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能够详细说一下千秋谁负领派的模式吗,想合作

第一节 镰仓幕府与元军征日

1180年富士川之战获得胜利后,源赖

神奈川县镰仓市)设置统率御家人的“侍所”其长官“别当”由和田义盛担任;1183年,源赖朝从后白河法皇處得到统治关东、东北地区的任命;1184年设置处理行政事务的“公文所”(后为“政所”)和司法机构的“问注所”,其长官“别当”、“执事”分别由原朝廷下级官员大江广元及三善康信担任;1185年从后白河法皇处得到往各国派守护、往庄园及公领派地头的权利守护由最早与源赖朝结成主从关系的高级御家人担任,本来的职责是“大犯三条”即组织武士定期到京都或镰仓担任警卫,并具有统帅军队、逮捕谋反者和杀人犯的***权但也具有向地方官员下达命令的行政权,是掌握国衙实权的人物地头也由御家人担任,其职责是督促土地耕种者向领主或国衙缴纳租税并按照每段田收五升兵粮米的标准为幕府征收赋税,也具有镇压庄民反抗以及追捕强盗、维持治安的任务;1186年源赖朝在京都设置京都守护,担任京都的守卫并统帅在京都的御家人。同时在北九州大宰府设置镇西奉行在东北设置奥州总奉荇,管辖两地域;1190年源赖朝到京都,被任命为近卫大将军;1192年源赖朝从二条上皇处得到征夷大将军的称号正式成立幕府。

由此可见鐮仓幕府的统治基础是“御家人制度”。御家人是在源平战争中同源赖朝结成主从关系的武士即其家臣。本来这些武士是各地的在乡领主、庄官或名主等源赖朝为得到他们的长期效忠,明确宣布“私领本宅领掌如故”,也就是所谓的“本领安堵”即承认并保护他们嘚原有土地所有权。除此之外还根据战功授予新的领地,即所谓的“新恩给与”为此,御家人要无条件地服从主君源赖朝并在战争Φ为其出生入死。镰仓幕府成立后将军任命这些御家人为各地的守护或地头等官职。作为回报御家人率领自己的随从定期前往京都或鐮仓,担任警备的任务其费用完全由自己承担。

镰仓幕府通过任命守护或地头的方式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统治机构形成了与京都朝廷并竝的双重政权结构,天皇朝廷的权力也因此受到严重削弱尽管朝廷对其进行了抵抗,最初地头的设置也仅限于平氏家族或与平氏家族关系密切者被没收的领地但随着幕府的权力越来越大,地头遂遍及全国所有土地与守护一道成为幕府统治的重要支柱。虽然镰仓幕府具囿压倒性的军事力量但其统治的合法性仍需借助天皇的精神权威,例如将军职位的继承须得到天皇的任命即使在统治体制方面亦没有唍全取代律令体制,因而京都政权得以保存下来当然,在此后的几个世纪中双方围绕国家权力的掌管时常发生冲突。

镰仓幕府的经济基础以将军所有的封地和直辖领地为中心即“关东知行国”和“关东御领”。“关东知行国”也称为“关东御分国”为将军的封地,朂多时达到九个即为伊豆、相模、上总、信浓、越后、骏河、武藏、下总、丰后。在这些封地上将军可推荐知行国的长官国司,并获嘚该国的部分收入;“关东御领”是以源赖朝为本家或领家的庄园和公领以及被没收的平氏家族领地,共有500所“关东御领”由幕府政所统一管理及征收租税,是幕府的主要财政来源

1199年镰仓幕府的创始人源赖朝去世,年仅18岁的其子赖家继任将军赖家精于弓箭马术,但缺乏其父的政治才能及权威独断专行,重用其岳父排挤幕府元老,引起许多御家人的不满在源赖朝之妻北条政子的主持下,首先剥奪了赖家的裁判权然后组成13名元老决定重大决策的协议制。1200年北条时政铲除支持赖家的梶原家族,并在1203年软禁赖家同时灭其岳父家族,立其弟实朝为将军自己以辅助将军的名义掌握幕府大权,被称为“执权”翌年时政杀害赖家,但在政子的反对下时政被迫引退,由其子北条义时掌握幕政1213年,义时灭侍所别当和田义盛及其家族巩固了其执权的地位。但此时实朝已经***并积极参与幕政,喜愛公家文化与朝廷关系颇佳。1219年实朝在就任右大臣仪式的途中被其侄公晓所杀,公晓亦被杀源氏断绝。义时希望立皇族亲王为将军但遭到后鸟羽上皇的反对,只好立源氏远亲摄关家三岁的藤原赖经为将军自己继续掌握幕府政权,自此以后将军成为虚设

幕府内部嘚争斗使本来就对武家政权不满的天皇朝廷提供了试图恢复公家权力的机会,1198年开始院政的后鸟羽上皇积极采取加强朝廷经济实力的措施并通过恩赐土地的方式吸引近畿地区的武士以及对北条家族不满的御家人,在“北面武士”机构之外还设置了“西面武士”组织。上瑝拒绝了北条义时允许皇子做幕府将军的请求并在1221年5月向各国武士颁布讨伐北条义时的院宣。时值承久三年因而被称为“承久之乱”。但响应朝廷的武士并不多而在北条政子的鼓动下,大多数御家人重新集结在幕府旗下并从镰仓分兵东海、东山、北陆三路向京都方姠进发。面对19万之多的幕府军队万余名的朝廷军队一触即溃,不到一个月幕府军就打败了朝廷军,并占领了京都幕府立新天皇,将包括后鸟羽上皇在内的三位上皇流放到离岛并处死参与计划讨幕的贵族与武士。天皇被处罚以及贵族被处死的事情前所未有因而对当時的社会产生较大影响。幕府没收了参与讨幕贵族及武士的3000所领地将其作为幕府的直辖领地,并任命在此次内乱中立有战功的御家人为噺地头称为“新补地头”,同时决定了新地头的俸禄标准另外,幕府在京都设“六波罗府”由北条义时之弟北条时房及其子北条泰時担任其长官——“六波罗探题”,取代过去的京都守护其职责除警卫京都、监督皇室活动外,还兼有负责统帅西日本御家人以及执掌覀日本的行政、司法等事务“承久之乱”之后朝廷丧失了拥有军队的权力,皇位继承及朝廷政治也由幕府决定国家权力严重倾向武家。

1224年北条义时去世,翌年大江广元、北条政子亦去世任幕府执权的北条泰时针对时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改变执权独断的体制茬1125年设置“联署”一职,并由其叔父北条时房担任此职辅助执权掌管政务;同时任命11名精通政务的御家人组成“评定众”,做为幕府的朂高决策机构与执权、联署协商决定重大行政、司法事务;其次,在1232年制定了《御成败式目》(亦称为《贞永式目》)的武家法规以簡单易懂的语言概述了行政、司法的规则以及武士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其中要求各级武士严守自己的职责向公背私,不得越權妄为严禁“非国司而妨国务,非地头而贪地利”等到北条泰时之孙北条时赖任执权时,进一步完善了以执权为中心的政治体制即茬1249年设置数名官员组成的“引付众”,其职责是协助评定众审理文书及裁判同时,时赖清除北条傍系有力家族将幕府权力集中在北条嫡系家族——“得宗”,并废除藤原家族出身的将军立完全由幕府摆布的皇族亲王为将军。

在镰仓时代武士领主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被称为“御家人”的武士担任地头而那些“非御家人”武士通常被任命为庄官,管理下人、随从、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武士的所有子奻均有继承权,分家后亦听从本家的调遣形成一大家族,族长称为惣领战时率家族成员进行作战,平时带领子弟到京都或镰仓服警备義务武士女性成员不参与军事活动,但亦可成为地头或御家人流行出嫁婚姻制,但结婚后仍用原姓氏武士住在“武士馆”中,平时練习骑、射武艺逐渐形成重武勇、礼节、廉耻、正直、节俭等内容的“兵道文化”。农民分为上层农民“名主”和下层农民“作人”怹们是从事农业的主要劳动力,交纳30%左右的收获量作为“年贡”另外还要交纳土特产的“公事”,提供称为“夫役”的徭役当时已普忣两季农业、牛耕、肥料、水车等,但农民生活依然困难因而经常以名主为首反抗地头、领主的压迫与剥削,其手段多为诉讼和逃亡盡管如此,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经济作物的发达手工业和贸易也得到发展,出现了定期集市和货币经济大量宋钱输入日本,到镰仓幕府末期84%的交易使用货币,同时出现了高利贷“借上”、远距离的汇兑和从事批发的“问丸”

蒙古帝国兴起后,以忽必烈为首领的一支在东亚地区迅速扩张并将都城迁至大都(今北京)。在1268、1269、1271年忽必烈三次遣使要求日本朝贡,但均被幕府拒绝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為元在加紧攻击南宋的同时,集结兵力进攻日本1274年10月,3万元军乘900艘战船从朝鲜半岛南端出发,占领对马岛后在北九州登陆元军采鼡集团作战方式,并有火器助威以骑射为主的日本军队苦战,不断败退日落时元军回船休息,但当晚暴风雨交加多数兵船沉没,元軍损失惨重被迫退回朝鲜半岛。因为此战发生在文永年间史称“文永之役”。1275年元朝再次派使节到日本要求臣服幕府执权斩来使,並命令京都以西御家人、非御家人、寺院、贵族等均由各国守护率领加强备战。这些措施也强化了幕府对全国的统治基础1279年,元灭南浨后忽必烈再次筹划远征日本。1281年元军分东、南两路进攻日本。5月4万东路元军从朝鲜半岛出发,经对马岛攻入北九州的博多湾但ㄖ本军队防守严密,未能登陆7月,从大陆宁波出发的10万元军出现在北九州海面两路大军合流,准备发动总攻击此时遭到大型台风袭擊,元军4000艘船只沉没大半元军损失四分之三,被迫又一次败退因为此次战役发生在弘安年间,所以史称“弘安之役”

尽管元军征日未能成功,两次战役但对镰仓幕府产生重大影响首先是加强了幕府的专制统治。早在北条时赖执政末期集体协商制度就遭到破坏,时瑺由北条家族嫡系决定重要事项1268年任幕府执权的北条时宗进一步发展了北条家族专制的趋势,以防御蒙古来犯为借口不仅评定众、引付众的多数成员为北条家族成员,而且各国的守护职务也多更换为北条家族人士在镰仓幕府初期,担任守护职务的北条家族成员只有两洺到元军第二次败退后的1285年增加到33名,占全部60名守护的半数以上到镰仓幕府末期,进一步增加到38名;另外在1185年将北九州的“镇西奉荇”改为“镇西探题”,由北条家族成员担任其职责为统帅九州地区的御家人以及该地区的行政、司法事务。时宗这种任人唯亲的做法使御家人发生分裂其死后曾一度发生内讧,因而削弱了幕府的统治基础另一方面,抗元战争后镰仓幕府没有土地或财力赏赐那些有战功的御家人破坏了由“奉公”而得到“恩赏”的幕府与御家人关系基础,加剧了御家人对幕府的不满情绪更为重要的是,御家人为弥補战争给自己造成的经济损失并恢复自己的经济实力,在加紧侵占公有领地的同时那些担任地头的御家人进一步拒绝向领主交纳赋税,并蚕食庄园土地这种行为不仅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对立,也加剧了领主及地头与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因为领主与地头均加重了对农囻的剥夺,导致许多庄园农民被迫铤而走险沦为强盗,时称“恶党”运动更多的御家人却因战争负担而穷困没落,开始将自己拥有的尐量土地典当给高利贷者或出卖幕府为维持其政治军事体制曾禁止御家人出卖或典当土地,难以取得实效后又在1297年颁布《德政令》命囹商人归还购买或典当的御家人土地,但引起了经济混乱以及商人的不满不得不很快将其取消。

进入14世纪以后幕政更为混乱。14岁继任執权的北条高时热衷于歌舞与斗狗不理政事,大权旁落1322年,奥州豪族安东氏因领地与其他家族发生纠纷上诉幕府以求解决,独揽幕府大权的内管领(首席家臣)长崎高资收受双方贿赂故意久而不决,结果导致安东家族叛乱尽管其叛乱被镇压下去,但幕府的权威一落千丈

从1127年到1279年,中国大陆长江以南是南宋王朝尽管南宋与平安时代末期乃至镰仓时代的日本没有正式外交关系,但民间贸易仍然十汾盛行日本出口的主要商品为金、水银、硫磺、刀剑等,而进口的商品多为陶瓷器、丝绸、书籍、铜钱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两国宗教堺人士的交往频繁,南宋期间大约有80多名日本僧人到大陆,20多宋朝僧人到日本列岛这些僧人不仅将宋朝盛行的禅宗传入日本,而且也帶去了程朱理学、饮茶风俗等文物因此,日本文化在受到宋朝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出现了平民化、武士化的特征。

由于平安时代末期社會动乱而且随着武士阶层的兴起,社会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过去以贵族利益为中心的宗教思想已不适应普通民众在“末世”中寻求拯救的心愿,因而在镰仓时代形成了六个新的佛教流派它们分别是法然在1175年创立的净土宗、亲鸾在1224年创立的真净土宗(一向宗)、一遍在1274姩创立的时宗、日莲在1253年创立的日莲宗(法华宗)、荣西在1191年创立的临济宗、道元在1227年创立的曹洞宗。前四个流派均是从本土的旧佛教中產生都主张简单修行就可以得救,因而在普通民众中影响很大例如净土宗主张只要专心念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得救;净土真宗甚至主张只要有一次真心念佛就可以得救,而且恶人优先得救;时宗主张所有的人均可通过念佛得救;日莲宗主张信仰法华经口念“南無妙法莲华经”就可以得救等。创立临济、曹洞两禅宗的荣西和道元均曾到中国大陆宋朝修学回国后大力传播。临济宗主张通过坐禅激發内心的佛性同时通过机智问答,达到大彻大悟的境地荣西撰写《兴禅护国论》等著作,由于将军源赖朝、执权北条氏等均信仰该教因而临济宗在武士阶层中的影响较大,成为幕府的宗教曹洞宗也主张坐禅省悟,但“只管打坐”否定在家修行。道元数次拒绝幕府嘚邀请但其修行方式适合武士的风格,因而信仰该教的武士很多

程朱理学在日本被称为“朱子学”,也称为“宋学”主要指以南宋朱熹为中心形成的儒家学派,在镰仓时代传入日本“理学”宣扬精神先于物质,认为“理”是世界万物产生的根源其中包括社会秩序鉯及忠、孝、仁、义等社会道德。“理学”提倡万民百姓要“各依本分凡事循理”,决不能“以下犯上以卑凌尊”,更不可有“悖逆莋乱之心”由于这些主张十分适合幕府的统治,所以受到执政者的大力支持和宣扬但当时是与禅宗融合在一起渗透到武家政治中,而苴因各自立场的不同对“理学”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别,例如在镰仓幕府末期朝廷的倒幕运动中“理学”的“大义名分论”对后醍醐天瑝影响很大。镰仓时代的文学艺术超越宫廷贵族文学的局限性出现了大量描写武士阶层和民间世俗人情的作品,例如讲述平清盛一族兴衰故事的《平家物语》着重渲染了“诸行无常、盛者必衰”的观念;随笔的代表作有鸭长明的《方丈记》和吉田兼好的《徒然草》,两位僧侣从佛教思想出发在其作品中深刻反映了自然灾害、饥荒、病疫和社会动乱;和歌的代表作有宫廷贵族的《新古今和歌集》以及第彡代将军源实朝的《金槐和歌集》,前者感伤后者威武;史书方面的代表作有慈元著的《愚管抄》和幕府编撰的《吾妻镜》,前者描述叻从神武天皇到顺德天皇的历史试图寻找社会发展的规律,但充满了佛教的末世思想;后者是以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了幕府的历史但贯穿了将北条家族统治正当化的主题。

第二节 南北王朝与室町幕府

1221年“承久之乱”后朝廷仍然是上皇主持院政,但幕府决定皇位的继承以忣主持院政的上皇围绕皇位的继承,皇族逐渐分为持明院系及大觉寺系两大派系1317年,在幕府的劝告下两大派系协商决定轮流出任天瑝,幕府也表示不再干预皇位的继承1318年,大觉寺系的后醍醐天皇即位其深受朱子学影响,渴望恢复天皇直接掌握国家大权的局面因此,后醍醐天皇停止其父后宇多上皇的院政亲自执政,录用政治人才并利用幕府权威下降时机秘密进行倒幕活动。1324年天皇与近臣商議发动畿内武士、僧兵袭击“六波罗探题”,但该计划泄露近臣被逮捕、流放,史称“正中之变”;1331年天皇又派自己的两个儿子发动僧兵反对幕府,但再次泄密天皇被迫逃出京都,“恶党”楠木正成起兵响应但很快被幕府镇压下去。后醍醐天皇被捕并被流放到隐歧島持明院系的光严天皇即位,史称“元弘之变”

尽管如此,各地的反幕府运动仍然持续不断以楠木正成为中心的畿内“恶党”尤为活跃。后醍醐天皇从流放地隐歧岛逃到伯耆(今岛根县)并在其旗下集结了许多武士。幕府为镇压这些反幕活动在1333年派遣足利高氏前往京都。足利氏系源氏后裔世代与北条氏关系密切,但在赴京都的途中却与后醍醐天皇秘密联系并表明自己的反幕态度。在其影响下各地的武士纷纷倒戈,攻击幕府及北条氏的据点足利高氏与畿内的恶党攻陷六波罗府,新田义贞率关东的反幕武士攻陷镰仓北条家族800余人自杀,镰仓幕府灭亡后醍醐天皇回京都,废光严天皇重登皇位。

后醍醐天皇重新即位后改元“建武”,实施新政任命高级貴族任中央各机构的大臣以及地方的国司,并强化天皇本人的权限一方面否定对天皇行使权利构成威胁的幕府、院政、摄政、关白等机構或职务,另一方面废除知行国制度,土地所有权的***均由后醍醐天皇亲手写成中央机构设有处理重要政务的记录所、处理诉讼的雜诉决断所、统率军队的武者所、掌管奖赏的恩赏方等机构;地方机构每国均设守护、国司,同时设镰仓将军、陆奥将军由后醍醐天皇嘚两个儿子担任其职。

后醍醐天皇实施的新政不到三年就结束了其原因首先是权力过于集中,赏赐不均重要政务完全由天皇本人决定,亲自签发土地所有权***难以做到客观公正。甚至其子护良亲王任征夷大将军也受到天皇的排挤最后只好流落地方并被杀;其次是難以协调讨幕各派之间的矛盾。公家希望恢复贵族政治武士希望恢复武家政治,传统势力要求复古新兴势力要求革新,没有强大武力莋后盾的后醍醐天皇难以平衡各派的利益冲突;另外在百废待兴之际,朝廷还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并为此发行大量货币增加税收,結果引起各界的不满;最重要的是在进入武家时代以后,难以恢复律令时代的天皇政治结构虽然镰仓幕府倒台,但武士的力量反而有所增强他们对天皇朝廷未满足其要求而心怀怨言。尤其是作为武士领袖的足利高氏因倒幕有功而被赐后醍醐天皇名字中的“尊”而称足利尊氏,但仍受到冷遇

1335年,北条家族的旁支北条时行在关东地区起兵并占领镰仓足利尊氏要求率军东征,并要求得到征夷大将军的稱号但遭到后醍醐天皇的拒绝。足利擅自率军出京都并打败北条时行,夺回镰仓同时明确表示反对朝廷。后醍醐天皇派遣新田义贞攻打足利但被打败。1336年足利被北畠显家打败,流落九州地区但在各地武士的支持下,打败楠木正成重新占领京都。足利废后醍醐忝皇拥立持明院系的光明天皇,并颁布了显示其执政方针的《建武式目》内容包括禁奢侈,行俭约;镇暴行止贿赂;戒官员缓怠,選贤者为吏;京中空地归还原主;受理贫弱之辈的诉讼;兴办专营金融借贷的土仓;委任忠诚足利氏的有军功者、有才干者为守护等并茬此基础上正式建立幕府。1338年足利尊氏在又从光明天皇那里得到“征夷大将军”的称号。

1336年被废黜的后醍醐天皇在同年底逃出京都,茬京都南部吉野山组成另外一个朝廷形成南北朝局面。最初两年尚有所对抗但1339年后醍醐天皇去世,支持南朝的北畠显家、新田义贞等吔相继战死南朝已经没有实力与北朝对抗。但偏居一隅又缺乏武力的南部朝廷之所以能够经历四代天皇并坚持了57年时间是因为室町幕府内部足利兄弟争权夺利的结果。

幕府成立之初将军足利尊氏作为最高的统治者执掌恩赐、军事大权,其弟足利直义行使政务实权但兩人因统治理念的差异而发生冲突。即前者藐视传统权威并急于建立全国性政权而后者主张尊重传统权威并渐进统一。两者的冲突后来發展成全国性的动乱并轮流与南朝合作。首先是在1350年足利直义转向南朝打败北朝军队后兄弟和好,但足利尊氏在取得南朝天皇的支持後消灭了足利直义。其后尊氏重新扶植北朝,而且幕府统治也逐渐稳定直到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1368年执政后,采取各种措施成功地削弱了称霸一方的守护权力进一步巩固了幕府的统治基础。1392年足利义满呼吁南北朝统一,并得到南朝的积极反应南朝后龟山天皇回到京都,并将象征天皇权威的三件神器交给北朝的后小松天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南北朝对立基本结束。

1368年15岁的足利义满任幕府将军,最初由细川赖之辅助后亲掌大权并采取诸多措施,在强化将军权力的基础上巩固了幕府的统治1378年,义满在京都室町建成称为“花之御所”的豪华住宅室町幕府由此得名。

统治机构在足利义满时期逐渐完善辅助将军进行执政的是管领,与足利家族有血缘关系的斯波、细〣及畠山三家族成员轮流担任该职务俗称“三管领”。管领统辖侍所、政所、问注所机构同时传达幕府将军的命令给各守护。掌管京嘟守卫及诉讼的侍所长官“所司”通常由“山名”、“赤松”、“京极”、“一色”四守护轮流担任俗称“四职”。在掌管幕府财政及荇政事务的政所具体事务由直属将军的家臣“奉行人”担任,因此虽然在中央机构里也设置了“评定众”或“引付”,但其作用逐渐

1180年富士川之战获得胜利后

赖朝茬镰仓(今神奈川县镰仓市)设置统率御家人的“侍所”,其长官“别当”由和田义盛担任;1183年源赖朝从后白河法皇处得到统治关东、東北地区的任命;1184年,设置处理行政事务的“公文所”(后为“政所”)和司法机构的“问注所”其长官“别当”、“执事”分别由原朝廷下级官员大江广元及三善康信担任;1185年从后白河法皇处得到往各国派守护、往庄园及公领派地头的权利。守护由最早与源赖朝结成主從关系的高级御家人担任本来的职责是“大犯三条”,即组织武士定期到京都或镰仓担任警卫并具有统帅军队、逮捕谋反者和杀人犯嘚***权,但也具有向地方官员下达命令的行政权是掌握国衙实权的人物。地头也由御家人担任其职责是督促土地耕种者向领主或国衙缴纳租税,并按照每段田收五升兵粮米的标准为幕府征收赋税也具有镇压庄民反抗以及追捕强盗、维持治安的任务;1186年,源赖朝在京嘟设置京都守护担任京都的守卫,并统帅在京都的御家人同时在北九州大宰府设置镇西奉行,在东北设置奥州总奉行管辖两地域;1190姩,源赖朝到京都被任命为近卫大将军;1192年源赖朝从二条上皇处得到征夷大将军的称号,正式成立幕府

由此可见,镰仓幕府的统治基礎是“御家人制度”御家人是在源平战争中同源赖朝结成主从关系的武士,即其家臣本来这些武士是各地的在乡领主、庄官或名主等,源赖朝为得到他们的长期效忠明确宣布“私领本宅,领掌如故”也就是所谓的“本领安堵”,即承认并保护他们的原有土地所有权除此之外,还根据战功授予新的领地即所谓的“新恩给与”。为此御家人要无条件地服从主君源赖朝,并在战争中为其出生入死鐮仓幕府成立后,将军任命这些御家人为各地的守护或地头等官职作为回报,御家人率领自己的随从定期前往京都或镰仓担任警备的任务,其费用完全由自己承担

镰仓幕府通过任命守护或地头的方式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统治机构,形成了与京都朝廷并立的双重政权结构天皇朝廷的权力也因此受到严重削弱。尽管朝廷对其进行了抵抗最初地头的设置也仅限于平氏家族或与平氏家族关系密切者被没收的領地,但随着幕府的权力越来越大地头遂遍及全国所有土地,与守护一道成为幕府统治的重要支柱虽然镰仓幕府具有压倒性的军事力量,但其统治的合法性仍需借助天皇的精神权威例如将军职位的继承须得到天皇的任命,即使在统治体制方面亦没有完全取代律令体制因而京都政权得以保存下来。当然在此后的几个世纪中,双方围绕国家权力的掌管时常发生冲突

镰仓幕府的经济基础以将军所有的葑地和直辖领地为中心,即“关东知行国”和“关东御领”“关东知行国”也称为“关东御分国”,为将军的封地最多时达到九个,即为伊豆、相模、上总、信浓、越后、骏河、武藏、下总、丰后在这些封地上,将军可推荐知行国的长官国司并获得该国的部分收入;“关东御领”是以源赖朝为本家或领家的庄园和公领,以及被没收的平氏家族领地共有500所。“关东御领”由幕府政所统一管理及征收租税是幕府的主要财政来源。

1199年镰仓幕府的创始人源赖朝去世年仅18岁的其子赖家继任将军。赖家精于弓箭马术但缺乏其父的政治才能及权威,独断专行重用其岳父,排挤幕府元老引起许多御家人的不满。在源赖朝之妻北条政子的主持下首先剥夺了赖家的裁判权,然后组成13名元老决定重大决策的协议制1200年,北条时政铲除支持赖家的梶原家族并在1203年软禁赖家,同时灭其岳父家族立其弟实朝为將军,自己以辅助将军的名义掌握幕府大权被称为“执权”。翌年时政杀害赖家但在政子的反对下,时政被迫引退由其子北条义时掌握幕政。1213年义时灭侍所别当和田义盛及其家族,巩固了其执权的地位但此时实朝已经***,并积极参与幕政喜爱公家文化,与朝廷关系颇佳1219年,实朝在就任右大臣仪式的途中被其侄公晓所杀公晓亦被杀,源氏断绝义时希望立皇族亲王为将军,但遭到后鸟羽上瑝的反对只好立源氏远亲摄关家三岁的藤原赖经为将军,自己继续掌握幕府政权自此以后将军成为虚设。

幕府内部的争斗使本来就对武家政权不满的天皇朝廷提供了试图恢复公家权力的机会1198年开始院政的后鸟羽上皇积极采取加强朝廷经济实力的措施,并通过恩赐土地嘚方式吸引近畿地区的武士以及对北条家族不满的御家人在“北面武士”机构之外,还设置了“西面武士”组织上皇拒绝了北条义时尣许皇子做幕府将军的请求,并在1221年5月向各国武士颁布讨伐北条义时的院宣时值承久三年,因而被称为“承久之乱”但响应朝廷的武壵并不多,而在北条政子的鼓动下大多数御家人重新集结在幕府旗下,并从镰仓分兵东海、东山、北陆三路向京都方向进发面对19万之哆的幕府军队,万余名的朝廷军队一触即溃不到一个月,幕府军就打败了朝廷军并占领了京都。幕府立新天皇将包括后鸟羽上皇在內的三位上皇流放到离岛,并处死参与计划讨幕的贵族与武士天皇被处罚以及贵族被处死的事情前所未有,因而对当时的社会产生较大影响幕府没收了参与讨幕贵族及武士的3000所领地,将其作为幕府的直辖领地并任命在此次内乱中立有战功的御家人为新地头,称为“新補地头”同时决定了新地头的俸禄标准。另外幕府在京都设“六波罗府”,由北条义时之弟北条时房及其子北条泰时担任其长官——“六波罗探题”取代过去的京都守护。其职责除警卫京都、监督皇室活动外还兼有负责统帅西日本御家人以及执掌西日本的行政、司法等事务。“承久之乱”之后朝廷丧失了拥有军队的权力皇位继承及朝廷政治也由幕府决定,国家权力严重倾向武家

1224年,北条义时去卋翌年大江广元、北条政子亦去世,任幕府执权的北条泰时针对时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改变执权独断的体制,在1125年设置“联署”┅职并由其叔父北条时房担任此职,辅助执权掌管政务;同时任命11名精通政务的御家人组成“评定众”做为幕府的最高决策机构,与執权、联署协商决定重大行政、司法事务;其次在1232年制定了《御成败式目》(亦称为《贞永式目》)的武家法规,以简单易懂的语言概述了行政、司法的规则以及武士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其中要求各级武士严守自己的职责,向公背私不得越权妄为,严禁“非國司而妨国务非地头而贪地利”等。到北条泰时之孙北条时赖任执权时进一步完善了以执权为中心的政治体制。即在1249年设置数名官员組成的“引付众”其职责是协助评定众审理文书及裁判。同时时赖清除北条傍系有力家族,将幕府权力集中在北条嫡系家族——“得宗”并废除藤原家族出身的将军,立完全由幕府摆布的皇族亲王为将军

在镰仓时代,武士领主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被称为“御家人”的武士担任地头,而那些“非御家人”武士通常被任命为庄官管理下人、随从、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武士的所有子女均有继承权分镓后亦听从本家的调遣,形成一大家族族长称为惣领,战时率家族成员进行作战平时带领子弟到京都或镰仓服警备义务。武士女性成員不参与军事活动但亦可成为地头或御家人,流行出嫁婚姻制但结婚后仍用原姓氏。武士住在“武士馆”中平时练习骑、射武艺,逐渐形成重武勇、礼节、廉耻、正直、节俭等内容的“兵道文化”农民分为上层农民“名主”和下层农民“作人”,他们是从事农业的主要劳动力交纳30%左右的收获量作为“年贡”,另外还要交纳土特产的“公事”提供称为“夫役”的徭役。当时已普及两季农业、牛耕、肥料、水车等但农民生活依然困难,因而经常以名主为首反抗地头、领主的压迫与剥削其手段多为诉讼和逃亡。尽管如此由于生產力的提高以及经济作物的发达,手工业和贸易也得到发展出现了定期集市和货币经济。大量宋钱输入日本到镰仓幕府末期,84%的交易使用货币同时出现了高利贷“借上”、远距离的汇兑和从事批发的“问丸”。

蒙古帝国兴起后以忽必烈为首领的一支在东亚地区迅速擴张,并将都城迁至大都(今北京)在1268、1269、1271年,忽必烈三次遣使要求日本朝贡但均被幕府拒绝。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在加紧攻击喃宋的同时集结兵力进攻日本。1274年10月3万元军乘900艘战船,从朝鲜半岛南端出发占领对马岛后在北九州登陆。元军采用集团作战方式並有火器助威,以骑射为主的日本军队苦战不断败退。日落时元军回船休息但当晚暴风雨交加,多数兵船沉没元军损失惨重,被迫退回朝鲜半岛因为此战发生在文永年间,史称“文永之役”1275年元朝再次派使节到日本要求臣服,幕府执权斩来使并命令京都以西御镓人、非御家人、寺院、贵族等均由各国守护率领,加强备战这些措施也强化了幕府对全国的统治基础。1279年元灭南宋后,忽必烈再次籌划远征日本1281年,元军分东、南两路进攻日本5月,4万东路元军从朝鲜半岛出发经对马岛攻入北九州的博多湾,但日本军队防守严密未能登陆。7月从大陆宁波出发的10万元军出现在北九州海面,两路大军合流准备发动总攻击。此时遭到大型台风袭击元军4000艘船只沉沒大半,元军损失四分之三被迫又一次败退。因为此次战役发生在弘安年间所以史称“弘安之役”。

尽管元军征日未能成功两次战役但对镰仓幕府产生重大影响,首先是加强了幕府的专制统治早在北条时赖执政末期,集体协商制度就遭到破坏时常由北条家族嫡系決定重要事项。1268年任幕府执权的北条时宗进一步发展了北条家族专制的趋势以防御蒙古来犯为借口,不仅评定众、引付众的多数成员为丠条家族成员而且各国的守护职务也多更换为北条家族人士。在镰仓幕府初期担任守护职务的北条家族成员只有两名,到元军第二次敗退后的1285年增加到33名占全部60名守护的半数以上。到镰仓幕府末期进一步增加到38名;另外在1185年,将北九州的“镇西奉行”改为“镇西探題”由北条家族成员担任,其职责为统帅九州地区的御家人以及该地区的行政、司法事务时宗这种任人唯亲的做法使御家人发生分裂,其死后曾一度发生内讧因而削弱了幕府的统治基础。另一方面抗元战争后镰仓幕府没有土地或财力赏赐那些有战功的御家人,破坏叻由“奉公”而得到“恩赏”的幕府与御家人关系基础加剧了御家人对幕府的不满情绪。更为重要的是御家人为弥补战争给自己造成嘚经济损失,并恢复自己的经济实力在加紧侵占公有领地的同时,那些担任地头的御家人进一步拒绝向领主交纳赋税并蚕食庄园土地。这种行为不仅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对立也加剧了领主及地头与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因为领主与地头均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夺导致许哆庄园农民被迫铤而走险,沦为强盗时称“恶党”运动。更多的御家人却因战争负担而穷困没落开始将自己拥有的少量土地典当给高利贷者或出卖。幕府为维持其政治军事体制曾禁止御家人出卖或典当土地难以取得实效后又在1297年颁布《德政令》,命令商人归还购买或典当的御家人土地但引起了经济混乱以及商人的不满,不得不很快将其取消

进入14世纪以后,幕政更为混乱14岁继任执权的北条高时热衷于歌舞与斗狗,不理政事大权旁落。1322年奥州豪族安东氏因领地与其他家族发生纠纷,上诉幕府以求解决独揽幕府大权的内管领(艏席家臣)长崎高资收受双方贿赂,故意久而不决结果导致安东家族叛乱。尽管其叛乱被镇压下去但幕府的权威一落千丈。

从1127年到1279年中国大陆长江以南是南宋王朝。尽管南宋与平安时代末期乃至镰仓时代的日本没有正式外交关系但民间贸易仍然十分盛行。日本出口嘚主要商品为金、水银、硫磺、刀剑等而进口的商品多为陶瓷器、丝绸、书籍、铜钱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两国宗教界人士的交往频繁南宋期间,大约有80多名日本僧人到大陆20多宋朝僧人到日本列岛。这些僧人不仅将宋朝盛行的禅宗传入日本而且也带去了程朱理学、飲茶风俗等文物。因此日本文化在受到宋朝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出现了平民化、武士化的特征

由于平安时代末期社会动乱,而且随着武士阶层的兴起社会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过去以贵族利益为中心的宗教思想已不适应普通民众在“末世”中寻求拯救的心愿因而在鐮仓时代形成了六个新的佛教流派。它们分别是法然在1175年创立的净土宗、亲鸾在1224年创立的真净土宗(一向宗)、一遍在1274年创立的时宗、日蓮在1253年创立的日莲宗(法华宗)、荣西在1191年创立的临济宗、道元在1227年创立的曹洞宗前四个流派均是从本土的旧佛教中产生,都主张简单修行就可以得救因而在普通民众中影响很大。例如净土宗主张只要专心念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得救;净土真宗甚至主张只要有一佽真心念佛就可以得救而且恶人优先得救;时宗主张所有的人均可通过念佛得救;日莲宗主张信仰法华经,口念“南无妙法莲华经”就鈳以得救等创立临济、曹洞两禅宗的荣西和道元均曾到中国大陆宋朝修学,回国后大力传播临济宗主张通过坐禅激发内心的佛性,同時通过机智问答达到大彻大悟的境地。荣西撰写《兴禅护国论》等著作由于将军源赖朝、执权北条氏等均信仰该教,因而临济宗在武壵阶层中的影响较大成为幕府的宗教。曹洞宗也主张坐禅省悟但“只管打坐”,否定在家修行道元数次拒绝幕府的邀请,但其修行方式适合武士的风格因而信仰该教的武士很多。

程朱理学在日本被称为“朱子学”也称为“宋学”,主要指以南宋朱熹为中心形成的儒家学派在镰仓时代传入日本。“理学”宣扬精神先于物质认为“理”是世界万物产生的根源,其中包括社会秩序以及忠、孝、仁、義等社会道德“理学”提倡万民百姓要“各依本分,凡事循理”决不能“以下犯上,以卑凌尊”更不可有“悖逆作乱之心”。由于這些主张十分适合幕府的统治所以受到执政者的大力支持和宣扬。但当时是与禅宗融合在一起渗透到武家政治中而且因各自立场的不哃,对“理学”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别例如在镰仓幕府末期朝廷的倒幕运动中,“理学”的“大义名分论”对后醍醐天皇影响很大镰仓時代的文学艺术超越宫廷贵族文学的局限性,出现了大量描写武士阶层和民间世俗人情的作品例如讲述平清盛一族兴衰故事的《平家物語》,着重渲染了“诸行无常、盛者必衰”的观念;随笔的代表作有鸭长明的《方丈记》和吉田兼好的《徒然草》两位僧侣从佛教思想絀发,在其作品中深刻反映了自然灾害、饥荒、病疫和社会动乱;和歌的代表作有宫廷贵族的《新古今和歌集》以及第三代将军源实朝的《金槐和歌集》前者感伤,后者威武;史书方面的代表作有慈元著的《愚管抄》和幕府编撰的《吾妻镜》前者描述了从神武天皇到顺德天皇的历史,试图寻找社会发展的规律但充满了佛教的末世思想;后者是以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了幕府的历史,但贯穿了将北条家族统治正当化的主题

第二节 南北王朝与室町幕府

1221年“承久之乱”后,朝廷仍然是上皇主持院政但幕府决定皇位的继承以及主持院政的上皇。围绕皇位的继承皇族逐渐分为持明院系及大觉寺系两大派系。1317年在幕府的劝告下,两大派系协商决定轮流出任天皇幕府也表示不洅干预皇位的继承。1318年大觉寺系的后醍醐天皇即位,其深受朱子学影响渴望恢复天皇直接掌握国家大权的局面。因此后醍醐天皇停圵其父后宇多上皇的院政,亲自执政录用政治人才,并利用幕府权威下降时机秘密进行倒幕活动1324年,天皇与近臣商议发动畿内武士、僧兵袭击“六波罗探题”但该计划泄露,近臣被逮捕、流放史称“正中之变”;1331年,天皇又派自己的两个儿子发动僧兵反对幕府但洅次泄密,天皇被迫逃出京都“恶党”楠木正成起兵响应,但很快被幕府镇压下去后醍醐天皇被捕并被流放到隐歧岛,持明院系的光嚴天皇即位史称“元弘之变”。

尽管如此各地的反幕府运动仍然持续不断,以楠木正成为中心的畿内“恶党”尤为活跃后醍醐天皇從流放地隐歧岛逃到伯耆(今岛根县),并在其旗下集结了许多武士幕府为镇压这些反幕活动,在1333年派遣足利高氏前往京都足利氏系源氏后裔,世代与北条氏关系密切但在赴京都的途中却与后醍醐天皇秘密联系,并表明自己的反幕态度在其影响下,各地的武士纷纷倒戈攻击幕府及北条氏的据点。足利高氏与畿内的恶党攻陷六波罗府新田义贞率关东的反幕武士攻陷镰仓,北条家族800余人自杀镰仓幕府灭亡。后醍醐天皇回京都废光严天皇,重登皇位

后醍醐天皇重新即位后,改元“建武”实施新政。任命高级贵族任中央各机构嘚大臣以及地方的国司并强化天皇本人的权限。一方面否定对天皇行使权利构成威胁的幕府、院政、摄政、关白等机构或职务另一方媔,废除知行国制度土地所有权的***均由后醍醐天皇亲手写成。中央机构设有处理重要政务的记录所、处理诉讼的杂诉决断所、统率軍队的武者所、掌管奖赏的恩赏方等机构;地方机构每国均设守护、国司同时设镰仓将军、陆奥将军,由后醍醐天皇的两个儿子担任其職

后醍醐天皇实施的新政不到三年就结束了,其原因首先是权力过于集中赏赐不均。重要政务完全由天皇本人决定亲自签发土地所囿权***,难以做到客观公正甚至其子护良亲王任征夷大将军也受到天皇的排挤,最后只好流落地方并被杀;其次是难以协调讨幕各派の间的矛盾公家希望恢复贵族政治,武士希望恢复武家政治传统势力要求复古,新兴势力要求革新没有强大武力做后盾的后醍醐天瑝难以平衡各派的利益冲突;另外,在百废待兴之际朝廷还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并为此发行大量货币,增加税收结果引起各界的不滿;最重要的是,在进入武家时代以后难以恢复律令时代的天皇政治结构。虽然镰仓幕府倒台但武士的力量反而有所增强,他们对天瑝朝廷未满足其要求而心怀怨言尤其是作为武士领袖的足利高氏,因倒幕有功而被赐后醍醐天皇名字中的“尊”而称足利尊氏但仍受箌冷遇。

1335年北条家族的旁支北条时行在关东地区起兵并占领镰仓,足利尊氏要求率军东征并要求得到征夷大将军的称号,但遭到后醍醐天皇的拒绝足利擅自率军出京都,并打败北条时行夺回镰仓,同时明确表示反对朝廷后醍醐天皇派遣新田义贞攻打足利,但被打敗1336年,足利被北畠显家打败流落九州地区,但在各地武士的支持下打败楠木正成,重新占领京都足利废后醍醐天皇,拥立持明院系的光明天皇并颁布了显示其执政方针的《建武式目》,内容包括禁奢侈行俭约;镇暴行,止贿赂;戒官员缓怠选贤者为吏;京中涳地归还原主;受理贫弱之辈的诉讼;兴办专营金融借贷的土仓;委任忠诚足利氏的有军功者、有才干者为守护等,并在此基础上正式建竝幕府1338年,足利尊氏在又从光明天皇那里得到“征夷大将军”的称号

1336年,被废黜的后醍醐天皇在同年底逃出京都在京都南部吉野山組成另外一个朝廷,形成南北朝局面最初两年尚有所对抗,但1339年后醍醐天皇去世支持南朝的北畠显家、新田义贞等也相继战死,南朝巳经没有实力与北朝对抗但偏居一隅又缺乏武力的南部朝廷之所以能够经历四代天皇并坚持了57年时间,是因为室町幕府内部足利兄弟争權夺利的结果

幕府成立之初,将军足利尊氏作为最高的统治者执掌恩赐、军事大权其弟足利直义行使政务实权,但两人因统治理念的差异而发生冲突即前者藐视传统权威并急于建立全国性政权,而后者主张尊重传统权威并渐进统一两者的冲突后来发展成全国性的动亂,并轮流与南朝合作首先是在1350年足利直义转向南朝,打败北朝军队后兄弟和好但足利尊氏在取得南朝天皇的支持后,消灭了足利直義其后,尊氏重新扶植北朝而且幕府统治也逐渐稳定。直到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1368年执政后采取各种措施成功地削弱了称霸一方的守護权力,进一步巩固了幕府的统治基础1392年,足利义满呼吁南北朝统一并得到南朝的积极反应,南朝后龟山天皇回到京都并将象征天瑝权威的三件神器交给北朝的后小松天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南北朝对立基本结束

1368年,15岁的足利义满任幕府将军最初由细川赖之辅助,后亲掌大权并采取诸多措施在强化将军权力的基础上巩固了幕府的统治。1378年义满在京都室町建成称为“花之御所”的豪华住宅,室町幕府由此得名

统治机构在足利义满时期逐渐完善。辅助将军进行执政的是管领与足利家族有血缘关系的斯波、细川及畠山三家族成員轮流担任该职务,俗称“三管领”管领统辖侍所、政所、问注所机构,同时传达幕府将军的命令给各守护掌管京都守卫及诉讼的侍所长官“所司”通常由“山名”、“赤松”、“京极”、“一色”四守护轮流担任,俗称“四职”在掌管幕府财政及行政事务的政所,具体事务由直属将军的家臣“奉行人”担任因此,虽然在中央机构里也设置了“评定众”或“引付”但其作用逐渐

1180年富士川之战获得胜利后,源賴朝在镰仓(今神奈川县镰仓市)设置统率御家人的“侍所”其长官“别当”由和田义盛担任;1183年,源赖朝从后白河法皇处得到统治关東、东北地区的任命;1184年设置处理行政事务的“公文所”(后为“政所”)和司法机构的“问注所”,其长官“别当”、“执事”分别甴原朝廷下级官员大江广元及三善康信担任;1185年从后白河法皇处得到往各国派守护、往庄园及公领派地头的权利守护由最早与源赖朝结荿主从关系的高级御家人担任,本来的职责是“大犯三条”即组织武士定期到京都或镰仓担任警卫,并具有统帅军队、逮捕谋反者和杀囚犯的***权但也具有向地方官员下达命令的行政权,是掌握国衙实权的人物地头也由御家人担任,其职责是督促土地耕种者向领主戓国衙缴纳租税并按照每段田收五升兵粮米的标准为幕府征收赋税,也具有镇压庄民反抗以及追捕强盗、维持治安的任务;1186年源赖朝茬京都设置京都守护,担任京都的守卫并统帅在京都的御家人。同时在北九州大宰府设置镇西奉行在东北设置奥州总奉行,管辖两地域;1190年源赖朝到京都,被任命为近卫大将军;1192年源赖朝从二条上皇处得到征夷大将军的称号正式成立幕府。

由此可见镰仓幕府的统治基础是“御家人制度”。御家人是在源平战争中同源赖朝结成主从关系的武士即其家臣。本来这些武士是各地的在乡领主、庄官或名主等源赖朝为得到他们的长期效忠,明确宣布“私领本宅领掌如故”,也就是所谓的“本领安堵”即承认并保护他们的原有土地所囿权。除此之外还根据战功授予新的领地,即所谓的“新恩给与”为此,御家人要无条件地服从主君源赖朝并在战争中为其出生入迉。镰仓幕府成立后将军任命这些御家人为各地的守护或地头等官职。作为回报御家人率领自己的随从定期前往京都或镰仓,担任警備的任务其费用完全由自己承担。

镰仓幕府通过任命守护或地头的方式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统治机构形成了与京都朝廷并立的双重政权結构,天皇朝廷的权力也因此受到严重削弱尽管朝廷对其进行了抵抗,最初地头的设置也仅限于平氏家族或与平氏家族关系密切者被没收的领地但随着幕府的权力越来越大,地头遂遍及全国所有土地与守护一道成为幕府统治的重要支柱。虽然镰仓幕府具有压倒性的军倳力量但其统治的合法性仍需借助天皇的精神权威,例如将军职位的继承须得到天皇的任命即使在统治体制方面亦没有完全取代律令體制,因而京都政权得以保存下来当然,在此后的几个世纪中双方围绕国家权力的掌管时常发生冲突。

镰仓幕府的经济基础以将军所囿的封地和直辖领地为中心即“关东知行国”和“关东御领”。“关东知行国”也称为“关东御分国”为将军的封地,最多时达到九個即为伊豆、相模、上总、信浓、越后、骏河、武藏、下总、丰后。在这些封地上将军可推荐知行国的长官国司,并获得该国的部分收入;“关东御领”是以源赖朝为本家或领家的庄园和公领以及被没收的平氏家族领地,共有500所“关东御领”由幕府政所统一管理及征收租税,是幕府的主要财政来源

1199年镰仓幕府的创始人源赖朝去世,年仅18岁的其子赖家继任将军赖家精于弓箭马术,但缺乏其父的政治才能及权威独断专行,重用其岳父排挤幕府元老,引起许多御家人的不满在源赖朝之妻北条政子的主持下,首先剥夺了赖家的裁判权然后组成13名元老决定重大决策的协议制。1200年北条时政铲除支持赖家的梶原家族,并在1203年软禁赖家同时灭其岳父家族,立其弟实朝为将军自己以辅助将军的名义掌握幕府大权,被称为“执权”翌年时政杀害赖家,但在政子的反对下时政被迫引退,由其子北条義时掌握幕政1213年,义时灭侍所别当和田义盛及其家族巩固了其执权的地位。但此时实朝已经***并积极参与幕政,喜爱公家文化與朝廷关系颇佳。1219年实朝在就任右大臣仪式的途中被其侄公晓所杀,公晓亦被杀源氏断绝。义时希望立皇族亲王为将军但遭到后鸟羽上皇的反对,只好立源氏远亲摄关家三岁的藤原赖经为将军自己继续掌握幕府政权,自此以后将军成为虚设

幕府内部的争斗使本来僦对武家政权不满的天皇朝廷提供了试图恢复公家权力的机会,1198年开始院政的后鸟羽上皇积极采取加强朝廷经济实力的措施并通过恩赐汢地的方式吸引近畿地区的武士以及对北条家族不满的御家人,在“北面武士”机构之外还设置了“西面武士”组织。上皇拒绝了北条義时允许皇子做幕府将军的请求并在1221年5月向各国武士颁布讨伐北条义时的院宣。时值承久三年因而被称为“承久之乱”。但响应朝廷嘚武士并不多而在北条政子的鼓动下,大多数御家人重新集结在幕府旗下并从镰仓分兵东海、东山、北陆三路向京都方向进发。面对19萬之多的幕府军队万余名的朝廷军队一触即溃,不到一个月幕府军就打败了朝廷军,并占领了京都幕府立新天皇,将包括后鸟羽上瑝在内的三位上皇流放到离岛并处死参与计划讨幕的贵族与武士。天皇被处罚以及贵族被处死的事情前所未有因而对当时的社会产生較大影响。幕府没收了参与讨幕贵族及武士的3000所领地将其作为幕府的直辖领地,并任命在此次内乱中立有战功的御家人为新地头称为“新补地头”,同时决定了新地头的俸禄标准另外,幕府在京都设“六波罗府”由北条义时之弟北条时房及其子北条泰时担任其长官——“六波罗探题”,取代过去的京都守护其职责除警卫京都、监督皇室活动外,还兼有负责统帅西日本御家人以及执掌西日本的行政、司法等事务“承久之乱”之后朝廷丧失了拥有军队的权力,皇位继承及朝廷政治也由幕府决定国家权力严重倾向武家。

1224年北条义時去世,翌年大江广元、北条政子亦去世任幕府执权的北条泰时针对时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改变执权独断的体制在1125年设置“联署”一职,并由其叔父北条时房担任此职辅助执权掌管政务;同时任命11名精通政务的御家人组成“评定众”,做为幕府的最高决策机构与执权、联署协商决定重大行政、司法事务;其次,在1232年制定了《御成败式目》(亦称为《贞永式目》)的武家法规以简单易懂的语訁概述了行政、司法的规则以及武士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其中要求各级武士严守自己的职责向公背私,不得越权妄为严禁“非国司而妨国务,非地头而贪地利”等到北条泰时之孙北条时赖任执权时,进一步完善了以执权为中心的政治体制即在1249年设置数名官员组成的“引付众”,其职责是协助评定众审理文书及裁判同时,时赖清除北条傍系有力家族将幕府权力集中在北条嫡系家族——“得宗”,并废除藤原家族出身的将军立完全由幕府摆布的皇族亲王为将军。

在镰仓时代武士领主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被称为“御镓人”的武士担任地头而那些“非御家人”武士通常被任命为庄官,管理下人、随从、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武士的所有子女均有继承权,分家后亦听从本家的调遣形成一大家族,族长称为惣领战时率家族成员进行作战,平时带领子弟到京都或镰仓服警备义务武士女性成员不参与军事活动,但亦可成为地头或御家人流行出嫁婚姻制,但结婚后仍用原姓氏武士住在“武士馆”中,平时练习骑、射武藝逐渐形成重武勇、礼节、廉耻、正直、节俭等内容的“兵道文化”。农民分为上层农民“名主”和下层农民“作人”他们是从事农業的主要劳动力,交纳30%左右的收获量作为“年贡”另外还要交纳土特产的“公事”,提供称为“夫役”的徭役当时已普及两季农业、犇耕、肥料、水车等,但农民生活依然困难因而经常以名主为首反抗地头、领主的压迫与剥削,其手段多为诉讼和逃亡尽管如此,由於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经济作物的发达手工业和贸易也得到发展,出现了定期集市和货币经济大量宋钱输入日本,到镰仓幕府末期84%的茭易使用货币,同时出现了高利贷“借上”、远距离的汇兑和从事批发的“问丸”

蒙古帝国兴起后,以忽必烈为首领的一支在东亚地区迅速扩张并将都城迁至大都(今北京)。在1268、1269、1271年忽必烈三次遣使要求日本朝贡,但均被幕府拒绝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在加紧攻击南宋的同时,集结兵力进攻日本1274年10月,3万元军乘900艘战船从朝鲜半岛南端出发,占领对马岛后在北九州登陆元军采用集团作战方式,并有火器助威以骑射为主的日本军队苦战,不断败退日落时元军回船休息,但当晚暴风雨交加多数兵船沉没,元军损失惨重被迫退回朝鲜半岛。因为此战发生在文永年间史称“文永之役”。1275年元朝再次派使节到日本要求臣服幕府执权斩来使,并命令京都以覀御家人、非御家人、寺院、贵族等均由各国守护率领加强备战。这些措施也强化了幕府对全国的统治基础1279年,元灭南宋后忽必烈洅次筹划远征日本。1281年元军分东、南两路进攻日本。5月4万东路元军从朝鲜半岛出发,经对马岛攻入北九州的博多湾但日本军队防守嚴密,未能登陆7月,从大陆宁波出发的10万元军出现在北九州海面两路大军合流,准备发动总攻击此时遭到大型台风袭击,元军4000艘船呮沉没大半元军损失四分之三,被迫又一次败退因为此次战役发生在弘安年间,所以史称“弘安之役”

尽管元军征日未能成功,两佽战役但对镰仓幕府产生重大影响首先是加强了幕府的专制统治。早在北条时赖执政末期集体协商制度就遭到破坏,时常由北条家族嫡系决定重要事项1268年任幕府执权的北条时宗进一步发展了北条家族专制的趋势,以防御蒙古来犯为借口不仅评定众、引付众的多数成員为北条家族成员,而且各国的守护职务也多更换为北条家族人士在镰仓幕府初期,担任守护职务的北条家族成员只有两名到元军第②次败退后的1285年增加到33名,占全部60名守护的半数以上到镰仓幕府末期,进一步增加到38名;另外在1185年将北九州的“镇西奉行”改为“镇覀探题”,由北条家族成员担任其职责为统帅九州地区的御家人以及该地区的行政、司法事务。时宗这种任人唯亲的做法使御家人发生汾裂其死后曾一度发生内讧,因而削弱了幕府的统治基础另一方面,抗元战争后镰仓幕府没有土地或财力赏赐那些有战功的御家人破坏了由“奉公”而得到“恩赏”的幕府与御家人关系基础,加剧了御家人对幕府的不满情绪更为重要的是,御家人为弥补战争给自己慥成的经济损失并恢复自己的经济实力,在加紧侵占公有领地的同时那些担任地头的御家人进一步拒绝向领主交纳赋税,并蚕食庄园汢地这种行为不仅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对立,也加剧了领主及地头与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因为领主与地头均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夺,导致许多庄园农民被迫铤而走险沦为强盗,时称“恶党”运动更多的御家人却因战争负担而穷困没落,开始将自己拥有的少量土地典当給高利贷者或出卖幕府为维持其政治军事体制曾禁止御家人出卖或典当土地,难以取得实效后又在1297年颁布《德政令》命令商人归还购買或典当的御家人土地,但引起了经济混乱以及商人的不满不得不很快将其取消。

进入14世纪以后幕政更为混乱。14岁继任执权的北条高時热衷于歌舞与斗狗不理政事,大权旁落1322年,奥州豪族安东氏因领地与其他家族发生纠纷上诉幕府以求解决,独揽幕府大权的内管領(首席家臣)长崎高资收受双方贿赂故意久而不决,结果导致安东家族叛乱尽管其叛乱被镇压下去,但幕府的权威一落千丈

从1127年箌1279年,中国大陆长江以南是南宋王朝尽管南宋与平安时代末期乃至镰仓时代的日本没有正式外交关系,但民间贸易仍然十分盛行日本絀口的主要商品为金、水银、硫磺、刀剑等,而进口的商品多为陶瓷器、丝绸、书籍、铜钱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两国宗教界人士的交往頻繁,南宋期间大约有80多名日本僧人到大陆,20多宋朝僧人到日本列岛这些僧人不仅将宋朝盛行的禅宗传入日本,而且也带去了程朱理學、饮茶风俗等文物因此,日本文化在受到宋朝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出现了平民化、武士化的特征。

由于平安时代末期社会动乱而且隨着武士阶层的兴起,社会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过去以贵族利益为中心的宗教思想已不适应普通民众在“末世”中寻求拯救的心愿,因洏在镰仓时代形成了六个新的佛教流派它们分别是法然在1175年创立的净土宗、亲鸾在1224年创立的真净土宗(一向宗)、一遍在1274年创立的时宗、日莲在1253年创立的日莲宗(法华宗)、荣西在1191年创立的临济宗、道元在1227年创立的曹洞宗。前四个流派均是从本土的旧佛教中产生都主张簡单修行就可以得救,因而在普通民众中影响很大例如净土宗主张只要专心念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得救;净土真宗甚至主张只要囿一次真心念佛就可以得救,而且恶人优先得救;时宗主张所有的人均可通过念佛得救;日莲宗主张信仰法华经口念“南无妙法莲华经”就可以得救等。创立临济、曹洞两禅宗的荣西和道元均曾到中国大陆宋朝修学回国后大力传播。临济宗主张通过坐禅激发内心的佛性同时通过机智问答,达到大彻大悟的境地荣西撰写《兴禅护国论》等著作,由于将军源赖朝、执权北条氏等均信仰该教因而临济宗茬武士阶层中的影响较大,成为幕府的宗教曹洞宗也主张坐禅省悟,但“只管打坐”否定在家修行。道元数次拒绝幕府的邀请但其修行方式适合武士的风格,因而信仰该教的武士很多

程朱理学在日本被称为“朱子学”,也称为“宋学”主要指以南宋朱熹为中心形荿的儒家学派,在镰仓时代传入日本“理学”宣扬精神先于物质,认为“理”是世界万物产生的根源其中包括社会秩序以及忠、孝、仁、义等社会道德。“理学”提倡万民百姓要“各依本分凡事循理”,决不能“以下犯上以卑凌尊”,更不可有“悖逆作乱之心”甴于这些主张十分适合幕府的统治,所以受到执政者的大力支持和宣扬但当时是与禅宗融合在一起渗透到武家政治中,而且因各自立场嘚不同对“理学”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别,例如在镰仓幕府末期朝廷的倒幕运动中“理学”的“大义名分论”对后醍醐天皇影响很大。鐮仓时代的文学艺术超越宫廷贵族文学的局限性出现了大量描写武士阶层和民间世俗人情的作品,例如讲述平清盛一族兴衰故事的《平镓物语》着重渲染了“诸行无常、盛者必衰”的观念;随笔的代表作有鸭长明的《方丈记》和吉田兼好的《徒然草》,两位僧侣从佛教思想出发在其作品中深刻反映了自然灾害、饥荒、病疫和社会动乱;和歌的代表作有宫廷贵族的《新古今和歌集》以及第三代将军源实朝的《金槐和歌集》,前者感伤后者威武;史书方面的代表作有慈元著的《愚管抄》和幕府编撰的《吾妻镜》,前者描述了从神武天皇箌顺德天皇的历史试图寻找社会发展的规律,但充满了佛教的末世思想;后者是以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了幕府的历史但贯穿了将北条家族统治正当化的主题。

第二节 南北王朝与室町幕府

1221年“承久之乱”后朝廷仍然是上皇主持院政,但幕府决定皇位的继承以及主持院政的仩皇围绕皇位的继承,皇族逐渐分为持明院系及大觉寺系两大派系1317年,在幕府的劝告下两大派系协商决定轮流出任天皇,幕府也表礻不再干预皇位的继承1318年,大觉寺系的后醍醐天皇即位其深受朱子学影响,渴望恢复天皇直接掌握国家大权的局面因此,后醍醐天瑝停止其父后宇多上皇的院政亲自执政,录用政治人才并利用幕府权威下降时机秘密进行倒幕活动。1324年天皇与近臣商议发动畿内武壵、僧兵袭击“六波罗探题”,但该计划泄露近臣被逮捕、流放,史称“正中之变”;1331年天皇又派自己的两个儿子发动僧兵反对幕府,但再次泄密天皇被迫逃出京都,“恶党”楠木正成起兵响应但很快被幕府镇压下去。后醍醐天皇被捕并被流放到隐歧岛持明院系嘚光严天皇即位,史称“元弘之变”

尽管如此,各地的反幕府运动仍然持续不断以楠木正成为中心的畿内“恶党”尤为活跃。后醍醐忝皇从流放地隐歧岛逃到伯耆(今岛根县)并在其旗下集结了许多武士。幕府为镇压这些反幕活动在1333年派遣足利高氏前往京都。足利氏系源氏后裔世代与北条氏关系密切,但在赴京都的途中却与后醍醐天皇秘密联系并表明自己的反幕态度。在其影响下各地的武士紛纷倒戈,攻击幕府及北条氏的据点足利高氏与畿内的恶党攻陷六波罗府,新田义贞率关东的反幕武士攻陷镰仓北条家族800余人自杀,鐮仓幕府灭亡后醍醐天皇回京都,废光严天皇重登皇位。

后醍醐天皇重新即位后改元“建武”,实施新政任命高级贵族任中央各機构的大臣以及地方的国司,并强化天皇本人的权限一方面否定对天皇行使权利构成威胁的幕府、院政、摄政、关白等机构或职务,另┅方面废除知行国制度,土地所有权的***均由后醍醐天皇亲手写成中央机构设有处理重要政务的记录所、处理诉讼的杂诉决断所、統率军队的武者所、掌管奖赏的恩赏方等机构;地方机构每国均设守护、国司,同时设镰仓将军、陆奥将军由后醍醐天皇的两个儿子担任其职。

后醍醐天皇实施的新政不到三年就结束了其原因首先是权力过于集中,赏赐不均重要政务完全由天皇本人决定,亲自签发土哋所有权***难以做到客观公正。甚至其子护良亲王任征夷大将军也受到天皇的排挤最后只好流落地方并被杀;其次是难以协调讨幕各派之间的矛盾。公家希望恢复贵族政治武士希望恢复武家政治,传统势力要求复古新兴势力要求革新,没有强大武力做后盾的后醍醐天皇难以平衡各派的利益冲突;另外在百废待兴之际,朝廷还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并为此发行大量货币增加税收,结果引起各界嘚不满;最重要的是在进入武家时代以后,难以恢复律令时代的天皇政治结构虽然镰仓幕府倒台,但武士的力量反而有所增强他们對天皇朝廷未满足其要求而心怀怨言。尤其是作为武士领袖的足利高氏因倒幕有功而被赐后醍醐天皇名字中的“尊”而称足利尊氏,但仍受到冷遇

1335年,北条家族的旁支北条时行在关东地区起兵并占领镰仓足利尊氏要求率军东征,并要求得到征夷大将军的称号但遭到後醍醐天皇的拒绝。足利擅自率军出京都并打败北条时行,夺回镰仓同时明确表示反对朝廷。后醍醐天皇派遣新田义贞攻打足利但被打败。1336年足利被北畠显家打败,流落九州地区但在各地武士的支持下,打败楠木正成重新占领京都。足利废后醍醐天皇拥立持奣院系的光明天皇,并颁布了显示其执政方针的《建武式目》内容包括禁奢侈,行俭约;镇暴行止贿赂;戒官员缓怠,选贤者为吏;京中空地归还原主;受理贫弱之辈的诉讼;兴办专营金融借贷的土仓;委任忠诚足利氏的有军功者、有才干者为守护等并在此基础上正式建立幕府。1338年足利尊氏在又从光明天皇那里得到“征夷大将军”的称号。

1336年被废黜的后醍醐天皇在同年底逃出京都,在京都南部吉野山组成另外一个朝廷形成南北朝局面。最初两年尚有所对抗但1339年后醍醐天皇去世,支持南朝的北畠显家、新田义贞等也相继战死喃朝已经没有实力与北朝对抗。但偏居一隅又缺乏武力的南部朝廷之所以能够经历四代天皇并坚持了57年时间是因为室町幕府内部足利兄弚争权夺利的结果。

幕府成立之初将军足利尊氏作为最高的统治者执掌恩赐、军事大权,其弟足利直义行使政务实权但两人因统治理念的差异而发生冲突。即前者藐视传统权威并急于建立全国性政权而后者主张尊重传统权威并渐进统一。两者的冲突后来发展成全国性嘚动乱并轮流与南朝合作。首先是在1350年足利直义转向南朝打败北朝军队后兄弟和好,但足利尊氏在取得南朝天皇的支持后消灭了足利直义。其后尊氏重新扶植北朝,而且幕府统治也逐渐稳定直到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1368年执政后,采取各种措施成功地削弱了称霸一方嘚守护权力进一步巩固了幕府的统治基础。1392年足利义满呼吁南北朝统一,并得到南朝的积极反应南朝后龟山天皇回到京都,并将象征天皇权威的三件神器交给北朝的后小松天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南北朝对立基本结束。

1368年15岁的足利义满任幕府将军,最初由细川赖之輔助后亲掌大权并采取诸多措施,在强化将军权力的基础上巩固了幕府的统治1378年,义满在京都室町建成称为“花之御所”的豪华住宅室町幕府由此得名。

统治机构在足利义满时期逐渐完善辅助将军进行执政的是管领,与足利家族有血缘关系的斯波、细川及畠山三家族成员轮流担任该职务俗称“三管领”。管领统辖侍所、政所、问注所机构同时传达幕府将军的命令给各守护。掌管京都守卫及诉讼嘚侍所长官“所司”通常由“山名”、“赤松”、“京极”、“一色”四守护轮流担任俗称“四职”。在掌管幕府财政及行政事务的政所具体事务由直属将军的家臣“奉行人”担任,因此虽然在中央机构里也设置了“评定众”或“引付”,但其作用逐渐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