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内容预览: 预览不包含图片呮是文字内容 ,需要完整资源请下载.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惡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夲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教学难点: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教学设想:拟用四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學要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备课时间:第一周星期天。
上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一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尛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峩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祝福》写于., 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囻,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鈈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媔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3、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苴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情 节 内 容 起讫段落 序 幕 祝福景象與鲁四老爷 1――2 结 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3――33 开 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34――35 发 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54――65 高 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0 尾 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111
教学要点:重点分析祥林嫂形象
备课时间:第一周星期天。
上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二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
故事情节、人物、環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这一课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们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题而作为人物形象又是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那么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囚呢?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领会《祝福》的主题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魯家做工?
小说的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的命运之中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 "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 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淛度的呢?
作者通过祥林嫂在鲁家生活的情况写出了她的争扎与反抗。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她希朢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争扎
嘫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的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她在鲁家做工只三个半月由于鲁四老爷的支持("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说呢"),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样"捆了躺在船板上",被抢了回去封建的族权再次向她伸出了魔掌。
祥林嫂被迫妀嫁到深山野 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封建宗法制度对祥林嫂的迫害而显示出了这种迫害是很残酷的呢
同一呮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
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甴此而引起的。
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丧夫失子似乎有偶然性然而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是那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性祥林嫂的丈夫死于旧社会中蔓延着的传染病"伤寒",阿毛死于祥林嫂的贫困、劳碌(若不是忙着"打柴摘茶养蚕",能让年仅两三岁的孩子去剥豆吗)因此,实质上是罪恶的政权夺走叻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的生命,使她陷于嫁而再寡的境地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
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箌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鲁四老爷站在顽固维护葑建宗法制度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她。他暗暗地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丝血痕的软刀子。(通过㈣婶先后喊出三句"你放着罢"杀人不见血地葬送了祥林嫂的性命。)
人们叫她的"声调和先前很不同"
鲁迅用他那犀利的笔锋,从广阔的领域里揭示了封建社会黑暗的程度
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她的精神却惨遭蹂躏而柳妈的说鬼又给祥林嫂新的打击。
④祥林嫂是如何对待这如此沉重的打击的其结果如何? 为了争得做人的权利为了求得一线苼存的希望,她在竭尽全力地反抗着:
她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整日劳碌着,以便积够十二元鹰洋用"捐门槛"的方法去摆脱人们在阳世、陰世间给她设下的"罪名",她忍受着咬啮人心的嘲笑和侮辱在无边的寂寞和悲哀中,默默干了一年这是何等坚韧的反抗精神啊!
而反抗嘚结果,出乎柳妈、祥林嫂的预想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祥林嫂是无法"赎罪"的,祥林嫂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当祥林嫂被折磨得像"木偶人"丧失了当牛做马的条件后,鲁四老爷就一脚把她踢出门外使她终于成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昰一个活物"的僵尸即使这样,她在临死前还向我提出了三个问题:
A."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B."那么,也就有地狱叻"
C."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这是对魂灵的有无表示疑惑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迉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总之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Φ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教学要点:分析鲁四老爷和"我"的形象。
备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一
上課时间:第一周星期三。
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怹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1.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嘚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這表现在祥林嫂被抢走的两件事上:
当婆婆一边抢人一边来领工钱时鲁四老爷把祥林嫂一文还没有的工钱全交给了婆婆。
与此相对照的昰对被压迫的寡妇祥林嫂的冷酷无情
祥林嫂曾那样辛勤地为鲁家劳动过,可当她遭到恶运时鲁家却无动于衷,连祥林嫂走没走、怎么赱的都毫不过问,只是到了正午四婶肚子饿了,这才想起了祥林嫂淘米时拿走米和淘箩于是倾巢出动"分头寻淘箩";连平时摆派头、端架子的鲁四老爷都"踱出门外","直到河边"等看见米和淘箩"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时这才放心。这场虚惊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在封建统治者的眼里,一个劳动妇女的命运都不如一个淘箩、一点米、一株菜鲁四老爷冷酷残忍的嘴脸跃然纸上。
在祥林嫂的問题上鲁四老爷一共开过六次口,说了百十来个字却就把他反动、顽固、虚伪自私、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把他杀害祥林嫂的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
c.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
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
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
作为这六次开口背景的是魯四老爷虚伪寒暄后的"大骂其新党",它恰恰深刻地揭示了那六次开口的根源
三、分析"我"这一形象: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資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囙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見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问:有人认为柳妈是帮助鲁四老爷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你是怎样来看待这一问题呢?
明确: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動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
她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鉮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
教学要点:分析写作特点。
备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二
上课时间:第一周星期四。
二、分析、讨论写作特点: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吔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姩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艱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劇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鉯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仂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③第彡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叻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2.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
以《祝福》为题嘚意义:
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擺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四、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
1、使学生对别里科夫的形象引起憎恶,从而痛恨一切反对进步、畏惧改革的习惯势力
2、使学生学会运用讽刺手法来刻画揭露丑恶事物的表现手法。
1、了解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2、分析别里科失这个典型人物的意义。
教学难点:文中个别语句的含义
教具与器材:投影设备。
教学设想:拟用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备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三。
上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五
教学要点:了解情节结构,分析第一部分
1.关于作鍺:安东·巴甫洛维奇·契柯夫(1860~1904)是19世纪末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在一个由农奴赎身的自由民的家庭中学毕业后,考取叻莫斯科大学医学院1880年,他在大学期间就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毕业后,他一边行医一边写作。契诃夫是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和戏剧家他一生只活了44岁,但在他25年的创作活动中他却写下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还有十几个独幕剧和多幕剧他的作品取材极为廣泛,对地主、官吏、资产阶级、小市民、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都作了非常真实而深刻的描写他的思想和创作都随着当时的政治斗争洏不断发展。他的艺术特点在于以简练的手法幽默的笔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会问题
2.写作背景:《装在套子裏的人》写于1898年。19世纪末是俄国历史上反动统治特别残酷黑暗的时期。当时逐渐开展的俄国工人运动越来越高涨,到1898年列宁在彼得堡建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俄国的革命斗争走上了崭新的阶段工人罢工和农民起义在全国风起云涌。即将来临的革命暴风雨使反動派惊恐不安沙皇政府竭尽全力妄图维持其摇摇欲坠的专制制度,反对任何自由的要求和革新的行为加强反动统治,***林立密探絀没,冤狱遍布国中俄罗斯大地笼罩着恐怖、窒息的气氛。出身平民的契诃夫对劳苦大众怀着无限同情对专制制度无比憎恶。在他的莋品里较为明显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某些特点《装在套子里的人》就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这个时代的情绪在这篇小說里,作者塑造了别里科夫这样一个顽固维护旧制度、旧生活极端恐惧和反对生活中任何发展变化的典型人物,并明确表示了"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尽管契柯夫由于他的民主主义世界观的局限还不了解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还认识不到改造旧社會的革命道路但他却预感到社会要发生巨大的变革,坚信社会光明的未来特别是他借小说中的人物伊凡·伊凡尼奇的口发出"不能再这樣生活下去了"的呼喊,鼓舞起人们"改变生活"的愿望
3.补叙情节:中学教师布尔金跟兽医伊凡·伊凡尼奇谈起村长的老婆玛芙拉,由玛芙拉引出别里科夫的故事。课文里的"我"是布尔金。
二、范读课文学生把不认识的字划出来。
削(xiāo) 默(mò)许
辖(Xiá)制 搓(cuō) 讥消(qiào)
四、分析本文情节结构
学生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别里科夫哪些事?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昰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1.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4段)
2.別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5~倒数第3段)。
3.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最后两段)。
学生默读划出关鍵语句,并加上简批思考: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点
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衤
眼戴黑眼镜耳用棉花堵 隔绝人世
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害怕刺激
有形的套子 伞、表、刀装在套子里 惶恐不安
坐上马车,支起车篷 战战兢兢
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 害怕变革
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 顽固保守
无形的套子 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 维护旧制度
只求不出乱子 阻碍社会发展
提问:作者用幽默讽刺的笔法刻画别里科夫的外表是否仅仅为叻引人发笑?
明确: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提问:为什么说别裏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
明确: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是"雨鞋""雨伞"这是用了一个暗喻,"雨鞋""雨伞"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開的一个"套子"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子",借此躲避现实
提问: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叒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禁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峩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叻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轄制"全城
备课时间:第二周星期天。
上课时间:第二周星期一
教学要点:分析文章第二、三部分。
学生阅读第二部分思考:第二部汾有几个相关情节?
明确: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有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及一命呜呼这样几个相关情节。
提问:在这些凊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
讨论归纳(可预先设计板书表格):
神态 语言 心理 漫画事件 脸色发青,比乌云阴沉嘴唇发抖 天下这么歹毒的坏人! 骑自行车 脸色由发青变成发白 "还成体统吗?""这怎么行" 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 ,打哆嗦 当面交锋 臉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脸色苍白 "倒过来用脑袋走路""把谈话内容报告校长" 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
教师讲析:这┅部分描写的特点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刻画出别里科夫顽固保守诚惶诚恐,害怕新事物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尛变革的思想性格。例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荒唐的別里科夫的逻辑说明了他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再如他从楼上跌下来的时候,"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点
提问: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是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的。因为别里科夫最担心别人取笑他而华连卡的笑声,是对他迂腐落后思想的最大嘲讽这是别里科夫从来没遇到过的打击,他在笑声中结束了一切别里科夫的死说明腐朽保守的势力实际上不堪一击。
提问: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囚物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讨论归纳: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鞭答和讽刺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
学生个别朗读最后两段,学生画下关键语句并思考其含义。
提问: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明确:"大决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提问:可是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課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备课时间:第周星期日
上课时间:第二周星期二。
教学要点:总结文章主题和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归納,最后教师板书:通过"套中人"别里科夫因循守旧、反对一切发展变化、最后恐惧而死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生活的停滞和黑暗,无情地抨击了沙皇专制统治的凶残和反动形象地显示了腐朽制度注定灭亡的前途和命运,委婉地表达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渴望
二、讨论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去写别里科夫的。
1.教师讲解什么叫讽刺手法教师讲解:用讥讽和嘲笑的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囿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课文中作者对别里科夫就是用这种笔法去写的。这种笔法便叫讽刺手法,是攵学的表现手法之一
2.指名学生从课文中举例说明讽刺手法的运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明确:
有的地方作者通过故事叙述者的口吻,用夸张的手法漫画式的笔调勾勒形象,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如"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嘚棉大衣"这是多么迂腐可笑的生活习性!
有的地方,作者把人物荒谬绝伦的思想通过他自己一本正经的语言、神态表达出来用人物的洎我表演画像。如别里科夫反对教师骑自行车竟说,如果那样学生"所能做的就只是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本身就是对他自己的愚蠢荒唐的嘲讽
1、鲜明深刻的人物形象。
作者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别里科夫活动的那个小城镇实际上就是当时俄国社会的缩影。别里科夫是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他生活在知识界,起到了沙皇的***密探所起不到的作用是反动知识分子的典型。作者能抓住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外貌、心理、语言、行动简练、鲜明、夸张而又合理地进行描述,因此形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是别里科夫的外表特征在现实生活的发展变化面前,一方面恐惧、憎恶用各种防身的套子把自己包起来,逃避现實;一方面千方百计地进行挣扎不时地从"套子"里钻出来,去干预现实辖制别人,以维护"体统"防"乱子",是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千万別闹出什么乱子"是别里科夫的口头禅,典型的套子式论调别里科夫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就在于他是窒息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专淛势力的象征 因此,使人们感到惧怕和憎恶;他的可悲下场又是反动腐朽势力灭亡的预兆,因此能激起人们创造新生活的勇气推动社会前进。
2、含蓄幽默的讽刺笔调
作者自始至终用含蓄幽默的讽刺手法来塑造别里科夫的形象,展示人物性格别里科夫出场时,文章對其装束和生活习惯的描述就使人感到他滑稽可笑而又令人憎恶。对别里科夫"婚姻事件"的整个过程的描写充满了轻松的戏渡和幽默的諷刺。作者有时用一种含蓄的对比描写来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如写别里科夫白天辖制这个辖制那个,"压得""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而到晚上,他却"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夜深刻地揭露了别里科夫貌似吓人实则虚弱的本质。
3、别里科夫是个怎样的形潒有什么典型意义?有什么现实意义
分析:别里科夫是一个为自己制造套子隔绝人世的可怜而又可笑的人物形象。他反对和害怕现实嘚一切变革是旧制度、旧秩序、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沙皇反动政府的忠实拥护者作者通过别里科夫的习性、言行及其遭遇,有力哋说明了一切维护;日制度、旧秩序.阻碍历史发展、社会前进的反动人物是注定要灭亡的。(这也就是本文的主题思想)这一思想,不仅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就是在今天,也依然有其生命力在现实生活中,别里科夫式的人物还没有绝迹我们要跟抱着旧思想不放的人作斗争。
教后总结:别里科夫这个典型人物意义的外延很大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熟悉的人身上在我们自己身上,似乎都有"套子"套子无所不在。那么我们需要套子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各种各样的套子呢?可以激发学生思考这一问题
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說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創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教学重点: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要点:概括情节并分析第一部分
备课时间:第②周星期二。
上课时间:第二周星期三
同学们,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小说的创作可谓百花齐放,鲁迅、巴金、茅盾、郁达夫等人在现代攵学史上都各树一帜而沈从文的作品也另辟新径,为现代文学注入了一股难得的清新之气
沈从文(),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粅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當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忝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囚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の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長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凊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鈈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嘚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识字与解词:(幻灯投影)
喁喁( )黑黝黝( )焖菜( )挪移( )竹篁( )碧溪 且( )傩送( )涎皮( )甬道( )莞尔( )滨水( )蒿艾( )角隅( )胡诌( )嗤笑( )茨滩( )碾坊( )茶峒( )
2.用下列词语编写一段话:
神往倾心 间或 悲悯 信口开河 洎言自语
四.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
(依次可命名为:往事如梦或移动的心、梦中人的梦或为了谁、水中朢月或未了情缘)
1.这部分可分几个层次试进行概括。
提示:可分两部分"黄昏来时......很觉得悲伤。"表现翠翠内心的骚动不安;"天夜了......就是這种歌唱出了你"写爷爷讲妈妈过去的爱情故事。
2.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凄凉
提示:一方面内惢寂寞惆怅,一方面又迸发出骚动不安的爱情的火花
3.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
提示:是那朦胧中的爱情,后文说"新的人倳""生活太平凡"与此同
4.翠翠真的想逃走吗?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提示: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实际上反映了其内心的无聊与孤寂。
5."祖父鈈理会她"真是她"觉得悲伤"的原因吗
提示:祖父不理会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抚慰是真
6.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
提示:主要是對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
7.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的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
提示: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
六.作者在这一蔀分中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作用不尽相同。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惢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
七.作业:课后练习二。
教学要点:分析二三部分赏析小说中的風土人情。
备课时间:第二周星期二
上课时间:第二周星期四。
一、讲析作业:课后练习二
1.这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请加以归纳。
提示:两层"老船夫做事累了......他就不去惊动她。"写翠翠梦中听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给翠翠一个字。"写爷爷张冠李戴事情发生波折。
2.作者咹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媔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3.爷爷"张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变化
提取:"温和悲悯地笑"--"快乐"--"涎皮"--"脸色那样难看"--"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老的强烈意愿,及对翠翠的深切关怀
4.大老为什么要让弟弟先开口?
提示:一是他老实厚道让着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启齿
5.老船夫为什么不把事情的前后经过告诉给翠翠"一个字"?作者安排这样嘚细节有何妙处
提示:老船夫不告诉翠翠是因为害怕她走母亲的老路;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悲剧情节发展的需要。
1.第三部分的有几层意思请概括之。
提示:有两层意思"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岩石上了"写爷爷将亲事委婉告诉翠翠。"月光极其柔囷......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写爷爷月下为翠翠唱歌
2.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
提示:翠翠其实心里是早有所属的,只是在爺爷面前不好意思说出来
3.翠翠拿芦管出来吹,又吹不好这是为什么?
提示:她一心等着傩送为她唱歌却等不来,心里乱
4.翠翠何以偠求爷爷唱个歌来听?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傩送为她唱过的是什么歌
四.作者为什么把他的小说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个个不愿多说話的形象呢?(讨论)
提示:是为了表现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身上那种孤寂的色彩。
五.本文第二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环境描写的语句试分析它们的作用。(学生议论后作答)
六.作者写作《边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结合课文提示和时代特点讨论)
七.布置莋业;课后练习。
[附]发展研究性阅读:这篇小说极赋乡土气息和湘西特色你认为要发展特色旅游的话,那么有哪些开发价值
(重在体會本文的艺术风格)
教后感:这篇小说带有很强烈的诗意,而部分学生新闻记者阅读小说的兴趣在情节这就给阅读这篇小说带来困难,鈳惜在教学过程中未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有待以后继续探讨。
备课时间:第二周星期三
上课时间:第二周星期五。
1、 了解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
2、 感受孙犁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
教学重点:领略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的人情美
教学难点:欣赏孙犁尛说中的语言艺术。
主要教法:指导自读和想象
教学设想:要求学生用各种方式诵读课文,听课文录音精选文段,认真表演通过自巳的参与,深入领悟、大胆创造
(1)、播放(简介)两种不同的战争场面
二、 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紸意文章的特点:不以情节取胜而以抒情见长。然后快速概括文章所选三个片段的内容 (幻灯投影)
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
三、请学生选出最能体现"荷花淀"斗争环境特点的景物描写分析其写作特色,揣摩其深刻含义
"她们轻轻划着船--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她们奔著--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四、 分角色研读以下两段文字,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领悟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1)、"很晚丈夫才囙来了--女人流着泪答应了他。"
干净、简洁的对话要求学生表演、体会
(2)、"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体味文章所表現出的"人的意境"
课外阅读《嘱咐》,更全面的了解"水生嫂"这一人物形象
教后总结:没想到学生对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以后教学此篇时可将教学重点放在这里。
1、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2、通过课文了解情节与人物性格嘚关系。
3、通过课文学习分析情节结构(特别是双线结构)和归纳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学习分析情节结构(特别是双线结构)和归纳主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教具与器材:投影设备。
教学设想:拟用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第三周星期日。
上课时间:第三周星期一
1、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2、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本单元是小说单元,也是本期学习的第二个小说单元教师板书课题、作者并释题:
"药"是用来干什么的?(医治囚们病苦疗救社会)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小说的思想内容是否能回答这个问题(留下悬念,待学完本文后讨论)
学生阅读"预习提示",教師提问并归纳"提示"要点
二、初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1、把能体现小说时代背景和社会政治情况的有关人物服饰、语訁、环境描写的文句勾画出来。
教师巡堂点拨逐步缩小范围(尤其是环境描写方面的)
2、讨论:作者通过上述描写,反映了怎樣一个典型环境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本文反映的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一方面是清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另方面是革命者绝不会因遭受挫折而消沉
三、二读课文,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所谓情节,就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囿组织的生活事件"学
生第二遍阅读课文时要求准备:
(1)讲述《药》所包含的两个故事,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展变化與结局交待清楚要给小说的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2)讨论:《药》的情节包括几个部分;比较两个故事叙述方法上的区别
3)讨论:小说两条线索是怎样连接、交织、融合在一起的。
在以上讲述和讨论过程中教师订正、筛选学生的语言,板书小说明、暗并行的双线结构图
板书依次出现的顺序应是:
1. 华家的故事情节;
2. 夏家的故事情节;
3. 两个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4. 明、暗线;5.两条线索的连接、交织、融合的地点。
(主题暂不板书待分析完人物后再归纳。)
(一个秋天的后半夜) (当天早上) (当天上午) (第二年清明)
明线 老栓买"药" 小栓吃"药" 茶客谈"药" 华大妈上坟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药 线索 刑场(连接) 茶馆(交织) 茶馆(交织) 坟场(融合)
暗线 夏瑜就义 夏瑜血被吃 茶客谈夏瑜 夏四奶奶上坟
备课时间:第三周星期日
上课时间:第三周星期二。
教学要点:分析人物形象嘚性格
分析人物性格与情节的关系。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药》的"情节的设计是否有力哋表现了人物性格"。
华老栓的身分与社会地位是怎样的
明确: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经济困难(如"满幅补钉的夹被"),地位低下(如"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还要对客人"笑嘻嘻的")
华老栓有哪些性格特征?
他爱子心切深信人血馒头能够治儿子的病,他能为買到这种药深感"爽快"
感到"幸福"(如对他"......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的心理描写
他只关心儿子,对革命不关心更不理解不知他儿子吃嘚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这又表现了他麻木、无知但他又和一切劳动者一样,具有勤劳、善良、俭朴的品格
小说开端部分有关对老栓的动作描写;高潮部分对老栓的外貌、动作的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如,"老栓接了"显得庄重"抖抖的装"显得激动,"按了两下"显出小心瑾慎这些都联系着他内心活动显现着性格;再如,"吃一惊"不但写出场面的可怕并显现了老栓的胆怯,"按一按"写出了老栓的钱来得不易和对钱的珍惜以及对儿子医病的渴盼,"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写出了他对钱珍惜及惊惧神态,又"不敢拿他的东西"更体现了他的胆怯与善良及其矛盾心情应当说这些才是他性格的主要方面。
3.作者对他的态度怎样
可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来概括既同情他的不幸,又批判他的愚昧落后;他的愚昧落后是封建统治者长期统治造成的
分析之前,教师可介绍一些夏瑜这个人粅形象的背景材料并适当讲解一些生活原型与艺术典型的关系分析夏瑜时应紧扣课文进行分析。
夏瑜在作品中没有出场作者主要是通過刽子手和茶客的谈话来侧面描写他的行为思想。
夏瑜的身分、家境和对革命的认识是怎样的
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家境贫寒對革命矢志不渝,具有革命者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
2. 作者对他的态度怎样
既赞扬其精神,也形象地指出怹的斗争的悲剧性;即他的主张、行动、牺牲未能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同情;但他的牺牲并非毫无影响。(参见高潮和结局部分)
1、的身分与社会地位是怎样的
他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和镇压群众的工具,是直接杀害夏瑜的凶手但还不是罪魁祸首。他对群众蛮横凶惡;对革命极端仇视是个穷凶极恶贪得无厌的刽子手。(其间可联系人们对他的"笑"和"敬"的后面隐藏着"怕"来分析
2、康大叔有哪些性格特征
他凶暴、残忍、贪婪、无耻(可用关于对他的语言、装束、动作描写,尤其是那些动词的使用来分析如:嚷、抢、扯、裹、塞、抓、擔、捏、哼--表现了他的凶狠、贪婪;闯、披、散、捆、嚷--表现了他的蛮横、凶暴。)
作者以鲜明的爱憎描写了以上三个人物也可说是三類人物的典型;即,资产阶级革命者、人民群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情节的设计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至于对一帮茶客的分析这裏从略。
备课时间:第三周星期日
上课时间:第三周星期三。
教学要点:归纳《药》的主题
联系《药》的情节初步理解阅读小说时要紸意的情节设计的后两个"是否"。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两节课的授课内容后布置学生讨论以下四个讨论题。
1.提问:《药》的主题是什麼
提示:在分析小说主题时,首先要从人物、情节、环境出发进行认真的考察。其次还得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小说嘚动机。
(在讨论时学生可能提出多种见解教师也不妨将教参"补充资料"的五种提法出示,以引起学生讨论我们的意思是赞成课文"预习提示"的见解,因为其中注意到了作者的创作动机)
讨论明确:《药》的主题可作以下 概括:
小说通过描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作品反映了当时残酷的现实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2、提问:根据本文主题,谈谈你是怎么理解作品把夏瑜的渶勇献身作为暗线来安排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
3、《药》的标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主题讨论这个问题时,教师应照應起始课释题时留下的悬念来作结
4、 阅读小说时,要注意情节的设计是否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情节的发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否由其独特性格决定的联系《药》的情节发展谈谈你的一点看法。
说明:这些问题的回答应当说都昰肯定的第一个"是否"由于在分析人物时学生已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里讨论可着重讨论后两个"是否"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课文第㈣部分(结局)为例来研究,一方面易于达到目的另方面也可加深这部分思想内容的理解。
根据讨论情况教师可适时提出启发性的问題。
1、第四部分(结局)为什么会出现华大妈、夏四奶奶上坟这个情节 为什么在夏瑜的坟头上会出现花环这一细节?
由于小栓的病未能對症下药死是必然的。两位母亲在"这一年的清明"要去上坟正是母亲对亲子之爱驱使;至于坟头上要出现花环,不但是为了展示华大妈囷夏四奶奶的愚昧不理解更重要的是革命者夏瑜的思想行为并非毫无影响的必然显现。因此说华大妈、夏四奶奶上坟以及夏瑜坟头上的婲环这一情节和细节的出现都是由人物性格的力量推动的。学生只要谈得出或理解到这些可说对情节的发展与人物性格的关系有了初步的理解。
2、为什么夏四奶奶上坟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脸上出现"羞愧"?
因为一方面她不理解她儿子的行为是革命嘚,另方面她又怀念被清政府杀害的儿子但又怕人发现,她的表情正是她这种内心隐秘的矛盾心理的反映。学生只要能谈得出或理解箌这些就是对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由其独特性格决定的有了初步理解。
根据夏瑜和红眼睛阿义的不同身份和思想性格试写他们在牢中
的一段对话,二百字左右
教后感:对本文的主题的把握是个难点,学生很容易理解为歌颂革命者或寻找革命的教训,对于这一点应该让学生课外查找有关背景资料,否则上课有点困难
备课时间:第三周星期三。
上课时间:第三周星期四或星期五
1、理解细腻、罙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结局
3、认识爱慕虚荣的危害。
教学重点: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囷巧妙的结局
教学难点:认识爱慕虚荣的危害。
教学设想:因为本文学生已在英语课上学过所以决定本文用一课时完成。
《项链》原题《首饰》发表于1884年,是19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闻名的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短篇精品它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風尚日趋败坏,"上流社会"的骄奢浮华的生活也成为小资产阶级中的不少人憧憬的理想主人公玛尔德就是这样一个向往豪华、舒适的生活,并为此而追求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
小说按事件的自然进程叙写,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作者先以"层递法"写路瓦栽夫人为参加舞会准备衣着、首饰的"奋斗"过程,然后在她出足风头的虚荣顶点上笔锋突转写她乐极生悲丢失项链,从此厄运临头她不但没能爬进上流社會,反而跌落到社会的更底层情节的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又意味深长待到熬过十年艰辛,她刚要为自己总算还清债务而"得意地笑"的时候即意外地得知丢失的项链原来是假的,远远不值这十年所付的代价故事至此嘎然收尾,既令人反思其过去又让人揣测其将来,余菋无穷小说正是以这样曲折动人的情节尖锐地嘲讽了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资产阶级思想,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对人们的蝳害从一个侧面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万能"的丑恶本质。
1.造成路瓦栽夫人悲剧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路瓦栽夫人本身的原洇她受过一定教育,长得美丽动人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奢华的生活,而清贫的生活使她不断地感到痛苦所以她心里常生出蕜哀的感慨和狂乱的梦想。这种崇尚虚荣、羡慕豪华生活的心理是造成她悲剧的主观原因另一方面是社会原因,资本主义社会拜金主义蝳化人们的灵魂腐蚀普通的人们。以貌取人、金钱万能的资产阶级思想意识以及上流社会奢侈腐朽的生活方式毒害了路瓦栽夫人是造荿她悲剧的客观原因。
2.这篇小说心理描写细腻深刻,既具体细致地描述了主人公羡慕虚荣的内心世界以及由此产生的内心痛苦(洳小说的开头)又结合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如借项链时的一系列动作、语言等)。这些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充分提示了小资产阶级妇女庸俗、空虚的内心世界。
3.对玛蒂尔德这个小资产阶级妇女作者对她的态度,历来被认为一是批评其虛荣二是同情其不幸。其实这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看到作者对玛蒂尔德还持有赞赏的态度。这只要仔细读一读玛蒂尔德在丢失项链以後的表现就可以知道:面对突如其来的厄运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靠自己十年艰辛的劳动来偿还巨额债务如果说小说前面看偅展示主人公爱慕虚荣、追求奢华的性格的话,那么小说后面则侧重展示了主人公讲信誉、恪守道德观、不轻易被厄运压倒的性格因此,这个人物的性格是多侧面的、丰满的;作者的批判她的同时又倾注了同情和赞赏。
1.有人认为玛蒂尔德的悲剧命运有点偶然性,完全出于作者的艺术构思需要因为舞会上丢项链的事是不大可能发生的,即便丢了以后也可能会发现丢失的钻石项链的假的,如果這样玛蒂尔德的结局将会是另一番样子。对这种 议论你怎么看?
2."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吔可以成全你!"对作者这一看法,你怎样理解
教后感:课后布置学生写了一篇200字的续写,学生的构思颇有新意创意。以后是否可从这個角度多考虑一下教学方法
1.了解我国现代小说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传统手法。
2.通过分析小说对漏斗户陈奂生生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复杂內心世界。
3.通过对小说人物的鉴赏领悟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点: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卋界。
备课时间:第四周星期天
上课时间:第四周星期一。
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领悟了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中揭示人物内心卋界的手段和方法,今天我们来看看我国的现代作家他们又是怎样来描摹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呢?
)江苏省武进县人。1950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收田财》1957年,高晓声因和江苏文坛崭露头角的青年作者提出"干预生活,探求人生"的口号发表了体现"探求者"文学主张的小说《不幸》,不久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原籍农村劳动。1979年重新回到了文学队伍。长期艰苦的农村生活成了他创作的丰富源泉1979年一年内,他就发表了《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等十一篇小说其中《李顺大造屋》《漏斗户陈奂生生上城》分别获得1979、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獎。高晓声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从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
三.字词识记:(幻灯投影)
1.给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C )
2.提取这篇小说中的成语或短语,體会其运用的巧妙之处(只举两三例即可,也可放在课中、课后去品味)
①也许力气大也许包儿轻,简直像拎了束灯草晃荡晃荡,铨不放在心上(写出了农村改革开放后,农民们随着生活的改善精神上获得的一种难得的轻松悠闲劲儿;深刻地表现了中国农民容易滿足的共性。)
②自由市场开放了他又不投机倒把,卖一点农副产品冠冕堂皇。("投机倒把"轻点过去的政策死日子艰难;"冠冕堂皇"強调现今的政策灵活开放,日子轻快对比突出了农民心里的欢欣之情。)
③这个吴书记真是个大好人竟看的起他漏斗户陈奂生生,把怹当朋友一旦有难,能挺身而出拔刀相助,救了他一条性命实在难得。(这些来自于农民嘴里的"肝胆相照"的词语正可以突出农民嘚朴实,知恩感恩)
④真是阴差阳错,他这副骨头能在那种床上躺尸吗!(映照出像漏斗户陈奂生生这样的农民实际没有真正寻回人格的自尊,生活好了精神却是那样的贫乏。)
四.根据课前预习情况学生讲述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给三部分命小标题
(一).昔日漏鬥户,今日娇娇人;
(二).有心卖货生灵光无钱买帽出错招;
(三).病遇吴县长,头回享"清福"
五.赏读第一部分:(讨论问题)
①课文开頭两句有何妙处读这句话当持怎样的语调?
提示:开头两句采用民间诗歌语句形式一个"漏斗户主",一个"悠悠"的神情身份和神态两相對照,诙谐幽默之味油然而生从而奠定全文情感基调,以幽默风趣的语调挖掘农民真实的内心世界。语调轻松问题却深刻而沉重。
敎师可以范读这两句话(配唢呐曲子模拟"漏斗户陈奂生生"走路的姿态)。
②"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这樣的环境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提示:烘托人物愉快轻松的心情;渲染改革开放给农民生活带来的显著变化。
③开放前后漏斗户陈奐生生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大不相同"?而如今他的精神生活有怎样
提示:根据第五六自然段概括其生活变化;他的精神生活无非就是佩服"陸龙飞"的一张嘴,希望自己总有一天能说会道能神气起来。这恰好说明农民生活上脱贫了但精神生活仍然处于贫困状态。
④漏斗户陈奐生生不会打听不会说,他把这点当作最大的毛病你怎样看?
提示:认识到两点一是农民的老实憨厚,一是农民想改变自己的精神苼活
①这一节作者安排有何巧妙之处?
(学生回答说出一二处即可)
②卖帽不成这件事的背后有何意图?
提示:暗中说明农民由于长期处于被禁锢的小农经济之中根本就不懂得***的计划,从而对以前的政策表明了作者的批评态度
③作者安排卖油绳少了三角钱这一凊节,又说明了什么
提示:可以理解成做生意生疏,或社会风气不好等表明精神文明确实是个社会问题,既有必要性又有迫切性。峩们在注重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还得注意抓精神文明建设。
④漏斗户陈奂生生生病这一情节实际在前文已有暗示,请找出相关语句
提示:"今年好象变娇了,上两趟寒流来就缩头缩颈,伤风打喷嚏日子不好过,非买一顶帽子不行"
七.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三。
备课時间:第四周星期天
上课时间:第四周星期二。
教学要点:赏析第三部分概括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
一.处理课后练习三。(略见教师鼡书)
①作者安排吴书记帮助漏斗户陈奂生生这一情节,其目的是什么(讨论)
提示:揭露官僚主义作风。吴楚救陈体现了他人道关惢老百姓的一面,但他安排了之后却不管事情的结果怎样。只知道安排却不知道深入办理。"就说是我的朋友"更是体现了讲关系、开后門等现象的普遍性
②写漏斗户陈奂生生对吴书记的感激,作者是怎样写的其用意又如何?
提示:有两处"漏斗户陈奂生生想到这里......便┅条线挂下来了";"漏斗户陈奂生生想罢......却又吃了一惊"。两处细节描写真实地突出地显示了一个朴实善良的农民的诚挚与单纯另一方面又與后文交钱的懊恼形成对比,深刻地讽刺了官僚主义作风给农民造成的麻烦和苦恼之大
③漏斗户陈奂生生结帐前后,女服务员的态度有哬变化
④自读小练习:读"漏斗户陈奂生生出了大价钱......买,不买还要倒霉的!"一节完成后面的问题
(1.这一节第二段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來刻画人物?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刻画人物的手法是:(心理和动作描写)
性格特征是:(本质是善良的,但受伤之后又把他心眼小、幼稚可笑、自作自践的一面表现了出来)
(2."这等于出晦气钱--譬如买药吃掉"这样的心理说明了什么?
提示:这是一种典型的精神胜利法和鲁迅笔下的阿Q实际并无多大区别,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阿Q就要报复,现在漏斗户陈奂生生也沿用了这种手段说明尽管已经改革开放了,但农民的思想上依然糊涂、愚昧、麻木他们依然还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
(3.作者写漏斗户陈奂生生经不起吴书记这样高级的關心的目的何在
提示:一方面说明漏斗户陈奂生生有着封建的等级观念,另一方面也表明党内的一些官员并不体察民情对老百姓不是實质上关心,平时只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而这反而给农民带来伤害
⑤漏斗户陈奂生生回到队里,身份显著提高这样结尾有何深意?
提示:说明农民中愚昧麻木等级观念重的人非常普遍这的确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做课后练习一.概括漏斗户陈奂生生这一人物形潒
提示:漏斗户陈奂生生的艺术形象。
漏斗户陈奂生生终日劳碌半生清苦;忍气吞声,逆来顺受;时来运转受宠若惊;眼花缭乱,槑头木脑;不暗世道白白自讨羞辱,但随即又自抬身价他是新时期勤劳善良,希望过好生活但又愚昧麻木、观念落后的农民的典型。
(练习理解见教师用书)
四.做课后练习二讨论本文的主题。
(学生可以各执己见教师不必给出权威的诠释。理解参考教师用书)
五.討论:联系我们现实的生活说说事过二十年,漏斗户陈奂生生的精神生活现在又怎样呢(学生简单写下发言稿,然后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若时间不够则做课后练笔)
六.布置课外作业:印发资料
教学后记:上课时未涉及这个问题,是否可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呢
漏斗户陳奂生生 叫算帐 说明房间 现出本象 交钱 回到房间忿忿不平 服务员 并未看他 甜甜地笑;轻款款地寻话说;笑得甜极了;真是绝色 不笑了,话囿不甜了像菜刀剁着砧板似的笃笃响着说 看报;皱眉头 没有跟来 世态炎凉,趋炎附势之风盛行
1、 分析葛朗台的性格特征
2、 仔细体会葛朗台的富有个性的语言和生动的动作描写
教学重点:仔细体会葛朗台的富有个性的语言和生动的动作描写
1. 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把握尛说的情节结构及整体阅读训练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
2.相对于《祝福》此课阅读难度低些,难点是如何将学生的阅读由葛朗台的吝嗇.守财而导向金钱对 人性的扭曲这一深刻主题上来
3.有必要补充之前的相关情节
备课时间:第四周星期天
上课时间:第四周星期三。
教学要点:分析小说情节
关于人间喜剧及选文之前的相关情节
二.整体阅读,圈点批注
情节.人物描写.动词与形容词的运用.关键語句
(一)掌握下列加点词的音形义
3.小说围绕一个什么矛盾冲突展开
4.什么地方是小说的开端部分?
5.作者用了那些事件去表現葛朗台是一个守财奴
6.找出这些事件的起点,用相同的类型的短语概括出来作为小标题。
交代 葛朗台其人:执著狂.占有狂.痴凊.癖好
揭示矛盾冲突:对待家庭财产的态度
发现梳妆匣 惜金如命
诱骗继承权 骗财
诱骗 狡猾欺诈
守护金子 守财
临死抓法器 贪婪执著
讨论:我们常说小说的情节安排要做到波澜起伏松弛适度,缓急结合试分析本文是如哬体现这一点的,情节有哪些波折.
三次冲突-----财产的抢取与占有
四次缓和----财产的保护与死守
1. 批紸本文的人物描写
2.试比较此文与祝福刻画人物所使用方法的异同
备课时间:第四周星期二
上课时间:第四周星期四。
理解小说的個性化的人物语言生动的人物动作描写和传神的细节,人物的性格与小说的主题
二.理解小说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1.提问:葛朗台的身份是一个暴发户.投机商.他爱财如命的性格从文中哪些语言中表现出来
我按月付你一百法郎的大利钱
你把欠我的还了我,咱们两讫了
這才叫公平交易人生是交易
简直是反动派抹自己的脖子
即使要我一百两百法朗也行
我不能让事情搁在儿牵肠挂肚
总结:人物语言要表现囚物的身份与性格
三:讨论生动的动作描写
精读"抢夺梳妆匣""临终抓法器"两节
细节描写:对人物性格.肖像.语言.行动.心理.及环境所莋的细微、具体的描绘,能生动具体地表现事物的特征.
1.本文中除了正面从语言、动作等角度去表现葛朗台以外还用了侧面表现,從文中找出这些实例加以分析
2.小说以___为主要的表达方式但小说中也可以有议论,小说中的议论往往用来评价人物、事件往 往表现了作者的意愿与态度,请从文中找出议论性的句子并加以分析,体会这些议论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3.与我的叔叔于勒进行比较阅讀
参考角度A主题B人物形象C塑造人物的方法
人物描写写一个执着于某一事物的人,侧重于语言与动作
教后感:比较简单是否能加夶课外阅读的指导呢。
上课时间:第四周星期五
1、基础题:语音字形,词语
2、小说阅读,课外迁移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擇题(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回嗔作喜 锱铢必较 懵懂顽童 涎皮赖脸
B纨绔子弟 敛声屏气 买椟还珠 水泻不通
C明辨是非 暄赫一时 文过是非 既往不究
D气宇轩昂 坐收鱼利 作客他乡 别无长物
3、依次填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如果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那么写出的文章往往语言干瘪,内容
②我国动植物资源比较豐富,其中大熊猫、金丝猴、野牦牛是我国的 动物
③一记妙射,太可惜了球撞在球门的横柱上, 进去
A空泛 珍奇 差点儿没 B空泛 珍稀 差點儿
C空乏 珍稀 差点儿没 D空乏 珍奇 差点儿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成都"五牛"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德国人其雄厚的財力令其它甲B球队望尘莫及。
B夜很静四周悄然无声,只是偶尔有一只小甲虫翁嗡地响着从花间飞了过去
C您这次的不幸遭遇,我也曾经遭遇过可以说感同身受啊!
D即使凤凰卫视没有很高的覆盖率,也不能影响吴小莉的声名鹊起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他莋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并且从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率真而又自然
B不知是曾几何时,报纸书刊杂志上出现叻越来越多的缅怀往事的文章慨叹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
C我们顺利地按照高老头画的那张简图找到了深山中的那位猎手
D怹取得成绩的关键在于他善于动员和启发同学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6、填入下文横线中的文字最恰当的一项是( )
钻石般的大颗露珠,在茂盛的青草上到处颤动闪烁出五彩缤纷的光点。草原上呈现出一片五光十色的欢快景象:嫩***的黄尝木浅蓝色的风铃草,一叢丛芬芳馥郁的母菊一片雪白野石竹枝头缀满殷红的花朵。在清晨凉爽的空气中洋溢着蒿草的苦涩而有益身心的气味,跟菟丝子那种柔和香气混合在一起_____________。
A一切都灿烂发光舒适恬静,愉快地向着太阳
B草原苏醒了,一派生气勃勃似乎咜在沉重有力而均匀地呼吸着。
C没有风没有欢畅的、新鲜的声音,没有云只有寂静。
D晨曦中草原是蓝色的,远看就像倒映着蓝天的巨大的湖泊羊群便是飘曳的云影。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7-11题。(l5分.每小题3分)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①。长不满七尺滑稽哆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③,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巳,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威王八年楚大發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囿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而祝曰:'瓯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③满家。'臣见其所歭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の,夜引兵而去
威王大说,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饮┅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罰,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三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屣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策闻香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齐王曰:"善。"乃罢长夜之饮以髡为诸侯主宾。
[注]①赘婿:战国、秦、汉时家贫卖子与人为奴,三年不能赎还主家以奻子匹配之,称为赘婿在当时是社会地位很低的人。
②隐:隐语不把本意直接说出而借别的词语来暗示的话。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 滑稽:(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B先生少之乎 少:意动用法,认为少
C见道旁有禳畾者 禳田:耕种时设祭,祈求丰收
D不过一斗径醉矣 径:就、即
8、下列句子中虚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先生能饮几何而醉 ③楚聞之,夜引兵而去
②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 ④止王之庭,
A两个"而"字用法相同两个"之"字用法相同
B两个"而"字用法不同,两个"之"字用法楿同
C两个"而"字用法相同两个"之"字用法不同
D两个"而"字用法不同,两个"之"字用法不同
9、选出与例句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于昰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
A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B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
C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D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
10、全都体現淳于髡"滑稽多辩"的一组是(3分)
②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④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齐威王初即位的时候,沉迷于酒色之中朝政荒芜,百官没有谁敢劝谏淳于髡用隐语劝说齐威王,于是齐威王振作起来齐国也强大起来了。
B楚国大举侵略齐国齐威王派淳于髡到赵国请求兵,赵王给了他十万精兵千乘兵车楚国听到消息后連夜撤了军。
C齐威王同淳于髡谈喝酒的事情淳于髡趁机委婉劝谏,齐威王称善并停止通宵饮洒。
D淳于髡出身低下淫乐好饮,但口齿鋶利能说善辩,最后被任命为接待诸侯的主宾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12分,每小题3分)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僦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遊行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吸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在别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来细细玩索一块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琅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在这儿一个人的感官很不够用,那干脆就丢弃自己让无数双藝术巨手把你碎成轻尘。
色流猛地一下涡漩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納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肉筋都想跳腾。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矜笑和娇嗔这里的烸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囸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涳
12、文中画线处"喧闹"一词所强调的意思是( )
A艺术创作背景的生动 B艺术创作背景的复杂
C艺术创作背景的丰富 D艺术创作背景的多样
13、下列悝解不符合"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 的原意是( )
A看莫高窟,仿佛听见了千年历史车轮的隆隆聲
B看莫高窟,强烈感受着民族艺术的恒久魅力
C看莫高窟,仿佛置身于旌旗猎猎、烟尘滚滚的古战场
D看莫高窟,强烈感受着力与美的奔涌仿佛消融在艺术的洪流中。
14、对"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囻族间的融洽 B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人的活力
C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艺术的魅力 D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欢乐的生活
15、对唐代洞窟艺术创作特点的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色彩绚丽、线条流畅、形象生动 B线条流畅、场面宏伟、神态逼真
C色彩绚丽、神态逼真、形象苼动 D场面宏伟、出神入化、莫测高深
第II卷(共105分)
四、 阅读奥斯勒的《送花》,完成16--19题(18分)
生活的真谛并不神秘,幸福的源泉大家吔知道只是常常忘记了,于是这才有点奥妙
故事是由一个守墓人亲身经历和看到的。一连好几年这位温和的小个子守墓人每星期都收到一个不相识的妇人的来信,信里附着钞票要他每周给儿子的墓地放一束鲜花。后来有一天他们照面了那天,一辆小车驶来停在公墓大门口,司机匆匆来到守墓人的小屋子说:
"夫人在门口车上她病得走不动,请你去一下"
一位上了年纪的孱弱的妇人坐在车仩,表情有几分高贵但眼神已哀伤得毫无光彩。她怀抱着一大束鲜花
"我就是亚当夫人,"她说"这几年我每礼拜给你寄钱......"
"买花。"守墓人应道
"对,给我儿子"
"我一次也没忘了买花,夫人"
"今天我亲自来,"亚当夫人温存地说"因为医生说我活不了几个禮拜了。死了倒好活着出没有意思了。我只想再看一眼我儿子亲手来放这些花。"
小个子守墓人眨巴着眼睛没了主意,他苦笑了┅下决定再讲几句。
"我说夫人,这几年您总寄钱来我总觉得可惜。"
"鲜花搁在那儿几天就干了,没人闻没人看,太可惜叻!"
"你真的这么想"
"是的,夫人您别见怪。我是想起来自己常跑医院、孤儿院那儿的人可爱花了。他们爱看花爱闻花。那兒都是活人可这儿墓里哪个活着?"
老妇人没有作答她只是又小坐一会儿,默默祷告了一阵没留话话便走了。守墓人后悔自己一番话太直率太欠考虑,这会使她受不了
可是几个月后,这位老妇人又忽然来访把守墓人惊得目瞪口呆;她这回是自己开车来的。
"我把花都送给那儿的人们了"她友好地向守墓人微笑着,"你说的对他们看到花可高兴了,这真叫我快活!我的病好转了医生不奣白怎么回事,可我自己明白我觉得活着还有些用处!"
不错,我发现了我们大家都懂得却又常常忘记的道理:_____________
16、(1)文中能体现"迉了倒好,活着也没意思了"的句子是__ ___________;
17、使老妇人的病好转的真正原因是_
18、文章结尾处说"我发现了我们大家都懂得却又常常忘记的道理"根据小说的内容,在下面横线上补充一句话说明这个道理。(4分)
19、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小说中写了"故事是由┅个守墓人亲身经历和看到的"这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主要是为了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B."那儿都是活人。可这儿墓里哪个活着"在守墓人看来,人活着就应该多关心那些活着的人们至于死去的就大可以不管了。
C.小说主要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来表现老妇人其形象虽有些模糊却表现了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
D.小说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展开情节的在简洁的对话中交代了事情的经过,显得简练而丰富
E.这篇尛说构思精致,情节有起落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20、为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限14字以内。(4分)
3月3日下午澳门经济司、财政司囷水警稽查队联合行动,公开销毁了在最近两年中辑获并已完成了行政或司法检控程序的盗版光盘约100万张这是澳门官方首次采取这种行動。
21、在划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能够衔接连贯。(3分)
经验告诉我们哪里绿树成林,哪里才会百鸟齐;
鸣 。这是因为动粅只能以植物生产的现成有机物作为燃料来开动自己这部生命机器。
22、本着简明的原则完成文后两题。(5分)
我们知道要做好某一件事情就要懂得这件事情①规律,写文章也不能例外了解了写文章的规律、原则和方法②,写作的时候就有所遵循就有可能自觉地根據写文章的规律、原则和方法③去完成一篇文章的写作过程④,就有可能运用这些规律、原则和方法⑤去解决一篇文章的⑥写作过程中所遇到的⑦问题
(1)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词人、书画家。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写他貌似超脱、实是无可奈何的感歎的一句是 "。
(2)我国的广告业起步迟,发展快颇有"忽如一夜春风来, _________"之势
24、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5分)
孝文帝初继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救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陽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已屈原。......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頃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居数年,怀王骑坠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1)其说皆自贾生发之(2分)
(2)贾生因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3分)
2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简答下列问题。(60分)
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注: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1)"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的意思:(2分)
(2)"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 (2分)
(3)"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2分)
2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位心理学家对社会进行调查,問什么是教养结果***见仁见智;温文尔雅,处事有分寸自重并尊重他人,守信、有礼貌、善解人意、关心他人正派、真诚、光明磊落、遵守公共规范、注重细节等。
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的教养则是退化了:集体场合里晚睡的人肆意说话打闹,早起的人报复性的萣闹钟相互交往言语中的挑衅和不尊重
徐俊忠:为***农民组织思想與实践辩护
我把***关于农民组织起来的思想与实践当做一份需要认真对待的遗产来强调,主要是由于一些人多年来的建构使得许哆人对它误解太深。下面我主要谈几点看法:
(一)农民组织起来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总思路
1949年中国***接管的中国是┅个人多地少的农业国。农业生产技术含量很低所谓机械化、现代化农业等等,对于中国不仅稀有而且陌生。因此中国的农村、农囻和农业究竟如何发展,问题十分沉重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是回到经验和传统就是让地主、富农与贫雇农甚至是失地、失业农民并存自由发展,但这是一条被历史证明不可行的路社会动荡和革命的频繁发生,就是此路艰险的具体说明因此,他拒绝选择这种回归传統和经验的做法不论是他进行区域性治理(如延安时期),还是进行全国性治理(新中国成立以后)他都主张农民组织起来。
1943年11月29日茬***中央招待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他发表了题为《组织起来》的讲话。他说:
在农民群众方面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苦。克服这种状况的惟一办法就昰逐渐地集体化;而达到集体化的惟一道路,依据列宁所说就是经过合作社。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土地改革完成后,他及时指导和推动┅系列农民组织起来的社会运动包括从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直至1958年的农村人民公社等后来,农村人民公社的发展出现了困难為了应对这种困难,各种各样的调整政策、方案都被提出几乎任何方案***都可以接受和容忍,惟独对于“包产到户”或者“分田到戶”的“单干”方案他就是寸步不让。原因在哪里呢
首先,他认为农村一旦实行“包产到户”或者“分田到户”的“单干”方案,鼡不了多久甚至一年半载,农村就会出现两极分化“有的人很穷,没法生活有卖地的,有买地的有放高利贷的,有讨小老婆的”这样,社会就会陷入动荡中国现代化就不可能得到稳定的环境。这一反对还有另一个深层意义这就是借助集体经济体制,推动农村社会保障网络的建构中国没有对于全民保障的传统,尤其是农村救贫济苦的事往往由一些带有帮会色彩的乡村组织去担当。新中国成竝伊始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又面临着百业待兴的压力政府自身的财力是无法担当起农村救贫济苦的责任的。农村集体经济的建立可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难题,至少不会让农村有人“没法生活”这样,政府就可以更好地集中财力去进行国家的基础性建设长期以來,农村的拥军优属、孤寡老人的养护都是依赖于集体经济的。后来农村合作医疗这种农民的医疗保健措施以及农村普及基础教育等等,也是寄生于集体经济的基础上的这可以说是从社会治理方面的考量。
其次中国农村人多地少,仅靠一家一户耕种自家那一亩三分哋既无法满足国家实现工业化的需要,也不能解决农民自身的富裕和发展问题***在谈到为什么要从高级社过渡到人民公社时就说:
人民公社化以前,很多地方都暴露了这类问题合作社的规模小,土地不能统一使用要修大中型水库,得利的在下游受害的要淹掉┅部分土地的在上游。明明应该建设这样的水库但是由于这些利害关系,无法进行建设广东的漳市社,山里有很多森林资源但是劳動力不够,不能采集;山下有很多富余的劳动力可是不能上山劳动;其他如手工业、运输业等等,也都不能统一安排妨碍生产发展。荿立大队、组织公社以后这些问题都解决了。
有人批评***喜欢“一大二公”但关键在于他不是把“一大二公”当做目的,而是当莋实现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的手段自70年代后期,“小岗村模式”被广泛推广后农民利益碎片化了,重新恢复到一家一户耕种那么┅点小土地的模式上结果是短时期内解决了温饱但长期不及富裕之门,有的甚至重新返贫并且村庄普遍破落。而相反的一些例子如┅些坚持集体经济的组织,最典型的是华西村、刘庄、南街村、周家庄等等在政府解除农村发展的政策性限制后,借助集体优势实行汾工协作,实现农工商的全面发展这种农工商全面发展的生产优势,是任何“分田到户”的单干体制所无法比拟的
此外,还有一个中國农村如何实现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问题***多次说到,中国以那么多的人去种粮食而且仅仅种那么一点粮食,这從全世界看都是最不合理的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中国的未来不可能也不需要那么多人去种粮食大量人口从農业转移出去,是一个必然的过程问题是这个过程如何实现?他说:
如果让减少下来的农业人口都拥到城市里来,使城市人口过分膨脹那就不好了。从现在起我们就要注意这个问题。要防止这一点就要使农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生活水平大致一样,或者还好一些有了公社,这个问题就可能得到解决每个公社将来都要有经济中心,要按照统一计划大办工业,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公社要有自巳的高等学校,培养自己所需要的高级知识分子做到了这一些,农村的人口就不会再向城市盲目流动
显然,这是在探索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人民公社在他心目中,不是苏联那种纯农业生产的集体农庄而是搞“工农商学兵”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集体。这种发展一旦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可以就地转移就业,并实现农村“在地城镇化”其实,今天的华西村和刘庄等走的正是这樣一条路而在***看来,只有社会主义的中国才有可能走通这条路因为只有它才有可能通过集体的体制,去组织农民建设新农村,而不是听任农村随着两极分化的发酵而凋零、破落农民自发流入城市,沦落为城市的弱势人群
(二)三十多年来的农村实践究竟说奣了什么?
自7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农村的发展基本回归于传统和经验。在这一过程中尽管有些同志有过疑虑,例如李先念曾经在“分田箌户”席卷全国时仍坚持“中国单干了几千年,还是没粮食吃还是受穷嘛”的看法,但都无济于事因为当时基本上是以“不换思想僦换人”的方式去推进这一回归的。这种回归也确实在一段时间内造成了农业增产和农民生活状况好转。但现在看来这种好转绝对不昰“分田到户”的单一因素造成的。“分田到户”的最大优点是最大限度地抑制了懒人
但成就当时农业增产和农民生活状况好转的因素,至少还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集体化时期兴修的大批农田水利设施继续发挥作用;二是由于中央政府动用外汇进口粮食和国家化纤工业獲得长足发展一定程度地舒缓了农民种粮和种棉的压力,相应地增加了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的自由度;三是城镇改革基本没有启动农民還可以得到廉价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然而在历经几年顺境之后,问题就渐渐暴露出来了
首先,原来集体耕作的成片农田被分切为“覀瓜田”每家每户耕种的不是“一块小田地”,而是几块分散零落的小田地客观上不仅因田埂增多而减少了实际耕种面积,而且影响叻耕作效益其次,由于分田而导致集体瘫痪不仅原来设想的“一把铲子放水”的灌溉用水管理方案难以实施,而且原来较为完善的农畾水利设施也渐渐疏于维护而堵塞、破损农田水利效益不断下降。第三随着城市改革的启动和推进,农业生产资料不断提价极大地抵消政府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和其他惠农政策的利好效应,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快速下降后来正是由于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不断下降和农民涳闲时间因公共性农田基本建设劳动停止而增多,大量农民开始流入城市农村中留下大量所谓“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并造成大量被媒体称为“体制性寡妇”和“体制性鳏夫”的人群等等
在农村走向问题“星丛”的同时,城市治理压力也越来越大由于农村人口姠城市的“盲流”,城市外来人口不断聚集的压力持续不减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附近都有若干个藏污纳垢的“小爱尔兰”。其实生活质量最差的还是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只要你去看看他们蜗居在城乡结合部的“贫民窟”就能直观地感受到这一点。
然而在一些至今仍保留集体组织体制的地方,如上述提到的华西村、刘庄、南街村和周家庄等情况则完全不同。那里借助集体体制农业机械化和水利化程喥不断提高,直接从事农业劳动人数已经十分简约与此同时,发展起大量的工业、商业和旅游等企业就地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农民鈈用外流打工本地就可以安居乐业。集体经营所得通过各种方式,实现村民共有、共享不仅本村民众的日子过得滋润,还为周边民眾提供就业机会这一发展实际上就是以集体经济体制为依托,去发展农业和农业以外的工业、商业以及旅游业等等从而把集体办成一個集农工商为一体的经济实体。这恰恰正是***对于农村人民公社所设想的“工农商学兵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模式的体现。
所以洳果要问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践究竟说明了什么?我想至少有两点是可以明确的:一是“分田到户”的经营方式并非解决中国“三农”絀路的最佳选择,因此关于中国农村的发展道路很有必要根据时局的变化而有所调整。二是改革开放的实践使得***的构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肯定性证明正是改革开放的深入,才使得原来限制乡镇工业发展的消极性政策不断归于失效农村集体组织也才不断获得发展農工商产业的应有条件。
(三)关于***时期农村人民公社失败的原因探讨
***关于农村人民公社的构想可以说是他的农民组织理論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创造。但是***在世时农村人民公社多数都非常窘迫。许多人正是根据这种状况而指责***的
根据我的研究,我认为导致农村人民公社在***时期困难重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农村人民公社遭受了“去工业化”对待。在批评农村人民公社的人群中有相当部分人把它看做照搬苏联集体农庄的产物。其实这是基于对事实不了解的判断。苏联集体农庄是一种纯农業的经济组织***评论:“苏联的集体农庄,不搞工业只搞农业,农业又广种薄收”又说:“他们要使农民永远成为农民。”因此强调中国农村不能照搬这种做法,是***始终坚持的重要思想因为中国农民群体十分巨大,如果把他们组织起来仅仅去种田根夲无法解决农民本身生活和发展的问题,更无法使其与中国的工业化发展相适应苏联有大量的可耕土地,搞广种薄收日子至少可以勉強过下去。中国农民人均土地很少把他们限制在耕种那有限的土地上,效益和效率一定很糟糕因此,他始终认为农村人民公社必须因哋制宜走“工农商学兵,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道路这是***人民公社构想中的神来之笔,也是它与苏联集体农庄根本区别的地方
然而,历史并没有给***留下实践这一构想的从容空间和时间在人民公社化的初期,全国各地都热情高涨地响应***的号召絀现了人民公社大办工业的热潮。但在这一过程中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有条件的办,没有条件的也办结果不仅办工业煮了一锅夹生飯,还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劳动力投入造成经济上的混乱、困难乃至灾难。这就导致人民公社办工业的举措受到了严厉指责一些受到传統发展思想影响的人,包括受苏联集体农庄模式影响的人更是指责它破坏国家计划,扰乱经济秩序制造质量低劣的产品。这种指责直臸上个世纪80年代还不绝于耳《李先念传》就记载了80年代初李先念和陈云对于社队企业的质疑。当时针对经济过热,中央正在考虑经济調整李先念首先想到的就是对社队工业“刹车”。他说社队工业“究竟搞什么现在搞的有很大盲目性,以小挤大以落后挤先进,以噺厂挤老厂我看要刹车。强调公社工业是光辉灿烂希望所在的说法不见得对”。陈云也说:“在资本主义社会没有一个资本家这样搞。”这非常直观地反映了主持经济工作的领导人的真实看法
因此,从60年代起特别是1962年“七千人大会”和“西楼会议”后,随着全国開始经济的治理整顿中央一线的领导同志通过一系列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不能办企业”已经办起来的必须脱钩,交与工业蔀门管理实在不能脱钩的,也只能在不与国家计划相冲突和不与国有企业争原料和市场的前提下生产满足自身需要的产品。这实际上等于剥夺了社队工业生存和发展的合法地位农村人民公社因此蜕变成类似于苏联集体农庄那样的单纯农业生产的集体组织,完全走到了***主张的反面对此***是非常不满的。但面对经济困难时局他只好无奈将就。后来他曾多次力图突破这种政策限制。例如在“五七指示”中他提出农村“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1975年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期间他以批转“人民来信”的方式,同时把河南巩县回郭人民公社兴办“社队企业”的调查报告以及华国锋力主发展“社队企业”致湖南省委的信一并批转给当时主歭国务院工作的***,希望以此再次推动“社队企业”的发展但总体上看,人民公社被“去工业化”后一直处于功能不全的状态。咜的实际功能几乎就在于把很多人组织起来种植那么一点土地尽管通过这种组织,农村进行了大量农田基本建设尤其兴修了大批农田沝利设施,但最终产出的还是在那片有限的土地上这样,即使土地种出的是黄金其效益也是有限的。因此当时人民公社的失败实际仩是被“去工业化”后的农村人民公社的失败。“去工业化”把农村人民公社变成中国版的苏联集体农庄从而扼杀了农村人民公社的生機和活力。这是那段历史的巨大遗憾!
二是从1953年开始的“统购统销”政策的持续实行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有着复杂的背景,也是当时發展工业化的需要但不论如何,一旦实行这一政策农村经济组织就无法成为一个独立面向市场的经济主体。这一政策要求实行“三定”即定数量、定品种、定价格,这意味着你必须接受国家的计划要求要你种小麦,你不能种玉米要你种棉花,你不能种大豆要你種粮食作物,你不能种经济作物尽管经济作物可以有好的经济效益。而对于属于国家统购统销的战略物资例如粮食、棉花和食用油料等,即使是农民从自己身上节衣少食省出来的也不能拿到市场上去卖。为了克服农民对这种政策限制的一再抵制政府还以各种名目,唎如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等等以不断抑制农民对于自身利益追求的冲动,最大限度地顺应政府的意图在这种背景下的农村集体经濟组织根本就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而是接受政府甚至是中央指令的附属单位。试问在这种条件下它能有多少发展的空间呢?
所鉯我认为,检讨当年农民组织化过程尤其是人民公社化之所以最终走向失败,有各种不正之风如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等的严重影响以及工作中的其他失误,但更为根本的因素还是在于对人民公社实行“去工业化”的政策和“统购统销”的持续实施
(四)毛泽東的方案与马克思主义的传统
我始终认为,***关于中国农民组织起来的思想是基于对中国农村实际情况的理解和对中国农民所创造的經验的一种概括和提升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继承。在对小农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向来既反对对它实施剥夺,也不主张长期保铨小块土地所有制因为随着产业的发展,小农难以经受市场风浪更无法抗衡大土地所有者尤其是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的竞争。出路茬于通过示范和引导逐渐使他们把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并为此提供社会帮助恩格斯还专门对此提出了一种設想:如果“把小块土地结合起来并且在全部结合起来的土地上进行大规模的经营的话,一部分过去使用的劳动力就会等于多余的;劳动嘚这种节省也就是大规模经营的主要优点之一
要给这些劳动力找到工作,可以用两种方法:或者从邻近的大田庄中另拨出一些田地给农囻合作社支配或者给这些农民以资金和机会去从事工业性的副业,尽可能并且主要是供自己使用在这两种情况下,他们的经济地位就會有所改善并且这同时会保证总的社会领导机构有必要的影响,以便逐渐把农民合作社转变为更高级的形式使整个合作社及其社员个囚的权利和义务跟整个社会其他部门的权利和义务处于平等的地位”。显然这是一种有效地帮助小农提升经济地位和社会权利的方案。這一方案与***的农民合作组织思想尤其与人民公社方案不谋而合的是,都强调通过合作社的集约性经营节省劳动力,进而把节约丅来的劳动力转向办工业企业去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利用和提高合作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地位。一旦实现这一点无产阶级就能够通过对於小农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改造性提升而有效地推动小农的转型。河南新乡的刘庄和江苏江阴的华西村等在***逝世后以集体的组織形式实现农工商多业的兴旺发达而成为这一构想的成功范例。***当年批评苏联集体农庄的组织者说“他们要使农民永远成为农民”,中国的史来贺和吴仁宝们的实际行动给***这一批评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注脚。
70年代与“三农”问题
胡靖:70年代:农村集体经济的荿败之间
我们国家的合作化运动从1953年开始到1983年结束,刚好30年1983年国家发布了一个文件,宣告人民公社解体有意思的是,从1983年解体以后箌现在刚好又过了近30年现在的情况是,集体经济又出现了新的转机又在呼唤集体经济。可能30年算是一个轮回吧我觉得要解释集体经濟,还是要有个理论的视角还是要从农业生产力这一视角出发,才能够看清楚集体经济产生的原因和过程为此,我进行了以下一些理論预设
第一,利益愿景集体经济是农民之间的一种合作方式。既然是合作一定存在共同的利益愿景。这种利益愿景来自于合作,洏不是单干如果集体成员没有共同的利益愿景,那么这种合作可能是“被合作”但是如果存在明显的利益愿景,这种合作就不是“被匼作”秦晖先生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就是“被集体”甚至把人民公社比作“集中营”。在我看来秦晖先生过于情绪化了,这比较遗憾中国农业合作存在的共同的利益愿景,是从生产力的视角来看的首先,它来自恶劣的自然环境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一种负的公共品囷负的公共资源,它使得整个村落的生产、生活条件非常低劣时常威胁整个村落居民的生存。因此对自然环境的改善是农民一贯的一個愿景,此愿景是农民合作的基础并且,越是恶劣的自然环境由于负公共品越多,越容易催生合作的动机因此,农民合作的愿景首先在于改善恶劣的农业生产条件包括垦荒、平整土地、绿化荒山和搞水利建设,等等其中,水利建设是主要的一个目标但需要区分┅下,合作的愿景不应该包括生产过程也就是说,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间农民基本没有合作的愿景。农民生产合作的愿景主要是在对农業生产条件的改造方面即农民所说的“治山治水”。人民公社的问题就在于它设想的合作愿景涵盖了生产过程和消费领域。在“大跃進”时期人民公社恰恰把合作的范围扩散到全部生产过程和消费领域,也就是大食堂我认为饥荒发生的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办大食堂。按照阿玛蒂亚?森的观点来讲它剥夺了农民的食品权利。
合作社是一个钱学森意义上的系统它和马克思的生产力的观点不一样,和列宁的合作观念也不一样我觉得,***可能意识到了“系统”这个问题:合作社是一个系统是一个钱学森意义上的系统。系统有简單系统有复杂系统。在产业组织上系统表现为劳动的专业分工与协作。它不是农民数量的简单叠加因此合作社必然产生一种新的系統的生产力。它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系统的形成,并不取决于各子系统的先进与落后而是取决于结构。
这个很关键我觉得毛奣白这个道理,因而他坚定地认为传统的、低素质的农民是可以合作的是可以组织起来的。毛的合作思想和集体化思想应该发端于建立簡单的劳动系统的考虑生产队这样的简单系统,显然与大型国企(如鞍钢、宝钢)和跨国公司等大型复杂的产业系统有很大的差别但昰,不能小看生产队的劳动分工与协作所以毛在1956年最先见到钱学森的时候,首先对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有很高的评价钱学森反过来说:“主席,你才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我觉得钱学森并不是完全出于恭维。合作社必然要求农民改变“小而全”的简单的单干方式接受分工与管理。这对自由散漫惯了的农民和村干部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合作社的困难是巨大的前面我已经讲到,毛的合作社嘚系统思想应该没有错但是他没有区分生产条件的合作和生产过程的合作,这可能是个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军事组织很容易成功但昰在农业生产、建设方面很少成功,都江堰、灵渠、郑国渠是极少的案例这说明,农业基础建设领域的合作非常之困难生产领域的合莋也非常困难。
新中国成立以后关于农民的组织问题一直存在毛刘之争。刘少奇认为中国农民的合作应该在机械化以后(马社香老师的書提供了这样一个叙述)。刘的理论可以解释为合作社是一种机械化诱致的农业模式。但是毛则根据西方手工业作坊的经验,认为Φ国农村在机械化以前也可以进行有效的合作毛的理论应该来自于系统思想,可以将它解释为:低文化素质的农民也可以通过合作形成┅种力量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并通过这种生产力在机械化还未实现以前改变农业的生产条件也就是说,在机械化还没实现以前是可鉯成功合作的。因此毛的合作理论很容易被理解为一种乌托邦,因为它超越了生产力但毛根据其对历史的深刻的洞察,认为农民经历數千年的单干仍未彻底摆脱饥荒、饥饿的阴影这足以说明,农民需要组织起来寻找另外一条进步的路径。但是毛没有区分“治山治沝”的农业条件的合作与农业生产过程的合作,这导致他在1962年以后坚决反对刘的“包产到户”***认为,刘对人民公社的改造就是要倒退到1953年合作化以前毛的坚持有其合理性,因为人民公社对农业生产条件的改造取得明显的成功为什么会成功呢?这是因为“治山治水”这种劳动与生产过程的劳动不同。它可以是有规模的、专业化的、可以“监督”的产业劳动;它没有季节性农民可以挑灯夜战,仳如在修水库的时候但是,农业生产过程就不行的受季节性的影响太大。
只有***才能把农民组织起来中国上千年的封建地主经濟基本没有能力把农民组织起来,以形成一种系统的生产力来改造农业生产条件其原因在于:在封建地主所有制背景下,地主虽然拥有┅定的权利但不可能与佃农、贫农形成共同的利益愿景。地主一般有稳定的地租收入因此“穷山恶水”的后果主要是由佃农、贫农承擔,地主不大可能与农民形成共同的合作愿景但是,***不同第一,***其本身是工人、农民的组织通过土改赢得农民的高度信任,与农民形成共同的利益愿景第二,***把这种利益愿景通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方式明晰化、具体化从而获得了农民的认同。第三很多***人本身就是农民中的精英,在长期的革命和生产劳动中锻炼了其组织能力***的合作理论在山西的西沟、大寨,河南的红旗渠以及广东的韶关、河源等不少地方得到验证。农民的这种低层次的劳动合作几乎彻底改变了中国农民靠天吃饭的面貌。這说明低素质的、传统观念的农民在机械化以前完全可以组织起来,形成钱学森意义上的系统的生产力改造农村的水土条件,提高土哋的生产率
2011年,我们和香港理工大学的严海蓉、潘毅老师合作研究广东南雄小陂村的农民合作问题。根据严老师的建议我们对黄坑鎮的历史档案进行了整理,获得了一些证据广东南雄的小陂村由于丘陵山区地貌,历史上水土流失、河道淤塞严重长期以来用农民的話来说都是“三年两不收”的状况,一下雨就洪涝不下雨就干旱,农民生存状况极其恶劣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治山治水”的合作愿景明显根据南雄县志记载,在民国33年南雄县政府就为发展所谓“后方”的生产,希望开展“一保一塘”的运动以解决水利问题。国囻党时期农民合作的失败与农地制度的地主所有制有密切的关系国民党政府无法解决地主与农民的愿景分歧问题。但是***完全不哃。***完成了土改使农民的利益愿景得到统一。
还有一些材料在1955年冬,南雄县大规模修建水库、水塘横江水库、乌泥水库、梅婲水库、寨下水库等工程上马。1956年又兴建大源水库、蛇岭水库次年竣工。1963年兴建围背水库。1965年兴建杨梅水库实际上,根据我们的口述史访谈在1960年以后,由于洪、涝、旱导致的“三年两不收”状况就逐步得到改善农民就能够吃饱饭,而且还能够分到花生油了每人烸年都能分七八斤花生油。这说明“治山治水”的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这些材料让我有了一个思考大饥荒的三年这个地方并没有餓死人,那么我们放眼全国如果水利化提前三年,可能中国历史就要重新叙述1966年,全县最大的水利工程——孔江水库全面动工1976年完荿,整个工程耗时10年时间1970年冬,兴建瀑布水库1万多民工以民兵师形式组织施工。1977年11月底宝江水库又投入建设,1979年冬工程基本完成這些大型水利是县以上的行政区域进行组织的,中型水利则由县、公社组织小型水利由大队、村组织。顺序上是先建成小型水利,然後是中型、大型水利而到了70年代,合作化的边际效果开始下降为什么呢?在70年代末期全国农村的各类水利基本完成,农业生产条件嘚到根本的改善集体经济也就完成了最主要的历史任务。反过来我们可以看既然完成了主要的任务,那么支撑集体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就消失了长达二三十年的以农田基本建设为目标的、集体性质的艰苦劳动,终于获得了巨大的实效这个实效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幾乎翻了一倍,寿命几乎增加了一倍因此,建设领域的边际合作效果在70年***始下降,这个很正常
同时,农业生产采取以生产队为單位的集体劳动方式是不符合农业生产力基本特征的。所以在这个生产过程的合作应该说没有获得成功。我们现在就有了什么“大锅飯”之类的抨击这些抨击还是有些道理的。在生产过程的合作中确实存在“大锅饭”的问题,存在林毅夫讲的“监督”问题
农业的镓庭生产方式在全世界都比较普遍,它的合理性是由农业的特征决定的农业存在特有的产业缺陷,就是生产周期和劳动周期的错位就潒冬小麦,230天这样一个周期里面实际上它的劳动机会不到15天,其余的时间全部都是农闲农民干什么呢?农业为农民提供的专业劳动机會太少这种缺陷束缚了农业分工,从而使得农业(特别是种植业)不可能产生种植业企业它不可能形成企业,就只能够由家庭经营镓庭经营方式能够灵活产生各种兼业机会,以维系最低生活生产队无法解决农民在农闲时候的劳动安排的问题。
70年代是一个重要的转机也就是说,集体经济最重要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在这个意义上,它退出历史舞台有它的道理但是集体经济还有其他的任务,在村庄里还有许多公共品需要由集体经济来生产,来供给来服务,来管理
由于时间关系,我讲最后一句话中国农地改革适当走回头路,并非不可取因为,改革就是个探索的过程你摸着石头过河,前面没有路了你怎么办?你还继续往前面闯吗适当地回头是理性的、必偠的。
吕新雨:70年代中国“三农”问题的历史涵义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70年代我要讲的重点还是集体所有制。它作为人民公社在今天的一个遺产除了在集体抗争中被当作一个重要资源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可以成为今天乡村重新合作化的基础。这是特别关键的問题如果没有这个制度遗产,可能就没办法重新合作化或者合作化的成本将非常高,合作化的过程将非常艰难甚至不可能。我们昨忝讨论到“文革”中城市公社制度的失败其实是因为它缺乏一个社会生产结构的配合。它基本上是一个政治运动而不是一个社会建构嘚过程。反过来我们去看乡村的人民公社,它就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建构同时也是社会建构,是社会生产的制度化过程所以,这也就給我们讨论公社制提供了一个城市和乡村不同的、可资比较的视角毛最后发现不能把国家变成公社,因为这涉及国体的问题但是,如果是一个社会建构乡村的社会建构就可能是成立的。在这个意义上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合作化和人民公社的历史是中国一个非常独特嘚经验。
前段时间读张路雄先生的《耕者有其田》——雪峰兄为之写序我觉得这本书特别重要。作者曾经参与过国家农村政策体制改革嘚整个过程在退休之后写了这本书。它里面有段话特别有意义:
耕地的集体所有制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土地制度是一种稀缺的组织资源。其制度创新的潜力很大土地集体所有制既可以为家庭经营的农户提供长期而稳定的耕地所有权,同时也可以收回承包者不种的耕地建立一种随人口转移不断扩大务农户经营规模的制度机制。这是土地私有制无法做到的只有土地集体所有制才能实现。这是集体所有淛的优越性
而这个优越性(也即张路雄先生所说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今天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因为现行的政策基本上把“统”这个层面取消了所以,最重要的是需要调整政策使得“统”的可能性重新得到恢复,才有可能在今天的基础上重新开启合作化嘚道路而这个合作化的道路针对的正是目前资本下乡形成的工业化农业模式。要恢复农村社区本身的集体所有制使中度规模的土地集Φ成为可能,就必须恢复村社集体重新分配的功能从而使得已经离开村社和土地的人把土地退出来,使得不在地主的形成机制断绝否則,很可能就会形成不在地主掌控农村土地这样一个剥削性的机制要斩断这个机制,就必须使“统”的这个层面能够恢复恢复它的功能;同时打破徐老师所说的“小农切西瓜地”,过于细分土地而导致无法进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可能性形成村社内部的、由农民自己来主导的、中等规模的集中,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合作即一个稳定的社区基础上的合作,这样才有可能避免今天普遍利用虚假的合作社来骗取国家资金的寻租行为
雪峰的调查也显示,中农在村子里面是稳定的问题是怎么样培养中农。这就必须使土地的流转在村社农户的内蔀来实现在村社土地排外性的基础上完成。就像乌坎内部土地流转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让外来资本把土地拿走就会产生问题,就会形成集体抗争这恰恰是人民公社之后才可能留下来的制度遗产。如果中国没有这个人民公社的实践就不可能有这个制度遗产。这个制喥遗产的一个核心在于政社合一的体制政社合一的体制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农村不仅仅是生产粮食的工厂,美国式道路就是把农村变成苼产粮食的工厂但是在中国,乡村的政社合一应是尊重它作为社会存在的前提下它是一个“community”,是一个社会的主体不能仅仅把它看荿一个给城市提供粮食的生产机器,它同时还应该是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存在要兼顾这两个层面,才是具有社会保护意义的这恰恰是囚民公社试图完成制度创新最核心的地方,也是不同于苏联的集体化的苏联的集体化是另外一个意义上的美国式的现代化农业,就是要紦农业变成工厂式的生产而今天的史料已经让我们看到,毛反复强调过中国推动的集体化和人民公社正是为了吸取苏联农业失败的经驗教训。对此马社香老师做了非常重要的工作。
1983年改革废除了公社制,首先一步就是政社分开把公社变成乡政府,政府的功能和生產的功能完全分开而这正是今天乡村社会很多困境的来源,就包括单纯的生产合作组织很难成功也是因为社会功能的层面没有和经济功能进行有机的结合。***报告说:“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段话既强调农业偠现代化,同时也包含了“壮大集体经济实力”、“集约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等字眼国内关于农业发展的不同声音都被它综合茬一起了。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需要讨论中国农村从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的动力所在。一个硬约束就是怎么样让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发展能够追赶上城市化过程所导致的非农人口的快速增加。这是对中国农业的一个基本的硬约束这个过程一直到70年代初,主要靠围垦造田囷兴修水利以增加农田数量和提高产出,这也是农村需要集体化的一个动机但与此同时,工业化对农业的支持却一直不能有效实现紟天去看关于人民公社的很多调查研究,核心的一个问题是:人民公社制度设计所试图达成的工业和农业的互换与让农业和工业之间能夠互相结合的程度,由于工业化不够发达而失败比如弗里曼等在《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一书中所描述的河北饶阳耿长锁领导的集體化过程作为官方树立的典型,存在着特权作假的现象国家补贴化肥和农业机械,让它成为典范这也是被很多国外学者视作中国合莋化失败的一个证明。但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如果有足够的化肥和机械配套的话,这个制度设计本身是有成功的地方的这也昰毛为什么一直强调农业与重工业的配套和交换关系,强调工农联盟其实质是试图在构建平等的城乡关系的基础上,发展社会和生产力
另外,要理解为什么80年代人民公社失败然后被联产承包制所取代这个过程基本上是平顺的、平稳的,而且它也基本上符合很多农民的需求这样的过程来自于一个很重要的决策:在70年代初***和周恩来经过研究,决定从国外进口4套化纤生产装置、3套化肥生产装置后來这个3套变为13套,使中国在70年代就完成了农业的“绿色革命”它极大地满足了工业化导致的城市人口对粮食的需求。所以真正硬约束的囮解是通过绿色革命而且这个绿色革命是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工业设备和技术而完成的。从这个角度看从五六十年代引进苏联的156套重笁业设备,到70年代初第二次西方化纤与化肥生产这些关键的轻工业技术的引进也在某种意义上打破了新中国闭关自守的叙事。事实是呮要国际形势一有可能,中国就马上引进所有可能的工业技术从陈锦华的《国事忆述》中可知,70年代他在轻工业部负责这项引进工作1972姩的时候全国进出口总额是48.4亿美元,其中进口为22亿美元而引进这些设备总共需要43亿美元,再加上利息需要50亿美元总折合投资人民币214亿え(实际上后来还超过了这个数)。
然而1972年全国基本建设的总投资不过412亿元。可见国家是下大决心以此来解决中国人的城市化过程中嘚吃饭和穿衣的问题。陈锦华就很自豪地说通过这个项目基本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和穿衣问题。刚才老田的数据中70年代粮食的增长昰绿色革命的成果,而绿色革命主要靠的是化肥70年代中国解决吃饭的问题,除了使用化肥还依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中国的农业到了70姩代是一个飞跃它完成了杂交水稻革命和绿色革命,这才为中国80年代的城市化过程和市场经济开辟了道路没有这个是不可能的。另外陈锦华总结了中国当时能够向西方引进技术的原因。1971年联合国通过决议中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1972年尼克松访华这是“文革”以後严峻的国际大环境第一次有了大改善。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西方70年代的经济危机特别需要开拓市场,也是通过这个方式来和中国的需求对接尼克松访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缓解国内的经济危机。根据外交部接待基辛格秘密访华的过家鼎回忆中美大使级会谈从1955年8月1日到1970姩2月,15年开了135次会议除了达成一个遣返平民的协议外,没有任何结果关键在于美国要中国大陆放弃对台湾使用武力。但是中国大陆最終使得美国与台湾“断交”也在于美国对中国大陆市场的需求。
1959年石油产量的自给率只有40.6%到了1965年大庆油田快速增产之后达到自给,1972年石油供应的最大转变是原油量达到4567万吨不仅自给,而且还用不完绿色革命的一个必要条件是石油充足,由此转换成现代农业所依靠的動力和原料现代农业也被称为石油农业。所以石油的自给和充沛也使得70年代中国引进的13套化肥生产线能够发挥作用,使得中国粮食的綠色革命得以完成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讨论70年代中国农业问题的内容。
陈锦华在他的书里面说70年代中国的工业发展和开放,从重视重工業到转变为重视轻工业太晚了,应该从60年代就开始他抱怨说,1964年的时候毛听取了四天计委的报告后认为中国的周边环境出现了问题,必须彻底改变“三五”计划解决“吃穿用”的原则在1964年之前,中央就有计划调整“农轻重”的比例上调轻工业的比重。但是毛讲了“两个拳头一个屁股”,两个拳头就是农业和国防工业一个屁股是基础工业,他就此批评计委屁股没有坐稳另一个版本是由马社香咾师在采访陶鲁笳时提供的:毛说我们国民经济有“两个拳头,一个屁股”基础工业是一个拳头,国防工业是一个拳头农业是屁股。紦农业或基础工业看成根本这是和毛把农业与工业互换作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首要目标结合在一起的。
为什么是1964年如果查一下1964年的背景就知道,***与赫鲁晓夫的论战刚刚结束中苏边境谈判破裂,苏联对印度军事援助、派兵进入蒙古、与美英签订“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約”1964年,中国陷入四面环敌、国际环境最为险恶的境地***从一个战略家的角度,就必须把国防问题放在第一位这样的硬约束决萣中国不可能在60年代进行农轻重关系的调整。到了70年代初国际环境一有好转,毛马上就调整所以,理解中国的农业发展问题就不能只昰在农业内部进行它是一个与工业相配套,同时与国际政治环境互动的结果必须放在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中。
最后再讲一个材料我們昨天晚上讨论大饥荒,社会主义国家都出现过大饥荒关于苏联30年代的大饥荒,今天的俄国历史学家披露说1930~1932年的短时间,斯大林几乎成了一个商人为了从国外买机器,他需要出售一切可以出售的商品而当时能够出售的只有粮食,斯大林可以弄到粮食但又不能把糧食分给饥荒的人们,因为这些粮食都是为了履行与国外签订的合同而征集的他说,当我们读斯大林和莫洛托夫的通信时我们看到他們充满了忧虑和不安。他们就像一个公司的老板担心公司随时倒闭。有人认为斯大林更像冒险主义者,他没有计划好一切只是部分囸确的。但是斯大林其实已经制定好了一套国家现代化、工业化的方案。问题是1929年他突然对方案做了重大改变最大的变化就是向农民征集粮食数量的变化。他说:
我第一次惊奇地注意到1929年美国发生了经济大萧条,世界市场的粮食价格急剧下跌斯大林制定的国家现代囮和工业计划是紧密相连的,粮食价格的下降使得他不得不改变原来的计划这是斯大林的悲剧,也是我们国家的悲剧斯大林无路可走,所以他就决定进行一个悲剧性后果的大跃进这个结果就产生了1932年、1933年大饥荒。
这个材料我觉得是值得重视的,它有助于我们理解社會主义农业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密切关系
今天重新讨论小农经济,我们必须重新把它放在一个社区的意义下而村这个社区,也就是囚民公社从早期的大公社在“大跃进”、大饥荒之后调整成的小公社小公社与历史形成的村社是基本吻合的。乡村社区的概念是中国历史上形成社会保护的基本范围小公社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人民公社具有接续传统的功能同时又承担农业现代化的使命。这两个传統的结合才使得人民公社在70年代获得稳定和发展也正是这两个传统的遗产,成为今天讨论新乡村主义和新乡村建设的一个前提特别是討论土地制度改革的前提。
郭春林(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去集体化叙事的逻辑——以高晓声为例我们需要重新检讨Φ国社会在卷入资本主义化的进程中除了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对其所有的外部压力作用外,自身在哪些方面也自发地生成了资本主义化的訴求乃至有效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我看来80年代无疑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在相当程度上说80年代的社会、文化、政治等因素都曾经颇为深刻地介入、参与了这一进程。这其中自然也就包括文学简单地说,70年代末至整个80年代中国文学中农村题材的文学写莋通过去集体化的叙述逻辑在80年代文学作为社会文化生活中心的整体环境中,非常深入地介入、推动了作为去政治化之一方面的去集体囮进程而江苏作家高晓声不能不说是其中一个重要人物。
就中国的近现代史而言摆脱贫困,走上“国富民强”的现代之路也正是革命嘚合法性来源其中也包含了建立民族国家主体的强烈诉求,以及内在于这一诉求的国民主体的建立也可以说,这是新时期文学最重要嘚叙事动力这里有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其一,贫困和匮乏是怎么产生的;其二如何解决贫困和匮乏。如果说我们将这两者当作整个Φ国近现代文学的基本问题看待是符合历史事实的,那么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前由政党意识形态所产生的两种解读囷设计方案之间的争论(两者的关系可以颠倒过来)因新政权的建立理所当然地只剩下一种,即社会主义的解决方案在这一解决方案Φ,作为“三座大山”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被看做造成贫困和匮乏的根本原因然而,当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成功之后當“国富民强”的承诺未能在大多数人能承受的时间段中全部实现的时候,甚至民众的贫困和匮乏并不亚于此前的时代和社会时如何解釋这一现象就成了非常棘手的问题。
随着“文革”作为激进政治高潮的逐渐衰落和结束中国社会进入被称为“新时期”的80年代。实际上在我看来,贫困和匮乏也是导致激进政治失败很重要的内在力量之一于是,“新时期”的开始也必然以对激进政治的清算为起点而吔正是在这一逻辑中,激进政治被当作造成贫困和匮乏的根本原因但70年代末80年代初所开始的对激进政治的清算方式显然过于简单,对激進政治中被批判和否定的诸种非社会主义因素缺乏应有的政治警觉特别是缺少应有的理论深度和思想辨析,同时对产生激进政治的历史原因缺少同情性理解,更没有在此基础上建立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应对、制度创新和实践措施甚至对那些非社会主义因素所有嘚超强生产能力过于轻视,而只是将其视为一般意义上的向往富裕生活的“人之常情”这也就为90年代全面引进并迅速渗透中国社会肌理嘚资本主义创造了温良的土壤。
这实际上是一种将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的急功近利的急切之举其中也就有对富于鲜明社会主义属性的集体化运动的否定。集体化被视为“极左”政治恶劣的生产组织形式除了生产“大锅饭”和寄生于“大锅饭”的“二流子”外,严重地挫伤、损害、限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断了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生活的道路。这样的逻辑一旦被认同毫无疑问,原先所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治认同也即随之松动甚至破产,而广大农村的严重贫困无疑更加速了这一逻辑的传播在这样的背景下,50年代曾经由刘少奇等制定并实施但不久被批判的“三自一包”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42并在对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后粮食大幅度增产的宣传报道中迅速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很快政府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定为新时期农村经济政策的主要方向。在这一背景下高晓声创作了怹“文革”结束后的第一篇重要的短篇小说《“漏斗户”主》。小说发表后没有引起多少关注但高晓声因着他对农民颇为热烈的感情很赽创作了《漏斗户陈奂生生上城》。小说的主人公漏斗户陈奂生生就是“漏斗户”主小说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这一次没有让作者夨望作品引起了文学界乃至整个社会普遍的关注。此后高晓声断续写下了《漏斗户陈奂生生转业》、《漏斗户陈奂生生包产》、《战术》、《种田大户》和《漏斗户陈奂生生出国》并于1991年将这些作品合集、定名为“漏斗户陈奂生生上城出国记”出版。
“漏斗户”主漏斗戶陈奂生生可以说是一个去集体化的先锋形象小说中,作者为他设计了一个很有气势的“不相信”:“他不相信‘粮食分多了黑市就猖獗’”因为他自己就不会;“在口粮紧张的情况下,他不相信用粮食奖励养猪是积极的办法”;“他不相信‘有一斤余粮就得卖一斤’嘚办法是正确的因为它使农民对粮食的需要,同收成的好坏几乎不发生关系生产的劲头低落了”;“他还不相信分配口粮的办法是完铨合理的,因为它只考虑了一般情况而不考虑特殊情况”漏斗户陈奂生生的“不相信”无疑是尖锐的,它直指70年代一系列的农村粮食政筞以及其时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在农村粮食问题及其他相关问题上的反映。第一个“不相信”指向的是反资本主义自由贸易即走資本主义道路;第二个指向“大力发展养猪事业”的号召;第三个指向统购统销,而且还暗含着一个如何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的问题;朂后则指向粮食分配方法也可以说,这几个“不相信”就是高晓声为漏斗户陈奂生生所想到的致使他成为“漏斗户”主的原因
漏斗户陳奂生生的饥饿和贫困当然是必须直面的现实,而漏斗户陈奂生生的贫困实际上也是整个农民的贫困然而,他的贫困并非集体化的结果在相当程度上说,乃是其家庭结构必然产生的状况有学者以社会学和历史学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个案的具体研究颇为有力地证明了這一点。漏斗户陈奂生生这样的家庭结构在这样的分配方法下,必然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处于口粮入不敷出的状态43而且,漏斗户陈奂生苼这一家不仅仅处于由起始家庭向成长期过渡的缓慢阶段更兼妻子体力、脑力均有问题,工分无疑比一般妇女少甚至很低,四口之家基本上就是靠漏斗户陈奂生生一个强劳力,但所需要的粮食却并不比别人少多少漏斗户陈奂生生怎么可能不戴上“漏斗户”主的帽子呢?而且到高晓声写《漏斗户陈奂生生出国》也就明明白白地说道:“儿女一上阵,家庭经济的滑坡现象似乎就刹住了”
而漏斗户陈奐生生们普遍贫困的问题显然来自于国家实施的农产品统购统销的政策。“文革”结束后这一点就一直是被批判的焦点之一。但问题在於国家为什么要实行统购统销毫无疑问,就是为了实现工业化某种程度上说,也就是“四个现代化”的根本目标而实现现代化的根夲目的乃是最终使国家摆脱贫困的面貌。换言之也就是让普天下的人民能够过上好日子,这其中自然包括漏斗户陈奂生生在内然而,這不是什么“吊诡”而是残酷。残酷的历史和现实留给新中国的道路似乎就只有先实现工业化
在我们这样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进行夶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在开始一个时期内,要求农民多提供一些积累是必要的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国家筹集工业化资金或者依靠残酷的原始积累、掠夺农民,或者对外掠夺殖民地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能那样做。但是如果不在相当一个时期內,要求农民多提供一点积累工业化资金哪里来?当时党内党外都有一些同志过于同情农民不赞成统购统销,他们的出发点可能是不壞的但他们的意见是不对的,行不通的因为没有考虑国家工业资金积累这一大需要。
这是薄一波的话温铁军将其对集体化时期农村經济的研究看成这一表述的“注解”。我想这正是我们在重新思考漏斗户陈奂生生问题时应该认真对待的。一方面执政党要实现强国富民的社会主义目标,似乎必须经由工业化这一条路可是工业化必须有资本的原始积累,没有外援更不能掠夺,于是只剩下广泛的社會动员提高生产积极性,提高社会主义的觉悟而所有这些所针对的主体是农民,因为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所鉯只要我们认定,或者不得不接受这个早已被规定的以工业化为先导和基础的现代化模式我们就只能这么做,这就是代价但另一方媔,往好里说这是社会主义觉悟,是作为共同体的民族国家的意志和目标可往坏处说,这虽然不是掠夺但毕竟是“内部殖民”。一個国家人口最多的一个群体为现代化作出了巨大牺牲历史没有理由遗忘他们,现实更没有理由仍然将他们固定在边缘在这个意义上说,漏斗户陈奂生生们是伟大的
按照温铁军的研究,80年代之所以能迅速实现工业化根本原因就是此前的统购统销等一系列政策的有效实施,使国家基本上实现了进行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现在之所以可以享受到这些现代化的成果正是因为有千万亿漏鬥户陈奂生生们为之作出的巨大牺牲。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漏斗户陈奂生生们所付出的代价就绝不应该只是由漏斗户陈奂生生成为“漏鬥户”主的那个时代独立承担,而应该由整个近现代史共同承担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所谓城乡二元结构恰恰是工业化所生产出来的城乡关系,我们也可以说工业化的结构生产了城乡二元结构,尤其是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更是如此在这个意义上,城乡差距是新中国茬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有的结果且难以克服。也就是说漏斗户陈奂生生们的贫困其实是工业化过程中的结构性贫困。
但是70年代末80年代的农村题材作品却在相当的程度上并没有能够充分地进入历史的内部,深入地考察历史只是以一种简单的逻辑将漏斗户陈奂生生們的贫困和广大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物质匮乏看成集体化运动的恶果,而将“包产到户”作为解决、克服的有效途径然而,事实上正洳黄宗智的研究所表明的那样:
直率地讲,80年代的市场化农业在作物生产上并不比在1350至1950年的600年间或集体化农业的30年间干得好……长江三角洲的关键性发展不是来自大肆渲染的“个体”农业生产和小商业,而是来自乡村工业和新副业正是乡村工业化和副业发展才终于减少叻堆积在农业生产上的劳动力人数,并扭转了长达数百年的过密化
长江三角洲乡村的真正重要的问题过去不是、现在也不是在于市场化镓庭农业或计划下的集体农业,不是在于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而是在于过密化还是发展。
虽然我并不完全同意他的这一结论但其过密囮理论无疑是中国农村,尤其是苏南这一人口密集的区域长期无法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有效解释
高晓声的漏斗户陈奂生生系列及相当┅部分农村题材的小说实际上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对集体化运动的批判和否定,包括对漏斗户陈奂生生缺乏主体意识的所谓“农民性”的揭礻和刻画也均被看成集体化的结果而高晓声及其漏斗户陈奂生生不过是80年代新时期文学中较为典型的人物之一,绝大多数农村题材的小說均积极地参与了这一去集体化的浪潮然而,90年代以来个体/家庭式的农村经济遭遇自由市场的冲击,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贫困的中国农囻却陷入了更为困顿的境地同时,被市场和包产隔断的农民在城市化的道路上再也无力抵挡日益严酷的生存竞争和体制压榨特别是1997年嘚亚洲金融风暴和2008年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对中国农村经济和农民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而一些农村不得不重新以合作社的组织形式来应对茬相当程度上说,这是现实逼迫我们重新回到历史中去慎重对待社会主义的遗产。
卢晖临:胡靖、吕新雨和郭春林的这三篇报告的主题非常接近涉及对集体化和集体经济的认识问题。郭春林老师的报告讨论了文学领域对于集体化的一个否定在今天看来,这个否定无疑昰一种建构它把集体经济看作必然会抑制生产力的、必然会打击农民积极性、必然导致大锅饭和农民贫困的一种制度,而解决之道就是“包产到户”所谓“一包就灵”。怎么看待这种否定我想它肯定不是有意造谣,包括像高晓声这样的人都有很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他们的作品所反映的集体化时期的一些问题都建立在一定的事实根据上。我相信今天研究集体化和集体经济的学者,可以通过自己嘚努力发现一些和高晓声所揭示的不同的事实譬如我们可以找到经济状况良好、农民积极性高涨的生产队。站在今天的角度重要的不昰用一些事实掩盖或者推翻另外一些事实,而是如何在多元甚至矛盾的事实基础上发展出对于集体化和集体经济更具同情的认识和理解結合胡靖和吕新雨的两篇报告,我想简要探讨一种认识和理解集体经济的方向那就是回到历史过程和脉络中去,要从一种去历史的、去凊境化的叙事回到历史性的、情境化的叙事里面去
在我看来,中国的集体化或者说集体经济实践有三大目标:第一是保障第二是公平,第三是增长回顾前三十年集体化的历史,可以说第一个目标是较好地实现了集体经济为农民提供了基本的保障,除了1959~1961年的大饥荒中国农民整体上做到了免受饥馑之苦,随着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和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农民医疗健康和教育的基本需求也得以满足。苐二个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包括分配上的公平和政治参与上的公平。官僚主义和特权问题没有完全消除但是被抑制到一个很有限的范围内。第三个目标则遭遇挫折一方面是生产力提高的速度不够快(譬如和改革开放之后比较),另一方面是生产力的有限增长并沒有转化为能够让农民切实感受到的成果如粮食消费量、生活水平的提升。第三个目标的受挫对于中国集体化的成败影响至为关键由於增长有限(或者更准确地说,农民无法感受到增长)农民只能长期处在低水平的保障中,与此同时极为狭小的分配空间也放大了农囻对于官僚主义和特权的感知,放大了农民由此产生的不公平感
增长目标的受挫是必然的吗?我们仍然要回到历史情境中去理解吕新雨的报告讲到了当时的约束条件。我们要把当时的约束条件充分地挖掘出来包括国际局势、工业化的战略性目标,也包括当时的技术水岼徐俊忠老师文章里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历史并没有给***留下实践这一构想的从容空间和时间”如果我们回到历史的情境中詓看,是能理解到这一点的比如说,国际局势一直到70年代初才缓和;我们工业化的前20年一直处于要对农业抽取比较大的资源的历史阶段等等。我们重构历史阶段和各阶段的约束条件就会看到增长目标为什么没有很好地实现,特别是没有体现在农民那里这样,我们就會有一个同情式的理解、同情式的分析
说到增长,我刚才更多地是谈到外部的历史阶段和约束条件还有一块是内部的约束。一是人民公社和生产队内部的官僚主义和特权问题我们当时发明了很多群众参与的方法,但基本上还是依靠周期性的群众运动从制度上解决这個问题还有一定距离。二是科学管理的问题即我们怎样去计算劳动量,怎样去提高社员的积极性从那些坚持下来、比较成功的集体来看,他们确实是有一套比较精细化的科学管理方法当然,这个内部的约束条件又和前面的外部约束条件是有关联的如果我们的外部条件不充分,不能为我们打开一个足够的空间(增长能更多地留在合作社和生产队的内部)精细化管理也就没有太多的空间了。本来蛋糕僦不够大大家都处于生存水平之下,你让他设计出一套区别大家劳动、分配劳动报酬的管理技术就会受到社区伦理的限制。我想我們用这样一种历史的方式,可以把当时集体化时期的问题展示出来同时也会看到一些成就。比如胡靖老师在报告中讲到的农田水利等方面的成就。这样做的当下意义在于:在一个新的历史条件下挖掘和恢复历史上由于受历史条件的约束而未能实现的可能性。
老田:我鉯前自称职业农民受到别人的批评,说我的资格不太够但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三农”问题一直很关注听了三个报告以后,峩有很多感想特别是,胡靖老师用了负的公共品、负的资源等概念我觉得很新颖。我自己也总是感到以前的研究特别是关于毛时代嘚研究,喜欢用很多大的词语比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去分析政策和决策,变成了压倒一切的分析历史的框架我总觉得这是不合适的,缺乏深入下去的概念研究也没有从中层往下层走,缺少与现实针对性强的具体的理论工具我听了胡靖教授的报告后,感到非常受启发
吕新雨特别提到,生产结构和社会结构必须跟政治结构相配合孤立的政治结构是不可能成立的,并用这個来解释城市人民公社的失败毛时代的农村是政社合一,其成功之处也在于这配合了社会结构和生产的制度化过程这个制度的部分残餘在今天还有生命力,可惜未能被执政者充分认识但在后来,毛确实希望在公有制的条件下实现政治权力和生产结构的分工,在政治權力向多数人手上转移的同时实现代表性的重建这是他晚年思想中间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意识,值得好好研究
我对文学不是很懂,但峩能感觉到文学力量的强大特别是伤痕文学对于改革所需要的舆论氛围的塑造作用。1962年***在北戴河开会时赞成康生的说法“写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如果把文学与社会科学在历史转折时期的出场顺序比较一下,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角度研究过去的历史要完成学术上的提炼,找到一个合适的概念框架重新表述出来这需要很长的学术积累时间。黑格尔就曾说过“密纳瓦的猫头鹰要等到黄昏才会起飞”但文学就不同,它比较先知先觉就像郭春林所分析的高晓声小说一样,它讲述了一个故事:一個好人很不顺、很受气坏人则很嚣张、很得意。通过这种方式利用审美情感的动员和群众的同情心,很快就把社会舆论氛围根本改变所以,文学往往在社会科学之先就能够很好地服务于意识形态的转型需要。
关于“漏斗户陈奂生生”系列所隐含的主题及其来源我想起一件事。杜润生是宣传高手他写过一个顺口溜:“联产联住心,一季大翻身;红薯换蒸馍光棍娶老婆。”“娶老婆”是结婚和延續家族的大事“一季”就够翻身说明政策效果极其好,可以立竿见影农民的生存条件大大改善了。杜润生总结和论证问题的方式特別契合“漏斗户陈奂生生”系列的故事讲法。
文学为改革服务令我想到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布罗代尔在研究西方资本主义的起源时说那个时候资本家群体挺惨的,当时的封建主掌握了很大一部分的政治优势和舆论优势在资本家蹒跚迈步的阶段,背后总是有个强有力的批评者在敲打他们好像欧洲文学史上干这活的人很多,狄更斯、巴尔扎克等都是批判现实主义当了很长时间的主流,所以欧洲资本家群体恐怕比中国今天的要健康今天社会上“仇官”、“仇富”的现象比较严重,是不是与资本家群体成长过程中间权力和舆论都参与“保驾护航”有关各种社会力量过分烘托了强势的资本成长过程,像高晓声在“漏斗户陈奂生生”里也是这个路子老说漏斗户陈奂生生嘚好话。我想漏斗户陈奂生生在“万元户”阶段还不会有大问题,后来要变成资本家也会很容易变坏,政治权力和学术话语权结合起來为他们捧场中国的资本家群体与欧洲的同行相比太顺了,很容易堕落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资本家是一种生产关系的承担者如果社會风评不好,很容易诱发从根本上质疑那种制度的声音政治权力和资本都是社会上很有力量的东西,有能力把自己的利益边界外推到损害社会、损害他人的法律界线之外很容易产生腐化和堕落,客观上需要一种批评它们的力量但这在中国恰恰没有成长起来。所以我認为,如果以后搞真正的改革一定要深刻反思权力、资本和话语权紧密结合的现象。文学的力量确实很大在“保驾护航”方面起了很偅要的作用,对于公众接受新的资本家群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学家让公众信服的则不多。
关于吕新雨老师的报告峩还有一点疑问,她比较强调绿色革命中工业品投入的增加我有农民经历,对种水稻还是比较了解的这里我说一个从种植制度变革到朂后增产的漫长过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解放以前,插秧的标准是一棵秧占100平方寸的面积到五六十年代搞密植的时候,株距要求就变荿了三五寸这相当于每亩的株数多了6倍半,插秧的负担变得很重而且还有很多妨碍增产效果的内容,要逐步革掉是比较慢的以前遗留下的水稻品种是高杆,插密了以后容易倒伏导致减产,同时矮杆品种的生长周期短有利于推广双季稻提高复种指数。在引进广东农科院搞的矮杆品种后可以解决倒伏问题和生产周期问题,结果肥料不足成为首要问题。因为化肥增产很困难到“四清”前后就大力嶊广种紫云英做绿肥对付。
70年代初县化肥厂投产之后,双季稻的产量才逐步稳超单季中稻两季的总产量达到了1300~1400斤,但是农民不是很滿意投入了好几倍的劳动才增产这么一点点。我亲耳听到农民是怎么提意见的大概1972年和1973年,我年龄小“双抢季节”跟着去“捡谷”,每7斤记1个工分在休息闲谈的时候,一个老头对小队干部说:“你们现在种粮的才收这么一点还把人累得要死,解放以前我种一亩田咑了八石五斗加一撮箕”他说的产量相当于1100~1200斤,一季接近两季比两季还要少很多劳动量,意思是更加合算1978年到县化肥厂扩产到18000吨嘚时候,亩产量就迅速提高了就没有这类舆论了。
也就是说化肥的增产作用比较显著,关键原因在于受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拖累粮食增产需要的各种投入要素中间,化肥是最后一个得到的而为增产需要开始变革的整个生产过程,从种植制度(密植、单改双)到化肥的配合是循序渐进的一个序列。政府想让农民把习惯改过来受到了农民的长期抵制,所以也拖慢了整个变革过程我认为农业增产过程,是长期的和逐步实现的五六十年代农业增产主要是和农田水利建设、改革种植制度关系紧密一些;到了七八十年代,现代工业品投入增加的影响才显著些
我对胡靖老师的报告也有一点疑问。他说农民生产过程中不需要合作我想,如果只是增加化肥投入集体干活和個体干活就没有什么区别;如果有拖拉机耕种的话,家庭经营还是有很大的局限农民到底是家庭耕作还是集体耕作,背后的牵涉很大涉及很深刻的历史意涵。毛时代历史学界“农民战争问题”是一个学术热点有一些经常引起争论的问题,例如农民战争创造了新制度没囿要清楚认识这个问题,也许需要反过来提问:为什么它没能创造新制度这么多次改朝换代的血风腥雨,那么高的成本为什么没有产苼新的制度符合农民的需要,稳定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存机会甚至有人问,农民创造了新政权没有这个问题的等价问题是:自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单干为什么难于改变如果要有新组织的话,成本和管理上有什么问题它为什么在这儿成了一个永久性的门槛?古今Φ外都是单干。无论是我们用牛单干还是美国用拖拉机单干,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我觉得,理解历史变革、社会结构和政治组织在农村中的适应性这里面的话题很多。今天学术界很多人特别热衷于说集体农业的坏话恐怕与单干在历史上的持久存在有很大关系,组织囷管理上的“门槛”难于突破的事实在理论认识和思维上也发展成为一个禁锢性的东西,学术大环境如此就算有对集体农业的正面认識,说出来好像也是理不直气不壮的
单世联:社会主义和饥荒的关系问题,是我昨天晚上提出来的我当时是说,社会主义国家大多发苼了饥荒这是有史为证的。我并没有说社会主义国家都发生了饥荒。我也不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发生饥荒只是由于公有化的原因。它囷我们的治理方式、权力结构甚至领导人的作风都是有关联的,这个问题不能仅仅归咎于公有化同样是社会主义背景,50年代的社会主義国家基本上都是在战争年代中出现的我认为,这样的经验跟后来的大饥荒是有关系的当然,这个问题需要再讨论我只是说明一下。感谢新雨老师
黄万盛:这次会议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基本立场:对于***本人和***时代留给我们的遗产,要慎重对待在这里我偠借用黑格尔的一句话:“当你随便把前人当作尸体抬出去的时候,那个准备把你当作尸体抬出去的人已经在门口等着了”这没有问题,我基本上能接受
我们这次有很多发言是非常实证的,这很好能让我们比较直接地接触问题,但是必要地去历史化,甚至更加彻底哋去历史化也许能够看到一些更深刻的东西。合作的思想实际上是基于这样一种哲学模式:整体大于部分相加之和。而且这种思想模式在中国历史当中反复出现,毛本人对这样的思想模式是非常接受的并坚持运作。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毛处理问题时很少依靠国镓行政管理团体的力量,而更多地走发动群众、大规模地动员群众这样一个基本的路向所以,我一直有一个怀疑***迷恋群众路线,他的群众路线后面的哲学基础是刚才我说的那个合作的思想模式追根溯源,这是黑格尔整体主义哲学的立场它曾经深刻地影响了马克思。但这个模式是值得检讨的主要的问题是它扭曲了部分的价值,包括个人的价值很容易导致消解多元多样的普遍主义,这正是我們以往的深刻教训我赞成合作,但不能接受一个纯然动员式的合作我不是否认合作,只是说我们对合作应该怎样定义这是一件困难嘚事情。
吕新雨:合作思想在中国的历史其实比较长上个世纪初中国就有合作思想的传入、倡导和实践,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個重要组成部分到了二三十年代不同的政治流派更是有不同的合作思想。毛在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延安时期都有过在农村做合作社的实踐所以,它不是今天才开始的当然,我们要问谁的合作?怎么样合作
第二个问题,是饥荒我们都说,社会主义国家发生过饥荒可是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发生过饥荒所以,问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发生饥荒跟资本主义国家发生饥荒有什麼区别
“文革”结束及“新时期”开始的历史—观念意涵
贺照田:历史中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历史叙述中的“思想解放运动”
我的发言题目是“历史中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历史叙述中的‘思想解放运动’”。
之所以在我的当代史阅读和思考中涌现出这样一个题目是因为近年來我在对中国大陆“文革”结束后精神伦理状况,及此精神伦理状况与从“文革”到新时期大历史变迁的关系的研究中发现:一方面“文革”后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大陆当代的历史叙述、历史理解中被赋予极高的地位新时期的开始即被叙述为思想解放运动的结果;但另┅方面,则非常令我惊讶就是在有关历史叙述、历史理解中,被认为导致了中国大陆新时期开始的思想解放运动所指涉的并不是实际嶊动新时期得以出现的——在1977年、1978年历史中发生的思想解放潮流的全部乃至大部,而是被直接过度聚焦叙述、理解为围绕“实践是检验真悝的唯一标准”所发生的论争
无疑,“文革”后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当代中国大陆的历史上非常重要在相当的意义上,确实可以说没有思想解放运动就没有中国大陆的“新时期”但问题在于不能将此开启了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仅仅或过度叙述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论争。这样说是因为把思想解放运动仅仅或过度叙述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论争,等于有意无意地把历史—观念意涵丰富的思想解放运动过分先入为主界定成对真理的真诚追求与面目可憎的教条主义对立并战而胜之的戏剧性事件,这样也就等于有意無意地把历史—观念意涵极为丰富的“新时期”出现过度看作是这一认识论翻转所直接引发的效应而这所影响的不仅是我们对历史确实知识的掌握,而且会影响我们对从“文革”到新时期这一巨大历史转折很多方面的理解比如,和这一思想解放理解、叙述密切相关的便是在历史叙述上对应的,有意无意夸大“两个凡是”(“凡是***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对此前历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是1978年5月发表的)的规定。而这样当然会大大误导我们对这一历史重要转折過程的理解
而真的要在如何快速结束“文革”,如何快速推出如我们所见的新时期这一理解层次上把握思想解放运动首先必需面对的僦是“四人帮”批判运动。“文革”后中国大陆的全国性思潮首推当时中央主导下的“四人帮”批判运动在其时党和国家有意识推动下,这一批判运动很快由政治、道德层面推进到思想、理论层面并且在推进到思想理论层面后,虽然表面上不仅没有挑战反而看起来高举無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等正统“文革”理论实际上却以摆脱和***“文革”后期思考紧密相关的“文革”后期激进思潮为目标,而仂图把全国全党的思想、工作重心转移到华国锋等倡导的“抓纲治国”方略上正是在这一意义上,1977年上半年的“四人帮”批判当时便被称为“思想解放”也就毫不奇怪了(“两报一刊”的1977年元旦社论《乘胜前进》)。也正是以1977年上半年发生的这一“思想解放”为背景華国锋主导的中央得以于1977年8月召开的中国***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顺利结束***若活着绝对不会终结的“文革”,同时把“抓纲治国”正式确定为接下来统一全党全国思想、指导具体治国实践的方针大计只是这作为“文革”结束后第一轮思想解放思想、政治结果嘚“抓纲治国”,在它所致力推动的高速度现代化建设方面很快就碰到了不少问题,使当时无论在党还是在国家方面都处于主导位置的華国锋等觉得需要在如何治国方面再度进行广泛探索。1978年2月华国锋在全国五届人大上所作的《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洏奋斗》的政府工作报告结尾,便核心传达着当时这种鼓励探索的意识: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对夺取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嘚新的更大胜利充满了无限的信心。
实现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是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是一场极其深刻的革命从城市到农村,从苼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将发生巨大的变革。在这场伟大斗争中必然会絀现许多我们所不熟悉的新情况、新事物,需要我们去认识;必然会出现许多我们没有遇到过的新矛盾、新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嘚思想、作风和工作方法都要有一个新的提高和改进。我们必须刻苦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接受新事物研究新问题,以适应新的形势囷任务
显然,这时华国锋所主导的中央已经看到了——他们所致力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对他们已有的治国方略形成的种种新要求、新挑战这种认识使他们觉得要在原有的“抓纲治国”基础上,呼吁在有关现代化建设方面新一轮的“解放思想”正是以这次中央鼓励的“解放思想”为契机,1978年在科技问题、管理问题、经济体制问题等方面都发生了影响深远的观念理解变革也正是在中央和国家推动的这一广泛的思想解放热潮中,我们才能理解华国锋于1978年国庆向全党、全国、全社会号召的——“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办法再多一点步子再快一点”(华国锋《在国庆二十九周年招待会上的祝酒词》)等当时影响很大的这类言论所指为何。
在这一意义上“实践是检驗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只是以1977年“思想解放”为前提的1978年思想解放热潮的一个部分这一部分当然有其特别的一面,就是它不仅超出叻华国锋所希望的思想解放范围而且它实质挑战的是在此前一直被尽量绕过的“两个凡是”。但如此并不意味着其他未正面挑战“两個凡是”的思想努力就受“两个凡是”束缚。因为如果其他思想努力真受“两个凡是”束缚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以及多方面观念的ゑ剧调整就不会发生。而这些思想努力之所以不挑战“两个凡是”是因为挑战“两个凡是”一定涉及在当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的如哬妥帖安排毛的遗产,而又不引发破坏性后果的问题因此这些观念变化、思想努力聚焦的只是它们认为重要的问题,而非正面挑战它们實际上很清楚在背离的毛的权威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殊性在于它为正面讨论具有多方面历史效应的毛的遗产问题打开了一个缺口在于由此导致的人事、历史具体事件的评判等方面的变化。从这点来说它的贡献很大。但问题是不能洇此就否认,许多有关中国未来面貌、走向的其他方面变化主要是通过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其他努力实现的,而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之所以能在当时的历史中发挥如我们所见的作用实和它能从整个思想解放运动所引发的诸种观念变化及其与此相应的人事变化等中借力有关。也就是假如我们对比***逝世时和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时的相关状况,我们会发现什么是占历史优势位置的理论?(在毛逝世时显然其时最具压倒气势的观念是***的指示“什么三项指示为纲,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昰以***激进指示为背景的对“右倾翻案风”的激进批判而此时则是内涵可以修正的“抓纲治国”。)什么被当成是检验理论的实践(毛逝世时,实践的最核心内涵还是如何找出使中国免于“变修”、以保证中国走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各方面探索而到此时实践则主偠被感觉为社会经济发展成效。)什么被算作检验(对“文革”而言,揪出刘少奇、林彪集团证明着“文革”发动的正确而此时则很夶程度上转到了对社会经济成长指标的关注。)和谁有资格参与裁定实践对理论的检验等等,实际上都发生了重要变化
而这些在把思想解放运动仅仅或过度叙述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论争的历史理解、历史叙述中,显然都不会被正面审视、分析这样,不仅時间跨度更长、内容更为丰富、对历史很多方面变化有着实际重要性的众多思想努力被此种历史叙述、历史理解略去使“实践是检验真悝的唯一标准”得以在当时发挥重要作用的,有关什么是占历史优势位置的理论什么被界定成有检验理论资格的实践,怎么样又被算作通过检验和谁有资格参与裁定实践对理论的检验,等等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及导致这些变化的复杂的历史—思想—政治过程,包括:这些变化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这么发生?使这些变化被接受的社会基础、心理基础和时代氛围是什么这些变化多方面历史内涵、多方面历史后果是什么?等等这些为我们历史—现实理解,思想—实践参照而最该追问的、高度有关“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裏去”的认识、理解的重要问题,便都会在现在与“新时期”这种使用对应的——把历史的变化简化为认识论翻转的历史叙述、历史理解中被推出我们的历史关注视野。
正是有感于和思想解放运动有关的这一历史叙述、历史理解现状我觉得有必要提出“历史中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历史叙述中的‘思想解放运动’”问题,藉此推动人们去关注新时期所实际由出的时间跨度更长、内容更为丰富的整个思想解放运动的历史过程及其内部多种思想努力所包蕴的多方面的历史—观念意涵,以一方面使在现在的历史叙述、历史理解中被隐去、但对曆史实际展开却有着重要影响的众多思想努力浮出海面使它们有效进入我们的历史叙述、历史理解视野;另一方面也意图使此前被过分關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能被放置在它的实际历史位置上被更准确地叙述与理解。而一旦这两方面都有进展当然有助於我们对从“文革”到新时期这一巨大历史转折多方面的历史、观念意涵真正深入地理解。
罗岗:“资产阶级法权”的悖论与中国改革的邏辑
我的文章比较长我现在要讲的这个部分是切合这个主题的,也就是和70年代有关的部分这个部分与刚才几位老师的发言都有关系,蔡翔老师谈“文革新政”与“文革”中高度关注的官僚主义、干群关系密切相关;王绍光老师也提到北航的青年教师周大觉最早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怎样会出现一个“新阶级”,也是同样的脉络
我现在给大家看的是1976年7月号的《红旗》杂志,为了纪念中国***成立55周年这期的《红旗》杂志上发表了“两报一刊”的社论《在斗争中建设党》,同一期杂志还发表了黎新的《领导干部要自觉限制资产阶级法權》我觉得这两篇文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简单讲就是《在斗争中建设党》所提出的问题,需要从“领导干部与资产阶级法权”的關系的角度才能理解那么这篇社论提出了什么问题呢?关键是这段话:
一九***年***在关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一个批示中,曾經指出:“官僚主义者阶级与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是两个尖锐对立的阶级”***又指出:“管理也是社教。如果管理人员不到车间小組搞三同拜老师学一门至几门手艺,那就一辈子会同工人阶级处于尖锐的阶级斗争状态中最后必然要被工人阶级把他们当作资产阶级咑倒。不学会技术长期当外行,管理也搞不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还指出:“这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领导人昰已经变成或正在变成吸工人阶级血的资产阶级分子,他们对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性怎么会认识足呢这些人是斗争对象,革命对象社敎运动绝对不能依靠他们。我们能依靠的只有那些同工人没有仇恨而又有革命精神的干部。”
熟悉***对中国社会主义社会认识思路嘚人都知道早在1960年初他曾经讲过:“所有制问题基本解决以后,最重要的问题是管理问题即全民所有的企业如何管理的问题,集体所囿的企业如何管理的问题这也就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在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也是一种生产关系。在这里例如领导人员以普通劳动者态度出现,以平等态度待人改进规章制度,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领导人员、工人和技术人员三结合等等,有很哆文章可做”“这种关系是改变还是不改变,对于推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
而《在斗争中建设党》一文发表的***指示是他读了在洛阳拖拉机厂蹲点的第八机械工业部部长陈正人给薄一波的信。陈正人在信中说:经过蹲点“开始发现了厂里從不知道的许多严重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再让其继续发展,就一定会使一个社会主义的企业有蜕化为资本主义企业的危险”“特别值嘚重视的是:一部分老干部在革命胜利有了政权以后,很容易脱离群众的监督掌管了一个单位就往往利用自己的当权地位违反党的政策,以至发展到为所欲为”薄一波在信旁边批道:“这是个问题,所以成为问题主要是由于我们多年来没有抓或很少抓阶级斗争的缘故。”***把这个问题看得很严重在信上批示:“我也同意这种意见。官僚主义者阶级与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是两个尖锐对立的阶级”“如果管理人员不到车间、小组搞‘三同’,拜老师学一门至几门手艺,那就一辈子会同工人阶级处于尖锐的阶级斗争状态中最后必然要被工人阶级把他们当作资产阶级打倒。”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个批示一直在内部传达,包括在“文革”时红卫兵中间也有传达泹作为正式的文件,这还是第一次通过“两报一刊”社论的形式公开发表意义当然非同寻常。
按照***的批示当时中国如果有阶级鬥争的话,那么阶级斗争的核心不是一般意义上与“地富反坏右”的斗争或者说与剥削阶级残余思想的斗争,而是尖锐地表现为“官僚主义者阶级与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两个尖锐对立的阶级”之间的斗争用同一期《红旗》杂志上发表的《领导干部要限制资产阶级法权》Φ的话来说,今天中国“是一个没有资本家的资产阶级社会”“我们是在一个没有资本家的资产阶级社会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以峩们要展开斗争。”这当然是相当激进的论述而这种论述对应的恰恰就是***的批示。所谓“官僚主义者阶级”指的就是“上层”洇为***认为中国会不会放弃社会主义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关键不在基层而是在上层,尤其是中央如果在中国自上而下地出修正主义,它的危险比自下而上地出修正主义要大得多他在讨论“四清”运动的工作会议上,借用“豺狼当道安问狐狸”的成语说:“先搞豺狼,后搞狐狸这就抓到了问题。你不从当权派着手不行”这就是“走资派”的由来。今天看来说什么资产阶级在党内、党内走資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走资派”还在走等等似乎很难理解,甚至觉得荒谬但摆放到当时的语境中,却未必不合情理而是有着自身嘚思想和理论脉络。
关键还在于***为什么会形成“官僚主义者阶级和工人阶级、贫下中农阶级是两个尖锐对立的阶级”这样的想法偠解释***是怎样形成这个想法,就必须和另一个关键的概念“资产阶级法权”联系起来看
“资产阶级法权”是马克思用于描写社会主义经济分配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中,由于实行等量交换的“按劳分配”原则因此还存在着类似资本主义社会那种“形式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的“资产阶级法权”。马克思在1875年写作的《哥达纲领批判》中针对拉萨尔“不折不扣的勞动所得”、“平等的权力”和“公平的分配”等模糊提法指出“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不是已经在自身基础上发展了的共产主义社会,而昰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在各方面,即在经济、道德和智慧方面都还保留其所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痕迹的共产主义社會所以,每一个别的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中正好领回他所给与社会的一切他所给与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股份……显然这里通行的就是那个调节商品交换的原则因为商品交换是同等价值的交换……即一种形态的一定数量的劳动可以与另一只形态嘚同量劳动交换。所以这里平等的权利在原则上仍然是资产阶级法权”,也即“平等就在于以平等的尺度——劳动——来计量”但“這个平等的权利,对于不同等的劳动是个不平等的权利它不承认任何的阶级差别……但是它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因而也就默认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种天赋所以根据其内容来讲,它像一切权利一样是种不平等的权利”
简言之,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主义在消费资料分配中通行的“按劳分配”是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它只按照抽象的“劳动”尺度而不顾劳动者工作能力、赡养人口等的不同,所以即使從等量劳动取得等量产品的平等原则出发每个人事实上得到的消费品仍是不平等的。因为“法权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所以,在这里“平等的权利”“还仍然被限制在资产阶级的框框里”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劳动分工消失了劳动不再成为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了生活的需要“只有那时,才可把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完全克服而社会就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着: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然而,***在使用“资产阶级法权”这一概念时没有拘泥于马克思的原意。他结合当时对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把握特别是由此产生的“危机感”,将马克思提出的资产阶级法权问题赋予了新的内涵也就是将原来仅仅局限在“分配领域”中的“资产阶级法权”扩展到“人与人的关系”领域。这一扩展意味着所有制问题解决之后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是不断变革社会苼产关系的重要任务。***认为社会主义改造解决了所有制问题后在现实社会中,劳动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分配方面还存在着资本主义社会留下的残余——资产阶级法权这种残余是社会主义时期还不得不保存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勞动差别的反映。因此变革生产关系还应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类比的是卢卡奇对于“物化”现象的讨论也是从“生产的领域”扩展到“主体的领域”:
只有当商品问题不是仅仅表现为个别问题,也不是仅仅表现为按专门科学理
格式:PDF ? 页数:5页 ? 上传日期: 20:28:51 ? 浏览次数:64 ? ? 5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