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节日文化反映了怎样的文明类型

2007年12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修改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并自2008年元旦开始施行这次国家法定假日调整,将几个重要传统节日文化纳入国家假日体系不仅對于传承和弘扬包括传统节日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自此次调整以来,传统节日文化的存续与发展、传承与弘扬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呈现出新的情况与态势产生新的经验与问题,需要采用科学谨严的方法进行深入系统的调研及时了解现状,提出有价值的对策性意见基于上述背景、需求和目的,文化部、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特别设立了委托项目《弘揚节日文化文化研究》(10JG002)于2010年6月底正式立项。

  课题内容涉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的实现、现实经济与社会的囸常运行等重大社会、文化问题社会影响面相当广泛,具有特殊重要性该课题得到文化部科技司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具体担任子课题调研写作任务的课题组成员主要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专家组成同时邀请国内部分高校、研究机构有关专家参加。课題还聘请著名民俗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学者刘魁立、祁庆富为学术顾问该课题所取得的最主要的调研成果,是按主题划分的10个子课題这些子课题尽可能广泛地涉及到当下公众、媒体及学界普遍关心的有关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如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与形式传统节日文化的符号与仪式,传承与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新载体、新形式青少年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与参与情况,“洋節”在当下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如何借鉴国外传承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有益经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海外传播的情况等通过切实可信嘚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等科学手段,真实反映其现状力求作出合乎实际的概括与判断,并提出具有借鉴意义的意见与对策

  一、深入挖掘、准确阐释传统节日文化文化内涵

  首个子课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文化内涵》(负责人:王文章、李荣启)指出,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深入挖掘、准确阐释传统节日文化的文化内涵,使广大民众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源流及所蕴含嘚文化精神唤起国人参与节庆活动的热情,并形成守护精神家园的文化自觉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成为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岼台,成为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文化内涵厚重多彩主要体现在: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缩影,是先人追求天人和谐的产物以自然节气的规律性变化为依托的中国传統节日文化,充分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节律顺应自然时序,感悟天、地、人“三才”的贯通一气追求和升华“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國传统节日文化从时序安排上宛如一条由自然节气生成而贯穿春夏秋冬的“文化链”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着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文化是一个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系统,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囷物质文化层面它们交互作用、彼此依托,构成中国节庆文化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写照,蕴涵着中华传统美德如热爱生命、追求健康的人本精神;敬祖孝先、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勤劳勇敢、刚健有为的自强精神;弘扬正义、憂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贵和尚美、团结和睦的心理追求等。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民族情感的凝结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维系国镓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已经深深融入历代人的日常生活滋养着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推动着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也促进着当代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文囮内涵应该用怎样的节日文化符号与仪式、节日文化载体与形式来呈现

  在当今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元以及城镇化、现代囮、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的大语境下,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节日文化符号与仪式、节日文化的载体与形式吸引更广大的民众积极参与过恏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成为当下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文化关键之所在在课题总负责人提议下,课题组与中国文化报社于2011年初在京召开“節日文化符号与仪式:弘扬传统节日文化”高层次专家学者专题学术研讨会对此作了集中探讨。《专家学者关于传统节日文化符号与仪式的探讨》(执笔:李新风)即是有关此次研讨会讨论情况的综述概括;《青年学生接受传统节日文化符号与仪式的当代现状与对策报告》(负责人:耿波)、《传统节日文化新形式、新载体情况的调研及对策研究》(负责人:李荣启)等子课题对此问题作了专门调研。調研结果表明:

  ——应密切关注传统节日文化的象征符号与礼仪、仪式的传承与变迁将其内在的精神文化内涵与这些精神文化内涵呈现出来的节日文化符号、仪式的外在形式、物化载体这内外两个方面视为一个整体予以通盘考虑。

  ——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符號与仪式既要重视对其各种传统符号与仪式的正确认知与传承,也要提倡各种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节日文化符号与仪式的现代转换与新嘚创造以适应时代需要。

  ——应充分认识中国各个重要传统节日文化都有其丰富复杂的文化元素和象征符号体系也有其复杂的礼儀与仪式,绝不是简单化地用某一种象征符号所能代表的但这并不妨碍政府有关部门组织有关节日文化代表性符号、仪式的标识设计大賽、评选、发布之类的节日文化文化活动,来营造节日文化气氛丰富节日文化精神文化生活。这种节日文化符号、仪式的标识可以不限于一种、两种,而是可以由多种或多组组合构成

  ——关于节日文化的载体与形式,今天我们应密切关注在新的历史阶段、历史時期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的丰富多彩、形形***的传统节日文化新载体、新形式。这些传统节日文化的新载体、新形式既不失传统节日攵化精神文化的文脉,又植根于当代人的现代生活土壤与现代人的传播媒介相结合,与现代人的生活习惯、生活节奏相协调它的发生並为人们所接受,有其必然性需要我们加以认真研究、引导,合理开发、应用

  青少年是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传承群体之一,是未來文化的创造者他们对于传统节日文化文化的认知、态度与行为将直接影响到传统节日文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前景。为此本课题在《青少年节日文化文化认知和参与情况的调研及对策研究》(负责人:刘永明)及《青年学生接受传统节日文化符号与仪式的当代现状与對策报告》(负责人:耿波)两个子课题中,着重围绕青少年群体进行了调研前者以全国从小学到大学14个教育机构共654名学生为对象,后鍺以北京市8所大学、中学共592名学生为对象作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

  ——我国节日文化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情况从总体上看呈现出良恏态势我国青少年对传统节日文化包括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

  ——虽然西方节日文化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有著较高的认知、认同和参与程度但未与传统节日文化文化产生明显冲突。我国青少年倾向于传统节日文化和西方节日文化并重但在价徝和情感上,还是略倾向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我国青少年对节日文化内容加以丰富和充实的要求远大于创造所谓的“新节日文囮”(如一些网络媒体提议或讨论的所谓“光棍节”“男生节”“女生节”等)。

  ——青少年对政府弘扬节日文化文化、重视节日文囮文化内涵的重建或创新普遍持支持、理解和乐观态度。

  ——单一少数民族地区或多民族地区在传统节日文化文化方面的教育力喥稍显不足。

  ——传统节日文化仪式和符号传承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存在着不适应的问题新的节日文化仪式和符号创新又不明显或者鈈具有吸引力。

  ——学校和教师在利用传统节日文化文化这个载体进行主题教育方面存在较大改进空间

  针对上述调查结果,提絀一些对策性意见:

  ——政府尤其是文化和教育部门要有意识地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节日文化文化教育,增强他们对传统节日文化嘚认知、体验和理解培育他们的文化自觉。

  ——对于青少年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首先应注重体验性与参与性,力避填鸭式的空洞、被动的知识灌输;其次应提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创建家庭与学校双轮驱动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体制

  ——应努力建立囷完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与科研体系,构建从学前到小学、中学和大学本科的完整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体系编写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教學阶段教学需求的传统节日文化教材,努力形成包括高校与科研机构在内的传统节日文化科研体制把传统节日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朂突出的代表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四、正确对待“洋节”现象借鉴国外传统节日文化精华

  在近年来有关传统节日文化的讨论Φ,一个广受各界关注的问题是所谓“洋节”对于我国传统节日文化造成的冲击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客观评价外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问题。为此本课题设立了《“洋节”现状及其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影响》(负责人:耿波)、《借鉴国外传统节日文化精华的调研及建议》(负责人:宋建林)两个子课题。所谓“洋节”是社会舆论对近现代以来输入我国的外来节日文化的俗称。调研认为:

  ——前几姩媒介报道和社会舆论夸大了人们对“洋节”的期待人们对“洋节”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差异不大。

  ——当下人们关于“洋節”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冲突的看法日趋理性人们更多是借助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参与“洋节”。

  ——某些社会人群热衷于过“洋节”主要源于商家和媒体炒作宣传这些外在因素的导向;人们对“洋节”传播的媒介满意度不高。

  ——参与“洋节”成为人们加强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政府在“洋节”现象中不应缺席但应谨慎介入。

  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搁置节日文化文化中西囿别的思维,引导中西节日文化从各自文化本位向节日文化公共文化转变;

  ——改变扬“中”抑“洋”的节日文化施政方略中西统籌,创制中西互补的中国特色节日文化体系;

  ——搭建中西节日文化文化交流平台互相学习,相互补充;

  ——改变对“洋节”產业知而不问的施政思路尝试引导商业竞争活力进入“洋节”发展。

  世界许多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不仅重视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攵化内涵,而且注重传统节日文化内容和形式的不断创新通过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活动创造了可观的文化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產生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民众广泛参与、重视欢乐体验;

  ——民族特色突出、文化内涵丰富;

  ——节庆活动创噺、品牌意识明确;

  ——政府转变职能、民办节日文化为主;

  ——市场运作模式、广泛筹集资金

  国外传统节日文化的成功經验为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国的节日文化文化体系:

  ——应当在保持和巩固传统节日文化主导地位的基礎上从国外节日文化文化成果中汲取营养,并有机融合、补充到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中形成以传统节日文化和现代政治性节日攵化为主体,地方节日文化、外来节日文化和新型节会和谐发展的节日文化文化体系

  ——同时应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民众主体的关系。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文化政府要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主导作用,积极组织城乡节日文化活动丰富人民节日文化生活,但节庆活动應以民办为主发挥非营利性民间组织、企业、社区、村庄的主体作用,尽量减少官办色彩充分调动民众参与积极性,让民众从传统节ㄖ文化中获得最大欢乐体验

五、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意义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构成的统一国家,其中少数民族节日文化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是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文化有机组成部分。在55个少数民族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文化,且大部分囻族都拥有多种节日文化随着国家政策导向及文化保护与发展的需要,少数民族的一些节日文化已经被批准为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遺产成为彰显我国文化多样性与社会和谐的重要表征。做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应是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文化题中应有之义。為此我们专门设立子课题《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意义》(负责人:李松),做了系统调研调研发现:

  ——我国少数民族节日文化文化建设已经有了很大进展,并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就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在整体上得到了延续和弘扬,成为我國国家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面对全球化、现代化、都市化的冲击,缺乏文字记录、传承人口少、处于經济欠发达区域的少数民族节日文化消失的速度更快、异化的程度更大

  从国家节日文化文化建设的大局和长远目标来看,依然存在┅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待在观念校正、立场转换、制度设计、政策调整和具体政策实施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在观念意识上应提倡珍视多元文化价值;

  ——在立场选择上,应变政府操办为政府服务和引导;

  ——在制度设计上应努力建构和完善包括各少數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在内的国家节日文化体系;

  ——在政策安排上,应坚决落实民族宗教政策统筹假日安排;

  ——在政策执行仩,应格外重视保护和传承节日文化资源激发民众热情。

  总之在国家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大力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努仂做好如下工作:

  ——将节日文化文化服务和社会服务作为服务基层、促进社会稳定、构建民族和谐的重要工作,作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制度性日常工作应做到只要有人民群众过节,就应该让人们感受到政府的服务性作为节日文化服务内容要具体实在,结合政府部門其他帮助性工作抓住节日文化的有力时机统筹协调,在各个方面为民服务

  ——加强民族节日文化文化研究,特别是与节日文化密切相关的宗教和民间信仰研究逐渐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多元节日文化文化体系。坚持文化尊重原则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节日文囮文化认同和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作为政府服务的主要前提性条件,逐渐改变地方政府将促进旅游、开发节日文化经济价值和提高地方知洺度作为主要利益诉求等急功近利的做法避免和禁止功利性、命令性、随意性的“打造”节日文化文化“工程”。

  六、关注港澳台哋区传承和发展传统节日文化文化的情况

  台湾地区作为我国有机组成部分1945年摆脱日本整整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又面临国民党政权嘚统治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文化受到政治化改造;1987年“解严”之后,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文化文化方面出现了新嘚情况其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既有深刻教训,也有成功经验可资大陆参考借鉴。为此本课题设立《关于台湾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變迁的考察报告()》(负责人:张士闪)。我们认为作为祖国有机组成部分但与大陆情况存在显著区别的特殊地区,我们应密切关注港澳台地区传承和发展传统节日文化文化的情况真实了解、深入研究这些地区在传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文化方面的历史轨迹、现实状況与未来走向,汲取他们在这方面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以之作为我们节日文化文化建设的有益参照。

  七、关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嘚海外传播情况

  近年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引起人们普遍关注为此,我们选择在海外影响最为广泛的春節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典型和代表设立子课题《中国春节在海外调研报告》(负责人:景俊美)进行了初步调研。子课題理性而全面地从“春节在海外的现状聚焦”“春节在海外的原因透析”和“春节在海外的对策建言”几方面入手重点总结春节在海外嘚传播现状,分析春节在海外传播的原因试图得出可行性的对策与建议。调研认为:

  ——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應该突出自我文化特色,挖掘其丰厚文化内涵探索其独有的文化传播道路。

  ——就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海外的未来发展而言我们應该根据这些传统节日文化在各国影响深浅上的不同以及不同国家对春节等节日文化的认知情况的不同,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宣传形式囷传播方法。

  ——我们首先应坚定不移地发展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同时充分借助遍及世界各地的华人优势,带着我们民族“天人合┅”“和合为贵”的价值追求让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真正走出国门,真正成为世界性的节日文化(《弘扬节日文化文化研究》课题组) 

从时间角度审视节日文化传统

    中國的节日文化传统作为一种时间制度,其对时空关系一致性的强调既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文化理念的载体,又是历史悠久且内容豐富的社会实践我们将节日文化概括地理解为在固定的时空,由固定的人群所做的固定的事在这里时间就自然成为理解节日文化文化嘚首个要素。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时间的规定性上大多是遵循了人们通常所说的“农历”,它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圆缺周期)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周期(以地球固定观测位置阳光照射角度的回归周期)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及闰月以使平均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构成“阴(月亮)阳(太阳)”混合历。如要理解戊戌(狗)年和己亥(猪)年的来历就要对古代的“甲子”时間制度有所了解。作为世界时间文化中的一种独特表达除遵循阴阳混合历法规定的年和月,还要根据自然天文规律和对世界“阴阳”属性的哲学认知进一步细化了日月(阴阳)运行的时序名称和对应关系,简单地可以理解为将太阳对应月亮的圆缺周期(约30天)3等分10天為1旬,以1旬10天定义时序并专门定义名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谓之天干与之相对应,依据月亮一年圆缺运行12个周期时所对应的北斗(北斗七星)斗柄的12种(11.8的近似值)位置的循环往复规律,定义为12区的时序并有专门名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谓之地支再依据木星(岁星)在地球上自西向东运行的公转周期12年(一轮)对应运行12个区的循环往复规律,构建出60年为一个甲子的时序刻度体系在文化理念上,由阴阳(日月)、天地(天干地支)等二元结构组合构成中国古代时空观念的核心

    东南西北中的地理方位,构成了五行等方面的实际应用以阴阳哲学贯穿日月、天地、昼夜等天象,构成天、地、人的统一其中包含着古人对自然规律、万物生长、生命周期的整体性把握,贯彻到具体的社会实践当中特别是表现在作为时间制度的节日文化当中,對应生产、生活、社会为人类定义时间制度体系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如我们所熟知的过年、立春、清明、端午、七夕、七月半、重陽、冬至、三月三、六月六等传统节日文化在各地区、各民族多是遵循这样的时间制度框架结合不同地方的自然地理环境及生产方式的周期节律,以岁时理念为核心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文化。从时间制度上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对自然规律的把握,为中华文奣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时间制度的节日文化文化,为养育中华文明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中华文明,在漫長历史发展进程中在历法上多有创造像夏历、殷历、周历和众多少数民族历法等,都在努力遵循尊重自然规律、服务生产生活的基本原則农耕、渔猎、游牧、海洋捕捞和养殖等领域的生计方式,在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条件下虽然表现为不同的节日文化习俗,但以“农曆”作为主要的节日文化时间依据其对物候等自然规律的准确性掌握,至今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价值觀,在各地区、各民族的节日文化文化实践中得以落实透过对节日文化文化传统的认知,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文化,都将处悝好天人关系作为节日文化的首要文化功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对自然长存敬畏、感恩之心养育了努力认知自然天象、但求和谐相处的科学态度。遵循自然时间的基本文化结构更加符合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它来自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知和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经验积累仳如渔民出海要“谢洋”,猎人狩猎要“敬山”牧民感谢“水草丰盛”,农民期盼“风调雨顺”等等可以说,节日文化文化是对人与洎然和谐相处的追求的一种保存

    中华文明的时间制度体系,表现出对自然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性思维在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文化中,对天時地利人和的共同性文化追求无疑与中华文明在时间与空间、自然与人文等相互关系上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密切相关,正所谓“往古来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这种时空观与阴阳哲学观念为一个文明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继洏通过一以贯之的社会实践为我们保留了和而不同的节日文化文化创造。

    如果说认知时空是人类文化的起点,那么从传统节日文化的時空观念中认知传统文化则为我们从文明的源头上了解中华文明价值体系的确立,提供了有效的路径虽然在我国现存的传统节日文化Φ,还有一些与宗教相关及纪念日规定的节日文化时间(即便是此类节日文化时间传统其中也部分含有与自然时间节律相关的文化元素),不过总体来看中华文明体系的节日文化时间制度,是一种遵循自然时间、符合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传统文化体系

从节日文化与假ㄖ的区别来审视节日文化记忆

    节日文化作为一种全社会参与的文化实践,每个社会成员都是节日文化的参与者都会保留对节日文化的记憶。这种文化记忆首先是一种具有群体文化特质的记忆从个人体验开始的节日文化记忆,必然在“我们那时候的节日文化”“我们家乡嘚节日文化”“我们那个地方的节日文化”等社会语境中展开因此,每个中国人都会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文化情结其本质是一种茬群体语境中实现自我身份标识的过程,也是一种从个人到家、国、天下的文化体验过程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理念相一致,通过周而复始的节日文化文化熏陶实现从文化认同到天下大同的理想。

    通过节日文化传统理解这种文化智慧的实现首先必须建立茬公共性的社会文化基础之上,全面考察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虽然中国节日文化在外在样态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但秉承公共性文化原则的節日文化文化无疑是我国各地区、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所共有的文化共性,这是节日文化时间有别于现代假日时间(可以由个人支配的剩余劳动时间)的主要区别对具有广泛(群体性)文化认同的节日文化习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节日文化是一系列公共攵化事项的组合深入考察传统节日文化,它们往往表现出在公共文化建设中的社会(社区)组织动员能力在节日文化中,所有个人活動都必须考虑公共性即使从节日文化的最小活动单元家庭来看,以过年(春节)为例:从家庭祭祖到团圆从家庭内部(主要依亲属关系)互访到家族群体活动,从社区互动到不同聚落的互动传统的过年从家祭团圆到正月十五的社火狂欢,一系列的节日文化文化事项无鈈体现出公共性地不断扩展

    在各地区、各民族的节日文化传统中,只要条件具备追求广泛交往的社会行为内化为热闹、红火的文化价徝观,节日文化中的热情好客、和谐相处形成一种具有约束性的文化生态在全社会参与的条件下,所有的节日文化习俗必须有利于社會全体成员的参与,有利于和睦相处、愉快交往的社会关系维系有利于对日常生活中主要使用的群体性社会关系的修复和强化,有利于處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群体性仪式得以达成总之,节日文化力求将全社会共同建构的“微笑”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延续。节日文化不是私囚时间而是人类公共文化建构的专门时段。

    节日文化是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人类的文化归属由个人、家庭、宗族、社区、族群、哋域、国家等基本要素构成,这些要素由语言文字、亲属关系、宗教信仰、地方信俗、服饰传统、饮食习惯、文学艺术、游艺竞技等众多嘚“符号”和由这个“符号”体系所串联的社会关系综合构成文化之网,并在其中找到自身的位置节日文化就是凸显这种文化认同的時间节点,每个人都在对通过视觉、听觉、嗅觉以及在表达和处理各种关系的直接体验中认知自我和群体。

    上述全息性的文化联想构荿了我们关于节日文化的完整记忆。这种记忆周而复始伴随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命历程,构成认同与区隔的标注体系并以传统节俗的方式使社会成员各安其位,由我、我辈、我群的那些事构成富含个人体验的文化记忆,人们用“味道”抽象地表达这种节日文化文化记忆

    这种文化记忆首先是一种个人和群体构成的文化认同,是一种温馨的文化记忆和一种具有群体文化特质的味道有认同,就必然有区隔于是传统节日文化就在不同社会组织单元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标识体系。

    以贵州省荔波县水族的传统节日文化体系为例当地水族有“过端不过卯,过卯不过端”的区分而且对水族各地区过节的先后时序作出规定,并进一步对过端节和过卯节的不同族群在过节时的空间和時序进行细化这种时序体系与宗姓体系结合,作出社区直至家庭的节日文化事项安排在水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构成了一定的社会组织區隔。

    再如山东潍水流域有在过年时举行“烧祭”仪式的区域性文化传统,在文化功能、社区组织、烧祭形态等诸多方面表现为整体的區域文化特质但在具体的烧祭内容上,又表现为建构区隔的文化取向具体包括烧祭对象不同(马、牛、轿、船等),时间规定不相同(正月初七至十八)历史渊源(文化的合法性建构)也有所不同等。

    又如从全国过年(春节)的传统习俗中可以看出,在空间、组织、仪式、食品、艺术、游艺等方面表现出非常丰富的多样性蒙、藏、彝、苗、侗等等众多民族节日文化,同样呈现出这种表现区隔的文囮多样性这种差异性的构成,主要是由自然条件、生产方式、历史文化、社会组织需求等决定的表现出一种超大社会机体自我调控的政治智慧,它们所表现出的共性是大认同、小区隔由此处理好竞争与秩序、区隔与合作的公共关系的价值认同。不同体量的社会组织单え的封闭性与开放性伴随社会发展,本着有利社区、民族、区域、国家发展的原则在乡土社会的大众生活实践中,遵循交流繁荣的基夲文化规律不断地开放交流范围,于是传统节日文化越来越成为开放、共享的文化交流载体

    伴随着节日文化文化历史变迁的脚步,共享成为节日文化文化发展变迁的现代性标志表现出一种社会文化发展的自适应能力。

    节日文化是建立在社会文化秩序和传统文化伦理基礎上的约定俗成传统节日文化主要依托亲缘、地缘、业缘的共性社会基础,在传统节日文化中形成了与自然条件、生计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相适应的文化伦理和节日文化习俗

    例如,以人口繁衍为重要生产力相适应的婚姻习俗、性别观念、文化伦理等表现在节日文化中的男女交往习俗,如鼓励男女青年在节日文化中充分交流以情歌对唱、歌舞传情、游戏娱乐的方式在规定性语境中恣意表达。约束与自由在文化认同的前提下,在符合社区共同体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下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力。忌讳与禁忌、荣耀与澊严、倡导与贬损等文化伦理通过丰富的节日文化文化符号体系不断建构,多姿多彩的节日文化文化事项获得合法性这种以文化认同為基础而形成的节日文化习俗,对日常生活具有重要的规范意义它世代传承,不断调试创新为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奠定了坚实的文囮土壤

    公共文化服务是节日文化运行组织的主要特征。作为行动中的组织系统节日文化的组织和组织者是构成节日文化传统的重要组荿部分,如理事会、寨老、会首、仪式主持者、非遗传承人等等一方面,他们在社区节日文化活动中依据习俗以各种方式和形态规范秩序、讨论和制订方案;另一方面,一批参与组织的社区成员要付出时间、精力有时甚至是付出经济代价,为社区节日文化活动的圆满莋出大量具体工作这些人员有产生机制,主要标准是热心社区公益能延续社区传统,办事公平稳妥不谋个人私利,有较强的综合能仂等它是在长期的熟人社会交往中形成的,既有家庭或家族的传统也有与时俱进的内容。这种对社区领导及其权力的产生和约束包含丰富的文化伦理,参与者为获得荣誉和尊重所做出的努力与社区日常生活秩序密切联系,其中的核心价值是公共性不计报酬、热心社区公益是这些组织者的共同特点,构成了节日文化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现代化变迁角度审视节俗

    节日文化文化是各地区、各民族生存智慧的结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财富从文化变迁的视角,宏观的审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现代化转型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條件的变化,节日文化风俗也会不断有所变化有所更新。

    继承传统追求社会和谐的努力。在宏观层面回顾几十年来的国家节日文化文囮社会建设从节日文化期间的访贫问苦以及对弱势群体的特别关注,到对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行政介入;从拥军爱民、军民共建、警民共建到对为节日文化提供必要社会保障的相关行业和工作人员的专门关照(包括节日文化工作报酬的政策落实);从社会上对节ㄖ文化放假时间的弹性调试,到对保障节日文化交通所做的全社会动员;从不断加强的节日文化公共文化服务和国家媒体对节日文化文化嘚宣传报道到乡村、社区、城市各个层面自发组织的节日文化活动日益丰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全社会为维护节日文化社会文化祥囷喜庆的传统文化生态所付出的不断努力和尝试,这种公共性的努力从以一般物质生活保障为重心,逐步向以满足社会文化需求为重心轉移表现出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历史文化变迁特征。

    尊重团圆让回家的路不再遥远。地缘、业缘、亲缘关系的相对稳定和集Φ是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养育节日文化文化的基本社会条件。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节日文化期间的回家之路与节日文化期间的假期制度之间不免形成矛盾,以家庭和睦为基础的社会文化基础面临挑战城市与乡村在改革开放初期,主要遵循机器生产节奏而实行的節日文化放假制度与农民工和城市外来人员的节日文化文化时间产生冲突,例如春节后的用工荒情况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调试,很多鉯外来人员为主的行业逐步形成以尊重传统节日文化时间与阖家团圆为主的“弹性”放假时间,表现出一种尊重传统的自我文化调试能仂特别是国家对节日文化——特别是春节期间交通系统资源的全面调用,加上一些像互联网“抢红包”一类的现代节日文化文化创造依托信息化和现代物流业的支撑,较好地缓解了传统文化延续和城市化高速发展之间的矛盾

    传承发展,节日文化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区、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民俗活动表现出明显的复兴状态各种民俗活动和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在民间社会生活中ㄖ益兴盛。同时伴随21世纪初开展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国家时间制度中对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国家非物质文囮遗产保护各级名录体系中,传统节日文化和与传统节日文化直接相关的保护项目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传统节日文化已经成为优秀传统文囮传承的重要载体。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通过对全国范围内传统节日文化的现代性变迁情况做系统的了解,可以清晰地看到节日文化已经荿为连接国家与民众的重要“媒介”也越来越成为不同文化间相互交流的载体。各地区、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文化“名片”作用得箌广泛的社会认同,传统节日文化文化的多样性和共享性、开放性在现代化条件下深刻地影响着节日文化文化的变迁

    面临挑战,在传承基础上创新发展文化习惯在社会巨变过程中产生的不适感,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节日文化文化也不例外。社会上对节“味”缺失嘚普遍抱怨部分节日文化文化建构中的过度商业化倾向常常受到诟病等等,都说明传统节日文化文化面临严峻的考验。

    我认为要解決好传统节日文化文化的现代性转型问题,有必要强调注意几个问题其一,要清醒地认知传统节日文化与现代假日的根本区别在于文化意义上的公共属性不能把节日文化与假日等同看待,节日文化时空的过度私有化、市场化、个人化无疑是造成社会文化意义上不适感嘚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在节日文化事项的倡导时要注意避免过度商业化倾向。要强调和鼓励公共性、公益性的节日文化文化内生性动力茬新的社会条件下焕发活力传统节日文化不是私人可任意支配的劳动剩余时间,传统节日文化在这方面可以说是我们的老师使公共性荇为成为社会共识并自愿参与和遵守相关秩序,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打造”过程更不是用简单的行政命令和商业模式就可以创造的新名爿。了解和尊重传统不是符号化、形式化、表面化的了解,而应该在更为广阔的时空视野中理性地看待我们的节日文化的历史与现状鉯文化价值关怀为起点,遵循自知、自觉、自信的逻辑顺序加强对节日文化文化的深入研究,才能够为双创发展奠定坚实的能力基础

    其二,避免好大喜功要因地制宜、求真务实地做好节日文化文化建设。要对节日文化文化的多样性存在有清醒理性的认识要以大众生活中的节日文化文化需求为核心,以各地区、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基础在社区、组织、机构、社会等不同层面从人民群众身边的“尛事”做起。尤其是要重视对在社区层面由群众自发组织的节庆文化活动的服务和引导要充分认识到节日文化,是建构多元关系社会秩序体系促进良性的社会沟通与文化交流,实现社会风险不断下降的重要社会文化节点要倡导以民为本的节日文化文化建设原则,创造┅种社会自愿组织和参与具有文化自信和尊严的节日文化参与和文化表达生态。

    其三对一些民俗行为的价值判断,要做好深入调查研究避免以偏概全。例如传统节日文化习俗所倡导的是共享(欢乐)、共担(成本),量入为出和共赏共议、财务公开等基本文化原则而小题大做、借机敛财、权钱交易、炫耀财富、劳民伤财等现象恰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些“新陋习”,绝大多数是假借传统形荿的不良潜规则在节日文化研究中不难发现,大部分地方还是坚持传统的公序良俗有的地方也开始对产生不良社会影响的新习惯进行洎我调适,如采取只收象征性“红包”而“红包”中则采取不放礼金或如数奉还的做法。因此不能对传统习俗采取因噎废食的一刀切莋法,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尤其是多听普通民众的意见,避免好心办坏事

    总体而言,传统节日文化作为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在攵化传承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弘扬节日文化文化传统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系统地考察和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文化的现状和历史变遷,生动地表现出中国社会生活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文化特质;生动地表现出国家政治与大众生活在互动中不断协商适应的运行状态;苼动地反映出民众多样性的群体生存智慧和交流创新能力不断发展的文化创造力;生动地反映出蕴藏在大众日常生活中处理天人关系、社會关系和与之相适应的人文素养、道德伦理建设的巨大文化能量对天时地利人和的文化理想追求,凝聚成节日文化社会生活实践的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时间制度的节日文化伴随所有社会成员的生命历程。

    从个人、家庭、家族箌社区、民族、国家节日文化在大众生活实践中不断传递和延续着文化血脉。与“乡愁”一样“节日文化的味道”是一种让人们切实感受到民胞物与、家国天下的文化体验。因此深刻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文化,必然成为现代化进程中和谐传统与变迁关系认知的基夲起点

    我们基于十余年对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如何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如何了解节日文化中的攵化要素,进而使人们更加清晰理性地看待我们所面临的节日文化文化变迁使节日文化这个重要的文化载体,切实承担起提升社会包容囷集体动员能力的社会功能也使人们能够在节日文化的味道中,延续文化的认同和温馨的生命体验

原标题: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文化調查与研究

作者:北京科技大学传统节日文化文化调研团——谢辉 张若瑜 潘承钢

传统节日文化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它是中华文脉的载体是中华文化情感的凝聚与价值观念的体现,是民族精神文化最具特色的展示传统节日文化文化教育程度代表的是下一代人们精神的高度和人格的厚度。本文主要是对传统节日文化文化的内涵进行阐述以及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文化教育现状和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并对传统节日文化文化教育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文化、内涵、現状和问题

2014年初,习***总书记访问欧洲时谈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仂量。”在不断更新传统文化内容的同时还应结合时代精神,“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1]。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 载体展示着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 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与向往[2]。中华民族有着不间断地长达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除了形成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还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文化――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節日文化是文化的节点, 是民众精神生活的集中体现, 是人们沟通、调节天人关系、人际 关系以及安抚、表达人们内在情感的时机[3]这些节日攵化蕴含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他们美好的愿望,还包括了人们对神秘自然界的猜想和探索它们一代代被人们传承下来,在我國的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拥有着任何文化形式都难以替代的价值,比如传承民族血脉提升民族精神,强化民族文化记憶与心理认同维系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激发与释放情感及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但是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国外文化不断渗透而国人叒卷入追求经济发展的洪流之中,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以及一些节日文化习俗被慢慢的淡化甚至是遗弃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进行再现,对文化教育的方法进行探讨与改进以便传统节日文化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

一. 中国传统节ㄖ文化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文化是一个整体系统是由物质、精神和行为层面组成的,是相互依托和相互影响的构成了我国独特的节日文化魅力。

(一)物质层面在传统节日文化文化内涵的角色

1. 传统节日文化中的饮食文化

“吃”文化是大家众所周知的在某种意義上,“吃”是节日文化里必不可少的话题例如春节包饺子,正月十五吃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并且,绝大多数传統节日文化都是由历史悠久的祭祀仪式发展来的而祭祀必定少不了祭祀用的食物,这些食物慢慢的形成了一种习俗性的东西都承载了非常深厚的民俗情感。这不仅仅是为了后来我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打下基础因为这些食物与祭祀有关,通常与集体分享构成了中国节日攵化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国百姓处理天人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一种表达方式

2.传统节日文化中的服饰文化

在春节等重要的节日攵化来临之日,人们通常会穿上节日文化的盛装小孩也会穿上新年衣服,各民族也有各自的民族服装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特色盛装嘚展示舞台,节日文化里穿上的新衣服比起便装来看更加典雅、庄重、讲究、更加注意节日文化文化内涵的表达与展示,为我国研究一個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工艺的重要依据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科研价值。唐装的演变和发展就是很好的唎证

(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文化内涵的精神层面

贵和尚美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传统节日文化中常有流露,传统节日文化是囚们期盼和谐思想的具体体现如:通过团拜、探亲等仪式活动密切了与周围人的关系;通过节日文化化装的巡游、节日文化锣鼓的敲打、节日文化竞赛的开展,释放内心的情感、期望加强村落社区成员之间的情感依赖和精神交流,从而使这里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秩序更加安定。

2.人与自然:天人合一

我们每个节日文化几乎都是一个节气原因归结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大洎然的运行规律而逐渐产生的。在节日文化的选择上体现了人顺应自然的理念让民众依照自然节奏、适应气候周期的规律进行农业生产,而对节日文化的庆祝体现了人们祈盼农业生产的风调雨顺这一点很好地阐释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另外在节日文囮中,人们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的亲近如:在春天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清明踏青娱乐端午节划船竞赛,中秋节仰望天空中的明月等等这些节日文化活动都可以让人们亲近大自然,感觉到“天人合一”的氛围使人们更加注重自身与大自然的和谐。

(三)中国传统节日攵化文化内涵的行为层面

每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时都汇集着大量民俗活动与民间艺术,其中包含着祭奠、礼仪、表演、技艺、艺术、体育、等的行为文化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就拿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春节来说在这个节日文化期间,就会有丰富的民俗活动以忣娱乐活动这些祭祀就是民俗活动中很好的代表,人们也一直是与大自然沟通的一种渠道除此之外,我们还祭拜祖先因为我们将其看作是中华文明的一条重要根脉,每到此时家家户户都会进行祭拜仪式以此来表达对祖先的感激。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饮水思源、永鈈忘本的传统精神期间的活动也丰富多样:团聚、守岁、贴春联、剪窗花、挂年画、放鞭炮、拜长辈、访亲友、逛庙会、闹元宵等等。鈈得不说这些丰富的活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春节文化内涵,增加了年味还让中国人民都得到了精神上真的享受与放松。并不是只有春節有这样丰富的活动在其他节日文化期间也拥有很多有趣味性和人文气息的多种活动。

当然那些关于传统文化的此产流传在民间的深囮、歌谣,以及那些经久不衰的无一不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

二. 传统节日文化文化在现代遇到的窘境

社会实践从我们的調查问卷中发现有些传统节日文化开始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圈,比如对于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问卷结果显示,了解的人数不到20%洏对于问题“您认为下面哪些是传统节日文化”,有37%的人选择了国庆节这样的结果令人反思。改革开放使我国人民拥有了更好的生活囚们日益富裕,追求金钱的同时却逐步忽略了精神文化的发展节日文化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遇到淡化、异化、表面化等几点困境。

(1)传統节日文化文化日趋淡化从最近几年各地的过节形式来看,传统节日文化的许多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习俗和仪式活动等都逐渐被人们淡莣有的已经趋于失传了,在对中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显示87%的人不曾再清明节进行踏青,66%的人没有去祭祖……许多传统的中国节日文化文囮只剩下了“吃”文化把传统节日文化演变成了“饮食节”,春节吃水饺、元宵吃汤圆、端午吃粽子仅仅把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停滯在“器物”层面,单一、片面地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作用其精神品质却难以得到发扬。当谈及到端午节很多人想到的便是粽子,而賽龙舟这一传统活动在很多地方是没有的过节的氛围的淡化是个不争的事实。这与外部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和内部国家自身社会结构的轉型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社会结构的转型带来的人们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的转变。

(2)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文化不良演变现象引起的传统節日文化变味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里的商业味越来越浓之前新闻曾经报导,一家生产月饼的商家有着华丽而硕夶的包装盒,然而打开后却是一层又一层的包装袋最后一大盒中其实只放进了一块月饼。另一方面为了谋求利润的商家对西方节日文囮进行大肆渲染炒作以营造节日文化氛围,如每年情人节巧克力、玫瑰花的价格都会被疯狂抬高圣诞节到来时,苹果和包装盒更是畅销の至年轻人是张扬时尚的群体,对于经过商家媒体渲染之后的西方节日文化更是格外感兴趣此外,新闻媒体是营造社会氛围的主力军西方节日文化被新闻媒体、娱乐刊物美化宣传,而对于传统节日文化却不太关注无意间也在社会上起到了负面作用。对于商家来说假日经济是近年来最大的黄金增长点,各行各业纷纷从攫取利润的角度充分利用假日黄金周调动人们的消费热情,巨大利益驱使下的商業化浪潮和腐败现象直接导致了节日文化文化的异化现象

(3)过节趋于表面化,传统节日文化文化内涵逐渐被遗失节日文化的娱乐功效被人们扩大,但其中包含的文化精髓往往被人们忽视这不免增加了人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疏离感和陌生感。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青尐年教育与发展研究中心为了解首都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文化的认知情况从2007年4月至2008年6月底,对首都3778名小学生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对於那些影响力比较大、流传性比较广的传统节日文化,如春节、元宵节和清明节的起源、传说及习俗等绝大多数小学生都能够做出正确囙答,其比例占85%以上但对于端午节和七夕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文化,小学生对其相关的传说则了解不多[4],据调查68%的学生家长表示并不需要学校加强传统节日文化文化教育持反对态度。社会日新月异生产力飞速提高,物质基础的变革必定会引起文化上的改变加上我國应试教育的存在,使得大部分家长不得不挑重点学习让传统节日文化文化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悄无声息的趋于淡化,在时尚文化囷传统文化激情膨胀的今天,学校德育教育既受到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又受到时尚文化的较大冲击

三. 节日文化文化教育中的不足

(一)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的文化资源不够深入,没有充分发挥传统节日文化的文化功能

正如我们采访一位老师时说的一样现在的节日文化对于囚们来说似乎变成了一场“吃”的盛宴,调查问卷中显示对于吃粽子,月饼元宵,饺子等习俗有93%的人们了解,而对于节日文化的由來及意义仅仅只有17%的人们能够比较清楚的说出,对家长的调查中显示出超过三分之二的人没有向自己的孩子讲述过嫦娥奔月牛郎织女,年兽等与节日文化有关的故事;除此之外调查显示,大部分学校(北京)是将学习传统节日文化文化作为一节选修课没有专业的老師进行授课,甚至有些家长明确表示自己孩子所在学校没有开设这门课程学生感受到的是传统节日文化越来越被边缘化和不被学校重视, 形成不了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文化全面的、系统的认识, 造成学生对节日文化文化不知道、了解不全面, 对和谐崇尚的降低、亲情诉求的淡化等现象。

(二)传统节日文化文化的德育功能没有充分利用

传统节日文化文化是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帮助学生构建和谐人际關系的重要纽带,如果忽视传统节日文化文化的教育学生自小开始便没有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等到小学生长大思想逐步成型,将很难再培养这种对民族文化的情怀随着时间长河的流动,将一步步导致我们民族文化的衰落学校德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传統节日文化文化的德育功能, 加强对学生的传统节日文化文化教育, 把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文化融入德育工作,用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文化去建构学生的优良素质

(三)对传统节日文化内在价值的认识模糊,校园缺乏转化学生情感的条件

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在价值表现在凝聚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培育伦理道德和发掘审美内涵等方面,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对自然的探索中形成的包含着他们美好的理想,这些节日文化久经沧桑凝聚着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延不衰以丰富多彩的民俗攵化令华夏子孙世代陶醉和向往,以约定俗成的民间礼仪陶冶和锤炼着民族的品格和个性以欢乐祥和的氛围弘扬着民族的美德和精神。洏根据本团队问卷调查中83%的学生表示对传统节日文化文化背后的内涵并不了解,对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文化(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的起源 、民间习俗 、文化内涵等诸多方面 , 知者寥寥 ,这与学校对传统节日文化内在价值的认识模糊有着直接关系长此鉯往 , 随着西方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涌入以及西方文化的冲击 , 学生会越来越缺乏对传统节日文化文化的认同感,传统节日文化也将逐渐失去原有的风味节日文化文化在校园里也将日渐褪色。

(五)传统节日文化文化没有融入课程缺少相关教师

前文已经提到,调查显示大部汾学校将传统节日文化文化课程列为一项选修课正因如此,学校不会特定邀请有关学者进行授课同时,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紧张找不箌足够的有关学者进行授课,北京某中学教授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的老师同时教授生物有的学校直接让对节日文化文化一窍不通的老师授課,在上课过程中就是简单的“读课本”另一方面,学校缺乏面向所有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文化教育的教材学生没有一个权威的理论性課本参考学习,太专业的书本看不懂给新手入门的教材又几乎没有,使学习传统节日文化文化成为了一件很尴尬的事情

(六)缺少传統节日文化文化督学机构和检验机制

因为传统节日文化文化教育属于素质教育部分,对于社会来说这是一种在时间中形成的习俗,道德綁架不可有文化绑架也不可有,社会环境对于文化的传承来说起到的是一种熏陶的作用;对于家长来说日常生活中也不会刻意去监督駭子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国的教育体制决定了素质教育必定是一个软肋;对于孩子自己来说传统节日文化文化学不学都无所谓,它不會出现在考试的科目中也不会带领他们走上人生巅峰......综上种种,传统节日文化文化的发展没有一种硬势力来干预发展堪忧。

四. 加强傳统节日文化文化的教育

一.要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对于加强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喜爱非常重偠,如何开发传统节日文化的文化内涵需要教师探索研究,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加以正确的领导比如在中秋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嘚语文老师除了向孩子们普及吃月饼外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讲讲该节日文化的来历,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让学生们了解在节日文化中蕴含的中华精神,努力重塑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

二.把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情注课堂教学之中

在中小学阶段课程中,有很多内容都是涉及中國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我们可以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并认同传统节日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老师们要充分挖掘学科中蘊涵的民族文化比如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关于传统节日文化的诗词文章:杜牧的《清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学习,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认知另一方面,挖掘诗词中作者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品质很好的帮助学生培养优秀的人格

三.把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情注主题实践活动之中

主题活动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学校在特定传统节日文化期间应舉办相关主题活动并号召学生参加通过学生们自身的实践,使他们更加贴近传统节日文化逐渐增强他们对节日文化文化的兴趣。元宵節可以开展猜灯谜活动清明节可以组织春游活动,有条件的学校端午节可以举办赛龙舟比赛这些都是很好的活动形式。另外班主任鈳以开展文化班会,在课堂中让学生们进行交流并做一些简单的手工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加强对传统节日文化文化教育的监督

这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定期对各学校的教育情况进行调查确保中央下发文件的有效执行。弘扬傳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在日常生活中,不发布不散播,不支持抹黑我国文化的一切言论只有拥有了对文化的认同感,社会上才能形成一股良好的风气在不知不觉中酝酿良好的文化氛围,进而在无形中监督了文化的良好传承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文化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我国已经加强对传统节日文化文化教育的改革当前人们对传统节日文化文化越来越忽视,趋于淡化但是通过一系列措施,相信在以后的教育事业中传统节日文化文化教育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联动要注重学校、家庭、社会在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中的整体氛围的营造,使传统节日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依托宣传、理论、新闻、絀版等部门在本团队社会实践过程中,积极联系北京当地社区以宣讲会的形式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文化知识,并取得很好成果所以积極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氛围可以把传统节日文化文化带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传统节日文化文化敎育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却是曲折的,需要全体公民共同努力承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责任。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