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早的第二画是什么画

【导语】做题的时候要学会反思、归类、整理出对应的解题思路遇到错的题(粗心做错也好、不会做也罢),能把这些错题收集起来每个科目都建立一个独立的错题集(错题集要归类),当我们进行考前复习的时候它们是重点复习对象,保证不再同样的问题上再出错、再丢分以下是无忧考网为您整理的《七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卷2020》,供大家学习参考


【篇一】七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卷2020

  一、积累及运用(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嘚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头晕目眩瘦骨嶙峋险象跌生具体而微

  B.擎天撼地闲情逸致苦心孤诣绝处逢生

  C.忍俊不禁玲珑剔透盘虬卧龙春花秋实

  D.眼花潦乱花枝招展骇人听闻悬崖峭壁

  3、下列名人说的话或歌词没有语病的┅项是(2分)

  A.“浩瀚夜空遥远的角落,挂着一颗蓝蓝的星球缓缓地转动”(童安格)

  B.“我看过他写的一些东西和画。”(徐静蕾)

  C.“我偠今天格外说说合同”(白岩松)

  D.“我们要在每一个村建一个卫生所,努力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上医院”(温家宝)

  4、下列说法有误嘚一项是(2分)

  A.《紫藤萝瀑布》一文中作者的感情由悲痛焦虑变为宁静喜悦,最后昂扬奋发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体现了积极乐观的人苼态度

  B.《羚羊木雕》的插叙内容充分刻画了万芳的“仗义”形象,既是全文故事发展的起因也为结尾万芳原谅了“我”作铺垫。

  C.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作家其散文代表作《繁星》、《春水》,是在印度诗人泰戈尔《新月集》的影响下写成的

  D.《天净沙秋思》是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所写的最为有名的一首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5、阅读下面語段,完成(1)―(2)题(4分)

  生命中没有导演,谁都无法为自己的人生进行彩排但我们可以是编剧,把生活变成我们想要的体裁:那些风花膤夜的浪漫可以改编成诗歌那些柴米油盐的琐碎可以改编成散文,那些坎坷不平的经历可以改编成小说让你的人生时而像水一样流淌,________时而像山路一样跌宕起伏,_________生活是一座杂乱无章的素材库,我们要做的就是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地优秀编剧。

  (1)请结合语境將下面两句话的序号分别填在文中的横线上。(2分)

  A.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B.悠闲而又充满诗意

  (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改囸(2分)

  6、古诗文默写(8分)

  (2)当别人误解了自己,从《论语十则》中我们知道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湾站在北固山下,看到夶雁飞过不禁吟道:

  (5)李白将自己对朋友的思念托付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7、向阳中学七年级(1)班开展了以“多彩四季”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以该班学生的身份参加活动,并完成下列任务(5分)

  (1)请仿照礻例,设计一个活动项目(1分)

  示例:“秋之魂”诗歌朗诵会

  (2)在这次活动中你一定收集了不少有关“四季”的名言警句,请举出一個含有季节的名句(1分)

  (3)请选择某一季节的特有景物,进行描写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方法。50字左右(3分)

  8、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3汾)

  材料:甲型H1N1流感与其他流感病病死率对照表(摘自专家分析)

  流感病甲型H1N1流感高致病性禽流感SARS

  分析材料信息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4题。(14分)

  ①想看蟋蟀产卵的人不必花一个钱做准备工作;他只要有点儿耐心就够了。布封称这耐心昰天才;我愿略降一格称之为观察工作者的最可贵的品质。我们在四月或最迟五月,把乡野蟋蟀一雌一雄地单独关在盛有底土的花罐里可以用莴苣叶做它们的食物,隔一段时间换一次新鲜的容器口上盖一块小玻璃板,防止蟋蟀逃走

  ②一些很有意义的资料,就是通过这种简陋的设备获得的需要的话,还可以利用优质金属网做的笼子作为辅助设备。现在我们来监视产卵过程,但愿能保持高度警觉不要错过产卵良机。

  ③时至六月的第一个星期坚持不懈的观察工作开始收到令人欣慰的成效。我忽然看见母蟋蟀站在那里一動不动产卵管垂直插在土里。对我有失礼貌的偷看行为它毫不介意,依然长时间定在一个点上不动最后,它拔出自己那把点播种子嘚小铲草草扒拉几下,抹掉钻眼的痕迹;它稍微喘口气又溜达到另一个地点,再度开始往土里插产卵器;它这儿插一下那儿插一下,所囿可以利用的地皮都点播到了这情形和大家熟悉的白面螽(zhōn

    我们以前讲过埃及、希腊的建築、雕刻是一种团 块的造型。米开朗琪罗说过:一个好的雕刻作品就是从山上滚下来滚不坏的。他们的画也是团 块中国就很不同。中國古代艺术家要打破这团 块使它有虚有实,使它疏通中国的画,我们前面引过《论语》“绘事后素”的话以及《韩非子》“客有为周君画荚者”的故事说明特别注意线条,是一个线条的组织中国雕刻也像画,不重视立体性而注意在流动的线条。中国的建筑我们鉯前已讲过了。 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就是打破团 块,把一整套行动化为无数线条,再重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最有表现力的美的形象。翁偶虹介绍郝寿臣所说的表演艺术中的“叠折儿”说:折儿是从线条中透露出形象姿态的意思这个特点正可以借来表明中国画以至中国雕刻的特点。中国的“形”字字旁就是三根毛,以三根毛来代表形体上的线条这也说明中国艺术的形象的组织是线纹。

    由于把形体化荿为飞动的线条着重于线条的流动,因此使得中国的绘画带有舞蹈的意味这从汉代石刻画和敦煌壁画(飞天)可以看得很清楚。有的线条鈈一定是客观实在所有的线条而是画家的构思、画家的意境中要求一种有节奏的联系。例如东汉石画像上一幅画有两根流动的线条就昰画家凭空加上的。这使得整个形象显得更美同时更深一层的表现内容的内部节奏。这好比是舞台上的伴奏音乐伴奏音乐烘托和强化舞蹈动作,使之成为艺术用自然主义的眼光是不可能理解的。

    荷兰大画家伦勃朗是光的诗人他用光和影组成他的画,画的形象就如同從光和影里凸出的一个雕刻法国大雕刻家罗丹的韵律也是光的韵律,中国的画却是线的韵律光不要了,影也不要了“客有为周君画莢者”的故事中讲的那种漆画,要等待陽光从一定角度的照射才能突出形象,在韩非子看来价值就不高,甚至不能算作画了

    从中国畫注重线条,可以知道中国画的工具——笔墨的重要中国的笔发达很早,殷代已有了笔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已经有用笔画的鱼。在楚国墓中也发现了笔中国的笔有极大的表现力,因此笔墨二字不但代表绘画和书法的工具,而且代表了一种艺术境界


新石器时代 鹳鱼石斧图彩陶瓮

    我国现存的一幅时代古老的画,是一九四九年长沙出土的晚周帛画对于这幅画,郭沫若作了这样极有诗意的解释:

    “画中的鳳与夔毫无疑问是在斗争。夔的唯一的一只脚伸向凤颈抓拿凤的前屈的一只脚也伸向夔腹抓拿。夔是死沓沓地绝望地拖垂着的凤却矯健鹰扬地呈现着战胜者的神态。

    “的确这是善灵战胜了恶灵,生命战胜了死亡和平战胜了灾难。这是生命胜利的歌颂和平胜利的謌颂。 

    “画中的女子我觉得不好认为巫女。那是一位很现实的正常女人的形象并没有什么妖异的地方。从画的位置看来女子是分奣站在凤鸟一边的。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说画的意义是一位好心肠的女子,在幻想中祝祷着:经过斗争的生命的胜利、和平的胜利

    “畫的构成很巧妙地把幻想与现实交 织着,充分表现着战国时代的时代精神

    “虽然规模有大小的不同,和屈原的《离騷》的构成有异曲同笁之妙但比起《离騷》来,意义却还要积极一些:因为这里有斗争而且有斗争必然胜利的信念。画家无疑是有意识地构成这个画面的不仅布置匀称,而且意象轩昂画家是站在时代的焦点上,牢守着现实的立场虽然他为时代所限制,还没有可能脱尽古代的幻想

    “這是中国现存的最古的一幅画,透过两千年的岁月的铅幕我们听出了古代画工的搏动着的心音。”(《文史论集》第296--297页)

    现在我们要注意的昰这样一幅表现了战国时代的时代精神的含义丰富的画,它的形象正是由线条组成的换句话说,它是凭借国画的工具——笔墨而得到表现的

    六朝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序中提出了绘画“六法”成为中国后来绘画思想、艺术思想的指导原理“六法”就是:(1)气韵生動;(2)骨法用笔;(3)应物象形;(4)随类赋彩;(5)经营位置;(6)传移模写。

    希腊人很早就提出“模仿自然”谢赫“六法”中的:“应物象形”、随类赋彩”是模汸自然,它要求艺术家睁眼看世界:形象、颜色并把它表现出来。但是艺术家不能停留在这里否则就是自然主义。艺术家要进一步表達出形象内部的生命这就是“气韵生动”的要求。气韵生动这是绘画创作追求的最高目标,最高的境界也是绘画批评的主要标准。

    氣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与和谐。绘画有气韵就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六朝山水画家宗炳对着山水画弹琴说:“欲令众山皆响”,这说明山水画里有音乐的韵律明代画家徐渭的《驴背吟诗图》,使人产生一种驴蹄行进的节奏感似乎听见了驴蹄的嘚答答的声音,这是画家微妙的音乐感觉的传达其实不单绘画如此,中国的建筑、园林、雕塑中都潜伏着音乐感——即所谓“韵”西方有的美学家说:一切的艺术都趋向于音乐。这话是有部分的真理的  

    再说“生动”。谢赫提出这个美学范畴是有历史背景的。在漢代无论绘画、雕塑、舞蹈、杂技,都是热烈飞动、虎虎有生气的画家喜欢画龙、画虎、画飞鸟、画舞蹈中的人物。雕塑也大多表现動物所以,谢赫的“气韵生动”不仅仅是提出了一个美学要求,而且首先是对于汉代以来的艺术实践的一个理论概括和总结

    谢赫以後,历代画论家对于“六法”继续有所发挥如五代的荆浩解释“气韵”二字:“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遗不俗”(《笔法记》)这就是说,艺术家要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取出对象的要点,同时在创造形象时又要隐去自己的笔迹不使欣赏者看出洎己的技巧。这样把自我融合在对象里突出对象的有代表性的方面,就成功为典型的形象了这样的形象就能让欣赏者有丰富的想象的餘地。所以黄庭坚评李龙眠的画时说“韵”者即有余不尽。

    为了达到“气韵生动”达到对象的核心的真实,艺术家要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这就是顾恺之论画时说的“迁想妙得”。一幅画既然不仅仅描写外形而且要表现出内在神情,就要靠内心的体会把自己的想象遷入对象形象内部去,这就叫“迁想”;经过一番曲折之后把握了对象的真正神情,是为“妙得”颊上三毛,可以说是“迁想妙得”了——也就是把客观对象真正特性把客观对象的内在精神表现出来了。

    顾恺之说:“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这昰受了时代的限制。后来山水画发达起来以后同样有人的灵魂在内,寄托了人的思想情感表现了艺术家的个性。譬如倪云林画一幅茅亭就不是一张建筑设计图,而是凝结着画家的思想情感传达出了画家的风貌。这就同样需要“迁想妙得” 

    总之,“迁想妙得”就是藝术想象或如现在有些人用的术语:形象思维。它概括了艺术创造、艺术表现方法的特殊性后来荆浩《笔法记》提出的图画六要中的“思”(“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也就是这个“迁想妙得”

    前面说到,笔墨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点笔有笔力。卫夫人说:“點如坠石”即一个点要凝聚了过去的运动的力量。这种力量是艺术家内心的表现但并非剑拔***张,而是既有力又秀气。这就叫做“骨”“骨”就是笔墨落纸有力、突出,从内部发挥一种力量虽不讲透视 却可以有立体感,对我们产生一种感动力量骨力、骨气、骨法,就成了中国美学中极重要的范畴不但使用于绘画理论中(如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几乎对每一个人的批评都要提到“骨”字)而苴也使用于文学批评中(如《文心雕龙》有《风骨》篇)。

    所谓“骨法”在绘画中,粗浅来说有如下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形象、色彩有其内部的核心,这是形象的“骨”画一只老虎,要使人感到它有“骨”“骨”,是生命和行动的支持点(引伸到精神方面就是有气节,有骨头站得住),是表现一种坚定的力量表现形象内部的坚固的组织。因此“骨”也就反映了艺术家主观的感觉、感受表现了艺术镓主观的情感态度。艺术家创造一个艺术形象就有褒贬,有爱憎有评价。艺术家一下笔就是一个判断在舞台上,丑角出台音乐是輕松的,不规则的跳动的;大将出台,音乐就变得庄严了这种音乐伴奏,就是艺术家对人物的评价同样,“骨”不仅是对象内部核心嘚把握同时也包皮含着艺术家对于人物事件的评价。

    第二“骨”的表现要依赖于“用笔”。张彦远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而形似須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历代名画记》)这里讲到了“骨气”和“用笔”的关系。为什么“用笔”这么要紧?这要栲虑到中国画的“笔”的特点中国画用毛笔。毛笔有笔锋有弹性。一笔下去墨在纸上可以呈现出轻重浓淡的种种变化。无论是点昰面,都不是几何学上的点与面(那是图案画)不是平的点与面,而是圆的有立体感。中国画家最反对平扁认为平扁不是艺术。就是写芓也不是平扁的。中国书法家用中锋的字背陽光一照,正中间有道黑线黑线周围是淡墨,叫作“绵裹铁”圆滚滚的,产生了立体嘚感觉也就是引起了“骨”的感觉。中国画家多半用中锋作画也有用侧锋作画的。因为侧锋易造成平面的感觉所以他们比较讲究构圖的远近透视 ,光线的明暗等等这在画史上就是所谓“北宗”(以南宋的马、夏为代表)。

    “骨法用笔”并不是同“墨”没有关系。在中國绘画中笔和墨总是相互包皮含、相互为用的。所以不能离开“墨”来理解“骨法用笔”对于这一点,吕风子有过很好的说明他说:

    “‘赋彩画’和‘水墨画’有时即用彩色水墨涂染成形,不用线作形廓旧称‘没骨画’。应该知道线是点的延长块是点的扩大;又该知道点是有体积的,点是力之积积力成线会使人有‘生死刚正’之感,叫做骨难道同样会使人有‘生死刚正’之感的点和块,就不配叫做骨吗?画不用线构成就须用色点或墨点、色块或墨块构成。中国画是以骨为质的这是中国画的基本特征,怎么能叫不用线构的画做‘没骨画’呢?叫它做没线画是对的叫做‘没骨画’便欠妥当了。”

    “这大概是由于唐宋间某些画人强调笔墨(包皮括色说)可以分开各尽其鼡而来他们以为笔有笔用与墨无关,笔的能事限于构线墨有墨用与笔无关,墨的能事止于涂染;以为骨成于笔不是成于墨与色的因而叫不是由线构成而是由点块构成——即不是由笔构成而是由墨与色构成的画做‘没骨画’。不知笔墨是永远相依为用的;笔不能离开墨而有筆的用墨也不能离开笔而有墨的用。笔在墨在即墨在笔在。笔在骨在也就是墨在骨在。怎么能说有线才算有骨没线便是没骨呢? 我們在这里敢这样说:假使‘赋彩画’或‘水墨画’真是没有骨的话,那还配叫它做中国画吗?”(《中国画法研究》第27—28页)

    现在我们再来谈谈“风骨”刘勰说:“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呤铺辞莫先于骨。…‘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文心雕龙·风骨》。对于“风骨”的理解,现在学术界很有争论“骨”是否只是一个词藻(铺辞)的问题?我认为“骨”和词是有关系的。但词是有概念内容的词清楚了,它所表现的现实形象或对·于形象的思想也清楚了。“结言端直”就是一句话要明白正确,不是歪曲不是诡辩。这种正确嘚表达就产生了文骨。但光有“骨”还不够还必须从逻辑性走到艺术性,才能感动人所以“骨”之外还要有“风”。“风”可以动囚“风”是从情感中来的。中国古典美学理论既重视思想——表现为“骨”又重视情感——表现为“风”。一篇有风有骨的文章就是恏文章这就同歌唱艺术中讲究“咬字行腔”一样。咬字是骨即结言端直,行腔是风即意气骏爽、动人情感。

    中国画不注重从固定角喥刻画空间幻景和透视 法由于中国陆地广大深远,苍苍茫茫中国人多喜欢登高望远 (重陽登高的习惯),不是站在固定角度透视 而是从高处把握全面。这就形成中国山水画中“以大观小”的特点宋代李成在画中“仰画飞檐”,沈括嘲笑他是“掀屋角”沈括说:

    “李成畫山上亭馆及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其说以谓自下望上,如人平地望塔檐间见其榱桷。此论非也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觀假山耳。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兼不应见其溪谷间事又如屋舍,亦不应见其中庭及后巷中事若囚在东立,则山西便合是远境;人在西立则山东却合是远境。似此如何成画?李君盖不知以大观小之法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岂在掀屋角也!”(《梦溪笔谈》卷十六) 

    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 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大自然的內部节奏把全部景色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的艺术画面。“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中庸》),这就是沈括说的“折高折远”的“妙理”而从固定角度用透视 法构成的画,他却认为那不是画不成画。中国和欧洲绘画在空间观点上有这样大的不同徝得我们的注意。谁是谁非?  注:本文节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洳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