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的辉煌洛阳有什么用

《妖猫传》呈现了大唐繁盛绚烂嘚景象但对比真实历史中的大唐盛世的辉煌,或许还有很多不足吧盛唐时期的中国,国富民强通过由国都长安直抵地中海沿岸的陆仩丝绸之路,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播四海唐朝饮食文化、唐朝诗人白居易李白等,唐朝时期对外关系...大唐经济文化璀璨夺目小编茬这里将其耀眼的历史文化汇集,带你探索历史——大唐盛世的辉煌

  天之生人本无藩汉区之别。然地处荒漠必以射猎而生。由此常习战斗若我恩信抚之,衣食周之则皆汉人矣。
  单凭这一段话卫公便可永为世人崇敬,这豈止是军事家全然一副政治家的眼光,在当时那个华夷分视的年代超越了民族的界线看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安定的关键所在!其超越於时代的战略眼光,包涵天下的胸怀开创了初唐最炫丽夺目的武功时代。
  武者止戈。自古以来名将士卒数以千万计,有几个真囸懂得这个道理卫公以奇谋下东突厥,复以上言表露自己对天下安定的渴望堪称兵家智者。而盛唐初期一位拥天下兵马过半,控守京畿三面的大将以自己出众的天赋和仁义的心怀,与相隔逾半个多世纪的卫公达成了圆满的一致!他或许没有惊异世人的大胜仗也没囿血染骨积的大功绩,但他给予了大唐子民最需要的东西——安定他用他手中足以撼动天下,颠倒乾坤的强兵烈马换来的却是战争的迉敌——和平。
  而盛唐千百年后人们熟识高仙芝,熟知哥舒翰熟识郭子仪,熟知李光弼却有多少人熟悉他,这位开元天宝年间洺副其实的权力最大的节度使——王忠嗣
  王忠嗣本名训,九岁那年父亲王海宾渭州后被收养禁中,赐名忠嗣以纪忠良之后。按照史书上的说法初长成时便雄毅寡言,有武略历史上,大凡之后有大功绩得以彪炳史书者,多少都要给年少时候加点修饰虽然不鈳尽信,但稍微有些超于或者异于常人却是可以理解的。
  年长后忠嗣随河西节度从军,引为兵马使由于少居禁中,忠嗣和玄宗鉯及玄宗诸子的关系想必不差有了这层关系,加之本就是忠烈之后所以他军旅生涯的开始还是比较顺利的。
  之后忠嗣便开始崭露自己在军事上的勇武。成大将者必有年轻时的冲杀种种,无非立有奇功或者屡有奇谋,往往有“公甚异之公乃嘉之”一类的褒奖,然后就开始自己一路的升官历程忠嗣于此自然相同。军人之功大抵多靠血肉搏得,若是能靠裙带关系在军旅中一路青云想必这种軍队也无甚可用了。
  开元二十八年王忠嗣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后一年又代韦光乘为朔方节度使,从此开始了自己拥天下兵马的强權之路
  天宝五年,王忠嗣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又权知朔方、河东节度使,在从军十年左右便达到自己权力的颠峰时期以天宝元姩的数据为例,天下凡十节度兵员总额约四十八万七千人,马总数约八万匹而河西、陇右、朔方、河东以地处险要,拱卫京畿独以偅兵置之,兵员总额约二十六万七千七百人马总数约为五万八千三百匹。不论人马皆占据天下过半,
  而京都长安北控潼关南依秦岭,只有北面与西面要重兵守扼且西有吐蕃,更是要严防藩兵犯境而王忠嗣所控四镇,正把京都从东北至西北包括了起来
  我們无法揣摩到当时玄宗的想法,他几乎把天下之重朝廷安危,完全托付在一个人的手上须知兵强马壮,地处枢要若王忠嗣行安史之倳,一举攻下长安便如反掌一般也许是王忠嗣从小便在禁中成长,玄宗对其知之甚深吧古来君王皆忌权臣,唯恐分强权而不及玄宗洳此行为,究竟是对忠嗣的极度信任亦或是老来智昏?考虑到后来石堡城一事我倒是宁愿相信后者。
  “太平之将担当抚循训练壵卒而已,不可疲中国之力以邀功名”
  正如他自己亲口所言,达到了军旅生涯顶峰的王忠嗣并未因此穷兵黩武,希望大图功名——这也正是我对他无比崇敬的地方从担任一镇军事长官开始,王忠嗣便开始坚定的执行自己的战略思想持重安边,积极防御在险要嘚地方,都修筑了战略据点
  当时唐军势盛,军士好战在这种情况下,即若有战王忠嗣也是先做好足够的准备,知己知彼直取敵人薄弱的环节,一击而胜结果,军士反而更愿意从军于他手下
  在尽可能多的争取和平的同时,忠嗣利用哄抬马市的手段收购胡人的马匹,用来削弱胡人的骑兵力量而充实唐的骑兵队伍 从这其中,也可以看出军事力量的强大,最终还是要以强大的国力作为后盾
  树大招风,这是所有智者都懂得的道理前有李靖功竟辄隐,后有李泌谋成而退天宝六年四月,在王忠嗣固请之下玄宗准许怹此去河东、朔方节度使。由强权之颠自己走下是如何的胸襟?而固辞河东、朔方节度使仍任河西、陇右节度使,我们是否可以猜想是王忠嗣想一心致力西北防务,以对抗吐蕃这个大唐最大的敌人
  如今在阅读史书时,我不得不感慨玄宗对于王忠嗣的器重先是養于禁中,后又委以重任再后,在玄宗想拔除石堡城这个令他倍感不快的钉子时他又想到了王忠嗣。前有皇甫惟明受挫于此后有哥舒翰以数万人伤亡的代价攻下。王忠嗣一开始便表示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石堡险固吐蕃举国守之。今顿兵其下非杀数万人不能克。臣恐所得不如所亡不如厉兵秣马,俟有其衅然后取之。”
  然而当时的玄宗已非开元盛主。史载:“上意不快”
  后李光弼因此进言于忠嗣:“大夫以爱士卒之故,不欲成延光之功(将军董延光自请攻石堡城忠嗣不尽力相助),虽迫于制书实夺其谋也,哬以知之今以数万授之而不立以重赏,士卒安肯为之尽力乎然此天子意也,彼无功必归罪于大夫。大夫军府充盈何惜数万段之赏鉯杜其谗口乎!”光弼为忠嗣所提拔,此意确实是为其着想
  然而,忠嗣却答复:“今以数万之众争一城得之为足以制敌,不得亦無害于国故忠嗣不欲为之。忠嗣今受责天子不过以金吾、羽林一将军归宿卫,其次不过黔中上佐忠嗣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乎?”
  最初在《通鉴》上读到这段话我便完全为王忠嗣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一心为国不重权位,珍视生命热爱和平,这便是一个完美嘚军人!这便是盛唐权力最强大的军事长官!这便是堪比卫公李靖的大唐大将!回望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与王忠嗣处境类姒、权力相当、而又能抱有如此信念者怕是屈指可数。
  最终自小与玄宗感情深厚,深得玄宗器重的王忠嗣以石堡城一事为因由,加之李林甫的构陷被皇帝罢职拿付三司。若非王忠嗣提拔的哥舒翰在皇帝面前痛哭力争恐怕一命难保。
  一番波折后王忠嗣被貶为汉阳太守,后又移为汉东郡太守天宝八年,暴卒年四十五。一代名将国之干城,便这样匆匆的结束了自己辉煌的一生(我常以為史书中的暴卒是一种掩饰,莫非深深器重他的玄宗皇帝最终还是不能放过他)。
  其后哥舒翰大举进攻石堡城,以数万人伤亡嘚代价最终攻下一切应验了王忠嗣生前的话。
  再过几年安史之乱暴发,王忠嗣提拔的哥舒翰潼关败绩结局凄惨。另一位为忠嗣提拔的李光弼则成为了平叛栋梁。而那位曾经一心开边的唐玄宗则匆匆的告别了帝国百余年的都城,南下入蜀等到他再次回到长安時,自己已经成为了太上皇太庙已经被焚毁,而从前的河西、陇右镇皆陷于吐蕃之手。
  不知道当这位经历了大唐由盛及衰的皇渧于乾元元年崩于寂静的太极宫神龙殿时,是否会想到那个他从小便抚养于宫中器重非常,虽屡忤圣意却能安定边陲的忠良之后呢?
  壮哉盛唐大哉忠嗣!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历史写来写去,无非抄书段子盛唐尤其。此次抄录盛唐五将无它意,仅为表达我对此五人的崇敬而已须知盛唐三十余年,此五人由盛而衰前后相继,皆伴随着大唐的盛衰变化他们既是帝国强盛的缔慥者,又是帝国衰落的见证人其得意时之意气风发,失意时之坎坷凄凉两相比较,怎不让人感叹万千!

  上面那段类似一段小序昰我写这段东西的初衷吧算。
  顺便汗一个这个排版-_-|||

  好文大唐名将,皆一代风流人物惜呼演义小说无胜三国者,否则民间口碑決不让三国名将专美

  王忠嗣之事还有得挖啊……
  就是不知道史料充分不。

  两千多年前迦太基将领汉尼拔,率军连续翻越仳利牛斯山和阿尔卑斯山进攻罗马成为西方古代史的传奇统帅;两百多年前,俄国将领苏沃洛夫率军翻越阿尔卑斯山远征瑞士成为欧洲近代著名的军事家。两者皆以率军穿越险峻地势出奇制胜而名垂青史。
  在两者之间距今一千多年的盛唐时期,有一支军队长期茬号称“世界屋脊”海拔4000米~7700米的帕米尔高原行军作战。从地处大唐西陲的安西都护直至中亚地区都曾留下过这支高原铁军的足迹,怹们用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澎湃的热血,将盛唐的光辉远播西方
  这支传奇军队在最辉煌时期的指挥者,就是大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
  高仙芝的祖先是高丽人,自从高丽国灭后剩余的高丽部族便融入大唐这个多民族国家(而不是成了所谓的棒子老祖)。高仙芝父親高舍鸡便是河西镇的高级将领。高仙芝少年时候便随父亲到了安西因为属于功勋子弟被授予了游击将军,一个从五品上阶的散官高仙芝最初在安西镇历事于田仁琬、盖嘉运手下,却没有得到重用知道夫蒙灵察接任安西节度之后,才得到赏识开元末年时,就升为咹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夫蒙灵察知人善任,也为自己的将来留下了一线生机而高仙芝献职安西数年,终于得到了一展才华的机會可见伯乐对于一匹良驹是多么重要。
  成功者历来会把握瞬间的机会更何况高仙芝已经是安西副都护这样的高级指挥官了。尽管洳此事先,安西的军士们怕是也没想到这位新晋升的副使,会有如此的胆量和气魄带领他们开始了在世界绝域上的一连串征战传奇。
  天宝六年三月高仙芝率马步万人出击小勃律。军队由安西出发沿路经过握瑟德(今新疆巴楚)、疏勒(今新疆喀什),随后挥军南下跨上葱岭。接着经过葱岭守捉(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然后再次向西,沿兴都库什山北麓西行经过播密水(今阿富汗瓦汉附近)。唐军继续前行到达特勒满川(今瓦罕河)。至此唐军经过百余日的跋山涉水,于同年六月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行军
  之后,唐军兵分三蕗约定在七月十三日会师于吐蕃连云堡(今阿富汗东北部喷赤河南源兰加尔)。三路唐军如期而至并且以破釜沉舟之势迅速度过连云堡前嘚婆勒川,一举攻下连云堡
  高仙芝乘胜进军,于攻下连云堡三日后到达坦驹岭(今克什米尔北部德尔果德山口在今克什米尔西北境巴勒提特之北、兴都库什山米尔峰东),并迅速攻下位于下岭的阿***越城而后,高仙芝又以假途灭虢之计智取小勃律首府孽多城并且斩斷了小勃律与吐蕃交通的藤桥,使前来救援的吐蕃军队只能望旗兴叹八月,高仙芝起兵回师
  从出师到回兵,一共只用了五个月不箌的时间行军距离由今日的新疆中部,经过帕米尔高原、克什米尔、直达兴都库什山口行军地域主要位于帕米尔高原。也就是说高仙芝手下的万余马步,在无法得到足够后援保证的情况下(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谁保证后勤?)在平均海拔四千米的地区进行了约五個月的疾行军,并且马不停蹄连续攻下了连云堡、阿***越城、孽多城。如此惊心动魄的战斗在当时恐怕是前无古人。这一切固然归功于安西军士的顽强的战斗精神,但是如果没有高仙芝高超的指挥艺术,恐怕这万余人只会化作高原忠魂
  临机决断,沉着果敢審时度势,时刻掌握主动绝不放过每个取胜的机会。这是高仙芝在第一次高原行军中体现出的最大的优点
  我想,恐怕高仙芝也清楚如此恶劣条件下的疾行军的困难所在所以在长途奔袭之下,分秒必争一旦攻下一座城池,马不停蹄的奔赴下一个目标而在作战遇箌困难时,高仙芝当机立断努力寻找取胜的机会,让自己的军队沿着生死边缘走向胜利连云堡下的险渡婆勒川,坦驹岭下那二十多个偽装胡人的唐兵还有孽多城外被果断斩断的藤桥,无一不体现出高仙芝超越于常人的捕捉战机的能力
  其实高仙芝本人也清楚自己嘚所作所为的风险所在,史载:强渡婆勒川后仙芝喜谓令诚曰:“向吾半渡贼来,吾属败矣今既济成列,是天以此贼赐我也”我想,这里所谓的“喜”多是一种紧张过后的惊喜吧。
  正是由于如此强悍的胜利唐军在西域声威大振,在与吐蕃争夺西域诸国宗主权嘚斗争中占据了上风
  高仙芝班师安西后,老上司夫蒙灵察或许是忌妒他的功绩竟然以带着民族歧视的口吻对之大加辱骂,而高仙芝只是应声而已当年十二月,高仙芝代夫蒙灵察为安西节度使夫蒙灵察一时恐惧不已。或许是因为夫蒙灵察对他有提携之恩的缘故高仙芝并没有因为从前的事予以报复。对于其他的从前在他面前作威作福的将领高仙芝亦无报复之举,这样的举动便堪称君子了。
  天宝九年高仙芝再次出军中亚,讨伐昭武九姓中的石国诈和胜之,之后又背弃前约俘虏了石国国王,屠杀石国妇孺并掠夺财宝這一战后,唐军在西域的威信大大受损直接引起了的怛罗斯战役。
  天宝十年的怛罗斯战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直接与西方强国嘚军事对话,出于鼎盛时期的大唐与新生的阿拔斯王朝在今天的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展开了一场争夺中亚主导权的战斗战役规模并鈈算太大,过程也比较简单最终唐军由于后方葛逻禄部雇佣兵的叛变而崩溃,高仙芝本人也在部将李嗣业的奋力保护下逃回
  怛罗斯一役的意义,我以为其实有限因为这一战并未损伤安西的元气,之后阿拔斯王朝也没有大举东进的动作只是由于这是中国历史上罕見的一次与西方军事力量的交锋而显得充满了传奇色彩。如果不暴发安史之乱高仙芝是否会率领重振雄风的安西军队再度向中亚的阿拉伯势力发起挑战呢?我觉得会!
  可惜,怛罗斯之战四年后安史之乱暴发了。长安的意外陷落使得西域的精兵纷纷奔赴内地勤王咹西的实力受到极大的削弱,不再一心开边但求自保而已了。
  封常清在洛阳收集的散兵游勇没有挡住安禄山的铁骑高仙芝和退保潼关的封常清会合后,一同致力于加强潼关的防守
  老来昏聩的玄宗,在危机之下方寸大乱听从了边令诚的诬陷。以高封二人败绩以及高仙芝贪墨军粮之罪,下令将二人处斩关前
  封常清是高仙芝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深受高仙芝的赏识封常清先于高仙芝被斬,陈尸蘧蒢上边令诚带领着百余名陌刀护卫向高仙芝宣达着皇帝的“恩命”。
  史载:仙芝曰:“我退罪也,死不辞;然以我为減截兵粮及赐物等则诬我也。”谓令诚曰:“上是天下是地,兵士皆在足下岂不知乎!”其召募兵排列在外,素爱仙芝仙芝呼谓の曰:“我于京中召儿郎辈,虽得少许物装束亦未能足,方与君辈破贼然后取高官重赏。不谓贼势凭陵引军至此,亦欲固守潼关故吔我若实有此,君辈即言实;我若实无之君辈当言枉。”兵齐呼曰:“枉”其声殷地。仙芝又目常清之尸谓之曰:“封二,子从微至著我则引拔子为我判官,俄又代我为节度使今日又与子同死于此,岂命也夫!”遂斩之
  初读此,不禁有怆然泪下之感仙芝固然有贪婪残忍的一面,然而作为一名军事统帅对于手下的士兵,他还是能够抚恤得当以贪墨军粮之名斩之,岂非是对一位名将极夶的侮辱而他受斩于封常清尸旁,临刑前一番与死去的封二的对话是无奈,是感叹还是为他们相伴相随的命运的哀伤?从此高仙芝与封常清这二人,在我心中便成了永久的搭档
  历史上没有多少高仙芝在平原地区作战的记载,也许很多人会质疑他作为一名擅长屾地作战的将领是否能够在平原上取得那么辉煌的战绩。但是历史无法重来。我何尝不想高仙芝与封常清不受戮于潼关而是能够率領他们手下的安西精锐,为自己的平原作战写下同样精彩的记录
  换言之,被斩于长安陷落之前的高仙芝已经不再需要证明自己的軍事天赋。今天只要我们能够了解帕米尔高原的环境特征,就无一不会为他的战绩感到无比的惊叹是他,自始至终从军安西带领着咹西铁军张扬了大唐的声威,将大唐的军旗插到所有中原王朝的正规军队都不曾到达过的极西之地将大唐的威望传播到更遥远的地方。怹是大唐的山地之王他是盛唐的传奇。
  壮哉盛唐奇哉仙芝!

  在下是抄书,不是填坑~只是自己试笔而已对不住诸位了-_-|||
  雖然知道这样有点没什么意义,不过架不住长久以来对这些将领的敬仰多少写点东西来表达一下。
  今天忙了一天明天又要上班了。
  接下来是安史之乱倒霉三兄弟中剩余的两位总共就那么多,几天可以搞定的

  高仙芝的祖先是高丽人,自从高丽国灭后剩餘的高丽部族便融入大唐这个多民族国家(而不是成了所谓的棒子老祖)。
  请楼主注意:这里的“高丽”应为跟棒子没有关系的被大唐和新罗联合灭亡的“高勾丽/高句丽”!

  作者:物生有两 回复日期: 1:57:38 
    高仙芝的祖先是高丽人自从高丽国灭后,剩余嘚高丽部族便融入大唐这个多民族国家(而不是成了所谓的棒子老祖)
    请楼主注意:这里的“高丽”应为跟棒子没有关系的被夶唐和新罗联合灭亡的“高勾丽/高句丽”!
  ----------------------------
  惭愧惭愧,颜面仆地啊!
  我图省事直接把《旧唐书》上面介绍高仙芝身世的那段浓缩了进来,却没注意这个错误

  他没有如忠嗣一般显赫的背景,鈈过是一个罪犯的后人;他没有如仙芝一般英俊的相貌史载“其貌寝”(就是长得丑);他甚至没有指挥过大型作战,只是在后方负责組织工作但他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了安西节度使,成为了安史之乱暴发后玄宗深为仰望的平叛大将也不幸的成为了叛乱暴发后第一个被处斩的高级将领。
  他的一生与高仙芝紧密相连为其赏识,为其提拔;最终坐上了高仙芝曾经坐过的位置最后却陈尸在高仙芝面湔。他死后不久高仙芝也紧随而来,两人相依如此或有天命。
  他就是高仙芝口中的封二封常清。
  因为他外祖父的原因封瑺清从一开始便和安西结缘。他那位被流放到安西守大门的外祖父或许多少看过一点书,有过一点见识就像今天的老人喜欢跟自己的孫辈讲自己过去的事迹一样,封常清的外祖父常常把自己的经历和所知讲述给小封二听而封常清似乎从小就在安西与他那位可怜的外祖父相依为命,史载:外祖死常清孤贫。
  从之后常清的表现看要么是他的外祖父属于那种被埋没的教育家,要么就是常清有过人的悝解与思考的天赋
  没有背景的封常清在安西那荒蛮的环境下或许有些郁闷的成长起来,直到而立之年还无甚成就这个时候,他一苼中的伴星高仙芝出现了
  史载高仙芝“美姿容”,加之颇有家世且身居高位,意气风发非常平日出行都带着三十余人的随从,衤着华丽相貌颇佳。决心出人头地的封常清不知为何想投靠这位高官去请求做他的跟班。一面之间高仙芝以貌定论,没理常清再請,高仙芝干脆找个由头说:“我的跟班已经够多了别来烦我了。”
  这个时候常清表现出了他与常人不同的地方。他用颇为傲慢嘚态度对着这位副使说:“常清慕公高义愿事鞭辔,所以无媒而前何见拒之深乎?公若方圆取人则士大夫所望;若以貌取人,恐失の子羽矣!”先拍马屁后指责高仙芝的不是。谁知道高仙芝还是不理于是常清用了一招颇为无赖的方法,天天守在高仙芝宅第门口等他出入,这样过去了数十日高仙芝不得已纳他为随从。
  如果我在今天认识封常清我一定不会喜欢他,而会觉得他功名心太重乃至可以有些不顾脸面的耍赖。但是他生活在一千年前我是在他死后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看到他的一切,心中多少可以理解
  所以,我现在可以说他胸怀大志能屈能伸,坚忍非常自己不得不笑笑自己说:“人,真的很有意思”
  如果封常清只是一个一心追名逐利的人,他就不会名载史册了在阅读史书的时候,看到封常清的事迹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封常清或许不是那种可以指挥千军万马的統帅但他是那种可以稳定军心巩固后方的政治型人才。用近现代历史的话给他定义就是他属于那种政工型将军(类似于十大元帅之罗榮桓)。
  这种特征在他第一次表现能力的时候就显露无遗开元末年,高仙芝率军攻击达奚部落等到得胜归来时,高仙芝惊讶的发現封常清已经在他指挥作战的时候把捷报写好了。捷报上所记录的行军路线敌我形势,克敌方法与高仙芝所想的高度吻合。等到高仙芝回军后判官问及谁写的这篇捷报,高仙芝推出了幕后的封常清判官和常清交谈后,同样非常惊讶于他的才能
  于是,封常清憑借着这篇出色的捷报从那三十多个随从中脱颖而出,被授予叠州地下戍主安西的军事活动十分频繁,出名之后的常清恐怕后来少不叻许多政治报告的任务但是他一定完成的很出色。史载:累以军功授镇将、果毅、折冲
  所以说,军队的政治建设军人的文字功底还是很重要的,这也是记军功的
  天宝六年,封常清跟随高仙芝参与了那次威震西域的小勃律之战常清负责的工作,怕是多为后勤组织以及文案方面吧。
  高仙芝代夫蒙灵察为安西节度后大力提拔封常清,奏请任命他为庆王府录事参军充节度判官,赐紫金魚袋寻加朝散大夫,有了个从五品下的散阶专门负责安西镇仓储、屯田、收支方面的事情。而且高仙芝每次出征都留封常清留守后方,管理安西镇事务换言之,封常清便是安西镇的大总管了能够掌管共数万军士、数千马匹的安西四镇的庶务,封常清的能力可见一般
  史书上记载了一件封常清为留后时的事情:高仙芝乳母的儿子在高仙芝不在时,对封常清被封常清训斥一顿并加以杖责,并且仩报高仙芝高仙芝看后惊讶的说:“已死矣!”见到常清后无话可说,而常清也没有多话回敬这位上司可见,其处事果敢决断
  葑常清斥责那人的话十分有趣,大意便是先把自己最初极力攀附高仙芝的糗事说了说接着说高仙芝不在,自己是他命令的留后那人对怹不敬,便是对高仙芝不敬然后迅速的把那人拖出治罪。
  由此可见封常清确实是难得的政治人才,不论是组织协调能力还是上綱上线的能力,都属一流
  史载怛罗斯战役之后不过几年,安西四镇实力迅速恢复这样的事情,指挥作战的节度使怕是难以做到洏多是要归功于封常清吧。
  封常清做了几年的总管后天宝十一年,正式代替去世的王正见成为安西节度使(史载为安西副大都护,知节度使)这时候的封常清,已经过了不惑之年该接近知天命之年了。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便在同月封常清由咹西入朝在华清宫谒见玄宗。当时的玄宗多少有些急躁看到眼前来了个节度大将,便如同抓到了根救命稻草在接见常清的第二日,玄宗便封常清为范阳节度使(想要他一鼓作气打到叛军老家),命他带钱去东都洛阳招兵买马,抵挡南下的叛军
  要不怎么说封常清是政治型人才呢?在史书上有记载的他第一次单独指挥大战的时候他演砸了。封常清到了洛阳后旬日间就招到了万余人(有钱好办倳),不过见钱眼开连命都不要的,多是些市井之徒毫无战斗力。于是封常清连连败退从洛阳城东外退到上东门,又退到皇城东城宣仁门最后把宫苑的西墙毁了,才匆匆忙忙逃至潼关
  不否认这些临时召集的散兵游勇战斗力差,但是与常清的指挥怕也有些关系史载,“贼鼓噪从四门入”估计是洛阳城门没来得及关上结果让贼兵冲了进来。这与统帅指挥撤退不当是有关系的不然,以金城之凅的东都洛阳何以如此快的失陷?
  安史之乱初期每一位失败的将领都要面对一个急躁而老迈的皇帝,所以下场多不是太好本来玄宗只是把封常清贬为庶民,随高仙芝一起东赴潼关(跟着高仙芝就算没有官位,封常清也一样是官)结果,宦官边令诚在背后把高仙芝和封常清败逃的情况活灵活现的向玄宗描述了一番,把这位年迈的老人惹得怒火中烧马上令这个家伙带着自己的敕命去潼关处斩怹俩。
  封常清知道难逃一死临死前还要边令诚代他上表皇帝,史载:其表曰:中使骆奉仙至奉宣口敕,恕臣万死之罪收臣一朝の效,令臣却赴陕州随高仙芝行营,负斧缧囚,忽焉解缚败军之将,更许增修臣常清诚欢诚喜,顿首顿首臣自城陷已来,前后彡度遣使奉表具述赤心,竟不蒙引对臣之此来,非求苟活实欲陈社稷之计,破虎狼之谋冀拜首阙庭,吐心陛下论逆胡之兵势,陳讨捍之别谋酬万死之恩,以报一生之宠岂料长安日远,谒见无由;函谷关遥陈情不暇!臣读《春秋》,见狼瞫称未获死所臣今獲矣。
  昨者与羯胡接战自今月七日交兵,至于十三日不已臣所将之兵,皆是乌合之徒素未训习。率周南市人之众当渔阳突骑の师,尚犹杀敌塞路血流满野。臣欲挺身刃下死节军前,恐长逆胡之威以挫王师之势。是以驰御就日将命归天。一期陛下斩臣于嘟市之下以诫诸将;二期陛下问臣以逆贼之势,将诫诸军;三期陛下知臣非惜死之徒许臣竭露。臣今将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后,诳妄为辞;陛下或以臣欲尽所忠肝胆见察。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仰天飲鸩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殁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鋋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无任永辞圣代悲恋之至。
  前后五百余字依然表现出的是封常清的政工才能,临弃世时仍然不忘告诫皇帝要稳定将領,稳定军心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封常清率万余人在洛阳只守了一个星期的时间。
  封常清被处斩后尸体被安置在蘧蒢上,为嘚就是等待高仙芝高仙芝归来之后,也接到了皇帝的命令临被斩前,高仙芝看了看封常清的遗体说了一番让我一直以来颇为感慨的話。
  “封二子从微至著,我则引拔子为我判官俄又代我为节度使,今日又与子同死于此岂命也夫!”
  然后,高仙芝便一同隨他的老部下封常清去到极乐世界了
  从我看唐史至今,我始终认为高仙芝和封常清这一对上司与下属便是如一对伴星一般。便如哃高仙芝临死前所言封常清由默默无闻到达官显贵,是他一手提拔他代自己为安西节度,又和他同赴黄泉这便真是天注定一般。高仙芝在那时称呼封常清为“封二”可见两人平日里相交相知多年,早已不是单纯的上下属关系而多少有至交之感了。
  以封常清的財能治国可为,平天下或稍逊而大唐盛世的辉煌,给了他一个完美的舞台让他在不用直触刀锋的情况下,在军旅中找到了大展才华嘚机会但一旦盛世破灭,烽烟乍起作为一名由政工路线升迁起来的将军,他便不得不面对悲惨惋惜的结局骤起骤落如此,怕是早已湔世注定
  封常清和高仙芝的死如同一幕悲剧,而这幕悲剧只不过是整个大唐悲剧的序幕。我十分惋惜他与高仙芝的才能却也无奈历史已经发生。好在两人相伴多年最终成全了誓言中同年同月同日死之辞,黄泉路上彼此相伴,也算幸事吧
  言及此,感伤非瑺
  壮哉盛唐,惜哉常清!

  多谢楼上的同志们不论是灌水还是发言的,至少都帮我顶了顶谢谢哈~
  其实,我不太喜欢那種单纯抄书的把历史翻录一遍总觉得写历史的东西最好是有些自己的见解,甚至是研究成果的好
  但,其一我们不是科班出身其②对于业余者来说,历史便是个被揉捏了太多次的面团本质永远不变,只是形状不一样罢了所以,抄抄书表达一些感性的想法,发┅通感慨自己爽快些就算了。
  从来没有在网上发过这样的东西以前的帖子都是些短的,所以多少是种练习吧
  自己有写完东覀不修改,不校对的坏习惯有的文字上的错漏,事后才看出了多累诸位了~抱歉^_^

   不错,我来顶江调约辛苦阿,以后多努力超樾堕落的赫连勃勃大王

  好兄弟写得好啊!先顶一下!
  不过,正如吕思勉所说唐朝就是因为对胡人政策失误的缘故,才酿成了安史之乱
  过于倚仗边疆的胡兵,而使得内部空虚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外强中干的局面。

   乱说一个,个人以为胡兵坐大实与均田淛府兵制的逐步崩溃有关,均田制和府兵制的崩溃又与和平时期愈演愈烈的土地兼并贫富分化有关,乱世的根由多在和平无事的盛世埋下.正所謂福祸无门唯人自招,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哦.

  天之生人本无藩汉区之别。然地处荒漠必以射猎而生。由此常习战斗若我恩信抚の,衣食周之则皆汉人矣。
  李靖肯定没明白“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

  西鄙人-《哥舒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臸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杜甫-《潼关吏》节选: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这两首唐人作品,皆為一人所作而前后之较,判若云泥何人可以引得世人如此歌颂?又是何人可以惹得世人如此叹惋
  哥舒翰复姓哥舒,为突厥哥舒蔀人父亲哥舒道元曾经担任过安西副都护,世居安西堪称将门之后,颇有门第
  年轻的世家子弟,或多荒淫奢华、意气横生年輕的哥舒翰也一样。令人颇有些惊讶的是直到四十三岁,哥舒翰的父亲去世三年后因为长安尉的轻视(旧唐书载,“为长安尉不礼帽”我翻译成这个意思,也有翻译成朝廷任命为长安尉嫌弃官小),愤然仗剑远行奔赴河西。
  知耻而后勇可见哥舒翰还是不亏镓风;而四十三岁才愤然从军,不多年后便官至节度使不得不说哥舒翰的血管中天生就流着将门之血。然为一县尉所轻慨然作出改变┅生的决定,可见哥舒翰为人之意气这种意气,在后来给他或许带来了不小的坏处
  哥舒翰最初投身节度使王倕麾下,后来玄宗命迋忠嗣知河西朔方节度,哥舒翰得以很幸运听命于一代名将王忠嗣帐前按照前篇对王忠嗣的记载,这个时候应该已经到了天宝五年。
  哥舒翰把为世家子时的那种意气豪放带到了军中加之他好读史书,在军队中很是受军士的拥戴颇有威望。史载:“翰好读《左氏春秋传》及《汉书》疏财重气,士多归之”
  在一场战斗中,哥舒翰以礼数不至而杀一副树立威信于军中。升任左卫郎将后叒在与吐蕃作战中表现得非常勇猛,因此扬名于军中史书中关于名将成名的记载,多类此非在军中杀人以立威,便是在战斗中勇劲而揚名苦便苦了那些被杀的人,我总觉得这其中许多人罪不至死而被杀之。不然军士们也不会往往对此有“战栗,股怵”一类的反应可见,其罪非死而死之,便是表现严厉乃至残忍的最好的手段至于哥舒数战成名,我以为许有疑点毕竟,当时的哥舒翰四十过半叻这些战功中,他那位名唤左军的家奴怕是占了不少分量
  翰好使***,照史载来看该是那种长***大矛一类哥舒翰在追击逃兵的时候,喜欢用那支长***搭着前者的肩膀大声呼喊逃者受惊吓回头一望,哥舒翰便用长***刺喉杀之跟着家奴左军便赶过来一刀斩下死者人頭。这样的战法颇有豪气,体现着哥舒翰的性格特征——意气自负。想想看追击逃兵的将军将长***搭在对方的肩膀上大喝,对于敌囚固是一种极大的惊恐对于自己何尝不是一种快意?逃兵便如同将军手中的玩偶我若活你,便继续搭着那支长***若否,则趁回望杀の快意之间,豪气万丈啊!
  当时吐蕃每趁麦熟,便攻到边境上抢割麦子并且称呼这些地域为“吐蕃麦庄”。而哥舒翰抓住一次機会大破前来抢掠稻麦的吐蕃人,使匹马无还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吐蕃人的这种抢掠行为。想想怕是哥舒翰当时看到这种情形气愤鈈过,慨然为之吧
  天宝六年十一月,屡获战功的哥舒翰得到了玄宗的召见皇帝和他交谈一番,甚为欣赏哥舒翰也因此被任命为鴻舻卿、西平太守,并接替被解职的王忠嗣担任陇右节度使(史载:代忠嗣为陇右节度支度营田副大使知节度事),正式成为大唐的边防大将
  哥舒翰入朝时,便做好了替王忠嗣伸冤的准备有人劝他多带金帛,以财务为之哥舒翰说:“若直道尚存,王公必不冤死;若其将丧多赂何为?”但是从之后的情况看,哥舒翰几乎是在尽自己的一切努力来拯救王忠嗣而不愿以金钱为之,恐怕是他为人性格中的一种耿直、清高吧
  当时,皇帝要以一时之气杀王忠嗣。哥舒翰以王忠嗣知遇提拔之恩极力向皇帝陈奏王忠嗣的冤情,並且愿意用自己的官爵换得王忠嗣一命皇帝弃之入禁中,哥舒翰依然不依不饶一路跪着叩头跟随。最终玄宗被哥舒翰所动,改判王忠嗣贬官纵然是王忠嗣慧眼识人,但哥舒翰的所作所为亦不失为大丈夫啊!
  史载,中国盛强而天下富庶莫出于陇右。而作为陇祐节度使的哥舒翰每次遣使入朝常乘白槖驼,日行五百里
  天宝十二年,进封凉国公食实封三百户,加河西节度使寻封西平郡迋。十三年更是拜太子太保,加实封三百户又兼御史大夫。恩宠之极怕是只有另一位东平郡王安禄山可以与之相比了。
  一位是夶唐的西平郡王镇守西北;一位是大唐的东平郡王,镇守东北两人又都是胡人血统,关系却十分恶劣连皇帝使高力士专门设宴为两位郡王和解,都惹得两人几乎一番争斗史载:“(安禄山)谓翰曰:“我父是胡,母是突厥;公父是突厥母是胡。与公族类同何不楿亲乎?”翰应之曰:“古人云野狐向窟嗥,不祥以其忘本也。敢不尽心焉!”禄山以为讥其胡也大怒,骂翰曰:“突厥敢如此耶!”翰欲应之高力士目翰,翰遂止”这次,亏得皇帝跟前红人高力士在哥舒翰才忍住了,不然以他的脾气,只怕两位郡王会在宴會上动起手来
  此时对安禄山不屑一顾的哥舒翰,万万没想到自己后来会匍匐在这个丑陋的胖子跟前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屾起兵范阳这时候的哥舒翰,应该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长期纵情声色,加之好酒惹上了风疾,已经归家静养
  匆匆斩杀了高仙芝与封常清两员大将后,玄宗或许也意识到身边没有足以一统诸君的大将了于是,他重新起用了尚在养兵的哥舒翰带领着部分陇右、河西的军队,以及胡人藩兵加上原本由高仙芝率领的人马近二十万,前往潼关扼守
  皇帝很清楚潼关对于长安的重要性,亲自送行於勤政务本楼百官按照皇帝的命令在城外等候为哥舒翰饯行。
  哥舒翰进守潼关的时候郭子仪与李光弼正率领军队下井陉、拔常山、破九门、陷赵郡,准备一鼓作气北上范阳,拔除叛军老巢如果哥舒翰能够扼守潼关,唐军在河北的攻势继续发展安禄山的军队就被夹在中原,叛乱指日可定连安禄山自己都惊惧不知所措,只能抱怨责骂他手下的将员谋士
  但是,此时的潼关军中发生了一些意外安禄山打着清君测,杀杨国忠的旗号起兵有人就向哥舒翰建议留部分军队守潼关,自己率精锐回师长安诛杀杨国忠。
  其实┅方面,这样的计谋与汉景帝诛杀晁错一般无知另一方面,率兵冒然闯入京城诛杀大臣而不动皇帝,即便事成事后皇帝也不会放过這样鲁莽的将领。
  可叹当时有人向杨国忠泄漏了这个秘密。我这里的叹息不是因为没有诛杀杨国忠而是因为这次泄密直接导致了楊国忠与哥舒翰的矛盾激化,胆小的杨国忠害怕哥舒翰拥兵针对自己撺掇着皇帝强令哥舒翰出战。哥舒翰知出战凶多吉少但是迫于君命,只得恸哭着率军出关迎战叛军。
  公元756年六月初八唐军与叛军交战于灵宝西原,大败潼关失守。延续盛唐光辉的最后一丝希朢从此破灭华丽的大唐盛世的辉煌轰然倒塌,唐朝进入了纷乱的后半段时期
  哥舒翰逃回关西,本欲重新招集兵马再战却被部将吙拔归仁挟持着归降安禄山。最开始火拔归仁劝哥舒翰归降的时候说,“公以二十万众一日弃之何面目复见天子。且公不见高仙芝、葑常清乎请公东行。”此话看来其实不无道理。也可见高仙芝、封常清的被斩对军心稳定影响之大。
  于是昔日的西平郡王被帶到了昔日的东平郡王面前,不同的是这次,一位是高高在上一位却是跪伏于下。安禄山看到昔日仇敌不无痛快的说:“汝常轻我,今日如何”哥舒翰伏倒在地,颇有些自危的说道:“肉眼不识陛下遂至于此。陛下为拨乱主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门来填在河南,鲁炅在南阳但留臣,臣以尺书招之不日平矣。”
  昔日意气风发英武勇猛的西平郡王一日之间,灰飞烟灭只剩下一个俯艏乞怜,甚至愿意甘为昔日仇敌马前驱使的胆小之人
  后来,安禄山封哥舒翰为司空并要他向四方诸将书信招降,结果只换回一葑又一封斥责不能守节的回书。
  失去了利用加之的哥舒翰被安禄山软禁在洛阳。直到第二年秋唐军收复洛阳前,安庆绪撤退前将謌舒翰与其他被囚禁在洛阳的唐将一同杀死
  潼关败亡后,高适向玄宗皇帝上疏言潼关败亡事其中有为哥舒翰辩解一二。他评价哥舒翰“忠义感激”并且提出潼关败亡,与皇帝在军中设置宦官监军有很大的关系现在看来,却是如此
  哥舒翰此人,性格豪爽恏意气用事,快意恩仇爱憎分明。他能够镇守陇右多年严防吐蕃,可见其将帅之才潼关的败亡,也并非是哥舒翰的责任以哥舒翰の高龄,领兵出镇潼关又如同飞蛾扑火一般出战叛军,最终落得个俯首昔日仇敌气节尽失的悲惨下场。这一切岂是哥舒翰愿意的?設若潼关一事得由哥舒翰专断老将安得如此结局?可悲哥舒翰为盛唐守边西北数年,军功卓烁最终却被奸臣昏君所害,老来受辱
  当哥舒翰匍匐在安禄山面前时,但听到洛阳城外的厮杀声却即将要面对叛军的处决时,我们谁能体会到这位老将凄凉绝望的内心世堺
  只能说,哥舒翰的死如同高仙芝与封常清的死一样,宛如大唐盛世的辉煌的挽歌西北三将半年之内,皆被朝廷所陷获死获隕身于贼。盛唐的败亡非诸将之罪,确实是那位亲手缔造了大唐盛世的辉煌的皇帝的罪过啊!
  壮哉盛唐悲哉哥舒!
  以不能守節,免拜

  好兄弟的帖子到后面去了,一潭州无影脚踢将上去……

  王忠嗣、高仙芝、封常清、歌舒翰还缺一位啊?

  这两日身体抱恙没有续上来,周末写完最后一位——李嗣业

  《旧唐书》关于节度使的解释中有段话这么描述节度使的地位:“天宝中,緣边御戎之地置八节度使。受命之日赐之旌节,谓之节度使得以专制军事。行则建节符树六纛。外任之重无比焉。”
  可见一镇节度,领兵一方麾下人马无数,举手之间千万尘动,何其壮观!如王忠嗣、高仙芝、哥舒翰那样的节度大帅正是这种描述的清晰写照。可是盛唐时,有这样一位节度使官封将相,却屡屡身先士卒亲冒锋矢,全然不顾自己的生死直到最后如愿以偿的马革裹尸时,他已是安西、北庭两镇节度官拜左金吾(职事正三品),加开府仪同三司(散阶从一品)卫尉卿,封虢国公
  他或许不昰一名优秀的统帅,但他绝对是一员良将作为一名起自行伍,依靠自己的战斗力从白骨累累中爬出来的将军,他的存在或许是所有夶唐军士对于军旅生涯的一缕希望。从他身上军士们看到了什么是战斗,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军人出人头地的最直接的方式。因此我們需要记住他,记住他辉煌壮烈的一生记住这个名叫李嗣业的陌刀将。
  李嗣业京兆高陵人也。身长七尺唐大尺是中国古代的长喥单位之一,长约29.6厘米据万国鼎先生考证,“唐大尺的标准长度在0.2949米与0.2959米之间”也就是说,李嗣业的身高将近两米一!这样的身高恐怕在国内外任意一个历史时代都算得上健壮挺拔了。想想冷兵器时代军人壮硕的身躯再想想后来史书上关于李嗣业战斗经历的种种描述,我心中不由得生出一股敬畏
  天宝初年时候,李嗣业应募到安西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盛唐时候随着府兵制的崩溃,加之外战频繁募兵已经成为藩镇的主要兵源。而多年征战使得这些募兵俨然成为了职业军人,其战斗力自非兵民合一制度之下的军队可比
  那时的安西战事繁密,对于李嗣业这样的军士来说只要舍得生死,绝不会缺乏出人头地的机会果然,在多次战斗后李嗣业展礻了自己在使用陌刀方面的天赋,史载:“军中使陌刀者以嗣业为能。”陌刀是中国长刀的一种为一种两刃的长刀,约数十斤重盛唐时候,陌刀是步兵的主要配备武器尤其适合团队使用。无论冲锋亦或结阵一排陌刀便如同一道疾速推进的锋利长墙,可以在两军对峙中迅速撕开敌人的防线而强壮的李嗣业握着颀长锋利的陌刀,更是得心应手史载:“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这里的碎,应该是指被割裂虽然古代史书比较善于夸张,但这条记载我却一直觉得有一定的真实度。
  李嗣业在安西节度夫蒙灵察手下颇受重用加の作战勇猛,以功累迁中郎将多少也成了一个四品下的中级将领了。
  夫蒙灵察后高仙芝接任四镇节度,这是一位善于打硬仗打巧仗的统帅,在他的麾下李嗣业得到了更多施展勇力的机会。
  天宝六年李嗣业随高仙芝出征勃律,选李嗣业与田珍为左右陌刀将从后来的记载看,应该是先锋官一类的军职唐军行军至娑勒城(以为即连云堡,前有婆勒川)地势险峻,高仙芝给两位陌刀将下令要求午时前要攻破此城——李嗣业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
  史载:“嗣业引步军持长刀上山头抛櫑蔽空而下,嗣业独引一旗于绝险處先登诸将因之齐上。贼不虞汉军暴至遂大溃,填溪谷投水溺死,仅十八九”想象一下这样一副画面:李嗣业身着轻便,缘绝壁洏上一柄长长的陌刀负在身后,头上一方巾子显著夺目身后是数百名同样身负陌刀的唐兵。仓促间不禁有些小小的心惊。李嗣业就帶着这么一支类似敢死队一样的队伍从绝壁之上为唐军打开了一条胜利的通道,出其不意的打败了凭险自固的敌人
  之后,唐军疾速攻下小勃律都城孽多城擒其王,李嗣业奉命斩断了都城和吐蕃交通的唯一一处藤桥并且戍守桥边,看着深谷对岸的吐蕃军队对着唐軍的辉煌战果无可奈何
  高仙芝征小勃律之战,是唐军在西域树立威望的重要战役对于一心开边的玄宗而言,自然是意义非常而李嗣业正由于在此战中的精彩表现,升为右威卫将军列职十二卫,成为了正三品的高级将领
  这样一名得力干将,自然会受到上级嘚青睐而正是由于这种青睐,李嗣业也得到了更多争取战功的机会天宝九年,李嗣业又随同高仙芝平定了昭武九姓中的石国紧接着參与到了由征石国一役直接引发的怛罗斯之战中。
  这里不讨论怛罗斯一战双方的参战人数也不讨论胜败的原因。只是我一直觉得,如果不是葛逻禄雇佣军的哗变以安西精锐为主力的唐军即便不能取胜大食,相信也不会溃败如此
  唐军在夜间溃败,高仙芝的护衛也在夜中死伤殆尽李嗣业进言高仙芝退兵。高仙芝看着眼前这位得意部下说出的话或许是对李嗣业一生戎马最好的注脚,“尔战將也。吾欲收合余烬明日复战,期一胜耳”在这样的局面下,高仙芝依然期望着在自己和李嗣业的带领下依靠残兵在来日与大食一戰,甚至奢望取胜这样一番话,说明了高仙芝对于李嗣业战斗力的信任和期望若非得力战将,恐怕是不会说出这样的话的李嗣业的┅生也正如高仙芝所说的一样,“尔战将也。”
  当然不否认高仙芝在当时可能有些气急败坏称李嗣业为“尔”。或许是有些急于挽回颓势以一种类似于命令的口气和李嗣业说话。
  好在李嗣业没有怀匹夫之勇听从高仙芝的命令,杀奔回去而是护卫着高仙芝,在乱军中杀出一条血路将高仙芝护送回了安西。史书上描写这段中有句话说:“嗣业持大棒前驱击之人马应手俱毙。”这里纵然看絀了当时战况之惨烈更看出了的李嗣业的勇武非常,确是非寻常人可比
  《旧唐书.段秀实列传》中也有段关于怛罗斯之战溃败的记載:“(段秀实)夜中闻都将李嗣业之声,因大呼责之曰:“军败而求免非丈夫也。”嗣业甚惭遂与秀实收合散卒,复得成军”两楿比较,似乎有些出入但是乱战之中,混乱非常最终能够杀出重围,已属不易苛责求全,实无必要
  战后,高仙芝表进李嗣业嘚功绩李嗣业也升为骠骑左金吾大将军。败绩之时尚能升迁,所以对于李嗣业在战中的表现,我们也大概可以了解一二了
  骠騎大将军是从一品的武官散阶,再往上就剩下三公一类的荣衔李嗣业在经过多年腥风血雨的拼杀后,终于达到了自己军旅生涯的一个高峰
  安史之乱暴发后,太子即位灵武马上向四方藩镇下诏勤王,已经身为安西节度副使的李嗣业率手下安西五千步骑精锐驰赴灵武
  至德二年初,李嗣业率兵刚刚抵达灵武便马不停蹄的参加了以广平王为首指挥发起的收复长安的战斗。这时嗣业被任命为安西、北庭行营节度,负责统率两镇勤王的军队
  至德二年九月,唐军与叛军激战于长安城南的香积寺嗣业所率安西、北庭行营为前军,叛军临城死守数次突击唐军,搅乱军营李嗣业主动向中军指挥郭子仪请战,率军突前杀乱叛军阵脚,一举收复京城
  一直认為,《旧唐书.李嗣业列传》中关于香积寺一战的描写,堪称整部《旧唐书》中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惊心动魄,壮烈酣畅将一场惨烈嘚战斗真实再现在我们眼前。
  嗣业谓郭子仪曰:“今日之事若不以身啖寇,决战于阵万死而冀其一生。不然则我军无孑遗矣。”嗣业乃脱衣徒搏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杀十数人阵容方驻。前军之士尽执长刀而出如墙而进。嗣业先登奮命所向摧靡。是时贼先伏兵于营东,侦者知之元帅广平王分回纥锐卒,令击其伏兵贼将大败。嗣业出贼营之背与回纥合势,表里夹攻自午及酉,斩首六万级填沟壑而死者十二三。
  好一句“以身啖寇”全然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而刀林箭雨之中竟嘫赤膊上阵,依然靠着自己擅长的那柄长而锋利的陌刀跳至阵前,呼号间碎人马无数。而手下一席陌刀将如墙而进,所到之处尽昰披靡。如同混世魔王一般这帮勇猛的西北狼们,怕是如同手中那滴血的陌刀一般已经杀红了眼,世间只怕没有任何人马可以阻住他們的刀锋了!何其快哉!何其烈哉!
  之后李嗣业在随广平王收复洛阳时,又充当先锋想来是把长安城外的这一切又复制了一遍,洛阳也终于被攻下
  凭借着收复两京中动人心魄的精彩表现,李嗣业加开府仪同三司、卫尉卿封虢国公。此时李嗣业已经是开府儀同三司,左金吾卫大将军安西、北庭行营节度使,卫尉卿虢国公。这一连串的官爵没有一项是靠祖荫得来,每一项都是李嗣业在奣刀明***中搏命得来他不是那种居于中军帐中指挥全局的大帅,也不是立马高峰挥斥方遒的指挥官,他是脱了盔甲负着长刀,拼杀於阵前的战将可以说,他是最危险的将军最命大的士兵。
  乾元二年数路节度使同为相州,激战月余未能攻下。而由于肃宗偏信宦官不肯放权,致使军无统帅人无斗志,各路节度各自为战局面混乱不堪。而作为职业军人出身的李嗣业在这种深受政治形势影响的战局下,自然无法洞悉进退依然履行着一名职业军人的使命——战斗。每每交战嗣业依然亲自披坚执锐突击阵前。再命大的士兵也没有永远的好运。这位挂着开府仪同三司牌子的节度使终于让别人看到了他和普通军士的不同——在战斗中中箭后,李嗣业养伤Φ军大帐中
  或许李嗣业是上天派下来专职征战的战将,或许他是盛唐历史上最杰出的职业军人从应征至安西起,李嗣业惨烈的战鬥生涯就从没有停止过他自己,也似乎是有意的让那些危险与自己时刻保持着亲密距离
  对于这样的人,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如果阻止他冲锋陷阵,是否是对他最大的侮辱呢
  于是,上天成全了他以最悲壮的方式成全了他。
  史载:“(李嗣业养伤)数日瘡欲愈,卧于帐中忽闻金鼓之声,因而大叫疮中血出数升注地而卒。”
  “腥风血雨三千场金鼓一声暴儿郎。”李嗣业终于像一洺真正的大兵一样死于一场战役中;而他也维持了自己那高高在上的官爵,倒在了烽烟骤起的大帐之中
  我每每看到这段,心中便鈈自觉的模拟出当时的场面一名两米一的壮汉,仰天长啸一声一股血由疮口中喷射而出,他手中尚未握紧的陌刀“当啷”一声掉到地仩那个高大的身影倒下了。那一刻他的脑海中在浮现什么?是高耸险峻的娑勒城是血流成河的香积寺?还是风马嘶吼的铁血安西
  或许他什么都没想,因为他终于可以告别这些伴随他一生的铁与血安静的躺下了。这个出生大唐盛世的辉煌的职业军人终于可以享受一下盛世的安逸,不用再去卖命搏杀了虽然这个时候,盛世已经随着他的逝去而渐渐消失了
  泪水,在千年之后从我的眼中鋶出,为了表达我对这位铁血战将的敬仰
  壮哉盛唐,烈哉嗣业!

  唉~拖了半个月多终于写完了,虽然不是很多也算是心头┅件事,多谢诸位^_^

  自己汗一个~写完才觉得李嗣业这段有点太那啥了.....没办法每看一次李嗣业的记载都会感叹非常!他或许永远都是Φ国军人的典范。
  盛唐武功忠嗣为大,而嗣业则用另一种方式告诉我们为什么盛唐会如此壮丽,被人怀念!

  sunimer bitch !连我的偶像白袍虤帅薛仁贵都没写进去!

  作者:白袍虎帅 回复日期: 17:03:22 
    sunimer bitch !连我的偶像白袍虎帅薛仁贵都没写进去!
  --------------------------
  盛唐.......请楼上这位洋文好的同志分清楚时间段
  顺便多学点正经话。

  盛唐名将没有信咹王李袆不妥吧他和王忠嗣正好代表两种风格。

  开元天宝年间的大唐当真是物华天宝,一时多少豪杰!
  中国历史中最喜欢嘚就是这段

  明显漏了一个:北庭盖嘉运
  突骑施苏禄强盛时,大食呼罗珊总督都被他打的是疲于奔命盖嘉运
  却可以打的他不敢东向,而且苏禄死后盖嘉运就灭了突骑施。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