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担心未发生的事的担心别人要怎么办啊?

安全感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焦虑,对事物不必要的过度担心,缺乏自信,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焦虑,对事物不必要的过度担心,缺乏自信,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关键时刻总是希望依靠别人,希望别人能够帮助自己,同时,内心深处对自己和别人又都不够信任,对生活周围的人与事总是抱着怀疑的态度。强迫的核心是恐惧和不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感到被拒绝,感到不被接受,感到受冷落,或者受到嫉恨、受到歧视;感到孤独、被遗忘、被遗弃;经常感到威胁、危险和焦虑;对他人抱不信任、嫉妒、傲慢、仇恨、敌视的态度;悲观倾向;总倾向于不满足;表现出强迫性内省倾向,病态自责,自我过敏;罪恶和羞怯感,自我谴责倾向,甚至自杀倾向;不停息地为更安全而努力,表现出各种神经质倾向、自卫倾向、自卑等。自私、自我中心。而具有安全感的人则感到被人喜欢、被人接受,从他人处感到温暖和热情;感到归属,感到是群体中的一员;对他人抱信任、宽容、友好、热情的态度;乐观倾向;倾向于满足;开朗,表现出客体中心、问题中心、世界中心倾向,而不是自我中倾向,自我接纳,自我宽容;为问题的解决而争取必要的力量,关注问题而不是关注于对他人的统治;坚定、积极,有良好的自我估价;以现实的态度来面对现实;关心社会,合作、善意,富于同情心。
什么是安全感
马斯洛指出:心理的安全感(psychological security
)指的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
安全感指外界的保障,如金钱、房产和汽车等物质财富,或者是工作或社会地位等生活保障。但是,世界上存在着另一种值得追求的安全感,这就是内心安全感。所谓内心安全感,就是相信自己能够处理任何事情的安全感。这是唯一的持久安全感,唯一的真正安全感。你应该相信你的内在力量,而将财产、工作或社会地位仅仅视为你生活中令人愉快、但可有可无的附属物。
假定此时此刻,当你正在阅读这本书时,突然有歹徒扑向你,把你全身衣服剥光,扔到非洲的的某个蛮荒之地。除你自己之外,你一无所有。你将面临新的语言、新的风俗习惯、新的气候,而你的全部所有仅仅是你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你将生存下去,还是因愁而死?你会结交新朋友、先解决吃住呢,还是仅仅躺在那儿哀叹自己多么不幸?如果你需要是外部安全感,你将无法生存下去,因为你的所有个人财物已被人剥夺。然而,如果你具有内心安全感,并且毫不畏惧未知,那你就会活下来。这样,我们就可将安全感定义为:在没有任何外界安全条件下知道自己如何应付各种局面。看看那些无需外界安全感的人,他们并不事事都订好计划,却可事事走在前面,至少他们可以尝试新的经历并避开那种苟且偷安的生活陷井。
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有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即基本人际信任,才能积极地发掘自身的潜力,才能有人性及价值的较充分的实现。不安全感是人类普遍具有的基础心理特征,当它在比较一般的范围内的时候,就不被当作是病态的表现。
如何提升安全感
惧怕未知一个主要方面是害怕失败。惧怕失败是我们社会的一种强大恐惧心理。从孩童时期大人就向你灌输这种恐惧感,而这种恐惧往往将终生陪伴着你。如果你能随时根据兴致尝试你喜欢做的事情,别人可能会指责你不负责任或轻率鲁莽。但当你享受探索未知的极大乐趣时,别人的观点又有什么关系呢?你或许会惊奇地发现,世界上并不存在失败。所谓失败,只不过是别人对你应该如何做某件事的看法。所以,一旦你相信没有必要事事都按别人的意图去做,你也就不会失败了。
成功与失败仅仅是别人的看法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关键是不要将暂时的停滞等同你作为一个人的都失败了。你只不过是在某一具体时刻中未能成功地进行某一具体尝试而已。然而,我们已学会将成功视为唯一可以接受的衡量标准。我们往往避免进行可能会失败的活动。人们惧怕“停滞”,也惧怕由于“停滞”引起的别人对自己的不利评价。
如果你不否认儒教思想对我们文化传统的影响,就不要否认希望取得成功的原因来自社会中最具有自我毁灭性的两个词“尽力而为”、“尽善尽美”。关于尽善尽美这个词,温斯敦?丘吉尔曾讲过一句著名的话:完美的含义就是:瘫痪。是的,事事追求完善、都要拼命做好,这会使你自己陷入瘫痪。也许你在生活中,可以确定一些自己真地想尽力做好的事情。但就大多数情况而言,尽力而为这种心理本身便是阻碍你做事的障碍。不要让完美主义妨碍你采取行动,而仅仅成为一个旁观者。你可以试着将“尽力而为”改成“去做”。
要改变自我消除停滞,首先要重新审视你的回避心理,然后对自己以往的行为严肃地提出质疑,最后积极地向新的方向发展。假设你现在走到一个三岔路口,一边是健全稳妥的道路,另一边是通向无人涉足的未知之路。你会选择哪一条道路?在生活的道路上,你不必非得知道自己在往哪儿走-----只要你在走,在向前走就足够了。
以上张小同摘自《突破停滞:职业心理自助手册》,翁国旗/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安全感与神经症
不安全感会在人际关系中有所体现。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人们最关心的是,他是否重视我,他是否喜欢我,他是否能够接纳我,他是否信任我,他是否尊重我,我是否有足够的才能,我的举止言谈是否得体,我的话语是否有真知灼见,我的表述是否精辟,我是否妙语连珠、一鸣惊人,他是否误解了我的意思,我能让他喜欢吗,我是否惹他不高兴了等等。人们将自我的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投射于他人,会想,他是否对我存心不良,我得罪他了吗,他是否要报复我?在极端的情况下,人们甚至想通过控制自己的表现,以此进一步来控制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做法,当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不符合自己的预期时,就会感到绝望,然后再变本加厉地去控制自己。这样就会让自己在别人面前变得更加紧张不安,人际关系敏感。极端形式就是社交恐怖症。
如果以上这些办法还是不能够去除内心的不安全感的话,最后的一个办法,就是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不让自己想那些不吉利的事情,不让那些“坏”念头出现,而努力让自己想一些好的事情,以此来冲淡驱除那些不好的念头。这样一来,就对自己的思维有了很高的要求,而且对自己的意志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要求意志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思维,让思维只想好的,不想坏的事情。控制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意义解释,将事物、他人以及人生都赋予积极的意义(关于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与安全感的关系以及与人类其它行为的关系,我将另文详述)。用意志支配自己忘掉所有经历过的难过的事情,只记住那些令人快乐的事情。用意志控制自己的各种自认为是不好的、不光彩的欲望,包括性的欲望,不让它出现,让它永远地消逝,让自己成为一个道德情操高尚的人。担心自己会疯了,使劲控制不让自己“发疯”,控制自己不让自己失去控制。然而,这些欲望、思维、记忆、躯体感受等是不受意志控制的,也是不能够用意志消灭的。此时,便更加变本加厉地去控制这一切,最终就形成了典型的强迫症。从这种意义上说,强迫症是企图通过各种方法获得安全感但最终失败的人。
弗洛伊德提出了“压抑”(repression)的概念,压抑是一个最基本的心理防御机制,其它的心理防御机制几乎都是从压抑这个机制中衍生出来的。在我看来,人类的自我控制,特别是在获得安全感方面,自我控制是很重要的一个特征。而人类在自我控制方面,又经常是过度的,可以叫做“过度控制”(over-control),总是想通过各种的“过度控制”来将危险的发生率降到最低水平,以求在心理上获得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因此,为了获得安全感/减少不安全感而采用的“过度控制”的心理,就成了形成许多人类行为和心理障碍的基础和根源。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正文
切勿让过度担心成孩子成长的束缚
  前不久,“爸爸去哪了?”引起人们对孩子成长教育的担忧,而暑假期间,“孩子去哪呢?”又成为父母心头的焦虑。对于很多中小学生家长来说,暑假期间如何安置孩子着实是件令人头疼的事情,既要确保孩子的安全,又要让孩子有所进步,实在煎熬。(7月20日南国都市报)
  暑假来临,各种兴趣班、补习班火爆起来,舞蹈、乐器、歌唱、武术……有的家长甚至为孩子同时报了几个兴趣班。兴趣班,与其说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倒不如说变成了家长的“托儿所”;有的家长实在无奈,为确保安全竟把孩子独自关在家中,但又对家中电器深怀忧惧;有些家长则将孩子送到乡下爷爷奶奶那里,但又怕老人过度溺爱,惯出孩子的坏习惯……
  既要确保孩子的安全,又要让孩子有所长进,反反复复的纠结,显示了父母们对暑假期间如何安置孩子的焦虑心理。事实上,家长们“暑期焦虑症”的背后隐藏的是对孩子成长的过度担心,这是对孩子自我实践能力的不信任。有时候这种不健全的爱,恰恰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首先,过度担心会阻碍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因为过度担心安全问题,孩子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为,甚至被强制关在家中。一系列来自父母的负面教导,难免让孩子对外界环境产生畏惧心理,久而久之,就产生了较强的依赖性,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自信心,遇事自卑、退缩、害怕挑战。过度担心、过度保护就像是一堵无形的墙,使孩子无形中远离了社会,缺少了成长过程中应有的磨砺,最终影响了孩子独立个性的发展。
  其次,过度担心会压制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出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心,很多父母在暑假期间为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兴趣班。对孩子来说,学习不再是出于兴趣,而是为了满足家长的要求。且不说这种被动的学习成效如何,单单高负荷的学习任务就足以让孩子们望而却步,这难免让孩子们对学习产生畏惧、反感的情绪,打击学习的积极性。
  反观国外,孩子们的暑期生活可谓精彩纷呈。参加社会活动,是很多美国中小学生暑期生活的一大特色,他们参观银行、***局,学做面包,到医院照料病人,到福利院做义工,或者到社区做志愿者等。在澳大利亚,孩子们可以在没有任何压力的外部环境下做自己喜欢的事,参加社区活动、旅游、打工等。在我们看来,好多活动只是大人才能做的事情,可外国的中小学生为什么也能做呢?这是因为家长们懂得放手,在他们看来,假期应是一个劳逸结合、培养个人兴趣的时期,更是一个增强实践能力、拓展视野的时期。
  诚然,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社会环境还有待优化,社会组织还有待健全,但这些不应成为父母们暑期对孩子言行举止过度担心的理由。父母们大可通过着重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自律意识、自立意识,让其学会如何在各种环境自我保护、自我发展。暑假生活,家长们不妨少一些焦虑,多一些理性,结合孩子的兴趣爱好,多给孩子一些信任,多传达一些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必要的辅导之后,就放心大胆地让“小鬼”在自我摸索中早日“当家”。
48小时点击排行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