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游戏康熙传pdf,礼亲王和图门

深追先帝遗诏的遗 【范文十篇】
深追先帝遗诏的遗
范文一:古代的皇帝死后,按照惯例,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布遗诏,对身后事作出交代和安排。所谓遗诏,顾名思义,就是皇帝临死时所写的诏书。遗诏一般都是皇帝亲手所写,但在明朝,却常常是在皇帝死后由大臣主持起草的,遗诏写成的时候,皇帝早已命归西天,其内容和皇帝本人的意愿实际上没有多大关系,因此明朝的皇帝更替,往往能给久负重望的大臣一个革除弊政、整饬朝纲的机会。如明武宗和明世宗逝世后,内阁首辅杨廷和与徐玢,分别起草他们的遗诏,把两朝弊政来了一个总清算,从而博得朝野一片称颂。  明朝还有一份遗诏也非常特殊,那就是末代皇帝崇祯的遗诏。我们之所以说这份遗诏特殊,是因为和别的遗诏相比有许多不同:它虽然是崇祯自己写的,却是他上吊自杀前写的;它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写在衣襟上;它不是用笔墨写成的,而是崇祯咬破手指,以指当笔,用自己的鲜血写成的。这份遗诏的发布对象也很特别,它不是向自己的臣民交代后事,而是专门留给对手李白成看的。当然,更独特的还是它的内容:“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这哪里像一份遗诏,好像是一份自责自悔书,是一份哀告和埋怨信。  这份遗诏写于农历日凌晨,地点是煤山寿皇亭上。从两天前李自成的农民军开始围攻北京城以来,崇祯已经连续两个晚上没有合过眼。17日晚上,他是在“内外诸臣误我!误我!”的通宵叹息和埋怨中度过的;18日夜间,农民军攻入北京城,精神已趋于崩溃的崇祯在连杀了几位嫔妃和亲人后曾试图出逃,努力失败后便亲自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可是钟声响了许久也没有一个人前来,彻底失望的他,只好与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寿皇亭,向这个世界作最后的告别。  寿皇亭是新近才落成的一个亭子,是崇祯操练宫内士兵之处,可如今却成了他要去见列祖列宗的地方。此时天已破晓,东方露出了鱼肚色,山穷水尽、万念俱灰的崇祯跌坐在亭子里,欲哭无泪。但他实在不甘心就这样默默地告别这个世界,他有满腹的话要对这个世界诉说,于是脱下绛***的龙袍放在大腿上,咬破手指,在衣襟上愤然留下了这份遗诏。做完这件事,他觉得可以告别这个世界了,于是自缢而亡。陪同他上吊自杀的,只有宦官王承恩一人。几天后,李白成的部队才找到这个僵死的国君。  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君主被敌人俘虏或杀死的很多,在政变中被杀的更多,但临危自杀的却没有几个,除后唐末帝李从珂与家属登楼自焚而亡之外,剩下的似乎只有崇祯一人了。本来,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崇祯已完全没有必要写什么遗诏了,因为遗诏通常要写的两项主要内容,一是指定嗣君,二是对后人提出希望,现在都没有任何意义了,但崇祯不但要写遗诏,而且咬破手指用血写在衣襟之上,表明他是有话要说的,这就是这份遗诏的内容独特之所在。  崇祯的这份遗诏,从字面上可以归结为四层意思:一是责备自己品德不足;二是埋怨诸大臣不忠心报国,欺骗了他,误了国家大事;三是自认为无脸面见祖宗;四是请李白成不要杀害百姓。而第一层意思只是虚晃一***,关键是为了烘托第二层意思----“诸臣误朕”。如果说“无面目见祖宗”确实是一件痛心的事,那么“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无疑只是一个善良的愿望而已。所以,这份遗诏的落脚点或说崇祯最想表达的意思,还是“诸臣误朕”四个字,这不仅仅是为了推卸责任,而是发自祟祯内心的呐喊。“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面对崇祯临死发出的这句牢骚和呐喊,善良的人们不能不深思。  对于崇祯的这句牢骚话,史家历来见仁见智。平心而论,崇祯对于明朝的灭亡固然难辞其咎,但他执政后还是很想有所作为的。他登基伊始,便当机立断地剪除了魏忠贤阉党集团;接着,在严惩***污吏的同时,勉励各地督抚打起精神,努力为国工作,告诫大臣摒弃门户之见,化异为同。他决心要改变大臣们萎靡的精神面貌,要整个官僚机器跟上自己的步伐,围绕自己的旨意拼命地运转。然而事实却是:他总是一个孤独的勤政者,大臣们各怀心机,各有打算,堪当重任之才寥著晨星,多数是崇祯每任用一人,便失望一人。究其原因,除了崇祯本人刚愎自用、用人失察之外,关键就在于,明朝中后期的选人用人机制产生了严重腐败和危机。  明初,开国皇帝朱元璋很注意重典治国,在官吏铨选、考核、监督方面也制定了一套严密的制度。但到明朝中后期,随着整个国家机器日趋失灵,这些制度也都遭到严重破坏。当时,官场贿赂盛行,对官员的考核、监察名存实亡,连负责考核选拔官吏和惩治贪墨的吏部官员和监察官员也大肆贪污受贿。崇祯继位后,虽然以很大决心整饬朝纲,刷新吏治,但已积重难返,最后连他自己都不得不哀叹:“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明末的官场,已俨然成了权钱交易的大市场,吏治腐败成了当时最大的腐败,是腐败的总根源。  这些通过走门子、塞票子上来的无耻之徒,其道德品性之低下不言自明,要指望他们忠心国事,有所作为,简直是痴心妄想。明王朝大厦将倾,崇祯面对和依靠的又是这么一批贪材、庸材、蠢材,他怎能不陷入“任用一人,失望一人”的怪圈,并且直到临死还牢骚满腹呢?  不有效加强对吏治腐败这个“最大的腐败”的治理,确实危险至极。从这个意义上说,重新解读一下崇祯的遗诏,恐怕不无警示意义。
范文二:古代的皇帝死后,按照惯例,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布遗诏,对身后事作出交代和安排。所谓遗诏,顾名思义,就是皇帝临死时所写的诏书。遗诏一般都是皇帝亲自所写。但在明朝,却常常是在皇帝死后由大臣主持起草的,遗诏写成的时候,皇帝早已命归西天,其内容和皇帝本人的意愿实际上没有多大关系。因此明朝的皇帝更替,往往能给久负重望的大臣一个革除弊政、整饬朝纲的机会。如明武宗和明世宗逝世后,内阁首辅杨廷和与徐?,分别起草他们的遗诏,把两朝弊政来了一个总清算,从而博得朝野一片称颂。   明朝还有一份遗诏也非常特殊,那就是末代皇帝崇祯的遗诏。我们之所以说这份遗诏非常特殊,是因为和别的遗诏相比,有许多不同:它虽然是崇祯自己写的,却是他上吊自杀前写的;它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写在衣襟上;它不是用笔墨写成的,而是崇祯咬破手指,以指当笔,用自己的鲜血写成的。这份遗诏的发布对象也很特别:它不是向自己的臣民交代后事,而是专门留给对手李自成看的。当然,更独特的还是它的内容:“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明通鉴》卷九十)这哪里像一份遗诏,好像是一份自责自悔书,是一份哀告和埋怨信。   这份遗诏写于农历日凌晨,地点是煤山寿皇亭上。从两天前李自成的农民军开始围攻北京城以来,崇祯已经连续两个晚上没有合过眼。十七日晚上,他是在“内外诸臣误我!误我!”的通宵叹息和埋怨中度过的;十八日夜间,农民军攻入北京城,精神已趋于崩溃的崇祯在连杀了几位嫔妃和亲人后曾试图出逃,努力失败后,便亲自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可是钟声响了许久也没有一个人前来,彻底失望了的他,只好与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寿皇亭,向这个世界作最后的告别。寿皇亭是新近才落成的一个亭子,是崇祯操练宫内士兵之处,可如今却成了他要去见列祖列宗的地方。此时天已破晓,东方露出了鱼肚色,山穷水尽、万念俱灰的崇祯跌坐在亭子里,欲哭无泪。但他实在不甘心就这样默默地告别这个世界。他有满腹的话要对这个世界诉说,于是脱下绛***的龙袍放在大腿上,咬破手指,在衣襟上愤然留下了这份遗诏。做完这件事,他觉得可以告别这个世界了,于是自缢而亡。陪同他上吊自杀的,只有宦官王承恩一人。几天后,李自成的部队才找到这个僵死的国君。   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君主被敌人俘虏或杀死的很多,在政变中被杀的更多,但临危自杀的却没有几个,除后唐末帝李从珂与家属登楼自焚而亡之外,剩下的似乎只有崇祯一人了。本来,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崇祯已完全没有必要写什么遗诏了,因为遗诏通常要写的两项主要内容,一是指定嗣君,二是对后人提出希望,现在都没有任何意义了,但崇祯不但要写遗诏,而且咬破手指用血写在衣襟之上,表明他是有话要说的,这就是这份遗诏的内容独特之所在。   崇祯的这份遗诏,从字面上可以归结为四层意思:一是责备自己品德不足;二是埋怨诸大臣不忠心报国,欺骗了他,误了国家大事;三是自认为无脸面见祖宗;四是请李自成不要杀害百姓。而第一层意思只是虚晃一***,关键是为了烘托第二层意思:“诸臣误朕。”如果说,“无面目见祖宗”,确实是一件痛心的事,那么,“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无疑只是一个善良的愿望而已。所以,这份遗诏的落脚点或说崇祯最想表达的意思,还是“诸臣误朕”四个字。这不仅仅是为了推卸责任,而是发自崇祯内心的呐喊。“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面对崇祯临死发出的这句牢骚和呐喊,善良的人们不能不深思。   对于崇祯的这句牢骚话,史家历来见仁见智。平心而论,崇祯对于明朝的灭亡固然难辞其咎,但他执政后还是很想有所作为的。他登基伊始,便当机立断地剪除了魏忠贤阉党集团;接着,在严惩***污吏的同时,勉励各地督抚打起精神,努力为国工作,告诫大臣摈弃门户之见,化异为同。他决心要改变大臣们萎靡的精神面貌,要整个官僚机器跟上自己的步伐,围绕自己的旨意拼命地运转。然而事实却是:他总是一个孤独的勤政者,大臣们各怀心机,各有打算,堪当重任之才寥若晨星,多数是崇祯每任用一人,便失望一人。究其原因,除了崇祯本人刚愎自用,用人失察之外,关键就在于,明朝中后期的选人用人机制产生了严重腐败和危机。   明初,开国皇帝朱元璋很注意重典治国,在官吏铨选、考核、监督方面也制定了一套严密的制度。但到明朝中后期,随着整个国家机器日趋失灵,这些制度也都遭到严重破坏。当时,官场贿赂盛行,对官员的考核、监察名存实亡,连负责考核选拔官吏和惩治贪墨的吏部官员和监察官员也大肆贪污受贿。崇祯继位后,虽然以很大决心整饬朝纲,刷新吏治,但已积重难返,最后连他自己都不得不哀叹:“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明季北略》卷十三)明末的官场,已俨然成了权钱交易的大市场。吏治腐败成了当时最大的腐败,是腐败的总根源。   这些通过走门子、塞票子上来的无耻之徒,其道德品性之低下不言自明。要指望他们忠心国事,有所作为,简直是痴心妄想。   明王朝大厦将倾,崇祯面对和依靠的又是这么一批贪材、庸材、蠢材,他怎能不陷入“任用一人,失望一人”的怪圈,并且直到临死还牢骚满腹呢?   不有效加强对吏治腐败这个“最大的腐败”的治理,确实危险至极。从这个意义上说,重新解读一下崇祯的遗诏,恐怕不无警示意义。   (摘自《秘书政治》)
范文三:一、天降恩人   明天顺七年深秋,京郊柳家庄村外的小路上,一男一女两个身穿重孝的孩子在地上长跪不起,膝下血迹斑斑。   一个三十多岁的书生走过来,惊讶地问他们在干什么。两个孩子听到问话抬头一看,女孩大喊一声:“恩人救命!”就昏过去了。   书生吓了一跳,急忙过去掐住女孩的人中,女孩很快醒了过来,跟男孩对视一眼,忽然翻身就拜!   书生急忙问他们这是怎么回事,身上的重孝是给谁带的?男孩哽咽着说:“恩人,您贵姓大名?”   书生犹豫一下,说自己叫齐真。男孩口称齐恩公,从怀里掏出一幅白绢,那齐真一看,愣住了。白绢上画着一幅人像,那人像衣袂飘飘,气韵不凡,看五官像足了他自己!   不等齐真询问,男孩就告诉他,他家就住不远的柳家庄村,小名叫柳宝,女孩是他孪生妹妹,叫柳燕。   柳宝哭着说:“齐恩公,我父亲刚刚去世两天,母亲也要离开人世,昨晚我们兄妹临睡前诚心祝祷,希望佛祖保佑我母亲遇难呈祥。结果我们俩做了一个相同的梦,梦中一位白胡子老爷爷拿了这幅画给我们,说今天来到村口三步一叩头,画里的神仙就会现身,我母亲就能得救了!结果我们醒来枕边真的放着这幅画!”   齐真恍然大悟,心里暗暗称奇,却更加为难起来:“柳宝柳燕,你们都是孝顺的好孩子,只是我手无缚鸡之力,自己也在苟延残喘,怎么能救治你们母亲呢?你们请回吧!”   听他这么一说,柳宝兄妹牵着他的衣袖泪如雨下。齐真看来心很善,犹豫了一下也就答应一起去他家看看。   柳宝柳燕带着齐真进了村子,来到一个大宅院前,院子里高搭灵棚,人来人往,看见柳宝柳燕都停下称呼“少爷、***”,柳宝兄妹并不理睬,径自带着齐真向后院走去。远远地,就听见一阵嚎啕大哭,两个孩子惊慌地加快了脚步。   只见一座厢房的外面围着几个丫鬟仆妇,正在没眼泪干嚎,一个服饰华贵的老妇人正在掐着腰喊:“给我大点儿声!使劲嚎!”下人们干嚎得更起劲了,屋子里传出一个女人哭哭啼啼的声音:“大奶奶,您就稍等片刻,让我见见我的宝儿和燕儿再走吧!”   柳宝柳燕大声喊着“妈妈”往里就跑,老妇人看见柳宝兄妹,堆下了一脸笑,说道:“你们小妈就要死了,你们还到处乱跑什么!来,孩子们,对着你小妈的屋子,大声哭,送她走!”   柳燕扁扁小嘴刚要哭,柳宝回头制止她说:“先别哭!这老女人是要逼死咱娘!”柳宝甩开老妇人的手奔过去打开房门,老妇人一愣,跺脚大骂起来,柳燕和齐真也跟了过去。   房门打开了,屋子里一个全身重孝的女人端着一只碗正在哭泣。柳宝柳燕双双扑过去大哭,女子手一颤,碗里的东西都洒了出来,柳宝夺过碗扔在地上,跟女子抱在一起,齐真想,看来这就是柳宝兄妹的娘亲了。从他们的哭诉中齐真弄明白了,柳宝柳燕兄妹俩是这个大户人家的小妾所生,现在父亲死了,大夫人逼着小妾殉葬,小妾却舍不得孩子,一直在拖延。   那大奶奶正在跳着脚叫骂,喝令仆妇们继续大哭逼小妾上路,齐真走过去说道:“夫人,看那小夫人年纪不过二十多岁,你就忍心看两个孩子七八岁就没了亲娘吗?”   大奶奶冷冷地打量着齐真,不屑地说:“你是什么人?这是我的家事,要你操什么心!”   齐真淡淡一笑,说自己是路过此地的旅人,看见俩孩子可怜才斗胆求情。大奶奶抖着手里的一张纸说:“看见没?这是我家老爷的亲笔遗言,要这个最心爱的小老婆殉葬,到那边伺候他去!”   齐真接过来一看,尽管字迹潦草无力,可还是能看清楚,大奶奶说的是实话。柳宝柳燕儿奔出了屋子,再次跪倒在齐真面前苦苦央求救救亲娘。齐真只好说:“虽然是家主有命,可这活人生殉的家规太有违人道了,请夫人看在我的薄面,放过小夫人吧。”   大奶奶冷笑着哈哈两声:“你的薄面?小子,你脸没那么大!有违人道?自打我朝太祖成祖起,哪个皇帝驾崩不都是妃子宫娥生殉的?难道那些就不是人命?上行下效,现在你说什么人道,这话你敢去皇宫大内说吗?年轻人,别读了几天书就信口雌黄,来呀,给我轰出去!”   看来这大奶奶不是等闲之辈,伶牙俐齿说得齐真干瞪眼说不出话,一旁早聚集了不少家人,听到大奶奶的吩咐拿着棍棒就来追打齐真,齐真本来就瘦弱,见此情景惊慌失措,掉头就跑,一口气跑出了大门,突然一声高呼传入耳鼓:“万岁万岁万万岁!”   大门外站着几个穿朝服的官员,最前头的一个正是大明刑部侍郎刘渊。那刘渊看见齐真跪倒就拜,口称微臣护驾来迟,死罪死罪。   追出来的家丁们都惊呆了,掉转头往回就跑,急迫之下乱成一团。   那齐真苦笑着喊刘渊平身,原来这正是当今皇帝,英宗朱祁镇。   二、废弃祖制   英宗经过土木堡之变和七年南宫囚禁,身体大不如前,才三十七岁就已经病骨支离。这几天精神稍微健旺点儿,带着心腹官员和太监出宫闲游了几次,今儿到了这柳家庄村口,他一时兴起遣开了刘渊众人,要自己走走,居然遇上了这档子事儿。   那大夫人率领家人跪倒在地连声请罪。英宗是个慈善大度的人,一笑说道:“夫人,刚才我说看在我的薄面给俩孩子留下他们的亲娘,你说我的脸没那么大,是不是?”   大夫人汗流浃背,哭丧着脸把头磕得咚咚响:“民妇该死!民妇该死!民妇有眼不识泰山,万岁爷,天下还有谁比您的脸大呢,您怎么说,民妇就怎么做,马上就撕了这遗嘱,这都是老爷子临终乱命,当不得真的!”   英宗的神色黯淡下来:“乱命?也未必。好吧,就算是我跟你说个情,放过小夫人,而且以后你要好好待他们母子!”   大夫人拼命答应。小夫人揽着两个孩儿一起给英宗磕头谢恩,英宗的脸上却流露出一丝悲伤,摆摆手带着人走了。   转过年到了正月,英宗病体沉重,再也无力出宫了,很快卧床不起。这天傍晚,他昏昏沉沉中听到耳边有人哭泣,睁眼一看,是最宠爱的容妃在呜咽流泪,一旁的钱皇后却神色平静,并没有容妃那么悲伤。
  英宗一阵难过,吐出了一口鲜血,喘息了半天才说:“容妃,你放心,朕早就打定了主意……”容妃更加悲戚起来,钱皇后摆摆手让她退下,拿出一张白绢给英宗过目,英宗凝神一瞧,上面都是宫女妃嫔的名字,容妃赫然排在第一位。   不等英宗询问,钱皇后就从容地说:“万岁,臣妾一夜没睡,草拟了这份名单,这是您百年以后,殉葬的妃嫔名字。这些您喜欢过的女子都在内。您看看,还有没有遗漏?”   英宗吃了一惊,眼前那些娟秀的名字变成了一张张美丽的脸。他又剧烈地咳嗽起来。   钱皇后赶紧给他***胸口,微笑着说:“当然,您最疼爱的,当属臣妾。所以臣妾督促这些女子西行以后,就去陪您。”   说到这里,钱皇后的一只眼睛里终于流下了一行泪水。   英宗拉着钱皇后的手,想起自己这一生的坎坷经历,当过皇帝,做过囚犯,做过废帝,每一次都有结发妻子钱皇后的亲密陪伴,连她的一只眼睛,也是在自己成为阶下囚的时候因为悲伤哭瞎的。   英宗摇摇头,让钱皇后叫刘渊过来。   刘渊来到英宗榻前,英宗似乎精神了一些,他把那份殉葬的名单递给刘渊,刘渊大惊失色,两行老泪夺眶而出。英宗说道:“就算不是受那柳宝柳燕兄妹的触发,朕也想过废弃妃嫔殉葬的祖制了,不过还没下定决心。说起来还要感谢那次偶遇啊!”   刘渊跪倒在地,连连叩头请罪。英宗平静地说:“你当朕是傻子吗?那柳家的事儿,分明是你做的一局呀,那幅画,就出自你的手笔。按说判你欺君之罪,你不冤枉吧?”   刘渊泣不成声:“罪臣该死!那几日圣上总去那边散心,罪臣就动了这个念头,看那柳家庄的柳家大办丧事,逼迫小妾殉葬,罪臣有意找到那两个孩子拦阻圣上,也好救下那无辜的小妾一命!”   英宗点点头,无力地抬起胳膊,慢慢扯碎了那份名单,闭着眼睛说:“刘爱卿,朕得多谢你的提醒,看看生死与共的皇后,还有服侍朕多年不曾有半点差错的容妃,怎么能忍心让她们生殉呢!朕虽然一生坎坷,宠信奸佞,根本没脸见祖宗于地下,不过朕临死要做一件大事。你给我草拟一份诏书,废掉妃嫔殉葬的祖制,还要昭告天下,大明黎民百姓,再有生殉者,全家问罪!”   刘渊老泪横流,磕头出血,连呼圣上圣明,英宗已经合上了眼睛,似乎睡着了。   刘渊悄悄退出去,寝宫门口,容妃还在擦着眼泪,看到他出来施了一个礼,叫了声:“多谢父亲……”刘渊赶紧搀扶起容妃,眼泪却再也止不住了。   选自《山海经》2012.6上
范文四:通观 古往今 来有 关遗诏 的种种事情 , 可以用一句话加 以总结 : 所谓 的遗诏 问题 , 都是活人 借死人  的 口说话 , 体现的都是活人的利益。死人说得好 , 活人接 着说 ; 死人没有说 , 活人代他说 ; 死人说得 不 
好 , 人 修 改 重新 说 。 活  
秦始皇遗诏  封信 , 毁灭 了一个王朝 
急 在 病 榻 前 口授 遗 诏 , 排 后 事 。这 就   安
葬等 一 切 事 宜 。  
口李 开元 
有 关 秦 始 皇 遗 诏 的 问题 , 百 年 来 , 千   不 断 地 被 提 起 , 不 断 地 被 质 疑 。 秦 始  也 皇 临 终 前 真 的 留下 遗 诏 了 吗 ? 这 个 遗 诏  真 的被赵 高等人掉 了包 , 帝 同真的 因 秦  
为这 个被 掉 了包 的遗 诏 而亡 国了 吗?  
是 历 史 上 有 名 的 始 皇帝 遗 诏 , 是 一 桩   又
始皇帝 口授遗诏时 , 幼子胡亥是唯一  在他身边的儿子 , 也是他有意立为继 承人 
的 爱 子 。 然 而 , 最 后 的决 定 关头 , 并  在 他
聚讼纷纭的历史疑案 。关 于这件事 ,史  《 记· 秦始 皇本纪 》 这样记 载的 : 是 至平原 
津 而 病 。 始 皇 恶 言死 , 臣莫敢 言死  群
事 。上 病 益 甚 , 为 玺 书 赐 公 子 扶 苏 日 : 乃   “ 与丧 会 咸 阳 而 葬 。  ”
没有将后事交代给近在身边的胡亥 , 而是 
交 代 给 了 远 在 上 郡 的 扶 苏 。对 于 这 件 舍 
近求 远 的 事 情 , 们 只 能 作 这 样 的 解 释 : 我   经过 十个 月 的 亲 自考 察 , 皇帝 最 终认 为  始
这 就 是 古 代 历 史 记 载 的 问 题 , 系  关
我 们 不 妨 考察 考 察 。   秦 始 皇 三 十 七 年 七 月 , 游 天 下 的  巡
帝 国命运 的如此大事 , 寥寥数语 , 而且语 
焉 不 详 。 这 封 后来 被 称 为遗 诏 的 “ 赐公  
胡亥不适合做 自己的继 承人 , 他从扶苏摇 
摆到 胡亥 的心 又 从胡 亥摆 回到扶 苏 。   始 皇 帝 口授 遗 诏 时 , 场 的 有 三 位  在
始皇帝在芝罘 ( 今山东烟 台) 乘船射杀 了   大鱼 以后 , 沿海西行 , 踏上了归返咸 阳的 
回 程 。车 驾 一 行 抵 达 平 原 津 ( 山 东 平  今
子扶 苏玺书 ” 竟然 只有七 个字 “ , 与丧会  成 阳而葬” 。从上面这段纪事的字面上 ,   我们 只知道 始皇帝 身前厌恶 谈死 , 没  也
有 人 敢 在 他 面前 谈 有 关 死 的事 情 。 他 一  直 怀 着 不 死 的期 望 , 懈 地 与 死 神 搏 斗 , 不   他 对 身 后 的事 情 长 期 没 有 明 确 的交 代 。  
重要人物 , 胡亥 、 李斯和赵高 。胡亥本来 
是 没 有 政 治 能 力 也 没 有 政 治 野 心 的年 轻 
原境 内) 始皇帝 突然染 病。 卜 , 卦的
是 -- -- 有 北 方 的 山鬼 作 祟 。 始 皇 帝 紧 急  派 遣 心 腹 大 臣 蒙 毅 前 往 代 县 ( 河 北 蔚  今
人, 他坦然接受 父亲的决定 , 没有多余 的 
遐 想 。但 是 , 亥 的 老 师 赵 高 却 另 有 想  胡 法 。当时 , 高 的官职 是中车 府令兼行  赵
县) 带, 一 替代 自己祭祀 名 山大 神 , 祈求 
消 灾 除病 。   车 驾 渡 过 黄 河 抵 达沙 丘 平 台 ( 河  今
北 广宗境 内 ) , 皇帝病 情急遽 恶化 , 时 始  
不过 , 生命 的最 后时刻 , 在 他终于认 输 ,   向死 神低头 , 不得不 承认 自己的死期来 
临 。 他 从 不 死 的 幻 想 中 省 悟 过 来 , 定  决 安 排 自己 的后 事 。他 将 后 事托 付 给 长 子 
扶 苏 , 令 扶 苏 从 上 郡 回到 咸 阳 , 持 丧  诏 主
玺符令事 , 始皇帝 的遗诏 笔 录当然 由他 
加 盖 皇 帝 玺 印 , 口送 出 。 他 扣 留 了遗  封 诏 , 动 胡 亥 和丞 相 李斯 , 毁 了遗 诏 的  说 销 原 本 , 外 伪 造 了 一 份新 的 遗 诏 , 令 长  另 诏 子 扶 苏 自杀 , 幼 子 胡 亥 为 继 承 人 。这  立
政府法制2 1 年  01
不得 不停驻 下来 。始皇帝 预感不 祥 , 紧 
件事 , 称“ 史 沙丘 之 谋 ”  。 “ 丘 之 谋 ” 关 键 , 是 遗 诏 问  沙 的 正 题 。始 皇 帝 临 终 之 前 真 的 留 有 遗 诏 吗 ?   这 个 遗 诏 究 竟 写 了些 什 么 内容 ? 这 个 遗  诏 真 的先 被 赵 高 扣 留 , 来 被 掉 包 了 后  
诏 被宣扬 , 被执 行 。汉武 帝死前 托付 幼  子 与霍 光 等 人 的 事 情 , 当 属 于 这 一  应 类 。3本有遗诏 , 是其内容不合 于处理  . 但
临 终 事 宜 的 人 的 利 益 , 是 遗 诏 被 销 毁  于 隐 瞒 , 伪 造 出 一 个 新 的 。那 么 , 皇帝   再 始 的 遗 诏 问 题 , 竟 应 当 属 哪 一 类 呢 ? 我  究 们 不 妨 根 据 上 述 三种 情 况 作 一 个 判 断 。  
述 赵高扣 留了始 皇帝 的遗 诏 以后 , 直接  来 见胡亥 说 : 上崩 , “ 无诏 封王诸 子而独  赐长子 书。长子至 , 即立为 皇帝 , 而子无  尺寸之地 , 为之奈何?  ”
这 句 话 的 意 思 是 : 皇 上 过 世 , 有  “ 没
诏 书封赐 诸位 王子 , 只有一封 书信单 独 
赐 予 长 子 扶 苏 , 子扶 苏 到 了咸 阳 以后 , 长   当 即 立 为 皇 帝 , 公 子 您 则 连 尺 寸 的 封  而
实 际上 , 仅 限 于 始 皇 帝 的 遗 诏 , 不 在  整 个 中 国 历 史 上 , 诏 就 是 一 个 不 断 地  遗 出现 而 又 始 终 说 不 清 的 复 杂 问 题 。 为什  
看来 , 秦始 皇 的遗诏 问题 属 于第 三 
类 。 史 记 》 处 理 是 比 较 合 于 史 实 和
情  《 的
土都 没 有 , 此一来 您怎 么办 ? 赵 高所  如 ” 说 的“ 赐长 子 书 ” 是 那封 被 销毁 的 遗  就 诏, 内容 尽管不清 , 扶苏将 由此 即位成 为 
皇帝 的事 情 却 是 明 白无 误 的 。   通 观 古 往 今 来 有 关 遗 诏 的 种 种 事  情 , 以用 一 句话 加 以总 结 : 谓 的遗 诏  可 所
么 这样说 呢? 所谓遗 诏 , 因为是 先帝 的 
临终 之言 , 言人 已经死 去 , 无对证 ; 留 死   接 受 遗 诏 的 人 , 往 只 有 先 帝 临 终 前 围  往 绕 在 身 边 的 寥 寥 数 人 , 们 都 是 深 深 卷  他 入 政 治 旋 涡 中 心 的 枢 要 人 物 , 然 会 根  当 据 自 己 的 利 益 处 置 先 帝 遗 留 的 种 种 问  题, 也包 括 所 谓 的 遗 诏 问题 。 那 么 , 些  这 人将 如 何 处 理 遗 诏 问 题 呢 ?   从 历代 的 事 例 来 看 , 谓 遗 诏 问 题 , 所  
大 体 有  种 情 况 : . 无 遗 诏 , 来  现  1 本 后
理的 。突然 死亡的始皇帝 临终前 匆匆 留  言, 将后 事托付与 长子 扶苏 , 由于笔录下 
来 的遗 言 已 经 被 销 毁 , 以 只 留 下 一 句  所 意 向性 的证 言 :与 丧 会 咸 阳而 葬 。  “ ”
与, 参与 ; , 丧 丧礼 ; , 合 。扶 苏  会 会
是 长 子 , 参 与 丧 事 就 是 主 持 丧 葬 仪  他 式 。秦 始 皇 死 在 巨 鹿 郡 沙 丘 , 遗 体 将  其 被 运 回 成 阳 , 苏 在 上 郡 , 以召 他 回成   扶 所 阳, 与灵 柩 会 合 , 父 亲送 终 。 为  
这 句 意 向性 的证 言 究 竟 是谁 留下  的 , 们 已经 无 法 知 道 了 。不 过 , 皇 帝   我 始
问题 , 都是活 人借死人 的口说话 , 体现 的 
都 是 活 人 的 利 益 。 死 人 说 得 好 , 人 接  活
着说 ; 死人 没有说 , 活人 代他说 ; 人说  死
得不好 , 人修改重新说 。 活   古 往 今 来 , 史 在 变 化 , 性 却 没 有  历 人 改 变 。 类 似 的 政 治 舞 台 , 时 上 演 着 类  不
的 所谓 遗 诏 , 南 处 理 临 终 事 宜 的 人 , 是 根  据 自己的意愿 制作 出来 的 , 明代的遗  如 诏 多是 如 此 。2本 有 遗 诏 , 诏 的 内容 也   . 遗 符 合处理 临终事 宜 的人 的利益 , 是遗  于
赐 书 扶 苏 的 重 大 政 治 意 义 , 事 人 之 一  当 的 赵 高 曾 经 作 过 一 个 比较 明 确 的 解 释 ,  
似的政治剧 目, 间的道理 和历史教训 , 其   值得我们深刻反省和思考 。 ’    
( 辑 编 黄 晓玉 )  
这个解释见 于《 史记 · 李斯列传 》 文 中叙  ,
的 多 , 是 契 丹人 抢 你 们 的 多?  还 ”
赵 匡胤说 : 汉 超是 我 的好 干部 。 “   他是 爱你的女儿才 ‘ ’ 取 了回
去 , 会 亏  不 待 她 。 你 与 其 让 女 儿 嫁 种 田佬 , 不 如  还
上 访 的 百姓 心 想 . 是 契 丹 人 抢 的  还
多, 于是 没话 说 了 。  
北 宋 赵 匡胤 扫 荡 了 五代 后 唐 、 周  后
“ 有 几 个 女 儿 , 们 都 嫁 了什 么 你 她  
人 ? 赵 匡 胤 问 一 个女 儿被 抢 的 百姓 。 ”  
让 她 在 汉 超 家享 富 贵 !  ”
这 一 番 话 把 上 访 的 百 姓 说 得 心 服 
等山寨皇帝后 , 自己当上 了皇帝。他 重 
用 了 一 个 先 后 给 两 个 山 寨 皇 帝 卖 命 的 
“ 嫁 什 么人 啊 . 不 是 面 朝 黄 土  能 还 背 朝 天 的种 田佬 。  ”
口服 , 们 高 高兴 兴 地 回 家去 了。 他  
将 军李汉超 , 让他 带三千兵到 关南地 区  
当边 防 部 队 司 令 ( 巡检 使 ) 负责 对 付 经  ,
事后 , 匡胤把 李汉超找 来 , 备  赵 责
他 :你 要 花 钱 怎 么 不跟 我说 , 抢 老 百  “ 去
常 越 界 骚 扰 的 契 丹 人  李 将 军 不 负 重 
托 , 快 击 退 了 契 丹 人 , 南 百 姓 生 活  很 关
稳 定。  
姓的 ?说 完 , 给 李汉超 几百两银 子 , ” 赐  
让 他 拿 去 “ 赃 ” 还 给被 抢 的 百姓 。 退 。  
欧 阳修 在 《 田 录》 绘 声 绘 色地  归 里
记 下 了这 件 事 。  
赵 匡胤 又让 李 汉 超 兼 任 齐 州 ( 济  今
南 ) 备 司令 ( 警 防御 使 ) 齐 州很 富 庶 , 。   每 年 的 GDP 税 收 都 很 多 。 但 李 汉 超  和 这 人 没 有 受 过 法 纪 教 育 , 常 违 法 乱  经
纪 , 老 百 姓 的钱 不 还 、 抢 民 女 做 自 借 强  
现 在 看 来 , 匡胤 可 能 是 最 会 做  赵 “ 想工作 ” 皇帝 , 思 的 忆苦 思 甜 , 歪理 正 
说 , 下 强 抢 民女 反 而是 民 女捡 了大 便  部
己 小老 婆 之 类 的 坏 事 没 少做 。 老 百 姓 
开 始 还 能 忍 , 间 长 了 忍 无 可 忍 , 到  时 就 京城 上 访 。  
赵 匡胤 接 见 了上 访 的 百 姓 , 酒 好  好
关 于李 汉超 , “ 更 令 ” 官 名 , 在 率 ( 相  当 于秘 书 长 ) 铉 的 《 公 德 政 碑 》 徐 李 里是  另 一 种 说 法-- -- 李 汉 超任 职 期 间 , 区  辖 政 治 清 明 , 员 和 老 百 姓 关 系密 切 , 官 老  百 姓 后 来 上 书 赵 匡 胤 要 求 为 李 汉 超 树  碑 立 传 。 这 可 能 是 李 汉 超 后 来 吸 取 教  训 改 正 了错 误 , 可 能 是 皇 帝 和 老 百 姓  也
看 问题 角度 不 同的 原 因吧 。   ( 辑 编 黄 晓玉 L  
菜招 待 , 后 和 蔼 可 亲地 问 : 自从 汉 超  然 “
到 了关 南 , 契丹 人 骚 扰 过 你 们 几 次 ?  ”
次也 没 有 。  ”
“ 往 契 丹 人 侵 犯 时 , 们
能 保 得  以 你
钱财和老婆 、 女儿吗?是 汉超 拿你 们 
赵 匡胤做  思想 工作 "  
政府法 01 制21年 
范文五:《康熙遗诏》,亦称《康熙皇帝遗诏》,是史学界研究康熙死后雍正皇帝即位之谜的重要实物,长期被支持“雍正合法继位说”的学者作为证据列举。全文如下:   从来帝王之治天下,未尝不以敬天法祖为首务。敬天法祖之实在柔远能迩、休养苍生,共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保邦于未危、致治于未乱,夙夜孜孜,寤寐不遑,为久远之国计,庶乎近之。 今朕年届七旬,在位六十一年,实赖天地宗社之默佑,非朕凉德之所至也。历观史册,自黄帝甲子迄今四千三百五十余年共三百一帝,如朕在位之久者甚少。朕临御至二十年时,不敢逆料至三十年,三十年时不敢逆料至四十年,今已六十一年矣。《尚书*洪范》所载: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五福以考终命列于第五者,诚以其难得故也。今朕年已登耆,富有四海,子孙百五十余人,天下安乐,朕之福亦云厚矣,即或有不虞心亦泰然。念自御极以来,虽不敢自谓能移风易俗、家给人足,上拟三代明圣之主,而欲致海宇升平,人民乐业,孜孜汲汲、小心敬慎,夙夜不遑,未尝少懈。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此岂‘劳苦’二字所能概括耶?前代帝王或享年不永,史论概以为酒色所致也,皆书生好为讥评,虽纯全净美之君,亦必抉摘瑕疵。朕今为前代帝王剖白言之,盖由天下事繁,不胜劳惫之所致也。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若帝王仔肩甚重,无可旁诿,岂臣下所可以比拟?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政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勤劬一生了无休息之日,如舜虽称无为而治,然身殁于苍梧,禹乘四载,胼手胝足,终于会稽,此皆勤劳政事、巡行周历,不遑宁处,岂可谓之崇尚无为、清静自持乎。《易》遁卦六爻,未尝言及人主之事,可见人主原无宴息之地可以退藏,鞠躬尽瘁,诚谓此也。   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太祖、太宗初无取天下之心,尝兵及京城,诸大臣咸云当取,太宗皇帝曰:明与我朝素非和好,今欲取之甚易,但念系中国之主,不忍取也。后流贼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祯自缢,臣民相率来迎,乃剪灭闯寇入承大统,稽查典礼,安葬崇祯。昔汉高祖系泗上亭长,明太祖一皇觉寺僧,项羽起兵攻秦而天下卒归于汉;元末陈友谅等蜂起,而天下卒归于明。我朝承袭先烈,应天顺人,抚有区宇,以此见乱臣贼子无非为真主驱除也。凡帝王自有天命,应享寿考者不能使之不享寿考,应享太平者不能使之不享太平,朕自幼读书于古今,道理粗能通晓,又年力盛时,能弯十五力弓,发十三握箭,用兵临戎之事,皆所优为。然平生未尝妄杀一人,平定三藩,扫清汉北,皆出一心运筹。户部帑金,非用师、赈饥未敢妄费,谓皆小民膏脂故也,所有巡狩行宫不施采缋,每处所费不过一二万金,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余万尚及百分之一。昔梁武帝亦创业英雄,后至耄年,为侯景所逼,遂有台城之祸;隋文帝亦开创之主,不能预知其子炀帝之恶,卒致不克令终,皆由辨之不早也。朕之子孙百有余人,朕年已七十,诸王大臣官员军民与蒙古人等无不爱惜。朕年迈之人,今虽以寿终,朕亦愉悦至。   太祖皇帝之子礼亲王王之子孙,现今俱各安全,朕身后尔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雍亲王皇四子胤?,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舆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 卯   对于这份所谓的《康熙遗诏》,史学界争论颇多。支持雍正皇帝即位的史学家认为这是康熙钦定遗诏,反对者则认为这是根据康熙五十六年的遗诏修改而成。《康熙遗诏》真迹现存于第一历史档案馆。 (□本刊编辑)
范文六:同治帝死前是否有“遗诏”
同治帝临终之际,到底是否留有遗诏呢?还有待历史考据。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同治帝的后宫生活,遭到慈禧太后的干预。据记载,宫禁之中,天子想临幸后妃,先由皇后传谕某妃,饬令晚间侍寝,皇帝晚上才可去。而皇帝去时,一定要带上盖有皇后玉玺的印符,否则,即使皇帝到某妃处,她们也可拒不接受。明代,世宗时,宫女杨金英因事纠集数名宫女,想勒死世宗,未遂。明宫廷于是定下了严格的后宫制度,以防不虞。清廷延续了这种制度。
同治帝病倒以后,行动不便。由于冶游小胡同已不现实,便想起了宫中的妃子。一天,他情绪很好,想去慧妃宫中。慧妃本是慈禧的红人,是同治帝后妃中最具魅力的女人。同治帝征求皇后的意见。皇后与慧妃本不合,再加上皇上有病,皇后没有同意。同治帝竟长跪地上,苦苦哀求。皇后不得已,铃上印,并嘱咐要节劳。哪知,第二天一早,传出消息,皇上因房事过度而病情加剧,皇后十分后悔。
那么,同治帝在临终之际,会做出哪些安排呢?
天嘏《满清外史》记载,皇上病危,太医奏对已无力挽回。同治帝便命召见军机大臣、侍郎李鸿藻入见。李鸿藻进宫时,见皇后在侧,想退出去,皇上止之道: “师傅是先帝老臣,你是门生媳妇,不用回避,我有要事对你们说。”李鸿藻急忙免冠叩头相见。皇上说:“不用多礼。”皇上握住李鸿藻的手道:“我不行了。”皇后及李鸿藻均失声痛哭。皇上道:“不要哭了。皇后,我死后,必立嗣,你看谁可以立,要迅速说出来,以防不测。”皇后道:“国家要立年长的同君,我不愿立个幼子,像太后一样垂帘听政,贻误国家。”皇上笑道:“你知道这点就很好,我无忧矣。”于是,皇上与李鸿藻一起谋立太子,以贝勒载澍入承大统,并口授遗诏,李鸿藻跪书于纸上,共有1000余字,其内容是防止慈禧专权。密诏写完后,皇上道:“师傅休息去,明天也许还会见上一面。”谁知胆小如鼠而又老谋深算的李鸿藻背叛了同治帝,他出门后,已吓得面无人色。为回避祸事,他急忙跑到慈禧处,请求召见。见到慈禧,李鸿藻即叩头请求免罪,
并交出密诏。慈禧看后大怒,撕碎遗诏,并喝出李鸿藻,下旨断绝皇上的医药、饮食。不久,皇上驾崩。
张祖翼《清代野史》记载:“及帝弥留之际,后不待召哭而往,问有遗旨否,且手为拭脓血。帝力疾书一纸与之。尚未阅竟,忽慈禧至,见后悲惨,手拭帝秽,大骂曰:,,妖婢,此时尔犹***,必欲死尔夫耶!皇帝与尔何物,可与我。"后不敢匿。慈禧阅迄,冷笑曰:,,尔竟敢如此大胆。"立焚之。或曰言继续事也。”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记载:“穆宗毅皇帝弥留时,遗诏以嗣皇帝仁孝聪明,必能仰承付托……”
以上种种资料证明,同治帝临终之际,是有遗嘱的,因为,他从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下午发病,到十二月初五日病逝,其间有36天的时间,他完全可以从容布置后事。所以,同治帝遗诏应该是存在的。
同治死后,立载?为帝。皇后认为,以寡嫂居于宫中,不成体统,再加上慈禧百般刁难,悲痛万状,水米不进。皇后父亲崇绮闻知后,便入宫探视。他见女儿如此消瘦,便奏闻慈禧。慈禧道:“皇后如此悲痛,可以随大行皇帝去吧。”崇绮一阵心痛,他万万没有想到,皇帝一死,自己的女儿也已无生路。于是,万般无奈,让家人送去一封家书。皇后打开一看,只有一“死”字,她认得那是父亲的笔迹。不久,宫中果真传出皇后崩逝的消息。
范文七:玄烨(),清朝皇帝。年在位,年号康熙。满族。爱新觉罗氏。清世祖第三子。顺治十八年(1661年)嗣位。时年八岁,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共辅政。康熙六年(1667年)亲政。八年,暗结内大臣索额图等人智捕鳌拜,夺回大权。亲政后,宣布永停圈地,准许壮丁“出旗为民”,又奖励垦荒,蠲免钱粮,任用靳辅,陈潢治理黄河,规定“额外添丁,永不加赋”;设立南书房掌票拟谕旨,加强皇权;又平定三藩叛乱,派兵攻入台湾,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巩固了国家统一;又巡行东北,两次发起雅克萨反击战,沉重打击沙俄侵略势力,派索额图、佟国纲赴尼布楚与沙俄谈判边界问题,行前确定黑龙江流域的广大领土“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少弃之于俄罗斯”的原则,签定《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使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得到巩固发展。他一生苦研儒学,表倡程朱,开博学鸿儒科,设馆纂修《明史》,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对自然科学,诸如数学、水利、测量等亦多涉猎,在位六十一年。   《预立遗诏》实质上是康熙对自己平生所思所为的一次系统的自我总结与自我评价。其基本之点主要有:一,继位以来,以“敬天法祖”为施政总则;二,享年之高,在位之久,为秦汉以来帝王之首;三,殚心竭力,勤于政事;四,用兵临戎,统一国家;力戒骄奢,节用爱民;不尚虚文,力行实政。综观康熙的一生,应当说康熙的自我总结与评价是相当诚实的,大体符合历史的真实写照,并无特别浮夸之词。正因为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没有怡然陶醉于自己所创造的“十全武功”与德政之中,故在最后数年的帝王生涯中,仍寓有某些进取与革新的精神,从而把自己与历史上同样有作为的一些皇帝区别开来,并为他那忧郁的晚年铸进新的亮色。      本帝小时候身体素质十分强壮,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有病。自今年春天开始得了头晕症,以后渐渐消瘦,直到秋天去边塞打猎,由于蒙古地方的水土很好,精神又日见雄健,颜色面貌丰满,每天骑马射箭都不觉得疲乏了。回到京城后,因为皇太后身体不适,心神忧虑,头晕病又频频发作。我有些平日里想说的话,今天特地召集你们来当面说清。   古往今来的帝王治理天下,没有不以敬重天意,效法祖制为首要事情的。敬重天意、效法祖制的实质在于能施恩天下,保护苍生。以天下的公利为利,以民众之心为心,体贴群臣,爱民如子,保卫国家在出现危险之前,治理国家于未发生动乱之时,日日夜夜孜孜不倦地操劳,使用手段要宽严相济,经验与权术互补,以追求国家的长治久安。自古以来真正得到天下正道的,都不如我朝,太祖、太宗皇帝开始并没有获取皇位的本心,曾经带兵到京城,诸位大臣都奏请应当获取天下,太宗皇帝说:“明朝与我国一向不和好,现在战胜它相当容易。但考虑到他们是中国的君主,所以不忍心这样做。”后来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祯皇帝自杀,臣子民众相继来迎接我们,这才出兵灭掉李闯,入主中原。过去项羽起兵攻打秦朝,后来天下终于归服于汉朝,当初汉高祖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而已。元朝末年陈友谅等一同起义,而天下又终于统归明朝,当初明太祖也不过是一个皇觉寺的和尚而已。我朝承续先烈足迹,顺应天意民心,最终能统一天下。由此可见那些乱臣贼子不过是被真龙天子驱使而已。   我今年已将近七十岁,在皇帝位已经五十多年,实际上是依赖天地、祖宗的保佑,并非是由我的德性好而达到的。我自幼读书,对古今道理大致通晓。凡做帝王的,都自有天命定数。凡是应该享受长寿的,都不能使他们不享受长寿;凡是应该享受太平的也不能使他们得不到太平。自黄帝甲子年开始一直到今天的四千三百五十年间,称皇帝的人就有三百多名,但是秦朝以前的三代记载未可全信。秦始皇元年到今天的一千九百六十多年间,称帝而有年号的就有二百一十一人。我是什么人,自秦汉以后,在皇帝位而时间长的,却以我为首。古代人把不自大自夸、知道满足为能保持始终的根据。综观上古三代以后,帝王在位久的不能给后世留下名言;寿命短的,又不知道治理天下的甘苦。我已经老了,在位也久了,无法预料死后人们对我的议论如何,从当前实际出发,我不得不痛哭流涕,事先随手记下来,担心天下人不理解我的苦衷。   由古至今,不少帝王把死看成忌禁,我每当看这些人的遗诏,都觉得不是做帝王的语气,并非是自己心中所想所说的话。这些都是在他们临死前处于迷糊状态时,找大臣们代笔随意编写的。我则不想这样办,现在提前让你们知道我的真实本意。从我登基后二十年,还敢料想到三十年,到了三十年就不敢逆料以后四十年,现在我已经做了五十七年了。《尚书·洪范》一书中记载:第一是长寿;第二是富贵;第三是健康平安;第四是有好的品德;第五是有始有终。这“五福”把有始有终放在第五位,可见这是最难做到的。现在我已年近七十,子孙有一百多人,天下初步安定,四海一片升平。虽未能达到移风易俗,人人满足,但我却一直孜孜以求,小心谨慎,日夜操劳,不敢少有懈怠。殚心竭虑数十年如一日,岂只仅仅是“劳苦”二字所能概括的!前代有些帝王寿命不长,史论都认为是因为过分放纵,沉湎于酒色造成的。这些都是读书人讥讽的评语。其实虽是纯金一样尽善尽美的君王,也必然能找出他们微小的错误。要是由我代替前代帝王表白,我以为他们都是由于天下事太繁杂,难以胜任疲惫繁劳所造成的。诸葛亮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臣子,惟有诸葛亮一个人这样。而帝王责任的重大却无法推卸,这岂是做臣下所能比拟的。做臣子的,可以做(官)就做,可以停止就停止,年老了交出权柄告老还乡,抱子弄孙.还可以悠然自得。为君者却勤劳一生,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比如舜,虽称是“无为而治”,然而却死在苍梧;大禹乘着四马快车,手足磨出了老茧,但却终止生命于会稽。像这些人都是为政事勤劳,到处巡视奔忙,惶惶不可终日,怎么能说是崇尚无为、自持清静呢?《易经》的遁封六爻中都没讲到君王的事情,可见君王本来就没有安息的地方可以退守藏身,说鞠躬尽瘁,实际上就是对此而言的。过去有人说,帝王治国应抓纲要,不必总揽琐碎小事。我私下却不以为然。一事不谨慎,就会贻害全局;一时不谨慎,就会为千秋百代留下遗患。不注意小节,最后终会累及大节。所以我处理每件事情都必定小心谨慎。就是说,今天留一二件事未处理,明天就会多一二件事,如果明天再贪图安逸,则后天愈积愈多。万分重要的事情实在不容拖延,所以我在其位,无论事情巨细,即使是奏章内的一个错字,也必定改正后发出,这大概是因为对事情不敢疏忽的天性决定的。五十多年来,常常是在事发前做好准备,天下亿万人也都拥戴我这样做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怎么可以说执政不需要总揽细小事务呢?   我自幼强健,力量很大,能拉十五力的硬弓,连发十三把箭,用兵打仗,都是我的擅长。然而我平生却不曾随便杀一个人。平定三个边藩,扫清大漠以北,都是由于运用策略,户部所管的钱财,除非用兵和赈灾,从来不敢胡花,以为这些钱财都是民脂民膏的原故。所有用于巡视、休息的行宫,都不搞修饰,每一处工程的费用,都不过一二万两,同每年兴修水利所耗费的三百多万两相比,还不到百分之一。我从小时候读书时起,就知道酒、色应戒除,坏人应防备,所以到老没病。自康熙四十七年大病一场以后,心神大伤,渐渐地不如以往了,何况日理万机,都由我决定,每每觉得外观表现出来精神紧张,体内却消耗心血。真恐怕将来有一时不测,说不出话来,我的心里话无法倾诉岂不可惜?一一道来,可以尽吐平生所历,岂不快哉!
  人有生必定有死,如朱子所说:“天地循环的道理,就如同昼和夜。”孔子说:“处平正通达之中而听从天命。”这都是圣贤主张的大道理,(对死)哪值得恐惧呢?我近来多病,觉精神恍惚,身体虚弱疲惫,转身走动非让人扶持则步履困难。当年我曾立下以天下为己任、死而后已的志向,现在我抱病工作,忧郁健忘,所以深恐颠倒是非,出现错乱。心神为天下操劳,又得不到休养,目视不辨远近,耳听不分是非,吃的少做的多,这样岂能长久?何况太平日久,人心懈怠,福尽祸至,佳运去而恶运来,元首琐碎而大臣懒惰。到了万事都毁坏以后,必然招致天灾人祸纷杂并至,虽心有余而精神不够,懊悔不及,振作不起来,呻吟在病床,死不瞑目,岂不痛恨不如早死。过去的梁武帝也是创业的英雄,到了老年被侯景所逼,以至有台城之祸。隋文帝也是开创的先主,不能预知其子隋炀帝的险恶,最后导致不能善终。又如因丹毒自杀的,吞服毒饼药死的等等,历史所载种种疑案,难道不是前车之鉴?都是由于不能及早识别,以致影响国计民生。汉高祖传遗命给吕后,唐太宗立太子为长孙无忌,我每天看到这里,都深以为耻。还有些坏人,企图通过仓卒的废立达到专权的目的,推举一个人以图后福。我一息尚存,岂肯容这些坏人!   我出生的时候,并没有特殊征兆,到了长大以后,也没有非常的表现。八岁登基,到现在五十七年,从不相信人们讲的迷信应验。如史册上所记载的“景星庆云”、“麟凤芝草”的祝贺,以及在殿前焚烧珠玉、有天书降于人间,这些都是虚妄的文字,我都不敢去做,只坚持日用平常,以实心行实政罢了。现在有人建议立太子分管朝政,这是担心我有突然的不测罢了。死生是常理,我向不忌讳,只是天下的大权必须要统一指挥。十年来,我把所做的事,内心所想的问题,都写好了封存,现在仍没有完成,立太子的事,我岂能忘记?天子权力如此重要,倘若能卸去这个重担,悠然自得、安然舒适,没有一事牵心挂肚,便可望能延年益寿,各位大臣受我的深恩,有什么办法使我得到这个“息肩”的时候呢?我现在精力耗损、勉强支撑,如有脱漏差误,那么从前五十七年的苦心勤劳,岂不可惜。我的良苦用心,已经达到这种程度。每当见到老臣请求退休的奏折,没有不为此痛哭流涕。你们有退休的时候,我何时才能休息呢?只要能得到几个月的修养,保全住善始善终的一生,我的欣喜若狂,岂是“罄竹难书”所能表达的。此后岁月久远,或能得到像宋高宗那样的长寿,也难说啊。我在五十七岁才有几根白发,曾有用“黑发药”进献给我的人,我笑着推却说:“自古以来白发皇帝能有几个?我如果须发皆白,岂不是万世的美谈吗?”当初与我共事的,现在已经没有一个人了,后来晋升的,互相尊敬,和睦相处,奉公守法,实现白发满朝,就可以说是久远了,也知足了。我享有天下的至尊,四海的富有,没有未拥有的东西,没有未经历的事情,到了老年,却不能有瞬间的开怀,所以看权力如废物,看富贵如泥沙,倘若得以无事而终,我的愿望就满足了。希望你们大小臣子,可怜我这五十多年的太平天子诚恳和反复叮咛的苦衷,则我的一生能善始善终的愿望也就实现了。    这个教谕已经准备了十年,将来如有遗诏,也无非还是这些话。我的话已经是披肝沥胆,倾尽五脏,不再说了。    (本文选自《千古英雄绝命辞》一书)
范文八:孝。”(《清圣祖文集》第3集卷14《谕宗人府》)胤?的行为博得了康熙的好感,康熙就将自己居住的狮子园赏给了他。
另外,胤?非常干练地处理了康熙交给自己的一些事务。如太监曹立璜勒索官员银两,赶打抬夫,他以大不敬将之斩首;康熙52年(1713年),顺治淑惠妃死后,办理丧事的官员草率从事,他坚决地将工部尚书满笃议处,等等。正如戴铎评价的那样:“(胤?)聪明天纵,才往兼备,且恩威并重,大有作为。”(《文献丛编》第3辑《戴铎奏折(五十七年折)》)
进入耄耋之年的康熙,逐渐把兴趣移向儿女之情上。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曾先后十一次临幸胤?居住的狮子园或圆明园。有一年春天,康熙到圆明园牡丹台观花,召见了胤?之子弘历,很喜爱他,当即令送到宫中养育;后来弘历又随康熙前往热河避暑山庄居住。还有一次,康熙临幸狮子园,弘历侍从回家,康熙传见他的生母钮钴禄氏,并称赞其为“有福之人”;康熙还给胤?亲书“五福堂”匾额。这些特殊恩宠是其他皇子所无法比拟的。
康熙在弥留之际,第三次召见胤?,史虽未明载何事,但这种殊荣,却是其他皇子不曾有的。康熙61年十一月十三日(日)凌晨,康熙病情突然恶化,使诸皇子入见。寅刻(3-5时),七皇子及一大臣至御榻前,使遗诏如下:“皇四子胤?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解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八人喻诏时,胤?正在守卫京城,以防不测。他赶到畅春园已是巳刻(9-11时),这时康熙还能说话。直到深夜戌刻(19-21时),康熙驾崩,方由隆科多宣布遗诏。(王永岐《试谈雍正登基的必然性》)
当然,雍正的继位存在很多疑点,可能出于矫诏篡立。这样说并不是要抹煞他的历史功绩,应该说封建统治者骨肉相残是经常发生的。封建社会中,即使一个英明的君主也往往要用阴谋手段和残酷斗争来夺取和巩固统治,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努尔哈赤都有屠兄弟、杀儿子、逼父亲的行为,雍正并不是个例外。他作为一个最高统治者,勤于政务,洞察世情,以雷厉风行的姿态进行整顿改革。雍正统治十三年是清朝统治的重要时期,承上启下,为以后乾隆时期的繁荣盛世打下了基础。[2]
范文九:诸葛亮受遗诏
章武三年春⑴,先主于永安⑵病笃⑶。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⑷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⑸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⑹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⑴章武:刘备的年号。三年:公元223年。⑵永安:即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北。⑶病笃:病重。⑷嗣子:此指刘禅。嗣:继承。 ⑸股:大腿。肱:自肩至肘的部分,股肱:用以比喻辅佐之臣。 ⑹敕:告诫,嘱咐。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2、通读文言文,把握句中的停顿,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如 其 不 才 君 可 自 取
3、用自己的话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4、本段文字记叙了刘备临死之前对诸葛亮的嘱托,找出遗诏包含的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5、从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信任,而诸葛亮对刘备父子的感情可用我们学过的《出师表》中的一句话概括: 。
6、对于三国时期的传奇人物诸葛亮,后人历来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去评价他,其实在现代史上也有许多这样的人物,试举出一例,并用一、两句话加以评论。
参考***:
1.属:通嘱,嘱托; 谓:对&&说; 效:献出 事:侍奉
2.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3.我一定尽一个辅臣应尽的力量,忠贞不二,一直到死(符合题意即可)
4.①肯定(赞扬)诸葛亮的才干;②辅佐儿子治理国家;③若儿子担当不了大任,取而代之。
5.报先帝,忠陛下。
范文十:诸葛亮受遗诏
章武三年春⑴,先主于永安⑵病笃⑶。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⑷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⑸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⑹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选自《三国志o诸葛亮传》)
注释:⑴章武:刘备的年号。三年:公元223年。⑵永安:即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北。⑶病笃:病重。⑷嗣子:此指刘禅。嗣:继承。 ⑸股:大腿。肱:自肩至肘的部分,股肱:用以比喻辅佐之臣。 ⑹敕:告诫,嘱咐。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2、通读文言文,把握句中的停顿,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如 其 不 才 君 可 自 取
3、用自己的话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4、本段文字记叙了刘备临死之前对诸葛亮的嘱托,找出遗诏包含的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5、从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信任,而诸葛亮对刘备父子的感情可用我们学过的《出师表》中的一句话概括:
6、对于三国时期的传奇人物诸葛亮,后人历来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去评价他,其实在现代史上也有许多这样的人物,试举出一例,并用一、两句话加以评论。参考***:1.属:通“嘱”,嘱托; 谓:对……说; 效:献出 事:侍奉 2.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3.我一定尽一个辅臣应尽的力量,忠贞不二,一直到死(符合题意即可) 4.①肯定(赞扬)诸葛亮的才干;②辅佐儿子治理国家;③若儿子担当不了大任,取而代之。5.报先帝,忠陛下。 6.(略)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