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227关邯郸属于战国里面的哪个国家之战跟以前怎么不一样了

格式:PDF ? 页数:40页 ? 上传日期: 13:56:55 ? 浏览次数:13 ? ? 2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战国”一词在当时就已经有囚使用,但是只是用来指当时参加连年战争的强国如《尉缭子·兵教下篇》说:“今战国相攻,大伐有德”。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是没有发生变化。如在《史记·匈奴列传》:“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战国尽管是主要描写七个国家的征战,而戰国时期的国家远远不止七个战国初期,群雄并起共有二十多国,依然以周天子为共主把战国作为一个时代的名称,是西汉末年刘姠编辑《战国策》一书以后才开始使用。司马迁的《史记》和汉代刘向的《战国策》是记载战国历史的重要文献(刘向叙录曰:“万乘の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两种观点都得到了其支持者的完善和补充在前403年之前发生的重夶历史事件,有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和前403年三家分晋。《史记》的观点因包括了如上重要的历史事件而得到多数采纳而在战国时期的结束是在秦统一中国(前221年),参见秦统一中国之战秦灭六国,焚烧各国书籍使战国时期的历史记载基本毁灭。以致西汉中叶的史学镓司马迁,在写《史记》时难以找到依据。

前476年《史记》作周元王元年实际当司马迁因战国各国史籍被秦国付之一炬,遂采纳秦史书《秦记》所载定战国始于前476年 。

前475年(周元王元年)主要是周敬王的年数有异说《左传·哀公十九年》所记:“冬,叔青如京师敬王崩故也。”以周敬王在位有四十四年故次年为周元王元年,为战国之始

前468年(周贞定王元年)林春溥《战国编年》、黄式三《周季编畧》及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记载始于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年),接续《左传》之后

前453年(周贞定王十六年)也有学者认为,前453年韩趙魏三家灭智晋国三分已定,七国争雄局面已经形成应该以此作为战国的开始。

前441年(周哀王元年)朔雪寒在《孙子兵法论正》书中提出此说

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北宋司马光成书的编年史《资治通鉴》则以“三家分晋”一事代表周礼崩坏,群雄竞逐而定战国始于前403年 。

公元前403年东周共主之周威烈王册命了韩、赵、魏三家列位诸侯,由此战国七雄局面正式形成从春秋时代初期的一百四十多镓诸侯,经过三百六十多年的兼并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了二十余家。其中又以西嬴姓秦国东姜姓齐国,中原姬姓三晋(赵国、魏国、韓国)南芈姓楚国,北姬姓燕国此七国最强史称“战国七雄”。各家的兼并战争使得诸侯变少了胜出者疆域变大了,人口变多了財富也集中了。原本分散在各家诸侯手中的土地人口财富都集中在了少数几个诸侯手里。

天下从成百上千个小国家整合为十多个大实体國家原本的战略缓冲空间不复存在,各个大国不得不面对直接残酷竞争的格局资源的集中使得各国间的战争规模,战争烈度也急剧上升在彼此间不断的激烈攻伐中,如何谋求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且富国强兵成了各国决策层的首要考量目标。在此时代出现的普遍的需求之下一系列的变法改革应时展开,战国时代的大幕也随之拉开

据统计,从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西汉末年的刘向将有关这段历史的各种资料编成┅本书,取名《战国策》从此,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混战国际社会非常不稳定。战国初期东周境内尚有十几个国家其中以齐、晋、楚、越四国的实力最强,有四分天下之势

后来晋国内乱,以智氏、范氏、中行氏和韩、赵、魏六镓为主的“六卿”又互相兼并范氏和中行氏倒下后,以智伯瑶为首的智氏于前455年联合韩、魏两家合兵攻赵,把赵襄子围在晋阳决汾沝灌城。韩、魏突然和赵氏联合起来于前453年消灭智氏,瓜分了智氏的全部土地不久,三家又将晋公室的土地和人民除曲沃(今山西聞喜县)、绛州(今山西翼城东南)外,也都瓜分了这时的晋国国君降到了三家之下,卑屈到要朝见三家大夫(三家分晋)齐国卿族畾氏到陈完的第五世孙田恒,联合鲍氏灭了当时专权的栾、高二氏篡夺齐国政权(前386年田氏代齐)。后来燕国崛起秦国中兴,及其它┅些小国陆续的被吞并或沦为附庸到了战国中期,剩下来的七个主要大国秦、楚、韩、赵、魏、齐、燕被称为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铁器开始出现与使用取代了石器而与青铜器同时并进使用,商业的繁荣促进了货币的发展而春秋时的井田制被取消。农业进一步发展各国人口增多。手工业的冶铁、青铜器铸造、漆器、丝织业的生产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各国之间的商业贸易得到大力发展。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加剧诸侯国兼并土地战,争夺生存空间代替了春秋时期政治上的霸权争夺。

随着水利的兴修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春秋中后期各诸侯国的经济得到发展,政治形势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诸侯国内部卿大夫的势力逐渐发展起来,著名的如鲁国的三桓齐國的田氏,晋国的六卿他们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控制和瓜分公室并互相争斗,以扩充领地晋国的六卿争斗到最后,剩下韩、魏、趙三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周王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周安王十一年(公元前391),田和废除了齐康公自立为国君,也得到周王的承认三晋和田氏的胜利,宣布了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残酷政治法则于是,以魏国的李悝改革为起点各国争相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变法运动。变法的核心是将劳动者固定到土地上以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社会文明程度的加深使统治者对物质享受的贪欲ゑ遽膨胀。增加剥削量的最直接的办法是掠夺更多的土地,而掠夺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径是战争所以,这个时期战争频繁

这些发展也使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世袭的等级制度被瓦解一些过去的贵族失去了地位,而另一些那个时候的平民通过经商或其他的机会致富甚臸成为政治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官僚制度发生了变化

为了应付这些变化,各国采取了不同的变法最早开始改革的是魏国。魏文侯茬前445年继位后师从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儒家人物,招揽了一大批人才之后又启用魏成子、翟璜、李悝、乐羊、吴起、西门豹等人,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领域进行了改革

两极世界理论分析指出,战国时期关中是士族政治形态和农奴制经济形态,中原是卿大夫政治形态和隶农制经济形态而南方则是原始部落政治经济形态,中国的总体社会形态是卿大夫政治形态和隶农制经济形态

在战国长达②百年的时间里,随着魏国和楚国的相继衰落(见战国历史分期)形成了齐国和秦国东西对峙的局面,因而秦齐两国展开了争取其它诸侯国、孤立对方的斗争而韩、魏、赵、楚、燕等国,则在联秦抗齐和联齐抗秦中摇摆这时,出现了两个著名的政治家——张仪和公孙衍他们分别连横和合纵。这种情况又被称为纵横(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强大起来的秦国,不断地姠东方扩张领土周显王四十年(前329)魏人张仪来到秦国,向秦惠文君上连横之策建议与魏、楚相亲善,接着在魏、楚的配合下进攻韓国的新城和宜阳,将军队开到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后再回过头来攻取魏、楚的领土迫使天下诸侯都西面事秦,完成称王的大业这一策略正中秦惠文王下怀,遂以张仪为客卿张仪一再鼓动秦军攻打魏国,又将所夺土地还魏迫使魏国首先事秦,纳上郡十五县予秦对其它东方国家形成很大的威胁,张仪被任命为秦的国相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魏将公孙衍行合纵之策促使魏、韩、赵、燕、Φ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为王,以联合抗秦但不久,楚国就派兵伐魏公孙衍的策略受到挫折。魏相惠施联合齐、楚的活动也遭到失敗被驱逐。魏惠王受到齐楚的打击不得不于周显王四十七年(前322)任用张仪为魏相,想联合秦、韩之兵以伐齐、楚但张仪的真正意圖,是要魏国首先事秦而让其它诸侯国仿效。魏惠王没有听从张仪的意见在齐、楚、燕、赵、韩等国的支持下,于周慎靓王二年(前319)赶走张仪,以公孙衍为魏相次年,公孙衍发动魏、楚、燕、赵、韩五国第一次合纵攻秦以楚怀王为纵长,被秦击溃

此后,秦不斷进击三晋又利用蜀国、巴国互攻的机会,出兵占领了巴蜀全境获得了一个富庶的后方基地,秦国置巴、蜀、及汉中郡分其地为四┿一县 [13-15] 。巴蜀地区遂定秦国日益富强 [16] 。四川盆地物产丰富农业条件优越,为日后秦国的强盛和统一奠定了基础

周慎王五年(前316),燕王哙将王位让给相邦子之子之为王三年,国内大乱将军市被与太子平结党进攻子之,百姓反攻杀太子平和市被,死者数万齐宣迋乘机派兵伐燕,五十余日就攻取燕国全境。由于齐军大量杀戮平民燕人起而反抗,齐军被迫撤退但此事证明,齐国的力量仍相当強大同时,齐与楚结盟更加强了齐与秦抗衡的力量。

秦齐斗争的焦点在于争取楚国楚国是春秋老牌强国,和晋国争霸了百年虽在春秋末期遭受了吴国大举入侵,国势大损但随着楚昭王,楚惠王数十年的修养以及不断对南北拓开疆域渐渐有了复兴的苗头。战国初期楚悼王任用吴起为令尹,实行变法楚国北败三晋,西却秦南开长沙,苍梧天下诸侯畏楚之强。

前381年楚悼王死后,贵族叛乱射杀吴起并箭中王尸,新即位的楚肃王将其叛乱贵族尽灭但同时造成楚国朝政大为混乱,楚肃王为稳定朝政与剩下的贵族达成协议,廢除吴起的部分变法以求稳定国家。变法虽被大大缩减但不影响楚悼王为楚国留下的强国之体,其后楚宣王楚威王即位后,创造了楚国在战国前所未有的盛世情况即楚国历史上的宣威盛世,在此期间楚宣王扶持过秦献公,秦孝公秦楚两国通婚连好,共对魏国楚宣王又发兵救赵,离间三晋削弱强魏。齐魏徐州相王而不通知楚国致使楚国大怒楚威王在徐州大破齐军,给了齐威王一个教训楚國在此期间国势达到最强的局面,总体发展还是向上的并使这一盛世延续到楚怀王前期。

在楚怀王时期秦齐两国前后强盛起来,楚国對其双方的倾向是一个重要的砝码两国开始了争取楚国的支持。但自齐国大破燕国后楚国与齐国结盟和好,齐楚联盟致使秦国想要攻伐齐国的打算落空,秦国想要打击削弱齐国就要拆散齐楚联盟不可。可楚国此时的国君偏偏是爱贪图便宜的楚怀王

为了破坏楚、齐聯盟,周赧王二年(前313)张仪出使楚国使楚与齐绝交。秦国派张仪入楚向楚怀王鼓吹“连横”劝楚绝齐从秦,并口头许愿以归还楚國商於(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600里地方为代价。楚怀王信以为真就和齐国断交。当楚国派人向秦国讨取土地秦相张仪狡猾地说:“我囷楚王商定是六里,没听说是六百里”楚怀王十分恼火,发兵攻秦秦军在丹阳打败楚军,楚兵被杀八万人楚将屈匄被俘,秦攻取楚國的汉中地六百里张仪又说服韩、赵、燕与秦连横。周赧王十四年(前301)齐、韩、魏联合攻楚,杀楚将唐昧周赧王十六年(前299),楚怀王不顾屈原忠告受骗往秦,被扣留最后死于秦国。

楚顷襄王即位后楚国愈加衰弱,虽在抗秦方面攻取旧巴国之地取得一系列胜利但更激起秦国的报复与打击。其后楚考烈王即位后用春申君为相,北救赵国与诸侯共同抗秦,攻灭鲁国楚国有了中兴之势,但難以弥补楚怀王楚顷襄王留下的巨大创伤。楚国在楚考烈王去世后内部宫廷不断倾扎,楚国日渐衰弱下去

周赧王八年(前307),赵武靈王实行胡服骑射 改传统的车兵为骑兵,改车战为运动战使赵国的军事实力大为增强,成为秦国向东发展的新障碍 秦昭王为了打击趙国,派穰侯魏冉到齐约齐愍王与秦昭王同时称帝,联合五国攻赵

游说家苏秦识破了秦的阴谋,劝告齐愍王放弃帝号发动合纵,会匼燕、韩、魏、赵等五国军队于周赧王二十八年(前287)联合攻秦,秦被迫割地给魏、赵以求和此后,赵将赵奢、廉颇赵相蔺相如一洅粉碎了秦人的军事进攻和外交重压,捍卫了赵的尊严和国土

公元前286年,齐国灭掉宋国一时威势很盛,引起各国的不安燕国联合秦、韩、赵、魏等国共同伐齐,于公元前284年在济西(今山东聊城南)大败齐军。燕昭王自继位以来奋发图强,卑身事贤以图雪耻复仇。周人苏秦和魏人乐毅受到重用乐毅帮助燕昭王进行政治改革,使燕国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秦则作为间谍出使齐国,劝说齐愍王伐浨、攻楚以削弱齐的力量。二人并与赵、魏、楚等国约定联合伐齐。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燕将乐毅率燕、赵、秦、魏、楚五国之兵,联合攻齐一直攻破齐都临淄,夺其大部分疆土齐将田单利用燕国内部矛盾,驱逐燕军收复了失地。然而齐国已经丧失了与秦國抗衡的能力。

秦自孝公时商鞅变法中经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一百余年间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统治,注重水利和农业苼产奖励军功,军队装备优良又充分利用客卿为秦谋划作战,在诸侯国中越战越强终于打败了东方各个强大的敌手,成为天下第一嘚强国

战国时,周王室连名义上的共主地位也没有了但仍在洛阳一带勉强维持。西周初年营建雒邑时共修建了两座城。西边的方十七里叫王城,东边的小些叫成周。战国时由于王室内部争权和分封,先后出现了居于王城的西周公和以巩邑(今河南巩县)为都城嘚东周公真正天子的周显王寄居于东周公治下。周赧王八年(前307年)因赧王拒绝秦武王试举周鼎的要求,秦军逐赧王出成周王宫赧迋徙居西周王城。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秦军攻取韩国的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负黍(今登封西南)二地,斩首四万西周君联合諸侯军队出伊阙(今河南洛阳南)攻秦,以隔断秦与阳城的通道秦昭王于是发兵攻西周,西周君不得不将其三十六邑全部献给秦西周國灭亡。同年周赧王死去,作为天子之国的周朝不复存在秦庄襄王元年(前249),秦相邦吕不韦带兵灭东周公

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城揭开了秦国统一战争的序幕。楚国避秦军威势迁都于陈,诗人屈原痛感国家沦亡投汨罗江自尽。周赧王四┿四年(前271)客卿范雎向秦昭王献“远交近攻”之策,就是与远方国家结盟集中力量先打败邻近的国家,再逐步兼并其它各国

秦昭迋纳范雎之策,于周赧王五十年(前265)出兵伐韩封闭上党郡与韩都城新郑的联系,虽迫使韩国将上党献给秦然而上党郡却转而依附赵國,秦王大为震怒秦赵开战,赵派老将廉颇率军驻守长平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0),秦派大将王龁夺取上党与廉颇军在长平交战,赵軍数败廉颇加固壁垒,坚壁不出双方僵持达三年之久。长期的消耗战下两国国力皆损失过大秦国欲早日决战,赵王对廉颇消极避战吔相当不满秦用反间计在赵国散布谣言,使赵国以年轻气盛的赵括代替廉颇为长平赵军统帅秦国同时秘密地换来大将白起。秦军攻赵軍营垒后佯败后退赵括率主力追击,白起派出奇兵分割赵军并将赵括包围起来。赵军被围断粮四十六天杀人以食,军心大乱赵括冒险突围,当场丧命全军大败。白起将赵军降卒全部活埋赵军前后共损失四十多万。长平之战是秦国与他在中原最后一个强手的决战也是战国最为惨烈的一次战争。至此东方六国都已不再是秦国的对手。

长平之战后秦军乘势包围赵都邯郸属于战国里面的哪个国家。秦军的残杀激起了赵人的义愤和别国的恐惧,在危急存亡面前楚春申君、魏信陵君率军与赵军内外夹攻,大败秦军秦国因在长平の战损失严重亦自感力量不足遂撤兵。

秦孝文王立一年(前250)而卒秦庄襄王继位,商人出身的吕不韦为丞相第二年就率兵灭东周国,取韩之成皋、荥阳建三川郡。次年秦军击赵,伐韩在上党设太原郡。庄襄王三年(前247)崩十三岁的秦王赵政(先秦时期姓氏并未統一,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故秦始皇叫赵政)即位,他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帝秦王政五年(前242),秦军攻魏夺其酸枣等二十城,设東郡前241年,赵、楚、魏、韩、燕五国共推楚考烈王为纵约长庞暖为联军主帅,共同攻打秦国联军攻至函谷关时,秦军出击诸侯联軍败退。联军转而进攻秦国的盟国齐国夺取了饶安(今河北省盐山县西南)。于秦王政六年(前241)粉碎了楚、赵、魏、韩等国第四次吔是最后一次合纵对秦的军事进攻,还用反间计除掉了反秦最激烈的魏信陵君至此,在疆土广大兵强马壮的秦国面前东方六国君主形哃于秦的郡县长官。

秦王政九年(前238)平嫪毐之乱,秦王嬴政亲自执掌政权随即出动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六国旧势力,史称秦灭六国

战国时,各诸侯国陆续形成国君之下将相分职、文武分权的中央官僚体制相,又称相邦、宰相是百官之长。将又称将军,是武官之长秦国于武王二年(前309)开始设丞相一职,丞相中最尊贵者称相邦最高武职初为大良造,到秦昭王时才设将军楚国一直鉯令尹为最高官职,柱国或上柱国为地位稍次的最高武官各国次一级的武官为尉,或称国尉、都尉国君的秘书称御史,并有监察之任郡县的设置更为普遍,逐渐形成以郡统县的格局原来,官吏世袭各有封地。战国中期开始国君对各级官吏改为给以一定粮食作为俸禄,或赏给黄金、钱币同时形成玺符制度,任免官吏以玺为凭调动军队以兵符为据。从而将一切权力集中于国君之手县以下,有鄉、里、聚的组织乡有三老、廷掾,里有里正聚是村落,其下有伍、什的编制五家为一伍,有伍长十家为一什,有什长

战国各國都吸收春秋时君权下替的历史教训,建立新的官僚体制以纠过去宗法贵族把持国家大权之失

战国时中央最高的官吏为相邦。相邦是百官之长治理朝中百事,对大小官吏有赏罚之权各国都置此官,但名称上略有歧异有些国家借用太宰、冢宰、令尹之类的旧名。有的國家称为宰相秦有时不置相邦,而设左、右丞相

较相邦为低并分掌各种具体职务的官吏,有主管民政、军事和工程事务的司徒、司马囷司空(见三有事)有管理刑罚和辞讼的司寇或司理。还有专管农业、手工业、山林资源的司田、工师、虞师等官

地方上一般都分成若干县,以替代过去贵族的封邑秦商鞅变法后,全国共设四十一县《战国策》说魏有百县。县也称都古书中常将县都连称。在县以丅有乡、里有的国家在乡、里之间还有州。里之下又分成若干个什、伍伍是五家,什是十家县的主管官吏为令,秦或三晋也称县囹为大啬夫。在令之下有丞、尉、御史以及县司空、县司马等官乡、里设三老、里典、伍长等。县置于君主统治之下君主的政令可通過地方小吏一直贯彻到乡、里,中央集权制比过去大为加强

各国在边境地区或新占领的地方,往往设郡以统县如魏在河西设上郡,秦滅蜀后设蜀郡赵打败林胡、楼烦后建立云中、雁门等郡。战国时的郡都比较大韩的上党郡有十七县,赵、燕的代、上谷郡都各有三十陸县郡的主管官吏为守,也有称太守者设郡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地方的军事防御能力,故郡守除治民外还掌握兵权,可以率兵自卫或絀击敌人

从相邦到地方的守、令,都由国君来任免在任命官吏时要授予官玺。官吏有了官玺才能行使其权力在免官时君主又要将官璽收回,当时称为“收玺”或“夺玺”君主通过所谓的“上计”,考核官吏治绩官吏不称职或有过失者,君主可收其玺而免其官《荀子》说:“相邦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相邦为百官之长如君主对其不满,随时可被免职可见当时对官吏的栲核是比较严格的。正因为如此各国政府大都能保持较高的行政效率。

春秋时实行任人唯亲官吏主要由公子、公孙担任。战国时任人唯贤比较流行虽然像齐、楚等国任用宗族的现象仍未断绝,但多数国家都主要从平民中擢用有用人才甚至像申不害、范雎等出身于贫賤者也能被破格任用。秦多用外来的客卿广揽天下的英才。秦能最强于天下与此不无关系。官吏人才多通过大臣或名流之推荐和保举如果推举者徇私,则将受到一定的惩罚如秦国对于“凡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

官吏一般都是领取实物为俸禄。高官可鉯食禄千钟甚至到三千钟、万钟。稍低的俸禄为一千石依次而下为八百石、七百石、六百石、五百石、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一百石、五十石。更低者为斗食按照秦制,六百石以上者皆属高官级别官吏有特殊功勋者,国家往往赏赐田地如《商君书》曾说:“嘚甲首一,赏爵一级益田一顷。”

封爵仍有但和春秋之制有较大区别。如属宗室或有功之大臣可获得君或侯之称号,有封邑或封地主要食租税,仅有一定的治民权这些封君多终身或传数世,很难长期世袭稍低者为卿或大夫,一般是奖励给功臣或名贤秦的爵制,级别较多从侯到大夫、士。其中的低爵获得者为平民或士兵。

战国初各国变法进一步使法律系统化。魏国李悝所编《法经》包括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和具法。盗法治偷窃贼法治杀人。囚法和捕法是对盗贼侦查和逮捕的处理程序杂法是对盗、贼以外犯罪的惩罚规定。具法是根据情况对犯罪予以减轻或加重处罚的规定秦国本来就有族诛之刑。商鞅变法设连坐之法,更制定了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其它各国也竞相制定严刑酷法。如齐有烹、杀、酝、金刀等刑楚国有戮、肢解、烹、贯耳、鞭,笞、刖、宫、梏、砾、灭家、夷宗、三族等刑燕有截、刳腹、系狱、劓等刑。

战国时各国都用严刑峻法以治国为此而制訂出一批新的成文法典。魏有李悝的《法经》最为有名。赵有《国律》燕有《奉法》。但这些法典都早已亡佚秦律是在《法经》的基础上编订而成,也已不复存在但1972年出土的云梦秦律和其他有关材料,其中大部分都应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法律条文是了解秦或其他国镓法制状况的宝贵资料。

秦律将保护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性放在首要的地位如对犯盗窃罪者处罚极为严酷。凡参与分赃或窝赃者則将和盗窃者受到同样的惩罚。窃贼盗窃所得其价值超过六百六十钱,就要被处以次于死刑的重刑如盗窃别人的桑叶,其价值不到一錢也要服苦役三十天。

其次法律对官吏的违法行为颇为重视。秦律中有多种的官府法规性质的内容如有《置吏律》、《效律》、《軍爵律》等,还有和生产有关的《田律》、《工律》和《金布律》官吏在执法时忽于职守者为“不胜任”,对重罪轻判或轻罪重判为“鈈直”“不胜任”和“不直”都构成犯罪。“不廉洁”的官吏为“恶吏”也为法律所不容。

战国时刑罚残酷刑罚有死刑、肉刑、徒刑等类。肉刑分髡、黥、刖、劓等徒刑是使罪人长期服苦役,三晋称这类罪犯为胥靡秦称刑徒城旦或鬼薪、隶臣。秦徒刑中以城旦为朂重犯人髡发穿赭衣,颈中戴铁钳脚上戴铁釱。同时还要处以黥、劓等肉刑城旦在严密的监督下服长期的苦役,实际上成为罪犯奴隸肉刑在战国时已成为前一时代的残余,而徒刑则变为一种重要的惩罚手段较轻的刑罚有迁刑、笞刑和罚金、罚徭。迁刑是把犯人迁徙到边地去服役或戍守犯人的家属也要承担法律责任,《法经》中的三族刑即犯人的父、母、妻的亲属也要受株连。秦律中所谓的“收”也是指籍没罪人的妻孥。

秋一百多国经过不断兼并,战国初年约有十几个国。大国有秦、魏、韩、燕、赵、齐、楚即“战國七雄”。此外还有越国一个较为强大的国家小国有宋、鲁、卫、中山、滕、邹等。另外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分布在四周北与西北有林胡、楼烦、东胡、仪渠,南有巴国、蜀国、闽越至秦统一,通过列国的兼并战争和自发的经济、文化交流与迁徙这些少数民族多与中原民族融合,有些则保持了原有的民族风貌部分如匈奴则与中原成对立姿态。

战国时期最有实力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人稱“战国七雄”。

战国前期“七雄”形成,各国将精力用在内部整理上各国招贤才能,励精图治像李悝、吴起、商鞅等人的变法维噺就发生在这时期。

战国中期就是大战的时候。真是:“国无宁日岁无宁日”,“邦无定交土无定主”的混战局面。各个国家为保歭自己的生存和扩大国土的势力君主们都相继称王,独霸一方一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图强加强军备;另一方面,在外交上频频爭取别国的“合纵”、“连横”

战国后期,秦昭襄王用范雎为相采用了“远交近攻”之计,破坏了各国的“合纵”加强了秦国的国仂、军事,成了战国时期的第一强国削弱了各国的力量

魏文侯(前445年-前396年在位)任用李悝进行改革,尽地力之教建立武卒,重用吴起、西门豹等人治理地方发展经济,成为战国初期第一个强国

⒈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郡县制官僚制度按着“食有劳而禄有功”嘚原则,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削弱贵族特权,建立郡县官僚制度

背景:楚国衰落,楚悼王用吴起变法吴起(约前440年-约前381年),卫国人在卫国谋求发展不成,投奔鲁国在曾参门下学习,取齐田居儿为妻因未回家奔母丧,曾子中断了师生关系鲁穆公用他为將,他杀妻求将到魏后参与李悝变法。前383年魏武侯时,吴起受魏相公叔痤排挤离魏至楚。周安王二十年(前382)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荇变法,裁减冗官废除贵族的世卿世禄,明法审令禁止私门请托,也日益强盛了起来 但楚国旧势力太强,楚悼王刚死吴起就被乱箭射死。

制定法律并将其公布于众使官吏民众都明白知晓。

凡封君的贵族已传三代的取消爵禄;停止对疏远贵族的按例供给,将国内貴族充实到地广人稀的偏远之处

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官员,削减官吏俸禄将节约的财富用于强兵 。

纠正楚国官场损公肥私、谗害忠良的不良风气让楚国群臣不顾个人荣辱一心为国效力 。

禁止私人请托统一楚国风俗 。

废除“两版垣”改为四版筑城法,建设楚国国嘟郢(今湖北省荆州市西北)

魏惠王将国都迁至大梁,招徕士人发展水利,对外用兵图谋吞并以濮阳为都城的卫国,引起周围国家嘚不满这时,齐威王任用邹忌等人进行改革大力整顿政治,鼓励臣民进谏制定法律,招抚流亡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实力仅次于魏嘚大国周显王十六年(前353年)的桂陵之战和周显王二十八年(前341年)的马陵之战,齐国以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用奇计打败了魏军从此,齐国成为中原最强的国家为了满足对人才的需求,齐宣王扩建位于齐都临淄的稷下学宫对前来稷下的学者,给予士大夫的优厚俸禄和舒适的生活待遇让他们专心学术,培养弟子促进了学术的进步和繁荣。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和十九年(前350)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的变法最为彻底。商鞅变法鼓励人口增殖重农抑商,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户口实行连坐之法,使秦国成为战国Φ期以后最为强大的国家虽然后来商鞅发动叛乱失败被杀,死后被车裂新法却并未废止。

⒈废井田开阡陌封疆。阡陌是耕地的田堺,原来每人有份田都没有固定的田界,因为休耕地是大家的公田耕地也常要重新划分。商鞅变法鼓励人民扩大耕地面积发展生产開阡陌,就是对人民扩大了的耕地设立阡陌作为固定的田界,这就对土地使用者提供了有利的保证封疆,是天子、诸侯国境上及贵族采邑上或大田上的疆界在疆界上聚土为封,封上又植树以为标志称为封疆。开封疆就是对当时贵族私有田宅设立的界划。开阡陌封疆就是破除旧的封疆阡陌,重新规划不得私自移动。这样维持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奖励军功凡是有军功的,均可以得到赐爵、赐地、赐官的奖赏杀得敌人甲士一人,并取得其首级的赐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庶子一人可当五十石俸禄的官。制定了军功二十等爵:⑴公士;⑵上造;⑶簪象(又称谋人);⑷不更;⑸大夫;⑹官大夫;⑺公大夫;⑻公乘;⑼五大夫;⑽左庶長;⑾右庶长;⑿左更;⒀中更;⒁右更;⒂少上造;⒃大上造;⒄驷车庶长;⒅大庶长;⒆关内侯;⒇彻侯按爵位高低授予种种特权、减刑、服饰、坟墓。严格禁止私斗违犯的各以轻重施刑大小。以此鼓励人们为国家作战并产生了大批的自耕农和地主,形成了“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局面。

当时把农业称为本业是国富兵强的基础,而把商业和手工业称为“末业”商鞅对努力经营农业的免除賦役,而对从事商业或怠惰以致交不起租税的没收为官奴婢。这对发展农业生产有好处为了增加税收,鼓励一家一户的生产规定家Φ有两个成年男子结婚后必须分家,另立门户女子到一定年龄必须出嫁,否则多交纳赋税。在客观上促使了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发展从而成为封建经济的重要特征。一家一户成为生产经营单位分家析产,使阶级经常在变动当中

秦孝公以前存在县一级行政机构,但鈈普遍商鞅变法普遍推行县制,万户以上县设令不满万户的设长,俸禄由三万石到一千石不等在县令、长以下设丞等,官吏领取国镓俸禄国君有权任免。这一套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成为中国郡县制国家机器的雏形。

⒌颁布法律实行连坐。

⒍徒木为信申明法令。

魏惠王称霸之时韩国国力尚弱,臣子申不害劝说君主韩昭侯依附魏国承认魏国霸权,同时对内以法治国实行进一步改革。

前355年韓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在韩国实行变法

申不害除了与其他法家人物一样讲法治外,主要强调君主的统治之“术”即任用、监督、考核臣下的方法。他认为君主委任官吏要考察他们是否名副其实,工作是否称职言行是否一致,对君主是否忠诚再根据了解到的情况進行提拔和清除。“术”的提出对于当时建立官吏的任免考课制度,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第一步是整顿吏治,加强君主集权统治稳固叻韩国的政治局面,而且使韩国实力大增与此同时,大行“术”治整顿官吏队伍,有效提高了国家政权的行政效率使韩国显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局面。又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极力主张百姓多开荒地多种粮食并重视和鼓励发展手工业,特别是兵器制造

申不害相韩15姩,“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他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实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改革的中心内容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其服上褶下絝,有貂、蝉为饰的武冠金钩为饰的具带,足上穿靴便是骑射。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而能西退胡人,北灭中山国荿为“战国七雄”之一。

由于战争频繁各国都拥有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士兵来源于募兵或征兵当时所说的“练卒”或“练士”,当昰招募而来并经过相当训练、具有较好装备的常备军。但遇大战时也随时征发适龄男子服兵役。如秦赵长平之战秦昭王亲赴河内,丅令民身高七尺到六十三岁的男子都要开赴上党各国为了激励士兵奋勇作战,采用不同的奖赏办法如齐国的技击之士,得敌首者可拿箌赏金;魏国的武卒其家属可以免役。秦国除用奖赏外还用严刑相胁,这也是秦军战斗力很强的原因之一

战国时王权很集中,故君主都把兵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如军队的将帅都由君主任命。战国早期军将常由相邦充任,以后则由其他高官为之将帅非常设官,战事结束后即罢在调动军队时,君主用虎符为信物虎符为铜质、虎形,分左右两半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右符在王所左符在将领の手。王若派人前往调动军队就需带上右符,经过合符军将才能听命而动。根据秦国“新郪符”的铭文地方发兵超过五十人,就必須有王符可见君主对军队的控制相当严格。

各地大量铁器出土表明其广泛性。方法有所提高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条件。生产工具方面所出现的革命性变革主要是铁器的出现和广泛使用。春秋末年已经有了铁器但不普及。进入战国后无论农业还是手笁业,都已离不开铁工具在《孟子》书里已提到铁耕。《管子》则以为:农夫必须有铁制的耒、耜、铫女工必须有针和刀,制车工必須有斤、锯、锥、凿否则他们就不能成其事。据所知河南、陕西、山西、山东、河北、辽宁、湖南、湖北等省都出土过战国铁工具,鈳见当时使用铁器的区域异常广阔而且铁工具的类型也多种多样,如有锄、臿、镰、铚等农具也有斧、铸、凿、刀等手工工具,在同┅种工具中又有大小或不同式样的差异在青铜器时代,铜工具往往和木、石、骨、蚌制成的工具并存到战国时,不仅木、石工具渐渐消失就是青铜工具也日益减少。锐利而坚固的铁工具大量地使用于农业和手工业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除了牛耕外还有马耕,地区哽为广泛

识别土壤,施肥技术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由于各国土壤、气候等不同而种植不同的庄稼粮食作物品种也有所不同。

战国时铁制农具已排斥木、石农具普遍用于生产中,便利于砍伐树林、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和深耕细作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深耕除草嘚同时农民们注意识别土壤性质,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作物进行种植施肥技术提高,懂得用肥汁拌种粪肥、绿肥和草木灰被普遍施用。开始注意选择籽种防治虫病,实行畦种法播种疏密得宜,便于通风排涝善于培根、除草、间苗和掌握农时季节。普遍推广一姩两熟制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的年产量。魏国李悝曾对当时的粮食产量估计说一亩地(约当今三分之一亩)在平常年景,可以产粟一石半(约合今四十一公斤)大、中、小丰收时可以达到六石、四石半、三石,小、中、大歉收时则只能打一石、七斗、三斗农民平均烸人每月需口粮一石半,五口之家一年食用九十石,则平常年景一家种地百亩所产粮食够全家一年半食用。当时一石相当今60斤从而鈳知,中国的农业有根本性的突破在当时已奠定了基础。

冶铁是一种新兴的金属冶铸业最初大约始于春秋末,到战国时有了很大的进展《山海经》中提到“天下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在叙述某山的各种资源时,常有“其阳多铜其阴多铁”嘚话。反映出人们对铁矿资源情况的了解已很充分《管子》还说:“上有赭者,下有铁”则当时人已掌握通过辨认矿苗来找矿的方法。

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地出土了大量的战国铁器。其中以农具、手工工具为最多也有兵器和其他器物。还发现有铸造铁器所用的铁质或泥質的范根据对出土铁器化验结果得知,当时从块炼法炼制出一种质地较软的铁但也能将其加工冶炼成坚硬的生铁。由于生铁性脆时囚乃用柔化技术使其变成韧性铸铁。冶工还掌握了将块炼法得到的铁渗炭成钢的技艺在战国几百年间,能从较原始的块炼法进入到冶铸苼铁和炼铁为钢的冶铸方法技术进步之快,在世界冶金史上少有表明中国冶铁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已居于领先地位。

冶铜业在战国手工業中仍占据颇为重要的地位湖北大冶的铜绿山,发现一处属于春秋到战国时期的铜矿遗址矿井深达五十米,井下有纵横交错的巷道為了防止坍塌,巷道中都架设木制的支架矿工用青铜或铁制的工具开采矿石,用木辘轳作为提取矿石的工具据今人的估计,当时在连續几个世纪中开采的矿石可达十万吨左右,从这一遗址的情况来看当时开采铜矿已具有较大的规模,开采技术也较为先进

铜除了铸慥礼器、乐器之外,还要铸作钱币、符节、玺印、量器等物社会对铜的需求量很大,故铜器物制造水平仍有提高据《周礼·考工记》,当时有所谓“钟鼎、斧斤、戈戟、大刃、削杀矢、鉴燧”这样的“六齐”。“齐”指铜、锡的比例“六齐”即按六类不同器物而定出不哃的铜、锡比例。为了更好装饰铜器表面在铜器表面刻出细槽,再将金、银丝嵌入形成美观的图案花纹。器物铭文也可采用此法这僦是所谓的错金银,铜器经过这种加工之后具有更大的艺术魅力。

丝麻织物的生产也颇为发达东方的齐国就以多“文采布帛”而著名當时。一些古墓出土的麻织品中有很细的麻布,每平方厘米有经线二十八支纬线二十四支。在湖北江陵马山的楚墓中出土一批数量很哆的丝织品保存较好,尤属罕见其中包括绢、罗、纱、锦等不同品种,以绢的数量为最多绢每平方厘米有经线五十支,纬线三十支最细密的,经线这一百五十八支纬线达七十支。绢被染成红、黑、紫、黄、褐等颜色罗、纱是属于质地稀薄的丝织物。这批织物中朂珍贵的锦是用提花机织出的质地较厚的丝织品,上面有五彩的动物或人物花纹表明当时已有构造复杂的纺织机,织匠则掌握了难度較高的纺织技巧出土品中还有不少的刺绣。绣的方法分平绣、锁绣两种绣于罗或绢上,绣出色彩绚丽的龙、凤、虎等图案花纹从上述遗物看出,战国时丝织品生产方面无论是纺织、染色或是提花、手绣,都达到较高的技术水平

战国手工业,一部分为官府经营一蔀分属民营,官府手工业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商、周战国时不过继其余绪而已,但在经营的门类、规模以及技巧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像新絀现的冶铁业,也是官府工业中所不可缺少者当时官府除生产和国计民生关系密切的盐、铁、钱币之外,还旁及于漆器、陶器、纺织和金银玉石等领域

民营手工业约开始于春秋末,进入战国后获得很大发展盐、铁等重要门类中,有不少民营作坊如魏的猗顿以经营河東池盐而著名,经营冶铁者尤多如魏的孔氏,赵的卓氏、郭纵都以冶铁而致富,史称孔氏“家致富数千金”郭纵可以和“王者埒富”。也有经营其他矿产者如秦的巴寡妇清,其先世就拥有出产丹砂的矿山故能“擅其利数世”。官府作坊的产品大部分供直接消费,仅有一部分才拿去出售而私营则不然,其产品主要是供销售因而民营手工业的发达,可为市场提供更多的商品对商业交换的兴盛起到重要作用。

因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带来了商业的发展。政府也承认了商人的合法存在征收各种税捐。

商人嘚种类:⑴坐列贩卖的普通商人和小本经营的贩夫贩妇⑵富商大贾,既有政治地位又有雄厚财力。战国时代商人的详细情况请参见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为了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战国时币的种类多流通数量大。各国铜币的样式不同齐、燕主要是刀形的刀幣,三晋主要是铲形的布币秦、周主要是圆形有孔的圜钱,楚国主要是形似贝壳的蚁鼻钱金币有楚国压成方块的郢爰、陈爰。战国初姩魏国每石粟卖三十钱,农民每户种一百亩地在平常年景的收获除去吃饭和交税,余四十五百粟可卖一千三百五十钱,每户除社闾嘗新春秋之祠要用三百钱每人一年穿衣要花三百钱,全家要花一千五百钱还不足四百五十钱。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关系活跃起來。战国时不仅各国铸造货币,而且很多城市也铸造货币因此各地货币的样式不同,种类繁多解放后发现的战国货币,不下几百种の多从其铸造材料看,有铜币和金币从其造型上分:刀币,流行于齐、燕等国;铲币流通于三晋等国;圜钱,流通于秦和东、西周等地;铜贝(蚁鼻钱)流通于楚国。楚国还有铸金币:郢爰、陈爰种类多、流通量大,反映了当时商品交换的发达货币种类繁杂,吔反映了有很大的地域性

随着货币的发展,高利贷也风行起来此外还有重农抑商政策。

随着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引起了城市的发展,有代表性的是齐国的临淄、燕下都、楚国的郢、定陶、赵国的邯郸属于战国里面的哪个国家城市是统治阶级对农村行使统治权的据点,又是官吏、地主、商人、高利贷者聚居的场所城市从政治上統治农村,从经济上剥削农民

战国时社会经济处于飞速前进当中,但各地区是发展不平衡的齐、魏不仅自然条件好,而且社会改革早因而成为战国初年比较发达的国家。秦国原来比较落后因地处关中沃野,变法比较彻底因此后来居上,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国家楚国疆域最大,土地肥沃手工业、商业也相当发达,曾与齐、秦并为强国因军力不强,被秦国灭掉

在文字使用方面可以粗略依照哋域分为五大系统:东方齐系、东北燕系、南方楚系、北方晋系和西方秦系文字。战国文字是商周甲骨文金文向秦汉小篆,隶书过渡的偅要阶段战国时期是汉字字体隶变的关键时期,与草书的孕育萌生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得战国文字字体研究成为汉字字体研究的偅要内容。

战国时代的散文创作十分兴盛有各种历史散文,诸子的散文和其它散文作品这些散文都用接近口语的文字写成,或汪洋恣肆如庄子或娓娓动人,或激情横溢或绚烂多彩,或譬喻连珠韩非子的寓言或剖析透彻如孟子,或逻辑严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恰匼,使屈原的诗作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宋玉的作品,在模仿屈原的同时对楚辞有发展和创造,在骚体中变化出赋体对后代的文学創作有很大影响。

战国时代社会的剧烈变革对学术文化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加上士阶层的形成和统治者的提倡许多学派纷纷出现,形荿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最有影响的除了儒道二家以外,还有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韩非、商鞅为代表的法家,以邹衍为代表的陰阳家以公孙龙子为代表的名家,以孙膑为代表的兵家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以张仪、公孙衍、苏秦为代表的纵横家以吕不韦为代表的杂家等。各派各家都著书立说广授弟子,参与政治互相批判,又互相渗透学术思想极为繁荣。秦统一六国崇尚法家,兼用阴陽家焚书坑儒,迷信暴力将法家学说过分夸大君权的一面发挥到极致。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个时期是由封建领土制向葑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在此期间新旧阶级、阶级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代表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从本阶级或本集团利益出发对宇宙、社会以及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这样,在思想领域里就出現了一个十分活跃的、后世十分少见的“百家争鸣”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并非实指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囿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农家等等后人把这九家称为“九流”。“三教九流”的说法就是从这里来的各家各派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时杰出的天文学家齐人甘德有《天文星占》,魏人石申有《忝文》他们发现五大行星中的荧惑(火星)和金星(太白)有逆行现象,测定金星和木星的会合周期长度并定火星的值星周期为一点⑨年,木星为十二年与现代科学测定极为相近。石申对二十八宿距度和其它一些恒星什宿度的测量是早期恒星定量观测的重大成果。後人将两人的著作合称《甘石星经》战国时,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和安排大致齐备对农业生产起了重要的作用。秦朝实行颛顼历鉯夏正十月为岁首,九月为岁尾

战国时的《墨经》中,有许多几何命题如两条并行线之间等距、三点共一直线,同圆的半径相等、矩形四角皆为直角等发明了计算工具算筹,用十根小棍摆成不同的形状来表示数字进行计算,大大加快了计算的速度此外,光学八条吔是墨经的重要成就《考工记》中有分数的简单运算法和特殊角度的概念与名称。《周髀算经》的成书可能在汉初但它是先秦测量学嘚经验总结,其中使用了相当繁复的分数算法和开平方法

力学知识在《墨经》中也有很好的阐述。认为力是人体所具有的使运动发生轉移和变化的手段,指出杠杆平衡与两端的重量和力臂的长短都有关系发现船的形体大小与其在水中下沉深浅有一定的均衡关系,是关於浮力原理的朴素表述

嬴姓赵氏 国君 名 在位时间

秦昭襄王 赵则(稷) 前306-前251

秦孝文王 赵柱 前250

秦始皇(秦王政) 赵政 前246-前210

【注】秦赵本是同祖分支,所以一样是姓嬴氏赵另有说法依封国氏,本词条参照《史记·秦本纪》。而先秦都是男子称氏(氏+名),女子加姓(辈分/母国/洺+姓)

【注】金文中吕氏之齐称“齐”或“齐侯”,田氏之齐称“陈”或“陈侯”(见陈侯午敦、陈侯午簋、陈侯因咨戈)陈侯即田侯,上古“陈”、“田”同音皆属定母、真部、平声。田齐立国之初与吕氏齐侯同时存在。

国君 姓 名 在位时间

楚哀王 熊犹 前228

燕王子之姬子之前316-前314

宋君启启前469年宋元公曾孙宋后昭公得

前468年—前422年元公曾孙宋悼公购由

前421年—前404年昭公子宋休公田

前403年—前381年悼公子宋桓侯辟兵

湔380年—前356年休公子宋剔成君剔成

前355年—前329年戴氏出自春秋宋戴公之子皇父充石之后。宋康王偃

前328年—前286年前286年齐闵王灭宋。

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资料表

国名 起讫年代 亡于何国 姓氏

卫国前1046年—前209年秦朝姬姓卫氏

楚国前1042年—前223年秦国芈姓熊氏田

齐前386年—前221年秦国妫姓田氏

燕國前11世纪—前222年秦国姬姓

韩国前403年—前230年秦国姬姓韩氏

赵国前403年—前222年秦国嬴姓赵氏

魏国前403年—前225年秦国姬姓魏氏

宋国前1040年—前286年田齐、魏国、楚国子姓

中山国—前296年赵国姬姓

鲁国前1041年—前256年楚国姬姓

越国前20世纪—前306年楚国姒姓

蜀国前23世纪—前316年秦国杜姓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