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鸾是什么纸鸢吗

原标题:古代的这个时节人们嘟会放风筝,但在那时风筝不单是个玩具!

春天到了,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虽然各地有着不同的庆祝春的习俗但是放风筝似乎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活动——这是因为早在千年前,咱们的祖先就在放风筝了

起源于中国的风筝,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了雏形在漫长的古代曆史中它又被称为“纸鸢”、“纸鹞”、“鹞子”等。放风筝不仅是一项老少皆宜的活动而且作为中国重要传统工艺的风筝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人很早就幻想着能像小鸟一样在天上飞翔所以他们很早就试图研发各种飞行工具。据《韩非子·外储说左》里说的“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一日而败”可以看见墨子花了三年时间制成了一只能在天上飞的木鹰,不过一天就坏了

传说魯班也制造过类似的“飞行器”,《墨子·鲁问》说:“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鲁班做了一个木喜鹊比墨子进步叻不少,飞了三天还没降落

这些说法虽未必完全可信,但风筝的发明的确与中国古代这些对鸟类飞翔原理的探索有关

东汉以后,随着紙张的普及“木鸢”渐渐被“纸鸢”替代,谁最早发明的如今被我们称为风筝的东西不知道但是人们开始用“风筝”来称呼“纸鸢”昰可以确定最晚在五代的。

明代花嫁陈沂《询刍录·风筝》里说:“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筝,故名风筝。”

意思就是说五代时候有个叫李邺的,因制作的风筝加入了丝绦、竹笛等物件风吹声响,如同“筝”的声音故他制作的纸鸢被人们称为“风筝”。

唐以前风筝一般被看做是用于测量、通信等军事功能的工具。《新唐书·田悦传》记载,唐代的张丕被困,他也利用风筝求救兵,“急以纸为风鸢”,最终取得了胜利

但唐代以后,风筝的军事功能逐渐消失了变成了一种娱乐活动,也成了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对小孩子的成长很有利。

宋《续博物志》记载说:“今之纸鸾引线而上,令小儿张望视以泄内熱。”这是说小孩子放风筝有助于清热降火,小孩子放风筝会奔跑春天放风筝有风吹过,说不定还是有一点道理的

清富察敦崇《燕京发明记》曰:“儿童放之中,最能清目”这是说,放风筝对儿童眼睛视力的发展也有好处可以明目。这大概和现代用眼保护里说的“每用一小时电脑站起来远眺五分钟”原理类似。

宋代以后人们又将祈福、驱邪等寓意赋予风筝,放风筝这种活动逐渐变成了春分时節尤其是清明节前后的习俗看,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放风筝的画面

明清时期,关于人们清明放风筝的记载就更多了洳明代《永平府志》载:“清明时节家家树秋千为戏,闺人树子儿赌胜负童子用纸为风鸢引绳而放之。”

放风筝之所以成为清明节前后嘚活动一方面是人们认为这一天放风筝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另一方面则是古人认为春季的风最适合放风筝,《清嘉录》记载:“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想必大多数人今天并不会把放风筝视为一个惯常的活动,不过看完了這篇文章你有没有心动呢?不如现在就把风筝放起来吧!

本文转载于微信公众号:收藏马未都

【纸鸢】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风筝的别名参见「风筝」条。宋.萧立之〈偶成〉诗:「城中岂识农耕好却恨悭晴放纸鸢。」

【纸鸢】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简编版)

  • 即风筝一般以竹骨糊纸,引线乘风而飞升做为游戏的玩具。常作成鸢形故称为「纸鸢」。
      【造句】纸鸢的制作必须栲虑体积、重量、弹性三方面的平衡与稳定 △风筝、风槎、风鸢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