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规则:每两人一组背对背騎马桩的姿势站立,然后弯腰将两手从自己胯下伸出与对方相握用力量在保持自己不动的前提下让对方先移动。此游戏只限于男性由於姿势并不优美,再加上参加人员有一定限制性所以并不太适合单位的联欢活动。
拔河道为地上画3条直线间隔为2米,居中的线为中线两边的线为河界。(]除参赛队领队、监督员、选手以外其他人员一律不得进入拔河道。
一场比赛由两队参加每隊上场人数为16人(参赛队伍必须由本班级同学组成,如发现冒名顶替、弄虚作假将取消其参赛资格。)
(1)比赛采取三局两胜制
(2)在場地上画3条平行的短线间隔2米,居中的为中线两边的为界。拔河绳中间系一根红带子作为标志带下面悬挂一重物垂直于中线。参赛嘚两队人数相等同时上场。各队选一名指挥员队员依次交错分别站在河界后拔河绳的两侧,裁判员发出“预备”口令双方队员站好位置,拿起拔河绳拉直做好准备。此时标志带应垂直于中线待裁判鸣哨后,双方各自一齐用力拉绳把标志带拉过本队河界的队为胜方。
(1)各参赛队必须提前十分钟到达比赛现场进行热身运动比赛开始5分钟参赛队未到达现场,则当作自动弃权处理其对应的参赛队伍将会自动进入下一轮比赛。
(2)获胜队伍完成一轮比赛后不得离开比赛现场必须在比赛现场旁边等候工作人员作出下一轮的比赛安排。
(3)各队啦啦队必须服从裁判和工作人的员指挥站在规定的赛道外。
(4)为保证比赛的安全参赛队员一律不得穿钉鞋或赤脚参加比賽;不准带手套;裁判未判胜负前,手不能松开绳子
(5)比赛应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重在参与,注意安全量力而行。
(6)比赛过程中对裁判判定有异议时只有领队有权提出抗议申请。
(7)同一场比赛中不可替换队员如要替换队员需提前申请(男生替补只能替换男生,女生替补只能替换女生)
(1)每一局胜负判定:当中心标志被拉到一方的2m白色线时,即绳子向一方移动2m比赛结束 (主裁判吹哨,同时两手在头上做几次大交叉的动作)不限制时间,一直到能判断胜负为止
(2)主裁判可视危险程度,宣判在进行中的比賽中断并以绳子中心记号区的位置判定胜负。
(3)比赛中主裁判作出比赛结束手势前,如两队同时倒下或自己认为获胜而站起来等仳赛必须继续进行。
5、其它: 比赛中发生有关抗议问题马上向其比赛的主裁判提出口头申请重在参与,量力而行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兩人拔河游戏规则和目标戏来源甚古。相传春秋战国楚将伐吴,既以是为教战封演封氏闻见记云:“拔河,古为之牵钩”襄汉风俗,常以正月望日为之拔河,古用篾缆唐民则以木麻,长四五十丈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挂于前分二朋,両勾齐挽立大旗为界,震鼓叫噪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输名曰“拔河”。拔河之起源本由于教战,故至唐代兵士亦多以此为戏。不独兵士为然既宫女亦多戏此。又不独宫女为然宰相将军等又多戏此。似此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则唐代社会两人拔河游戏规则和目标戏之盛,一般可鉴“(摘自民俗学家黄现璠著:《唐代社会概略》 ,商务印书馆1936年3月初版)
拔河诞生于距离今2400年前春秋时期的楚国。楚国地处大江南北水道纵横,除陆军外还有一支强大的水军,并曾发明一种称之为“钩拒”的兵器专门用于水上作战。当敌人败退时军士以钩拒将敵船钩住,使劲往后拉使之逃脱不了。后来钩拒从军中流传至民间演变为拔河比赛。
古代参加拔河的人数比的现代多得多大绳正中插一根大旗,旗的两边划两条竖线称为河界线。比赛时以河界线为胜负标志,所以改称“钩拒之戏”为“拔河”一声令下,河界两邊选手紧挽绳索“使相牵引”,围观者“震鼓叫噪为之鼓劲”。
附:根据中国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春秋时期的楚国一带,军中巳经出现拔河运动用来训练士兵称为“牵钩”。书云:“拔河古谓之牵钩襄、汉风俗,常以正月望日为之相传楚将伐吴,以为教战”唐代起初的拔河活动以拉扯竹索为主,到了隋唐时期已将竹索改为大绳绳长约50丈(即167米),两头还分系小绳索数百条在古代拔河時一边还要敲着大鼓,以壮士气唐玄宗曾多次观看拔河比赛,拔河者多至千余人呼声振天,中外观众无不震骇。
团队互动活动气氛的游戏
10人一组(必须是双数)
6、手口不一:所有人一起喊“说一套做一套手口不一”。然后其中一人开始拍腿击掌,用手比出一个数字比如5,而此时嘴里必须报出除5之外的1-5中的任何一个数如果说的和手比划的相同便算输。
规则:大家都玩烂了就不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