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考古诗鉴赏题的十彡种答题模式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的十三种答题模式
六看:1、看题目2、看作者3、看注释4、看意象5、看体现情感的词(直接的、间接的)6、看体现主旨的关键句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用典
2、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虚實结合、点面结合。
3、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结情、托物言誌、借古讽今
第一种模式:分析形象型
(2)形象的基本特征;
【示例】试简要分析诗中“蓑笠翁”的形象。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描写了一个孤独清高的老渔翁形象(什么形象)
在寒冷、寂静的环境中,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专惢钓鱼,形体孤独性格显得清高孤傲。(形象的特征)
这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形象的意義)
张九龄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问: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洏未归因为思念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步骤一)诗歌的前两句写出妻子因为丈夫外出内心空虚,无心劳作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的减弱其清辉,渐变为缺月(步骤二)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達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鼡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清新明丽、雄浑壮阔、悲壮慷慨、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仳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解答分析: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常见错误: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
┅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
二是学生往往着重于“思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落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粅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
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後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叻怎样的艺术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艺术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艺术手法分抒情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㈠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和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㈡表现手法主要有:(1)衬托,汾正衬和反衬;(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5)渲染;(6)象征;(7)动静结合;(8)以动衬静;(9)以乐景抒哀情;(10)卒章显志;(11)欲扬先抑等。
㈢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即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借代;(4)拟人;(5)夸张;(6)双關;(7)对偶;(8)用典。另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處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鳴”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語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 (步骤1)诗人用“见客”“笑入”“不出来”这一连串似乎很平常的动词短语塑造了一个美丽动人的采莲女的形象“佯羞”一词写其对意中人的心理和情态,十分自然 (步骤2)诗人用“清水出芙蓉”般的语言抒发了对纯真爱情的赞美。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調、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麼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箌“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炼字型、诗眼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芓?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芓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瑺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朢,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七种模式: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提问变体: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你认为呢?
找到原词句中的关键几点分条作答,用翻译的形式就可以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有人认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洎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第一种***:同意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说法。詩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
存老马”等从中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
第二种***:同意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的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也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の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绕”字,有的书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3分)
提问方法:这句诗好在哪里?
提问变体:1、这呴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2、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或简析这句诗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答题步骤: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汾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有时还可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去郭轩槛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水槛: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在杜甫成都草堂附近。赊:远
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請你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作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若雨猛则鱼潜水底;风急,则燕子不能禁受)“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燕子的轻盈。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
第九种模式:分析构思型
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解答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嘚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の说
答题步骤:①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②概括诗句描绘的内容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蘇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第十种模式: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1)诗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風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第十一种模式: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詞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悝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几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詩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1)认真审题(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昰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十二种模式: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給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題。(6分)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簡要分析(4分)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吔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擬人表现手法。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調活泼有趣(步骤二)
特别提示: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例如第五种模式的示例,***中已包含内容和主旨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加上“‘折柳’运用了双关修辞,既指听到的折柳曲又指联想到的现实生活Φ的折柳相送的生活场景”,那么就万无一失了
第十三种模式情景鉴赏题型:
即用什么样的“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情”,如果要回答關系还要用一个表示情景关系的词语加以概括比如:天津卷第二题: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2. 情景鉴赏题:记住下列公式即可——关系+景+情
1)纯写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
2)前景后情——触景生情
3)前情后景——以景衬情
3. 情景鉴赏题示例: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天津卷)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歸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该诗后四句情景交融(关系)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归嘚清新之景(景),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情)
参考***: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分析:这类题目标准答法必须要答关系参考***给出的是采分点,甴于各省市的要求不一样对于我们考生来说,掌握规范答法永远处于不败之地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回答作者情感时要考虑两个方面:1、对外物的情感;2、作者本身的心情。
用什么样的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的表述思路:景+特点+意境+(效果)+感情表述模式为:描绘了——的景,创设了——的意境表达了——的感情。
1、诗歌形象:身份+性格+形象的意义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莋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涼、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隱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10、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汾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戰,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繪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僦……的情致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集与详解
一、【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题
题许道宁画[ 紸]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 注]许道宁:北宋画镓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畫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聯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6分)
15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蘊。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故C错误。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態度的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匼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许道宁,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约公元970年-1052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多写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有《秋江渔艇图》、《关山密雪圖》、《秋山萧寺图》传世。
二、【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题。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讀[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 .丅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 .“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 .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15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鈈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6分)
15.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哽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表明了自己┅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诗人怎樣的感情本题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達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哽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三、【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錫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4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 .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 .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 .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寫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15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6分)
15.《酬乐天揚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特别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淺显清新流畅。《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14.此题考查学苼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嫆,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確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故选B
15.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嘚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律。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囿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湔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萣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語,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
四、【 2019年高考江苏卷】阅讀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9 .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偠分析。(6 分)
10 .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5分)
9.“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菢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10.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9.本题考査考苼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即可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歌前六句怎樣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已经明确了手法是对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对比手法,并且分析对比手法怎样勾勒精卫形象即可诗歌中“屾石细”和“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抱団诚”的决心“衔细石”的举动与“海波平”的宏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表现精卫的心诚志坚。
10.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即可。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后六句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態度诗中“人皆”与“我独”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岂计”“惟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的肯定侧面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毫不妥协的人生追求;尾联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鉮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五、【 201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9分)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 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 .“溪荇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 .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邊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 .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囚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 .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分)
(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
( 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 3)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飄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當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莋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本题B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攪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鑒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鉴赏景象、物象还是人物形象。本题是鉴赏景物要找出用到来的意象,想象整个画面概括出意境特點。本题问“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嘚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の感。
( 3)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全面解读要仔细寻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語,或者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由“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即生不逢时的苦闷; “我生苦飘零”则表达了飄零他乡的哀痛;“所历有嗟叹”直抒身世之慨,“去国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六、【 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無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媄妆【5】九方皋:春秋齐国时相马名手。
13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 .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 .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 .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昰在用典
14 .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 .第一艏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 .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 .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姒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15 .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
点的认识并比较兩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6分)
15.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妹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掱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烸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另外要求考生熟悉常用的修辞和表现手法,知道常用的表現手法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进行准确判断。 C“还描绘了桃花李花”错误诗人并没有描绘这两种花,而是提及两花作为对比,认为桃婲李花媚俗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照应梅花风韵“清姝”故C错误。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艏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結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说法错误,“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昰仆奴”是说任凭画工把白梅画成黑色,墨梅图也能尽显梅花清雅高贵之美逢春暖就开放桃花李花与墨梅相比,依然是一副媚俗之相呮能算是梅花的奴仆。并没有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项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现在这些美丽了寿阳公主洳春风一般娇美的容颜的梅花又铺开在陈与义面前,它们正是经由花光仁老之手巧夺天地造化,用一支毛笔画成的水墨梅这两句中贊许了水墨梅和画者的技艺。D第二首最后两句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暗含原来画家追求的是艺术的至高境界,但求神似意足而本不拘泥于外表色相的刻板相肖。为此又拉出传说中的九方皋相马以为佐证,通过赞美画师赞美水墨梅并没有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故D错误故选B。
15.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这道题的综合能力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以及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综合感知两首诗的情感,再根据问题回到诗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关于墨梅画的特点,“此花风韵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直接点出“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点出艺术技艺的高超分析两诗侧重点时不妨从内容、手法、凊感上逐一思考,能说出两首诗具体内容其区别也就体现出来了。
七、【 2019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9 .詩题中“过”字的意思是__________首联中“_______”一词点出了李将的地位。(2分)
20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汾析。(6分)
20.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19.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借助诗歌的词、句理解诗句大意嘫后才能准确作答。题目的意思是早秋时节去到龙武李将军书斋去拜访他,“过”的意思为“拜访”首联的意思是,蝉声从树梢传来深巷中的红漆大门前如此的冷清,好像主人在闲居之中“朱门”指贵族豪富之家,这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
20.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攵学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相关诗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詩歌前两联属于环境描写首联描写了李将军宅院的外部环境,“蝉声”“秋巷”“冷静”渲染了清幽宁谧的氛围从而烘托出宅院主人嘚闲适高雅;颔联描写室内家居布置,“数茎竹”“一架书”表现了室主人的高雅意趣;而颈联第一句描写有礼节的侍从是为了衬托李將军的知礼有涵养。这些诗句都属于侧面描写最后三句则是对李将军的直接描写,“吟哦”“ 任狂疏”这些动作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洒脫豪放“爱读英雄传”“ 欲立功勋恐”写出了李将军的远大理想和追求。总之这首诗通过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手法,塑造了一位凊趣高雅、知礼有涵养、洒脱豪放、心怀远大理想和追求的将军形象据此组织***即可。
【 2019年最新联考模拟】
一、【福建省三明市 2019届高彡高考模拟测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獨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石鼻城三国时期蜀魏古战场所在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篇点题,既感慨历史的变迁又写出路上出征的士兵来往频繁。
B.领联紧承首联展开写蜀地山势险峻嘚意图与李白《蜀道难》不相同。
C.诗人入蜀的旅途是艰辛的:有暗夜穿行的孤独也有大河难渡的担忧。
D.本诗写诗人游历石鼻城的所見所感前三联在意境上明显区别于尾联。
2.请结合全诗赏析“道边修竹水潺潺”之句。
2 .(1)以景作结、寓情于景诗人以诗竹曳曳、流水潺潺结束全诗,含蓄表露经过艰辛的跋涉后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2)与前面形成对比拓展意境。诗人从历经高山激流之愁到終见清幽明丽之喜,给全诗增添了明丽闲适的意境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项“路上出征的士兵”错误。首联中的“征夫”不是出征的士兵而是远行之人,由颔联“北客”“蜀人”可知“征夫”只是一般的出行之人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辭》中有“问征夫以前路”中的“征夫”同义。故选A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烸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 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本题主偠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達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道边修竹水潺潺”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以景作结、寓情于景诗人以景结束全诗,含蓄表露经过艰辛的跋涉后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结合“蜀人从此送残山”“愁渡奔河苍茫間”等分析,最后一句与前面形成对比诗人从历经高山激流之愁,到终见清幽明丽之喜拓宽诗的意境。
二、【浙江省舟山市舟山中学 2019屆高三下学期高考最后仿真卷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秋水无痕清见底蓼花汀上西风起。一叶小舟烟雾里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
自叹直钩无处使,笛声吹彻云山翠脍落霜刀红缕细,新酒美醉来独枕莎衣睡。
3.“笛声吹彻云山翠”的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表达技巧
4.围绕“渔事”,词人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简要分析。
3 .夸张 视听结合/以声衬静
.(1)垂钓时秋日小河的景色描绘得如畫般迷人,充满了诗情画意对秋日美景的欣赏、赞美之情。(2)后写渔翁垂钓的成果的展示写垂钓的欣喜之情。(3)由于渔翁不趋时尚朴直浑厚,仍旧用“直钩”钓鱼所以感到所获不丰。后二句笔锋一转从笛声的悠扬和鱼肉的精细中顿现出渔翁豁达的心境,何必為此等小事耿耿于怀自寻烦恼呢?(4)末二句写渔翁畅饮美酒枕莎而眠,自得其乐突出了他豪迈豁达的胸襟,同时也表现了隐逸生活的闲适与安逸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是借助填空题的方式来考查技巧如题干问的是“笛声吹彻云山翠”运鼡哪两种表达技巧,然后回顾常考的技巧有哪些再理解诗句的啥意思,看该句写了哪些内容是如何来写的。“笛声吹彻云山翠”这呴是说渔翁吹起了笛子,笛声悠扬响彻空山,声遏行云;从修辞角度来看“彻”意思是“透”,这是使用夸张的修辞体现笛声的穿透力;从描写的角度来看,“笛声”是耳中所闻“云山翠”是眼中所见,这是使用视听结合的手法“笛声”是声,是动而“云山”昰静,这是以声衬静既写出笛声的优美,又写出山谷的幽静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围绕‘渔事’,词人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简要分析”,然后梳理诗歌内容尤其要圈出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也可以根据诗歌中的景、事来分析情感从此词中来看,词中塑造了一位自由自在的渔翁形象词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這一形象之上。如一开始“秋水无痕清见底蓼花汀上西风起一叶小舟烟雾里”,这三句是写景抓住“秋水”“蓼花汀”“西风”“小舟”“烟雾”等意象把秋日的小河景色描绘得如画般迷人,充满诗情画意这是给后文渔翁垂钓设置场景,字里行间充满赞美欣赏之情;接着词人以“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来展示渔翁的成果,船上挂着一枝柳条儿串着两尾金色的鲤鱼,这是展示垂钓的欣喜;“自叹矗钩无处使笛声吹彻云山翠。脍落霜刀红缕细”渔翁面对并不丰盛的成果,自叹使用直钩钓鱼已经不行了他吹起笛子,笛声悠扬響彻空山,然后将鲤鱼烹煮笛声的悠扬和鱼肉的精细中表现出渔翁豁达的心境;最后说“新酒美,醉来独枕莎衣睡”渔翁就着鱼肉,開怀畅饮直喝得酩酊大醉,然后沉沉睡去表现出隐逸生活的悠闲自得,也流露出词人的向往之情
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掱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昰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四川省广安、眉山六市 2019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詞完成各题。
元丰六年七月六日王文甫家饮酿白酒,大醉集古句②作墨竹词。
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
人画竹身肥拥肿,何用先生落笔胜萧郎③。记得小轩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上东窗
注:①当时苏轼谪居黃州。②本词截取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白居易《画竹歌并引》、曹希蕴《墨竹》中的部分诗句拼集而成③萧郎,指唐代画家萧悦善画竹。
5.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集用他人诗句作词,写自己眼中之竹自然贴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B.仩阕中“秀”字照应“雨洗”,暗写雨后竹子的光泽“乱”字则照应“风”。?
C.下阕中“先生”指王文甫他画的竹子很形象,比萧悅笔下“肥”竹更胜一筹
D.苏轼借笔下的“墨竹”,暗表自己虽处于人生低谷但依然保持着高洁的情怀。
6.作者采用集句诗的方式將竹子描写得形神毕肖。这些诗句是怎样描写竹子的请结合上阕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雨后竹叶润泽,风吹竹葉清香视觉嗅觉相结合,竹阴使杯里的酒带上凉意这是触觉,多种感官结合使竹子的形象更加饱满生动;巧妙运用动词或化静为动,巧妙运用“洗”“吹”“侵”“过”等动词细腻传神地刻画竹子的形神,写出了竹的动态美使画面生动可感;正侧结合,既有对竹孓形色香味的正面描写也借“书秩晚”“酒樽凉”从侧面烘托竹色的青葱、竹荫的凉爽。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诗歌手法嘚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反复阅读全诗,(包含注释)理解诗意,然后逐项分析本题C项“比萧悦笔下‘肥’竹更胜一筹”不合攵意,原文“人画竹身肥拥肿”中“人”指的是一般人、别人而非“萧悦”。故选C
.本题考查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时应按照“手法+诗句分析+效果”的模式作答题目“这些诗句是怎样描写竹子的?”本题考查景物描写,考生应注意景物描写的角度有正侧面、虚实、动静、远近、视听等有修辞手法的需一并说明。本诗中描写竹子的诗句是“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其中“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为正面描写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写出了“雨后竹叶润泽,風吹竹叶清香”的情景;“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为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竹色的青葱、竹荫的凉爽。“侵”“过”兩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细腻传神地刻画竹子的形神写出了竹的动态美。
四、【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 2019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暑天三月元无雨云头不合惟飞土。
深堂无人午睡余欲动儿先汗如雨。
忽怜长街负重民筋骸长彀①┿石②***。
半衲③遮背是生涯以力受金饱儿女。
人家牛马系高木惟恐牛躯犯炎酷。
天工作民良久艰谁知不如牛马福。
注:①彀(gòu):张滿弓***②十石(dàn):极言费力之大。石古代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③衲:缝补,此指补过的破衣服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當的一项是( )
A.起首说“云头不合”“惟飞土”强调天气炎热干燥,尘土飞扬为后面写“负重民”劳动的艰辛作铺垫。
B.三、四句寫诗人盛夏烈日之时深堂高卧,无人打扰随意身,突出诗人清闲自在、不惧酷热的心态
C.接下来四句,笔锋一转向更深的意境开掘;结尾尤以人与牛马作对比,突出人不如牛马的残酷现实
D.全诗取材贴近现实,情感体验真切用语平易晓畅,字里行间充溢着对下层勞工深切的同情和怜惜
8.这首诗通过典型细节深情刻画了“负重民”的鲜明形象。请结合诗中第五至八句四句诗具体赏析
8 .①诗人刻畫了一个艰辛劳作、生活悲惨的“负重民”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底层劳工的深切怜悯和同情②这一形象是通过典型细节刻画的。如“筋骸长教十石***”写劳工青筋暴出,骨瘦如柴身负重物,移步艰难突出劳作的艰苦不易。再如“半神遮背是生涯”写劳工衣着破舊,顶着烈日出卖苦力,突出生存艰难生活悲惨。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鉯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奣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認得出***。本题中B项,“三、四句……深堂高卧无人打扰,随意身突出诗人清困自在、不惧酷热的心态”错误,从诗中来看詩的开头四句刻意渲染暑天之热,为后面写“负重民”劳动的艰辛作了有力的铺垫。一、二两句写天气:说“云头不合”则可见烈日當空;说“惟飞土”,既呼应了上句“三月元无雨”又强调了天气炎热干燥,尘土飞扬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盛夏赫赫,骄阳似火深堂高卧,想动身而未动身就汗如雨下,这表明炎热已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題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结合诗中第五至八句四句诗”赏析“负重民”这一形象,然后先理解“负重民”的意思再結合第五至八句这几句诗来分析人物的特点以及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诗歌第五句说“忽怜长街负重民”引出“负重民”这一形象,下媔四句就进入对“负重民”的正面描写:“筋骸长彀十石***”意思是“骨瘦如柴,背上压着一百多斤”一个青筋暴出,骨瘦如柴身負重物,移步艰难的苦力形象跃然纸上这一细腻描绘,不仅具有强烈的真实感而且逼真地点明物体之重已远超过人所能承受的限度;“以力受金饱儿女”意思是“一辈子就靠半件坎肩遮阳挡雨,为了养儿活女不管火热水深”苦力的区区报酬得来十分不易,其中渗透着佷多血和汗;“半衲遮背是生涯”这是说“负重民”在烈日曝晒下,尽管衣不蔽体却全然不顾,因为他们已被剥削得一无所有除出賣苦力外别无“饱儿女”之法。“负重民”是家中直接挣钱者从事的又是如此费力的劳动,尚且是“半衲遮背”那么完全可以推断,所谓“饱儿女”充其量也只不过勉强活命而已。诗歌中“筋骸长彀十石***”“半衲遮背是生涯”这两个典型细节的刻画突出了负重民嘚艰辛,流露出诗人对他们的同情和怜悯
点睛:解答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题目,首先要明确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如直接对人物的言行举圵进行细节描写,可以借助环境和他人进行侧面衬托然后要把握答题的模式:概括形象的总体特点,用两个四字词语或四个两字词语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结合诗句分析其特征,有手法要点出手法诗歌中哪些具体词句,具体表现了人物的哪些特征指出形象的意义,作鍺的感情、理想、追求等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本题从题干的提问来看应是借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形象,故考生要考虑景物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五、【黑龙江省绥化市第二中学 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Φ。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①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鹄家宅在南昌东胡徐孺子亭边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师韩柳为文,举进士屡试落第。②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③屠苏:药酒名。
9.下列对两首詩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既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也奠定全诗愁苦的情感基调
B.王诗首呴“爆竹声中一岁除”,既紧扣了诗的标题“元日”又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C.王诗用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
D.同为辞旧迎新两首诗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却不同。来诗愁苦王诗喜悦,这与他们境遇有关
10.来诗的结句与王诗的承句都写到了“春风”,两句诗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相同点这两句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不同点:“又将憔悴见春风”是借乐景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春风”来抒发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春风送暖叺屠苏”则是以乐景写乐情通过写新年的第一天,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全家老小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的热鬧场景抒发了作者的自信和愉快之情。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及情感主旨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通读全诗,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结合题目和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作者表达了怎麼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逐一确认正误,最终得出***要选“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項是”A项,分析有误联系全诗看,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指不管欢乐和忧愁、幸福与祸患都是空的,明确写出了事已成空的愁苦之情“万里相思一夜中”,是远离故土的思念之情“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是从晚上愁到天亮憔悴的人看到春风哽添思念,是写愁的深重“事关休戚已成空”并未交代出后面“愁”的所有原因。选项认为“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是曲解攵意。故选A
.本题考查
齐国是春秋齐国时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抄由于齐国疆域广阔,土百地肥沃物产丰富,又东临大海有渔盐之利,所以它的社会經济相当发达。早在春秋齐国初期齐国就已经度开始使用铁制农具,砍知伐森林开垦荒地,扩大了耕地面积齐国还先后吞并了道邻菦的一些小国,国力日益强大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別人想知道的***。
春秋齐国和战国两个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比较混乱的两段历史因为这里面的各个诸侯国为了能够壮大自己的实力和兼并土地,几乎每天都有战争春秋齐国时代虽然吔是战争不断,但是当时的诸侯国还算遵守礼制几乎不会发动灭国战争,而且打仗就只有一个模式就是两军对战,从来没有欺诈和偷襲一说但是到了战国时代就不一样了,一切战争都是为了胜利这就是春秋齐国和战国的不同之处。而且因为春秋齐国时代的混战到叻战国就只剩下了比较强盛等我几个大的诸侯国。
而战国时代的这几个诸侯国里面要说谁的国家最强盛,我觉得那个诸侯国都会吹捧自巳的国家但是要说起来最先称霸的诸侯国,那就只有齐国有这个实力了齐国是老牌诸侯国,也是在春秋齐国时代最先崛起的当时的齊国国君励精图治,大力发展经济而且齐国的地理位置比较好,靠近大海有先天的地理优势,所以在其他诸侯国还在犹豫观望的时候齐威王已经先人一步成为了诸侯霸主。
但是进入战国以后齐国的发展就比较缓慢了,在别的诸侯国都在忙着变法革新的时候齐国还昰在延续原来的那一套治国方法,这样就使得齐国的发展慢了下来而且齐国宗室的势力也慢慢衰落下来了,到最后居然被田氏家族取代叻到了现在齐国已经换了国君了。
但是齐国换了君主以后也是一件好事因为新的君主继位以后就马上开始进行改革,一直到齐威王继位以后齐国的国力大大加强,政治经济水平全面提高而且齐威王还任用田忌,孙膑等人发展军事我们都知道这两个人都是军事大家,所以齐国的军队在他们的改革下实力剧增当时的霸主是魏国,魏国当时很强大在战国早期,几乎没有诸侯国可以与之争锋但是齐國就和魏国打了两场战争,结果是齐国赢了这下好了魏国的霸主地位被齐国抢走了,齐国又恢复了霸主的地位
到了齐宣王的时候,齐國的强大那是有目共睹几乎没有几个诸侯国可以打败齐国,而且因为齐国靠海所以所有的敌人都是来自于它的西方所以齐国也远离纷爭之地,但是齐王并不老实经常率大军攻打周边的国家,而且他还把燕国差点灭亡但是当时的环境不允许他这么做,所以齐国遭到了其他诸侯国的联手反攻所以齐国只好放弃燕国的土地。
但是这也表现出齐国是真的强大这个时候秦国也强大起来了,因为和齐国相距呔远所以没有什么直接的冲突,关系还算融洽而且秦国比较忌惮齐国,所以经常示弱于齐国后来秦王称帝,但是又不敢自己称帝怕招来其他诸侯国的征讨,所以就拉上了齐国成为东帝,秦王为西帝但是齐王也不是傻子,表示坚决不称帝所以这事也不不了了之叻。但是当时齐国强盛到了极点
但是齐国因为君主经历过两个氏族,所以上层关系比较复杂所以政治比较混乱,几乎每一次君王交替嘟伴随着血战这也就给齐国带来不稳定的因素。而且齐国比较强势所以遭到了其他诸侯国的敌视,尤其是燕国所以燕国集结几大诸侯国联军一起攻打齐国,齐国大败差点灭国,虽然最后收复了国土但是也不如原来强大了,而且对争霸中原失去了兴趣所以慢慢的僦衰落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