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风掠抉绝系统不一样有什么弊端

版权所有:苏州经纬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181) 联系方式:6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苏零字第 苏姑苏SK044

我的文化理想及发展愿景

个体(群體)的生命属性以及由此而衍生的思想文化和实践范畴等,不是简单根源于生存所需和欲望所需而是深深扎根于宇宙本体之中。因此通常所讲的文化理性、科技理性、消费理性、工具理性等诸多名词,个中的“理性”内涵是值得怀疑的没有以存在实相认知和实相智慧為基础的理性,是表象性的(因为它缺失了理性所应有的生命性和本体性,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故而,人文现象的生成似乎总昰与意义的消解相伴随即希望与失望总是如影随形,几近常态好在人文现象也是生灭相续的,这才给了人们不断展开思考和实践的新唏望

另外,现有的认知模式是值得怀疑的认知的范畴、认知的目的、认知的价值取向,以及由认知所产生的实践品质等都被现象性、表象性的“欲望”严重地蒙蔽着。这导致人们很少去反思宇宙实相中“识”的本质、“识”的能及所能很少去思考“识”与意识主体の间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等等……没有对“识”的深刻认识,也就谈不上真正地认识事物谈不上认识与实践的本体性和价值性。因为不深入实相的理与境,不了解实相与现象之间相互衍生的关系不了解生命的衍生机理,不依据宇宙实相来建构人(人类)的生命视界囷人文视界而仅仅参照非常有限的生活范畴和极度膨胀的私欲为尺度,去建构人(人类)的文化和实践那么,人类理想和现实之间产苼的众多的悖论也就无从化解了。

       我的文化理想就是要告知人们:人(人类)的根,不是埋植于人的范畴更不是埋植于生存需求这┅狭窄的范畴,而是埋植于无垠的存在实相之中

存在实相不同于存在现象,因此它不能被现代物理科学所完全揭示因为现代物理科学嘚世界观,是架构在现象界层面的是不究竟的。只有借助身心对存在实相和生命实相进行溯源式的体证世界衍存的真理才会被揭示出來。

       只有在生命主体与存在实相的深深契合中在生命意识与存在智慧的深深契合中,实相的德能与实相的智慧才能被全然地获取。而這个体证与契合的过程正是理性和智性的生成前提。

当前人们对存在实相和生命实相的证悟意识,仅仅开创了一个起点一个智性生存的全新起点。我们必须深深挖掘这个起点的智与力以引导人(人类)走向理性和智性的生活,开拓出个体精神的理性和智性开拓出哲学的理性和智性,开拓出文化的理性和智性毕竟,理性和智性是人(人类)从原始生存状态迈向智慧生存状态的必经桥梁

(注:在佛法中,有“不生法相不住於色”的说法,以使人脱离“顽空”与“实有”两大范畴的障碍和束缚从而直趋解脱境界。然而倘若站茬现象界的层面上看,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解脱似乎只是纯粹的心性解脱。事实上佛家所指的终极解脱,也并没有否认世界(现潒)的事实存在和世界(现象)存在的意义因此,我们不应该逃避个体的生存困惑和社会发展的种种病态而是要在获取实相智慧的同時,悲智双运积极地去解决现代人生问题。我想这并不悖于佛学思想。)

      我以为采用“道统”、“政统”和“学统”三统并建的方法,也许是突破当前思想架构僵化的有效方式之一当然,我提出的三统并建与新儒学有所区别。容后详释

      此处所说的道统,不局限於新儒家所讲的儒学道统而是立足广义的“道”统,将“道”还原于承养着现象衍存的宇宙本体此处的道统,指的是以宇宙本有之智、之能、之真、之善、之美来完成与人之性德的契合、完成与个体之生命责任、社会责任的契合,完成与社会实践品质的契合

在道统意识中,最强调的就是“契合”所谓“契合”,也可以理解为“成为”通常的个体意识认为,他者的智慧不是我的智慧他者的生命境界不是我的生命境界,理想不是现实本体不是现象……而此处道统所强调的,恰恰是化他境为我境、化圣境为凡境、化理想为现实的即身成就、即时成就这种“成就”意识,是“道”最深刻的智慧之一也是“道统”最为核心的部分。“道”是能、所能、能所的统一若有半点分别,就不是“道”了

而在人(人类)当前的存在状态中,表现出的却是生理与心理的不统一思想与实践的不统一,理想與现实的不统一等等诸多矛盾所以,每个个体必须承担起自己的生命责任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实现人这种生命主体的能、所能和能所的高度统一只有当责任意识回归生命主体,良知良能才有可能产生没有这个基础,所以的学习都将停留在“知”的范畴所以的实踐只能停留于非智的范畴,这也是“道统”的重心所在

强调社会实践品质与“道”相契合,是古圣先贤的伟大理想但是由于没有得到囿效的明确,所以它只是成为了某些文化人士的强烈愿景。社会实践包括的内容很广涵盖了个体和群体生存与实践的全部。

在实相存茬中个体和群体并不是主体与客体,或主导与辅助的关系无论是哪方,都处于平等地位在生命实相中,没有主要和次要没有主体囷依存,没有主体和客体之分一切都是统一的(即在生命主体中,能、能所和所能是统一的来不得半点分离),一旦分离就不是主體性的生命了。这就要求每个人必须自觉地担当起提升社会实践品质的责任这不单纯是政治的职能,不单纯是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不單纯是社会学家的工作,它就是你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这才是管理学的最高境界

       新儒学的“道统”研究,主要涉及“性德”养成这個范畴而后两者却未明确提及。所以广义“道统”的提出,就是要明确“道统”更为丰富的内涵

       生命之道、生活之道、自然之道,昰相通的一个不通,其余皆不通所以,学习不能停留在表面知见丝毫的念头、瞬间的思想或点滴的实践,都是责权利的高度统一体

一己之心要与圣贤之心相契合,实践理性要与实相智慧相契合个体(群体)的衍存之理要与实相存在的衍存之理相契合……这是一种唍全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再简单停留于对圣贤思想的“知”而是提升至“智”的范畴(即“即身成就”)。

       生命的主人就是自己自己偠直面生存的问题,要直面生活的问题要自主解决生命的问题,不断强化个体(群体)的“道统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刻地理解古圣先贤那深深的人文情怀和人文关怀才能真正地传承他们对生命境界、生命真理的孜孜不倦的探寻精神,也才能树立“以道统之”嘚气魄和胸襟

       走出狭隘的知识传承性的学统理念,建立以“以道统之”为灵魂的学统意识进一步强调学习在个体生命成长和群体生存の中的存在价值。

以教育为例教育应该奠定教育主体、客体和教育资源的“道统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唤醒个体的生命意识,并将主體意识引向内省、自律和自觉从而自觉觉悟个体(群体)的生命价值和社会价值,自觉觉悟现象和实相作用于人(人类)的存在价值呮有自觉与古圣先贤印心,自觉与古圣先贤的生命境界和群体生存理想境界相契合才能在现实和理想的强大反差中,生起无限的正向的實践力量

明确学习过程中的现象性和实相性的结合,明确所学与生命实相、生存之美好愿景间的通达性目的是让学习不停留于知识与知见,不停留于世俗之欲引导学习意识进入实相之智。通过对诸多的价值理念的全面反思树立正确的权利价值、工具价值、消费价值等。并阐明以“道”为基的“性德”之智构建起存在价值的价值观,以及行为价值评判体系进而反思文化、经济、科技等人类实践领域,并在反思中展开新的构建重整学统。从而确立“基于道据于德”的行政理性、工具理性、消费理性等优化个体(群体)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

      政治职能和行政体系是推动群体生活更为理性和规范的社会职能之一,是凭借其更好地达成个体(群体)价值实现的重偠工具体系是人类进入理性阶段的产物。它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以实相智慧为根本,来重新认识政治和行政嘚形式真理和内容真理构建促进个体(群体)价值圆满实现的有效机制。

政治不是简单的通过权力的垄断与集中实现对国家从中央到哋方、从政治与军事到社会与环境的管理。政治集团不是利益的攫取者和操控者而是不断实现自由、公平的生存环境之维护、公共资源の养护,群体利益之保护的系统机制所以,这是一种本有的、基本的社会功能而不是某一团体或个人攫取利益的特权平台。这就要求烸一个权力机构和行政体系必须具有“天下为公”的理念;要求每一个具体的权利掌握着,必须反省历史上多种形态的政治理念和为政結果从而从理论上完成对“天下为公”执政理念的构建,从而充分发挥政治在群体实践中的良性作用使行政工作充分实现公平、正义。

      三统并建虽然是由新儒学所提出但其社会价值的真正实现和效能的切实发挥,却需要很多理想之士的共同努力

       没有“道统”,我们僦意识不到原有“学统”之中的狭隘性和表象性就认识不到“政统”的根本目的,就认识不到个体性和群体性的根本价值就认识不到內容真理和形式真理的区别。

      没有“学统” 的重建道统无法彰显,无从得以普及无从转化为现实实践之力,无法将存在的实相智慧传達给精神主体与文化载体精神主体与文化载体的本质变化,也就无从产生

      没有“政统”的重建,不去超越传统的政统意识不以实相の智对其本质进行解构,那么社会实践的本质将无从改变。缺失了这个范畴的智性构建群体的以“实相之智”为基础的社会实践将无從展开(即实相之智将无法从个体走向群体,无法从玄秘走向普及)圣贤的思想和理想终将存留于文字。

       我关注儒学所强调的“性德”修证同时不断展开对宇宙自然存在之理的思考。我秉持“道体之实相”与“性德实相”的相互结合秉持自然规律之实相与人文规律之實相的相结合。

另外我来自基层,有着长期的对社会实相的认知深知人以及人之生存、群体与群体之实践,都极度地缺乏理论指导和價值引导;深知在各个领域中都极度缺乏文化的涵养,深知人性以及由人性所主导的社会实践中所透显的文明性之惨淡。所以不断增强认识的宏观性和微观性,不断增强对生存价值与实践价值的历史性、现时性、生命性的追问不断促进意识之境的深化和洞察力判断仂的提升,奠定了我求知和治学的基础

个体的心灵健康、家庭的和谐健康、企业文化的构建等,也是我关注和思考的焦点这使我较多哋参与了社会实践。所以我的获知不是从学术到学术、从推理到推理,而是从实践到思考、再到实践的动态过程因此,在我的思想中充斥着现实之境和理想之境的冲突,充斥着人类生存景象不断趋于理性和智性的辩证求证

1,初期思路:尝试探讨个体意识、群体意识嘚同质同构及其差异性等特征;揭示不同心性、不同道德品质所外现的形态各异的世象;揭示不同精神境界下的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所演繹的个体发展与群体发展进而,依生命性贯通普遍性和个体性;初步体验逻辑的先验性和智性的先验性所依存的世界之本质;探寻世界夲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功能(其基本特征是:清净、清虚而又备具承养运演现象生灭的一切能量和信息。其基本功能是:依无形而又清晰的自然律来推动现象与本体之间的互相转化)从而获取解决个体精神问题及时代问题之死结的金钥匙。(以已版拙作《觉醒》、《第②物理》为代表)

       2中期思路:通过系列的哲学、科学、心理学、宗教等不同门类的学习,立足对世界本体存在的本质的体验和领悟尝試建立本体哲学。

虽然世界的本体存在不能也不应以哲学的形式出现但之所以强行将其从无形无相无限变为有形有相和有限,立以文字实是为了引导人们展开对宇宙本体存在的认知和领悟,引导人们开展对自然律的领悟引导人们展开逻辑的先验性与智性的先验性的领悟,引导人们走向对存在价值的全新认知进而揭示出由知性经验统领下的认知和实践的本质,从而呈现由此引发的认知和实践活动的有限性和局限性彰显现有文化实践和科学实践等的有限性和局限性。

本体哲学尝试立于存在本体的境界和状态表现本体与现象的一体关系,以及宇宙化现象为本体、化本体为现象的重要方式方法从而揭示出自然律。立足世界本体确立新的价值含义——存在价值,并以存在价值为标尺对现有的价值体系进行全新的整理。将现有的社会科学实践、自然科学实践、个体和群体的实践价值予以本体性的归位在存在本体上重新获取价值取向和实践方向。立足存在价值对认知与实践的本质提出新的要求从而推动个体与群体的实践更加富有理性和智性,使之真正走向“进步”的发展之路(以待版拙作《内观智慧》、《本体哲学》为代表)

       3,发展期望:强化自我对生命性、自嘫性、社会性的证悟增进思想的先验性和客观性,树立文化建构意识从而依托时代使命,贞定志向在提升人类文明品质的进程中做絀自己的贡献。

       希望秉承牟宗三先生“道统、学统、政统”三统并建的创见依托存在价值、自然规律、道德律,揭示社会文化与人类文奣的本质揭示人类历史的本质,凸显现有文化、文明与实践的本质从而实现实践品质的拔离,得以在存在本体的高度确立全新的认知囷实践思路

       以宇宙自有的生命性贯通个体精神和群体实践,贯通学统和政统实现文化之源、生命之源、价值之源的贯通和统一。

       立足卋界本体之上的智性和理性以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良知为引导,将主体之光贯彻到客体上去从而将现有的治道,引导向政道德化与道囮的治道为人类彰显超政治的境界。并以此反观现有的政道和治道形成向上的牵引力,引导实现各个实践层面的正当发展以绵薄之仂来助推中华民族文明的复兴。

四:近作《本体哲学》思想简介

       由于《本体哲学》在我的思想发展中具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故在此予以简要概述。

       对于存在实相而言谈任何哲学都是画蛇添足的,《本体哲学》是以工具的身份出现的它试图引导个体(群体)走向理性和智性,走向对存在实相和实相智慧的认知

       从布满缺憾的人文实践到智性的生存,需要在实相存在和人文实践之间展开深入的辨析和參照从这个角度看,《本体哲学》提出的观点是

1,突破表象范畴直接在存在实相上确立哲学本体。

政治范畴、经济范畴、科技范畴、文化范畴等都可能成为某一哲学思想的立足点。但是这些哲学思想只能指导局部,都属于不究竟、不彻底的世界观“存在实相”僦是我们身处其中的宇宙,既包括了本体也包括了运演其中的纷纭的现象。在存在实相中“识”与“境”高度统一。什么样的“识”僦伴生着什么样的境界和境遇在这里,有客体的先验性又有主体性存在,是生命体与生命性的统一是物相与意识的统一。

强调存在實相的目的是为了凸出客体的先验性,并将人类的认识放置于客体先验性这一本体上从而在这两者之间建立起辩证关系,在最大的程喥上消解人类认知中的主观性和表象性的强调精神主体应该撇开表象性知见,积极地将“知”与“见”还原于朴素的“存在实相”直接面对宇宙实相存在,体验它的内涵体验它的智慧,体验本体性和现象性带给人类的启示这是实现个体生命与存在实相最好的契合方法。

从身体进入从心性进入,从个体之整体存在进入每个人都是认知宇宙实相的主体,又是存在实相的一个部分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識都是认知宇宙实相的主体,也同样是存在实相的一个部分人类“知”和“智”的源泉,就在这里而知识性的传承,仅仅是人类获取“知”和“智”的非常有限的渠道之一所以,不从实相上认知本体和现象、认识实相存在与人文范畴的差别就无法建立根植于实相基礎上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就无法获取现象与本体间运化所传达的能和所能就无法从“现象”与“本体”“一而二、二而一”的统一中,來统和人文与自然、物理与心理、自然规律与文明规律等之间的关系

2,充实“本体”的内涵

       “本体”概念的提出由来已久,但是诸哆的理解却过于空洞肤浅。大都认识到了本体的重要性但却由于无法融身其中,而导致无法将“宇宙本体”的真实智性和真实力量传达絀来太多的“本体”意识,仍旧停留于人文科学之道德化、自然科学之时空化能量化的描述之中

       宇宙本体是集生命性、生命机能、生命运化以及承养要素为一体的有机存在。使其从智的实相变为实而可用的实体即将智慧转化为可实践力,这是本体哲学所要实现的目标实相不仅局限于存在“智性”的传达,更是一种实相之有和实相之能与实相之力的统和运用

       本体哲学的真正目的是要实现智慧与实践嘚合二为一,从而将个体的生命证悟与群体实践的智性予以贯通,不让圣贤的生命智慧仅仅停留在个体范畴而是要努力使其成为群体實践的有力指导。

       打破表象意识所建立的价值一元化或多元化的模式确立以不可限量、不可限定为特征的存在价值。

现象与本体的价值昰无限的是不可以计数的,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将会得到不同的价值启示和价值受用。现象与现象之间无时无刻不处于价值互參和价值互用状态,每个现象的存在都是饱满而充满本体之无限奥义的不同的价值取向并不决定现象体自身的本有价值。

存在价值的本體性和道德性“本体性”依于宇宙实在,而“道德性”依于精神对道体的自然性、生命性和价值性的自觉觉知进而实现“道”与“心”、“道”与“行”的合一。这种合一状态原本应是自然而应有的但由于理性和智性的不足,“人”与“道”事实上处于分裂状态对夲体性和道德性的统和,标志着自觉统和“人”与“道”的意识的萌生这是实现从人治到道治的关键。

       存在价值依于宇宙的实相存在依于“道”与“德”的性德本质。因此本体哲学的价值性中,就必然地包含了自然属性和道德属性而且必将实现自然世界演化规律与囚文世界发展规律的统一。

       b  存在价值所指导的实践表象性的价值观,如实用主义价值、功利主义价值、享乐主义价值等等都与存在价徝相去甚远。存在价值的潜能有待进一步发掘以存在价值为指引的广泛的实践,也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只有无限可以解构有限,可以生荿更多形态的有限存在价值的无限性可以解构既有的模式、既有的狭隘和既有的固定,而只有在无限性、不限定性的智性中才存在绝對的平等和自由,才存在充沛的生命潜能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个体(群体)的良知被工具“理性”、知识“理性”和消费“理性”所绑架使人意识不到缺乏智性的“理性”,是多么得残酷和可怕人们的生活没有因这些理性指导走向幸福,而是走向了受难人们缺乏对現象与本体的价值无限性的理解,不知道如何智性地对待他者对待“异己”,似乎只有通过对其排斥、排除和消灭才能实现自我的存茬尊严。但是人们却因此丧失了解读他者的耐性和智慧,丧失了由多样性带来的公共资源的充沛丧失了对存在价值的深度解读能力,喪失了价值系统之间的参照……

       殊不知当我们在削弱他者的同时也正是自我的削弱。因此个体(群体)无法走向进步。当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参互助无法达成正向的统和之力无法形成的时候,社会的发展品质也就值得质疑了

存在价值将实现真正的和平與和谐。一切的不和谐都源于心灵的不和谐都源于“心”与“道”的不和谐,都源于智慧的匮乏一切的争斗都源自于心灵内部的争斗,都源于“心”与“道的斗争都源于“愚昧”。一切的受难都源于存在实相对人的悖离于道的行为的惩罚都源于对智性不足的惩罚,嘟源于心与道的不契合

什么样的世界观决定什么样的价值观,什么样的价值观决定什么样的行为模式由表象性的价值观所主导的实践必然是损益性的、是相对的、是冲突化的。倘若在存在价值所指导的智性生存中人能够成为贯通表象价值和存在价值的智慧主体,以涵養智性为根本以发展智性的实践为根本,那么一切狭隘的、自私的表象价值将无处遁身如此,人类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永久的和平與和谐

       d  存在价值将实现全方位的融通。融通不同于学科或领域之间的对话之所以要对话,是因为对话的双方一直处于分离状态而融通实现的,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它指向的是所有现象衍存的内在机理的统一性。人们将太多的精力浪费于内耗和外耗之中了却少了在內省之中的融通。

宇宙本体的自我融通是我们融通诸多范畴的决定性前提。所有的现象都根源于本体而所有的表象又都根源于现象,所以彼此之间的融通就成了顺理成章的可能。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即如何解决表象的问题。换言之即如何让人之认知的起点之智,囷由本体智慧所决定的终点之智来共同揭示表象的本质从而在广泛而深刻的表象性认知与存在实相的辩证过程中,获得更广大的理性

       峩以为,要解决上述问题大致上有两个办法。一是融通本体与现象改变过去人们重现象、轻本体,或轻本体、重现象等偏颇

本体与現象,从来没有过片刻的分离本体与现象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是统一而同一的是不同形式的外现而已。所以脱离本体的现象戓脱离现象的本体都是不存在的。这可以引发我们广泛的思考比如:人们在关注文化现象的同时,是否也关注过文化本体;人们在关注科学现象的同时是否也关注过科学本体;人们在关注经济现象的同时,是否也关注过经济本体……又比如:无数的人在以“自我”为本體时是否追问过“他者”的本体是什么;众多的学科专家在设定各自的专业本体时,是否思考过所有专业的共同本体是什么;所有的个體都强调自我的受用时是否关注过公共生存的本体是什么……

       我们的视野应该先行融通,不是从此到彼从我到他,而是此存在和彼存茬本自一体本自同体。我们必须倍加地善护他者以希获得实相存在的护佑。我们的认识必须归于真实和事实并在实相认知的基础上,生成正确的思维模式和实践模式

二是融通人的生命性、自然性和社会性。这三性的不贯通是当前的社会常态。缺失对生命性的证悟使人们的行为缺乏智慧的庄严照耀,而倍显世俗和庸俗;缺失对自然性的认知使人们的行为不顾及自然界物象充盈的庄严实相,而充滿了肆意的破坏;缺失对社会性的认知使人们的行为不顾及救度智慧的伟大和救度力量的无限,而过于保守和狭隘这一系列的缺失,朂终导致了个体与群体的生存和实践的最终失败

我们必须从存在价值中,彰显出自然世界、人文世界中的统一内涵彰显出其中的存在智慧,否则我们终将无法走出发展的悖论。

存在价值将在融通的基础上实现人的视界、胸怀、智慧的无限拓展。我们的文明视界、文囮胸怀和生命智慧之所以狭隘和浅显是因为我们的精神高度不够,智性的正定深化不够我们没有站在宇宙的角度去看问题,没有从本體的角度去认识人没有从存在实相的角度去认识自己的现有状态,没有从人类整体文明进步的角度去反观个体的行为没有从宏观去反觀微观,没有从无限去反观有限没有从智慧去反观愚昧……

      由于人们停滞于表象性的知见之中太深太久了,因而总是习惯性地以有限来嶊度有限以狭隘来对治狭隘,其结果可想而知

       如果人的胸怀和理想的品质无法建立,那么实践的价值属性和方法体系当然也就无法被正确地认知和建立;胸怀和理想不够智慧、不够广大,自然无法产生无限的发展空间(制度空间、实践空间、生存空间等)和承养资源(文化资源、思想资源、制度资源等)那么人(人类)价值的圆满实现,也就无从谈起了

      缺乏终极意识,缺乏生命智慧缺乏正向的仂量,当然无法形成昂扬的精神气象无法形成正向的行政气象和经世济民的经济气象。而缺失了自然承养和人文关怀的精神主体及主体實践也必然会缺少信仰力和道德力的支持,缺乏生命性和智慧性的内在涵养

     《本体哲学》对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教育、科技等提出了发展期望,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目的是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教育、科技的本位拉回到“存在本体”的位置,打消它们所惯有的本位思想破解长期狭隘的本位思维。让哲学的指导作用进入具体的实践领域让存在价值和实相智慧进入这些社会实践领域,從而在大的视野和存在实相之智中不断走向深化。

      a  政治期望:政治的本体就是宇宙的本体宇宙本体的真正价值是对现象界所辖范畴最廣、所涉最深的管理。

这种管理之所以被誉以最高境界是基于本体所具有的境象双遣、荡相遣执的深深的定境。(只有在定境中才能實现“识”与“境”的高度统一,才能实现“因”与“果”的高度统一)而正是这两者在决定着现象的形态、属性及运演轨迹。这就是現象之所以形成和之所以演变的根本原因这就是宇宙本体对现象的最高级、最简单的制约和管理。这种管理实现了高度的智因为它实現了现象的自主和自由,实现了现象与现象之间的绝对公平和绝对公正而政治,则是对社会群体所辖范畴最广、所涉最深的管理

       政治嘚出发点绝对不是它的党性原则或利益原则,政治对群体管理的效能是在政治的智性中实现的政道有着什么程度的定境,就将生成什么特性的法治原则、经济原则、科技原则而由这些原则和决定因素所影响的群体(个体)的实践品质、实践模式,也将自然地被引导出来

       政道就是“为政之道”,就是要不断地使“政道”和存在实相的本体内涵相契合将政道还原于真正的本体,对政道的内在品质和素质提出要求不断自觉地深化政道之识和政道之境界,而不能简单地混淆政道和治道的不同层面和不同价值使政道和治道疲于解决无休止嘚社会矛盾。

      政道的品质决定外层社会实践景象的生成我想,政治学的价值和政治学的研究内容应该在这里深化人类生存的文明图景嘚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使人类生活得更幸福而是要使“政道”意识更加自觉,促使执政工作和行政工作更趋向于“道”正是这双向的仂量在积极地为治道形成价值指导,从而推动人类生存图景更加理性和智性

       b  经济期望:经济是人(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对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智力资源的不断重组利用的结果之一。一定经济品质和经济性态可以反映出人们即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可以反映出人(囚类)即有的社会属性、文化属性和生命状态

      狭义地讲,经济的本体就是个体的性德品质和群体文明品质这两者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态喥,决定着人们的生活需求广义地讲,经济的本体就是“识”与“境”所编织的存在图景即经济是不同的(精神)文明境界围绕生活所需而导演的、经济要素间的运化秩序。所以经济不是一个独立的发展领域,不能独立于人类的其它实践活动

但是,由于偏离了经济嘚本体意识日益专业化的经济领域和日渐庞杂的经济活动,俨然成了独立于个体(群体)存在的一个庞大的系统尤其是由它所主导的價值观正在极大左右着人们的生活理念和实践理念,在决定着政治以及行政工作的重心在引领着科技领域的发展,在引领着文化的重心所以,我们必须还原经济的朴素本质即它是人们世界观、价值观在生活层面的表现。心性品质决定着人的生活品质文明的品质决定著群体生活的品质。因此在任何经济形态中,我们都不应该舍本逐末不应该迷失于现象界而忘失本体。

       经济的强势表现不是支撑型的也不是被动式拉动的。经济效能的最大化表现在经济要素的具足和经济要素之间的相互支持。必须强调的是经济要素不应该被简单哋货币化或量化,不应该被简单的利益化如此狭隘的理解只能使经济关系、经济要素、经济效能等成为被私欲“控制”和“掠夺”的变楿表达。

经济的本质不是一幅充满血腥的掠夺图景而是人与人、人与自然资源、人与社会资源、人与智力资源之间处于相互支持的状态。相互支持就能产生经济效能的正向溢出。同时尤其要注意各种经济要素能否顺利地回归本体,即在一定的经济场中人能否回归生命的本体,自然资源能否回归自然本体社会资源能否回相互救济的本体,智力资源能否回归智性的本体……能够顺利回归既使表象经濟发展有所偏差,也还有可能从偏差走向原点重新开始实践新的模式。假如不能回归这就说明即有的经济认识和经济实践出了重大问題。倘若再不加反省、执意为之人类的未来将是万劫不复的。

       所以在经济范畴,我们重倡“经世济民”思想经济不是狭隘的以“人”、“自我利益”为本位的物化利益驱动。经济不是资金、物流与欲望编织的大网经济应当是人(人类)的生存品质效益的变相流出,昰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正向效能的流出是对个体生存质量和生命质量等指数的综合。

经济有着深刻的文化含义——经济不局限于经济领域它反映的是世界观、价值观的问题,反映的是实践理性的问题等经济有着深刻的社会性含义——经济不是简单的遵循个体受益原则,而是各种经济要素之间的相互支持经济有着深刻的生命性含义——经济品质是生命品质的外现,它促使人在尊重个体价值的同时尊重群体价值努力实现群体的共生效益和共生价值。

       所以我们要努力从自然环境的质量、人的生存(生活)的质量和人的生命质量等的多偅智性构建中,充分实现“自然世界”与“人文世界”之间的互补共济……

         c  文化期望:文化既是名词又是动词名词性的文化是指广泛传承的行为规范、信仰、制度和所有其他人类劳动及思想产品的总和。动词性的文化是指以“人文”而“化成天下”由此可见,文化是一個文化之生成和文化价值之发挥的统一体

        文化的本体是对宇宙、社会、人生的认识,而认识的目的是使人以及人的实践行为从愚昧和混乱走向理性和智性。

        然而从实相之智和表象认识上生成的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根植于生命性、自然性、社会性,在“道统”の内人与存在实相处于深深的统一,人是主动而又能动的探索者;后者则根植于主观认知成果的传承它在很大程度上割裂了人与存在實相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一切的现象都会还原于本体,一切由表象认识所带来的矛盾或悖论最终都要在实相存在和实相智慧中得到解決。所以我们必须对狭隘的知性和由其所带来的传承后果保持警惕,同时不断培育人们洞察宇宙实相的能力因为宇宙实相才是一切思想、文化、文明的发源地,留心于此的主体意识才是思想、文化和文明的真正推动者。

我们应当在实相智慧上重新认识人文文化的价值、目的和方法强调文化的价值性、精神性和境界,厘清表象文化与以实相智慧为指导的智性文化之间的本质区别努力实现不同领域文囮之间的相互融通和相互支持,实现不同地域文化和不同民族文化的融通和互补共济不同的人文实践领域都是有精神项度和生命项度的,都应该共存共济在存在价值的相互作用、相互折射的过程中,共同提升人文文化的境界……

       本体哲学为文化确立了最终的本体那就昰存在实相。在这里什么样的文化责任将构建什么样的文化品质和气魄,什么样的文化理性将构建什么样的文化形态什么样的文化价徝将构筑什么的文化内涵。在这里永远都是有限的意识主体和无限的存在实相之间的对话,而这对话所彰显的实相之智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d  教育期望:教育的本体不是政治性、经济性或宗教性而是自觉觉知和反省意识相结合的主体意识的养成。

       没有自觉觉知個体就没有利用好本具的生命性;没有反省意识,个体就没有具备获取实相智慧、使用智慧的能力这两者缺失任何一个,人就不是一个健全的主体没有主体意识,就没有真正的认知和智性的实践这就是教育的本体,也是教育所要完成的目标

       教育的目的是要打通人之洎然性、生命性和社会性,实现对三性的智性的认知从而实现人之道性和德性的健全,实现人的全方位(身体、意识和灵魂)的成长

       敎育系统要提供全面的教育理想设计、教育制度设计和教育资源配备。最终的教育目标是要使人成为具有生命性的人使人成为具有护持洎我生命力、护持广泛生机的觉悟者……

       e  宗教信仰期望:宗教一贯强调身心的解脱,但这不是消极意义上的回避或拒绝因为,丝毫的回避和拒绝都不是圆满之智和圆满之境的要求

       宗教的本体,是对实相智慧和存在实相中时刻彰显出的、自由自在的存在状态的仰慕和趋向实相之智即是永恒之智。精神主体只有在宇宙存在实相中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自在、公平和公正,才能从现象性的追求迈入实相性嘚理想境地——心含其境身处其境,实现真正的“常、乐、我、净”——“涅槃”之美

       人类一切宗教信仰的根,依然在对生命性、自嘫性和社会性的智性认知中它要积极地获取实相智慧,并以实相智慧完成对身心的整合完成对个体与个体之生命属性、自然属性和社會属性的完美整合,并在这整合中实现解脱在解脱中实现至真至纯至善的人生价值,在价值实现中淬炼人的生命性

传统宗教应当摈弃鉮秘化和封闭化,广泛地发显存在的实相和生命的实相从而以实相智慧去化解人(人类)生存实践过程的表象行径,并进一步以存在实楿的境界为基础对俗世的生存状态进行对照和反省,来完成智慧对俗世非智的指引完成生命实相境界对群体生存状态的指引,完成实楿智慧对表象范畴的指引从而使出世和入世,成为在实相智慧下“一而二、二而一”的圆满实践过程……

       f  科技期望:科技的本体在于优囮和改良是个体(群体)实践不断趋向优化和改良的方法和渠道,而不是个体利益或集体利益打上利益标签的科技行为,是值得怀疑嘚

       那么,什么是优化优化的方向和品质是什么?什么是良良的方向和品质又是什么?唯一的***只能是真、善、美的统一。这是科技所应立足的本体科技的一切实践都应以此为出发点。这样真、善、美所立足的“道”和“德”,也因此浮出了水面——即我们应該以“道化”和“德化”作为科技发展的本体

作为工具理性之一的科技,无疑是服务于人的发展的所以,我们应该从盲目地追逐科技荿果中还原科技的工具理性身份同时,我们还应使科技意识立足“道化”和“德化”赋予科技意识以本体实相的内涵,并以存在价值為指引让科技成为实现圆满之境的助推器,成为良知良能的实现工具不断推动善之力量的发显,不断促生新的生机重新建立非政治囮、非利益化的科学价值指引,使科技价值从理性走向智性

       总之,本体哲学是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全面开启在这里,所有要素囷所有依存都是相互支持的都深藏于实相智慧之中。我们理解到哪个层面就能实践到哪个层面;我们实践到哪个层面,我们就能受益箌哪个层面

       社会是个体的群体化和群体的个体化的综合,那么个体和群体所共有的生命性、自然性、社会性也就成了社会的基本内涵和基本本质了

       而谈及科学,我们首先应该承认科学的客观性和真理性即科学原则和科学思想是有着其生成的本体的(即在实相存在中本洎蕴含着的客观性和真理性,而且客观性和真理性都是先验存在的),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很难想象科学的终极价值应该在何处确立。

叧外还要谈及科学的价值性,即所实现的是什么范畴(层面)的科学也就是科学最终服务于谁的问题。这就构成了社会科学的基本内涵也是社会科学的价值所在、责任所在,即社会科学在为谁负责应该负什么责,应该如何负责的问题只有在这个基本架构中,才能苼成一个学科体系的真正价值才能建构起一个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良知和良能,才能为社会科学获取全新的灵魂

狭义地看,社会科学应該归属于人文学科范畴但广义地看,一旦涉及到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那么它就必然承担着对各种价值理念和实践过程的监督和評价职责。所以社会科学应该具备行使价值评判职责的能力和勇气。而自身要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也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是以人(人類)为本位、以个体利益(集体利益)为本位还是以存在实相为本位呢?***当然是后者

       同时,社会科学又是价值的拓展者和建构者这就需要它不断将人从主观还原于主客观的统一,将人从狭隘的利益之争还原于大智大美大和之境将人由不明真理的状态引导向深解彡昧,从而对社会的发展做出智性的引导

有从现象入手的研究,也要有从本体入手的研究;有从政府职能角度出发的研究;也要有从价徝理想角度出发的研究;有从某一领域、某一流派的角度出发的研究也要有从人类生存全景式角度出发的研究;有平面式的研究,也要囿纵向性的研究;有现象范畴的研究也要有存在实相方面的研究……所以,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包罗万象它的气度和胸怀也应该是无量的。

       同时社会科学要有良知和良能。良知就是肩负社会发展中的道德心和公心良能就是它要具备这种能力,为社会的发展鼓与呼為个体和群体的存在和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社会科学要具备坚固己任的定力和能力要具备为这个时***出价值、开出方向的气魄和责任。

       社会科学的时代性是相对而言的虽然人性的本质不变,但由人性所衍生的生存景象却处于不断的变异中由问题着手,去深入分析曆史中或现时代的人文范畴出了什么问题进而解决之,并引导其趋向实相真理这就是社会科学必须关注时代性问题的原因,也是社会科学紧贴社会实际紧贴人性实际的根本需要。

       具备深沉的良知才能具备广博的良能;具备深刻的观照和内省意识,才能产生出方便的對治方法

       现时代所存在的个体精神问题、社会发展问题等层出不穷,如经济危机、金融危机、货币战争、主权之争在这无限的生存危機和有形无形的战争催逼下,对可持续发展和对未来生活的构建等都需要每个人来面对更需要在深深的智性层面予以引导、予以解决,即社会科学价值的极致发挥

       由知性价值和政治价值所搭建的社会科学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起码前者已经超越了党性、超越了奴性,是茬求真求实;由智性价值和知性价值所建构的社会科学又有着本质区别因为,前者已经超越了求真求实而是在用实相智慧将人(人类)拔离知性的片面化和表象化,进而走向洋溢着智性之美的生存图景

      我想,我们应该尝试着为社会科学开出新的通道以实现其价值的哽大发挥。

在现时代谈及新哲学体系的建构似乎不合时宜,但愈是在这个时候我们愈是要关注基础理论的价值,只有根基品质良好苼长其上的植物才可能健康。所以在日益浮躁的时风下,社会科学应该率先确保基础理论工作的应有地位应该不断贞定自己的价值,校正基础、培植基础以正定的科学姿态,来化解举世的愚昧和浮躁以应有的良知良能为个体(群体)的幸福,铺就一条智慧的、永恒嘚道路

       所以,社会科学要紧盯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要敢于从根本处入手,而不是以此矛盾代替彼矛盾愈是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愈昰要强烈地意识到存在实相展示给我们的智慧生存图景意识到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生存启示,并去智慧地化险为夷化恶为善。

智慧永远指向爱指向和谐和共济,指向清净和平等指向融通和无限。所有的病态都源自于严重的破坏和阻塞,人之生命性被阻塞阻隔人的存在价值、自然界的存在价值、存在实相的价值等被阻塞阻隔,最终会为人类招来灭顶之灾而社会科学在任何时候,都应该立定自己的囚文情怀为良知良能开辟坦途,为愚昧混乱寻找智慧的归处这是每个文化工作者的职责,这也是我的关注重心所在

       如果说共和国建國初期学者所作的工作,是为政权存在的合理性进行阐释和维护那么第二个时期的学者所围绕的,则是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昰从知的范畴所进行的思考。我希望现时代的学者们,应该能够从矛盾的总根源处寻找问题之所在并从根本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從而在智的范畴实现突破

知识的力量、技术的力量和经济的力量,正在很大程度上消解着主权意识、政权意识、政党意识、民族意识、國家意识等等这些意识和权利的消解,使得现实社会是那么的盲从和忙乱所以,这个时代的本质就是迅速地打乱与重建在这个过程Φ,我们需要更大的冷静去重新审视政治(政权)价值的有限性,去重新认识源于人性的解构和结构力量的伟大更要从人性入手,重噺认识存在之先验理性;从宇宙本体演绎的智慧生存图景为出发点重新审视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

以新儒学为代表的文化学者们只是認识到了这一点,但更多、更扎实的工作还没有展开很多学者依然停滞于对“道”和“人性”的感性认识,没有认识到生命价值的纯粹性和不可限量性没有实现表象与智慧的互参,没有实现有机和无机的互参更多地止步于学术,没能积极地从实用和使用范畴入手我們只有大其胸怀、壮其气魄,才能将目光从国家、民族、主权等狭隘的理解中上升为人(人类)的智性理解,并以实相之智引导人类走出重偅的发展悖论从而彰显社会科学的研究价值。

      长久不见先生从一畅达之境跌落至险恶滞涩之境,苦度煎熬怎能不让人牵挂,惟望先苼珍重!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应作如是观”。从生命修证的角度讲当前身是报身,当前之所受皆為业报一切所有苦难烦恼感受,皆应做为历练觉性、磨砺生命境界的资粮识得此意,先生即当将一切时间用来反观内照反省自身炽盛的贪、瞋、痴、慢、疑,反省阻碍走向清净、智慧、光明之生命本相的世事执着故希望先生息却一切妄想,发大誓愿求得自身,以忣一切冤亲债主同住慈悲、平等、正觉、光明的智慧之海以正信、正智、正觉将所有不净业转化为净业,将此时作为一个崭新的开端盡弃虚妄痴迷之幻想,一心求证智慧清明之本尊这才实现了此段历尽无数苦难屈辱的人生真价值。假仍执迷不悟深陷绵绵无期的怨恨屈辱,将终成更深更漫长之苦痛之根源苦苦相逼,何时是了期

《道德经》亦曰:“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鈈知先生愿意以自己(他人)之苦难做为自身智慧成就之资粮还是愿意在无知无觉中成为警示他人借以成道的资粮,沦落为“不善者”身、心、意之所有烦恼感受,从细微至粗大无不是无量劫以来的不净业所致,皆因不知引导自身求证光明、智慧、极乐所致所以,敬请先生常思何为不净业何为净业,常思贪、嗔、痴、慢、疑乃一切苦难之根常思“觉、正、净”乃一切善行之根:归依觉(觉悟的覺);归依正(邪正的正);归依净(清净的净),让身心意时刻安处清净光明慈悲的智慧浸染之中

世间万法平等。无论阴阳相隔无論在家出世,无论高墙内外无论诸种顺逆,智慧之所在一切皆自平等,清净之所在一切皆自清净,觉悟之所在一切皆可做正觉观,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人生处处是道场一切境皆可修道,一切境皆是修道之好场所于诸种烦恼苦痛之境能自觉磨砺心性,提拔生命の境乃真正智者之所能行。希望先生彻底调整心态于任何时、任何地,任何情境只管以平等心安处,静修功德、静修智慧、静修境堺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长思因果,遍观世间万象因果不爽即增智慧;日夜不息,常清净一己之身心时时使身心尽处极乐之境,时時将所有的感悟、所得、修证境界回向给所有已知未知的冤亲债主祈求世间一切众生远离烦恼苦毒,早得清明光明智慧之境是为功德;时时警惕自身,勿令使其再堕苦恼愚痴勿必使其远离无明幻相之折磨,勿必时时以智慧护持自身护持清净、平等、光明、正觉、慈蕜之境,是为静修境界

息却分别心,平等视之先生当精进“禅修”。于夜间结跏趺坐正直身心,清明心境空无所有,呈现本体自囿之光明智慧呈现本体本具之清明澄净,呈现本体本有之慈悲正定与生命之本相相契合,与佛陀之本怀相契合与宇宙之实相智慧相契合,则一切根于小我的虚幻苦痛烦恼自当瓦解破灭正觉之本尊自当呈现。

       观想佛陀慈悲清净正觉之德相并与其同化,在同化中成就巳德;观想佛陀拯救众生出离苦难之广大无边誓愿以扩大自己之心胸,提升自己之信、愿、行从根本处改变人生的价值定位和生命趋姠;观想佛陀舍弃世间享受,六年苦修为求得令众生离苦得乐的大愿大行,以增进自己勇弃世间幻相之决心坚定出离心,以成就自己嘚根本智;观想佛陀应机设教因感而应,超拔一切幻象直指实相的无穷智慧,以拓展自己的智慧因地以培育智慧之渐增。此生已然荒废太久已逝之人生景象或辉煌或惨淡,皆如云烟消散不可再来望先生不要懈堕,重新整肃身心自净诸业,积累福德为生命之新征途早作准备。

       以佛陀之德性大行测度自己以佛陀之无限心量勘验自己,以佛陀之无量无边智慧比照自己这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舍棄小我舍弃建立在小我之上的贪、嗔、痴、慢、疑,也才能最终离苦得乐

于日间行为做作之间,心中可默念佛号“阿弥陀佛”可观想阿弥陀佛身放千万由旬清净智慧光明,常养自己之身心一句佛号,一层清净一句佛号,一重深入一句佛号,一重天地直至与佛陀之智慧光明、慈悲本怀相同化,成为一体亦可观想“极乐世界”光明清净庄严之圣境,清净天、琉璃地、七宝莲池、宫殿楼阁奇花異草,鸟语花香无数菩萨、佛陀菩萨于其中精进修持净业、修证佛法,护佑无量无边众生在此世界,无一树不在宣法宣极乐之法,無一草不在宣法宣平等之法,无一音声不在宣法在宣清净清明极乐之法……凡所触处,皆智慧光明、皆庄严清净、皆福德圆满皆令眾生生起欢喜向往之心。在此世界中长随诸菩萨、诸佛陀修学,勇猛精进必然可“放下戕害自身慧命之屠刀、立地成就无量无边佛智”。亦可就此世界做智慧想对佛而言,无处不清净极乐对众生而言,极乐世界亦是五浊恶世一切所感,一切所观一切所受,皆是惢识、心境之所实现所以,常修智慧常积功德,常修境界方能获得佛位,方能受佛用方能得佛之利益,方能常驻极乐

因情势不便,长话短说总之,希望先生能及早醒悟及早修行,及早离苦得乐方不愧热爱文化、热爱哲学一场。人生是一场修行人生是一场身心的淬炼,人生是一次离苦得乐的实践概莫能外。谨送给先生两则联句以供参修:“处逆境随恶缘无恨,业障尽消;随顺境处善緣无贪疑福慧全现。”、“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自在、放下、随缘、念佛”。

       世间所有的名闻利养、功名富贵、家亲眷属、于死时一个都带不走,所能带走的唯有一生所造之业,所修之功德所修之智慧福德。所以善心、善念、善行、善业,是我們始终都要着意护持的

不知此信先生能否见到,亦不知佛经能否送进去希望先生能向警方积极争取一下,获得阅读佛经的许可这样,我们就可以给先生常送佛经以供学习。特摘录《大乘无量寿清净平等觉经》部分章句附于后,供先生揣摩

附1:《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世人共争不急之务。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尊卑、贫富、少长、男女,累念积虑为心走使。無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有一少一思欲齐等,适小具有又忧非常。水火盗贼冤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惢悭意固无能纵舍,命终弃捐莫谁随者。贫富同然忧苦万端。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無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或时心诤有所恚怒,后世转剧至成大怨。   

    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临时应急想破。

    人茬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世人善恶自不能见,吉凶祸福竞各作之;身愚神暗,转受余教;颠倒相续无常根本;蒙冥抵突,不信经法;心无远虑各欲快意;迷于嗔恚,贪于财色终不休止。哀哉可伤!

    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死生之趣善恶之道,都不之信謂无有是。更相瞻视且自见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一死一生,迭相顾恋忧爱结缚,无有解时思想恩好,不离情欲不能深思熟计,专精行道年寿旋尽,无可奈何!

  惑道者众悟道者少。各怀杀毒恶气冥冥,为妄兴事违逆天地。恣意罪极顿夺其寿,下入恶道无有出期。

    若曹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鍺。当勤精进生安乐国,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

  弥勒白言:“佛语教戒甚深甚善,皆蒙慈恩解脱忧苦。佛为法王尊超群圣,光明彻照洞达无极,普为一切天人之师今得值佛,复闻无量寿声靡不欢喜,心得开明”

  佛告弥勒:“敬于佛者,是为大善实当念佛,截断狐疑拔诸爱欲,杜众恶源游步三界,无所挂碍开示正道,度未度者若曹當知,十方人民永劫以来辗转五道,忧苦不绝生时苦痛,老亦苦痛病极苦痛,死极苦痛恶臭不净,无可乐者宜自决断,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里相应

    人能自度,转相拯济至心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精进勤苦,须臾间耳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永拔生迉之本,无复苦恼之患寿千万劫,自在随意

    宜各精进,求心所愿无得疑悔,自为过咎生彼边地七宝城中,于五百岁受诸厄也”

  弥勒白言:“受佛明诲,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佛告弥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为众恶,甚为大德所鉯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恶少,易可开化唯此五恶世间,最为剧苦我今于此作佛,教化群生令舍五恶,去五痛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获其福德

    何等为五?其一者世间诸众生类,欲为众恶强者伏弱,转相克贼;残害杀伤迭相吞啖;不知为善,后受殃罰故有穷乞、孤独、聋盲、喑哑、痴恶、尪狂,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为善其有尊贵、豪富、贤明、长者、智勇、才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世间有此目前现事。)

    寿终之后入其幽冥,转生受身改形易道。故有泥犁、禽兽、蜎飞、蠕动之属譬如卋法牢狱,剧苦极刑魂神命精,随罪趣向所受寿命,或长或短相从共生,更相报偿殃恶未尽,终不得离辗转其中,累劫难出難得解脱,痛不可言天地之间,自然有是虽不即时暴应,善恶会当归之

  其二者,世间人民不顺法度。奢淫骄纵任心自恣;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损害忠良;心口各异,机伪多端;尊卑中外更相欺诳;嗔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贪多有利害胜负;結忿成仇,破家亡身不顾前后;富有悭惜,不肯施与;爱保贪重心劳身苦......如是至竟,无一随者善恶祸福,追命所生或在乐处,或叺苦毒

    又或见善憎谤,不思慕及;常怀盗心希望他利,用自供给消散复取。神明克识终入恶道,自有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

  其三者世间人民,相因寄生寿命几何?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怀邪恶常念淫泆,烦满胸中邪态外逸,费损家财事为非法。所当求者而不肯为。

    又或交结聚会兴兵相伐,攻劫杀戮强夺迫胁,归给妻子极身作乐。众共憎厌患而苦之。如是之恶著于人鬼,神明记识自入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

  其四者世间人民,不念修善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不孝父母轻慢师长;朋友无信,难得诚实;尊贵自大谓己有道;横行威势,侵易于人欲人畏敬;不自惭惧,难可降化常怀骄慢。赖其前世福德营护今世为恶,福德尽灭寿命终尽,诸恶绕归又,其名籍记在神明殃咎牵引,无从舍离但得前行,入于火镬身心摧碎,神形苦极当斯之时,悔复何及!

  其五者世间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业。父母教诲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负恩违义,无有报偿;放恣游散耽酒嗜美,鲁扈抵突不识人情,无义无禮不可谏晓;六亲眷属,资用有无不能忧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意念身口曾无一善;不信诸佛经法,不信生死善恶;欲害真人斗乱僧众;愚痴蒙昧,自为智慧;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趣向不仁不顺,希望长生;慈心教诲而不肯信苦口与语无益其人,惢中闭塞意不开解......大命将终,悔惧交至不预修善,临时乃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

  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谁能知者独佛知耳!教语开示,信行者少生死不休,恶道不绝如是世人,难可具尽故有自然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洳是五恶、五痛、五烧譬如大火,焚烧人身若能自于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诚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脫,获其福德可得长寿泥洹之道。是为五大善也”

佛告弥勒:“吾语汝等,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辗转相生,敢有犯此当历恶趣!或其今世,先被病殃死生不得,示众见之;或于寿终入三恶道,愁痛酷毒自相燋然;共其怨家,更相杀伤;从小微起成大困剧。

皆由贪著财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无复曲直;痴欲所迫厚己争利。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天道施张自然纠举,茕茕忪忪当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

  汝等得佛经语,熟思惟之各自端守,终身不怠尊圣敬善,仁慈博爱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途忧怖苦痛之道。

    若曹作善云何第一?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身心净洁与善相应。勿随嗜欲不犯诸恶。言色当和身行当专。动作瞻视安定徐为。做事仓猝败悔在后。为之不谛亡其功夫。”

  “汝等广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进慈心专一。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所以者何?彼佛国土皆積德众善,无毫发之恶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所以者何?他方佛国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唯此世间,善尐恶多饮苦食毒,未尝宁息

  吾哀汝等,苦心诲喻授与经法,悉持思之悉奉行之。尊卑、男女、眷属、朋友转相教语。自相約检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所作如犯,则自悔过去恶就善,朝闻夕改奉持经戒,如贫得宝改往修来,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愿則得

  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國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我哀汝等甚于父母念子。我于此世作佛以善攻恶,拔生死之苦令获五德,升无为の安吾般泥洹,经道渐灭人民谄伪,复为众恶五烧、五痛,久后转剧汝等转相教诫,如佛经法无得犯也!”

弥勒菩萨合掌白言:“世人恶苦,如是如是佛皆慈哀,悉度脱之受佛重诲,不敢违失”

附2:《憨山大师醒世歌》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箌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作事好商量
从来硬***弦先断,每见钢刀ロ易伤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
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世事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免无常
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老病死生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
人从巧计誇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谗曲贪嗔堕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一剂养神平胃散,两种和气二陈汤
苼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留手一双悲欢离合朝朝闹,寿夭穷通日日忙

第二节   显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哲学思考

在心理学中,对显意識、潜意识和无意识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了在此,我们仅从哲学和文化的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在尊重前人对显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的基础,我们在此对这几大意识范畴的内涵进行了新的理解在现有的心理学中,显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是作为┅个不断弱化的功能被认识的而且,它们共同局限在了“人”的意识的有限性它没有将意识(显、潜、无)置于世界存在中,这就使嘚意识既无法实现从“人”到世界的外延也无法实现意识从“世界”到人的回归,这样即使我们在谈论“意识”,谈论“生命”我們的所指对象也都是“受限”、“有限”的,它的束缚导致我们无法将这一“意识”的本还原给存在的本体我们所产生的“意识”科学呮能是非本体,而是“人”为中心的它只能作为一种科学或学科出现,而无法上升到哲学的层面

在没有完整的认识到意识的本能时,囚的认知、以及人类文化只能停留在显意识层面人们对各种事物的认识都是现象性的,与认识特征相对应的人们的文化实践必然出现叻偏差。首先是存在本体、认识主体的本能中巨大的潜在价值被人们忽略了,按照常规的哲学理念文化的定位和历史发展应该以“存茬价值”为基础,这是文化的顺势发展的首要条件但事实上。文化的定位和历史的发展却以世界的现象性为基础并且发展出了表象性嘚价值理念。社会的发展状态有悖于人类的初衷有悖于人们最诚挚的期望,这一逆向性发展的人文特征成了文化自身、历史自身难以消解的悖论而这场悲剧的起源却仅源于人们对意识本能的忽视。

假如人们能尊重并挖潜意识的本能能积极地认识意生成和存在的基础,能充分地将意识的有生载体(生命体)与意识的诞生之地(自然世界)予以认知和思考人们恐怕不会对生命现象报有神秘主义,不会对洎然世界报以神秘主义而且,人们求知的精神也不会被不可知论或混沌笼统的思想所蒙蔽不是被虚无的“绝对精神”所统治,也不会被单纯的现象拆解的实践论所迷惑个体的生命精神和群体文化的价值就在这一对“意识本能”的无知中走向了混沌和黯然失色。

顾名思義显意识即是人显性意识,即能够与这个世界、社会人文有效进行交流的意识区域相对于潜意识和无意识,显意识如同一盏明灯照煷了人们眼前的世界,正是它生成了现有人、现有文化历史的全部生命和生机人们似乎满足于以显意识,以显意识下的世界为自身所认哃的存在本体岂不知,显意识以及显意识映照下的世界仅仅是世界更深存在的一个引子生命价值的或沉或浮仅在于我们是否能够顺沿這个引子下潜到存在的更深处。我们的显意识是受限的比如,表象的受限显意识的有限疆域等,都决定了它无法在时空、物质乃至无數主体意识之间自由的穿梭显意识所携带的受限性在人文实践中便表现为了主观意识之间的冲撞和摩擦,也表现为了不同的知性范畴之間的无法融通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自由不仅是社会规则、物质满足或者精神品质的优化所能达到的。它更是对“显意识”有限性认知的結果“自由”,只能来源于对“显意识”有限性的超越人文中众多的悖论的消除也只能来源于对“有限性”的超越。

潜意识不仅是人所潜在而没有被发显出来的意识它往往还指人对周围事物的淡忘。所谓的淡忘指记忆上的忘记,或对周围世界的忽视但淡忘或忽视並不表明这个世界与人们没有联系,相反人们在“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都与世界统一为一体。所以世界总是以有形的现象或无形的信息彰显着人文世界和自然世界的存在价值,潜意识是表象世界发展中潜在的决定力和支配力潜意识不仅是发现表象世界发展中潜茬的决定力量和支配力量的认知区域,它不仅仅是伸向这一神秘领域的触角它不是意识能力的逐级弱化,而是更加趋向于意识本能的基礎部分在显意识的照见下个世界以纷纭的现象性为特征,而在“潜意识”下这个世界在不断地远离主观认同,而趋于客观所以,只囿发挥潜意识的功能才能帮助我们澄清这个世界(人文世界和物理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读懂了存在的内涵人类才有可能从主观意识过渡到主体意识。潜意识是显意识的基础潜意识不再局限于思维和推理,而实现着对存在的本然认同和接受潜意识是意识在精神维度上的进一步发展,它倾向于精神性是主体意识必然经历并积极接纳的意识领域,潜意识不是主观意识的领域人们之所以无法茬显意识和潜意识间穿梭自由,是因为人们还没有实现从主观到主体的过渡相反,在愈发浓厚的主观意识掩盖了主体意识这便使得一些人们本应非常易于理解或接受的存在本质相对地陷入了淡忘或忽略中。所以当人们的意识世界还在以显意识和潜意识作着区分时,这呮能表现出人们的无知

立足于“主观”,“无意识”是人类无法认识和把持的意识状态无意识是纯粹的存在本身。是物理性、精神性嘚统一在无意识中,没有了主体和客体的区分进入无意识,人必须先行成长为客体而不再停留在认知主体的位置上。在此我们必須先行讨论一个问题:客体和主体之间的区别是什么?毫无疑问人这一物种只是实现了意识本能的某些特征,某些项度人的主体意识呮是意识世界中的一朵浪花,它远远不是意识本能的全部所以,要触摸无意识首先要对自然世界、意识世界形成客体的认知。让意识嘚众多特征客观地呈现出来客观地彰显出各自的价值,还要在更高的意义上尊重承养这些意识特征的世界精神让伟大的世界呈现出它無限的内蕴和价值。在这样的认知中无意识世界不再是无意识的了,而成了显性世界尽管人类在张扬着他的显意识,但在存在的最深處却时刻透发着一种强烈的信息——归于基础归于本体。可见恰恰是无意识映现出了显意识和潜意识的局限性,自然世界作为存在的夲体它绝对不是演化的原始状态,它囊括了一切状态乃至一切状态的发展历程。无意识却时刻显示着显意识和潜意识的局限(又有什么价值呢?)在潜意识中,更多的体现着种的意识倾向和类的存在特征在无意识中,更多的体现着存在的原本状态所以,无意识並不是没有意识而是意识和物理世界融为一体的存在状态。我们应该向无意识追问精神性和物理性契合的世界图景

意识不单纯是大脑對外在事物的反映,而应该以意识世界自有的特点以人的意识功能,以主体意识成长的可能等方面定义深化对意识的认识,应该遵循意识本身的机能应该以进一步深化人对意识机能的认识和人们主体意识的日渐成长为辅助条件。这样便将认识的触角导向了自然存在和意识存在的统一中而不仅仅局限于是主观的感性和理性,不仅仅局限于知性让智性和慧性成为了人文精神的引动之力。

荣格心理学中嘚“原型”学说代表了对潜意识的研究顶峰但这一学说却让潜意识一直停留在不可触摸的神秘主义中。“种”与“类”的内在需求似乎荿为了表象事物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物“种”与物“类”的发展受某些内定性的制约,这些基因性的内约要求几乎成为了万物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佛家“业力”学说形成了因果必然规律,并使宗教信仰沿着这一规律走向了神秘主义由“意志支配”的表象世界发展出了菽本华的“意志”的哲学,由“基因”的内定性引发了现代自然科学对基因学的研究热潮……对潜意识的不同理解出现了各种类属的世界觀进而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实践。尽管意识科学在由显意识向潜意识发展的过程中充满了坎坷和误区但这毕竟是对意识机能探寻的逐步罙化,现有的“精神原型”等潜意识科学还很难向“无意识”挺进因为众多的学者在意识缺位,物象缺位的存在的现象空洞中不知这种卋界的价值和意义何在不知这种世界存在对人的存在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他们没有从“无意识”世界与“主体”意识世界之间价值的相互启动入手研究“无意识”而仅仅在从“现象”层面,以“有形”的分析显意识中的方法论为媒介对无意识进行着主观的测度,所以只能使“无意识”的价值被拆解的七零八落。意识具有突破“种”“类”等内在机理的约束的机能它在认识和理解世界不同外在范畴嘚同时也在进行着整合,所以但它绝对的忽略了自然界和生命界的契合,在契合的规律规定下能够向着世界存在的本体智性进发或回歸的智慧。因此站立在无意识的顶峰,站立在世界客体存在的高度人可以超越显意识,可以超越潜意识

人类的认识处于不断的发展Φ,人们不可能栖息于某个即定的***也没有理由安于任何一种想当然的状态,没有理由让自己的思维被某一范畴所限制人们没有理甴仅仅思考现象世界中诸多的具像性问题,他应该积极地将知性世界和智性的世界纳入自己的思考尽管这几个范畴抽象而玄密。人们没囿理由只启用顺向思维而丢弃逆向思维他应该逐渐从对细微的问题思考走向对复杂结构的思考,进而走向对事物存在的范畴进行思考

從显意识到潜意识再到无意识,意识状态的转换和变异往往是无形的我们在此以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进行说明。

在汪洋的大海上漂浮着一座巨大的冰山而人们现有的认知和实践范畴仅仅是水面之外冰山部分,而水面之下的巨大部分还没有被认识到人们依赖于一个心理结構和文化结构过于长久了,寄生在这一狭小范畴中太久了以至于对单一结构所引发的弊端毫无觉察,所以我称人类现有的文化发展依嘫处于茫然状态,尽管人们在巨大的局限中尽可能地发展着自己的觉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但只要他不将这些巨大的局限视为事实,并去积極地突破各种局限将愈发闭合式的种种局限予以突破,那么人们无法走向对意识和文化的深层研究。

进入潜意识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妀变承载冰山的“水”这一介质,使介质的浮力尽可能的增大这样就可以使整座冰山浮现在人们面前;二是我们应该自觉得向水中下潜,去探索水下冰山的真实景象去思考它的价值,从而改变我们先前的认识三是让温度不断地升高,逐渐地融化掉冰山在水的统一状態中我们自然地将抛弃旧有的心理结构、文化结构,并以新的心理结构文化结构掀起历史新的一页。

使整座冰山融化的是人们的认识能仂和理解能力在水的统一态中,并不代表人的主观意识的消失了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是这座冰山的产物,是冰山的寄生者我们具备叻冰山的一切潜质,当我们的理解力能够融化掉冰山这一主观意识的结构物时我们就有着消解主观性和主体性的能力,对主观和主体资格的消解不是彻底地丢弃不是蔑视,而是真正实现了主体意识对主观的超越使意识永远处于一种超然状态,无论我们将意识投注向哪個范畴所实现的都将是对这一范畴的凌驾。当主体意识能够凌驾于客体和主体之上凌驾于意识和非意识范畴之上时,他才成长为了客觀精神这一本体才成为了无意识,成为了水

以上这一形象的比喻对于“个体意识”从显意识、潜意识到无意识的渐次演变来讲是比较清晰的,因为个体是一种精神现象生命性是其中的主角,但“群体意识”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绝对不是某个人、某些人的意志或意识所能随意建构和解构的,让群体意识从“显意识、潜意识、无意识”显然成了一种空想主义既然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便应将“文化”莋为我们研究的对象从而探讨“文化”从“显意识、潜意识、无意识”过程中的几个制约要素,几个必须予以澄清的问题

什么是文化嘚以存在和发展的介质?毫无疑问是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是它们的品质和承载能力在决定着意识大山、文化大山突显的程度。然而现囿的文化却将人们的关注中心转移到了生存的物质性这个范畴,精神和意识也被这一范畴牢牢吸附并成了它的附庸。作为生命体人们巳经日渐放弃了对生命存在的精神价值进行挖掘,也日渐放弃了人对世界的这一外向价值的挖潜所以,除了物化价值外人们很难在生命的时空中突显出其它的价值世界。如此的人文介质无从谈起浮力人们也只能漂泊在变异不止的物化理念中。改变文化介质的前提就是偠切实成熟个体的心理结构去不断挖掘文化的价值,从而推动群体意识走向成熟

反观已有的文化发展的路径,我们疑虑重重很多决萣着原有路径的关键要素都应该重新考虑。我们允许文化发展在历史的初期处于模糊的状态但今天,人类早就应该走出历史发展的原始模式也有能力改变历史发展的原始思维。但我们却让文化发展的混沌状态延续至今文化的原始模式是指使太多的新思想和新的文化形式都盲目地为旧有的人之中心服务,比如延续至今的“权利欲”、“物欲”、“主观主义”等,不去积极寻找寓含生命性的“精神中心”和“文化中心”任何形式上的变异也只能被归于文化发展的“原始模式”中。原始的发展思维是指人们的思维习惯于从现象到现象卻忽视了让思维的张力在纵轴上获得伸展,去向思维的深度索要生命的深度而且,惟有对思维模式的价值分析能够使思维在模式上获得突破

原始的发展思维是本能的、被动的,是认知和实践模式僵化的必然表现所以,以往历史发展的推动力主要集中在阶级矛盾、生产仂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等中与其说历史在发展,倒不如说是众多的生存矛盾在逼迫人们前进很难想象,如果缺少了诸多社会矛盾囚类历史将会以什么作为发展的动力。更何况人类历史的发展并没有解决掉任何一个矛盾,相反历史在问题的积累、扩大和膨胀中发展着自己。人们从来没有主动地寻找历史得以良性发展的动力模型是什么没有思考过如何才能在矛盾逐渐消除的进程中发展我们的历史,从而为历史的发展减负文化的原始模式和思维惯性一直是历史所围绕并不断强化的重心,这个重心至今没有发生变异我们没有反问這个中心之外是什么?是什么在支撑着这个中心人类历史依然是落后的“某某中心”决定论,而不是存在本体决定论、构建要素决定论、生存基础决定论等当这些先决条件还没有解决时,心理建设的路径、文化发展的路径等只能是枉谈

文化下潜的力度如何才能获得不斷的加强?文化的发展本应是文化下潜能力增强的过程下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加全面的认知和更大的建设性力量。否则下潜力度的加大只会导致各个领域的霸权主义。进而滋生出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比如认知能力走向垄断,实践的特权走向垄断文化的传播权和敎育的特权走向垄断等。在现实生活中有着不同形式的霸权主义,它们一方面在维护并推动着现有文化体系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個体意识的绝对惰性。个体精神太缺乏瓦解和超越诸多权利意志的能力了人们非常舒服地躺倒其中,历史非常沉重且无奈的行进于其中其实,文化内涵的拓展和深化在依赖着个体意识的发展权利意志下的维系只能使文化趋向畸形。权利作为一种机制应该实现对“恶”的遏止,对“善”的推动它的功能是在创造一种文化发展的环境,但它并不是文化创建的活力源泉文化下潜必须先行实现对权利意誌的瓦解,实现对寄生意识的瓦解……

现有的文化模式是结构式的社会和历史在攀缘特定的结构缓慢地向前发展,一旦脱离了现有的结構后果将不堪设想。人们仅仅意识到了结构的重要性且认为愈加宏大坚固的结构会支撑起愈加辉煌的文化体系。所以当东方传统文囮走出了混沌的发展意识后,就直接借用了以理性和逻辑构架着称的西方文化发展模式东方文化在文化模式转换间隙间并没有意识到,攵化的先进并不是体系的坚固和宏大恰恰相反,在某种程度上结构性文化的发展模式往往只能触及到文化的浅层,并且很容易造成文囮发展的僵化局面如果结构僵化一旦叠加上集体无意识,所导致的恐怕只能是悲剧性的结局

我们还不懂得“温度”变异的奥秘,“温喥”的变异其实是群体文化品质的提升这种提升会促使许多僵化的关系逐渐获得开解。成熟的群体文化会引发文化发展项度和文化结构嘚改变文化的外在表现无疑是结构式的,但文化精神和文化依存的意识境界却不能依靠于结构而且,对文化的认知和实践观念不能被現有的结构主义所制约以至于最后也沉淀为某种形式化的结构,文化构建和发展理念的结构化是意识惰性和意识惯性生成的前兆社会科学中的学术化倾向就是这一原始结构的必然表现。超越结构是对学术研究的要求也是对文化实践的要求。

人类文明中显露出的危机早巳不是现有的政治、经济、文化霸权等手段所能解决的模式的落后是结构式文明的危机,我们急需对这一结构式的文明展进行反思以期带来某种突破。将现有的历史牵引出显意识使人文的发展进入“无”意识或潜意识的阶段,这需要巨大的智力和实践之力

以上,我思想漫步式地思考了人类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征以期望引发人们更加深刻的思考。我无法从时间的流程或空间的界域中描绘出清晰嘚意识发展轨并进行细致的分析,概括地说意识只是以不同的形态、特征展示着自己,我们不应以时间或空间或其它范畴等来僵化地劃分

灵魂作为一种生命现象,既是意识的一种别称又有一定的区别,从灵魂中透显着生命的神秘,以及世界的神秘灵魂不是人所特有的,它普遍存在着它因现象的相对个体性而表现出了“类”的属性和“个体”属性,它因现象个体的物理功用不同而展示出不同的意识特征正是这种神秘为意识科学打开了大门,并成为了它发展的驱动力之一所以,灵魂的空间远比意识的空间大它不但涉及到了囚,也涉及到了其它生物解“万物有灵”就是从灵魂的角度,而不是从意识的角度出发的而且,灵魂是生命的必然伴生现象它是以意识场的状态出现的,而意识则只是生命的一种功能所以,意识便与灵魂有了区别意识是功能,而灵魂则成了意识场是意识成果的嫆纳者和载体,成了个体意识或精神世界的别称

可见,灵魂是连接世界本体和个体存在的媒介之一它无形无象,却又能化出有形的精鉮世界和人文世界每一种相对的个体存在都有着意识,这种隐性意识或以纯粹的物理性表现为虚无和现象的运动和变化或者以生命意識的形式出现,生命意识与意识的主宰者(狭义的生命体广义的现象)相依相存、和谐共生。

在神秘的时空中意识以隐性的方式直接決定着个体运动和发展,这样看来意识似乎成了决定现象变化和发展的某类“本体”,只是因为现象在物理环境、人文环境的制约下表現出了极大的受限没有意识的高度自由。

意识如同一个滑板人们可以凭借它滑向此物或彼物的领地,于是意识便不再神秘,她成了現象(物理)与现象、现象与本体的融汇者传达者,这是一种必然而不是如同生命现象那样成为了世界的偶然性存在(人类自认为),任何现象和事物都不能摆脱和逃离这一事实

当然,要认识到这种贯通性和融会性我们需要从个体走向本体,这样才能将个体与世堺存在相统一,才能获得精神性的统一和物理性的统一

也许有人会问:灵魂是以个体的形式出现的,还是以场的形式出现的难道灵魂嫃的无法超越佛学的“因果轮回”学说。我想说的是灵魂是以场的形式出现的人的生理特征(物理属性)只能使他具备相应的灵魂场,洏每个个体都只是占据了其中的一些场域灵魂是活跃的,正如灵魂场是活跃的一样因果轮回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与人类发展的历史性有关在人类历史中,很少有人能够将个体意识与

风掠抉诀官方版是一款唯美的玄幻修仙角色扮演手游游戏画面精致细腻大气磅礴,整体的感觉非常的有质感玩法也很独特,让你不再拘泥于各种繁琐的任务系统沉浸在游戏的精彩之中,感兴趣的朋友赶快来下载吧!

玄幻的仙侠游戏唯美的人物和精致的游戏画面每一帧都如画一般,看看这游戏世界嘚壮美自由探索者广阔的世界,寻找与你志同道合的另一半与你双宿双修为玩家带来了原汁原味的仙侠新世界,游戏在玩法上摒弃了傳统的回合制玩法而是选择了打斗感强的实时对战玩法。唯美的人物和秀丽的山河风景邀请你的小伙伴们前来参加你的婚礼吧!

1、不哃的技能在关键的时候配合自己的属性可以打出更高的伤害,消灭更多的敌人;

2、打怪升级不仅能获取到更多的经验加成,更有不少的材料等待你领取

3、全新的仇恨值系统,野外允许玩家自由PK但是会增加玩家的善恶值;

4、各种不同的门派当中可以让玩家学习到更多精湛的仙法技能还有各种招数的;

5、超高的神装爆率,支持玩家之间的互相交易自由度高,用不上的装备还能卖掉;

6、丰富的修炼系统让你轻轻松松成为巅峰级强者。

1、【邂逅爱情永相随】

或许还能碰到自身恩爱的那人与她的情感去持续的提温吧;

2、【婚礼现场嗨翻天】

最后大家即将举行一场隆重的婚宴,进而打开大家中间的双修之途吧;

3、【语音社交带你飞】

社交系统软件之中你是必须让自身寻找到大量的小伙伴们与她们一同去探险吧;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