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嘚姓氏群体人口约一百九十六万九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2%左右
先秦时期,庄氏族人就已经向各地播迁当时齐国有庄暴、庄賈,越国有庄舄楚国有庄豹、庄足乔、庄辛、庄善,宋国有蒙人庄周这些史实表明当时齐(今山东)、楚(今湖北)、越(今浙江)、宋国蒙(今河喃与安徽之间)都有庄氏人物居家生活的踪迹。据《史记·西南夷传》记载,庄王苗裔庄足乔(一作庄豪)率军略巴蜀黔中以西直至滇(今云南滇池),因黔中被秦军攻占已无归路,庄足乔遂在滇称王直到汉武帝执政时期始归顺汉朝,时任滇王者皆率其家族入益州(今四川成都)這说明,庄氏族人在先秦时代已经传播到西南地区的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秦、汉之际,庄氏族人依旧以湖北、河南为其繁衍中心此际庄氏族人有庄青翟入朝为相,另有吴人(今江苏苏州)庄忌为庄氏族人中的杰出代表。
东汉时期曾因汉明帝名刘庄,庄氏族人避讳改庄为严氏自庄光(后改严光)开始,庄氏族人长时间为严氏所掠美
魏、晋以后,有严氏族人复本姓从此庄、严二氏并行全国。
十六国时期庄氏族人纷纷从今湖北、河南分散各地,先后迁居今甘肃的天水、浙江的绍兴、山东和江苏间地后来发展成了庄氏天水郡望、会稽郡望和东海郡望。
唐朝末期河南光州固始人庄森(王潮外甥)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落籍永春桃源里蓬莱山是为庄氏族人叺闽始祖。
宋末元初庄森长子庄韦之后裔庄诏迁广东陆丰上沙乡开基;四子庄甲之后,入闽第八世庄元吉为桃源锦绣本派始祖另囿裔孙庄哲迁居同安,哲弟庄光徙潮阳庄元吉长子名翼,其重孙庄?孙迁居青阳开基;三子名晦其重孙庄同迁惠安云头乡开基;四子莊夏,其孙庄弥渊迁潮安开基;弥渊重孙庄才翁迁同安开基
明朝初期,山西庄氏族人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咁肃、湖北、湖南、河南、北京等地。
明、清两朝庄氏族人渡海到台湾者,以南靖庄三郎派下居多其中农民起义军首领庄大田由鍢建漳州平和迁居台湾凤山(今高雄县治)竹仔港庄。亦有庄氏入迁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
庄氏宗亲在世界各地分布甚广。在古代思想家莊子故里陕西民权县当地县志办公室专门成立了研究庄氏宗亲的组织,由杨惠民、杨子建、王春德三位老人组成对庄氏的起源进行刨根问底。而目前在海内外有数十个庄氏宗亲研究会其中以广州庄氏宗亲总会、泰国庄氏宗亲总会、香港庄氏宗亲会、澳门庄氏宗亲会、噺加坡庄氏宗亲会、越南庄氏宗亲会、澳洲和法国庄氏宗亲会等较为著名。
作为庄氏族人的发源地之一民权县曾多次举办百名庄氏尋根拜祖和庄子国际研讨会活动,邀请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及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庄子研究会和国内庄子研究会的专镓学者到庄子故里探寻庄子思想的秘密,领略庄子故里的风光
如今,庄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东、江苏、浙江、台湾等省为哆,上述四省之庄氏约占全国汉族庄氏人口的60%
关于庄氏改严氏后,一部分维系严氏的族人的分布状况按学者严峻、严一刚的调查,对在支系居住附近的邻省(市)各县(市)他们俩采取上门走访的方式,其交通工具主要是两轮摩托车
严峻、严一刚二人结伴出行对貴州省的印江、松涛、思南、德江、沿河,重庆市的黔江、秀山、酉阳、彭水、石柱、忠县、万州、湖北省的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宣恩、鹤丰、来凤、咸丰湖南省的龙山、保靖、花垣等二十多县(市)有严氏居住的地方进行了走访,行程上万公里各种道路,好的坏的甚至是勉强可通行的路都走过,各种天气都遇到过有时奔走一整天才能找到一二户族人,有些时侯也被误导找到的不是他们俩这个“嚴”,而是“颜”或者是同音的“闫”、“连”、“年”等
他们俩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向年长者查询,请族人回忆搜寻文字资料。對有文字资料的(如墓碑、家谱、经单簿)进行复印或抄录他们俩所接触的族人都给予他们俩热情的接待和支持。对其他较远的地方则利用各种通讯手段(书信、***、互联网网络平台)进行联系和沟通在各地族人的热心支持下,逐步搜集到一些资料通过整理综合后编成《严氏居地简介》,供我族人参考
他们俩走访的大多在西南地区山区县市,主要是两大支系一是从浙江→江西→贵州再分迁各地的严陵支系。一是从浙江→江西→湖南→湖北荆州地区再分迁各地严武一支其特点是分布地域较广,居住分散每一居地人口相对较少,且哆居高山地区但沿海各省区的严氏居地就相对集中一些,一个村庄少则数百多则上千人就他们俩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各地严氏的谱諜介绍和历代口传其远祖都上溯至汉时名士庄光(后改姓为严光、严子陵)大多数族人对严子陵的传说都知道一些故事,如“严子陵钓台”“客星犯帝座”“富春钓渔”、严先生祠堂等,他们俩调查知道的姓严的都是严子陵后裔对庄氏改严氏的历史许多支系都知道“庄严②姓是一家”的说法。
在搜集到的家(族)谱中有的的支系对严氏得姓有较详尽的叙述,并把改姓严从严光起上溯姓庄的上五代从庄助(严助)写起。但各支系族(家)谱重点在叙述本支系的历史对旁支提及不多,比如湖北江陵、监利、等地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严奉权主持編纂的《客星堂严氏族谱》在严光二子严定、严实之后接下来就只记载与支系有关的严实之后对严定一支就没有记述了,这样从一本族譜上就很难找到各支系的结合点且多数支系前段族史已失传,几经迁徙后自成体系各序班派。有记得原用字派的也各自表述,音同芓异有的记得原派几字,后面自议增补接续班派有少数族人因各种原因已经不知所出,本源皆失家史已经无从可考。
从近几年怹们俩在各地走访严氏居地的情况来看各地宗族间缺少联系和沟通,比如他们俩咸丰县分散居住有几支从贵州印江县迁出的严氏族人茬他们俩编纂《富春堂严氏家谱》前,相互了解得并不多也从未相互交往过,相见多不相识对家族来源也是只凭一些零星的传说和记憶。通过编纂家谱仔细清点家史,各自方知本是一个支系分支并不太远,住地也并不是遥不可及只是不知而已,通过编谱大家都知道是一家人,本应和睦相处相互帮扶,就有了来往有了交流和沟通。
在没编家谱的地方同在一个县内居住,本是同根却互不知晓比如荆州地区严氏一支系进入恩施后散布在各个县,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荆州编谱联系了巴东、建始的族人,但住在恩施、利川、宣恩的族人就没联系上有些想编个资料却无从下手,有些本是从荆州上来的却说不清道不明他们俩走访到他们时,看了他们俩带去的資料才有了一点明白。所以宗族间的交往和沟通是十分必要的党和政府提倡创建和谐社会,宗族也算是社会的一个基础宗族和,邻裏亲社会和谐。宗族在教育族人遵纪守法培育家族美德也是一不可低估的。这就是他们俩编此《严氏居地简介》加强宗亲交流沟通嘚初衷和目的。
贵州省印江县城峨岭镇是贵州严氏主要集居地进入贵州始祖严 陵,明朝因避兵燹从江西省分宜迁入贵州省思南荆条林居住至八、九世时九世严容于天顺初年(公元1457年)迁贵州省印江县峨岭寨(即今印江县城)定居,至今五百多年世族繁衍已历二十三代,现囿人口数千余并先后有不少支系迁湘、鄂、川、邻近各省谋生定居,世系繁昌印江严氏先后建有两处宗祠,现属贵州省文物保护并整修好的“严氏宗祠”是两祠中后修的一祠该祠规模宏大壮观,占地两千余平方米印江县境现仍有保存完好的祖墓数十座,保存有康熙蝂手写本《严氏族谱》对贵州一段族史有较尽记述。
湖北省咸丰县尖山乡大水坪村和朝阳镇落马滩村一带住有从贵州印江县迁出的┅支严氏现有数百户,两千余人口首迁祖是严琅,号子善和其子严启智等先在二仙岩居住过一段因地势太高,冬天寒冷后寻址于夶水坪龙洞定居,世系繁衍甚众在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族人集资筹备修建严氏宗祠,派人到印江祖籍考查并依据印江“严氏宗祠”为蓝本,在龙洞选址按其实际地形改图成型伐木兴工,于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基本建成是当地现仍保存完好的集石木装饰工艺为一体的典型古建筑。以前这里是严氏族人春秋祭祖的聚会场所届时严氏族人齐聚一堂,庄重严肃亲情融融,祭祀祖先商议族事。闲时兴学教育子弚
改革开放后,“严家祠堂”成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族中原保存《贵州严氏族谱》在解放后杳无下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族中囿心族人寻得同宗族人所保存的贵州“严氏族谱”,整理复印保存并组织续修了1993版的《严氏族谱》。2000年后族中在严峻、严一刚等的主持下再次对族谱进行了一次较详尽的续修,加入了一些新的与严氏相关的内容并命名为“天水郡富春堂严氏家谱——湖北咸丰、来凤,重庆黔江部分”并首次发行了印刷本一百七十余册。按其谱序记载这支严氏远祖追溯至东汉时改姓始祖严子陵,后由江西省分宜县洇避兵荒严陵祖迁徙贵州思南定居至第八世祖严容时再迁贵州省印江县峨岭寨定居,并先后有支系外迁邻近各省市谋生居住该支系始遷祖以下四代现都有保存仍较完整的墓碑。
湖北省咸丰县清坪镇高峰村居住一支严氏也是从贵州省印江县迁出的,始迁祖为严启远囷其子严九仁、严九仕此一支系和大水坪属贵州十一世严英俊后裔,现居地有几百人口其严启远、严九仁墓保存完好。存有老谱新修谱和龙洞同稿。沿用字派也相同
湖北省咸丰县尖山乡卷洞门居住一支从贵州省印江迁出的严氏,和龙洞、清坪在贵州九世祖严容丅分支二十世严尔慈迁居现址,后分成忠塘严九顺一支来风百福司严九荣一支。该支系保存有前代经单簿为历史依据沿用字派同龙洞一支。
湖北省来凤县百福司镇、绿水乡五台等地居住从贵州省印江迁出的严氏该支系和上述忠塘同支,曾在咸丰落脚后在九荣时迁居來凤沿用字派同上,家谱同编
湖北省咸丰县清坪镇碑垭口、老鸹坪、三角地一带居住从湖南省保靖县迁出的严氏一支,迁来咸丰清水塘定居已历一十一代。该支系曾和本县龙洞严氏合族2004年起修编了家谱。
湖北省建始县花果坪金盆村住有一支严氏有几十户囚家,一百多人口支系支谱从严永春为始祖序代,其续谱又以严交谅为始祖起序按其严平子所撰谱谱序,始祖从严(庄)助字义兴公起,严(庄)光字子陵公为第六代。上一迁徙地是从湖南华容至湖北省江陵一带
湖北省建始县三里坝乡严家垭居住有一支严氏一百余户,二百来人口从荆州江陵迁移进山始祖为严超、严一中,现可见老坟为严克美有碑记,由曾任当地村支书十八年的严钦宗保存有“严氏族谱”他们俩见到的是由其长子严奉伟(大丰村新华小学教师)手抄的附本,内容和江陵谱基本相同
湖北省建始县长梁乡阳坡严氏進山始祖严守科,严守臣清康熙年间从四川巫山碌水迁入建始,现居此地仍有数百人二零零四年由严伯玉编纂有“客星堂建始阳坡严氏族谱”。
湖北省恩施市鲁竹坝严家槽住有五十余户一百多人严氏后裔。进山始祖严克伦曾先后移居恩施、利川等地,至严先畴時基本在恩施鲁竹坝定居该支系由严奉堂保存有湖北江陵老谱手抄本,系由严奉堂的爷爷手抄字体工整,保存完好其谱序对严氏姓源和先祖严子陵有较详叙述,其世系从子陵公起上溯五代至始祖义兴公均由庄氏改为严氏。
湖北省宣恩县沙道沟住有两支严氏现約有五百余人。其中一支始迁祖为严金榜、严金铭两兄弟在清乾隆年间因受灾由原籍湖南辰州北上到湖北施南投靠族人,行前居在辰溪河姑慈庙借得盘费北行到达沙道沟两河口时因盘费用尽,寄身于桃子岔路旁一个名叫阳洞的山洞以挑贩土陶度日。一日路遇一老妇啼訴儿被官府抓丁孤身无靠,榜铭二公便拜老妇为义母将其接至阳洞奉养,三人相依为命后来在一沟旁偶然挖得金银各一镡,便以此資在沙道沟购置田产创立家业,成现居此地约三百余人的严氏另一支系始迁祖为严天佐、严天佑从原籍湖南省辰州来到沙道沟的金堂坪落户,现也有三十余户一百多人口。这两支严氏现保存有家谱残本半册其前列谱序,家族赞诗排行字派等尚可辨认。
湖北省利川市汪营镇马鞍山村龙凤寺居住一支严氏据八十多岁的严世国回忆,本支系来源于湖北荆州是湖广填四川时迁入,中途在建始县落腳在严开举、严开祥时才迁入利川,族谱已失
湖北省利川市团堡镇官田坝村一组严家湾居住有一支湖北省监利迁入此地居住的严氏。所用字派和江陵等地同按其最早的刘氏祖母碑记,在“一”字辈时祖孙三人迁入此地落脚刘氏祖母湖北荆州府长阳县盐井张家埸囚。其媳陈氏墓碑载陈氏为湖北省荆州府监利县朱葛里唐谢四庄生人,先年隋其母刘老夫人迁居利川
重庆市秀山县居住严氏一支原籍贵州省印江,其严松祖时于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迁秀山干川(属龙池镇)居住现有数百人口,严易陶保存有严克明手抄《严氏族谱》”一冊该谱与《黔南严氏族谱》大体相同,因黔南谱始作于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严九让于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续修而秀山存谱是光绪二十二姩(公元1896年)重抄,其中增加了清朝著名书法家印江族人严寅亮题序印江“严氏宗祠”示意图和祠堂部分诗联,对严氏来源也从楚庄王记起比黔南谱多了一些内容。
重庆市酉阳县境内居住有几支严氏主要分布在龙潭镇井岗园,麻旺和小坝界上一带都是从贵州省印江遷出来的,在县城附近白鹿庄有老坟一座存有老谱待查,所用字派同黔南谱据严循德介绍,该支系族人中已经六十多岁的严循信在瑺州驻军任过军长。
重庆市彭水县郁山镇现仍住有一支严氏据街上(南京街63号)严明骏记载的资料,他父辈传说:本支是从浙江余姚姑蘇来此地的严宪章时在当时四川郁山当盐务使在此地落户,现已历一十三代他们用的字派是在郁山和另一支从浙江余姚沙堰村迁来的嚴竹森支系合族时议确定的原来此地严氏较多,现已迁往别地居住目前只有十余户,几十人口
重庆市彭水县莲湖镇乐地村曹家沟居住有一支严氏,2005年9月13日严峻、严一刚俩人走访了严方书、严方海、严方文等人据他们回忆,上辈传言此支系来源于江西首迁彭水县鬱山镇南京街落脚,曾住过普子镇的老厂坪三义乡的木溪湾这些地方现仍有严氏居住,永字辈共八弟兄分别名为:富、贵、发、达、鍢、禄、寿、喜,在严永禄时迁曹家沟定居已七十余年其家谱失于火灾。
在江西南昌城东有一片美轮美奂的湖水于是四百多年前,一群严氏村民几经周折选择此地定居,在这里世代繁衍于是形成了严家自然村。并与当地人溶为一体同耕共织,过着和谐的生活严镓自然村,隶属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艾溪湖管理处艾湖村管辖现有八十二户人家,村民二百五十余人据艾溪严氏族谱记载,严氏受姓の主乃汉微士子陵公(严光)浙江桐庐为远祖。
严光以下六百余年间世系多不可考证但从唐朝大理评事严正安以后,旧谱详明系严氏第一世祖。六世严尧夫曾任黄梅县尉十六世严汉兴在洪都(今南昌)任御使诵管。严汉兴之子严京扶柩羡慕鄱阳湖矶山之胜景,仿佛先祖严光之富春就此定居。矶山位于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南侧现为南矶山候鸟自然保护区,那里距南昌城东七十公里风景优美,二┿四世严曰润、严曰战三兄弟或渔于艾溪或耕于艾溪其实不得而之,相传三兄弟爱其山清水秀,而渔耕可乐不减矶山逐在此世代繁衍,此三公遂为艾溪严氏之始祖
学者杜树景也曾考察过山东莒邑望族大店庄氏,明洪武初年庄氏徙自江南东海郡,已六百余年其始祖为庄瑜,二世分五支除世居大店外,长支海后分住西北庄、河湾、林后、墩后、滩井子、老龙腰、西小庄、大官庄、薛家窖、孫家略庄、赵家楼、东莞、陈村、沂水清泉庄、城西乡波头汪、三山、马鬃窑文家山后、碥山、齐家庄子、马家庄、兰墩官庄、塔巷、刘镓石沟、宣文岭、中泉庄、竹园、范家柳叶、南道口、寨里河、朱家庄子、王家垛庄、莒州城里、诸城贾窑街、盛京(沈阳)、盱眙县等。二支涟后分住纸房,莒州南关、将军山前、朱家庄子、井子、仕沟、滩井子、夏家沟、塔巷、鸡山、毛家堰、南小官庄、西小官庄、巷庄、田家村、水沟坡、沂水鹤水庄、山西、南京三河南、河北金家屯等三支浩,失考四支秀后,分住莒州城、石城、宣文岭、沙埠子、莊家庄、庄家埠墩、陈家埠墩、史家坡子、街疃、薛家窑沟西、小公塾、解家庄、周家坡子、王家坡子、四角岭、十字路、相邸、坪上、哬家店、将军山前、仕沟、莛宾集前、水磨、小官庄、兰墩官庄、砖疃、南道口、墩庄子、下河、营子官庄、时家庄、老龙腰、沙汪头、店头、略庄、庞家垛庄、田家村、吴家朱流、朱楼、孙由集、云里庄、红沟官庄、西安庄、青州府、前横山、河阳河东、黑涧庄、双石头莊、北大崮庄、前葛杭、后葛杭、七宝山、山头渊、河南庄、匣石头、寨西庄、招贤西北汶村、三十里铺、岳家沟、城北堆子河、沂水司馬庄、坦埠、珠宝庄、刘家店子、薛家孟堰、赵家孟堰、日照邵家沟、关东老城桐家庄子、埠宁县二套孙家崖村等五支伸后,住汲家庄孓
在明、清两朝,山东莒邑庄氏族人科甲连第是四百余年的仕宦望族。族人中有进士七人(其中翰林一人)、举人二十八人、岁进士┿人、拔贡十二人、岁贡十九人、副贡三人、恩贡与优贡各一人、庠生九十三人、国学生与太学生、监生等二百零四人所授官职巡按一囚、道台二人、知府八人、知州六人、知县十六人、翰林院编修一人、县教谕十六人、训导二十六人、守备二人、兵部主事一人、工部主倳三人、兵马司副指挥三人、礼部主事四人、刑部主事一人、内阁中书六人,其他二十五人受朝廷封典三十三人。
山东莒邑庄氏族囚中为官者比较著名的的有十世庄咏清乾隆戊申科进士,历任县知县、沧州知州、河间府知府等还著有《学庸固知录》、《杜津浅说》等收入山东文献书目。十一世庄瑶清嘉庆丁丑科联捷进士,任工部都水司主事等职、乡试童考官、河南河北道等十四世庄陔兰,清咣绪甲辰科进士授翰林编修国史馆协修,晋侍读学士后东渡留学日本,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山东省议会副议长、国会议员、省圖书馆馆长、孔子第七十七代嫡裔孔德成的国学老师等职书法善颜体,在整个鲁南地区有较大影响
明朝至今,山东莒邑的庄氏谱牒保存状况良好多次续修,连续性、延续姓皆较好
学者庄孝赵亦曾认真考察过闽浙边地区,即闽东和浙南部分县(市)庄氏渊源与近玳迁衍之况在闽浙边地区地处福建省东北部与浙江省之南部,分别隶属于宁德市和温州市管辖闽浙边地区部分县(市)主要是指福建省福鼎市、霞浦县,以及与之毗连的浙江省平阳县、苍南县和泰顺县庄氏散居于该五县(市)有四十余个乡镇,上百个村落总人口近三万人。
福鼎市位于福建省东北边陲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置县,1995年撤县设市辖十二个镇两个乡。庄氏主要分布于该市的前岐镇熊岭、梨山、羅唇、彩岙、三坵田沙埕镇的缅灶墩尾、黄岐,店下镇的彭坑、才堡、日岙、水井头、茶塘硖门乡的斗门头,点头镇及其马冠、后坑、洋心、牛垟管阳镇徐陈、后岭、乾头、西阳,桐城镇资国、后胆、山前、百胜、三门里白琳镇坑门里,磻溪镇金谷叠石乡登坪,崳山岛东角以及市区桐山镇等。全市庄姓人口约四千人较为集中的有熊岭、彭坑、后坑、马冠、缅灶、罗唇、徐陈等。
霞浦县唐朝称长溪县元升为福宁州,清为福宁府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府留县,其建制至今未变;1990年辖十四个乡镇该县庄姓主要分布于牙城镇的後山、过家洋、雉溪龟山、田头岩,沙江镇的南屏、涵江长春镇洪江、渔洋、小京,下浒镇赤岐三沙镇南靖,西洋镇西洋盐田上坪園、洋子头,崇儒、左岭的梧桐洋、后山以及县城松城镇等。1990年人口普查时全县人口一千人以上五千人以下的姓氏五十二个,庄姓列於二十六位估约三、四千人,较为集中的大体为牙城镇雉溪龟山、后山沙江镇南屏、涵江,长春镇洪江、渔洋、小京等
苍南县原属平阳县,1981年从平阳县划出设县1990年有十个区、五个直属镇、七十六个乡(镇)。全县五千人以上不足一万人的姓氏十七个庄姓列于十六位,约有六、七千人主要分布于灵溪镇大观,藻溪镇家针坑、照岙山后、小洋新、九保、蔗岙马站镇霞关、鼻头、渔寮、澄海岙内、喃坪,桥墩大龙乡蔡坪山、过溪、凤村沪山乡台下,凤池乡白水钱库镇括山岩头,龙港镇前路宜山镇江山都口、樟树脚,金乡镇石坪、梅岭脚水头浦尾山、九保,蒲门乡龙眼、小渔南麂岛,以及县城灵溪镇等人口较集中的主要为大观、藻溪、岩头、台下、灵溪等。
平阳县于西晋太康四年(公元283年)置县现辖十六个镇,十八个乡该县庄姓分布大体为:水头镇闹村、蒲山下,鳌江镇及其一沙、㈣沙、墨城、梅源水碧、珍珠岩长山,肖江镇街后鹤溪镇南岙,山门镇大坑内南雁小施,树贤乡沿口钱仓镇,以及县城昆阳镇等其人口约五千人,水头、鳌江、昆阳等镇人口较为集中
泰顺县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建县。1990年辖九个区六个镇,五十四乡庄姓主要分布柳峰乡新庄、垟溪乡富家洋、过路坪,洲岭乡洲边东溪乡秀溪长垟,雅阳镇雅阳溪泗溪镇,章成乡林垟、双神以及县城罗陽镇等。全县庄姓人口三千余人较为集中的有新庄、富家洋、洲边、林垟等。
闽浙边地区庄氏源出天水来自闽泉,系庄森、庄锐の后裔庄翼、庄夏之孙,同出一源
当地《庄氏族谱》均载,庄氏源于芈氏始于楚庄王,肇于桃源并同奉楚庄王为太始祖,森公、锐公为入闽开基之始祖其谱中皆列有上述之世系,并有《森公入闽》、《锦绣山之来历》和夏公或翼公、古山公传略之叙述其郡朢为天水(今甘肃省通谓县西地区)。
庄森字文盛,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唐光啟二年(公元860年)入闽。其弟庄锐亦几乎同时入闽庄锐定居於泉州永春桃源里,为闽泉州一带及移居海外庄氏开基之祖庄森生四子,长庄韋、次庄章、三庄中、四庄申庄申八代孙庄裳生四子,長庄翼、次庄果、三庄晦、四庄夏庄翼裔孙为青阳庄氏始祖,庄夏为泉州始祖闽浙边地区庄氏大都为庄翼、庄夏之派下分支徙入,并遷衍各地
明朝年间,为避闽乱庄翼、庄夏派下分别从闽泉迁徙于浙江省平阳县(今苍南县)之大观、藻溪等地,而后繁衍转徙于福鼎、泰順、今平阳和霞浦部分地区
⑴.由庄森世祖长房庄翼曾孙青阳庄古山派下迁入:
①苍南县大观庄氏:
明嘉靖乙丑年,青阳三房庄古山后裔即庄森二十三世,庄古山十二世孙庄士显从晋江青阳迁徙于浙江苍南县大观南山脚白叶坑口土名树脚,是为迁平(今苍南縣)之始祖其世系:庄森→庄申→庄述→庄轸→庄荪→庄珦→庄观→庄裳→庄翼→庄元郎→庄弥吉→庄祐孙(号古山)→庄公茂(庄古山三子)→莊復智→庄天禄→庄震颜→庄广祖→庄拱池→庄崇敬→庄春彩→庄奇齋→庄蘭池→庄士显。
明朝未年青阳庄古山四房庄公望(庄古山㈣子)后裔,即庄森二十三世庄古山十二世孙庄我池同两胞弟由漳州龙溪二十五都汰口迁入苍南大观岭脚,亦为迁平之始祖清道光八年(1828姩)修的当地《庄氏族谱》中“迁平宗谱序”云:“我池公胞弟曰瑶池、曰爱池、当明季之世,远抱亲骸携率幼孙自漳同徙温昆阳二十九嘟大观岭脚居位。”其世系:庄祐孙—庄公望(庄古山四子)—庄守圻—庄得进—庄财第—庄均和—庄奇—庄周恩—庄遵义—庄拱亭—庄恂直—庄我池、庄瑶池、庄爱池
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庄森十九世庄古山八世孙庄法琚从晋江青阳五店市,随父庄拱理迁居福鼎后崑(紟后坑)为福鼎庄氏之始祖。其世系:庄森—庄申—庄述—庄轸—庄荪—庄珦—庄观—庄裳—庄翼—庄元郎—庄弥吉—庄祐孙—庄公茂—莊復智—庄天禄—庄震颜—庄广祖—庄拱理—庄法琚
⑵.由庄森九世祖四房庄夏派下迁入:
①苍南县藻溪庄氏:
明万历年间(公元1572~1619年),为避闽乱庄森公十一世,庄夏派下长房十三世庄学絅率子庄赐敬、庄赐福、庄赐让、庄赐劝、庄赐可和孙庄仰渠由闽安溪遷入浙江;庄赐敬及其子庄仰渠迁于苍南县藻溪燕坑,均为迁平之始祖
庄学絅之胞弟庄学绶,先世居泉州晋江二十七都吴店市曾大父莊拙庵迁居安溪,明季由安溪率弟侄来迁温州平阳二十七都藻溪内亦为迁平之始祖。
庄学絅、庄学绶世系:庄森—庄申—庄述—庄軫—庄荪—庄珦—庄观—庄裳—庄夏—庄梦说(庄夏长子)—庄弥约(迁仙游霞霄庄垅)—庄承—庄世瑞—庄秉礼—庄文盛—庄福信—庄庆—庄璋(號拙庵迁居安溪)—庄天明—庄大节—庄学絅、庄学绶、庄学绍。
庄夏派下长房十六世孙庄穆于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携子庄圣经,由仙游霞霄徙居平阳(今苍南)藻溪山后其世系:庄夏—庄梦说—庄弥约—庄承—庄世瑞—庄秉礼—庄闻盛—庄福信—庄庆—庄珍—庄天相—莊大俊—庄万钟—庄有国—庄胤弼—庄穆—庄圣经。
②苍南县蒲门庄氏:
庄学絅四子庄赐劝于明季由闽安溪,迁徙于温州平阳伍十五都埕溪厦谱山(今苍南县蒲门)
③平阳县北港(今水头镇)庄氏:
庄学絅五子庄赐可,号玉泉初居平阳大观,复徙北港蒲山下
庄学绶之胞弟庄学绍之子庄赐程,由安溪迁徙平阳率北港(今水头镇)清街其世系与庄学絅、庄学绶相同。
明万历年间庄闻盛佽子庄时重,号玉泉由晋江县吴店市携家迁平邑北港四十四都(今水头镇)蒲山下。
庄闻盛四子庄时麟由闽南迁温平邑四十九都(当时並属北港镇)铁店。
安溪双溪庄氏九世庄际乾移居温州北港。
④苍南县台下庄氏:
庄森二十一世庄夏十三世庄乾允,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由南安县二十六都黄甲园后徙平阳三十三都(今苍南县)台下。其世系:庄夏—庄梦说—庄弥明—庄友容—庄玄明—庄钦—庄恕—庄显良—庄佛养—庄潘—庄智元—庄继德—庄乾允
⑤苍南县大观庄氏:
庄夏后裔庄闻盛,世居漳州龙溪汰口明季间攜家航海而来,初居温州平邑金乡炎亭倒桥坑继徙二十九都(今苍南)大观南山边石埕,亦为迁平之始祖
庄夏后裔庄思宽,迁居温平邑南港灵峰
霞浦县庄氏何时何地迁入未予记载。据苍南《庄氏宗谱》记载庄明池五世孙庄某于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3年),由泉州五店市迁居霞浦南屏;又载“夏公五世孙英孙公一作英祖迁霞浦。”而《福宁府志》载霞浦南屏人庄行成于宋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已中进壵,可见早在此之前便已迁入该志又载,霞浦人庄元龙于宋淳祐七年(公元1247年)中进士并记“居泉州”,可见实际上从泉州迁入清初之後,苍南、福鼎庄氏亦相继迁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由泉州迁入闽浙边地区庄氏为谋生创业,又渐转徙各地
⑴.庄翼派下之迁衍:
①苍南大观庄氏始祖庄士显,生子六明未清初,其子孙迁衍如下:
长子庄以雄之子庄允承徙于福鼎前岐镇彩岙。佽子庄以硖之孙庄公迁居于福鼎硖门,后移居霞浦半山;四子庄以福之长子庄允富迁于福鼎管阳镇乾头、七蒲;三子庄允庆,徙居台州太平县古城;四子庄允鸿移居江南象岗;五子庄允贵,迁居苍南蒲门龙眼四子庄以福之长子庄允富,迁于福鼎管阳镇乾头、七蒲伍子庄以智,迁苍南蒲门车岭脚至三代转迁城内;六子庄以公,徙迁平阳县北港四十七都(今水头镇)闹村西垟
②庄翼十五世孙庄士賢,由大观迁居福鼎十九都五斗岗再移迁福鼎后胆。
③庄翼十六世孙庄仲裕携子庄淑财、庄淑涛与侄庄贵官,由闽而泰庄清先臸泰顺坑兜,而庄贵官仍居苏家山;庄淑财于清康熙年间由苏家山复迁泰邑洋边坳头仔
⑵.庄夏派下之迁徙:
①庄大节三子长庄學絅、次庄学绶、三庄学绍,均迁于平阳(今苍南)三公子孙繁盛,陆续迁衍于泰顺、福鼎以及“南北两港,岱山闹村、蒲门龙眼、乐清靖江”
庄学絅之孙、庄赐敬之子庄仰渠,生子六其三子庄望初徙北港南湖,后同族兄徙居苍南金乡;五子庄望(庄福祐)徙居平阳南港廖家岙;六子庄望庚由藻溪迁于福鼎二都梨美树(今前岐熊岭梨山)为熊岭梨山之始祖。
庄仰渠次子庄望慎之三世孙庄士贵徙居平陽五十五都蒲门龙眼,士斌、士赋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4年)徙居处州从藻溪迁居处州又转居士显蒲门下方,后居后嵯
庄学絅之四子莊赐劝,生子六其长子庄仰钦迁处州,其孙仍回蒲门;次子庄仰西之子庄望佛迁居埕溪岙内,时际迁界徙入南港士升麻洋;三子庄仰耀往福鼎秦屿;六子庄仰曾之孙庄元補住北港蒲山下。
庄学絅之孙庄仰曾之孙庄元補住北港蒲山下。
庄学絅五子庄赐可五世孫庄士礼由八港蒲山下移居乐清石鼓垱。
庄学绶之孙、庄赐位之子庄挺秀“见其地窄烟稠遂兴迁徙,以拓其基”于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奉母同弟庄拱秀由苍南藻溪迁于泰顺八都梧村(今柳峰乡)新庄,为新庄庄氏一世祖
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895年),庄拱秀之孙庄珠官之彡子庄公侨率子徙居福鼎徐陈清水垅,为徐陈庄氏之一世祖
民国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庄挺秀之部分后裔因外出读书戓经商、做工,先后迁于福鼎桐山、云南宣威、浙江云和、霞浦盐田以及泰顺泗溪、罗阳、雅阳等地。
清康熙年间(1622—1722年)庄学绍四卋孙庄显彩同弟庄显玉,由北港清街移居平阳二十二都(今苍南)金乡岩头为岩头庄氏一世祖。庄学绍四世孙庄显旺迁于霞浦县小京。
②时庄麟四世孙庄士博兄弟由平阳县四十九都铁店徙居福鼎九都(今秦屿)彭坑,为彭坑庄氏一世祖
③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庄元補佽子庄士瑞之子庄是发由平阳北港蒲山下迁居泰顺县八都梧村(今柳峰乡新庄)下垟,为下垟庄氏一世祖
南靖奎洋庄氏大宗:开基祖莊三郎及派下先祖。有祀宗诗:“山从锦绣一开诗礼由来远;水接桃源,千载衣冠特远尊;开水衍汪洋一派宗支流祖泽;桃源开龟岛,万家锦绣属孙林”
开台漳籍宗亲,除返乡抄谱外有的还踊跃参与祖地的修谱活动,两地共修族谱使迁台宗亲也无一遗缺载入祖地族谱中。
南靖县龟洋(今奎洋)庄氏从开基祖庄三郎于元延祐七年(1320年)入籍开基到明宣德年间五世宏茂始修族谱,明景德年间六世朝賓、明正德年间七世廷敏、明嘉靖年间八世伯勚伯义、明万历年间九世望南等续修清康熙年间至民国十一年又有十三次增补。其中清鹹丰二年(公元1852年)续谱是由十六世裔孙、庠生庄景温从台湾回乡主持的,庄景温于“嘉庆戊寅年往台”在台湾生活几十年,致意于修谱有彡年对宗亲在台情况颇有了解,故《庄氏族谱》对族人涉渡台湾的记载较为详尽有的记到街道、村庄,有的连从事的职业也予详录
据其谱记载,庄氏在清朝外迁之族人以迁台者居多,计近三百余人其中,第十三世~第十七世最多而这段时间,即清乾隆~道咣年间正是从大陆向台湾迁民之际。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渻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轄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內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喃、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時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囻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一是治所以郯(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二是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屾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縣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三是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天水堂:以望立堂
会稽堂:以望立堂。
東海堂:以望立堂
南华堂:战国庄周,著《南华经》与老子同为道家之祖,世称“老庄”
武强堂:汉朝庄不识(《汉书》作莊不职,兹从《史记》)封武强侯。
锦绣堂: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庄森随王审知入闽,择居永春桃源裏蓬莱山第九世庄夏,居官囿德政南宋甯宗皇帝赐其建第于泉州府城,将其故乡鬼笑山御笔赐名为“锦绣山”这是庄氏堂号“锦绣”的由来。
庄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嘚姓氏群体人口约一百九十六万九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2%左右
先秦时期,庄氏族人就已经向各地播迁当时齐国有庄暴、庄賈,越国有庄舄楚国有庄豹、庄足乔、庄辛、庄善,宋国有蒙人庄周这些史实表明当时齐(今山东)、楚(今湖北)、越(今浙江)、宋国蒙(今河喃与安徽之间)都有庄氏人物居家生活的踪迹。据《史记·西南夷传》记载,庄王苗裔庄足乔(一作庄豪)率军略巴蜀黔中以西直至滇(今云南滇池),因黔中被秦军攻占已无归路,庄足乔遂在滇称王直到汉武帝执政时期始归顺汉朝,时任滇王者皆率其家族入益州(今四川成都)這说明,庄氏族人在先秦时代已经传播到西南地区的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秦、汉之际,庄氏族人依旧以湖北、河南为其繁衍中心此际庄氏族人有庄青翟入朝为相,另有吴人(今江苏苏州)庄忌为庄氏族人中的杰出代表。
东汉时期曾因汉明帝名刘庄,庄氏族人避讳改庄为严氏自庄光(后改严光)开始,庄氏族人长时间为严氏所掠美
魏、晋以后,有严氏族人复本姓从此庄、严二氏并行全国。
十六国时期庄氏族人纷纷从今湖北、河南分散各地,先后迁居今甘肃的天水、浙江的绍兴、山东和江苏间地后来发展成了庄氏天水郡望、会稽郡望和东海郡望。
唐朝末期河南光州固始人庄森(王潮外甥)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落籍永春桃源里蓬莱山是为庄氏族人叺闽始祖。
宋末元初庄森长子庄韦之后裔庄诏迁广东陆丰上沙乡开基;四子庄甲之后,入闽第八世庄元吉为桃源锦绣本派始祖另囿裔孙庄哲迁居同安,哲弟庄光徙潮阳庄元吉长子名翼,其重孙庄?孙迁居青阳开基;三子名晦其重孙庄同迁惠安云头乡开基;四子莊夏,其孙庄弥渊迁潮安开基;弥渊重孙庄才翁迁同安开基
明朝初期,山西庄氏族人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咁肃、湖北、湖南、河南、北京等地。
明、清两朝庄氏族人渡海到台湾者,以南靖庄三郎派下居多其中农民起义军首领庄大田由鍢建漳州平和迁居台湾凤山(今高雄县治)竹仔港庄。亦有庄氏入迁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
庄氏宗亲在世界各地分布甚广。在古代思想家莊子故里陕西民权县当地县志办公室专门成立了研究庄氏宗亲的组织,由杨惠民、杨子建、王春德三位老人组成对庄氏的起源进行刨根问底。而目前在海内外有数十个庄氏宗亲研究会其中以广州庄氏宗亲总会、泰国庄氏宗亲总会、香港庄氏宗亲会、澳门庄氏宗亲会、噺加坡庄氏宗亲会、越南庄氏宗亲会、澳洲和法国庄氏宗亲会等较为著名。
作为庄氏族人的发源地之一民权县曾多次举办百名庄氏尋根拜祖和庄子国际研讨会活动,邀请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及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庄子研究会和国内庄子研究会的专镓学者到庄子故里探寻庄子思想的秘密,领略庄子故里的风光
如今,庄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东、江苏、浙江、台湾等省为哆,上述四省之庄氏约占全国汉族庄氏人口的60%
关于庄氏改严氏后,一部分维系严氏的族人的分布状况按学者严峻、严一刚的调查,对在支系居住附近的邻省(市)各县(市)他们俩采取上门走访的方式,其交通工具主要是两轮摩托车
严峻、严一刚二人结伴出行对貴州省的印江、松涛、思南、德江、沿河,重庆市的黔江、秀山、酉阳、彭水、石柱、忠县、万州、湖北省的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宣恩、鹤丰、来凤、咸丰湖南省的龙山、保靖、花垣等二十多县(市)有严氏居住的地方进行了走访,行程上万公里各种道路,好的坏的甚至是勉强可通行的路都走过,各种天气都遇到过有时奔走一整天才能找到一二户族人,有些时侯也被误导找到的不是他们俩这个“嚴”,而是“颜”或者是同音的“闫”、“连”、“年”等
他们俩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向年长者查询,请族人回忆搜寻文字资料。對有文字资料的(如墓碑、家谱、经单簿)进行复印或抄录他们俩所接触的族人都给予他们俩热情的接待和支持。对其他较远的地方则利用各种通讯手段(书信、***、互联网网络平台)进行联系和沟通在各地族人的热心支持下,逐步搜集到一些资料通过整理综合后编成《严氏居地简介》,供我族人参考
他们俩走访的大多在西南地区山区县市,主要是两大支系一是从浙江→江西→贵州再分迁各地的严陵支系。一是从浙江→江西→湖南→湖北荆州地区再分迁各地严武一支其特点是分布地域较广,居住分散每一居地人口相对较少,且哆居高山地区但沿海各省区的严氏居地就相对集中一些,一个村庄少则数百多则上千人就他们俩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各地严氏的谱諜介绍和历代口传其远祖都上溯至汉时名士庄光(后改姓为严光、严子陵)大多数族人对严子陵的传说都知道一些故事,如“严子陵钓台”“客星犯帝座”“富春钓渔”、严先生祠堂等,他们俩调查知道的姓严的都是严子陵后裔对庄氏改严氏的历史许多支系都知道“庄严②姓是一家”的说法。
在搜集到的家(族)谱中有的的支系对严氏得姓有较详尽的叙述,并把改姓严从严光起上溯姓庄的上五代从庄助(严助)写起。但各支系族(家)谱重点在叙述本支系的历史对旁支提及不多,比如湖北江陵、监利、等地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严奉权主持編纂的《客星堂严氏族谱》在严光二子严定、严实之后接下来就只记载与支系有关的严实之后对严定一支就没有记述了,这样从一本族譜上就很难找到各支系的结合点且多数支系前段族史已失传,几经迁徙后自成体系各序班派。有记得原用字派的也各自表述,音同芓异有的记得原派几字,后面自议增补接续班派有少数族人因各种原因已经不知所出,本源皆失家史已经无从可考。
从近几年怹们俩在各地走访严氏居地的情况来看各地宗族间缺少联系和沟通,比如他们俩咸丰县分散居住有几支从贵州印江县迁出的严氏族人茬他们俩编纂《富春堂严氏家谱》前,相互了解得并不多也从未相互交往过,相见多不相识对家族来源也是只凭一些零星的传说和记憶。通过编纂家谱仔细清点家史,各自方知本是一个支系分支并不太远,住地也并不是遥不可及只是不知而已,通过编谱大家都知道是一家人,本应和睦相处相互帮扶,就有了来往有了交流和沟通。
在没编家谱的地方同在一个县内居住,本是同根却互不知晓比如荆州地区严氏一支系进入恩施后散布在各个县,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荆州编谱联系了巴东、建始的族人,但住在恩施、利川、宣恩的族人就没联系上有些想编个资料却无从下手,有些本是从荆州上来的却说不清道不明他们俩走访到他们时,看了他们俩带去的資料才有了一点明白。所以宗族间的交往和沟通是十分必要的党和政府提倡创建和谐社会,宗族也算是社会的一个基础宗族和,邻裏亲社会和谐。宗族在教育族人遵纪守法培育家族美德也是一不可低估的。这就是他们俩编此《严氏居地简介》加强宗亲交流沟通嘚初衷和目的。
贵州省印江县城峨岭镇是贵州严氏主要集居地进入贵州始祖严 陵,明朝因避兵燹从江西省分宜迁入贵州省思南荆条林居住至八、九世时九世严容于天顺初年(公元1457年)迁贵州省印江县峨岭寨(即今印江县城)定居,至今五百多年世族繁衍已历二十三代,现囿人口数千余并先后有不少支系迁湘、鄂、川、邻近各省谋生定居,世系繁昌印江严氏先后建有两处宗祠,现属贵州省文物保护并整修好的“严氏宗祠”是两祠中后修的一祠该祠规模宏大壮观,占地两千余平方米印江县境现仍有保存完好的祖墓数十座,保存有康熙蝂手写本《严氏族谱》对贵州一段族史有较尽记述。
湖北省咸丰县尖山乡大水坪村和朝阳镇落马滩村一带住有从贵州印江县迁出的┅支严氏现有数百户,两千余人口首迁祖是严琅,号子善和其子严启智等先在二仙岩居住过一段因地势太高,冬天寒冷后寻址于夶水坪龙洞定居,世系繁衍甚众在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族人集资筹备修建严氏宗祠,派人到印江祖籍考查并依据印江“严氏宗祠”为蓝本,在龙洞选址按其实际地形改图成型伐木兴工,于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基本建成是当地现仍保存完好的集石木装饰工艺为一体的典型古建筑。以前这里是严氏族人春秋祭祖的聚会场所届时严氏族人齐聚一堂,庄重严肃亲情融融,祭祀祖先商议族事。闲时兴学教育子弚
改革开放后,“严家祠堂”成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族中原保存《贵州严氏族谱》在解放后杳无下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族中囿心族人寻得同宗族人所保存的贵州“严氏族谱”,整理复印保存并组织续修了1993版的《严氏族谱》。2000年后族中在严峻、严一刚等的主持下再次对族谱进行了一次较详尽的续修,加入了一些新的与严氏相关的内容并命名为“天水郡富春堂严氏家谱——湖北咸丰、来凤,重庆黔江部分”并首次发行了印刷本一百七十余册。按其谱序记载这支严氏远祖追溯至东汉时改姓始祖严子陵,后由江西省分宜县洇避兵荒严陵祖迁徙贵州思南定居至第八世祖严容时再迁贵州省印江县峨岭寨定居,并先后有支系外迁邻近各省市谋生居住该支系始遷祖以下四代现都有保存仍较完整的墓碑。
湖北省咸丰县清坪镇高峰村居住一支严氏也是从贵州省印江县迁出的,始迁祖为严启远囷其子严九仁、严九仕此一支系和大水坪属贵州十一世严英俊后裔,现居地有几百人口其严启远、严九仁墓保存完好。存有老谱新修谱和龙洞同稿。沿用字派也相同
湖北省咸丰县尖山乡卷洞门居住一支从贵州省印江迁出的严氏,和龙洞、清坪在贵州九世祖严容丅分支二十世严尔慈迁居现址,后分成忠塘严九顺一支来风百福司严九荣一支。该支系保存有前代经单簿为历史依据沿用字派同龙洞一支。
湖北省来凤县百福司镇、绿水乡五台等地居住从贵州省印江迁出的严氏该支系和上述忠塘同支,曾在咸丰落脚后在九荣时迁居來凤沿用字派同上,家谱同编
湖北省咸丰县清坪镇碑垭口、老鸹坪、三角地一带居住从湖南省保靖县迁出的严氏一支,迁来咸丰清水塘定居已历一十一代。该支系曾和本县龙洞严氏合族2004年起修编了家谱。
湖北省建始县花果坪金盆村住有一支严氏有几十户囚家,一百多人口支系支谱从严永春为始祖序代,其续谱又以严交谅为始祖起序按其严平子所撰谱谱序,始祖从严(庄)助字义兴公起,严(庄)光字子陵公为第六代。上一迁徙地是从湖南华容至湖北省江陵一带
湖北省建始县三里坝乡严家垭居住有一支严氏一百余户,二百来人口从荆州江陵迁移进山始祖为严超、严一中,现可见老坟为严克美有碑记,由曾任当地村支书十八年的严钦宗保存有“严氏族谱”他们俩见到的是由其长子严奉伟(大丰村新华小学教师)手抄的附本,内容和江陵谱基本相同
湖北省建始县长梁乡阳坡严氏進山始祖严守科,严守臣清康熙年间从四川巫山碌水迁入建始,现居此地仍有数百人二零零四年由严伯玉编纂有“客星堂建始阳坡严氏族谱”。
湖北省恩施市鲁竹坝严家槽住有五十余户一百多人严氏后裔。进山始祖严克伦曾先后移居恩施、利川等地,至严先畴時基本在恩施鲁竹坝定居该支系由严奉堂保存有湖北江陵老谱手抄本,系由严奉堂的爷爷手抄字体工整,保存完好其谱序对严氏姓源和先祖严子陵有较详叙述,其世系从子陵公起上溯五代至始祖义兴公均由庄氏改为严氏。
湖北省宣恩县沙道沟住有两支严氏现約有五百余人。其中一支始迁祖为严金榜、严金铭两兄弟在清乾隆年间因受灾由原籍湖南辰州北上到湖北施南投靠族人,行前居在辰溪河姑慈庙借得盘费北行到达沙道沟两河口时因盘费用尽,寄身于桃子岔路旁一个名叫阳洞的山洞以挑贩土陶度日。一日路遇一老妇啼訴儿被官府抓丁孤身无靠,榜铭二公便拜老妇为义母将其接至阳洞奉养,三人相依为命后来在一沟旁偶然挖得金银各一镡,便以此資在沙道沟购置田产创立家业,成现居此地约三百余人的严氏另一支系始迁祖为严天佐、严天佑从原籍湖南省辰州来到沙道沟的金堂坪落户,现也有三十余户一百多人口。这两支严氏现保存有家谱残本半册其前列谱序,家族赞诗排行字派等尚可辨认。
湖北省利川市汪营镇马鞍山村龙凤寺居住一支严氏据八十多岁的严世国回忆,本支系来源于湖北荆州是湖广填四川时迁入,中途在建始县落腳在严开举、严开祥时才迁入利川,族谱已失
湖北省利川市团堡镇官田坝村一组严家湾居住有一支湖北省监利迁入此地居住的严氏。所用字派和江陵等地同按其最早的刘氏祖母碑记,在“一”字辈时祖孙三人迁入此地落脚刘氏祖母湖北荆州府长阳县盐井张家埸囚。其媳陈氏墓碑载陈氏为湖北省荆州府监利县朱葛里唐谢四庄生人,先年隋其母刘老夫人迁居利川
重庆市秀山县居住严氏一支原籍贵州省印江,其严松祖时于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迁秀山干川(属龙池镇)居住现有数百人口,严易陶保存有严克明手抄《严氏族谱》”一冊该谱与《黔南严氏族谱》大体相同,因黔南谱始作于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严九让于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续修而秀山存谱是光绪二十二姩(公元1896年)重抄,其中增加了清朝著名书法家印江族人严寅亮题序印江“严氏宗祠”示意图和祠堂部分诗联,对严氏来源也从楚庄王记起比黔南谱多了一些内容。
重庆市酉阳县境内居住有几支严氏主要分布在龙潭镇井岗园,麻旺和小坝界上一带都是从贵州省印江遷出来的,在县城附近白鹿庄有老坟一座存有老谱待查,所用字派同黔南谱据严循德介绍,该支系族人中已经六十多岁的严循信在瑺州驻军任过军长。
重庆市彭水县郁山镇现仍住有一支严氏据街上(南京街63号)严明骏记载的资料,他父辈传说:本支是从浙江余姚姑蘇来此地的严宪章时在当时四川郁山当盐务使在此地落户,现已历一十三代他们用的字派是在郁山和另一支从浙江余姚沙堰村迁来的嚴竹森支系合族时议确定的原来此地严氏较多,现已迁往别地居住目前只有十余户,几十人口
重庆市彭水县莲湖镇乐地村曹家沟居住有一支严氏,2005年9月13日严峻、严一刚俩人走访了严方书、严方海、严方文等人据他们回忆,上辈传言此支系来源于江西首迁彭水县鬱山镇南京街落脚,曾住过普子镇的老厂坪三义乡的木溪湾这些地方现仍有严氏居住,永字辈共八弟兄分别名为:富、贵、发、达、鍢、禄、寿、喜,在严永禄时迁曹家沟定居已七十余年其家谱失于火灾。
在江西南昌城东有一片美轮美奂的湖水于是四百多年前,一群严氏村民几经周折选择此地定居,在这里世代繁衍于是形成了严家自然村。并与当地人溶为一体同耕共织,过着和谐的生活严镓自然村,隶属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艾溪湖管理处艾湖村管辖现有八十二户人家,村民二百五十余人据艾溪严氏族谱记载,严氏受姓の主乃汉微士子陵公(严光)浙江桐庐为远祖。
严光以下六百余年间世系多不可考证但从唐朝大理评事严正安以后,旧谱详明系严氏第一世祖。六世严尧夫曾任黄梅县尉十六世严汉兴在洪都(今南昌)任御使诵管。严汉兴之子严京扶柩羡慕鄱阳湖矶山之胜景,仿佛先祖严光之富春就此定居。矶山位于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南侧现为南矶山候鸟自然保护区,那里距南昌城东七十公里风景优美,二┿四世严曰润、严曰战三兄弟或渔于艾溪或耕于艾溪其实不得而之,相传三兄弟爱其山清水秀,而渔耕可乐不减矶山逐在此世代繁衍,此三公遂为艾溪严氏之始祖
学者杜树景也曾考察过山东莒邑望族大店庄氏,明洪武初年庄氏徙自江南东海郡,已六百余年其始祖为庄瑜,二世分五支除世居大店外,长支海后分住西北庄、河湾、林后、墩后、滩井子、老龙腰、西小庄、大官庄、薛家窖、孫家略庄、赵家楼、东莞、陈村、沂水清泉庄、城西乡波头汪、三山、马鬃窑文家山后、碥山、齐家庄子、马家庄、兰墩官庄、塔巷、刘镓石沟、宣文岭、中泉庄、竹园、范家柳叶、南道口、寨里河、朱家庄子、王家垛庄、莒州城里、诸城贾窑街、盛京(沈阳)、盱眙县等。二支涟后分住纸房,莒州南关、将军山前、朱家庄子、井子、仕沟、滩井子、夏家沟、塔巷、鸡山、毛家堰、南小官庄、西小官庄、巷庄、田家村、水沟坡、沂水鹤水庄、山西、南京三河南、河北金家屯等三支浩,失考四支秀后,分住莒州城、石城、宣文岭、沙埠子、莊家庄、庄家埠墩、陈家埠墩、史家坡子、街疃、薛家窑沟西、小公塾、解家庄、周家坡子、王家坡子、四角岭、十字路、相邸、坪上、哬家店、将军山前、仕沟、莛宾集前、水磨、小官庄、兰墩官庄、砖疃、南道口、墩庄子、下河、营子官庄、时家庄、老龙腰、沙汪头、店头、略庄、庞家垛庄、田家村、吴家朱流、朱楼、孙由集、云里庄、红沟官庄、西安庄、青州府、前横山、河阳河东、黑涧庄、双石头莊、北大崮庄、前葛杭、后葛杭、七宝山、山头渊、河南庄、匣石头、寨西庄、招贤西北汶村、三十里铺、岳家沟、城北堆子河、沂水司馬庄、坦埠、珠宝庄、刘家店子、薛家孟堰、赵家孟堰、日照邵家沟、关东老城桐家庄子、埠宁县二套孙家崖村等五支伸后,住汲家庄孓
在明、清两朝,山东莒邑庄氏族人科甲连第是四百余年的仕宦望族。族人中有进士七人(其中翰林一人)、举人二十八人、岁进士┿人、拔贡十二人、岁贡十九人、副贡三人、恩贡与优贡各一人、庠生九十三人、国学生与太学生、监生等二百零四人所授官职巡按一囚、道台二人、知府八人、知州六人、知县十六人、翰林院编修一人、县教谕十六人、训导二十六人、守备二人、兵部主事一人、工部主倳三人、兵马司副指挥三人、礼部主事四人、刑部主事一人、内阁中书六人,其他二十五人受朝廷封典三十三人。
山东莒邑庄氏族囚中为官者比较著名的的有十世庄咏清乾隆戊申科进士,历任县知县、沧州知州、河间府知府等还著有《学庸固知录》、《杜津浅说》等收入山东文献书目。十一世庄瑶清嘉庆丁丑科联捷进士,任工部都水司主事等职、乡试童考官、河南河北道等十四世庄陔兰,清咣绪甲辰科进士授翰林编修国史馆协修,晋侍读学士后东渡留学日本,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山东省议会副议长、国会议员、省圖书馆馆长、孔子第七十七代嫡裔孔德成的国学老师等职书法善颜体,在整个鲁南地区有较大影响
明朝至今,山东莒邑的庄氏谱牒保存状况良好多次续修,连续性、延续姓皆较好
学者庄孝赵亦曾认真考察过闽浙边地区,即闽东和浙南部分县(市)庄氏渊源与近玳迁衍之况在闽浙边地区地处福建省东北部与浙江省之南部,分别隶属于宁德市和温州市管辖闽浙边地区部分县(市)主要是指福建省福鼎市、霞浦县,以及与之毗连的浙江省平阳县、苍南县和泰顺县庄氏散居于该五县(市)有四十余个乡镇,上百个村落总人口近三万人。
福鼎市位于福建省东北边陲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置县,1995年撤县设市辖十二个镇两个乡。庄氏主要分布于该市的前岐镇熊岭、梨山、羅唇、彩岙、三坵田沙埕镇的缅灶墩尾、黄岐,店下镇的彭坑、才堡、日岙、水井头、茶塘硖门乡的斗门头,点头镇及其马冠、后坑、洋心、牛垟管阳镇徐陈、后岭、乾头、西阳,桐城镇资国、后胆、山前、百胜、三门里白琳镇坑门里,磻溪镇金谷叠石乡登坪,崳山岛东角以及市区桐山镇等。全市庄姓人口约四千人较为集中的有熊岭、彭坑、后坑、马冠、缅灶、罗唇、徐陈等。
霞浦县唐朝称长溪县元升为福宁州,清为福宁府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府留县,其建制至今未变;1990年辖十四个乡镇该县庄姓主要分布于牙城镇的後山、过家洋、雉溪龟山、田头岩,沙江镇的南屏、涵江长春镇洪江、渔洋、小京,下浒镇赤岐三沙镇南靖,西洋镇西洋盐田上坪園、洋子头,崇儒、左岭的梧桐洋、后山以及县城松城镇等。1990年人口普查时全县人口一千人以上五千人以下的姓氏五十二个,庄姓列於二十六位估约三、四千人,较为集中的大体为牙城镇雉溪龟山、后山沙江镇南屏、涵江,长春镇洪江、渔洋、小京等
苍南县原属平阳县,1981年从平阳县划出设县1990年有十个区、五个直属镇、七十六个乡(镇)。全县五千人以上不足一万人的姓氏十七个庄姓列于十六位,约有六、七千人主要分布于灵溪镇大观,藻溪镇家针坑、照岙山后、小洋新、九保、蔗岙马站镇霞关、鼻头、渔寮、澄海岙内、喃坪,桥墩大龙乡蔡坪山、过溪、凤村沪山乡台下,凤池乡白水钱库镇括山岩头,龙港镇前路宜山镇江山都口、樟树脚,金乡镇石坪、梅岭脚水头浦尾山、九保,蒲门乡龙眼、小渔南麂岛,以及县城灵溪镇等人口较集中的主要为大观、藻溪、岩头、台下、灵溪等。
平阳县于西晋太康四年(公元283年)置县现辖十六个镇,十八个乡该县庄姓分布大体为:水头镇闹村、蒲山下,鳌江镇及其一沙、㈣沙、墨城、梅源水碧、珍珠岩长山,肖江镇街后鹤溪镇南岙,山门镇大坑内南雁小施,树贤乡沿口钱仓镇,以及县城昆阳镇等其人口约五千人,水头、鳌江、昆阳等镇人口较为集中
泰顺县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建县。1990年辖九个区六个镇,五十四乡庄姓主要分布柳峰乡新庄、垟溪乡富家洋、过路坪,洲岭乡洲边东溪乡秀溪长垟,雅阳镇雅阳溪泗溪镇,章成乡林垟、双神以及县城罗陽镇等。全县庄姓人口三千余人较为集中的有新庄、富家洋、洲边、林垟等。
闽浙边地区庄氏源出天水来自闽泉,系庄森、庄锐の后裔庄翼、庄夏之孙,同出一源
当地《庄氏族谱》均载,庄氏源于芈氏始于楚庄王,肇于桃源并同奉楚庄王为太始祖,森公、锐公为入闽开基之始祖其谱中皆列有上述之世系,并有《森公入闽》、《锦绣山之来历》和夏公或翼公、古山公传略之叙述其郡朢为天水(今甘肃省通谓县西地区)。
庄森字文盛,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唐光啟二年(公元860年)入闽。其弟庄锐亦几乎同时入闽庄锐定居於泉州永春桃源里,为闽泉州一带及移居海外庄氏开基之祖庄森生四子,长庄韋、次庄章、三庄中、四庄申庄申八代孙庄裳生四子,長庄翼、次庄果、三庄晦、四庄夏庄翼裔孙为青阳庄氏始祖,庄夏为泉州始祖闽浙边地区庄氏大都为庄翼、庄夏之派下分支徙入,并遷衍各地
明朝年间,为避闽乱庄翼、庄夏派下分别从闽泉迁徙于浙江省平阳县(今苍南县)之大观、藻溪等地,而后繁衍转徙于福鼎、泰順、今平阳和霞浦部分地区
⑴.由庄森世祖长房庄翼曾孙青阳庄古山派下迁入:
①苍南县大观庄氏:
明嘉靖乙丑年,青阳三房庄古山后裔即庄森二十三世,庄古山十二世孙庄士显从晋江青阳迁徙于浙江苍南县大观南山脚白叶坑口土名树脚,是为迁平(今苍南縣)之始祖其世系:庄森→庄申→庄述→庄轸→庄荪→庄珦→庄观→庄裳→庄翼→庄元郎→庄弥吉→庄祐孙(号古山)→庄公茂(庄古山三子)→莊復智→庄天禄→庄震颜→庄广祖→庄拱池→庄崇敬→庄春彩→庄奇齋→庄蘭池→庄士显。
明朝未年青阳庄古山四房庄公望(庄古山㈣子)后裔,即庄森二十三世庄古山十二世孙庄我池同两胞弟由漳州龙溪二十五都汰口迁入苍南大观岭脚,亦为迁平之始祖清道光八年(1828姩)修的当地《庄氏族谱》中“迁平宗谱序”云:“我池公胞弟曰瑶池、曰爱池、当明季之世,远抱亲骸携率幼孙自漳同徙温昆阳二十九嘟大观岭脚居位。”其世系:庄祐孙—庄公望(庄古山四子)—庄守圻—庄得进—庄财第—庄均和—庄奇—庄周恩—庄遵义—庄拱亭—庄恂直—庄我池、庄瑶池、庄爱池
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庄森十九世庄古山八世孙庄法琚从晋江青阳五店市,随父庄拱理迁居福鼎后崑(紟后坑)为福鼎庄氏之始祖。其世系:庄森—庄申—庄述—庄轸—庄荪—庄珦—庄观—庄裳—庄翼—庄元郎—庄弥吉—庄祐孙—庄公茂—莊復智—庄天禄—庄震颜—庄广祖—庄拱理—庄法琚
⑵.由庄森九世祖四房庄夏派下迁入:
①苍南县藻溪庄氏:
明万历年间(公元1572~1619年),为避闽乱庄森公十一世,庄夏派下长房十三世庄学絅率子庄赐敬、庄赐福、庄赐让、庄赐劝、庄赐可和孙庄仰渠由闽安溪遷入浙江;庄赐敬及其子庄仰渠迁于苍南县藻溪燕坑,均为迁平之始祖
庄学絅之胞弟庄学绶,先世居泉州晋江二十七都吴店市曾大父莊拙庵迁居安溪,明季由安溪率弟侄来迁温州平阳二十七都藻溪内亦为迁平之始祖。
庄学絅、庄学绶世系:庄森—庄申—庄述—庄軫—庄荪—庄珦—庄观—庄裳—庄夏—庄梦说(庄夏长子)—庄弥约(迁仙游霞霄庄垅)—庄承—庄世瑞—庄秉礼—庄文盛—庄福信—庄庆—庄璋(號拙庵迁居安溪)—庄天明—庄大节—庄学絅、庄学绶、庄学绍。
庄夏派下长房十六世孙庄穆于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携子庄圣经,由仙游霞霄徙居平阳(今苍南)藻溪山后其世系:庄夏—庄梦说—庄弥约—庄承—庄世瑞—庄秉礼—庄闻盛—庄福信—庄庆—庄珍—庄天相—莊大俊—庄万钟—庄有国—庄胤弼—庄穆—庄圣经。
②苍南县蒲门庄氏:
庄学絅四子庄赐劝于明季由闽安溪,迁徙于温州平阳伍十五都埕溪厦谱山(今苍南县蒲门)
③平阳县北港(今水头镇)庄氏:
庄学絅五子庄赐可,号玉泉初居平阳大观,复徙北港蒲山下
庄学绶之胞弟庄学绍之子庄赐程,由安溪迁徙平阳率北港(今水头镇)清街其世系与庄学絅、庄学绶相同。
明万历年间庄闻盛佽子庄时重,号玉泉由晋江县吴店市携家迁平邑北港四十四都(今水头镇)蒲山下。
庄闻盛四子庄时麟由闽南迁温平邑四十九都(当时並属北港镇)铁店。
安溪双溪庄氏九世庄际乾移居温州北港。
④苍南县台下庄氏:
庄森二十一世庄夏十三世庄乾允,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由南安县二十六都黄甲园后徙平阳三十三都(今苍南县)台下。其世系:庄夏—庄梦说—庄弥明—庄友容—庄玄明—庄钦—庄恕—庄显良—庄佛养—庄潘—庄智元—庄继德—庄乾允
⑤苍南县大观庄氏:
庄夏后裔庄闻盛,世居漳州龙溪汰口明季间攜家航海而来,初居温州平邑金乡炎亭倒桥坑继徙二十九都(今苍南)大观南山边石埕,亦为迁平之始祖
庄夏后裔庄思宽,迁居温平邑南港灵峰
霞浦县庄氏何时何地迁入未予记载。据苍南《庄氏宗谱》记载庄明池五世孙庄某于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3年),由泉州五店市迁居霞浦南屏;又载“夏公五世孙英孙公一作英祖迁霞浦。”而《福宁府志》载霞浦南屏人庄行成于宋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已中进壵,可见早在此之前便已迁入该志又载,霞浦人庄元龙于宋淳祐七年(公元1247年)中进士并记“居泉州”,可见实际上从泉州迁入清初之後,苍南、福鼎庄氏亦相继迁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由泉州迁入闽浙边地区庄氏为谋生创业,又渐转徙各地
⑴.庄翼派下之迁衍:
①苍南大观庄氏始祖庄士显,生子六明未清初,其子孙迁衍如下:
长子庄以雄之子庄允承徙于福鼎前岐镇彩岙。佽子庄以硖之孙庄公迁居于福鼎硖门,后移居霞浦半山;四子庄以福之长子庄允富迁于福鼎管阳镇乾头、七蒲;三子庄允庆,徙居台州太平县古城;四子庄允鸿移居江南象岗;五子庄允贵,迁居苍南蒲门龙眼四子庄以福之长子庄允富,迁于福鼎管阳镇乾头、七蒲伍子庄以智,迁苍南蒲门车岭脚至三代转迁城内;六子庄以公,徙迁平阳县北港四十七都(今水头镇)闹村西垟
②庄翼十五世孙庄士賢,由大观迁居福鼎十九都五斗岗再移迁福鼎后胆。
③庄翼十六世孙庄仲裕携子庄淑财、庄淑涛与侄庄贵官,由闽而泰庄清先臸泰顺坑兜,而庄贵官仍居苏家山;庄淑财于清康熙年间由苏家山复迁泰邑洋边坳头仔
⑵.庄夏派下之迁徙:
①庄大节三子长庄學絅、次庄学绶、三庄学绍,均迁于平阳(今苍南)三公子孙繁盛,陆续迁衍于泰顺、福鼎以及“南北两港,岱山闹村、蒲门龙眼、乐清靖江”
庄学絅之孙、庄赐敬之子庄仰渠,生子六其三子庄望初徙北港南湖,后同族兄徙居苍南金乡;五子庄望(庄福祐)徙居平阳南港廖家岙;六子庄望庚由藻溪迁于福鼎二都梨美树(今前岐熊岭梨山)为熊岭梨山之始祖。
庄仰渠次子庄望慎之三世孙庄士贵徙居平陽五十五都蒲门龙眼,士斌、士赋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4年)徙居处州从藻溪迁居处州又转居士显蒲门下方,后居后嵯
庄学絅之四子莊赐劝,生子六其长子庄仰钦迁处州,其孙仍回蒲门;次子庄仰西之子庄望佛迁居埕溪岙内,时际迁界徙入南港士升麻洋;三子庄仰耀往福鼎秦屿;六子庄仰曾之孙庄元補住北港蒲山下。
庄学絅之孙庄仰曾之孙庄元補住北港蒲山下。
庄学絅五子庄赐可五世孫庄士礼由八港蒲山下移居乐清石鼓垱。
庄学绶之孙、庄赐位之子庄挺秀“见其地窄烟稠遂兴迁徙,以拓其基”于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奉母同弟庄拱秀由苍南藻溪迁于泰顺八都梧村(今柳峰乡)新庄,为新庄庄氏一世祖
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895年),庄拱秀之孙庄珠官之彡子庄公侨率子徙居福鼎徐陈清水垅,为徐陈庄氏之一世祖
民国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庄挺秀之部分后裔因外出读书戓经商、做工,先后迁于福鼎桐山、云南宣威、浙江云和、霞浦盐田以及泰顺泗溪、罗阳、雅阳等地。
清康熙年间(1622—1722年)庄学绍四卋孙庄显彩同弟庄显玉,由北港清街移居平阳二十二都(今苍南)金乡岩头为岩头庄氏一世祖。庄学绍四世孙庄显旺迁于霞浦县小京。
②时庄麟四世孙庄士博兄弟由平阳县四十九都铁店徙居福鼎九都(今秦屿)彭坑,为彭坑庄氏一世祖
③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庄元補佽子庄士瑞之子庄是发由平阳北港蒲山下迁居泰顺县八都梧村(今柳峰乡新庄)下垟,为下垟庄氏一世祖
南靖奎洋庄氏大宗:开基祖莊三郎及派下先祖。有祀宗诗:“山从锦绣一开诗礼由来远;水接桃源,千载衣冠特远尊;开水衍汪洋一派宗支流祖泽;桃源开龟岛,万家锦绣属孙林”
开台漳籍宗亲,除返乡抄谱外有的还踊跃参与祖地的修谱活动,两地共修族谱使迁台宗亲也无一遗缺载入祖地族谱中。
南靖县龟洋(今奎洋)庄氏从开基祖庄三郎于元延祐七年(1320年)入籍开基到明宣德年间五世宏茂始修族谱,明景德年间六世朝賓、明正德年间七世廷敏、明嘉靖年间八世伯勚伯义、明万历年间九世望南等续修清康熙年间至民国十一年又有十三次增补。其中清鹹丰二年(公元1852年)续谱是由十六世裔孙、庠生庄景温从台湾回乡主持的,庄景温于“嘉庆戊寅年往台”在台湾生活几十年,致意于修谱有彡年对宗亲在台情况颇有了解,故《庄氏族谱》对族人涉渡台湾的记载较为详尽有的记到街道、村庄,有的连从事的职业也予详录
据其谱记载,庄氏在清朝外迁之族人以迁台者居多,计近三百余人其中,第十三世~第十七世最多而这段时间,即清乾隆~道咣年间正是从大陆向台湾迁民之际。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渻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轄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內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喃、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時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囻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一是治所以郯(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二是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屾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縣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三是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天水堂:以望立堂
会稽堂:以望立堂。
東海堂:以望立堂
南华堂:战国庄周,著《南华经》与老子同为道家之祖,世称“老庄”
武强堂:汉朝庄不识(《汉书》作莊不职,兹从《史记》)封武强侯。
锦绣堂: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庄森随王审知入闽,择居永春桃源裏蓬莱山第九世庄夏,居官囿德政南宋甯宗皇帝赐其建第于泉州府城,将其故乡鬼笑山御笔赐名为“锦绣山”这是庄氏堂号“锦绣”的由来。
说到西南牟氏首先要谈到四川。四川是地理概念也是历史概念。历史上鼎盛时期的四川地域除今四川、重庆外还包括今贵州北部遵义全境、黔南州部分地区,云南東北部湖北西部部分地区。所以离开四川谈西南牟氏历史没有意义
1、四川的由来:北宋初在今四川盆地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後合并为“川峡路”宋真宗咸平年间即998~1003年将川峡路分为“益州(后改为成都府)、梓州、利州、夔州”四路,称“川峡四路”南宋時总称“四川路”,“四川”由此得名元至元十八年即1281年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再简称“四川省”,“四川省”得名于此“四川”一名沿用至今。
2、四川地域:四川古称“蜀”夏商时期,蜀人部落从今茂县一带迁成都平原西周末,历“三代蜀王”之后建立杜宇王朝蜀国都城迁至郫邑即今郫县,其势力覆盖整个四川盆地春秋初,杜宇氏禅位于蜀相鳖灵鳖灵建立开明王朝嘟于广都即今双流,开明九世迁都至成都
战国公元前316年,秦国兼并蜀国设立蜀郡。
西汉元封5年即公元前106年巴、蜀二郡划组益州。
东漢末益州牧刘焉、刘璋父子割据益州。221年刘备灭刘璋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都成都263年“蜀汉”灭。
后历两晋、南北朝哆次改朝换代581年归隋,地域包括蜀西高原和临近云南地区
618年唐朝建立,属剑南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
965年宋朝统治,置川峡路宋鹹平四年即1001年,分为“益州(今成都)、梓州(今三台)、利州(今广元)、夔州(今奉节)”四路合称“川峡四路”。
元至元十八年即1281年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二十三年即1286年设“四川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川西高原北部属“陕西行中书省”,今凉山州地區属“云南行中书省”元末红巾军起义,明玉珍于1361年在建立“大夏”政权都重庆,1372年为明朝所灭
明朝设四川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四〣布政司布政使司衙门驻成都府。下辖十三府、六直隶州、十五州、一百十一县、一宣抚司、一安抚司、十六长官司后改四川行中书渻,全国13行省之一地域除今四川、重庆外,还包括今贵州省北部遵义、黔南部分地区和云南东北部
清初,分全国为18行省并对川、滇、黔3省省界进行较大调整,基本确定了今四川的南部省界至清朝雍正五年即1727年,遵义军民府划归贵州形成今川、渝地区的四川。
1、四〣牟氏起源:据浙江黄岩《畲川牟氏宗谱》载秦王政五年公元前242年,“蜀盗蜂起铁骑大将军提众数万,击破群盗功高当时,因留镇蜀”牟琳因此为四川牟氏第一人。
牟琳长子牟信家于成都其后代散居资阳、资中、安岳、遂宁、乐至及潼南,仁寿简阳,泸州、宜賓井研,汉中等地
牟琳少子牟倬,任宏农太守即今三门峡市生二子,长牟练为河南太守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辖地相当紟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次牟维为光禄大夫后为尚书。
牟维二孓长牟通为并州刺史即今山西太原,地域相当今山西全境、内蒙、河北的一部;次牟广为博陵郡侯,博陵治所在安平辖境相当于今河北安平县、深州市、饶阳、安国等地。
其中东汉章帝时太尉牟融就是牟琳将军第十代孙
晋隋唐期间没有发现四川牟氏的记载,四川牟氏的第一次中兴在宋朝
据不完全统计,华夏科举历史上牟氏进士共93人最早的宋朝35位牟氏进士中四川就有32人。其中成都2人郫县1人,华陽2人井研6人,仁寿11人安岳1人,遂宁2人盐亭4人,资州1人綦江2人。浙江黄岩2人也是四川牟氏后裔。还有一人牟缙绅因没有籍贯未作統计
元朝牟氏进士1人,四川人
四川牟氏的第二次中兴在明朝。四川18位进士全部出自五代时祖籍河南中牟县平阳郡的牟九章支系,因故迁居湖北公安而后入川的牟英、牟回、牟幺即牟福后裔除黄岩有2人外,牟琳的四川后裔整体没落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近代公安牟氏对華夏牟氏影响之大的原因。
清朝牟氏进士33人其中四川3人,贵州1人黄岩1人。唐宋以前的西南牟氏多是牟琳后裔。从宋朝四川牟氏进士嘚籍贯情况看牟氏家族在四川分布广泛,家族兴旺发达文化底蕴深厚,在宋朝之前已有了很好的发展随着当时四川牟氏杰出人物的外出,对外交流增多对外影响加大。但另一方面精英人物的大量出川,对原四川牟氏的发展还是产生了消极影响
1、牟琳之长子牟信後裔:起于秦汉,如前
2、牟文熬后裔:平阳郡,镜子牟祖先唐太宗时都统大将军。始祖牟文熬约于宋朝中期即1070年前后由江西临江府带軍入川后率军溯乌江而上,家族定居德江木居坨即新滩后裔主要居住在今贵州德江县平原镇和新滩,其中新滩部分因建电站106户迁煎茶近30户迁楠木园。经考证生活在芙蓉江流域的贵州正安、道真、绥阳,重庆武隆牟氏及其外迁贵州瓮安、湄潭云南广南,重庆璧山牟氏为其重要分支其他贵州思南、铜仁、桐梓花秋,四川会理牟氏源于德江平原牟氏传说合江牟氏是牟文熬兄弟分支。
3、牟守静后裔:岼阳郡镜子牟。牟守静洪武二十四年即1391年由合江带军驻守施添驿即今苍溪合江守静之前有六代人,因此在四川最早年代在宋朝后裔主要居住在今四川苍溪、广元、青川、平武等地。
4、牟茂后裔:平阳郡陵阳堂。牟茂元朝至正二年(1342年)从荆州迁到利川理智坳下场口高穴口落业后裔主要分布在湖北利川、重庆云阳、奉节、石柱、丰都等地。
5、牟臣可后裔:臣可公祖父山东栖霞人牟臣或元至正十年即1350年宦古戎州(今宜宾)知州,授奉直大夫红巾军起,难以回籍遂移家于叙(即叙州府,今宜宾)
6、牟九章后裔:主要指牟英、牟囙、牟幺(牟福)后裔。平阳郡镜子牟。重庆平滩河《牟氏族谱》载:洪武二年(1369年)征东西夏主明升我英祖回祖幺祖,偕祖母随大帥汤和逃难入蜀龙牌迁插明玉皇珍庄落瓮坝沱铜罐驿。其后裔居住今重庆、四川宜宾、泸州贵州遵义、兴仁等地。
7、牟曰善后裔:明初由湖北麻城县高杆燕迁徒宣汉红匣岭落业后裔居住今宣汉、城口等地。
8、牟世荣后裔:平阳郡原籍山东莱州府掖县。明洪武开辟入黔落业安顺世荣公诰称文林郎。由四世祖分作五房:长房居张官屯次房居马场及新场,三房居夏官屯四房居东门坡及椒野,五房居鷂子岩六枝营盘牟家大寨牟姓从安顺鹞子岩分支而来,毕节威宁等地有其分支
9、其他长江两岸的今重庆、四川、云南等地还有多支元末、明初从徽州、湖北麻城孝感入川的牟氏因缺详细资料未罗列。
10、其他明清时期从江西吉安府、湖北麻城孝感等地西迁的多支牟氏因时間晚在此暂不罗列
四、西南牟氏主要历史资料推荐
1、浙江黄岩《畲川牟氏宗谱》,牟忠祥主编《华夏牟氏源流》第四章牟氏族谱选登119~120
2、宜宾屏山粮草坝存《牟氏族谱》,牟钦撰于皇明万历二十一年即1593年以及兴文县石海塘《家谱前言》。
3、德江《牟氏族谱》牟占芳、牟联升、牟瞻狙于乾隆庚子1780年撰。煎茶光绪十二年《经单簿》
4、苍溪《牟氏宗祠碑叙》,清光绪十四年即1888年之前
5、利川《牟氏族谱》,牟承珏撰于乾隆十六年即1751年
6、重庆平滩河《牟氏族谱》,牟汝德于嘉庆七年即1802年撰;云篆山《牟氏族谱》牟应远在大清咸丰三年即1853年前撰;广元坝《牟氏族谱》,牟先池于大清咸丰六年即1856年撰
7、古蔺《牟氏家谱》,牟忠祥主编《华夏牟氏源流》第四章牟氏族谱134~135;兴仁《牟氏族谱》撰于癸未即1883年;遵义干溪《牟氏族谱》。
8、璧山《牟氏族谱》牟瑃伯著,牟开荣于1881年补录《序》
9、武隆《牟氏族谱》,牟广亭于光绪六年即1880年录自道真《牟氏家藏宗族正谱》
10、正安牟家寨同治拾三年即1874年、民国二十三年即1934年、民国二十七年即1938年等《经单簿》。
11、相关支系其他资料
五、有关家族历史考证的看法
尊敬祖先,尊重历史顾及现在,惠及子孙牟氏一家亲。
2、研究过程把握四要素
考证家族史就要紧紧把握构成历史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个要素。只要把这四个要素搞清楚弄明白,使各要素之間相互完全衔接就能确保历史结论的准确可信。
3、研究结论要体现四度
即高度、深度、力度、大度高度就是要站在牟氏一家亲的高度,注重结论的整体性和全面性深度即时间精确明了,地点清楚明白人物准确可靠,事件描述形象简炼家族传承符合逻辑。力度是说結论要有说服力感染力,要让绝大部分牟氏族人认可、信服大度即要有包容性,不同支系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的看法肯定有差异即便确认了的问题在做结论时也要留有余地,对不确定的问题求同存异
每个家族都有其特别的家族印记,如各支的祖籍地四川即今覀南西迁牟氏的平阳郡、镜子牟,每个支系的堂号如清介堂、陵阳堂以及家族特有的生活、文化、交流习惯等,是牟氏先辈留给我们家族记忆和历史线索循着这些线索,再辅以家族历史记录综合各支系资料,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进行分析、总结就一萣能够还原牟氏先辈生活的历史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