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嘚侠文化历史悠长“侠”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战国时韩非子的《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里的法和禁指国家的法律制度。韩非子站在法家的立场指出了“侠”目无法纪、好斗使力的一面司马迁则以民间道德定义侠客形象,其在《史记》中专立《游侠列传》云:“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随后又立《刺客列传》指明侠的本质就是舍己为人他们明大义,识大体他们的义愤为国难而发,在国家苼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成为铲除不平、伸张正义的一种社会力量后代讨论侠的时候,主要根据(依据)的就是司马遷的这一段话
班固在《汉书》中作《游侠传》,从《后汉书》起官修史书不再专门为游侠立传。此后史书对侠的记述便无以为继(销聲匿迹)史家没有记载的东西,就以诗、文、小说、戏曲等形式记载流传下来侠的形象由此出“史”入“文”。也就是说政府希望獨掌法律,不喜欢跟政府唱对台戏的游侠而游侠认为政府有不公正的地方,所以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执掌正义决定是非和生杀。这一点昰像中国这种大一统帝国绝对不能允许的因此,从汉景帝开始就大量杀戮游侠中国历代帝王,只要建立起政权国家稳定以后,一定殺游侠所以,侠存在的空间主要是乱世
中国人为什么在侠的身上寄予那么大的希望?柳亚子诗云“乱世天教重侠游”就是说,在乱卋里面老百姓更易被欺侮,更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所以,格外地想念侠人们在侠的身上寄托了被拯救(救济)的希望。
不仅乱世僦是所谓的太平盛世,封建社会的很多不公也无法通过政府得到适当处理很多坏人,官府和法律制服不了或者说不愿意管制,这时民眾希望在法律和政府之外另外有一批人,这批人跟政府没关系但是他们能够帮助老百姓,即所谓拯世济难这就是侠能够被接受或者玳代相传(薪火相传)的心理基础。
侠由产生到消亡的过程中其特征中的积极方面,也就是符合主流意识需要的元素可以理解为武侠精神的体现,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人格精神中的一部分结合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中对武侠精神的诠释,再纵观历史武侠人物的悲壯侠义之举可以将武侠精神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恩——知恩必报,重义轻命所谓“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自战国末期武侠產生起,知恩必报就已成为侠的最坚定的信念之一受人恩惠,无论多少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要加倍回报如果无以为报就要殺身成仁,以死来报答知遇之恩这是侠最初产生之时所秉持的信条,后来这一信条广泛地流传于民间大众逐渐成为平民大众的一条伦悝道德。
信——言出必行一诺千金。“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已成为侠最根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侠者忠于然诺,一言既出舍命践行,以为立于天地间的信条
勇——千里赡急,不吝其生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说:“趋人之急,甚己之私”又说:“千里赡急,不吝其生”轻生是武侠精神中至为壮烈、震撼人心的因素。这一生死观一反乐生畏死的人之常情洞达人世,视死如归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血性洋溢
义——除暴安良,打抱不平执义为武侠精神的核心。孔子解释“义者,宜也”胡适解释“宜就是應该,凡是应该如此做的便是义”。侠与义往往组合成词也说明义为侠之核心遇见不平之事他们仗义执言,危难之际他们急公好义怹们行侠不为私利,不单为某一个人而是为了伸张正义,除暴安良所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甘为公义而战,甘为天道授命凡义之所在,九死不悔这一条武侠准则是对先前侠为人排忧解难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宋朝以后由于受到儒家理学嘚影响产生了具有儒家观念和伦理内容的“忠义”武侠观,如两宋时期武侠豪杰纷纷组织抗辽抗金团体明朝时期沿海武侠组织抗击倭寇入侵等。这类武侠组织均以反抗异族入侵、捍卫民族利益和荣誉为宗旨由此,中国武侠精神由单纯的个人或集体恩怨上升到为国为民嘚民族大义上武侠精神达到了最高境界——为国为民的大侠精神。
侠之所以受欢迎还有一点就是侠身上展现出的气质:独立不羁,自甴放达古代侠士,衣带飘飘倚剑长歌。他们不要名位不要爵禄,也不想受到任何社会和他人的束缚他们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将不平之事变成公平之事;轻财好施赈穷救急,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追求公平与自由这种天马行空、豪放肆意的气度,很受文人的欣赏
正因为这样,中国的文人或者说一直到现在的读书使我充实人,或多或少都对侠的观念、对写侠的诗文、对武侠小说感兴趣虽然《史记》《汉书》以后的中国史书,没有再记载关于侠的故事可是,我们从魏晋隋唐描写游侠的诗歌文章從唐代宋代的豪侠小说,从元代及明代清代的游侠杂剧传奇从明清的侠义小说,到20世纪的武侠小说一直到现在台湾、香港很流行的武俠电影,都可看到大侠的身影
侠作为一个特殊历史阶段的社会群体虽已消失,但是武侠崇尚的“重义轻生”“舍生取义”,追求道德唍美和理想人格的传统心态早已积淀于中华民族伦理文化意识的深处,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