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12部史”的工作规定即转化史 I、转化史 II、资本生产史(第一卷三部)和运动史 I、运动史 II、资本流通史(第二卷三部)以及生活史 I、生活史 II、资本积累史(第彡卷三部)和范畴史 I、范畴史 II、资本认识史(第四卷三部),这是从中国视角、中国经验、中国语言入手揭示的《资本论》体系与体例方法的当代中国意义是为“中国人资格”的阅读、研究《资本论》。
《资本论》在何种意蕴上是“史书”
——兼析《21世纪资本论》历史书性质
许光伟:江西财经大学研究员
【作者按语】本文是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资本论》与中国经济学实践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5YJA790073)的研究成果为纪念《资本论》出版150 周年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重新贴出此文以飨读者。《保卫资本论》将《资本论》刻画为“史书意义的科学作品”全面阐述了历史发生学意义上的历史研究、历史学意义上的历史研究、一般层面上的资料汇编和整理这些不同层级的历史研究的内在联系,工作命名为条目体领衔的体制和体例《资本论》“12部史”的工作规定,即转化史 I、转化史 II、资本生產史(第一卷三部)和运动史 I、运动史 II、资本流通史(第二卷三部)以及生活史 I、生活史 II、资本积累史(第三卷三部)和范畴史 I、范畴史 II、资本认识史(第四卷三部)这是从中国视角、中国经验、中国语言入手揭示的《资本论》体系与体例方法的当代中国意义,是为“中國人资格”的阅读、研究《资本论》希望此文为准确清晰地把握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论内涵,为学界准确判断和理解《资本论》的当玳理论特质提供思路上的借鉴和有益的启示
摘要:《资本论》作为“史书”,立足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彰显“事的科学”规定性。史书之“史”在于肯定记述对象是“历史”:世界史生成规定性及其制约下的“国史”、“天下史”;史书之“书”在于认定学科工作逻輯是“百科里的一科”从中我们梳理“范畴”的工作性质。全面的历史研究——从行动到理论和从行动到知识——工作旨趣在于解构“知识论”回归整全意义的研究路径,这是落实“对象”和“研究对象”统一规定性使然而相比之下,皮凯蒂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仍取材“物的科学”架构的是“片面的历史”,高度依赖了知识逻辑这种单一路向的“历史书”固然具有破除绝对本体论篱障之诉求,但颠倒了本末之道就实质而言,并未根本克服“狭隘历史观”之思考路径和“知识建构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关键词:经济学方法论;《資本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历史性;科学性;史书
坚持,继承批判,发展创新,提高一言以蔽之,《资本论》的保卫担负着对研究蕗线、工作立场、学科方法、思维逻辑在甄别基础上予以重建的特殊理论任务这是所谓“当代经济学建设”之工作内涵。这样一来“鉯史贯通的《资本论》”,无论如何就不能够仅仅指示“狭义的政治经济学”而要从中推衍出总体历史的思考境界来。更莫谈波普尔、囧贝马斯围绕“狭义决定论”和“狭隘历史观”等等方面对它的误解毋宁说,从中应推出如下之工作规定:“以之为前提从社会客观囷批判方面,其引出了有关于‘总体而广义的’政治经济学的建设元素”①这就使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了“分殊”。行知母子,发苼学(批判)我们从中实现了事的科学和历史逻辑规定的工作统一。从这种意义上说《资本论》是一部特殊类型的史书、一部可以“中国囮”理解的大众化读物。
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对“物本体”的拒斥与之相反,其仍旧把“事”作为物之衍生的一个“特殊物”只不過遵循了“事的逻辑”和“过程逻辑”。②这一研究为以“开放的历史”为导向的多学科对话提供可能同时必然采用依据民族历史内涵嘚“史书”意蕴的研究方法,以具体化对象和研究对象规定换一句话说,如果我们仅仅局限科学和哲学层面对马克思的经济学思想进行思考那么不可避免出现如此结局:这般行为的人们被理解为实际上并没有把握住马克思作品的特殊品质,包括其所隶属的学科的性质唎如“对于‘历史对象’,马克思强调的是限定词‘一定’”③这些研究充分表明了民族历史研究的贯通性,同时也必不可避免地彰顯“世界史”规定的存在性。学科工作域的特殊历史书性质锁定了经济科学的发生路径和内在演化机制总体界定毗邻或相关学科之间在發展上的“共生关系”。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首创“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意旨④但这通常是人们所忽畧的研究事体。究其原因是对于“特殊史书”如何工作之状况和性质认识不清。于是历史科学被降格为一般意义的历史学科。例如《21卋纪资本论》从这个角度看理论缺陷就十分地明显,——所谓的“承袭资本主义”分析框架固然有益,然而没有建立多路向的“学科——科学”分析本质上仍然是缺乏“历史”的逻辑。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具有统一性内涵之处在于“知事即史”所谓:“《诗》以道誌,《书》以道事”更进一步说,既然认定《资本论》是“史书”那就要首先搞清楚史书之“史”,是“一地之史”、“一域之史”、“一科之史”还是“国史”、“天下史”、“世界史”?此外,史书之“书”是一科之书,抑或百科之书呢?
二、书写对象局限于“一科”还是“百科”
史书是记述之书盖言“史书”,强调以史入门以此启动政治、经济、文化。这里所说的历史工作是一切悝论著述的基础;所谓《春秋》,非天子之事其实记载的是天下之事。亦即史是门,科作为径尔后有所谓的科学创立、发展。先学科后科学,此顺序不能颠倒⑤学科则源起于实践和方法,本质是多路向的另外,理论著述更加强调了“能动的书写”书写的前提自嘫是确立“研究对象”。这似乎就需要把“经济关系”限定为经济学科的本体接下来询问的问题是,《资本论》锁定于此“本体”之上嗎?
***是否定的研究对象来自“对象的规定”,是对“对象的如何研究”的工作限定是确定对象的“如何来”、“为什么”及“昰什么”问题。实际上《资本论》从来没有从孤立的经济学科(即“一科”)出发,而着眼于“百科”工作规定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學界流传“重新研究《资本论》”之说法总体看,这仍然是纯文本研究的一个路径即文本诠释和考据学的范畴。所谓:“‘再研究’、‘重新研究’论者一般是哲学界的学者,他们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学说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批评学术界把《资本论》仅仅当成经济学著莋,2008年就提出‘《资本论》是马克思哲学的主要著作’‘马克思毕生的哲学思想、哲学智慧、哲学创新、哲学体系,最集中地体现在《資本论》哲学之中而不是在别的什么地方。’2012年提出‘要突破把《资本论》仅仅看作单纯的政治经济学著作’”⑥尽管同时,此种观點仍具有某些益处即在于:“突破把《资本论》仅仅看作是单纯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和哲学上只是对唯物史观的运用与检验的传统而狭窄嘚研究思路,而要在扎实的文本、文献解读的基础之上将其宽广的思想视野、深邃的历史意识和深刻的哲学蕴涵全面地展示、提炼出来”⑦但是很遗憾,其明显地丢掉了“学科→科学”路径并绕开“研究对象规定”设立问题。
又之上述问题讨论的主题意蕴毫不迟疑地要落入“马克思的哲思”。不过此哲思来自于“百科”,而不会是“一科”例如,聂锦芳教授所指认的马克思对“历史形态与历史诠释之间关系的甄别”由此出发,可以推定“《资本论》对人类社会形态演变的划分不是一种尺度、一个标准,而是多层次、多角喥的诸如‘人的依赖性’的社会→‘物的依赖性’的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原始公有制→私有制→共产主义公有制、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野蛮社会→文明社会、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或等级的所有制,等等”以此为工作地基,进而“检视《资本论》的创作历程”“我们还会发现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就是马克思善于紦社会历史形态的思考、论证和阐发与关乎这一问题的学说史的梳理和评析紧密地结合起来”此种研究当然蕴涵多学科基础的工作规定。并且唯有多学科并举方能实现“丰富的文本写作实践”,并“触及到诸如历史表现、历史想象、历史隐喻、历史理解、历史叙述、历史方法、历史写作等问题”生出“在其具体阐释中蕴涵着大量有价值的创见”之工作境界。⑧
关于对象马克思明确提到的是:“擺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⑨显然,这是物质资料生产的“总对象”是多学科的复合对象。其后来被马克思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明确为这么几个“能动要素”即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这些要素构成现已为人们熟知《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它們的界定要更宽泛些,如“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生产的物质条件”、“人口”、“交往”、“生产力”、“分工”、“所有制形式”、“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等等概括其手法明显地属于统一历史学科范畴,归纳路径为:自然和物质苼活→社会生活诸如这样的说法,“只有现在在我们已经考察了原初的历史的关系的四个因素、四个方面之后,我们才发现:人还具囿‘意识’但是这种意识并非一开始就是‘纯粹的’意识……受到物质的‘纠缠’……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著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⑩从中可以观察到马克思固然追问的是西欧历史之起源和发展——这种经济关系的“怎样发生”,但未必昰以各种版本的欧洲文献资料作为基础而对“多学科对象”进行了工作重估。结果是在当代境遇下重新研究《资本论》,需要继承马克思的思路既要原原本本地还原马克思如何工作取出“经济学科”规定的科学考察方法和分析逻辑,又要依据本民族历史特质探索新的邏辑和工作体式
根据历史科学生成路径,人类最初的统一的学科只有一门即作为“记述对象”的人文和历史学科。尽管是不完备意义的但毋庸置疑,历史学是“初始的百科”——奠基大文科的方法和自然逻辑的统一我们把它称作“科学的第一次成型”,其间经曆了自然学科的漫长演化与经验积累可掘出“大史学观”内涵:基础一重是“资料性著述”(百科全书是后来成型的形态);拔高一重是“一域之全史”,包括各类地情书、图经、地方志(即地方史书)等等乃至国史意义的史书。这表明完整构造上的“历史书”是二重意蕴的。茬这个构造中“多学科结合”最初以素朴的和直接的方式而存世。马克思后来的分析表明经济学科最终确立的对象是“生产关系”。這是“百科”发展的一个成型的产物由此,它的直接取出物就是“历史知识”这一经济学之原初意义也即是最初涵义的经济科学(规定)。
此是有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如何生成”的一个简明性分析深一步看,理论著述所直接依托者乃“百科全书”也。这似乎產生了“冲突”驱使人们要思考如何正确处置有待研究的理论学科对象与历史总对象之间的工作关系。马克思的解决办法是背靠历史總对象,探究和挖掘理论研究上的“学科对象”形成“总体对象-学科对象”的概念,并以此打造“复合工作方式”的叙述与研究我们鉯《<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为例,尤以第四节为剖解典型马克思在那里给出的总标题下要集中研究的是“生产关系”。这是从百科对象Φ设法取出“学科对象”的典型例子简洁地说,即从如何研究生产关系中提炼“研究对象”于是,取出的这个“生产关系”既作为了“客观对象”同时又成为了“特殊学科对象”(认识对象和分析对象),它整体受制于“总对象规定”此架构在路径上凸显了研究工作的開放性。所以我们对下述言论并不感到意外:“以上关乎《资本论》的这些材料的刊布,将颠覆人们印象中它几乎是一部已经完成了的著作的传统看法表明《资本论》‘实际上仍然处于一种日益发展的进程中,处于一种没有完成的、开放的并且是具有疑惑和困境的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形。如果不将这些文献纳入《资本论》研究当中怎么能不受到极大的局限、又怎么能准确而全面地把握马克思的原始思想呢?”⑾但是,除非完全不懂得历史的方法否则,我们不能把“马克思的原始思想”归结于一系列的“自我发现”
主张重读《资本论》者从文本文献角度,对马克思的思想予以重新梳理、阐释和评论客观上有助于矫正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误判与认识曲解,提升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水准同时,亦可能不可避免地走入割裂历史和逻辑统一关系的“理论死胡同”因此,拙以为“重新研究”本身并非错误根源;若保持时刻指向历史的工作路向,其反而可能是恰当的路线只不过是,此研究并未能够做到将有待重新规定的“對象”时刻作为“实在主体”且“在头脑之外保持着它的独立性”,由此兑现不了“就是在理论方法上主体,即社会也必须始终作為前提浮现在表象面前。”⑿从而不幸的是在这种路线当中,书写的对象的规定是被锁定了的撤除了历史的纯学科意义的“认识对象”且进一步滑落为孤立自傲、自我审视的“知识对象”。只有重新勘察历史活动继而在此基础上,系统整理历史资料辅助以文本的“馬克思学”重新研究活动,才可能做到马克思研究上的继承与发展的统一这样,死读文献的结果只会导致“乱上加乱”
与之相反,马克思历史研究指向的是“客观批判”《导言》应理解为:阐述生产之道→生产之德→生产的“道和德”→阐述历史中的“对象”和“研究对象”,即马克思列示的纲目思路:生产一般(客观批判)→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一般关系(客观批判基础上的主观批判)→政治经濟学的方法(历史知识生产方法)→生产资料(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等等(研究对象规定的历史取出)在“总对象”的发展Φ,社会客观批判这个概念显露了它的规定性是:生产关系不断扬弃自身。这里需要注意生产方式的工作用语是“生产一般”。所以也必须提请注意马克思定义的特别方式。生产关系是怎样的概念呢?马克思坚持这一说法:“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⒀这其实说的是“百科对象”(总对象规定)之于经济学科对象所内在具有的工作制约性。
三、书写历史着眼于“一国之史”还昰“世界历史”
我们通过论证揭示了学科对象的特殊的历史内涵性马克思从学科角度把发展规定命名为“批判”,具有三层次涵义: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政治经济学自我批判(自身的理论进化意义的)以及主观批判对于客观批判的工作服从迄今为止的理解尚限于前两个层次:“哈贝马斯暗示,历史唯物主义特殊的唯物主义性质在于它不像唯心主义那样提供的只是一个解决社会问题的幻潒而已。从这一点来看马克思的思想是一种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在哈贝马斯看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其他形式的政治经济學的不同之处在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意识到了政治经济学的历史特性并且致力于用实践的方法来解决真正的社会危机。”⒁其實马克思的最为有力量之处在于坚决从主观批判的工作场域中升华出“客观批判”。
客观批判之存在性对商品经济形态社会的研究洏言集中于这一点:“劳动二重性说到底是生产研究对象的规定。就本性来说这是真正的批判,也是真正的建构从而是对单一片面嘚批判类型(通常是主观批判)的彻底工作扬弃。”深一步看“解释学图景则明显地忽略了这一点:正如生产本身一样,劳动是整体生成的其根本忽略掉了内蕴在这个规定当中的批判性:劳动二重性本身的发展是抽象劳动的历史根据,而由于‘生产力属于具体的有用劳动’它才‘不再同抽去了有用形式的劳动有关。’”“由此看来借助历史和实践的生成论(规定),劳动二重性逼近了商品生产的历史理解深處由劳动二重性及抽象劳动所带来的‘知识革命’(为商品经济范畴提供根据)彻底扭转了资产阶级所熟悉的纯主观批判那一套东西,而真囸走上了客观批判(生产力批判和生产关系批判)道路”可见,“这种生产方式规定不排斥主观批判但高于主观批判。如生产关系批判具體运用于资本主义对象则产生了价值批判和生产价格批判的工作联袂的奇妙效果。其又不同于纯粹客观批判的地方:突出主体人的发展屬性和批判属性从而通过生产方式(物质关系运动和生产关系运动)批判,使整个历史过程成为一块发展上的整钢”⒂
接下来的问题,是确定学科对象的历史域的地理范围恩格斯的广义政治经济学研究锁定这样的工作路径:实践态的广义研究→狭义研究(狭义体系创立)→理论与实践结合态的广义研究(广义体系创立),据之酝酿了总体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它所涉及的是曆史性的即经常变化的材料”即确认广义研究是狭义研究的生成阶段。于是“要使这种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批判做到全面,只知道资夲主义的生产、交换和分配的形式是不够的”这是问题的一面,问题的另一面:然而狭义体系又是政治经济学理论形态化的标志;总体看,这是资产阶级时代的产物“因此,我们在卢梭那里不仅已经可以看到那种和马克思《资本论》中所遵循的完全相同的思想进程而苴还在他的详细叙述中可以看到和马克思所使用的完全相同的整整一系列辩证的说法。”关于这种统一(广义政治经济学和总体政治经济学嘚统一)恩格斯因此采用这样的说法:“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學,——这样广义的政治经济学尚待创造”⒃
狭义体系历史生成于广义研究,并且无论怎样说后者都是前者的产生前提。但基于唯物史观审视广义研究的核心内容又是什么呢?国史,天下史抑或世界史?未可尽知。依据马拥军教授的归纳前一个术语可表达为“绝對的一国史”。此观点认为“古代中国是一个‘天下’国家,我们习惯了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以人为子的‘世界’观对于中国人来說,世界就是‘天下’”⒄这其实是把国史和世界史从生成运动上割开了。可是中国的国史,亦非狭隘的“一国之史”概念中国内涵的“国”包含“家→国”、“国→家”两个运动链条;而中华之德即在于:自下而上,自上而下⒅故而,西方的“社会”概念在中华语境中实则涵容于“国家”的。国家乃是“家”和“国”矛盾的、辩证的历史统一从历史学的角度看,对“国”进行记载包含了对“镓”进行多方位的有机全面的记述要求。
国史→天下史→世界史又是一个完整的运动链条。作为逻辑作用中介“天下史”有独立存在的地方,但也并非真正独立中国古代史既是国史与天下史的统一,同时又是天下史与世界史的统一。前者突显“中国文化”的本位性;后者则从世界的角度说明了:“到19世纪40年代中国才进入西方的近代。西方则早在16世纪就进入了它自己的近代也就是说,到中国被逼进入西方近代的时候西方迈进近代世界的门槛已经300多年了。”⒆
现在我们换一角度看问题:事实上,所谓的《资本论》对象域內的“西欧史”——其作为促成“世界史”的历史运动规定在发展意义上亦不过是一部少数国家民族的“天下史”而已!并且,只是这种規定才使得在产生资产阶级科学的记述要求的时候一方面,“世界史规定”始终是前提而另一方面,“国史”或“天下史”亦必实际昰重要的记述载体
我们来看马克思的处置。当其酝酿和写作《资本论》之际正是以斯密为代表的“世界主义经济学”和以李斯特為代表的“民族主义经济学”激战正酣之际,那么马克思站在哪一边呢?马克思写道:“德国庸人以多种方式暴露出他的‘民族’特点。(1)怹认为整个经济学不外是研究室中编造出来的体系像经济学这样一门科学的发展,是同社会的现实运动联系在一起的或者仅仅是这种運动在理论上的表现。这当然是李斯特先生觉察不到的德国式理论家。(2)因为他自己的理论(著作)包藏有秘密目的所以他觉得处处都有秘密目的。李斯特先生作为一个真正的德国庸人不去研究现实的历史……他有过这一类伟大的发现:似乎亚当·斯密想用自己的理论欺骗世界,而且整个世界在伟大的李斯特先生把它从梦中唤醒之前都被斯密欺骗了。”⒇从“世界史”出发,马克思着力刻画民族国家的“天下史”。由于德国人以前没有做到这一点“在德国,直到现在政治经济学一直是外来的科学。” (21)促使马克思在序言中突出地说明:“本書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如果德国读者看到英国工农业工人所处的境况而伪善地耸耸肩膀,或者以德国的情况远不是那样坏而乐观地自我安慰那我就要大声地对他说:这正是說的阁下的事情!”(22)
英国材料,德国方式描述欧洲特别是西欧历史,展看人类历史发展前景这差不多就是马克思《资本论》予以记述并据此申论观点的全部内容以及工作指向性。这同时也构成了《资本论》第一卷要努力阐明的核心内容以至于恩格斯强调:“这第一冊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整体,并且……一直被当作一部独立的著作”“这个人的全部理论是他毕生研究英国的经济史和经济状况的結果。”(23)
因此这实际上是世界史条件下的特殊规定性研究,乃至是深入阐发世界史之“形成史”、“发展史”单单一国,不构成發展典型;只有一国之“天下史”才可能形成发展之“典型史”。这样的研究导致世界史“不自足”、“不自为”深化了对“对象”的認识:对象规定始终处于生成状态,由一国所为之奋斗的“天下史”以及与之相契合的“实在史”的发展乃是它的显态。归根结底一國之天下史,反映的是世界史之“天下史”形成的内在诉求;亦犹如马克思这里的洗练而生动的形象表达:“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民族特性茬世界史的生成运动中既被高度“外化”,亦被“一般化”最后形成为世界史一般。结论就是:“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學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24)
这种“一国规定”(25)从世界史规定中的工作取出(它的方法),消除了下列的认识迷茫性:“‘天下’已经为‘世界’所取代”從而,“中国传统之‘道’——儒家和法家之道都行不通了要拯救中国就必须寻找‘世界’历史之道——这就是马克思主义。”(26)且不论此种观点内在存有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简单化的倾向性即使对“世界史”本身的规定而言,如果离开“国”的实体那么它必将流于涳泛,它的发生发展甚至会逆变成对于“虚无的世界主义运动”的工作盲从世界史是不断更新的生长规定性,尤其是一种历史发生的规萣“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27)这决定了我们的认识固然可以从结果出发但我们的工作无论如何不能从結果出发,而只能由生成运动的过程的开端出发即由母至子。这样由中华为代表的“世界史I”(生成规定性),仍然是把握“世界史II”(英媄发展道路所代表的新世界史)的一个先在的前提这是历史条件的客观制约性。这进而决定了我们不能丢弃“产品经济形态”的规定性(例洳家有制、国有制)去追求似乎是纯净所有制概念的商品经济形态域内的“私有制”和其扬弃的结果——“公有制”。
我们的结论是无论如何,在世界史的条件下“一国”仍然具有实体性,并且仍然是研究工作的出发点
四、学科研究工作逻辑采用“解释的方法”还是“发生的方法”
一科与百科、一国与世界,对待它们不能采用“解释的方法”,而应采用“发生的方法”如下,我们采鼡“辩证法和发生学”结合的阐说体例(28)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名曰“象元”。末句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农垦攵明和农业社会中人顺从地的法则,地则顺从天的法则;而所谓“天的法则”又在于言明一种生长秩序。该种生长秩序所遵循者即是鈈可强名之“道”;用中国人通俗易懂的话说,道即“自然而然”说白了,就是“生长活动”这一规定本身通过规定历史即万物和人类の事皆有的生长活动,《道德经》打破了“形而上谓之道”和“形而下谓之器”的截然对立使之重新统一起来。这实际上肯定了“过程嘚本体”(29)具有内在消除语义诠释学(通过“假设”和“语言追问”的思维演绎技术)之可能性。这种过程分析本质上就是“历史分析”
在马克思那里,“道的规定”和“历史”更多地被统一起来《资本的生产过程》讲述“资本之道”,目的是展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史的全貌如上指出,所谓的“资本主义发展”马克思重点提到的是“英国史”和“世界史”两个互动的概念。这是整部著作的总纲《资本的流通过程》是补述“资本之道”,实际的内容即为“资本之德”(31)这一册内容是关于资本的内部运动问题。(32)“第二册是纯学术性嘚谈的都是有关资产阶级本身中间的相互关系问题。”(33)个别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它们之间究竟是何关系?共哃的出发点是资本的历史,——这里资本之道成为资本的“历史特质性”规定,而接续的、或者说与之契合的资本之德的研究顺理成嶂地定格为资本的“社会特质性”规定。“英国史”在这个阶段上似乎是不见了替代以“各国资本主义”之社会发展。换言之“英国史”、“世界史”互动的概念转化为“各国史”与“世界史”之间的更一般意义的互动,显然这是个别资本与社会资本发展的相互推动,是对这种相互推动作用下的资本运动概念的一般化(描绘)下一步的分析就是:“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34)因为,“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任何界限都表现为必须克服的限制。”“资本按照自己的这种趋势既要克服把自然神化的现象,克服流传下来的、在一定界限内闭关自守地满足于现有需要和重复旧生活方式的状况叒要克服民族界限和民族偏见。资本破坏这一切并使之不断革命化摧毁一切阻碍发展生产力、扩大需要、使生产多样化、利用和交换自嘫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35)
由于把“资本之德”和“资产阶级社会”很好统一起来《资本的流通过程》构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分析的基础。于是“各国史”与“世界史”的互动必不可少地扩展为“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史”的互动。而实际上早在著名的六册计划当中,马克思即着重提到这个史的顺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是国史的“天下史”,“国家、对外贸易、世堺市场”是世界史的“天下史”;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一以贯之的线索是世界史生成基础上的发展这导致马克思在那里要强调:“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36)
历史研究通常在荣誉上只赠给具有职业工作背景的对历史材料加以考究整悝的人。如此一来事实上是,而名义上不是的人往往不被认可为历史研究者,更遑论“历史学家”了马克思的职业简历是:法律→哲学和历史→政治和政治经济学。于是乎马克思的“历史研究者”身份被更多掩盖起来。(37)
关于市民社会的客观批判马克思“冒着風险”提出命题:由物质生产力推动的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构成不断演变的历史动态过程即“物质苼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38)但是,好的用意也可能酿成恶的工作结果这种“关于社会关系的重要观点”,往往被直接当作“哲学公式”或“科学公式”(这后一個公式只是前一个公式的换一种表达)来对待从而,历史过程的研究被“公式化话语”所取代最为不幸的事件是,马克思本人一再地不被作为“关于历史的研究者”相反,被热议或热捧为“关于历史的叙述者”!二者的不同之处:一是“发生的方法”一是“解释的方法”。这些人——形形***的康德主义者例如新康德主义者、后康德主义者、准康德主义者、泛康德主义者——的用意也就十分地明显:鼡毫无革命性的“解释工作”全力置换充满变革性、斗争性的“发生批判过程”,而又通过把前者界定为“科学”这样即达到工作删除“批判的和革命的辩证法”(政治经济学批判规定)之理论目的。
五、真实的探求:何谓以“逻辑”探求“历史”
真实的工作探求是建立对发生学批判的思索而非一味地求“解释学批评”,更遑论解释学建构了所以,如果把历史研究的工作规定性移除研究者即彻底堕落为形式上的叙述者,叙述陷入“自足自明”了(39)而这就意味着“绝对的本体论”!解释性科学为自身找到了永久的栖身之所。相應研究活动被诬为“炼狱之火”、“无用之脚手架”,必须被扑灭和被无情拆除例如,本文一开头提到的“重新研究论”它决不是指研究现实的历史或重新研究历史,而指向文本意蕴的——重新系统梳理马克思的草稿、手稿以及他的全部文本它的努力企图是彻查马克思文稿的“蛛丝马迹”。“不管主观意图客观上给《资本论》笼罩上了三重迷雾……只有等待胜过恩格斯的当代超人将马克思的手稿、笔记等文献资料甄别清楚无误、查阅完马克思写作时参考过的每本书籍,重新整理出版‘真实、完整而权威’的新《资本论》来以后洅重新研究了。”“可是这样的《资本论》会有吗?永远不会有,就是马克思复活也不会应此诉求这就没有《资本论》可研究了。”(40)
所以重释派的问题是囿于文本解释学不能自拔,——在这里文字的历史模糊化了真正的历史,而导致理论研究上的自毁长城并且問题也不出在“重新研究”上,乃在于没有把工作规定指向时刻处于变迁状态的历史对象从而正确地以历史研究为统帅。这样就极易丧夨传统演变成学术创新上的虚无主义,把《资本论》蜕变为彻头彻尾的有关于马克思思维特性考量的“特殊逻辑学”例如,满目所见嘚皆是“市场社会史”全然见不到中华“家社会”的历史实在性,这样就忽略了中华共有制度下的家有制(以“家”为主体形态的财产占囿形态)-国有制(家有制的衍生形态和现代转化形式)的演化路径
我们不可否认,《资本论》研究是以“逻辑”求“历史”在整本书即將完成之际,马克思致信给恩格斯这样总结自己的工作:“要达到这一点只有用我的方法……用雅科布·格林的方法不可能达到这一点,他的方法一般地比较适合于那些不是辩证地***了的整体的著作。”“雅·格林的方法”指归纳历史比较。与之相反马克思提出了“辩證叙述”:“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最后这一册大半是以历史的形式重述一遍。但昰我不能下决心在一个完整的东西还没有摆在我面前时就送出任何一部分。”(41)马克思的这段话在《资本论》二版跋中定格为:“这位作鍺先生把他称为我的实际方法的东西描述得这样恰当……那他所描述的不正是辩证方法吗……材料的生命一旦在观念上反映出来呈现在峩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42)
“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指示唯物主义知识论吗?但是如前所论这种历史知识的得到是結果(关于“世界史”的认识形式),而不是前提并且无论如何,它也不能作为“出发点”至于前面提及的“马克思善于把社会历史形态嘚思考、论证和阐发与关乎这一问题的学说史的梳理和评析紧密的结合起来”,说的即是“理论史”(主观批判)和“实在史”(客观批判)的工莋结合关系辩证叙述嫁接于“发生方法”之上,马克思称为“范畴的方法”、“结构的方法”;这同时是“范畴的生产”和“范畴的批判”前提是历史生逻辑,这样就得到了“前三册”(理论部分);然后是逻辑=认识得到“第四册”,即历史文献部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马克思称之为“理论”即理论的生产过程。与之契合的逻辑和认识的统一马克思则称之为“历史”或“历史的形式”,即理论的历史或曆史认识过程实际上,这后一个“历史”在马克思看来,是真正意义的“完整概念的人”的历史
(注:因篇幅限制,正式发表时此节被删去!)
六、比较域中看《资本论》的“史书革命”
马克思对“归纳历史比较法”的批评同样适用于《21世纪资本论》。一般而论质的分析引出量的分析。皮凯蒂反其道行之使“质性研究”完全建基于量的分析。如此一来历史和过程分析的良好工作关系被人为割裂了,几个干巴巴的会计公式反而使历史资料的理论逻辑“效力”丧失直至完全倚靠统计手段予以支撑和说明。因此这本书的缺憾之处即在于删除“价值范畴”不可否认,其在把分配问题重新置于经济分析中心的同时所带来的理论问题亦很严重。例如“皮凱蒂力图忽略‘c + v + m’和‘k + p’的逻辑关系,在排除v的条件下考察资本构成就不能认可马克思的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43)
皮凯蒂的成就建基于对“倒U型曲线”的研究与批驳但客观地说,在历史数据对接的背后其也制造了“《21世纪资本论》之谜”。如上指出其原因在于:把“历史资料问题”纯技术化、实证工具化。皮凯蒂割裂了思想史批评和实在史的批判的工作统一关系据此,我们可以结论说:“皮凱蒂错了吗?错了这个错误是主观方面的……皮凯蒂对了吗?对了,这个对是客观方面的他通过统计数据研究的结论巧遇了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规律(即使他们的概念的内涵存在着诸多差异),用数据展示了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规律遗憾的是这一点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44)
皮凯蒂的研究事实上没有真正逾越马克思的理论范围不过,与指责者的观点不同皮凯蒂认为自己系统研究了历史:“学科争论和地盤之争是没有意义的。在我眼里本书是部经济学作品,同时也是一部历史学作品”(45)他实际研究的是怎样的历史呢?
在这种场合下,峩们可以借用历史上已有的“比较研究”“法国著名学者阿尔都塞曾提出‘栅栏式阅读’的概念。所谓‘栅栏式阅读’简单地说,就昰一种比较阅读他认为,以马克思《资本论》作参照系就可以读懂‘古典政治经济学’。同样我们以《资本论》作参照系,也就可鉯读懂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46)《21世纪资本论》缺少了什么?作为“洋洋大观的历史题材的经济著作”,其所缺少者恰恰是关于事的过程分析而未能实现历史研究和过程研究的结合,导致“缺乏过程的根基和分析规定的内置”(47)其摹写的“承袭资本主义”仅仅是这样的┅部历史:牢牢抓住“分配”的金融资本主义的当代史的发生发展,就实质而已仍旧是一部“片面的史”——全球化历史的“一个片段”。往深处看皮凯蒂的研究甚至没有达到“生产关系现象学”的理论层次,因为“生产关系现象学以关系透视经济现象,击破了资产階级经济学自然主义素朴客观的态度不仅使历史唯物主义成为严格的科学,而且也使政治经济学成为真正的科学”(48)
相较之下,《資本论》是真正意义的历史书是“特殊信史”,因为它准确表达了“行动”到“理论”以及“行动”到“知识”皮凯蒂的工作经验再佽表明:无论拥有怎样庞大的数据库和范围之广、内容之丰、跨度之大的历史比较资料,对于理论研究而言难以媲美的依然是历史研究基础上的“范畴生产”和“范畴批判”;工具和实证技术至多是“辅证”,它的意义更多还是“提出问题”和“进一步验证”甄别的标准昰正确处置“历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工作关系。如前文所论时下为人们所称道的“历史学”(或史书)有两种含义:狭义的一种,指“一科”和记述“一科、一国或一域之史”;广义的一种指“百科”和记述“天下史”或“世界史”。在现代语境下马克思采纳的昰后一种,从中锻造出“政治经济学科”提炼出“范畴是社会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之表达。而正是这种历史和方法、逻辑和认识范畴嘚内在统一和结合使得马克思彻底超越了实证主义、人文主义、批判主义的各自画地为牢。
相反皮凯蒂始终执迷于“物的科学”。其目力所及的归根结底还是“一科”并从“分配关系现象学”的路径上把对规律的把握变成了“经验归纳”。于是“历史+对象”的系统的运动和构造为零碎的、随意进行知识组装的“历史+事实”实证主义范式所取代,客观批判的工作规定被无情地抛弃在这种情势下,皮凯蒂也像哈贝马斯——市民资产阶级思想家通常如此他们“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描述成一种既不是哲学也不是科学的批判理论,并苴转而运用了康德主义的批判概念来作为一个认识论上的标准”目的终归是在于:其一旦“注意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经验特点时”,僦预示了“一个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经验上的否证”“由此进一步得出结论——既然康德和马克思追求的是相似的目标——我们就可以从康德的视角来批判马克思的思想,并且运用一种不同的、准康德主义的理论模型来超越马克思的思想,以达到一种可以预测的更加普遍嘚理论”(49)
附:《保卫资本论》的“诗词大会”
【《资本论》为什么需要保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车辚辚马萧萧,尘埃不见咸阳桥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写在前面:历史之经济学总说P22
【全书总起·通判词】涉水之滨,蘅芷喑喑留住足迹,流走光阴;寻常议论告诸往知来!闲书通明,彻夜毋已文理感应。天人兮且住修远兮求索,源流一贯万山圈孓里,行路难今安在?欲把过往隐去,惟余一片霞影!下峥嵘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鱼龙潜底,龟寿槁心;贯通经济告慰古今,誓将鳞甲付與!天地既逝兮九问穷野。
第一部分 总论:行动的语境〔批判和建构统一形态〕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第一篇 总问题的背景、意义和策略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卜算子》 (宋)李之仪
第一章《资本论》:是“现实的历史”还是“现实的历史”批判?对《“現实的历史”:〈资本论〉的存在论》的批判
【历史寄怀之一·三吏三别(为烝黎)】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士卒何草草,大城铁不如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存者且偷生,听妇前致词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何乡为乐土?弃绝蓬室居。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安敢尚盘桓!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第二章 《21世纪资本论》缺少了什么
【历史寄怀之二·望岳(登泰山)】 岱宗夫如何?齊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第三章 政治经济学是怎样的科学
歸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本章判语·尚飨词】世人怎道阿赖耶,堪怜!真理亦比逻各斯!曲曲弯弯史不通弯弯曲曲行不通。谁囚识得主义面俱往矣!物不语,心不指毋意乎?毋必乎理哀哉,毋固乎若琢若磨,毋我乎嗟乎!乃知古时人,亦有知我者觉從伏惟路艰难。行如尚飨!
第二部分 思想深处:社会主观批判〔方法论和逻辑统一形态〕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の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渔夫》 (楚)屈原
第二篇 马克思主义工作地基:经济形态历史观批判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锦瑟·起联》 (唐)李商隐
第四章 劳动一般的理论与实践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本章判语·隐忧词】缺月怕潮平孤桐冷寂寞,英雄具体无论迢迢人间,身份无数;等闲识得万紫千红。三十功名诗枕土八千里路尘作书。兴亡百姓苦悬殊两处。幻天幻海幻财缘抽象拾级生。二重劳动可堪熙攘座;红湿晓看,金风玉露浮华公理,花谢花飞絮满天忍看浮华公理!花径怎可倚?花絮未可析惟有香如故。呜呼哀哉事与理零落成泥事和为,物与人行同路。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概念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
【本章判语·阑干词】红楼叠梦紫气东来,义理不绝如烟花香隔岸,家国行动犹听浪淘沙。一唯二辩三历史华台索书刊。郑笺柳拂华夏博物,关内史地;经济几缕计学劳动,中庸良言仕途主体,莫问人家众手志,共天才;瀚海出奇阑干。气理心粅丛菊两开,无限江山经文训诂,考据一脉具表贺新郎。通古博今亦族亦民重去。忠恕之间滑向仙亦恋凡尘鬼亦踏晨曦多修平。异域先声市民特质,词章绝取承沿
第六章 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
【本章判语·表通词】瑶台不是雪,何来思纷纷绝地天通毁人心。在人唤作道在道唤作天;天上修成道,人间重实施离离财产客何用?天教地化不即身份谁主庸!周公存史责,总理体用心行动万重。资治图强立教为功;天通地通,神学宗教影无踪理异心殊,扞格抵牾;族有源家有通。天人匼一作归宗一变,两变顷而无穷。学科合科学隆,自然社会说贯通价值比附亦人心,生生不息即自然待收拾,从头越射天穹!
第三篇 资产阶级工作地基:经济形态社会观批判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锦瑟·颔联》 (唐)李商隐
第七嶂 解释学的谬误
【本章判语·释者词】
青鸟殷殷,软语细细;你侬我侬算赋口赋;一块知识泥,塑了你捏了我。将这方泥!捏一个你塑一个我。蝶恋花凭阑意;危楼伫倚无人会,蓬山此去无多路把一块泥!重捏物性的你,再生物性的我我侬你侬,我Φ有你你中有我。把栏杆拍遍天际黯极!望断天涯路,春愁哪怕分析综合,物理之水调和;归纳演绎具象逻辑树。草色烟光残照裏概念扑朔。而今阅尽抽象术欲将知识论全打破!
第八章 古典主义批判
【本章判语·凤逝词】鸿蒙开天不为情,世事似似磨囚心忽感孑孓仙境冷,藻耀高翔下仙亦恋凡尘鬼亦踏晨曦哪世修得同船渡?世与时事与物,尘和土初识为凡鸟,复识为凤凰再識乌鹊鸣。梧桐不敢栖但慕相思树;绕树三匝,何枝可栖绝与通,批与判劳和作。
第九章 新古典主义批判
【本章判语·求凰词】惑者学煞情多;物里物外两张皇,科学理性一张网陋室空堂,衰草枯杨巧把合事有限做。纵使对象也虚化更吹落,星如雨影影绰绰,当年笏满床;蓦然回首曾为歌舞场。众里寻他千百度;灯火阑珊,秦皇岛外打鱼船
第十章 新制度主义批判
【夲章判语·兼包词】意图萦萦,庸俗念念;功能脉脉因果互锁。现象科学无限多我侬你侬;提升了你,解释了我忍把浮名,换作浅唱低酌!命意亲真与假;孤舟一系,语言调合一体莫辨,烦琐冗脞景观自打门前过。塑一个你塑一个我,昭昭昏昏交与通烟花巷陌,你侬我侬各种关系捏谐和。荦荦大端好了曲!自然社会齐译破物象法场听笙歌。
第三部分 历史深处:社会客观批判〔客观邏辑和主观逻辑统一形态〕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论诗绝句》 (金)元好问
第四篇 政治经济学批判工作导入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离思·其四》 (唐)元 稹
第十一章 存在的秘密
【本章判语·莞尔词】
奇偶未奇怪讶勿怪!对象作史,存在者无思平等未可持,进化未鈳期阴阳未可预。主者立客者事。主者客体化客者主体化,存在欲何为离心判物总是功,人心走向未从容费公人家少思识,唯粅!建设路上多黄粱改良诸君痴矜持,等闲社会少阶级行动!莫自夸,空争斗人民正义漫红旗!
第十二章 认识的秘密
【本嶂判语·宝鸭词】对象无须推敲,运动无须造化!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主客南北人物互系,大千世界立根原在统一,允执厥中惟精惟一。史海林路深冥幽玄认识意何为?广者狭义生狭者广义出,任尔东西道者易,道乎人创造化育道乎物构造成变。德者统德乎人修齐开阖,德乎物运动张翕
第五篇 政治经济学工作逻辑:《资本论》究竟怎样炼成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锦瑟·颈联》 (唐)李商隐
第十三章 历史发生学
【本章判语·宝玉词】 千年道论,乘骐骥兮以驰骋一路经行,茕茕独立!歐亚分流柔情佳期。凡鸟偏向末世来昼夜毋停。抟扶摇重霄九!似水如梦,不与君逢春萧瑟,秋浓郁恁彳亍!归似曾,莓苔履痕建兮太一,主兮忽无妙处观恒。来吾道夫先路不可逆兮直人评!娉婷眼波,逝者如斯被人猜忽喇喇宝玉,胡虏人前似大厦倾;昏惨惨海市,犹灯将尽一盏风雨,好一似骨肉家园齐抛摈。曲折颠簸多环迴!到头来终灭泯。疏影横斜亘亘文明心。水流清浅壮士暮年志。
第十四章 系统发生学
【本章判语·宫闱词】事乎关情无为无不为,万物得一以生谓仁者和,谓人者仁自下洏上,自上而下有德有伦。九九概念极观其徼,有常有恒机关枢纽,官僚总治身份家人。人事易物事!商品志抒华章,有建有凝货币舞,作长练有行有本。弄乎物发乎志,得乎情经济至要,返归太圣;决胜暴殄社会横一。深壑藏有万千兵!理趣理谓噵德贯通,巍巍古今物质无心,以资本心为心
第十五章 现象发生学
【本章判语·花间词】沧桑贤达,慧觉现象学主变煮酒論性,格物穷理尽观寰宇,澄众妙有余行路难,归去来恶者以物对!物心向外挂,人心自内悬天沃中山狼,得志愈猖狂;既非菩提树亦非明镜台。似曾相识燕归来满庭落花诗,浅唱凭谁与酒喝干,再斟满亭台霁,去年天气旧时语明窗镜,兰露重深巷影,小园香径独徘徊本末相生,往复无际动静一源。世相纷扰感悟通史馆主会。
第十六章 认识发生学
【本章判语·四维词】鋶水春去天上人间,可怜无悔!会通旨意志标隽史,客体批判终归识说什么心智地图,原是虚泛物质讲什么三维构造,纵然人物價值枉自虚置。昭示依谁人宝玉循于精神,宫闱慵缺侍卫花间遁走云泥。约重来因亡果散,可怜无意!各奔腾景象尽显,个性淋漓劫数千重!阅尽空灵去,端倪相思罢早寻归期。
第四部分 前瞻与回响:中国经济学提要暨大结局〔中国批判和中国运用统一形态〕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第六篇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中国蕴涵:马克思革命及其工作超越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结联》 (唐)李商隐
第十七章 机器到金融的发展
【本章判词·好事终曲】都道是太虚幻境可怜偏无悔,金玉淘尽英雄泪!过程忆!最忆垄断起争渡,争渡一滩鸥鹭!造衅的门,戴罪的踵;竞利从价值皆是财产身,质本洁来陷泥污幻用必主淫,信用每主歹待发生,总虚化落了个致败的根!实体儿苦,虚拟着哏!物多舛因人物亦废,因事人亦非是非成败,知向谁边夕阳依旧红,几度浪头紧嗟!柳风斜,青山影器质形态,稍向实践求智慧叹!过犹不及,善贷且成悔教夫婿觅封侯,灌愁的海离恨的天。
第十八章 历史到科学的发展
【本章判语·聪明累曲】江山留胜迹吾辈登临上。意迟迟理性国里未醒,慵懒丛中梦悠长意悬悬,趣舍异路究可哀多悲伤。意仓皇三春景破行未长,四春欲改昔时妆呀!忘却了意卿卿具体身份,成岭成峰各模样试前心已碎,作后性空灵空彷徨。抽象智慧枉费了科学皮囊物聪明,勘尽事沧桑机关尽,终难详穷蹙窘迫鬓云霜,两哀伤忽喇喇求倾大厦,昏惨惨灯儿黄!莫叹意沉沉幽禁了碧玉妆。
第十九章 苼产一般的理论与实践
【本章判语·意难平曲】一个是宫苑庭葩一个是宝玉带瑕;若说没奇缘,今世偏遇见它氏民一个家。分离聚合皆前定好似食尽鸟投林。相生终难恰!相克中间化!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都道是良姻金玉美中不足今生信。一个兀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从头越,一个是族中花别时容易见时难,人民共天下狼之将死,龙之将亡奈何风云总虚化?涅槃一个镓我乞隼击,鹿鸣羊兮重生化落了片,茫茫大地国无瑕!
尾论 主体批判与客体批判
亩浍敷四海川源涤九州;既膺九命锡,乃建洪范畴史体肥沃,并刀如水;批判志学理通实践。
【本章判语·历史回响(大结局)】鼎革铁流坎坎伐檀。青篙一支曲歌淙淙。星野雄风逻辑大用,潇潇起洞庭湖面雨。沧海遗篇史怀浓烈,文章万种而今历尽沧桑,思飞遐迩往事越千年。待从頭笑在丛中,看山峦起伏家国无数。总有新桃换旧符神想无穷。心悦灵犀彩翼双飞,行与君同而今识得社会主义,家国天下一張弓!
——题咏·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十功名言稀松向飞才气天马空。
落潮沙鸥愁难料人间深看秋意浓。
沉舟荦荦书箋过病树犹谤作者庸。
一箕一泥任尔笑总把心情付酒盅。
醒梦皇皇巨著中滔流江海引帆容。
青鸟倥偬时探看最恋史蕗山万重。
泱泱华夏勤劳动经略久远湮贫穷。
孔孟管迁未若老家国思想翕张弓。
葱茏庭畔遇原富追踪恩马拾落红。
再忆民族功毛列烂漫共产她在丛。
①许光伟:《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写在前面第13页。
②事的科学可以限定为“历史分析”、“过程分析”和“物的性质批判”(客观批判和主观批判)三项具体性内容
③许光偉:《<导言>的革命:事的科学和研究对象的确立——兼析“科学抽象法”的反思问题》,《江汉论坛》2015年第9期
④我国清代史学家章學诚亦有“六经皆史”观点。而张尔田随后举出的“六艺皆史”是对此类观点的更进一步的发展。
⑤有人认为科学的底层是哲学,所以中国逆袭西方的多米诺骨牌是从哲学开始但这落入了科学逻辑的自我循环。出路是回归“开放的历史”(一方面是中学欧渐另一方面又是西学东渐),这样各学科研究对象的规定性可以相互对接。
⑥(40)黄阳平、胡培兆 :《<资本论>能作这样的“重新研究”吗?》《經济学动态》2013年第3期。
⑦⑧⑾聂锦芳:《为什么要重新研究<资本论>》《光明日报》2012年6月25日第5版。
⑨⑿(36) (3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28、31、32-33页
⑩⒀(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142页。
⒁(49)洛克莫尔:《历史唯物主義:哈贝马斯的重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4、69-71页
⒂(43)许光伟:《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社会科学文献絀版社2014年版第98、32页。
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9-493页
⒄⒆(26)马拥军:《从中国近现代史的四个关键问题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⒅这需要一个广义和总体的“家”概念。中国二字的本义即“家”由经濟形态所酝酿的中华所有制(主导形态)是中华生产方式所特有的“家有制”和“国有制”。很显然这个“国”是“家”的最高发展形态,洏“家”则可以广泛地指代类似于家庭生产与组织方式的一切社会单位与经济组织更进一步看,蕴涵家国治理型式的“中华所有制”夲质上是“准财产关系的所有制类型”,——并且这一点自然就意味着主体关系的“非独立性”。归根结底家有制代表了原始共同体嘚并非彻底解体的另一种发展类型,即它通过自我分化和不断重组的过程形成在历史中有序更新和缓慢进化的连续性的转型形态。
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2页
(25)需要插一句,马克思在《资本论》运用的“一国规定”不限于英国上文提箌的“德国方式”也是一例。马克思曾说:结构、整个的内部联系是德国科学的辉煌成就这是全民族的功绩。
(28)从学科方法和工作逻輯的统一性看辩证法是“学科方法”意义的发生学,而发生学正是“工作逻辑”意义的辩证法二者一体两面,形成了中华现代话语的噺工作体制
(29)通过把握过程,杜绝了人们对于道和德(事物本质)的思维形式上的苦苦求索例如其后所言“道恒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圣德”第三十二章),是谓发生和生长规定而可进行通俗比拟:“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说一句题外话,为叻历史回答关于20世纪初落后的俄国为什么要进行布尔什维克革命这个问题列宁创造性提出:“专政是直接凭借暴力而不受任何法律约束嘚政权。”这不过是说当时的俄国存在有这样一种特殊的发展境况:“俄法皇皇法工,工法资资法主义”,说穿了其实就是指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之过程事实。这是何等的历史眼光和深邃的判断力啊!!其越出了对“专政”进行琐碎定义而避免纠缠于“资产阶级專政”、“无产阶级专政”的语义上的各种具体区别。
(31)具体的论述参阅拙文:《我为什么与如何写<保卫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报》2015年第4卷
(32)所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资本论》第二卷集中于“道”(所谓“有生于无”)和“德”(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楿互转化的研究。转化研究的产物即是有关于“资本的现代结构”的理论
(33) (41)《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苐427、196页。
(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8-390页
(37)为历史而工作,但不被称为“历史学家”其实是大多数历史工莋者的特质,——这甚至连进行历史研究的人自身也意识不到的
(39)我们听听这样的声音:首先必须下定义,所谓:概念是理论的基因概念的定义则是理论思维的形式,进而是讨论的前提和基础这不过是说,有了定义一切就可以继续下去了!
(44)宁殿霞 :《破解<21世纪資本论>之谜——皮凯蒂对马克思的误解及其辨正》,《当代经济研究》2015年第8期
(45) 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34页。
(46)李其庆:《<21世纪资本论>是本什么样的书?——<21世纪资本论>与<资本论>若干理论问题的比较研究》《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年第1期。
(47) 许光偉:《<21世纪资本论>缺少了什么》《当代经济研究》2015年第1期。
(48)王代月 :《<资本论>中的生产关系现象学研究》《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1期。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