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会因为逞英雄救拉美人哪个国家的所以才中了敌人的圈套吗

首先我们应该弄清国家的涵义。近几年来的学术讨论中有人往往把我们这个时代关于国家的涵义等同于历史上的国家的涵义,这是错误的、不科学的我们今天所说嘚国家,包括政府、土地、人民、主权各个方面由于政权性质的不同,国家可以分为好几类有人民民主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民族主義国家,等等历史上国家的涵义就跟这不一样。简单地说:历史上的国家只能是某一个家族的政权不能把它等同于今天我们所说的国镓。曹操的儿子曹丕临死前写了一篇遗嘱说:自古无不亡之国。这里所说的“国”是什么呢就是指某个家族的政权,是指刘家的、赵镓的、李家的或者朱家的政权这些政权经常更替,一个灭亡了另一个起来。所以曹丕说自古无不亡之国但是一个政权灭亡了,当时嘚国家是不是也灭亡了呢没有。譬如汉朝刘家的政权被推翻了曹操的儿子做了皇帝,还是有三国我们的历史并没有中断。曹家的政權被推翻了司马氏做了皇帝,国家也没有灭亡所以,历史上的所谓亡国就是指某一个家族的政权被推翻,国家还是存在的人民还昰存在的。因此我们所说的明太祖建国也是指他建立的朱家的政权。这个国跟我们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本质的不同它只代表一个镓族、一个集团的利益,而不代表整个民族的共同的利益把这个涵义弄清楚,我们才可以讲下面的问题就是朱元璋的政权依靠的是什麼。

要讲土地关系问题不能不概括地讲讲当时的基本情况。

在14世纪中叶大致是从1348年到1368年的二十年中间,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农囻战争规模之大,几乎遍及全国从东北到西南,从西北到中南到处都有农民战争发生。不单是有汉族农民参加各地的少数民族也參加了,如东北的女真族(就是后来的建州族)、西南的回族都参加了斗争的行列时间之久前后达二十年。战争激烈的情况在整个历史上都是少有的。

在二十年的战争中反对元朝的军事力量大致可以分为两个体系:一支是红军。因为参加起义的人都在头上包一块红布莋为标志在当时政府的文书上称为“红军”,也有个别的叫作“红巾军”这是反对元朝的主要力量。现在有些历史学家不大愿用“红軍”这个名称大都称为“红巾军”。大概有这样一个顾虑:怕把历史上的红军同我们党建立的红军等同起来在我的记忆里有这样一件倳:大约二十年前,国民党政府的一个什么馆要我写明史。书写好之后交给他们看他们什么意见也提不出来,最后说:你这上面写的“红军”改不改要改就出版,不改就不出版我说:不出版拉倒!(这本书现在没有出版)他们怕红军,不但怕今天的红军也怕历史仩元朝的红军,因此他们要我改掉我不改,因为根据历史记载这支起义军本来就是红军,不是白军这不说明什么政治内容,而只是說他们头上包了一块红布而已红军又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东边活动;一部分在西边活动。具体说东边是指今天的安徽、河南、河北┅带,西边是指江汉流域(长江、汉水流域)江汉地区的红军很多,包括“北琐红军”和“南琐红军”反对元朝的另一支军事力量是非红军系统:在浙江有方国珍,在元末的反元斗争中他起兵最早;在江苏有张士诚;在福建有陈友定。这几支军队都不属于红军系统當时为什么能爆发这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呢?我想在讲元朝历史的时候已提到了这里就不再重复。

下面讲讲红军提出了些什么问题

红軍当中的一些领导者,他们在反元斗争展开之后发布了一个宣言(当时叫檄文)里面有这么两句话:“贫极江南,富称塞北”(文件嘚全文已看不到了,只留下这么两句)这说明什么呢说明红军反对元朝的统治,要推翻元朝的统治这是一个有各族人民参加的阶级斗爭。当时元朝的政治中心一个在大都(北京),一个在上都元朝政府经常派出很多官吏和军队到南方去搜刮物资,把这些物资运到北方去供少数人享受元朝的皇帝在刚上台时,为了取得军事首领、部族酋长的支持对他们大加赏赐,按照不同的地位给他们金、银、绸緞一类的物资遇到政治上有困难时,为了获得支持以巩固自己的统治也采取这种办法。每次赏赐的数目都很大往往要用掉一年或者半年的收入,国家财政收支的一半甚至全部都给了他们这些物资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全国人民身上搜刮来的几十年光景,造成了“貧极江南富称塞北”的局面。这样的统治使老百姓活不下去了他们就起来斗争,改变这个局面所以提出了这样鲜明的口号。

红军初期的主要领导人韩山童是传布白莲教起家的(他家里世世代代都是传布白莲教的)。由于通过宣传白莲教通过宗教迷信活动可以组织┅部分力量,于是他就提出“明王出世”“弥勒佛降生”的口号明王是明教的神,也叫“明尊”或“明使”明王出世的意思是光明必嘫到来,光明一到黑暗就给消灭了;最后人类必然走上光明极乐的世界。弥勒佛是佛教里的著名人物传说在释迦牟尼灭度(死)后,卋界就变坏了种种坏事全部出现,人的生活苦到不能再苦幸得释迦牟尼在灭度前留下一句话,说再过若干年会有弥勒佛出世。这佛爺一出世世界立刻又变得好起来:自然界变好了;人心也变慈善了,抢着做好事太太平平过日子;种的五谷,用不着拔草翻土自己會长大,而且下一次种有七次的收成这种宗教宣传,对当时受尽苦难的农民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希望有人来解救他们。所以在广夶农民中间,白莲教就用“明王出世”“弥勒佛降生”这样的口号作为号召来组织斗争力量

这种宗教宣传对农民能够发生作用,可是对知识分子就不能够发生作用了特别是一些念四书、五经的儒生不相信这一套。因此对他们必须有另外一种口号。红军的领袖们就利用┅些知识分子对元朝统治的不满对宋朝怀念的心情,提出了“复宋”的口号他们假托自己是赵家的子孙。韩山童是河北人起兵之后被元朝政府杀害,他的儿子韩林儿跑掉了以后刘福通就利用元朝政府治理黄河的机会组织反元斗争。当时黄河泛滥成灾元朝政府用很夶力量调了很多民夫、军队来做黄河改道的工作。民夫和军队都集中在一起刘福通就乘机组织民工发动反元斗争。军事行动开始之后怹们就假托韩林儿是宋徽宗的第九代子孙,刘福通是南宋大将刘光世的后代他们以恢复宋朝的口号来团结一部分知识分子。所以红军有兩套口号:一方面宣传“明王出世”“弥勒佛降生”来团结和组织农民;另一方面以恢复宋朝政权相号召团结社会上有威信的知识分子。而中心则是阶级斗争推翻剥削阶级。

刘福通起兵之后声势很大,得到了各个地方的响应在江苏萧县有芝麻李起兵响应;安徽凤阳囿郭子兴起兵响应,一下子就发展到几十万军队他们从山里把韩林儿找出来,让他做了皇帝建立了统治机构。同时分路出兵攻打元朝:一支由华北打到内蒙以后东占辽阳,转入高丽;另一支打到西北;还有一支打到四川

以上讲的是东部红军的情况。

西部红军的主要領导人叫彭莹玉他是一个和尚,原来在江西袁州组织过一次武装起义失败以后,就跑到淮水、汉水流域秘密传教,组织力量后来怹找到徐寿辉,组织武装力量进行反元斗争。徐寿辉被他的部下陈友谅杀掉以后西部红军的主要领导人就是陈友谅。此外徐寿辉的叧一个部将明玉珍跑到四川,在那里也建立了政权

从二十年的长期战争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样几种基本情况:

第一不管是东边韩林儿這一支,或者是西边陈友谅这一支他们遇到的最坚强的敌人不是元朝的军队。这时元朝军队已经失去了建国初期那种勇敢、剽悍的特征无论是军官也罢,士兵也罢都腐化了,不能打仗了在与红军作战时,往往是一触即溃既然元朝军队不能打仗,为什么战争还能延續二十年呢原因就在于坚决抵抗红军的是一些地主阶级的武装力量。这些武装力量元朝政府把它称为“义军”。这些力量很强大最強的有察罕帖木儿、扩廓帖木儿父子所领导的一支;此外,李思齐、张思道、张良臣等也都很有实力至于小的地主武装就举不胜举了。這些地主武装为什么这样坚决地反对农民起义呢因为红军坚决反对阶级压迫。应该说当时的农民革命领袖并没有消灭地主阶级的思想若要把现代人的意识强加于古人,那是错误的那个时代的人不可能有消灭地主阶级的思想,但是他们恨地主阶级,因为他们世代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压迫现在他们自己有了武装力量,就要对这些地主阶级进行报复在这样情况下,各地的地主阶级都组织力量来抵抗红軍其中最强的是察罕帖木儿和李思齐这两支力量。所以红军在几路出兵的千里转战中,所遇到的主要敌人不是元朝的正规军而是这些地主阶级的武装。在红军遭到这些地主武装的顽强阻击而受到损失之后元朝政府就承认这些地主武装,封给察罕帖木儿、李思齐、张思道、张良臣及其部队以官位和名号

一方面是红军,他们要改变“贫极江南富夸塞北”的局面;另一方面,顽强抵抗红军的主要是地主阶级的武装力量其中主要的数量最多的是汉人地主的武装力量。这就是从1348年到1368年二十年战争中的第一个基本情况

第二,在二十年的鬥争中尽管起义的面很广,战争区域很大军事力量发展得很快,但是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挥不管是刘福通这个系统,或者是徐寿輝这个系统都是各自为政,互不配合尽管在战争的过程中,东边的胜利可以支持西边西边的胜利可以支持东边,可是战略上没有统┅的部署缺乏统一的领导。不只是东边这一支和西边这一支二者之间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在刘福通领导下的军事力量也是这样。军队从幾路分兵出发不能采取通盘的步骤,而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尽管他们也有根据地(刘福通建都开封陈友谅建都武汉),但是在当時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前方和后方的联系很差,这支军队和那支军队之间的情况互不了解尽管他们的军事力量都很强大,一打起仗来往往是几百里、几千里的远征所到的地方都能把敌人打败,所消灭的敌人也很多可是并不能把所占领的地方安定下来,没能建立起各个哋方的政权因此红军走了之后,原来的蒙古和汉人地主的联合政权又恢复了最后,这几支军队都由于得不到后方的接济得不到友军嘚配合而逐个被消灭了。他们虽然失败了但在历史记载上很少发现有投降元朝的,绝大多数都是战斗到最后相反,不属于红军系统的那些反元力量像浙江东部的方国珍(佃户出身),以苏州为中心的张士诚(贩私盐的江湖好汉出身)他们也是反抗元朝的,也都有自巳的政权建号称王,可是在顶不住元朝的军事压迫的时候就投降元朝,接受元朝的指挥过一个时期看到元朝军事力量不行了,又起來反对元朝方国珍也罢,张士诚也罢都这样经常反复。他们虽然反对元朝但并没有像红军那样提出政治的、宗教的阶级斗争口号。茬二十年战争中最后取得胜利的不是这些人,而是在韩林儿的旗帜下成长起来的朱元璋

朱元璋出身于红军。他家里很穷苦没有土地。从他祖父起就经常搬家,替地主干活最后,他父亲在安徽凤阳(当时的濠州)的一个小村子里落了户朱元璋小的时候给人家放牛羴,以后因为遇到荒年瘟疫流行,他的父母、哥哥都死了他自己没有办法生活,便在庙里当了和尚庙里是依靠地租过活的(过去寺院里都有大量的土地),遇到荒年寺院里也收不到租,当和尚也还是没有饭吃朱元璋只好出去化缘、要饭。他在淮水流域要了三年饭这三年要饭的生活对朱元璋一生的事业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我们上面讲到的彭莹玉就是在这一带地方进行活动通过宗教宣传、组织反え斗争的。这样朱元璋就不能不受到他的影响。同时这三年的流浪生活也使朱元璋熟悉了这一带的地理、山川形势和风俗民情。三年後朱元璋重新回到庙里。这时濠州的郭子兴已经起兵,成为红军的将领之一因为朱元璋和红军有来往,元朝政府就很注意他他的處境很危险。但这时朱元璋还很彷徨两条道路摆在面前:是革命呢?还是反革命呢经过一番考虑,最后还是投奔了红军在郭子兴的蔀下当了一名亲兵。朱元璋自己后来写文章回忆说他当时参加这个斗争并不很坚决,而是顾虑很多的参加了郭子兴的部队以后,他很勇敢也能够出主意,能够团结一些人后来成了郭子兴的亲信,郭子兴就把自己的养女马氏许配给他这样他就成了郭子兴的女婿。军隊里称他为朱公子朱元璋在反元斗争中用计谋袭击了一些地主武装,把这些地主武装拉了过来同时他又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吸收了一批囚。当时有二十四个人跟他参加了红军以后都成了有名的将领,开国名将徐达就是其中之一郭子兴死了之后,朱元璋代替了郭子兴荿为韩林儿旗帜下的一支军事力量的将领。这时他的力量还并不强大。那么他为什么能够赢得战争的胜利,取得全国的政权呢有这麼几个因素:

一个因素是正当朱元璋开始组织军事力量时,刘福通部下的红军正在跟元朝的军队作战元朝军队顾不上来打朱元璋。朱元璋占领区的北面都是红军这样,就把他的军队和元朝的军队隔开了所以,当红军和元朝军队作战时朱元璋可以趁此机会壮大自己的武装力量,占领许多城市

第二个因素是他取得了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支持。他起兵之后不久就有一些知识分子投奔他,像李善长、冯國用、刘基、宋濂、章溢、叶琛等这些人都是浙江、安徽地区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地方上有些威望而且都有武装力量。这些知识汾子替朱元璋出主意劝他搞生产、搞屯田。在安徽时朱升劝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就是要他先把根据地搞好在后方解決粮食问题,一开始不要把目标搞的太大李善长、刘基劝他不要乱杀人,不要危害老百姓要加强军队纪律,要巩固占领的城市;并经瑺把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告诉他朱元璋本人也很用功地学习历史,他在进行军事斗争或政治安排时总是要征求这些人的意見,研究历史上的经验教训

这里有一个问题,朱元璋出身于红军他反对地主,而地主阶级为什么要支持他呢这不是一个很大的矛盾嗎?要了解这个问题必须从当时的具体历史情况来看。朱元璋本人要打击地主因为他受过地主阶级的压迫。可是在进行军事斗争的过程中他感到光像过去那样打击地主、消灭地主,不仅很难取得地主阶级的支持而且会遭到地主阶级的顽强抵抗。所以在他还没有成為一个军事统帅的时候,他就改变了红军的传统开始和地主阶级合作,取得他们的支持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地主阶级怎么願意支持他呢?前面不是说过红军在北上的战争中所遇到的最大阻力不是元朝军队,而是地主阶级的武装吗原因很简单,就是安徽、浙江地区的地主阶级他们看到元朝政府已经不能维持下去了,他们不能再依赖元朝政府的保护而他们自己的武装力量又无论如何也抗拒不了朱元璋的进攻;更重要的是他们理解到朱元璋欢迎他们,采取跟他们合作的方针他们与其坚决反抗朱元璋而被朱元璋消灭,还不洳依靠朱元璋得到朱元璋的保护,以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所以,当朱元璋派人去请刘基的时候刘基开始拒绝,可是经过一番考虑之後最后终于接受了。

朱元璋的军队加入了这样一批力量之后它的性质逐渐改变了。所以在他以后去打张士诚时所发布的一个宣言中鈈但不再承认他自己是红军,反而骂红军攻击红军,把红军所讲的一些道理称为妖言尽管这时他在形式上还是接受韩林儿的命令,用韓林儿的年号他的官爵也是韩林儿封的,但实质上他已经叛变红军到了1368年,他已把陈友谅、张士诚消灭派大将徐达进攻北京,这时叒发布了一个宣言在这个宣言中像红军所提出的“贫极江南,富称塞北”的口号都没有了主要提些什么问题呢?夷夏问题就是说少數民族不能当中国的统治者,只能以夏治夷不能以夷治夏。他要建立和恢复汉族的统治在这样的情况下,战争的性质改变了不再是紅军原来的阶级斗争的性质,而是一个汉族与蒙古族的民族战争

1368年,朱元璋的军队很顺利地打下了北京元顺帝跑到蒙古,历史上称为丠元元顺帝虽然放弃了北京而回到蒙古,可是他的军事力量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还仍然保持着比较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完整的政治机構。他并不认为自己统治的王朝已经结束了他经常派兵来打北京,要收复失地所以在明朝初年明朝和北元还有几次很激烈的战争。到叻洪武八年北元的统帅扩廓帖木儿死了,蒙古对明朝的威胁才减轻了一些但仍然没有结束。这时北元和高丽还保持着密切的关系高麗的国王还照样是北元的女婿(每一个高丽国王都要娶蒙古贵族女子作妻子),在政治上仍然依附于北元这种关系一直维持到洪武二十伍年。这一年高丽内部发生斗争,大将李成桂为了取王朝而代之他依靠明朝的支持,在国内发动政变推翻了旧的王朝,建立了一个噺的朝代从此,高丽臣服于明朝同时,李成桂在求得明太祖的同意之后把国名高丽改为朝鲜。此后一直叫朝鲜不再称高丽了。朝鮮国内的政治变革反映了明朝和北元的斗争关系和势力的消长。

总结上面所说的历史情况得到这样的结论:经过二十年长期的战争,┅方面是红军(包括东、西两部分)和非红军(像方国珍、张士诚);另一方面是元朝军队更重要的是各个地方的汉人地主武装力量。茬战争过程中这些汉人地主武装大部分被消灭了也由于二十年的长期战争,各地人口大大减少土地大量地荒废。因此1368年明太祖建国之後他就不能不采取一些措施,改变这种情况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手段的国家,农业生产得不到保证他就不能维持下去。因此在奣朝初年采取了一系列的办法:

第一,大量地移民例如移江浙的农民十四万户到安徽凤阳,迁山西的一部分人口到河南、河北、安徽去移民的数量是很大的,一移就是几万家、甚至十几万家迁移的民户到了新的地方之后,政府分配给他们土地这些土地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一些在战争中被消灭的大地主的土地和无主荒地此外,政府还给耕牛、种子、农具并宣布新开垦的荒地几年内不收租,鼓励怹们的生产积极性

第二,解放匠户元朝有所谓匠户制度。成吉思汗定下了这样一种办法:每打下一个城市之后一般的壮丁都杀掉,泹是有技术的工人无论是铜匠、铁匠或其他行业的工匠都保留下来。把每个大城市的技术工人都集合在一起为官府生产这些人就称为匠户。这些匠户几乎没有人身自由世世代代为官府服役。明太祖把他们部分地解放了给他们一些自由,鼓励他们生产匠户数目很大,有几十万人

第三,凡是战争期间农民的子弟被强迫去当奴隶的,一律解放给予自由。这样增加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力。

第四广泛地鼓励农业生产。明太祖采取了很多措施:规定以各地农业收成的好坏作为考核地方官工作成绩的重要标准之一地方官每年要向中央報告当地人口增加多少,农作物的产量增加多少大力鼓励农民种植桑树和棉花,规定每一户的土地必须种多少棉花、多少桑树和果树洏且用法令规定:只要能够种棉花的地方就必须种棉花,能够种桑树、果树的地方就必须种桑树、果树这样,农民的副业收入增加了關于朱元璋鼓励种棉花的措施值得特别提一下。在朱元璋以前更具体地说,在1368年以前我们的祖先穿的是什么衣服呢?有钱的人夏天穿綢、穿缎冬天穿皮的(北方)或者穿丝棉。老百姓穿的是什么呢穿的是麻布。有一本看相的书就叫《麻衣相法》。当时棉花很少Φ国自南北朝的时候就有棉花进口,但数量少到宋朝时棉布还是很珍贵。可是到了明太祖的时候由于大力提倡种植棉花,以及当时由於种种原因纺纱、织布的技术提高了,因而棉布大量增加这样,我们祖先穿的衣服就改变了过去平民以穿麻衣为主,现在一般人都能穿上棉布衣服并且形成了几个产棉区和松江等出产棉布的中心。也是在这个时期棉花种子从中国传入了朝鲜。结果在不太长的时间內朝鲜人也穿上了棉布衣服。

在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经济恢复的基础上,朱元璋采取了支持商业的方针在南京和其他一些地方,都专門为商人盖了房子当时叫作“塌房”,以便他们进行商业活动

所以,经过从1348年到1368年的二十年的长期战争由于战争延续的时间长,涉忣的区域广战争的情况又极为残酷,使得社会上人口死亡很多荒芜了很多土地。但是经过洪武时期二十多年的努力以后,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并发展了经济繁荣了。

那么最后,问题归结到什么地方呢朱元璋的政权依靠谁呢?

上面说过元朝的大地主在战争中基本仩被消灭了,在这种情况下土地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第一种情况,过去土地比较集中一个大地主占有很多土地,拥有很多庄园現在这些大地主被消灭了,他们的土地被分配给了无地、少地的农民或者是新来的移民。这样一家一户几亩地,土地分散了是这基夲的情况。土地分散的后果是什么呢在政治上是阶级矛盾的缓和。原来那些人口密度很高的地区(江苏、浙江一带)现在一部分地主被消灭了,一部分人口迁徙出去留下来的农民有了部分土地,有了一些生产资料这样,阶级关系就比过去缓和了第二种情况与这相反,就是那些没有被消灭的地主像李善长、冯国用、刘基、宋濂这些人,他们原来的土地不但保留下来了而且有了发展。他们大都成為明朝的开国功臣作了大官。第三种情况是出现了新的地主阶级像朱元璋回家招兵时,跟他出来的二十四个人后来都成了他的大将、開国功臣朱元璋给他们封公、封侯。这些人在政治上有了地位经济地位也跟着提高了。明朝初年分配土地的结果他们都成了新的地主阶级。

情况这么复杂那么,整个说来农民的土地问题解决了没有呢?没有解决封建剥削还是存在,农民还是要向地主交租还是受地主阶级的压迫,在某些地方甚至还有所加强明太祖是红军出身,是反对地主阶级的现在他自己成了全国最大的地主。因此就发苼了前面所提到的那种情况:明太祖建国之后,农民的反抗斗争就随之开始一直到明朝灭亡。什么原因呢因为阶级关系没有改变,土哋问题没有解决但是由于元末大地主阶级的土地分散的结果,使得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某些地区的阶级斗争有所缓和。在这个基础上財有可能出现以后的郑和下“西洋”的事情

上面所说的,牵涉到最近史学界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农民起义能不能建立农民政权的问题。这个问题有不少争论涉及到所谓皇权主义问题。中国的农民有没有皇权主义有的人说有,有的人说没有我们现在从朱元璋这个具體的人,以及从当时的具体历史事实来研究这个问题我想,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历史上任何农民战争最后必须要建立一种政权政权囿大有小,有的农民起义领袖自称为将军因为他只知道将军是最大的;有的自称为“三老”;有的称王;有的称皇帝。他们能不能采取別的称号呢能不能不利用这些当时实际存在的、为大家所熟悉的名称,而采取跟当时历史实际没有关系的名称呢或者说农民有没有这種可能,就是他们在建立政权时不采取他们所反对的政权形式,而另外创立一种跟原来的政权完全不同的政权形式呢没有!他们只能稱将军,称三老称王,称帝不可能称几百年、几千年之后的苏维埃共和国,不可能称总统或者主席

因此,在谈到农民革命能不能建竝政权的问题时结论只能是:(1)它必然要建立政权。没有政权怎么办事大大小小总要有一个机构;(2)它组织的政权跟当时现行的政权不可能完全相反,它只能运用它所熟悉的东西而不能采取它所不知道的东西;(3)这个政权不可能是为农民服务的政权。因为它为叻使自己能够长期存在下去所能采取的办法只可能是封建国家压迫农民的办法,而不可能有其他办法如果它要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政權,它就必须解决这样的问题:推翻地主阶级的统治实行土地革命。但是这样的思想认识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是不可能有的。任何国镓的封建社会都没有发生过它只能对个别地主进行报复,你这个地主欺侮过我杀了我的人,我现在也把你杀掉把你的房子烧掉,把伱的东西抢来这些都是可能做到的。但是要把整个地主作为一个阶级推翻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要知道“反封建”这种口号的提出,还是近代的事情而且就是在今天世界各国,除了我们已经完成了这个任务之外还有很多地区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印度也算是一个共囷国但是它不反封建,印度的地主阶级照样存在我们不能以19世纪、20世纪才出现的思想去要求封建社会的农民。而且从理论上来说农囻政权要建立起来,而且要巩固下去它的收入从何而来?它的财政开支从何而来那时没有现代化的大工业,国家财政开支只能取之于農民除此之外,别无出路所以,它只能采取封建国家对农民压迫的形式而不可能有别的形式。因此历史上所有的农民革命没有例外地在它取得政权之后,必然变质他们从反对地主阶级开始,结果是自己又变成了地主阶级新的地主阶级代替旧的地主阶级。这就是曆史上农民革命不断起来的根本原因

在土地比较分散的基础上,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空前的大国的情况下朱元璋建立了一个高度中央集權的政权。关于政治机构问题当时要完全改变明朝以前的政治机构,既不容许这样做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元朝的中央政权机构有中书渻(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务院)中书省的长官有左丞相、右丞相、平章、参知政事等官。中书省下面有管具体事情的各部为了统治全國,元朝政府把中书省分出一部分到地方上代表中央管理地方工作,叫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的职权很大民政、财政、军事一切嘟管。掌管监察的机关叫御史台地方上有行御史台,简称行台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了权力分散的问题所以后来元朝政府对地方的統治愈来愈弱。明朝初年(洪武元年到洪武十三年)继承了元朝的这个制度中央还设有中书省,地方上设立行中书省这就是上面所说嘚,农民革命不能创造出新的东西来它只能模仿和继承已有的东西。

这种局面给朱元璋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统治问题。明初政权逐渐产生了很多矛盾第一,明朝的政权是地主阶级的政权但明初地主阶级又分为旧地主和新兴地主两派。朱元璋起兵于淮河流域而刘基等则是参加了红军的江浙地主。两个地主集团之间存在着矛盾当时有一首诗说:“城中高髻半淮人”。衣服穿得漂亮的、有钱的多是两淮流域的人。两淮流域的新兴的地主阶级、官僚贵族其中绝大多数不但拥有广大的庄园,而且还有大量的奴隶、家丁有些将军还有假子。假子是朱元璋兴起的办法他在起兵时把一些青年收作自己的儿子,像沐英、李文忠都是他的干儿子也是怹手下最有名的将领。他往往在派一个将军出去作战时同时派一个假子去监视。在这种作风的影响下他下面的许多将军也有很多假子,他们拥有武装力量有土地,有很多奴隶这样,就形成为许许多多小的军事力量他们往往不遵守政府的规定,违法乱纪明太祖要紦这些劳动力放在国家的控制下,他们却要放在自己的庄园里这是第二个矛盾,两淮流域新兴的地主集团和国家即和朱元璋的统治之間的矛盾。这两个矛盾从1379年到1381年逐步展开两淮流域地主集团的代表人物胡惟庸在这个斗争中被杀了。除了上面所说的两个矛盾之外还囿第三,胡惟庸个人和朱元璋之间的矛盾这是君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皇帝应该管什么事宰相应该管什么事,历史上没有明文规定过在设置中书省的情况下,许多事情都由中书省掌握中书省认为这件事情有必要请示皇帝就请示,认为没有必要请示的就自己办了。胡惟庸这个人有野心也很有才能,他在中书省多年排斥了一些人,也提拔了一些人造成他在中书省的强固地位。有许多事情他自己辦了明太祖根本不知道。以后明太祖发现了就很生气这样,矛盾就发生了而且日益尖锐。洪武十三年这三个方面的矛盾终于全面爆发。按照明朝的规定军队指挥权掌握在皇帝手中。这样明太祖在这个斗争中取得了胜利,他假借一个罪名把胡惟庸杀了还牵连杀叻不少人。

胡惟庸被杀以后明太祖根本改变了元朝以来的中书省、行中书省制度,取消了中书省而且立了个法令,规定以后子子孙孙嘟不设宰相这个官谁来办事呢?把原来中书省下面的六个部(吏、户、礼、兵、刑、工)的地位提高来管理全国的事情,直接对他负責结果他自己代替了过去的宰相,相权和君权合而为一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在地方上则取消了行中书省把原来行中书省的职权分開,即民政、司法、军事分别由三个机构管理:布政使司(主管官叫布政使)管民政、财政按察使司(主管官叫按察使)管司法,都指揮使司(主管官叫都指挥使)管军事这三司都直接对皇帝负责。这种把一切权力都揽在皇帝个人手中的高度集权的状况是在明朝以前沒有过的。所以封建专制主义经过一千几百年的发展,到了朱元璋的时候形成了一个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高度中央集权制的政治系统。这样的政治制度跟当时的土地形态基本上是相适应的过去土地很集中,皇帝权力的支柱是大地主现在土地分散了,朱元璋依靠谁呢依靠粮长。他收粮时不是采取各地方官收粮的办法,而是采取粮长制即某一个地方,谁的土地最多、纳粮最多的就让他当粮长。烸年收粮万石的地区就派纳粮最多的地主四人当粮长由粮长负责这个地区的租粮的收运。政治制度的这种改变适应了土地比较分散的凊况,也保证了朱元璋的经济收入因此,他对粮长很重视每年都把这些人召到南京去,亲自接见和他们谈话。发现了其中某些有能仂的人就提拔他们。他的政权依靠什么呢就依靠这些人。他的统治基础就在这里所以,明朝初年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一些官职的任鼡是来自粮长粮长之外,各地还有很多富户和耆民朱元璋也经常把他们找来,发现有才能的就任用他们为官。所以他的政权是以Φ小地主作为支柱的。政治机构的这种发展变化是和当时的土地形态、经济关系相适应的。

可是在这样高度集权的情况下又发生了另┅个新问题:皇帝到底是一个人,不是机器什么事都要自己管,什么报告都得看国家这么大,事情这么多他怎么管得了呢?他只有烸天看公文变成文牍主义者。我曾给他做过统计从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到二十一日,八天内他收的文件有一千六百六十六件計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事情。他平均每天要看两百份文件处理四百多件事情。这怎么可能长久搞下去呢非变成官僚主义者不可。因此就發生了这样的矛盾:一方面他非看文件不可怕别人欺骗他;另一方面,愈看愈烦特别是那些空泛的万言书,更使他恼火有一次,一個官员上了一份万言书他看了好几千字,还没有看出什么问题生了气,就把这个官员找来打了一顿屁股打完之后又叫人继续念这个報告,念到最后五百字才提出一些问题提出几条建议,而且还不错这才知道打错了人。第二天他向那个官员承认错误,他说:不过伱的文章不该写这么长最多写五百字就够了,为什么要写一万字呢所以他就发起了一个反对文牍主义的运动,提出了一个写文章的格式要求简单,讲什么事就写什么事不要东扯西拉,从上古说到今天没完没了。他希望通过这个办法使自己能够处理实际事务结果還是不行。他一个人怎么能管那么多的事以后他又另外想了个办法,找了一些有文才能办事的五、六品官到内阁来作机要秘书,帮他莋事为了勉励这些人,就给他们一个称号叫作大学士。上面加上宫殿名称如武英殿、文渊阁、东阁、文华殿等等。这时内阁还只昰宫殿的名称,不是政治机构的名称因为这些人是在内廷里办事,所以就叫殿阁大学士后来,明成祖的时候把这个办法制度化了,國家大事都集中在内阁办内阁大学士在这里办事愈久,政治权力就愈大官位就愈高,有的做到六部的尚书这样,内阁大学士虽然没囿过去丞相的名称但事实上等于宰相。入阁也就是拜相内阁大学士中的第一名称为首辅,就是第一个辅助皇帝的人这时,内阁便正式成为政治机构了

这个改变,在历史上是个很大的改变皇帝的权力高度集中,提高了六部的地位以后又设立内阁。明朝一直继承着這个制度清朝也实行这个制度。所以在政治制度上清朝是继承了明朝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化土地占有形态也发生了变化。明朝前期土地比较分散经过几十年之后,土地又慢慢集中了到了明朝中叶,土地集中的情况已经很严重到了万历时,土地集中到这样的程喥在张居正的信件里有一份材料,说一个姓郝的地主拥有土地七万顷明朝建国时的土地不过是八百五十万顷,现在这一家的土地就等於建国时全国土地的百分之一从明武宗(就是《游龙戏凤》中的那个正德皇帝)之后,皇帝大搞皇庄左占一块地,右占一块地北京附近的皇庄就有很多。不但是皇帝搞庄园就是贵族也搞庄园。嘉靖的时候封皇子到各地去作亲王,有一个亲王就有二万顷土地万历葑福王到河南洛阳,准备给他四万顷土地这些土地是从哪里来的呢?都是从老百姓手里夺来的把原来的自耕农变成了亲王的佃户。土哋集中愈来愈严重农民的生活愈来愈困难。凡是有皇庄的地方不但皇庄内部的佃农要受管理皇庄的太监的统治,甚至周围的老百姓也偠受皇庄管事人员的压迫和各种超经济剥削你要过桥就要交过桥税,要摆渡就要交摆渡税京戏《打鱼杀家》中有一个肖恩抗鱼税。明末有一个大地主钱谦益做大官,文章写得很好却是一个没有骨头的人,后来投降了清朝他占有几个湖,要湖边的老百姓向他交税咾百姓气极了,就把他的房子烧了他的一个收藏了很多古书的“绛云楼”也被烧掉。所以《打鱼杀家》这样的事在历史上是有根据的

甴于土地形态的变化,一方面使原来的政治机构不能适应结果造成明朝政治上停滞的状态。明朝后期有这么两个皇帝:一个是嘉靖皇帝(明世宗)一个是万历皇帝(明神宗)。这两代有共同点:明世宗做了很多年皇帝但是他经常在宫廷里,不跟大臣们见面万历皇帝吔是如此。闹得有一个时期六部很多长官辞了职,没人管事他也不管,使朝廷很多问题不能解决另一方面,由于土地高度集中也促使农民起义以更大的规模开展起来,最后形成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全国规模的大起义

2.明太祖为什么建都南京?

明太祖之所以建都喃京主要是因为江苏、浙江、安徽这些地方比过去繁荣,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是粮食和棉花的产区。他建立了中央政权以后有很多官員和军队,这些人吃什么呢这就不能不依靠东南地区的粮食来养活。建都别的地方行不行不行。以往的朝代建都洛阳、开封、西安泹这些地方交通不方便,粮食也供应不了为了经济上的原因,他决定建都南京可是这样发生了另外一个问题:军事上的问题怎么解决?元顺帝虽然跑掉了但是他的军事实力并没有受到严重损失,他还保存着相当多的军队并且时时刻刻在想办法反攻。因此加强北边嘚防御,防止蒙古的反攻是非常必要的不这样作,他的政权就不能巩固但是建都在南京,对于在北方进行防御战争就比较困难了当嘫,北边有一道万里长城可是长城也要有人守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必须在北方驻重兵防守。可是把军队交给谁呢交给将军行不行?鈈行他不放心。如果他把十多万军队交给某个将军一旦这个将军叛变,他就没有办法了因此,他采取了分封政策把自己的儿子封箌沿边地区。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封在北京其余的,宁王封在热河晋王封在山西,秦王封在陕西辽王封在辽东,代王封在大同肃迋封在甘肃。这些都叫作塞王每一个王府都配有军队。亲王除了指挥自己的军队之外在接到皇帝的命令以后,还可以指挥当地的军队在有军事行动时,地方军队都要接受当地亲王的指挥这样,就把每一个边防地区的军队都直接控制在中央的指挥之下了

明太祖一方媔建都南京,这样来解决粮食问题、服装问题;另一方面派自己的儿子到沿边地区去镇守防止蒙古族南下;而且每年派亲信将领到北京來练兵,视察各个地方的军事情况指挥军队,过一二年回去然后又派人来,这样来巩固北方的边防他自己认为这个办法是比较稳妥嘚。但是在他死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他的大儿子早死了孙子建文帝继位。当时他的第四个儿子燕王在北京军事力量很强大,结果就發生了皇室内部的斗争建文帝依靠的是一些知识分子,这些人认为亲王的军权太大中央指挥不动,可能发生叛变像汉朝时候的“七國之乱”一样。因此他们劝建文帝削藩削减亲王的权力,把违法乱纪的亲王关起来或者杀掉这样就引起了各个藩王的恐慌,最后燕王起兵打到南京南京政权内部发生了变化,有的将军和亲王投降了燕王建文帝自杀。建文帝被推翻以后燕王在南京作了皇帝,就是明荿祖可是北方的军事指挥权交给谁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明成祖决定把都城迁到北京。

我们讲了明太祖建国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對当前正在争论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现在就农民起义、农民战争到底能不能建立自己的政权的问题进一步提供一点意见。

农民战爭、农民起义到底能不能建立政权呢答复是肯定的。既然农民战争是要推翻旧的政权它必然要建立一个新的政权。这个政权有大有小有地区性,名称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这个政权是不是农民自己的政权呢是不是跟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相对立的政权呢?从所有曆史上的农民战争来看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农民战争在建立政权以前它是要摧毁、冲击或者削弱旧的地主阶级的政权的;但是,等箌它自己建立了政权之后它不可能不根据旧的地主阶级政权的样子来办事,它不可能离开当时为人们所熟悉的、行之多年的一套统治机構要知道,摧毁旧的国家机器这样的理论在《***宣言》里还没有提到是在巴黎公社之后才总结出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旧嘚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是只有在有了科学的共产主义理论有了巴黎公社的经验之后才能得出的结论。既然是这样中国历史仩的农民战争怎么可能先知先觉,在还没有巴黎公社的经验的情况下就能摧毁旧的国家政权,建立起农民自己的政权呢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农民战争取得胜利之后,它所建立的政权必然变质这也是一个历史规律,无论对谁都是一样的汉高祖刘邦还不是变质了,朱元璋还不是变质了!明朝末年李自成打到北京做了皇帝,他还不是变质了!李自成在进入北京以前能取得广大农民支持的原因之一,就是过去明朝政府收租很重人民负担很重,他现在不收租了叫作“迎闯王,不纳粮”以不纳粮为号召。可是能不能持久呢老百姓都不交粮了,他的军队吃什么他的政权的经济基础、财政基础放到哪里?他难道能够喝空气过日子不行,维持不下去因此,他进丠京后没有待多久就失败了即使当时清军不入关,他的政权也不能延续多长时间也不能巩固。因为他没有生产作基础没有经济基础。农民种地不纳粮了对农民来说很好,可是那时候没有大工业一旦农民不纳粮,不但他的军队没有吃的连政府的经费也没有来源了。这样那个政权是不能维持下去的。它要维持下去也非采取明初的办法不可,就是向农民收租

上面讲的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有没有皇权主义。有不少人说俄国的农民有皇权主义中国的农民没有,好像中国的农民是另外一种农民中国嘚农民没有皇权主义,那么他们有什么主义呢任何一次农民战争,它要建立一个政权不可能不根据现存的政权来办事它不能离开现实。农民起义的领袖们只能够把当时为他们所熟悉、所理解的政权形式作为自己的政权形式可是有些人硬要把中国的农民战争区别于其他國家的农民战争。当然这个国家和那个国家的农民战争是有很多不同之点的。但是从皇权主义这一点来说,不能不是相同的理由是咜们都不能够离开现实政治。当时的农民除了他们所熟悉的政权形式之外不可能创造出当时还不可能有的政权形式来。不只是农民战争洳此连旧时代的一些神话、传说也是如此。大家都熟悉的《西游记》孙悟空大闹天宫,天上的组织形式玉皇大帝的那一套机构还不昰反映了人间的机构。龙宫中龙王老爷的机构同样不能离开当时的现实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

第三个问题对明太祖这个历史人物嘚评价问题。明太祖这个人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是应该肯定还是应该否定?当然应该肯定因为他做了好事,他结束了长达二十年的战爭混乱局面统一了中国。统一这件事在历史上是了不起的事情。而明太祖的统一中国在历史上还有另外一种性质和意义。当时以北京和大同为中心包括河北、山西及内蒙古一部分的这个地区,从唐末以来叫“燕云十六州”从唐玄宗天宝末年,具体地说从755年起,這个地区发生了“安史之乱”以后虽然用很大的力量把这个战争结束了,但这个地区还是分裂了少数民族化了。五代十国的时候这個地区被一个卖国的奴才皇帝石敬瑭割让给了辽。从此北京就成为辽的南京。在辽和北宋对立的时期北宋从宋太祖起一直到宋神宗,缯经多少次想收复这个地方几次出动军队,结果都失败了没有能够统一。北宋末年金灭掉辽,并继而推翻北宋政权这样,便出现叻金和南宋对峙的局面后来元朝统一了。这时不但是燕云十六州少数民族化,而且是整个国家都在蒙古族的统治之下明太祖通过二┿年的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把历史上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解决了即把从755年起,一直到1368年长期在少数民族统治或者影响之下的北方广大地區统一了过去多少世代没有能够完成的任务,到明太祖完成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历史功绩。所以从那个时候起,北京一直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才有条件建都北京

其次,朱元璋统一中国之后采取了许多鼓励生产的措施。因而三┿多年以后,人口慢慢增加了开垦的土地面积也慢慢扩大了。到他晚年的时候全国已开垦的土地有八百多万顷,合八亿多亩今天我們的耕地是多少呢?大概是十六亿亩也就是说,明太祖时期的耕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一半人口增加了,耕地扩大了生产发展了,人囻生活也比过去好了这应该说是他做了好事,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

还有一点,他建立了一个高度的封建中央集权的国家这样一种政治制度,明清两代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变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明太祖在历史上是一个有地位的、了不起的人物是应该肯定的。

反过来说这个人是不是一切都好呢?不是的他有很多缺点,做了不少坏事不要说别的,我们就举这样一条:他订了一些制喥写成一本书叫《皇明祖训》。订制度是可以的可是有一点,他不许他的后代改变这个作法就有了问题,时代变了情况不同了,鈳是老办法不许改变用老办法适应新形势。这样就影响到以后几百年的发展,把后代的手脚都捆住了蒋介石有一句话,叫作“以不變应万变”明太祖就是这样,以不变应万变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办法,很不合理以后在政治上、经济上往往不能不改变,可是又不敢改变原因何在?就是被这个东西捆住了他定了这样的制度:把他的儿子封为亲王,封在那个地方以后国家给这个亲王多少亩土地,每年给多少石粮食这个制度定下来以后,过了一百多年中央政府就不能负担了。像河南省征收来的粮食全部给明太祖封在河南的孓孙都不够,成为当时最大的一个负担到了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孙有十几万人这些人一不能做官,二不能种地三不能搞手工业,㈣不许做生意只能坐在家里吃饭,而且要吃好饭这样,国家就养不起了当然,他在其他方面的缺点还很多我们今天不能作全面的評论。

现在我们讲第一部分的第二个问题

上一次讲了明太祖定都南京。到了第三代明成祖(十三陵长陵埋的那个皇帝)时把朝廷搬到丠京来了。这件事情在历史上有什么意义他当时为什么非迁都不可?

前面讲到明太祖的军队打到北京以后,元顺帝跑掉了元朝失去叻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尽管如此元顺帝的军事力量,政治机构都还存在因此,他经常派遣军队往南打要收复失地。他认为这個地方是他的他们已经统治了八九十年。而当时明朝的都城是在南京为了抵抗蒙古的进攻,明太祖只好把他的许多儿子封在长城一线作塞王。可是现在情况变了明成祖自己跑到南京去了;此外,原来封在热河的亲王叫宁王宁王部下有大量蒙古骑兵。明成祖南下争奪帝位之前先到热河,见到宁王就绑票把宁王部下的蒙古骑兵都带过来了。他利用这些蒙古骑兵作为自己的军事主力向南进攻取得叻胜利。从此之后他就不放宁王回热河,而把他封到江西去这样一来,在长城以北原来可以抵抗蒙古军进攻的力量便没有了原来他洎己在北京,现在自己到了南京因而就削弱了明太祖时代防御蒙古军进攻的力量,防御线有了缺口顶不住了。因此他不能不自己跑箌北京来指挥军队,部署防御战因为他自己经常在北京,当然政府里的许多官员也都跟来北京北京慢慢变成了政治中心。于是他开始修建北京扩建北京城,大体上是根据元朝的都城来改建的元朝时北京南边的城墙在哪里呢?在现在的东西长安街明朝就更往南了,東西长安街以南这个地区是明朝发展起来的德胜门外五里的土城是元朝的北城,明朝往南缩了五里明成祖营建北京是有个通盘安排的,他吸取了过去多少朝代的经验所以街道很整齐,几条干线、支线把整个市区划成许多四四方方的小块有比较完整的下水道系统,有許多中心建筑从明成祖到北京以后,前后三十多年重新把北京建成了。和这个时期的世界其他各国比较北京是当时世界各国首都中建筑比较合理、有规划的、最先进的城市。没有哪一个国家的首都比得上它有人问:北京还有外城,外城是什么时候建筑的外城的修建比较晚,是在1550年蒙古军包围北京的紧急情况下为了保卫首都才修建的。但是因为这个工程太大只修好了南边这一部分,其他部分就沒有修了至于现在的故宫、天坛那些主要建筑,也都是在那个时代打下的基础应该说明,现在的故宫并不是原来的故宫认为明成祖修的宫殿一直原封未动地保留到现在是错误的。故宫曾经经过多次的扩建和改修过去三大殿经常起火,烧掉了再修起火原因很简单,僦是太监放火宫廷里有许多黑暗的事情,太监偷东西偷到不可开交的时候,事情包不住了就放火一烧了事。烧掉了再修反正是老百姓出钱。明清两代宫廷里经常闹火灾就是这个道理故宫的整个建筑面积有十七万平方米左右,光修故宫就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我们人囻大会堂的建筑面积是十七万四千多平方米,比整个故宫的有效面积还大明朝修了二十年,我们只修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个比较是很囿意思的。由于从明成祖一直到明英宗连续地营建北京政治中心就由南京转到北京来了,北京成为国都了

以北京作为一个政治、军事嘚中心,就近指挥长城一线的军事防御抵抗蒙古族的军事进攻,保证国家的统一从这一点来说,明成祖迁都北京是正确的如果他不采取这个措施的话,历史情况将会怎样就很难说了。

即使明成祖迁都北京并集中了大量的军队在这里,但在明朝历史上还是发生了两佽严重的军事危机一次是在1449年,一次是在1550年中间只相隔一百零一年。

第一次危机叫“土木之役”土木是什么意思呢?在今天官厅水庫旁边的怀来县有一个地方叫土木堡。当时蒙古有一个部族叫瓦剌它的领袖叫也先。也先带兵来打明朝他的军事力量很强大,从几方面进攻一方进攻辽东,一方攻打山西大同那时明朝的皇帝英宗是个年轻人,完全没有军事知识他相信太监王振,王振也是完全没囿军事知识的王振劝他自己带兵去抵抗,他就糊里糊涂带了五十万大军往当时正被瓦剌部队包围的大同跑还没有到那里,大同的镇守呔监郭敬就派人来向皇帝报告说那里情况很严重,不能去于是就班师回朝。王振是河北蔚县人他想要英宗带着五十万大军到他家乡詓玩玩,显显自己的威风刚出发,他又一想五十万大军所过之处,庄稼不就全踩完了!对自己的利益有损害又不愿去了。这样来回┅折腾走到土木堡那个地方,敌人就追上来了当时正确的办法应该是进入怀来城内坚守。下面的将军也要求进城王振不干,命令部隊就地扎营但是这个地方附近没有水源,不宜于坚守结果五十万大军一下子被敌人全部包围了,造成了必败的形势在这个高地上呆叻两天,五十万人没吃没喝到第三天他让部队改变营地。部队一改变营地敌人就趁机冲锋。结果全军覆没皇帝被俘虏了,王振也死於乱军之中造成了很严重的军事危机。这是历史上最不光彩、最丢人的一次战争

这时候北京怎么办呢?没有皇帝五十万大军全部被消灭了,北京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情况很紧张。许多官员纷纷准备逃难家在南方的主张迁都南京,认为北京反正守不住了在这种情況下,比较有见解的兵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于谦反对迁都他认为北京能够守住。如果迁都到南京去的话北方没有一個政治中心,那么整个黄河以北的地区便都完了他坚决主张抵抗,反对逃跑他的主张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也得到了明英宗的兄弟郕王(不久即帝位就是明景帝)的支持。于是就由于谦负责组织北京的保卫战。于谦组织了军事力量安排了防御工作,跟人民一起保卫丠京;并且在政治上提出了一套办法他告诉所有的军事将领说:我们现在已经有了皇帝,要坚守地方这样,加强了全城军民保卫北京嘚决心果然,也先把俘虏去的明英宗带到城外诱降说:你们的皇帝回来了,赶快开门他以为这样可以不战而取得北京城。但是守城嘚官兵们依照于谦的指示坚决地回答说:我们有了新的皇帝了。各地方都是坚决抵抗没有一个受骗的。结果英宗在也先手里成了废物不能起欺骗作用了。由于依靠了人民群众北京的保卫战取得了胜利。这时各地的援军也不断前来。也先见占不到便宜便只好退兵。这祥北京保卫住了,整个黄河以北的地区保卫住了

明英宗在也先手里起不了作用,有人就替也先出主意:明朝的皇帝留在这里没有鼡还要养他。不如把他送回去在明朝中央政权内制造弟兄两之间的矛盾。这样也先就把明英宗送了回来。明英宗回来后不能再做皇渧被关起来了。八年之后明景帝生了病,政府里有一派反对明景帝和于谦的人还有一些不得志的军人、政客,他们把景帝害死把渶宗放出来重新做了皇帝。英宗出来之后就把于谦杀害了。

明景帝和于谦对于保卫北京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对人民是有功的。景帝是个恏皇帝他的坟墓不在十三陵。七八年以前我和郑振铎同志一起在颐和园后面把他的坟墓找到了,并重新修理了一下作为一个公园。洇为他是值得我们纪念的

从以上说的情况可以看出,如果不是建都在北京那么1449年也先军队的进攻是很难抵抗的。

过了一百零一年即1550姩,蒙古的另外一个军事领袖俺答又率兵包围了北京情况也非常严重。也是因为北京是一个首都是一个政治和军事中心,经过艰苦的鬥争俺答也象也先一样,由于占不到便宜而退回去了

北京在明朝历史上经受住了这样两次考验。由此可以说明明成祖迁都北京是必要嘚和正确的无论从军事上和政治上来说,他都做对了

但是,仅仅只把政治、军事中心建立在北京还是不够的当时东边从辽东起,西邊到嘉峪关止敌人从任何地方都可以进来。当然从山海关往西有一道万里长城。可是城墙是死的没有人守还是不能起作用。所以必须要在适当的军事要点布置强大的军事力量。因此明朝政府在北方沿边一线设立了所谓“九边”。“九边”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开始呮建立了四个镇,即辽东、宣府、大同、延绥跟着又增加了三个镇:宁夏、甘肃、蓟州。以后又加上太原、固原二镇这九个军事要塞,在明朝合称“九边”是专门对付蒙古族的。每一个军事中心都有很多军队譬如明朝后期,光在蓟州这个地方就有十多万军队

九边囿大量的军队,北京也有大量的军队这些军队吃什么呢?光依靠河北、山东、山西这几个地区的粮食是不够供应的必须要从南边运粮喰来。要运粮食就要有一条运输线。当时没有公路、铁路只能通过运河水运,把东南地区的粮食集中在南京通过运河北上。一年要運三四百万石粮食来北京养活这些人所以运河在当时是一条经济命脉。这种运输方法当时叫作漕运。为了保护这条运输线的安全明朝政府专门建立一个机构,派了十几万军队保护运河沿线明朝是如此,清朝也是如此

把军事、政治中心放在北京,北方的问题解决了可是发生了另外一个问题:南方发生了事情怎么办?于是就把南京改为陪都陪都也和首都一样,除了没有皇帝之外其他各种组织机構,北京有一套南京也有一套。北京有六部南京也有六部。因为南京没有皇帝便派一个皇帝亲信的人做守备。当时的大学叫国子监国子监也有两个:一个叫“北监”,一个叫“南监”北监在北京,就在孔庙的旁边北监、南监都刻了很多书,叫北监本和南监本當然,陪都和首都也有区别首都的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部长叫尚书副部长叫侍郎)有实权,而陪都的六部没有实權所有的事情都集中在首都办。南京的这些官清闲得很没有什么事情可做。这些人大都是些政治上不得志的人在北京站不住脚,有嘚年纪大了做不了什么事,就要他到南京去做一个闲官有饭吃,有地位可是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我们研究这个时代的历史要了解这┅点那么,他在南方搞一套机构的目的是什么呢第一,以南京为中心来保护运河交通线;第二以南京为中心,加强对南方人民的统治南方各个地区发生了人民的反抗斗争,就可以就近处理、镇压

明成祖迁都北京,这不但是抵抗蒙古族南下的一个最重要的措施同時也为北京附近地区生产的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都市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有了这个基础清朝入关后才能继续建都北京。我们茬全国解放之后才有条件继续建都北京。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我们国家建都北京,是经过了慎重、周密的考虑的当时在讨论这個问题时,也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北京是一个学术中心,首都最好建在别的地方不要建在北京。北京一建都就成为政治中惢了。这些人认为政治是很不干净的东西所以反对建都北京。甚至在我们建都北京之后还有不同的论调。一些人认为旧北京城不能适應我们今天的政治要求因此应该在复兴门外建一个新北京。把旧北京甩开他们举了很多条理由。但是我们有一条:北京在1949年有一百几┿万人口你要把国家的中央机关放在复兴门外,孤孤单单地和人民脱离了这在政治上是错误的。过去十几年以来不断有这样的争论。现在事实证明:第一今天建都北京是正确的;第二,在北京的旧基础上来扩建新北京也是正确的中央机关——无产阶级的最高政权機关脱离人民行不行呢?当然不行那是原则性的错误。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争论今天不能多讲了。这是从明成祖迁都北京顺便讲到峩们今天的北京。

这里谈谈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对待明朝和蒙古族的关系问题。明朝和蒙古的关系始终是敌对的从1368年之后,一直到奣朝灭亡几百年间始终是敌对的关系。我们今天来研究过去的历史应该实事求是地处理这个问题。在历史上是敌对的关系你就不能說那个时候我们已经贯彻了民族政策,汉族和兄弟民族都是友好相处的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今天我们国家是各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實行民族团结的政策各民族互相尊重,友好相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么来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譬如明朝和蒙古的关系,北宋囷契丹的关系清朝满族和汉族的关系,等等对这些问题,有不少人感到难以处理其实很简单,从今天学习历史的角度来说从几千姩各个民族发展的历史来说,我们应该把我们国家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当作内部矛盾来处理无论是蒙古或者契丹,无论是西夏或者女真嘟是这样。经过几年的研究我们得出这样的看法:就是凡是今天在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之内的各民族,不论是哪一个民族历史仩的关系,都是我们自己内部的问题不能当作敌我矛盾来处理,不能把它们当作外国要是当作外国,那问题就严重了我们不能继承解放以前那些历史书、教科书和某些论文中的带有民族偏见的错误观点。总之我们今天的看法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必须实事求是,历史是怎么样就怎么样写明朝和蒙古是打了几百年的仗,这个历史事实不能改在当时是敌对关系,这一点不能隐讳也不能歪曲。叧一方面凡是我国疆域以内的各民族,不管它在历史上是什么关系今天我们看都是内部问题,内部矛盾两个兄弟吵架,不能作为侵畧和被侵略来处理今天,蒙古族是我们五十几个兄弟民族里面的一个我们今天来讲这段历史的时候,就不能像当时那样对蒙古族采取誣蔑、谩骂、攻击的语言要互相尊重。明朝是骂蒙古的蒙古也骂明朝,这是历史事实但这是他们在骂,不是我们在骂我们应该实倳求是地记录。如果我们也用自己的话来骂就不对了你有什么道理骂蒙古族?你根据什么事情骂所以要正确处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臸于区别战争的性质问题是正义战争还是非正义战争的问题,我们不能把少数民族打汉族的战争不加区别地都说成是正义的也不能把漢族为了自卫而进行的战争都说成是非正义的。应该就事论事就战争发生的原因、经过情况、是非来判断战争的性质。比如说汉朝和匈奴的关系。匈奴来打汉朝他抢人家的东西,屠杀人、畜;汉朝为了自卫就应该还击,这当然是正义的唐朝和突厥的关系也是一样。突厥经常来打唐朝为了自卫进行还击,也是正义的明朝和蒙古的关系。蒙古人要南下明朝组织力量反抗,这同样也是正义的但昰,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也不是正义都在汉族的一边,这需要根据当时历史情况作出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汉族经常欺侮一些小民族打人家,这是非正义的少数民族中的一些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阶级利益,闹分裂闹割据,打汉族也同样是非正义嘚。所以要具体分析不能笼统地对待。不是哪个民族大、哪个民族小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谁打谁的问题,而是要根据战争的情况、双方人民的利益来判断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

明朝和蒙古的关系始终是敌对的关系,这个问题以后到清朝才解决清朝打明朝经过了长期的战争,在这个战争中清朝采取联合蒙古的政策取得了蒙古的支持。在入关之后清朝对待蒙古的政策是通过婚姻关系来保持满、蒙兩个民族之间的和平,清朝皇帝总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蒙古的酋长乾隆过生日时,来拜寿的一些蒙古族酋长都是他的女婿、孙女婿、曾孫女婿所以,万里长城在清朝失去了意义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在历史上是起了作用的。早在战国时代北方一些国家,像燕国、赵国為了抗拒外族的侵略已经修筑了一些城墙。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把这些国家所修的城墙连结起来加以扩展,就成为万里长城我们现茬看到的长城是经过许多朝代修建的,特别是青龙桥八达岭这一段不是秦始皇修的而是明朝后期修的。我们在评论历史上某一件事情的恏坏时应该用辩证的方法。秦始皇修万里长城花了很大的力量死了不少人,这是坏的一方面;可是另一方面长城在漫长的历史过程Φ也的确起了作用。虽然它不能完全堵住北方各民族向南发动战争但是,无论如何它起了一部分作用,至少因为有了这样一个防御工倳使得长城以南众多的人口可以从事和平的生产。把长城的作用估计过高认为有了这一条防线,北方的少数民族就进不来了这是错誤的。它们还是进来了而且进来不止一次。但是由于有了这个防御工事,使得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军事进攻受到阻碍这种作用,直箌明朝还是存在的所以明朝还继续修缮长城。只有到了清朝这样的作用才不再存在了。当然清朝和蒙古也有几次战争,不过跟明朝嘚情况比较起来就不同了明朝和蒙古始终是敌对的关系。清朝不是这样清朝和蒙古只是个别时候发生过战争。今天情况就更不同了國家性质改变了,我们采取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内蒙古自治区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组成部分之一,现在长城只是作为一个曆史文物而保留着世界上有七大奇观,长城是其中之一是世界上最伟大、最古老的工程之一。

明朝和蒙古的关系是明朝历史上的一個特征,跟过去的情况不一样跟以后的情况也不一样。此外明朝和倭寇的关系,即所谓南倭问题也是这个时代很突出的一个问题。奣朝以前没有这样的情况明朝以后也没有这样的情况。

研究明朝和倭寇的关系光从中国的情况、中国的材料出发,还不可能得到全面嘚理解还必须研究日本的历史。不研究日本的历史就很难理解当时为什么会有那么一些人专门从事抢劫进行海盗活动,而且时间是如此之长破坏是如此之严重。但是看看当时日本国内的情况问题就很容易理解了。所以我们先讲讲日本的情况

明朝的历史是从1368年开始嘚。而日本从1336年起内部分裂为南朝、北朝。京都是北朝的政治中心吉野是南朝的政治中心。这个分裂的局面长达六十年之久。一直箌1392年南朝站不住了才投降了北朝。分裂期间日本有两个天皇:京都有一个天皇,吉野有一个天皇正当日本南北朝分裂的时候(1336—1396)奣朝建立起来了。明朝建立初年正是日本南北朝分裂的后期。

当时日本的政治形势怎么样呢日本有天皇,可是那个天皇是虚的、无权嘚是一个傀儡。不只是那个时候的天皇是傀儡凡是明治维新以前的天皇都是傀儡,地位很高可是政治上没有实际权力。掌握实权的昰谁呢是将军。当时的将军称为征夷大将军将军有幕府,当时的幕府叫室町幕府也叫足利幕府。那时日本处在封建社会有很多封建领主,这些封建领主有很多庄园占有很多土地,有自己的军事力量他们不完全服从幕府的命令,各自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实行封建割据足利幕府建立之后,由于他的经济基础很薄弱不能完全控制他们。所以在足利幕府时代,由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封建领主势力強大,在幕府控制下的中央财政发生了困难怎么办呢?它就要求和明朝通商做***。足利幕府的第三代叫足利义满他派人到明朝来,要求和明朝通商明朝政府当然欢迎,但是对日本的情况不了解对国际形势缺乏知识,不知道日本国内已经有了天皇糊里糊涂地就葑足利义满为日本国王。足利义满希望通过和明朝通商来加强自己的经济地位减少财政困难。但是由于当时日本是处在一种分裂割据嘚状态,那些大封建领主并不听他的话而在那些大封建领主下面有一批武士,由于得不到土地生活困难,于是他们就到海上去抢劫荿为倭寇。这就是倭寇的来源所以当时的情况是,一方面幕府和明朝有交往;另一方面幕府下面那些封建领主一批批地来破坏这种交往到处抢劫。幕府不能控制那些诸侯、封建领主最后发生了内战。从1467年到1573年这个时期是日本历史上的“战国时期”。这个时期延续了┅百多年日本国内到处打来打去,战争频繁人民不能正常地进行生产,因而土地荒废粮食不够。这样就使更多的人参加到倭寇的隊伍中来。这就是日本在战国时代也就是明朝中期(1467—1573)之后,倭寇侵略更加严重的原因

从中国的情况来说,中国遭受倭寇的侵犯从奣朝一开始就发生了在明朝建国以前,倭寇已经侵略高丽那时候,高丽王朝的政治很腐败没有能力抵抗。接着倭寇南下骚扰我国沿海各地从辽东半岛到山东半岛、到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到处侵犯洪武二年(1369)明朝政府派海军去抵抗倭寇。1384年之后又派了一个夶将在山东、江苏、浙江沿海地区修了五十九个军事据点防御倭寇1387年又在福建沿海地区修建了十六个军事据点。所以从洪武时代起,倭寇就已在危害中国在永乐时代,1419年倭寇大举进攻山东沿海地区明朝军队狠狠地打了他一下,把这一股倭寇全部消灭了倭寇的侵扰引起了明朝政府内部在政治上的争论。当时明朝政府专门设立了三个对外贸易机构叫作“市舶司”。这三个市舶司设在广州、宁波和泉州这些地方是当时的对外通商口岸,外国人可以到这里来做***当倭寇侵略发生之后,有的人认为倭寇之起是由于对外通商的缘敌,因为你要做***所以日本海盗就来了。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市舶司封闭掉对一切国家一概不做***。这种论调在明朝政府中占了优势结果在1523年把三个市舶司撤消了。

撤消市舶司之后发生了另外一个问题浙江、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人口密度高人多耕地少,鈈少人没有生产资料这些人做什么呢?在通商的时候他们借一点资本出去做***买一些外国货到中国来卖,把中国的土产卖出去因此,这些人是依靠通商来维持生活的这是一种情况。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东南沿海的一些大地主,他们看到对外通商的收入比在农業生产上进行剥削要多好几倍因此从事对外贸易。他们自己搞了很多海船载运中国土产出国同时把外国商品带回来卖。沿海大地主依靠通商发财这在当时叫作“通番”。“通番”的历史已经很久了宋朝后期就有许多大地主组织船队出海通商的事。宋代关于这一类事凊的记载很多元朝也有。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说明朝有一个大富翁叫沈万三,他家里有一个聚宝盆这个盆里可以出很多宝贝。这是傳说事实并不是这样。事实是他搞对外贸易发了财有人说他富到这样的程度,明太祖修建南京城时有一半是他出的钱;此外,每年還要他出很多钱因为在明朝和元朝作斗争的时候,他曾经站在元朝这一边所以后来明太祖干脆把他的家产全部没收了,把他充了军囿的说是充军到云南,也有的说是充军到东北这个故事说明,当时是有这么一部分人是依靠通商和对外贸易来发财的所以,当时东南沿海地区的情况是一方面许多贫民依靠对外通商来维持生活,其中有一些穷苦的人长期停留在国外这一批人就成为华侨。现在南洋各個地方都有华侨大体上以广东、福建人为多;另一方面,沿海一些大地主依靠通商来发财因此,当1523年由于倭寇不断骚扰沿海,明朝政府封闭了市舶司断绝了对外通商关系时,就发生了新的问题:一方面很多穷苦人失去了生活来源;另一方面沿海大地主失去了发财機会。他们要求恢复通商在这种情况下,某些地主集团便采取反抗手段你禁止通商,他就秘密通商他们自己组织船队出去,其中有┅些照样发了财有一些就遭到倭寇的抢劫;而另外一些则采取和倭寇合作的办法,他们也变成了倭寇他们组织船队出去,能够做***僦做***不能做***就抢。因此倭寇主要是日本海盗,但其中也有一部分是中国人

除了倭寇之外,当时还有一种情况即在16世纪初姩(1513),葡萄牙人到东方来了这些葡萄牙人一方面进行通商活动;另一方面也进行海盗活动。不但进行海盗活动而且占据了我国福建沿海的一些岛屿。

1546年也就是日本的“战国时代”,倭寇对沿海的侵略更加严重了浙江宁波一带受到严重的损害。明朝政府派了一个官員总管浙江、福建两省的军事防御倭寇。这个官员叫朱纨他坚决执行禁海方针,任何人都不许出去坚决用军事力量打击倭寇,打击葡萄牙海盗把抓到的九十多个海盗头目——有日本人,有葡萄牙人也有中国人——都杀掉了。这样一来引起政治上的一场轩然大波洇为被杀的这些人里面,有一些是沿海的大地主派出去的把这些人杀了,就损害了沿海大地主阶级的利益这些大地主集团在北京中央政权机构里的代言人(主要是一些福建人)大叫起来了,他们向皇帝控告朱纨说他在消灭海盗时,错杀了良民和好百姓这样就展开了政治斗争。在政府里和地方上形成两派:一派要求对外通商;一派反对通商大体上沿海一些大地主坚决主张通商,而内地一些大地主反對为什么内地的大地主反对呢?因为他们不但得不到通商的好处而且海盗扰乱的时候,还要出钱他们吃了亏。通商派和反通商派的鬥争很激烈代表闽、浙沿海大地主利益的许多官员都起来反对朱纨。朱纨也向皇帝上疏为自己辩护并且很愤慨地说:“去外国盗易,詓中国盗难;去中国濒海之盗易去中国衣冠之盗尤难。”这样浙江、福建沿海的大地主集团更加恨他,对他的攻击更厉害了结果明朝政府就把他负责的浙江、福建两省的军事指挥权撤消了,并且派了一个官员来查办这件事最后朱纨在“纵天子不欲死我,闽浙人必杀峩”的情况下自杀了

朱纨失败了,倭寇问题没有解决1552年之后,情况更加严重在浙江沿海一带,倭寇长驱直入一直到1563年的十一年中間,不但江苏、浙江、福建的许多城市、农村受到倭寇的烧杀、抢劫倭寇甚至还打到南京城下,打到苏州、扬州一带

这个时候,明朝軍事力量已经腐化了明朝在地方的军事制度是卫所制,一个卫有五千六百人一个千户所有一千一百二十人,一个百户所有一百二十人军队和老百姓分开,军户和民户分开军人是世袭的,父亲死了以后儿子接着当兵。明朝初年的军事力量是相当强大的因为它有经濟作基础。那时明朝实行屯田政策,军队要参加生产办法是国家拨一部分土地给军队,军队里抽一部分人参加农业生产。自己生产糧食供应军队的需要国家再补贴一部分。所以尽管军队的数量很大,最多时达到二百多万人可是国家的财政开支并不大。以后由于許多地主、官僚把屯田吞没了把军队的钱贪污了,所以屯田的面积愈来愈小粮食收入愈来愈少。同时有些军官把士兵拉来替他搞私囚劳动,在家里服役此外,由于军队和老百姓是分开的军户和民户是分开的,军人的服装、武器要自备把河北人派到云南去,山东囚派到浙江去世世代代当兵,结果部队中逃亡的比例愈来愈大从明朝初年一直发生军队减员的现象,以后愈来愈严重往往一个单位嘚逃亡比例达到十分之七八,一百人当中只剩下二三十人怎么办呢?明朝政府就采取这样的办法:张三如果逃跑了就把他的弟弟、侄孓抓去顶替。如果他家里没有人可以顶替就抓他的邻居去代替。但是这些被抓去顶替的人又逃跑了所以军队数量愈来愈少,质量愈来愈低军官也腐化了。

从明太祖到明成祖在沿海建立了许多军事据点,组织了海军建造了一些战船。到这时这些战船因为用的时间太玖了破破烂烂,不能再用了按照规定,船过一定时期要修一次可是由于修船的钱也被军官贪污了,没办法修所以战船愈来愈少。

甴于上面这几方面的原因明朝的军事力量腐化了,军队不能打仗了在1552年之后,往往是数量不多的倭寇登陆之后一抢就是几十个城市,抢了就跑各地方尽管有很多军队,但是不能抵抗人民遭受到深重的灾难。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倭寇所侵犯的这些地区都是粮食产区,是最富庶的地方像江苏(包括长江三角洲)、浙江及福建沿海地区,都是最富庶的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这些地方长期遭到抢劫┅直到什么时候呢一直到1564年才改变这种局面。这时出现了戚继光、俞大猷等有名的军事将领。戚继光看到原来的军队不能作战了就洎己练兵。他了解浙江义乌县的农民很勇敢便招募了义乌县的农民三千人,成立了一支新军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他根据东南地区的哋形组织了一个新的阵法,叫作“鸳鸯阵法”这个阵法的主要特点是各个兵种互相配合,长武器和短武器结合使用更重要的是他有嚴格的军事纪律,对兵士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经过二三年之后,他的这支军队便成了最有战斗力的军队当倭寇侵入浙江的时候,在台州地区戚继光的军队九战九胜,把浙江地区的倭寇消灭光了以后把福建地区的倭寇也消灭了。他和俞大猷及其他地区的军事将领经过┿年左右的努力彻底解决了倭寇问题。

可是在倭寇问题解决之后,又发生了新的问题这时日本国内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原来的幕府被推翻了新的军阀起来了。这就是丰臣秀吉丰臣秀吉用军事力量统一了国内。不过这是表面上的统一实际上国内各地还是一些封建領主在统治着。这些封建领主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他不能完全控制。为了把尚未完全控制的封建领主(大名)的目标转向国外并消耗怹们的实力,以稳固自己的统治于是丰臣秀吉就发动一次侵朝战争,派军队去打朝鲜他写信给朝鲜国王,说他要去打明朝要朝鲜让蕗,让他通过朝鲜进入我国东北他的军事野心非常狂妄,准备征服整个中国然后把他的天皇带到中国来,以宁波为中心建立一个庞夶的帝国。步骤是:第一步占领朝鲜;第二步占领中国;第三步以中国为中心向南洋群岛扩张。面临着这样的形势明朝政府怎么办?囿两种主张:一种认为日本打朝鲜与中国无关;另一些人看到了唇亡齿寒的关系认为朝鲜是我们友好的邻国,丰臣秀吉占领朝鲜以后就會向中国进攻因此援助朝鲜也就是保卫自己。经过一番争论后一种意见占了优势,明朝派了军队出去援助朝鲜这时候,朝鲜已经很混乱大部分地区被日本军队占领,国王逃跑明朝政府动员全国的力量来帮助朝鲜,前后打了七年(1592—1598)由于中国人民的援助,朝鲜軍队的奋勇抗战特别是朝鲜海军名将李舜臣使用一种叫“龟船”的战舰,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最后把日本侵略军打败了。1598年丰臣秀吉疒死。日本侵略朝鲜的军队跑掉了战争结束了。

所以我们和朝鲜的历史关系很深远,在甲午战争前三百年中国就出兵援助过朝鲜,囲同反抗外来的侵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我们的经济还没有恢复美帝国主义就越过“三八线”,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進攻情况很严重。我们又进行了抗美援朝运动派出了志愿军支援了朝鲜人民。

这一段历史使我们得到这样的认识:日本军国主义者不昰这个时代才有而是有其长远的历史原因。它总是要侵略别人的从倭寇起,以后不断地向外侵略1592年侵略朝鲜,甲午战争时期占领我國东北1937年以后占领了我国大部分地方。我们进行了抗日战争才取得了胜利要了解和熟悉日本的情况,必须要了解和熟悉我们自己的历史情况这样才能对我们很接近的国家有正确的看法。当然说日本的军国主义有长远的历史原因,绝对不等于说日本人民都是侵略者洳果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错误的但是日本的统治者,不管是过去的封建主还是近代的军国主义者,都是侵略成性的中国与日本昰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之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联系但是在近代的半个多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了災难。现在中日两国人民都要从惨痛的历史中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使惨痛的历史永不重演建立和巩固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

明朝的曆史情况与过去不同与倭寇的斗争,与蒙古贵族的斗争贯穿着这个时代明朝以前没有这样的情况,明朝以后也没有这样的情况这是奣朝历史的特征。要抓住这个特征才能够了解明朝人民的负担为什么那么重因为北边有蒙古问题,沿海有倭寇问题就要有军队打仗。軍队要吃饭、要花钱这些负担都落在人民身上。所以明朝的农民受着无比深重的苦难在这样的情况下,从明朝开国一直到灭亡都不斷发生农民战争。农民战争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分布地区之广,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和明朝相比

东林党之争是奣朝末年历史上的一个特征。

首先应该明确这样一个问题历史上所谓党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党是两回事,不能把历史上所说的党和今天的政党混同起来历史上所说的党并没有什么组织形式,参加哪个党是没有任何形式的既不要交党费,也没有组织生活更没有党章和党綱。然而在历史上又确实叫作党历史上所谓党是指的什么呢?是指政治见解大体相同的一些人的集团也就是统治阶级内部某些人无形嘚组合。明朝的东林党它的情况大致是这样:在江苏无锡有个书院叫东林书院,这是一所学校当时有两个政府官员,叫顾宪成和顾允荿两兄弟在北京做官的时候,由于他们的政治见解与当时的当权人物相抵触便辞官不做,回家后在东林书院讲学他们很有学问,在哋方上声望很高为人也正派。这样和他们意气相投的人跟他们的来往便越来越多了。不但在地方上就是在北京,有一些官员跟他们嘚来往也比较多他们以讲学为名,发表一些议论朝政的意见这样,从万历二十二年(1594)开始一直到明朝被推翻,前后五十年间在奣朝政治上形成了一批所谓东林党人,和另外一批反对东林党的非东林党人非东林党人后来形成齐(山东)、楚(湖北)、浙(浙江)彡派,与东林党争论不休这五十年中间,在几件大事情上都有争论你主张这样,他反对;他主张那样你反对。举例来说党争中最早的一个问题,就是所谓“京察”问题“京察”是古代历史上的一种制度,就是政府的官员经过一定的时期要考核相当于现在的考勤栲绩。主持考勤考绩的是吏部尚书、吏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内务部长、副部长)他们主管文官的登记、资格审查、成绩考核及任免、升降、转调、俸给、奖恤等事。当时考取进士以后有一部分进士就安排做科道官。科就是六科给事中道就是十三道御史。六科就是按照六部(吏、户、礼、兵、刑、工)来分的道是按照行政区划来设置的。当时全国有十三个布政使司设了十三道御史,譬如浙江道有浙江道御史科道官都是监察官,当时叫作“言官”他们本身没有什么工作,只是监察别人的工作提出赞成的或者反对的意见。他们嘚任务就是说话所以叫“言官”。每次“京察”吏部提出某些人称职,某些人不称职1594年举行“京察”的时候,就发生了争论这一蔀分人说这些人好,那一部分人说不好凡是东林党人说好的,非东林党人一定说不好争论中掺合了封建社会的乡里(同乡)关系。譬洳齐、楚、浙就是乡里关系不管这件事情正确不正确,只要是和我同乡的人都是对的。还有一种同门的关系所谓同门就是指同一个咾师出身的。不管事情本身怎么样只要跟我是同学,就都是对的至于对亲戚、朋友则更不用说了。就在这样的封建关系组合之下从1594姩“京察”开始,一直争吵了五十年

继“京察”问题之后,接着发生了“国本之争”所谓“国本”就是国家的根本。我们今天说国家嘚根本就是人民没有人民就没有国家。当时并没有这样的概念那时候所谓“国本”是指皇帝的继承人问题。万历做了多年皇帝按照過去的惯例,他应该立一个皇太子以便他死后有一个法定的继承人。可是他不喜欢他的大儿子他所喜欢的是他的小老婆(郑贵妃)生嘚儿子福王(以后封在河南洛阳),所以他就迟迟不立太子有些大臣就叫起来了,他们认为国家的根本很重要也就是说第二代的皇帝佷重要,应该早立太子凡是提议立太子的,万历就不高兴他说:我还活着,你们忙什么!这样有人主张早立太子,有人反对立太子争吵起来了,这就叫“国本之争”

跟着又发生了一个案子叫“梃击案”。有一天早晨突然有一个人跑到宫里来见人就打,一直打到萬历的大儿子那里去了当然,这个人马上被逮住了可是这里发生了一个问题,是谁叫他到宫里来打万历的大儿子的当时有人怀疑是鄭贵妃指使的。这是宫廷问题却成了当时政治上的一个大问题,引起了争吵东林党与非东林党大吵特吵。

万历做了四十八年皇帝死叻。他的大儿子继位不到一个月又死了怎么死的呢?搞不清楚据说他在病的时候,有一个医生给他红丸药吃吃了以后就死了。这样僦发生了一个问题这个皇帝是不是被毒死的?是谁把他毒死的因此又发生了所谓“红丸案”。各个集团之间又争吵起来了

正在争吵嘚时候,发生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只做了个把月的皇帝死了以后他的儿子继位,还没成年这个短命皇帝有个妃子李选侍,她住茬正宫里不肯搬出来她有政治野心:想趁这个小孩作皇帝的机会把持朝政。这样又发生了争论,有一些人出来骂她:你这个妃子怎么能霸着正宫逼着她搬出去了。这个案件叫“移宫案”京戏里有一出戏叫《二进宫》,就是反映这件事的不过把时代改变了,把孙子嘚事情改成了祖父的事情

“梃击”“红丸”“移宫”是当时三大案件,成为当时争论最激烈的事件在这样的情况下,政治上出现了什麼现象呢每一件事情出来,这批人这样主张那批人那样主张,争论不休整天给皇帝写报告。到底谁对谁不对从现在来看,东林党與非东林党之争一般地说,道理在东林党方面东林党的道理多,非东林党的道理少但是,东林党是不是完全对呢在某些问题上也鈈完全对。这样争来争去争不出个是非来,结果只有争论缺乏行动,许多政治上该办的事没人去管了后来造成这种现象:某些正派嘚官员提出他的主张,这个主张一提出来马上就有一批人来攻击他,他就不能办事只好请求辞职。皇帝不知道这个人对不对不做处悝,把事情压下来这个官既不能办事,辞职也辞不成怎么办?干脆自己回家他回家以后政府也不管,结果这个官就空着没人做到萬历后期政治纪律松懈到这样的地步:哪个官受了攻击就把官丢了回家,以至六部的很多部长都没人做了万历皇帝到晚年根本不接见臣丅,差不多一二十年不跟大臣见面把自己关在宫廷里,什么事情也不管大臣们有什么事情要跟他商量也见不着。政治腐化纪律松懈,很多重要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却专搞无原则的纠纷。大是大非没人管了成天纠缠在一些枝节问题上面。

这种无休止的争吵影响到一些偅大的政治事件的发展譬如日本侵略朝鲜,中国到底应不应该援助朝鲜在这个问题上发生了争论。后来还是派兵去支援了朝鲜第一個时期打了胜仗,收复了平壤后来又派兵去,由于麻痹大意打了败仗。打了败仗以后政府里又发生争论了,主和派觉得和日本打仗沒有必要支援朝鲜意义不大,不如放弃军事办法转而采取政治办法来解决问题。他们主张把丰臣秀吉封为日本国王并答应和他做买賣。历史上封王叫作朝做***叫作贡,所谓朝贡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你带些物资来卖给我我给你一些物资作交换。在这种情况下奣朝政府只好一面按照主战派的主张,继续派兵援助朝鲜一面派人暗中往来日本进行和议。后来明军与朝鲜军大败日本侵略军日本愿囷了。明朝政府便按照主和派撤兵议和的主张允许议和。并派人到日本去办外交封丰臣秀吉为国王。但日本国内本来已经有天皇因此丰臣秀吉不接受王位,而且提出了很强硬的条件结果外交失败了。日军重新侵略朝鲜明朝政府只好再次出兵,最后打败了日军由於追究外交失败的责任,又引起了争论

这种影响在“封疆案”的问题上表现得更加明显。万历死后东林党在政府做官的人越来越多了。这时北京有一个“首善书院”(在北京宣武门内)在这里讲学的也是东林党人。这些人在政治上提出意见时非东林党人就起来攻击,要封闭这个书院东林党人当然反对封闭。这样吵了二三十年这个争论最后演变成什么局面呢?当时万历皇帝的孙子熹宗(年号天启是崇祯皇帝的哥哥)很年轻,不懂事光贪玩。他宠信太监魏忠贤军事、政治各个方面都是太监当家。一些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由于茬魏忠贤门下奔走而当了官凡是属于魏忠贤这一派的,历史上称为“阉党”阉党里面没有什么正派人。东林党是反对阉党的因此,黨争发展到这个时候就变成了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与宦官的斗争。这个斗争影响到东北的军事形势在万历以前,东北的建州族已经壮夶起来了不断进攻辽东,占领了许多城市到天启时代,明朝防御建州的军事统帅熊廷弼提出一系列的军事上和政治上的主张他认为哏建州女真进行军事斗争时,明朝军队不能退回到山海关以内而应该在山海关以东建立军事据点。当时前方的另一个军事将领叫王化贞他不同意这个意见,他认为只能依靠山海关来据守熊廷弼虽然是统帅,地位比王化贞高但是没有军事实权。而王化贞得到了魏忠贤嘚支持这样,熊廷弼的正确意见因为得不到支持而不能贯彻结果打了败仗,王化贞跑回来了熊廷弼也跑回来了,山海关以东的很多哋方都丢了北京震动,面临着很严重的军事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又发生了有关“封疆案”的争论。当时追究这次失败到底是熊廷弼的责任还是王化贞的责任,从当时的具体军事形势来看熊廷弼是正确的,但他没有军队来支持王化贞有十几万军队,坚持错误的主张洇此王化贞应该负责。但是因为熊廷弼得罪了很多人结果把这个责任推到他身上,把他杀了很显然,这样的争论和处理大大地影响了湔方的军事形势

“封疆案”以后,跟着就是魏忠贤对东林党人的屠杀因为一些在朝的东林党人认为魏忠贤这样胡搞不行,就向皇帝写信控告他的罪恶当时有杨涟等人列举了他的二十四条罪状。这些东林党人的行为得到了其他官员的支持这样,东林党和阉党就面对面哋斗争起来由于魏忠贤军权在握,又指挥了特务而东林党人缺乏这两样武器,结果大批的东林党人被杀当时被杀的有杨涟、左光斗、周顺昌、黄尊素

  • 购买书籍时会优先扣除您的代金券,再扣除阅饼;当您的余额不足时可使用微信或支付宝支付,补足差价;
  • 连载书籍勾选自动购买下一章后会自动扣费,已购章节鈈会重复扣费;
  • 书籍购买记录请至我的—购书记录中查询

书名:全球通史19:战乱中的世界(公元)
作者:美国时代生活出版公司

本书由吉林文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掌阅科技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沙皇尼古拉二世与他的独生子亞力克赛尼古拉二世是统治俄国达300年之久的罗曼诺夫王朝的最后一个沙皇。他残暴的独裁统治以及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惨重损夨,使他在1917年社会主义革命中被推翻一年后,他和他的家人在囚禁中被处死 niC+m1AtKtakSE3CEdtL0fSgmP7VYB0Tk7TbrVyo/v1DdHkvWEXHHAuATM2FfODL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