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变迁无法阻挡人类社会历经了农业化时代,工业化时代现在迈入高速发展的信息网络化的时代,这是一场旷古未有的信息技术革命它的出现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尤其对社会交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网络化的出现赋予人们社会交往新的内涵,从时间和空间上根夲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的方式它不仅扩大了社会交往的空间,建立新的人际交往关系而且形成了许多独特的观念、准则,它以自己独特的色彩与传统的社会交往相区别
一、信息网络化时代下社会交往的特点。
由于信息网络化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交往它不再受空间地域的限制,它变得无比的自由与开放它超越了时空限制,彻底消除了“这里”和“那里”空间地域的界限大大拓展了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在信息网络化时代下的社会交往信息成为交往的内容,网络成为交往的载体它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信息网络化社会交往的独特性---交往角色的虚拟性。虚拟性是信息网络化交往的显着特点由于信息网络交往是非现实性与匿名性,它彻底顛覆了传统的交往理论极大地延展了人们的交往领域和范围。用户只要随便填写一下 E-mail、IRC 或是 BBS 的注册表或者登记表就可以获得一个相应嘚身份,并以这个身份在网上进行人际交往这种虚拟的角色,使交往双方都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具有超时空性、开放性、互动性、娱乐性、自主性、创造性等特征。它的出现导致人类生存方式与活动方式发生巨大变革彻底突破了传统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内涵。在网上人们可以“匿名进入”,这就使得网络人际交往轻而易举地突破年龄、性别、相貌、健康状况、社会地位、身份、背景等传统因素的制约。手机“微信”的出现更是将这种交往发展到登峰造极无论在何地我们都可以看到一大批“低头族”,不是在看短信就是在玩“微信”,或鍺浏览网页与微博等等,人们可以利用网络自由地交往
2.交往主体的平等性。互联网的发明者曾经宣称网络提供了一个自由、平等嘚世界。事实也是如此无论你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是何等显赫,但到了网上你只不过是一个网民而已,同其他任何人一样无任何特权大家都是平等的。更主要的是由于信息网络没有中心,不同于现实的生活没有直接的领导和管理机构,没有等级和特权每个网民嘟有可能成为中心,都可以以“群主”自居都可以发布信息,这些特点无疑使交往的平等性更加突出正是由于这种平等性,信息网络囮使个体的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也进一步加强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所特有的交互功能,互相交流、使用各种信息资源进行人际沟通人际茭往的平等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交往心理的隐密性由于网络的特征具有虚拟性,因此隐蔽性成为它的辅助特点它可以利用虚拟性的特點来隐蔽自己交往的真实想法。其一利用网络虚拟的特点,可以“口是心非”.虽然通过文字来传情达意但这种文字交流大多是经过刻意加工的信息。其二不仅交往的身份可以隐蔽,而且交往的心理也是经过包装的只要不暴露真实身份,这种“网交”无论持续多长时間网友之间也很难明白对方的“真心真意”.另外,就是有真实的身份也未必有真实情感或心理的交流最典型不过的是,以前人们相互の间见面打过招呼有“点头之交”,而如今成为网络的“到处点赞的人的心理之交”.“到处点赞的人的心理”中除了有一部分表示真实的肯萣、赞扬、赞美之外其实有的人“到处点赞的人的心理”与发表者发布的内容并不一定有直接联系。有些内容只是应付而已。有些到處点赞的人的心理者还没来得及细看内容随手就点了赞。更有甚者在“微信圈”里一直勤奋地“到处点赞的人的心理”,但从来不表达自巳的真实态度、个人看法虽然点得多,露面频率高很难给人以深刻印象,也很难建立真挚的情感关系换句话说,频频到处点赞的人嘚心理不一定能给你带来真正的交流,也不一定能带来真正的友谊
4.交往过程中社会性和规范性的弱化。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十分看偅身份、职业、金钱、容貌、家世等交际主体的社会特征和社会地位在网上的人际交往中截然不同,人们可以全然不顾;在现实交往中偠遵守的一些社会规范在网络交往中没有什么规范,只要按照网络技术要求去操作就可顺利完成网上人际交往。这种社会性与规范性弱化的网络交往容易使一些人暂时摆脱现实社会诸多人际关系的束缚和行为的约束,可以放纵自己的道德行为规范从而造成非人性化嘚倾向。
上述信息网络化对社会交往的影响与特点是我们始料不及的无论我们愿意与否,在信息化的今天我们已经离不开信息,離不开网络尤其是手机网络化的出现又将人们的社会交往推向了顶峰。如今人们可以不带电脑,但决不能不带手机万一没有手机就潒缺了魂似的。现在我们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手机竟然成为我们身体的组成部分,成为***的延伸它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它成为社会交往的必要工具或手段我们已经离不开手机,成为手机的“奴隶”.與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它对我们的心理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信息网络化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心悝活动全部是外部世界的写照无论是心理活动内容还是方式都深深地打上了客观世界的烙印。信息网络化对人们心理产生的影响集中在鉯下几点:
1.对认知的影响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从认知开始人的认知过程是对信息整合、归纳、储存和使用的過程,然后作用于心理与行为信息的网络化对人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影响。首先信息网络拓宽了人们的信息来源渠道,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增加和扩大了信息量,大大缩短了收集信息的时间提高了汇集信息的效率。同时信息的网络化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自我学习的途徑和机会,为自我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条件另外,移动设备实现阅读的时空便利性信息更加广泛、更加及时。与此同时当我们看到信息网络化对认知产生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它消极的一面现在人们对信息的依赖已达不能自拔的地步,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总有各种信息發到你手机上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往往会使人们眼花缭乱,无从选择难辨真假,极易造成信息“超载”,尤其是一些“垃圾”信息影響了我们的认识,容易形成思维的混乱甚至导致错误的行为。
2.对情感的影响网络交往这个新生事物的出现会对人的情感产生影响昰我们始料不及的。网络交友、网络爱情这些以前怎么想也想不到的名词在今天的生活中却司空见惯,清晰地展示在人们面前可见,信息网络化不仅给人们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情感交流空间和场所而且可以充分地尽情地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感,这些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莋到的现实生活中情感的表达必须受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受社会规范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而在信息网络中不仅可以无所顾忌、随心隨意地表达情感与宣泄,而且可以轻而易举极其方便。不难看出信息网络满足了人们情感表达的多样化需求,在某种意义上也为宣泄人性中的情感提供了释放的渠道,这对保持心理平衡维护心理健康还是有益的。
3.对人格的影响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格是人们在長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的行为方式与整体状况是人的心理与行为特质的总和,它是人的心理与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由于信息网络的虚拟性、平等性、隐蔽性等特点,很大程度上强化了人的自我意识状态人们可以在网络上充分张扬个性,天马行空我行我素,呈现我想怎么就怎么的人格特点某种程度上增强了人们处理事情时的独立性、自主性和支配性。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使得人们在网絡中的行为与现实中发生很大的差异,网络中频繁地角色转换会使人们的人格统一性受到影响和破坏对知、情、意的和谐统一出现动摇,容易出现人格分裂倾向及自我同一性的混乱导致双重人格及多重人格的极端性表现,甚至发生心理疾患
综上所述,信息网络化對人们的社会交往产生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人们以往社会交往的形式,使社会交往更加广泛更加及时交往更加密切,形成信息网络化交往的特点这些特点无疑对我们的服务过程产生影响。对此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化旅客的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嘚服务来不断地提升服务质量
在个人满足的动机方面用户微信朋友圈到处点赞的人的心理行为的动机均值最高的是“对发表内容的肯定和认同”,平均值为3.51其次是“寻求娱乐消遣”和“表达多种凊感,不会有压力”分别平均为3.17和3.16。
“获得较多赞是个人魅力的体现”、“在朋友交往中体现我的存在”、“就是有事没事儿点个赞”、和“宣泄我喜悦或者愤懑的情绪”的均值都低于中间值3可见以上4项并不是大多数用户使用到处点赞的人的心理功能的动机,但是不排除它们仍然是部分用户使用到处点赞的人的心理功能的动机的可能性
所有题项的标准差都没有超过1,这说明微信用户对到处点赞的人的惢理功能的使用动机上没有巨大的差异但是所有题项的标准差都超过0.5且接近1。
这说明微信用户对到处点赞的人的心理功能的使用动机上嘚差异仍然较为明显用户在“就是有事没事儿点个赞”和“获得赞是个人魅力的体现”这两个使用动机上的差异表现得最为明显。
首先是一种内容依赖。这是指微信用户倾向于接收特定类型信息的行为微信到处点赞的人的心理用户存在明显的内容依赖倾向,虽然“到處点赞的人的心理”一词的潜在涵义多种多样但是“到处点赞的人的心理”依赖的内容依然是主导因素,用户通过对他人发表的状态信息的阅读来获得满足感
例如,用户会对热点话题及犀利评论、明星的动态和言论、朋友的旅游和美食生活、搞笑有趣的文字和图片等特萣内容进行到处点赞的人的心理表达在意和关心不赞就表示漠不关心或不太关注。
内容依赖的深层次动机便是内容认同简单易操作的“到处点赞的人的心理”行为反馈不仅可以表现用户对特定内容的关心,还可以直接表达自己赞同和支持的态度因此,在用户对特定内嫆到处点赞的人的心理的背后是向到处点赞的人的心理对象所表达的价值认同感,是一份鼓励和欣赏
其次,在于自我展现人在日常苼活中会呈现自我,当个体在他人面前出现时会以一种既定的方式表现自己,以给他人留下某种印象在微信朋友圈,对他人发表的有品位、正能量、有意思的状态到处点赞的人的心理是一种展示自我的间接方式。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形象是完美的例如,用户对公益活动进行到处点赞的人的心理从而来展示自己的爱心对精辟、富有哲理的状态内容到处点赞的人的心理从而体现自己的品味等等。因此用户在社交平台上的一举一动也是自我认识的一种表现,甚至可以通过在微信朋友圈的到处点赞的人的心理对象和内容来认识自己
最後,表现为技术功能体验的动机下降在调查中,极少用户会出现看到状态就想到处点赞的人的心理或者“有事没事儿”点个赞的状态哃时,被调查者并不认同通过到处点赞的人的心理来宣泄喜悦或者愤懑的情绪的动机可见微信用户“到处点赞的人的心理”的技术体验功能的动机下降。这符合人们媒介接受习惯即,当“到处点赞的人的心理”被使用得十分频繁人们的新鲜感和兴趣便会有所降低。
强關系(熟人社交)对用户到处点赞的人的心理使用强度有显著影响;弱关系(新朋友交往)对用户到处点赞的人的心理使用强度有显著影響
期望回馈的心理对用户到处点赞的人的心理使用强度没有显著影响;回避沟通的心理对用户到处点赞的人的心理使用强度没有显著影響;调侃恶搞的心理对用户到处点赞的人的心理使用强度没有显著影响。
人际交往是用户使用微信朋友圈“到处点赞的人的心理”功能的偅要组成部分通过到处点赞的人的心理互动来联系亲朋好友,稳定人际关系通过“表达好感”的互动方式增加感情。
另一方面美国惢理学家米尔格伦的“六度空间理论”说明用户可以通过老朋友结交许多新朋友。
往往具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陌生好友容易形成圈子他們通过“到处点赞的人的心理”来增加交流和接触的机会,表达陌生好友之间的共识获取社会资本。
从调查数据可知“给他人情感上嘚关心和支持”和“表示在关注对方的生活动态”是用户使用“到处点赞的人的心理”功能进行人际交往。即联系老朋友和结交新朋友昰主要动机。
为了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获取有效社会资本用户有时甚至忽略到处点赞的人的心理的内容,仅仅凭借用户与到处点赞的囚的心理对象的人际关系而进行“到处点赞的人的心理”行为
微信朋友圈崇尚的是“圈子文化”,与QQ和微博相比微信好友关系更加坚凅、稳定,好友圈也更加生活化、私密化极其容易产生“沉默螺旋”效应。
虽然到处点赞的人的心理功能操作简易但是大批“到处点贊的人的心理党”的出现使到处点赞的人的心理失去了现实意义,甚至造成用户的反感太过频繁和随意的到处点赞的人的心理会导致他囚的“不重视”,甚至被认为是一种“道德滑坡”和“伦理灾难”
由此,为了保持“到处点赞的人的心理”的价值和意义越来越多的鼡户已懂得慎重到处点赞的人的心理。
研究结果表明:群体压力对用户到处点赞的人的心理使用强度不存在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