,有韩愈、李正封郾城联句诗;徐商帅襄阳,有周繇、段成式、韦蟾、温庭皓《汉上题襟集》。(略)其人故掌签之遗秩,其诗亦应教之绪篇也欤。”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只是还远不止这些,像李邕与杜甫等在济南、元稹与窦巩在武昌、颜真卿与皎然、陆羽在湖州的唱和等,也都是例子。其中不乏佳作传世。&&&&唱和因人而成,也因人而宜,唱和的对象不同,唱和便有区别。同处唱和中,君与臣、府主与幕僚的关系是上下级关系,另有一种平级关系唱和,即同官唱和。北宋杨亿等人的西昆酬唱,欧阳修等人的礼部唱和,邓忠臣、张耒等人的同文馆唱和,明成祖永乐年间胡广、胡俨等人的燕山八景唱和,明英宗正统初年杨荣等人的杏园唱和等等,都属此类。这里我们仅就杨亿、刘筠等人的西昆酬唱略作讨论。&&&&关于《西昆酬唱集》的研究,现在已引起不少学者的重视,并取得很大成绩。(38) 但我们以为,有些研究似乎又走得远了一些,不免有求之过深的地方。&&&&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秋,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先后受命编纂《历代君臣事迹》。史料搜寻的枯燥,卷帙披阅的劳累和馆阁生活的单调,使得馆臣们在心理上和生活上都希望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充,以“宣其底滞而忘其倦怠也”(39)。加之,唱和本文士之能事,如杨亿所说,“君臣唱和赓载而成文,公卿宴集答赋而为礼,废之久矣,行之实难,非多士之盈庭,将斯文之坠地。”(40) 于是西昆唱酬也就是势在必然了。&&&&那么唱和的题目从哪儿来呢?这倒有现成的。大家每天与“历代君臣事迹”打交道,诸如秦皇汉武之类的史实,顺手拈来,实为方便,正所谓“因以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发于希慕,更迭唱和,互相切劘”(41)。至于在审美上的追求,则是李商隐和唐彦谦的诗作。杨亿、刘筠等人原来就对李商隐、唐彦谦的诗极为推崇,刘筠曾请人画过李商隐的像,并自题诗于像侧;杨亿则将唐彦谦的诗随身携带,而李、唐二人的咏史诗都比较多,受其影响,《西昆酬唱集》中的咏史咏物诗的题目,便多取自李、唐的诗集中,且这些诗也作得最好。总之,西昆酬唱主要是杨亿等人在受命编书之时,作为一种生活的调剂而进行的创作;《西昆酬唱集》是编纂《历代君臣事迹》的副产品,同时也是学习李商隐、唐彦谦的结果。&&&&这里看杨亿、刘筠和李宗谔的《汉武》诗。三首诗都批评汉武帝求仙的愚妄,但所取的角度却并不相同。杨亿之作是原唱,前三联句句写实,又句句语含讽刺;通篇不加议论,而句句议论。尾联则反讽,尤见笔力。刘筠的和作不同,前两联正面写汉武帝的求仙,“五六言兴亡之运,理所必有,虽汉武帝之力钜心劳,终亦无如之何也”,也是正面批评。尾联则是连当日批评汉武帝的司马相如一并捎带着作了批评。李宗谔和作与杨、刘又不同。他着眼于汉武帝的生前死后,将其生前的奢侈享乐,寻求不朽,与其身后茂陵松柏冷落萧条的景象,构成鲜明的对比。前盛后衰,效果强烈。论者或以为是谏宋真宗信王钦若之说,造为祥瑞,东封泰山。其实,宋真宗东封泰山要在作此诗两年之后(即大中祥符元年),很难相信诸位馆臣当时已有此先见之明。其他像《南朝》、《明皇》、《成都》等咏史诗,是否为讽刺宋真宗之作,实在也大为可疑。&&&&按说,受命修书,荣恩非常,职责在身,理应努力,然在西昆酬唱的主角杨亿的作品中,却丝毫也看不到这方面的内容,让人更多地感受到的,只是对奉诏修书的种种不情愿和忧谗畏讥的矛盾心理。这成了集中唱和诗的又一特点。&&&&《受诏修书述怀感事三十韵》是开卷第一篇,才奉诏却要感事抒怀,就说“危心惟觳觫,直道思籧篨。(略)晨趋叹劳止,夕惕念归欤。秦痔疏杯酒,颜瓢赖斗储。(略)一麾终遂志,阮籍去骑驴”。以至刘筠在和作中不解地说:“大道今兴起,先生意卷舒。正为王者瑞,何羡使君旟?”这种微妙的情感基调,复杂的心弦节奏,在此后的诗作中不断地重复弹奏着。观欧阳修之说:“杨文公以文章擅天下,然性劲寡合,有恶之者,以事谮之。”(42) 又《宋史》卷三百五《杨亿传》载:“景德初,(亿)以家贫乞曲郡江左,(略)会修《册府元龟》,亿与王钦若同总其事。(略)亿刚介寡合,(略)王钦若骤贵。亿素薄其人,钦若衔之,屡抉其失。陈彭年方以文史售进,忌亿名出其右,相与毁訾。”可知杨亿诗中所言,绝非泛泛而谈,而是深有苦衷的自我表白。&&&&唱和诗词的评价十分复杂。这里只是从唱和诗词本身提出了一点看法,而且只是就其中的一小部分而言的,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诗词唱和这一文学现象,除了就唱和诗词本身进行研究之外,更重要的,还应该就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作用、地位和影响等问题,作深入的讨论。关于这些问题,笔者另有文章探讨,这里我们只想指出的是,诗词唱和作为一种特殊的创作方式,不但曾达到过很高的艺术水平,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对诗歌形式的发展、诗歌艺术手段和技巧的提高,对文学思潮、文学集团和派别的形成,对文学创作的繁荣等,都起过重要的作用,因而在文学史上理应占一定地位,虽然诗词唱和也有成败得失,唱和作品也是良莠不齐。&&&&关于应酬、次韵和逞才使气&&&&唱和双方是一对矛盾,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在这对矛盾中,和方往往处在主导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由他决定着唱和的成败得失。自宋代以来,对诗词唱和持赞赏态度的也好,专门指责其弊病的也好,都把眼光放在和者一方,而其焦点则大多集中在应酬、次韵和逞才使气问题上。所以这里有必要作些辨析。&&&&(一)关于应酬&&&&杨万里在《答建康府大军库监门徐达书》中有一段话说:&&&&大氐诗之作也,兴,上也;赋,次也;赓和,不得已也。我初无意于作是诗,而是物是事适然触及我,我之意亦适然感乎是物是事,触,先焉,感,随焉,而是诗出焉,我何与哉,天也。斯之谓兴。或属意一花,或分题一草,指某物课一咏,立某题徵一篇,是已非天矣,然犹专乎我也。斯之谓赋。至于赓和,则孰触之,孰感之,孰题之哉,人而已矣。(43) 杨万里把诗歌唱和之失归于应酬,是有道理的,因为文学创作源于生活,而应酬易于脱离生活。然杨万里作诗是讲活法的,话说得未免过分。&&&&如果和方没有与原唱者相似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或者虽有而缺少新鲜的认识和创作的欲望,那和作就难免随人作计,异口同声,流于应酬。像元稹、白居易这样关系极为密切的诗人,有时唱和也不免失败。如元稹的《酬乐天三月三日见寄》、白居易的《和寄问刘白》等,把对方的话倒过来说一遍,既无新意,手段也不高明,其失就在应酬。&&&&唱和容易失于应酬,但唱和并不等于应酬。诗歌创作是必须有所感触才作得好的,然这种感触并不只限于创作之一时一地的感触,而且还包括着诗人过去曾感受过的外界影响的总和,即过去的全部生活和心理经验。如果诗人确有足够的体验和认识储存于大脑之中,并曾对之作过必要的酝酿加工,那么在唱和之时,他完全可以将其调动起来,有所感、有所为,创作出好作品。因此,我们不能把唱和诗词狭隘地理解为一定是应酬他人的产物。&&&&比如,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陆游与韩无咎在镇江有过一段唱酬之事。陆游说他与韩“念别有日,乃益相与游。游之日未尝不更相和答,道群居之乐,至离阔之思,念人事之无常,悼吾生之不留,又丁宁相戒以穷达死生毋相忘之意。其词多婉转深切,读之动人”(44)。这与朱熹、张栻的南岳唱酬情形很相似。乾道三年秋,朱熹访张栻于长沙。此行不但对朱熹理学思想的形成有一定影响,而且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南岳酬唱集》。朱熹说:“自岳宫至槠州,凡百有八十里,其间山川林野,风烟景物,视向所见,无非诗者。(略)今远别之期近在朝夕,非言则无以写难喻之怀。(略)既而敬夫以诗赠吾三人亦各得答赋以见意。”(45) 观集中之诗,或题咏山间景物,或抒情写志,多有佳作,而很少应酬之迹。&&&&再如元稹有《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五十韵》,其序云:“昨枉是篇,感彻肌骨,(略)凡次五十一字。”刘禹锡有和元稹之作,题曰《西川李尚书知愚与元武昌有旧,远示两篇,吟之泫然,因以继和二首》。苏轼和苏辙诗《子由将赴南都,与余会宿于逍遥堂,作两绝句,读之殆不可为怀,因以和其诗(略)》,等等,断不可斥之为应酬。还有一些和古人之作,如黄庭坚的《次苏子瞻和李太白浔阳紫极宫感秋诗韵追怀太白子瞻》等,更谈不上是应酬。&&&&诚然,从唱和诗词的特点来看,同题和作要照应原唱的内容,有时还要称赞别人,要自谦,甚而有时不免要说些违心的话,但是,这毕竟只是部分唱和诗,是唱和诗词的部分内容。在更多的情况下是虽同题而诗意各有侧重,虽要彼此照应然构思和表现手法又有差异,有补充、发展,甚至离开原唱,自出机杼。因为唱和双方虽在某些方面有相同相似之处,然就总体上看,不同仍是主要的,即使在同样的社会环境刺激下,在同一题目下作文章,诗人们仍会做出不同的反应,照样会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例如元稹在《酬乐天雪中见寄》一诗中,就说他与白居易是“对景东西事有殊”,和作而不同。白居易《和答诗十首序》,自称其和作,“其间所见,同者固不能自异,异者亦不能强同;同者谓之和,异者为之答”(46)。确实,观此二人之作,前后诗意略同者有(如《思归乐》等),意同而抒写角度不同者有(如《阳城驿》等),诗意完全不同者也有(如《四皓庙》等)。欧阳修在《戏答圣俞持烛之句》中说:“听我酬君意不同。”(47) 梅尧臣在《和永叔桐花十四韵》中也说是:“答君桐花篇,聊以发我衷。”梅尧臣还在和张仲通的《洛中杂题》时,明说自己只和“尝历览者六章”,更是不肯应酬的例子。&&&&(二)关于次韵&&&&次韵是人们否定唱和诗词的又一重要原因。如严羽说:“和韵最害人诗。古人酬唱不次韵,此风始盛于元白、皮陆,本朝诸贤乃以此斗工,遂至往复有八九和者。”(48) 次韵难度较大,容易束缚人的思想情感,有碍于诗意的表达。陆龟蒙说:“觅句难于下赵城。”(49) 黄庭坚说:“老懒不能追韵,辄自取韵奉和。”(50) 可见次韵不易,以至有时不免要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韵脚上,“因韵求事,至于搜求小说佛书殆尽,使读之者惘不知其所以”(51)。即如“东坡七古亦时有以和韵、叠韵见绌、其运用故典亦有随笔拉杂”(52) 者。但是,这同样只是问题的一方面。次韵虽难度较大,然正因为此,又往往逼着诗人们非全力以赴、刻意求新不可,于是难中见巧,反出好诗。正如黑格尔所说,这种诗歌音律上的强制性的要求,有时“还能激发诗人‘因文生情’,获得新的意思和新的独创;如果没有这种冲击,新的东西就不会来”(53)。&&&&欧阳修曾评韩愈与人唱和,得宽韵反“泛入旁韵”,“得韵窄则不复傍出,而因难见巧,愈出愈奇,如《病中赠张十八》之类是也”(54)。费衮也曾指出:“作诗押韵是一奇。荆公、东坡、鲁直押韵最工,而东坡尤精于次韵,往返数四,愈出愈奇。如作梅诗、雪诗,押‘暾’字、‘叉’字;在徐州与乔太傅唱和,押‘粲’字数诗,特工。荆公和‘叉’字数首,鲁直和‘粲’字数首,亦皆杰出。”(55) 这些话都是合乎实际的。像袁枚这样似乎对次韵深恶痛绝的人,有时也不得不承认,某诗若不押某字,恐反无此巧妙也。(56) &&&&次韵有灵活性。当次韵有碍于诗意的表达时,诗人们也可以灵活处理,未必要以辞害意。如苏轼《谪居三适三首》其三末句,原作:“谁能更包裹,冠履装沐猴。”(57) 苏辙和作:“名身孰亲疏,慎勿求封侯。”(58) 就是以意改韵脚用字的例子。&&&&次韵难易也是相对的。五七言古近体诗自唐代以后,是既已普及更有提高,如果说次韵对一般人还比较难的话,那么对元白、韩孟、刘柳、欧梅、苏黄、王安石、辛弃疾等大家名家来说,次韵唱和早已习然,且不必次韵的也要次韵。像“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元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59)。次韵了无痕迹。再像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在颍州作《聚星堂雪》,乃追和欧阳修诗,时刘景文赴任路过颍州,苏轼作诗留之,也还次《聚星堂雪》诗韵。“这样看来,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才感觉得格律的缚束。”(60) 闻一多先生的这番话,很可借用来说明次韵唱和难易的相对性。&&&&其实,次韵唱和确还有易的一面。清人黄子云说:“和韵人皆为难,我独为易。就韵构思,先有倚籍,小弄新巧,即可压众。”(61) 这是有道理的。如初学词,要熟知音律很难,但若记住一些名篇,依韵和之,便容易得多。要学某人词也是如此。方千里等人的《和清真词》等所以产生,原因似就在这里。&&&&(三)关于逞才使气&&&&近人梅曾亮曾批评诗歌唱和说:“叠韵之巧,盛于苏黄;和韵之风,流于元白。意在骋捷径之险& ,示回翔之善迹。(略)矜此难能,竟于碎义。是犹削足适履,屈头便冠,此又一弊也。”(62) 梅氏的话有正确的一面。有时候,唱和双方过于逞才使气,雕章琢句,意欲争胜,不免流于文字游戏。如白居易与元稹的唱和,就有这种情况。白居易《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序》中说道:“(元稹诗)‘本’、‘斜’二十篇者流,皆韵剧辞殚,瑰奇怪谲。又题云:‘奉烦只此一度,乞不见辞。’意欲定霸取威,置仆于穷地耳。然敌则气作,急则计生,四十二章,麾扫并毕,不知大敌以为如何。(略)以足下来章惟求相困,故老仆不觉大夸。”(63) 唱和诗作到这种程度,不能不说是已走上了过分逞才使气的斜路。还有皮日休、陆龟蒙唱和诗中的那些杂体诗(如回文、双声、离合体等),以及其它他和、十和、二十和的作品,多半也属此类。&&&&但是,文学创作上的逞才使气,同时又是一种有益的竞争。同时代的人唱和,是一种横向的比较和竞争,和古人之作则可以说是一种纵向的较量。这两种竞争、切磋,争奇斗胜,往往是产生好的唱和作品的重要动因。&&&&既然是竞争,就要认真对待。白居易与元稹唱和,常常是“酬答朝妨食,披寻夜废眠”(64)。皮日休与陆龟蒙唱和,也是“苟其词之来,食则辍之而自饫,寝则闻之而必惊”,“未尝不以其应而为事”。(65) 如此郑重其事,唱和便容易好。&&&&既然是竞争,处在竞争状态下的唱和双方的创作欲望也会更强,兴趣更浓,克服困难的意志也更坚定,从而也使其观察事物的眼光更敏锐,精力更充沛,思维更活跃,思路更开阔。“志士潜兴感,高僧暂废禅。兴飘沧海动,气合碧云连。”(66)“目极想前事,神交如共游。”(67) 元稹和刘禹锡的诗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们唱和之时那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这样的唱和,自然易于成功。比如元稹和白居易的许多唱和之作,就是例子。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元白)二公之于所极意之作,其经营下笔时,皆有其诗友或诗敌之作品在心目中,仿效改创,从同立异,以求超胜,绝非广泛交际率尔酬唱所为也。”(68) 可谓深中肯綮。诗歌唱和,作为唱方,当然要极意经营,以求争胜。如欧阳修作过一首《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体裁上颇有创新,便“自以为得意”(69)。而作为和方,则无不想超越原唱,出人头地。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实际是唱和之作,是以超越李绅、元稹为目的的。白居易曾自道:“李二十常自负歌行,近见予乐府五十首,默然心服。”(70) 可以为证。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也是在唱和的竞争中取胜的。苏轼有信给章质夫,一面称赞其“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71),一面仍要和作,就有争奇斗胜的意思。黄庭坚有和张耒的一组诗,题曰《奉和张文潜赠无咎。篇末多以见及。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为韵》。后来,黄庭坚又把这一组诗书赠徐师川,自谓:“八诗颇得意者,故漫录往,或与潘、洪诸友读之。”(72) 由此皆可见争奇斗胜的心理对诗词唱和的成功所起的促进作用。&&&&况且,即使是有逞才使气之嫌的那些游戏文字,也并非绝无可取。清人赵执信说过:“元白、皮陆,并世颉颃,以笔墨相娱乐,后来效以唱酬,不必尽佳,要未可废。”(73) 朱光潜先生更进一步指出:“和韵也还是一种趁韵,韩愈和苏轼的诗里,趁韵例最多。(略)都不免含有几分文字游戏的意味。(略)不过,我们如果把诗中文字游戏的成分一笔勾销,也未免操之过‘激’。就史实说,诗歌在起源时就已与文字游戏发生密切的关联,而这种关联已一直维持到现在,不曾断绝。其次,就学理说,凡是真正能引起美感经验的东西都有若干艺术的价值,巧妙的文字游戏,以及技巧的娴熟的运用,可以引起一种美感,也是不容讳言的。”(74) 这些看法都较为持正。&&&&总而言之,应酬、次韵和逞才使气,是影响诗词唱和成败得失的三个很重要的因素,对这种影响,应具体分析,笼统地肯定或否定,都是不合适的。&&&&注释:&&&&①严羽:《沧浪诗话·诗评》,郭绍虞校释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②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③袁枚:《随园诗话》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④《白居易集》卷六八《与刘苏州书》,中华书局1979年版。&&&&⑤安藤孝行有《唐诗唱和》、《唱和的游戏》等文(参严绍𡑑《日本的中国学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前川幸雄有《智慧的技巧的文学——关于元、白唱和诗的诸种形式》(译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⑥如张志烈先生《苏王唱和管窥》(载《四川大学学报丛刊》,1985)、卞孝萱先生《元白次韵诗新探》(载《汉唐文史漫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赵以武先生《唱和诗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⑦《淮南子》卷一二,《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54年版。&&&&⑧《诗·郑风·萚兮》,《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⑨沈约:《宋书》卷二一《乐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⑩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序》,《元稹集》卷五六,中华书局1982年版。&&&&(11)朱胜非《绀珠集》卷一一引黄鉴《谈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2)《朱子语类》卷一三九,中华书局1986年版。&&&&(13)程大昌:《考古编》,《四库全书》本。案程氏所引见《洛阳伽蓝记》卷三正觉寺,诗句有不同。&&&&(14)权德舆:《唐使君盛山唱和集序》,《文苑英华》卷七一六,中华书局1966年版。&&&&(15)孟浩然:《同张明府碧溪赠答》,《全唐诗》卷一六○。&&&&(16)陈郁:《藏一话腴》外编,《四库全书》本。&&&&(17)沈义父:《乐府指迷》,蔡嵩云笺释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18)毛晋:《和清真词跋》,《宋六十名家词》本《和清真词》。&&&&(19)据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一一九,汲古阁亦有影宋本《西麓继周集》一卷,然此处却未提及。&&&&(20)《周邦彦清真集笺》上编,罗忼烈笺注,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5年版。&&&&(21)《全宋词》第4册,唐圭璋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490页。&&&&(22)《全宋词》第4册,第3001页。&&&&(23)《全宋词》第5册,第3123页。&&&&(24)《全宋词》第5册,第3129页。&&&&(25)《全宋词》第4册,第3009页,[蕙兰芳]“池亭小”。&&&&(26)《全宋词》第4册,第3009页,[齐天乐]《临江道中》。&&&&(27)(28)《全宋词》第4册,第3008页,[风流子]“行乐平生志”。&&&&(29)《全宋词》第4册,第3008页,[宴清都]“早作听晨鼓”。&&&&(30)魏徵:《奉和正日临朝应诏》,《全唐诗》卷三一。&&&&(31)岑文本:《奉和正日临朝》,《全唐诗》卷三三。&&&&(32)杨师道:《奉和正日临朝应诏》,《全唐诗》卷三四。&&&&(33)唐太宗:《执契静三边》,《全唐诗》卷一。&&&&(34)唐太宗:《春日登陕州城楼》,《全唐诗》卷一。&&&&(35)唐玄宗:《过晋阳宫》,《全唐诗》卷三。&&&&(36)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上,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37)《明史》卷一四八《杨士奇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38)如曾枣庄《论西昆体》(台湾高雄,丽文文化1993年版)、周益忠《西昆研究论集》(台湾学生书局1999年版)等,都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西昆派的重要收获。&&&&(39)此借用欧阳修《礼部唱和诗序》中语,见《欧阳文忠公文集》卷四三,《四部丛刊》初编本。&&&&(40)杨亿:《广平公唱和集序》,《武夷新集》卷七,《四库全书》本。&&&&(41)杨亿:《西昆酬唱集序》,见此集卷首,清人周桢、王图炜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42)欧阳修:《归田录》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版。&&&&(43)《诚斋集》卷六七,《四部丛刊》初编本。&&&&(44)《陆游集》卷一四《京口唱和序》。&&&&(45)朱熹:《南岳酬唱集序》,《四库全书》本。&&&&(46)《白居易集》卷二。&&&&(47)《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一二。&&&&(48)严羽:《沧浪诗话·诗评》。&&&&(49)《松陵集》卷八《秋夕文宴得成字》,涉园影宋本。&&&&(50)《山谷内集》卷一八《鄂州节推陈荣绪惠示沿檄崇阳道中六诗老懒不能追韵辄自取韵奉和》,《四库全书》本。&&&&(51)《诗人玉屑》卷六引《陵阳室中语》。&&&&(52)施补华:《岘傭说诗》,丁福保《清诗话》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53)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70页。&&&&(54)欧阳修:《六一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55)费衮:《梁溪漫志》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56)参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五。&&&&(57)《苏轼诗集》卷四一。&&&&(58)《栾城后集》卷二。&&&&(59)王国维:《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60)闻一多:《诗与批评·诗的格律》,见《闻一多全集》,三联书店1982年版。&&&&(61)黄子云:《野鸿诗的》,《清诗话》本。&&&&(62)梅曾亮《柏枧山房诗集自序》,《中国近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25页。&&&&(63)《白居易集》卷二二。&&&&(64)《白居易集》卷一七《江楼夜吟元九律诗成三十韵》。&&&&(65)皮日休:《松陵集序》。&&&&(66)《元稹集》卷一三《酬乐天江楼夜吟稹诗因成三十韵》。&&&&(67)《刘禹锡集》卷三七《和西川李尚书汉川微月游房太尉西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68)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00页。&&&&(69)参《王直方诗话》。&&&&(70)《白居易集》卷一六《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诗中自注。&&&&(71)《苏轼文集》卷五五《与章质夫》三首其三,中华书局1986年版。&&&&(72)《山谷内集》卷四任渊注引。&&&&(73)赵执信:《谈龙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74)《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47页。
原载:江海学刊20063
阅读数[5317]
如果您已经注册并经审核成为“中国文学网”会员,请
后发表评论; 或者您现在 ?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