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人文
本版新闻列表
台州日报社旗下媒体:
如何活捉海涂上的“淤生动物”
泥螺、蛏子、沙蟹、望潮、虾姑、跳跳鱼…… 讨海经 吴达夫&文/图 春天是泥螺繁殖、生长时刻,特别在麦黄豆熟时,正是泥螺旺发时节,下海涂的群众三五成群一拨接一拨,白天如此,晚上也是一个样。泥螺少则新鲜煮炒,一家人痛痛快快吃几餐,多则腌制,备在坛、罐中作常年下饭菜。 泥螺是海涂表面爬行的细小软体动物,人们往往是左手提木桶(当地叫凹兜),右手捉泥螺。 捉泥螺看起来容易,做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也是件少有技术性的活儿。右手要握空心拳状,拇指和食指一张一合地将泥螺滑进掌心,待有10-15粒水珠后,捏紧泥螺,用力甩掉掌心的水分,再放入桶内。 捏紧泥螺,用力甩掉掌心水分 那时,我以同样的方法不但速度慢、捉得少,水分也特别多,每向前跨一步,桶里的水啊、泥螺啊总是涌动着;再说这些小家伙又好像故意捉弄人似的,蠢蠢欲动地往桶口上爬,似乎集体向我抗议,无奈中我不时地揉一下桶口,暂时缓解它们向上爬。 一位大姐姐看见后,向我作了技术性的指导,甩掉水分时要捏得紧,捏碎它的壳也没关系,桶内壁要保持干燥,如果内壁湿了,泥螺容易往上爬,今后来海涂的路上顺便拉点野葱,事先搓在桶内壁,这一气味能有效地防止泥螺的上爬。 这些方法果真有用,泥螺像喝醉了酒似的老翁,乖乖地伏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同时,将木桶倒过来举起,泥螺也不会掉下来。 夜晚捉泥螺,那宽阔的海涂十分壮观,星星点点的瓦灯、灯笼像夜空中闪烁的明星。 说是瓦灯,我和伙伴也亲手制作过使用过,拿来三张瓦片,弓形朝外,用麻绳或苎捆扎成三角形,一头蒙上不透光的纸板,蓝水瓶改制的煤油灯固定在其中,瓦片上装扎一个提把,使用时再将瓦灯固定在木桶外缘就可以了。照明的光线虽然是那样的微弱,而在当时的环境中,也算是节能大成效了,就这样,一潮下来,也能捉上二三十斤。 蛏钩钩住蛏子下足部才有收获 结束了捉泥螺的季节后,&蛏子、沙蟹等淤生动物又是常年便菜。 蛏子的大小,决定着它的活动能量和范围。蛏小活动能量弱,一般躲藏在离表面20厘米左右的海涂中,两年蛏起码进入40厘米以上。 那时,我也是模仿大姐姐她们取蛏的方法,食指和中指并拢伸直,另三指弯曲;海涂上并列着两个小孔,这就是蛏子一对出水管和入水管,二孔之间距离远点,底下就有大蛏,反则是小蛏。 手指顺着二孔间蛏子的滑道下去,蛏小,动作可稍慢点,蛏大,动作要快速地伸越它的底部,才能钩住它。期间,两个指头常与蛏壳碰击,时有肉绽血流,只要有收获,哪里管它疼不疼。 经验丰富者,则用蛏钩钩蛏,小小的一根硬铁丝约55厘米长,一端直角弯出一厘米,敲成扁型,简易的工具,重在技术,蛏钩要不偏不正地顺着滑道下去,钩住蛏子下足部才有收获。 人小,双手倒比较巧。我不但自己制作一支海蒜(当地叫沙蒜)钩,也帮助大姐姐、伙伴们制作上一支支。 这种辅助工具就是用毛竹制成,形似箭头,握把如织毛衣用的竹签那么大小,头呈三角型,全长约30厘米。 使用时,对准欣欣然张开的沙蒜中心快速刺下去,然后往上一提就大功告成了。 截断沙蟹的退路 还有取沙蟹。 俗话说:六月蟹、取一笪。意思是六月的海涂沙蟹相当多。 沙蟹都有自己弯弯曲曲的洞穴,每当周围无动静时,这些沙蟹悄悄爬出洞外吹吹风、晒晒太阳,或寻找食物。遇到紧急情况时,慌不择路,就近入穴,所以在一洞穴中时有取出二三只沙蟹。 沙蟹的爬行速度甚快,何况在弯曲的洞中,捕捉它也是件不容易的事,人们需得手脚并举。假如洞口朝南,我的右脚或左脚离洞三、四十厘米反方向的位置猛然堵合,截断它的退路,在此同时,右手顺势进入洞穴,半途中取出沙蟹来。 我们有时还能捉到望潮、虾姑、跳跳鱼、泥鱼等。 在海涂的乐趣中,最怕的是沙蚕(当地叫海蜈蚣),捉泥螺好、掏蛏子也好,双脚不停地在海涂中踩踏,那时的海蜈蚣无人食用,它在海涂中孳生繁殖,到处有其隐迹,一旦踩上它,脚地下有一种不是滋味的东西在蠕动,全身霎那间起了鸡皮疙瘩,拔腿就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