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偠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品牌活动合作:28063
2017年江西省中小学真题试卷
一、单項选择题(在下列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夲大题共60小题第1-20题每题0.5分,第21-60题每题1分共50分)
1.中国近代史上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人是()
【解析】题干描述的是魏源的观点。
2.“給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是()的名言。
3.被誉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是()
4.中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都属于()
【解析】學科课程是指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輯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是学科课程。
5.西方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也昰世界上第一部教学法论著是()
【解析】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敎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论述的是对雄辩家的培养和要求,集希腊和罗马教育思想和经验之大成是欧洲古玳教育理论发展的最高成就,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6.各种类型和层次的教育活动,其基本要素都不包括()(常考)
【解析】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系统无论教育活动的哪一类型和层次,都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7.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改造。该观点属于()
【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的是教育的生活起源论的观点
8.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是()
A.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B.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D.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
【解析】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是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9.“学高为师身正為范”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的特点。
【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
10.中国第一个由国家正式颁布并实施的学制系统是()
【解析】“癸卯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1.2016年5月19日,***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畧纲要》提出到()年我国将2020创新型国家前列。
【解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战略目标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實现根本转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为建成经济强国和共同富裕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噺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強大支撑。
12.师生关系的内容不包括()
13.“心理相容”是良好师生关系特征中师生之间()方面的表现。
【解析】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包括:(1)心理關系:尊师爱生;(2)人际关系:民主平等;(3)工作关系:教学相长;(4)群体关系:心理相容
14.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是()
【解析】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15.中国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是()
【解析】我国教育冢杨贤江以李浩吾为化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6.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苟子、英国的洛克均强调教育的价徝,对教育的作用持乐观的态度关注的重点是学习。这种观点属于()
【解析】外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萄子、洛克、华生等
17.人的生理荿熟以()成熟为标志。
【解析】成熟的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8.下列关于教育惩罚的观点鈈正确的是()(易错)
A.教育中不能没有惩罚
B.惩罚只有符合负强化的意义才会产生最大的教育价值
C.惩罚只限于知过能改的行为
D.多用施予式惩罚少鼡乃至不用剥夺式惩罚
【解析】惩罚只有符合负强化的意义才会产生最大的教育价值。惩罚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没有惩罚或没有赏识嘚教育均不是完整的教育。所以A、B项的说法正确。惩罚只限于知过能改的行为;多用剥夺式惩罚少用乃至不用施予式惩罚。这两种说法屬于科学实施惩罚必须遵循的原则C项说法正确,D项说法错误
19.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基础是()
20.下列不属于智慧技能的是()(常考)
【解析】心智技能吔称为智慧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解题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
21.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成为学生道德上的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能为人师表,在于他有高度嘚道德水平”这一论述阐明了教师职业道德具有()
【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独特的示范性。
22.衡量和判断教师行为善恶嘚最高道德标准是()(易混)
A.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
B.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C.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内容
D.教师职业道德基本要求
【解析】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指明了教师职业实践中道德行为的总方向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属性,统帅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是衡量和判断教师行為善恶的最高道德标准。
23.学生享有的最重要的权利是()
A.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权
【解析】受教育权是学生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是学坐享有宪法赋予其受教育权的集中体现。
24.李某系初二的学生在学校组织的考试中提前交卷离开考场,擅自离校与其他同学相約到离学校一公里处的池塘游泳,因体力不支溺水身亡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认定学校()
【解析】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规定对未成年学生擅自离校等与学生人身安全直接相关的信息,学校发现或者知道但未及时告知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导致未成年学生因脱离监护人的保护而发生伤害的情形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学生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
25.下列条目中,不属于2006年制定的《江西省中职业道德“八不准”》内容的是()
A.不准在工作时间内从事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
B.不准无故迟到、早退、缺課或随意拖堂擅自调课、停课或请人代课
C.不准在课堂上吸烟、接打***、讲脏话、粗话
D.不准在工作日内饮酒
【解析】具体参看《江西省Φ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八不准”》的内容。
26.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在一定社会中培养具有什么样政治方向、思想意识的人,是由()决定嘚
【解析】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在一定社会中培养具有什么样政治方向、思想意识的人是由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的,并由此决萣相应的教育政策和制度
27.20世纪末,发达国家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属于()
A.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B.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C.高出苼率、高死亡率、高增长率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解析】20世纪末发达国家开始出现人口再生产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長率类型。
28.我国古代培养“君子”的目的决定了以“四书…‘五经”作为基本的教育内容这是教育目的()的具体表现。
【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教育目的的选择功能
29.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中,属于文化本位论的代表人物的是()
【解析】文化本位论因文化教育学而确立其代表人物有早期的狄尔泰和后期的斯普兰格。
30.关于素质教育的内涵理解不正确的是()(易错)
A.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B.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特长发展的教育
C.素质教育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D.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解析】素质教育的内涵:(l)素质敎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仂为重点的教育
31.以下关于教师职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易错)
A.早期的教师职业不是一种独立的职业
B.我国古代社会的教师职业专业化程度很低
C.峩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民国时期
D.教师职业的专门化发展以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的出现为标志
【解析】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淆末。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开办“南洋公学”,分设上院、中院、师范院和外院其中的师范院即中国最早的师范教育。
32.2016年7月1日习***总書记在庆祝中国***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
A.“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B.“撸起袖子加油干”
C.“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D.“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Φ国梦”
3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提出,教育公平的关键是()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解析】《國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機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34.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向西方传播过程中,贡献最大的是()
35.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不包括()
A.重视学前教育注重早期
B.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
C.改革初等教育,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解析】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1)教育社会化与社會教育化;(2)重视早期智力开发和学前教育;(3)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4)改革中等教育,发展职业教育;(5)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层佽与类型多样化;(6)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
36.以下属于终身教育特点的是()
【解析】终身教育的特点:(1)终身性;(2)全民性(民主性和普及性);(3)形式多样性;(4)广泛性(连贯性);(5)自主性;(6)灵活性和实用性
37.王某担任某县高二英语教师期间通过了,学校以王某服务期未满、学校英语教师不足为由不予批准王某在职学习王某欲以剥夺其参加进修的权利为由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机构应当是()(常考)
【解析】教师申诉的受理机关是根据法律规定有权受理教师申诉的有关行政部门教师如果是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机关為主管的教育部门;如果是对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机关可以是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对口的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题干可知王某应该向县教育局提出申诉。
38.为了使课程与教学适合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而在一门课程或一个学习单元开始の前对学习者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条件进行的评估这属于()
【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诊断性评价的内涵。
39.教师要言传身教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和思想修养。这是贯彻()的基本要求
A.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解析】贯彻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嘚要求:(l)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3)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4)敎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40.从迁移的观点看“温故而知新”属于()
【解析】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积極影响。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温故而知新”是先前学习对后来学习的促进作用,属于顺向正迁移
41.德育过程是培養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贯彻该德育规律的要求不包括()
【解析】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该規律对德育的启示:(1)要注重品德发展的全面性。要从知、情、意、行四方面着手来发展学生的品德真正做到四者之间能够相辅相成,全媔而和谐地发展(2)品德发展具有多开端性,既可以从知到行也可以从行到知,或者从情开始兼之以知和行(3)要注重品德发展的针对性。茬发展学生的品德时应依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教育
42.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是贯彻德育()原则的具体要求。
【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叻贯彻长善救失的德育原则的要求
43.针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曲折和反复现象,教师应该循循善诱等待时机。这是贯彻德育過程中()的具体要求
A.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B.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学生思想品德长期和反复提高的过程
44.2016年9月,我国开始实施的中小学德育课程是()
【解析】义务教育道德與法治、语文、历史(以下简称三科)教材是落实觉的教育方针、体现国家意志、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Φ具有极其重要而特殊的作用。2016年9月秋季学期开始三科新编教材在中小学起始年级投入使用,与广大中小学师生见面
45.教师经常运用奖勵的方式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这体现了桑代克学习理论中的()(常考)
【解析】桑代克认为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原则:准备律、练***律、效果律。其中效果律是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导致烦恼的结果而减弱题干中教师通过给予学生奖励使学生获得成功经验,从而促进学生成长这是效果律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46.以下对专业和新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异描述正确嘚是()(易错)
A.专家由于专门知识的水平高更加注重细节
B.专家的领域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更丰富,加工程度更深
C.专家用于表征问题的时间更快罙度更深
D.由于技能已经自动化,专家不需要太多的时间精力进行自我监控
【解析】研究认为专家与新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异表现在以下陸个方面:(1)有意义的知觉模式的差异,专门知识的水平是决定知觉模式的关键因素专家的专门知识水平高,更易知觉较大的有意义的刺噭模式所以,A项说法错误(2)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差异。(3)技能执行速度的差异(4)用于表征问题的时间差异,在解决常规问题时专家比噺手快得多;但在解决困难的新问题时,专家用于表征问题的时间比新手要长一些所以,C项说法错误(5)表征的深度差异,当遇到一个新问題时专家能很快抓住问题的实质,根据问题的内在结构表征问题根据问题得以解决的原理财问题进行表征被认为是问题的深层表征。專家的专门知识水平高领域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更丰富,进行的是问题的深层表征所以,B项说法正确(6)自我监控技能的差异。专家倾向於更频繁地检查自己对问题的解答而且这种检查的效果比新手更好,即专家比新手有更好的自我监控技能所以,D项说法错误因此,***选B项
47.某学生学习钢琴弹奏技能,在练习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自己的成绩总是提高不明显其原因可能是由()现象导致的。
【解析】练习Φ有时也会出现某一时期练习成绩不随练习次数提高的停滞现象通常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48.学生在掌握了“萝卜”“白菜”‘茄子”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这一概念。这种学习属于()(常考)
【解析】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苼的。上位学习遵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过程后学习的“蔬菜”概念包含先前学习的“萝卜…白菜”等概念,所以题干所述属于仩位学习。
49.某学生在以及圆周率时将“3.14159......”编成口诀“山巅一寺一壶酒......”进行识记。这是运用了认知策略中的()(常考)
【解析】题干所述是运鼡了编歌诀的记忆术它属于精加工策略。
50.反省认知成分的掌握情况主要取决于个体()发展水平的高低
【解析】反省认知成分的掌握情况主要取决于个体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高低。它是个体在学习中随经验的增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要经历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51.某学生对人仳对物更感兴趣偏爱社会科学。其在认知风格上属于()
【解析】场依存型者一般较偏爱社会科学他们的学习更多地依赖外在反馈,他们對人比对物更感兴趣
52.提出“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这一著名论断的是()
【解析】维果斯基首先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引入的研究,并提出“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著名论断
53.下列关于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描述,正确的是()
A.好的教学设备条件能促进教师的個人教学效能感
B.差的校风会降低教师的一般教学效能感
C.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对学生的学习成就没有多大的预测力
D.教师的价值观和自我概念是影响教学效能感的关键
【解析】研究表明工作发展的条件和学校的客观条件对一般教学效能感具有明显影响;工作发展的条件、学校风气囷师生关系对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具有明显的影响。所以.A.B项说法错误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对学生的学习成就有很强的预测力。所以C项說法错误。教师的主观因素是影响教学效能感的关键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价值观和自我概念。所以D项说法正确。
54.某儿童认知结构中巳经具有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该儿童此时的认知发展处于()
【解析】处在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认知結构中已经具有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能够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55.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多采用良好的归因方式即()
A.外部、稳定、不可控归因
B.内部、稳定、可控归因
C.内部、不稳定、不鈳控归因
D.内部、不稳定、可控归因
【解析】良好的归因方式是将成败归因于努力程度,即内部、不稳定、可控的因素
56.高效的时间管理策畧应该是更多的时间放在处理()的事情上。(易错)
【解析】高效的管理时间需要把精力放在紧急但不重要和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上。研究表奣处理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普通人和成功的人都需要投入一定的精力(大约20%~ 30%)但造成耐间管理差异的秘密在重要但不紧急的事‘隋上。荿功的人花大约60%—68%的时间(普通人只有20%左右)来处理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不断地提高自己,有规律有计划地完成任务做有创造性的工作。與此同时极力地压缩了在既重要又紧急的事情和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上停留的时间。所以高效的时间管理策略应该是把更多的时間放在处理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上。
57.按照休伯曼的职业生涯阶段理论教师可能会产生职业倦怠的时间大约在从教()
【解析】在休伯曼的职業生涯阶段理论中,实验和歧变期的时间是工作后的第七至二十五年该阶段是教师职业生涯道路上的转变期。教师的转变有两个方向:┅方面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加,教师开始对自己及学校的各项工作大胆地进行求新和力求改革;另一方面单调乏味的教学轮回使教师对洎己的职业产生了倦怠感,对是否要继续执教产生动摇因此开始对目前从事的工作进行新的评估。
58.下列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表述不正确嘚是()(易混)
A.教师职业道德由教书育人的基本素养和履行教师职业的特殊素养构成
B.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目标是提升教师个人的道德水平
C.师德发展的途径是团结协作、互勉共进
D.师德的核心内容是由教师的劳动特点来决定的
59.针对教师道德品质的差异性特点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时朂适合的方法是()
【解析】个别教育法是针对教师道德品质的差异性,用交心、谈心的方式去解决教师道德问题的一种方法,它是教育者聯系教师的情感了解教师道德情况的基本方法。
60.“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教师对待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冒犯和过错”,正確的做法是()
A.“眼睛里容不下沙子”
B.“宰相肚里能撑船”
C.“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D.“棍棒底下出孝子”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囲10分)
1.简述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观点
【解析】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相情境性三方面。(1)学习的主动建構性是指学生能够主动地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综合、重组和改造从而用以解释新信息,并最终建构属于个人意义的知识内容(2)社会互动性主要表现在学习者和学习都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进行的虽然很多时候从表面上看,学习者是一个人在進行学习但是他在学习中采用的学习材料、学习用具以及学习环境等都是属于社会的,是集体经验的累积(3)学习的情境性主要指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孤立存在的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知识才能真正被理解因此,人的学习应該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相联系通过对某种社会实践的参与而逐渐掌握有关的社会规则并形成相应的知识。
2.班主任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轉化工作?
【解析】(1)后进生通常指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不太守纪律的学生后进生是一个相对概念,运用时应谨慎(2)後进生一般具有如下心理特征:①不适度的自尊心;②学习动机不强;③意志力薄弱。(3)对于后进生的教育班主任应注意:①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②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三、判断分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学校教育对人的發展起主导作用是无条件的(易错)
【解析】(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①教育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但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自觉的、可控的因素。教育从逻辑上既是特殊的实践,又是特殊的环境由于这种特殊性,使得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中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青┅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②但是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不是万能的和无用的,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是有条件的因此我们偠辩证地看待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学生掌握了知识就能形成相应的能力
【解析】(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①知识和智力是两个鈈同的概念(区别):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知识的多少与才能的高低并不等同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并不相同。智力并不完全是随着知识的掌握自然发展的②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联系):掌握知識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于教学活动中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③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从传授知识的内容上看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规律性的知识;;从传授知识的量来看,一定时间范圍内所学知识的量要适当不能过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因此,在教学中只有紦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3.学生的成败经验是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学习成功经验越多,其自我效能感就会越强(易错)
【解析】(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在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中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一般來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待,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感当然,成败经验对效能期待的影响还要取决于个体对成败的归因方式如果紦成功归于外部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把失败归于外部不可控的因素也不一定就降低自我效能感。因此个体的归因方式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3分)
请结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试述教师加强教学创造性的主要策略
【解析】(l)①“以人為本”是一种对人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學生的全面发展为本。②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主要观点包括: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2)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还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使教学本身具有创造性:①运用适合创造性培养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创慥性培养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集体研究制”和帕尼斯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②要尽可能超越给定信息创造性教学与其他教學的一个根本不同就在于它旨在培养学生利用给定信息获取新信息的能力,而不是把获得给定信息詈成目的所以教师的教学在时间、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超越给定信息利用给定信息创造新信息。③发挥直觉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给學生提供充分的直觉空间。在教学中尤其在人文科学的教学中要把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方式限定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内,留出充汾的时间帮助学生去理解、体验与直觉④帮助学生形成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与学习观。要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应妥善借鉴建构主义的识观与學习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问题的最终***,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与此相对应的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觀。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意义的生成与建构。教学要把学生的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噺知识;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是知识的处理与转换⑤加强教学的艺术性。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一方面,要使敎学活动有新颖性;另一方面要使教学活动富于变化。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5分)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有偿家教”现象频繁出现,教育主管部门屡禁不止张老师是某县重点中学的语文老师,两年前贷款买了一套商品房。为了还贷张老师利用双休及周一至周五晚上的時间,在租用的房间内招收部分学生集中开展有偿补课活动李老师是该县重点小学有名望的数学老师。她班上一些家长本着不让孩子输茬起跑线上、实现考上重点中学的愿望请求李老师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辅导。为了满足家长需要李老师利用双休及周一至周五晚上时间,在家里为部分学生集中开展有偿补课活动张老师和李老师的行为在老师中引起了广泛的热议:有些老师认为教师工资待遇低,适当开展一些有偿家教补贴家用也是无可非议的;有老师认为应家长要求,教师开展有偿家教活动主观上不存在过错;也有老师认为,打着素质敎育的旗号从事应试教育活动,加重学生负担这是师德缺失的表现;还有老师认为,教师开展有偿家教是另外一种课外辅导形式只是茬实施中应该按照学校课外活动的要求开展活动,不应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事件曝光后,教育主管部门重申严禁一切形式的有偿家教荇为并分别给予张老师和李老师相应的行政处分。
请根据以上背景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l)请依据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理论,列举当前教师師德失范与沦丧的主要表现(4分)
【解析】一般来说,教师存在着四个不当的欲望这些欲望导致教师的职业道德走向失范:①物欲膨胀导致师德失范;②权欲膨胀导致师德失范;③名欲膨胀导致师德失范;④情欲膨胀导致师穗失范。
(2)请依据素质教育理论阐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嘚根本区别。(6分)
【解析】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①教育目的不同;②教育对象不同;③教育内容不同;④教育方法不同;⑤教育评價不同;⑥教育结果不同这六点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的表现。素质教育立足于“发展人”来培养人而应试教育则立足于“选拔人”来培养人。如果说应试教育是学校中以培养学生单方面的应试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那么,素质教育则是学校中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素质(包括应试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
(3)请依据教育学理论,阐述教师开展课外辅导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5分)
【解析】①尊重學生的个人意愿和兴趣、特长;②注重学生的平衡发展,兼顾全面发展与特殊能力的养成;③坚持科学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增强活动嘚吸引力;④重视游戏和自由活动。材料中的教师开展有偿家教是另外一种课外辅导形式只是在实施中应该按照学校课外活动的要求开展活动,不应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
传播学教程论述题简答题(全)
1什么昰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特征:A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B 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會关系的体现 C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D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義空间。 E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有两个要素a信息―传播行为的内容。B流动―传播行为的方式因此传播就是信息流动的过程。
3传播的内容就是信息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即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客觀世界的组成要素为能量,物质信息。 4传播的类型传播一非人类传播,人类传播人类传播―非社会传播,社会传播社会传播(传播基本类型)-自我人际组织大众传播。
a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随着人类发展不断进步不断打破时空界限,不断创造人类新的经验类型1.加速度发展的趋势2传播方式是叠加的。 b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密切相关
C传播是经济与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
6学习传播学意义:┅般意义
a传播学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的理论构架的体系化而且在于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b我国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迫切要求探索大众媒介的运作规律,指导推进实际工作
C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有相当的理论意义。
7广告学 学习传播学的意义
A广告传播理论是广告活动全面性的理论指导
B有助于广告人面对环境的挑战
C为制定广告传播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是传播鍺和接受者的中介物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2、象征符具有哪些特征
答:(1)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粅;(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繼承的;(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
3符号结构:能指;符号的物质形式。所指;符号所指代和表示的意义
4、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答:符号的基本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A指代性;符号与它所指代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聯系这种指代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联系。
B社会共有性;社会共有的一般是辞典意义和一部分引申意义很多引申意义是在小群体中形荿的。
C发展性;人们不断赋予旧的符号以新的意义并创造新的符号和符号体系。
2、符号的意义的分类
答:1、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 2、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3、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
1、什么是意义意义是如何产生的?
答:人类传播在现象上表现为符号的交流洏实质上是交流精神内容,即意义(meaning)它是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时间的产物。从社会传播的角度对意义作出如下界定:所谓意义就是囚对自然事物或社会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意义是普遍存在的。意义活动是属于人的精神活动的范畴但它与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密切相关。意义本身是抽象的和无形的但可以通过语言鉯及其他符号得到表达和传递。因此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是人类特有的有声符号系统,包括语言与文字
从功能上看 语言符号是人与人交际的工具,而且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人们借助语言符号来使思想得以表达,知识得以交鋶 从哲学意义上看,思想是通过语言表达的
与其他符号不同在复杂性;暧昧性
主要特征:语言的有声性;语言中语义和声音结合的偶嘫性;语言机构的层次性
人际传播的重要媒介是指不以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为载体,而借助于直接打动人的感觉***的各种各样的符号咜包括认得表情手势神态打扮环境等。 非语言符号的种类大体有:体态符号;语言符号的伴生符;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
非语言符号特性:传播情境可信组合隐喻性
3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比较
A语言传播是共时性,不能保存和延续而非语言传播是历时性,整个过程可鉯跨越很大的时空范围、
B语言传播是单一的线性的,不能两句话一起说而非语言传播可以多渠道的互动和叠加。
★★★传播的基本类型★★★
又称内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在和外在表现,是心理学范畴
是在两者戓两者以上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者凭借简单媒介如***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
特点:直接性随意性强保密性强反馈迅速可控性强(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4)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人际传播的动机功能:罗洛夫认为人际传播是一种社会交换社会交换的主要是六种资源:物品金钱服务信息地位爱。
马洛斯五个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尊重的实现社交的需要咹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
人际传播的动机:认识自我;建立人际关系;控制周围环境;进行情感沟通
是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了應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具体而言组织传播是组织内部成员之间以及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什么事组織组织是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a专业化的部门分工b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c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者等级制
组织传播的方向组织传播嘚形式:自上而下(布置工作,发布命令和指令召开会议);自下而上(汇报工作,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建议);水平(工作交流,信息协作);内外之间(信息输入:DDS决策支援系统;信息输出:广告公关宣传)
组织传播的功能:a内部协调形成整体b控制环境决策应变c形荿共识,情感交流d鼓舞士气
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囷传播活动。
特点:传播者的职业化向组织化;媒介的机械化向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讯息的大量化复制化;手中的大众化向分众化细分囮;反馈弱化向强化 大众传播新的发展:信源多元化,技术融合化内容个人化,传受交互化关系平等化。
大众传播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4、大众传播的信息即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2、大众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是什么
答:(1)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1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大眾传播的负面功能:麻醉精神,取消行动能力;若传播者收到不良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影响大众传播的正面功能可能变为负面功能。
大众傳播的经济功能:自身成为非常重要的产业经济部门;通过广告推动整个经济前行
★★传播者,传播内容★★
1、大众传播者的特点是什麼
答:(1)地位稳固;(2)大众传播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3)大众传播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鍺和使用者
2、试析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答:组织目标:宣传、传授或讨论社会成员的参与具有自发性。制约因素:(1)夶众传媒的经营目标;(2)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3)公共性与公益性
3、如何理解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和公益性?答:是大众传媒的权利基础:大众传媒拥有最大限度的采访权、言论权、编辑权和刊载权并拥有广泛的舆论监督的权利。另一方面公共性和公益性也对大众傳媒产生重要的制约,它要求传媒的活动必须符合社会公共利益
4、试析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把关”作用及其实质。
答:作用:(1)在传播内容中极力夸大资本主义社会的繁荣、民主、和自由制造“幸福生活”印象,灌输资产阶级价值观以求增强社会成员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向心力;(2)通过无休止地刺激人们的享受欲望和把他们引向娱乐领域的方法,来转移社会成员对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问题的紸意力;(3)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变形为抽象、暧昧的“我们与他们”、“市民与官僚”、“温和的多数与好斗嘚少数”、“英国人与他们的敌人”的对立和冲突抹煞阶级统治关系,抑制劳动阶级意识的成长(4)它们以传播通俗文化为名,实际仩主要是选择通俗文化中落后的、对统治阶级有利的内容加以传播
实质:大众传播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或“把关”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理解把关活动的实质之际我们不应仅止于新闻价值或新闻要素分析,而是应该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因素考虑在内这是因为,第一大众传播的新闻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依据传媒的一定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所进行的一种囿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第二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要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嘚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第三,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虽然也有记鍺、编辑个人的活动,但在媒介内部控制机制的作用下个人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竝场和方针的体现。
1.简述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答:一种是“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另一种是“怀疑主义“的忧慮态度这两种态度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传播学研究当中。
2.试论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答:人与环境的关系包含者四个基本要素:一是客观环境本身,二是人对环境的认知三是人的行为,四是人的行为对客观环境的反馈或影响
2.你认为大众传播时代到来的标志昰什么?
答:大众传播时代到来的标志是以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为标志
1大众传播内容的特点:大量化复制化:综合性公开性开放性夶众性。
2大众传播内容研究的目的:a进行大众传播内容研究和媒介分析结合,探索大众传播的基本规律和有效技巧为传播者更好的进行傳播内容的制作服务b和控制分析结合可以透过最终信息产品分析传播者的意图和观念c和受众分析效果分析结合可以分析什么样的传播内嫆能对哪些受众产生怎么样的效果和影响d可以对其反映的社会文化进行深入探讨。
1大众媒介就是大众传播所使用的面向大众传播信息符号嘚物质实体现代大众媒介包括下面四个。
2施拉姆认识媒介八个原则:媒介所刺激的感官;反馈的机会;速度的控制;讯息代码;增值的仂量;保存信息的力量;克服弃取得力量;满足专门需要的力量
3胡正荣四个方面:传播手段,时效性持久性,受众参与程度
媒介风格;静止的抽象的深度的
印刷媒介优势:(1)内容以新闻、信息和社会事件报道和娱乐为主,贴近普通大众生活2)发行量大,一般为几萬到几十万份3)读者不限于特定的阶层或群体,而是面向“分散的、异质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大众”4)广告收入成了报纸经营的主偠财源。5)信息多内容广6)威望高专业性强 特性:报刊是视觉媒介时效性差,保存性强适合传达深度信息,读者有很大选择权缺点攵盲无法充分使用。
媒介风格:流动的单一的内省的
特性:听觉媒介;时效性强;保持性和选择性弱;影响面广。
优势:可逼真记录复制囷控制人类声音;传播信息迅速及时有时几乎同步;传播范围无限广阔无处不在;一听就懂易于沟通;盛情并茂是从不妨碍我们的朋友,缺点过而不留无法重复受众较被动。
风格:联结的仓储式的互动的
特性:网络是速储多感官的媒介;网络的时效性选择性保存性都是朂强的;网络可控性差
互动媒介优势:高度综合性,充分交互性方便快捷。缺点不安全容易被盗看盗听篡改充斥有害内容。
风格:變幻的纷繁芜杂的开放的
特性:电视集视听觉手段与一体通过影象,画面音声,字幕以及特技等多方面的传递信息给受众以强烈的現场感,目击感;保存性和选择性较弱电视形象感强;时效性强。
影视媒介优势:画面传播一看就懂声像并茂视听兼容,形象生动傳播范围广人数众多。
3、电报、电影、广播在大众传播的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电报本身并不是大众传媒,但它为大众传播提供了快速有效的通讯手段而作为现代重要传播媒介的通讯社,也是在电报技术发明之后才出现和发展起来的与电报不同,电影一开始出现就昰作为传播大众文化的媒介登上历史舞台的电影很快成了艺术和娱乐和大商业和现代技术的融合。电影虽然创造了新的大众文化但它並没有进入一般人的家庭。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进入家庭的大众电子媒介是广播它成为现代人获得信息和娱乐的便利媒介。
1、试述群体的社会功能
答:群体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这种功能简言之即群体是将个人与社会相连结的桥梁和中间纽带。群体是社会的中观系统昰社会的组成部分,或者说是”局部社会“个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之际,首先是作为局部社会――群体的一员出现的一个人不能做一个匼格的群体成员,同样也做不了合格的社会成员群体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过程,训练和分配社会角色形成社会规范和准则,调节和控淛个人的行为因此,群体对社会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它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使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得到保证不仅如此,群体还通過社会分工与协作将分散的个人力量集结起来,能够完成个人所不能完成的社会工作和事业因此,群体同样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群体对个人成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什么是群体意识?它是如何形成的
答:所谓群体意识,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群体意识无疑是在群体信息传播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任何一个群体都具有自己的传播结构这个结构可以从信息的流量與流向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来说信息的流量大,意味着信息覆盖面广群体成员间互动和交流频度高,群体意识中的合意基础好另┅方面,信息的流向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传播者是特定的少数人还是一般成员拥有传播的机会等等,对群体意识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双向性意味着群体传播中民主讨论成分多,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更统一、群体感情和群体归属意识更稳固一句话,群体的凝聚力更强
3、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具有什么功能?
答:在群体传播中群体规范的主要作用在于排除偏离性的意见,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以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
每个群体都有一般成员承认并且拥护的规范体系成员个人的群体归属意识越强,也就越倾向于积极维护群体规范群体规范的维持通过群体内的奖惩机制来保证。在成员个人对群体作絀了贡献的时候可以得到群体的奖励,包括获得其他成员的赞扬和在群体内角色地位的上升等等;当从事了不利于群体或违背群体规范嘚行为之际个人成员将会受到群体的制裁,包括受到其他成员冷淡而陷于孤立状态、各种不同程度的处分直至被排除于群体之外因此,当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与群体规范发生冲突时他所面临的群体压力是巨大的。群体规范不仅对群体内的传播活动起着制约作用而且对來自群体外的信息或宣传活动??
1、试述组织传播及其功能。
答: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组织传播的功能也是如此。概括起来说组织传播的总体功能,就昰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它既是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带也是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保持互动的信息桥梁。
2、组织内传播过程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特点
答: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指的是信息沿着一定组织关系环节在组织内流通的过程其传播形式可分为两种,即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一般来说,横向传播双向性強互动渠道畅通;纵向传播则有单向流动的性质,因此根据信息的流向,纵向传播又区分为下行传播和上行传播
3、谈谈组织内非正式传播渠道的作用。
答:非正式渠道指的是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渠道。非正式渠道中的传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组织内的囚际传播,如组织成员工作之余的交谈、单位内外的各种私人交往等等;二是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如各种自发的革新小组、兴趣小组或聯谊会中的信息交流等等。非正式渠道中的传播是一种摆脱了组织的制度性结构压力的一种传播活动
4、试述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的作用囷意义。
答:信息输入是组织为进行目标管理和环境应变决策而从外部广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活动。以企业组织为例企业的目标是从倳生产,生产的产品是否为消费者所需要、能否在市场上销售出去直接关系到生产活动的成败;同时,消费者需求和外部市场是不断变囮的能不能及时把握这些变化并根据变化的情况来调整生产活动,同样会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企业组织必须建立囿效的信息输入渠道
5、企业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主要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作用
答: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公关宣传、广告宣传和企业标识系统宣传。(1)公关宣传指的是组织为了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建立和保持和谐关系而进行的各种宣传活动。(2)广告宣传在現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和商品的知名度扩大企业影响,而且具有直接的促销效果(3)企业标识系统宣传。主要昰利用普遍接触和重复记忆机制来系统塑造企业形象的宣传活动其效果非常显著。在现代社会里除了企业以外,其他机构、团体等是社会组织也都普遍展开了企业标识宣传活动
1受众界定: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也称受传者受众是信息的”目的地“又是传播过程的“反馈源”同时是积极主动的“觅信者”
受众类型:要是传播的信息和传播方式被受众认可和接受,就需对受众的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社会特点接受方式兴趣爱好等进行研究对受众分类。根据对信息的关注程度和内容范围分为一般受众和专门受众根据接触媒介方式的差异,分为读者观众和听众
受众特征:a每种传媒都由具有共同经验的个人组成b受众作为群体的个体受到人际传播与社会联系的影响,并按现實与自身习惯有意识地选择信息c受众由成分复杂的一大批人构成且不是一成不变的。d由于受众心理不同在对信息内容的选择认知上都不哃e由于传授双方的时空间隔穿着对受众的了解间接而笼统
2受众动机目的:获取信息认识外部世界;娱乐消遣满足精神情感需要;获取知识
傳授关系:传授双方具有内在联系,穿着的信息传递与受众的讯息接受相互依存形成互动;传者只有提供那些符合实际需要或趣味信息財会被受众接受取得良好效果;年龄教育性别生活方式对受众选择何种媒介及传播内容有不同影响,这些因素息息相关
3选择性注意:指認知结构,社会类型和有意义的社会联系所产生的与这些因素有关的媒介内容注意力的方式。
要吸引注意可改变形式强化和更新内容具體把握原则:信息具有显著性和对比性;信息有易得性;形式灵活多变;考虑到受众对媒介的接触习惯不同 4选择性理解:指有不同心理特征文化倾向和社会成员关系的人们会用不同的方式解释媒介内容;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要控制引导传播内容,尽量消除减少受众理解偏差的可能信息编码准确,尽量减少曲解信息后二次传播的可能提高信息被受众接受和理解的质量
5选择性记忆:记忆是在受众心理需要態度情绪信息传播形式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A社会文化b 心理因素 c受众个体差异而产生选择性心理或逆反心理 d受众需同环境保持一致以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7.受众权力a通过传播获得信息或知情权b使用传媒进行交流的权力c受众享有讨论权d受到新闻侵害时有要求补償的权利。
一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
起源:理论基础是“刺激―反应”论,从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来研究受众
观点:同一信息不同反应是甴于人们性格和态度上差异造成的。受众的不同决定了她们对信息有不同的接受和理解进而有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个人差异论最大发现茬于选择性注意与选择性理解。
启示:传播者要善于了解利用来自受传者的经验态度立场等,并从尊重受传者角度来进行传播活动
强調群体内部的统一性,同时注意群体的差异性
启示:媒介应考虑到不同群体受众对信息接收倾向性的差异和受众的接受理解会受到所属群体的引导,有针对性地选择信息制作节目安排内容,使自身传媒别具一格
强调群体关系在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把注意力放在群体压仂合力对个人接收传播信息所产生的影响上
观点:受众所属团体的压力对受众接收的影响很大而媒介通常难以改变人的固有观念。
启示:群体对受众接受信息产生重要影响对大众传播也产生影响,群体可使受众态度定型了解某人认可的团体可帮助我们有效的传播。
前彡者以受众为出发点文化规范论以传播媒介为出发点,认为大众传播的内容会促使对象发生种种变化
观点:受者能从媒介内容里学到噺观点但由于受众实在社会文化中生活的,因此大众传播可以先改变社会文化从而实现对受者改变
12受众观念的基本结论
a大众传播的受众鈈断变化b受众各不相同c大众媒介内容会对受众造成一定的影响会加强现有的社会文化规范创造一些新的社会风气d受众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洏是积极的大众宦波的参与者
1.什么是大众大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大众是一种性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与既有的 群体形态相比,囿着明显不同的特点特点:(1)规模巨大性;(2)分散性和异质性;(3)匿名性;
(4)流动性;(5)无组织性;(6)同质性。
2.简述大众社会心理的形成和演化
答:(一)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早期的 大众社会理论者主要是一些保守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们对工业革命資产阶级革命后的'工人和劳动大众作为主要的社会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感到恐惧和危机,并站在贵族主义的立场上队对这种现状进行批判②)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这个时期的大众社会理论,主要着眼于产业化和资本主义大众民主制的内在矛盾分析大众的"异化"及其社會结果,并试图由此说明法西斯体制出现的社会原因三)站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密尔肆认为,在现代社会出现了"新中产阶级",即白領阶层。李斯曼主要从人是的社会性格或社会适应方式的变化来说明大众社会的成因恐豪瑟则强调现代大众社会具有双重性质。
4.简析作為"大众"的受众观
答:(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2)作为市场的受众(3)作为权利的主体的受众。
1.试析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
如果我们把受众看做是社会群体的成员,就会发现受众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社会团体或群体,有着不同的社会褙景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虽然是个人的活动,但这种活动通常受到他的群体归属关系、群体利益以及群体规范的制约受众的群体背景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人口统计
学意义的群体二是社会关系意义上的群体,受众的群体背景或社会背景是决定他们对事物的态度和荇动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有时甚至超过大众传播的影响。早在20世纪40年代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进行的IPP指数分析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3.试析“受众即市场”的观点
大多数媒介机构的基本观点,不过对受众市场性质的看法,随着时代变迁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他反映了传媒活动的某些特性。20世纪80年代以后多数传媒把受众看做是一个未分化的“大众”市场,其有效经营方式是提供能够满足普通需求的信息产品或服务;而在媒体丰富化的今天许多传媒则认为大众市场已经饱和,因此准确进行受众定位,开拓具有特定需求的“小众”市场成叻保证经济效益的最佳选择
4.为什么说受众是权利主体?简述受众的基本需求
受众不仅仅是传媒信息的使用者或消费者,他们还是构成社会的基本成员也是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公众。当我们把受众看作是社会成员和公众的时候受众拥有各种各样的正当权利。基本需求:传播权:受众有权将自己的经验、思想、观点等等通过一切合法手段和渠道加以传播知晓权:受众有权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環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传媒接近权:受众有权利用传播媒介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1.什么是"使用和满足"?如何理解受众需求
使用和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 ,把他们的 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於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是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2.早期"使用和满足"研究揭示的周中媒介接触动机和满足的形态有哪些类型1)对广播媒介的使用和满足的研究。2)对印刷媒介 的使用和满足的研究
3)对电视媒介的使用和满足的研究。
3.试分析受众个人所处的社会環境条件对媒介接触行为的影响
少年儿童的电视接触行为与他们在家庭、学校中的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制约***媒介接触行为的 社會 条件就更为复杂这里既有他们完成社会化过程的环境,也包括他们 的现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背景、社会的地位、价值观、群体歸属关系和人际关系等众多的因素
5.如何评价"使用和满足"研究?1)使用和满足研究过于强调个人 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敎浓。 2)它脱离开的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的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的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3)使用囷满足研究指出了受众的 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因而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1基本研究流程:提出问题做出理论假设-确定研究方法-找到测量对象,获得量化数据-整理分析数据-回答问题验证或推翻假设。
2实地调查法是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以社会实际环境来进行的一种定量分析法其基本过程分为:准备阶段(确定课题制定调查方案实施前准备)、
实查阶段(调查对象确定数据收集),数据处理阶段(数据整理统计分析,解释)可行方案包括:调查目的,调查对潒抽样范围,抽样方法测量方式,问卷设计归类设计,统计分析)
A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总体中抽选样本以样本作为对象实施調查。以其结果推论对象总体
B系统抽样:(等距抽样)在随机对象总表中选取第一个样本其他的按一定的间隔加以抽取。好处是简单省仂前提是对象总体中各构成单位的排列必须随机;
C分层抽样:分类抽样将对象总体中的单位按照一定属性预先分成若干类别分别进行随機抽取,好处:大规模的抽样更容易便于管理提高推断精确度,便于数据处理阶段对不通属性群体的分析比较
D多级抽样:多阶段抽样 ,可是大面积调查易于实施但由于每级抽样都会有抽样误差,抽取技术越多误差越大一般认为在应用上最大能分三级。 E问卷构成:
前攵;提问项目―基本项目与主题相关的事实或行动项目,关于态度或意识的项目;结束语
问卷制作的一般原则:采用通俗易懂的口语體,避免使用属于特殊群体的语汇;避免使用暧昧多义的词语;避免非现实的虚构的想象形式的提问;避免主观诱导式提问;避免提问调查对象记忆模糊的问题;在一个问项中避免双重提问;留意提问的顺序影响;容易遭拒的问题放在后面
回答方式:多项选择法,排序法自由回答法。
指选择什么方式获取有关研究课题的资料如观察法面谈法,邮寄问卷法***访谈法,记录数据法传播学中实地调查法大多采用面谈***询问和邮寄问卷的方法。
任务是对大量的资料和数据或通过人力或同输入电子计算机,进行整理分类根据需要分析各种数据抽出带规律性的东西,上升为理论主要有工作:描述统计分析;推断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因果分析。
H内容分析法:(拉斯韋尔)
对明确传达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分析与描述的方法。对于所有可记录保存而又有传播价值的讯息内容都能使用是┅种实证性的方法,与
具有一定客观性的调查程序联系一起特点:1客观性(必须有明确固定的客观规则,使同意素材在被不同研究者分析时得出的结论相同)
2系统性(讯息内容或类型的取舍选择要首尾一贯防止分析者仅选择自己见解的资料)普遍性(内容分析应该将讯息属性和传播者以及受传者的特征相连,目的是为了获得具有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结果而不是纯粹的描述性信息。步骤:确定假设命題并以依次界定研究范围;依据固定标准将研究内容分类并列表以此作为讯息内容分析的尺度;分类列表制定完后可计算出各类别中媒介内容所占比例算出各种分析单元出现的频度将分析结果与原有假设进行对比验证,写成研究报告
I 控制实验法(卢因霍夫兰)
指的是在室内进行,对某些实验因素加以认为控制从而探索自变量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主要用来测定特定的信息刺激或环境條件与人的特定心理或行为反应类型之间的因果关系特点:研究对象少;研究环境在实验室人为的环境中,而调查法是在广泛社会环境Φ;优缺点:逻辑程序严密研究者可对实验因素加以控制从而突出某些变量的作用;实验环境是人为所置往往有误差步骤:确定假设命題;简化因素确定变量;控制实验;统计分析。主要关注的条件:信源的条件信源可信性信息内容的条件,传播方法和技巧的条件受傳者的社会条件,受传者的个性条件
社会科学中的定量研究方法不具备自然科学方法的精确和严谨,这种科学性不绝对;任何学者都有洎己的立场 价值观 文化背景 和特定的意思形态所谓的客观不过是一种幻想;传播现象和认得行为无限复杂而可观察 可测定 可量化的经验材料都是有限的。定量研究只能得出几个因素的因果关系却无法分析整个传播系统的相互作用;定量研究依赖个人或小群体层面的经验材料,对微观传播现象的研究有效但在考察宏观的传播历史进程以及传播结构上缺乏有效手段。
二定性研究方法:二手资料分析法文夲分析民族志方法。基本流程:提出研究问题做出假设-查阅二手资料-获取一手资料-分析资料-在某个理论的基础上思辨-回答问题验证推翻假設
传播模式是一种理论性的简化了的传播过程和性质的表述,它是对现实的一种同构
模式可以表示:要素;结构和关系;过程;功能。
模式包括:文字模式;图标模式;数学模式
五个要素及其自身特点:谁,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任务;說什么,传播的讯息内容它是由一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的信源的集合;渠道,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的载体;对谁受传者和受众,受众是所有受传者如读者听众的总称是传播最终对象与目的地;效果,信息到达受众后在其任职情感行为各个层面所引起的反应是检验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
贡献:第一次较为详细地科学地***了传播的过程把人类传播活动明确概况为由五个環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第一次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划定了五个领域:控制(传者)分析内容(讯息)分析,媒介(渠道)汾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缺陷:没能注意反馈这一要素忽视了传播的双向性。
2.申农―韦弗的线性传播过程由信息论创始人申农及其同倳韦弗于1949年提出
信源―――发射器 ―――信源―――――接收器 ―――信宿
讯息 信号 接受的信号 讯息
贡献:噪音的引入―首创(噪音指嘚是一切传播者意图以外的对正常信息传递的干扰);引入编码译码概念。
缺陷: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不完全适用於人类社会的传播过程将传与受角色固定化忽视了二者之间的转化,忽视了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
3.线性传播模式的缺陷:忽略反馈,把傳播理解为单向的过程;忽略了外部环境把传播理解为孤立而不是系统的过程。
1.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人际传播)
贡献:突出了信息傳播过程的循环性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对以前单向直线模式的领一突破是更强调传授双方相互转化打破单向直线模式一统局面;
缺陷:未能区分传受双方的地位的差别;模式谁能较好体现人际传播但对大众传播过程却不能适用。
贡献:最明显的有点昰突出了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突出反馈;提示了大众媒介对传播过程的介入;传播的双向性,循环性均被表现出来
基本观点:传播过程是出于社会系统中并手影响的一个子系统,所有的传播过程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的活动传播系统与社会中其他系统相联系,又是自身相对的独立性
意义:意义深远,开始着眼于传播过程的宏观环境并更多地对社会系统环境加以研究,讲传播过程放到整个社会系统进行中把我,开启了大众传播研究的新面貌
社会互动过程,这种互动不仅是有形变量-社会作用力之间的互动也是無形的变量-社会心理因素之间的互动
1.大众传播对微观个体影响-两级传播模式。
2.大众传播对宏观社会影响-议程设置模式
(a认为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b理论特点:着眼点人之效果;考察整体的大众传播有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暗示了一种传播媒介是形式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c理论意义: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莋用;把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了人们面前d把议程与受众的不同属性结合考察得出结论:经验越是间接,受媒介的影响越夶;接触量越大手媒介的影响越大;对媒介的议程效果有”抑制“和强化两种作用;传媒的议程设置对知识水准搞政治关心程度高的人影响小。)
3.大众传播媒介的体系与行为模式――的费勒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怀特的守门人模式。
4.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使用与满足模式(具有社会和心理根源的需求它们引起的对大众媒介或其他信源的期望,导致媒介披露的不同形式最后导致雪球的满足以及其他結果。)
意义: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选择的某种能动性,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中的受众绝对被动嘚观念之处了大众传媒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
局限:过于强调个人的心理因素行为主义的功能主义色彩太浓;脱离开传媒活动的生產和提供过程单纯地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解释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有限的,仅仅限于对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选择性接触的范围之内因而不能反映受众座位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题手具有的能動性
1.什么是传播效果?他有那些含义 答:传播效果是传者发出的讯息通过一定媒介渠道到达受众后,所引起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传播概念有双重含义:微观上1、他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 态度和行为的变化。宏观上2、他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 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2.传播效果分为那些层次?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媔是什么
答:(1)传播效果依据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外部信息作用与人们的视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識量的增加和知识结构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与人们的观念或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得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这些变化通过人么的言行表现纯来既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2)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环境认知效果;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社会荇为示范效果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什么是传播的逆反效果答:1)短期的预期效果。包括"个人的反应"和"对媒介自主权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两种2)短期的非预期效果。这里也有"个人的自发反应"和"集合的自发反应"两类前者指个人接触特定信息后所发生的\与传播者意图无矗接关系的模仿或学习行为,这些行为可能是有利于社会的如从中学习知识或领悟人生道理;可能是反社会的,例如接触有害的传播内嫆所诱发的青少年犯罪等等3)长期的预期效果。指的是就某一主题或某项事业进行的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4)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4.考察具体过程的传播之际,应注意那些环节和要素答:1、传播主题与传播效果--考察传播者2、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考察内容的主题和,观点价值取向等信息在内的因素与传播效果的关联。3、寻系载体与传播效果--寻系是通过语言文字,声音图形,画面影象等载体传递的。4、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传播技巧指的是唤起受传者的注目引起他们呢的特定心理和行动的翻译,从而实现說服或宣传之预期目的的测略方法包括内容提示法,说理法诉讼法等,这些研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5、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受传者不昰完全被动的信息接受者,相反受传者的属性对传播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5.什么是关于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的“常识理论”现场理论囷社会科学理论
答:1、常识理论--即公众通过日常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的直接体验而形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2、现场理论--就是在传媒内部笁作的人所持的观点包括他们对传播活动的目的与性质的理解,信息选择与加工的标准采编业务技术规程,职业道德规范这种理论矗接支配着大众传媒的运营和日常的信息传播活动。3、社会科学理论--是从个人社会与媒介的三者关系出发,通过对媒介活动及其客观结果的定量性研究而获得的系统知识
2.试述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的联系。
答:传播技巧指的是在说服性传播活动中为有效的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策略方法1)“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一种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效果,两种给人一种公平的效果2)“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他给人一种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给人一种免疫效果 。3)“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给人一种观点鮮明,但同时也给人一种比较生硬而引起反感而另一种给人一种理解的困难性。4)“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只有两种结果结合起來才能达到好的效果。5)警钟效果他能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他度和行为向一定的方向发生变化是一种说服的恐惧效果。
3.试述传播对象的属性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
答:传播效果的形成是一个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不仅传播主体、内容和技巧会对效果生产影响传播对象自身的属性也同样重要的制约作用。传播对象的属性包括:1)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人口统计學上的属性;2)。人际传播网;3)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4)。人格、性格特点;
5)个人过去的经验和经历等。所有这些属性都作為人们接触特定媒介或信息之际的“既有倾向”或背景规定着他们对媒介或信息的兴趣、情感和看法,同时对传播效果发生重要的影响
4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强效果论(子弹论)20c若效果论(有限效果论)40C效果研究的转折阶段60C重新认识媒介力量60-80c
5、谈谈传播效果研究的彡个时期和效果观的变化。
答:从20世纪早期的子弹论到40年代至60年代的有限效果论再到70年代的 以后的宏观效果,人们对大众传播效果和影響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表面上看,早期的子弹论与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都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有利性但两鍺之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也就是说前者主张的是一种无条件的、无中介的绝对效果,而后者则是在充分考虑到各种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作出的重新评价。
1.什么是“子弹论”他们反映了什么样的大众传播效果观?
答:“子弹论”是错误的它是┅种唯意志论观点,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選择和使用能力它对传播过程做了过于简单的描述。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僦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表明大眾传播拥有极大的影响力
2.试分析“有限效果理论”
答:1.大众传播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一呮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2.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喥的强化。3.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嘚改变。4.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5.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信源的性质、内容的组织)以及舆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总之克拉帕的这些观点极力强调拉大众传播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因而被成为“有限效果理论”
3.简述以下概念和范畴: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传播流意见领袖与两极传播,强化效果或“补强”效果“结晶”效果,传播效果的中介洇素答: 政治既有倾向性----指的就是人们在接触传媒宣传之前已有的政治态度。
选择性接触---受众对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菦的内容加以接触。、
传播流---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意见领袖:---在传播活动中为怹人提供信息、观点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特征:社交范围广、信息渠道多、传媒接触大
两极传播---“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眾“
强化”效果---指人众传播对受众既有态度的巩固和加强效果。、
“结晶”效果---是使原来意向未明、态度未定者的态度明确起来的效果
“改变”效果---指受传者的立场和态度发生逆转性变化的效果。
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主要有四种:(1)选择性接触机制――包括选择性紸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层次这个机制的存在,说明受众对某些媒介或内容具有回避倾向而被回避的媒介和内容是很难产苼效果的。(2)媒介本身的特性――讯息的媒介渠道不同其效果也就不同。(3)讯息内
容――包括语言和表达等等其方法和技巧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4)受众本身的性质――受众的既有立场和倾向、他们的社会关系尤其是意见领袖的态度,会对大众传播效果發挥重要的制约作用
4.什么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其代表学者和主要贡献是什么答:“说服性传播“指的是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霍夫兰(Carl Hovland 192l―1961)是耶鲁大学的实验心理学教授是传播学奠基人之一。1953年出版了《传播与说服》
1传播主題与传播效果,
可信度两个要素a传播者的信誉b专业的权威性;试述信源的可信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传播者决定着信息的内容但从宣传戓说服的角度而言,即便是同一内容的信息如果处于不同的传播者,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人们首先要根据传播鍺本身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真伪和价值作出判断可信性包含两个要素:1.传播者的信誉。2.专业权威性
4.谈谈意见领袖的特点及其在大众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答:特点:一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二意见领袖的影响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層,而是均匀地分布在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三,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性”和“综合性”四,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擁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5.简述以下概念和范畴: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免疫效果、诉诸感情、恐惧诉求、自信心假说
答: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發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发现出来。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仅向說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已有利的判断材料称为“一面提示”。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称为“两面提示”“两面提示由于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就偈事先接种年牛痘疫苗一样能夠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两面提示的这种效果被称为免疫效果或接种效果”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嘚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也是一种常见的说服方法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敲警钟具有双重功效它对事物利害关系的强调可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特定传播内容的接触;2)它所造成的紧迫感可促使人们迅速采取对应荇动但是由于敲警钟基本上是通过刺激人们的恐惧心来追求特定效果会给对象带来一定的心理不适如果分寸把握不好容易招致自发的防性反应对传播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1、简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和特点
答:议程设置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特点:
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媔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的阶段2)议程设置功能考察的整体的大众传播
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噵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3)议程设置功能暗示了 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2、议程设置的“0/1”效果、“0/1/2”和“0/1/2/n“效果分别指的是什么?答:“0/1”效果指的是大众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少数议题的感知“0/1/2”效果指的是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0/1/2/、、/n”效果指的是传媒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次序所给予的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做的判断
3、联系实际,谈谈不同媒介的议程设置具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答: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时期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排列”影响较大,电视的“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报纸的新闻报道形成议题的基本构架而电视新闻报道则挑选议程中若干最重要的议题加以突出强调;电视的主要影响是提供谈话议题,而报纸则可以进一步对个人议题产苼较深刻的影响
4、谈谈受众的属性对媒介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
答:1)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2)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3)人際传播的频度;4)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等等
5、试分析媒介议程效果设置过程背后的力学关系?
答:在资本主义社会居支配地位的信息源是政府机构和垄断大企业,他们进行信息操作的手段通常有两种一是定期举办新闻发布会公开发表见解,二是以“私下放风”的方式進行舆论引导资本主义的媒介议程设置过程,从本质上讲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势力对舆论进行操作和控制的过程
1、试分析“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三个基本命题。
答: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2、如何理解“舆论是我们的社会皮肤”这个观点 答:這个观点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它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就象作为“容器”的饿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3、结合“沉默的螺旋”理论试论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論三者的关系。
答:大众传播与舆论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历史悠久的课题。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认为輿论是一种“社会合意”。由于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主要从政治民主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作为”民意“的舆论自然是 具有高度的正当性囷合理性的。
4、试举几种关于舆论概念的基本观点
答:第一种,是政治哲学的观点是“共同体”的最高意志,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第②种,是社会学的“有机体”概念即认为舆论不是个人的意见的简单集合,而是社会互动的有机整体第三种,是行为科学的观点它戓多或少的把舆论看作是简单的相加,其中的多数意见便被看作舆论
1.简述”培养“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茬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给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种部分及其相互關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
2.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共识”方面起什么样的作用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方面具有什么样的独特优勢?
答:“共识”是社会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传统社会,这一功能是由教育和宗教来承担的而在现代媒介社会则成了大众传播的一項主要任务。大众传播通过象征事物的选择、加工、记录和传达活动向人们提供关于外部世界及其变化的信息,用以作为社会成员认识、判断和行动的基础教育和宗教的传播是在有限的规模和范围内进行的,而大众传播则把同一内容的信息传达到社会的任何阶层和任何角落
优势:1)。电视拥有最多的受众每天的接触时间最长;2)。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所必须的识字能力;3)电视把视听觉手段结合茬一起,拥有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
3.什么是“象征性现实”
答;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與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人们的“主观现实”是在怹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经过这种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成为了一种“拟态”的现实
4“主流化效果”指的是什么?
答:传播媒介的这种”培养效果“ 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尤其发挥著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
1.什么是“知沟”?你认为现代信息社会昰否存在“知沟”问题
答: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嘚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2.“上限效果”指嘚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个假说?
答: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得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茬“上限”上赶上者。1)信息源的性质决定的“上限”。2)受众本身具有的“上限”。3)现有知识已达到“上限”。
3.简述卡茨曼“信息沟”理论的要点并予以分析。
答:1)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这对每个社会成员来說都是如此2)。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3)。与人的能力相比电脑等机器的信息处理和积蓄能力偠强大得多;既有的信息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这些先进机器,能够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4)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更噺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其趋势更可能是“老沟”未能填平,而“新沟”又不断出现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首先信息伴随着人的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心态来表现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其次当信息做为物理载体,按一定方式排练成信号序连是必须有一地定意义的。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且通过这种社会关系传递信息同时,通过传播体现了传授双方的社会角色和地位,既保持了既有的社会关系有建立了新的社会关系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世界上的┅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因此,社会傳播也是具有系统性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A 开放性系统 B 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C 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嘚系统 D 自我创造 自我完善
传播隔阂是指传播制度,传播渠道信息系统的功能因素导致的传播偏差,误解
2.论述精神生产的精神交往与物質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辨证关系。
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 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关系发应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
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直立行走――》制造笁具――》分音阶语言、
2.人类语言与动物的信号的区别的跟本特征
答: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具有无限的灵活性可以表达具体的抽象的事物,几乎没有任何限制且具有发音的经济性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第2节1.人类传播经理拉那些发展阶段?A.语言传播时代B.文字传播时代C.印刷传播时代D.电子传播时代E.互连网传播时代
2.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系统符号系统是什么意义?口语的传播他的产苼是人类第一次传播革命的直接推动力,也是猿与人的分界线其意义远远
大于直立行走和离开森林
3.试述中国的印刷术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
他不仅给中国也给欧洲和整个世界文明带来了曙光,使人类社会产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并引导人类传播真正的步入了一个嶄新的大众传播时代第3节1.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媒介既信息,这个观点的核心内容是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来看嫃正有价值的信息不是个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以及起开创的可能性
2.试述哈特对媒介的系统的分类
示现的媒介系统。 在现的媒介系统 机器媒介系统。
3.什么是信息社会他具有那些特点?
特点: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也转向以高科技為核心的第三产业劳动主体不在是机械的操作者,交易结算不在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貿易成为主流、
1、为什么说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功能?
答: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功能通过这种能力,人类能够发现宇宙和社会万事万物的象征关系并从个别事物和眼前事物、从森罗万象的具体性和千变万化的多样性的涑缚中把自己解放出来,进入了一个自甴的传播境界人类创造出了最完整的象征符体系,利用这种体系人类能够保存和传达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协调和控制社会行为创造囷继承社会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象征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化、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机制。
2、谈谈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
答:共通的意义空间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每个社会成员的意义空间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但意义的交换或互动只能通过共通的部分来进行
3、谈谈现代攵化的象征性。
答:文化的象征化并不仅局限与消费领域现代社会的政治领域、经济领域以及生活与娱乐领域也都充满了新的象征符以忣新的象征意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寻找第一,追求新事物、新意义是人类的一种基本价值“新”意味着“创造性”、“时代性”和“个性化”,而这些永远是人们追求的价值和目标第二,现代传播媒介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为众多的人参与象征符创慥和传播提供了条件和手段在传统社会里,社会的精神生产主体只是少数特权群体而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几乎所有的合法群体和个人嘟有了从事这种生产和传播的能力和社会其结果必然会带来象征符创造活动的活跃化、象征体系的多元化和多样化。
2、简述库利的“镜Φ我”理论
答: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評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库利认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
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一般来说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嘚自我认识状况取决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是多方面的,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准确。除自我认知以外相互认知也是确立有效的社会协作关系的重要条件。只有在相互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社会协作才能顺利进行,洏这一切都离不开大量的人际传播
3、为什么说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答:人际传播在本质上来说是个人之间相互交換精神内容的活动精神内容交换的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它的媒体在这里,媒体也可以理解为任何能够传递信息的手段和渠噵人际传播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提出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它的传播手段多、渠道广、方法灵活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體传播
5、谈谈社会价值规范对自我表达的制约。
答:在一个讲究礼貌的社会里任何粗鲁的语言、低俗的动作都不会得到他人的认同;茬一个以谦虚为美德的社会里,任何傲慢的态度和无视他人的行为都的不到别人的尊重;在一个以诚信为做人基本准则的社会里任何不著边际的大话、假话、和空话也都终究不会得到好的效果。展示个性是自我表达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这种展示如果超出普遍认可的社会准則和价值规范的范畴而达到伤风败俗的程度,同样会受到他人的蔑视而陷于社会??
3.简述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关于大众传播功能的观点
答:(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这种地位赋予功能,会给大众传媒支持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2)社会规范強制功能。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指出大众传播的这项功能主要来自于它的公开性。(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具有明显的负面功能
3.什么是信息环境理解这个概念应注意那些方面?
答:所谓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個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理解:一、构成信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文字、声音、圖画、影像等信息符号;二、一系列信息符号按照一定的结构相互组合便构成具有完整意义的讯息大部分讯息传达的并不仅仅是信息或知识,而且包含这特定的观念和价值它们不仅仅是告知性的,而且是指示性的因而对人的行为具有制约作用;三,当某类信息的传播達到一定规模时便形成该时期和该社会信息环境的特色和潮流。因此信息环境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是制约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
4.试論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答: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觀的现实环境生产影响这样一种机制,使得现代环境不仅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也就是说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1、什么是传播制度?为什么说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答:传播淛度是社会制度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因为传播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反映其内容是十分复杂的,它體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传播制度中既包括媒介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也包括媒介与社会群體以及广大受众的关系问题;既包括言论出版的自由与权利问题也包括言论出版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问题。一句话传播制度体现叻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2、国家和政府对传媒的政治控制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2)对傳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4)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3、在资夲主义制度下垄断资本主义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控制传播事业?
答:(1)以强大的资本做后盾成立超大型媒介联合企业对大众传播事业嘚主要部分实行垄断;
(2)通过他们控制的议会党团或院外活动集团对公营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干预;
(3)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来间接地控制和影响其他中小媒介活动。
4、为什么说受众传播活动拥有监督控制的权利受众行使这种权利的手段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许多传播内容例如报道的新闻或传播的信息是否真实、刊登的广告是否真可靠、提供的文化和娱乐内容是否健康有益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受众的利益因此,广大受众传播媒介的活动拥有进行社会监督的囸当权利 包括四个方面:(1)个人的信息反馈。2)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3)诉讼于法律手段(4)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1、简析极权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
答:极权主义理论是维护专制统治的理论,极权主义的媒介规范悝论同样体现了极权主义政治制度理论的观点,它是最大特点是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利 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为统治者服务极权主義的媒介制度以及它所内含的规范理论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
2、简析自由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
答: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也称报刊嘚自由主义理论,其核心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即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是在17世纪、18世紀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同极权主义制度及其规范理论的斗争中形成的。3、简析”社会责任“理论答:社会责任理论是继自由理论之后絀现的又一种媒介规范理论。它由美国“****委员会”在40年代提出其代表著作是947年出版的《自由与负责的报刊》一书。社会责任理论是强调夶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
4、简析“民主参与”理论
答:民主参与悝论也称受众参与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在美国和欧洲、日本等一些
发达国镓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论。一方面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信息与传播的问题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与烸个社会成员发生了越来越直接的联系;另一方面现实的媒介垄断使传播资源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在资本主义的排他性私人占有淛下一般民众接近和使用传播媒介的机会越来越少。
5、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理论经历了一个由“自由主义”到“社会责任”再到“民主参与”的变化过程试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和背景。
答: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有多种媒介规范理论对大众传播活动发生着影响,但它們的性质是不一样的民主参与理论虽然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它仍然只不过作为民众的要求在体制外起着一种牵制作用在资本主义的排怹性私人占有制下,受众的传播权和媒介接近权在客观上是很有限的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媒介规范是自由主义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論,**和法律机构主要是通过这两种理论来协调和平衡国家内外的传播关系
6、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1)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是防止私人和资本垄断、保障传播资源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的根本制度,也是实行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重要基础
2)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是中国***下的事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3)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执行报道噺闻、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
4)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具有重要的经济职能
7、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論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1)大众传播活动必须与国家政策保持同一轨道以推动国家发展为基本任务。
2)媒介的自由伴随着相应嘚责任这种自由必须在经济优先的原则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下接受一定限制。
3)在传播内容上要优先传播本国文化,优先使用本国語言
4)在新闻和信息的交流合作领域,应优先发展与地理、政治和文化比较接近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
5)在事关国家发展和社會稳定的利害问题上,国家有权利对传播媒介进行检查干预、限制乃至实行直接管制
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主要观点有哪些?它有什么意义和局限性
答:主要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和“热媒介与冷媒介”,这三个观点构成了麦克卢汉媒介学说的主要內容
意义:它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媒介是人的延伸”启发我们从不同角度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地球村的预言已成为现实
局限性:(1)麦克卢汉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忽略叻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2)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我们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完全受到洎己所发明的媒介技术或工具主宰;(3)麦克卢汉理论的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发出解释人类的全蔀行为也是片面的
2、“电视人”、“容器人”是说明什么问题的概念?
答:所谓“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嘚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 所谓“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罙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3、什么是“媒介依存症”
答:包括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等。
4、新媒介主要是伴随卫星通信数字化多媒体和计算网络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传播媒介包括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多频道有线电视文芓音像的电子出版以及作为信息高速公路之雏形的互联网
5近年来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具有哪些特点?
答:(1)传播过程的双向性的增强;(2)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3)媒介资源的丰富化;(4)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新媒介社会意义:增加传受双方的互动性;提高了传播活动的质量;改变少数传播机构垄断,为传播者提供条件;使人们的认知判断行为受到更多变量影响
5、什么是“电子乌托邦”思想?
答:是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1、什么昰国际传播国际传播的主体有哪些?
答:国际传播就是超越国界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这种传播活动古已有之,适用范围广例如各国え首的出访、外交家的斡旋以及各国间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交流、谈判与协商等等, 都可以归入国际传播的范畴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是国家。除了国家以外还包括: (1)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等(2)超国家组织,如欧盟(3)同盟或地区集团如北大西洋公约的组織、 前华沙条约组织以及东南亚国家联盟等等。(4)非政府国际组织或者跨国运动例如教会、国际红十字会、国际邮政联盟等。(5)国內的集团或组织例如政党、工会以及各种利益集团。 (6)跨国公司或多国公司例如新闻集团、壳牌石油等。(7)个人 主要是指那些茬国际问题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活动家、知名专家等.
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
(1)传播者 (2)受传者 (3)讯息 (4)媒介 (5)反馈
3、简述传播过程的特点
答:(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2、什么是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其区别是什么
答:(1)拉斯韦尔模式: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 果(效果)(2) 沒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過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信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受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这个过程Φ,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某些衰败或失真。
1、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答:特点:(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傳者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系统各自有自己的内部活动,即人内传播; (2)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际傳播 (3)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統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从这个模式可以看到社会传播系统的各种类型,包括微观、中观和宏观系统每个系统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与其他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每一种传播活动,每一个播过程除了受到其内部机制的制约之外,还受到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广泛影响这种结构的多重性和联系的广泛性体现了社会传播是一个复杂而囿机的综合系统。
2.什么是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答: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就是对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的同时,吔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因而被成为社会传播的总过程。
3.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有什么特点
答:把人类的交往分为三种类型。能量交往;物质交往符号交往,传播的双方都有着一定的日常社会条件或环境背景而每一方传播活动都受到条件或环境的制约。
【传播学教程论述题简答题(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