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网一的一个诚实 厚道 信誉 品德、厚道的玩家互玩号

再做一道“批判性思维”的习题----厚道与诚实打起来了
&&&&前面,我们了解了一些批判性思维(审慎判断思维)的方法,但是一时半会对“写作”帮不上大忙,甚至帮倒忙,因为刚开始的时候,头脑里框框太多,可能会影响你的想象力与创造性。
可是这种方法对分析与批评文章和说法却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你会知道从哪里下手判断文章和说法的对错。光说不练假把式,老胡就以我博客中的一篇留言为例再“叫兽”一回:
胡院长“指责”韩寒行使话语霸权的时候,似乎也忘记了自己的众多弟子,数万学生也可能受院长言论的引导,将自己的人生原则定义为“厚道”而非“诚实”,为了尊重别人的“呕心沥血”之作,就要掐灭心头对事物的自我判断。窃以为:中国从不缺“厚道”之人, 也不缺少培养“厚道之人”的“师长之辈”,最缺的是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普罗大众。
胡院长将韩寒定义为“舆论领袖”,而将胡导演定义为“普通电影工作者”,不知道《孔子》背后的一干“普通人”是如何在《阿凡达》的强大市场影响力威胁之下,仍能获得体制的庇护,以指定观影、包场等形式抢占院线,强行创造票房的?如此“普通人”,实在是羡煞其他电影人了。
此外,胡院长担心韩寒的“领袖效应”之下,其跟 帖的百万之众中会有1/10因此不去观看《孔子》,一方面恐怕是低估普通大众的判断能力了,另一方面,如果这1/10能够因为韩寒的一纸文字就放弃对某个事物的独立思考的机会,那么即使1/10的人群去看了《孔子》,也不能为《孔子》添彩半分,更不能成为“普通电影人”为之骄傲 的资本,除非他们要的就是一 群只知盲从的观众。
&&&&&审慎判断或者批判他人的说法,一般先要观察他的假设是否成立;其次审视他运用的主要的事实是否存在;然后判断他的逻辑推理过程(这一部分需要专门做一些练习题,但也并不太难),如果没什么问题,那么结论也就成立了。如果不在这三点找问题,而只是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对他人的结论作是与非的判断,就意义不大了,他人也就不会信服了。
这是一篇挺有见地的评论。作者对于“胡”文的假设、事实、推理和结论均作了质疑,这就叫质疑到点上了。很可惜他摸着了门,却没入门。
此外,胡院长担心韩寒的“领袖效应”之下,其跟帖的百万之众中会有1/10因此不去观看《孔子》,一方面恐怕是低估普通大众的判断能力了。
&& &&在我的三个假设部分,评论者只是质疑了关于韩寒文章对观众的影响,认为低估了普通大众的判断能力,在我们都没有准确证据的情况下,我还是要假设韩寒博客的影响不可忽视,因为我有一个反证:照批评者的判断,如果100万的点击量都不会影响观众的消费行为,那老胡实在不知,如果这哥们办报纸、杂志,他不拿发行量说事,那他用什么理由说服商家在他们那里投放广告。可能他得这么说:韩寒的读者虽然多,可是这些人比较精,“判断能力”不能低估,打了广告白打;我们虽然读者人少,但脑子傻,没判断力,一看广告就买。不过假如韩寒过一阵子学习李承鹏想在博客上刊登广告了,看到他这么评价自己的“读者”,恐怕韩寒的手下非跟他急了不可。
胡院长将韩寒定义为“舆论领袖”,而将胡导演定义为“普通电影工作者”,不知道《孔子》背后的一干“普通人”是如何在《阿凡达》的强大市场影响力威胁之下,仍能获得体制的庇护,以指定观影、包场等形式抢占院线,强行创造票房的?如此“普通人”,实在是羡煞其他电影人了。
关于事实部分,他没有否认我所讲的事实,但是补充了一个重要的事实(也可能是假设):《孔子》获得了体制的庇护。这是该文最大的贡献,这个事实(或者假设)对于反驳“普通电影工作者”这个词是很有力的,应该加分。
但是我审视以后,发现在胡文的逻辑推理中多加这个事实之后,并没有影响结论,所以这一事实没有对胡文的主要逻辑与结论构成大的威胁。上一网友也说了这事,我给了一个幼儿园老师的回复,可以参考。我也再重复一遍,“批判性思维”的第一要素是清晰地定义问题。
关于胡文逻辑推理与结论部分,批评者好像没找到老胡的毛病,于是另起炉灶,在第一段就挑起了“厚道”与“诚实”之间的对立,咋一听有道理,可惜从认知水平上讲,立意不够,老胡驳他到是不难。
胡院长“指责”韩寒的行使话语霸权的时候,似乎也忘记了自己的众多弟子,数万学生也可能受院长言论的引导,将自己的人生原则定义为“厚道”而非“诚实”,为了尊重别人的“呕心沥血”之作,就要掐灭心头对事物的自我判断。
批评者这段话隐含了一个价值判断,即“诚实”比“厚道”要高明或者重要,讲“厚道”就不能够“诚实”。其实,“诚实”也好,“厚道”也罢,它们既没有高下之分,也不应非此即彼,更不可以脱离情景而独立存在,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看重症病人时,讲话要注意“厚道”还是“诚实”,礼仪书上写的比较清楚。
批评者担心欧亚学院的几万名学子以“厚道”替代“诚实”为人生要义,岂不知“诚实好所以要诚实”,“不诚实会被狼吃了”比较适合在幼儿园里讲;“诚实比厚道更重要”适合在小学讲。大学就是要告诉学生如何处理现实中复杂的道德两难问题,“企业社会责任”课程里就专门有篇幅讲授如何处理“自我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教授学生如何让两者和谐相处,而不是对立。
如果讲“批判性思维”第一要素是清晰地定义问题的话,第二个要素就是要了解每一个问题背后都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与立场;其次收集相关的信息与数据;然后找出尽量满足各方立场的多个解决方案;最后经过慎重推理与判断、比较后,做出选择。批判性思维本质来讲,就是寻找不同观点与立场交集,从而判断与解决问题的思维,而不仅仅是批判的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基本内容,可看可不看)
另一方面,如果这1/10能够因为韩寒的一纸文字就放弃对某个事物的独立思考的机会,那么即使1/10的人群去看了《孔子》,也不能为《孔子》添彩半分,更不能成为“普通电影人”为之骄傲的资本,除非他们要的就是一群只知盲从的观众。
评论的最后一段的“另一方面”,老胡半天楞没看懂,后来明白了,评论者的价值判断基础与老胡不一样。评论者关心的是
“独立人格”,而老胡关注的是“消费者与商业组织”的权利,但是老胡估计《孔子》剧组与老胡差不多,都是些“利益挂帅”的家伙,所以“普通电影工作者”对
“只知盲从的观众”一定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并会成为极大的“骄傲的资本”。
看来,这一段属于评论者自己脚下拌蒜,但是由于是评论者与老胡价值观不同所造成,而且人家的价值观比较高尚,老胡的比较庸俗,双方打个平手如何?
为什么批评者会这样“搞”,你瞧,他的文字中满是“高尚的价值观”,如:诚实、普通大众的判断力不能低估、独立人格等等,并用这些价值观替代了思维与判断力。思考时,当事者没受自身“价值观”影响,那不太可能,但是都由自己的价值观来左右“事实观察”、“假设判断”那就是搞了。并且很不幸,这样搞的人和事在生活与工作中比比皆是。
以一个新浪网友随机写下的文字为例来做分析,也很不厚道的,好在这个网友没署名,老胡属于隔空放炮,不伤人。作为教书的,本节讲授“批判性思维”,没案例讲起来没有趣味性,而且这篇文字总体好像看起来比较不错,有见地,也有事实,老胡放起炮来,也不必太顾虑。
今后,我们也可以这种方法试一试分析韩寒的文章,看看他文章中的假设、事实、推理、结论以及背后与主流不同的价值基础。韩寒的文章表面看着有些骇俗,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脑子急转弯,但是在事实与逻辑方面还是比较讲究,分析完了,你也就会学着写这样的文章了。
从“韩寒对《孔子》有些不厚道”开始连续写了五篇了,后面三篇更是主要围绕着“批判性思维”做文章,估计有的朋友觉着有些绕了,不是太能读下去,再写下去,就把“胡椒粉”呛着了。
有一位“科研兄”就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没必要玩这个。讲的不错,但是作为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无论你是讲话、写作或者讨论、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不了解、掌握“批判性思维”的方法,拥有判断力,做不好事不说,还会让人感觉你头脑不清,虽然人们一般也讲不清原因。
遗憾的是目前中学与大学里还只是在讲授老掉牙的“逻辑课”,内容和方法都太陈旧,
我们国内现在的大学教育还远没有对“思维训练”给与应有的重视和地位。老胡正打算改革“思维训练”课,借机发挥了,望网友见谅了。
过年了,我也在此给“胡椒粉”拜个年!再给大家推荐一本有意思的“思维训练”小书《六顶思考帽》,看看现在的西方人是如何进行思考,开会讨论问题的。作者是英国人爱德华?博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