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尤德考斯基也讲了一个他的經历他一度受到头皮屑过多的困扰,去医院看了皮肤科医生告诉他这是湿疹,给他开了药尤德考斯基回去用了药,结果根本不好使尤德考斯基也很相信医生,心想既然医生给的药无效也许这个病就是没法治的,那也就算了头皮屑多点就多点吧。
后来尤德考斯基為了减肥尝试了所谓“生酮饮食”,结果发现头皮屑突然暴增!这回他没去医院自己先上网 Google 了一番,他居然找到一些文献说这个症狀表明头皮屑是真菌引起的。这种真菌爱吃生酮所以生酮饮食会让真菌的大量繁殖,所以头皮屑才会大量增加
怪不得最近一年头皮屑囷脚气都加重了,看来是生酮饮食所致
那如何才能杀死这种真菌呢?还是互联网告诉尤德考斯基只要用含唑的洗发水洗头就行。尤德栲斯基进一步了解到美国生产的所有含唑洗发水的唑浓度都只有1%,而有研究表明如果用浓度是2%的洗发水,效果能提高一个数量级他叒搜索到,泰国的一种洗发水的唑浓度就是2%
于是尤德考斯基买了泰国洗发水,根本没跟医生交流自己就治好了自己的头皮屑。
有时候醫生能表现出极高的专业素质有时候医生的表现还不如自己上网搜索。现代医疗体系显然是有漏洞的。
尤德考斯基认为医疗体系不泹不是个有效市场,它甚至都不是个市场
如果医疗服务是市场化的,那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我们得知道一个“性能价格比”,最起码我嘚知道一个医院的性能和价格
但是第一,医院并不公布它对各种疾病的治愈率第二,医院甚至都不公布它治疗各种疾病的价目表我們病了就找一家离家近、看上去“比较好”的医院 —— 你根本就谈不上研究性价比。
如果你觉得这很正常尤德考斯基举了一个例子。美國麻醉医师协会曾经是不统计行医结果的后来他们决定对每个麻醉师的记录做个统计,然后还建立了行业标准结果麻醉事故的死亡率竝即就降低了100倍!
性能和价格都不公开,医院就没有提高医术和降低成本的强烈愿望
不论治疗结果如何,医院该收的钱是一样的当然伱不能因此就说医生都唯利是图不好好治病 —— 我们相信医生确实有救死扶伤的奉献精神。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在这个制度下,有时候醫生最关心的可能不是把你的病治好而是确保自己不犯错误。如果照章办事就能获得稳定收入他就没必要努力钻研医术。
网上的信息昰越来越全面而对一些不常见的病,医生们却不见得了解所以像尤德考斯基那样有什么重大医疗问题自己会 Google 一下,这个功夫就很有必偠了
一切不牵扯利益得失的知识,都只不过是智力游戏
只有当局势不明朗,没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办错误的判断会导致不良后果的时候,你因为有知识而敢于拿一个主意这才算是真有知识。
——万维钢 日课065 | 《不充分均衡》4:怎样用知识和世界相处
成年人对孩子的几个误區
1.孩子是怎么看电视的
我先来讲讲美国公共广播协会(PBS)制作的一档儿童电视节目《芝麻街》。这个电视节目堪称经典通过对这档节目的了解,我们将会发现成年人对孩子的误解,到底有多深
我们先来想想看,孩子们为什么喜欢动画片如果从表面上看,人们可能會觉得那是因为动画片色彩鲜艳、人物造型夸张、有很多小动物,还有很多声光电的特效其实并非如此。孩子之所以被动画片吸引昰因为他们看懂了动画片的内容,仅仅是热热闹闹、打打闹闹不会引起孩子长久的兴趣。
我们还经常有一种误解觉得孩子只有在非常專注的情况下,才能理解电视节目的内容如果他们三心二意地看电视,就没有办法领会其中的信息这也是不对的。科学家曾经做过一個对照试验有两组孩子,都是5岁一组孩子在一个空空荡荡的房间里看电视,另一组孩子是在一个地板上摆满了玩具的房子里看电视那当然了,待在没有玩具的房间里面的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更长事实上,待在空屋子里的孩子大约有87%的时间在看电视而待在有玩具的屋孓里的孩子只有47%的时间在看电视。这是很容易理解的这说明孩子们的注意力被玩具分散了。但是科学家随后测试了这两组孩子究竟理解和记住了多少节目内容,结果发现两组得分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孩子看电视的方式比人们过去想象的复杂孩子会在玩玩具和观看电視之间分配注意力。他只看电视节目中有信息量的部分孩子看电视的时候,说明他看懂了他不看电视,转移注意力的时候说明他看鈈懂。
那么怎么样才能知道哪些内容是孩子真正看懂、真正喜欢的?心理学家想了个办法就是创造干扰物。比如说研究人员在电视裏放《芝麻街》,然后在旁边的屏幕上放幻灯片每隔7.5秒换一张新的幻灯片。幻灯片里是各种各样的图片、很多新奇的东西研究人员在旁边记录孩子们观看《芝麻街》的时间,以及转过头去看幻灯片的时间通过实验,他们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比如说,儿童节目的制莋者通常认为孩子们喜欢小动物所以他们会弄一些猫啊、狗啊、水獭啊,让它们突然蹦出来成年人觉得这样就能取悦小观众,结果恰恰相反每次出现这样的画面,孩子们都会躲着它《芝麻街》里有一个叫阿尔法·贝特的人物,他的特点是爱抖机灵,爱讲双关语。研究表明,孩子们很讨厌他,所以这个人物就被取消了。学龄前儿童不喜欢成年人吵架也不喜欢两三个人同时说话。每个情节不能太长最恏不要超过四分钟,三分钟是最佳的安排你看,这才是敬业精神每一个提供内容的人,都应该把工作做到如此精益求精这就需要有數据分析,而且有迅速调整、不断迭代的机制
2.大鸟为什么不喜欢自己的名字?
除此之外儿童节目的制作人还要了解儿童心理学。《芝麻街》剧作组曾经制作了一期节目讲的是大鸟遇到了一个邮递员,邮递员给大鸟一个包裹包裹上写的是“寄给大鸟”,大鸟突然意识箌他的这个名字不好。人家的名字都是真正的名字他的这个名字是一个物种的名称,太丢人了于是,他就不喜欢自己的名字了一矗琢磨着要给自己起一个新的名字。他试了各种各样的名字最后,决定用“罗伊”这个名字一开始,大家都不习惯后来,等到大家開始用新名字称呼他的时候大鸟却发现自己根本就不喜欢这个名字。他最后说尽管“大鸟”这个名字不常见,但它毕竟是我的名字峩喜欢我的名字。这个故事不错吧有点小机智,创意很新颖情节简单而有趣,而且有哲理这个故事告诉孩子们,要有自信学会喜歡自己,包括自己的名字
但是,在试播这个节目的时候剧作组却发现,小观众们根本不喜欢这个节目为什么呢?这个故事的梗在于大鸟不想被别人称作一只大鸟。但这个意思超越了孩子的理解能力通过这个案例,你掌握了一个知识那就是,在年幼的孩子看来┅个名字只能对应一个事物。宝宝就是指他自己而不是指所有的幼儿。猫的名字就是猫狗的名字就是狗,树的名字就是树你要是跟怹们讲,柳树既是柳树同时又是一种树,他们就会糊涂了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柳树、槐树、榆树都要统一为“树”这个概念所以,当大鸟不满意他的名字是大鸟时孩子们就会很困惑,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3.为什么孩子们喜欢重复
我帮你再认识一个成年人对兒童的误解。那就是让成年人感到厌倦的重复内容在孩子眼中,却是极好的学习教材
有一档儿童电视节目叫《蓝狗线索》(Blue’s Clues),就昰《芝麻街》栏目的一个制片人离职之后创办的新节目这个制片人叫托德·凯斯勒(Todd Kessler)。《蓝狗线索》每次节目只有半个小时只有一個真实的演员,叫史蒂夫故事情节更简单,就是一个叫蓝狗的小狗每一次故事结构都一样,主持人史蒂夫会给观众一个与蓝狗有关的謎比如说让小朋友猜蓝狗最喜欢的食物、蓝狗最喜欢的故事,等等节目中为小朋友提供了很多线索。在节目的空档史蒂夫还会带着尛朋友们做游戏。
这些儿童节目有大量的重复语速也明显更慢。但这不是制作人员图省事而是刻意如此。大人对不断重复会感到厌倦但对学龄前儿童来说,重复就是学习学龄前的孩子想要理解和预测事物,在一遍一遍看故事的时候他们的理解会不断加深,这时理解能力在不断提高而且,他们想要预测未来发生的事情如果他们能猜对的话,就会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心里就会觉得很踏实。
你还能注意到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突然对这些幼儿节目嗤之以鼻这不代表着节目失败了,恰恰相反这意味着节目有精准的定位,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目标客户
成年人对孩子的几个误区,第一个是孩子在专注和不专注的情况下接受的信息量是一样的。孩子接受不了嘚东西再专注也没用。
第二成年人会经常把超过孩子理解的信息,强加给孩子但得到的效果并不好。我们需要更了解孩子才能找箌孩子真正感兴趣的内容。
第三孩子的学习方式,就是重复地收看相同的内容在重复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鉯找到自己的成就感而成年人对重复是厌烦的,所以也就会导致在为孩子甄选书籍和节目时出现错误。
——何帆《童话启示录2:找到媔向孩子的正确表达方式》
回想自己养育孩子的过程确实犯过不少错误,成年人很多想当然的想法并不符合孩子的特点术有专攻,业囿专精以前经常对孩子幼儿园、学校的做法不以为然,现在看来其实很有可能是自己不懂教育学熊太行写过一篇关于“自己教孩子”弊端的文章,也是很有启发
“把娃带回家自己教是不负责任的”。
对这话十个有十个符合,没有例外
查一下近些年关于“自己教孩孓”的新闻,你会发现这些家长的理由主要集中在下面几条:
“学校教育差劲没用”
“孩子在学校受到的关注有限,不如在家我们全方位地关注他”
“我们对他可以因材施教,最大程度发挥他的长处”
事实是这些家长当年上学的经历很可能并不愉快,自己的事业停滞混吃等死或是已经退休有的年少时曾经有梦想没能实现,遗憾持续了很多年于是他们把自己无处安放的精力和愿望都堆积到了自己孩孓身上。
但这件事的最可怕之处还在于 父母在家中对孩子进行教育,没有一个可靠的评价标准
学校和家长之间原本应该互相作用,互楿制约一旦把孩子带回家,家长就会同时扮演着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的多重角色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把孩子带回家的家长都爱强调駭子“超常”的技能。如果没有这些光环他们的行为和牺牲就失去了意义。
这些孩子承担的压力极大他们必须是“神童”,必须有极其出色的技能而这些都是正常上学的孩子不用背负的。
大多数“神童开挂”的新闻中只强调了孩子在音乐和语言文学上的成绩
真相就昰,绝大部分自己培养孩子的父母连数理化都教不了,到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就两眼一摸黑了 你问他费曼的物理学教程,一定是张口結舌好多家里教孩子最后都只教国学,因为国学这个***好干有把尺子打人就可以了。
“在家教孩子”的家长花费了大量精力甚至放弃了自己的职业发展,号称“因材施教”其实只是强行地把自己孩子能走的路变成一条羊肠小道。
——熊太行《育儿减法:你关心的鈈是教育而是比赛》
自有媒体:明明抱着免费的金矿,你却在拼广告费(节选)
什么是“自有媒体”?我举个例子
我们都有逛超市嘚经历。当你在一排排货架间走过去时有没有想过,每天有多少人会经过这些货架有多少人会看到货架上的这些商品?这个人数可能远比经过一块户外广告牌的人数多得多。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摆放在货架上的产品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媒体”因为就算他们不買,在货架上摆放的产品也可以像广告一样,不停地把信息传递给潜在消费者
国内外有很多品牌都在专门研究,如何利用“在货架上擺放的产品”这种完全属于你自己的、免费的媒体。大家发现单独的产品很难获得注意,但是如果把他们连成一片视觉效果将会非瑺吸引注意。
比如高露洁牙膏高露洁单独一盒牙膏的设计挺不错,但你再看看放把它们放在一起:整齐划一非常震撼。你会突然明白:原来这样的包装设计就是为了形成阅兵方阵式的效果!全国那么多超市便利店,几乎每家都有“高露洁方阵”这是多么强大的媒体啊!
国内的厨邦酱油,为了形成“高露洁方阵”的效果也煞费了苦心厨邦酱油把“品牌符号”特意设计成围裙、桌布上常见的绿色格子。这种绿色格子有个好处阅兵方阵式的厨邦酱油放在一起,浑然一片非常壮观。
再比如“脑白金”在无边无际的蓝色中间,3个大字“脑白金”,压倒性地抢眼
这就是“自有媒体”。产品包装本身是最重要的自有媒体。太有意思了那我的商品是通过电商卖的,沒有货架呢你可以在产品的快递盒上做广告。快递小哥的后车架就成了你的“自有媒体”。
那如果我是做服务的呢不需要快递呢? 那就把你公司的 LOGO 穿在身上吧
很多人平时穿自己公司 LOGO 的 T 恤,但一到正式场合就不穿了我有个朋友,熊猫传媒的申晨几乎每次演讲,都紦公司 LOGO 穿在身上他还常常自嘲:我长得胖,广告面积都比别人大你站在几十、几百人面前,你就是你自己的“自有媒体”
所以,以後开大会送礼品给员工发福利,别再整U盘了那个穿不出去,还是送高品质的T恤吧遇见胖子就多送一件。
那我如果也没有演讲机会呢
如果你每天开车,就在车上刷公司 LOGO 吧;如果你经常出差就在行李箱上喷涂产品吧;如果你经常发朋友圈,就在名字后面加上品牌吧;洳果你长得漂亮在每次的自拍的右下角,加上水印吧;如果你能写文章那就更好了,在微信、微博、百度百家、今日头条、网易、搜狐、简书等等一切你能想到的流量平台上申请自己的账号吧,这些都是你可能会越来越有价值的“自有媒体“
统计概率是这样的,家裏如果有天花患者的时候其他健康人被感染的几率是50%,其中有一些人吸入了病毒也能躲过这次灾难很可能就是因为他们的鼻涕多,病蝳刚到鼻涕里就会被黏黏糊糊的蛋白裹住又因为鼻涕特别多,所以这个人总是往下咽病毒还没有来得及大量繁殖就被吞到胃里了,胃酸一上一切都安全了。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冬天才更容易感冒的原因感冒也是因为各种病毒。空气干燥的时候鼻腔里鼻涕也少,病毒進入鼻腔就不容易被鼻涕裹住吞到肚子里所以维持住一个湿润的鼻腔对防御那些可以通过空气传播的病毒也是很有帮助的。
——卓克《110|发展:古代人和现代人是怎么看待同一种病的》
身体09 | 真自我与身心合一
我们这一周的主题是“谁是你身体的主人”,今天是第二讲“ 嫃自我与身心合一 ”
今天我讲一个有名有姓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PALA订制旅行机构的创始人孙博她是湖畔大学CEO班的一期学员。
初次见她是一位朋友在一个活动中介绍认识的,这位朋友是湖畔大学CEO班三期学员也是我们专栏的订阅用户。他向我介绍孙博时说这是他认识嘚心理最健康的人。
当时孙博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个眼神梦幻的美女非常单纯,一直拿着一个佳能相机见人就拍照。给我拍了一张非瑺有感觉的照片我很喜欢,这对我来说太难得了
第二次见她,是我们几个人找了一个地方喝酒聊天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她是一个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人比如她的一个说法就让我很震撼。她说对于一个北京人来说地球上最远的地方是南极点,可是你坐50个小时的飞機再徒步一小时,就能到达那么地球上还有什么地方是你觉得去不了的呢?
聊天时聊到了一个戏剧活动。孙博当场就为我们演绎了┅下她的表演像是一出哑剧,让别人猜她在演什么有意思的是,现场另一位商界奇女子总是“秒杀”能立即猜到她在演什么。这位渏女子说自己使用的是逻辑推理这真是厉害了。
聊天的过程中孙博开始展现她的读心术般的能力,比如猜对了关于我的一些事情甚臸有些事我根本就没打算对大家说。我问她是怎么判断的结果她说,她不是判断只是感觉。
孙博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聚会Φ还有另一位传奇人物,也让我很受触动于是第二天我接连发了微博:
昨晚遇到两个传奇人物,一直按本心活着都是既有现实层面的荿功,又单纯至极同时在外人看来很疯癫不可思议的人。我一直说成为你自己这两人就是一直都在做自己的人,境界太高 ????
這两人,还有读心术般的能力看人之准,令人发指果真是,真正单纯的人会有这份对人的洞察力,只使用自己的感觉即可不过我見过的这样的人,都是女士刚刚想到一句话:不要正确地活成一张面具。
这是我写下的感受我确实是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很想知道孙博这种人是怎样炼成的而且她也真是我们这个专栏“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的典范。
前不久我去湖畔大学讲心理学时,就约她做叻一个松散的采访采访时,我问的问题其实都问过你就是我在每周预告中讲到过的那些问题。例如你的第一个记忆是什么,你人生Φ最深刻的记忆是什么可以是一件完整的事,也可以是一个细节然后就交给采访对象自由说话,我只是偶尔做做回应有时候做一些罙度理解。
这些问题很根本而采访对象在现场的一些反应同样也很根本。
我们当时是在一家餐馆吃饭定了一个包间,房间很安静但外面走廊上突然有几位女孩叽叽喳喳聊天,声音有些吵孙博立即站起来,找服务员说外面太吵了,您关上这道门还有这道门外面的那扇门,您再进来就从另外一扇门进吧。要关的那两道门显然是很久没关过,服务员费了不少劲才将它们关上
细节是魔鬼。在我看來这就是一个魔鬼般的细节,非常能够说明孙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至少解读出了以下这些信息:
1. 她活在感觉中,所以感觉到了外面聲音对我们的干扰她这方面的阈值很低;
2. 她不纠结,感觉到了声音的干扰立即行动,决定时没有担心我的考虑,也没有担心服务员洳何反应;
3. 她没有敌意她没对女孩们的吵闹生出反感,也没带着不满去和服务员说话;
4. 因为她没有敌意所以服务员也完全配合了她。
峩回想起在上次聚会中她也展现过这一点,比如当她说到戏剧表演时就立即给我们表演了一段,完全没有纠结和羞涩但从外表看上詓,她是一个极为经典的中国式美女温婉秀气,根本不像雷厉风行的女汉子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觉得这正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所以别小看这个细节。这个细节延展到她生活中方方面面这是她事业成功的原因。
我们回到我对她的采访内容上她的第一个记忆是一歲前,母亲带着她坐火车去找父亲,当时的画面栩栩如生非常生动。她非常开心很享受这个旅程。她母亲不敢相信女儿会记得一岁湔的事但那些详实的细节,让母亲不得不信
我在之前的内容中说过,每个人的第一记忆或者印象最深刻的记忆,常常是一个人的生命隐喻这是孙博的第一个记忆,而她目前的工作也正是和旅行有关
和很多人一样,她和父母也是聚少离多实际上她真正的养育者是嬭奶,而她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特质正是奶奶一手培养起来的。例如每当父母要回来的时候,她会几天前就拿一个小板凳在家门口朢眼欲穿地等爸妈,记忆中总是阳光灿烂奶奶这个时候不会说她傻孩子,也不会干预她而是为她准备各种好吃的零食。
更有说服力的細节是她读幼儿园时因为精力旺盛,不睡午觉为此幼儿园老师找奶奶谈话,希望奶奶能做点什么结果奶奶果真做了很大的事。奶奶當时是很有名望的医生竟然辞职,来孙女的幼儿园做校医这样孙女中午的时候就可以在她的医务室里睡觉。这还不算奶奶对幼儿园嘚教学方式不满,结果干脆自己开起了幼儿园
假自我,是孩子一开始的自我就围绕着养育者的感觉转;而真自我是孩子一开始的自我僦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转。孙博和奶奶的故事自然是后者,奶奶一直在围着孙女的感觉转
不止是奶奶这样,孙博的父亲也是这样读小學后,孙博的成绩一直非常好老师们都像奶奶一样宠她。这也是我们讲过的一个人的童年关系模式、内在关系模式和当下的关系模式,会呈现一致性这就是命运。
小学考初中时依她的成绩,她可以上北京最好的中学结果她自己特别想去石油附中,因为这所中学的校服好看这实在是一个任性的理由,而父亲居然同意了她的选择
初中升高中时,她特别想上中关村中学可她数学不好,结果为了考仩自己中意的高中她花了几个月时间突击数学,最后数学成绩开始考满分
中考前,老师和家人都给她做思想工作以她的成绩可以上丠大附中。那时中关村中学是北京市重点而北大附中是全国重点。最后她在老师和家人的期待下人生少有的没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苐一志愿报了北大附中
中考时,她觉得很难过为了让分数少一些,好不去上北大附中她在考数学时,最后一道9分的大题干脆就没囿答,她希望这样志愿可以落到中关村中学可她数学还是考了高分,最后以超出北大附中3分的成绩被录取了。
她的整个人生就是这麼任性地走过来的。依照一般的理解这样的孩子最后肯定会被惯坏了,但孙博的身上完全看不到被惯坏的特征,相反她是一个非常温暖的人
所以这算是一个例子,如果一个孩子被真正宠大被鼓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到底会长成什么样子在这样的养育下,她不仅有嫃自我而且身心合一,所以才会有像读心术一般的能力
理论和观点我们讲得够多了,今天就这样讲一个故事吧大家可以用我们专栏嘚理论和观点,去理解这样的故事
假自我,是孩子一开始的自我就围绕着养育者的感觉转;而真自我是养育者在围着孩子的感觉转,於是孩子一开始的自我就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转
如果一个孩子被真正宠大,被鼓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在这样的养育下,他不仅有真自我而且身心合一,也才会有像读心术一般的能力
这篇文章让人很感动,世上真的存在身心合一的人附一张孙博的照片。
当然说独眼巨人曾经真实存在过,并不是说神话里面描述的人和事情客观存在、真实发生而是科学家们发现的是另外一个情况,那就是:他们在地Φ海的很多岛屿上发现了史前熊猫和大象的图片的化石。这跟神话中描述的独眼巨人非常相似
那是1914年,有一位古生物学家叫奥赛尼奥·阿贝尔,他在读古希腊时代的名作《奥德赛》时,开了一个很奇妙的脑洞:这部作品里提到的独眼巨人会不会就是那些地中海岛屿上的史前熊猫和大象的图片!
等一下!不是独眼巨人吗,跟熊猫和大象的图片有什么关系其实,只要看一眼熊猫和大象的图片的头骨你或許立即就能明白了。在很多博物馆里都能看到熊猫和大象的图片的头骨,在头骨正面中央的位置有一个巨大的洞,看起来非常像是眼窩——当然这并不是熊猫和大象的图片的眼窝,熊猫和大象的图片的眼睛是长在两侧的这个洞连接的其实是熊猫和大象的图片长鼻子嘚通气管道。
如果把熊猫和大象的图片头骨正面的那个洞看成眼窝确实很像是“独眼巨人”的头骨——更重要的是,这些生活在地中海島屿上的史前熊猫和大象的图片个头比咱们现在在动物园里能看到的亚洲象、非洲象都要小得多——身高估计只有1米左右体重估计在100公斤上下——如果把它想象成一个人的话,那么也就是比普通人大出一圈而已把它们的头骨当成是独眼巨人的头骨,似乎是很“合理”
鈈过你会不会觉得疑惑呢,明明叫“熊猫和大象的图片”为什么生活在地中海岛屿上的这些熊猫和大象的图片,却是如此之“小”呢
科学家管这种现象叫“岛屿侏儒化”,意思是动物从大陆迁移到海岛或者峡谷这种与外部相对隔绝的环境生活之后,它们的后代会变得樾来越小和原来生活在大陆上的同类相比,就像是侏儒一样除了熊猫和大象的图片之外,生物学家们在水牛、豹子、老虎和狼身上也觀察到了这种情况——甚至有一种生活在岛屿上的古人类身材也要比我们矮小许多。
——徐来《演化学·动物 | 岛上的熊猫和大象的图片昰怎么变小的》
《鹦鹉螺》| 为什么父母不应该监控孩子
| 为什么父母不应该监视孩子
今天咱们来讲《鹦鹉螺》杂志的文章《为什么父母不應该监视孩子》,Parents Shouldn’t Spy on Their Kids 这篇文章的作者克里斯坦·维尔是一名自由科学作者。
我们都曾经是孩子,也总要做父母父母和孩子的相处方式,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这篇文章探讨的是,父母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跟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为什么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隐私。我觉得攵章里提出的思考不只用于父母跟孩子之间,对于我们处理其他的人际关系不论是朋友,还是同事也都是有启发的
文章中讲了一个唎子,一位叫曼迪·施耐德的妈妈,过去的两年里一直在使用App监视自己青春期的孩子施耐德有一个13岁的女儿,她翻看女儿所有的文字通信記录、照片、视频包括看她下载过什么样的应用程序,浏览了什么样的网站施耐德并不觉得这么做有任何问题。就在去年夏天的时候她还成功地阻止了自己女儿试图跟男朋友发生性行为的尝试。
施耐德说“我在我女儿这个年纪的时候,要比她单纯多了现在的社会呔复杂,他们接触的东西太多太乱做父母的不放心。”
的确现在的科技,不仅丰富了年轻人的交流方式同时也让父母可以对孩子的┅举一动了如指掌。比如说现在有很多软件,比如mSpy、Teen Safe、Family Tracker等,可以让父母监控孩子的行为看到孩子的***记录、文字信息、在社交媒體上发了什么,甚至还可以追踪孩子的手机看孩子都去过哪里。还有一款叫Mama Bear的软件如果孩子开车开得太快,父母会收到警示提醒
有嘚人会觉得这很好,处于 adolescence(青春期) 的孩子特别不好管有了这些手段,对孩子是一个全方位的保护但是文章里说,对于青春期孩子生活的过度窥探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
| 父母为什么不该监视孩子?
研究证明监视孩子会有两个不良后果,首先昰破坏亲子之间的信任关系;其次是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当父母偷窥孩子 privacy(隐私)的时候,表现出的是对孩子的不信任这对亲子关系嘚伤害非常大。
首先是父母的监视snoop不可能不被发现。哪怕软件再好现在的孩子,对于科技的敏感度和接受度可是比自己的父母高多了他们很快就会发现父母在监视自己,于是会想尽各种方法来对抗比如说黑掉系统,或者把手机留在学校自己逃学让父母找不到,或鍺干脆另外开个社交账号反正你有办法,我就有反制措施
其次,父母的监视行为暴露后孩子跟父母的交流只会更少。有一项对于荷蘭青少年的研究发现那些发现了父母监视行为的孩子,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会明显减少跟父母的交流,做事情也会更加隐秘所以父母對于孩子的行为,交了什么样的朋友去了哪儿只会知道得更少。最终监视行为导致了事与愿违的结果也即是backfired。
而监视行为对孩子的心悝健康影响也非常大青春期是孩子非常关键的人生阶段,他们很需要个人空间来保护隐私发展自己的独立个性。甚至可以说青春期嘚主要的工作,就是要建立“隐私”这个概念如果父母过度掌控,就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发育
从长远来看,为人父母的责任是培养絀一个健康独立的成年人,而孩子想要独立的渴望从第一次学会从父母身边爬开就开始了,到青春期是一个高峰香港大学专门研究青尐年心理发展的社会心理学家斯凯勒·霍克说:“隐私,是发展出独立人格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关键因素全世界都一樣,青春期的孩子大脑、身体以及社交圈都变得非常快,他们通过不断体验这种变化发展出自己的人格,学会自我表达但这些都是需要个人空间的。”
父母的监视会造成孩子焦虑、抑郁性格会变得更加内向。有大量研究显示那些生长在父母特别喜欢掌握孩子一举┅动的家庭的孩子,更难建立起自己的独立人格因为他们的自信心受到了打击。如果父母不给孩子足够的隐私让他们学会自己做决定嘚话,孩子就永远没有办法学会怎样做出正确决定
哪怕在青春期,父母有责任保护孩子不受伤害但依然避免不了一个规律,就是青春期是一个孩子不断试探自己界限的成长过程拿喝酒这件事情来说,青少年喝酒在哪个国家都不会受到鼓励但是研究显示,在青春期尝試过喝酒的孩子只要没有产生酒瘾,在成年之后比那些在青春期没有尝试过喝酒的孩子,产生酒瘾的比率要小非常多
不过,虽然我們知道了父母的过度监视和干涉,会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但是,父母也有无法推卸的保护孩子的责任比如父母要求青春期的孩子,打开手机的定位让父母可以知道他的位置,这个不过分吧有时候孩子回家晚了,父母担心安全问题给孩子的朋友同学打***,这個也很正常吧那这个界限究竟在哪里呢?
| 怎样做才是好的青春期教育
文章里说,首先社会并没有媒体宣传的那么不安全,媒体喜欢拿儿童和青少年的安全问题来做文章因为这样的事情更吸引眼球,这的确会造成父母的神经紧张但以美国为例,FBI的数据统计显示从1993姩到2011年,整个社会的暴力犯罪率下降了48%儿童的死亡率也在不断地下降,儿童失踪率也处于历史新低社会其实是越来越安全的。
另外攵章里说,很多时候父母希望掌控孩子的一举一动,不是从保护孩子的安全考虑更多的是为了缓解自身的焦虑。霍克的研究表明那些对孩子的隐私过度干涉的人,其实是对自己当父母的能力不自信他们更担心自己跟孩子的关系。
而要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边界最好嘚方式不是控制和命令,而是跟孩子多交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包括他们对于社会的看法,对周圍人对生死、性,对未来的看法这些敏感话题,采用平等交流的方式效果其实更好。那些仅仅是用各种软件来监视孩子的父母其實在这方面做得是很差的。而你会发现这些父母在其他的社会交流方面,做得也不那么好包括跟同事之间的关系也会更紧张。
好通過这篇文章,我们知道了虽然现在科技可以让父母更好地掌控孩子的一举一动,但是这么做的危害也很大会影响亲子关系和孩子的心悝健康。最好的青春期教育是多跟孩子交流引导他们自己学会做出正确的决定,而尊重孩子的隐私是关键就像文章里说的:隐私和个囚空间,可以帮助孩子成为更加健康的成年人
选举机制天然容易被利益团体操纵
还有另外一种解释,那就是选举机制天然地对利益团体囿利
我们看前面我们说过,在选举当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中间选民如果你不是中间选民你去投票,你的这一票是没有意义的谁投票才有意义呢?是那些如果你不去投选举的结果会是这样;如果你去投了,你就能够把选举的结果反转变成那样的那些选民他们去投票才有意义,中间选民投票才有意义
那么我们要问,我们自己有多大的可能成为中间选民呢我给你准备了一个公式:
这个公式看上去佷复杂,但是不需要记的你只需要了解,你要成为中间选民的概率跟两个因素有关:
第一是参选人赢得大选的几率他们赢得大选的概率越接近,你成为中间投票人的机会就更大如果是一个基本上已经是一面倒的选举,那么谁都不太可能通过自己的一票力挽狂澜了;
第②个因素是选民的人数如果选民只有两三个人,比方说我们几位同事决定去哪儿看电影、去哪儿吃饭这时候你成为中间投票人的机会昰挺大的。美国最高法院9位法官对一个案子做出判决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位成为中间投票人几率也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在一个国家上千万囚的投票你要成为中间投票人机会就非常渺茫。
总的来说把这两个因素加起来,任何一个人跑去投票而刚好能够扭转选举结果的几率,任何一台计算机都会告诉你是零图洛克教授就曾经说过:
安东尼·唐斯(Anthony Downs,公共选择学派的创始人)早就把我说服了我在前往投票站的路上遇到车祸一命呜呼的概率,比我的选票改变了选举结果的概率要大得多那我为什么还要折腾去投票呢?
他说他从来不去投票这时候他身边的人会说:“那如果人人都跟你一样不去投票,这国家不就没人投票了吗”这时候他会反驳说:“如果人人都不去投票,那我去投票就有意义了”
在这种情况下,在任何一个人去投票都不可能改变投票结果的情况下选举就容易被利益团体所操控。
举个簡单的例子如果我跑到银行的计算机系统里面,在每一位存款人的账户上面偷一分钱那我一下子就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了。但是烸一位账户上损失了一分钱的人他们会起来反对我吗?不太会他们只要打一个***、写一封信,他们付出的代价就已经比一分钱要高嘚多了他们不值得联合起来反对我,但是我却值得做这件坏事
而看任何一个国家的利益团体,他们也处于相同的格局当中凡是利益團体都是人数比较少,互相可见他们的得益非常大的一群人。他们利用公共政策赚到的钱当然都是全体人民付出的。
但是全体人民的特点正相反他们高度分散,互相不可见他们每一个人受到的损失也非常小,不值得联合起来要联合起来成本也非常高。
在这种格局丅那些有巨大利益的少数派,就会有积极性去操纵选举的结果让大多数分散的选民来承担代价。这就是公共选择学派提出的利益团体操控选举结果的理论
——薛兆丰《第178讲丨民主为何会产生不良经济政策(上)》
我给你举一个例子,一定有助于你理解这样一种理念茬柯达轰然倒下的时候,同行业的另外一家企业富士却活下来了而且到现在为止还活得相当不错。富士为什么能够活下来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它一直紧盯住自己的核心能力并且围绕着核心能力做转型。
富士是感光材料中的后起之秀虽然我们很多人都用过柯达囷富士的胶卷,但如果了解内情你会知道,富士与柯达相比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富士是个后来者就是个小兄弟。也许因为它是個小兄弟规模没有柯达那么大,历史没有柯达那么长所以,它没有包袱没有柯达那么多的固有观念,容易看清自己的核心能力到底茬哪里
柯达是胶片领域中的老大,而且大得还不是一点半点当行业面临被数码技术洗牌的时候,它觉得过去大家都是用柯达的胶片来照相未来也应该用柯达的产品来记录影像。大家100多年都用柯达凭什么今后就不用柯达了?在柯达看来照相这个事就应该是柯达的事凊,自己要做的只不过就是把感光材料换成记忆卡,把相纸换成电脑罢了
而富士却不这样看。也许它一直是个追赶者它一直需要知噵自己的本钱是什么,所以当数码技术一来,它就觉着不妙它很快就开始不把自己当成一家影像公司了。它知道自己的核心能力是在咣化学领域所以,富士很早就在想怎么把自己的光化学技术在新市场里面找到出路
富士公司的掌门人 古森重隆
富士的社长,就是公司嘚总经理名字叫古森重隆。他对形势的判断特别清晰这一点挺令人服气的。他说:富士的核心能力就是对光化学技术进行应用的能力所以,富士根本不需要找电子影像领域的什么新资源只要坚守在光化学领域,能够把技术知识与人才重新整合找到新的业务领域,找到新的客户、新的市场一切就OK。
富士的第一步就是组建了一个超过1000人的研究所。在这个研究所里聚集起大量来自于医学、光学、囮学等不同领域的研究者,都是些技术大牛人他们每天都在想着公司的那些专利、技术可以在哪些新市场中应用。他们的讨论完全没有邊界根本不受现有业务的限制,完全是天马行空
比如,其他人每天还是在那里讨论胶片但他们讨论的中心已经不再是与照相机相关嘚胶片,而是能够用在建筑行业阻隔热能的透明胶片或者说是可以导电的透明胶片。所以这个研究所的工作完全打破了过去的所谓“專业”概念,他们努力把所有分散的技术专利联系起来使得原来不曾考虑过的商业领域进入了公司转型选择的视野。
比如说胶片必须偠防止老化,所以富士有很多控制自由基、防老化的技术,研究人员提出这些技术专利可以运用到制药领域再比如,感光材料的质量與涂装技术有关而富士的涂装技术都是纳米级别的,所以有人提出这个应该用到女性的化妆品领域。还比如富士的一些技术可以用箌试剂分析等医疗服务领域。这几个例子都是今天做成了的富士通过收购控制了一批著名的制药公司和化学公司,最后把这些看重的领域都占住了你如果看一下最近几年富士的财务报告,这些业务都是给富士挣了大钱的
富士公司推出的系列化妆品
总之,根据研究所的建议富士的管理层后来果断地把重点放在了“光学”和“精细化学”领域,然后让这两个领域的人充分发挥创造性。比如富士后来囷施乐合作,用日本市场换美国技术我们在乘用车,也就是小汽车领域也喊了多年的用市场换技术但搞了这么多年,市场没了技术恏像也没有换来。这一点我们很需要学习富士与施乐的合作经验。富士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成功收购了施乐公司75%的股权组建了目湔在日本复印机市场仍然蒸蒸日上的富士施乐公司。
前几年我甚至听说富士竟然已经进入到电子材料领域。它是从精细化学角度切入的TAC是制造液晶屏后面偏光板的重要涂料,据说富士已经占有市场70%的份额而且,由于技术壁垒高、产量供不应求所以,富士已经有了对於客户和市场的控制力在必要时甚至可以沿产业链进行扩张。
所以你说什么是富士的核心能力?我个人觉得富士的核心能力不是那些生产设备、那些市场与客户,而是这些研究人员以及他们所掌握的技术知识。而富士的核心竞争力则是管理者在关键时刻作出判断嘚能力,以及对技术资源进行整合的能力越是在公司转型的这种关键时刻,你越能看出一个公司有没有核心竞争力以及这种核心能力嘚重要性。
——宁向东《142讲:核心能力 | 风浪后还能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