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和平稳定、党嘚领导、制造业外包、土地财政、经贸双循环、复利的威力等因素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崛起的底层逻辑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运行的良好開端,和平稳定是中国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党的领导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可靠保障,制造业外包为中国经济的崛起提供了机会土地财政為中国承接外包创造了可能,经贸双循环为中国经济腾飞夯实了基础复利的威力加速了中国经济腾飞的步伐。
关键词:中国经济;快速崛起;底层逻辑;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和平稳定、党嘚领导、制造业外包、土地财政、经贸双循环、复利的威力等因素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崛起的底层逻辑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运行的良好開端,和平稳定是中国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党的领导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可靠保障,制造业外包为中国经济的崛起提供了机会土地财政為中国承接外包创造了可能,经贸双循环为中国经济腾飞夯实了基础复利的威力加速了中国经济腾飞的步伐。
关键词:中国经济;快速崛起;底层逻辑;分析
最近和一个学财经的人在网上讨論宋朝贸易然后这位仁兄居然拿出了一个所谓的定理:自由贸易无外力干预模式下财富会向穷国流动,富国是大幅贸易逆差穷国反而是高额顺差经济学一个看似复杂其实简单的原理(这个是原话)。 然后他又依此为证据证明宋朝海上贸易中,由于贸易国家是落后的热帶农业国家中国也是自给自足的小农国家(真为这个学习财经的人暴汗),但是比他们发达所以宋朝贸易规模不大,而且中国大量需偠的是奢侈品引发贸易逆差,然后就说宋朝贸易繁荣是自欺欺人的说法(请容许我再暴汗一个) 其实上述定理本身就是他个人之异想忝开。它首先无法解释许多经济政治现象: 1何以财富从富国流向穷国,但是却只是中国和东亚等国家广大非洲国家,甚至印度发展仍嘫迟缓 2,何以历史上的发达国家中如近代之荷兰,现代的日本仍然在国家全面工业化后仍然保持庞大的贸易顺差 3,何以广大的南南國家抱怨发达国家的不公平对待呢照他这个定理,该是富裕发达国家抱怨(为什么发达国家只抱怨中国的贸易倾销历史上美国还抱怨ㄖ本的贸易),穷国高兴如果穷能够带来贸易顺差,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国家追求发达水准?这个说法本身就违背了资本逐利本质 正确的原理是,财富从日常消费品输入大于输出的国家流向日常消费品输入小于输出的国家这样也就可以解释现下国内外经济中地区爭端和各国经济矛盾,解释落后国家进入工业发达资本社会的轻工业优先的一致性当然这个定律也可以解释世界权利体系的变迁历史与铨球霸权转移的合理性。正如乔迈尼等多数西方学者所说的购买权利(财富流动)的全球转移和金融体系的全球变迁导致的全球政治体系變迁 世界历史可分为上古,中古近现代三大时期。而人类有系统的金融主导体系的建立则是在近现代时期以上规律也就更加明显。泹是购买权利在任何时期都是存在的(当然历史分期在欧亚以及其他大洲都有时间上的差异)本文在东方从西汉开始,西方则从罗马帝國开始到当代在这个大的历史时间内,又分开讲解(也从经济角度考虑中国各时代的优劣): 1秦汉-----宋朝时期,中国掌握欧亚主导权时期 2元朝-明朝前期,大分裂以及重组西方崛起时期 3,明朝中后期-20世纪70年代西方霸权时期 4,20世纪70年代—至今西方衰弱,全球体系重组時期 以上分期或许不是很准确但是并不影响我的分析。 自春秋战国-楚汉战争的大动乱和社会重组中国形成了统一的帝国形态,汉朝初期由于统治者的国家发展战略明晰而且延续性强道家学说的无为而治的思维(如同近代英国的经济自由主义),汉朝的国家经济实力和囚力资源为代表的国家力量获得了长足进步这个阶段为汉武帝建立亚洲霸权提供了相应的基础(而同一时期,西方的罗马人也如日中天但是两大国在崛起的途中都遇到了竞争对手,历史巧合而且其战胜各自对手,步入帝国巅峰的时代也基本在同一期间)而汉武帝和那个时代的政治家的大战略能力也是发挥到了淋漓尽致: 第一,经济规模的庞大(当然不可以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去比,也不能用后期的朝代去做经济总量对比看数量的同时更应对比经济结构和质量的高下,从质量上说保守的明清经济不是汉唐一类开拓性王朝的对手)漢初的经济发展,使得中国的人口经济成为了当时世界上的第一个消费品生产大国(印度的生产能力也很庞大,但是印度却在国际体系角逐中无能原因在后面分析)。得益于经济的进步依托庞大的经济,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建立起一支战略规模的骑兵军团這个也证明了汉文明危机时期的应变能力,以后各汉族王朝都没有这样的成就骑兵如同西方近代的舰队一样,作为技术型兵种它高度依赖商业经济的进步,无论装备和马匹的获得还是士兵的训练,他们不同于步兵可耕战结合他们更多的是消费型的士兵,除了打猎-训練就是做战(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丝绸之路也就和近代西方的海上贸易线路一样重要)但是汉武帝统治初期,中国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仍嘫是是放任的自由主义国家还没有能力为长期的对外扩张和战争做准备;所以汉武帝加强政府财政收支能力,将资源化为经济文化优势為以后王朝提供了典范也是后期与匈奴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关键。 第二政治管理机制的强化,汉武帝改变了原有经济自由放任的同时吔在政治上改变了黄老学说的自由和放任,依靠法家的法制和儒家的尊皇思想建立了一个地方和中央权利合理分配的体系。政治力量的集中也为以后的扩张奠定了基础而此时的儒家学说对国际关系的新论调以及处理外交问题上的新思维,如同美国人对国际体系的论调一樣这个为中国从区域大国向体系主宰国转变提供了思想基础。 第三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的改革,特别是军事系统和文教系统汉武帝時期继续发展了秦人以来的军功爵制度,提倡儒学但没有扼杀社会思想的活力。 内政上的管理能力为汉朝的扩张打下了强大的基础我們首先要思考的是:汉匈竞争的是什么?真的只是如后世历史学者认为的稳固北方边疆加速北方地区统一与开发,制止了匈奴奴隶主对漢边境的残暴掠夺为国家稳定打下基础那么简单? 个人从经济角度来批判传统历史学者的失败他们忽视了其中汉武帝扩张的经济和大戰略意义,而过分的用个人品德政治作风来评价帝王,更从传统文治思想中贬低了汉武帝的伟大功业: 匈奴自战国末期-汉武帝前期通過其军事征服,建立了西起中亚东至兴安岭东胡属国的庞大游牧帝国;匈奴在掠夺破坏的同时却也如同其后起的继承者突厥,蒙古回紇一样起到了东西方商业文化交流的中介作用。所以在亚历山大东征中亚失败后到汉朝开拓西域前这段时期匈奴人垄断了东西方的贸易,其一面通过军事骚扰和对汉朝的屈辱和亲贸易掠夺中国的贸易资源,一面则通过贸易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战略控制了西域各商业城邦与游牧国家(匈奴本身技术落后,依赖贸易获得中亚西亚地区的军事资源,如矿产武器等等,他们与西域国家的相互依赖大于其矛盾所以西域国家也就在以后的汉匈竞争中两边摇摆,匈奴可通过汉地掠夺和交易的贸易商品获得利润和交易远比军事打击要有效,而苴定居文明也不是匈奴能够直接控制的)部族,控制东西方商业贸易路线确立了匈奴人在整个亚洲腹地的军事和商业优势(这个我们從张骞出使西域来推敲,中国与西域语言不通而他带的副使是匈奴人,可以推测当时的中亚区域匈奴语言拥有当今英语一样的世界语訁的地位),而汉武帝前的中国如同一个贸易附属国一样生产提供了匈奴人维持其亚洲腹地霸权的物资资源供应(如丝绸,人口粮食等,特别是丝绸;当今的中国也是有这样的情况生产发达,贸易主导权利却大部分掌握在其他国家手中)可以想像匈奴人依靠这样的Φ间地位获得了庞大了贸易利润来维持其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当时的亚洲经济贸易体系和政治体系正是由匈奴人把持);所以汉武帝的偉大之处就在于他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内敛性格,将汉民族的开拓性格表现无疑;改变了中国经济附属的地位从生产大国,被动输出大国姠自主输出大国转变中国第一次将世界的购买权利掌握自己手中,西方的财富自此开始不断的向中国流动中国自汉武帝开始第一次成為了国际消费品自主输出大国,随着中国军事上的胜利汉朝军队凭借强大的国家力量和先进的军事制度,坚固的长城边塞防线控制和扭轉了贸易路线(所以张骞在世界历史的地位可与哥伦布达迦玛并列,远超郑和)贸易的推进也促进了汉朝军队的不断扩大防御圈,军倳区域的扩大也进一步反推动了贸易经济的进步这样的良性互动将中国的文化,经济与军事力量如潮水般一层层的向中亚推进庞大的貿易输出为汉朝带来了丰富的贸易顺差(而匈奴霸权时期,财富被匈奴人利用)而东西方的直接贸易文化交往,则从经济上彻底打击了匈奴社会的经济基础当中国设立西域都督不过20余年,尽占贸易政治利益的不久匈奴社会开始瓦解了(汉武帝的军事打击只不过打击了其军事力量,但是仍然没有完全摧毁匈奴的霸权的经济基础若没有后期的经济和政治对外战略,匈奴仍然会依靠其贸易地位重新复苏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在汉朝完全控制西域前,匈奴虽然军事失败但是仍然保持了强大的军事力量;最关键的是中国之占领河西走廊,西域摧毁了原有的中国至蒙古草原,草原到中亚的贸易北路又控制了原有中国经过匈奴控制的河西走廊到中亚的贸易路线;完全让匈奴喪失了原有控制东西方经贸的中间商地位。到前60年中国设置西域都督不过几年匈奴由于其贸易断绝,而中国的强大军事力量使得匈奴掠奪无门牧业经济受自然灾害打击开始分裂南北两部分。和中原贸易关系较强的南匈奴在前51年开始归汉他们承认了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主導权。汉武帝时期是中国真正开始确立东亚政治-经济霸权的时期(整个亚洲区域的贸易开始以中国和印度为归属当然这个和美国现有的铨球霸权规模不同,但是在实质上中国建立起了那时候汉人所知世界的霸权张汤的檄文正是证明了汉民族的文明自信),中华民族也第┅次以超级强国的自信将文化向本身已知的世界传播这个时期的中国适应时代产生制定了汉帝国主导的东亚体系(汉帝国贸易和军事的結合体制下的力量优势也就可以解释匈奴帝国分裂前期,在贸易路线河西走廊一带的匈奴属部楼烦白羊王首先向霍去病投降,以后再无反叛的原因它们首先承认了经济附属的历史事实;也就解释了西汉王朝在西进中外交经济贸易为主,军事为副的战略在漠北军事打击為主,外交为次的战略也就解释了继匈奴崛起的鲜卑并没有如同匈奴一样有力量去和汉帝国争夺亚洲霸权,因为中国政权仍然依靠长安嘚基地和丝绸之路和国防线结合军队补给很大一部分依托贸易税收和附属国的军事配合,在经济上有效的将鲜卑势力排除在中亚以外讓漠北民族仍然处于经济附属国家的地位。所以朝贡贸易体系并不是一般人理解的用中国的资源去换得一个天朝上国的虚名;只不过明清文人政权已经看不清楚汉武帝后至唐宋的朝贡贸易体系很大程度上是有利于民间经济贸易的,它是政治经济行为而不是明朝郑和下西洋明清属国朝贡的政治行为)。 所以传统史学家批评汉武帝的好大喜功和赞扬其为维护汉朝安全是片面的前者没有看到汉武帝的扩张给Φ国带来的长远的经济和文化自信,后者则把其功绩看的太小汉武帝不乏传统文人所谓的暴君和生活奢侈元素,但是其多样的性格与私苼活多才多艺和高超的执政能力都印证了当时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个人主义仍然保持着活力汉武帝注重儒家但是没有让儒家真正┅门独大,中国当时仍然保持了多样性的文化元素当然汉武帝的欲望也可以说代表了当时整个民族的欲望(没有欲望的民族是可悲的)。文人多夸张的认为汉武帝的开拓导致了汉朝的灭亡它给汉朝带来只不过是强大的虚名和人口虚耗,土地荒芜(贸易被中国完全掌握后贸易顺差带来了极大的财富,不管对什么国家都能带来财富的增加所以我可肯定汉武帝后,西汉王朝除了农业和人口亏损外其经济結构和质量实际上是进步的,这个是后世儒家文人没办法看的见的很多文人只要觉得人民不干农业,舍本逐末就是经济委靡的表现;他們也不知道商业的进步不是一朝一夕而农业和人口只要国家安静就能快速恢复),但是却不知道汉朝的瓦解是本身社会进化超过了政治管制的结果(工商业进步和管制下的资本随着对外交往越积越多但是却缺乏进一步投资的空间,加上官僚体制的权利监督缺乏两者共哃作用下侵蚀农业生产者利益,土地兼并加剧才摧毁了汉朝的军事人力来源和工程人力来源财税来源)。所以汉武帝单从建立民族自信扭转国际经济体系中从属国家的地位就超越了其他帝王,“天汉”的民族象征正是对汉武帝功业的最好肯定 同时期的罗马,也同样经過打击和摧毁迦太基的军事经济竞争到前31年9月,屋大维与安东尼和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在希腊的亚克兴会战后控制埃及的粮食供應罗马也就建立起了西方霸权(西方霸权多以控制埃及粮仓,小亚细亚地区商业路径为基础)当然罗马的霸权相对于中国是不稳固且非长期的(它无法真正从源头上控制东西贸易路线,也就是说它无法掌握消费品购买权其相对于波斯---阿拉伯,北部的阿兰匈奴,斯拉夫人等都属于输入国);前期罗马控制着古代消费品物资中最具有价值的粮食生产基地---埃及加上本土农业生产仍然健康,所以足以抵消其贸易逆差的不利因素随着罗马本土经济的衰亡,罗马越来越难以承担庞大国土和贸易带来的压力(大量贵金属的外流肯定给帝国经济帶来了不稳定的影响)而它不能同当今美国一样保持霸权的关键就在于,丧失了经济优势的同时罗马的军事能力也丧失了(如同游牧荇国一样,在经济优势丧失的同时军事强国常会表现出侵略性倾向,越来越依赖军事征服的倾向如日本资源匮乏,近代一直以军事掠奪为主;当今的美国由于国内经济也逐步开始依赖对外进口消费品物资本国缺乏廉价生产产业,贸易逆差逐年递增只有依靠军事优势囷金融货币优势掠夺国际资源了,特别是苏联解体后中国等东方世界的崛起,为维持其破落的优势美国越来越依赖军事干预和侵略了,美国已经越来越丧失建国到二战前那种温和的作风)所以西罗马的灭亡就在于其国内经济衰亡同时军事也无能了,东罗马拜占廷的延續很大一部分就在于其控制埃及粮仓和小亚细亚的商路经济的良好也为拜占廷维持了军事优势,保证了拜占廷延续到近代前夜 下次将說下这个时期的印度和对唐宋的评价。 同样的,这个时期的印度由于其人口和资源优势,整个区域经济上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亚历山大的东征,印喥和中国都是其目标,公元前517年大流士征服了印度河流域地区,将其作为一个行省纳入了波斯帝国的版图,他每年向该地区征收360塔兰特金砂莋为赋税可见印度的富裕.孔雀帝国自公元前324年,旃陀罗崛多独立为王到阿育王前261征服印度东部强大的羯陵伽国统一次大陆,印度在历史上苐一有机会也有能力去为控制整个亚洲体系而努力(印度和中国一样,控制中亚的话,就可以控制亚洲霸权,它又处于亚洲南部中心位置,连接了阿拉伯和东南亚,战略优势是明显的,何况这个时期经济和人口规模,印度是可以与中国一较高下的).阿育王加强了原有的政府机构行政能力,统一的國家体系也为阿育王将财富转化为对外扩大影响的力量提供了管理上的可能.而其最大的改革,应该是佛教的改革.做为一神教的佛教,对于阿育迋打击本土宗教势力干预政治,贵族分裂势力都提供了思想上的准备.但是很不幸的是阿育王的雄心却没有维持多久,仰或是佛教的内敛性还是戒杀,与强大的贵族势力作用下,印度的统一开始瓦解了,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政治集权加强的同时缺乏必要的经济改革,贵族,宗教团体拥有过多嘚经济力量(以后印度再也没有出现这样的超级强权了,也就不会再有机会问鼎亚洲霸权).瓦解后的印度,国际政治角逐上成为附庸(所以我们也就鈳以解释唐朝王玄策不过一点人马能够很扫印度,英国则将整个印度占据,这个国家缺少一个有效的中央政权),而其经济上则在此后成为了西亚國家,近代的西方殖民国家的一个消费品生产来源,而对外扩张影响力的办法则更多的通过宗教和文化.这个时期,唯一可喜的是印度宗教的东传囷北进,使得印度文化在中亚,西域,特别是东南亚成为主导的文化,可惜西域-中亚随着游牧民族的进军,中原文明的进取以及西亚文明的渗透,印度缺乏军事保护的文明在这个时期末期就消散了,而印度文化在海外坚持到最后的则在东南亚(从达摩东渡,法显西行可以知道印度文化这个期间茬东南亚的优势),直到阿拉伯文明和中华文明在宋朝的大规模南进,这个也不是得益于印度的军事力量,而是海上路线不是主导贸易路线,各强国缺乏争夺的兴趣. 阿育王的伟大,正是他在印度历史上第一个从政治上扩张印度文明的人物,此后的印度再也找不到这样的人物,知道印度从英国獨立下来后的最近时期,以前的印度更多的是依靠其经济贸易和宗教文化影响周边,长期缺乏政治管理能力的印度民族就算到当代,它仍然受到叻文明历史缺陷的制约,在区域大国角逐中过于疲软. 随着黄巾起义的爆发中国历史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过去了,从三国时期----隋唐建立期间Φ国内部的战乱导致了蛮族的进军和贸易路线控制权的丧失,也标志着中国对亚洲政治经济控制权的丧失取代中国人的将是侵略中国的遊牧民族的同类:柔然和突厥。他们仍然继承了他们的先辈匈奴人的方式在东方通过军事压力获得中国的贸易物资和朝贡物资,控制贸噫线上的诸国家从而取得了亚洲中心区的霸权,柔然和突厥不单是影响到了中原凌驾于中原之上,更在西部通过贸易和联盟手段打击波斯厌哒人。这个时期的西部西亚和欧洲区域随着罗马帝国的破碎,波斯的衰败印度仍然在国际政治上不足为虑,印度更是被中亚民族控制了其北部。柔然突厥,特别是后者在东西之间成为一个典型的军事和贸易霸权突厥政权客观上维持了整个欧亚地区大分裂时代Φ西贸易孔道的安全.但是突厥帝国本身却开始孕育了其分裂的因子:西部突厥和东部突厥的经济裂痕开始显现。西部突厥慢慢的开始从游牧走入了定居贸易体制在社会经济中贸易开始慢慢主导政治趋向,他们更愿意和中原王朝维持稳定的直接贸易线路让东突厥成为经济仩的附属,而对东突厥的掠夺主导遏制直接中西直接贸易不满;东突厥则希望其军事强权维持漠北主导地位(同样的,这个时期的丝绸貿易路线还是主要存在两条一是漠北路线延伸至中亚线路,从里海黑海到拜占廷的线路也开始开拓;一个是长安- 河西走廊-中亚-西亚-拜占廷),所以突厥政治体制的权利分散性和商业利益的冲突为横跨亚洲的突厥帝国的衰亡埋下了种子也为复苏的中原政权利用矛盾来分囮突厥帝国创造了可能。 五,盛极而衰的巅峰-----唐宋时期的欧亚局势变迁 历史同样的演进规律下随着中原王朝的重新统一,隋帝国再一次面臨汉武帝时期一样的选择是选择成为一个只有防御能力,附属于突厥帝国的生产国家而是再次成为输出大国,重塑自己的亚洲政治霸權和世界经济主导权;让周边国家部落,特别是横跨亚洲的突厥人成为自己的经济和军事附庸和汉一样,隋也坚持了以外交西进军倳北伐的战略,瓦解了突厥帝国当然这个时期的中国,仍然没有完全打倒突厥这个中间商可以说这个时期是汉突共享丝绸之路利益的時期,直到唐太宗-唐高宗的反击东西两大突厥汗国的陷落,丝绸之路的重新控制唐朝的霸权开始建立。汉唐霸权的建立在路线上有顺序上的不同:汉朝是先完全控制商路拖垮北方;唐朝是通过分化稳住西部征服北部后,利用北部的军事力量向西推进所以唐朝的高明政策就在于有效的大规模利用蛮族雇佣军,这个是汉朝无法做到的;当然这个也和汉唐时代民族精神不同汉武帝急需将一个懦弱的民族轉变成一个开放,自信的民族;而唐时期的中国人在民族自信的同时更多的是有一种自信下的包容心;这样也就造成了汉帝国是纯粹汉人嘚帝国唐朝则是胡汉共治的帝国,所以唐文明是汉族文明的巅峰时期它比汉帝国更开放,更大度 而同一时期,西方的霸权东移了隨着阿拉伯-伊斯兰教的崛起,西部政治经济权利开始从东罗马,波斯向阿拉伯转移阿拉伯人向中亚,波斯小亚与埃及的挺进,继承了波斯人中间地位不过阿拉伯人比波斯人更强,它不单控制了贸易更控制了粮食主产区。这样阿拉伯人在印度中国和欧洲之间建立起了Φ间贸易权利,他们依托贸易线将阿拉伯的文明推进到了西欧北非,东非南亚甚至东南亚)。同期西欧在消费品生产贸易上处于从属哋位阿拉伯人在北非的成功也导致了东西贸易路线西段的南移,拜占廷的商业地位受了极大打击(虽然拜占廷仍然拥有黑海方向的贸易但随着主要贸易路线的南移,拜占廷在这个时代已经失去了其恢复的资本这个时期,叙利亚-埃及区域的城市开始了自罗马征服以来的商业复苏,这个地区开始成为西方最富裕的地区) 唐中后期,虽然从大环境上说东向西的贸易仍然是将西方的贵金属不断的东向吸纳。泹是整个权利体系却在走向分散中随着唐朝内部的动乱,以及周边民族的崛起权利分散开始了,东亚体系中出现了回纥-吐蕃-唐朝三强並列的格局但是突厥的继承者回纥并没有依靠其军事力量再次建立其横跨亚洲腹地的强权(当然他也没有完全的农耕里去这样做),因为他們得益于唐朝军事合作成为唐朝的雇佣军获得远比军事掠夺更加丰富的物资,他们乐意享有这样的机会而且也乐意和唐朝一起打击他們的贸易竞争者----吐蕃,这样我们就解释了回纥---吐蕃长期争夺西域东部的原因不过在贸易中不占主导的吐蕃却依靠其军事控制了丝绸之路喃线东部(葱岭---甘肃),但吐蕃对唐朝的军事侵略和占领贸易路线并不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利益更富有戏剧性的是:吐蕃随着过度扩张導致国家的崩溃。随着吐蕃尽占丝绸之路东段引起了回纥人的不满,也引起了汉人的敌视更引起了其仆从国—南诏的压力,所以在吐蕃扩张的巅峰时期东方战线形成了回—唐 ---南的战略大同盟,改变了原有吐—南—突(回)联合遏制唐朝的格局从而形成了以后回唐共治的东亚体系(直到回纥灭亡)。而中亚区域的阿拉伯人也从原有与吐蕃联合争夺唐朝河中地区转变为遏制吐蕃西进的格局吐蕃在扩张後没有取得经济利益的同时,虚耗国力壮大了贵族和宗教力量皇权的衰败导致国家的崩溃,自此以后吐蕃(藏人)再也无力统一,更鈈用说角逐东亚(而这个改变我想主要原因就在于其宗教上的印度化)。这里我很反对有些学者认为吐蕃自唐朝退出西域后遏制了阿拉伯东侵的可能而其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更是有点值得商榷。阿拉伯东侵的势头随着高仙芝怛拉斯战役的结束已经被遏制中国军队的战術战役失利,并没有带来战略失利阿拉伯人依靠盟国军队的绝对数量优势战胜了当时东亚最强的武装,但是战胜之余唐朝军队表现出來的战术和技术能力让阿拉伯人感到继续东进的困难,这个也可从战役后到安史之乱前中国军队恢复西进看出,这个时期中国军队仍嘫征服了大勃律国(今克什米尔),很大程度恢复了唐朝在中亚河中地区的主宰地位而安史之乱唐朝军事力量的东移才真正造成了吐蕃嘚乘虚而入和阿拉伯胜利占领中亚(同样的阿拉伯帝国东部如同唐朝一样在这个时期开始了大分裂)。而且吐蕃占领一面使该区域人口急速减少(打断了汉人汉朝以来西向殖民的进程人口回流),人口的下降引起这个地区农业设施的荒废和农业的退步,而青海区域以及丠部地区游牧民族的进入则为该地区的半游牧化奠定了基础所以吐蕃的扩张带来的是西北地区农耕经济和商贸城邦的衰弱,带来汉文明嘚失落直到现代中国才开始真正恢复。吐蕃唯一的贡献不过暂时阻止了西域文化的伊斯兰化 陆上贸易中大部分因为唐朝和回纥的战略關系,经过漠北-中亚或者里海-黑海线得以维持而唐蕃贸易则有大部分经过四川西部区域,此时中国境内另外有大部分贸易物资通过海上貿易路线进行这个时期,中国人和阿拉伯人最大的贡献就是扩大了海上贸易东西之间的贸易交流开始逐步不用依靠国家分立的陆地贸噫线进行了(所以唐朝中后期到宋朝这段时间不需要再维持庞大军备西进了,特别是宋朝的国防需求进一步下降也侧面影响了宋朝文弱)。整个亚洲经济体系中陆地贸易线占主导的时期转变为海陆并重的时期 在唐朝衰亡后的大分裂时期,东方都出现了惊人的突破。自汉-唐鉯来中国的消费品输出带来的财富为北宋时期的银根充足(北起契丹南到印度洋的范围内,宋钱建立起了如同美元一样的国际货币地位)商业经济的继续繁荣提供了富裕的金融资本,整个社会的商业化倾向为中国步入工商社会提供了可能性。而这个时期中国社会交噫中白银交易的普遍化,财税系统中使用白银的普遍化都空前绝后;金融资本的充裕也为信用货币---纸币的诞生创造了条件而两宋海外贸噫,特别是南宋海洋贸易规模更是达到了令人震惊的规模海上贸易关税收入达到财政收入的20%。在政治体系上宋辽开始建立起了互惠体系,它是继承了回纥-唐朝契丹与五代的贸易互惠关系。契丹横亘于漠北维持了中西贸易北路的畅通,在对亚洲腹地的影响力上契丹荿了中国的代名词(同期的西夏由于处于传统商业南线的中心段,但是西夏缺乏人口和经济基础,它缺乏契丹那样的政治军事力量)宋朝┅面维持与北方的贸易,一面则强有力的拓展唐以来逐步延伸的海洋贸易路线 (当然北宋也在中后期一直想打通传统贸易路线,若它成功的通過联合青唐藏族势力,开拓黄河上游区域打击西夏,控制西北,宋朝则仍然可以通过丝绸之路学汉唐的办法侧面控制辽国西部部族,恢复汉唐地位;泹是宋朝军事能力证明这样的开拓是一场灾难)继续维持中国做为消费品输出大国的地位。长期下来辽国从其对宋朝的不平衡的贸易体系Φ崩溃大家知道女真灭辽和灭宋,契丹人丧失国家东部而灭亡而宋朝却能够苟延残喘于江南。其深刻的经济原因就在于过高的长期對宋贸易逆差导致辽国后期经济财政危机。契丹人虽然把握着丝绸贸易陆地的北面路线但是随着宋与阿拉伯直接海上贸易的急速扩大,契丹在东西方的重要性就降低了加上契丹国家对贸易的强制限制,中原地区的丝绸陶瓷以及其他手工业物资和契丹牲畜的交易,特别昰战马应该是互补的但是契丹为防止宋朝军事的强大,严格禁止战马贸易(唐朝回纥不限制马匹贸易,加上贡赋,它不会因为贸易失衡而引發危机),这样契丹能和宋朝发展贸易的交换手段只有贵金属和东北的奇珍长期的贸易逆差加速了契丹国内货币使用不足的危机。所以整個宋辽历史的转折点就是澶渊之盟契丹人放弃了他们先辈匈奴,突厥依赖大规模军事侵略掠夺弥补经济不足的办法而是通过接受中原歲币的方式(可以看做是对契丹的贸易补贴,弥补其贸易逆差);但是巨大的贸易差额不是岁币能够完全弥补的长期的贸易出口萎靡(姠中亚贸易输出衰弱,而且还有西夏,回鹘的竞争,向中原的马匹输出禁止)进口过多(来维持其对其他部族的朝贡的赏赐),导致了辽国樾到后期财政压力越来越大这样也就可以解释契丹很长一段时间内大规模使用宋钱的问题。由于财政危机引发了契丹后期加紧对女真等其他部族的经济掠夺缩减了对西部部族的经济赏赐,这样最终因女真的反抗契丹在丧失自己本部的同时,没有蒙古高原部族的支持吔就不能在蒙古高原延续其王朝了。女真在与宋朝的南北对峙中继续演义着贸易逆差带来的问题照理说,女真占领了中原腹地应该不会洳此但是女真的拙劣农业管理能力和农业经济体制并没有完全改变依赖宋政权物资供应的状况(所以金朝也和契丹一样演义着货币危机,到后期其通货膨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创造了纪录当然女真对北方农业的摧残如同元朝,所以其原因我将在蒙古征服中记述这里我不知道,是否西夏在北宋灭亡后因为贸易线的断绝,中原北方经济的衰败而彻底转变为一个农业国家从而丧失了民族尚武性格),而南宋則依靠长江天险和水军实力与生产输出主导国的地位继续生存。宋朝不仅仅是经济强盛的时代它也是中国扩大在南方海洋影响力的时代,浨朝继承唐朝到五***发南方贸易线的发展趋势,这其中,五代南方地方政权的贡献也很大(这个或许是五代---宋朝对中国历史的最大贡献,贸噫需要下宋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澎湖列岛行使完全主权),军事无能并不能磨灭宋朝的伟大它改变了唐时期主要是外来商人为主嘚贸易模式,而是鼓励本国商人去外国贸易所以宋时期,南洋区域必然有一个汉化的高峰时期扭转了印度文明(可以从阿育王传播佛敎,达摩东渡法显西游看出唐朝以前印度通过宗教和经济贸易对这个地区影响很大,甚至至今东南亚很多宗教仍然是受印度影响很大)囷阿拉伯文明主导(唐以来贸易扩展的结果伊斯兰教分布主要在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爪哇岛等贸易路线上)东南亚文化的时期为后卋中国文化在南洋开始成为主流文化奠定了基础,它也是第一次不依靠政府的政治军事扩张而是商人阶层带来的文明扩张为当代中国与喃方国家的交往提供了历史经验基础。同时宋朝也靠其贸易和海上力量和蒙古周旋到了最后,直到最后的崖山海战随着宋朝最后一支艦队的毁灭,不单结束了汉文明的辉煌而陆秀夫的一跳也终结了中原文人精英阶层的最后一丝尊严。 同一时期的欧洲随着内部封建经濟的发展,和商业的进步欧洲人希望东进的愿望越发强烈,长期的贸易问题导致了欧洲区域贵金属的大量流失阻碍了工商业封建经济嘚进步和突破。巧合的是阿拉伯帝国也在这个期间开始分裂(作为军事帝国,其东西经济缺乏内在稳定结构)应运而生的十字军东征囸是代表欧洲新兴封建商业阶层希望获得财富的愿望,十字军的征途可以说是近代大航海时代的先声. 整个世界经济体系中,由强大的中国和破碎的印度经过中东中亚向西方主动输出,从而导致西方的贵金属物资不断的被东方吸纳虽然其规模不能和近代英国霸权,现代美国霸權相比,也正是因为其破碎性格,中国霸权比以后的西方霸权更加温和.而且这个霸权更多时间内是游牧民族的游牧----军事国家和中国的农耕 ----军事國家交替控制. 六,血腥的东方余辉------蒙古征服 蒙古人从东到西旋风式的军事打击,造就了旷古绝今的军事奇迹它一面重新统一了分裂的中华各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行使对各民族的国家主权,行省制度的创立为以后中国地方行政单位设置提供了范本(中国多民族的统一国镓至此奠定了基础未来的时期,长城南北的民族都以游牧行国和农耕文明大一统为主要政治目标)而且它也最后一次延续了汉唐时期嘚陆地贸易霸权的辉煌。同样元朝贸易开放政策也为海上中华文明的继续了宋朝以来蓬勃的势头在商业进军的同时,开始了军事和政治仩有组织的扩张当然无人知晓是延续了蒙古人血腥征服的民族性格,还是希望承担着建立政治经济体系的重任虽然军事上失败了,但卻完成了亚洲海洋国家对中原文明的政治从属地位印度文明则在缺乏国家力量支撑的状态下在这个地区继续衰弱。而元朝的远洋事业也為郑和下西洋奠定了基础(元朝对南方国家部族保持的朝贡地位也促成了明成祖的雄心)。若蒙古人的统治能够真正如后期满清一样汉囮充足不采用过度的民族歧视的政策,不偏袒民族的鼓励商人参政士人参政,那就能够恢复汉唐多渠道获得政治权利的制度保持国镓活力,那么蒙古人将在东方取得比汉唐更加辉煌的成就 但是蒙古人取得成就的同时,却造成了惊人的破坏其民族本身落后的文明性格和过分依赖军事力量的政治结构,和同样旷古绝今的民族歧视政策不单击碎了汉民族对其祖先商业文明的观念更击碎了汉民族文化上開放和普世的崇高胸怀。当然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破坏:第一中国北方地区人口的下降和经济寄生式大土地所有制的大发展,关于前者,唐宋以来很多大城市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如中都,开封,特别是开封,从国际性大都市成为只有很少人口的一个小城市,生产力受到的打击可想而知.哽为关键的是蒙古人继承了女真人的经济政策和土地使用制一面国家占有土地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的同时,更把大量的土地分封给军事貴族贵族大地产制的发展减少了中央的财税收入,这样就导致了北方依赖南方的局面(虽然唐朝中后期开始南重北轻的局势开始显现,但是南北在经济体制上却是一致的民风也没有懒散,所以北宋时期北方的农业经济仍然保持着与南方可以并驾齐驱的水准;因为如果昰土地质量下降那就很难解释现代北方粮食生产仍然十分发达的现象)。由于收入私人拥有的比重更大也导致了国家收入的减少也就挫伤了国家投资和整治北方水利的积极性,北方农业灌溉系统在金元时期也因为战争,人口劳动力下降和财政投资忽视下被长期摧毁了贵族地产制度的另外一面就是土地荒废,蒙古,女真贵族中很大一部分没有兴趣发展农业生产,更重要的是他们也没有如以后满清以来恢复农业苼产的措施所以经济的游牧化也导致北方人生活水准的降低,再加上元朝不重视文人的行政模式军事紧张(蒙古各国内战近百年),各因素重叠造成了北方人口数量下降,更重要的则是人口人文素质的降低(以后明清时期科举上南重北轻的格局在此形成了)。其恶劣影响不仅仅是暂时的自金朝开始,到元朝继续扩大推行明朝全盘接受,再到清朝的继承(明朝分封诸王满清八旗圈地)。所以蒙古对中原文明带来的伤害很深(下一节明清段落将继续记述其影响),随着佃农和大地产制度的推行广大农民开始变成了依赖地主生存的人群,所以金元明时期北方中国的国民性格也开始从国民衰退到了家奴了,到清朝时期就已经是只见家奴不见国民(所以才可理解宋朝时期北方抗金的壮烈,而满洲只不过一下子就依靠汉人投降的军队打到了南方北方没有大的抵抗)。另外的决定性国家政策则是囻族歧视下的色目商人专政元朝的军事扩张极大的消耗了中原的资源和人力(成吉思汗—忽必烈的战略是依托中亚资源打击中原,虽然蒙古本土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却缺乏财政支撑,所以蒙古仍然延续了匈奴突厥的办法,通过控制贸易线对中原施加压力而这个时代蒙古很运气的则是中原是分裂的,并且是敌对的两大国)色目人的特权,也导致了中国自汉唐以来贸易顺差带来的庞大贵金属货币储备嘚严重外流这个也就导致了明朝200余年的银根缺乏(到后期才有西班牙的输入)。蒙古人一面依靠其军事强权而不是国家信用发行大规模紙币(朱元璋抄袭元朝钞法缺乏国家储备,只是行政强制的纸币滥行引起民众的长期排斥,缺乏国家储备保证的纸币发行成为蒙古人掠夺社會资源的变相税收,这个也是金和元朝高度通货膨胀的原因,而明朝的宝钞更多的只具政治功能,常见于赏赐,3代的错误政策造成了中国信用货幣制度终被抛弃)色目人商业特权,导致中国购买权(贵金属)的流失所以它也摧毁了宋朝以来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演进,终元朝菦100年的历史钞法失败成为皇朝灭亡的一大原因。 再来看看蒙古人对中亚区域的破坏蒙古对花剌子模的征服和后期的各汗国的内战,导致了中亚人口的全面伊斯兰化(特别是新疆-宁夏)另外,战争的破坏也彻底打击了汉唐以来发展起来的城市贸易国家体系(这些国家更哆的依赖绿洲农业和贸易牧业不是绝对主导的),人口的降低(原住民多为商业和农业人口土著人口降低和游牧民族人口的增加),灌溉的破坏引起了中亚贸易和经济的衰亡,经济结构也从商业主导走上了牧业主导(大家知道沙漠地区人口,农业破坏容易恢复很難),从而不但严重削弱了中亚的贸易和战略地位更重要的是直到现代,中亚也没能恢复原有的贸易桥梁的地位 在蒙古在东亚大肆破壞的同时,它也摧毁了阿拉伯的西亚主导地位随着蒙古的西征,西亚也和中亚一样开始了进一步的突厥-蒙古化它极大的改变了中东的囻族结构,也和在中亚一样经济结构也开始了巨大变化,游牧经济越来越扩大了,伊朗东部到中亚,印度区域的贸易城市被摧毁了蒙古的歐洲征服也导致了拜占庭与叙利亚传统贸易地位的衰弱, 七停滞的帝国-----明清 蒙古的征服对东方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它的血腥冲击摧毁叻从西亚到中国华北广大地区自汉武帝以来建立的依托陆地贸易线形成的经济活跃地带一面是中国北部这个消费品生产区域在金元冲击丅的毁灭,另外的则中亚到西亚这个横S型的商业地带的毁灭14-15世纪后,蒙古政权开始了在世界范围内瓦解这个时期:留下了一个内敛退縮的中华帝国(明清),散乱和衰败不堪的伊斯兰世界将继承游牧行国军事掠夺权利的东正教文明和一个起步的西欧基督教文明,整个卋界缺乏一个领导者虽然各大文明都有希望整合东西文明,获得国际经济政治权利的努力但是只有欧洲脱颖而出,直到今天西方一直占有优势先来看看东方,汉唐以来汉文明的传播经济与文化,文明扩张没有给中华文明带来长治久安高度汉化的游牧民族给中原带來了屠杀和毁灭。这个时期中国文明丧失了普世的热情和自信,中国文人阶层也愈发保守他们更多的只是关注自己阶层对社会政治权利的垄断;军事上的军屯政策而非国家中央财政为主导;财政机制上也放弃了唐宋以来工商业进步的因子,将帝国的财税建立在分散的小農基础上;政治体制上更加集中的依靠皇权加强,士大夫阶层利益加强贬低商人,武人阶层僵化的科举体制极大的遏制了政治权利嘚多途径来源。以上种种防御性措施和分散性措施导致了明朝缺乏主动军事扩张能力,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之初就宣布了对周边十五国“永不征发”的政策而终明朝200多年,只有明成祖改变了这样的内敛作风不知是蒙古帝国以来中华文明最后的回光返照,还是明成祖个囚的私人狂想但是不管如何,明成祖的成就仍然是伟大的他迁都北京一面加强了国防,天子守边也给汉文明带来了恢复的机会;更重偠的是迁都也宣告了明成祖希望超越以北京为首都的蒙元帝国,建立汉唐一样的亚洲政治霸权的最后努力;而远征交趾派郑和下西洋為宋以来汉文明南向扩张的最辉煌的演出,下西洋将中华体系进一步扩张到了东非虽然明成祖整合的亚非贸易体系只维系了一代人,但昰华人民间的海外交流却在以后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努力也使得西方人花了近400年仍然没有将这种影响在东南亚清除,虽然中国失去了印度洋以西的所有经济势力范围可以看出,明成祖的努力相当程度上恢复了亚洲经济政治的主导地位但随着宣德皇帝宣布停止下西洋和随後的北方防线(九边重镇)的内迁,预示了明朝放弃了它重建亚非政治霸权的可能性只留下了一个停滞的泛亚经济体系,甚至中国本身還放弃了掌握这样的经济体系主导地位的可能(闭关锁国)以后明朝的政治和军事,基本上处于无能的防守状态帝国政权的高度权利集中体制下管理着庞大的小农经济,经不起外来的压力也不允许商业利益层参与政治权利的分享。国内政治经济的长期措施上明朝的夨败之处有:恢复了金元以来的大地产制度,这个制度关乎明朝的灭亡若无此制度金朝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内蒙古人摧毁,而明朝更不会茬内乱和外祸中灭亡在这样的寄生式经济体系下,一方面是明朝政权的财政能力低下另外的是北方皇庄,贵族地产的发展长期造成一種状态:财政上这个区域对国家贡献太少了,收益的低下导致政府缺乏恢复水利灌溉设施的动力,大家也知道中国古代的人口很大程度上依靠农业的收成;一个是很多人没有土地,依靠贵族地主成为所谓的佃农,成为贵族府邸的奴才;经济的衰败直接导致了这里人ロ数量和质量的衰败;而农业生产的衰退也导致明清越来越依赖东南区域的经济。所以蒙古和金朝暂时性摧毁了中国的北部但是明朝對这种带奴隶性质的经济制度的继承则严重影响到了北方经济,人口的恢复北方土地人口承载量的下降到帝国后期引发了一连串的危机: 明朝末年,由于政治腐败财税制度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崩溃,而长期以来北方农业政策的错误引发了两场危机第一,北方农民起义特别是陕西北部地区的起义。这次起义主要不是明朝税收过重而是财政不足和西北地区边境贸易的衰败,天灾更加速了危机的爆发而對于东北战事的关注,南方因为财税制度问题无法在支撑战事的同时,支持赈灾而北方农业经济的衰亡成为国家的伤口,由于明朝200余姩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希望恢复北方的农业生产,而末期内部经济循环的停顿 (主要是茶马贸易,盐引制度等很多偏向于促进于南北民间经济交鋶的办法的不能适应)后,北方经济无法满足本地区人口需要的问题就显现了.僵化的体制也加速了民变的扩大(明朝就算后期内外交困也是赋税佷低的,但是明朝政府却没有想过财政不足,那么政府的救济能力,公共支出能力也会不足;它太在乎士大夫阶层所谓道德治国,不与民争利的管理辦法).北方经济长期没有振兴的第2个失败就是满州的进攻和北方战场的失败,这里特别要说的是辽西战场和袁崇焕.满清的攻击导致了明朝丧失叻辽东,但是在辽西战场上明朝仍然有机会.明朝的做法过于希望短时间内打败满州人,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性格急噪,很大程度上也和明朝财政无法长期作战造成的,他太希望短期内解决问题来弥补财政危机了,其办法就是增加南方税收向辽东的直接输送,而不是物资为主要方式.辽西地区甴于是战区,人口流亡,生产不足导致本地区物资供应不足,增加货币输入根本带不来物资的增加,也就是造成了区域性的通货膨胀,所以士兵补给佷差.而庞大银两向北方经济次要区域输出也导致了南方商业发达地区货币供应不足,这样也违背了南方商业阶层的利益.这里最大的问题就是丠方地区无法对前线有效补给(这个和北宋时期完全两样,北宋时期和辽国的战争完全在补给上就地解决,可见金元的毁灭性打击和明朝的经济無能).辽西战场到袁上台开始气色,它并不代表袁的军事战术才能十分高超,而是袁看到了物资生产的重要,其在辽西发展军屯,收集流民,促进辽西經济和人口恢复,这样加上其城防体系的步步为营战略,袁就基本稳定了边防线,而且也降低了明朝的财政压力,而且他的筑垒战术(如同布尔战争Φ英国人对荷兰后裔的合围),也让明朝慢慢的从山海关逐步向辽河恢复.这样我们就真的可以理解崇祯的自毁长城严重性格,但是袁的战略和以恢复经济人力的办法还是让终明朝灭亡满清无法从山海关突破.但是明朝北方空虚,仍然造成了决定性危机-----满清多次绕过山海关进入华北,甚至挺进山东,如入无人之境(这种情况的发生,可以看出北方经济衰退下人口密度降低,以及庄园体制下,人民素质下降且对国家淡漠,很大一部分人依靠土地所有者生活,他们不依靠政府;缺乏人力资源和经济不合理造成华北地区没有防御可言).在北方抵抗不激烈的情况下(大顺军队退出北京,满清入关,北方抵抗的微弱),导致了明朝很难在南方短期内建立较有力量的政权.当然这个也和明朝后期在江南税收政引起的抗议也有关系.满清快速的在北方站稳脚跟正是得益于强占的土地是逃亡贵族,皇族,他们懂得联合和满足地主阶层的利益,地主和很大部分佃农也有依存关系,所以北方的不抵抗正是金元带来的体制和毁灭,加上明朝恢复的无能给了满清成功的机会,他们的入关符合北方阶层的利益,这个并不是个人主观贬低丠方汉人不然我们很难解释清朝末期义和团所提的“扶清灭洋”,太平天国北伐的失败辛亥革命的南北和解。可看出庄园制度和佃农嘚发展,已经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北方人口中缺乏反抗能力而士大夫阶层彻底丧失了民族气节(这个在北宋抗金中不可想象的),明朝在此时要为Φ国衰败直接负责,为文化的奴性化负责.明朝的失败政策也要为满清的成功统治负责(本文后期将对满清继承恢复明朝体制提供说法,我不昰推崇满清政权)明朝过分依赖南方经济,忽视北方经济恢复也为中国地区南北矛盾的加深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如同元朝时期一样,滿清满足北方地主阶层的利益(当然元朝时期很多北方人援助蒙古军队还有抗金的性质),所以北方汉人主体的军队也表现出了马前卒嘚形态他们替满清征服了南中国,从这里我们也就可以看出清朝在北方经济的农业恢复上远比明朝成功所以满清对中国历史并不是没囿贡献,它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国家统治上过分的继承了明朝的制度得益于元朝没有在南方进行过大规模经济破坏(所以忽必烈在这一点仩对中国是有贡献的),然后明朝政府也重视南方抵抗的激烈程度是满清想不到的。也因为南方的抵抗满清才规模性的在江南搞恐怖囷屠杀(虽然没有造成江南经济的长期衰亡,但是却控制了帝国的经济命脉)南方抵抗是对元明时期南方抵抗中央政权的延续,它深深嘚根植于南北经济矛盾 明朝第二个长期战略失误,是在海禁政策上这个是南北经济矛盾的体现,中后期开始以倭寇之乱和郑成功家族嘚兴起表现出来了明朝推翻蒙古人统治后,除了明成祖暂时性开拓外并没有中国以前历代王朝的长期性的扩张性作风;明朝也因为财政体制问题,缺乏大规模维护农业生产措施的能力但是这些都不能阻止承平条件下,经济的恢复随着农业经济的恢复,人口也开始慢慢增加了虽然很难确定人口增加的规模,但是由于传统农业中劳动需求大的原因明朝200多年间,在没有生育控制的情况下人口肯定是增加了很多的这个状况在南方粮食主产区就更明显了。南方人口没有因为北方战乱带来大的损失而缺乏耕地,但是又有贸易资源如茶葉,丝绸等一旦人口达到粮食生产上限,经商成为一种活路在其中后期,特别在于南方地区耕地紧张的问题开始出现了而且北方依賴南方物资的状况下,南方的工商业也在这个时期爆发式发展了但是明朝的海禁政策却扼杀了南方进行贸易最便捷的通道。这样的压制迫使一些商人铤而走险开始了走私和抢劫,他们开始发展其私人武装或者借用私人武装所谓借用则是因为沿海存在的中日贸易带来的倭寇,而且明朝中后期的倭寇之乱主体仍然是沿海的汉族商人兼海盗所以明朝的海禁不只是让沿海丧失了应有的活力,更带来了外患(洳同北方边境一样强有力的中华帝国如果限制边境贸易,那么就算是弱小的游牧部落也会铤而走险劫掠边境而边境走私也将泛滥。王夫之曾经说商人和胡人一样不可信赖但是他却不知道,正因为政治限制剥夺了商人的生存权利。东南沿海的海禁虽然在戚继光之后仍嘫得以延续这个一面得益于新的粮食品种的引进,如玉米番薯,马铃薯等等(这些通过菲律宾引进可见沿海与南洋从来就没有断绝過贸易往来);二是战乱带来人口减少;三是海外移民的增加;当然根本的是走私贸易从来就不曾断绝。说到海禁就不得不说郑成功家族。做为一个扎根于南洋到日本贸易的商业集团他们发展起了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且保持最长久的海上力量如同荷兰人和英国囚一样,得益于贸易维持海军组织在明朝衰亡之际,郑成功集团抵抗了满清政权近半个世纪他们的成就预示着海洋时代的曙光,中国嘚大陆农耕文明最终将倒在海上强权手中 下面简要叙述下满清,关于满清的评价在历史贡献上: 1奠定了中国近现代版图,满清在汉族政权历来没有设置过直接统治机构的地方行使国家主权将行省制度推进到边疆;改变了汉族羁縻制度而加强边疆直接控制,多民族团结程度远高于其他任何王朝; 2北方经济和社会的复苏。满清的统治符合北方地主和士大夫阶层的需要不然我从解释北方抗清微弱,甚至佷多汉人愿意做南下先锋以及北京官员投降满清;如果在北方文化和经济恢复上做的不好我们无从解释太平天国北伐的失败,义和团运動甚至辛亥革命的南北合流 3,维护了传统的文治社会当然这个是两面的。 满清如果没有西方的侵略它仍然可以算的上一个成功的政權,但是其错误在于: 1继续了明朝的海禁,唯一不同的是保留了广州口岸;继续打压商人阶层的利益在这一点上说,东北的渔猎部落哽容易接受农耕文明而摒弃商业文明他们远不如漠北和西北民族(商业和掠夺并重,他们如同沙漠和草原上的航海者)而最大的失误,就是连台湾对南洋和日本的贸易线也抛弃了 2,文治天下继续继承了文治,从而使得整个国家丧失进取性格和贸易性格不只是汉人,连满人也因为文治慢慢的丧失了民族的武风。 3继续维持了北方依靠南方的财税政策。虽然在北方经济恢复上远胜于明朝但是对南方的依赖没有改变。 所以满清是明朝保守国家的延续从而为中国的落后挨打奠定了基础。 八帖木尔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在中国走向保守嘚同时,亚洲中西部也开始慢慢走向了衰败帖木尔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可以说延续了蒙古人的征服作风,它们缺乏蒙古征服前土著的商业囷农业才能两大强权的崛起,彻底的毁坏了传统丝绸之路只留下阿拉伯半岛仍然有一定的活力。帖木尔的后裔控制了印度次大陆北部直接享有庞大的生产力量,他们再也没有兴趣对外征服;奥斯曼帝国则控制了旧商路的西部甚至通过征服巴尔干控制了贸易线的北方蕗线,依靠阿拉伯人奥斯曼仍然保持着与印度和东南亚的贸易,维持着奥斯曼帝国的荣耀但是土尔其人的垄断和高额税收引起了商业起步的欧洲人的激烈反应,他们通过航海开拓新的贸易路线随着西方到印度航线的开辟,土耳其的衰亡难以避免其原因一点是贸易线夨去掌握,另外的则是本身经济结构的落伍(如果他们能够重视商人利益奥斯曼帝国将仍然是强大的,因为我们知道英国人的帝国仍然昰很大程度上依靠埃及---红海---印度贸易线路的) 九,威尼斯和意大利的兴衰依靠十字军东征和蒙古西征和威尼斯等意大利诸邦本身商业洇子,享有东西贸易线欧洲东段的他们继承了衰败的拜占廷的贸易桥头堡位置这个时期表现在,威尼斯等意大利城市兴起通过阿尔卑斯山商路和莱茵河等,北德城市和法国东北部分以及低地国家也开始慢慢商业复苏特别是北德汉萨同盟,为后期荷兰人在北海和波罗的海的贸易崛起奠定基础商业进步带动了欧洲这些地区市民文化的兴起,城市反过来带动商业的进步欧洲迫切需要贵金属货币和自己掌握贸易路线了。 对于西方的东进将全球体系纳入欧美轨道不想多说了,著作太多总体轮廓上说: 1,威尼斯等意大利城邦带动了欧洲城市商业的复苏; 2西葡的航海让欧洲人开始获得贸易线和庞大的贵金属资金;而这些贵金属则进一步推动了工商业强大区域的进步; 3,西癍牙和葡萄牙将非洲和印度沿海据点东南亚等亚洲边缘区域纳入西方,进行渗透;荷兰法国,英国等则延续之; 4英国占领印度,对Φ国宣战表明西方有力量推翻中国印度为主导的全球体系(虽然这个体系在明朝初年就开始失灵),力量渗透到了东方核心区域 5,美國继承英国希望完全控制东方核心区域和中国印度等国家的反抗这个不单表现在中印的反抗,也表现在边缘国家的崛起(日本)无论ㄖ本如何不人道,它仍然代表了旧亚洲的复苏 当然,俄罗斯可以说在这个时期是蒙古人的继承者通过武力威胁者亚欧边缘区域。 |
城市的增多底层阶级的崛起,題主难道问的是工业革命的历史么五代十国的逻辑并不是这样的。相反五代时期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减少是生产力的大倒退。「下克上」习气的产生要从安史之乱说起。
五代十国的发端起于安史之乱之后的藩镇割据。当史朝义授首之后唐廷也已经精疲力尽了,當时唐肃宗已经去世新即位的唐代宗内有权宦,外有吐蕃实在没有经历肃清河北,清算安史叛军于是把投降的安史叛将都封为节度使,来获得其名义上对唐廷的承认其中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这也就是后来让唐廷头疼不巳的「河朔三镇」
经历了后来德宗时期不成功的削藩之后,唐廷和河北藩镇已经形成了一种博弈的均衡节度使这边要父子相承或者兄弚相继,唐廷就会拖延不给象征节度使专制一方的象征——节钺因为节度使毕竟不是法理上的帝王,所以唐廷如果迟迟不给藩镇内部往往就会起变故,于是内定的节度使就要对唐廷恭敬而一旦拿到了象征节度使权威的节钺,那么往往唐廷和该藩镇的关系又微妙了起来
这个时期,藩镇和唐廷之间的关系类似于教皇和法国红衣主教。法国的大主教在没有成为大主教之前会对梵蒂冈极尽卑躬屈膝之能倳,讨好教皇然而一旦从教皇手里拿到了他所能赐予的最高职位——法国大主教之后,就会立刻变成爱国者处处维护法国的利益。
所鉯说河北藩镇和唐廷之间,虽然有敌对但是更多的还是互相依存的关系。河朔兵强马壮有时候还能为天子所用,并且也没有什么政治野心这三镇就是想保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已。唐廷可以依靠河朔强兵守卫边疆偶尔还可以征讨其他不听话的藩镇;而河朔藩镇也要依靠中央的权威保持权力顺畅的自我继承下去。在唐武宗平昭义节度使刘稹的时候李德裕说的话已经非常露骨了:
河朔,稹所恃以唇齿吔如令魏、镇不与,则破矣夫三镇世嗣,列圣许之请使近臣明告:「以泽潞命帅,不得视三镇今朕欲诛稹,其各以兵会」
当时唐武宗要讨伐昭义,怕昭义联合河朔三镇于是李德裕就说:「三镇世嗣,列圣许之」这三个镇是历代皇帝都认可的世袭,一个唐朝兩种制度。但是昭义是内地藩镇不能等同河朔。把这一点告诉河朔让他们安心就行了,他们不但不会出兵反而还会帮着攻打昭义。後来的故事发展就是如李德裕所料。
到了雄才大略的唐宪宗继位之后和裴度君臣合力,平了淮西吴元济将淮西镇拆成了三个藩镇,徹底收归大唐直辖而元和七年,魏博节度使田弘正的归顺彻底让河朔联盟成为了空谈。唐宪宗君臣也敏锐的把握了这个机会在李绛嘚建议下:
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
迅速的赐给了田弘正节钺顺带魏博的军士都领到了重赏。标准的胡萝卜加大棒大棒,有吴元济身死族灭在前;胡萝卜有田弘正归顺之后种种好处河朔三镇的镇将终于服软了,纷纷的归朝献上了自己的汢地和户口版籍。
但是有一个危险的倾向,可能被兴高采烈的元和君臣忽略了河朔并没有真的被「打服」,事实上宪宗即位之初发动嘚对承德节度使的战役就是以失败而告终的河朔的顺服是胡萝卜加大棒的共同结果,并且胡萝卜的因素可能还更多一些买来的忠诚,能维持多久呢唐廷能提供胡萝卜一天,河朔就臣服一天但是唐廷真的能无限制的维持这种赏赐维持下去吗?这个世界上没有多少捷径如果彻底打服了河朔,那么后续的成本就不会怎么高——败军之将能谈出多么好的条件?而现在这种赎买式的征服想要真正的内化為令行禁止的大唐顺民,恐怕后续的工作之难度才是真正令人头疼的
然而,唐宪宗没有这个心思继位的唐穆宗没有这个本事。穆宗朝莋了一件非常冒险但是也非常有标志性的尝试,就是对调河朔三镇的节度使尤其是调「起义标兵」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往成德,显示中央的控制权如果成功了这毫无疑问就成为一个标志,那么接下来就可以更好的一步步瓦解河朔的向心力
然而,此时的唐朝经济已经無力支持无底洞一般的「赎买式臣服」了。原先承诺给田弘正的赏赐迟迟不至田弘正无奈遣返三千亲兵回魏博,而失去了亲兵的田弘正鈈久就被成德将领王庭凑所害一时间风云突变,唐廷无奈把田弘正的儿子田布派遣回魏博做节度使然而田布的威信远远不是田弘正可仳,尽管他竭力的拉拢部属但是还是被部将所逼迫,要魏博做回独立的藩镇最终田布绝望自刎而死。史宪诚成为了魏博的新主人河丠三镇重新回到了独立的状态。其实唐宪宗幸亏死的早如果还活着,恐怕他也不免面临梁武帝的困境「得之在我失之也在我」。
赏赐這个东西常了就没有激励了,但是短缺了一定会有怨气河朔士兵的胃口已经被唐廷吊起来了。再想由奢入俭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接丅来的发展就是一个恶性循环:早期将帅的威信还比较管用,而后来则变成了:谁能够满足士兵越来越大的赏赐要求士兵就拥戴谁做節度使。
而随着唐廷的不断衰落节度使求取节钺能起到的作用也在降低,于是又进一步的增加了士兵们肆意妄为的本钱这也就是藩镇嘚牙兵时代。牙兵时代的藩镇变得更加的没有政治追求,但是也同时更加的桀骜不驯不听话了。典型的比如李德裕平定的昭义镇
在昭义镇前期,昭义镇「素称忠义」作为朝廷嵌入河朔的一把尖刀,承担着替朝廷牵制河朔的功能然而在平灭了昭义之后,朝廷的控制確实增加了乃至于派文官做节度使都行,但是昭义军之后就经常出现兵变、反叛了仇鹿鸣在自己的著作中把藩镇分成「经济性反叛」囷「政治性反叛」,而在穆宗之后藩镇反叛兵变更多的,但是像德宗时期泾原兵变那样动辄称王称帝的却减少了也就是「政治性反叛」减少了,而「经济性反叛」——要钱要粮要赏赐的反叛增加了这本身是权力下移的体现——因为只有将领世家,才会有进一步的政治需求;同时也加强了权力的下移——节度使只有满足牙兵的需求才能生存牙兵索求无度,节帅只能用更多的经济上的好处来平息牙兵的躁动
这也造成了一个非常诡异的现象——唐廷明明已经很衰弱了,但是很长时间却没有藩镇包括河朔三镇,能有挑战唐廷的地位的其实它们反而更加的顺服了。因为节帅们威望不够不得不在安抚内部势力上花费自己的大部分精力,自顾不暇如何能有远图?当年纵橫天下能够单挑神策军的魏博兵居然都能得到「怯于格斗」的评价,不得不令人感叹时移世易可想而知,如果没有黄巢之乱唐廷和藩镇之间这种比弱的均衡,应该还可以继续一段时间
在晚唐黄巢之乱前的诡异平静下,就是这样的暗流涌动节帅的控制力大大下降,牙兵的意志不断增加而节帅的空心化,事实上造成了唐廷名义控制力的增加——除了河朔之外像山南东道、昭义、宣武这样的节镇,朝廷都可以用文官来做唐宣宗时代的「大中之治」,就是这暗流湍急、骄兵遍地的大唐最后的平静
这种「不开心就兵变」的风格,延續五代始终拿后唐末帝李从珂为例,李从珂被闵帝派兵围攻因为围攻自己的士兵很多都是自己带过的兵,李从珂在城楼上亮出自己的傷疤痛苦自己无罪,让下面的兵倒戈拥护自己然后发生了什么?
十七日率居民家财以赏军士。是日帝整众而东。二十日次长安,副 留守刘遂雍以城降率京兆居民家财犒军。
然后到了京城继位之后:
丙子诏河南府率京城居民之财以助赏军。丁丑又诏预借居民伍个月房课, 不问士庶一概施行。帝素轻财好施自岐下为诸军推戴,告军士曰:“候入洛 人赏百千。”至是以府藏空匮,于是有配率之令京城庶士自绝者相继。
轻轻一句话:率居民家财以赏军士其实就是纵容士兵抢劫百姓,来收买军心了李从珂入京的过程,僦是不断的「犒」军的过程
而即便如此高的赏赐,士兵们又是怎么回报李从珂的呢当石敬瑭大军逼过来的时候:
己卯,帝遣马军都指揮使宋审虔率千余骑 至白马坡言踏阵地,时诸将谓审虔曰:“何地不堪交战谁人肯立于此?”审虔 乃请帝还宫
反正换一个人做头领,也少不了自己的赏赐死战又是为什么?这种重赏赐、轻拥立的习气在宋太宗伐辽的时候,依然有残余:
军中尝夜惊,不知帝所在有謀立德昭者,帝不悦。及还,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赏
宋朝也一直没有很好的办法,其实宋朝最终就是用持续的胡萝卜加大棒解决的问题胡萝卜方面,宋朝的军费一直居高不下占整个财政收入的六七成。而犒赏在宋代军费中的支出也非常的高甚至于高出了军器和马匹嘚采购。除了例赐——也就是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必然有的:银鞋钱月头银等之外。像其余只要有任何国家大典包括阅兵、郊祀,祭天等等都有赏钱而皇帝登基更是厚赐。到了南宋有时候打败仗都有赏:
官军败于建康江中, 督将尚奏功, 云其四太子几乎捉获, 亦谓之推赏, 时謂以省记条推几乎赏。
「几乎要赢了」也有赏不可谓不是一绝。
大棒方面宋朝也是制定了各种复杂的制度,把权力分割细化让骄兵無法找到造反的主心骨,这让宋朝确实长治久安了下来但是客观上对军队的战斗力也造成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当然这就是另外一个话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