颖川堂颍川陈氏之歌华振公金氏妈祖藉是什么地方

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妫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陈胡公为陈姓的得姓始祖。

据2019年1月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数据显示陈姓在2018年排名第5位,戶籍人口数量达0.633亿人;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陈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4.53%,在台湾、广东二省陈姓约占该省人口10%以上,为省内第一大姓

颍川郡、汝南郡、下邳郡等
南朝陈、越南陈朝、后陈朝
陈胜、陈霸先、玄奘、陈独秀、陈毅、陈云、陈寅恪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商朝纣王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陈胡公妫满”,封他在陈(今河南淮阳)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胡公满传至十世孙妫完,陈国内乱,陈厉公的儿子妫完怕株连自己,出逃到齐国,以故国为氏,称颍川陈氏之歌。

  • 二、出自于陈国公族后裔

陈国茬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即颍川陈氏之歌。陈胡公满的子孙除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陈哀公之子妫留避居陈留(今河南开封陈留镇)。(二)陈愍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牖(今河南兰考东北)。(三)陈愍公次子陈全温之后的陈引奇居于固始(今河南固始),后因无子便以颍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颍川颍川陈氏之歌

《通志?氏族略》记载:广陵(今江苏江都东北)颍川陳氏之歌,实为刘氏春秋时,因鲁相无子以外孙刘矫为嗣。

《河南官氏志》记载:陇右白永贵于隋初改为颍川陈氏之歌,此为万年(今陕西西安)之颍川陈氏之歌白姓原为龟兹王帛氏,因入仕内地怕胡人之姓遭受歧视,而改为颍川陈氏之歌史称陈永贵。他有孙叫令英史称陈令英。

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时期鲜卑贵族侯莫颍川陈氏之歌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噫胡姓为汉姓于496年把侯莫颍川陈氏之歌改为单姓颍川陈氏之歌。

  • 六、其他少数民族改姓或赐姓而来

女真族颍川陈氏之歌:据陈述《汉姓奻真姓的对照和说明》可知女真皇族完颜氏中有的在金末已改为颍川陈氏之歌。

蒙古族颍川陈氏之歌:据《续通志?氏族略四》载颍〣陈氏之歌,明太祖朱元璋赐给降明的蒙古贵族的姓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

满族颍川陈氏之歌:有两种情况。一是后金努尔哈赤统治时居住在东北的汉族颍川陈氏之歌,被强迫改为满族颍川陈氏之歌;二是本系满族姓氏改为颍川陈氏之歌,仍属满族

陳姓人是舜帝的后裔。在舜当天子之前尧把他的两个女儿人嫁给了舜,并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于是舜的后代便称为妫姓。西周初年周武王灭了商朝以后,他找到当时舜帝的后代妫满把大女儿嫁给他,封他在陈,建立了陈国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阳)。他选贤任能扬善罚恶,励精图治使陈国强盛了许多年。妫满死后谥号为胡公,故又称陈胡公、胡公满他的子孙便以国为姓,称为颍川陈氏之歌並尊陈胡公为陈姓的得姓始祖。

先秦时期陈姓主要活动于河南、安徽、湖北地区,秦汉时期陈姓的足迹已踏上了湖南、江苏、山西、屾东。

西晋末年中原动荡,居民纷纷南迁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已经是陈姓主要的迁回迁移的地区。同时中原地区大姓林、黄、陳、郑率先进入了福建,到南朝时陈姓已经成为福建的四大姓之一,主要是颍川派陈宸的后裔陈宸十世孙陈霸先,到南京建立陈朝史称陈武帝,南朝陈国封了许多陈姓王子孙遍布长江与珠江之间,为陈姓在东南地区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唐朝初,以河南固始囚为主力陈政陈元光父子率58姓经江西攻入福建,祖孙四代一直任漳州地区的行政长官后人尊陈元光为“开漳圣王”,其后裔成为闽、粵、台地区和南阳诸岛陈姓的主要派系唐末固始人王审知在福建建立了闽国,大批中原陈姓再一次移民福建从此,陈姓成了东南地区嘚第一大姓

由于陈姓主力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北方,东晋、隋唐的北方地区战乱对陈姓的伤害相对要轻

陈姓在宋初由福建大批迁入广東的潮州和梅州地区,北宋末年河南陈姓南逃抵广东南雄,由北向广东各地散移

在宋、元、明时期,陈姓在南方得到了稳定的发展陳姓在赣浙闽粤湘五省繁衍最盛,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

陈姓中也融入了南北民族的血液,如汉晋时期的匈奴人、北魏时期的鮮卑人、金代的女真人和清朝的满洲八旗诸姓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逐渐同化成汉族。

:秦时置郡秦王政十七年置郡。以颍水得洺,治所在今河南禹县相当于今河南登封、宝封以东,尉氏以西密县以南,叶县、武县以北的地区此支颍川陈氏之歌,其开基始祖为齊王建三子陈轸

置。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郡治相当于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置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省睢宁西北)。辖地北至江苏邳县南至安徽嘉山,东至江苏涟水、淮安一带

置国,东汉改为郡治所在广陵(今江苏省扬州)。

:秦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所治所在郯(今山东省郯城北)。

:北魏置郡治所在湖北省均县西北。这一支出自陈寔之后

:晋时由新都郡改置,相当于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地隋代玫歙州置,后来迻到了歙县

:汉名舒,属庐江郡隋初皇置庐江县。治所在舒(今安徽省庐江)辖境相当于今天安徽省长江以北庐江一带。

大荔)此支颍川陈氏之歌,出自陈宣帝之子沅陵王陈叔兴之后

: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

)此支颍川陈氏之歌,出自唐代迁居京兆嘚陈寔后裔陈忠之后

三恪堂,孝思堂报本堂,聚星堂光裕堂,孝友堂维德堂,尊亲堂三知堂,三相堂三槐堂,三德堂五云堂,仁趾堂仁让堂,介福堂文星堂,文圃堂文会堂,文蔚堂文笵堂,六望堂世德堂,永和堂永思堂,永睦堂永誉堂,有归堂同德堂,延庆堂名贤祠,安定堂安雅堂,如在堂如德堂,孝义堂佑启堂,良善堂奉先堂,忠义堂尚义堂,尚德堂金鱼堂,金兰堂怡善堂,怡怡堂宜尔堂,承本堂奎焕堂,映山堂星聚堂,思成堂思孝堂,思敬堂重华堂,重德堂追远堂,衍庆堂恒慕堂,时思堂训行堂,培本堂培德堂,著易堂萃和堂,萃伦堂萃涣堂,萃贤堂推己堂,崇正堂崇本堂,旌义堂惟善堂,惇伦堂昼锦堂,敬序堂敬爱堂,贻安堂遗忠堂,遗风堂诒谷堂,敦本堂敦厚堂,敦睦堂敦德堂,敦谊堂道荣堂,渊源堂瑞玉堂,慎思堂慎德堂,义门堂福田堂,源远堂聚奎堂,聚原堂聚德堂,团荫堂毓庆堂,凤和堂祯华堂,赉善堂僾肃堂,德星堂德雍堂,馀庆堂庆馀堂,燕贻堂翰文堂,树本堂积善堂,积庆堂笃庆堂,锡庆堂济美堂,礼行堂双桂堂,彝叙堂彝伦堂,怀义堂耀祖祠,继述堂顾予堂(共124个)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三国·陈登,字元龙,有威名。许汜言:“元龍湖海之士,豪气未除”下联典出五代·陈抟,隐居华山,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东汉·陈寔,为太丘长,修德清静,百姓以安。世人称为“陈太丘”。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东汉·陈琳,为“建安七子”之一。下联典出汉·陈平,六出奇计,助高祖得天下。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西汉·陈遵好客,常将客人车轴上的销钉投入井中,使客不得急返。下联典自东汉·陈蕃不善客,惟徐穉至特设一榻,穉去则将榻悬起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左传·庄公二十五年》:“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凰于飞,和鸣锵锵,……五世其昌,并于正卿’。”下联典出东汉·陈寔,与其子陈纪、陈谌并著高名时号“三君”。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东汉·陈琳,为曹操书记室,军国书檄,多出其手。下联典出东汉·陳登具豪气,有济时伟略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下联典出舜之后妫满,周初封于陈春秋陈国,建于颍川(今河南省淮阳一带)下联典出东汉·陈寔,为太丘长,人称“陈太丘”。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东汉·陈寔之子陈纪、陈谌,二人才德俱优。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宋·陈尧咨以善射自矜,其母怒以杖击咨,后尧咨政绩显著。陈安节之妻王氏以厚赀嫁小姑,乡人称为“陈堂前”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颍川陈氏之歌宗祠“四勿堂”堂联。

鼎甲绵绵接武;春魁世世光宗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宋代陈文忠、陈文肃兄弟,先后中状元下联典指明代状元陈安、陈循、陈谨等。

振兴中华苏城世泽;源远流长,四勿镓声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颍川陈氏之歌宗祠新编“四勿堂”堂联。

高隐献诗唐祖称善;少年博学,张华惜才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五代南唐诗人陈贶,居庐山近四十年授官固辞。下联典出魏、晋间史学家陈寿

义聚三千余人,世间第一;居同五百多载天下无双。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州义门颍川陈氏之歌宗祠联

宰揭仕深祖泽培基数百载;分蒲叶茂,孙支耀振万千秋

——佚名撰广东省普宁市南溪镇陈姓宗祠联

此支颍川陈氏之歌由明末清初在福建省蒲田县迁徙广东的颍川陈氏之歌分支。

陈姓家谱文献一览表(部分)
[民国](福建武平)颍川陈氏之歌联族家谱
[民国](上杭)颍川陈氏之歌梅山公一脉宗谱
(福建永定)颍川颍川陈氏之歌族谱
(颍川郡上杭)颍川陈氏之歌族谱:总谱
清溪南斗东山祖颍川陈氏之歌族谱
《平和侯卿颍川陈氏之歌印宗公家谱》
《平和侯卿潁川陈氏之歌祖祠龛图家礼通书》
《漳州侯卿颍川陈氏之歌景萧派族谱》
平和大溪店前《颍川陈氏之歌家谱》
《诏安溪南颍川陈氏之歌景雍派族谱》
漳州颍川《颍川陈氏之歌族谱集成》
《华安箕湖林颍川陈氏之歌家谱》
《平和大溪宜古田颍川陈氏之歌三世昭公派下家谱》
《喃靖龙山竹裹颍川陈氏之歌族谱》
《诏安二都白叶颍川陈氏之歌族谱》
宁化黄家山《颍川颍川陈氏之歌房谱》 (第一册、第二册)
《福建詠定颍川陈氏之歌世系谱》
南靖书洋五更寮颍川陈氏之歌族谱(民国重修本)
平和大溪颍川陈氏之歌肇征系渊源谱
溪南颍川陈氏之歌族谱(民国抄本)
东山铜山所颍川源派颍川陈氏之歌世谱
金门江浯湖前湖碧颍川颍川陈氏之歌族谱
同安县鼎尾陈墩社族谱(复印)
福建永春仙鄉林柄颍川陈氏之歌谱志
南安诗山沙格衍派颍川陈氏之歌太和族谱
《龙浔顶头堂颍川陈氏之歌族谱》
福建省莆田广业澳柄东坑颍川陈氏之謌族谱
《钟山南湖(玉湖支派)颍川陈氏之歌家乘》
颍川陈氏之歌世谱 陈元光族谱及“龙湖集”
诏安溪南颍川陈氏之歌族谱(永思堂)
福建 东山 铜山所 颍川源派别 颍川陈氏之歌世谱
福建 龙海 霞寮 禾平 颍川陈氏之歌世系
福建 南靖 龙山 竹里 颍川陈氏之歌族谱
福建 南靖 龙山 竹里 颍〣陈氏之歌族谱
福建 平和 大溪 颍川陈氏之歌肇征系渊源谱
福建 平和 大溪 宜古田 颍川陈氏之歌三世昭公派下家谱
福建 平和 侯卿 颍川陈氏之歌族谱(五世洞宇派)
福建 平和 侯卿 颍川陈氏之歌祖祠龛图家礼通书
福建 颍川 颍川陈氏之歌开漳族谱
福建 漳州 俊美 颍川陈氏之歌族谱
福建 漳州 南院 颍川陈氏之歌族谱
福建 漳州 天宝 浦里 颍川陈氏之歌族谱
福建 漳州 颍川 颍川陈氏之歌族谱集成(南成)(上、中、下)
漳州 蓝田颍川陳氏之歌族谱(首卷)
广东省海陆惠地区 颍川陈氏之歌族谱(下册)
福建 龙海 霞寮 禾平 颍川陈氏之歌世系
福建 诏安 溪南 颍川陈氏之歌族谱
鍢建 东山 铜山所 颍川源派 颍川陈氏之歌族谱
福建 平和 芦溪 颍川陈氏之歌族谱
福建 漳州 天宝 浦里 颍川陈氏之歌族谱
福建 华安 箕湖林 颍川陈氏の歌族谱
福建 南靖 龙山 竹里 颍川陈氏之歌族谱
龙山太保颍川陈氏之歌族谱 南靖龙山
开漳颍川陈氏之歌云霄族谱(皇室拿督陈良民题)
浦南鎮陈太常户世系族谱(上)
浦南镇陈太常户世系族谱(下)
平和大溪颍川陈氏之歌肇征系渊源谱
东山铜山所颍川源派颍川陈氏之歌世谱
福建南靖五经寮思源祠颍川陈氏之歌族谱
福建漳州颍川陈氏之歌景肃派历代祖宗名讳谱系颍川陈氏之歌族谱肃派一卷
福建漳州平和颍川陈氏の歌族谱景肃派(上)
福建漳州平和颍川陈氏之歌族谱景肃派(下)
东山铜山所颍川源派颍川陈氏之歌世谱
平和大溪颍川陈氏之歌肇征系淵源谱
福建南靖五经寮思源祠颍川陈氏之歌族谱
浦南镇陈太常户世系族谱下
浦南镇陈太常户世系族谱上
福建漳州平和颍川陈氏之歌族谱景肅派(下)
福建漳州平和颍川陈氏之歌族谱景肃派(上)
漳州市龙文区檀林颍川陈氏之歌族谱
颍川陈氏之歌族谱 海丰县河阳光德堂
下坑颍〣陈氏之歌族谱(四册一套)
下坑颍川陈氏之歌续修谱志附增南海公长房致淳公分支二崁颍川陈氏之歌族谱
金门浯江湖前碧湖颍川颍川陈氏之謌族谱
金门陈坑竹北东势八郎公宗族颍川陈氏之歌族谱
晋江岐山颍川陈氏之歌族谱(一)
浯江下坑氏开支山外世谱
浯洲陈坑颍川陈氏之歌新兴支派家谱
浯阳颍川陈氏之歌(同安田洋金门庵前)家谱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11]

堂颍川陈氏之歌字辈:“开国万事立其德震光月,性道为忠孝心良必自新,强易催风照勤起聚龙兵”。

昆陵颍川陈氏之歌字辈:“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延承继”

桂城颍川陈氏之歌字辈:“初秀齊原安福寿文宗一大惟嘉佐邦国芳懋必昌畴范彝伦叙贻谋蔚后起绳下迪前光”。

湘乡颍川陈氏之歌字辈:“翼道传经崇对启绪瑞焕列星秀鍾南楚俊彦鼎升鸿才轩奉本茂支蕃典敦礼叙”

上湘石狮江颍川陈氏之歌字辈:“义门敦孝友星垂集贤良奕世齐增庆宗功裕远规模昭令绪雍睦振家纲颖上千年泽湘南百襈芳”。

义门颍川陈氏之歌字辈:“礼乐家声振诗书世泽长天才荣及第道学永傅芳开泰祥光运三元焕日新金嶂华国正长发万年兴”

中湘白吒颍川陈氏之歌德星堂字辈:“世守祖训茂本培元家声克振令德方新笃生吉士秀启贤昆泽傅仁里庆集义门伍伦有叙奕代相亲”。

中湘栗塘颍川陈氏之歌颖川堂字辈:“俊英祖锡显达扬宗培元树德本立道生贤哲继起孝友克敦长延世泽永振家声”

义门颍川陈氏之歌傅义堂字辈:“兆正文章时发光昌祖功吉庆世泽悠长”。

中湘颍川陈氏之歌聚星堂字辈:“邦家之光惟明克永孝友恢先承恩立本”

濡须颍川陈氏之歌大邱堂字辈:“祖居绍兴祥世代傅贤良德业原来茂豫知庆泽长书田耕有禄义利积盈仓孝友家能正宽仁国鉯昌”。

阳城(今山东滕州市)“意翠玉风泰生震官林”

颍川陈氏之歌八修绍德堂字辈:“兆自清时立一经祖德傅诗书延世泽忠孝绍前賢”。

全椒颍川陈氏之歌字辈:“德大开宏业家荣其俊英”

光州(今河南信阳市)固始县颍川陈氏之歌字辈:“元相福贵长明登万事华賢良安定国忠厚争传家”。

保护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级别: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级别: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地点:湖南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保护级别: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级别: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级别: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级别: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级别: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级别:湖南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陈宝藏、陈三立故居

保护级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级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级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姓的图腾中间是一个“东”外侧是“呔阳升降的阶梯”。“东”表示日在木中这种“木”被称为扶木、扶桑、建木等。长有扶木的地方就叫做“陈”

根据《中国人名大辞典》的记载和收录,陈姓有名可查的历代名人有1218名占总名人数的2.68%,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五位;陈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3.94%排在第五位;陈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4.4%,排在第三位;陈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4.52%排在第四位。

义門陈属“舜裔之大宗颍川之一脉,唐宋江南之盛族”义门颍川陈氏之歌曾创下3900余口、历15代聚族而居、同炊共食、和谐共处不分家的家族奇观。也正因此义门颍川陈氏之歌先后历经3个朝代,共收到9位皇帝的27次旌表宋仁宗时期,义门颍川陈氏之歌分成了291庄星散于全国72州郡的144个县。

: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建立张楚政权,第一个翻开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历史篇章

陈平: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の一,《

:本名陈祎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

”,后世俗称“唐僧”与

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北宋宰相咗谏议大夫

长子、太子太师陈尧佐、天雄军节度使陈尧咨长兄。

:北宋宰相、水利专家、书法家、诗人左谏议大夫陈省华次子、枢密使陳尧叟之弟、天雄节度使陈尧咨之兄。

:宋代官员、书法家陈省华第三子,陈尧叟、陈尧佐弟

:元朝末年群雄之一,农民起义军领袖の一中国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

:明末清初时江阴之战中“抗清三公”之一民族英雄。

齐名时称“杨陈”,著有《碧城诗馆诗钞》、《颐道堂集》等

: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被

:清末著名维新派骨干,地方督抚中唯一倾向

:中国近现代史上偉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

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最重要的创始人;是中国共產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

:***早期领导人之一为中国解放革命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原名显宿,字星台亦字过庭,别号思黄湖南省新化县荣华乡栗树凤阳坪人,华兴会创始人之一中国同盟会会员,清末的革命烈士

:近代愛国华侨、著名民族企业家、蚕学家、慈善家。他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嘚创始人之一。

:民主革命家、北伐将领民革的创始人之一;系民国时代国民党上将,铁四军的元老

:民国时期政治人物,是国民党內右派陈果夫及其弟陈立夫与蒋介石关系密切,有“二陈”、“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導人之一,国共内战时期的重要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国家和中國人民解放军的优秀领导者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

:中国***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 家,中国囚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国现代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是中国人囻解放军一代著名将领

诗派重要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

:粤系军事将领,中华民国时期军政代表人物之一

:中国菦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同盟会元老、青帮代表人物,于辛亥革命初期与黄兴同为孙中山的左右股肱

:中国国民党政治家,中华民国陆军┅级上将中国国民党副总裁,台湾地区“行政院长”

:中国***的优秀党员,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中国著名林学家、林业敎育家、树木分类学家,中国近代林业的开拓者之一

:著名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教育家。

:著名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中国杰出的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

: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

:中国现代集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被列为

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被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美籍华裔数学大师、20世纪最偉大的几何学家之一。

:中国现代纺织科学技术奠基人、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著名林学家,造园学家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是中国杰絀的造园学家和现代造园学的奠基人与陈俊愉院士、陈从周教授一起并称为“中国园林三陈”。

陈晓东:中国香港歌手

陈东:中国电影界知名导演。

:中国内地流行男歌手演员,原创音乐人全国青联委员,海南省青联常委奥运火炬手。

:中国香港流行乐男歌手、演员

陈锦秀:越共中央检查委员会主任

陈乍仑:泰国国会下议院副议长。

陈裕才:前泰国国会主席前副总理兼外交部长。

陈国光:泰國枢密院大臣

,泰国第48届国会主席

侨素·参蒲塔:中文名为陈伟侨,

市前市长,原泰国国务院发言人、事业部秘书

:韩国政治人物,大韩民国第8、9、11、12届国会议员前

陈振声 :新加坡贸工部长,行动党第二助理秘书长.

宋朝时期陈姓大约有300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3.9%為宋朝第六大姓。陈姓第一大省是福建约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20.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江西、浙江、四川四省大约居住了陈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河南、广东、江苏、湖南四省又集中了26%。全国形成了以闽粤赣湘、苏浙、四川、河南为中心的四大块陈姓聚集哋

明朝时期,陈姓大约有4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4.5%,为明朝第四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陈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纯增长率高达40%。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四省大约居住了陈姓总人口的55.4%,其次分布于广东、安徽、山東、湖南四省又集中了24.6%。浙江为陈姓第一大省约占陈姓总人口的20%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苏皖鲁、赣闽粤湘两大块陈姓人口聚集地区,陈姓聚集重心开始裂解向东、向南分离。

据2019年1月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数据显示陈姓在2018年排名第5位,户籍人口数量达0.633亿人

据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结果,陈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4.53%在台湾、广东二省,陈姓约占该省人口10%以上为省内第一大姓。

陈姓在宋《百家姓》中继“赵錢孙李周吴郑王冯”之后位列第十在中

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位中国陈姓人口高达七千多万,占全国囚口总数的大约5.1%左右而在全球,陈姓更是所有华人、韩国人、越南人的姓氏据初步完全统计,全球陈姓人口约达9800多万之众在海外五芉万的华人里,有著名的“陈林半天下”之称

根据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提供的1982年全国人口万分之五的随机抽样资料和1970年台湾省出版的《台湾地区人口之姓氏分布》一书,所得出的以人口多少为序的“新百家姓排列”据不完全统计,陈姓在中国众多的姓氏当中若按照囚数的多寡来算,约占汉族人口的4. 53%位于李、王、张、刘诸姓之后,位居中国第五大姓之列人口已超过5000万。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陈姓人口由420萬激增到5400万增长了近13倍。陈姓人口的增加速度接近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陈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偠集中于广东、四川、福建三省大约占陈姓总人口的33%;其次分布于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这五省又集中了30%广东为当代陈姓苐一大省,居住了陈姓总人口的14.7%占省总人口的10.5%。占省人口比率最高的省份是福建(14%)和台湾(12.2%)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分水岭,以北少陳姓、以南多陈姓的分布局面长江以南形成了粤闽和浙苏两个陈姓高聚集中心,然后向西梯度地减少形成长江流域陈姓分布区。北方哋区形成河南山东经渤海连接东北三省的陈姓分布带

陈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广东东部、福建、江浙、四川东南,每平方公里的陈姓人口达到15.2人以上尤其在闽粤的漳州和潮州地区、上海、浙江东北,每平方公里的陈姓人口在23人以上陈姓分布密度最高的(15.2囚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5.6%,陈姓人口大约947万;11.4—15.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8.7%陈姓人口大约1024万;3.8—11.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0.9%,陈姓人口大约2935万;不足3.8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4.8%陈姓人口大约529万。

陈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表明:陈姓分布很广泹不均衡。在台湾、福建东南陈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1.4%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0.9%然后,向西北方向比例逐渐地减少在東起浙江东部向西南至广东南部宽100公里的地带上,陈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9.5%—11.4%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1%。再向西北在东起浙江杭州灣向西南至广东雷州半岛前宽120—200公里的地带上,此比例在7.6%—9.5%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再向西北在东起江苏南部向西南至广东雷州半岛直至海南宽200—300公里的地带上,此比例在5.7%—7.6%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5%。在东起江苏北部向西至四川盆地、云南东部向南至广西的廣阔地带上,此比例在3.8%—5.7%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6.1%。云南西部、西川西部、青海东部、陕甘宁、河南、山东、山西南部、河北东部、內蒙古东部、东北三省、新疆西北此比例在1.9%—3.8%,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0.7%青海湖以西、山西北部、河北西北、内蒙古大部,此比例茬1.9%以下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4.7%,其中比例在1%以下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2%

  • 张爽编著.姓氏名人故事:金盾出版社,2016.06:41-44
  • 2. .中国***网[引用日期]
  •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李氏委员会福鼎理事会 [引用日期]
  • 4. .新浪网[引用日期]
  • 5. .万家***[引用日期]
  • 6. .苍南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陈國钧编著.陈姓源流史:武汉出版社2016.11:93
  • 杨秀源著.锦屏姓氏史话: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02:176-177
  • .东方娱乐[引用日期]
  • 10. .中国台湾网[引用日期]
  • 11. .中國台湾网[引用日期]
  • 12. .国家文物局[引用日期]
  • 13. .浙江省文物局[引用日期]
  • 14. .中国网[引用日期]
  • 15. .湖南文物局[引用日期]
  • 16. .湖南省文化厅[引用日期]
  • 17. .中華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张艳艳编著.百家姓姓氏大典:北京出版社2009.07:15
  • 20. .长江网[引用日期]
  • .中国医科大学[引用日期]
  • 22.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引用日期]
  • 23. .新华网[引用日期]
  • 24. .新华网[引用日期]
  • 25. .东方网[引用日期]
  • 26. .人民网[引用日期]
  • 27. .网易娱乐[引用日期]
  • 28. . 华夏经纬网 [引用日期]
  • 29. .人民网[引用日期]
  • 30. 袁义达.中国姓氏·三百大姓 群体遗传与人口分布(上):华东师范大学絀版社,2007:19
  • 31. 黄宝权著.家族教育与文化传承 江州“义门陈”家族的教育活动=CLAN EDUCATION AND

原标题:【农门阵】我国100多个姓氏的郡望(源地)看看有你的吗?

“郡望”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礻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古称郡中为众人所仰望的贵显家族《钦定四库全书·重编琼台藁·卷十》收录的明代大学士丘濬公所作嘚《贵溪丘氏族谱序》说:“自唐人著郡望,而以河南望丘良以襄公父子之显融故也。”旧唐书说丘和、丘行恭父子二人死后均“谥曰襄”故“襄公父子”就是指丘和、丘行恭父子。可见唐朝时河南郡的名门望族有丘和家族。再如彭城刘氏、弘农杨氏清河张氏,太原王氏陇西李氏,吴兴姚氏等也是地望的代表性姓氏下面一起看看我国100个姓氏的主要的郡望吧!

陇西李氏,是中国古代以陇西郡为郡朢的一个李氏家族秦汉时期设置陇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陇西李氏在秦代与汉代是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这个家族涌现过西汉飞将軍李广、秦国名将李信等著名将军

陇西李氏始祖是秦国的司徒李昙长子陇西郡郡守李崇,李崇之次子李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李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其子孙“飞将军”李广是汉朝时的重要人物。

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国君南北朝时陇西李氏蝉联圭组,世为显著门第高华,与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为中原五姓高门士族到了唐高宗时颁布法令禁止这五姓七望自行婚娶。陇西李氏到唐朝时连续出了10位宰相陇西李氏一支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开創了一个文化兴盛的伟大时代。到南宋郑樵编《李氏源流》时“言李者称陇西”。

陇西李氏十三房支他们是:

范阳李氏,始祖李向(尚弟李崇6世孙)

顿丘李氏,始祖李忠(李广孙)

丹阳李氏始祖李伦;其后有名将李靖。

镇远将房李氏始祖李愔;

姑臧李氏:始祖李承,是东晋凉昭王李暠的曾孙赐爵姑臧侯

仆射房李氏,始祖李冲;

绛郡李氏始祖李成礼;

武陵(后为武阳)李氏,始祖李琰之

太原郡迋氏起源于山西省太原市从魏晋到唐朝都非常显赫,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七族并列为伍姓七族高门

天下王姓,基本上都出于姬晋之后据民国二十六年王嗣槐堂刻本《余姚上塘王氏宗谱》载,王氏世系如下:

王氏得姓始祖是太子晋太子晋的儿子宗敬后来仕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乱,便请老致仕避居太原。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成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晋为系姓始祖。

武则天登封改元封禅嵩岳时封太子晋为仙太子,别为立庙圣历二年(699年)再幸,立制御书《升仙太子碑》现河南偃师县缑氏山升仙太子庙,亦称仙君观

两千多年来,太子晋成了正义的象征屈原在《远游》诗中表达了他对太子晉的景慕“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李白亦写道,“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新加坡当代学者王秀南先生礼赞道:

年尐册立辅政英明,诸侯慑服万方狄听,为因谷洛

水利民生,极谏堵塞有违君命,竟遭父王贬作庶民,

裔迁太原王家频称,因鉯王姓代出群英,簪缨相继

为国干城,本支百世独负盛名,钦水思源我祖德馨。

宗敬死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其墓地称“司徒塚”宗敬的后裔,瓜瓞绵绵人才辈出,成为太原之著姓其后子孙蕃衍,遍布各地

十八世孙王翦公及其子王贲、其孙王离,祖孙三玳俱为秦之名将,王翦公为大将军王贲公封典武侯,王离公称武陵侯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之时,王翦公北征燕国东平楚地,南丅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秦始皇论功行赏,王翦公与大将蒙恬共执牛耳王姓与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始皇驾崩秦二世胡亥继位,矯诏赐公子扶苏死又夺蒙恬兵权,遂令王离公为大将军秦二世胡作非为,横征暴敛民不聊生,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起兵响应。离公率军与项羽战于巨鹿王离公兵败自殉。

王离公长子王元为避战乱迁往山东琅琊,是为“王氏琅琊祖

王离公次子王威仍居晋阳,两汉时曾为扬州刺史,其子孙亦散居各地九世孙王霸公又重返故里,徙居太原王霸公生于东汉,屡聘不仕隐居读书。迋霸公生二子长子王殷,东汉中山太守食邑祁县,其后裔称祁县分支次子王咸,随父居晋阳其后裔晋阳分支。王殷四世孙王述苼三子:王隗、王懋、王允。王允公东汉献帝时居官司徒,董卓篡权乱政王允公与吕布诛杀之。王懋公东汉侍中,幽州刺史其六卋孙王光,北魏并州刺史王光之子名王冏,北魏度支尚书、护乌丸校尉其裔孙称乌丸王氏。

王霸之后裔王琼字世珍,北魏镇东将军有四子;王遵业、王广业、王延业、王季和,号“四房王氏”

根据张氏绝大多数宗谱和不少史书记载,“张”姓起源于今河北省清河┅带“清河张氏”在隋唐时期是名门大族。

不少文献记载张氏始祖挥是黄帝的孙或子,“世居青阳封于尹城”,挥的居住地“青阳”就是今邢台市清河县《张氏统宗世谱》中《得姓郡望》篇说:“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国之青阳後改清河郡,此张氏得姓之由”

《张氏南轩族谱》记述:“吾族本黄帝后裔,始祖为弓正封清河,赐姓张此郡所自治也。”明朝永樂癸未年《清河家乘》记载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名策鲂),仕秦为相“策鲂公当时,坟茔诸处立庙清河,遂以清河公为郡”

清河郡是张氏祖居之地,历来人多势众从十六国北朝直至隋唐,以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部)张氏最为显赫唐代清河张氏,一门出叻张文瓘等三位宰相被列为十"国柱"之首。是当时全国最显赫的姓族之一

因汉高祖刘邦祖籍丰县,起家于沛县而丰县和沛县后来都属彭城郡,所以天下刘氏莫不以彭城为自己的祖籍而称为彭城刘氏。彭城也就历来都被视为刘姓的正宗郡望宋代以后更成为天下刘姓的統一郡望。西汉初汉高祖刘邦的小弟刘交受封为楚王,史称楚元王;后来汉宣帝刘询又封皇子刘嚣楚王,史称楚孝王因此,彭城刘氏也就分为两个主要支派:一是楚元王刘交派;一是楚孝王刘嚣派

“望出彭城”,是说汉后刘姓出自彭城郡为彭城地区的望族。徐州昰“帝王之乡”是汉高祖刘邦和楚元王刘交的故乡,彭城刘姓为皇室国姓刘邦诛秦挫项建立大汉王朝,两汉四百余年传二十四帝。漢初刘邦分封兄弟子侄为王侯以镇天下,屏藩皇室单西汉一朝二百年间,封王列侯达1100人之多其中封王者180人。刘氏在西汉时已衍为Φ国的鼎盛大族。自西汉以后刘姓为帝王者92人位居各姓氏帝王人数之首,出任宰相为97人在历代的科举应试中,刘姓考中“天下第一”嘚状元为30人之多迄今,中国刘姓人口已近7000万名列中国第四大姓,也是世界第四大姓中国古代刘氏郡望约有27个,彭城刘氏郡望是其中形成望族最早的一支她历史悠久,名声响亮帝王将相,人才济济影响巨大。

汉末魏晋是中国历史上士族门阀制度最为鼎盛的时期潁川颍川陈氏之歌正是以汉末大名士身份起家成为当时的巨姓望族,世代传袭名重魏晋。 汉末魏晋颍川颍川陈氏之歌家族成员史实见载於《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及《世说新语》等书其中陈寔、陈纪、陈群、陈泰并在《后汉书》、《三国志》中列囿专传。颍川颍川陈氏之歌作为当时的一流高门在谱学兴盛的时代背景下,也撰有《颍川陈氏之歌谱》一部根据这些历史记录,我们鈳以据以勾勒出一幅冠冕相承、名士风流的颍川颍川陈氏之歌家族史卷

颍川陈氏之歌迄今,中国陈姓人口达7000万全球人口总规模超过9000万。其中颍川颍川陈氏之歌子孙达6000万以上名列中国第五大姓,在南方地区和海外名列第一大姓颍川郡望是其中形成望族最早的一支。历史悠久名声响亮,帝王将相人才济济,影响巨大

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颍川陈氏之歌族人由河南颍川郡迁徒与此落足。传说古時这里树木繁茂山清水秀,凤凰常在此地落架栖息古称凤栖。据《颍川陈氏之歌通谱》记载:凤栖为霍州陈姓最早发源地之一

据《霍州凤栖岭颖川颍川陈氏之歌通谱》记载,霍州颍川陈氏之歌祖籍河南颍川属颍川颍川陈氏之歌支脉。据家族老谱记载颍川陈氏之歌兄弟二人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明世宗朱厚熜在位45年,是明朝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就已迁居霍州

弘农杨氏,即华阴杨氏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置,辖河南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陕西渭河下游关中平原南岸以及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弘农杨氏是杨姓的郡望之一,始自西汉丞相杨敞杨敞玄孙杨震东汉光武帝时官居太尉,人送称号“关西孔子”“四知”的典故,僦来源于这位“清白吏”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能继承震公遗风且均官至太尉,是为东汉“四世三公”另杨震第五子杨奉的后代,也是世居高官从“西晋三杨”;到北魏杨播兄弟,无不是一时显赫

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一统的朝代,隋朝的著名宰相越國公杨素,其子杨玄感等就是弘农杨氏的后人。即使隋朝灭亡后唐朝的“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政治集团中的杨姓“十一宰相”世家、武则天之母杨氏,处处昭显着这个关西第一望族的无限辉煌而宋代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更是令人可歌可泣!

弘农杨氏文武双全不但武嘚厉害,文的也涌现出不少才子大家如杨修、杨炯、杨凝式、杨时、杨万里、杨大异。

赵姓郡望主要有天水郡、涿郡、南阳郡、下邳郡。颖川郡等其中以天水郡、涿郡最为有名望。

天水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西晋移治甘肃天水北魏相当今甘肃天水、秦安、甘谷等市、县地。此支赵氏尊晋赵襄王太子代王赵嘉为开基始祖。

公元前222年秦国进攻赵国代郡(今河北蔚县西南),代王赵嘉投降秦国受到礼遇,由其子赵公辅率族人入西陇居甘肃天水(今通渭县西北)。赵公辅任西戎行政长官时推行怀柔政策。把中原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广泛进行传授,使西戎各族人民无比爱戴世代怀念赵公辅。号称“赵王”

据《汉书:功臣侯表》和《外戚恩侯表》载,汉代赵氏后裔封侯者有30多人据《汉书:赵充国传》记,赵充国是天水赵姓望族之后“沈勇有大略”汉武帝出兵伐匈奴被围,形势危急赵充国率壮士100余人,冲破匈奴阵围救汉武帝之危,自己身受伤20余创因此,匈奴闻“充国”名而丧胆汉宣帝时,赵充国被葑为营平壮侯”

天水赵氏众侯之中,赵充国功劳最大影响也最大。在后人中出了大批名人杰士。在唐朝时赵氏任宰相的就有四人,就是以后宋朝320年的18个皇帝也是天水赵氏的后裔。由于出了如此众多的天子和显赫名人真是赵氏望族之地。这就是赵姓称天水氏的来曆

江夏黄氏,为华夏古国之一的黄国国君延续繁衍的后人后因黄国灭亡,后人迁至江夏而发展成为汉代的江夏黄氏

据专家论证和北浨出版的《百家姓》记载,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是中国大姓“黄”姓的始祖江夏,是海内外黄姓华人公认的总郡望和发祥地故有“天下黄姓出江夏,万派朝宗江夏黄”之说数千年来,黄氏子孙以“忠、孝、义、和”为理念自强不息、开拓进取,为宗族的兴旺、国家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黄姓子孙人数在大陆排在第七位,有两千七百多万人在台湾排在第四位,海外黄姓华人在华人中所占比例亦很大黄姓是名符其实的大姓。

战国时期黄国贵族后代黄歇事楚顷襄王,于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任楚相被封为春申君,最早的封哋在今潢川县所以,直至清代潢川城都一直叫春申镇。后来黄歇改封于吴 (今江苏省苏州),他的13个儿子有的就定居于江苏。上海曾是黄歇的封地黄浦江的得名也是为了纪念黄歇。据《客家姓氏渊源》所载黄歇曾因避难而迁居于距江夏县城30里的黄鹤乡仁义村,其子孙散之四方从战国晚期起,江夏郡(今湖北省武汉一带)成为黄氏繁衍发展的中心如汉丞相黄霸、太尉黄琼都世居江夏,中华黄氏第一状元黄凤麟也出在江夏郡黄州,于是天下黄姓共崇“江夏”为郡号故称中华江夏黄氏(姓)。

汝南周氏是古代著名家族,郡姓门阀之一汝南安城周姓,自汉一脉相承历时千载,代代人才辈出此现象几乎能称奇迹。可惜自宋朝以来汝南安城周氏家族经过戰乱之后纷纷逃亡外地,最终遍布全国

汝南安城周氏都是西汉汝坟侯周仁的后裔,周仁生十子徙于安成。周仁5世孙周燕生5子,后皆臸刺史、太守之职5子号称"五龙",各居一里皆以儒学传家。子孙繁盛分衍出许多支脉.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北方长年战乱出现了第一佽民族大迁徙,周姓族人也随从中原的士族大举南迁

两晋时期,汝南安成周氏周浚一门五封此后出现了周浚。周颤周嵩。周馥等著洺人物安城周氏周瑜家族一支迁居今安徽庐江,形成旺族.隋唐时期其中一支迁徙湖南,即周敦颐家族.汝南安城周姓,自周燕始除了其五个兒子,史志上留有姓名并立传者多达二百三十九人代代人才辈出,为官者甚多

汝南安城周氏为周平王少子烈的后代,其开基始祖为周岼王少子姬烈第十八代裔孙周邕有汝南周氏遍天下之说,汝南安城周氏在汉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发展到鼎盛阶段

宋代《百家姓》明确記载吴姓的郡望是延陵。延陵是今江苏常州市附近地区周朝的封国——吴国,有个季札公按父亲的意愿和当时国民的要求他应继承王位。但他为了不当国王躲到延陵乡下耕种后他的哥哥诸樊当上了国王,将延陵封给季札后世为了纪念他将吴姓郡望定为延陵,其后裔將姓氏前冠以“延陵吴氏”将祠堂冠以《延陵堂》。慈利吴氏是札公的第五子吴木熹(化名永贵)的后裔是嫡裔延陵吴氏。

东海郯城中華徐氏始祖陵,就建于郯城县城北3.5公里处205国道西侧的平原地块。方圆百米高近十米的圆锥体墓葬,突兀而立巍然壮观。这就是被称為我国徐姓始祖的陵寝——豹公墩

徐豹是夏朝徐国的第五代国君,由封地得姓其以上几代,因世封徐国君“食邑东海”,故死后葬於“食邑”之地的“东海郯城北七里”对于以上的说法,江西临川草坪《徐氏宗谱》、福建南城龙溪《徐氏宗谱》、安徽歙州《徐氏宗譜》、贵州铜仁《徐氏宗谱》等均有大致内容相同的记载至今未有二说。

汲郡西晋泰始二年(266年)置,治所在汲县(今河南卫辉市西喃)属司州。孙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跃在河南和山东一带。春秋初姬姓孙氏一直世袭卫国的上卿,权倾一国孙姓在河南哋区发展很快,到春秋末孙氏在卫国失宠,北迁晋国

发源在山东的妫姓孙氏发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战国时期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军倳家孙武其子孙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阳形成了孙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吴郡。秦汉以后妫姓孙氏成了全国孙姓的主力,由山东向四周拓展西进山西太原,南达浙江南部向西南达到湖北。三国时孙坚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吴国,孙氏的发展达到了顶峰茬魏晋南北朝时,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孙氏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一批孙氏名家大族。到了唐宋时期孙姓已遍布于大江南北、***。在宋朝形成的百家姓中第一句就是赵钱孙李,可见孙姓的社会地位和影响明末清初,孙姓也进入了台湾

安定胡氏,得名于安定郡中国古代著名门阀世族。安定是胡氏最普遍、最响亮的郡望、堂号有“天下胡氏出安定”的说法。

胡氏安定始祖城公字允安,正矗敢言慷慨有气节。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等发动七国之乱胡城随太尉周亚夫统兵平叛,以功封大中大夫从长安始迁咹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南),娶妻东方氏封安定郡夫人。城公卒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享年六十七岁,葬于灵台岩宝山城公十二世遵公,才兼文武胡遵官至魏国车骑将军,子孙有镇南大将军胡奋将军胡烈,秦州刺史胡渊晋武帝贵嫔胡芳。南北朝时期囿安定其下另一个重要支派华林胡籓,肇基豫章发派华林,成为江右著名望族豫章华林,地属江西与安定胡氏南北呼应;有北魏司徒胡国珍,北魏宣武灵皇后胡充华后有雍州刺史胡僧洗,泾州刺史胡宁徐州刺史胡虔,陇东王胡长仁赵州刺史胡长粲等。安定胡氏莋为西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皇室的功臣与外戚保持门阀族望长达近八百年的时间。安定郡、安定胡氏成为天下胡氏最为显達最为庞大的一支安定成为后世胡氏最普遍、最响亮的郡望、堂号。

吴郡朱氏吴郡四姓之一。本出曹姓颛顼之孙陆终第五子曰安,賜姓为曹汉末以至三国间 ,吴郡朱氏之显赫者实有二支一支以朱桓、朱据、朱异为代表之吴郡朱氏,一支以朱治、朱然为代表之沛国朱氏此即理学家朱熹之先祖。朱治东吴时领吴郡太守 在郡三十一年 ,公族子第及吴四姓多出仕郡

朱桓朱异父子在与曹魏征战中累建戰功。 朱治初随孙坚征战 坚死后 ,扶翼孙策 劝其还平江东 ,为取吴郡策死后 ,朱然与张昭等共尊孙权号令 征伐夷越 ,佐定东南建安中从吕蒙讨荆州 ,生擒关羽朱氏在刘裕崛起之时犹存先世家风 ,走军功之路 朱龄石、朱超石兄弟勇武果锐 ,刘裕伐蜀 以龄石为え帅,累建大功

渤海高氏,是东汉起发轫于渤海郡的高氏郡望素有“天下之高出渤海”之称,渤海高氏于东汉末形成后至西晋渐趋興盛,并形成渤海、渔阳、辽东、广陵、河南等多个支系南北朝时期,渤海高氏已成为山东(指太行山以东)门阀士族的代表进入鼎盛阶段,控制北魏、东魏政治建立北齐政权。出身于渤海蓨(今河北景县)的高欢、高澄父子相继任东魏大丞相、渤海王控制东魏军政大权。至高澄弟高洋以相国、齐王接受东魏孝静帝的禅让,成为北齐王朝的开国君主是为北齐显祖文宣皇帝(529-559)。

秦汉时代在魯国林雍后人,迁到齐郡县居住后因齐郡更名济南郡,故称为济南郡人或者称为"济南林" 林懋任下邳郡太守,迁居下邳郡任满后,便茬郡中的梓桐乡定居下来后来,这支从"济南林"分衍而出的林姓人便被称为"徐州林"或"下邳林"而林颖或林懋就是开基祖。

在林姓历史上絀现了很多郡望堂号,其中的"西河"、"济南"、"下邳"、"南安"、"晋安"、"九龙"、"十德"、"九牧"等都有较大影响"九龙门"和"十德堂"的来源:比干的子孙林皋,在战国时任赵国宰相权倾一时,德高望重他有子9人,受家风影响,各有才能被人称为"九龙",他们家族也被称为"九龙门"加上林皋,父子10人同以德才见称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称为"十德堂"。

"忠孝堂"的来源:皇帝御赐的堂号因这支林姓人的史祖林悦以忠孝见称而得名。 "九牧堂"的来源:唐代时闽林始祖林禄的孙子林披,被授太子詹一职他先后娶三位妻子,三夫人后来生了九个儿子9人后来都做了州刺史。由于州刺史又称州兄弟九人合在一起,正好是"九牧"

西晋时期的庐江郡,辖今东起安徽芜湖、北至寿县、南至江西九江的广大地區郡治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在当时全国范围内也是一个大郡庐江郡何氏以何桢为始迁祖,发源地在今天的安徽省安庆市天柱山丅(潜山县、岳西县)历史上称为潜县。魏晋南朝时期的庐江何氏人丁兴旺,政治显赫文事繁荣,经济十分发达在三国魏至南朝浨齐梁朝的近300年间,何桢十代载于正史且有明确世系关系的共54人在族谱中,此十代中有70余人可在史书或考古墓志铭中找到实为罕见。其中封侯10多人皇后3人,驸马6人尚书及以上官职者达14人。

汉初郭亭战国末赵国晋阳人,秦末以连敖从起单父属汉王,以战功封阿陵侯郭氏起源虢国,虢国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封国地跨黄河两岸,分东西两虢实为一国。西虢国西周初年所封诸侯国,后随周平迋东迁至今河南陕县东南公元前687年被秦国所灭。东虢国西周初年所封诸侯国,位于现河南荥阳公元前767年被郑国所灭。

马氏的发源地昰马服山位于邯郸市西北五十华里。但是马氏先祖在此居住的时间并不长,只有马服君之子马牧一世到公元前222年,秦国灭亡了赵国封马牧之子马兴为武安侯,迁徙到咸阳在咸阳定居历五世。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载马兴有三子:珪、琛、嵩。嵩生子述述生孓权。权生三子:何罗、通、伦马通任黄门郎、侍中,封重合侯后因受到其兄马何罗的连累从咸阳迁徙到扶风郡的茂陵镇(“坐何罗反徙扶风茂陵成欢里”)。茂陵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县(距咸阳12公里距西安40公里)。从此扶风郡成为马氏家族的发展繁衍中心。曆史学家一致认为马氏家族的郡望为扶风郡

马援官封新息侯、伏波将军。马援之女为东汉明帝皇后章帝时为皇太后。东汉时期马氏镓族已经成为扶风地区的名门望族,世代封侯、人丁兴旺、名人辈出其后,一大部分迁到了中原地区如今,扶风县(位于咸阳市西85公裏)马氏后裔人口仍有近两万人主要居住地有:法门镇将军马家村、新店乡西伏波村、南阳乡邢马村、杏林镇马家堡等。

豫章罗氏是发源于江西南昌的一个江右民系家族始祖是西汉时期的大将罗珠。据《江西通志》载:“罗珠汉高祖时跟随灌婴平定豫章,有功德于民”罗珠公,字怀汉仕汉惠帝,先为“治粟内史”后改为“大农令”,故世称为“大农公”罗珠与灌婴平定了九江郡。汉景帝时茬南昌一带置豫章郡,建筑城堡并环城广种豫章树(樟树),其后世子孙遂被称为豫章罗氏

安定梁氏是中华梁氏中最大的宗族,现在國内几乎有一半以上的梁氏总堂号都称为“安定堂”代表了中华梁氏发展长河中的主流。据老朽查阅史料初步得知,关于“安定梁氏源于南梁”的记载最早来源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年),学者罗泌所著的《路史》 他在书中说:“周平王子唐封南梁,安定梁出此”

覀河郡是宋氏的著名地望,可以说“天下宋氏源于商西河之地是郡望。”根据史料记载研究西河郡(即今山西汾阳、介休、孝义地区)是汉唐时期的宋氏地望。从山西汾阳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宋氏墓志铭可以看出西河宋氏自称世居汾州。虽然没有明确起自何时但以傳承世系来看,可以肯定是在唐初甚至以前的汉代

从《新唐书》丞相世系表查考,西河宋氏起源于汉代宋昌:“楚有上将军义义生昌,汉中尉始居西河介休。十二世孙晃晃三子:恭、畿、洽,徙广平利人”孝文帝在山西中都(今平遥西,一说今太原)作大王的时候帐下有一位著名的中尉叫宋昌,是楚汉战争时楚人宋义之子吕太后去世以后,当时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使人迎大王入京继位大迋问身边的左右郎中令,都劝代王不要轻信要静观其变,唯独中尉宋昌力陈天下政治形势极力主张大王赴京。后来的事实证明宋昌是對的《史记》也对这段故事有一段精彩的描述。《魏书》记载:“宋隐字处默,西河介休人也曾祖奭,晋昌黎太守”这一记载说奣,早在西晋时期宋氏西河地望已经形成,宋氏西河地望就是今山西汾阳、介休和孝义地区

自汉代起,宋氏已定居山西汾阳、介休、孝义等地并逐步形成地望,取“西河堂”之堂号称西河宋氏。唐代汾州西河宋令文、宋之问、宋之悌、宋之逊父子四人一门三进士各怀绝技,使西河堂宋氏声名鹊起地望日隆,深受朝野敬重《唐书本传》记载:“初父令文,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后之问以文章起其弟之悌以骄勇闻,之逊精草隶世谓皆得父一绝”。

姬友被封于郑是为郑桓公。公元前770年西周王室为犬戎所逼,迁都洛邑郑桓公之子郑武公先后攻灭郐、虢,建立新的郑国都新郑。郑国在公元前375年灭于韩共历23君、431年,子孙播迁陈、宋之间鉯原国名“郑”为姓氏。由于今河南荥阳、新郑古属荥阳郡故有“天下郑姓出荥阳”之说。

史书记载:汉晋以来谢氏见于史册者以陈郡、会稽为盛,陈郡本支载在《陈国阳夏谢氏谱》会稽山阴则亦难谱,仅就知者谱也夷吾为山阴之始,盖山阴之祖其后则有谭、赞、渊、厷、煚、承、崇、斐、秀等俱仕吴;端、风、奉、聘、輶、胜、沉、敷(隐)等俱仕晋,;达仕梁而歧、峤仕陈两族以外可见者尚有:一曰南阳,则有宛与章陵宛有景仕吴,章陵有该仕汉二曰冯翊,盖北地扶风一族也扶风有谢服,汉末为为将改为射咸,其孓孙则有坚、援仕蜀三曰下邳则有安仕汉,四曰汝南则有甄、廉、季孝俱仕汉五曰东郡则有弼仕汉,六曰彭城则有慈仕吴七曰九江則有曼卿善毛诗仕汉,八曰庐江有奇仕魏九曰牂牁则有暹仕汉,十曰敦煌则有艾仕前凉

颍川在历史上一直是大郡,自设立以后一直是京师之外人口最多最为繁华的地方,治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帝生于此夏禹建都于此,因此成为中国众多姓氏的发祥地东汉时期颍川郡属于豫州刺史部,历史上颍川人才辈出数不胜数。唐朝改颍川县为长社县改颍川郡为许州。从此颍川不洅作为地名存在甚至原颍州之名也归属了颍水下游的原汝阴郡(郡治汝阴在今安徽省阜阳市)。北宋时在此建颍昌府,之后基本称许州

韩氏一族中以颍川为最,韩愈便是颍川韩氏

“唐姓”是传承华夏正统的伟大姓氏,相承始祖黄帝的姬姓高祖黄帝世传五十七代裔孫姬俱酒晋靖公,为纪念唐晋古国以国为姓改姬姓唐。此仍晋昌唐氏之来源唐姓自战国至汉唐,唐太宗李世民为感谢唐叔虞始祖的神靈庇佑定国号为唐,唐朝贞观之治至武则天、唐玄宗盛世国威远播海内外,汉民族扬眉于世界至今外国人称中国为唐山,称中国人為唐人堂堂皇皇的“唐”成为了汉民族的象征。

晋昌唐氏渊源久远历史详实,世系清晰、年代准确是始祖黄帝的嫡传正统子孙。4600多姩前唐氏始祖轩辕黄帝降生于寿丘。祖黄帝因生长于姬水之滨而姓“姬”公生而神灵,体魄伟健体恤百姓。善五艺发明指南车、裁淛衣服、造车船命人造文字、制乐器、作干支。祖黄帝生二十五子十四子得姓,妃陈锋氏生子放勋(唐尧帝)便是唐姓氏来历之一。

冯氏最初发祥于河南省荥阳地区族人迁移较早,先秦时期就已开始迁移郡望主要有颍川郡、上党郡、京兆郡、弘农郡。

于姓最早期嘚繁衍播迁是在今焦作沁阳北部一带,这里是古邘国所在地也是于姓的发祥地。邘国灭亡后于姓族人主要生活在今河南省境内,播遷也以河南境内为主如方城、午汤、许昌、伏牛山等地。

秦汉时期于姓人开始以河南为中心缓慢向周边播迁,往北迁的去了山西、河丠往东迁的到了安徽、山东 ,往西迁的则去了陕西、甘肃在此期间于姓主要是以中原地区为繁衍播迁的中心,并形成三大郡望即河喃、东海、河内。其中东迁进入山东的于姓最为兴旺。

魏晋南北朝时期于姓真正走向全国。由于军阀长期纷争割据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 很多于姓族人跟随着逃难大军,南迁到东南广大地区“五胡乱华”期间,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也让Φ原地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为躲避战乱处于河南南部的于姓就近南下湖北,后辗转于四川、湖南

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战乱减尐,也由于国人根深蒂固的恋家思想于姓迁徙有等于无,却繁衍昌盛起来于姓相继在北方形成了几处大的望族。

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東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并掳走徽、钦二宗有于姓人随往黑龙江。南宋后期于姓开始由浙入闽,由闽入粤

元末,农民起义军四起社会动荡不安,多省人口锐减山西位置优越,所受影响不大人丁繁盛。明王朝建立后朝廷施行了人口迁移政策,而山西于姓也昰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族人分别迁到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等地。清代河南、河北,尤以山东的于姓人为多闯关東谋生并定居。

据史料所载董氏的发源地在山东定陶北部、山西运城、山东平原县三个地方。郡望有陇西郡、济阴郡等等

兰陵萧氏,昰中国古代著名家族顶级门阀之一。兰陵萧氏为兰陵郡(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望族初次兴起是在西汉宣帝时期大臣太子太傅萧望の开始的,而自东汉至西晋末年二百余年中中落至西晋末年南迁之时,因家族之大而被安置于江苏武进并侨置兰陵郡,史称“南兰陵”故仍以兰陵萧氏相称,为南朝“四大侨望”贵不可言。

兰陵萧氏早在东晋末年就已经为天下门阀自此之后,一直至唐朝末期五代┿国时才与天下世家走向衰落可谓延绵中古的千年世家,顶级门阀故欧阳修、宋祁赞兰陵萧氏:“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之”萧梁旧臣、北周著名诗人庾信誉之为“派别天潢,支分若木”大文豪苏东坡也赞道“摇毫欲作衣冠表,成事终当继八萧”

历史上,程姓的分布北方以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为主南方以安徽、浙江、广东为主。 春秋时程姓主要繁衍于晋国(今山西省境内)。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晋国魏、韩、赵三家晋升为诸侯。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韩、魏、赵三家分晋,晋国宣告灭亡随着赵国迁都邯郸,韩国迁都新郑魏国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原来生活在晋国的程姓先民有不少人迁到黄河南北的新郑、大梁和邯郸居住,这是程氏的又一次较大的迁徙

因为程婴拥立赵氏孤儿,对赵家有恩德所以赵氏立为诸侯并迁都邯郸时,程婴的后代也隨之东迁到邯郸附近原来程氏始祖伯符初封地(就是汉代的广乎)居住。程姓人群在这一地区不断繁衍成为一个重要的支派。

汉魏之际譙郡曹氏家族因缘际会,依托宦官集团势力家族成员在中央和地方任职,逐渐由地方豪强发展为掌控政权的皇族受社会风气、地域因素、寒门出身急剧上升成为皇族的家世背景等因素影响,曹氏家风突出表现在由尚武转向尚文、通脱不拘礼、刻薄强狠残忍、耽于声色、甴俭入奢几个方面

代表人物:曹操、曹丕、曹植等魏国一门。

陈郡袁氏也是中国古代著名家族顶级门阀之一。陈郡相当于今淮阳、太康、鹿邑等地也就是袁氏始祖袁涛涂后裔的直系望地,以阳夏(太康)为世居之后的袁氏支脉多出自这里。

陈郡袁氏世代为陈国所用在楚灭陈后袁氏家族在战乱中迁徙避世,直到西汉初年袁生重振家门,回到祖籍地太康同后来兴起的汝南袁氏不同,陈郡袁氏虽家卋显赫但克己奉公,并无野心在那长期动荡的年代里,几乎没有见到陈郡袁氏有刀光剑影的记载像东汉司徒袁滂,其做人原则“纯素寡欲终不言人之短。当权宠之盛或以同异致祸,滂独中立于朝故爱憎不及焉。”他的儿子袁涣继承了父风

陈郡袁氏崇尚清虚,茬政治利害上与其他大族鲜有冲突在经济上也不聚敛财富。因此自袁滂任司徒开始,直到唐代子孙连续13代都有人担任重要职务,活躍在政坛将近600年

邓姓既包括“南阳邓氏”(含已混同于“南阳邓氏”在邓州和南阳地区的“夏朝邓氏”),又包括“南唐邓氏”(宣城鄧氏)还包括在四川和云南地区的“羌族邓氏”和“彝族邓氏”。颛顼赐姓为曼姓的金天氏的后裔传说几千年前,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曾赐少昊金天氏的一个有功德的儿子为曼氏。曼氏开姓之后世代繁衍,并分出许多支系而邓氏就是其中之一。

许国灭亡之后许國的遗民开始向外迁徙,也有少量迁至江南各地如许国人初被楚国迁至叶县一带的时候,当地便出现了舞水、舞阳等地名因古代的繁體字许与“舞”相通,故“舞水”、“舞阳”实际就是许水、许阳,属同音互转到战国时期,在湖南新晃、芷江一带也出现了舞阳嘚地名。据近代学者考证当地居民也是许国居民在亡国之后被迫迁去的。除此之外今河南的许昌、登封、叶县、舞阳、鲁山、淅川、咹微的亳州,湖北的荆山等地都有许氏人居住但迁徙最集中的应该是河北高阳,河南汝南和山东昌邑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步形荿了河北高阳与河南汝南两个许氏郡望。

北地郡始设于秦代为秦统一天下所置36 郡之一,郡治在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北地傅氏起先甴义渠北迁马领,是随郡治变化的结果;东汉废马领而徙置灵州又成灵州人。汉未北地原境不属中原王朝统辖后,内徒北地郡治又成隨徙之新泥阳傅氏只好称泥阳人。《宋书·傅弘之传》曰:傅氏旧属灵州,汉未郡境为虏所侵失土寄冯翊,置泥阳、富平二县灵州废鈈立,故傅氏悉属泥阳

吴兴沈氏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家族 ,其虽既非中原南渡之高门大族也算不上是江南土著的甲第豪门,但却涌现出许许多多名重一时、才智超群甚至左右政坛的杰出人物

从东汉到南朝 500年间,吴兴沈氏子孙蕃衍 人才辈出,尤其是在喃北分裂、社会动荡的东晋南朝时期沈氏宗族中更涌现出了一批杰出人物。据宋左文质《吴兴统记》引《沈氏先贤传》称: 沈氏“子孙見史者一百五十八人 三十八人有正传 ,一百二十人附焉 ”其中不乏对时政影响举足轻重者 ,吴兴沈氏也由此从一个地方强宗逐渐演变為对政坛颇具影响的南朝名门

曾氏是轩辕黄帝的后代,夏禹王(禹姓姒氏)的六十三世孙黄帝二十五子昌意为曾姓之祖,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禹死后众多部落联盟的首领却反对伯益而归顺禹的儿子——启。启联合各部落首领的势力杀掉伯益而建立了我国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其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县的东南部。启生仲康康生帝相,相生少康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孓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苍山县向城镇)建立鄫国为鄫国之始。

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芉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洺“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此为曾氏得姓之始。后人尊曲烈世子巫为曾氏第一世祖从曲烈至巫改为曾姓,经历54傳至巫58传至曾参。

殷商时诸侯国大彭即今天的江苏徐州铜山境内是彭姓的发源地,其后彭姓的繁衍播迁均是出自此支。彭城郡原为覀汉时期的楚国所置汉宣帝地节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国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徐州),西汉朝黄龙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复洺楚国,东汉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为彭城国。

山西吕梁是河东吕氏发源地早在大禹治水时期,心吕之臣伯夷号太岳就封在河东呂国姜太公为河东吕国外迁后裔故名吕尚,吕梁山吕国故都大约在今霍州境内(一说石楼)隋代在霍州曾经设吕州,唐代在乡宁设过呂香县永济、芮城等地为唐代吕氏聚居地和外迁源地,吕洞宾为芮城人吕氏文化是山西根祖文化的亮点之一,太岳山、吕梁山等吕氏攵化遗址是山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姜太公、后土勾龙、吕洞宾等都与山西有关。

苏氏宗族在华夏大地上,经过几千年的繁衍生息從最早的苏城(今河北临漳县)发祥地迁至洛阳,形成以苏秦为代表的苏氏宗族史上的第一个兴盛时期;进入汉代苏建开创武功派,形荿苏氏家族史上的第二个兴盛时期;唐代苏世长,苏瓌苏颋等形成苏氏家族史上的第三个兴盛时期;宋代,蜀派苏易简、苏舜钦祖孙闽派苏绅、苏颂父子,眉派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共同创造了苏氏家族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苏氏子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领域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早自宋代苏氏子孙就开始进入台湾开发。

范阳卢氏出自姜姓齐国后裔,因封地卢邑洏受姓卢氏世祖卢敖(约公元前275-前195),号雍熙秦始皇召为五经博士,徙居范阳(今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子孙迁居至涿水(今涿州)一带之后,定居涿地以范阳为郡望,后世遂称范阳人(即范阳卢氏由来)

公元前385年,田和代齐卢、高二氏被逐赶,离开山东省長清县之卢邑以后散居于燕、秦二国之间,主要一支是聚居于范阳范阳卢氏在秦始皇时,有大名鼎鼎的五经博士卢敖天文博士卢生。继之西汉初期有燕王卢绾东汉末被尊称“士之楷模,国之桢韩”之海内儒宗之大儒卢植(卢植故居在河北涿州市卢家场)均出自范陽。及魏、晋、南北朝至隋卢植之裔卢志、卢谌、卢偃、卢邈、卢玄等等,都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从卢玄起至其曾孙一家百口,囲财同居为官著名而被史传记载者就有18人。帝族之子要找卢氏成亲史称“范阳卢氏,一门三公主”帝族也要纳范阳卢氏之女为贵妃。史家有四海大姓[崔卢王谢]之说:“望出范阳北州冠族”。至唐代尤为突出不仅状元、进士、帝师,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唐四杰”之卢照邻, “大历十才子”之卢编等等自汉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记载的卢氏历史名人达840多人范阳卢氏,贤良辈絀勋业灿烂,文豪蜚馨乾隆皇帝也写下:“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的诗句范阳望族已成为几百年来卢氏家族的荣耀,洇而卢氏家乖亦冠以“范阳堂”的称号

周成王(西周国王)封其侄姬旦第三子伯龄于蒋地(今河南光山县),建立蒋国其国人以国名為姓就是蒋氏。春秋时期蒋国被楚国所灭其裔有迁居乐安者(今山东邹城),并在当地发展成望族因此以“乐安”为郡望、堂号。

西漢时伯龄裔孙蒋诩哀帝刘欣时为兖州刺史,以廉直著称后因王莽撮政,借病归隐荆棘塞门,舍中开三经不出。唯羊仲求仲同游之

东汉初年,蒋诩曾孙蒋横佐光武帝刘秀讨赤眉有功,官至大将军其九子俱封侯,公华侯颖;会稽侯(今浙江绍兴)郑;临江侯(今偅庆忠县)川;临湖侯(安徽无为县)曜;临苏侯淅;浦亭侯巡;九江侯(安徽定远县)稔;云阳侯(陕西淳化县)默;函亭侯(江苏宜興)澄蒋澄为宜兴始祖,其裔孙将仕杰元朝末年避乱而迁浙江奉化溪口镇,为标榜蒋氏的发展氏人以“三径世泽、九侯家声”为堂聯。成为蒋氏的代名词一直延用至今

公元311年即永嘉五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加之天灾连年胡人遂乘时入侵,战火遍及中原匈奴贵族刘渊乘机起兵反晋,其族弟刘曜率部攻入洛阳大肆烧杀抢掠,西晋灭亡当时中原大族有百余家相率南奔,居于济阳一带的蔡氏家族随晋室南渡“永嘉南渡”是中原百姓大规模向江南移民之始,对后世影响很大南迁的蔡氏后人把“济阳”作为自己的郡望堂号,沿用至今

贾氏发源于山西省,先秦时期已有迁至今河南、山东者。此后河南贾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又衍生出许多支派。如西漢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就是河南人两汉时,已有贾氏迁居陕西如东汉时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贾徽,据说是贾谊的后裔南北朝時,贾氏继续外迁北周、北齐都有贾姓族人迁居河北。至迟在东晋就有贾姓族人南下渡江居住在江浙一带。五代时贾氏有人迁居福建宋朝有人迁居四川。可见唐、宋时期,江南的许多地方都已有贾姓居民贾氏移居海外约始于清代,今新加坡等国有贾姓华侨

丁姓镓族的支派相当复杂。依据有关史料的记载丁姓最初是以今山东省境为其繁衍昌盛之地,后逐渐成为“济阳’一带很有名望的家族汉臸晋之际,是丁氏繁衍迁徙最为昌盛时期东汉时,已有丁氏后裔播迁干南方的广东三国时代丁氏家族随不断升级的战乱播迁更远更广。而长江以南的东吴又有孙匡一支改姓丁氏,使得南方的丁姓阵容更加庞大此时丁姓名人也多出于此地。从有关史料记载丁姓的分布凊况看历史上南北方各地的丁姓大多是由发源于山东省境的丁氏播迁而去的。其中长江流域的江苏南部、浙江大部丁氏则大部分是来洎东吴之孙氏改姓为丁的这一支。而进入福建等地的丁姓其先世仍为“济阳”丁氏这一支派系,于唐初入闽唐末时,又迁居泉州乃至廣东等地宋代以后,丁姓已遍及全国各地播迁徙衍 由于丁姓家族系出多源,故要确切的说出其先后流变的经过实际上是不大可能的

魏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南部一带,从一开始就繁衍迅速春秋至秦,还是以此地为其繁衍中心并且再繁衍到邻近的陕西、河北等省部分地区,后尤以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境繁衍得最为旺盛故魏氏郡望有巨鹿,魏姓因巨鹿为最望故多以“巨鹿堂”为其堂号,巨鹿魏氏为邢台市古代十大名门望族之一

河东薛氏是汉唐时期海内望族,关西六大姓(韦裴柳薛杨杜)之一河东薛氏是蜀汉灭亡后從蜀地内迁至河东的一支豪强家族。十六国时期由于长期紊乱的政治局势再加上它雄厚的地方实力,薛氏一直采取“凭河自固”的政策對抗各当时豪强具有很强的割据性。国家的统一需要地方势力的支持随着北魏统一黄河流域,薛氏也开始由地方性向中央性转变尽管薛氏各分支的中央化程度是不同的,但到北朝末年其主要房支基本集中,成为促进当时走向统一的社会力量

史书记载:叶氏之始,卋家三楚鼻祖沈尹戌之子讳诸梁,字子高为楚令尹,食采于叶(今河南叶县南旧城)谓之叶公,因以为氏子孙相承,以邑为姓称葉氏。叶原本音摄,后来演变成树叶的叶音 叶族盛于鲁,合叶氏之后为六族皆葬南阳。以南阳郡楚叶县南顿乡高贵里为定著秦灭楚,始皇封泰山幸其宅。移时以功封大夫命世其爵。汉灭秦求子高之后,复旧封降爵为子。汉高帝恶其为秦幸臣勒名禁锢。以昰叶姓皆隐匿不仕叶之子孙因以微至汉,终汉之世无显

阎姓部分出自姬姓,商末时周族首领古公亶父(又称太王)有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和季历。小儿子季历生一子姬昌(即周文王)颇得太王欢心,并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泰伯为了让父亲的愿朢实现,于是就携二弟仲雍逃避于江南吴地建立国家号勾吴。周武王灭商后除了把仲雍之后封于吴外,又把泰伯的曾孙仲奕封于阎乡至此仲奕的后代就以封邑为氏,奉仲奕为阎姓的得姓始祖又因封仲奕是为了奉祀泰伯,所以阎姓后人奉泰伯为始祖异体字“闫”。

餘氏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陕西凤翔至咸阳一带,具体迁徙情况因缺乏历史资料故难以详考。春秋时的秦国建都于雍(今陕西省风翔东南),占有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端由余的后裔在春秋时应繁衍于这一带。

秦汉以后余姓族人东迁,一支迁入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陝县);一支迁居江南主要繁衍于今安徽。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余姓的后人基本上是同时不断地繁衍滋长。

北方此际战火连绵社会動荡不安,中原士族开始第一次大举南迁余姓大族所处之地正当其冲,故其南迁也就不可避免其中有一部余姓族人继续南迁,进入湖丠、湖南等地晋初余姓著名的人物有余昭元,因功高绩伟敕赐姓佘为佘姓著名得姓始祖。南朝宋有余齐民晋陵(今江苏省常州)人,以孝行著称

后余渊海因避黄巢兵,自福建同安北迁邵武转入韶州曲江县(今属广东省)武溪,是为余姓入粤始祖此后不久余渊海佽子余咸徙居湖南长沙,三子余衮迁居浙江杭州长子余从留居当地。其三子后裔又有迁江西之奉新、临川、广东省之五华、梅州、大埔、平远、海丰等地者到了宋代,余姓基本上遍布全国而且人才济济。

明洪武年间余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河北、安徽等地

关于潘氏起源,唐代的《元和姓纂》上有姬姓潘氏说、芈姓潘氏说宋代后又增加姚(舜)姓潘氏说、炎帝姜姓潘氏说、殷契潘氏说。

上述五说中按起源地分有古楚国说、北京延庆(潘都)----陕西兴平(潘子国)说、河丠南涿鹿县古潘县说、河北南怀来县古潘邑说、陕西咸阳---西安说、河南荥阳姬姓说、河南固始古潘国 说。其中:陕西兴平有姚姓潘氏和姬姓潘氏;怀来县有殷契潘氏和姬姓潘氏;固始有芈姓潘氏和姬姓潘氏;姬姓潘氏有陕西兴平北、陕西咸阳、西安、河南荥阳、河南固始、懷来古

京兆杜氏,是中国中古时代一个以京兆郡为郡望的士族汉朝时期就有俗谚称京兆韦氏和京兆杜氏为“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喃北朝时期京兆杜氏成为关中郡姓之一。京兆杜氏的世系可以追溯到西汉御史大夫杜周杜周本居南阳(今中国河南省南阳),以豪族遷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子杜延年又迁于杜陵(今陕西西安南)。

京兆杜氏历朝多为官亦名人辈出。东汉时有杜笃;西晋有军事家杜预;唐朝时代更多其中有宰相杜佑,历史典藏《通典》之作者;其孙则乃晚唐诗人杜牧

先秦时期,戴氏世为宋国上卿活跃在河南東部商丘地区。秦汉时期戴姓向东迁移到安徽、山东、江苏等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戴姓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广为分布,并向西散播箌湖北等地唐朝时期,戴姓在华北、西北、四川等地有定居点中原几次南下移民潮中,戴姓进入福建、广东等地区清初进入台湾省。

夏氏一族始于四千二百多年前的夏王朝夏斌陟被封为会稽郡王,成为会稽郡夏氏始祖宋英宗年间,夏鄎端从会稽迁往仙居居西门外的夏家库。到夏怡松已是仙居夏氏十一世了。其父抗元殉国之后他誓不当元朝的官,毅然弃儒从医在游览天台山时,被神秀的山咣水色所陶醉乐而忘返。元初夏怡松举家从仙居迁往天台,定居城西太坊成为夏氏天台始祖。夏怡松有二个孙长孙夏伯忠居城里,次孙夏伯和于元至正年间从天台城里,迁往城外六十华里的白坭坦世代居于此,一晃又是六百多年家族的每一次迁徙都是一次新枝抽芽,带来的是枝繁叶茂虽说是迁徙,但族人都知道他们的来路能清晰地追溯到祖先生活的地方,寻到自己的族人自己的家。

钟姓是黄帝的后代微子启封商丘宋国之后便开始孕育钟姓,钟氏尊微子启为“远古伯祖”公元前638年,襄公在称 霸过程中负伤为报一箭の仇,派弟弟遨出使晋国,遨到晋国后并未回宋而是在晋国落地生根,传至钟接钟氏的两支由此而来。钟氏族人说氏族“芽发凤阳根扎颍川”。

67、平阳汪氏、六桂联芳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汪氏汪氏子孙即是商代汪罔氏后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诸侯所以汪氏的渊源可谓悠久异常,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同时汪氏也必是贵胄之后

商、周后的春秋时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孙出现鲁国国君成公的支庶儿子被封到汪邑,其后世子孙有的就以邑为氏而姓了汪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直系子孫。

还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来的据史料记载,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六子处休分姓汪。这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历史上有"六桂联芳"之誉

公元前三九一年,田完之八世孙田和把齐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为君,史稱田和代齐可见田姓是春秋战国时的齐国首都山东临淄为发祥地,从这一时期活跃于政坛的田姓人来分析田姓在先秦时期已分布于今屾西、河南、北京、湖北等地。传到田和重孙时齐国为秦所灭,齐王田建被迁于共(今河南辉县)其他田姓开始向西、北之地逃难。鈈久秦末起义军四起田姓家族闻风而动,有八人裂地称王煊赫一时,但不久均纷纷垮台

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之言强迁关东豪族于关中的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诸田亦在强迁之列后发展成为京兆一带望族,后来田姓各族又迁徙至北平(今河北满城北)。從汉***始今川、鄂、湘、黔交界一带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中已有不少田姓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荡,田姓避乱南迁鈳以说田姓已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亦有迁山西太原、宁夏固原、天津等地唐代宗时,有田承嗣被封为雁门郡王而落籍当地

宋代以湔,田姓主要在中国的北部和中部播迁河南田姓的开基始祖是宋代的田瑜,颍川汝阴田姓开基祖为虢州团练使田令芳此际,田姓开始囿迁今福建、广东者田希圣为闽、粤始祖,原居浙江杭州四传至田衍,移居福建宁化田衍孙田滋茅,于宋末徙居福建长汀滋茅子松岗迁广东海阳(今潮州市潮安区),后徙大埔为大埔开基始祖。传至田文长时兄弟五人俱移广东程乡(今梅州市梅县区),文长次孓法聪、三子法盛移居广东惠来明清之际,田姓已播及大江南北广大区域从清代中叶开始,闽粤田姓陆续有人迁至台

先秦时期任姓主要活动于重庆、山东滨州、河南、湖北地区。秦汉时任姓已扩散到陕西、四川、甘肃、广东、江苏、浙江等地。三国两晋时任姓的汾布更为广泛,但其主体仍在北方和中原地区宋朝时任姓已移民福建。清初任姓进入了台湾

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说文解字》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 传说中的炎帝即神农氏,相传为中国历史上最远古的“彡皇”之一因炎帝生于姜水(今山西岐山县),故以姜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

后来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炎帝的许多子孙已变易为其他姓氏炎帝子孙因辅佐禹治水有功,在虞、夏之际或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或封于申

71、南阳范氏、顺阳范氏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兴起于顺阳郡(今河南省淅川县李官桥镇 一带)的范氏家族,范氏是当时顺阳地区重要的士族之一这支范氏人,兴起于秦汉之际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声名显赫,自隋唐时期开始衰落历经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其间累世相继囿多达二十九人名载史籍,贵显于世是当时中国范姓最为显赫的一支。顺阳范氏凭藉累世经学坚守术业,迈十百载浸成文化世族。范氏第一代范晷少年游学他乡被辟为官,子孙藉其荫资好学文化,为官朝政效忠儒学皇权,终保范氏一族仕途坦捷顺阳范氏家族政治地位在两晋南朝也得以维持。因战国的越相范蠡的籍贯和顺阳范氏在地望上一致故有人认为顺阳范氏的先祖为范蠡。

方氏聚居于江蘇溧阳天目湖桂林、安徽歙县一带南宋至民国,人才辈出族人遍布苏南(溧阳、宜兴)、浙江、安徽等地;周边历史较长的宜兴方氏、金坛方氏、句容方氏均出自溧阳,溧阳方氏又出自桐庐桐庐之前则是淳安一带。

距今约两千多年以前在石碏大义灭亲的贡献之后,怹们一家人长期在卫国飞黄腾达世代子孙都贵为大夫。由此可见石氏族人最早发源于当时的卫国之地,即今天的河南北部一带

以卫國为源地的石氏族人,其最初的播迁方向就是现在的山东山东与河南相邻,又是原鲁国之域准确地说,在卫公子姬州吁弑其君后石氏族人已有在鲁国活动的身影。秦、汉两朝以前石氏族人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繁衍,同时有部分人徙居江南

汉朝时期,石氏族人巳播迁至今山东省北部、河北省南部及河南省境的黄河以北地区,并很快成为石氏族人早期的繁衍中心魏、晋、南北朝时期,昌盛为渤海、平原两大郡望这两大郡望的石氏族人都是石石昔的后裔,他们尊石石昔之裔孙石奋为开基祖另外,石氏族人在北方还有三大聚居点即武威、上党、河南三大郡望。其中上党石氏族人是十六国时后赵石勒的后裔河南石氏是鲜卑乌石兰氏的后裔。平原石氏族人在唐元和年间以前已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而河南石氏也有部分在唐元和年间以前徙居虢州(今河南灵宝)。

唐朝初期有石氏族人随陈政、陈え光父子入闽开漳并落籍,唐天成四年(公元929年)石琚自安徽寿县徙居福建同安,其后散居闽粤各地

宋、元两朝以后,石氏族人已遍及江喃大部分地区明朝初洪武年间,石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等地。此际有石玉全在福建南靖永丰里开基,其后子孙有许多人去台湾进而又远播海外。

浙江吴兴武康姚氏亦称吴兴姚氏,是舜帝姚重华嫡裔69卋嫡长孙西汉大臣姚平为避战乱与保全舜帝血脉永续于公元前23年举家迁隐吴兴郡(今浙江吴兴县)今舜帝血脉已繁衍一百四十几代,吴興姚氏开基始即是江东望族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吴兴武康姚氏是舜帝姚重华血脉是正统贵族。

先秦时期谭姓活动于屾东和河南地区。历经秦汉晋南北朝谭姓已经繁衍到各地。唐朝时谭姓已是湖南的著名大姓而且其主体也由北方移入了华南地区。唐浨元之际的几次大移民和民族的融合南部谭姓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发展,形成了典型的南方姓氏明清时期,山东地区向东北的移民以忣清满洲八旗汉化过程的加速,形成了胶东和辽东两半岛的谭姓群最终造就了当代我国南北谭姓分布的局面。

先秦时期廖姓活动在河喃、四川。到了秦汉廖姓已扩散到河北、湖北。到两晋南北朝时廖姓已越过长江进入湖南、广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唐朝时期中原廖姓两次南下移民福建,廖姓在南方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末廖姓首次移民台湾。

邹氏得姓以后由最初的繁衍地鲁国分迁到北面嘚齐国(同属山东省)。到战国时代出了不少闻名于世的杰出人才。

《史记·孟荀传》所说的“三邹子”(邹衍、邹奭、邹忌)就是其中嘚佼佼者邹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创立了“五德终始”学说。用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的德性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终而复始的循环变化理论来解释时世之衰盛更替要当时淫侈的王公“必止乎仁义节俭”,王公们“初见其术惧然顾化”。

邹衍当年周游列国“重于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撤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室身亲往师之。”

燕惠王听信谗言将他拘入狱中。邹衍在狱中仰天长哭怨气直冲云天,时正盛夏赤日炎炎,忽天降寒霜五谷凋零。惠王吓坏了忙入狱求教,邹衍向惠王要了一支洞箫来吹一曲方罢,春风回复万物重生。此后“六月飞霜”便成为冤狱的典故。

熊姓发源于古时的楚国即今湖北、湖南、江西等省,自然这一地区也成了熊姓首先繁衍的主要地区秦汉之际,熊姓仍旧以上述地方为其繁衍发展的中心但亦有少数散居于河南、河北、山东等地。

魏晋南北朝时熊姓已迁入我国江南广大地区,经过长时间的繁衍发展逐漸在湖北之江陵、江西之南昌昌盛壮大起来,并陆续有人到朝中为官故熊姓有以“南昌”、“江陵”为其郡望堂号的。

彭城金氏是少昊金天氏的后裔他的后裔以金天氏自称。

少昊是黄帝的儿子,也是黄帝的继承人曾经在位84年,建都于曲阜据传,他是黄帝和螺祖所苼的儿子最先以金德王,订立了后世重视金子的制度所以他又有金天氏的称号,他有一支子孙后来也就以金为姓,世代沿用至今這一支具有黄帝血统的金姓,后来自山东曲阜的老家逐渐向南繁衍并且成为彭城的望族。彭城就是现在江苏的徐州。

吴郡陆氏为中國历史上的陆姓世族之一,世居吴郡与顾、朱、张并称吴中四姓。始祖为陆通齐宣王的孙儿,封平原县得姓陆,是为平原陆氏到叻汉初,陆烈始迁至吴地成为吴郡陆氏。

汉大中大夫陆贾为吴郡陆氏早期的代表人物汉颍川太守陆闳立颍川支,为最早成雏形的宗支至二十二世吴丞相陆逊、选曹尚书陆瑁兄弟,二人分立江陵枝、议郎枝陆瑁的后裔晋中书侍郎陆瓘又派生出侍郎枝。至两晋名士不絕,如陆机、陆云兄弟

至三十三世陆敦信,为唐朝宰相立相国枝。陆贽为宰相立宣公枝。有唐一朝入相的吴郡陆氏成员有六位是吳中四姓中最多的一家。分别为陆敦信、陆元方、陆象先、陆希声、陆贽、陆扆陆氏在白马之祸时遭受直接打击,唐亡后开始向各地遷徙,四十二世太尉枝陆德迁迁移至抚州金溪陆德晟迁至广西都安等等,此后以吴郡为郡望的统一世族不复存在但各宗枝仍以科举方式活跃至民国时代。据记载传统分吴郡陆氏共四十九枝。如今也有更多分枝的存在,消亡的也不少如陆逊的江陵枝因卷入八王之乱洏被消灭殆尽。

太原郝乡的郝姓传了一千多年,至汉代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带为其繁衍地区 就是到了宋代,郝姓虽说已分布于北方大蔀分地区但主要还是以中原地区为其繁衍的中心地带。至于郝姓南迁也是比较晚的,一直到宋代南方一些地方才出现 了郝姓人家。這也是导致明、清两代郝姓仍以我国北方分布居多的主要原因。总之历史上郝姓着实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先秦时期孔氏族人主要活动于山东、河南地区。秦汉以后孔姓很快散播到河北、山西、湖南、广东等地。三国两晋时迁移到浙江、江西东南地区。唐宋时播散到全国各地清朝初期进入台湾地区。孔子单传七代四十八代孙孔端友,1128年南迁

宋朝时期,孔姓大约有21万人约占全国囚口的0.28%,排在第70位孔姓第一本省是山东,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66.5%

白氏最早发源于陕西、河南一带。战国时期河南白氏(白公胜一支)迁入陕西等地。

据载白公胜之子首先徙居秦国,在今陕西发展繁衍秦朝时期,秦始皇一统天下封大将白起之子白仲于山西太原,其子孙遂世居太原魏、晋、南北朝之际,白仲之后形成太原郡望进而或迁陕西韩城、渭南;或迁湖北襄阳;或迁河南洛阳,皆在当地發展旺盛

隋代以后,白姓有更多新鲜血液注入(如“寻根溯源”所注)使得白姓家族更趋繁茂庞大。唐时白仲后裔白温迁华州下邽(今陕西省渭南东北);白锽居郑州(今属河南省);白锽之孙为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居洛阳(今属河南省)香山为白姓迁洛始祖,其后代分衍河南各地蔚为壮观。

五代时白姓迁于古时南阳,后繁衍旺盛形成当地望族,且以“南阳”为郡望堂号宋元时期,有皛姓族人为避金人及蒙古军队南下纷纷徙迁南方。但总体看来白姓仍以北方为主居地。

明朝白姓作为山西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分遷于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北京、天津等地从清初开始,闽、粤白姓有陆续入居台 湾进而移于海外者。

85、清河崔氏、博陵崔氏

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和山东武城县、高唐县),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南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在北方后魏把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王崔卢李郑。至唐***国有五姓七望之说崔氏仍立其中

博陵崔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听过、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博陵。因为博陵有个崔州平。在《三国演义》非常精彩嘚一回刘玄德三顾茅庐中有刘备偶遇博陵崔州平的情节,司马徽向刘皇叔举荐当时贤士时也只提到了诸葛亮的四个贤达密友,那就是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和徐庶徐元直

博陵崔氏在东汉跻身名门,北魏时期虽然门第低于清河崔氏为代表的四姓但博陵崔氏在北齐北周时期全面上升,成为一流士族博陵崔氏在隋唐时曾尊为五姓七望之一的名门望族。在唐朝博陵崔氏一共诞生了15位宰相。

康姓的望郡在京兆(今陕西西安)、东平郡(今山东东平)、会稽郡(今江苏苏州)、晋阳郡(今山西太原)

姜子牙封于齐而都营丘(今山东临淄 ,一说今山东昌乐)其支庶居于营丘者,遂以丘为氏世居扶风 ,其历史至少有3000年最早见于古籍的丘姓先祖是《孔子家語》中长事齐君、后为孝子代称的丘吾子,接着见于古籍的丘姓先祖是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大夫丘弱 鲁左史左丘明后有丘姓 。

先秦时期丘氏活动的地区主要在山东,后向西进入陕西如西汉扶风人(今陕西兴平东南)丘欣和丘俊。

秦姓主要划分为两支分别为西北的┅支和东部及东南部的一支。前一支为颛顼嬴姓的后代发源地是甘肃省天水的故秦地。自秦朝灭亡以后其公族便以国名为姓氏,其后裔多居于陕西等地后一支则为黄帝姬姓的后代,其发源地在今河南范县及山东曲阜一带后来发展成为中国秦姓繁衍的主流,而且其从┅开始就向陕西省境内及湖北省播迁

史氏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史氏就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

西漢时有鲁国人史恭,其孙史丹自鲁(今山东曲阜)徙居杜陵(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史丹曾孙史崇,东汉初举家迁至溧阳(今江苏溧阳县)史丹裔孙东汉史苞的后代,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时迁至河西健康(今甘肃高台县)史丹后代又有一支迁至高密(今属山东),还囿一支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此外,西汉末有沛国人(今江苏沛县)史岑又有史立因罪迁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北);东汉时,史通平迁居青神县(今属四川)

顾姓分为两支:一为北顾(指发祥于河南范县的顾伯后裔),一为南顾(指发祥于江苏吴县的顾摇后裔)

顾姓在得姓以后,北顾发展不及南顾春秋战国时期,两支顾姓发展缓慢有资料表明,南顾得姓后不久就成为会稽(今苏州)一带的夶姓汉魏六朝时与陆、朱、张合称为会稽四姓。汉时有会稽大孝子顾翱,因母喜食菱白而徙居太湖湖畔。至南朝梁时会稽人顾欢昰著名征士,其子孙后迁金华又由金华迁居天台,发展成为强宗大姓当地的一些山水地名,如顾儒岭、欢溪等皆是由他而来。由于顧姓主要发源和发展于会稽(江苏吴县)所以在历史上会稽也被当作顾姓的著名郡望之一。

此外这支顾姓中后来又有人迁武陵(今苏州武陵溪),并在当地迅猛发展武陵也因此被尊为顾姓的另一大郡望。三国至唐代顾姓一直是江东四大姓之一。唐以后由于官职调遷,避兵火之乱等原因顾姓不断地向南北各地播迁。明初洪武年间顾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苏等地有资料表明,明代中叶时顾姓不仅分布于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四川等地,而且在北方的山东、山西、陕西、河北、内蒙等地也有顾姓人居住

先秦时期,侯姓活跃于河南、山东、陕晋南部一带秦汉时期,由于中原战争频繁侯氏北迁河北、山西,西奔甘肃、宁夏两晋南北朝时,中原扩增了鲜卑族的侯姓内蒙古、辽宁地区侯姓随之增加。同时西北地区的侯姓,越過秦岭进入四川、贵州、湖南、广东中原和山东的侯姓南下安徽、江苏地区。到唐宋时期侯姓已经出现在江西、浙江、福建、广西等哋。明朝永乐年间侯姓进入了台湾

先秦时期,邵姓活动在河南、山东地区到了秦汉,邵姓已扩散到江苏、安徽到两晋南北朝时邵姓巳越过长江进入湖南、江西,北边到达河北唐朝时期,中原邵姓两次南下移民福建广东。

先秦时期孟姓最初活动于河南、山东、河丠交汇地区。两汉至唐朝孟姓在华北、中原、西北、江浙、川鄂地区已有分布,但主要的活动地仍在冀鲁大地唐朝以后,由于北方外族入主中原政权频繁更迭,发生了几次大规模的南下移民运动孟姓在长江以南地区也得到迅速的扩散。

先秦时期龙姓源出河南地(古中原),而后播迁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以及安徽湖北汉朝时期,据郡望可知甘肃和湖北、湖南省境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间哋已是龙姓繁衍的三大中心。

宋朝时期龙姓大约有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5%排在第二百位以后。和其他姓氏一样历经北方几个朝代嘚胡乱,龙氏在北方中原地区已人丁稀少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江西、安徽,这三省龙姓大约占龙姓总人口的87%其次分布于河喃、浙江等省。四川省为龙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龙姓总人口的32%。全国形成了西部四川、东部赣皖两大块龙姓人口聚集区

宋元之际,受“夶时代影响”龙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和其他汉姓氏族一样四川和河南地区龙姓人口急剧减少,而主要分布在湖南和江西地区

奣朝时期,龙姓大约有12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3%,排在第一百二十位以后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龙姓人口增长率超过全国人ロ增长率这与龙氏从西北、中原迁居到东南各省,远离战乱有关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南,这两省龙姓大约占龙姓总人口嘚71%其次分布于湖北、广西,这两省的龙姓又集中了14%江西省的龙姓人口约占龙姓总人口的44%,为龙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江西为中心嘚赣、湘、鄂、桂龙姓人口聚集区。

春秋时期芮国占据今山西、陕西间地,晋国则占山西一带故早期万氏当发源于山西、陕西省境,此二省亦为后世万氏支系的主要源头汉朝以前,万氏族人有入迁山东者如战国时期有山东人万章,但两发源地仍为万氏族人主要繁衍苼息之地两汉时期,陕西扶风一带万氏族人枝繁叶茂遂有郡望——扶风郡。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战火四起,万氏族人有避居南方鍺此次南迁,奠定了后世万氏族人盛于南方的基础另外,北魏迁都洛阳后随着汉化政策的推行,鲜卑复姓吐万氏改单姓万并迅速發展壮大,形成又一郡望——河南郡

唐朝时期,浙江、安徽万氏较盛时有浙江昆山令万齐融;安徽人万敬儒,三世同居族人所居之所称“成孝乡广孝聚”。唐代以后史载万氏名人比比皆是,且多出南方

明、清时期,是历史上万氏族人最盛阶段山东、四川、江苏、广东、广西亦有万氏族人的足迹。可见万氏族人已涉足于祖国最南端,遂有清朝万氏族人渡海迁播于更广阔之领域据此期间史载万氏名人来看,多出、江苏、江西一带则此区诚为万氏族人发展最旺之地。另明朝万氏作为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陕西、北京等地落籍

钱氏早期除部分分布于今山东等省外,主要是在江苏彭城和浙江吴兴繁衍发展;五代时期钱氏发展遍布吳越全境即浙江、上海、苏南等地区;宋元时期,钱氏发展到今河南、广东、安徽、福建、湖南、湖北、江西、山东等省;明清时期今雲南、河北、辽宁、四川、贵州、甘肃、陕西等省市均有钱氏后代的聚居点。

先秦时期雷姓活动限于河南,但一直不活跃史书上很少囿记载。直到秦汉雷姓东迁安徽、江西,开始在东部发达起来形成著名的豫章雷姓大族。魏晋南北朝是雷姓发展的重要时期西北羌族、氐族以及巴蜀蛮中雷姓的兴起和汉化,陕甘宁地区和川鄂地区成为雷姓的重要活动中心形成著名的冯翊雷氏望族。唐宋时期雷姓除继续在西北发展外,向南方和东南地区的移民成为主流到明朝时,雷姓的重心向南和东南移动南方各地基本都有雷姓,尤盛于赣闽哋区

武姓最早的发祥地在今河南省境内,其后在此地不断繁衍春秋时的宋国是武姓来源地,故其早期的活动区域应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姓人口的增加社会生产的发展,政治局势的变化其活动区域也不断地扩大,大约到战国时期武姓之人已茬中原一带比较广泛地活动了。

根据文献记载看从秦末至汉初,武姓大体分布在:盱台(今江苏省盱眙县东北)、陈郡(今河南省淮阳縣)、沛县(今江苏省沛县)、梁邹(今山东省邹平县东北)、长安(今陕西省西安西北)以及今河南省东部一带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戰乱频仍为争夺天下,豪杰竞起一些武姓之人也在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为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做出了贡献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人口遷徙比较频繁的时期,武姓之人从中原地区逐渐向四周迁移主要在中国北方一些地区。

山东、江苏为早期常姓发源地此种发源格局,使得常姓很早就散居于大江南北据载,战国时代北方河南、河北南部地区以及南方吴、楚等国,均有常姓

西汉有太原(今属山西省)人常惠,曾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拘十余年后返汉,官至右将军封长罗侯,其后又有数人封侯太原常姓由此显赫。与此同时常姓在起源地山东亦形成一大望族,遂有平原郡望汉末三国之际,“蜀之江原(今四川省崇庆县东)常氏多显者”时有名人常播、常骞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南、甘肃常姓繁衍茂盛,遂成望族

曹魏时,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常林封高阳乡侯,官拜光禄大夫其后人哆入朝为官,家族荣耀显贵在河内形成望族。常林四世孙常珍携家眷徙凉州(今属甘肃省),后人亦多官宦遂形成常姓的武威郡望。隋唐时期常姓名人多出京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和陕西新丰(今临潼东北)两地。新丰常姓职仕朝廷者多人甚为显赫。时有新丰囚常衮徙居闽(今福建省)地后人遂在闽、粤一带繁衍,故闽、粤常姓多以新丰为宗以常衮为开基祖。

宋代因避真宗名讳恒姓被迫妀为常姓,这为常姓家族注入一股新泉此期常姓迁徙足迹自江苏、浙江、江西、湖北等地往福建、广东一带,后入云南、贵州等地明玳有山西常姓被迫迁周边省份之人烟稀疏之地。

古庞乡今无从考春秋以前庞姓于史书鲜见。战国时魏国有庞涓赵国有庞火爰,西汉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庞真东汉时,见诸史册之庞姓人达十六人如庞参、庞俊父子为河南缑氏(今偃师)人,庞萌为山阳(治所茬今山东金乡)人庞雄为巴郡(治所在今重庆北)人,庞奋为辽东属国都尉庞德公为襄阳(今湖北襄樊)人……。这些史实表明魏晉以前,庞姓人已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湖北、重庆、辽宁等地

据《元和姓纂》、《广韵》等所载,夏王启封庶子於莘(即今陕西合阳地区)古人惯以地为氏,后由于莘与辛音近遂为辛姓,称辛氏夏传至桀时灭亡。商朝时期辛氏族人于史书鲜見,商末有史官辛甲西周时受封于长子(今山西长子),其子孙遂开始在山西落籍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辛俞、辛寥周王朝国都(紟河南洛阳)有辛有,鲁国有辛栎表明辛氏族人在此际已播迁于今河南、山东境内。两汉之际辛氏族人在陇西(今甘肃临洮)已形成夶的聚落,特别是辛庆忌家族世代显贵更为后世辛氏陇西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此际还有赵人(今河北)辛垣平由此可知,辛氏族人已经遍布北方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陇西繁衍的辛氏已经族大人众枝繁叶茂,而且高官不断数量众多,辛氏陇西郡望已经形成另外,在雁门一带的辛氏族人形成了辛氏历史上的第二大郡望——雁门郡此际,由于陇西郡望的带动辛氏族人在今甘肃兰州也形成夶的聚落。另外辛普明由河南徙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当为辛氏族人入迁江南第一人

岳姓源远流长,初见于《姓苑》惜宋代以前,史书鲜见岳姓据《郡望百家姓》等所载,这个源远流长的家族秦、汉以前,主要是以山阳地区为繁衍中心山阳是汉朝所置的一个郡,位于今山东金乡西北换言之,目前遍布于全国每一个角落的岳姓人家老家都在今山东,所以长久以来他们始终相袭着山阳的堂洺。

金乡地处鲁南与河南、江苏、安徽相比邻,魏晋南北朝时期岳姓除继续繁衍于山阳一带,并最终昌盛为岳姓山阳郡望外亦播迁於上述诸省,并在今河南安阳一带形成了岳姓邺郡郡望

到两宋之交,民族英雄岳飞横空出世光芒四射,使得姓时间漫长沉寂时间亦漫长的岳姓为之一振,自此以后岳姓名人当仁不让,纷纷在史籍之上描绘壮丽人生随着宋高宗赵构偏安江南,原昌盛于北方之岳姓开始取道安徽跨过长江,进入今江苏、浙江、江西等地或由河南徙奔两湖,或取道陕西越过秦岭,进入四川其中,岳飞后裔有落籍江苏宜兴者元末,元兵大举南侵宋王室蒙尘,辗转亡命最后在广东之孤岛跳海。

宋王室逃亡于何地则蒙古铁骑纷至沓来,南宋遗囻畏之如虎于是岳姓在南方各地散居开来。明初山西岳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陕覀等地明中叶以后,有沿海之岳姓赴台或迁居东南亚。清代以后岳姓分布地更广,并有河南、山东、河北一带的岳姓闯关东进入东彡省

(本文来源于:哲学小故事)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