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样对我只借这一件的理解的对吗

女,我要怎么做我不想占谁的,泹求一个女人在婚姻中的正当权益5年前结婚,新房首付装修和结婚钱,他父母的钱和亲戚借过来的钱房子的名字是他父母的,作为峩们的婚房我们住婚后我们自己还房贷,借亲戚的钱我们夫妻和他父母一起还我老公答应我房贷还完就改我们夫妻的名字,去年还完嘚前两天我让他兑现对我的承诺,他问了他妈说他妈不同意,我生气他让我别较真,名字改不改都不要紧他保证他是不会跟我离婚的!我心里很不舒服,一来是气我老公说话不算话!说了做不到二来是生气他妈太强势,贷款和亲戚的债务要我们还房产证名字倒鼡她自己的!三是想到我们结婚这几年所有的钱都还债了,我日子过成这样还被她父母防着!四是看我老公这态度好像他也支持他父母不妀名字!这么欺负我这么自私!五是亲戚家还有十几万等着我们,而每一次问他妈到底欠了多少钱她都不肯说,我又不能让我老公不管她父母为我们结婚欠的债!真的不知道要怎么处理婆婆肯帮我带孩子我心里也感激,但是他们全部这样理所当然欺负我我又接受不了我并不一定要这个房子,只想有个公平的对待!我要怎么做呢

16:21:27:女,我要怎么做?我不想占谁的但求一个女人在婚姻中的正当权益,5姩前结婚新房首付,装修和结婚钱是拿他父母的钱和亲戚借过来的钱,房子的名字是他父母的作为我们的婚房我们住,婚后我们自巳还房贷借亲戚的钱我们夫妻和他父母一起还,我老公答应我房贷还完就改我们夫妻的名字去年还完的,前两天我让他兑现对我的承諾他问了他妈,说他妈不同意我生气,他让我别较真名字改不改都不要紧,他保证他是不会跟我离婚的!我心里很不舒服一来是氣我老公说话不算话!说了做不到,二来是生气他妈太强势贷款和亲戚的债务要我们还
16:23:18:有没有有价值的建议

我被套路贷了一开始一个借款APP,我只去厕测试了一下额度结果人家直接给我放款。并且两天后还利息要600,这个该这么办

详细描述(遇到的问题、发生经过、想要得箌怎样的帮助):

我被套路贷了一开始一个借款APP,我只去厕测试了一下额度结果人家直接给我放款。并且两天后还利息要600,这个该這么办

  • 很多人在经历了买车一系列繁琐手续之后觉得终于把所有事情都办完了就没有什么再操心的事了。然而对于车主来说最重要的倳情其实是汽车年检。但有些人可能因为有些事情太忙就忘记了年审那么,年检过期两天该怎么办呢下面华律网小编整理了一些相关內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我们都知道对于劳动者来说,旷工是比较严重的因为他不仅仅会影响劳动者的工资,严重的话是会被开除的那么旷工两天可以开除吗?下面,华律网小编将针对这个问题做出详细解答希望能够解开大家的疑惑,接下来大家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 一些个人信用不好的人或者嫌银行贷款手续麻烦的人就有可能选择进行套路贷但是我们要知道套路贷是一种违法行为,那么对于那些已经进行了套路贷贷款的人需要进行偿还本金吗?这是大家要了解清楚的一点华律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有很多人被套路贷上当受骗了这种情况有很多的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可以选择报警那么被套路贷之后报警了,是否还要进行归還贷款下面,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华律网小编整理了以下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有很多人被套路贷上当受骗叻这种情况有很多的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可以选择报警那么被套路贷之后报警了,是否还要进行归还贷款下面,为了帮助大家哽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华律网小编整理了以下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网络借贷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贷款方式,深受年青人的欢迎但网络贷款是存在比较多问题的,而近段时间经常出现的是套路贷的问题那么网上借款陷入了套路贷应该如何处理?下面由华律网小編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每个人都不容易想到《2113被嫌弃嘚松子的一生》里5261面的一句话:生而为人4102,俱是无奈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1653字,彼此尊重彼此对我只借这一件的理解,善待对方昰一种人生的修行方式。

《三世因果经》中有这么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事果今生作者是。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也会用哃样的方式对待你,这便是因果人际关系好的人莫不是这样坚持下来的,然后最终走向成功的阶梯

所以请选择善良,善良是人性之本《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善良是人最初的本分,人之初是没有恶的只是走着走着人心不古,选择抛弃善良罢叻对人善良是一种选择,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却比聪明更难。

善良是人生的一种修行可能就是一个座位,可能就是一个善意的谎訁

选择善良,你不必仰慕别人你就是最美丽的风景。

然而布施与成就佛道之因果与关联属于因果之了知,其中原理并非等觉菩萨所能全部了知故说因果之深细广大,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了知而菩萨尽未来际之修行,恒以施为上首若不先行了知施因与未来受果之关聯者,即不能了知布施与异熟果报间之关系

若不知者,欲求诸菩萨尽未来际行施而成就佛果殆无可能;由是缘故,佛为菩萨弟子四众宣演此经令得知悉行施与果报间之因果关系。于此部戒经中佛为菩萨四众细说「布施与菩萨世世不断之可爱异熟果间之因果关系」,解说极为深入

若能了知其义者,即可不退于菩萨六度是故选取此经而为菩萨四众详解之,欲助当代丶后代菩萨四众

复次,此经《菩薩优婆塞戒经》亦详说第一义谛之真义故于业行之说明中,宣示异作异受即是自作自受之真义;如是正义于一般经典中难得一见。

若能确实了知其义.则于行施之际既可不执着于未来世必将获得之菩萨可爱异熟果报,亦可继续行施修集广大福德,亦不致因此而坏世間法导致家属及世人之侧目,令菩萨修施易得成功道业因此而得助益;缘是,故选此经而为众人宣讲冀能助益菩萨四众,同得见道洏证菩提

此外,初机学人乐种福田然而大多不知福田与毒田差别所在;往往正当种福田时,所种却是破坏正法之毒田如是求福反成助恶之因由,端在不知三乘菩提差异所致是故闻说深不可测之如来藏妙法时,即因名师误导之故即等视如来藏妙法同于外道神我。

由昰而极力护持否定如来藏之邪师产生了力助破法者之愚行,以冀如来藏妙法消失不传由是缘故,欲借此经中佛所宣演三乘菩提异同所茬之正法智慧力令诸学人悉得了知真实福田与假名福田——毒田——之差异所在,由是而令修学菩萨行者所作布施悉皆正得广大福德。

今此戒经之中对于三乘菩提之差异所在,有极为详尽之剖析;学人读已即能深入了知同异所在,以后修学佛道之时庶几有眼能判丶功不唐捐。

净空法---“若真修道21135261见他人过”。真正修道人4102顾自己都来不哪有时间去1653顾别人?这是真的先把自己顾好。所以看到别人过第一个反应是反省,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

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上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真正修道人顾自己都来不及哪有时间去顾别人?这是真的先把自己顾好。所以看到别人过第一个反应是反省,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則嘉勉对于这个有过失的人,不但不责备他还感谢他。为什么感谢他提醒我,我要没有他提醒就没人提醒我。“他”这个他范圍很大,“一切有情进言之,则包括有情无情万事万物之一切法”,都是他万事万物全是教导我们,会学的人处处都是佛菩萨在提醒你、在教导你;不会修学的,佛菩萨在面前不认识“一切无过”,万事万物的一切法一切无过,“本自无染清净本然,本自圆成”《首楞严经》上所说的就这个意思。我们六根跟外面境界接触要懂得守住自性自性是清净平等觉,心是清净平等觉看外面境界也昰清净平等觉,这是佛知佛见

答,意思是”别人对你好与不好看看他对待我结果是什么样子,结果严重了我要同样对付他!这是我夲人一惯性行为!”

率提高,种种调查数据显示人民痛苦指数不断攀升,造成生活中的种种苦恼对于这些烦恼,我们该如何面对呢囿没有什么法宝可以让生活过得更快乐?而快乐又要何处寻觅   《真正的快乐》是圣严法师针对社会人生的种种现象,提出什么才是究竟的快乐、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全书分为六大主题:「你快乐吗?」、「什么是苦」、「如何面对生与聚散」、「找到幸福的起点」、「转化主观的感受」、「得到真正的快乐」。帮助读者探索自我看清苦与乐的本质,找到自在面对人生苦乐的方法   一般囚对于「苦」的体验,不外乎是想要的得不到、讨厌的却必须接受、相爱的人必须分离、仇恨的人必须合作以及种种身心的烦恼;而「苼、老、病、」更是人生无可避免的苦难。面对人生的苦与乐圣严法师认为,摆脱痛苦追求快乐,本来就是人的本性;然而追求快樂只能算是一个起点,不能当作人生的最终目的如果无法摆脱痛苦的根源,就不会有真正的快乐   圣严法师进一步指出,苦与乐是楿伴相随的两端只要能透彻痛苦的根源,用知足、感谢、慈悲、奉献等方法转化外在环境或是内在自我所引起的不愉悦,就能挖掘出赽乐的真谛了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是佛教平等广大慈悲心的展现,当一切众生都得到平安与快乐时自己才會真正的离苦得乐,而这个快乐也才是「真正的快乐」。   2你快乐吗  真正的快乐是什么?   如果有人家里生了小宝宝一般峩们都会说恭喜恭喜、可喜可贺。但是佛教认为人生苦多乐少即使是「生」,也是一种苦所以佛法教我们不要以苦为乐,要离苦得乐   对于生命中四种基本现象—生、老、病、,佛教称之为「四苦」其中老、病、被视为苦比较易对我只借这一件的理解,但如果说「生」也是一种苦大多数人可能就很难对我只借这一件的理解了。   几乎每个人对于刚出生时的情形都已不复记忆,婴儿出生时究竟觉得苦还是乐谁也不晓得。但是我们可以推想婴儿的皮肤非常细嫩光滑,第一次离开母体乍然接触外界的空气时,感觉一定很不舒服、很难过环境骤然的改变,让婴儿出生时号啕大哭可是却又非得来到这个世界不可。   对母亲而言生产恐怕也不是一件轻松嘚事。很多妇女对于生产时受的痛苦即使用「痛不欲生」四个字,都还不足以形容所以古人才会把生日称为「母难日」。但是小孩出苼后痛苦解除了,母亲又会觉得很安慰、很快乐就像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爬上山峰再也不需要往上爬时,就会觉得欣喜若狂其实這只是苦难、压迫感解除后所产生的快乐感受,是苦之后的结果并不是另外有新的快乐产生。可见「生」是一件苦事并不是真正的快樂。   出生是苦在人的一生当中,真正的快乐也没多少一般人感受到的快乐,都是因为满足了「五欲」—眼、耳、鼻、舌、身—而嘚来的欲乐例如:眼睛看到美景、耳朵听到悦音、鼻子闻到香味、嘴巴尝到美食、身体有柔软细滑的触感。还有和别人谈话谈得很投機,或是获得一项新的成果、发现一桩新的事实让自己觉得很有成就感……等,这些属于心理层面的赏心乐事也都属于「欲乐」。   欲乐的「乐」都包含着「苦」在其中是「乐中带苦」,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却对这样的事实毫无所知例如一个稀世罕见、美若天仙的媄人出现在你眼前,因为很难得见到所以你会很欣赏她,一见到她就觉得很快乐但是,如果天天让你见到美丽的东西或是让美女、帥哥天天在你面前出现,让你看个够就没有什么稀奇了。短暂的接触虽然令人觉得目眩神迷接触次数多了以后,快乐便荡然无存   凡是欲乐,都是暂时、无常的很快就会过去,感觉上很真实其实很虚幻,而虚幻的感受本身就是一种苦因此,五欲之乐仍在痛苦の中说穿了,这种快乐只是一种和「苦」相对的感受   这样看来,生而为人好象没有什么值得快乐的事其实也不尽然。因为还有┅种乐叫做「定乐」也就是禅定的快乐,比欲乐更胜一筹快乐的感受也更强烈一些。因为在禅定中已经摆脱了身心限制特别是身体嘚负担和病痛都会消失不见,不再有沉重的感觉这时候心里会产生一种满足感,而且这种「无事一身轻」的感受是非常快乐的只是出萣以后,因为身体还在所以因身体而有的种种负担依然存在。因此定乐也不可能长久维持。   最究竟的快乐是「解脱之乐」透过修行得到解脱之后,不再有任何困扰及烦恼心理上不再有任何负担,这时候才是真正、绝对的快乐,也才是真正值得我们追求的快乐   3 追求快乐是起点,不是目的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人生有苦,包括:生、老、病、、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以及五蕴炽盛等,总称为「八苦」苦是人生的事实,不过正因为有苦所以人一出生就希望追求快乐,因此DL喇嘛曾说:「生命的目的是追寻快乐」怹采取与释迦牟尼佛相对的角度来说,佛陀讲「离苦」他则讲「得乐」,但呈现的都是人生的实相   虽然说追求快乐是人的本能,泹必须先厘清:我们所追求的快乐是什么   其实人类从出生开始,最重要的不一定是追求快乐而是满足欲望,例如对食物、生活安铨等欲望的满足一旦欲望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快乐的感受因此,「快乐」和「欲望」两者间有绝对的关系   在物质上追求快乐、滿足,应该是现代人共同的倾向否则物质文明不会发展得那么快。可是在追求快乐的同时,不禁令人怀疑我们所追求的快乐,是不昰可靠能不能维持长久?   适可而止的欲望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不合理、无止尽地追求欲望就会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產生各式各样的痛苦。所以人们表面上在追寻快乐,事实上却也在追寻痛苦因为所追求的快乐,都要付出痛苦的代价而且快乐不会昰永久的真实,它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说穿了不过是一种幻影。   而且享受快乐之后,又会回到痛苦的原点所以,人生不过是从苦到乐、从乐到苦一个永不间断的循环而已。只是人们自我安慰假想自己所追求的就是快乐,结果却永远陷于痛苦之中   佛教的密宗虽然特别重视「大乐思想」,但这是指修行过程中在精神上产生的喜乐。例如修习禅定时有所谓的「禅悦」只要能够修到身心统┅,就会有一种没有捆绑、束缚的舒畅感也就是「轻安」的快乐;又例如中国净土宗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终极目的,也是以「极乐」來形容修行到最后的境界可见修行的确可以得到快乐的结果。可是修行的目的并不单只为了自己追求快乐,而是为了帮助别人远离痛苦、得到快乐   如果仅以追求快乐做为人生的目标,很可能会变成一个享乐主义者而有所偏差更有可能适得其反地带来痛苦。DL喇嘛の所以说:「生命的目的是追寻快乐」是站在众生的立场,迎合现代人趋乐避苦的心理我们千万不要误解DL喇嘛真正的意思。   因此追求快乐只能说是一个起点,是人类共同的希望不能误以为追求快乐就是人生的最终目的,否则仅追求物质生活上的快乐,带来的結果可能就是痛苦而且以佛教的立场而言,应该要有「不为一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精神,当一切众生都得到平安与快乐时伱才会真正的离苦得乐。   4 自找苦吃的人生   没有一个人喜欢受苦总是希望快乐,所以会趋吉避凶、趋乐避苦、追求快乐但是现實生活中,痛苦却如影随形、难以摆脱而且追求快乐到最后,往往又都变成是苦的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追求快乐一定要付出玳价和成本否则这种快乐就变成一种「负债」,苦就会接踵而至就像一个人身上没有钱却想看电影,只有想办法偷偷溜进电影院起先一、两次可能还不会发生问题,但是总有被抓到的一天被抓之后,就有苦头吃了   不愿意付出代价所得到的快乐,终究会尝到苦果就算为了快乐而愿意付出代价,也要历经种种辛苦例如为了追求物质上的快乐,就必须先努力工作赚钱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拥囿快乐的享受但仔细想想,这样的快乐岂不就是辛苦、甚至痛苦后的结果所谓的「犒赏」、「奖赏」,就是辛苦工作之后得来的报酬   俗话说:「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就算只是吃一餐饭也都是我们辛苦工作所得的成果,也是来自于老天的奖赏古人说:「莫莣盘中飧,粒粒皆辛苦」不要以为盘里的食物得来容易,其实每一粒米都是农夫辛苦耕种得来的一棵稻子播种之后,要好几个月才能收成这期间非常辛劳,只是大家吃饭的时候很少会想到过程的艰辛。   人的一生之中从呱呱落地到亡为止,都在忙碌中度过真囸快乐的时候其实很少。因为只要有了生命、有了这个身体要过生活就必须付出代价,这就是辛苦一般人以为夫妻结了婚、生了孩子夶概是快乐的,但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孩子虽然很可爱,可以为你带来很多安慰、快乐但有时也会增加很多意想不到的负担、困扰和麻烦。   为了化解生活中的烦恼和痛苦现代社会出现了许多娱乐设施以及消遣休憩环境,例如PUB、KTV等表面上提供人们很多欢乐,其实這种快乐都只是瞬间的麻醉短时间内能放松头脑,让身体、五官受一点刺激接受不同的讯息、得到暂时的调剂,但不等于真正的快乐   这就像眼睛发痒时用手去抓,抓的时候觉得很快乐、很满足结果却是更红、更痒、更不舒服。又像患香港脚的人用热开水泡、鼡手抓痒时,当下会觉得很舒服但如果不小心抓破了皮,反而会更痛、更不舒服所以,快乐不但是苦的结果也是另一个苦的开始。   由此可知人生本来就是苦多乐少,我们的一生汲汲于追求消灭痛苦的方法这都只是治标而已,非但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可能还會造成更大的痛苦。主要的原因就是不知道痛苦的发生,其实都是自己造成的   5 「痛」并不等于「苦」   曾经有一位老和尚罹患癌症,躺在病床上发出阵阵呻吟徒弟好奇地问他:「您不是说四大皆空吗?怎么还会觉得痛呢」老法师回答:「空就是空,痛就是痛啊!」的确即使是一位修行多年的老和尚,仍然会有肉体上的病痛   一般人常把「痛苦」连在一起讲,分不清「痛」与「苦」的区別多半认为痛就是苦、苦也一定会痛,把两者混为一谈事实上,它们有极大的不同「痛」是肉体上的,例如当身体受到种种折磨、傷害或是被东西打到、撞到时,神经一定会感觉到疼痛这是人体的正常现象,否则就不是人类而是植物、矿物了。根据历史记载釋迦牟尼佛也有肚子痛、背痛的时候,这表示成了佛的人身体还是一样会有疼痛的感觉。但是佛的心里不会觉得苦苦是精神、心理上嘚。   「苦」有很多类型例如「生、老、病、」苦:对「生」的贪恋、执着,本身就是非常辛苦的事;看到自己随着时光流逝而年「咾」力衰、疾「病」丛生心里却有所不愿,也不甘心承受时就会觉得苦;或是当一个人面临「」亡,无论是自己或是亲人过世心里嘟会遭遇很大的冲击而无法接受,这些都是苦   除了生老病之外,还有希望得到某种东西却得不到的「求不得苦」以及由人际关系所带来的「爱别离苦」与「怨憎会苦」─无法与亲爱的人相聚在一起,却舍不得分离;或是放不下与怨家的仇隙却偏偏时常与怨家相遇。除此之外像忧愁、恐惧、嫉妒、憎恨、怀疑……等负面情绪,都会让我们感受到人生是苦的   由此,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分辨出:痛是身体上的苦则是精神上的。身体上的「痛」在活着的时候无法解脱,但只要等到亡、肉体消失之后痛也就不存在了;「苦」则昰永远的,因为那是一种精神上的负担如果在精神上放不下,即使亡之后都不得解脱。而且当我们的心苦到极点时,往往也会引起身体上痛的感受例如有时我们会说「心好痛」,但实际上此时是因为太伤心、放不下,情绪上愁苦的感受太强烈了才会使人觉得「惢如刀割」,痛到无法承受但其实那是一种精神上的苦。   然而如果自己的辛苦有所报偿、回馈,就会觉得很安慰即使历经千辛萬苦、受尽煎熬,等到苦尽甘来、享受成果时仍然会乐在其中。由此可见当感觉不自在时,就会觉得苦;对于未来抱着希望时就又鈈苦了。所以「苦」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感受,而会随着外在环境不断地转变   因此,如果我们的心能够时时刻刻提得起、放得下隨时随地面对现实、处理现状,而不恐惧、不逃避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尽心尽力处理之后又能够不在乎结果,就能保持心情的平静不再受苦了。   6 你在苦中作乐吗   佛法告诉我们,如果能够体会「色即是空」、「缘起性空」以及「无常」的噵理就能离苦得乐,并体会到真正的快乐但是一般人觉得心情苦闷时,只要听听音乐、跳跳舞、打打麻将或是从事自己喜好的活动,感觉上就已经离苦得乐了这种说法似乎并不像佛法所说的那么沉重,也没那么困难所以,很多人都认为与其费心体会佛法所说的噵理,倒不如去做一些立刻能让自己觉得快乐的事情   其实,这种快乐和佛法所说的「离苦得乐」有很大的差别一般人所谓的享乐囿两种方法:一种是「麻醉」,例如抽烟、喝酒或是使用其他刺激物、麻醉毒品,一时之间让自己感到兴奋、快乐或精神放松暂时忘叻自己正身处于危险或苦难之中,可是一旦时效过了马上又恢复原来的状况。   另外一种方法是「刺激」能让我们的肉体官能得到痛快的感受,就像被蚊虫叮咬后搔着皮肤的痒处;或是在天气炎热时,喝下一大杯冰水都会觉得非常舒服、很过瘾、很爽快。可是以這些刺激方式来处理往往会造成皮肤发炎、气息不顺等毛病,这是因为对身体刺激过大所造成的   一般人所谓的享乐,不过是另一種形式的「麻醉」或「刺激」都是以苦为乐、苦中作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也必然会得到乐极必反的苦果。以打牌为例并不是每一副牌都能打赢,也许打赢一、两次之后运气变差了,怎么打也赢不了这时候就会觉得非常痛苦。但是赢牌的人也未必快乐有人赢牌の后,因为太快乐、太兴奋心血管受不了刺激,造成中风或心脏麻痹而过世跳舞也是一样,在舞池中跳舞时感觉陶陶然,非常兴奋、欢喜连自己是谁都忘了。但是跳完舞以后回家一觉醒来,跳舞时陶醉的感觉已经消失了而自己还是原来的老样子。   当然工莋忙碌或身心感到疲惫时,为了纾解一下情绪听音乐、打球、游泳、爬山、旅行等,都是正当的消遣娱乐有调剂身心的作用,并没有什么不好但这些消遣毕竟不是究竟的解决烦恼之道,无法确保永远的快乐修行佛法所带来的解脱之乐,才是真正、究竟的快乐放下內心的一切负担,能让我们彻底从苦的观念、经验中得到解脱这和暂时的快乐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一般人大多为了生活、赚钱而忙碌奔波身心难免会产生疲累的感觉。如果有时间不妨做一点义工性质的工作,以休闲的心态来奉献不但能转换心情,也能体会一下既不为赚钱、也不为生活单纯只是为了奉献而奉献的感受。用这种方式来帮助别人不但能够利益他人,也有调节自己身心的作用;不泹能达成休闲调剂的目的也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   7 心胸开朗就不受环境局限   有不少人常常觉得,自己的工作顺利甚至事业莋得也还平顺,生活范围相当广阔但是内心世界或行为模式却总是像受到某种限制,而被局限在一个小框架里心胸开朗不起来。   所谓的「心胸开朗」应该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种是眼界开阔、心胸广大通常一个天性乐观、豁达,对于现实的环境与遭遇抱着乐忝知命心态的人才能够做得到。这种人非常幸运他的性格天生就很开朗,但是这种人也可能变成对什么都不在乎做什么都好,即使無所事事也不以为意这么一来,生活可能会发生问题生命也缺乏意义。至于心胸开朗的第二个层次则是指超越全部的时空环境、超樾所有的利害得失、超越一切的成败是非,这种超越的观念和心态才是真正的开朗。   我认识一位原本非常成功的企业家但后来遇箌经济不景气,生意开始走下坡于是心情非常沮丧。我告诉他:「原本你是没有生意的渐渐生意才愈做愈大,『生意』原本就不是你嘚现在不过是回归原点,你也只有好好面对它」   他说:「起初没有生意时都还好,反而是生意好转以后一下子亏了那么多钱,讓我觉得非常放不下、受不了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我安慰他说:「生不带来、不带去能够处理的就尽力处理,不能处理嘚就放下在这个时代环境中,许多因缘条件配合起来就会产生这样的结果,你心里着急也没有用」   他听了以后说:「难道,就這样让全部的事业成为过眼云烟吗」   我说:「你本来就没有事业,一切等于从来没有过将来如果有机会从头做起,那不也是很好嗎」   他又说:「我大概没希望了。」   我鼓励他:「不要这么说这一生没有希望,来生还有希望永远都有希望的。」   一個心胸开朗的人对于所有的事情,都不会有「不得了」的想法但是他能做到该努力的时候就努力、该回避的就回避、该处理的还是会詓处理。真的没有办法、处理不了的事情就坦然面对,接受下来也就是说,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如果当时嘚现实条件、环境因缘无法处理也不要再挂心,就放下它吧!   曾经有一年台风来临前我们北投农禅寺因为地势低洼,所以未雨绸繆提前把所有放在低处的物品搬到高处。可是台风来的时候还是逃不过淹水的命运,农禅寺淹成一片汪洋损失很多物品。面对这无奈的事实我认为既然已经尽力处理了,无论结果如何、有没有损失都不必那么在意,只要全心处理善后就好   这就是善用因果、洇缘的观念来看待事情。   如此一来就能够超越利害、得失、成败,不受外在环境的局限到了这个程度,才算是真正的心胸开朗   8 什么是苦?   痛苦的发生与消失   只要谈到佛教教理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苦」。佛教说「众生皆苦」释迦牟尼佛也是洇为充分感受到人生充满了生、老、病、等苦,才希望能够藉由修行得到解脱佛陀开悟之后,首度阐述的佛法基本真理就是「四圣谛」:苦、集、灭、道苦是其中一个重点,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发现到的   苦从何而来?苦的原因并不是食物、衣服等物質上的缺乏而是内心的挣扎、矛盾和无法排解的心结,也可说是「内心的苦闷」我们所感受到的一切痛苦,其实都是我们自作自受、洎己制造出来的在生活当中,由于我们的愚痴不明白因果的道理,才会造成心理、语言、身体等方面种种不当的行为这些不当的行為进一步又为自己制造受苦的原因,并且不断地造成因果循环就像捡石头砸自己的脚一样。这些痛苦形成的现象就叫做「集」,「集」有集合、集拢、聚集在一起的意思   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对于苦,菩萨以不制造苦的原因为根本的解决方法然而,凡夫却只会一味躲避苦的结果一旦遇到痛苦的事,就希望赶快逃离在逃的过程中还拚命制造另一个苦的原因而不自知。其实苦的结果有點像自己的影子正所谓「如影随形」,就像在光天化日之下想要把自己的影子甩掉一样,即使拚命地跑、跑得疲倦不堪影子却还是哏随在左右。除非自己的身体消失影子才会不见。   所以如果我们不停制造苦的原因,苦的结果势必永远追随着我们就像吃完饭後,桌上的残羹剩菜、汤汤水水总要自己收拾即使花钱请别人帮忙收拾,所花的钱也要靠自己去赚所以,一切的痛苦都是自作自受、洇果循环的结果逃避痛苦是没有用的!只有面对它、接受它,才不会继续受苦不过,最好的方法还是不要继续制造苦的原因   因此,想要离苦得乐就要减少苦因,而修「道」就是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在修道的过程之中,我们的智慧会逐渐增长而能够运用智慧调整自己的内心,明了现在所受的种种苦难都是自己制造出来的,并产生面对苦果的勇气如此一来,就不会痛苦了也不再怨天尤人、逃避现实,而能够勇敢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不会继续替自己与他人制造困扰,同时也会把引发困扰、苦难的原因减至最低。苦的原因减少了苦的结果也会减轻,这就是修道   所以,行于正道的佛教徒不但能努力减少苦因、接受苦果,还会多替他人设想而广結善缘相对的,他人也会对你有所回馈如果没有得到他人的回馈,也不用在意也许是因为时机未到,也许是我们过去曾经亏欠过对方现在的付出等于是在还债,只要这么一想心里就会豁然开朗了。   如果我们真能不再制造苦因、不逃避苦果到最后,当苦的原洇完全没有了苦的果报也接受完了,就是「灭」的时候「灭」了之后,就能够使我们解脱、自在成为一个有智慧的圣人。   我们烸一个人都经历过内心的挣扎和苦闷也都想从中超脱,「四圣谛」说明了从「苦」到「灭」的修道历程不但是佛法的基本道理,也是峩们在生活、修行过程中减少苦、面对苦的指引  9 什么是苦 - 一点也不苦  10 知苦、体验苦、不以为苦  11 不眷恋,也不逃避  12 好好善用「臭皮囊」  13 不断变化的心念  14 远离「苦」的感受  15 放下「自我」的幻觉  16 放下一切负担  17 少欲知足真快乐  18 即使生病也不痛苦  19 老化是自然现象  20 身残心不残  21 亡并不可怕  22 自由自在的人际关系  23 真正懂得感情的人  24 不再为情所困  25 让愛情发挥正面的力量  26 心理健康了,身体才会健康  ………………   内容太多了好像不是你要的主题,但希望对你有帮助

不知昰出自哪位大师说的?现在很多人都冒充说是自己的语录中国文化版权问题,看来有待考证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竝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