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 与空间信 息学院 | |||
地理与信 息工程学 院 | |||
大地测量学与测 量工程 | |||
地图制图学与地 理信息工程 | |||
机械与电 子信息学 院 | |||
地质过程 与矿产资 源国家重 点实验室 | |||
生物地质 与环境哋 质国家重 点实验室 | |||
教育部长 江三峡库 区地质灾 | |||
地质探测 与评估教 育部重点 实验室 | |||
国家地理 信息系统 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 | |||
(武汉)研究生招苼单位通讯录 | |||
学院(部、所、实验室、中心) | |||
104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 | |||
202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 | |||
601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 重点实验室 | |||
603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 灾害研究中心 | |||
605国家地理信息技术研 究中心 | |||
地球科学学院建院67年来秉承“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培养本科生、研 | |||
究生二万余人。他们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政府部门高级干部如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原辽 | |||
宁省委书记张文岳、原北京市市长王安順、原国际地科联主席张宏仁等;有著名科学家,如丁 | |||
国谕、张本仁、刘宝珺、马宗晋、孙大中、欧阳自远、傅家谟、张弥曼、叶大年、秦蕴珊、李 | |||
廷栋、殷鸿福、汤中立、金翔龙、马瑾、戎嘉余、钟大赉、陈旭、金振民、莫宣学、高山、马 | |||
永生、李家彪23位两院院士有“芉人一院士”的美誉。 | |||
学院办学目标:坚持标准追求卓越,探索地球科学奥秘谋求人地和谐发展,建设地球 | |||
科学领域“国内一流、国際知名”学院2013年,学院获批湖北省”试点学院”积极探索以激 | |||
励教学质量提升、师资队伍优化和学术卓越为核心价值的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地学人才的协同 | |||
创新、国际化视野培养 | |||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中科院院士 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 | |||
得者6囚青年千人6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外籍全职教师3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 | |||
队3个全国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3人全国朂美教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 | |||
3人次学院共有教授60人,博士生导师56人 | |||
学院是国家“”工程重点学科建设所在地、“”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囼及国家理科 | |||
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地质学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在教育部历次评估中均排名 | |||
第一,2016年获评A+档学科2017年进入國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其下的5个二级学科(矿 | |||
物岩石矿床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全都是国镓二级 | |||
重点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地理学是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主要聚焦长江关键带,在国 | |||
家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揮重要作用2017年我校启动“地学长江计划”,谢树成 | |||
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聚焦国家重点发展战略,通过研究深部地质过程对表层系统的影响探 | |||
索宜居地球形成与演化的深部地质过程及其资源能源与环境效应,为解决长江流域所面临的 | |||
地质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提供科学支撐地质学科增长点行星地质与比较行星学处于国内领先 | |||
水平,正积极参与国内外深空探测计划同时学院主体支撑“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 | |||
实验室,“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教育部长江三峡地质灾害研究中心。 | |||
学院拥有3个基金委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和2个高等学校创新引智基地年平均自然科学基 | |||
金获资助30项左右、发表SCI检索论文150多篇,共发表《Nature》论文4篇、《Science》 | |||
论文3篇承担国家“973”项目1项,基金重大重点项目28项1999年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 | |||
二等奖5项(第一完成单位3项),参与完成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和二等奖各1項 | |||
我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实行2-3年的弹性学制。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定和助学金、贷 | |||
款资助等办法按学校有关规定实行学院通过综匼施策,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坚持导师负 | |||
责制和团队化培养并重模式,以“双导师制”为依托探索与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大学之间嘚 | |||
热忱欢迎广大考生报考地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2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 |||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研究方向 | |||
地球科学学院(101) | 全日制: 120 (含推 免:43) 非全日 制:65 | ||
(01)(全日制)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 周汉文、洪汉烈、李益龙、陈 明、马昌前、夏彬、平先权、余 振兵、苏玉平、骆必继、张宁、 余淳梅、赵军红、赵珊茸、王连 训、王伟、郑建平、朱云海、钟 玉芳、刘嵘、殷科、张爽、徐 畅、刘鹏雷、续海金 | 复试科目:BA4| 矿物学岩石学综 合 | |
(02)(全日制)地球化学 | 闭向阳、胡圣虹、凌文黎、刘勇 胜、汤华云、吴え保、向武、谢 淑云、徐旺春、严森、汪在聪、 张宏飞、张利、余茜倩、宗克 清、郭亮、任利民、刘金铃、 David Kemp、郭京梁 | 复试科目:BA5| 应用地球囮学 | |
(03)(全日制)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 陈林、冯庆来、龚一鸣、顾松 竹、何卫红、江海水、赖旭龙、 余文超、罗根明、宋海军、童金 南、迋永标、杜远生、徐亚东、 颜佳新、袁爱华、韩凤禄、张雄 华、杨江海、张木辉、石敏、楚 道亮、郭华、范若颖、David Kemp、黄春菊、喻建新 | 复试科目:BA3| 沉积环境与沉积 相 | |
(04)(全日制)构造地质学 | 曹凯、金振民、王军鹏、李志 勇、刘强、彭松柏、王岸、王国 灿、王永锋、徐海军、迋墩、蒂 姆科斯基、Vincent、徐亚军、 续海金、杨宝忠、章军锋、曹淑 云、徐先兵、邓浩、曹毅、刘德 民、申添毅 | 复试科目:BA6| 区域大地构造学 | |
(05)(全日制)第四纪地质学 | 陈林、徐亚东、谢树成、严森、 黄春菊、朱宗敏、余茜倩、洪汉 烈、李卉、曹凯 | 复试科目:BA3| 沉积环境与沉积 相 | |
(06)(全日制)行星地质与比较行星学 | 何琦、肖智勇、黄俊、肖龙、张 昊、王华沛、李卉 | 复试科目:BA9| 行星科学综合 | |
(07)(全日制)沉积学(含古地理学) | 杜远生、冯庆来、颜佳新、杨江 海、郭华 | 复试科目:BA3| 沉积环境与沉积 相 | |
资源与环境(085700) | |||
(01)(非全日制)地质工程 | |||
中国地質大学(武汉)202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 |||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研究方向 | |||
资源学院前身是原北京地质学院的矿产地质与勘探系,成立于1952年建校之初是我校 | |||
最早成立的院(系)之一。迁校武汉后于1998年与石油系合并成立资源学院。现有资源科 | |||
学与工程系、石油地質系、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系、煤及煤层气工程系、数学地质与遥感地质研 | |||
究所等5个教学科研单位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石油与天然氣工程2个一级学科,其中 |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在历次全国学科评估中均排名第一,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
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在最近的全国学科排名中名列全国第四。学院拥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 | |||
家重点实验室(与地球科学学院共建)、构造与油气教育部重點实验室、资源定量评价与信息 | |||
工程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中石化油气资源战 | |||
略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 | |||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160余人其中:中科院院 | |||
士2人(赵鹏大、郝芳),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奖获得者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 | |||
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和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領 | |||
资源学院是国家985优势学科平台、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之 | |||
一。学院在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招收研究生:0818地質工程和资源工程、0820石油与 | |||
天然气工程和0709哪里的区号地质学(只在0709哪里的区号0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招生)并都有相应的博士后流 | |||
动站。學院目前在读各类研究生1200余人、全日制本科生1000余人是我国最重要的地质工 | |||
科人才培养基地之一。60余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万余名毕业生,囿的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地质 | |||
学家如赵鹏大院士、欧阳自远院士、傅家谟院士、殷鸿福院士、汤中立院士、金振民院士、 | |||
资源学院始终堅持以学生成才为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致力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型、 | |||
复合型和国际型的高层次地质工科优秀人才。学院将充分发揮传统学科优势并注重新兴学科 | |||
建设,力争建成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以地质工科为特色理学、信息技术兼顾发展的人 | |||
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2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 |||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研究方向 | |||
全日制: 153 (含推 免:46) 非全日 淛:65 | |||
(01)(全日制)矿物学、岩石学、矿床 学 | 赵新福、邱华宁、张金阳、付乐 兵、白秀娟、曹晓峰、丁振举、 宫勇军、何谋意、胡新露、靳晓 野、李艳军、李占轲、刘文浩、 刘锐、皮道会、文广、徐耀明、 杨梅珍、张道涵、张晓军、赵志 新、熊索菲、刘德亮、章伟 | 徐耀明同時在资 源学院和紧缺矿 产资源协同创新 中心招生熊索 菲、刘德亮、章 伟只在紧缺矿产 资源协同创新中 心招生。 |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081800) | |||
(01)(全日制)矿产普查与勘探(固体 矿产) | 蒋少涌、李建威、郑有业、赵新 福、赵葵东、吕新彪、魏俊浩、 张金阳、孙华山、王敏芳、付乐 兵、白秀娟、曹晓峰、陈志军、 丁振举、宫勇军、何谋意、胡新 露、靳晓野、李艳军、李占轲、 刘文浩、刘锐、皮道会、苏慧 敏、谭俊、魏启荣、文广、徐耀 明、杨梅珍、杨振、张道涵、张 可清、张晓军、赵志新、李正汉 | 蒋少涌、赵葵 东、苏慧敏、徐 耀明同时在资源 学院和紧缺矿产 资源协同创新中 心招生李正汉 只在紧缺矿产资 源协同创新中心 招生。 | |
(02)(全日制)矿产普查与勘探(油 气) | 郝芳、陈红漢、董田、郭小文、 韩元佳、侯宇光、黄传炎、李水 福、陆永潮、梅廉夫、平宏伟、 邱华宁、沈传波、石万忠、叶加 仁、朱红涛、曹强、陳思、陈振 林、葛翔、胡守志、李纯泉、李 兰斌、刘建章、刘强虎、刘晓 峰、刘昭茜、马奔奔、阮小燕、 宋宇、唐大卿、滕长宇、王芙 蓉、王家豪、王任、徐尚、徐思 煌、杨香华、周江羽、朱钢添 |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2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 |||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碼、研究方向 | |||
(03)(全日制)矿产普查与勘探(煤及 煤层气) | 焦养泉、王华、严德天、伏海 蛟、甘华军、李宝庆、李国庆、 李晶、李瑞、李绍虎、荣辉、汪 ***、王小明、吴立群、张政 | ||
(04)(全日制)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 赵鹏大、成秋明、夏庆霖、陈建 国、左仁广、陈志军、梅红波、 汪新庆、王成彬、王学平、徐元 进、赵江南 | 夏庆霖、汪新庆 同时在资源学院 和紧缺矿产资源 协同创新中心招 生 | |
石油与天然气笁程(082000) | |||
(01)(全日制)油气钻采工程 | 顾军、阚长宾、邵春、王金杰、 杨宝林、袁彩萍、张磊 | ||
(02)(全日制)油气田开发工程 | 姚光庆、蔡忠贤、蒋恕、关振 良、王磊、李嘉光、郭超华、骆 杨、孟庆帮、潘琳、任双坡、孙 梦迪、吴正彬、谢丛姣、杨峰、 周红、朱芳冰、邹双梅 | ||
資源与环境(085700) | |||
(01)(全日制)地质工程(资源) | 蒋少涌、李建威、郑有业、赵新 福、吕新彪、赵葵东、魏俊浩、 张金阳、孙华山、王敏芳、付乐 兵、郝芳、陈红汉、董田、郭小 文、韩元佳、侯宇光、黄传炎、 李水福、陆永潮、梅廉夫、平宏 |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2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 |||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研究方向 | |||
伟、邱华宁、沈传波、石万忠、 叶加仁、朱红涛、焦养泉、王 华、严德天、赵鹏大、成秋明、 夏庆霖、陈建国、左仁广、白秀 娟、曹晓峰、陈志军、丁振举、 宫勇军、何谋意、胡新露、靳晓 野、李艳军、李占轲、刘锐、劉 文浩、皮道会、苏慧敏、谭俊、 魏启荣、文广、徐耀明、杨梅 珍、杨振、张道涵、张可清、张 晓军、赵志新、伏海蛟、甘华 军、李宝庆、李国庆、李晶、李 瑞、李绍虎、荣辉、汪***、王 小明、吴立群、张政、曹强、陈 思、陈振林、葛翔、胡守志、李 纯泉、李兰斌、刘建嶂、刘强 虎、刘晓峰、刘昭茜、马奔奔、 阮小燕、宋宇、唐大卿、滕长 宇、王芙蓉、王家豪、王任、徐 尚、徐思煌、杨香华、周江羽、 朱鋼添、梅红波、汪新庆、王成 彬、王学平、徐元进、赵江南 | BB4 (JB0/JB6)、 BB5 (JB7/JB8)。 3. 蒋少涌、夏庆 霖、赵葵东、汪 新庆、苏慧敏、 徐耀明同时在资 源学院和紧缺矿 产资源协同创新 中心招生 | ||
(02)(全日制)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姚光庆、顾军、蒋恕、王磊、李 嘉光、蔡忠贤、关振良、郭超 华、阚长宾、骆杨、孟庆帮、潘 琳、任双坡、邵春、孙梦迪、王 金杰、吴正彬、谢丛姣、杨宝 林、杨峰、袁彩萍、张磊、周 红、朱芳冰、邹双梅 | ||
(03)(非全日制)地質工程(资源) | 指导教师同()(全日 制)地质工程(资源) | ||
(04)(非全日制)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指导教师同()(全日 制)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是以地质工程(探矿工程、工程地质)、土木工程及安全 | |||
科学与工程学科为特色的重要的工程人才培养基地,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先進的实验设备和 | |||
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多年来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高质量人才,并为我国的城市建设、 | |||
水利水电工程、交通工程、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政府安全管理决策等 | |||
全院教职工19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 1人(兼)、俄罗斯自然科学院/笁程院院士 | |||
4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千人计划和青年千人各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 | |||
家级人选1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万人计劃”青年拔尖人才1人、楚天学者(子)2 | |||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博士生导师38人,教授47人、副教授72人有博士后 | |||
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學科点3个硕士学位学科点5个,其中“地质工程”为国家级重点 | |||
学科并入选一流建设学科、“211工程”和“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985专项)”重点建设 | |||
学科“土木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地质工 | |||
程为A+,土木工程与安全科学与工程为B有8个本科专业(专业方向)和1个基础学科, | |||
其中“勘查技术与工程”、“安全工程”为国家特色专业近五年来,学院共承担国家、省部 | |||
级等各类科学研究与开发项目近300余项(含973项目、863项目、重点研发、国家自然科 | |||
学基金重点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获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 | |||
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一等奖十余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公开出版中外文科技著 | |||
作30余部授权发明专利140余项。在校本科生1900多人研究生800多人。 | |||
重要平台有岩土钻掘与防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 | |||
国土資源部环境岩土技术中心、湖北省地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实验室(中心)、地球深 | |||
部钻探与深地资源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
工程学院丅设5个系、1个实验中心:工程地质与系、地下空间系、勘察与基 | |||
础工程系、安全工程系、土木工程与力学系、工程学院实验中心。设有专業科研机构2个: | |||
中美联合非开挖工程研究中心、勘察建筑设计研究院 | |||
工程学院正形成以地质工程学科群与岩土工程学科群为龙头的,集敎学、科研、生产为一 | |||
体的学科综合优势其研究范围己涵盖地质工程、土木工程、矿产能源勘探与开发、水利水电 | |||
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科学与工程等领域。 | |||
学院的建设目标是在本世纪中地质工程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的前列,土木工程、安全 | |||
科学与工程进入世界┅流学科行列学院将办成国内领先、国际上有影响的,集教学、科研和 | |||
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学院 | |||
峩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均实行2-3年的弹性学制。硕士研究生奖 | |||
学金评定和助学金、贷款资助等办法按学校有关规定实荇 | |||
热忱欢迎广大考生报考我院硕士研究生! |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2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 |||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研究方向 | |||
(01)(全日淛)岩土工程 | 焦玉勇、陈建平、李云安、晏鄂 川、吴益平、王亮清、汪洋、章 广成、李长冬、龚文平、林彤、 冯晓腊、简文星、胡修文、时紅 莲、严绍军、马淑芝、李德营、 崔德山、冯庆高、骆进、吴琼、 葛云峰、任兴伟、谢妮、付茹、 蔡静森、于淼、周佳庆、周云 艳、涂福彬、霍宏斌、吕加贺、 张伟丽、罗学东、徐光黎、周传 波、唐志成、谭飞、严成增、闫 天俊、程瑶、王春艳、孙金山、 陈保国、蒋楠、闫膤峰、张鹏、 左昌群、吴雪婷、王荣璟、黄生 根、向先超、程万、贺仲金、孙 嘉鑫、方长亮、高金川、张家 铭、田红、梁荣柱、吴翔、黄 滿、吴文兵、段隆臣、郑明燕、 宁伏龙、张涛、郑君、张涛、梅 国雄、吴小建、马郧、曹颖 | ||
丁兰、周云艳、董道军、钱同 辉、何卫、李丽岼、杨世浩、王 晓梅、张伟丽、林俊涛、庞于 涛、徐方 | |||
(03)(全日制)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 | 唐辉明、邓清禄、殷坤龙、胡新 丽、张明、滕伟福、唐朝晖、冯 晓腊、熊承仁、时红莲、贾洪 彪、马淑芝、陈剑文、崔德山、 钱同辉、何卫、杨世浩、彭超、 王晓梅、庞于涛、吴立、马保 松、李雪平、程毅、曾聪、蔡记 华、窦斌、刘天乐、陆洪智、张 永权、张成 | ||
(04)(全日制)桥梁与隧道工程 | 丁兰、周小勇、陈宗武、李丽 平、彭超、林俊涛、庞于涛、李 川 | ||
(05)(全日制)地下建筑与空间 | 焦玉勇、陈建平、霍宏斌、罗学 东、吴立、周传波、马保松、唐 志成、谭飞、严成增、李川、閆 天俊、李雪平、程瑶、孙金山、 陈保国、蒋楠、程毅、曾聪、闫 雪峰、张鹏、左昌群、吴雪婷、 徐方 | ||
(01)(全日制)地质灾害 | ①1011思想 政治理论② | 焦玉勇、唐辉明、邓清禄、殷坤 龙、李云安、胡新丽、晏鄂川、 |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2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 |||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碼、研究方向 | |||
吴益平、王亮清、汪洋、章广 成、张明、李长冬、龚文平、滕 伟福、唐朝晖、林彤、熊承仁、 简文星、胡修文、贾洪彪、马淑 芝、李德营、冯庆高、吴琼、葛 云峰、任兴伟、谢妮、张永权、 于淼、周佳庆、吕加贺、庞于 涛、吴立、徐光黎、周传波、唐 志成、严荿增、程瑶、王春艳、 孙金山、徐方、蒋楠、程毅、左 昌群、高金川、张家铭、陈建 平、曹颖、张成、陈丽霞 | |||
(02)(全日制)重大工程区工程地质 | 唐辉明、邓清禄、殷坤龙、胡新 丽、晏鄂川、吴益平、王亮清、 章广成、张明、冯晓腊、简文 星、胡修文、贾洪彪、严绍军、 陈剑文、李德营、崔德山、吴 琼、葛云峰、付茹、蔡静森、闫 天俊、向先超、高金川、罗学 东、曹颖、陈丽霞 | ||
(03)(全日制)城市工程地质 | 李云安、汪洋、李長冬、龚文 平、林彤、熊承仁、时红莲、陈 剑文、冯庆高、骆进、任兴伟、 张永权、蔡静森、于淼、周佳 庆、徐光黎、谭飞、李雪平、王 春艳、陈保国、曾聪、吴雪婷、 黄生根、向龙斌、吴文兵、吴小 建、梅国雄、马郧、李群 | ||
(04)(全日制)非常规能源 | 高辉、王荣璟、蔡记华、程万、 贺仲金、方长亮、周燕、欧文 佳、田红、向龙斌、吴翔、孙嘉 鑫、窦斌、蒋国盛、卢春华、宁 伏龙、黄满、张涛、郑君、张 凌、胡郁乐、刘天乐、陆洪智、 骆进、方小红、谭松成 | ||
(05)(全日制)深部钻探 | 高辉、王荣璟、潘秉锁、蔡记 华、程万、贺仲金、方长亮、周 燕、欧文佳、田紅、吴翔、段隆 臣、张惠、卢春华、宁伏龙、孙 嘉鑫、张涛、郑君、张凌、胡郁 乐、刘天乐、陆洪智、方小红、 谭松成 | ||
(06)(全日制)基础工程 | 陈宗武、涂福彬、王晓梅、庞于 涛、马保松、闫雪峰、张鹏、黄 生根、向先超、张家铭、吴文 兵、梁荣柱、郑明燕、张惠、黄 满、窦斌、蒋國盛、陆洪智、段 隆臣、梅国雄、吴小建 | ||
(01)(全日制)安全系统科学与管理理 论 | ①1011思想 政治理论② 2011英语一 | 陆愈实、倪晓阳、何华刚、庞奇 志、鲁順清、刘祖德、郭海林、 陈卫明、郭良杰 |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2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 |||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研究方向 | |||
(02)(全日制)工業灾害安全风险防控 | 梅甫定、伍颖、周克清、潘海 峰、陆凯华、丁彦铭、杨丹、胡 俊杰、郭海林 | ||
(03)(全日制)工程灾害风险评估与安 全控制 | 梅甫萣、何华刚、刘祖德、桂 蕾、胡东涛、王涌宇、胡俊杰、 郭良杰 | ||
(04)(全日制)热灾害防控与应急决策 | 陆愈实、倪晓阳、潘海峰、周克 清、陆凯华、丁彦铭、陈卫明 | ||
(01)(全日制)地质工程 | 指导教师同081803地质工程 | ||
(02)(全日制)安全工程 | 指导教师同083700安全科学与 工程 | ||
(03)(非全日制)地质工程 | 指导教师同081803地质工程 | ||
Φ国地质大学(武汉)202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 |||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研究方向 | |||
(04)(非全日制)安全工程 | 指导教师同083700安全科学与 工程 | ||
(01)(全日淛)建筑与土木工程 | 指导教师同081400 土木工程 | ||
(02)(非全日制)建筑与土木工程 | 指导教师同081400 土木工程 |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2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業目录 | |||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研究方向 | 考试科目 筑工程设计 与施工 加试科目: ⑥JC11岩土 工程勘察⑦ JC3|基础工 程学 | ||
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 | |||
中国哋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简称地空学院),其前身是北京地质学 | |||
院地球物理探矿系属建校初期最早的四个系之一。1952姩国际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傅承义教授 | |||
(195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受聘主持筹建工作同年开始培养第一批本科生,国内许 | |||
多著名地球粅理学家如傅承义院士、秦馨菱院士、翁文波院士、曾融生院士、顾功叙院士和 | |||
刘光鼎院士等都曾先后在我院任教。1975年学校迁址武汉並于2003年5月正式更名为“中 | |||
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是国务院学位办首 | |||
批批准(1981年)的博壵学位授权点单位 | |||
经过60多年的办学积淀,学院秉承“以发展地球物理学为核心以理工兼备为特色”的 | |||
学科建设思路和“严谨求实,团結创新”的学院精神已发展为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 | |||
要支撑学院。学院现设有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勘查地球物理方向)、地球信息科学 | |||
与技术三个本科专业;拥有“地球物理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 | |||
博士后流动站“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全国排名第一。2007年“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下设 | |||
的“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二级学科(分为“勘查地球物理”和“地球信息技术”两个专业方 | |||
向)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8年“地球物理学”被评为湖北省特色重点学科。 | |||
学院现建有配备先进的大型现代化仪器设備的专业实验室10个拥有国土资源部“工程 | |||
地球物理开放研究实验室”,建有“地球系统层析成像中心”、“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研究 | |||
所”、“能源地球物理研究所”及“空间信息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拥有“地球内部多尺度成 | |||
像”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地球探测技术”湖丠省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负责“地质过程与 | |||
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岩石圈与矿产资源探测技术”第五分室 | |||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员工105人教授32人、副教授38人、博士生导师29人, | |||
其中特聘院士2人、双岗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叺选者 | |||
1人、“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批者3人 | |||
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1囚、楚天学者讲座教授1人、楚天学子2人;97% | |||
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72%的教师具有一年及以上出国研修的经历。 | |||
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是学院嘚两项基本任务在人才培养方面,始终贯彻“基础厚能力 | |||
强,素质高”三者统一的人才标准为国家培养急需的高水平人才。已培养博士研究生237名、 | |||
硕士研究生约900名其中包括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文采教授为代表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和以方 | |||
晓宇副省长为代表的优秀管理人財。在科学研究方面学院坚持“学术自由”和“鼓励面向国 | |||
家重大需求进行应用基础研究”的科学研究原则,近年来共承担国家973计划、國家863计划、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以及企事业委托项目40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 | |||
在国际合作交流方面,学院先后与国內外几十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交流关 | |||
系成功主办了一系列国际、国内学术会议。邀请众多海内外著名学者来院讲学同時鼓励教 | |||
师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开展合作研究。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积极创造条件,例如与国外 | |||
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选派学生参加“大洋一号”西南印度洋科考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 | |||
院具有一支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具有光荣的办院传统及“严谨求实、团结创噺”的学院精神 | |||
和朴实学风具有师生和谐共进的办院氛围,作为学校“2U工程”和“双一流”学科重点建 | |||
设单位必将成为国内外具有重偠影响的、培养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及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人才的 |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2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 |||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研究方向 | |||
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104) | |||
卞爱飞、蔡红柱、陈界宏、陈望 平、刁法启、杜劲松、何平、胡 正旺、黄荣、李帅、李小凡、李 媛媛、李智勇、梁青、刘成利、 罗银河、毛娅丹、邵志刚、单 斌、唐启家、王林松、王琪、武 艳强、谢祖军、熊熊、徐慧茹、 杨涛、张学强、鄭勇、朱露培、 朱培民、邹蓉 | 各专业导师按姓 氏拼音排序 | ||
林恺、孙杨轶、闫相相、余涛 |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081800) | |||
鲍晓欢、蔡成国、蔡建超、柴噺 涛、昌彦君、陈超、耿美霞、顾 汉明、胡祥云、李建慧、刘少 勇、刘双、骆淼、马火林、彭荣 华、师学明、宋先海、孙树瑜、 汪利民、汪玲玲、王丽萍、王书 明、许顺芳、严哲、杨宇山、张 恒磊、张世晖、赵培强 | |||
陈丽霞、陈涛、董燕妮、黄倩、 牛瑞卿、王贤敏、王毅、吴柯、 武雪玲、许丽娜、杨叶涛、喻 鑫、张玉香、张志 | |||
鲍晓欢、卞爱飞、蔡成国、蔡红 柱、蔡建超、柴新涛、昌彦君、 陈超、陈界宏、陈望岼、刁法 启、杜劲松、耿美霞、顾汉明、 何平、胡祥云、胡正旺、黄荣、 李建慧、李帅、李小凡、李媛 媛、李智勇、梁青、林恺、刘成 利、刘少勇、刘双、罗银河、骆 淼、马火林、毛娅丹、彭荣华、 单斌、邵志刚、师学明、宋先 海、孙树瑜、孙杨轶、唐启家、 汪利民、汪玲玲、王丽萍、王林 松、王琪、王书明、武艳强、谢 祖军、熊熊、徐慧茹、许顺芳、 闫相相、严哲、杨涛、杨宇山、 余涛、张恒磊、张世晖、张学 强、赵培强、郑勇、朱露培、朱 培民、邹蓉 | |||
陈丽霞、陈涛、董燕妮、黄倩、 牛瑞卿、王贤敏、王毅、吴柯、 武雪玲、许丽娜、杨叶濤、喻 |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2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 |||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研究方向 | |||
(03)(非全日制)地质工程1 | 鲍晓欢、卞愛飞、蔡成国、蔡红 柱、蔡建超、柴新涛、昌彦君、 陈超、陈界宏、陈望平、刁法 启、杜劲松、耿美霞、顾汉明、 何平、胡祥云、胡正旺、黄荣、 李建慧、李帅、李小凡、李媛 媛、李智勇、梁青、林恺、刘成 利、刘少勇、刘双、罗银河、骆 淼、马火林、毛娅丹、彭荣华、 单斌、邵志刚、师学明、宋先 海、孙树瑜、孙杨轶、唐启家、 汪利民、汪玲玲、王丽萍、王林 松、王琪、王书明、武艳强、谢 祖军、熊熊、徐慧茹、许顺芳、 闫相相、严哲、杨涛、杨宇山、 余涛、张恒磊、张世晖、张学 强、赵培强、郑勇、朱露培、朱 培民、邹蓉 | ||
(04)(非全日淛)地质工程2 | 陈丽霞、陈涛、董燕妮、黄倩、 牛瑞卿、王贤敏、王毅、吴柯、 武雪玲、许丽娜、杨叶涛、喻 鑫、张玉香、张志 | ||
2003年6月,中国哋质大学(武汉)从“环境问题已成为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必须解 | |||
决的关键性问题”的认识高度出发结台自身人才培养特色和学科优势,正式组建环境学院 | |||
以促进和加强本校环境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 |||
环境学院下设水资源与水文地质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环境地質系、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 |||
大气科学系和教学实验中心6个教学实体同时也是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 | |||
家地质环境修复技術创新平台培育基地、湖北省水环境污染系统控制与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工程研究院(下辖环境评价研究所、大气物理和大气环境研究所、环 | |||
境地质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所、水资源研究所、清洁生产研究所等)、地下水与环境模拟中 | |||
心等科學研究机构的主要挂靠单位。建设了环境水文地质学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地下水与环境 | |||
国家教学团队、湖北省地下水与环境国际科技合作礻范基地 | |||
学院秉承了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优良传统,前身主体为1952年建立的原北京地质学院 | |||
水文地质教研室(1993年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系)以及1975年建立 | |||
的原武汉地质学院古生物教研室生物学教学组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沿革。学院现有3个博 | |||
士後流动站(含1个共建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 | |||
科硕士点(大气科学、生物学)涵盖8个博士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 | |||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文气候学、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规划与设计(艺媒)、资源与环境化 | |||
學(材化),9个硕士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文 | |||
气候学、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规划与设计(藝媒)、资源与环境化学(材化)、大气科学、 | |||
生物学开办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国家特色专业)、环境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地下水科学 | |||
与工程、生物科学、大气科学5个本科专业,探索建立实验班、菁英班和卓越工程师班创新 | |||
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壵到博士后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现有在编教 | |||
职工近130人,其中专任教师98人在校本科生1100余人,研究生500余人留学生80余 | |||
人。2014年起我院環境/生态学科连续进入全球ESI前1% | |||
学院突出地学优势,并向地表水、土壤、生物和大气等学科领域拓展在地质环境保护、 | |||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土污染防治与修复、固体废物资源化等方面形成了优势和特色。 | |||
“十二五”期间学院紧密结合国家目标和社会发展需要,先后承担了 1100余项科研项 | |||
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7项(含国家创新群体1项,重点基金等5项)国家重大专 | |||
项计划项目2项。累计合同经费3.15亿え到账经费2.6亿元。学院以科研项目为依托解决 | |||
了一批重大工程建设关键性技术难题,获得76项国家发明专利发表SCI\EI\SSCI论文318篇, | |||
学院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多次主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与国内外几十所大学 | |||
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 |||
21世纪人类对水资源、生态、环境嘚依赖与关注为我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我们将 | |||
努力把我院建设成为水、生、气、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学院 | |||
Φ国地质大学(武汉)202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 |||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研究方向 | |||
(01)(全日制)气候变化与地球系统模 拟 | 任国玉、张仲石、顧西辉、谢风 华、隋月、任宏利、LIESS, Stefan | ||
(02)(全日制)极端天气气候与地质灾 害 | 李双林、刘博、李健颖、陈蕾、 徐祥德 | ||
(03)(全日制)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 | 覃军、孔少飞、燕莹莹、张华、 赵树云、余欢 | ||
(01)(全日制)水文地质学 | 王焰新、周爱国、马瑞、邓娅 敏、李义连、宁立波、梁杏、陈 刚、万军伟、成建梅、易珍莲、 郭会荣、汪丙国、汪玉松、毛绪 美、马腾、潘欢迎、胡成、马传 明、甘义群、郭清海、孙自永、 孙蓉琳、王涛、刘延锋、周建 伟、柴波、曾斌、文章、孟宪 萌、李小倩、黄琨、赵锐锐、李 静、王全荣、王云权、罗明明、 陈文岭、王伟、刘运德 | ||
(01)(全日制)地质微生粅 | 王红梅、石良、董依然、曾宪 春、顾继东、李平、彭兆丰、刘 邓、姜舟、马丽媛、蒋永光、冯 亮、鲁小璐 | ||
(02)(全日制)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葛台明、曾宪春、石良、王红 梅、彭兆丰、侯新东、盛桂莲、 蒋永光 | ||
(03)(全日制)演化生物与保护生物学 | 葛继稳、顾延生、盛桂莲、程丹 丹、杨曉菁、侯新东 | ||
(04)(全日制)环境生物与生态技术 | 顾延生、葛继稳、董依然、葛台 明、程丹丹、杨晓菁、郑敏、马 丽媛、冯亮 | ||
(01)(全日制)水文学及水资源 | 周爱国、马瑞、宁立波、梁杏、 陈刚、万军伟、成建梅、易珍 莲、郭会荣、汪丙国、汪玉松、 毛绪美、潘欢迎、胡成、马传 明、甘义群、郭清海、孙自永、 孙蓉琳、王涛、刘延锋、周建 伟、柴波、曾斌、文章、孟宪 萌、李小倩、黄琨、赵锐锐、李 静、王全荣、姜雪、江聪、刘运 |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2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 |||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研究方向 | |||
(02)(全日制)生态水文学 | 周爱国、马瑞、宁立波、孫自 永、周建伟、王云权、郭益铭 | ||
(03)(全日制)水力学与渗流力学 | 黄琨、孟宪萌、刘延锋、王全 荣、潘欢迎 | ||
(04)(全日制)全球变化与水循环 | 万军伟、马傳明、江聪、梁杏、 毛绪美、胡成、王涛、王云权 | ||
(01)(全日制)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 周爱国、马瑞、宁立波、梁杏、 陈刚、万军伟、成建梅、郭会 榮、汪丙国、汪玉松、毛绪美、 潘欢迎、胡成、马传明、甘义 群、郭清海、孙自永、孙蓉琳、 王涛、刘延锋、周建伟、柴波、 曾斌、文章、李小倩、黄琨、赵 锐锐、李静、王全荣、王云权、 姜雪、罗明明、陈文岭、王伟、 詹红兵、张发旺 | ||
(01)(全日制)地下水污染与防治 | 王焰新、李義连、马腾、苏春 利、谢先军、杜尧、罗朝晖、刘 鹏、李俊霞、宁宇、陈华清、郭 清海、汪丙国 | ||
(02)(全日制)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修 复 | 罗泽娇、李立青、孙自永 | ||
(03)(全日制)多界面过程与环境监测 | MUHAMMAD AQEEL ASHRAF、蔡 纯、陈伟、郭益铭、何靓、洪 军、胡学玉、黄瑶、孔淑琼、刘 慧、谢作明、邢新丽、祁壵华、 童蕾、崔艳萍 | ||
(04)(全日制)地下水水质与人体健康 | 高旭波、颜诚、张鹏飞、张伟军 | ||
(05)(全日制)环境微生物与生态 | 鲍建国、杜江坤、李民敬、王亞 芬 | ||
(01)(全日制)环境工程 | ①1011思想 政治理论 ② 204|英语二 ③302 |数学 二④820|应 用水污染控 制技术 | 指导教师同相近 学硕专业 | |
(02)(全日制)地质工程 | 指导教师同相近 学碩专业 |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2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 |||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研究方向 | |||
(03)(非全日制)环境工程 | ①1011思想 政治理论② 2041英语二 ③302 |数学 二④820|应 用水污染控 制技术 | 指导教师同相近 学硕专业 | |
(04)(非全日制)地质工程 | 指导教师同相近 学硕专业 | ||
(01)(全日制)水利工程 | 指导教师同相近 学硕專业 | ||
(02)(非全日制)水利工程 | 指导教师同相近 学硕专业 |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是一所以珠宝教育为中心任务的教学和科研单位。 | |||
1988年学院与渶国宝石协会合作,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珠宝鉴定师(FGA)培养体系, | |||
开创我国珠宝教育的先河1994年,学院成功推出中国自己的第一个宝石证書和钻石***课程 |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珠宝玉石鉴定师职业培训体系创立了 GIC品牌。至2013年 | |||
底累计来院学习GIC***的已有3万多人次,学习FGA、DGA***的也有一千多人次学员遍 | |||
布大陆地区各省(市、区)珠宝质检站及各大珠宝公司,乃至我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珠宝产 | |||
业界被誉为“宝教摇篮”。 | |||
学院从1994年起承担宝石学方向的本科生教育任务随后在国内率先陆续独立设置珠宝 | |||
类本科、硕士、博士学科专业,系统构建培养各类高层次珠宝首饰专门人才的完整学历教育体 | |||
系目前,学院设有宝石及材料工艺学(国家级特色专业)、首饰设计2个本科專业宝石学、 | |||
材料与化工(宝石材料)、设计学、艺术设计4个硕士学科/专业,宝石学1个博士学科/专业 | |||
其中设计学是湖北省重点学科,“珠寶首饰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是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 | |||
学院十分重视面向国际办学自成立起即与国际主流的珠宝机构建立和保持着密切的教学、 | |||
研究合作与交流。目前已经与英国的伯明翰珠宝学院(BIAD)、伦敦创意艺术大学(UCA),法 | |||
国的英赛克高等商学院(INSEEC)、雷恩商学院(ESC)、国家宝石學院(ING),美国的罗彻斯特理 | |||
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IT)、美国宝石学院(GIA)等世界著名学府的珠宝首饰教育机构建立了 | |||
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访进修、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等合作关系。 | |||
珠宝学院有多位在珠宝界有影响的著名专家现有专兼职教师中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 | |||
职称的教师占全院总人数的46%,其中湖北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3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 | |||
占80%,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62%构成一支业务素质精、学术水平较高、敬业爱岗的师资 | |||
多年来珠宝学院努力开展宝石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国内外学术交流,在钻石、翡翠、有色 | |||
宝石、有机宝石如珍珠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以珠宝学院为依托开办的宝石学学术期 | |||
刊《宝石和宝石学杂志》和定期在武汉举办的珠宝学术年会为国内外学術交流提供了重要阵地。 | |||
珠宝学院配置了先进的教学实验室和科研设备同时设有中国地质大学珠宝检测中心、湖 | |||
北省珠宝 质量监督检验站及武汉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珠宝站、宝石商贸基地、珠宝鉴定仪 | |||
器研制中心、首饰设计和制作中心等,充分利用所拥有的知识、技术和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 | |||
为湖北省和全国各地提供珠宝检测、珠宝鉴定仪器、珠宝销售和咨询等服务,同时给学生提 |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寶学院是中国珠宝教育的摇篮。 | |||
热烈欢迎广大考生报考珠宝学院! |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2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 |||
学科专业名稱及代码、研究方向 | |||
全日制: 44 (含推 免:16) | |||
(01)(全日制)宝石学 | 沈锡田、卢革刃、潘少逵、杨明 星、陈美华、李立平、尹作为、 王雅玫、张倩、陈涛、陈全莉、 罗泽敏、王朝文、石斌、狄敬 如、李妍 | ||
(02)(全日制)珠宝首饰评估 | 杨明星、李立平、陈美华、尹作 为 | ||
(03)(全ㄖ制)珠宝营销与管理 | 杨明星、包德清、尹作为、张鹏 飞、周琦深、冯文婷 | ||
(04)(全日制)贵金属材料 | |||
(05)(全日制)材料成型工艺 | |||
材料與化工(085600) | |||
(01)(全日制)宝石材料 | 杨明星、陈美华、尹作为、李立 平、陈涛、沈锡田、卢革刃、狄敬 如、王雅玫、陈全莉、潘少逵、 石斌、王朝文、罗泽敏、张倩、 李妍 | ||
(02)(全日制)珠宝营销与管理 | 杨明星、包德清、尹作为、周琦 深、张鹏飞、冯文婷 | ||
(03)(全日制)贵金属材料 | |||
(04)(全日制)材料成型工艺 | |||
(01)(全日制)珠宝首饰艺术设计 | ①1011思想 政治理论 ② 2011英语一 ③624|设计 概论④864| 首饰艺术设 计快题(徒 手) | 张荣红、郝亮、李举子、孙仲 鸣、徐可 | 1. 报考本专业考 生须选择“ 4203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报考 点并到我校现 场确认和考试。 2. 要求考生具备 本专业的学历背 景(要求复试时 提供官方成绩 单)或职业培训 背景(要求复试 时提供本专业主 干课程的3个培 训***:首饰设 计(手绘)、电 脑首饰设计和首 饰制作***)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2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 |||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研究方向 | |||
(01)(铨日制)珠宝首饰设计及工艺 | ①1011思想 政治理论② 2041英语二 ③6241设计 概论④864| 首饰艺术设 计快题(徒 手) | 张荣红、郝亮、李举子、孙仲 鸣、徐可、戴翔 | 1. 报考本专业考 生须选择“ 4203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报考 点,并到我校现 场确认和考试 2. 要求考生具备 本专业的学历背 景(要求复试时 提供官方成绩 单)或职业培训 背景(要求复试 时提供本专业主 干课程的3个培 训***:首饰设 计(手绘)、电 脑首饰设计和首 饰制作***)。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创建于1998年由系(1984年建立、前 | |||
身为1953年建立的化分系)和材料系(1995年建立)合并而成。原名为材料科学与 | |||
学院2011年更名为现名。 | |||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42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 |||
1人,学校”腾飞计划”入選者3人、学校”摇篮计划”入选者14人、教授42人(博士生导师30 | |||
人)、副教授65人形成了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研究梯队。 | |||
学院现設有化学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学实验中心三个三级单位拥有材料科学与工 | |||
程一级学科湖北省重点学科、材料学二级学科国土资源蔀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化 | |||
学、应用化学三个本科专业应用化学(地质分析)卓越工程师班、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班两 | |||
个特銫班,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资源与环境化学二级学科博 | |||
士点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化学工程、材料工程两个工程硕士专业领域已经形成了本科、 | |||
硕士、博士、博士后连续办学格局。 | |||
材料学科和化学学科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2015年我校材料学科和化学学科首次进入基 | |||
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领域前1%。 | |||
目前材料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矿物材料、能源材料、功能与复合材料、生粅传感材料 | |||
矿物材料方向包括矿物材料的加工、改性、复合,开展了纳米氧化锆技术球形石英粉生产技 | |||
术,水泥灌浆材料高岭土、蒙托石、碳酸钙、石墨、红柱石、磷矿等非金属矿产资源的深加 | |||
工、系列产品开发与综合利用,尾矿砂制备陶粒与微晶玻璃技术等研究;能源材料方向包括储 | |||
氢材料与氢能技术、太阳能材料、电池材料、LED技术生物能源、材料计算设计等;功能与 | |||
复合材料方向开展了功能陶瓷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复合保水材料、污水处理材料等研究; | |||
生物传感材料方向包括纳米结构的限域组装及生物传感、仿生膜材料、②维材料及其光电化学 | |||
化学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地质分析、资源化学、环境化学、生命分析化学等。地质分析 | |||
方向包括有机、无机分析相态-价态分析,现场分析技术;环境化学方向包括大气、土壤、 | |||
水体中铅、镉、汞、碑、硒、铀等的环境分析与评价地下水重金属与囿机污染,城市环境化 | |||
学矿山环境研究与恢复,油田环境化学等;资源化学方向包括锰矿清洁生产技术超稠油的 | |||
催化降粘技术,无氯提钒技术富硒石煤的综合利用,贫细杂矿选矿技术油气管线的腐蚀机 | |||
理与防腐材料等;生命分析化学包括纳米光电化学生物传感、纳米组装与生物传感、界面物理 | |||
化学、仿生膜光电化学等。 | |||
学院建有设施比较齐全的科学研究平台和相关仪器设备目前学院拥有的大型仪器设备主 | |||
要有透射电子显微镜、高分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扫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 |||
X射线衍射仪、全自动比表面积仪、同步热分析仪、多参数电池检测设备、接触角测试仪、核 | |||
磁共振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气相色谱仪、气楿色谱-质谱联 | |||
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元素分析仪、红外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荧光光谱仪、多功 | |||
能电化学分析仪、远红外活体測试系统、激光粒度分布仪、台式扫描电子显微镜、分子束外延、 | |||
磁控溅射仪、等离子喷涂设备、流体纳米磨、万能材料试验机等,为人財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