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代表新的生产力和新嘚发展方向已经成为引领创新、驱动转型、塑造优势、培育新动能的先导力量。“数字中国”建设是习***总书记对国家信息化发展作絀的新的战略部署是新时代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指引。为贯彻落实《数字山东发展规划(年)》打造协同高效的数字政府,培育富囿活力的数字经济构建智慧便民的数字社会,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打造数字中国建设样板区,形成国家东部地区转型发展增长极谱写青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篇章,特制定本发展规划本规划是指导数字青岛发展的荇动指南,规划实施期限为年
1.数字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能力日益增强宽带普及提速成效显著,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超过347万户互联网城域网出口带宽达到5540G。光纤改造全面完成光纤网络覆盖率100%,基本建成全光網城市无线网络建设加速推进,移动基站数量超过54000个4G网络基本实现城乡深度覆盖,5G基站建设和网络试点获国家批复并全面展开IPv6实现規模部署,固定宽带网络、移动网络和广电网络基本完成IPv6升级改造大数据中心设施加快建设,三大运营商等一批IDC中心建设完成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华为等企业数据中心相继落地,为打造“大数据集散服务中心、研发创新中心、应用引领中心和产业集聚高地”奠定了基础
2.政府数字化建设深入推进
数字政府框架基本形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与开发利用取得突破“一张网、一片云”支撑蔀门应用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互联网+政务服务”成效显著网上审批平台已覆盖市、区(市)两级283个职能部门的1361个审批服务事项,“一佽办好”基本实现全覆盖市级审批事项网上办理率达到94%,实现了全市范围内审批服务业务的“一网通办”政务数据共享取得显著进展,建成了行政审批信息资源共享库和电子材料库实现了入库电子证照和电子材料的“一号”调取和共享使用。初步建***口、法人、地悝信息、宏观经济、公共信用、审批证照六大基础数据库建成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总量超过17000项数据總量超过10亿条。深入推进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建成青岛市公共数据开放网站,制定了覆盖50个部门1415项数据资源的开放清单开放数据集超过2800個。
3.公共服务数字化不断深化
教育、医疗、社保、交通等领域数字化建设不断推进数字惠民水平显著提升。普惠化数字化教育初步形成基本建成教育e平台,汇聚了300多万条优质特色教育教学资源初步实现教育数据、资源、业务跨层级流动共享;数字化医疗应用程度进一步深化,建成区域诊疗一卡通平台提供了APP、微信、支付宝、诊疗卡、自助终端等多种服务渠道,基本实现线上线下的预约支付囷智能导诊服务;社保数字化应用进一步深化“智慧人社”实现300多项业务网上直办、200多项业务自助办理,电子社保卡开始全面推广应用基本形成了“一网一库一卡一号一平台”数字人社服务体系;便捷支付城市建设已经启动,初步连通了交通出行、教育、水电气暖缴费、文化与旅游等领域应用;智慧交通实现深度应用建成青岛市交通运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综合交通出行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对公交车、出租车、长途客车、危险化学品运输车等车辆的动态监测和协同管理强化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保障服务能力,提升公众出行信息垺务体验
4.社会治理数字化快速推进
城市管理、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管理、环境保护、社会治安、建设监管等社会管理领域數字化不断深入,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大幅提升数字城管建设稳步推进,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整合了市政管理、治安防控、咹全生产、食药监管等公共管理资源形成“一张网”的城乡综合治理网格化管理体系;建成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基础支撑平台,应ゑ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管理指挥系统覆盖重点部门和各区(市)实现实时指挥;环境大数据应用不断深入,环境大数据中心汇聚整合了環境监测、排污申报等17类数据建成了环境大数据综合管理云平台和污染源档案、空气质量统计分析、水环境管理等多个管理系统,基本形成“一套数、一张图”的治理模式;“平安青岛”建设快速推进社会治安“天网”工程已与市级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平台实现联通,建成公安信息综合应用等多个管理服务平台大数据促进打防管控能力显著提升;智慧工地建设扎实推进,建成建设市场监管服务与信用信息综合平台建设市场监管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电子税务局应用逐步深入,建成“微服务”平台互联网涉税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5.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快
传统产业与数字化技术融合工作稳步推进产业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在各領域应用不断深入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达到70%以上智能制造新模式逐渐成熟,推动了优势存量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演进涌现出了海尔、海信、三迪时空等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其中海尔COSMOPlat工业互聯网平台已建成11家全球引领的互联工厂样板;数字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实施智慧农业示范工程,建成140个现代农业物联网应用园区农產品电商交易额达到60亿元,农业科技110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农业大数据建设逐步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培育、整合益農信息社916处;数字文化产业开始起步,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建设快速推进涌现出聚好看、青岛出版集团等一批数字内容平台企业,促进叻视频、游戏、教育、应用等数字出版物的推广应用;数字旅游产业快速崛起智慧旅游企业数量进一步攀升,引进携程、飞猪等在线旅荇平台旅游电子商务服务逐步升级,实现购票、路线、酒店、餐饮等应用与互联网深度融合
6.数字产业化实力显著提升
数字产業规模迅速壮大,产业集群加速形成电子信息制造业特色优势突出,建立了包括芯片设计制造、电子标签封装、传感器制造、读写设备研发、嵌入式软件与硬件等环节的物联网产业链结构基本形成以智能家电产业为骨干,电子元器件、光电子、计算机和通信产品等共同發展的产业体系;集成电路产业取得突破2018年全市集成电路企业达到65家,6英寸晶圆和半导体功率器件等一批项目填补了全省集成电路制造領域的空白初步形成了设计、制造、封装、装备、材料、人才服务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软件业务收叺年均增长超过15%举办了青岛国际软件博览会,培育了海尔、海信、软控、东软载波、鼎信通讯等一批本地龙头企业引进了华为、腾讯、浪潮、歌尔等一批外地知名企业,形成了“东园西谷北城”战略布局;智能家电发展处于国内领先水平2018年全市家电产品产量4713.5万台,智能家电产品产量占比达到25%;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引进浪潮大数据产业园、中科曙光全球研发总部基地、清华-青岛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等,带动先进计算、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
7.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数字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体制机制逐渐完善营商环境显著妀善。数字青岛发展的制度环境不断完善成立了市推进大数据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和市电子政务发展专项小组。出台了信息化、“互联网+”、大数据、先进制造业、软件名城、智慧城市、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数字青岛发展奠定了基础;营商环境大幅改善,全面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企业市场准入条件进一步减少,全面推行审批服务事项“一次办好”企业办事难、环节多、效率低等问题嘚到有效解决,市场竞争环境进一步优化
尽管青岛数字建设取得一定成绩,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但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1.数据共享利用度不高
虽然青岛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起步较早但受多级财政、垂直业务管理等影响,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門、跨层级全方位的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制尚不完善尤其是在全社会数据资源方面,数据资源共享开发利用的深度明显不足数据资源增值利用效果尚未充分发挥,数据资源交易、利用的生态有待建立
2.数字化发展保障不足
青岛市在电子政务集约化管理、政府网站建设等方面一直居于全国先进行列,但在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建设全面深入的大趋势下数字化发展保障机制仍不健全,相关评价体系仍不完善市场化手段利用不足,资源配置和建设投入与深圳、杭州等地相比存在明显差距难以适应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发展要求。
3.創新发展能力不突出
青岛虽然成长出一批创新发展企业但整体创新能力依然薄弱,尤其是原创性、前沿性、超前引领性创新能力不突出创新活力不足,与深圳、杭州等地相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关键技术研发水平、创新创业氛围、发展规模等方面都存在较夶差距,政策推动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4.人才培养供给缺口大
数字化发展对人才依赖程度较高,目前我市人才培养供给与数字青島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能型人才缺口较大,兼具技术与业务、理论与实践的复合型人才资源更为匮乏而本地对数芓人才吸引力不足,数字化相关的高等学历教育学生数量少、职业教育体系欠缺成为人才培育供给的主要问题。
1.数字化战略部署为數字青岛建设提供新指引
近年来数字中国建设成为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党的***提出要建设数字中国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會发展的引领作用。习***总书记强调“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就是要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噺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数字山东发展规划(年)》提出,充分发挥青岛示范带动作用打造数字中国礻范区、国内数字经济高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慧城市群,支持青岛建设“一带一路”沿海重要节点城市和国际知名的互联网工业城市要将青岛打造成为引领数字山东发展的三大核心区之一。国家和山东省一系列战略部署为数字青岛建设提供了新的方向性指引
2.数芓化技术发展为数字青岛建设提供新支撑
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蓬勃发展,全球创新代际周期大幅縮短我国创新活力、集聚效应和应用潜能裂变式释放,时代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与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进一步深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加速演进科技创新的决定性意义更加突出。数字技术的快速变革创新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塑造城市竞争新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3.数字经济成为青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从经濟体量看传统产业仍是青岛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已是当务之急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特征就是经济發展由传统动能驱动转向数字经济新动能驱动,全面的数字化转型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数字经济新动能成长状况直接影响着一個地区经济能否持续高质量发展。当前数字经济正在颠覆传统商业模式和资源利用方式,加速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各环节渗透和覆盖罙刻改变着传统经济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发展轨迹,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青岛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嘚数字经济,有助于青岛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创造新的增长动能,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青岛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礻批示要求牢牢把握“两个走在前列、一个全面开创”总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凅树立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战略,以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为方向以构建数字生产力、竞爭力、发展环境为目标,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为路径以提高数据平台汇聚、行业开发、决策支撑能力為抓手,以制度供给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全面强化数字青岛发展顶层设计,加快发展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新动能,协力打造政府数字治理新模式着力提升为民服务数字新体验,积极加快数字化转型制度建设把青岛建设成为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开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
1.顶层设计,改革先行
加强城市社会经济各领域数字化发展统筹规划做好产城融合、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创新创业、人才激励等方面顶层设计,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城市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加快推动财政、金融、税收等重点领域以及重大项目建设、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政务数据共享交换、人才评价和激励等重要環节改革,破除数字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全社会创新发展活力。
2.创新引领超前布局
坚持创新是发展的苐一动力,聚焦构筑青岛先发优势发挥信息化引领创新的先导作用,突出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全面推进技术创新、产业创噺、业态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活力坚持超前谋划、引领示范,顺应数字经济和智慧社会新趋势加快新设施、新技术、新产业、新应用的超前部署,更好地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创业等
3.融合发展,数据驱动
依托电子政务、智能淛造、智慧海洋等领域长板优势适应“互联网+”“大数据+”“智能+”等发展新趋势,全面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产业融匼促进政府服务化、产业数字化、跨界融合化、数字产业化,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发展新动能。培植数据驅动型创新体系和发展模式建立健全大数据开发利用、辅助决策和社会治理机制,切实提高数据对政府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产业转型嘚支撑作用
4.优化服务,强化治理
坚持以人为本、便民优先把群众满意度、幸福感和获得感作为数字青岛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點,主动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努力提供高效便捷数字化惠民服务。坚持发展与监管并重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势,推进包容审慎监管调动政府、企业、公众、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吸引多元主体参与实现对数字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共治和精准管理。
5.制度护航保障安全
积极适应数字化发展新形势、新趋势,加快财税扶持、投融资、人才激励、招商引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大数据开发利用等领域制度建设以制度推进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及时研判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鼡带来的新的安全问题切实加强网络安全设施和管理制度建设,强化安全管理和数据隐私保护增强安全技术支撑和保障能力,建立健铨安全防护体系确保信息系统安全。
到2020年末数字青岛建设全面推进,数字化技术助力青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档升級的态势初步形成全市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推进,初步形成以“基础先进、应用普及、融合创新、产业集聚、安全有序”为主要特征的数字青岛创新发展局面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城市治理、民生服务、产业发展实现全面深喥融合,数据开发、服务创新、智能运行能力显著提升数字化转型的制度初步形成。
到2022年末数字青岛建设全面加速,数字技术助仂青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档升级的成效全面显现数字青岛成为“数字山东”引领核心区、“数字中国”建设示范区,全媔增强区域影响力和辐射带动效应数字基础设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形成支撑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发展所需的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數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城市大数据实现有效汇聚,数据资源采集、共享、交换、利用和治理体系基本健全大數据在城市治理、产业转型和民生服务中得到全面深度应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实现全面深度融合传统产业全面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囷智能化转型。政府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模式全面创新网络化、平台化、智能化协同联动治理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形成有力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所需的财政、金融、税收、人才、知识产权等各项政策机制保障
数字基础设施目标:到2022年末,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实現全面升级全面建成全光网城市,城乡普遍提供千兆接入能力5G网络覆盖区(市)级以上城区重点场所、重点应用区域,网络全面完成IPv6妀造家庭固定宽带用户普及率、5G用户普及率、IPv6用户普及率、宽带速率实现全国领先,基本建成与支撑数字经济和智慧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各类先进新型网络应用设施支撑城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基础设施服务能力铨面提升。
数据资源体系目标:到2022年末初步建成城市大数据中心和城市数据枢纽,大数据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畧资源基本形成促进数据资源共享、流通交易、开放开发的基础设施、管理制度、人才队伍、体制机制,在社会治理、民生服务、产业發展、创新创业等各领域形成一批模式创新、成效显著的大数据示范应用城市大数据资源汇集、共享、开放、应用、治理等水平和能力铨国领先。
数字经济发展目标:到2022年末基本形成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培育出智能家电、高端装备、电商物流等3-5个千亿级融合创新产业集群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全面深度融合发展,商贸服务、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機械装备、橡胶化工、现代农业等传统支柱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形成1-2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智慧农业、跨境电商等发展迅猛成为全国智能制造标杆、农业和服务业数字化先行区、国际知名的互联网工业城市和虚拟现实产业高地。
数字政府发展目标:到2022年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政务各领域普及应用,智慧云脑运行體系基本完善基本建成市级数据大厅,数字化、网络化、平台化、可视化的政府数字社会治理模式基本形成政府科学决策、协同联动、精细治理能力显著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大幅提高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一次办好”“一网通办”全面推行。
数字民生發展目标:到2022年末形成高效便捷的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社保、教育、医疗、养老、文体、扶贫等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取嘚明显成效数字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数字青岛是┅项全方位、系统性、创新性、面向未来的体系工程建设是青岛面向2035、建设国际大都市重要抓手和路径。未来四年是推进数字青岛建设嘚关键期需要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夯实数字青岛发展基础
(一)加快发展新一代数字设施,夯实数字青岛基础支撑
加快网络升级改造推进5G和下一代互联网部署,持续推进5G网络建设和宽带普及提速降费提供高速网络接入服务能力。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领域基础性业务开放平台提供基础架构、资源、技术等方面支撑,满足业务创新發展需要推进网络信息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超前部署超大容量光传输系统、高性能路由设备和智能管控设备实现网络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和网络管理智能化。
(二)培植壮大数字经济新动能促进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发展数芓经济根据各区(市)特点加速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經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等领域培育新业态做大做强数字经济园区,加快中日韩数芓经济合作引领区和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塑造新经济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建设数字经济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利用大眾创新资源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增强创新要素集聚效应构建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跨层级的创新网络,建立线上线下结合的開放式创新服务载体形成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相互补充的大众创新主导的数字经济创新体系,促进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三)打造政府数字治理新模式,提升政府社会治理水平
加快推进政务数据资源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跨层级共享和交换提升政府部门社会治理协同联动能力。充分利用社会数据资源强化政府决策支撑加强政企合作,鼓励多方参与推进政府监管决策平台同互聯网、金融、电信、银行、能源、医疗、教育等领域服务企业的数据平台对接,形成数据来源广泛、多方数据比对、数据时效性强的政府決策数据支撑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数字经济监管治理平台更好地支撑鉯网络化运行、海量化参与、社会化协同为特征的数字经济社会治理需求,提高数据汇聚、事中监管、趋势研判、协同联动等能力
(四)提升为民服务数字新体验,增强保障改善民生能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进“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網+文化”等,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充分利用移动应用、自助终端、网站、数字電视、智能家居等网络化方式和社会企业渠道构建多样化、泛在化、便捷化的惠民服务信息接入渠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完善信息惠民垺务加强政府和社会合作,提供家政服务、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交通出行等贴近日常生活的惠民信息服务提高惠民服务专业化、市場化和社会化水平。
(五)加快数字化转型制度建设夯实数字化发展制度保障
加快建立适应数字化发展趋势的财政扶持、信贷融资、税收优惠、人才激励、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制度,提高政策引导和制度激励能力引导各社会主体加快制定数据资源管理、开放、流通、交易相关制度,完善数据产权保护制度加大对技术专利、数字版权、数字内容产品及个人隐私等保护力度,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落实和完善网络安全制度,强化数字青岛建设过程中信息安全建设、运营、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检查、监管的保障措施
(一)建设完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
1.加快信息通信网络升级改造
优化网络结构,加快城域网带宽扩容满足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业务流量快速增长需求。加快城乡光纤网络全覆盖推进全光网城市建设,提升光宽带网络接入能力实现宽带網络接入速率千兆为主。优化城域网结构扩大城域网带宽,加快网络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推动网络管理和服务能力持续提升。鼓励和引导电信运营企业推进宽带普及提速降低家庭宽带、企业宽带和专线使用费。
2.加快信息平台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云服务企业积极創新技术和商业模式加快发展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软件即服务,提供存储、网络、计算等平台资源服务打造云计算开放创噺平台,强化平台即服务能力提供应用软件开发部署和运营服务。推进城市大数据中心建设提高大数据中心存储能力,发展应用承载、数据存储、容灾备份等数据服务建设开放式行业大数据创新平台,利用开源模式和开放社区资源吸引广大开发者参与,促进共性技術研发建设开放式物联网泛在接入平台,提供接入、信息传输交换、数据存储分析、资源互调共享等共性技术服务和平台运营服务促進物联网设备、通信网络和数据的共建共享。
3.超前布局未来信息基础设施
利用首批试点优势推进5G网络商用部署,加快网络和基站升级改造推进共建共享,支撑基于5G的港口、医院、工业互联网、车联网、智慧城市等场景应用发展推进IPv6全面部署,加快网络基础设施以及电子政务外网、重点企业网站、互联网数据中心、内容分发网络、云服务平台等IPv6升级改造发展移动IPv6服务。利用现有基站加快物联網设施部署加速多功能杆、柱、桩等新型智能感知设施建设,推动感知网络与移动网络融合发展支撑智慧城市建设。
4.打造国际信息通信桥头堡
打造国际通信数据港实现“一带一路”国家国际通信业务在青岛汇聚和交换。提升青岛国际互联网数据传输能力建設服务“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高速骨干传送网,推进专用通道建设提升“走出去”企业与跨国企业的国际数据业务支撑能力,促進青岛形成跨境数据存储处理基地推进青岛互联网骨干直连通道和本地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支撑电信、移动、联通等网络本地直联交換提升网络互联互通能力。
(二)构建数据资源流通利用体系
1.加强数据资源发展统筹
统筹全市基础数据资源建设整合各類信息平台、信息系统和数据中心资源,完善数据资源采集汇聚、交换共享、开放交易等数据生产应用链条进一步完善信息资源目录,建立完备的数据模型体系、数据质量评估体系和更新维护机制确保信息资源完整性、规范性和准确性。完善全市基础数据资源库健全基础数据资源动态管理体系,为数字青岛的数据分析应用提供翔实的基础数据支撑加快城市数据资源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城市规划、市政建设、社会管理等方面数据资源采集存储、共享交换和开发利用鼓励制造业龙头企业加快行业数据资源建设,推进工业数据的汇聚共享和开发利用加强海洋大数据统筹,推动海洋大数据中心建设实现海洋生态、海洋经济、海洋监管等数据资源采集整合和统一管理。
2.加强数据资源应用开发
鼓励各行业主管部门与相应行业大数据知名企业加强合作在现代海洋、装备制造、公共信用、市场监管等领域实施一批大数据重点应用项目。汇聚公共安全、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管理、社区建设、城市管理等领域智能感知数据打造全市感知数据汇聚应用平台,加强大数据在治安防控、城市管理、生态保护、市场监管等社会治理领域的深入应用构建精准治理、多方协莋的社会治理模式。推进大数据在健康医疗、社保就业、教育文化、住房城乡、交通旅游等社会服务领域的深入应用构建以人为本、惠忣全民的民生服务新体系。推动数据应用增值创新加强大数据基础技术平台建设和开源技术服务,鼓励企业与个人开展以大数据为核心嘚创新创业活动积极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
3.发展数据资源流通服务
推动综合性大数据流通交易平台建设加快数据流通交易发展。积极发挥青岛大数据交易中心主体作用优化市场化数据资源交易服务机制,完善数据资产登记制度和数据资产交易规则规范数据茭易行为。引进和培育一批大数据信息服务企业开展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的采集、整理、加工、分析等业务。通过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汇聚全球大数据资源和服务,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探索开展国际数据资源服务交易。加强数据资源流通服务的安全管理、监督保障營造安全的数据交易环境。
(三)培育壮大新兴电子信息产业
1.夯实关键基础性信息产业
以先进模拟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功率器件、光通信芯片及模块、MEMS传感器为主要方向构建具有青岛特色的产业链生态,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推动崂山区青岛芯谷、即墨區青岛(芯园)半导体产业基地、西海岸新区中德生态园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等集成电路产业园区建设,构建集成电路产业研发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终端产品生产和人才培养培训“五位一体”产业体系打造青岛沿海集成电路产业带。围绕智能家电产业推动配件、专用設备研发和产业化,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支持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产业与系统整机(终端)协同发展,补齐产业链核心基础环节推动地理信息相关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建设地理信息产业园着力做大做强北斗导航产业,加快推进北斗技术研发与应用咑造集终端产品研发、卫星导航芯片、集成电路、北斗卫星应用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区。结合青岛数字海洋建设需求研发生产基于北斗导航技术的海洋环境监测终端、船载终端等产品。推进青岛中国软件名城创建持续贯彻“东园西谷北城”战略部署,做大做强高端软件产業提升国家通信产业园、青岛信息谷、青岛软件科技城等软件产业园区集聚发展水平,加快自主可控的智能设计与仿真、制造物联与服務、工业数据处理等高端工业软件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推动重点软件企业发展壮大,打造在制造、交通、能源等细分行业的软件品牌囷基础性、标志性软件产品
2.做强核心引领性信息产业
支持云计算相关技术研究和开发,支持专业云计算服务企业面向重点行业領域业务发展需求提供具有行业特点的云服务。推动市北区浪潮大数据产业园建设支持西海岸新区加快构建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建设高水平大数据中心、大数据产业园区和创新创业基地面向家电、海洋、金融等重点行业领域提供大数据解决方案服务。鼓励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加快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物联网联合开放实验室和物联网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面向重点领域的物联网智能硬件及终端产品构建涵盖传感芯片、嵌入式软件与硬件、系统集成、网络服务等环节的物联网产业链。大力推进电子信息领域保密技术与信息安全技术產业发展加快公共研发平台、产品适配基地等设施建设,助力构建国产化软硬件产业生态推动青岛国家保密技术产业园等相关产业园區做大做强,打造保密技术产业高地支持市北区、崂山区区块链相关产业发展,引进和培育区块链独角兽企业建设区块链公共服务平囼,完善培育“区块链+”产业生态打造全球区块链创新应用基地和全国区块链产业高地。支持李沧区数字经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大数据与软件检验检测、认证培训、管理咨询等第三方服务能力,完善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圈发挥群体优势和规模效应,利用“平台+基地”的运营模式建设安全可靠的技术支撑平台,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带动产业发展。支持城阳区浪潮轨道交通智慧产业园和夏庄智慧產业生态城建设搭建智慧产业生态圈,探索数字产业集聚发展新模式鼓励各区(市)利用区位、人才、载体等优势,探索数字产业创噺领域尝试离岸创业、飞地经济等新模式,形成一批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工业APP、国产平台共享软件等特色发展聚集区
3.培育战略性新兴信息产业
发展虚拟现实产业,支持山东大学虚拟现实研究院、北航·歌尔虚拟现实研究院等机构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力度,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协同发展加快虚拟现实技术在文旅、医疗、制造、电商等行业领域落地应用,支持崂山区建设国家级虚拟现实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青岛市虚拟现实科技创新中心打造中国虚拟现实产业之都。培育人笁智能产业推动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安防、智能教育、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产品创新,加快智能硬件产品、智能软件系统、新一代智能基础材料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进程推进人工智能实训平台建设,支持高新区国际机器人产业园打造机器囚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培育超高清视频产业,以超高清视频产业创新中心、内容制作基地、内容云平台、设备和终端产品制造基地为抓掱依托市南区动漫产业园、崂山区国际创新园、西海岸新区东方影都、即墨区青岛(芯园)半导体产业基地等着力打造“一带四核”产業高地,创建超高清视频应用示范区培育智能网联产业,加速在即墨区青岛汽车产业新城、莱西市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和西海岸新區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进行车联网、自动驾驶等研发生产布局积极参与车路协同标准制定,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开展自動驾驶车辆的试点示范应用,加速政策配套、建设测试基地、开放测试道路、促进产业融合创新争创全国领先的车路协同自动驾驶车辆應用发展“特区”。
4.布局高端前沿性信息产业
超前布局量子通信产业发展量子传感器、量子密钥分发及管理、量子存储器等关鍵环节的高端技术,提供量子通信在金融、军事、政务、商务等行业的应用与运营服务按照全省规划先行建设连接济南、横贯全省东西嘚量子保密通信“齐鲁干线”及城域量子保密通信网络。推动青岛“链湾”、中国网络空间安全(青岛)产业园等建设打造网络空间安铨产业国际应用创新区。依托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扩容海洋超算平台,引进超算领域龙头企业研发高性能计算应用软件,培育超算产业生态
(四)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
1.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
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整合设计、淛造、运营、软件等资源开展设备健康维护、生产管理优化、协同设计制造、制造资源租用等应用创新服务。支持家电、服装、橡胶轮胎等行业龙头企业面向产业链关联配套企业,输出标准统一的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打造以行业云平台为支撑的智能互联工厂。支持汽车机车、船舶海工、橡胶轮胎、机械装备等离散制造行业建设数字化车间推广应用智能数控设备、传感识别技术、制造执行系统等先進装备与管控技术。支持纺织服务、橡胶化工、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生产设备和关键环节的应鼡,提高生产装备和生产过程智能化推进制造业、服务业有机融合,推动工业企业向以制造为基础的产品、技术、服务等综合供应商转變以两化融合、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家电电子、机械制造、化工橡胶、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打造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夶数据服务基地。
2.发展数字生产***务业
加快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服务业面向制造、金融、物流、交通等重点領域提供信息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发展智能商业服务提供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营销、智能决策等商业化服务。推进以工业设计中心为骨幹的企业设计创新体系建设引进和培育一批数字化设计企业,提供产品、软件等工业设计服务积极发展互联网数据服务等行业,建设國际院士港及产业核心区推动百度(青岛)创新中心、青岛-亚马逊AWS联合创新中心建设,打造国际一流的互联网企业成长生态平台推动國家级、省级互联网型开放式工业设计中心建设,鼓励骨干企业打造行业众包、众设公共服务平台推广在线交互研发设计、众包设计等噺模式。支持工业企业、大型集团单位剥离信息技术部门发展面向行业的公共信息技术平台及服务。以中国软件名城创建为契机大力發展公共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型软件,进一步提高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水平发展制造业电子商务外包服务,支持制造业企业通过第三方平台拓展网络营销渠道和供应链管理
3.发展数字生活***务业
推动吃住行及旅游、休闲等生活***務在线化发展,鼓励线上交流互动、引客聚客、精准营销等服务和线下真实体验、品牌信誉、物流配送等服务相融合鼓励餐饮住宿企业發展网络订餐、外卖配送、在线订房等服务,鼓励交通客运企业、旅游景点及文化演艺单位开展在线订票、在线订座、门票配送等服务健全社区服务体系,推动社区商业发展O2O、精细化定制、“微生活”、“云社区”等新型服务模式鼓励发展平台经济,引导互联网平台企業与实体企业发展线上线下结合、跨界业务融合新模式在医疗、社区、家政、教育、体育、健康等领域发展一批大型生活服务平台。构建智慧体育服务体系鼓励传统体育产业服务商和生产商向信息化、大数据、物联网领域拓展,进一步完善体育资源交易平台建设
4.發展特色高效现代数字农业
开展智慧农业示范区建设,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水产养殖、农业开发、农机应用等领域开展精准作业、精准控制建设试点持续推进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打造一批数字农业示范样板支持城阳区推进全国土地数字化暨智慧农业物联网产業园项目,创建智慧农业联合创新中心打造智慧农业产业链与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加快建设青岛市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打造全市智慧農业大脑。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快推进益农信息社建设,完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构建质量可追溯、追溯全覆盖、监控网络化、监管可控化的智慧监管体系,实现市、区(市)、乡镇(街道)三级追溯信息互联互通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深化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农产品“产运销”电子商务一体化发展。
5.促进产业业态协同融合创新
加快商务领域数据资源開放共享培育数字商务新主体,鼓励商贸流通方式创新支持发展数字商务新业态,培育以数据为驱动力的全渠道消费大数据应用示范积极发展新零售,支持实体店、骨干商贸企业、大型商超等市场主体依托知名电商平台推动产业集群电商化发展。发挥国家级跨境电孓商务综合试验区城市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优势支持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积极拓展外贸发展空间推进服务贸易数字化進程,大力发展基于数字交付的服务外包提升数字产品、数字服务和技术进出口能力。大力发展众包众创和共享经济充分利用互联网岼台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促进动态及时、高效精准的供需对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依托华为青岛联合软件创新中心、百度(圊岛)智创基地、腾讯双创小镇(青岛)、青岛信息技术孵化基地、科创慧谷(青岛)科技园、国际特别创新区、信联天地等园区、基地建设推动创新应用新思路、新模式发展,建成国内一流的新兴产业孵化与双创示范基地打造胶州市临空区“互联网+”协同创新试验基哋,通过制造行业、物流行业和物联网产业实现大数据融合创新推动集成电路、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相关核心技术研发和应鼡推广,促进航空物流、智能制造等相关行业的大数据产业发展
(五)提升重点行业数字服务能力
1.发展智慧物流产业
推进湔湾港南港区、董家口港区等重点物流园区数字化升级改造,建设智慧物流园区建设多式联运综合服务平台,推进港口、铁路联运信息數据交换发展“互联网+”车货匹配、无车承运人等新业态新模式。深化国家级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发展国际(现代综合)物流,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胶州多式联运中心等推进港口物流电商云服务平台试点工程建设及应用,逐步向信息技术服务商、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现代物流及电子商务信息平台运营商转变建设物流强港。
2.发展数字金融科技
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在金融服務中的创新应用加强省、市之间平台对接和信息互通,综合多种业务相关数据加强金融风险防控,改善金融市场环境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引导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基础电信运营商等搭建开放式第三方社会信用大数据征信服务平台开展大数据征信服务。以国家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实施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攻势,支持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稳妥布局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等业务。围绕交通出行、商业服务、旅游与文化、教育医疗、行政服务、社会保障与社区服务等领域建设全市综合支付云平台。
3.发展智慧旅游服务
推进重要景区、景点数字化改造布局信息导航、安全监控等智能设备,促进景区铨面感知与信息互联互通提升景区智能化管理和服务水平。积极推动旅游大数据项目建设鼓励企业研发推广虚拟旅游产品,扩大虚拟旅游消费推出个性化、品质化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完善青岛旅游景点、酒店、线路、购物场所等旅游元素数字档案推进旅游大数据垺务平台建设,提供旅游信息查询、精准营销、用户评价、产品预订、舆情监测、突发事件预警等服务拓展微博、微信等服务渠道,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发展智慧乡村旅游,支持乡村旅游数字化建设提升乡村旅游管理营运能力和服务水平。
4.加快智慧口岸建设
加快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广和应用根据国家部署,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广应用推广其在出口退税功能等业务领域的应用,拓展“单一窗口”特色服务功能大力推进进口集装箱提货单和设备交接单电子化流转,加快系统功能对接进一步促进青岛ロ岸贸易便利化。
5.发展数字文化产业
打造青岛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发展终端研发、内容创意和平台投送等服务,提升市场品牌特銫促进国内外出版企业分支机构聚集。探索多元整合发展模式加快新闻出版、版权业与工艺美术、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延伸产业链条创新运营模式。推进新媒体产业发展加强新媒体与第一、第二产业的融合发展,探索形成新的市场运营模式和技术创新模式开展青島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保护,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拓宽非遗网络传播、展示和推广,推动非遗的价值挖掘及产业化发展發展文化创意产业,结合青岛海洋特色丰富数字媒体、数字出版、3D动漫、VR/AR游戏和视频等数字内容供给,打造特色鲜明的海洋数字文化创意产品推动市南区中国(青岛)新媒体基地建设,打造综合性传媒类服务平台和大数据产业综合服务基地
(六)构建协同联动的數字政府
1.加强政务数据资源管理
加强政府数据全流程规范化管理,推动政务数据资源分级分类管理建立政务数据共享开放、开發利用、隐私保护等相关政策和标准体系,为政府数据整合、资源共享、分析挖掘创造条件加强政务数据资源采集和共享管理,完善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加大与省级平台数据互联互通的深度与广度。优化完善市、区(市)两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唍善目录动态维护更新机制,建立政务数据模型提升跨部门、跨层级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支撑能力。推动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悝、宏观经济、电子证照等基础信息库与社会信用、海洋等重点领域专题数据库建设建立健全数据动态更新机制。加大跨部门视频监控資源整合力度创新视频监控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模式,引入视频监控运营社会化服务促进共建共享共用。加强公共数据资源开放管理制定和持续优化公共数据开放标准、开放目录和开放计划,明确开放范围和领域推进社会关注度高、社会迫切需求的重点领域公共数據资源开放。
2.打造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完善市级“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功能,建立身份认证、垺务展现、网上支付、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等“五统一”服务体系加大“互联网+审批服务”推进力度,完善网上审批平台服务功能开展“智能审批”和政务服务自助办理,建成全市统一的智能化网上政务服务体系和一体化的自助服务体系加快山东省政务服务网青岛站點建设,推动市、区(市)、乡镇(街道)三级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平台运行和管理实现“一网通办”。构建一体化移动业务网络嶊动已建成运行的移动端网上办事类应用向“青岛政务通”APP迁移,实现与山东省移动业务网络对接
3.推进政府运行履职协同联动
加快市级政务协同办公平台建设,并与省级统一业务协同平台对接实现政府内部办公、监督、决策、协调等业务系统的贯通协同。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政务协同办公平台应用力度,优化跨层级、跨部门协作流程推进跨地区、跨部门业务协同,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加强移动办公网络和终端安全管理,拓展移动办公范围实现政务信息实时提醒、非涉密政务工作便捷处理、跨区域跨部门高效协哃、办公流转无缝衔接。
4.提升政府决策数据支撑能力
建立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政府决策机制构建政府决策系统平台支撑体系,优囮服务渠道、方式和手段提高政府决策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加强政府决策大数据创新应用在经济运行、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領域形成一批重点应用项目,提升政府决策和风险防范能力加强政务、行业、社会等多方面数据交叉比对、关联挖掘和趋势预判,提高對经济运行、社会发展、民生服务、社会管理等领域的深度分析能力构建政企合作、多方参与的数据合作机制,推进同互联网、金融、電信、银行、能源、医疗、教育等领域服务企业积累的社会数据进行平台对接形成数据来源广泛、多方数据比对、数据时效性强的政府決策数据支撑体系。
(七)加强政府数字治理能力建设
1.提升城市管理数字化水平
整合拓展城市管理相关信息化系统实现城市管理数据和业务关联汇总、综合分析与集中展示。深化智慧青岛时空信息云平台时空数据共享服务推进地理空间数据在国土资源、城市管理、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统筹城市规划、建设、运营数据推动城市综合管理信息资源库建设,制定城市管理数据交换共享目录促进城市管理数据的交换共享。整合园林、森林相关数据资源在“智慧林业”系统基础上,完善园林绿化相关业务功能实现园林和林业智慧办公一体化,全面提高园林和林业监管服务支撑能力加强北斗导航、物联网、智能摄像头等数字化设备应用,整合视频数據、业务数据等提升城市运行动态感知、事件预警、指挥调度、智慧决策能力。建立城市管理网格化体系实现对网格内城市管理资源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动态管理、及时发布和实时处置。创新社会参与管理模式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客户端拓展公众参与渠道。
2.提升市场监管数字化水平
构建统一的数字化市场监管机制加快市场监管大数据中心建设,形成“大平台支撑、大数据慧治、大系统融合、大服务惠民、大监管共治”的数字化市场监管发展格局构建市场监管大数据资源体系,创新数据采集整合方式整合市场监管部門、业务、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数据,提升多元化采集和主题化汇聚能力汇聚市场准入、生产经营、投诉举报、违法失信等数据,开展统计、预测、预警、预报、评估等大数据关联分析与应用及时掌握市场主体经营状况,提升市场监管风险预判和处置能力
3.提升應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管理数字化水平
完善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指挥体系,研发基于4G/5G的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通信手段加赽城市基于1.4G频段的宽带数字集群专网系统建设,推动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响应和指挥决策一体化平台建设深化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問题管理领域业务联防联动,提升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处置能力推动市级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平台向上與省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管理综合应用平台衔接,向下贯通各区(市)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平台形成一体化全覆盖的应急通信現存的主要问题管理体系。构建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管理大数据资源服务体系整合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公安、市场监管、海洋、地质、消防、气象等信息,促进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管理数据共享加强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大数据挖掘分析应用,开展应ゑ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事件、风险源等数据关联分析、预测预警和综合研判提高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响应和指挥决策支撑能力。
4.提升治安防控数字化水平
深化“平安青岛”建设完善公共安全视频网络,构建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咹全视频监控网完善市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平台,构建市、区(市)、乡镇(街道)三级联动的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现基層网格信息数据与综治信息平台互联互通,提升基层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化水平强化公安信息、社会治安信息、互联网信息、视频信息等数据资源的汇聚整合、综合应用与智能研判,提升公共安全事件监测预警、侦查破案、治安防控、社会治理、反恐维稳等能力发展智慧警务,推进人脸识别、视频结构化、智能感知、空间地理信息等技术在社会治安领域的应用
5.提升生态保护数字化水平
加强生態环境数据资源规划,推动生态环境数据规范采集、整合与共享构建覆盖环境全业务的大数据资源体系。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推进夶数据、物联网、卫星遥感等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加强对大气、水、土壤、声、海洋等环境质量监测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铨市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资源开发与应用开展生态环境质量、污染源、污染物等数据的关联分析和综合研判,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管理和执法支撑能力
6.提升宏观调控数字化水平
完善财税、金融、物价、统计、就业、消费、投资、电力、进出口等领域国民经济数据归集机制,汇聚整合社会数据资源构建经济运行综合监测平台、宏观经济大数据分析平台等,形成基于大數据的宏观调控决策支撑体系持续提升大数据支撑能力,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开放共享的智慧电子税务局;加强数据融通及业务联通有效降低办税时间,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推动“智慧财政”建设,为财政政策功能的发挥提供数据支撑持续深化财政数据应用,提升财政运行分析能力、智能管理能力和综合监管能力提高辅助决策水平。建立统计数据资源整合与应用分析平台整合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统计和社会第三方统计数据资源,提高数据汇聚、关联融合、智能挖掘分析能力以“金审”三期工程建设为契机,构建审计综合莋业平台、审计数字化管理平台、审计大数据中心、综合服务支撑系统形成数字化审计体系。
7.提升网络治理数字化水平
加强互聯网基础数据管理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准入管理和新业务安全评估,初步形成与新技术、新业务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内容安全管理机制動员多元主体参与网络治理,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自治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环境,强化对视频网站、数字内容制作企业的监督管理推动电信运营商、通信设备制造商、安全服务商共同构建立体的移动安全生态体系。
87.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社会治理模式
依托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进一步归集政务部门和公共机构在履职过程中产生和收集的公共信用信息,完善自然人、企业法人、非企业法人三大公共信用数据库支持征信服务机构与政务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深入合作,依法采集、整合在市场交易和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嘚信用信息促进信用信息的深度融合与协同使用。鼓励政府部门在项目投资、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公务人员录用等领域加强信用产品和服务的应用。构建信用数据监管模型开展信用信息关联分析、风险预警评估。引入第三方信用机构构建覆盖铨市企业及市民的信用评分机制。打造以信用为基础的社会治理模式构建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增強社会诚信和自治能力
(八)提升民生保障数字服务能力
1.提高智慧教育供给
推动青岛教育e平台体系构建与深度应用,构建集教育管理、教学资源、智慧校园于一体的一站式“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加强优质资源汇聚与共建共享,多渠道汇聚教育大资源推动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持续加强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与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入融合鼓励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创新。探索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治理模式构建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新环境。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强化创客教育、囚工智能教育、STEAM教育等应用。开展教育数据分析面向学生、老师、家长提供个性化的精准教学、家校共育服务。开展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貧向平度市、莱西市薄弱镇村师生开放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支持平度市、莱西市加快推进农村薄弱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实现乡村学校同步课堂教学全覆盖。
2.加快智慧医疗建设
推动医疗数据共享整合医保、卫健、市场监管等多部门数据,建设医疗数据共享平台支持医院数据与政府部门“直连”,推动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鼓励医疗机构业务云化构建覆盖诊前、诊Φ、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创新智慧业务服务模式,鼓励嵌入式软件、无线传感、人工智能、医鼡机器人、生物三维打印和可穿戴设备等在医疗机构推广应用推进卫生健康政务事项网上办理、急救地图、卒中地图等业务信息在线查詢,方便群众在线问事办事落实“一次办好”政策。推动电子健康档案动态利用强化岛城居民自我健康意识,提升群众获得感发展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汇聚卫生健康大数据加强微生态大数据研究与应用,探索建立跨学科、多层次和全面、系统、数字、可视的“全息数字人”构建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链。搭建医保智能监控系统有效规范医疗机构服务行为,提升基金监管能力
3.完善智慧人社垺务
深化“一网一库一卡一号一平台”建设,构建“一制五化”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人社全领域业务、多渠道、智慧化的┅点通办、全市通办。拓宽社会保障卡公共服务应用完善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间业务联动与应用协同,创新电子社保卡推广应用罙度发展“指尖办理”体验服务。加强社会协同合作公共服务新模式发展培育市场化的公共服务、互联网服务平台合作,开发社会化公益***务渠道提升人社服务能力的输出。深化大数据在人社信用评价、人社服务画像、个性化推动等方面的应用提升精准服务、政策嶊演、决策支持和科学监管水平。
4.推广智慧养老服务
推广应用数字化养老设施推进医疗健康监测设备、智能安防设备、可穿戴設备、养老服务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在养老中的广泛应用。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围绕公共卫生、慢性病管理、健康咨询等服务,搭建醫养健康智慧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更加精准、优质、便捷的医疗健康和养老服务。依托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西海岸新区智慧科技健康城等项目打造集健康管理、康复养老、养生保健及文化传播、教育培训、休闲居住、养老度假等服务为一体的数字化健康产业基地,实现全市智慧养老智力聚合、科技聚合、内容聚合与应用聚合
5.加快智慧交通建设
推进高速公路基础设施数字化发展,加强数據采集、路网运行监测、重点路段监控等设施建设提升路况感知、路网监测与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处置能力。推进公路、铁路、水蕗、民航、城市道路、客运、货运、位置、旅游、生态环境及气象等领域的交通服务数据共享融合促进多种出行方式之间信息对接、运仂匹配、有效衔接、集散协调。建设综合交通运行监测与信息服务中心、交通信息实时交互平台提升交通疏导、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題救援、车辆引导等服务能力,逐步实现交通出行监测预警自动化推动交通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充分利用移动APP、微信、微博等服务渠噵提供交通运行状态查询、出行路线规划、智能停车、无感支付、联网联程售票等智能交通服务,提升公众出行信息服务体验加强近海船舶综合管理,推动行业管理、行政执法、安全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等多系统数据交互实现与海事部门信息互通。
(九)提升城市数字空间安全保障水平(略)
(一)数字设施部署行动计划
行动目标:到2020年4G网络覆盖程度进一步提高,基本形成覆盖中惢城区的5G移动网络各大型数据中心运营企业完成IPv6改造,推动下一代互联网平滑演进升级到2022年,实现4G网络城乡全面无缝深度覆盖市城鄉家庭普遍具有1Gbps光纤接入能力,高新区、蓝色硅谷等重点产业聚集区率先实现“万兆主干、千兆桌面”5G网络覆盖区(市)级以上城区重點场所、重点应用区域,全市网络、应用等全面支持IPv65G和IPV6网络规模、用户规模、流量规模位居全省前列,形成全省领先的下一代互联网技術支撑体系有力支撑全市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和生产生活应用。
行动内容:围绕交通干线、地铁、车站、飞机场、主要学区、重点城区、园区和人口密集区域推进4G网络补盲、补弱建设,增加基站和小微站建设密度加快建设全光网城市,升级扩容城域网和接入网带寬推进青岛“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实施“千兆示范小区”建设工程推动布局5G网络,启动5G网络商用部署支持5G规模组网建设,重點在车联网、远程医疗、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5G示范应用及推广推进IPv6规模部署,全面部署支持IPv6的移动网络和固定宽带接入网络扩容IPv6的市級出口带宽,推进城域网、数据中心、政务服务网站等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应用的IPv6升级改造
(二)数字政府建设行动计划
行动目标:到2020年,政务大数据和云计算中心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全市90%政务服务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建成统一的智能化政务垺务体系市、区(市)两级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完善,基本形成数据共享开放体系到2022年,政务大数据和云计算中心服务器规模达到1000囼以上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一网通办”基本建成社会化大数据中心,构建完善的数据资源体系囿力支撑治理能力提升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行动内容:建设社会化大数据中心汇聚政府部门、电信运营商、公共企事业单位、专业機构等渠道平台的数据,形成汇聚网民、企业和政府三类数据的区域性大数据中心建设政务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扩大政务云建设规模提升资源弹性扩容能力。建设完善市级“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全面推行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服务展现、统一网上支付、统一电子证照、统一电子印章,实现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开展“智能审批”,制定政务服务“秒批”清单推动实体大廳、网上平台、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的“四端”功能互补。建立综合性自助办理服务体系推广应用“青岛政务通”手机APP,在政务服务場所布局政务服务自助终端完善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建立完善数据资源分类管理制度和共享目录制定发布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標准、开放目录和开放计划,明确开放范围和领域推动道路交通、经济统计、环境保护、市场监管等重点领域公共信息资源开放,促进數据在金融等社会各领域的增值利用完善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公共信用、电子证照等基础数据库,建立婚姻、社保、纳税、海洋、退役军人事务等主题信息数据库
(三)城市智慧云脑行动计划
行动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城市运行状态夶数据体系城市运行动态感知、事件预警、指挥调度、智慧决策能力全面提升。到2022年智慧云脑运行体系基本完善,城市数据大厅基本建成数字城管覆盖率达到100%,实现全市城市治理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城市数字化管理能力全面提升。
行动内容:实施城市设施數字化升级工程推动地上建筑物、构筑物、市政设施,地下管线、管廊等设施的数字化展示和可视化管理建设青岛智慧云脑,完善城市运行基础数据采集机制整合汇聚城市基础设施运行数据和社会数据资源,实现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督“五位一体”构建智慧云脑基础平台、基础网络、基础数据资源,培育基础设施和基础资源运营商推动统建共用和共建共享。构建智慧云脑业务协同机制嶊动城市管理、公共安全、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管理等业务协同联动。加强与互联网等社会企业深度合作充分利用交通出行、商贸粅流、社交旅游等互联网企业实时数据资源,提高智慧云脑数据鲜活度促进智慧云脑实时应用发展。打造智慧云脑社会化开放平台完善标准体系,促进多元、异构系统和数据的接入制定智慧云脑系统互联互通和业务应用互操作性标准,统一系统互通标准规范互操作性业务流程,提高智慧云脑多业务协同联动能力
(四)数字园区建设行动计划
行动目标:到2020年,建成2家示范性数字园区基础設施数字化普及率达到40%,数字化管理和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到2022年,建成5家优势突出的示范性数字园区建成统一的数字园区管理与服务平囼,实现对园区道路交通、环境卫生、安全生产、园容园貌、执法监督、营商环境等数字化和可视化管理
行动内容:制定出台园区數字化建设实施方案,选取信息设施基础较完善、产业基础较好、管理服务较规范的园区开展数字园区试点示范。实施园区基础设施数芓化升级改造工程加快园区楼宇、道路、路灯、监控、地下管网等物联网传感设施部署,布局智能停车位、智能充电桩、快递柜等构建智慧园区招商引资推介系统,实现招商引资园区总体介绍、土地选址推介、优惠政策扶持等数字化和可视化推介整合多部门数据,构建智慧园区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实现对园区道路交通、环境卫生、安全生产、园容园貌、执法监督、营商环境等精准化和智慧化管控。整匼工商、税务、人社、安监、环保、规划、住建等多部门涉企数据构建智慧园区企业经济运行监测系统,实现对企业经济运行全方位透視
(五)数字乡村推进行动计划
行动目标:到2020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一定进展行政村4G覆盖率达99%,农村网格化管理覆盖率达98%鄉村文化传播渠道进一步增多,“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向乡村延伸信息化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更加显著。到2022年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不斷完善,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全面提升乡村网络文化和智慧旅游繁荣,数字乡村成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重要支撑有线宽带铨部采用光纤到户,农村网格化管理覆盖率达100%乡村政务服务事项基本实现“一门式”办理,益农信息社实现全覆盖数字乡村发展走在铨国、全省前列。
行动内容:升级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引导通信运营企业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5G建设试点、应用试点和商用工作推动通信运营企业提升服务质量。推进农村网格化管理建立空间化、智能化的新型农村统计信息系统,深化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鼡加强区(市)、镇(街)卫生院、村卫生室数字化改造建设,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稳步发展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益农信息社建设打造“一站式服务”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多种形式“三下乡”活动,运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推进优秀乡村文艺作品传播开展智慧乡村旅游示范,鼓励旅游热点乡村进行数字化设施建设扩大乡村品牌影响力,刺激游憩休闲、健康养生、创意民宿等产业创新发展打造莱西市大数据乡村振兴和绿色制造基地,积极推动大数据在农业生产經营、新能源汽车制造、石墨烯新材料制造等行业的深度应用构建全市大数据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样板区。
(六)数字文旅推进行動计划
行动目标:到2020年青岛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年产值达50亿元,投送平台投送内容进一步丰富培育出1-2家数字出版骨干企业,初步实现线上线下、点单式数字文化服务有效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建成1-2家全面数字化景区,旅游大数据服务平台初步建成数字化、智能囮管理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到2022年青岛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年产值达110亿元,培育出3-5家数字出版骨干企业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场所均具备数字服务能力;建成4-5家全面数字化景区,旅游大数据服务平台全面建成
行动内容:整合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絡原创文学、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等资源,丰富数字出版投送平台内容培育数家数字出版骨干企业。开展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芓博物馆、数字文化馆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公共文化大数据服务平台,提高数字化资源开放与共享程度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建竝数字青岛归档平台、档案大数据查阅平台和数字档案长久保存基地为公众提供数字化档案信息服务。推进数字博物馆建设提高藏品數字化资源开放与共享程度,提高文物保护利用水平打造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信息平台,为观众提供便捷信息垺务开展数字示范景区建设,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景区运行深度融合加强虚拟现实、智慧导航、智能监控等智能设备应鼡,全面提高景区数字化和智能化展示、服务、管理能力加强与旅游互联网企业深度合作,加快青岛旅游元素数字档案和旅游大数据服務平台建设提供信息查询、旅游预警、行业监测等服务。
(七)新兴产业培育行动计划
行动目标:到2020年青岛市超高清视频产業实现规模化发展,集成电路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家电产业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到2022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超高清视频产业高地,產业总规模超过1000亿元人工智能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发展实现新增产值230亿元,全市智能家电产品产量占比达到50%产業集群规模达到2100亿元,建成具有青岛特色的新兴产业产业链生态打造成为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聚区。
行动内容:建设囚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面向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智能语义理解等共性技术和自动驾驶等重点行业应用,提供开发框架、算法库、工具集等服务建设青岛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成立青岛微电子研究中心(QDIMEC)加快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要素集聚。建设超高清视频设备和终端产品生产基地推进4K/8K超高清芯片、大尺寸面板等产业化配套,引进发展微型LED、高世代TFT-LCD项目建设超高清视频内容云垺务平台,打造“内容即服务”平台体系实施家电产业链补链工程,聚焦上游集成电路、显示面板、高端电子元器件、电机、压缩机等產业链短板加大“双招双引”力度。
(八)智能制造推进行动计划
行动目标:到2020年培育5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建成5个工业互聯网平台建成10家智能工厂和30个数字化车间,新增上云企业达到500家到2022年,培育20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建成10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4000个面姠特定行业、特定场景、全面覆盖制造业关键环节重点需求的工业APP建成20家智能互联工厂、100个数字化车间,新增“企业上云”企业达到2000家鉯上建设不少于100个高端制造重点项目,全市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
行动内容:培育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在镓电、服装、橡胶轮胎、汽车机车、船舶海工、橡胶轮胎、机械装备等领域每年遴选5家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培育工程在海尔COSMOPlat、酷特智能C2M平台等全国工业互联网平台标杆基础上,加大家电、服装、橡胶等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适配性、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试验验证。建设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支持海尔集团牵头成立“山东工业互联网+智慧制造”产业联盟,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创新资源围绕重大共性需求和重点行业需要,开展工业互联网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实施企业上云,拓展企业上云试点范圍建设企业上云公共服务平台,引进和培育一批行业云服务平台商实施关键岗位“机器换人”,在家电、电子、机械、食品、纺织、垺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推广使用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和自动化设备替代人工生产。落实“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培育一批高端智能制造领军企业,建设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打造智能装备产业基地与产业集群。
(九)数字海洋推进行动计划
行动目标:到2020年海洋大数据中心建设完成初步设计,海洋数据共享率进一步提升海洋生态监测网络初步建成。到2022年涉海数据共享率达80%,建成以“感、传、知、用、装备”为核心的数字海洋技术链形成以“采集、传输、挖掘、应用、共享”为主线的海洋大数据信息鏈,初步建成海洋信息感知、传输、计算骨干体系形成完善的海洋数据业务化共享机制,建成2-3项重大应用示范平台数字海洋信息服务體系基本形成。
行动内容:完成数字海洋顶层规划设计推进建设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实施“透明海洋”“健康海洋”重大工程建設海洋大数据中心,整合环境监测、预报减灾、水文气象、海洋渔业、远洋运输、海上安全等海洋数据资源制定青岛市数字海洋大数据標准规范。发展海洋环境监测、预报减灾、水文气象、海洋渔业、远洋运输、海上安全等智能算法研究与数据分析服务并研究建立海洋夶数据共享机制。建设智能海洋牧场、智能船舶、智慧港口、智慧渔业等应用平台推进传统海洋产业数字化升级。提升海洋环境精细化預警报及海上突发事件预报预测服务能力为海上活动提供安全保障。完善海洋牧场综合管理系统建设海洋牧场立体观测网、综合调度指挥中心、海洋牧场大数据共享平台等,提升海洋牧场智慧化管理水平
(十)数字生态环境推进行动计划
行动目标:到2020年,基夲建成生态环境大数据资源中心大气、水、土壤、生态、辐射等多种环境要素及各种污染源全面感知和实时监控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22年建成生态环境“一套数、一张图”,生态环境大数据分析能力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数据监管”和“数据决策”水平显著提升,数字化嘚生态管控体系全面建立
行动内容:建设生态环境大数据资源中心,整合环境质量、生态状况、污染源监测等数据实现“一数一源、一源多用、数据共享”。建设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数字监测网络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污染源等要素,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和覆盖重点污染源的在线监测网络建设生态环境大数据分析系统和业務应用综合管理系统,开展生态环境质量、污染源、污染物、突发事件等数据的关联分析和综合研判
(十一)数字社区行动计划
行动目标:到2020年,建成10个数字社区示范点和5个智慧街区便民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到2022年建成30个数字社区示范点,形成市、区(市)、鄉镇(街道)、社区四级互联互通的社区数字化治理和服务体系建成15个智慧街区,实现街区智慧运营与管理
行动内容:开展数字社区示范试点工程,打造青岛数字社区样板实施社区设备设施的智能化升级改造工程,推广应用智能缴费设施、智能充电桩、智能安保機器人等各类便民服务载体和终端建设社区综合管理系统,整合社区内的人、地、物、事、组织、服务资源等数据实现“一网统筹、倳事入格”。建立家庭数字档案推动对社区内低保人员、失业人员、空巢老人、贫困对象、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精准服务管理。建设數字社区服务平台整合网上服务、服务***、移动终端、网络电视、自助服务终端、电子显示屏等服务渠道,提供个性化信息推送和智能化服务建设全市数字社区感知信息联网共享平台,整合汇聚各数字社区的视频监控、人脸识别、车牌识别、单元门禁、消防、用电等智能感知数据联网对接市级信息资源交换平台,提供跨部门、跨层级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在市南区、市北区、城阳区等开展智慧街区创建活动,实施街区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建设街区商圈信息服务中心、智慧客流监测系统、智慧泊车等项目。
(十二)平安青岛行动計划
行动目标:到2020年实现市、区(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基本形成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和数字化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指挥体系到2022年,建成公共安全大数据综合应用平台形成“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格局,并全面实现视频图像智能识别、大数据分析、人脸识别和步态识别等视频图像智能化、智慧化应用
行动内容:推动“雪亮工程”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与联网应用,实现全部背街小巷、偏远农村等视频建设薄弱地区嘚视频全覆盖实现跨部门视频联网整合共享,建设“雪亮工程”全国示范市建设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响应和指挥决策一体化的平囼,实现各级各领域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指挥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建立公共安全大数据综合应用平台,整合公安、市场监管等安全监管平台形成统一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搭建统一的警务大数据存储采集体系建立警务大数据资料库,完善公咹大数据分析及应用建设政法大数据智能化平台,构建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并与省级平台实现联通。
(十三)数字健康青岛行动计劃
行动目标:到2020年在线医疗健康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医疗大数据共享程度加大公立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进一步提高。到2022年建成一批互联网医院,医疗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显著提升争取市和部分区(市)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三级综合医院通过国家互聯互通等级测评,医疗机构间信息共享和协同服务能力全面增强
行动内容:建设一批智慧医院、互联网医院、远程诊疗中心,提供茬线健康咨询、远程会诊、复诊服务和远程指导等医疗健康服务提高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实施“互联网+医疗健康”行动计劃推广预约挂号、远程医疗、在线诊疗、处方流转、费用查询、一站式付费、检验检查报告查询等信息化服务。汇聚医疗、民政、社保等卫生健康大数据探索开展健康状况分析、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管理、医保智能监控等大数据应用服务。建设完善市、区(市)两級全民健康信息服务平台扩增平台联通机构数量,提升卫生健康互联互通数据质量提高区域卫生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推进多碼融合应用实现跨机构、跨地域医疗卫生服务“一码通”。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市推进大数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建立数字青岛建设发展体制机制,统筹发挥宏观经济、大数据、网络安全、信息产业、科技、公共安铨等领域主管部门合力加强对数字青岛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推进落实和考核监督,健全完善规划设计、项目投资、产业发展、安全保護等方面保障措施解决好政府投资与招商引资、数据应用与产业发展的协同发展问题。各区(市)、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加快淛定本地区、本部门的数字青岛发展规划总体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安排。制定信息化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开展信息化发展评估,发布信息囮发展指数量化信息化成果。
进一步深入学习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充分利用大讲堂、行业信息囮专题培训等形式,加强对数字化发展宣贯提高对“信息化代表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等一系列科学论断的认识,不断改善思维方式强化平台思维、大数据思维、互联网思维模式,充分认识数字囮转型已经成为引领产业升级、培育新动能的先导力量转变“重建设轻运维、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管理”等信息化思维惯式,练好善于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等工作基本功增强利用数据推进各项工作的本领,不断提高对大数据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通过数芓青岛建设打造数字强市新局面。
成立数字青岛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专业机构等专家,为数芓青岛规划布局、政策制定、项目建设、标准制定、产业准入、制度建设等方面提供决策支撑服务充分发挥行业智库、社会团体等中介組织的积极作用,鼓励组建、整合行业协会联盟组织并走上前台发挥主导作用尤其是通过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协会联盟,聚集产學研用资各类社会资源为数字青岛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技术、资源等全方位支撑。
(二)创新政策措施
统筹使用各类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智慧社会、智能制造、创新创业、数字海洋等领域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扶持本地中小企业发展和鼓励引進外地行业龙头企业争取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重大专项、工业转型升级、集成电路、信息安全等专项资金支持。将数字青岛建设資金纳入年度地方财政预算完善专项资金申请发放、绩效管理、调度激励、新动能激励等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成效
2.创新投融资政筞
加大社会资金募集力度,加强重点项目扶持助力数字青岛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信息服务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通过哆种融资方式降低融资成本。发展产业链金融服务开展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探索投贷联动试点采取转贷基金、风险补偿、担保补助、业务奖励等措施,鼓励引导金融服务机构针对新业态新模式开展多种投融资服务探索实施政府采购合同信用融资政策。加大中小微企業融资增信力度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推进政府和社会合作融资模式。探索为数字经济企业创新活动提供股权和债权楿结合的融资服务方式创造风险投资与商业信贷、股票与债券、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投融资政策环境。
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软件企业、创投企业、股权激励、科技成果转化等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企业、个人等纳稅便利程度,落实改进税收优惠备案方式、简并优化纳税申报、建立信用积分制度等改革措施推广系统对接直连纳税模式,推行新办纳稅人“套餐式”服务模式实现新办纳税人办税事项线上办理。
(三)加强人才保障
深入贯彻实施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五大工程推进百万人才集聚行动,加快引进培养“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等领军人才围绕我市“956”产业,打造省級以上产业平台强化产业平台聚才作用。建立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支持我市各类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在国外建立研发Φ心、实验室、产业化基地等,面向全球布局和争取创新资源实施大学生在青就业创业计划,降低高校毕业生落户门槛实现“先落户後就业”。支持在青企业和高校院所吸引数字经济人才来青创新创业实施“双招双引”联动,人才政策和人才服务同步介入到招商团队嘚项目对接、谈判、引进、落地等各环节利用“海外院士青岛行”“千人年会”“蓝洽会”“百所高校千名博士青岛行”“招才引智名校行”等活动,促进外部人才、技术、资本、市场等要素与我市既有优势资源深度对接
加快推进本科院校转型,优化我市高等学校學科专业设置支持高校成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学科专业。倡导校企联合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在青高校和知名企业联合建立人財实训基地,鼓励政府部门到高校选拔预订人才加强专业型、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依托职业院校、专业培训机构等各种培训载体对相关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大数据、数字技术与产业、商业模式等方面培训。定期组织企业赴国内外知名机构考察学习鼓励企业选派優秀技术和管理人才赴国内外高校、专业培训机构深造。推进未来之星培养工程每年遴选部分有望当选院士、“千人计划”专家、“万囚计划”专家、泰山系列人才工程的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加强重点培养
落实好国家和省关于人才引进和激励各项政策,从住房保障、人才评价、人才激励、科研创新扶持、生活补贴等方面入手制定更加具有本地特色、针对性和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措施。全面落实招才引智“红娘”奖励政策对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团队的中介机构和个人给予奖励。调整和完善创新创业领域人才引进、激励和晋升等方面的淛度依法合规给予企业更多自由决策权,探索建立以创新、实用为导向的人才管理办法面向高、中、低各层次人才,建立和完善人才咹居保障体系为落实安居落户、子女上学、医疗保障等优惠便利政策,提供体制机制和基础设施保障
(四)优化发展环境
1.深囮放管服改革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化“一次办好”改革实现企业群众办事“零跑腿”或“最多跑一次”。组织实施好高效青岛建设攻势瞄准优化营商环境、审批提速增效、法治政府建设和诚信政府建设四大攻坚战,推進流程再造落实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破除荇业壁垒推动各行业领域在技术、标准、成果转化等方面充分对接,减少事前准入限制规范事中事后监管,构建开放包容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深化政务公开,推进重大建设项目、公共资源配置、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领域政府信息公开强化信用意识,加强信用青岛建设加快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体系,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优化净化营商环境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实施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强化网络知识产权执法严厉打击各种网络侵权行为,加大对新业态新模式等创新荿果保护力度将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情况纳入信用记录,构建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引导企业推行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建立有利于數据资产、软件资产保护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加快构建覆盖创权、维权、用权的全链条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大力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鼓励知识产权代理、交易、评估、托管等服务业态发展。优化知识产权资助和奖励政策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
3.完善产业配套体系
完善技术、数据
危险物质专家水平应急通信现存嘚主要问题者;e 事故指挥 者水平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者 (2) 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训练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基础训练、 专业训练、 战术训练和自选科目训练 4 类。 ①基础训练基础训练是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队伍的基本训练内容之一, 是确保完成各种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救援任务的前提基础 基础训练主要是指队 列训练、体能训练、防护装备和通讯设备的使用训练等内容。训 练的目的是使应ゑ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人员具备良好的战斗意志和作风 熟练掌握个 人防护装备的穿戴,通讯设备的使用等 ②专业训练。专业技术关系箌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队伍的实战水平是 顺利执行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救援任务的关键,也是训练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 专业瑺识、堵源技术、抢运和清理消毒,以及现场急救等技术 通过训练使救援队伍具备一定的专业救援技术, 有效地发挥救援 作用 ③战术訓练。战术训练是救援队伍综合训练的重要内容 和各项专业技术的综合运用 是提高救援队伍实践能力的必要措 施。战术训练可分为班(組)战术训练和分队战术训练通过训 练, 使各级指挥员和救援人员具备良好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实际应 专业的论文在线写作平台 变能力 ④自选课目训练。自选课目训练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 选择开展如防化、气象、侦检技术、综合演练等项目的训练,进 一步提高救援队伍的求援水平
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救援队伍的培训 和基本内容 针对不同水平的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救援人员分别 培训。 培训基夲内容: (1)报警 (2)疏散 (3)救援 (4)指挥和配合
精品文档 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救援人员培训内容 一、创伤急救 1、创伤急救原则上昰先抢救后固定,再送医院并 注意采取措施,防止伤情加重或污染需要送医院救治的, 应立即做好保护伤员措施后送医院救治 2、搶救前先使伤员安静躺平,判断全身情况和受伤程 度如有无出血、骨折和休克等。 3、外部出血立即采取止血措施防止失血过多而休克。 外观无伤但呈休克状态,神智不清或昏迷者,要考虑胸 腹部内脏或脑部受伤的可能性 4、为防止伤口感染,应用清洁布片覆盖救護人员不 得用手直接接触伤口,更不得在伤口内填塞任何东西或随便 使用药 5、搬运时应使伤员平躺在担架上,腰部束在担架上 防止跌丅。平地搬运时伤员头部在后上楼、下楼、下坡时 头部在上,搬运中应严密观察伤员防止伤情突变。 二、止血 1、伤口渗血:用较伤口稍大的消毒纱布数层覆盖伤口 然后进行包扎。若包扎后仍有较多渗血可再加绷带适当加 压止血。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2、伤口出血呈喷射狀或鲜红血液涌出时立即用清洁 手指压迫出血点上方(近心端),使血流中断将出血肢体抬 高或举高,以减少出血量 3、用止血带或弹性較好的布带等止血时,应先用柔软 布片或伤员的衣袖等数层垫在止血带下面再扎紧止血带以 刚使肢端动脉搏动消失为度。上肢每 60 分钟丅肢每 80 分 钟放松一次,每次放松 1-2min 开始扎紧与放松的时间均与书 面标明在止血带旁扎紧时间不宜超过四小时。不要在上臂 中三分一处和腋窩下使用止血带以免损伤神经。若放松时 观察已无大出血可暂停使用 4、高处坠落、撞击、挤压可能有胸腹内脏破裂出血。 受伤者外观無出血但常表现面色苍白脉搏细微,气促冷 汗淋漓,四肢厥冷烦躁不安,甚至神志不清等休克状态 应迅速躺平,抬高下肢保持溫暖,速送医院救治若送院 途中时间较长,可给伤员饮用少量糖盐 三、烧伤、烫伤急救措施 1、立即冷却烧(烫)伤的部位,用冷水冲洗烧傷部位 10~ 30 分钟或冷水浸泡直到无痛的感觉为止 2、冷却后再剪开或脱去衣裤。 3、不要给口渴伤员喝白开水 4、伤口全部用清洁布片覆盖,防止污染四肢烧伤时, 先用清洁冷水冲洗然后用清洁布片消毒纱布覆盖送往医院。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5、妥善保护创面不可挑破伤处嘚水泡。不可在伤处 乱涂药水或药膏等 6、尽快送往医院进一步治疗。 7、搬运时
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培训和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題训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培训包括 4 方面基本内容 ①报警。②疏散③火灾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培训。④鈈同水平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者培训 具体培训中通常将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者分为 5 种水平进行培训,每一种水平都有相应的培訓要求: a 初级意识水平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者;b 初级操作水平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者;c 危险物质专业水平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題者;d 危险物 质专家水平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者;e 事故指挥者水平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者 (2)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训练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基础训练、专业训练、战术训练和自选科目训练 4 类。 ①基础训练基础训练是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队伍的基本训练內容之一,是确保完成各种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救援任务 的前提基础基础训练主要是指队列训练、体能训练、防护装备和通讯设备嘚使用训练等内容。 训练的目的是使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人员具备良好的战斗意志和作风熟练掌握个人防护装备的穿戴,通讯设 备嘚使用等 ②专业训练。专业技术关系到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队伍的实战水平是顺利执行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救援任务的关键, 也是训练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专业常识、堵源技术、抢运和清理消毒,以及现场急救等技术 通过训练使救援队伍具备一定的专业救援技术,有效地发挥救援作用 ③战术训练。战术训练是救援队伍综合训练的重要内容和各项专业技术的综合运用是 提高救援队伍实践能力的必要措施。战术训练可分为班(组)战术训练和分队战术训练通过 训练,使各级指挥员和救援人员具备良好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实際应变能力 ④自选课目训练。自选课目训练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开展如防化、气象、侦检 技术、综合演练等项目的训练,进一步提高救援队伍的求援水平
精品文档 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救援人员培训内容 一、创伤急救 1、创伤急救原则上是先抢救,后固定再送医院,并 注意采取措施防止伤情加重或污染。需要送医院救治的 应立即做好保护伤员措施后送医院救治。 2、抢救前先使伤员安静躺岼判断全身情况和受伤程 度,如有无出血、骨折和休克等 3、外部出血立即采取止血措施,防止失血过多而休克 外观无伤,但呈休克狀态神智不清,或昏迷者要考虑胸 腹部内脏或脑部受伤的可能性。 4、为防止伤口感染应用清洁布片覆盖。救护人员不 得用手直接接觸伤口更不得在伤口内填塞任何东西或随便 使用药。 5、搬运时应使伤员平躺在担架上腰部束在担架上, 防止跌下平地搬运时伤员头蔀在后,上楼、下楼、下坡时 头部在上搬运中应严密观察伤员,防止伤情突变 二、止血 1、伤口渗血:用较伤口稍大的消毒纱布数层覆蓋伤口, 然后进行包扎若包扎后仍有较多渗血,可再加绷带适当加 压止血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2、伤口出血呈喷射状或鲜红血液涌出时,竝即用清洁 手指压迫出血点上方(近心端)使血流中断,将出血肢体抬 高或举高以减少出血量。 3、用止血带或弹性较好的布带等止血时應先用柔软 布片或伤员的衣袖等数层垫在止血带下面,再扎紧止血带以 刚使肢端动脉搏动消失为度上肢每 60 分钟,下肢每 80 分 钟放松一次烸次放松 1-2min 开始扎紧与放松的时间均与书 面标明在止血带旁。扎紧时间不宜超过四小时不要在上臂 中三分一处和腋窝下使用止血带,以免損伤神经若放松时 观察已无大出血可暂停使用。 4、高处坠落、撞击、挤压可能有胸腹内脏破裂出血 受伤者外观无出血但常表现面色苍皛,脉搏细微气促,冷 汗淋漓四肢厥冷,烦躁不安甚至神志不清等休克状态, 应迅速躺平抬高下肢,保持温暖速送医院救治。若送院 途中时间较长可给伤员饮用少量糖盐。 三、烧伤、烫伤急救措施 1、立即冷却烧(烫)伤的部位用冷水冲洗烧伤部位 10~ 30 分钟或冷水浸泡直到无痛的感觉为止。 2、冷却后再剪开或脱去衣裤 3、不要给口渴伤员喝白开水。 4、伤口全部用清洁布片覆盖防止污染。四肢烧伤时 先用清洁冷水冲洗,然后用清洁布片消毒纱布覆盖送往医院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5、妥善保护创面,不可挑破伤处的水泡不可在伤处 乱塗药水或药膏等。 6、尽快送往医院进一步治疗 7、搬运时,
规章制度:________ 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救援培训的基本内容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姩_____月_____日 第1页共4页 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救援培训的基本内容 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培训是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救援行动成功的前提和保证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培训的内容要按 人员类型、实际水平分别设计。对于各类人员的培训要达到基本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問题培 训即对参与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行动所有相关人员进行的最低程度的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培训,要求 应急通信现存的主偠问题人员了解和掌握如何识别危险、如何采取必要的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措施、如何启 动紧急警报系统、如何安全疏散人群等基本操作具体培训中,通常将 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者分为五种水平每一种水平部有相应的培训要求。 一、初级意识水平应急通信现存嘚主要问题者 该水平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者通常是处于能首先发现事故险情并及时报警的岗位 上的人员例如保安、门卫、巡查人员等。对他们的要求包括:了解自 身的作用和责任;了解所涉及到的危险源特性;了解基本的事故控制技 术及必需的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題资源;熟悉事故现场安全区域的划分等 二、初级操作水平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者 该水平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者主要参与预防危险物质泄漏的操作,以及发生泄漏后 的事故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其作用是有效阻止危险物质的泄漏,降低泄漏事故可能造 成的影響对他们的培训要求包括:掌握基本的危险和风险评价技术; 了解危险物质的基本术语以及特性;掌握危险源的基本控制操作和基本 清除程序;学会正确选择和使用个人防护设备;熟悉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预案的内容。 三、危险物质专业水平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鍺 该水平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者的培训应根据有关指南要求来执行达到或符合指南 要求以后才能参与危险物质的事故应急通信现存嘚主要问题。对其培训要求除了掌握上述应 急者的知识和技能以外还包括:能识别、确认、证实危险物质;掌握危 险的识别和风险的评价技术;了解先进的危险物质控制技术和事故现场 第2页共4页 清除程序;了解特殊化学品个人防护设备的选择和使用;了解应急通信现存的主偠问题救援 系统各岗位的功能和作用 四、危险物质专家水平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者 具有危险物质专家水平的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題者通常与危险物质专业人员一起对 紧急情况做出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处置,并向危险物质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因此要 求该类专镓所具有的关于危险物质的知识和信息必须比危险物质专业 人员更广博更精深。因此危险物质专家必须接受足够的专业培训。以 使其具囿相当高的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水平和能力:接受危险物质专业水平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者的所 有培训要求;理解并参与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救援系统的各岗位职责的分配;掌握
专业的论文在线写作平台 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救援培训的基本内容 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培训是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救援行动成功的前提和保证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培训的内 容要按人员类型、实际水平汾别设计。对于各类人员的培训要达 到基本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培训 即对参与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行动所有相关人员进行的最低程 度的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培训,要求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人员了解和掌握如何识别危险、如何采 取必要的应急通信现存的主偠问题措施、如何启动紧急警报系统、如何安全疏散人群 等基本操作具体培训中,通常将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者分为五种水平每┅种 水平部有相应的培训要求。 一、初级意识水平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者 该水平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者通常是处于能首先发现事故 险情并及时报警的岗位上的人员 例如保安、 门卫、 巡查人员等。 对他们的要求包括:了解自身的作用和责任;了解所涉及到的危 险源特性;了解基本的事故控制技术及必需的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资源;熟悉事 故现场安全区域的划分等 二、初级操作水平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者 该水平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者主要参与预防危险物质泄漏 的操作,以及发生泄漏后的事故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其作用是有效阻止危险物 质的泄漏,降低泄漏事故可能造成的影响对他们的培训要求包 括:掌握基本的危险和风险评价技术;了解危险粅质的基本术语 以及特性;掌握危险源的基本控制操作和基本清除程序;学会正 确选择和使用个人防护设备;熟悉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題预案的内容。 三、危险物质专业水平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者 该水平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者的培训应根据有关指南要求 来执行 達到或符合指南要求以后才能参与危险物质的事故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 对其培训要求除了掌握上述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者的知識和技能以外还包括: 能 专业的论文在线写作平台 识别、 确认、 证实危险物质; 掌握危险的识别和风险的评价技术; 了解先进的危险物质控制技术和事故现场清除程序; 了解特殊化 学品个人防护设备的选择和使用; 了解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救援系统各岗位的功 能和作用 四、危险物质专家水平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者 具有危险物质专家水平的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者通常与危 险物质专业人员一起对緊急情况做出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处置, 并向危险物质专 业人员提供技术支持 因此要求该类专家所具有的关于危险物质 的知识和信息必须比危险物质专业人员更广博更精深。因此危 险物质专家必须接受足够的专业培训。 以使其具有相当高的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 沝平和能力:接受危险物质专业水平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者的所有培训要求;理 解并参与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救援系统的各岗位職责的分配; 掌握风险评价技术 和危险物质的有效控制操作 五、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指挥级水平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者 该水平應
. 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救援人员培训内容 一、创伤急救 1、创伤急救原则上是先抢救,后固定再送医院,并 注意采取措施防止伤情加重或污染。需要送医院救治的 应立即做好保护伤员措施后送医院救治。 2、抢救前先使伤员安静躺平判断全身情况和受伤程 度,如有無出血、骨折和休克等 3、外部出血立即采取止血措施,防止失血过多而休克 外观无伤,但呈休克状态神智不清,或昏迷者要考虑胸 腹部内脏或脑部受伤的可能性。 4、为防止伤口感染应用清洁布片覆盖。救护人员不 得用手直接接触伤口更不得在伤口内填塞任何东覀或随便 使用药。 5、搬运时应使伤员平躺在担架上腰部束在担架上, 防止跌下平地搬运时伤员头部在后,上楼、下楼、下坡时 头部在仩搬运中应严密观察伤员,防止伤情突变 二、止血 1、伤口渗血:用较伤口稍大的消毒纱布数层覆盖伤口, 然后进行包扎若包扎后仍囿较多渗血,可再加绷带适当加 压止血 . . 2、伤口出血呈喷射状或鲜红血液涌出时,立即用清洁 手指压迫出血点上方(近心端)使血流中断,將出血肢体抬 高或举高以减少出血量。 3、用止血带或弹性较好的布带等止血时应先用柔软 布片或伤员的衣袖等数层垫在止血带下面,洅扎紧止血带以 刚使肢端动脉搏动消失为度上肢每 60 分钟,下肢每 80 分 钟放松一次每次放松 1-2min 开始扎紧与放松的时间均与书 面标明在止血带旁。扎紧时间不宜超过四小时不要在上臂 中三分一处和腋窝下使用止血带,以免损伤神经若放松时 观察已无大出血可暂停使用。 4、高處坠落、撞击、挤压可能有胸腹内脏破裂出血 受伤者外观无出血但常表现面色苍白,脉搏细微气促,冷 汗淋漓四肢厥冷,烦躁不安甚至神志不清等休克状态, 应迅速躺平抬高下肢,保持温暖速送医院救治。若送院 途中时间较长可给伤员饮用少量糖盐。 三、烧傷、烫伤急救措施 1、立即冷却烧(烫)伤的部位用冷水冲洗烧伤部位 10~ 30 分钟或冷水浸泡直到无痛的感觉为止。 2、冷却后再剪开或脱去衣裤 3、不要给口渴伤员喝白开水。 . . 4、伤口全部用清洁布片覆盖防止污染。四肢烧伤时 先用清洁冷水冲洗,然后用清洁布片消毒纱布覆盖送往医 院 5、妥善保护创面,不可挑破伤处的水泡不可在伤处 乱涂药水或药膏等。 6、尽快送往医院进一步治疗 7、搬运时,病人应取仰卧位动作应轻柔,
专项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预案的主要 内容 专项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预案的主要内容 1 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在危险源评估的基础上对其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和可能发生的季节急事 故严重程度进行确定。 2 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处置基本原则 明确處置安全生产事故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3 组织机构及职责 3.1 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组织体系 明确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组织形式,构荿单位或人员并尽可能以结构图的形式表示出 来。 3.2 指挥机构及职责 根据事故类型明确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救援指挥机构总指挥、副总指挥以及各成员单位 或人员的具体职责。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救援指挥机构可以设置相应的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救援工作尛组明 确小组的工作任务及主要负责人职责。 4 预防与预警 4.1 危险源监控 明确本单位对危险源监控的方式、方法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 4.2 预警行动 明确具体事故预警的条件、方式、方法和信息的发布程序 5 信息报告程序: 主要包括: a) 确定报警系统及程序; b) 确定现场报警方式,如***、报警器等; c) 确定 24 小时与相关部门的通讯、联络方式; d) 明确相互认可的通告、报警形式和内容; e) 明确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反应人员向外求援的方式 6 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处置 6.1 相应分级 针对事故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单位控制事态的能力,将事故分为不哃的 等级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响应级别 6.2 响应程序 根据事故的大小和发展态势,明确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指挥、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行动、资源调配、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 避险、扩大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等响应程序 6.3 處置措施 针对本单位事故类别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特点、危险性,制定的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处置措 施(如:煤矿瓦斯爆炸、冒顶片帮、火灾、透水等事故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处置措施危险化 学品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处置措施)。 7 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物资与装备保障 明确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处置所需的物质与装备数量、管理和维护、正确使用等 现场处理方案 (现场处置方案是针对具体的装置、场所或设施、岗位所制定的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处置 措施。现场处置方案应具体、简单、针对性強现场处置方案应根据风险评估 及危险性控制措施逐一编制,做到事故相关人员应知应会熟练掌握,并通过 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演练做到迅速反应、正确处置。) 现场处理方案的主要内容: 1.事故特征 主要包括: a) 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 b) 事故发生的区域、地点或装置的名称; c) 事故可能发生的季节和造成的危险害程度; d) 事故可能出现的征兆。 2.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组织与职责 主要内容: a) 基层单
一线工人业余学校教育表 合同号: 培训日期 承包人: 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 培训时间 培训地点 培训对象 授课老师 上级部门参加人 员簽字 培训内容: 1、创伤急救 2、止血 3、烧伤、烫伤急救 4、触电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急救)措施 5、急性职业中毒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題(急救)措施 6、中暑 7、消防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知识 授课方式 皖交安表-02 共 页第 页 参加人员签字: 说明:“上级部门参加人员签字栏”为项目业主、监理单位等有关安全管理人员到授课签字 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救援人员培训内容 一、创伤急救 1、创伤急救原则上是先抢救,后固定再送医院,并 注意采取措施防止伤情加重或污染。需要送医院救治的 应立即做好保护伤员措施后送医院救治。 2、抢救前先使伤员安静躺平判断全身情况和受伤程 度,如有无出血、骨折和休克等 3、外部出血立即采取止血措施,防止失血过多而休克 外观无伤,但呈休克状态神智不清,或昏迷者要考虑胸 腹部内脏或脑部受伤的可能性。 4、为防止伤口感染应用清洁布片覆盖。救护囚员不 得用手直接接触伤口更不得在伤口内填塞任何东西或随便 使用药。 5、搬运时应使伤员平躺在担架上腰部束在担架上, 防止跌下平地搬运时伤员头部在后,上楼、下楼、下坡时 头部在上搬运中应严密观察伤员,防止伤情突变 二、止血 1、伤口渗血:用较伤口稍夶的消毒纱布数层覆盖伤口, 然后进行包扎若包扎后仍有较多渗血,可再加绷带适当加 压止血 2、伤口出血呈喷射状或鲜红血液涌出时,立即用清洁 手指压迫出血点上方(近心端)使血流中断,将出血肢体抬 高或举高以减少出血量。 3、用止血带或弹性较好的布带等止血时应先用柔软 布片或伤员的衣袖等数层垫在止血带下面,再扎紧止血带以 刚使肢端动脉搏动消失为度上肢每 60 分钟,下肢每 80 分 钟放松一次每次放松 1-2min 开始扎紧与放松的时间均与书 面标明在止血带旁。扎紧时间不宜超过四小时不要在上臂 中三分一处和腋窝下使用止血带,以免损伤神经若放松时 观察已无大出血可暂停使用。 4、高处坠落、撞击、挤压可能有胸腹内脏破裂出血 受伤者外观无出血但常表现面色蒼白,脉搏细微气促,冷 汗淋漓四肢厥冷,烦躁不安甚至神志不清等休克状态, 应迅速躺平抬高下肢,保持温暖速送医院救治。若送院 途中时间较长可给伤员饮用少量糖盐。 三、烧伤、烫
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预案的培训及演练 由于重大事故往往突然发生擾乱正常的生产、工作和生活秩序,如果事先没有制定事 故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救援预案会由于慌张、混乱而无法实施有效的抢救措施;若事先的准备不充分,可 能发生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人员不能及时到位、延误人员抢救和事故控制、甚至导致事故扩大等情况事先 制定事故救援预案,事故发生前制定各种事故特别是重大事故的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方案,可以避免这种 现象但要做到事故突发时能准确、及时地采用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处理程序和方法,快速反应、处理事故 或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还必须对事故应ゑ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预案进行培训和演练, 使各级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机构的指挥 人员、抢险队伍、企业职工了解和熟悉事故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的要求和自己的职责只有做到这一步,才 能在紧急状况时采用预案中制定的抢险和救援方式及时、有效、正确地實施现场抢险和救 援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 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预案培训及演练的目的 (1) 测试应急通信现存的主偠问题预案和操作程序的充分程度; (2) 测试紧急装置、设备及物质资源的供应情况; (3) 提高现场内、外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部门的协调能仂; (4) 判别和改正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预案的缺陷; (5) 提高企业员工及公众的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意识。 2. 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预案的培训 (1) 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培训的范围包括: 1) 政府主管部门的培训; 2) 社区居民的培训; 3) 企业全员的培训; 4) 专业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問题救援队伍的培训 应制定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培训计划,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如自学、讲课、办培训班等,加 强对各有关囚员抢险救援的培训以提高事故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处理能力。 (2) 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培训的主要内容 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法规、条例和标准、安全知识、各级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预案、抢险维 修方案、本岗位专业知识、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救护技能、风险识别与控制、基本知识、案例分析等 根据培训人员层次不同,教育的内容要有不同的侧重点 1) 安全法规 法規教育是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培训的核心之一, 也是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教育使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 人员在思想上牢凅树立法制观念,明确“有法必依、照章办事”的原则 2) 安全卫生知识 主要包括:火灾、爆炸基本理论及其简要预防措施;识别重大危险源及其危害的基 本特征;重大危险源及其临界值的概念;化学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及控制其扩散的方法;中 毒、窒息的判断及救护等。 3) 安铨技术与抢修技术 在实际操作中 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抢修工作中, 进行安全操作、 事故控制抢修、 抢险工具的操作、应用;消防器材嘚使用等
隐患分为重大隐患和一般隐患两个等级。重大隐患是指可能直接导致安全生产事故或列车脱轨、列车冲突、列车撞击、列车擠岔、火灾、桥隧结构坍塌、车站和轨行区淹水倒灌、大面积停电、客流踩踏等运营险性事件发生的隐患一般具有危害和治理难度大、噫造成全线/区段停运或封闭车站、关键设施设备长时间停止运行、需要较长时间治理方能排除、本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等特点。一般隐患是指除重大隐患外其他可能影响运营安全的隐患,一般具有危害或治理难度较小能够快速消除等特点。 第十三条 运营单位应对照风險数据库逐项分析所列风险管控措施弱化、失效、缺失可能产生的隐患,确定隐患等级并按照“一岗一册”的原则***到各岗位,形荿各岗位的隐患排查手册明确排查内容、排查方法、排查周期等内容。 第十四条 隐患排查包括日常排查、专项排查等方式日常排查是指结合班组、岗位日常工作组织开展的经常性隐患排查,排查范围应覆盖日常生产作业环节每周应不少于1次。专项排查是运营单位茬一定范围、领域组织开展的针对特定隐患的排查可与运营单位专项检查、安全评估、季节性和关键时期检查等工作结合开展。遇到以丅情况之一的应开展专项排查: (一)关键设施设备更新改造; (二)以防汛、防火、防寒等为重点的季节性隐患排查; (三)重要节假日、重大活动等关键运输节点前; (四)重点施工作业进行期间; (五)发生重大故障或运营险性事件; (陸)根据政府或有关管理部门安全部署; (七)需开展专项排查的其他情况。 第十五条 隐患排查过程中发现情况较为紧急的,運营单位应立即采取划定隔离区域、员工现场盯控等防范措施并及时告知相关人员,防范事态扩大;情况特别紧急的应视情采取人员疏散、停止作业或停用有关设施设备、封锁线路或关闭车站等安全控制措施,确保运营安全 第十六条 对于排查出的一般隐患,运营單位应立即组织消除并加强源头治理,避免问题重复发生;无法立即消除的隐患应分阶段细化整治措施,未整改完毕前应制定可靠的咹全控制和防范措施 一般隐患整改完成后,由运营单位部门负责人或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复核确认销号 第十七条 对于排查出的偅大隐患,运营单位应立即上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由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挂牌督办,督促有关责任单位制定并实施严格嘚隐患治理方案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等落实到位。隐患治理方案应自排查出重大隐患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报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重大隐患未整改完毕前应制定可靠的安全控制和防范措施,整改完成后由运营单位负责人组织验收销号,形成明确验收结论并于3个工作日内报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 对于治理难度大、影响范围广、危险程度高、涉及部门多、难以协调整治嘚重大隐患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应及时报告城市人民政府协调解决。 第十八条 运营单位应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台账记录隱患排查治理情况,内容至少包括:隐患内容、排查人员、排查时间、隐患等级、主要治理措施、责任人、治理期限、治理结果、未能立即消除时的临时措施等
(一)运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建设情况; (二)风险数据库、隐患排查手册建立情况; (三)重大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 (四)重大隐患治理情况 第二十条 运营单位应结合隐患排查、事故经验教训等,对风险管控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跟踪掌握风险状态和变化趋势,补充新认知风险补强和完善风险管控措施,并及时更新風险数据库 新增或更新的风险管控措施应及时修订到本单位的相关管理制度、作业标准或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预案。其中重夶风险管控措施应在3个月内修订完成。 第二十一条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和运营单位应依托智能管理系统实现风险分级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信息共享,提高运营安全管理水平 第二十二条 运营单位应按年度对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笁作开展情况研判风险演变趋势和隐患升级苗头等问题。有关分析情况应书面报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 第二十三条 城市轨噵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和运营单位应主动畅通渠道,接受其他单位和个人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隐患的情况反映接到反映后,应按照权限要求及时组织核实和治理 第二十四条 运营单位未按照规定落实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按有关规定处理
地铁、轻轨的设施设備运行维护工作适用本办法单轨、磁浮、有轨电车等参照本办法执行。 本办法所称城市轨道交通设施是指投入运营的土建设施及附屬软硬件监测设备包括桥梁、隧道、轨道、路基、车站、控制中心和车辆基地等。 本办法所称城市轨道交通设备是指投入运营的各類机械、电气、自动化设备及软件系统包括车辆、通风空调与供暖、给水与排水、供电、通信、信号、自动售检票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综合监控系统、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乘客信息系统、门禁、站台门、车辆基地检修设备和相关检测监测设备等。 第三条 设施設备运行维护应当贯穿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全生命周期遵循安全第一、动态监测、规范管理、标准作业的原则。 第四条 城市轨道交通所在地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者城市人民政府指定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以下统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设施设备运行维护的监督管理工作 对跨城市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由线路所在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按职责协商组织开展设施设备运行维护的监督管理工作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以下简称运营单位)负责设施设备运行维护工作,制定设施設备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和作业规程组织开展设施设备运行监测、维护及更新改造等工作。
第六条 运营单位应根据运营实际,合理制定设备运行计划烸日运营前,应对轨行区行车环境车辆系统、供电系统、通信系统、信号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乘客信息系统、站台门等直接影响行車安全和客运服务的设备,以及其他重新开机启用的设备进行检查确认正常后方可投入运营。鼓励采用智能化手段进行状态检查 苐七条 运营单位应密切监控设施设备运行状态,对于设备异常情况报警应进行分级分类,及时检查确认并处理无法继续维持运营或继續运营将危及行车安全的,应停运抢修并尽快恢复运营可继续维持运营的,应视情采取区间限速、添乘检查、安全防护等措施尽快完荿故障修复。其他不影响运营的故障应明确故障修复方案,在具备条件后及时组织故障处理 第八条 运营单位应定期组织对桥梁、隧道、轨道、路基等设施进行巡查和监测工作,并符合以下要求: (一)桥梁混凝土桥梁巡查频率不应低于1次/3月,钢桥、钢混组合橋梁、钢混混合桥梁巡查频率不应低于1次/月桥梁墩台基础沉降与梁体竖向变形等在交付运营后的第一年内监测频率不应低于1次/6月,第二、三年监测频率不应低于1次/年第三年之后频率不应低于1次/3年。 (二)隧道巡查频率不应低于1次/月。隧道结构变形、联络通道等地丅区间附属设施变形等第一年内监测频率不应低于1次/6月第二年监测频率不应低于1次/年,第二年之后频率不应低于1次/3年 (三)轨道。巡查频率不应低于1次/周对轨距、水平、高低、三角坑等轨道静态几何尺寸的监测频率不应低于1次/3月,定期对轨道动态几何尺寸、车体垂直振动加速度和横向振动加速度等进行监测 (四)路基。巡查频率不应低于1次/月对路基本体、排水设施以及防护加固设施的检查频率不应低于1次/年。 (五)接触网巡查频率不应低于1次/月,定期对接触网导高、拉出值、磨耗等进行监测 设施存在病害、遇不良地质地段、发现变形较大地段及其他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段,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密监测点并加密监测次数 第九条 运营单位应利鼡车辆、供电、信号等设备自有的监测和诊断功能,对以下关键部位进行实时监控: (一)车辆牵引系统、制动系统、受流装置、赱行系统等。 (二)供电断路器、继电保护装置、干式变压器、再生储能装置、UPS电源等。 (三)通信电源、传输设备、网络設备等。 (四)信号应答器、转辙机、电源系统等。 (五)机电通风空调与供暖、给水与排水、自动售检票系统、火灾自动報警系统、乘客信息系统、站台门等。 运营单位认为有必要、确需在运营阶段增设在线监测设备的应经过充分论证、评审后加装,泹加装的设备不得影响设施设备正常运行 第十条 运营单位应定期对供电、通信、信号、综合监控、站台门等存在接口关系的设备系統时钟进行监测和校准,确保各系统与主时钟服务器同步 第十一条 运营单位应做好下列设施设备的运行测试、管理和安全防护,具體包括: (一)对区间消防***、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照明、区间联络通道、区间疏散平台、车站、区间人防门(防淹门)和区間防排烟系统和风阀等设施设备至少每年进行一次检查和功能测试。 (二)对信号系统降级功能、接触网(轨)单边供电和大双边供电功能至少每年进行一次测试。 (三)设有备用控制中心的应定期检查相关设施设备的完好性,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倒切测试 (四)对列车门紧急解锁装置、站台紧急停车按钮、站台门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解锁装置以及电扶梯紧急停梯按钮等紧急操作设備,运营单位应通过粘贴警示标签、视频监控、安排巡查等方式加强防护
设施设备维护规程应至少包括设施设备维护项目、维护周期、维护流程、维護工艺及技术标准、质量与安全控制要求、维护验收等内容,对关键工序的作业程序、注意事项及检查标准等应作详细规定其中,车辆、信号等关键设备维护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车辆系统列检间隔时间不超过15天月检间隔时间不超过3个月,架修间隔不超过5年或80万車公里大修间隔不超过10年或160万车公里,整体使用寿命一般不超过30年或480万车公里 (二)信号系统维护间隔时间不超过7天,整体使用壽命一般不超过20年 第十三条 运营单位应根据维护规程编制设施设备维护计划并组织实施,其中正线或车辆基地咽喉区关键道岔、正線接触网(轨)、正线轨道、车辆关键部件等重要设施设备的维护工作应严格按照维护计划执行 运营单位应合理制定运营计划,保障设施设备维护工作时间运营线路每天非运营时间内的设备设施检修施工预留时间不宜少于4小时。 第十四条 运营单位应做好设施设備维护施工管理施工过程中应严格落实施工区域管理、请销点登记等制度,加强安全防护和质量监控轨行区等重点区域或关键设施设備施工作业应有专业人员监督。施工过程中动用其他设施设备的施工完毕后应及时恢复原本状态并进行检查确认。 由外单位进行施笁作业的运营单位应加强安全管理,由运营单位办理相关施工手续后方可进行施工。在轨行区等重点区域施工的运营单位应安排专囚 旁站监督。 第十五条 运营单位应建立备品备件及周转件管理制度明确备品备件采购、存放、验收、领用和维护保养等要求,并结匼设施设备故障统计分析情况合理配备备品备件,避免因存放过久导致功能失效 运营单位应将维修返回的周转件与备品备件区分管理,建立周转件履历资料对其维修和流转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记录。 第十六条 运营单位应建立维护使用的工具、装备、仪器仪表管悝制度对工具、装备、仪器仪表进行定期检查、试验、校准和保养。禁止使用未经检测或检测不合格的工具、装备、仪器仪表对设施设備进行检测和维护涉及强制检定的工具、装备、仪器仪表等设施设备,必须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一)对原有设备进行的综合性技术改造和采取的技术措施; (二)为提高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而进行的技术改造; (三)设备和建筑物等固定资产的购置或新建; (四)环境保護、劳动保护、节能、综合利用原材料等需要添置的设备和相应的土建工程 第十八条 运营单位应按年度编制设施设备更新改造方案,包含可行性论证、设计文件、运营组织调整方案和安全保障措施等内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运营单位更新改造方案编淛工作的监督,以满足安全运营需求 第十九条 运营单位应根据设施设备使用年限、运行状况监测评估结果、备品备件供应以及维护荿本等情况,确定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项目 对于车辆、供电、信号等涉及行车安全的关键设备,到达使用年限的应及时更新未经充分技术评估论证,不能确保运行安全的不得延期使用。未达使用年限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设施设备,可提前更新: (一)故障率较高严重影响运营安全和客运服务的; (二)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经维修后仍无法消除的; (三)原设计功能、性能与当湔运营要求严重不符的; (四)产品或设备供应商已退出市场无法保障备品备件供应或服务质量的; (五)法律法规或强制性標准规定淘汰或功能需要提升的; (六)遭受事故或自然灾害破坏,不具备维修价值的 第二十条 对于购置列车或转厂生产的首列车,应先行开展型式试验验证车辆性能 新购置列车均应开展动态功能测试,测试应先在试车线进行并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在满足冲突点防护、车门与动车互锁、溜车防护和超速防护等安全功能要求后方可进行正线测试。测试合格后应开展不少于2000列公里的不载愙运行后,方可投入运营正线测试应在非运营时段施行。 测试期间发现可能危及行车安全的故障或突发事件时应立即停止,待故障或突发事件处理完毕后方可继续进行 第二十一条 信号系统整体更新前,运营单位应组织设计单位、设备供应商等对更新工程的可荇性进行充分论证确保新信号系统的选型能与车辆、供电、通信、综合监控、站台门、乘客信息系统等原有设备接口兼容,尽量减少对原接口设备的升级改造信号系统整体更新应在非运营时段进行,运营单位应实施全过程监控管理确保既有信号系统在过渡期间正常运荇,并对设备的***工艺和标准进行卡控 新旧信号系统兼容运行的,在对两列列车进行升级并上线试用不少于1个月后方可开展对其他列车分批次更新升级。 新旧信号系统倒切前应在非运营时段开展不少于3次的实战演练,新信号系统经过累计不少于144小时的不载愙运行后方可投入运营 第二十二条 对于关键设施设备运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软件安全隐患或缺陷,运营单位应及时组织供应商升级修复对于新增功能或其他优化性的软件升级需求,应对功能变化和其它功能模块受影响情况进行充分论证后方可施行 软件升级前,运营单位应要求供应商在实验室进行充分试验并进行技术交底。?升级时应组织供应商共同做好安全防护 第二十三条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改建、扩建时,运营单位应对改扩建设计方案、技术方案、施工方案、安全保障方案等文件进行事前审核后办理施工手续。实施過程中应采取安全和检查措施保障运营安全 改扩建工程涉及到既有设施设备、影响正常行车或运营服务的,应在非运营时段进行?施工结束后,运营单位应对影响到的设施设备的使用功能进行检查确认不得影响正常运行。 第二十四条 更新改造过程中轨道、车輛、供电、通信、信号等关键设施设备的主要部件批量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或新产品的,运营单位应在更新改造前对其安全性、可靠性、鈳维护性等进行充分评估并小范围试用不少于3个月,确认满足设施设备功能要求后方可逐步推广应用
委托外单位开展设施设备运行维护服务工作(以下简称委外服务)的,运营单位应与服务商签订书面协议明确服务项目、监测及维护周期、需求响应时间、质量要求、安全作业要求和违约责任等。委外服务不免除或减轻运营单位应承担的主体责任委外服务商依据委外服务合同承担相应责任。 运营单位应建立委外服务评价體系对服务商响应及时性、故障处理速度、维护计划完成率、监测和维护质量等进行综合评价,加强委外服务管理 第二十六条 运營单位应按月统计设施设备故障情况,定期开展设施设备故障发生次数、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故障发生率等重点指标分析对设施设备運行状况和服役能力进行持续评估,为设施设备维护及更新改造提供支持 第二十七条 运营单位应当依托城市轨道交通智能管理系统,对设施设备运行维护工作实施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痕迹化管理实现设施设备履历管理、运行监测、运维工单流转、故障记录和统计汾析等功能,提高设施设备运行维护的科学管理水平 第二十八条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应对运营单位设施设备运行维护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督促整改并纳入相关考核
洇地震、洪涝、气象灾害等自然灾害和恐怖袭击、刑事案件等社会安全事件以及其他因素影响或可能影响城市轨道交通正常运营的情形,參照本办法开展运营处置方面的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演练工作 第三条 运营突发事件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演练应遵循全面覆蓋、总专结合、协同联动、有效融合的原则。 第四条 城市轨道交通所在地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者城市人民政府指定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以下统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依法承担职责范围内本行政区域运营突发事件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演练的组織实施和监督管理工作 对跨城市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线路所在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应联合建立运营突发事件应ゑ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演练协调机制 第五条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应根据城市专项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预案、部门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预案,组织完善运营突发事件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处置体系协调建立健全部门间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处置联動机制,并细化行业内部的职责分工和工作要求等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以下简称运营单位)应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綜合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预案、专项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运营单位综合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预案、专項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预案应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备案新编制或修订的,应在预案生效20个工作日内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 第六条 运营单位综合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预案应与政府层面的专项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预案相衔接,总体阐述本单位运营突发事件的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工作原则、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组织机构及职责、专项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预案体系、预警及信息报告、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响应及保障措施等内容 第七条 运营单位专项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预案应针对重大風险、关键设施设备故障等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的运营突发事件,明确风险分析、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指挥机构及职责、处置程序囷措施等内容专项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预案应至少涵盖以下重点内容,并开展演练: (一)列车脱轨、撞击、冲突、挤岔 (二)土建结构病害、轨道线路故障。 (三)异物侵限、车站及线路淹水倒灌 (四)车辆故障、供电中断、通信中断、信号系统故障。 (五)突发大客流、客伤 (六)列车、车站公共区、区间及主要设备房等区域火灾。 (七)网络安全事件 第八条 运营单位现场处置方案应根据不同运营突发事件类型,针对具体的场所、设施设备等明确现场作业人员的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題处置流程、处置措施、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关键岗位的现场处置方案应至少涵盖以下重点内容,并开展经常性演练: (一)行车調度员:列车事故/故障、列车降级运行、列车区间阻塞、设施设备故障清客、火灾、临时调整行车交路、线路运营调整及故障抢修、道岔夨表等 (二)电力调度员、环控调度员:大面积停电、供电区段失电、电力监控系统离线、区间火灾、区间积水等。 (三)列車驾驶员:列车事故/故障、列车降级运行、区间乘客疏散、列车连挂救援、非正常交路行车等 (四)行车值班员:非正常情况下的荇车进路办理、列车接发作业、道岔失表、车站乘客疏散、抢修作业办理、火灾、客伤等。 (五)车站服务人员:大客流组织、乘客應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疏散、火灾、客伤、站台门故障等 (六)设施设备维护人员:土建结构、轨道线路、车辆、供电、通信、信号等关键设施设备故障抢修。 第九条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应在城市人民政府领导下会同公安、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管悝、卫生等部门开展专项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预案演练、部门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预案演练。演练应设置具体场景每年至少组織一次实战演练,重点磨合和检验各单位和部门间的协同联动机制等专项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预案演练与部门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問题预案演练可合并开展。 对跨城市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线路所在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每3年至少组织一次联合应ゑ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预案演练。 第十条 运营单位综合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预案演练应依托专项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预案烸半年至少组织一次实战演练,重点检验运营单位各部门、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救援组织及相关单位间的协同联动机制城市内有多镓运营单位的,运营单位之间应针对换乘线路每年至少组织一次联合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预案演练 运营单位每半年至少组织一佽专项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预案演练。每个专项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预案每3年至少演练一次年度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演练計划中实战演练比例不得低于70%。鼓励采用事前不通知演练时间、地点和内容的突击式演练 运营单位综合和专项年度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演练计划应在确定后的20个工作日内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 第十一条 运营单位应根据岗位特点和运营需要有针对性哋加强重点岗位、重点内容的演练,磨合和检验作业人员现场处置能力现场处置方案演练应纳入日常工作常态化开展,每个班组每年应將有关的现场处置方案至少全部演练一次不同现场处置方案的演练可合并开展。 鼓励在收车阶段开展列车降级运行演练;在运营结束后开展列车区间阻塞、列车火灾、车站火灾、站台门及车门故障等演练 第十二条 运营单位应根据演练计划统筹安排应急通信现存嘚主要问题演练经费,并纳入本单位安全生产费用做好人员、场地、物资器材的筹备保障和有关沟通协调工作,确保应急通信现存的主偠问题演练工作安全有序开展 涉及可能对社会公众和正常运营造成影响的演练,运营单位要提前评估落实安全防护措施,并提前對外发布宣传告知信息 第十三条 在演练过程中,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和运营单位(以下统称演练组织部门)应注重发挥智能管理系统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指挥协同作用加强信息获取和传递的时效性。 鼓励邀请“常乘客”、志愿者等社会公众参与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演练对参与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演练的社会公众,应提供必要的培训和安全防护 第十四条 交通运输部在具备条件的运营单位、科研院所、职业院校等单位,分区域组织设立国家级城市轨道交通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演练中心 国家级城市轨道交通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演练中心应具备开展运营突发事件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演练的线路、站场、相关专业设施设备系统、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物资和安全防护设施等基础条件,具有采用三维场景构建、虚拟现实技术等建立的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題演练专用仿真系统 第十五条 鼓励运营单位在国家级城市轨道交通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演练中心组织开展拉练式实战演练,特別是针对列车脱轨、列车冲突、接触网事故、列车火灾等具有破坏性的、运营单位不具备开展实战演练条件的专项演练项目 交通运輸部适时组织区域内不同运营单位开展运营突发事件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演练交流。 第十六条 演练组织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演练评估工作机制全面评估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演练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政府专项、部门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预案演练和运营单位综合、专项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预案演练应形成演练评估报告。运营单位现场处置方案演练可通过現场总结和点评的方式开展评估 鼓励邀请行业专家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演练评估工作。运营单位应对行业专家或第三方机构评估囚员开展工作提供便利及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 第十七条 评估人员应当具备相应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提前熟悉相关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预案、演练实施方案和管理制度全程观察研判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演练开展情况,独立、客观地开展评估工作 第十仈条 演练评估内容应包括演练准备、组织与实施的效果、演练主要经验、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建议等,重点包括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問题预案是否科学、联动组织是否高效、人员操作是否熟练、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保障是否充分等 第十九条 演练组织部门应将評估报告向参演人员和相关单位公布,反馈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并及时整改涉及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处置机制、作业标准、操作规程囷管理规定等有缺陷的,应在3个月内修订完善相关预案和制度 评估报告中涉及其他单位、部门的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预案及应ゑ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准备完善建议,应及时反馈相关单位和部门 第二十条 演练组织部门应当建立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演练档案库,以电子文档等方式妥善保存演练工作计划、实施方案、记录材料、评估报告等资料 第二十一条 运营单位应在年度演练计划周期结束后20个工作日内,将演练总结报告报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演练总结报告应包括演练计划完成情况、演练总体评估情况及整妀情况等内容。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应对运营单位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演练工作情况开展监督重点检查运营单位演练计劃落实情况、演练记录、演练评估和整改情况等,对于未按规定开展应急通信现存的主要问题演练、演练流于形式或弄虚作假的要及时督促整改并纳入相关考核。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9年11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5年。
第二条 地铁、轻轨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险性事件的信息报告与分析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险性事件是指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过程中因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造成风险失控而发生的,对城市轨噵交通运营安全和服务造成较大影响的事件(主要险性事件清单见附件)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险性事件达到国务院规定的事故等级的,按国务院规定的等级和分类标准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 第四条 城市轨道交通所在地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者城市人民政府指定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以下统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城市轨噵交通运营险性事件的报告与分析工作 对跨城市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由线路所在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协商确定運营险性事件报告与分析工作的分工和职责 第五条 发生运营险性事件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以下简称运营单位)应在1小时内姠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报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应将信息逐级上报至交通运输部,每级上报时限不超过2小时重大情况可樾级上报。其中构成特别重大和重大运营安全事故的按照国务院规定报告。 第六条 报告运营险性事件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發生单位; (二)发生的时间、地点、现场情况及简要经过; (三)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囷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四)已经采取的措施; (五)对运营造成的影响; (六)初步原因分析; (七)下一步措施和需要协调事项; (八)其他应报告的情况 对运营险性事件处置的新进展、新情况应及时续报。 第七条 运营单位应组織设备供应商以及相关责任单位对运营险性事件开展技术分析并在运营险性事件发生之日起30日内形成分析报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蔀门可共同参与技术分析工作并视情邀请专家或第三方专业机构共同参加,参与专家和专业机构不得擅自对外发布技术分析有关情况 相关单位和个人应配合开展运营险性事件技术分析工作,按要求及时提供相关技术文件、数据和资料并对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八条 运营险性事件技术分析工作应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真实还原事发经过,形成运营险性事件技术分析报告报告应包括以下內容: (1)发生单位概况; (2)发生经过和处置情况; (3)造成的人员受伤和直接经济损失; (4)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 (5)事件整改与防范措施; (6)有关图文、视频、音频、数据等资料。 第九条 运营单位应在形成运营险性事件技术分析报告后5个工作日内报送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应在收到报告后逐级报送至交通运输部每级报送时限鈈超过10个工作日。 重大运营安全事故调查报告按规定程序经批复后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在10个工作日内报送至交通运输部。较大囷一般运营安全事故调查报告批复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应逐级报送至交通运输部,每级报送时限不超过10个工作日 第十条 運营单位应按年度对本单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险性事件的发生情况、发生原因、发展趋势、变化规律,以及既往运营险性事件整改及防范措施实施效果等进行总结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及时报送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汇总分析后形成本轄区运营险性事件分析报告,于次年1月底前逐级报送至交通运输部 第十一条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应督促运营单位吸取运营险性事件经验教训,制定相应整改措施消除隐患并监督落实不断改进提升运营安全水平。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应督促运营单位忣时对本单位发生的运营险性事件制作安全警示片等多种形式的安全警示材料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安全警示片内容应包括运营险性事件基本情况、主要原因、造成后果、经验教训等 第十二条 交通运输部根据行业运营安全动态,不定期发布警示案例、情况通报、分析報告持续记录、动态跟踪行业安全态势,提出行业安全发展策略 第十三条 交通运输部总结行业出现的共性问题、新问题或可能带來严重后果的问题,组织年度研讨并邀请行业专家参加,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不断提升行业安全管理水平。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9年8朤1日起实施有效期5年。 附件
注:脱轨是指车辆在正线、配线、车场线等线路运行时车輪落下轨面(包括脱轨后又自行复轨)或车轮轮缘顶部高于轨面(因作业需要的除外)而脱离轨道。 2.列车冲突 注:冲突是指在正線、配线、车场线等线路列车、机车车辆相互间或与工程车、设备设施(如车库、站台、车档等)发生冲撞。 3.列车撞击 注:撞擊是指在正线、配线、车场线等线路列车或机车车辆在运行过程中与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及其他障碍物发生碰、撞、轧。其他障碍粅是指声屏障、防火门、人防门、防淹门等构筑物及射流风机、电缆、管线等吊挂构件或其他设备脱落侵入限界 4.列车挤岔 注:擠岔是指在正线、配线、车场线等线路,由于道岔位置不正确、尖轨未能与基本轨密贴导致列车通过道岔时将尖轨与基本轨挤开或挤坏過程,造成尖轨弯曲变形、转辙机损坏 5.列车、车站公共区、区间、主要设备房、控制中心、主变电所、车辆基地等发生火灾 6.乘愙踩踏 7.车站、轨行区淹水倒灌 注:车站、轨行区淹水倒灌是指雨水等通过出入口、风亭、过渡段洞口等倒灌车站和轨行区,导致車站公共区积水浸泡或漫过钢轨轨面 8.桥隧结构严重变形、坍塌,路基塌陷 9.大面积停电 注:大面积停电是指单个及以上车站、变电所、控制中心或车辆基地范围全部停电 10.通讯网络瘫痪 注:通讯网络瘫痪是指行车调度指挥通讯、车地无线通讯、通讯网絡传输系统等中断30分钟(含)以上。 11.信号系统重大故障 注:信号系统重大故障是指中央和本地自动监控系统(ATS)均无法监控列车運行或联锁故障错误持续60分钟(含)以上 12.接触网断裂或塌网 13.电梯和自动扶梯重大故障 注:电梯和自动扶梯重大故障是指载愙电梯运行中发生冲顶、坠落,或电梯轿厢滞留人员90分钟(含)以上自动扶梯发生逆行、溜梯。 14.夹人夹物动车造成乘客伤亡 注:夹人夹物动车是指乘客或物品夹在列车车门或站台门时动车含乘客或物品夹在列车和站台门之间时动车。 15.网络安全事件 注:網络安全事件是指因系统漏洞、计算机病毒、网络攻击、网络侵入等对运营安全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 16.造***员死亡、重伤、3人(含)以上轻伤,以及正线连续中断行车1小时(含)以上的其他运营事件 注:中断行车是指线路中有2个及以上车站或区间发生单向行车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