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游戏的三种人
| 发布: | 分类: | 标签:++ | 阅读: 12,810 views
在我的室友当中,除了一个月入数万的淘宝大老板外,其余大都沉迷于游戏。我不怎么玩游戏,只是静静的坐在他们旁边写代码,听音乐,或者码字,不时往旁边瞅瞅他们的屏幕,于是大致看到游戏从LOL换到了网络游戏,不变的是,他们还是沉迷其中。
我很久之前就写过关于大学生沉迷于游戏的文章,不过现在看来,那篇文章多是概念性的东西,换句话说,不接地气,那篇文章大部分来自我的臆想和知乎看到的观点。直到现在,我和一群游戏中人朝夕相处,想他们所想,并试着去理解和感受他们的感觉,我才能真正的去思考这个事情。
我想把沉迷于游戏的分为三种情况。
大部分我们看到的沉迷于游戏的孩子,其实并不是因为游戏好玩,而是因为丧失了对生活其他方面的信心,得出这个结论是可怕的,但真相就是这么残忍。这种现象在大学之中尤为明显,事实上,我们所能看到就是一种两极分化的现象,一小部分人可能在各方面都非常出色,而另有一小部分人因为找不到明显的优势而选择隐匿。其他部分像我这样的人或多或少能够在某些特定的事情上面找到价值和成就感,所以不会因此沉迷于游戏。我有两个室友,均来自农村,大一的时候,我非常喜欢他们,因为他们有一种来自农村的孩子的朴实,并且懂的非常多的关于自然和农产品的知识,但是在随后的日子里面,他们变得足不出户,整天在寝室里面玩游戏,甚至不去把妹。我想这是丧失信心的典型,因为他们所具有的知识在大学并无用武之地,而腼腆的性格又让他们的人际交往感到乏力。他们在大一的时候尝试过一些东西,比如编程或音乐,但是没有坚持下来,随后的日子里面渐渐丧失对任何事情的信心,与外面的世界开始脱轨。
我记得有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问一个自称从未输过棋的老者不输棋的秘诀,老者说,我从未下过棋。
我有些时候真是觉得我闲的蛋疼,自己都管不过来还要操心别人,可我看到朝夕相处的室友每天在游戏里面忘乎所以,就觉得一阵惋惜,我不是想秀优越感,事实上,我就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热爱的方向,能够一起学习和奋斗,偶尔大胆而刺激的玩乐,这样的大学生活才是值得怀念的。
第二种沉迷于游戏的人,是因为生活的无聊,他们其实也不觉得游戏有多好玩,只是找不到比游戏更好玩的事情,才会一直玩游戏,生活充实的人可能不能理解,但事实是,你永远想象不到无聊又多大的力量。
游戏是性价比最高的荒废时间的工具。
第三种沉迷于游戏的人,是真正的游戏发烧迷,我们大多数时候理解的游戏玩家,应该是这类人,他们发自内心的觉得游戏好玩,并且深深为此吸引,他可能在其它方面卓有成就,可还是深深着迷于游戏,这个时候我们才能说,这款游戏是如此的优秀以至于能吸引这些发烧级的玩家乐此不疲。不过,难以置信的是,这部分人往往非常聪明,而且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们一般不会真正意义上的沉迷游戏,并且在工作的时候富有创造力,他们是真正的玩家。
其实我很讨厌我自己一副说教的样子喋喋不休,为什么我不能做点更酷的事情?想来,大概是因为我一直自诩着那番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向往。我无数次尝试和沉迷于游戏的人沟通,可是结果往往是尴尬的,连我自己都觉得我他妈真是吃多了。
在利益的趋势下,游戏厂商变得越来越无良,而那些用心做好游戏的公司往往赢利困难。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越多无良厂商赚钱,越多的无良游戏,越多的毒害着年轻一代,然后这又创造出更多的利润空间,让更多的公司前赴后继。
这个循环的终结在于年轻人的觉醒,或者下一代的覆灭。
原文地址:
左岸记:沉迷,是指深深的迷恋。我们知道,要将一件事做到极致,没有一定的沉迷,是很难成功的,那为什么沉迷游戏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难成功呢?因为很多的人沉迷于游戏并非对游戏真正的热爱,而只是对现实的逃避,不敢挑战偏复杂的、难度较大的现实问题;加上游戏的设置通常都是可以无限次的重来,而现实重来的可能不多。很多人玩游戏的心态是:我知道沉迷游戏中不对,但我实在想玩,于是,怀着愧疚、不安的心情,继续地玩了下去。往往不需要多久,便成了生活的习惯。凭心而论,游戏是对人最基本心理需求的非常用心的设计,玩游戏是人的天性,只是因为沉迷游戏而荒废了其他更重要的东西,终究是得不偿失。离开沉迷的方法就是像戒烟一样,必须马上脱离,并用心投入到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而不是像通常所说的采用逐渐减少的办法。直到哪一天,自己能很好地管理好时间,这时,游戏带给人的体验才是真正开心、快乐的。
微信:zreading
顶级赞助商
赞助商链接
左岸读书公众号16岁男孩厌学,喜欢玩游戏,人生没有目标,生活态度不积极未知咨询1次浏览29次第1次咨询我是一个16岁男孩的妈妈,孩子现在上初三,一个月前突然不上学了,躲在家里,不肯出去,如果逼急了或是打骂就不和家长说话,不吃不喝就睡觉,不逼他,也帮家里洗碗晒衣服,吃饭,正常说话,喜欢玩游戏,说在那里面找到成就感,讨厌上学排名次,现老师已和他承诺,他的作业不要求,只要去上学,还是不肯去。从小因为他爸的脾气暴躁,常吵架,但我们对孩子比较惯,小时候体质差,经常因为身体原因不上学,学习成绩有时中上,有时中下,现在在班级是中下。前几年我们离婚的事有所影响,但孩子的生活一直未受任何影响,一直和我一起生活,星期六回乡下他爸和爷爷奶奶那儿,因为在那儿养成了不做作业的习惯,加上三年前我再婚,他爸那边的人在里面说三道四的,可能对他心情有影响,但和我们一起生活我们只是对他玩手机和电脑时管,其他都很迁就他。现在真的没有办法了,他是2002年出生的,还很小,现在就放弃求学之路真的不知将来怎么办?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你好,欢迎来访!能够理解你的心情,同时孩子自己有改变现在状况的欲望吗?此次回复获来访者评价:未评价本案例最近访客数据加载中...
525心理网微信服务平台
您可能感兴趣的案例已获4次专业解答已获1次专业解答已获1次专业解答已获1次专业解答已获1次专业解答
大家在看什么案例热门城市:中国人为什么越来越不喜欢阅读
当代中国人似乎越来越不喜欢阅读,尤其是对纸质书籍,充满疏离、陌生的感觉。给人一种读书时代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的感觉。读书像是上一个世纪的事儿,是那样遥远,那样朦胧,那样不可触摸。一杯茶、一张桌、一本书,慢慢阅读的人生意境,似乎再也找不到了。甚至,在一些偏远县城,已经很难找到一家像模像样的书店了。即使偶尔有那么一两家,也是勉强维持着门面,更多的是依靠销售中学课本和考试复习题来生存的。一些商人、政客、老板、富人家里的书柜是让人看的,是一种摆设、装糖、门面,有的干脆弄成假书。书成了一种装饰品,一种宠物猫。
呜呼!中国人都在忙!他们忙于生计、旅游、饭局、聊天、富贵、权力、金钱、美女……
稍微高雅一点的中国人。他们更多的是喜欢在网络里进行快餐阅读,平时更侧重于写微博、读微信……
有钱的中国人宁肯收藏一些古书籍、字画、陶瓷、邮票、名人用品,也不会去倾心阅读,更不愿意沉溺在书中,与之做灵魂间的交流、对话……
普通中国人则更喜欢打***、参与社交、健身舞蹈、美容、***、养生……
粗俗一点的中国人则将业余时间全部用于打麻将、赌博、嫖娼、泡妞……
年轻人最喜欢玩手机、玩游戏、QQ种菜、飙车、炫富……
甚至,有的人宁可吸毒、拼爹、出洋相,也不肯花费更多的时间去阅读。
在业余时间能够静下来安心读书、思考的,已经成为过气的怪物,不再时尚,不再高雅,不再有任何的吸引力,变得让人难以理解。
中国人一夜之间变得现实、浮躁、粗俗、急功近利……
与美国人相比,与法国人相比,与德国人相比,甚至与日本人相比,与俄国人相比,中国人是阅读量最小的,是最不情愿阅读的一群。在飞机、火车,在任何一种旅行工具上,能够安心阅读的大多是外国人,而中国人更多的是玩、聊、吃、睡……
中国人不喜欢阅读是原因的。
一是中国教育没有培养阅读的习惯。中国教育是世界上最简单的教育。上小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上初中;上初中的目的就是为了上高中;上高中的目的就是为了上大学,上大学的目的就是找工作,找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发财。在这样一个恶的循环之中,中国人从来就没有静静阅读的机会和时间。
二是中国的现实失去阅读的基础。中国人已经不迷信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书籍很冷淡;中国人又不太情愿相信西方文化,对西方文化半信半疑,只懂皮毛;中国人对当前的泡沫文化很无奈,甚至很反感。这些让中国人不知道自己应该阅读什么,不该阅读什么,左右为难,索性远离阅读。
三是中国人生存压力太大,没有心情阅读。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仍处在初级阶段。每一个中国人必须依靠自己的奋斗才能正常生存下来。贫穷的惴惴不安,生存压力很大;富贵的也不安全,好像只有更多的金钱才有安全感。而阅读是需要心情的,大家都忙着挣钱,哪里还有什么心情去阅读呢。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文:木虫)
朱永新将犹太人与中国人的阅读情况加以比较时,说道:“犹太人是阅读量最大的民族,他们平均每人每年的阅读量是65本书,我们是多少?5.14本书,其中还包括教学书、教科书,相差10多倍。”
古代的中国人读书并不少,读书少的,是现当代的中国人。中国人为什么读书少了呢?我觉得,至少有三个原因:
一是教育的原因。中国从上个世纪,基础教育就不重视读书,甚至是反感读书。对中国现代语文教育有重大影响的教育家叶圣陶,就不太重视读书。他说:“书籍的作用,简单说来只是古人的思想行为的符号。”“读书只求记忆,没有研究的方法,没有实验的机会,那就不会切合人生,丝毫没有用处。然而听讲、记忆、背诵,一件件做去,却费了许多精神,占了许多时间。一个人在幼年的精神和时间是何等可贵,无端被教师引导用在“死读书”上了”。
叶圣陶等编写的《国文百八课》是语文教材,教材第一篇课文,选的居然是一篇反对读书的文章,这就是孙伏园的“读书与求学”,文章说:“专心读书,第一,得不到活的知识。凡书上所有
,虽假也以为真,反之则虽真也以为假,这是读死书的先生们的普遍毛病。第二,身体一定不能健康。……第三,专心读书的人一定不能在团体中生活。”又说:“学生到学校里去,不是去读书的,是去求学的,换句话说,就是去学做人的。人是社会的动物,学做人便是学习社会的生活,就是团体的生活。”文章这样贬低书籍:“书籍只是海边上的一只破船。对于你的造船也许是有参考用处的,但你却莫规行矩步的照着它仿造,因为这只是前人失败的陈迹,你再也没有模仿的必要了。”并且预言:“再过五十年,我相信,即使是白发老翁,也只有劝人好学,万不会再有人劝人读书了吧。”
另一个教育家陈鹤琴,也轻视书籍。这样讲:“把一本教科书摊开来,遮住了儿童的两只眼睛,儿童所看见的世界,不过是一本六寸高八寸宽的书本世界而已。一天到晚要儿童在这个渺小的书本世界里面去求知识,去求学问,去学做人,岂不是等于梦想吗?”
语文不读书,干什么呢?讲语文知识,训练,做题。至今,多数的课堂上,仍然是这样。
中国人读书少的第二个原因,是政治的原因。特别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多数人无书可读,有书的人也不敢读,有时甚至不得不把书烧掉。流沙河的诗歌:“留你留不得,藏你藏不住。今宵送你进火炉,永别了,契诃夫!夹鼻眼镜山羊胡,你在笑,我在哭。灰飞烟灭光明尽,永别了,契诃夫!”写的就是当时的情况。
第三是经济的原因。这里所说的经济原因,还不是指经济条件不行,而是指,整个的社会“向钱看”,读书对赚钱没有什么用,因此,也就不读书了。
中国人为什么不爱读书
◎余胜海
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
也许媒体报道的统计数据并不准确,但我们从日常生活的一些现象中,凭直觉也可以感受到中国人是越来越不喜欢看书。
此前就有人写过文章介绍,在那些发达国家的地铁里,火车上以及一些其它交通工具上,很多人都在静静地看书。而在中国这些场合,人们要么是在高谈阔论,要么是在打瞌睡,鲜有看书的人。
在中国各地中小城镇最繁荣的娱乐业就算麻将馆和网吧了,一个万多人的小镇,有几十个麻将馆五六家网吧是常事。在历史文化名城、炎帝神农故里----湖北省随州市麻将馆随处可见,几乎所有宾馆、酒店的每个房间都配备了全自动麻将机,90%以上的城乡居民家里都有麻将桌,不论是官员还是普通老百姓都沉迷于打麻将之中,由于受父母的熏陶连几岁的孩子都会打麻将。短短几年间随州取代了成都,成为闻名全国的“麻将之都”。其经营面积达4000多平米的两幢新华书店,有80%的面积都出租经营饮食和家电百贸,几百平米的书店内是门庭冷落。
麻将馆里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几乎都是满的,不愁客源,生意火爆。来参与打麻将的有农民、生意人、退休老干部,教师、医生、国家***等,甚至很多教师趁中午休息也要玩两把,自诩“经济半小时”。可以说,不论文化高低,不分男女,中老年人参与到麻将当中,青年人上网,少年儿童看电视。中国人的娱乐生活几乎就浓缩为麻将、上网和看电视。
不管是在网吧,还是在大学的电脑室,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都在玩游戏,少部分在聊天。在网上和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读书的学生少之又少。
以前,有一句来讽刺***整天无所事事的话:一杯茶,一包烟,一张报纸看半天。说明那时候还有很多***在看报纸,但自从网络化办公后,网络带来的海量阅读信息反而没有人读了,报纸更是无人问津。我到过不同部门的办公室,很多人或公开或偷偷摸摸在网上斗地主、玩游戏。打牌战况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再看看各部门领导,一天忙于应付各种检查、应酬、饭局,更是感叹抽不出时间来读书,读书已经变成了学者的专利。这不只是我善意地猜想,也许很多学者也不看书了。从愈演愈烈的论文抄袭、剽窃来看,他们之所以冒这样的风险干这样见不得人的勾当,说
明这些学者写不出东西来了。写不出东西的学者,肯定是没有及时给自己充电,老本吃完了,才会江郎才尽。一个经常读书学习的专家学者,哪有写不出东西的道理。
去年,我在北京与出版界的朋友一起聊天,一位出版社的总编辑这样感慨道:现在中国写书的人比读书的人还多!这话也许是笑谈,但现在买书的、读书的人越来越少。这确实让人担忧。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错,不光国家与社会都离不开书,人类也离不开书。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材的竞争,终身学习是提高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竞争力的不二法门,而阅读又是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国人这样低的阅读量,这样低的文化素养,能让中国可持续发展吗?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吗?我看有点悬。
中国人不爱读书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民文化素质偏低,直到近几年才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而上述国家,老早就普及高中教育了;二是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家庭和社会也缺少读书的氛围;三是国家一直在实行“应试教育”,让孩子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课外书,同时,应试教育剥夺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权力,这也最重要的因素;四是好书越来越少,内容不吸引读者。中国每年200多万种新书,去除评职称用的,市场投机的,粗制滥造的,以***、爱情为主,思想品位高一点的,值得一读的也就是少量的引进版图书。
读书这种习惯要靠从小培养。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主要靠学校和家庭。可是多年的应试教育,让很多家长和教师认为学习就是做作业。所以我们经常听到老师叮嘱学生的一句话:回去把作业做好。而家长督促学生的一句话就是:作业做好了吗?从没有人问:今天看了什么书?在学校看课外书被老师没收,在家里面躲着家长看课外书绝不是传说。读书并没有引起政府的重视,你只要在学校走一转,你还有可能听到校长或教师无所谓地说:我最不喜欢看书。很多学校的图书馆都是摆设,很少有学生去借阅。而家长只知道给孩子买玩具,买食品,却不知道给孩子买书。我估计,在中国的一些普通家庭中,拥有50册藏书的肯定不多。
中国人都为了钱和权及利而拼搏。孩子读书为了考取名牌大学,将来有个好工作,并非按自己的兴趣去读;成年人读书为了晋级或考取***;政府重视的是高***人才而不是知识,那么读书何来快乐?关键的关键是如何让国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会》意外地触动了中国人的敏感神经。他在书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的人最爱读书,一个是以色列,另一个是匈牙利。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而以色列的犹太人更甚,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犹太人人均每年读书达68本之多。犹太人有个习俗,当孩子出生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上一点蜂蜜,让小孩去舔《圣经》上的蜂蜜,通过这一舔,让孩子对书产生美好的第一印象:书是甜的。当孩子稍稍董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家里突然起火,你首先会抢救什么?”当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时,母亲会严肃地告诉他:“这些都不重要,你首先应该抢救的是书!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因而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民族,就连犹太人的乞丐也是离不开书的,即使在乞讨,他们的身边总会带着每天必读的书,更别说衣食无忧的人了。在犹太人眼里,爱好读书看报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美德。在以色列书刊价格非常昂贵,每本书的售价在20美元以上,每份报纸也在6美元以上,但普通以色列人对购买图书和订阅报刊都十分慷慨。这个仅有500万人口的国家,持有借书证的就有100多万人,是全世界人均拥有图书最多的国家。
这里说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安息日”是以色列犹太人一个非常重要的宗教活动日,在“安息日”所有的犹太人都要停止所有商业和娱乐活动,商店、饭店、娱乐等场所都得关门停业,公共汽车要停运,就连航空公司的班机都要停飞,人们只能待在家中“安息”祈祷。但有一件事是特许的,那就是全国所有的书店都可以开门营业。而这一天光顾书店的人也最多,大家都在这里静悄悄地读书。
而另一个国家匈牙利,它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足中国的百分之一,但却拥有近两万家图书馆,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而我国平均45.9万人才拥有一所图书馆。匈牙利平均每人每年购书20本,比同地区的西欧人要多得多,而我国上世纪90年代统计,平均每人每年购书只有5本,现在还在下降。匈牙利也是世界上读书风气最浓的国家,常年读书的人数达500万以上,占人口的1/4还多。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一个崇尚读书学习的国家,当然会得到丰厚的回报。以色列人口稀少,但人才济济。建国时间虽短,但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8个,而诺贝尔获奖者中犹太血统的人占18.5%。以色列环境恶劣,国土大部分是沙漠,像巴勒斯坦等阿拉伯国家的粮食不够吃,还要以石油换食品,而以色列却把自己的国土变成了绿洲,而且生产的粮食不但自己吃不完,还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其他国家。他们凭着聪明和智慧,创造出惊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而匈牙利,诺贝尔奖得主就有14位,涉及物理、化学、医学、经济、文学、和平等众多领域,若按人口比例计算,匈牙利是当之无愧的“诺奖大国”。他们的发明也非常多,可谓数不胜数,既有火柴、圆珠笔这样的小物件,也有***交换器、变压器、汽化器、电视显像管这样的尖端产品。据说,上世纪80年代是匈牙利人发明的黄金时代,平均每年的发明专利都在400件以上,堪称是名副其实的“发明大国”。一个区区小国,因爱读书而获得智慧和力量,靠着智慧和力量,将自己变成了让人不得不服的“大国”。
记得有一位学者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所谓“读书改变人生,知识改变命运”。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有人感叹道:“当今社会识字的人多了,读书的人却少了。”很多人把宝贵的时间耗在推杯换盏、打牌搓麻将、欢歌劲舞等娱乐应酬中,却不愿花时间认认真真地读几本好书。要知道: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我坚信:阅读始终是知识的源泉。因此,我建议:少一些应酬,多读几本好书吧!
我说这个可能会比较挨***,但首先我觉得我们和外国人阅读率上的差距确实有,但没有那么离谱,而且这其中也有很多原因,并非国人是否好读书,还要看是哪类书、哪类读者。
就我在美国的感受,美国虽然普通大众都读书,但多是读通俗小说,就类似于咱们大众读些鬼吹灯、盗墓笔记、还珠格格、我拿什么拯救你XX之类似的,他们是捧着书读,那我们的读者在天涯上追连载也追得很奋力啊,追着打着作者要看啊。一个是纸媒,一个是网媒,所阅读的内容数量和质量上其实没有那么显著的差异,并不是捧本实体书才叫读,所以在这个层面上其实阅读差距不大。当然,对我们的书商来说,由于这类书民间阅读量最大,在网上却可以大量免费读到,对他们的收入冲击是挺大的。(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固然是我们网上盗版成风,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图书审查制度太复杂,作者折腾不起,干脆发在网上,一样出名嘛~)
实际上会去读non-fiction,就是非虚拟类读物的,属于纽约时报畅销榜上的那种(就是说不是小说,但通俗易懂、内容浅显、朗朗上口……比如什么中国不高兴、微表情、味道台北之类),美国这边基本以生活已经比较稳定的中产且有过较高教育经历的人群居多,这跟我们读这类书的读者群也差不多。但不得不说,美国整体这个人群占人口比例比我们大太多了,所以从阅读非虚拟类读物的经济和教育基础上,我们跟美国有差距,经济教育达不到那个程度,又一定要我们的国民跨社会阶层、跨教育程度读书,这就有点难度。
实际上真正在读有学术性、有深度、教育学习内容密度高的书的,哪个国家读者都不多。美国这边多数也就是你干哪行,读哪行,做美术的呢,家里总得有几本设计、画册什么的,做编程的呢,家里总得有几J***A、C什么的吧,跨学科读学术书的则少之又少,专有名词你也看不懂啊。真正藏书殷实,而且藏的书多数还是读过的人家,在哪个国家所占比例都很低。当然,我们文革时候又干掉了一批这类人,加上我们很多大学图书馆不开放,公共图书馆学术类藏书经常没有介绍信还不外借,可是学术书一般又比较天价,普通人即使有兴趣也买不起、没有地方去看,日常生活中无从接触,阅读上有差距也就没办法了。总不好让人家为了读书倾家荡产。
最后就是,那总体上来说,我们跟美国读书还是有差距的,就是我们的教育不鼓励读书。我记得在美国小学实习,一年级老师就教给小朋友:读书很重要,但是也很不容易,所以我们要怎么办呢?就要多读。并且美国的教育整体是建立在阅读讨论上的,而非授课考试上的。小孩子从小阅读量就大,学习主要靠读而不是靠听,长大了让他业余再读点轻小说,小case嘛。但即使这样教育出来,也有一出校门就再也没读过书的人,因此也不得不说,阅读上还是有个人差异的……
蓝冰,放慢脚步
首先说说阅读的范围,才能探讨阅读率的高低。阅读不仅仅是指图书的阅读率,还包含报纸、期刊,以及他们的各种媒体的电子版。问题中的说明主要是针对对图书的阅读率的,至于是不是很低见这个回答。
我觉得,相对美国和日本,中国人的阅读率是偏低的,但不见得很低,更大的问题是中国人的阅读质量偏低。
1.实用主义阅读
什么书好卖?少儿书增长最快,教材、教辅类占比很大,实用类图书销售较好。少儿书的增长源于一切为了孩子的思想;教材、教辅等考试类图书是中国教育体制的体现;各种实用类图书,也源于现学现卖的想法,以这些想法为基础的阅读都是被动的阅读。
2.传播形式的多样化以及信息的碎片化
这个发达国家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能成为不愿意阅读的主要理由,所以根源还在于从小没有养成阅读习惯,这里有经济的、教育的、政策的、自身的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那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人喜欢看书,网络信息太多了,送到你眼前的不一定是你想要的,广播、电视也是一样,只有图书是你的自主选择,甚至花钱去买的。
3.公共阅读方面
跟国外相比这方面差距较大。
美国联邦博物馆图书馆服务机构(简称IMLS)2009年发布的公共图书馆调查报告,对全美9217个公共图书馆所进行的调查(返回8994个馆的数据),美国公共图书馆流通率持续增长,年总流通22亿册件,总接待读者14亿人次,人均年访问图书馆4.9次,而根据我国2009年统计年鉴的数据,2008年全国2820个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281405千次,人均仅为0.201次。
中国在公共阅读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大学图书馆人均图书占有量有所提高,农家书屋工程基本结束,中小学图书馆项目正在启动。
我国历朝主流观点,读书都是求仕进、求就业、求显达,大家都习惯把读书当苦差,不复享受了。
我国近年对读书人、理性和知识这些东西,相当不友好,而且是自上至下的不友好。朝廷简直就差打出字样“尔等不要读书,或者只许读朕允许你们读的书”了。
我们接受的教育里,很少教导人如何寻找好书,并从中获取乐趣。
读书并不是能“立刻收获快感和优越感”的事情,相比于看电影和打游戏。
所以了:读书既然是件苦差,乐趣来得少又慢,读书人本身又容易被当怪物,自然阅读率就低了。
换个例子。如果你每次行房之前,都被父母要求“要光宗耀祖,要后继有人”,而且大家还要指点“这个人很奇怪哎,老是喜欢行房却又不生孩子”,最后你行房的对象还不太美丽性感,久而久之,你也会变成性冷淡。
其实我们这个社会普遍不会阅读,不愿阅读。这必须归功于咱们的语文教育,本来是为了让我们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课程,结果活生生地成了“尸检”课:第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第二段和第三段在文中结构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好比在你青春期情窦初开的时候怀里抱着美女需要温存的时候,突然跑出来个人拿手术刀划拉开你女朋友肚皮,然后掏出几个血糊淋啦的内脏说:“这是肝脏,解毒的,这是胃,管消化的,这是大肠,做刺身的。”本该花前月下耳鬓厮磨的时候,却就这样学会了摆弄尸体,我真怀疑这人长大了还能不能正常勃起。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吧:
“窗帘为什么是蓝的?”
语文老师:“蓝色代表抑郁,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受到压抑而无法表达的愤恨。”
作者:“我家的窗帘就是蓝色的... ”
个人觉得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数中国人并未养成阅读的习惯,而造成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有很多,作为一名学生,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应试教育的毒害。现在,虽然很多老师会让学生扩大阅读面,但是目的几乎都集中在能够让考试的时候有用处,做个语文阅读老是以揣测作者意图,写作方法等等来进行应试化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只会让学生失去阅读的兴趣。其次就是,老师、家长推荐的书其实未必是学生喜欢的一类,举个例子,我遇到过一个家长带着孩子去我们的图书馆借书,当老师问孩子喜欢什么书时,那家长根本没给孩子机会就直接说,这孩子平时看论语、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较多。我不敢想象一个十岁的孩子此时心里是个什么样的滋味儿。阅读本来是一种享受,现在反而成为一种累赘,可悲啊~还有一个原因,我觉得是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当大量信息涌入时,人都有一种趋向于找捷径、不愿多费脑力的心态,就好比电视跟书,毫无疑问,电视肯定来的更直接,一切东西直接就通过视觉神经传入大脑接受了,可是,书里几乎只有文字,至少需要读者的想象力的介入,这样,人们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很容易就被打破了。最后,当今中国社会,很大程度上已经被拜金钱、权利主义吞噬,很多灵魂其实是空洞的,根本就缺失了对思考的力量,而我们应该都明白阅读是要思考的。当一个人都被其他“捷径习惯”充满时,自然也就没了阅读的位置。
阅读,在于让心智获得更多自由!其实和经济落后、生存压力没有任何关系,恰恰相反,越是渴望改变现实、渴望在竞争中胜出的人,越是应该看书学习,以提高个人的筹码。
核心是阅读动机,中国人在应试教育中将阅读的乐趣消磨殆尽。
我观察过很多新进公司的员工,当离开学校没有应试压力后,再也不看书!因为应试是一种奖惩手段,逼着很多人看书,但是当奖惩措施没有后,看书的动机就丧失了。
爱读书的人,他们读书的动机在于阅读的乐趣,是可以持久的。
其次是阅读习惯,从小到大就没有形成阅读的习惯。
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形成习惯很重要,在家里,家长如果不读书,整天赌博、看电视、闲扯,怎么会让孩子喜欢读书?当然,这和文革有极大关系,10年,可以让整个民族失去阅读习惯。
在学校,教科书或教辅书的可读性太差,无人愿读,但为了应试,老师家长又反对看课外书,所以学生无书可读。读书成了剥夺个人自由的代名词。更可怕的是,一听要看书,就有抵触情绪,就觉得很累很无聊,就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样,形成了条件反射!
所以你在火车上、飞机上、汽车上,中国人宁愿睡觉、打牌、闲扯,也不愿意读书,大家都想休息一会,这是仅剩的自由。
但有读书习惯的人恰恰相反,在这些环境能做的事很少,肉体上虽然没有自由,但读书可以使自己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徜徉在思想的王国,乐趣实在太多。
最后是阅读环境,缺少多方面的正面影响
读书是需要环境支持的,家庭藏书量是关键的因素。家里如果有大量的书可读,孩子自然会去读。但很多家长是家里没多少书,又不愿意给孩子买书,理由是“买了孩子也不看,纯粹浪费”。其实孩子有没有买书的自主权,如果书是孩子自己选的,读书可能性很大。
如果在公共场合,当你想读书时,就有人鄙视你装B,在众人面前表演爱读书。为了不虚伪,只能不读书,虽然时间浪费了,但至少自己没被周围的人鄙视。
结论:中国人潜意识里认为读书是剥夺个人自由,不读书就是重获自由。
但在正常国家,读书是获得精神自由的途径,阅读习惯是改变命运和在竞争中胜出的关键素质,从家里到公共场所都是适合读书的环境,大部分人都在读书,你不读书说明你素质低。
但在天朝,读书人就是书呆子的代名词,多可悲。
值得庆幸的是,有网络。大家之所以愿意上网,就因为上网是一个完全自主的阅读过程,想看什么就看什么,这是一种享受自由的过程,也满足了现代中国人对信息的渴求。所以沉溺于网络不一定是坏事,网络文学这不也发展起来吗,知乎这不是也有了吗。所以网络不是阅读的竞争对手,只要在获取知识,用什么方式并不重要。
作为一个爱读书的人人说两句。
我们这么比喻,美国没有ktv,但不意味着美国人不爱唱歌。反之,亦然。
如果你真正爱阅读,其实笔反而分不出什么书是真正值得读的,什么又不算是阅读,读书与行路一样,是你生活中的一个环节,你去问一个行者,是有多么伟大的梦想?他会无法回答,只是喜欢旅行而已,这很严重吗?
我们太习惯于将自己的生活推及所有人的生活,阅读只是很平凡的一件事,与文化的衰落没有关系,没有了书,文化依然在。
我大部分时候把阅读当成与唱ktv,逛街一样的事情,只不过阅读比较安静,而且比较容易实现罢了。
sky,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其实吧???纸质书我一年看的不超过10本,但是在公交车、地铁、火车上你以为我拿手机在玩游戏,其实我在看电子书????
另外,所谓阅读率一定是教育条件、经济基础、工作环境???很多因素决定的,农村果农或者海边渔民整天忙死赚钱养家,确实阅读率低,lz去体验两天生活就明白了;但高校教授,IT码农,屁民散户还是挺注意学习和知识更新的????中国太大了,研究问题一定要划分人群,否则多数结论意义不大,真伪难辨。
1.把读书和做官联系起来从政治上来看,相对于血统论来说是历史性的进步,从文化上来看,后患无穷。读书应该是和运动,玩游戏一样,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只是一种爱好,有趣才是第一位的。
2.造纸术和印刷术让中国书籍自古以来就在全世界范围内处于低价位,这有利于知识的普及,但也让书从奢侈品变成了廉价品。二十年来,图书价格上涨幅度与猪肉价格相比如何?与薪资上涨幅度相比如何?抱怨书越来越贵的人却远比珍惜书籍便宜的人多啊。
3.启蒙读物和专业书籍、经典之间缺少过渡性质的书籍。鼓励青少年直接读名著在我看来弊大于利,读名著之前应该先学习一下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而通俗有趣且专业地介绍背景知识,帮助大家欣赏经典的阶梯还需要有人搭建。
4.很多出版社不经营好小众只跟风。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化大分工越来越细,不能纯粹指望这些出版社去良心发现,读者的鉴别能力提高才能让害群之马无所遁形。
5.阅读最需要的不是金钱也不是时间,再说一遍中国大陆的书真是很便宜, 时间肯挤总会有。
内心的平静才是阅读最关键的条件。而我们的社会生活,总是令我们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读书真的是要从小开始培养的,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对小孩读书的习惯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我运气还不错.妈妈有段时间是他们单位的图书室管理员,初中的时候就能接触到很多书,再加上父母对于我买书方面向来是不吝花费的,所以在我读书欲望最强烈的时候,书基本上是不缺的.
另外前几年书籍真的很贵,动不动就是几十块,所以有段时间我是只看杂志,不读那些文学作品,而且杂志都是买的过期的杂志,2,3块一本.这几年因为互联网的原因,在网上买书的确便宜了很多.很多书籍都只有10多块(话说现在书比有些烟便宜啊),另外我想对为人父母的朋友一个建议:平时也要注意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一定的藏书量.(上面有的朋友也提到了这个方向.)这对孩子的成长绝对是百利无一弊.
另外现在的社会节奏比较浮躁.网络,事业,游戏,人际关系等等都花费了本身大量的精力,没有时间专心的读书.
所以抽出一定的时间读书对很多人是可望不可求的一件事.最后,读书是一件精神上的享受和自身学习的事.
现在有很多功利性很重的书.
一切为了商业化而写的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真的只是一个浪费时间的东西.
?一???然??,不?文字??有另外的功能。???,事情被??下?了,?算真的「?生?」。而用身?直接感受一??西之後,?是需要文字的?助,才能如西人所?,「make&sense
of it」。?有文字就?有文明。
多的不说,我姑姑有句话很经典:一群花50块吃饭不觉得贵,花50块买书就觉得贵的人。
但丁淡定,自娱自乐,才能自得其乐。
1.物质基础的缺乏,我国目前很多人还在贫困线挣扎,恩格尔系数偏高,没有财力进行精神享受。并且我国没有一个好的,适合大众的读书环境,公共图书馆之类基础设施未普及,借书不方便,。
2.精神意识的引导,"百无一用是书生""读书无用论"的鼓吹。这种论调的引导使许多人从小就在心中留下印记,潜意识的减少对阅读的兴趣。我国基础教育覆盖率不高,很多贫穷的地方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不完全,人群阅读基础低,限制了阅读范围。
3.历史因素,文革对文化的打击和覆灭伤害了一部分人对阅读的热情,以至于对他们下一代言传身教时不会鼓励他们阅读。
4.当下“金钱至上”论对阅读的伤害,阅读需要的时间,金钱的支出成本远远大于现实物质的收获。周围文化学历不高不爱阅读的人获得的高财富对于爱阅读而物质财富收入低的阅读爱好者的刺激,减少了他们的阅读热情和频率。
5.电视多媒体娱乐的盛行以及网络的发达,使人们获取知识越来越多,而成本却减少。中间夹杂的大量信息量冲击,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使人们无暇进行长篇的阅读。时事信息的出现,促使人们更愿意关注当下的,新鲜的资讯,而非过去的历史。
6.科技的发展,多种娱乐方式的盛行,使人们更偏向于简单刺激的娱乐,例如网游,收看电视广播,而非阅读那样耗时长的休闲方式。
国人在阅读上的浮躁程度远远地超出了我的预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当你说你看了什么书的时候,别人经常会这样问你:“哦,既然你看过了,那XX书的XX是什么你能背出来么?xx你知道吗?”
假如你答不出来,会被轻蔑地回复:“那你还敢说你看XX了。”
另外,再提问下的回答中,也不乏这样的语句:一年读几十百来本书的,他们读的是那些书,就是一些小说、畅销、鸡汤类读物。真正喜欢读书的人,读的书通常不可能在一个月内看完,一年读下来能有十来本就很不错了。
读书应该细细地慢慢地念,浅阅读害人匪浅。
我不否认其说法有道理,但是,从另一方面,这样真的正确吗?
我先不说你慢慢地看除了有自信可以多背出书里的几句话之外能看出什么东西,我就想问,你有什么资本,觉得自己可以做到一年一个月去彻底吃透别人一生的努力?
一本书相当于一个人几十年的精神感悟乃至于一辈子的知识结晶,他们花费了多少年才弄通的某个道理,人家都研究得那么辛苦,你觉得你一下子就能搞清楚?你真的有那么聪明吗?虽说大趋势是说人越来越聪明,可是活在现在庸庸碌碌的你真的比生在古代却聪明绝顶的作者机灵?不好说。
而且,人家风风雨雨一辈子,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感悟,诉诸于文字,最终化成了一卷书册。按照曹雪芹的话说就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他写书时候的复杂心情,我们这些年轻气盛还没有经历社会洗礼年轻人,哪怕是逐字逐句地死磕,又能真正地理解多少?就算是一些所谓的成功人士,他们的人生也不过经历了一半或者多些,真的可以比得上一些作家写到去世的感悟?
另外,我们一直一个劲地说要尊重写书的人,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人家为什么要写书?我们又为什么要读书?
写书的人写书是为了让自己的思想得到他人的认可。
读书的人读书是为了让自己的思想更加的丰富深刻。
也就是说,不论是读书还是写书,服务的对象都是自己,好吗?
那么,你觉得,只是逐字逐句地记住书中的内容,对你用处多大?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批判当今国人的阅读太过浮躁,不是因为大家读的书太少。而是因为大家从过分推崇读书的量变成过分推崇读书的质,从一定要多读书变成了一定要读“好书”,只看名著大家,哪怕是多艰深晦涩,都要死磕到底。
问题是,我们沿着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可是事实上两者都没有真的做好。
就像我前面举的提问的例子,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当你怀疑一个人的阅读的时候,你是否也动过这样考考他的念头?
可是,这样子还是读书吗?我们读书难道还是为了背?
大家一边批判着应试教育,一边却又成为应试精神的忠实拥簇,好好的阅读交流变成了背书大赛,有些人甚至还为此洋洋得意,可笑不可笑?!
最可惜的是,你为了一本你或许并不感兴趣的书本浪费了大把的时间,然而对它的了解却没有一本中学生等级的名著解析来得深刻。你想看它,只是因为它的评价够高,销量够高,内容足够所谓的深刻,精神所谓的崇高。
你真的对这个作者对他的精神世界感兴趣吗?你真的想看柏拉图萨特霍布斯卢梭苏格拉底吗?
那么,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你觉得你可以学到多少,你的心情又能变好多少?这本书能带给你的,除了可以在你的QQ签名换几句名言之外,还能有多少?
我们现在面对的最大的问题不是不看书,而是:首先,我们很多人自身在阅读上没有自己的选择,只是为了所谓的高品味而阅读;其次,对自己的期望值以及评价过高,过分强调努力认真的作用,实际上按照我们的阅历和知识储备,能真的读懂的好书名著几乎没有;然后,对于书本内容记忆量的重视程度大于自己读后见解多少的重视程度;最后,过分强调深阅读,但是实际上很少人真的可以做到深阅读的深度。
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对人很不利。一来会浪费大把的时间,二来也会助长大家的虚荣心和攀比心,同时降低阅读的质感,最后还是变成了死记硬背。
当然,我不是强调深阅读不好,背书不好,而是请记住,它们再好再有用,也不要本末倒置,不要太过傲慢。
本来想说的挺多的,无奈才疏学浅不知道如何表达,感觉有些问题没有提出有力地证明就草草结束了,能说出来的也只有这些了。
那么最后,在读书方面,分享下自己的经验和见解给大家好了:
1.带着谦虚和敬畏阅读书本,读不完没关系,但是一定要反复看。
2.读书的时候记不住里面的名句没关系,重要的是,吸收了作者的思想然后收为己用,记住,好句子好想法依旧是别人的,只有你自己的思考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
3.当遇到看不懂的地方的时候,放弃即可,可以看看相关的书本增长知识储备,然后再返回来看能不能解决。
4.看一本书的时候尽量带着一个问题去看,有所侧重才会更有针对性。
5.至于如何记读书笔记,我用的是我自己瞎编的SQAI法(简单点就是SQI)。
这个是我小时候看一本叫《学习的王道》(一本如何做好学生的励志书,类似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书,我结合里面的一个小学霸念书的方法自创的笔记法。
S是sentence,也就是记下你觉得好的/有用的/有疑惑的句子。
Q是question,也就是记下你读书的疑惑。
A是answer,也就是记下你对于问题的自己的解答。
I是idea,记下你当时的想法/心得体会
(其中A和I可以共用)
笔记本一页三折,然后就可以读书啦。
一边看一边记,重点是留空。
以后再看这本书的时候,可以看看自己曾经的想法体会,然后试着解答曾经的问题,或者是和自己曾经的看法辩论。
如果有新的问题疑惑,也可以记下来。
如果对这个问题自认为看法很有趣或者很完整了,可以试着写小论文。
记得标注年月日。
至于如何快速吸收作者的思想,可以看书之前先看目录,再看导读,选择自己需要的部分。
这个方法适用于自控力情商之类的比较实用的书,因为这类书的写作套路一般都是XX在当经社会越来越被关注
一些例子、XX的重要性,一些例子 一些实验、完成XX的困难程度 一些例子 一些实验、如何做到XXX 例子和实验
这类书的重点就在最后一部分了。
对于人文社科的书,你也可以有选择的选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看。我建议大家读书的原则是:不要强迫自己看些什么所谓有用的书,读书首先是一种爱好,要让自己感到愉悦,但是,尽量选择公认的好书。
最后关于推荐书,我首先是推荐大家把《如何阅读一本书》背后的书单看完的,如果你能看完,你会获益终生。
《牛津通识读本》,邀请各个专业的大师完成的,我当时想学英语按照他推荐找的英文版(Very
Short&Introductions),朋友们可以看中文版。中国也出了一本类似的叫《大家小书》
我自曝我的阅读量极低,十年内读过的非学术书籍不超过十本。学术书籍因为必须精读,阅读量肯定远远比不上那些每年一两百本的牛人们。的确车厢里很多人捧着书看,但是我瞄一眼封面,基本提不起什么兴趣。而且我在车上会想自己的课题,没空看小说名著,就算看也很难集中心思,而且阅读速度很慢。
阅读和学习是两回事。现在的畅销书籍多是娱乐的一部分,和「获取知识」没太大关系。法国的阅读量可能很高,照样很多人不知道「月亮绕着地球转」等常识。我本人的知识需求来自专业学习,娱乐一般是通过看电影,听音乐,到处旅游,不是只有阅读才能满足我的文化娱乐需求。
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商业电影和流行音乐。通过适当的渠道获得的知识和审美,有时并不输那些读书万卷的人,何况还指不定是「万卷」什么样的书呢。书籍已经不是文化的唯一载体了,并且其中的糟粕也不少。不要认为阅读就等于学习,其他都不上台面。
中国社会的娱乐需求增长,恰逢娱乐形式的数字化和多元化,因此我不认为阅读量低可以关系到体制/素质/文化什么的,这是这个社会在这个时代的特点。
还没有人反向回答为什么日本看书的比较多。就我个人的感觉讲一两点
首先这其实牵涉到书籍设计的问题。
提问中所谓的小开本,实际上是日本的文库本,这是一种小型而廉价的书,适合单手拿着阅读,于是也非常适合在地铁上阅读。
文库本小而便宜到什么概念呢,尺寸上来说我拿了三本书对照最左边的这本微观经济学是A5大小的,也就是32K,是一本教科书,最右边这本文库本是A6大小,64K,中间的也是文库本。价格上来说最左边的是3500日币,中间的是780日币,最右是438日币(不含税)。以100日币购买力相当于1人民币来计算(这个算法虽然有待商榷),就8块钱和5块钱而已。尽管价格便宜,但是印刷的纸质都不如最左的那本好,好在非常轻,放在包里大概放两三本都不太有重量。
文库本一般内容比较轻松,有像小说啊散文啊这样的文学读物(最右),又有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中间的虽然是经济学,但还算科普吧),很适合随身阅读。
虽然说是阅读习惯决定着书籍的设计,但是书籍的设计也可以改变阅读习惯,我觉得国内的出版业需要重新考虑一下如何改变读者的阅读习惯这个问题。字号行距页边距基本上对阅读影响不大,在电子书逐渐取代纸质书的时代,应该先考虑一下怎么让读者携带着舒服的问题。至于劣质的纸张油墨之类的,真的可以免了。
第二就是社会整体是个提倡学习和不断充电的社会。实用类的书籍非常普遍,这从我国引入的一大批日本作家写的效率类职场类的书籍可以看出,事实上还有许多没有被翻译过来。当然有些我一点也不觉得好玩的,像如何有效利用显示屏旁贴的便利贴来提高工作效率什么的。
这些书是有需求的,因为进入职场后不积极学习就会被淘汰掉。在这个讲究安定雇佣的国家,适应企业文化,并在同期中脱颖而出是几乎所有人的追求,所以OJT很普遍,相应的工作技能的培养也必须通过自己不断学习充电来补足。
中国好像有点相反了,上学的时候是这样的,进入职场后就没那么积极了。而且相对于中国只有一小批人有干劲来说,他们整体都相当有干劲。
读书和打麻将一样都是人娱乐自己的方式。中国人已经有麻将这种既能消磨时间,又能联络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好东西了,所以没必要学别人多读书了。
我只是觉得,在公共场所拿出一本书读让我感觉很不自在。感觉好像在装逼...我更宁愿在图书馆或者清静没人的地方拿一本书享受。但有一次我和妈妈坐在临河的墙边下的台阶上晒太阳看报纸,当时还没什么人,后来一抬头发现周围来了很多人,大多年纪看起来比较大。他们几乎都在看报纸或者书,一个挨着一个坐在台阶上,几乎坐满了,有的在谈话,妙语生花,阳光照在他们身上,面前河水流动,一闪一闪的,那种感觉真舒服啊。..............................我想说的是,环境的影响吧,如果这种画面稀松平常,互相影响,那大家的阅读量不需要刻意堆积,不自觉的就会增加吧。
......................当然从历史来看现今环境的形成,是合理的,看未来的话,还是要看后来的年轻人了,家庭的教育,学校的教育,一个小小的现象后面有庞大的因缘背景。我觉得以后会好的,前提是开放的教育...放开门槛...因为,国民的素质不就是国家的素质么...
...................还有额,你也可以分析当代中国人的组成结合中国近代史分析也能大概明白了吧。
第一好书太少了。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在书店,图书馆,亚马逊逛了一圈又一圈,不知道要买啥看啥,都是明星捞钱的,励志的,理财的,厚黑的,很难找到适合的文学性知识性强的书
第二 真心买不起,作为一个一顿饭吃十几块钱都心疼的学生,买杂志都是奢侈,别说经常买书了
第三图书馆并没有起到作用,大学里的图书馆还有一部分专业性的书籍,可是。。。至少河北省图书馆,面积之大,环境之好,和里面睡觉蹭网的各色人等的强烈对比,让我没有再去的欲望。
第四 电子书都是为了挣钱
中国的电子书都承载着网络写手的生计,里面的内容质量我就不说了,曾经向童话大王微博建议,希望他老人家利用影响倡议传统作家利用网络发文,还可以减低成本,不过他老人家似乎更有兴趣每天督促他的上下楼互粉
第五人的阅读习惯真的是从小养成,家庭环境真的很重要,我和表弟同样是工人家庭,但是我爸很爱看书,两个大书柜是我小时候最美好的记忆之一,虽然可能会影响学业,但是积累的东西是学校给不了的,反观我弟弟,家里除了他的课本几乎就没有纸了,到现在还是天然萌一枚~~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好
作为一个从大四才开始看书的人,我想说几句。
读书作为一个个人的兴趣爱好,完全没必要上升到民族问题,国家问题上面。
我从小到大就没有养成看书的习惯,也从没有听过读书无用论,邻居倒是对读书好的多有夸奖。
主要原因是小时候穷,农活家务都要干,有得玩的时候都跑出去玩了,兴趣没在读书上,都和伙伴们打球去了。
所以读书和从小是否养成习惯没啥关系,只是小孩子爱玩,没把心思放在读书上。
平时比较忙,就没有时间看书了。
更忙的时候,连吃饭都顾不上了。
忙到没底的时候,就通宵呗。
看不到别人读书,不代表别人真的没去读书,个人就喜欢睡前读个把小时。那样谁看得到。
我不喜欢借书, 也不喜欢去图书馆。喜欢就买。
其实一个人一年能认真读的书也不多,一两百块够你读的了。
读书只不过是一种兴趣,越觉得神圣,读的人会越少。
读些杂文小说等等消遣并不能高人一等,学些专业知识也可以从实践中出发。
我们都太急,学校和父母大多也没重视培养阅读习惯。
读书不是在短时间就可以培养出来的习惯,即便培养出来了,也不见得在短时间就有收益。很多人即便阅读也多是和自己实际生活、技能培养相关的书,这其实也不错,至少在我们的世界里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但是少了很多读无用之书的乐趣,也不帮助整个民族的沉淀,那些已有的素养也沉淀不起来。其实大概是我们的心不安定,而压力又不断不断把我们推着往前走。
学校老师也没有怎么帮助我们。从一开始的阅读就要我们分析文笔怎么优美,作者有什么立意,而且奇迹般的,他们似乎都有标准***。可是孩子的天马行空哪能被这些标准所束缚住呢?和***不一样就说是孩子错了,这群大人还真是流氓。反正怎么都不对,读书就是为了做题,这书当然是不读也罢了,哪还提的起兴趣去体会书里的好呢?没有引导,也没有专门的阅读课,还读的都是要考试的东西,请问读书还有哪些快乐呢?
班德,外星生物旅居地球
我是来反对作家大仲马的***,但并不全部反对。
他提到尸检似的语文教育,我承认语文教育在文学的多义性上,是非常压制的,但是他提到什么结构分析这些无用,我认为是一种反智主义,这恰恰是为什么中国人不读书的原因。
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叫嚣着语文教育害死人的人连汉语语法都搞不清楚。更不知道作家在作品结构严谨性上下的功夫,他以为一个窗帘是蓝色是白色都可以,所有好作者辛苦设置的细节被他们忽略了。然后他们觉得网络小说特别带劲,因为他们根本不会再窗帘上下功夫,他们只表达故事,流水账似的前进。
恰恰就是这些小学教育中强调却被忽略的东西,是我们长大后的阅读障碍根源,因为我们反感,反感区别隐喻,比喻,借喻,转喻,我们要求读者自身就能和文字沟通,天然就能领会美。
事实上,当好多人以看了什么书为荣的时候,以记住了什么句子为荣的时候,这恰恰证明了读者对于小说整体美感的一种欣赏缺失。因为他巧妙的结构你欣赏不了,环境的隐喻被你跳过,你最后只剩下几个贫乏的词汇来形容一本书。嗯,蛮有画面感。
嗯,故事蛮有意思。
妈的,故事好乱。
太多字了,简直不想看。
只有流水账能够满足你们,还有什么流水账比电影电视剧更直观?
即便是电影,你们也觉得什么光影分析,美术分析是毫无道理的,你们只需要看故事,你们和学龄前儿童的阅读观影需求是一样的,宝宝还会问,妈妈,为什么白雪公主叫白雪公主啊。
你们什么都不会问,因为你们什么都不知道,你们觉得没有受过教育是最好的教育,然后遇到流水账以外的故事,你们就会问,它到底在讲什么?
PS:我赞成大仲马的部分是,语文教育最大的缺陷不在于叫你分析中心思想,结构,比喻手法,而是标准***。
文学是很难产生标准***的,但是总结方法,结构分析方法都是必要的,文学为什么不能尸检?解剖一部好书基本上就等于解剖一个宇宙,每个人看到的都可能不一样
记忆中有人向康南海痛心疾首的感叹说现在读经的越来越少了啊!被康圣人当面打脸:自古就没多过啊!
不知道歪国啥情况,反正这次去上海唯一被插队一次是个德国小伙子,在地铁上看他刷了一路微信。
一定是被中国人带坏了哼。
机场看到读书的并不少,虽然未必都是合我的趣味,但是如题所说,通俗读物也是读啊。还有在星巴克做报表的白领,写论文的大学生,都是亲眼所见。
还有很多人在路上刷公开课视频,虽然比刷电视剧的少吧,哎哎哎通俗小说拍成电视剧真的逼格掉了那么多么?
我也不喜欢知识无用,不屑读书的风气,但是亲身体会,进入智能设备的时代,带着电子书/写作工具出门的城市居民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被环境压抑的阅读需求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才对。同行们多多研究怎么更便利的提供优质内容吧。
喵了个汪,家中有屋又有田,生活乐无边。
还是那句老话: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我们小的时候,看小说、玩电子游戏和看录像电影属于中国家长眼中影响小孩成才的三大毒瘤。
我爹对此深以为然,甚至他认为看故事类书籍就是玩物丧志。每次发现我看各色小人书,故事会,小说如武侠四大名著,他都会严厉地骂我一顿,然后叫我去做作业,不要看这种无用的东西。
现在回头看家长们这种狭隘的想法和行为,我们都觉得迂腐而可笑。
显然,这种狭隘是时代的产物。
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刚解决温饱,普通民众的主要问题还是是生活物质的缺乏。增加收入依然是大部分老百姓的主要追求。
靠他们自己是很难了,于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让子女好好学习考个高分,读名校拿高学历然后找个好工作是很大一部分家长(比如我爹)能想到的唯一方案现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物质的丰富,得以让后代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权。
虽然玩电子游戏依然不被很多家长允许,但是看小说看电影不再是问题了。
看今天大陆的电影市场,票房已经奔着二十亿软妹币去了。如果我告诉我爹这个事实,估计他又会后悔当初怎么不让我多看小说多写故事。
中国作家富豪榜的身价门槛一年比一年高,大陆的网络文学已经悄然成长为高度市场化的一个行业。谁说大陆文化产品不能产生日本漫画那样的影响力呢?(虽然光腚肿菊很强大,但劳动淫民的创造力是不可阻挡滴)
经济层面决定一切,只要中国经济还是增长的,那么中国人的生活总是在向前进的。
等到某天大家都能在家里的阳台上躺着喝咖啡,中国的阅读物市场将再次让别国刮目相看。
最后,我呼吁大家:
对于一切文化类产品,多多支持原创,抵制剽窃和抄袭,为自己和自己的后代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如果把房产广告、外汇牌价、股票行情、公司年报、投资指南都算做读物,中国人的阅读率是很高。
高中时在理科班,但是一直对历史感兴趣,所以经常在自习课上看历史书,比如 中国历代兵制 。。班主任老师巡视后
对我说:这上面有题吗?。。。我觉得这句话基本道出中国高中教育本质。
大概在中国的人群中,看书的乐趣少吧。或者读书带来的好处不多。
地铁上的人如果是打工的,带着大包小包,或者有人带着小孩子,这种情形怎么读书?
上班族在地铁上正好是高峰时间,能挤成肉泥,更别说看书了。
我一直挺怀疑「中国阅读率低」这个说法。每天上下班时,地铁再拥挤,每平米总有一到两个人在拿着手机看东西,不少还是在看长篇读物。具体是严肃小说,还是网络小说还是博客,我不知道。可无论读的是什么,都是「阅读」,至少单看图书销售量来测算阅读率恐怕是不准确的。公共交通工具上这么挤,人们还是不停阅读朋友圈微博心灵鸡汤成功学养身学微商宝典,这种热忱那个国家比得上。
一些牛人号称自己一年读几十百来本书的,我听过都觉诧异。今天看了这个提问的回答才知道,原来他们读的是那些书,就是一些小说、畅销、鸡汤类读物。我因为专业和爱好的原因,喜欢读的书通常不可能在一个月内看完(一本),一年读下来能有十来本就很不错了。小说,尤其是有深度的经典,其对人的精神滋养作用不亚于哲学著作,我只是年少时读过太多现在觉得受其“毒害”所以有意识地远离。但其实这样也不好,把大作当作正餐、当代畅销当作小吃的话,也该看下当代畅销,精神的来源应该是多方和兼收的。
如果算上网络出版物的话,我们的阅读量会更高。但怎么得出老美就不在网络阅读的结论呢?国外的网络出版物和小说情况我不清楚,仅仅发个问。
当代中国人阅读量少,其实和中国所经历的时代有关。这个年代,精神上青黄不接,经济上突飞猛进,人们习惯通过经济的满足来寻求一种归属和认同感,而读书对于经济上的作用并不立竿见影而且很多时候是毫不相关的,读书,读“无用的书”自然就更少了。我觉得这是必经阶段,不用过多担忧。
我不同意有些知友回答的中国自古以来读书就是功利目的。我认为功利性与精神性并存,既有学而优则仕,也有采菊悠然,即使成了仕,真正的读书人也会从读书中得到乐趣与精神滋养的。但我同意中国人其实是一个很实际的民族,民众中精神和信仰的作用似乎比较弱(可以理解为民众习惯于在精神上受领导吧),所以即使大众阅读率上升也会是目的性比较强的阅读。看漫画、段子、鸡汤算不算阅读?看电影、纪录片、演唱会、娱乐节目搞笑视频算不算阅读?我没有抬杠的意思,我想说的是:
我们的表达方式变了,单纯的文字文本不是唯一的阅读对象,阅读这个词语不再是它表面的那个意思了~
还有,最JB烦拿飞机地铁看书来说事儿,我困了就想睡觉咋地?飞机上拿本书翻翻就很有文化很显档次很拉高国民素质很高端吗?
-------------------------------
真不知道你那痛心疾首的论断是怎么得出来的。
要论从前,战国就有锥刺股、西汉就有凿壁借光、东汉就有头悬梁、晋代就有囊萤映雪、北宋的失足妇女也能读柳词、明代底层女性还挑灯夜读牡丹亭......明治年间算个鸟
我想买kindle来着但是我妈不知其为何物然后默认为"影响学习"。然后攒钱数月(饭钱啊!)淘宝买了只,快递在学校门卫被盗。
以上就是中国阅读率低的原因:1.没有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和对人生发展的意义;2.阅读氛围(周围人文环境)太差。
作为一名图书馆员,这个题目里面很有趣的点是:中国人真的更不爱阅读么?
以下是两个相悖的论据:
1、国内公共图书馆读者卡的持有率比美国低非常多。根据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联合体OCLC的报告,美国图书馆读者卡的持有率在60%以上:但是根据本人所知,即便是北京,公共图书馆读者卡的持有率也只在5%左右。
2、根据研究公司NOP国际的调查数据,中国是实际上平均阅读时间最长的三个国家之一,仅次于印度和泰国。
国内地铁上很多人用手机或者平板看电子书的,当然有一多半是玄幻啥的
说实话每次在拥挤的地铁中看到有人看英文文献、技术文章、英文新闻,我就觉得中国人实在是太勤奋了.....
史伽莱,规则是用来打破的。这个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吧,我身边很多爱读书的人都是从很小就有读书的习惯了。
不过现在即使是小孩子,做事情的目的性也很强,读书这种慢节奏的娱乐,长时间积累才见成效的事情,就不那么吸引人了。
个人认为阅读只是个人的一个爱好而已,并不能强求所有人都得有此爱好,就像有人爱吃辣,有人从不吃辣一样,不可强求。当然,本人是个爱读书的人,也希望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阅读。关于藏书量,个人是非常支持“家有黄金万两,不如藏书万卷”这一观点的。一个人的生活空间里如果有很多的书,即使未能全部阅读,也可以时时受书香之熏染,久而久之自然会改变气质,老话说的好:腹纳诗书气自华......
仓廪实而知礼节。每天都在为生存奔波的人估计没什么闲心好好的阅读吧。
试问人世间,阅读价值为何物?①试问人世间,阅读价值为何物?
直叫9900万小学生,书包课本无数
②试问人世间,阅读价值为何物?
直叫5200万初中生,抄废笔纸无数
③试问人世间,阅读价值为何物?
直叫4600万高中生,伤脑细胞无数
④试问人世间,阅读价值为何物?
直叫3000万大学生,荒废学业无度
⑤试问人世间,阅读价值为何物?
直叫2亿职场人,时间少的痛苦无助
⑥试问人世间,阅读价值为何物?
直叫Evernote融资7000万美元
记忆无数,消化吸收看不到出路!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