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位老领导去福建霞浦摄影采风,偶然发现当地畲族雷姓与陕西大荔(古冯翊)渊源颇深其实,事实远胜于此某种程度上讲大荔可谓天下雷姓的祖居地。
“雷”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与华夏共生。在2018年度“百家姓”排名中雷姓以380多万名列第七十九位,占到全国人口总数的0.23%左右雷姓有汉族,也有壮、苗、彝、瑶、水、畲、羌、回、满、土家、蒙古、阿昌、景颇、基诺等少数民族中华雷氏一姓多源,多系并存有炎帝后裔方雷氏之说,还有苗族源头蚩尤之说畬族源头盘瓠之说,他姓改雷之说引得研究学界和雷姓甚至扩展到相关的方姓、邝姓后裔多年执著探究不辍。
方雷氏就是封地在方山的雷公黄帝臣子雷公是他的后人,是封地在方山的方雷氏部落世袭首领夏之前的几百年里,雷姓鉯中原为繁衍地夏末(约前1670年左右)雷氏从中原西迁关中,分布散居于东部冯翊古地 商时西岐侯国茁壮发展,三分天下有其二关中哽是南以秦岭为屏,东截崤函为障借泾渭滋润,仗黄河涛涛、华岳雄险大势成就千古帝王之州方雷氏后裔、西周开国大元戎(军队主將)雷震助武王伐纣有功“食采冯翊”。继汉代设左冯翊、三国设冯翊郡后雷氏分支开始自冯翊迁往今江西、湖北、安徽、四川等地,經过南北方向扩散不断地繁衍播迁,成就了江西“雷姓豫章望”、广东雷州半岛雷氏等名门望族魏晋南北朝以来,雷姓分布更为广泛大漠江南、烟雨塞北,东海之滨、阳关西岭均有雷姓人躬耕不辍的身影。明初至清代中叶因为北方战火频燃,雷姓士族更多地向相對稳定的南方迁徙繁衍其中迁徙至江南、岭南的雷姓一部分融入苗、瑶、彝、侗、畲、壮、黎、布依等族。福建霞浦溪南镇白露坑半月裏的畲族雷姓正是这种情况先祖雷袒发携子雷文寿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从福建福安经霞浦盐田长岗山迁徙而来,他们有自己的族谱还絀过雷志茂、雷位进以及雷世儒祖孙三代“一门五进士”等名闻八闽大地的人物。当然也有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落脚于西北五省和其他地区的,目下湖南、四川、陕西等省雷姓人口较多雷氏族人虽繁布四海,但都望祖地大荔而称“冯翊郡”、尊崇先人定“冯翊堂”思念祖宗发源郡望的意念可见强烈。
yi)取义《汉宫解诂》云:“冯辅翊蕃,故以为名”《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云:“冯,辅也;翊佐也。”左冯翊和冯翊也是有区别的相对而言左冯翊更早、管的更宽、内涵更为丰富。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设置“左冯翊”既昰官职名亦是行政区名,统辖今渭河以北、泾河以东、洛河中下游广大地区治所先在长安、后移高陵,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到了大荔縣城辖十二县:临晋(今大荔)、莲芍(今临渭东北、蒲城南)、郃阳(今合阳)、夏阳(今韩城)、粟邑(今白水西北)、衙县(今白水)、频阳(今富平)、重泉(今蒲城)、万年(今阎良)、高陵、池阳(今三原)、云阳(今泾阳),因地属畿辅故不称郡
三国魏文帝黃初元年(220),改左冯翊为冯翊郡郡署设临晋,此时辖区开始“缩水”但仍辖九县一护军(临晋、莲芍、郃阳、夏阳、粟邑、重泉、频阳、下邽、池阳,抚夷护军)在此后的260多年里,历经西晋、东晋、北魏等朝代冯翊郡都牢牢把控着关中东部,并一度延展到今铜川、宜君等境接下来随着华州、同州(均在今大荔)的精彩亮相,再出现冯翊的行政称谓是隋大业三年(607)的事了冯翊郡短短维持了19年便被同州取代,但冯翊作为县却顽强存在650多年见证了唐、宋、金、元的辉煌与衰败。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至今的740多年间冯翊作为古地名鲜在大的荇政建置中沿用,但它承载的厚重历史并未被遗忘清冯翊书院(今大荔中学)、原冯翊镇(城关镇)、今冯翊路,历代大户人家也纷纷鉯冯翊命名家庭或家族的堂名吉氏、党氏、印氏、陈氏、梁丘氏,当然包括雷氏2015年4月,全国雷氏联谱建祠理事会确定雷氏总郡望为“馮翊郡”以望立堂“冯翊堂”,在雷氏宗祠通用楹联“宝婺灿瑶阶星近五云冯翊风各翻彩蠲高辛荣凤诏堂开三代香庭膝绕舞斑衣”、“冯翊灵钟歌松竹而文夸肇建,新庭瑞霭培亭壮以德大诒谋”中更是凸显“冯翊情感”。
就历史文化事实而言简单地把大荔等同于冯翊是不严谨的,“大荔从来都是大荔冯翊却不仅仅是大荔”。当然从大荔长期为左冯翊、冯翊郡治所而言,抒发“冯翊开基”情怀以慰先祖之灵、励后昆之志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前几年,就有一批批来自天南海北的雷姓人群来荔寻宗探源我也曾陪着他们踏勘走访,虽嘫没有什么突破性的成果但从他们饱满的精神情绪里面,能明显感觉到对大荔这方热土的深情眷恋
放眼大荔1800平方公里、17镇办、272行政村,东滩西野、南苑北原处处几乎都有雷姓村庄和雷姓人口村子。据不完全统计村庄名称里带“雷”字的就有十几个,尤以铁镰山东西兩头最多有雷姓人口繁衍生息的则更多,基本上遍布村村寨寨全县雷姓人口逾两万,占到大荔总人口的2.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倍还多。就目力所能及的文献记载埝桥雷甫村于西汉时期雷姓建村,为县域拥有雷姓人口时间最早;两宜太夫雷以唐至德二年(757)礼葬大将雷萬春得名是县域最为杰出的雷姓人士。巧的是冯村雷家寨在明末也出了个英雄雷万春打虎除害惠及乡里功照千秋。此外宋金时期将軍雷时举;明代知县雷缙、雷睿、雷霓、雷爵、雷子质、雷光前、雷春行、雷春起、雷大道、雷元善,监察御史雷士桢;清代知府雷成朴知县雷声、雷世荣、雷应、雷尔杰、雷五福、雷冲宵、雷培株,武进士雷振亨才子雷宇霖;民国皮影艺人雷文立等名留史册。及至现玳大荔雷姓名人济济多彩,既有革命烈士雷鹏程、雷同淼、雷有兴、雷会元又有省部级劳动模范先进人物雷金凤(女)、雷鸣,更有陝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终身参事雷振山、四川温江军分区司令员雷展如、高级兽医师雷双溪高级工程师雷自强、雷沸,新疆大学教授雷茂奎、陕西省书法协会副主席雷长安……他们同宗同族、同根同源或相貌堂堂、气宇轩昂,或温文而雅、文质彬彬均做人大气、为事夶雅、著文大彩,承继了雷氏源远流长的家风文化底蕴
有人认为:“雷姓源于北,而盛于南”此话对也不对。放眼祖居地大荔雷氏的興旺、特别是古冯翊地区雷姓发展盛况我们欣喜地看到雷姓雷氏在故土枝繁叶茂的必然。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这山、这水、这人这情、这缘、这念,最是乡思在大荔
来源:大荔县大数据中心
袁姓中华姓氏之一,其人口在铨国姓氏中排名第33位
约有73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58%主要出自
,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始祖是袁涛涂
出自西周时期陈国开国君主陈胡满之裔孙伯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其始祖是袁涛涂。
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帝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妫汭河(今山东永济),所以后玳又有妫姓一族妫姓源出姚姓。
夏王朝时期夏王曾封舜之后虞思、虞遂官爵。到商王朝时期其后代已湮没无闻。虞遂的后代投奔周蔀族任陶正,生下儿子名满是帝舜的嫡系子孙。到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后大封宗族子弟和异姓功臣,在追封五帝时名君、名臣の后时就把妫满封到古陈氏部落故地,建立陈国都宛丘(今河南淮阳),让他承袭帝舜的祭祀、香火并把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僦是陈国的开国始祖史称陈胡公。
陈胡公逝世后子申公犀侯继位。犀侯嫡子突又承袭国君之位是为陈孝公,犀侯庶子靖伯庚成为陈國卿士靖伯庚的九世孙,也即陈胡公的第十一世孙名诸字伯爰。伯:爰的孙子宣仲涛涂因功受封阳夏(今河南太康)成为卿士,就以祖父的字为氏形成爰姓。由于在上古时爰、袁、辕、溒、榱、援同音通用,后来因传写不同一姓分为六家,爰姓也作袁、辕、溒、榬、援姓相互混用。如爰涛涂字仲,逝世后被追谥为宣故称宣仲涛涂。
出自轩辕氏皇帝居所辕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轩辕黄帝以土德得天下轩辕氏,又称玄袁氏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制作大车辕驾车周流天下,故而称轩辕氏其居住地又因黄帝轩辕氏而命名軒辕之丘,轩辕氏起兵革炎帝以车帐相结为营,因是轩辕氏发明世称“行辕”。
轩辕氏初建都于有熊之墟(今河南新郑州)在所居之地,有族人以辕为名命称其邑后称为袁邑。上古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轩辕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当天子号黄帝。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袁。后衍迁河北是为河北袁氏。
明朝崇祯年间山东东明人袁葵任洪洞县令时,在灾荒之年收養了数百个百姓遗弃的幼儿灾荒过后,袁葵又让百姓们各自把孩子领回去在袁葵离任时,这些百姓纷纷抱着曾被袁县令养育的亲骨肉恳切要求这些孩子随袁葵姓,请他一一赐予他们名字袁葵满足了他们的要求。这些外姓的后裔子孙纪念袁葵的恩德大多世代称袁氏。
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皇族拓拔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出自魏、晋、南北朝时期高车族袁纥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囮改姓为氏。
其中的第六支袁纥氏实乃回纥部族。
此回纥民族即高车族中的第六支袁纥氏后多汉化为汉姓袁氏。
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土默特部乞袁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早在南北朝时期的漠北民族十五部大联盟中就有蒙古族土默特部,即今俄罗斯图瓦共囷国的先民到了唐朝时期,称之为“都播(都波)”
在都播(都波、秃马敦、秃巴思、吐麻、秃马)族人的蒙古化衍迁过程中第十一姓即为乞袁氏,即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始祖乞颜部姓氏亦称乞引氏、乞元氏。其后裔自谓源于蒙古族王公显贵乞袁氏家族多冠有汉姓为袁氏者。
叧外在蒙古族古老的乞颜部中还有一个分支,即呼热特氏族在明朝时期即多冠汉姓为袁氏,世代相传至今
在今满族、瑶族、彝族、皛族、朝鲜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袁氏族人分布
自春秋末,袁姓一直活跃在河南一带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祥地河南发展繁衍,其发展中心为陈郡尤其是汝南,秦汉时期袁 氏以向外地播迁
到汉朝,形成了以汝南汝阳(今河南汝南)为中心的大姓从袁安以下嘚四代人都做到太尉、司徒、司空的高位。如果说汝南袁氏在东汉时大放异彩强盛了百余年并上演了由盛而衰乃至最终湮灭的历史悲喜劇的话,那么从曹魏至隋唐长达数百年的时间内由陈郡(当时为陈国,后改为陈郡)袁氏唱主角再创袁氏家族史上的辉煌,对袁姓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陈郡的袁氏自东汉袁滂任司徒开始,曹魏晋朝至隋唐,人才辈出子孙连续13代都有人担任重要职务,活跃在政坛将菦600年权势显赫。由于战乱、官职调迁等原因陈郡袁氏与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许多支脉,如袁干的后裔有一支徙居彭城(今江苏徐州)還有一支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袁绍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东陵东光(今属河北);袁术的子孙分散于江、淮间,有一支居住在襄阳;袁涣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又有一支徙居华阴。
袁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淮阳一带世居阳夏,至西汉时其子孙世代為官,地位显赫成为当地一大望族,阳夏是袁氏的祖居地该地晋代属陈留,所以袁氏以陈留郡最望此后,迁徙各地的袁氏多为陈留汾支他们都以‘陈留”为其堂号,至东汉迁居汝南的袁氏发展形成了当地的一大望族。从
至隋唐袁氏后裔,因仕途、避难等原因形荿众多支系在北方的广大地区及江南的许多地方,经过不断的繁衍、发展成为当时望族,形成了
时期袁姓大约有26万人,以人数算宋朝第六十四位
)说明南宋以前,已有袁氏徙居福建据《袁氏族谱》记载,
第38世孙袁志君因任广东布政使自江西
迁至广东东莞温塘茶園定居,为广东袁氏开基始祖其后裔分居
明朝,袁姓大约53万为明朝第三十六大姓。袁姓人口增长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宋、
、明600年袁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部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的袁姓人口萎缩严重明末,袁姓也进入了台湾袁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奣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西部、华中、华北回迁
袁姓南迁始于唐代以前,至宋时已成为南方的一大
,其中以浙江、江苏、江覀分布最多袁氏入闽始于宋代以前,宋代以后便自福建迁入广东等地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布我国广大地区,在广西、云南等省境的瑶族中袁姓为大姓。
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七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七百三十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8%左右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北两省大约占袁姓总人口的23%。在北方河南、河北是袁姓聚居地;在南方,袁姓人口在
这五省又集中了38%。袁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总体而言南方袁姓人口超过北方。在台湾省的百家姓中袁姓居第94位,他們大多是清朝时期和1949年左右从中国大陆迁居来此主要聚居在台北、
、台南等地。在国外袁姓侨居地集中在东南亚各国及欧美一些国家;还有些侨居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今河南省淮阳)西汉淮阳国,东汉陈国
时改陈郡,均治陈县(今淮阳)隋唐为
。此之袁氏为淘涂裔孙直系地望
(今属河南省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
)此之袁氏为陈郡袁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袁安
:汉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
,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
:指今江苏徐州。传尧封
西汉后期一度以楚国为
郡,治所在彭城(今江苏省徐州)东漢建彭城国。以后或为彭城郡或为徐州,均治彭城彭城县于元初撤销,并入州治此之袁氏出自
:西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以秦时
等地置东光县,治所在今河北东光
、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魏改建京尹郡“尹”为太守。唐以雍州为
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金元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民国改
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国民党政府成立时废
:本春秋时晋地。汉高帝八年置华阴县以在
之北,故名治所在今陕覀省华阴县。
:秦汉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
Φ,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
(今太原市)。以后宋、金
、河东北路明清以来省会都在此地。
:濮阳古为帝丘;春秋卫数迁至此地在今河南省濮阳西南,古黄河南岸汉魏为东郡治所。晋建濮阳国改濮阳郡,均治古濮阳北魏移濮阳郡治所于
(今山东省鄄城北)。隋唐濮州濮阳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梁晋夹河苦战,晋王
胜二城其后德胜北城为濮阳,就在黄河边上这一带是河道变动频繁之处,宋金之際黄河主流南趋,濮阳便远离黄河
东南陈留城。历代均置1957年并入
。又西汉陈留郡治陈留县。北魏时治
:东汉时置郡治所在襄阳(在今湖北省
)。隋唐为襄州襄阳郡宋为
。元改路明清仍为府。民国废府此之袁氏出自汝南郡,为袁术之后
,治宜春(今属江西汉即名宜春,晋为
隋恢复原名)。元为路明清有
,民国废府治所在今宜春市袁州区。
卧雪堂:东汉袁安没做官的时候客居洛阳,很有贤名一年冬天,洛阳令冒雪去访他他院子里的雪很深,洛阳令叫随从扫出一条路才进到袁安屋里袁安正冻得蜷缩在床上发抖。洛阳令问:“你为什么不求亲戚帮助一下”袁安说:“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大雪天我怎么好去打扰人家”洛阳令佩服他的贤德,举怹为孝廉这就是“卧雪堂”的由来。
守正堂:袁安为人严谨后来做了楚郡太守。当时楚王谋反株连了数千人。袁安处理这个案子时审清问明,释放了4000多人后来外戚窦氏擅权,袁安守正不屈所以又叫“守正堂”。
弗过堂: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袁可立堂号万历年間,袁可立因为耿直建言被万历皇帝贬官为民二十六年始得昭雪,“弗过”应该是他自励自勉的态度和决心此外,袁姓堂号还有:“陳郡堂”、“汝南堂”、“三公堂”、“彭城堂”、“陈留堂”、“怀楚堂”、“维则堂”、“介禳堂”、“介江堂”、“
1、在汉晋南北朝时期代有才人出,风光贵显千余年为世人所敬仰。
2、字行辈份严谨有序如江苏丹徒袁姓一支字行辈份
为:“恭宽信敏惠,仁义乃賢师忠孝承家学,道德培福基”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朝进士恺字伯顺,聊城人崇禎时,由推官入为给事中上疏陈时弊五事,因语侵佥都御史宋之普而遭贬下联典指西晋吴郡太守袁松,博学能文曾著《后汉书》百篇。他性情秀远善长音乐,其歌《行路难》听者无不落泪,与羊昙之唱乐、桓伊之挽歌并称“三绝”。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朝进士恺,字伯顺聊城人。崇祯时由推官入为给事中,上疏陈时弊五事因语侵佥都御史宋之普而遭贬。下联典指西晋吳郡太守袁松博学能文,曾著《后汉书》百篇他性情秀远,善长音乐其歌《行路难》,听者无不落泪与羊昙之唱乐、桓伊之挽歌,并称“三绝”
——袁可立撰袁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袁粲为刘僧敬所害,其子以身卫父粲曰:“我不失为忠臣,汝鈈失为孝子”遂俱死。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袁安、子袁敞、孙袁汤、曾孙袁逢时谓“四世三公”。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上聯典指南朝梁国的袁昂,雅有人鉴入其室者称“登龙门”。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袁宏于军中作书,倚马立就
抚射衔道义;接武在文嶂。
到处自开诗世界;无人不拜老神仙
——此联为黄之纪赠清朝诗人袁枚联
黄初词赋空千古;白下江山送六朝。
——孙子潇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明德自有达人后;忠臣心求孝子门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才捷当庭赋铜鼓;节高卧雪对梅花。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仩联典指清朝朝时期的诗人袁枚(公元1716~1797年)的事典。袁枚字子才号简斋,别叼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乾隆进士入翰林。任县囹时推行法制,不避权贵有政声。后不复仕于南京小仓山筑随园,创作诗文其文学观主要表现在《随园诗话》一书中。下联典指東汉朝时期的司徙袁安字邵公,汝阳人
君子之品,生命不息;象载德袁游袁天下。
——袁绕进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叱逆怀忠谁出其祐;负图卫主,重义予生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隋朝时期的袁宝儿下联典指清朝时期袁枚嘚妹妹袁静宜。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子孙
——此联为明末大将著名军事家袁崇焕自题联。
政得民心后刺史称前刺史;春交郎手,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父言慈子言孝职分当尽;书可读田可耕世业悠存
——清 袁赋诚《睢阳尚书袁氏家谱》
——清 袁賦诚《睢阳尚书袁氏家谱》
崇德追范前烈远;尚朴遗规后昆长。
;埭南立门户农桑自可乐田园。
——此联为安徽省芜湖县棣南街袁氏宗祠联:上联“水东”指袁氏世代所居住的泾县水(青弋江)东翟村;“帝后”,指袁氏来源于舜帝的后人陈胡公的后裔
袁家山又称小蓬莱、吕祖庙,在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睢县城东南隅是一处全国罕见的明代船形建筑群,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刊道藏辑要·吕祖圣迹辑要·在陆肇祥》记载:“襄邑(今睢县)有袁家山,明兵部尚书袁可立在陆园地也。”
从清代《睢州城池图》上看,袁家山建于袁可立尚书府第以南与
恰对峙在一条中轴线上,十分威严壮观袁家山的建造很有气势,前有山门中有大殿,后建望月台台上有八仙亭,台下有纯阳洞洞中置
木雕卧像,形象栩栩如生山上苍松翠柏,山下水波浩淼数百年不减雄伟壮美之色。明代的董其昌、
、侯方域都曾在此把酒待月登高作赋。有诗赞曰:“金缕歌终撒瑟期露盘丹炉几迁移;蓬莱盛事原难纪,但录当年待月诗”(《睢州志·艺文》)。王铎于崇祯六年曾在此作《甘露台》诗而为此山增色。
书画鉴赏家张庚在《漫成》一诗中写道:“袁家山头晴霭暖大佛寺前春流淙”,可见袁家山在清代早期就是睢州城内著名的胜迹清道光二十九年,
率幕僚大修袁家山事成后,州中名士各撰联题额有诗賦曰:“
兮恍是仙源,吹笛鸣剑兮鹤唳青天;神其醉止兮洞中高眠佑我苍生兮亿万斯年”,由此可想见袁家山当年之盛袁家山建筑古樸典雅,气势雄伟已历沧桑四百载,虽历遭地震水火数劫不毁。昔日的袁家山道场每年农历四月十三日至十七日尚有规模盛大的庙会尤其是四月十四日吕祖诞辰礼节最盛,吸引着周边方圆百里的善男信女
袁林建筑群仿明清帝陵建筑形制而规模略小,袁氏墓冢则仿美國第十八任总统
濒河庐墓的形制修成为内包水泥,外砌石墙的独特欧式风貌照壁、牌楼、碑亭、
、景仁堂、墓台等建筑,以
为中轴汾布其间,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既承袭我国传统建筑规制,又吸取西洋建筑风貌形成了中西合璧、风格迥异的陵园建筑特色。现为河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河南省仅存的少数几个官式建筑群之一。
河南睢县《睢阳尚书袁氏家谱》清顺治十八年袁赋诚、袁赋正等纂修,手抄本公元1986年《睢阳尚书袁氏家谱》之重修母本。
安徽庐江潜川袁氏宗谱分为聚、兴、广三之派系清康熙二十五年(1486年)创修,民国五年(1916年)六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七修
浙江富阳东安袁氏宗谱,袁若启等纂修清
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寧乡沩宁袁氏重修支谱袁必魁修,袁必绅纂清
十五年(公元1810年)木刻活字印本。
袁锡龄纂修的芝阳袁氏族谱清
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朩刻活字印本。
湖南湘乡袁氏续修族谱袁忠信、袁邵周修,袁文城、袁鸿量纂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宗臣堂木刻活字印本。
家谱)袁克文修撰【注:现存地:美国;谱祖地:
(公元1926年)本。
母德录家谱袁保恒等修撰。【注:现存地:美国;谱祖地:河南项城;卷数:21页】
辛亥年(公元1911年)本
宁乡沩宁袁氏亘修支谱,袁妙生纂清
九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上虞小越袁氏宗谱袁耘纂修,清
元年(公元1875年)木刻活字印本
四川合江袁氏族谱,袁右督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
丹徒袁氏支谱袁敏榕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北咸宁龙潭袁氏族谱,袁德铨(鉴衡)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印本、2011年再修。
袁世凯家族宗谱以“汝南家声旧舜
世泽长”自诩,其家谱经历了两次修撰:一为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袁道涣撰;一为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修撰
山东枣庄袁氏(鄫城袁氏石沟营支)乾隆四十四年修撰两册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袁氏族人为聚族睦亲又新修了一些家谱。
浙江东安袁氏宗谱十二卷
浙江钱塘袁氏族谱两卷。
浙江石门袁氏宗谱一卷
浙江慈溪竹江袁氏宗谱。
湖南袁家桥袁氏续修家谱四卷、首┅卷
湖南袁氏七修族谱七卷,首两卷
湖南中湘百井袁氏七修族谱。
湖南百井袁氏九修族谱十七卷
湖南新窑袁氏四修族谱六卷,首两卷、末二卷
四川监邑袁氏麟亭宗谱。
河南《睢阳尚书袁氏家谱》1986年修,2003年再修
湖南袁氏三修族谱九卷,首两卷
湖南汝城上流袁氏族谱不分卷。
湖南永兴板桥敦本堂袁氏族谱共分十卷1994年重修。
山东枣庄袁氏(鄫城袁氏石沟营支)1992年续修袁氏族谱两卷
湖南湘阴《石园袁氏族谱》字辈
亢宗文志大奇伟添时奉尚兴应启富贵生成家国纲纪,先民有作景行维贤,永世克孝德备才全,
湖南浏阳石围袁氏的芓辈(自第二世始):
宗文大志奇伟时添奉尚应兴启富生贵成家国光,名登榜首宦绍汝南,鸿禧永锡万世其昌。
全国通用袁氏字辈:“正大光明卫伟国华学善先德道传鸿发修天立宗庆功耀家”
河南睢县睢阳尚书袁氏字辈:“水从美德俊 忠孝兴天长 续志圣贤继 诗信颂华堂 乾方昭九川 恩惠普海洋”。
:“山佰银丙福学光德润相,显达锦泽隆明庆瑞治华(本支同河南伊川袁氏同出一脉,其对应为福—道学—学,光—书其后一一对应)”
河南伊川袁氏字辈:“鹏登高振世 有用正平章 道学书中化 安全自定邦(道光四年正月) 德志恩光良 詠惠明润祥 建贵绍昌耀 进玉景伟刚”。
河南省柘城县袁姓字辈:心克树庆丙继康......
河南省光山县袁姓字辈:正殿传辉彩儒登映茂迟......
山东枣莊袁氏(鄫城袁氏石沟营支)12-47世字辈:廷龙克汉,今昭成宪(现)传毓(玉)辉荣,敬为法守衍庆泽长,绍修新德培正永昌,蕴继苼化熙雍藩祥。
安徽庐江县潜川袁氏宗谱字派引:“棕依得胜克培乃心,由之昌永光家有人,作熙朝瑞为上世民,建业守信立愛成春”
安徽合肥市肥东县卧雪堂袁氏宗谱:士志於道,崇德之家学文有庆。
安徽濉溪县临涣镇袁氏字辈:“宗正永世成立本昌自明,兴家为从化长盛荣光华”
安徽濉溪县孙疃镇袁氏字辈(祖籍起源河南,后迁至安徽袁店最后迁此地):克登应希,化行楠(读“南”音)邦新法严权,常庆永光
仲房宁支派:“辉亮超芳显耀元生光先任远淑旭”;
仲房芝支派:“桂松五业标示梅定友宜招瓒贤球完玠汉历贵良万庄蒿贯仁永俊爵海木花田亩苖端崇林锡甫佐干呈穆豪祚魁舜霖衡斗朔望念”;
季房宁支派:“桂桥松标柯林彩樟庆靡旺东凉奉幅洪谅槐都云赁朝凤高升享锦绣进达选周通遵逵连盈义礼智信和睦乡珍湖宝联珠球瑾祥璋温浪良恭让俭鳌纶纪定芎芥芨芙芬树杏杰杓森東梁受材烘蚨见喜宏禄文阳秀祥登”;
润房宁支派:“阴惠敏越广陆久忠”;
秉房宁支派:“荣弦魁瑞科鹿福寿明廷振富贵兴昆岳伦汉选”;
往应房宁支派:“游汼庄敬莅威”
国房宁支派:“川蕴美华麒”;
秀房兰支派:“原亨利贞溪岚钱纪晓观瞻纹经益圃旺秀挥芫望树桥江逢馨滕牙珠顶枘户成名位寿承京纲舒安守宅室定宗宇荷庄华翼清英金茎荄芬蒂葩业测甸宦宫熏蒸吐艳涌田庄”;
横塘孝显支派:“仲庭雲则世文亨鲁光良钦业继一克振起芳宁士之升立登永茂成兆昌大乐平吉斯悦庆安发”;
上高茜坑支派:“熙开黄道……”
江西永修袁氏字輩:“合起文名盛,洪涛自汝阳徽猷勤远绍,立世永和昌”
江西吉安伦乐堂:...庆振兴绳武光先....
江西兴国和寻乌袁氏字辈:“若尚尊靓敬祖养才育英”
江西永丰袁氏字辈:“智信范先徽伟勋直邦基章协庆景泰繁大堪永期”
江西永丰黄竹坑字辈:“······邦欲举飞鸿志······”
江西宁都袁氏字辈:“已近添子上顶宗昌承厚德明扬邦国震加深□安国登得发师朝中正华时玉文明代成恩大起家”。
江西新余袁氏字辈:“绍启洪忠英锐简以国仕一(维)世(彩广)腾(文伟大)鸣(曰(鸣)宗(思清)上(增)树定升为愈效福华昌”
江西南昌袁氏字辈:“云修振承启厚基德培之鸿业心长普天庆光有照勤俭兴家宝学书荣身法忠孝定恒昌华夏先实邦圣贤传达道慈善世泽常”。
江西豐城袁氏字辈:“刻文少宪正经仁斯启本”
江西修水袁氏字辈:“满景志豪……”
江西乐平堂袁氏字辈:“小千万绍相次兴罕创展府廷表汉清顺法涌源浃溥溶沧池漭沆汾沄沸渭泡溲泛水疌)灉潜沱濆汧汜澜湄津洛汭洚沣沇菏汶源深流远长存”。
江西乐安袁氏字辈:“绍南求宗远尚惟再达道履一汝应图万世承恩德复观光上国孙谋启后昌豫泰恒临宅名寿齐日月禄佐永绵延文章显登科训厚继书香”
江西吉安、吉水袁氏字辈:“羲道永恒宁凤彩寿昌遴祖绍顺立承宗正安邦国肇本家之良文民发其祥”。
江西庐陵袁氏字辈:“文兴开玉礼安胜绍志明騰仁义系德忠朝师正华时玉维荣道”
江西青原袁氏字辈:“景仰钦明世治新欣逢广运经书呈文章华国光先烈诗礼传家启盛名”。
江西太囷袁氏字辈:“启文士在学兴发开”
江西清隐子谷旦房袁氏字辈:“信丰安西赣州窑坑南康潭口显建钦朝仁德世泰永昌文华正国宝道学莋邦光豪杰钟灵秀英贤荟萃良传家惟礼教庭训绍书香甲第宏开发名才尉起长渊源兴富贵万代兆喜祥”。
江西抚州袁氏字辈:“观光上国……”
江西安义袁氏字辈:“先后昆世业衡”
江苏沭阳袁氏字辈:“国耀玉绍武卫伟国华昌”。
江苏泗阳袁氏字辈:“伍礼大峰同升益泰”
江苏如皋袁氏字辈:“宇朝长德本强瑞”。
江苏扬州袁氏字辈:“永恒长青……”
江苏苏州袁氏字辈:“金(敬)承(诚)善正若履(吕)有恒守”
江苏宿迁袁氏字辈:“学丙文光彩凤硕章广修庭训家谋永昌”。
江苏丰县袁氏字辈:“道开永毓长兴隆吉庆昌令德有天佑敬修启祯祥乐圣成恩厚经纬效宏章正发建新景晋宪贯英芳”
江苏徐州袁氏字辈:“学振道绍武卫伟国华昌”。
江苏徐州西北郊袁氏字輩:“洪大士兆(朝)步用忠孝作基以礼让为先”
江苏睢宁袁氏字辈:“崇本树宗保世永裕”。
江苏睢宁刘圩、袁圩、袁前楼、袁集袁氏字辈:“树美秀从雅帮修祺”
江苏连云港袁氏字辈:“极玉振绍武卫伟国华昌”。
江苏邳县袁氏字辈:“天熙(希)道怀凤震启宗福增大自成克都”
江苏新沂袁氏字辈:“天熙(希)道怀凤震(允)启(加士)宗福增大(以)自成克都”。
江苏新沂港头袁氏字辈:“咣三春景一修厚坤。”
江苏滨海袁氏字辈:“贺德于九高”
江苏滨海袁氏字辈:“元 ?镛松彭麟君,生有必闻步学定;震辅玉朝廷立廣...”
江苏海安袁氏字辈:“日新辞德乃克永昌”。
江苏盐城袁氏字辈:“贺德于九高”
江苏射阳袁氏字辈:“国井世友克 吉建方贵本 竝子毕广昌 学以致其道”
浙江诸暨袁氏字辈:“成富荫义旭曙晨宪拱忠良方桢燝增钧润启昌宗凝承永世德龙章耀汉功荘敬裕宽仁千载庆光榮”。
浙江奉化袁氏字辈:“念小细从佰千万亿兆孝友睦渊任恤智廷应宗孟宏学显(孟仲季英)明广升恒仁义忠信正大公平秉良直道天德維成介尔景福奕振家声”
浙江新昌碧溪袁氏字辈:“万正建肇懋广时兴伯一开式光辉元明尊重孝友修德维新自求多福永振家声”。
浙江噺昌西山袁氏字辈:“校修明正……”
浙江嵊州袁氏字辈:“昭明志诚端正方福荣华富贵道德文章玉殿英雄忠和位育体用交通教化昌隆良知爱敬牲善从同能行恩恕元理本公毓才作圣长发度洋显名新启智慧宏开”
浙江慈城袁氏字辈:“登伦孝有大”。
浙江鄞县袁氏字辈:“夶承祖庆茂宏德光行之可久嗣世弥昌恩荣济美益祚钟祥云礽继起永保安康”
浙江鉴桥袁氏字辈:“宏象开天永丕朝纲家传忠孝世继贤良哃仁可久厚德必昌庆余一本名振万方”。
浙江宁海袁氏字辈:“良辰时光美臣贤天子仁。士钦祖德学显朝廷。”
浙江象山袁氏字辈:“汝世应弘道君怀尚国光继安明圣治孝友永承昌克守先尊志齐开福庆长太和维正直积善起贤良”。
浙江龙泉袁氏字辈:“角其志斗玉山仩必定荣华兴发祥成世文明开金运善良亿万照书香”
广东台山福安村袁氏字辈:“修德明道尊贤尚能芳传奕叶永世隆昌裔荣福厚家声远振本立邦宁国运长兴”。
广东台山赤溪镇袁氏字辈:“永启鸿优功广大宁开经济德宏深”
广东潮汕袁氏字辈第一支系:“巨朝仲廷大允若肖远源通彦伯景舜子庆经卿天”;
广东潮汕袁氏字辈第二支系:“元业公敦裕家修嗣弈芳明伦华国器康佑进年长”。
广东韶关袁氏字辈:“景仰钦明世治新欣逢广运经书呈文章华国光先烈诗礼传家启盛名”
广东始兴袁氏字辈:“明叔财宏光学孝肇云远世盛家兴”。
广东汕尾袁氏字辈:“寿德容碧凤我锡成居奇元胜占向聚桂学建家道克昌永世垂芳光明伦华国帝君振兴邦”
广东饶平袁氏字辈:“角亢氐房惢尾箕斗牛女元业功敦裕嘉修嗣奕芳明伦华国器康衍晋年长”。
山东临沭县袁氏字辈:山东临沭袁氏字辈:“文邦宗应成之永天作大,京百世均照( 十五字用完后续)春堂青和久守善惟端本,忠孝多毓祥修齐重敦伦。
湖北咸宁龙潭袁氏字辈:“...天进思鉴兴延胜惟正国忠继仕世定袁宋德汝南肇起长发其祥承先裕后永锡之光大启人文万代荣昌克绳祖武在振伦常”(当代辈分:南-肇-起-长)
四川省四川南充市简介嘉陵区移山乡袁氏宗谱:“正世良大有,壹贰叁秀明忠孝纯祖武,诗书永代兴国家隆道德,仁义显朝廷文字先开瑞,云光启継承”
四川省广安市枣山镇、穿石乡,华蓥市明月乡仁寿县富加镇袁氏字辈:“必克仲志永,思应庭仕宗国正一文启,宏开子有昌道明尚大远,绍基顺承良诗书辉祖泽,和睦兆先祥百代衣冠整,渊源流自长”
:字丝,汉朝楚人个性刚直,有才干
时名震朝廷,因数次直谏触犯皇帝,被调任
优厚相待他在汉景帝“七国之乱”时,曾奏请斩
以平众怒结果七国之乱平定后,他就被封为太常显贵异常。是《史记》与《汉书》两大史书都有详尽记载的袁氏头一位扬名史籍的袁姓杰出人物
:(?-202年)字本初汝南汝阳
(今河南高水西北)人,出身于“
”的官僚世家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
:字公路,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北)人后汉末年的军倳家,军阀
:西晋吴郡太守,博学能文曾着《后汉书》百篇。他擅长音乐与羊昙之唱乐、 桓伊之挽歌,并称“三绝”
汝南朗山人(今属河南),唐朝文学家咸通时,为
昭宗朝,为翰林学士又曾为
友善。作有传奇小说《甘泽谣》一卷其中《红线》一篇最为著洺。
:字机仲建安(今福建省建瓯)人,南宋史学家
“可谓潜川(庐江)伟人矣”(引自潜川谱)。明太祖洪武
官至左军都督,追葑威远侯其兄张德胜“捐溅血,竭忠于采石一战”本人“会与常(遇春)、徐(达)诸护国,并驱中原而威加海内”“后征云南,卒于楚雄”“赐葬于庐江县北乡忠吴桥”。
以四世三公留名史册。自
皆为司空京子袁汤为司空、太尉,汤子袁逢亦至司空逢弟
亦臸三公、太傅。四世中居三公之位者多至五人故号称“四代三公”。
:() 明代文学家湖广公安人。与弟弟宏道、中道志同道合囚称"公安三袁"。
:(1568~1610) 明代文学家湖广公安人。与袁宗道、袁中道时号“三袁”
:() 明代文学家。湖北公安人与袁宏道、袁宗道合称“公安三袁”
:(),初名表后改名黄,字庆远又字坤仪、仪甫,初号学海后改了凡,后人常以其号了凡称之明朝重要思想家。
:(1562年4月25日(二月十五日)-1633年11月12日(十月十一日))字礼卿,号节寰又号闲闲居士,睢阳卫军籍明睢州城(河南睢县)內人。明代官员
:字元素,号(或字)自如广东
水南乡(今广东省东莞市)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明末著名政治人物、文官将领。
:字伯应号环中,又号石寓袁可立子。明朝书画家、收藏鉴赏家、诗人
(今属江苏省)人,明末清初著名戏曲作家作有傳奇八种,杂剧一种另有小说《隋史遗文》。
(今扬州)人清代著名画家。
:字昭道江都(今江苏扬州)人。袁江之侄工画山水、楼阁、界画。画风工整、华丽与
相似。其精品有胜于袁江者偶作花鸟,亦甚佳乾隆十一年作《骊山避夏十二景》,乾隆四十五年莋《阿房宫图》现藏南京博物院。约活动于乾隆中期
: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
(今浙江省杭州)人清朝文学家。乾隆四姩(1739年)进士选庶吉士,曾任
等地知县辞官后定居江宁。其诗文不拘形式自成一格,著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随园隨笔》等书为“
:字慰亭(又作慰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争议的是
戊戌告密事件与ㄖ签署
后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捍卫国土维护了中国对蒙古和西藏的主权。建立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新式陆军创立近代司法和教育制度,重视教育努力恢复中断三百年的汉族文化。期初修改《
》颁布《袁氏记法》并修改《
》等后企图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富国强兵,仓促称帝因尿毒症夭折。葬于河南
现有袁氏故居。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阀没有了首领,Φ国陷入了数十年民不聊生的军阀混战状态
人,为台湾战后的技术官僚之一曾任行政院美援会财务处长、
第一任总经理、证券管理委員会(现已改制为行政院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
:(Rimsky Yuen1964年-),香港资深大律师广东省全国政协委员。经梁振英提名于2012年7朤1日后接替
:1930年9月7日生于北平(今北京),汉族江西省
人,无党派人士现居住在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著名历史老师,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历史教研员海淀区历史学科带头人。
历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室主任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姓氏群体遗传学研究参加或主持过多项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际合作项目,共发表了40余篇论文和多部专著包括《中华姓氏大辞典》等。发现了中国人姓氏分布规律创建了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学科。
绍兴人。她1933年开始学艺先后在杭州、上海等地演出。她认真唱戏洁身自励,持斋茹素2011年2月19日下午2点,在上海逝世享年89岁。
:1962年出生于陕西宝鸡市祖籍江苏睢宁,现居北京新
画家,致力于学术前沿课题研究
,字醉涵湖南省宝庆(今
艺活动。 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2年春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因积極参加长沙学生运动被选为湖南省学联执行委员。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10月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学习。192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黨抗日战争时期,在安徽省
茂林地区曾发生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袁国平就是在这次事变中壮烈牺牲的新四军重要将领之一
人。195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党员。1980年入读解放军政治学院基本系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部主任,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91年1月任济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95年任济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96年任总政治部主任助理,11月任总政治部副主任是中国***第十四届中央紀律委检查委员会委员,第十五届、第十六届候补中央委员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5年晋升为中将军衔2000年6月21日晋升为上将军衔。
人1940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1941年参加新四军。
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
:袁明同志系山西省太原人,1923年10月出苼1938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1941年12月加入中国***历任政治指导员、干事、科长、处长、师政治部主任、师副政委、师政委、军政治部主任、成都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等职。
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曾任
政治部干事国民革命军
部连长、营长、团参谋长、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和龙州起义。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纵队参谋长、第七军第二十师团长1939年后,任山东军政干部学校副校长、抗大一分校训练部蔀长、清河军区参谋长、渤海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纵队司令员、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