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赵云是怎么死的?
《三国演义》中,对的评价较高,且看历史上真实的吧!
赵云自追随刘备后,直到刘备当了汉中王,可说是马不停蹄,无役不予。阿斗确是他在长坂坡救出的,史书虽没《三国演义》写得那么玄,但赵云救阿斗不是虚构的。进军西川,是赵云第一次没随刘备行动而留守荆州。可就是这次留守,他又干出了另一件大事,即&截江夺斗&,也是史有明文的壮举。两次三番救了后主刘禅的小命,赵云对蜀汉的汗马功劳还小么?可刘备得了西川后,对赵云就再没重用了。
定军山之战,主谋是法正,而&亲冒矢石&强攻定军山的是刘备本人,赵云根本没上第一线。
一出祁山,赵云也没当先锋,与邓芝领偏师出斜谷策应主力。街亭失守全线大败,而&云与邓芝勒兵徐徐而退,不致大损。&《演义》中的&不损一人一骑&是罗老先生给英雄带的花环。而战后孔明上表检讨,自贬三级,有功无过的赵云却也糊里糊涂地跟着被贬了级。直至去世,赵云也未获封侯。
赵云不得重用,很大的一个因素是他出身布衣,不是名门望族。这与中国历史上产生于西汉后期,东汉时达到高峰,直至唐代才衰落的&门阀制度&有关。
汉末乱世,群雄并起,门阀制度也受到冲击,但其生命力极为顽强。袁绍贵为十八路诸侯盟主,&四世三公&的身世是决定因素。三国之中,曹瞒对门阀制度最不感冒,&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把袁氏的&四世三公&称为&冢中枯骨&。他手下的战将中,除曹氏、夏侯氏外,典韦、许褚是草莽豪强,徐晃、张辽、文聘是降将。而刘备早期无人可用,顾不上讲究门第。但卧龙一到,这套玩意儿就又活了。魏、蜀、吴三国,蜀汉对门阀制度的坚持是最明确的,赵云也就倒霉了。同时,孔明的任人唯亲,也是史有定论的,马谡、杨仪就是例子。难怪在孔明当政的后期,蜀汉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了。
刘备称帝,群臣上贺表,列了前五十个人的名字加上&........等一百八十人&。诸位知道领衔的是谁么?&征西大将军都亭侯马超&!没别的原因,&马孟起世代公侯&是唯一的理由。法正列第二,孔明第八。赵云呢?在&........等一百八十人&中,连名字都不能列在贺表上。
历来读史之人有&汉家待功臣薄&的感慨,汉高帝刘邦,杀死了韩信、彭越、黥布;汉武帝时有飞将军李广的悲剧。到了最后三分之一的后主时,赵云好歹还是寿终正寝的。
《演义》上写刘禅闻赵云死而大哭,又是罗老先生加的花环。那时的刘禅,早把救过他两次的赵云忘得一干二净了,连点&悼念&的意思都没有。到得后来,不知道怎地又想起救命恩人来了,在给别人封侯时顺带也追封了赵云。可赵云要是知道追封的事,准得气得在坟墓里诈尸不可:那时距蜀汉亡国还剩下不到三年了!(文/百度知道)
相关文章推荐: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
商鞅立木取信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
热门历史人物故事赤壁之战在历史上真有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吗?
那是肯定的,赤壁之战在三国历史上的地位就象斯大林格勒战役在二战中的地位一样,属于一个转折性的战役.它使三国由群雄割据时期过渡到三足鼎立时期.而且,它最重要的作用是,终结了曹操一直保持的不败神话,也限制了其不断扩张的野心.换一种说法,如果说赤壁前三国舞台的主人公是曹操的话,那么,赤壁后的主角就是诸葛亮了.从表面上看,赤壁大战是由曹操所发动,但是,他的作用其实还是一个导火索的作用,赤壁之战在客观上是必然会发生的,而不是由哪个人主观上来决定的.首先,看看天时.赤壁之战爆发的原由是曹军南下.其时正值曹操刚刚统一北方,人民生活安定,兵将士气高涨.当时南下,可以说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要统一天下,此时南征都是最合适不过的时候.因此,从时间上来看,这次战役的发起并不是一个错误.最后,谈一谈人的作用.这次战役是曹操发动的,就让我们来看看曹操其人.在整个三国时期来看,曹操都可以算是最有雄才伟略的人,也是最合适不过的一位君主.从一开始,统一天下就是曹操心中一个最大的理想,而且其毕生也一直为此努力.可以说,不管形势多么恶劣,他都会走出这一步的.更何况当时形势如此有利了.所以,依照以上的分析,无论从哪个方向看,赤壁之战的发生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它决不是一个错误.至于它的结果,我想原因是各方面的,就算曹操本人也不会想到是这样的.换个角度看,也正是这样一个以弱胜强的意外结果,才造就了这么一个重要战役.因此,单纯从战役本身来看,甚至可以说连曹操的失败都是正确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