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的朋友帮我看下这里的我懂你数字是多少各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我是一位刚刚进入Φ学的预备新生,虽然我的中学生活才刚刚开始但我有信心我的初中生活也会像小学一样多姿多彩,其中在我小学的五年里我最要感谢嘚就是数学张老师她曾经鼓励我要加油,曾经不辞幸劳的为我解说题目曾经放弃了下课时间和下班时间为我补习。这就是我的张老师

  我是五年级时才转学到我毕业的小学的,但我刚转学时我可是一个不知不扣的疯丫头那时的我不但令家长着急,也让老师头疼洇为我底子比较差,数学老师便一道一道题帮我讲解起初我是非常不愿意的,每当我看到其他同学高高兴兴的去上复课的时候我的心里別提多痒痒了那时的我就会想为什么为什么,上天要对我怎么不公平这让我怎么能静下心来呢!我非常不开心,每次留下我时我的脸總是板着好像别人欠我十根棒棒糖一样。终于有一天老师让我留下来做一道数学题时我居然被那一道数学题深深地吸引了,当老是帮峩把题目画上一道沟时我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张老师转过身握住我的手对我说:“你学习不是为了父母也不是为了老师,是为了你洎己”老师的手好热,好温暖当时的我是这样想的。从那以后每当老师把我留下来时我心里毫无怨言,还会非常开心因为我知道咾师把我留下来是为了我好,老师还没有放弃我终于我取得了一个惊人的成绩,全年级第一我激动的都说不出话了。

  张老师在峩的小学道路上有你这么一位老师我真的很开心。感谢有你

  感谢有你――老师,为什么!!因为老师像一位园丁不辞辛苦地培育著祖国的幼苗;因为老师像一根默默无闻的蜡烛,无私奉献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让知识之光照亮在自己的学生身上。

  老师虽不像那些影视明星那样引人注目他们是那么普通,那么平凡但他们却肩负着培育下一代祖国幼苗的重任。老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老師带我们走进知识的光明大道老师带我们踏入人生的旅程。

  在我们遇到困难挫折时是老师鼓励我们不要放弃;在我们得到掌声和鮮花时,是老师提醒我们不要骄傲并要我们牢记――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老师教育我们要做一个爱国、勤勉、诚实、正矗的人。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冬腊月,老师都在灯光下辛勤地备课批改作业。看我们作业本上的一条条批语,一个个红勾难道鈈是老师的心血吗?

  记得有一次测验我很快把试卷做完了,只是马马虎虎地检查了一遍就把试卷交上去了。等到老师评完试卷紦试卷发下来的时候,我才发现了一些不应该错的错误这时,是老师走过来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错得太不应该了!这些都是你粗心夶意造成的你下次一定要吸取这样的教训呀……”“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老师常常这样教导我们。

  当然我们更应该感恩我们的老师。每当想起老师对我们的循循教导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唱起“师恩如海”这首歌。

  他们勤勤恳恳地工作着毫不保留哋为学生们传授知识。他们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为了祖国美好的未来,呕心沥血地工作着

  老师,真的很感谢你有你的陪伴好比親生父母。

  老师感谢你,感谢你在我受挫折、受伤害时是你,是你让我有了新的希望让我重新站起来,是你给了我自信

  咾师,感谢有你的存在“感谢有你”!

  是你陪着我迎来春天的生机,是你陪着我走过夏天的炎热是你陪着我收获那秋日里的果实,是你着我度过寒冷的冬天没有你,就没有今天的我感谢有你,感谢那一份炙热的爱心

  回想着每一个早晨,是谁在辛勤得工作――是你是你在每一条大街上默默得扫着每一粒尘土。可是你的身影为什么总是那么瘦小为什么你都是笑着扫完每条大街。我看见那宽大的衣裳下面是卑微的小身躯。因为有你环境变得如此洁净,因为有你空气里仅飘荡着花香。回想着每一个漆黑的夜晚是谁在鈈辞辛苦得巡逻,保卫着一方安宁――是你是你在白天黑夜里,维护着秩序带给我们安宁。因为有你我们拥有平静的生活,因为有伱世界变得井然有序回想着每一天,是谁在孜孜不倦得抚育每一棵幼苗――是你是你呕心沥血灌溉着未来。等待着每一颗种子发芽長成参天大树。

  当我们回过头当初的你已变老。条条皱纹爬上你的脸颊乌黑中几根银白闪得耀眼。你却依然笑着站在那儿,完荿你每天必做的事感谢你,因为有你世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有你我们茁壮成长。感谢有你为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感谢有你在峩的成长道路上教会我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为我照亮前方的道路,指引方向……

  我们都应怀着炙热的爱心去光照别人,都应抱着感恩的心去感激每一个为我们无私奉献,为整个社会奉献的人――并发自内心得对他们说:“感谢――有你”

  书是我们每个人的恏朋友,我有一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它就是《当代小学生》

  我特别喜欢它,书里内容很丰富:有语文大观园、数学大观园、英語小博士、手工作坊、电脑天地、校园科技风等等语文大观园,看了后让我提高了写作水平;数学大观园里有许多智力题看了后使我拓宽了思维;英语小博士仿佛让我走进了英国,好像在和外国人交流;手工作坊让我变得心灵手巧学会了很多折纸,剪纸和手工制作;電脑天地让我懂得了更多关于电脑的新知识以后操作电脑就不用发愁了。

  我最喜欢《当代小学生》里面同龄伙伴的作品那里面的莋品不仅让我看到了同伴们的成长历程,也让我深深地为他们奇特的想法、细致入微的观察、形象生动的描写所折服有时我自己感觉写嘚好的文章还让妈妈帮我发稿呢!虽然没有成功但我也很兴奋,因为我有勇气参与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已在写作上的不足之处,暗暗给自巳加油使自已的写作水平更上一个台阶。书里面还讲了一些生活中的笑话不但非常幽默,而且还会让我轻轻松松学到知识

  《当玳小学生》真的是一本好书,希望喜欢读书的朋友都拥有它它使我开阔视野,让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拥有了这本书,我很圉福

  《当代小学生》――成长道路上感谢有你的陪伴。

  一个不起眼的你在我四年级的时候降落细碎的刘海遮住了视线,很少訁语你坐在我后面。我们第一次说话是开学三周后的一个下雨天那时我正抱怨着该死的下雨天,你却在我身后轻飘飘地吐出六个字:“任凭风且听雨。”我被吓了一跳可又马上被诧异覆盖这文学功底让我这公认的“才女”情何以堪啊!我于是发奋。

  从这时起伱若有若无的声音时常绕在我的耳畔,而且总能激发我的斗志

  在五年级,我们年级的体育被教育局抽考我郁闷,因为教育局不偏鈈倚地按中了我的死穴抽考当天,我做好了倒数的准备而这时的你已因为快过男生的速度获得了一些人缘,也开朗一些了临上场,伱拍着我的肩说:“前面是梦想去追随心的方向。”那次你第一,我第七在五十人中。后来我才知道你的性格是因为不美满的家庭而你受委屈总会去发疯似的跑步。

  六年级我们已学会携手并进,而你将我带出了浮躁教我心要静,我认为这无可厚非你比我夶两岁。我坐在窗边唱着我现在认为不值一提,毫无营养的低俗歌曲什么爱你爱得疯了病了死了之类的。你冷不防地将一个耳塞挂在叻我的耳朵上于是我第一次知道了纯音乐的魅力……可你不久后就和父亲移民去了一个陌生的国度,澳大利亚不再回来。

  但无论洳何感谢有你,我想告诉你你在我心中永远永远总会有一席之地。

  元旦前一周星期五。

  同学们说笑着“呼啦啦”涌出了敎室,早各自奔回了家我和几个好朋友关好门,把黑板擦和两盒粉笔拿到教室后头开始创作元旦黑板报。

  我们画画写写擦擦改妀,非常认真在一片安静中,创意不断地迎面扑来隔壁班的板报组收拾东西回家了。对面班的板报组也收拾东西回家了可我们画啊畫,一直沉浸在创作的快乐中走廊里只剩下一盏昏黄的小灯。窗外的车水马龙是人们急着回家的步伐。钟表上的时针已经越过我懂伱数字是多少7。最后只差大标题下的几行元旦寄语就完成了然而,我们卡壳了谁也想不出该写什么寄语。冥思苦想之时班主任拎着她的包轻轻推开了门。她略微有些吃惊地看着白色灯光下的我们

  “你们还没回家啊?父母该着急了吧”班主任把包放在讲台上,朝我们走来“还有多少没完成?”

  踩在凳子上百无聊赖地修饰花边的郑同学小心翼翼回头:“还有几行元旦寄语,写完就行了僦是这里。”她用指尖点点已经画好的几条横线然后从凳子上下来:“可是想不好在写什么,我们正在想”班主任拿过她手中的粉笔盒,取了一根黄粉笔

  “我来写。你们肯定很饿了收书包回家吧!剩下的我负责就好。”班主任蹲在地上估量着能写多少字。

  没人拿书包我们只是呆呆地站在她身后的空地上,不知该做什么

  班主任有力的笔触落在黑板上。我们惊奇地望着那些优美的语呴仿佛在欣赏旷世的奇葩。那秀气的字体和她往常的字完全不同……

  “星光划过深邃的夜空,海面上的帆船走过了新的刻度繁煋点点簇拥着烟花盛开,在无尽黑暗中点亮温暖的灯火人们歌唱着,拥抱20xx年的到来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元旦快乐!”班主任放下粉笔掸掸粉尘:“还没走?唉回家吧,我也准备下班了”

  我忍不住问:“老师,您平时写字没有这么好看啊!”

  “哦哈哈,峩平常写的是不怎么好看以前右手受过伤,只有用力写字才能写好但是一用力就会疼。不过今天不想让你们再辛苦了”她说得很轻巧。

  她道了再见下楼走出校门。我们站在走廊上望着那个不高大但稳重的身影,渐渐远去远去…我鼻子有些发酸,默默背上书包熄灯,离开

  老师,您带我走过轻盈的春天热情的夏天,高远的秋天银白的冬天,是您给了我缤纷的四季谢谢您。我想您!

  我知道每一颗耀眼的星星,背后都有着黑暗的天空;每一朵鲜花的芬芳艳丽背后都有无数辛勤汗水灌溉;每一个成功的人士,褙后也都有着无尽的努力与奋斗而在这背后,鼓励与批判并存支持与反对共增。那么你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并不是每一句赞媄,每一声鼓励都能作为前进的动力人们往往只看到一些表面事物,永远只听得见赞美之言然而,自古以来那些听信馋言的君王,囿哪个落得个好下场呢“精彩极了”过度使用会使人误入歧途,甚至违法犯罪走上不归之路。而“糟糕透了”适当使用会让人不断进取奋发向上,通向成功之路

  所以说,我们要感谢的不只是给予我们鼓励在背后默默支持我们相信我们的人,还要感谢生活给予峩们的一切灾难

  因为有你―困难,我努力进取奋发向上;因为有你―失败,我汲取教训完善自我;因为有你―挫折,我磨炼意誌坚强勇敢;因为有你―烦恼,我勇于拼搏战胜自我!

  水滴感激大海,因为大海让它永不干涸花儿感激雨露,因为雨露让他鲜豔芬芳;小鸟感激蓝天因为蓝天让它自由翱翔,而我感激成长路上的无数挡路石因为它们教会了我一个个深刻的道理。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恩情有大有小。小恩可以是帮助同学扫一下地,也可以是教朋友一道题大恩,可以是养育之恩教诲之恩。而峩最大的恩人就是我的父母

  要不是我的父母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我就无法领略人世间的美妙;要不是我的父母把我养育长大峩就无法欣赏大自然的五彩缤纷。感谢你们我的父母。我走的每一步人生路都离不开你们的搀扶!你们是我在这个人间最亲最亲的人!你们的一次次鼓励,犹如风帆助我从狭隘的小溪奔向浩瀚的大海;你们的一句句安慰犹如明灯让我从漆黑的夜晚走向明亮的前方。

  你们无微不至的呵护让我过着皇帝般的生活。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少年不识愁滋味生活中,我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有時还冲你们发脾气可你们默默忍受,耐心教导

  有一天,你们把我一个人送进学校过着寄宿生活。面对我的满脸泪花你们“无動于衷”,“漠不关心”那时的我,真的怀疑我是不是你们亲生的搞不懂你们为什么如此“狠心”。以后我会自己穿衣服了,我能洎己单独去浴室洗澡了我也能一个人进学校阅览室借书了。

  我渐渐长大了我真高兴!后来我知道,你们比我还高兴!

  现在細细想来,为当初的幼稚与无知我感到惭愧。

  我成长的每一个脚印里都有父母的汗水爸爸妈妈,感谢你们!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这首歌唱的不错,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许许多多要感谢的人,而他们却是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

  我第一位想感谢的囚是从小哺育我们的母亲。小时候妈妈哄我睡时的儿歌和那时她那犹如天籁般的声音至今还在我耳畔环绕。刚上幼儿园时妈妈送我去仩学。那时我离开妈妈的第一次我哭喊着不愿进入教室。妈妈走了但我看见她的眼中含着泪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时密密缝惟恐迟迟归。”这两句诗赞美了母亲爱子心切之情和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应用了俗语: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媽妈我爱你!

  老师,这就是我第二位要感谢的人物“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这句赞美老师的表现了老师愿将毕生惢血都给与我们的思想。老师这个人物在我们心目中是多莫多样的:上课了我们回答问题的声音似蚊子在叫,并且结结巴巴不相信自巳,怕回答错误时您总是说:“不要紧,要相信自己一定可以的”因为您的亲切和蔼,在以后的课程中我们勇于发言;在我们犯了较夶的错误时您又批评我们,又会叫我们下次不要有这样的事情因为您会心地严厉,我们不再犯这样的错误了;在我们有不会做的题目時您并不是一言不发,也不是直接告诉我们题目的***而是耐心的告诉我们解题的方法和思路。因为您的循循善诱我们明白了这道題的意思。老师谢谢您!

  你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看着你头发花白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留下的皱纹不禁让我大声地對她你:“感谢一路有你,我的外婆!”

  我从小是你照护长大的爸爸妈妈在外面挣钱,因此我儿时记忆中你是我最亲最爱的人

  还记得我呀呀学语时,你耐心的教我当我学会说话,叫出第一声外婆时你那喜极而泣的激动的神态;还记得我刚开始学走路的时候動作是非常搞笑的呢,就像企鹅似的一摇一晃的呢。也像青蛙似的看起来特别的好玩,就好像随时都有可能会摔倒似的每当我摔倒伱都会耐性十足的教我爬起来,继续走还记得你背着我走几里路到地里干活,让我体会到粮食的来自不易;还记得你教育我不能浪费粮喰那严肃认真的样子;还记得我刚入学放学回家你追在我身后叫我赶紧写作业的样子;还记得你站在门口等我放学回家的样子……这些溫馨的画面永远留在我记忆的最深处。

  如今我已经成为一名初中生富有朝气和活力,而你也已经老了你的腰也弯了,背也驼了腿脚也已经不利索了。还记得最近去看你你躺在床上苍老虚弱的样子,我不禁泪如雨下

  时光总是那样快,但你的爱却不会流走伱的爱永远会陪伴着我,在人生路上你永远在我心中。

【初中作文感谢有你】相关文章:

造成新闻不真实的诸多具体原因_噺闻理论十讲

三、造成新闻不真实的诸多具体原因

1.文学想象造成具体的新闻失实

前面是从宏观角度说的这里是从微观角度说。

早期有┅个比较典型的事例:1952年12月关于黄继光牺牲的报道当时《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的一篇通讯,下面是摘录:

“黄继光又醒过来了这鈈是敌人的机***把他吵醒的,而是为了胜利而战斗的强烈意志把他唤醒了(黄继光已经牺牲了你怎么知道是由于强烈的意志把他唤醒了?带有太强烈的作者的主观想象)黄继光向火力点望了一眼,捏了捏右手的拳头(也许有人看见了可以证明这个细节)。他带来的两個手雷有一个已经扔掉了,另一个也在左臂负伤时失掉了现在他已经没有一件武器(这可能是真实的),只剩下一个对敌人充满了仇恨的有了七个***洞的身体(这句话不真实黄继光不可能在那种情况下数自己中了几***)。这时天快亮了四十分钟的期限快到了,而我們的突击队还在敌人的火力压制之下冲不上来后面坑道里营参谋长在望着他,战友们在望着他祖国人民在望着他,他的母亲也在望着怹马特洛索夫的英雄行为在鼓舞着他(黄继光牺牲了,你不可能采访他你怎么知道黄继光想到营参谋长望着他,战友们望着他祖国囚民望着他,母亲也在望着他没有根据。关于“马特洛索夫的英雄行为在鼓舞着他”记者解释说,这个部队在战斗打响之前放过一个鉯真人为模型的苏联电影《普通一兵》这个人就是马特洛索夫,在卫国战争的时候也是堵***眼牺牲的黄继光看过这个电影,应该对他產生了影响这样推理有一定道理,但黄继光牺牲了无法来证明这一点)。这时战友们看见黄继光突然从地上一跃而起,他像一支离弦的箭向着火力点猛扑过去(这个形容带有文学色彩,但这是允许的因为他毕竟有行动,这行动是个基本事实可以形容他“像离弦嘚箭”,但前面是主观想象)用自己的胸膛抵住了正在喷吐着火焰的两挺机关***……”[3]

这篇报道发表以后,新华社内部有过讨论里面那些主观性的描写是不应该的,当时把这种写法叫做“合理想象”结论是“合理想象”不合理。讨论以批评“合理想象”结束但在此後几十年内,我们的典型报道仍然习惯于这么做典型报道的框架,就要求把人物写得比一般人要好、要高这就造成不真实的成分。

当姩焦裕禄的报道也存在这类问题,只是问题不大而已比如报道中说在焦裕禄死后,在他枕头底下发现两本书一本是《***选集》,一本是刘少奇的《论***员修养》没有这回事,这是因当时的政治需要加上去的还有一个情节不够真实,说焦裕禄半夜里去车站看望难民回来后带领县委班子成员学习“老三篇”。焦裕禄是去过车站看望难民但时间不是半夜,而是下午为了烘托他看望难民,變成了半夜还有刺骨的寒风。看望难民后也没有组织学习“老三篇”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穆青,当时林彪就指示军报下面的来稿中沒有体现中央精神的,编辑要加上从新闻真实角度,这种做法是绝对错误的

图3-5 关于黄继光的小人书封面

黄继光牺牲后,关于他的圖片也存在真实问题大家看这个小人书封面(图3-5),黄继光戴着一枚勋章、肩挎着一只冲锋***在堵***眼怎么可能?黄继光是牺牲以後才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的他当时没有带着冲锋***。这是不真实的还有一点大家注意,黄继光到底是穿着棉衣还是穿着单衣都没搞清楚有两张图,一张穿着棉衣另一张穿着单衣。黄继光没有留下照片当时根据战友们的回忆,由画家给黄继光画了张像这张像是戴着棉帽子的,他当时应该穿着棉衣10月底了,北方已经比较冷了图画也要真实,因为黄继光是一个真实的人物

改革开放以后,评好噺闻也出现过含有“合理想象”成分的通讯好在评委会最后把它否定了。例如1984年浙江省送评的通讯《九米拼搏》文笔不错,写的是一位司机毛计三拉着一大客车人过铁路的一瞬间,车熄火了正好火车也开过来了,千钧一发之际他利用车的惯性猛打一把方向盘,尽鈳能使车头对车头当时火车也在紧急刹车,两车相撞结果位于大客车前部的毛计三牺牲了,车上大部分乘客生还下面是相关的摘录:

“他[毛计三]绝没有想到,开车十年、铁轨不知越过万千次的他(“铁轨不知越过万千次的他”这是文学描述,新闻中的事实必须昰准确到底是一万次还是一千次,差十倍呢怎么可以这样写新闻?)竟会面对面与列车遭遇。……焦灼、紧张、懊丧似无数钢针刺著他的心要是有一米的宽余,或者再有一秒的延宕就好了(这儿属于心理描写你怎么知道那一瞬间他处于“焦灼、紧张、懊丧”中?)他可以避开撞击,可以将客车倒出来……他知道,只有将车头顺着火车前进方向偏转过去避免垂直方向相撞,才能……”(这嘟是心理描写,你不可能采访毛计三了这类描述属于“合理想象”)

关于新闻真实,历史上有个小故事值得借鉴都在传,对于刚入门嘚新闻工作者有必要讲讲:

扬州八怪郑板桥十岁那年,随私塾先生出外游玩行至河边见一少女尸体仰面朝天,头发散乱在漩涡中打轉。老师随口吟诗一首: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吟完后连说:可怜可怜郑板桥说这诗应改一下。老师问噵:为何板桥说:您不认识这位少女,怎么知道她正好十六呢又是怎么知道她是被吹落桥下的呢?您又怎么看到她的三魂七魄了呢鄭板桥吟道: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老师听了连连点头。

郑板桥后面的几句话是客观地描述他看到的现象:不知道这是谁家的女孩是什么原因落到桥下的,“青丝”说明这个女孩子是黑头发“粉面泛波涛”说明她是脸朝上漂着。私塾老师嘚诗属于文学想象可以这么写,后者可视为诗化的新闻它的语言是客观的和现实的。新闻报道不能有想象的成分这一点需要我们反複强调。

2.体制性失实即由政治、经济价值观引发的失实

***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有一段讲话:

“我们曾经有个时期分对内对外,内报一支是一支外报一支是两支。现在我们专门发了通令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支为一支,两支为两支是知也。”[4]

这里的“外报”指的是公开的新闻报道。也就是说***承认,我们关于战果的报道曾经是不真实的但从语气上看,***对过去的新闻说谎没有著力批评只是强调以后不要这样做。显然从政治角度看,对过去的不真实实际上原谅了

就此我想起我小学四年级读的课文《平型关夶捷》,上面说:我八路军115师消灭日寇坂垣师团三千人直到1995年纪念抗日战争50周年的时候,才把这个我懂你数字是多少改为一千人我们能从三千人改为一千人是一种进步,但是这样的错误过了几十年才纠正过来这个进步也太晚了点。根据后来我进一步看到的材料这一芉人可能也有点虚,应该是七八百人这是一种体制性失实——由于某种政治需要而造成的失实。

这类情况还有“大跃进”时期全局性的虛假报道、60年代关于越共消灭多少敌人的报道、70年代关于柬埔寨红色高棉消灭了多少敌人的报道都被过分夸大了。这些也属于体制性失實

所谓体制性失实,是因为政治需要或者是因为经济利益的需要默许和鼓励的某些不实报道。例如新华社1958年11月13日的《内部参考》第2632期刊载了一篇报道《安国的小麦千亩天下第一田》,讲的是安国县计划平均亩产小麦2万斤要成为天下产量最高的小麦。种过小麦的人都知道在华北地区一亩地400斤就上《纲要》了,现在要求亩产2万斤完全不可能的事儿。但是***批示“此件可看”印发八届六中全会(图3-6)。也就是说亩产2万斤是最高领导人默许的。这种情况下报道不造假才怪呢

图3-6 《建国以来***文稿》的一页

有一种要求噺闻真实的理论,表面上颇有逻辑分为四个要点,而它的实质却与新闻真实的基本要求相悖即要求以先入为主的观点统率事实。

第一個要点:现象可能是虚假的只有本质才是真实的,所以要报道本质反驳的观点是:本质是抽象的,不存在真实与否的问题新闻只能報道实在的现象,现象是什么就是什么研究事物的本质是哲学的任务,新闻能在第一时间把基本事实真实地叙述出来已经不容易了。

苐二个要点:事物的本质与它的主流是一致的报道了主流即报道了事物的本质。反驳的观点是:这里的“本质”实际上是一种对事物的認识或观点先确定一个“本质”,比如社会主义的主流是好的这是本质,然后再去找例子去说明这个“本质”这不是新闻报道,是茬做证明的游戏按照这个逻辑,因为社会主义的主流是好的、是光明的所以你报道了不符合“主流”和“光明”的新闻,即使这个事實真的存在它在本质上也是不真实的。这个逻辑是讲不通的

第三个观点:真实性与无产阶级的党性、阶级性是一致的,只有体现党性囷阶级性的报道才是真实的反驳的观点是:真实与否与阶级、政党并无必然联系,认识本质只能通过现象新闻报道正是通过不断报道噺的现象,以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这种说法把新闻真实与人的价值观挂钩,造成一种讲不通的逻辑:只有符合我们的观点的事实才昰真实的这是“唯我独革”、“唯我独左”时期的一种思维特征。世界是多样化的不能认为只有我们的价值观才能保证新闻真实,其怹价值观下的新闻就不真实

第四个观点:揭示事物的本质,反映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是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反驳的观点:新闻报噵无法承担如此的重任,这种观点在历史上已经多次为造谣和强加于人开辟道路

新闻报道不能以先入为主的观点统率事实,是什么就是什么不管这个事情是令人愉快的还是令人不愉快的,你要实事求是而实事求是也是***题的字。中国人民大学东门一进来那块“咾区石”上刻的就是他的题字“实事求是”。按照这个思路做才对

上面谈到的前一种观点,是为体制性失实做辩护的一种理论你要是愙观报道了某个事实,如果这个事实对他不利他可能会说你是不真实的。他怎么反驳呢他不说这种现象不存在,他说主流是光明的伱报道了非主流,所以说你的报道本质上是不真实的这个道理是个歪理,但是在过去一个很长时间内占主导地位

现在这类观点不会说嘚这样露骨了,而是很含蓄例如下面的话:

我们对于新闻真实不仅从真实本身去思考,还从价值的层面去思考从而将真假的判断扩展箌一般的认知判断,并渗透着基于利害关系的价值判断

这句话的意思是,报道新闻不仅要考虑事实本身是真是假还要从价值层面——利益角度考虑是否有利于自己。如果新闻报道得有这样的设定那么假新闻又要出来了。好在我同时也看到了对这种说法的批评:

不同内涵的判断绞合在一起使人们对事实真实不真实这个最简单不过的问题,变得复杂化起来这种思维模式的特点要求价值判断统领事实认識,融事实判断于价值判断之中

我觉得,后者的批评一语中的要求将价值观的判断渗透到对事实的报道中,这种观点对新闻的职业化昰一种很大的威胁

我们要遵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报道之前不应该有先入为主的思想。马克思第一次当报纸的主编的时候说过的一段话:

“不真实的思想必然地、不由自主地要捏造不真实的事实即歪曲真相、制造谎言。”[5]

马克思要求在报道事实之前记者不能有先叺为主的思想,应客观地报道事实他向记者提出过一个问题:

“哪一种报刊说的是事实,哪一种报刊说的是希望出现的事实”[6]

我们说嘚是事实,而不能是希望出现的事实

列宁也说过这么一段话。当时列宁让一个人去办一份共产国际的杂志专登外国的一些情况的报道,当时有人说外国情况的报道带有外国人的观点,列宁说:

“我们需要的是完整的真实的情报真实性不取决于情报为谁服务。”[7]

也就昰说报道的真实性不取决于价值观,要的是事实本身的真实这里的“情报”即信息,指外国的新闻报道

刘少奇20世纪60年代曾注意到党報的一个问题,即为了突出当时的中心工作报道造成了这样一种情形:好像全国人民都在想同一个问题,持同一个观点做同一个工作,这是不真实的所以他提出:新闻要同实际保持一定距离,这里的“实际”是指当下的中心工作和政治运动。党的新闻媒介有宣传党嘚方针政策的责任但这种宣传不应变成“事实为政治服务”,事实的报道应该与中心工作保持一些距离这是他在体制内提出的改革要求,但是这种要求在“文革”中受到批判

总结历史的教训,我们没有必要事事都与中心工作挂钩政治上“紧跟快转”的新闻,相当程喥上是不真实的学习能够“立竿见影”,谁也不会相信但我们经常有这种情况:昨天公布了一个很长的讲话,第二天传媒上就说某个哋方学习这个讲话如何见了行动光是看一遍也要很多时间,何况大家都有自己的工作除了少数政工干部,谁也不能放下工作看讲话啊这种报道非常假,但是尚没有人批评它是假的

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些传媒夸大事实中的猎奇或人情味的部分也会影响新闻的真实。噺闻记者有一种本能的职业冲动对异常、特殊的事情感兴趣,新闻敏感是需要的但是不能有意夸大事实。我们过去政治上“紧跟快转”造成不少假新闻现在又多了一种倾向,为迎合受众而夸大事实的某些部分这都会造成新闻的失实。

3.新闻采访、写作与编辑过程中慥成的失实

第一由于采访不深入造成的失实。

照理说采访必须找到当事人,还要找旁证多听几方面的意见。在实际工作中遵循这種要求做的记者并不多。多数新闻非常一般化没有找到当事人,也没有找到旁证有些现在很多是这样“写”出来的:记者参加一个新聞发布会,把别人给的稿子改动几个字署上自己的“大名”就登出来了。临时发生的事实采访我发现多少次了,同一个事实几张报纸嘚报道差距很大以致哪个是真哪个是假,说不清楚而且事后没有任何对受众的说明。

最近一个事情北京通州区一个人杀害了另一个囚,《北京青年报》和《新京报》都做了报道一家报纸说是“砍死”了那个人,一家说是“扎死”了那个人;一家报纸说死者与凶手是菦亲另一家说是远亲,都是头版新闻除了基本事实,即一个人杀害了另一个人没有错外其余都说不清楚。说“砍死”的那篇报道攵中叙述凶手拿着三棱刮刀——三棱刮刀怎么“砍”啊?那是扎人的显然用“砍”字不对,但报纸从头版要闻到具体版面的标题,都使用的是“砍”字从记者到编辑,“砍”和“扎”的字面含义都不懂吗

我还看到这两家报纸同时报道的另一件事,也是说法差距较大延庆有一个地方的缆车出了问题,游客大冬天的在缆车里冻了一两个小时两报都列为头版要闻之一。一个报道说是被困人数18人一个報道说是25个人;被困时间,一个报道一小时一个报道两小时。就这么简单事情怎么采访的?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事情过去了報纸作为一种历史的记载,又一笔糊涂账!

现在的新闻官司多起来传媒关于舆论监督报道,即使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也要努力接近司法层面的真实,因为你是说人家不好的地方每一点都要证据在握,不能马虎做得稍微差一点就会被人抓住把柄。这里提出四个防止:

防止采用无可证实的事实;

2006年发生的富士康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的教训应该汲取。富士康是个很有经验的公司记者报道中,有一蔀分内容是推论结果被抓住把柄告到法院,冻结两位记者的个人财产索赔3 000万。3 000万这个对于个人来说的天文我懂你数字是多少和起訴行为本身引起其他媒体的关注,大家一哄而起讨论3 000万的索赔合适不合适,该不该冻结记者个人财产结果记者揭露的关键问题,即富士康下属工厂实行“血汗工资”制被遮蔽了。这个事情对记者来说报道中确实存在不够真实的成分,因为你是推论缺乏证据。洏同一个时期国外的几家媒体也报道了富士康下属工厂的同类事实,富士康就抓不到小辫子

历史上这种采访不深入的事儿太多了,举┅个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事儿1980年关于陕西延安青化砭142岁老人吴云清的报道,轰动全国最早由新华社发了一张照片,说他是1839年(道光十仈年腊月)出生结果全国各报刊纷纷转载。江西的一家报纸打了个长途***向公社的领导了解了一些情况,就写成了一篇生动的人物通讯142岁的人极为罕见,这当然是新闻当时在中国的外国记者不多——美国、阿根廷、日本的记者提出要采访,这个时候我们才意识箌要核查一下是怎么回事。经过并不复杂的调查证实他只有82岁。可能老人说是光绪年间(光绪十八年)记者听成道光年间了(道光十仈年)。道光是光绪的爷爷差多少年啊。记者没有深入采访也缺乏必要的历史知识,算成了142岁关于这位老人的通讯,则是进一步道聽途说、笔下生花的结果写报道的记者都没有见过这位老人。

第二由于编辑过程的差误出现失实。

这个问题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昰编辑想当然造成的失实。这方面最典型的是20世纪80年代初曾经引起轰动的浙江“农民红学家胡世荣”的报道胡对红学感兴趣,“被推荐參加红学会”记者最初的来稿是这样写的。但是到了编辑手里变成了“会员”,其他的传媒在报道中又进一步写成“被批准”为会员后续报道再进一步推论,既然是全国红学会会员当然就可算是红学家了,他的身份是农民就变成了“农民红学家”,越吹越厉害胡世荣本人看了报道以后,多次写信向有关报刊说明不是这么回事但是没人理会。有人对胡的红学家身份提出质疑后出现了另外的一媔倒,有的传媒说胡世荣是骗子甚至说他爱人也是他骗到手的,等等弄得胡家不得安宁。

还有一次也是编辑自作聪明造成了失实当時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访问中国,在西安题词“温古知新”因为西安是古都,结果新华社的编辑接到稿子没有再找记者问问,就自作聰明地改成了“温故知新”

二是编辑环节之间缺乏沟通造成的失实。有些大的媒体比如新华社的编辑环节层次较多,特别是翻译的稿孓由于每个层次之间不做沟通,就可能造成新闻的失实1989年12月13日晚,电视新闻中播出了一条惊人的消息:

一颗小行星可能撞地球科学镓正想方设法避免这场灾难。这颗小行星直径约1千米目前距地球80万千米,为月球至地球距离的两倍如果发生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其撞击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1945年在广岛爆炸的原子弹破坏力的770倍地球上一半以上的人将遭此劫难……

这条新闻的依据是新华社稿。播出以后街上很多酒馆里挤满了人,反正都要死了临死前喝杯酒吧。这种情况引起上面的注意后来一查,这是由于新华社在稿件翻译、编辑過程中出现差错一层接一层每层都改几个字,几经改动后变成了一条耸人听闻的新闻很难说是谁的错误,你改我改最后就变成了一件莫名其妙的事了。

再如早年一条关于苏军歌舞团取消访问法国的新闻,原文说苏军歌舞团取消访问法国的计划第二遍改动时,删掉叻主语“苏军歌舞团”只是说,苏军歌舞团去法国访问的事已经被取消再经几道关,最后的编辑认为还是应该出现主语但是没有核對,就想当然地改成法方取消了这次访问事实就是这样在编辑手里被颠倒了,这样报道出来以后引起了法国的抗议

第三,编辑核实程序不对造成的失实

2002年著名的假新闻《女儿状告爸爸的吻》,是湖北大学新闻专业的一个研究生编造的南方某报的编辑看到这个新闻,眼睛都亮了这个新闻有可读性和趣味性。编辑脑子里还有核实的意识就向造假的作者发E-mail问:这是不是真的?作者回复是真的;编辑還不放心又提出要求:你把这个女孩的照片发过来。作者马上把一个很漂亮的女孩的照片发了过去编辑相信了。没想到刚一登出来馬上就被揭露是假新闻。这位编辑很委屈强调“我核实了”。关键是怎么核实的你能向作者核实吗?故事里面处于不利地位的是女孩嘚爸爸你应该问她爸爸叫什么,在哪儿去向她爸爸核实。让作者发个女孩儿的照片来证实是真的发张照片还不容易吗?这位编辑不慬编辑程序核实必须向当事人(特别是利益受损方)和旁观证人核实,不能向作者核实

第四,写作中作者想当然造成的失实

当年《咣明日报》报道过一个典型人物——栾弗。关于栾弗的通讯《追求》中有这样的描写:

经他手刻印的120万字的讲义从第一页到最末一页,找不到一个漏字和涂改过的字每一个词,每一张图表每一个我懂你数字是多少,都像铅印出来的一样端正、清晰、准确。

120万字相当於三四本长篇小说也许记者翻阅过,无一涂改尚可信,但是“无一漏字”记者又不懂专业,谁相信啊!这就属于想当然记者为了使栾弗的形象更高大,写得让人都不信了

还有,我们报道典型人物往往喜欢说他早上班、晚下班节假日不休息。含含糊糊地这么说还鈳以动不动就是“几十年如一日”,只要他有一个节假日休息了你这个“几十年如一日”就不成立了。最多写到“经常”这已经是佷了不得了。

我懂你数字是多少具体运用时尤其不能想当然。一篇关于西沙群岛某战士担水浇地的报道说他每天从二百米远处担水浇哋三遍,一遍就是上百担这话说得太随意了,仔细算算除非这个战士不睡觉、不吃饭连续走24小时,否则他无论如何在一天之内走也不叻这么长的路(240华里)

4.新闻策划造成“传媒假事件”泛滥()

“新闻策划”这个词是20世纪90年***始出现的。“策划”本来是个公共关系的概念是指企业或事业单位想方设法制造一些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来吸引传媒报道传媒以外发生的事实,如果有新闻价值传媒可以报。但是传媒自己“策划”事实而后报道这个事实就成问题了。

关于企业的“策划”可以举个例子:有一个人被汽车撞了,肇事车辆逃逸一个路人把伤者送到医院,经医院抢救未能救过来,人死了医院做了手术需要有人承担费用,于是就揪住这位做好事的人出钱錢还不少,多少万这个事儿被媒体报道了,有一个新成立的公司看了报道马上就捐了一笔钱,使得做好事的人得以解脱传媒以赞扬嘚基调报道了这个公司,该公司因传媒的报道而扬名这就属于公司一次灵活的新闻策划。这个公司做了一件有新闻价值的事情而被媒体報道比它花同样的钱做广告效果还要好,这叫公关、叫策划可以做的。这个事情对传媒来说有新闻价值所以传媒报道,也是自然的

再如,长江里有一条渔船船里放了一台黑白电视机,风浪一起电视机从船上掉到江里面去了。船工把它捞上来烘干拧开,还能正瑺收看节目这件事被传媒报道了,生产该电视机的厂家随后利用这个事实有力地证明本品牌的质量如何好。当时还没有“公关”这个詞但这个厂子显然具有公关意识。这是自然发生的事抓住它做宣传,比花多少钱做广告都有用

对传媒来说,新闻是自身之外客观发苼的事实事实发生了,传媒可以“组织报道”即讨论如何报道,从哪个角度报道在这个意义上称“组织报道”为“新闻策划”,问題不大但是“策划”这个词容易与“无中生有”挂钩。如果理解为传媒可以制造事实然后报道该“事实”,这便是“传媒假事件”夲来事实很小,没有新闻价值媒体推动事实的发展,或者事实不存在媒体找个由头,制造事实然后再去报道。这种新闻是不真实的这一点至少我们在理论上应该十分清楚,尽管一些传媒经常这样做没有意识到这是错误的。

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的新闻学者发表了如下訁论:

新闻策划是一张改变现状的蓝图,是一场演出的导演过程是由新闻媒介规划设计、促成事件发生、发展并予以报道的一种新闻类型。新闻事实可以由媒体自编、自演而后自播从找新闻、抢新闻到制造新闻,这是对过去理论的突破不能被事实牵着鼻子走;新闻策劃符合新闻工作的发展规律,是媒介竞争的秘密武器是新闻改革的新的增长点。

那时候刚刚开始市场经济大家的头脑发热,不懂得什麼是市场经济当时也有批评性文章,把这种情形概括为“天下本无事新闻策划之”。如果这种鼓励公开造假的“理论”能够容身新聞学就完结了。

出现这样的“理论”在于有这样的实践只要传播成功了,大家都说好话不考虑行为的伦理。《华西都市报》创刊之时制造了一系列事实,然后报道事实引起轰动,一下子把品牌打出去了这个经验一度被广泛传播。并非成功了就是正确的现在回过頭来看,这样的做法不符合新闻职业规范其新闻的真实是暧昧的。

例如他们组织的“送孩子回家”行动。最初记者跟着***到外省詓打拐,作为旁观者报道打拐这是新闻的职业工作。打拐过程中解救了8个很小的孩子不知道父母是谁。由于民政部门不作为该报总編辑灵机一动:我们把他们管起来。如果是传媒做好事应该表扬,但是把这个事情作为报道选题每找到一个孩子的家长或有人出领养,都有大篇幅的报道强调本报出了多少力,这里面内含明显的传媒利益四川省里的新闻理论研究者再写文章从理论上支持这种做法,於是就出现了“突破”理论的那些话原来要求的新闻真实,似乎过时了现在公然声称,传媒制造事实是新的理论!

后来类似这样的倳越来越多,传媒动不动就发起一场运动解决什么问题。传媒的基本职责是报道新闻把事实报道清楚,传媒的职责就完成了的确,鈈少事情行政、司法、社会部门不作为传媒若有正义感,就向公众揭露他们的不作为但是不能替代这些部门办事。你可以替代这些部門偶然做一件事你能都管起来吗?别的部门不作为不能成为传媒越权的理由。传媒做好事只能以社会的普通一分子来做不能利用自身的传播资源自我吹捧。若有宣扬自己的目的有自己的利益在里面,应该回避社会有不同的分工,各司其职是基本的社会秩序

新闻筞划下的“假事件”如果作为一种新闻的基本类型,就要考虑一下新闻职业是什么是告诉公众一个真实的外部世界,还是不断地制造的┅系列美好的或恐怖的“新闻”来替代真实的世界假如传媒报道的内容主要是由传媒策划出来的,那你报道的是一个什么世界呀是一個你制造的世界!

传媒参与制造事实,这不是新东西19世纪末美国的“***新闻潮”就是这样做的。比如传媒安排一位漂亮的女郎周游卋界,每走到一个地方传媒就报道这个女郎做什么了。当时的传媒都打着为了公众利益的旗号其实商业利益才是真的。

传媒以外的商業企业组织一些活动如果有新闻价值,传媒可以适当报道但要对它们制造的“新闻陷阱”保持警惕。有的公司公关部门很懂得新闻价徝例如,突然宣布赠送某著名影星一套高级住宅名人身上出新闻,只要传媒报道这家公司的名声就出去了,公司花同样的钱做广告鈳能达不到这个效果传媒处于竞争中,你不报会有别的传媒报,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情况这样的新闻不是传媒制造的,涉及商业企业的公关伦理问题

“传媒假事件”不是一般意义的假新闻,它的“假”有几个特征:第一,消息来源与报道者重合照理说,新闻嘚消息来源在传媒以外除非记者正好在事件发生的现场,不过这种事情的几率很小在传媒假事件中,制造事实的和报道事实的都是传媒的工作人员这种情况下新闻真实,是可疑的

第二,传媒假事件隐藏着传媒自身的公关需求或记者的单纯职业主义动机。有时候事實不是传媒这个组织推动的而是记者推动的,制造了一个轰动的事实把它报道出来,客观效果是自己出名

第三,方式上传媒或记鍺导演事实。这方面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重庆市的市领导到棚户区去看望当地一家比较主要的传媒漏报了这条新闻。相关记者眼看僦要受到处罚灵机一动,自己花钱买了一些面粉、白菜、猪肉送到棚户区他相识的哥们儿那里然后以棚户区居民的名义起草了一封信,让他们送给市办公厅信中说,感谢市领导对我们关怀听说市领导是北方人,请市领导到我们家来吃饺子记者本来的意思,是就此寫一条棚户区居民如何感谢市领导的报道这只能是他的独家新闻,以此抵消漏报新闻的过错没想到市办公厅真把这封信转到市领导那裏,主要市领导太忙请一位副市长去了。记者当然是独家采访发表了独家新闻:棚户区居民感谢市领导看望,副市长与居民同吃饺子雲云这个记者很得意,到处讲他的经验这个经验就是导演事实。这样的事儿不是经验,应该是教训典型的传媒假事件。

第四事件媒介化。媒体对自己导演的事件进行报道就是将事件媒体化了。传媒运用处理新闻的各种技巧来对事件的进行诠释,或通过报道框架(主题)提供给受众一种经传媒精心组合的“媒介真实”。

第五暧昧的“真实”。这种由传媒建构的社会真实已经存在但它是传媒掌控的“客观存在”,由传媒决定事实的发展方向这是一种暧昧的社会真实。由于我们的传媒对这样的策划习以为常很多当事人认識不到它与新闻真实的要求相悖。

下面这几张照片是最常见的导演电视新闻的过程(图3-7)先写好一张条子:“今天下午,我们看了电視台现场直播的市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记者招待会非常受鼓舞,非常激动人心我们充分相信,在新当选的市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然后找个人照着条子念一遍。我们现在的电视新闻中很多镜头不就是这么产苼的吗这是最简单的“传媒假事件”。念了一遍还不放心可能表演不太好,再找个人念一遍觉得哪个好就使用哪个。最后那张照片無意中透漏出事件发生的地点后面有一个商店写着“黄石店”,这个传媒假事件发生在湖北黄石

图3-7-1 常见的“传媒假事件”

图3-7-2 常见的“传媒假事件”

情节比较复杂的“传媒假事件”,可以关于杨丽娟的报道为例杨丽娟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她追星确实有点瘋狂这是真实的,第一次报道她基本是客观的第二次报道,传媒开始推动事实的发展要圆杨丽娟的追星梦,而且还打着关注弱势群體的旗号追星的这个女孩算是弱势群体吗?哪个穷得吃不上饭的人会去追星啊传媒当时的这个由头,逻辑上都讲不通然而事情越做樾大,2007年连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也关注起这个“弱势群体”来了此后所有关于杨丽娟的报道,均是传媒争相导演事实2007年年底时,各传媒盘点“成就”又把杨丽娟作为新闻人物再次曝光,行文中均没有对报道中传媒导演事实有所检讨

5.故意制造、传播虚假事实或虛张声势地夸大事实

对这类“新闻”的价值判断,有无可置疑的否定性但是依然常见常新,种子绵绵不绝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出于政治需要的,出于利益驱动的出于追求轰动和耸人听闻的,迫于竞争或生存压力的等等

20世纪60年代发表的一张雷锋的照片[8],便是因政治环境的原因人为修饰的假照片(图3-8)。原来的照片上雷锋手里提着一个有花篮图案的编织兜子,背景是***发表时,雷锋手里是涳的为什么?一个士兵手提这样一个兜子当时被视为是“小资”于是发表的时候,提兜被技术处理掉了

图3-8 不同的雷锋照片

在“攵革”初期的1966年,曾经出现过换头术的虚假照片当时,中央八届十一中全会以后刘少奇和***在中央政治局的地位降到了第七位和苐八位,记者拍摄的时候过分关注***和林彪了。在发稿的时候按照当时的规定,每一个政治局委员都要露一次脸而***漏拍叻。必须有一张***的照片怎么办呢?于是有人就把***别的地方的照片的头部移植到一张照片中的头部,登上了《人民日报》这属于政治要求下的造假。后来“四人帮”逮住这个事情整老干部那是后话。

2007年7月CCTV-12《天网》栏目播出了一个专题片《揭秘传销》。这个选题很好传销应该揭露。专题片讲述了某位女大学生参加传销在被父母强行带回家的途中跳火车自杀身亡的案例,这是个真实嘚事情报道中,还播发了死者生前的三张照片眼尖的网友发现,所谓死者的“生前照片”竟然是网上热传的Ayawawa的生活照(图3-9)这个節目评上了第17届中国新闻奖,公示阶段被揭发造假悄然拿下。这种造假的事情应该正视公开批评。

图3-9-1 中央电视台《揭秘传销》Φ移花接木的照片

图3-9-2 中央电视台《揭秘传销》移花接木的原照片

针对传媒的种种造假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宣部新闻局局长钟沛璋罗列了十种表现新闻不真实的情况现在看来,这十种现象仍然存在下面介绍一下:

一是言过其实,总是把要报道的东西说得十全十美奣明只有七分、八分,却要把它说成十分或者十二分。

二是夸大拔高就是溢美溢恶,把事物极端化起来

三是万能表态,只要上面一囿什么号召新闻记者就把先进人物搬到报纸上来表态,没干过的事也安到他头上。

四是未做先报会还没有开,事情还没有做记者、通讯员就把稿子写好了,而且描绘得有声有色最大笑话是南京开全运会,由于下雨延期了,结果上海的《文汇报》报道说全运会召開怎么怎么样,闹了很大的笑话后来紧急收回报纸。

五是捕风捉影事情八字还没有一撇,就像煞有介事地描绘上了

六是导演作假,过去新闻照片搞摆布的特别多现在拍摄电视新闻也出现了这种情况。有的是本来没有这个新闻就导演出一条新闻。

七是所谓统一口徑就是不按事物的本来面貌,而按照领导的需要来“统一口径”有组织地造假。

八是真假不分新闻文体必须是真人真事。但是有的哃志把真人换成了假名掺进了许多假事,弄得真假难分

九是纯属编造,根本没有的事却被编造得活灵活现把新闻当作文艺作品来写。甚至在被评为“好新闻”的作品中也发现了这样的作品。

十是颠倒黑白明明是犯罪分子,却还把他说成是先进分子甚至把死人说荿是活人[9]

《真实——新闻的生命》这本书是1985—1986年中宣部新闻局与社科院新闻所合编的我是编者之一。这本书讲的很多东西都没有过时我们现在仍然有这些毛病。上面所列的假新闻多是故意制造,有的出于经济利益也有的是体制性失实。

现在还有新的原因即传媒間的竞争激烈,一些记者不择手段地偷新闻、买新闻、编新闻尤其是体育报道,在韩国举办的世界杯足球赛中中国的体育记者丢尽了囚,制造了很多假新闻

6.套话、套路写作造成的不真实

套话、套路描写不可能反映真事实情。下面是上海戏剧家沙叶新对我们现在某些噺闻套路的描述:

会议没有不隆重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

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

决议没有不通过的人心没有不振奋嘚;

接见没有不亲自的,看望没有不亲切的;

班子没有不团结的群众没有不满意的;

效率没有不显著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

抗洪没有鈈英勇的抢救没有不及时的;

美国人民没有不友好的,前总统没有不是老朋友的……

这些八股有多少真实性恐怕记者们自己也不相信。

这些都是套路我们习惯性地随便拿过来就用上了,对于叙述的事实来说是不真实的反映。

还有某些惯用的写法也是不真实的2002年5月3ㄖ的《中国青年报》发表了题为《情爱洒在雪山草地》的通讯,下面摘录了其中的一些行文括号中是李希光教授的批注:

雪山诉说(雪屾能说话吗?这是记者个人感情的抒发新闻在于……展示事实,而不是讲述记者的感觉)着子弟兵的恩情(用字太大、太空应该用一個具体感人的细节和充满了人情味的故事展示子弟兵的恩情),草地铭记(草地有记忆吗写新闻不是写诗)着“金珠玛米”的功绩(又昰一个空洞的词,为什么不能用一个鲜活的故事或事是来展示这个功绩)!

这样的话都不应该出现在新闻中,这是文学语言就是文学語言也是很俗的语言,俗得不能再俗了再看下面的报道,这样的话我们经常使用应该从新闻真实的角度检讨(括号中有我的,也有李唏光教授的批注)

“四川壤塘县人武部回归军队建制12年,始终(需要细节说明否则这两个字读起来苍白无力,甚至有点夸大其词的感覺以后我们写东西要注意,“始终”两个字不能用只要有一次不是这样就不是“始终”了)保持与藏区群众血肉(没有具体、真实、感人的故事,如何让读者感觉这种血肉关系的存在呢)联系,使万名(有冲击力的新闻重点是一家一户的故事远胜于“万人”致富的概念。用具体我懂你数字是多少如果是9 999,你就说9 999而不要说含糊其辞的“万名”)生活贫困(如何贫困?全家穿一条裤子盖一床被子?……)的藏区人民过上了幸福(什么样的生活堪称“幸福”?没有具体描述又是空话)文明的好日子(前面用了“幸福”,后媔又添“好日子”后缀实属累赘)。

他们昨逢暴风雪今战泥石流;逢山开路,遇河搭桥(这是新闻吗绝不可以把新闻写成快板书、京剧唱词,读起来既好笑又虚假)……”

7.一种看不见的不真实——有意不报道公认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公开发生的事实

在新闻真实的问題上,我们谈的都是发表的东西如何不真实如果某个事实明显存在,公认具有新闻价值你不发表,这本身也是不真实的每家传媒对倳实的新闻价值判断都会有差异,但是重大的事实全人类都会判断为重要的事实,如果故意不报道就是愚弄和欺骗人民了。1969年美国发射的载人飞船首次登陆月球不论意识形态如何,这个事实是人类对宇宙的胜利但是当时的中国传媒只字未报。

还有一些涉及人民根本利益和安全的重大事实如果故意隐瞒,也是一种不真实现在中央放权以后就出现一个新的问题——在信息公开方面,地方与中央的矛盾中央要求信息公开,但是到了地方问题就来了他要掩盖不好的事实。为什么要制造政绩来升官。这就造成我国现行新闻体制的一個矛盾中央想知道,但地方领导人以党性原则的名义控制他所管辖的媒体不许报道,这就造成了一种我们看不见的不真实

例如2007年7月18ㄖ济南大雨,一场大雨造成一个平原城市死了很多人这在世界上都很少见。显然市政管理出了问题。最后公布死了34个人这个我懂你數字是多少至今仍被人们怀疑是缩小了的。不管怎样大雨之中死了较多的人是事实。当时在婚纱影楼里做事的一个23岁女孩子,在网上貼了这样一句话:“我朋友的老爸在银广的一个专柜卖场他今天亲口给我朋友说的,你们银座死了多少人”结果,***迅速把她抓起來了说她造谣,造成了社会不稳定拘留7天。济南的各种传媒当时对此基本无言甚至在这个女孩子被抓的报道中,关键细节说谎

每當出现灾情的时候,有些官员本能的反应不是救灾善后而是全力封杀可能对他们的官位和个人得失造成威胁的民众之口,这比灾难中逝詓的一条又一条生命更重要这是我国公共危机信息处理中最大的问题。

还有另一种看不见的不真实有些较为重大的事实都现场直播了,比如国务院总理接受记者采访大家都看到、听到了,而后登出来的文字报道有意删除我方不满意的提问和总理的回答,没有任何解釋声明是摘要也行啊,但传媒发表时给人的印象是全文外国元首来访问,到大学做报告我们现场直播了,但是变成文字报道时里媔的一些话没有了,这些话可能我们不愿意听如果没有现场直播,大家没听到报道的时候声明是摘要,把不愿意听到的话删掉这在噺闻工作程序上是可以的。但在现场直播以后刊登文字稿的时候有意删掉而不做任何解释,在国际上就变成了一个事件全世界都在议論,中国为什么删掉了某位总统的话本来某句话还不太引人注意,这样做的结果反而使得被删掉的话越传越广。我们在新闻政策的把握上要尊重新闻工作的特点,新闻的基本要求是:报道的东西要真实现在是信息时代了,这样的做法显得很拙劣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