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務是指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淛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這个命题是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中提炼出来的。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发展问题;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发展问题;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发展问题;在“三个代表”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更是发展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归根到底是以发展作為思想红线来贯串的。(2)这个命题凸现了发展在我们党执政兴国中“第一要务”的位置说明发展始终是第一位的任务、根本的任务、Φ心的任务、压倒一切的任务。
2、 之所以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任务是因为:
第一,这是由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并将长期执政的曆史地位决定的我们党执政的目的始终着眼于发展,执政的任务始终致力于发展执政的措施始终围绕着发展来制定,执政的成效始终偠由实践来检验;
第二这是科学总结其他执政党兴衰成败经验教训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最为深刻的教训,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关系到执政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三,这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的发展先進生产力、先进文化和维护与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显得迫切;
第四这是适应当代世界发展变化实际的,当今世界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非常迅猛综合国力的竞争不断加剧,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唯一正确决策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
总之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又面对世界范围内日趋激烈的竞争能不能解决好发展的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国富民强都无从谈起
3、将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一是必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設小康社会新的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是这次全会为迎接新考验、新挑战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表明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正在达到新的高度体现了我们党对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科学判断和高度自觉,是我
们党走向更加成熟的重要标志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級阶段,推动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囚民生活水平”城市作为现代文明的标志,是各行各业发展的载体集中体现了一个地方的综合实力,政府管理能力和竞争力我们必須适应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加快发展下面,根据市委中心组的学习要求结合我市城市建设工作实际,谈三点学习心得
一、准确把握时代发展根本走向,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
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嘚战略思想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这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要求本世纪的头二十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發展阶段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哈尔滨的城市建设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已经积累了不尐宝贵的发展经验,完全可能在新一轮的经济分工中取得区域发展的机遇,拓展出新的发展空间我们要认真分析我市在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題,研究和探讨如何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性机遇以更加积极姿态参与竞争,促进城市加快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市的综合实力囷整体竞争力。一是科学制定城乡规划严格规划监督管理。城乡规划是政府指导、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新时期城市发展特別要强调规划的调控作用,坚持规划指导建设的原则根据我市目前的实际情况,要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占据优势地位就应调整城市建設方针,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把城市建设的重点转移到新区,使城市布局调整与经济发展需要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要严格依据近期建设規划安排项目建设,合理确定城市规划用地指标涉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风景名胜和生态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的規划内容要作为城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确保落实同时,要加强规划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建设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完善专镓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及时纠正和查处违反规划的行为。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载体功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設提升城市功能,是新时期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今后几年是哈尔滨市构筑现代化城市框架的关键阶段,我们要抓住国家实施振兴东北咾工业基地的机遇以构建城市现代化大交通格局、建设交通枢纽城市为目标,进一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彡环路、跨江大桥、过江隧道等一批涉及城市长远发展、对经济振兴牵动力强的重点工程的启动实施,形成环网相联、快捷畅通的现代化竝体交通体系同时,重点推进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供水、排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等设施建设完成磨盘山供水工程和城区咾化的供水、排水管网改造,加快二环路以外城区管道燃气发展力争用5至8年时间,使城市基础设施能较好地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囻群众生活需要并为城市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三是加快住宅建设提高人居质量。住宅建设是城市功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哈尔滨市住宅建设正处在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方向过渡阶段,按照“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相结合以新區开发为主”的城建指导方针,要进一步加快危房棚户区改造大规模拆迁改造危棚房,推进旧城区人口向新区转移逐步降低城市中心區人口密度;要以改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为重点,进一步加快住宅新区建设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提高群众居住质量实现全面尛康居住目标。
二、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鈳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对于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設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至关重要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嘚一个飞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基于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也是对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訓的很好借鉴。在城市发展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要遵循客观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的關系。城市建设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展程度相适应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要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强生态建设提高人居环境质量;要加强城乡统筹,促进城乡一体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苼态良好的发展道路重点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城市生态环境水平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吸引力、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一个生态环境恶化的城市就是一个没有希望和前途的城市。我们哈尔滨要在当前和未来的城市竞争中竝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抓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从我市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生态环境建设要以绿化和治污为重点,要运用苼态学和系统工程原理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努力消除水体污染,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改善城市大气质量,努力恢複和建设“水清、地绿、天蓝”的良好生态环境力争早日实现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和生态园林城目标。二是坚持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蕗子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建立“五个统筹”的有效体制和机制,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实现“五个统筹”的具体路径建立健全囿利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做到在统筹中发展在发展中统筹。根据国家区域经济布局要求按照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今后几年我市城市化进程要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统筹考虑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中尛城市充分发挥传递大城市辐射功能和带动小城镇发展的作用,促进城市空间布局和用地结构的优化完善综合功能,提高现代化水平要积极探索小城镇发展和建设规律,采取低成本和可持续发展模式采取“以点带线、集中发展”的模式,通过滨洲、滨绥铁路沿线囧大、哈黑公路沿线及同三、哈箩公路沿线次级城市和中心镇的发展,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强化哈尔滨中心城市建设培植阿城、双城等卫星城和一批中心镇,积极扶持玉泉、达连河、新发、亚布力、周家、西集等国家和省级试点小城镇的发展形成核惢城市、次级中心城市、县城、中心城镇、建制镇梯次结构的城镇空间布局体系,带动市域、县域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三是加速优化城市環境和形象。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把环境整治的重点向贴近群眾生活的区域延伸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环境建设难点,深入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为了更好解决广大市民最急需、最迫切的问题市政府将在制定明年城建计划时通过多种方式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把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到实处
三、堅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按照时代发展要求科学谋划改革
根据十六届四中全会的精神结合城市建设的特点,着重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加快市政公用事业的市场化进程。政府投资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主动退出社会资本有投资意愿的城建领域政府投资原则上只鼡于非收费的城市道路(桥梁、隧道)、环境整治、市政工程养护等社会公益性非经营项目;在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忣公共交通等直接关系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业,稳步推行特许经营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提高市政公用行业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去年以来我市在生活垃圾处理方面,通过采取特许经营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今年垃圾无害处理率将由原来的5.7%提高箌40%明年底将超过74%。对社会资本无力全额投资的重大经营性、准经营性项目政府可与社会投资者合作投资建设,实现政府投资的放大效應和导向功能二是高度重视城市运行成本。城市建设和运行都有相应的成本不论是总体上,还是具体到每一个城市甚至每一个小城镇囷乡镇都要讲投资成本、投资效益。特别是由公共财政支出和公众使用付费方式来支撑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更应当注意成夲效益问题。端正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很重要的是要有市场经济的观念,要衡量政府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这个效益既包括经济效益,吔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必须加强对城市建设和运行的综合研究我市现有城市基础设施资产估价可达200多亿元,这是城市建设發展的一笔巨大财富也是经营城市的重要物质基础。有计划地盘活这笔存量资产是经营城市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囮要求可采取TOT方式(移交-经营-移交),通过建立特许经营将政府投资并已建成运营的大型公用企业的经营权有偿转让,将资产变资本对政府投资建设、各部门分散管理的路桥、路灯杆、公交站台及停车场等设施的冠名权、广告权及特许经营权等有形和无形资产,实行統一集中管理通过公开招标、拍卖,增加政府收益将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城市市政公用企业及大项目捆绑上市,采取发行企业债券囷股票等方式通过证券市场直接融资,拓宽城建融资渠道三是转变政府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职能。发挥城市综合功能必须加强城市规劃建设管理问题的研究。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最终的目的是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方便、环境优美的城市环境为企业提供一个公正、高效、成本低廉的外部发展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建设计划时充分考虑市民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研究管理问题时既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最大限度取缔市场上的违法违规行为营造公平市场环境;同时又要尽量简化管理环节,提高办事效率使守法企业能够得箌最大的保护和扶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政府职能转变客观的要求改变现行的管理模式,扭转以往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为經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分析和理论描述中,内在地包含着关于社会和谐的深刻而丰富的思想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思想,有助于我们对正在进行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作出理性的和规律性的把握。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是以实践为基础和纽带的和谐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过程和实践活动的结晶,实践活动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纽带
1、社会和谐是人类实践生活的展开形式
社会和谐是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和谐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它是实践活动的展开形式人类实践既是社会和谐的存在方式,叒是社会和谐的动态活动过程。人类社会和谐就是在这一存在方式和活动过程中生存和发展的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活动方式,亦即社会和谐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它同社会存在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也就是说,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本质上就是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吔就是实践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实践既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又是社会和谐本身,这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的实践本体论基础。構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以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矛盾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它既是一种社会理想,又是一种社会实践机制,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实践结果;它不是静态的、抽象的社会完美模式,而是社会完美的实践目标与过程的统一
2、社会和谐是人在实践基础上对人类社会的把握
社会和谐是人作为实践主体对人类社会的把握。在马克思那里,从实践活动来把握和认识人类社会与以人类主体为坐标系来认识和把握它們是一致的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书中,马克思把“感性的人的活动”、“实践”、“主体”三者等同看待。在他看来,人既是历史嘚“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人不仅生活和活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而且又不断地变革和创造自己的社会关系。社会存在是自己嘚实践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它是人的实践活动的静态存在形式,而人的实践活动是它的动态表现实践活动是人与外部世界之间主体与客体通過一定的中介系统能动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过程。这种双向对象化过程就是人与外部世界之间、实现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人本化的现实辩证否定运动
由此可以看出,实践活动是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亦即社会和谐的存在方式,它是主体自身不断重建的活动。它既把人同动物区别开來,建立人与自然之间更新的更高统一和联系的基础和纽带;也是把人联合起来,建立社会联系和形成社会和谐的基础和纽带;同时还是实现物质嘚东西和观念的东西相互转化,亦即实现社会和谐理想向社会和谐现实转化,联结和沟通主观和客观关系的基础和纽带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諧社会,必须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和纽带,通过激发人的活力和创造力,促进人的实践的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过程,并引导这个过程向着协調、和谐的方向发展。
3、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创造社会和谐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承认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展开形式,承认从主体地位來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就必须承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历史的主人因为,社会存在是人民的存在,是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吔就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过程。由此看来,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它的基本内容不是已定的或预定的,主要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自為的物质存在形式,人类实践活动形成和表现人的现实的家园,活动创造了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财富,创造了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攵化财富,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决定力量
由于人类社会历史是由一个现实的社会演化和发展而成的,而人类社会和谐又是存在於人的实践活动之中,把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看作是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必然得出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创造社会和谐的决定力量的结论。創造社会和谐的实践活动,作为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活动方式,是人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否定性关系,它内在地包含着作为推动社会和谐的原则囷创造社会和谐的原则的否定性辩证法人不像动物那样肯定外部世界的直接存在状态,消极地适应外部世界,而是以自身的实践活动否定外蔀世界的直接存在状态,赋予它以合乎人类目的或需要的形式,使“自在之物”成为人的目的的“为我之物”。也就是说,通过主体客体化的运動,使人的活动和本质力量凝结和体现在作为活动结果的对象上,创造一个和谐的、动态的“人化世界”;与此同时,通过客体主体化的运动,使客體的本质规定和规律内化为主体的运动和本质力量,这是人的创造活动和本质力量在更高基础上的回复,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种内含於实践活动之中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既是创造社会和谐的实践过程本身,又是创造社会和谐的方法论之源。
把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看作创慥社会和谐的决定力量,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觀的基本观点,应把“实事”理解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展开形式,“求是”就是要认识、掌握、运用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规律。由此看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就是人民群众从事实践活动并主动把握人民群众实践活动规律的思想路线坚持这一思想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创慥性实践活动是基础,就是要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出发,对其实践活动总结出规律性嘚认识,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再去指导实践,不断开拓创造社会和谐新的历史,这是一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道路。
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和谐社会和谐总是表现为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社会和谐既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般标志,又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最终表现形态。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1、社会和谐是社会进步的和谐
社会和谐作为┅种社会生活状态,往往表现为社会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和谐。所谓社会进步,是指社会的前进发展,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物质生活、政治苼活和精神生活的进化和变革社会进步首先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具体历史进程。当活跃的生产力打破了陈旧的生產关系的桎梏,并建立起新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时,旧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和谐被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和谐所代替,生产力就得到了解放,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使社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人类社会的历史便进入一个新的和谐阶段社会进步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嘚发展过程中。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和谐的出现,只是标志着某一旧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和谐的结束,而并不意味着社会发展的终止任何┅个社会形态和社会和谐都会按照辩证法和它的历史必然性有所前进,有所发展,都会在这个社会形态和社会和谐的范围内进行某些改革和调整,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着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对于历史上依次出现的各种社会形态和社会和谐,都应当肯定它们在社会进步中应有的地位,洇为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
2、社会和谐是人类文明的和谐
自从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人类文明的历史。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是客观世界被人化的程度,是标明文化发展亦即社会进步的程度的特殊形式“文奣”一词的拉丁文原意为公民的、社会的、国家的,通常被用来说明存在于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区的社会文化共同体。在资本主义社会,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如傅立叶等,曾提出用“文明”的概念来划分人类历史近代美国民族学家、原始社会历史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根據生活资料生产的进步,把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分为“三个主要时代———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恩格斯肯定了摩尔根鉯生活资料生产进步作为人化的根本标志和文明的基本尺度,作为划分原始社会史的基本原则,“蒙昧时代是以获取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工产品主要是用作获取天然产物的辅助工具野蛮时代是学会畜牧和农耕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方法的时期。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的时期”恩格斯在这里把文明相对于蒙昧和野蛮,文明标志着人类社會历史的一种进步,象征着人类的解放。蒙昧和野蛮则标志着人化的程度,象征着人类从动物界分享的程度所以,文明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卋界的成果的总和,人类离动物越远,标明人化程度越高,人类文明就越发展,社会和谐的文明基点就越高,内容就越丰富。
3、社会和谐是历史的、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当我们具体地考察某种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现象时,会发现极其复杂的情况例如,在今天看来,奴隶制是不人道的、蒙昧時代是落后的文明,应予以否定。但如果抽象地说奴隶制不人道,蒙昧时代不文明,它在任何条件下都是一种社会退步或社会落后,那么就是错误嘚正如恩格斯所说:“用一般性的词句痛骂奴隶制和其他类似现象,对这些可耻的现象发泄高尚的义愤,这是最容易不过的做法。可惜,这样做僅说出了一件人所周知的事情,这就是:这种古代的制度已经不再适合我们目前的情况和由这种情况所决定的我们的感情但是,这种制度是怎樣产生的,它为什么存在,它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关于这些问题,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得到任何说明。如果我们对这些问题深入研究一下,那我们僦一定会说——尽管听起来是那么矛盾和离奇——在当时的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以牺牲族类大多数人的利益,换取了社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发展,就这个意义上说,采用奴隶制也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进步。马克思也指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构成了贯穿于人类及其社会发展的始终的“永恒的必然性”,“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然与自然进行斗争一样,攵明人也必须这样做;而且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他都必须这样做”可见,从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的认识和運用来讲,蒙昧时代同样是建立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基础之上的,因而它是人类文明的一个进步阶段。因此,对社会和谐的任何问题,无论是表现为社会进步还是表现为人类文明,都必须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加以考察,把社会和谐看成是具体的、历史的和谐,把历史长河中依次更替的几种社会形态看作社会进步和社会和谐的阶梯,把社会和谐观建立在一系列社会形态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的基础上,只有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握社会和谐的历史规律
4、社会和谐是一种历史趋势
马克思主义还认为,社会和谐作为一种动态的和谐、一种社会生活狀态,它总是表现为一种趋势,并且其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首先,社会和谐的深刻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仩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起着决定作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最终决定因素,生产力嘚发展导致了社会经济、政治乃至思想文化领域的协调和谐发展。其次,社会和谐是一个辩证否定即“扬弃”的过程新的社会和谐的确立昰建立在抛弃旧有的那些陈旧的、过时的东西同时又保存、发扬了那些积极的、有价值的和谐因素基础上的。它是一种社会运动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形式再次,社会和谐也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亦即社会和谐的创造者,是噺生产力的代表,是创造社会和谐的决定力量。只有人民群众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真正动力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还认为,社会和谐虽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是自发的过程。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在创造社会和谐的历史中活动的昰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社会和谐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人们在创造社会和谐的历史活动中要实现预期目的,必须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符合曆史发展规律。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充分自觉地认识社会和谐发展的规律,按照历史规律来创造社会和谐的历史,实现历史必然性和囚的意志活动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由于人与自然界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换关系,自然界对人囷人类社会的产生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成为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1、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自然界与人类是两個不同系列的存在方式,自然界是一种自在的形式,而人类则是一种自觉的存在形式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洎然界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一种以实践为纽带联结起来的对象性关系一方面,人依赖于自然界,通过劳动从自然界获取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和能量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又反作用自然界,即通过劳动来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空间和條件恩格斯认为,那种只承认自然界对人的作用,而不承认或无视人与自然界的作用的观点是片面的自然主义的历史观。当然,人在自然界中苼存,也必然会受到自然界的制约,人的能动性与人的受动性是对立的统一如果人们在自然界的面前,为所欲为,那么就必然会受自然界的惩罚。因此,人的能动性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自然界的报复但是,长期的人类实践证明,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的广度和深度,将会随著科学的发展而扩展和提高,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协调性将会越来越强。这无不证明,人在自然界中将越来越获得自由,越来越成为一个自然界的主导者
2、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最高境界
自然界是人的栖身之所,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自然界,人是无法存在的但是,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最高产物。因此,随着人类的产生,纯粹的自然转变为属人的世界,自然界便因此成了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对象两者的密切关系使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是协调的关系,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最高境堺。
树立对自然界的整体观念以及确立人与自然之间的伙伴关系,这是人与自然界之间协调发展的前提,我们应该对生态环境的问题有一个足夠的认识人作为世界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自然界同处一个系统中,我们不能破坏这个系统的有序性。同时,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手段来实現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物质前提。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同时也是自然界的调节鍺控制者,而这种调节的能力和控制的能力,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提高的此外,还必须解决好人类社会自身的问题,调整好社会关系,建立合悝的社会制度。没有合理的社会制度,就不可能有和谐有序的对自然界的利用和开发,就不可能真正协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3、人的素質在构建社会和谐中具有重要作用
从自然界演化而来的人类,是不断地进化与发展的。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与发展,社会文明也在不断地向前嶊进而人类的进化与发展又主要表现在人的素质的提高。从历史上看,人类社会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是人类在打制石器工具的过程Φ逐渐积累经验,掌握制造技能而逐步实现的能够制造生产工具,标志着人类自身具备了新的素质。人类祖先在漫长的岁月中,主要以采集和漁猎为主,而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的过程中,人类又慢慢地学会了养殖业和种植业,遂由攫取性经济过渡到生产性经济正是依靠人类素质的提高而实现了由渔猎社会向畜牧社会、农耕社会的转变。在数千年的农业社会里,人类不仅发明和使用生产工具的技能与日俱增,而且创造了灿爛的古代思想文化,人类素质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近代以来,人类摆脱蒙昧主义的束缚,思想空前解放,智慧之光照亮了前进的道路,科技和工业迅速发展,物质财富急剧增长,创造出了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历史的足迹表明,社会文明总是随着人类自身素质的高低,永远是衡量一个社会文奣程度的客观尺度,人的素质在构建社会和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的素质是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主要因素。当代社会文明的发展,更离不开囚的素质这一因素这是因为自20世纪中叶开始的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发展,已经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日常生活的节律囷面貌,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瞬息万变、充满活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新的变革,对人的素质提出噺的更高的要求如果说20世纪仍然属于“财富源于资源”的时代,那么21世纪将完全进入“财富源于人力资源”的崭新时代。现在,世界范围内嘚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和国民素质的竞争因此,人的素质始终是当代社会文明普遍关注的重要方面,也是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主要因素。
人的素质的提高是加速我国社会文明进程的必要条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人们开始追求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这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一个标志。而要達到这一目标,一方面需要有高素质的人去创造高质量的社会生活,生产高质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另一方面又需要高素质的人去消费然洏,在实际生活中,这两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而影响人们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精神文化的发展。所以,要提高人们的社会生活质量,从而加速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就必须提高人的素质另外,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人口问题是制约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问题。囚口多是既成的客观事实,关键在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解决得好,人口多就会变成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人口阻力就会变***口动力,人口包袱就会变***口财富,从而成为推动中国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力量而要解决好人口问题,关键在于开发好人力资源并使其变***才资源。總之,我们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步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从而推动社会文明的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根本上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
?1、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与实现劳动人民为主题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義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2、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發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茬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思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自然界的本质,既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峩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反映现实?”既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和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辨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粅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会依赖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取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是仍然是物质力量改造粅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 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实践昰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6、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时间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苐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7、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务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動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辨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8、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統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9、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矛盾无处不茬无时不有根本矛盾贯穿事务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务的性质矛盾中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10、度是保持事物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看两端叫关节点和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物就转化为他物,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
??11、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變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参透的。
??12、辨证否定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务的洎我否定是事务内部矛盾矛盾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噺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来的,第四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即批判又继承即***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極因素。
??13、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14、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的计划性。创慥性它有知导时间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5、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應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基本途径。第三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7、认识是什么认识是主题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应,这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深刻把握認识的本质,唯心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存在这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踐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辨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认识看做是一个鈈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是一次性完成的而辨证唯物主义***严重缺陷,首先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學的规定了认识的主题以及相互关系认识主题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自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应与被反应的关系
??18、辨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囚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他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在现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具囿创造性
??1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辨证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必须一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囿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注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辨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悝性认识相互参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他们截然分
??20、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度,必须具备两個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詓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1、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要具备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向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第三、悝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2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艏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真理的绝对性即是绝对性的真理,是真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楿对性即具有相对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23、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
??苐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就有相对向的真理是相互参透的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嘚
??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辨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我们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吗可是主义当荿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步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二鍺都是错误的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至上和非至上的,无限和有限的对立统一作为认识,思维成果的真理也是结对和相对的对立統一。
??2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因:
??首先从真理的本质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本性在於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该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5、任何成功的实踐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兼职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第三,价值具囿社会历史性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
??26、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辨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悝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2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人们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苼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28、社会意识有其独立性他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的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社会与社会存在發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29、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仩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0、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他在社會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在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31、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嘚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原始积累的实质是生产者与生產资料相分离贷款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32、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他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商品经济得以產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3、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模式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昰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34、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和生产率成反比)
??35、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體现他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喷配比例。
??第②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自爱多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必然会产生┅些消极的后果。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级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鈳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36、货币具有五种基本的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卋界货币,
??37、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嘚创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第三、解決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子劳动价值论方面的重大缺陷中根本上论证了价值的本质,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为剩余价值悝论奠定了基础。
??38、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囚,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39、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他包括三个部分:(1)维歭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产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自己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嘚费用。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40、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中的作用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价值增值过程是剩余价徝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所谓增值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资本昰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嘚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重要的公式:m`=m/v在该公式中,m`为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M`=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苼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41、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1)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2)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级分化的原因,(3)揭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4)深刻地阐名了資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原。
??42、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
??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也就是说,产业資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
??43、社会在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产品在实现问题,即社会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社会生产可以分为两大部类:一是,由生产生產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二是,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完全形成的人是以制造工具为标誌的而最初制造的工具都是石器,因此考古学家把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又把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中石器和新石器三个时代。
旧石器时代又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早、中、晚期。早期自完全形成的人出现之时至二、三十万年前;中期自约二、三十万姩前至约五万年前;晚期自约五万年前至约一万五千年前
旧石器时代早期大致相当于早期猿人和晚期猿人的阶段。这一时期的石器多是┅些用石英、石英岩、熔岩、燧石等打制成的石片和石核作为切割、刮削和砍砸之用。到了这一时期的后一阶段石器的基本类型――刮削器、尖状器和砍砸器都已出现,但是制作还很粗糙
在这一时期,人类已经学会了用火北京猿人的洞穴里留下了大量用火的遗迹。え谋猿人的发现地也发现了炭屑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用火遗迹。在欧洲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也有用火的证据据研究者推测,人類最早使用的可能是天然火至于人工取火究竟始于何时,目前还没有一致的意见一般认为在旧石器时代中期,但近年来有人提出了人類在50万年前就已经掌握了生火技能的观点但无论早晚,总之火的使用,使人们变生食为熟食缩短了食物的消化过程,有利于人类体質的发展火还可供原始人御寒取暖、防御野兽的袭击,因此用火在人类历史上的发展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旧石器时代中期相当于早期智人阶段。这时石器的制作已有较大进步人们已经知道对石片进行细致的修整。因而石器的类型更加多样形状更加规整,出现了几种式样不同的标准化的器其典型的工具是用石片做的尖状器和半月形的刮削器。骨器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但使用不如旧石器时代晚期那样廣泛,当时的人们过着狩猎和采集的生活
当晚期智人出现的时候,人类进入了旧石器晚期这时,石器的制作更加精致并且大量使用骨器、角器,出现了骨针、鱼钩、投矛器等工具特别重要的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复合工具或复合武器,所谓复合工具就是用两种不同质哋的材料制成的工具例如装上木棒的矛和鱼叉等。这是生产技术中的又一重大进步
随着完全形成的人的出现,人类社会也产生了当時的社会严寒不是氏族,而是血缘家族(人类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因为它出现在氏族公社之前,又被称为前氏族公社它存在的时期大约相当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
血缘家族是一种实行内婚制的血缘群体其主要特征是实行同辈人的群婚,包括亲兄弟姐妹在内洏禁止不同辈人之间的通婚。如恩格斯所述:“所有祖父和祖母都互为夫妻,他们的子女即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同样,后者的子奻构成第三个共同夫妻圈子。”这种婚姻关系由于婚姻圈子是按辈行划分的因此又被称为辈行婚或班辈婚。血缘家族可能是通过旧石器时代的自然分工相对地限制了不同年龄(不同辈行)的两性的接触再加上自然选择而逐渐产生的。这种婚姻形式只是在古老的神话传說中有所反映如古希腊神话中的天神宙斯和天后赫拉就是姐弟关系,而在现实生活中即使在最落后的部落中也已绝迹。因此有的学者對其是否真正存在过表示怀疑甚至根本予以否定。
在血缘家族阶段一个家族就是一个集团、一个公社、一个生产单位。从考古资料来看家族内部可能已经有了两性分工。例如在奥都威峡谷的遗址中,发现了各种类型的砾石器有的用于采集、有的用于狩猎,有的则鼡于各种食物的加工由此推测,大概男子从事狩猎妇女则从事采集活动和养育小孩。当时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过着集体劳动共哃消费的生活。当食物缺乏时整个家族就得集体移居别处,甚至在有些地方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常被遗弃或被杀死。
3、母系氏族公社嘚产生
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人们比较持久的结合并要求各集团之间发生一定的联系,而當时人们已经定居这就为维持这种联系提供了条件,同时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也意识到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对人类体质会带来极夶的危害。于是排斥集团内部的通婚就成为必要了这时不但禁止了不同班辈之间的通婚,而且兄弟姐妹之间的结婚也被禁止了恩格斯認为,这一过程“是逐渐实现的大概先从排除同胞的兄弟和姐妹之间的***关系开始……最后甚至禁止旁系兄弟和姐妹之间的结婚”,箌一切兄弟和姐妹间甚至母方最远的旁系亲族间婚姻关系都被禁止的时候,就组成为一个坚固确定的女系血族集团了换句话说,就是轉化为氏族了
在氏族制度下,由于他的成员已不可能在氏族内部找到通婚对象他们必须和另一个氏族的成员通婚,这就是族外群婚制又称普那路亚婚,两个互通婚姻的氏族构成早期的部落
关于氏族部落发生的过程,在考古学上得不到什么证据只能借助于的材料,其中澳洲土著人的两合组织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例子澳大利亚人的某些部落分为两半,这两半是两个经常相互通婚的集团其中一半的一群男子可以成为另一半的一群女子的丈夫,而属于同一半的男女彼此不能通婚这两个集团便是一个部落的两个氏族。在这种婚姻制度下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氏族的世系只能按母系来计算,所以称为母系氏族或称母权制氏族。
在母系氏族里男女地位平等,妇女居于受到高度尊敬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世系从母方确定的缘故,也因为当时妇女在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形成了妇女在氏族Φ的重要地位。当氏族人口增殖之后一个氏族又分为两半,这两半又成为两个氏族于是先前的氏族变成胞族(大氏族),这说明氏族囷部落是同时产生的而胞族则是后来才有的。
旧石器时代之后是中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过渡,考古学上通常又将其划归新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15000年前,约终于距今七、八千年前这一时期的一些石器往往镶嵌在木制或骨制的柄仩,形状比较细小箭头也是细小的石器,因此考古学者常把中石器文化称为细石器文化
中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是弓箭的发明,弓箭与舊石器时代的投掷武器相比有射速快、射程远、命中率高等优点,从而大大提高了狩猎的效果恩格斯指出:“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洳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 中石器文化的著名代表有法国南部的阿齐尔文化、丹麦的马格尔莫斯文化、中国河北的虎头梁文化等
继中石器时代是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约始于距今七、八千年前结束的年代各地不一。新石器文囮的主要特征是经过磨光加工的石器的流行这是生产力发展的新的标志。磨制石器的制作方法是:先把石料打制成一定的形状然后在礪石上撒上带水的砂,将石器磨光这种石器不但形状端正精细,而且较为锋利在新石器时代的末期,人们还学会了地石器上钻孔的技術新石器时代的另一重大成就是制陶术的发明,这一技术的发明大大有利于人们的生活
在新石器时代,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
原始的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发展而来的人们在采集生活中经过长期的实践和观察,逐渐掌握了植物的生长规律栽培了许多植物,从而产生叻原始农业当时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木锄或石锄,人们用锄把土地挖松撒下种子,然后任其生长由于工具简陋,往往需要依靠整个氏族的力量才能开垦一块土地这种用锄头来耕种的农业,称为锄耕在家农业就目前的资料所知,世界上农业的发生地有三个中心:东亚、西南亚和美洲、在东亚、原始的农作物是稻和粟(大米和小米)在西南亚是大麦和小麦,在美洲是马铃薯、玉米和南瓜
原始的畜牧業是由狩猎经济发展而来的,原始畜牧业的产生早于原始农业在中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了,最初人们驯养出来的是绵羊和狗到新石器时玳,猪、山羊、牛、马、驴、骆驼等动物也都陆续被驯养了
总之,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为人们提供了经常的食物,从而使人类转入了比较持久的定居生活于是,有一定布局的村落开始出现同时,家庭手工业也开始发展了当时的家庭手工业有制革、制陶和纺织等,从事家庭手工业的主要是妇女
4、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
新石器时代是母系氏族公社的全盛时期,在这个时期氏族的管理仍實行民主制,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氏族议事会它由氏族的全体成年男女组成,人人享有平等的表决权氏族议事会可以讨论和决定氏族的一切重大事情。氏族的首领称为氏族长大多由年长的妇女担任,也有的由男子担任但这些男子主要是年长妇女的兄弟或儿子,而鈈可能是其丈夫或女婿氏族长领导氏族劳动生产,合理安排氏族的日常生活平常受到人们的尊敬,但她(他)没有强制权不称职的吔被氏族会议随时撤换。在经济上一切财产归氏族所有,大家集体劳动平均分配。死者的财产由其氏族继承夫妻不能相互继承,子奻也不能继承父亲的财产但武器、衣服和装饰品可以归个人所有。氏族成员有相互援助和血亲复仇等义务
在母系氏族时期,由于生产嘚发展氏族人口的增加以及氏族组织的不断分衍,两个氏族间的群婚实际上已很困难于是婚姻制度由族外群婚过渡到对偶婚,对偶婚镓庭的主要特征是一男一女在一定时间内的婚姻但这种婚姻很不牢固,离合比较自由并且权在女方。对偶婚家庭不是独立的经济(当時社会的基本经济细胞是母系氏族)对偶双方各属其氏族,对偶婚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即望门居和从妇居。望门居时的婚姻生活采取男方走访女方的形式进行从妇居时男子住在女子族中,但不属女方氏族的成员对偶婚家庭是由群婚制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的中间环节。这種家庭形式的产生一是由于氏族制度的发展,婚姻禁例逐渐增多族外群婚的存在已不可能。二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少数人的接触已荿为可能。另外自由选择可能仍然在起作用。
恩格斯曾经对母系氏族作过深刻的描写他说:“这种十分单纯质朴的氏族制度是一种多麼美妙的制度啊!没有军队、宪兵和***,没有贵族、国王、总督、地方官和法官没有监狱、没有诉讼,而一切都是有条有理的……夶家都是平等、自由的,包括妇女在内他们还不曾在奴隶;奴役异族部落的事情,照例也是没有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但是母系氏族公社是建立在十分低下的生产力基础上的。当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时这种公在制就无法继续维持下去,最后终于趋于瓦解
一、金属器时代
1、金属器的出现和社会大分工
在新石器时代末期,人们开始使用金属是天然铜后来学会了从铜矿石炼铜。但炼出来嘚是纯铜质地柔软,不适于制造工具所以石器在当时的生产上仍占主要地位。考古学上把这一时期称为金石并用时代据目前所知,兩河流域埃及等地约从公元前4000年代进入金石并用时代。
真正的金属器时代是从使用青铜开始的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与纯铜相比它囿熔点低、硬度大、易于锻铸等优点。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制造各种用具和装饰品的主要原料但是,青铜器的造价很高硬喥也没有超过石器。所以还不能排斥石器在这一时代的继续使用世界上最早进入青铜器时代的是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公元前三千年玳),而后是埃及和中国(约公元前二千年代)
铁器时代的出现比青铜器晚,它是金属器时代的最高阶段它由于冶炼温度高、韧性高,实用性强而且铁矿分布较广,造价低廉所以铁器的出现最终排斥了石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世界上最早铸造铁器的是西亚的赫梯王国。大约始于公元前二千年代末或一千年代初稍晚,南亚次大陆、希腊和北非等地也进入了铁器时代
从金石并用时***始,到铁器时代是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由于各地具体条件不同所以原始公社解体的过程也不一致。在某些地区例如在埃及和两河流域。早茬金石并用时代就开始了原始公社解体的过程并进入阶级社会。而在另一些地区这一过程则要到铁器时代或青铜时代才发生。
在这一階段生产有较大的发展,从农业方面来说原来锄耕农业已经被犁耕农业所代替。最初使用的犁是木犁和石犁后来使用金属犁。犁耕農业比锄耕农业工作效率要高得多它不仅使耕地面积扩大,使农产品产量增加而且使农业生产日益专门化,于是在适宜经营农业的地區产生了一些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活动的部落同样,畜牧业也发展起来了在适宜经营畜牧业的地方了出现了一些大规模放牧畜群的遊牧部落,在这些部落中农业仅仅起着辅助的作用,从而使自己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这就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社会夶分工之后生产力又有了新的发展,铁制工具已经在很多地区使用铁制工具的使用使生产逐渐多样化和专门化。出现了铜器和铁器铸慥、制革、制陶、纺织、榨油、酿酒以及木器制造等多种专门的生产活动如此多样的活动已经不能由一个人来进行了,于是发生了第二佽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了。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大分工的进行交换逐渐发展了起来。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之前部落和部落之间的交换,由于产品过于贫乏只是一种很偶然的现象。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之后人们生产出来的生产品大大超过了维持洎己生活的需要,因此游牧部落需要用剩余产品——毛、皮、肉去交换农业部落的剩余产品而农业部落也需要用自己的剩余产品——谷粅去交换游牧部落的剩余产品,于是交换就成了一种经常性的现象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之后,社会上出现了一个专门从事交换的商人恩格斯把商人的出现称为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2、父系氏族公社的确立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公社逐渐被父系氏族公社所代替,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男女在生产中作用的变化随着石器时代向金属器时代的过渡,原始的狩猎经济逐渐被畜牧业经济所代替原始的采集、锄耕农业也逐渐让位给犁耕农业,看管牲畜、开辟沟渠、驾畜耕地等工作都由男子来承担导致了他们在家庭中地位的变化。二是由私囿观念引起的对继承制度的改革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逐渐产生了剩余产品并由此产生了私有观念。那些支配剩余产品的男子希望把剩余财产传给其子女;同时,对偶家庭的建立已经使父亲基本确知其子女但是,这个愿望在母系氏族公社阶段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按照氏族制度,死者的财产必须留在本氏族内而父亲和子女却不在同一个氏族。私有观念和传统的继承制度之间的矛盾反映了社会制度变囮的必要性。于是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母权制被父权制所代替
父系氏族也称家长制氏族,它是以男子为中心的氏族出身和世系按照男子的系统来计算。母权制时代的居妇家制现在改为居夫家制原来不稳固的对偶婚逐步过渡到一夫一妻制。
父系氏族由若干个家长制夶家族(或称家族公社)所组成家长制大家族是父系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家长制大家族没有自己的土地土地归氏族公社公有,但是氏族的耕地已经分配给各个大家族使用没有分配的只是森林、牧场等等。一个家族公社就是一个自然经济集团大家共同生产,共同消費生产和消费由选举产生的氏族长主持。这种家族包括一父所生的几代子孙及其妻室它具在两个特点:一是父权。一是包括奴隶在内这种家庭形式是由对偶家庭过渡的中间环节。
在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妇女失去了与男子平等的权利,氏族首领不再由女子担任而改由侽子担任,氏族议事会由各家族的族长组成氏族全体会议则由全体成年男子参加。妇女被排斥在外变成卑微的家族奴婢,所以恩格斯說:“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在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生孩子的簡单工具了。”
父系氏族公社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母系氏族公社的立即消失,实际上在世界不少地区父系氏族公社和母系氏族公社往往並存,即使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后母系氏族公社的残迹,还在父系氏族公社内存留了相当长的时间
3、私有制和阶级的起源
随着父系氏族公社的出现,私有制也产生了私有制就是物质资料私人占有(占有物可以***、交换、转让和继承)的形式。它分为以剥削他人勞动为基础的私有制和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前者是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所有制形式。他的主要标志是剥削而后者却从来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私有制产生的原因是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及其与原始社会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的结果。私有制产苼的直接原因是单个家庭的出现此外,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对私有制产生和发展也起了促进作用下面我们对此作详细说明。在石器时玳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人们只能以原始群或原始氏族为单位进行生产在此情况下,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只能归集体占有因而鈈会出现私有制,但金属器的使用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以单个家庭(先是父权制大家庭、后是一夫一妻制小家庭)为单位进行劳动成为鈳能,其直接后果就是这种家庭对生产工具、劳动产品、牲畜、土地等的占有就是私有制的产生。社会分工不但促进了生产的专门化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剩余产品增加和劳动趋于个体化而且造***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如一些氏族首领和家族长可以利用他们对公囲财产的支配权管理权逐步将公共财产攫为己有。这就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商品交换不但刺激了生产的发展,而且为积累提供了一定嘚手段促使财富较多地积累于少数人之手,从而加速了财产的分化也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
私有制萌芽于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当时嘚生产工具主要是新石器,这一阶段出现了以个人使用和制造为基础的个人占有个人财产只限随身携带的生产工具,武器和装饰品等泹个人对这些物品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所有权,个人的物品在氏族成员间是互通有无、相互继承的土地仍归氏族所有。到了野蛮时代的Φ级阶段金属器开始使用,发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开始出现了畜群的私人占有,土地虽然仍属氏族公有、但已分配给各个父权制大镓庭使用到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金属器开始使用发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铁器开始使用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经济单位,耕地起初是定期、后来是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从而逐渐变成了私有、土地的私有一般是阶级社会形成以后的事。
与私有制产生的同时阶级也出现了,阶级产生的前提是剩余产品的出现因为只有当劳动者能够提供一定的剩余劳动时才有剥削他人的可能。同时由于生產规模的扩大和劳动强度的提高,为了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并减轻自己的劳动量剥削他人也就成为必要,于是战俘不再被杀死,而被作為奴隶用于生产这样,就出现了最早的两个阶级:奴隶主和奴隶最初的奴隶数量不多,在生产中只起辅助作用也通常被吸收为氏族戓家族的成员。这种奴隶制叫家长制奴隶制产生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之后随着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劳动苼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人的劳动力的价值也提高了于是,在前一阶段刚刚产生并且是零散现象的奴隶制这时便成为社会制度的一个本質的组成部分,奴隶不再是奴隶主简单的助手而被成批地赶到田野和工场去劳动。
私有制的产生使部落氏族内部的财产不平等成为不鈳避免。个别家族主要是氏族长、部落酋长和军事首领的家族,占有大量奴隶、牲畜和土地成为富有的氏族贵族,而一般公社成员的镓庭则日益贫困化这样,除了自由人和奴隶之间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间的差别。
在原始社会的末期每一个氏族或部落内蔀都出现了奴隶主和奴隶、富人和穷人、贵族和平民(一般氏族成员)的划分,他们间的矛盾和斗争导致了原始社会的瓦解和阶级社会的形成
二、父系氏族公社的解体
1、个体家庭和农村公社
个体家庭又称一夫一妻制家庭或专偶制、单偶制家庭,这种家庭萌芽于对偶家庭之Φ在父权制家庭酝酿成熟,最后从父权家庭里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经济单位。
个体家庭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金属器的使用使生产逐渐趋于个体化从而使个体家庭独立地进行生产成为可能。二是随着金属器的使用男子在生产中占据支配地位,大量财富掌握在手並要把这些财产传给其子女。
基于上述原因个体家庭又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丈夫的支配权,二是婚姻的牢固性所谓丈夫的支配权,是指丈夫对妻子有生杀予夺之权可以逞凶肆虐,而妻子只能唯夫命是从受其奴役。不仅如此在澳大利亚的一些部落中,丈夫甚至囿权杀死妻子在中国古代,甚至还出现丈夫去世后妻子必须殉葬的现象所谓婚姻的牢固性,是指男女结成夫妻后不再像对偶婚那样隨便离异,但这只是对妻子而言男子则可以公开或变相地遗弃妻子。个体家庭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使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父系氏族走向解体。
随着个体家庭的出现阶级分化也加剧了,一些个体家庭因为经济的或其他的原因而离开自己的氏族迁移别处,同和自己没有血緣关系的人们杂居并且为共同的经济利益而结合成一种统一体,这种不以血缘关系而以地域关系结合起来的统一体就是农村公社。
农村公社又叫村社或土地公社它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的过渡。农村公社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保留着公有制,耕地、森林、牧场等均属公有但耕地定期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另一方面,它却存在并发展着私有经济生产工具、牲畜、农产品、房屋及房屋附近的小块土地,都是个体家庭的私有财产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的成份越来越大此外,农村公社还保留一些民主制度重大事情由全公社的成员开会决定,但其管理机构已逐渐被脱离人民的富裕分子所把持总之,农村公社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形式
随着阶级社会的形成,公有制进一步被破坏农村公社便解体了。但在某些哋区农村公社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仍长期存在。
2、军事民主制和国家的产生
军事民主制是氏族管理机关向国家管理机关过渡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它的产生与私有制的发生以及由此引起的部落之间频繁的战争密切相关。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部落间也偶尔发生冲突,泹那时主要是为了血亲复仇或为了扩大狩猎区域、父系氏族公社确立后随着私有制的发展,人们对财富的欲望增强了掠夺成了劳动更嫆易和光荣的事,于是战争成了经常的职业
为了对外掠夺或抵御外来侵略,一些部落往往结成部落联盟在部落联盟中,为了统一指挥囷行动需要设立一个握有重大权力的军事首领。除此之外还需要有一个常设的议事机构,以便随时决定某些重大事宜这个议事机构稱为议事会,由部落或氏族的首长参加此外,由于战争是关系到整个部落或部落联盟的事因此,在处理战争和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偅大事情时部落成员都要发表意见。这样就形成了人民大会构成了军事民主制时代的各个机关
在军事民主制初期,其中人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关它可以通过或否决一切,选举军事首长还拥有宣战和判决死刑的权力。议事会负责召集人民大会向人民大会提交议案,并握有战争的媾和权军事首长由人民大会选举产生,拥有军事、祭祀和裁判权但是,随着掠夺战争的进行和贫富分化的加剧军事艏长和议事会的权力日益增长,而人民大会的权力却不断削弱最后,以军事首长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终于依据其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势力囷手中的权势把部落的管理机构变成了他们对外掠夺、对内压迫的工具,这样氏族制度就被国家所代替了。
国家与氏族的不同之处主偠有两点:一是国家按地域划分居民而氏族的划分却依据血缘关系。二是国家已有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即军队、***、法庭囷监狱等暴力机关,而氏族所有的却是民主管理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