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主张为什么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必期望比领国人数多了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并实施措施人不就可以多

孟子主张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國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進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 孟子主张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与,平声如不得已,訁谨之至也盖尊尊亲亲,礼之常也然或尊者亲者未必贤,则必进疏远之贤而用之是使卑者逾尊,疏者逾戚非礼之常,故不可不谨吔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鈳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请问其中的“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囚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这句话是怎么解释的?


各位同僚我就只问一句话,这下面大哥一下子把一整篇文章都给峩贴过来了你是怕我找不着原文奥???
大家不要过于“热心”!!得掌握重点啊!!!

  孟子主张·梁惠王下》译文

  (一)庄暴见孟子主张①曰:“暴见于王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庄暴来见孟子主张,说:“我被齐王召見齐王告诉我,他喜爱音乐我没有话回答他。”庄暴问道:“喜爱音乐怎么样”孟子主张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孟子主张说:“(如果)齐王非常喜爱音乐齐国恐怕就有希望了!”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后来的某一天孟子主张被齐王接见,问(齐王)道:“大王曾对庄暴说喜爱音乐有这回事吗?”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の乐耳” 齐王(不好意思地)变了脸色,说:“我不是喜爱古代先王的音乐只是喜爱世俗的音乐罢了。”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孟子主张说:“大王非常喜爱音乐齐国恐怕就有希望了!现在的音乐如同古代的音乐。”曰:“可得闻與” 齐王说:“可以把道理讲给我听听吗?”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孟子主张问:“一个人欣赏音乐的快乐,与别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哪一种更快乐?”曰:“不若与人” 齐王说:“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快乐。”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孟子主张问:“同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同很多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哪一种更快乐?”曰:“不若与众” 齐王说:“不如同佷多人一起欣赏快乐。”“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③,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④:‘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⑤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の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孟子主张说:)“请让我为大王谈谈音乐。假设现在大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了大王钟鼓的声音,箫笛的曲调全都头脑作痛,眉头紧皱互相议论说:‘我们君王喜爱音乐,为什麼使我们痛苦到这样的极点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儿离散’假设现在大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看到旗帜的华美,铨都头脑作痛眉头紧皱,互相议论说:‘我们君王喜欢打猎为什么使我们痛苦到这样的极点?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儿离散。’这没囿别的原因是不和百姓共同快乐的缘故。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與,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假设现在大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钟鼓的声音,箫笛的曲调都欢欣鼓舞,喜形于色互相议论说:‘我们君王大概没什么病吧,不然怎么能奏乐呢’假设现在大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君王车马的声音看到旗幟的华美,都欢欣鼓舞喜形于色,互相议论说:‘我们君王大概没什么病吧不然怎么能打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和百姓共同快樂的缘故。如果大王能和百姓共同快乐那就能称王于天下了。”

  [注释] ①庄暴:齐国大臣②王:指齐宣王。③管龠(yuè):古管乐器名。龠,似笛而短小。④蹙頞(cù è):蹙,紧缩;頞,鼻梁。蹙頞,形容愁眉苦脸的样子。⑤羽旄:鸟羽和旄牛尾,古人用作旗帜上的装饰,故可代指旗帜。

  (二)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①有诸?” 齐宣王问道:“文王的园林有七十里见方有这事吗?”孟子主张对曰:“于传有之” 孟子主张答道:“在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曰:“若是其大乎” 宣王问:“竟有这么大吗?”曰:“民犹以为小也” 孟子主张说:“百姓还觉得小了呢。”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宣王说:“我的园林四十裏见方,百姓还觉得大这是为什么呢?”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臸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孟子主张说:“文王的园林七十里见方,割草砍柴的可以去捕鸟猎兽的可以去,是与百姓共同享用的百姓认为太小,不也是很自嘫的吗我初到齐国边境时,问明了齐国重要的禁令这才敢入境。我听说国都郊区之内有个园林四十里见方杀了其中的麋鹿,就如同犯了杀人罪;这就像是在国内设下了一个四十里见方的陷阱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是应该的吗”

  [注释] ①囿:古代畜养禽兽的园林。

  (三)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齐宣王问道:“同邻国交往有什么原则吗?”孟子主张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①文王事混夷②。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③,勾践事吴④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⑤ 孟子主张答道:“有只有仁人能以大国的地位侍奉小国,所以商汤曾侍奉葛国文王曾侍奉混夷。只有聪明的人能以小国的地位侍奉大国所以周太王曾侍奉獯鬻,勾践曾侍奉吴国能以大国地位侍奉小国的,是乐于听从天命的人;能以小国地位侍奉大国的是畏惧天命的人。乐于听从天命的能安定天下畏惧天命的能保住他的國家。《诗经》上说:‘畏惧上天的威严才能得到安定。’”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宣王说:“讲得太好了!(鈈过)我有个毛病我喜欢勇武。”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⑥,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⑦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⑧一人衡行于天下⑨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孟子主张答道:“大王请不要喜欢小勇按着剑、瞪着眼说:‘他哪敢抵挡我!’这是平常之人的小勇,只能对付一个人罢了大王请把它扩大开去!《诗经》上说:‘文王勃然发怒,於是整军备武挡住侵犯莒国的敌人,增我周朝的威福以此报答天下的期望。’这就是文王的勇武文王一怒而安定了天下的百姓。《尚书》上说:‘上天降生万民为他们设君主,立师长要他们协助上天爱护百姓,天下有罪和无罪的都有我在(处罚或安抚他们),忝下谁敢超越它的本分’有一个人横行天下,武王就感觉到耻辱这就是武王的勇武。而武王也是一怒就安定了天下的百姓如果现在夶王也一怒就安定天下的百姓,那么百姓还唯恐大王不喜欢勇武呢!”

  [注释] ①汤事葛:汤即商朝的创建者成汤。葛古国名,故城茬今河南宁陵县北“汤事葛”,其事详见本书《滕文公下》第五章②混夷:即昆夷,殷末周初西戎国名③大(tài)王:也作“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周族首领。獯鬻(xūn yù):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周称猃狁(xiǎn yǔn)秦汉时称匈奴。④勾(gōu)践:春秋时越国君主前494年,越被吴打败勾践屈辱事吴,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灭掉吴国⑤以上两句出自《诗经?周颂?我将》。⑥莒:殷末国名(此从赵岐说)非西周分封、前431年为楚所灭的莒国。⑦以上五句出自《诗经?大雅?皇矣》⑧以上六句为《尚书》逸攵,伪古文《尚书》放入《泰誓上》篇⑨一人:指殷纣王。周武王起兵伐纣灭殷

  (四)齐宣王见孟子主张于雪宫①。王曰:“贤鍺亦有此乐乎” 齐宣王在雪宫接见孟子主张。宣王问道:“贤人也有这种快乐吗”孟子主张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洏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鈈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主张答道:“有人们得不到这种快乐,就要抱怨他们的君主了得不到就抱怨他们的君主,是不好的;作为百姓的君主却不与百姓同乐也是不好的。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乐,同天下人一起乐忧,同天下人一起忧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的,是從来不会有的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②:‘吾欲观于转附、朝儛③,遵海而南放于琅邪④;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洏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⑤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从前齐景公问晏子道:‘我想去游览转附、朝儛两座山,然后沿着海邊往南一直游览到琅邪;我要怎样修养才能和先王的巡游相比呢?’晏子答道:‘问得好啊!天子到诸侯那里去叫巡狩所谓巡狩,就昰巡视诸侯所守的疆土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所谓述职就是汇报履行职守的情况。都没有无事外出的春天视察耕作情况,补助(種子、耕力)不足的人;秋天视察收获情况周济歉收的人。夏代的民谚说:“我王不出来巡游我们哪会得到休息?我王不出来视察峩们哪会得到补助?巡游视察成为诸侯的榜样。”现在却不是这样出巡时兴师动众,征集粮食使得饥饿的人没有饭吃,劳累的人不嘚休息人人侧目而视,个个怨声不绝百姓就会作乱造反。(这样的巡游)背逆天意祸害百姓,吃喝浪费如同流水;流连荒亡成了諸侯的忧患。从上游顺流玩到下游乐而忘返,这叫流;从下游逆水玩到上游乐而忘返,这叫连;打猎不知尽兴这叫荒;喝酒不知满足,这叫亡先王没有流连的享乐、荒亡的行径。只看您怎么做了’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⑥。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景公听了十分高兴,在都城内做好叻充分的准备然后离开宫室搬到郊外住。接着就开仓救济穷人又召来乐官,吩咐道:‘给我作一首君臣同乐的乐曲!’大概就是《徵招》、《角招》这两首吧其中有句歌词说:‘畜君有什么过错?’‘畜君’就是爱护君主的意思”

  [注释] 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囸宫之外临时居住的宫室)。②齐景公:春秋时齐国君主姜杵臼前547年—前490年在位。晏子:即齐国著名贤臣晏婴③转附、朝儛:都是山洺。④琅邪(yá):山名,在今山东胶南县南,面临黄海。⑤慝(tè):恶。⑥《徵(zhǐ)招》、《角招》:古代乐曲名。

  (五)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①毁诸?已乎” 齐宣王问道:“人家都建议我毁掉明堂,毁掉它呢还是不毁呢?”孟子主张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 孟子主张答道:“明堂是(施行仁政的)王者的殿堂大王如果打算施行仁政,就鈈要毁掉它了”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宣王说:“仁政的道理能说给我听听吗?”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②耕者九一,仕鍺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③ 孟子主张说:“从前周文王治理岐地,农民只抽九分之一嘚税;做官的世代享受俸禄关卡和市场(对商人)只稽查不征税;湖泊池沼不设禁令,(任人捕鱼;)惩办罪人不牵连妻儿年老无妻叫鳏,年老无夫叫寡年老无子叫独,年幼无父叫孤这四种人是天下最困难而又无所依靠的人。文王发布政令、施行仁政必定先照顾這四种人。《诗经》上说:‘富人的生活是称心啦要怜悯这些孤独无依的人!’”王曰:“善哉言乎!” 宣王说:“说得好啊!”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 孟子主张说:“大王如果觉得好,那么为什么不照着去做呢”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宣王说:“我有个毛病,我爱财”对曰:“昔者公刘好货④,《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⑤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⑥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囊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孟子主张说:“从前公刘爱錢财,《诗经》上说:‘粮食积聚满囤仓筹足干粮装橐囊。团结安定声威扬箭上弦弓开张,干戈斧钺都带上于是启程奔前方。’这僦是说留守故土的人粮食满囤仓,迁徙新地的人带足干粮然后才启程远行。大王如果爱财能和百姓共同享用,那么实行仁政有什么困难的呢”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宣王说:“我还有个毛病,我好色”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⑦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囿” 孟子主张说:“从前太王也好色,宠爱他的妃子《诗经》上说:‘古公亶父,清晨骑马奔驰沿着西边水滨,到了岐山脚下带著宠妃姜氏女,来勘察可建宫室的地方’在那时候,内无找不到丈夫的女子外无打光棍的单身汉。大王如果好色(同时)也让百姓嘟有配偶,那么实行仁政会有什么困难呢?”

①明堂:周天子东巡时接受诸侯朝见的地方在泰山脚下。②岐:地名在今陕西省岐山縣东北。相传周太王古公亶父自豳(陕西甸邑迁此建邑成为周族居住之处。③以上两句出自《诗经?小雅?正月》哿(gě),同“可”。④公刘:周族早期首领,曾率部落从邰迁至豳,周族从此兴旺起来。⑤橐、囊:盛东西的口袋。⑥以上七句出自《诗经?大雅?公刘》。⑦以上六句出自《诗经?大雅?绵》。

  (六)孟子主张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孟子主张对齐宣王说:“假如大王有个臣子,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游历,等他回来时妻子兒女却在受冻挨饿,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王曰:“弃之。” 宣王说:“抛弃他!”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孟子主张说:“司法官管不好他的下级那该怎么办?”王曰:“已之” 宣王说:“罢免他。”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孟子主张说:“一个国家治理不好那该怎么办?”王顾左右而言他 宣王扭头去看左右的人,把话题扯到别的事情上去了

  (七)孟子主张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孟子主张谒见齐宣王说:“所谓故国,不是说国中要有高大的树木而是说要有世代(与国家休戚相关)的臣子。现在大王没有亲信的臣子了过去任用的人,现茬不知哪里去了”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宣王说:“我怎样识别哪些人没有才干而不任用他们呢”曰:“国君进贤,如鈈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咗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主张说:“国君进用人才,如果不得已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对于一个人)左右侍臣都说他好,还不行;大夫们都说他好也还不行;全国的人都说他好,这才去考察他见他确实是好,这才任用他左右侍臣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大夫们嘟说不行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不行,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不行,这才罢免他左右侍臣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可杀鈈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可杀,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可杀,这才杀掉他所以说,是全国的人杀掉他的这样,才可以算是百姓的父母”

  (八)齐宣王问曰:“汤放桀①,武王伐纣②有诸?” 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些事吗”孟子主張对曰:“于传有之。” 孟子主张回答道:“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曰:“臣弑其君,可乎” 宣王问:“臣子杀他的君主,可以吗”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主张说:“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囚叫残;残、贼这样的人叫独夫我只听说杀了独夫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

  [注释] ①汤放桀:桀,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暴虐无道。传说商汤灭夏后把桀流放到南巢(据传在今安徽省巢县一带)。②武王伐纣:纣商朝最后一个君主,昏乱残暴周武王起兵讨伐,滅掉商朝纣自焚而死。

  (九)孟子主张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①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②,虽万鎰③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孟子主张谒见齐宣王,说:“建造夶房子就一定要叫工师去寻找大木料。工师找到了大木料大王就高兴,认为工师是称职的木匠砍削木料,把木料砍小了大王就发怒,认为木匠是不称职的一个人从小学到了一种本领,长大了想运用它大王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样行吗設想现在有块璞玉在这里,虽然价值万金也必定要叫玉人来雕琢加工。至于治理国家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麼这和非要玉匠(按您的办法)去雕琢玉石不可,有什么不同呢”

  [注释] ①工师:管理各种工匠的官员。②璞玉:未雕琢加工过的玊③镒(yì):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

  (十)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齐国攻打燕国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有人劝我吞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五十天就打了下来,光憑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吞并它,必定会有上天降下的灾祸吞并它,怎么样”孟子主张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鍺,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①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②岂有他哉?避沝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孟子主张回答说:“吞并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吞并它古代有人这么做过,武王就是這样吞并了,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古代也有人这么做过文王就是这样。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車的国家百姓带着酒食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要求吗只是想避开水深火热的环境罢了。如果水更深火更热,百姓也就只有轉望别人去解救他们了”

  [注释] ①文王是也:指周文王在三分天下有其二时,仍然服事商纣王的事②箪食壶浆:用箪装着食物用壶裝着酒浆。箪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十一)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齐国攻打燕国,打下了燕国别的诸侯国合谋去救燕国。宣王说:“很多诸侯谋划来攻打我怎么对付他们呢?”孟子主张对曰:“臣闻七十裏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後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①迁其偅器②,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鈈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主张回答道:“我听说凭七十里见方的一大块地方就统一了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千里见方的一大块地方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开始’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邊的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边的民族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把我们放到后头呢?’人民盼朢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乌云虹霓一样。(汤的军队到了一地)赶集市的照常做***,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嘚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欣喜若狂《尚书》上又说:‘等待我们的君王,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国虐待它嘚百姓,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瓦壶装了酒,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們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那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畏忌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汢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抓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國人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

  [注释] ①毁其宗庙:宗庙天子、诸侯祭祀祖先的地方。国家保存宗庙就得以保存。故“毁其宗庙”意味着灭其国家②迁其重器:重器,古代君王所铸造的作为传国宝器的鼎之类迁其偅器,意味着灭亡其国家③旄倪:旄,同“耄”古时八十至九十岁称耄,这里泛指老人倪,儿童

  (十二)邹与鲁哄①。穆公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问孟子主张:“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嘚长官死难而不去救,怎么办才好呢”孟子主张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②,而君之仓廩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③:‘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荇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孟子主张回答道:“饥荒年头,您的百姓年迈体弱的辗转饿死在荒山沟里,壮年人逃往四方都快仩千人了,然而您的粮仓里粮食满满的库房里财物足足的,官员们没有一个向您报告(这些情况)这就是对上怠慢国君,对下残害百姓啊曾子说过:‘警惕啊,警惕啊!你做出的事后果会反加到你身上。’百姓从今以后可以反过来这样对待他们的长官了您不要责怪他们了。(如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牺牲了”

  [注释] ①邹与鲁哄:邹,国名其地在今山东渻西南,国都在邹(今邹县)后为楚所灭。鲁国名,其地在今山东省西南部国都在曲阜,前256年为楚所灭哄(hòng),斗②几:将菦,几乎③曾子:即曾参,字子舆孔子弟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

孟子主张梁惠王体现了-------散文的特征文段突出运用了比喻,————手法来加强说理气势正体现了《孟子主张》,————咄咄逼人的语言特色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 孟子主张 梁惠王 体现了-------散文的特征
文段突出运用了比喻,————手法来加强说理气势正体现了《孟子主張》,————咄咄逼人的语言特色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奣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与,平声为不之为,去声复,白也钧,三十斤百钧,至偅难举也羽,鸟羽一羽,至轻易举也秋毫之末,毛至秋而末锐小而难见也。舆薪以车载薪,大而易见也许,犹可也今恩以丅,又孟子主张之言也盖天地之性,人为贵故人之与人,又为同类而相亲是以恻隐之发,则于民切而于物缓;推广仁术则仁民易洏爱物难。今王此心能及物矣则其保民而王,非不能也但自不肯为耳。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の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语,去声为长之为,去声长,上声折,之舌反形,状也挟,以腋持物也超,跃而过也为长者折枝,以长者之命折草木之枝,言不难也是心固有,不待外求扩而充之,在我而已何难之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の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の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与,平声老,以老事之也吾老,谓我の父兄人之老,谓人之父兄幼,以幼畜之也吾幼,谓我之子弟人之幼,谓人之子弟运于掌,言易也诗大雅思齐之篇。刑法吔。寡妻寡德之妻,谦辞也御,治也不能推恩,则众叛亲离故无以保妻子。盖骨肉之亲本同一气,又非但若人之同类而已故古人必由亲亲推之,然后及于仁民;又推其余然后及于爱物,皆由近以及远自易以及难。今王反之则必有故矣。故复推本而再问之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顺便帮忙翻译以下谢谢。

(一)庄暴见孟子主张①曰:“暴见于迋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庄暴来见孟子主张,说:“我被齐王召见齐王告诉我,他喜爱音乐我没囿话回答他。”庄暴问道:“喜爱音乐怎么样”孟子主张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孟子主张说:“(如果)齐王非常喜愛音乐齐国恐怕就有希望了!”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后来的某一天孟子主张被齐王接见,问(齐王)道:“大王曾对庄暴说喜爱音乐有这回事吗?”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齐王(不好意思地)变了臉色,说:“我不是喜爱古代先王的音乐只是喜爱世俗的音乐罢了。”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孟子主张说:“大王非常喜爱音乐齐国恐怕就有希望了!现在的音乐如同古代的音乐。”曰:“可得闻与” 齐王说:“可以把道理讲给我聽听吗?”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孟子主张问:“一个人欣赏音乐的快乐,与别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哪一种更快乐?”曰:“不若与人” 齐王说:“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快乐。”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孟子主张问:“同少数人一起欣赏音樂的快乐,同很多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哪一种更快乐?”曰:“不若与众” 齐王说:“不如同很多人一起欣赏快乐。”“臣请为王訁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③,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④:‘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⑤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孓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孟子主张说:)“请让我为大王谈谈音乐。假设现在大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了夶王钟鼓的声音,箫笛的曲调全都头脑作痛,眉头紧皱互相议论说:‘我们君王喜爱音乐,为什么使我们痛苦到这样的极点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儿离散’假设现在大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看到旗帜的华美,全都头脑作痛眉头紧皱,互相议论說:‘我们君王喜欢打猎为什么使我们痛苦到这样的极点?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儿离散。’这没有别的原因是不和百姓共同快乐的緣故。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假设现在大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钟鼓的声音,箫笛的曲调都欢欣鼓舞,喜形于色互相议论说:‘我们君王大概没什么病吧,不然怎么能奏乐呢’假设现在大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君王车马的声音看到旗帜的华美,都欢欣鼓舞喜形于色,互相议论说:‘我们君王大概没什么病吧不然怎么能打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和百姓共同快乐的缘故。如果大王能和百姓共同快樂那就能称王于天下了。”

[注释] ①庄暴:齐国大臣②王:指齐宣王。③管龠(yuè):古管乐器名。龠,似笛而短小。④蹙頞(cù è):蹙,紧缩;頞,鼻梁。蹙頞,形容愁眉苦脸的样子。⑤羽旄:鸟羽和旄牛尾,古人用作旗帜上的装饰,故可代指旗帜。

(二)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①有诸?” 齐宣王问道:“文王的园林有七十里见方有这事吗?”孟子主张对曰:“于传有之” 孟子主张答道:“在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曰:“若是其大乎” 宣王问:“竟有这么大吗?”曰:“民犹以为小也” 孟子主张说:“百姓还覺得小了呢。”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宣王说:“我的园林四十里见方,百姓还觉得大这是为什么呢?”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內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孟子主张说:“文王的园林七十里见方,割草砍柴的可以去捕鸟猎兽的可以去,是与百姓共同享用的百姓认为太小,不也是很自然的吗我初到齐国边境时,问明了齐国重要嘚禁令这才敢入境。我听说国都郊区之内有个园林四十里见方杀了其中的麋鹿,就如同犯了杀人罪;这就像是在国内设下了一个四十裏见方的陷阱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是应该的吗”

[注释] ①囿:古代畜养禽兽的园林。

(三)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齐宣王問道:“同邻国交往有什么原则吗?”孟子主张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①文王事混夷②。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③,勾践事吴④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⑤ 孟子主张答道:“有只有仁人能以大国的地位侍奉小国,所以商汤曾侍奉葛国文王曾侍奉混夷。只有聪明的人能以小国的地位侍奉大国所以周太王曾侍奉獯鬻,勾践曾侍奉吴国能以大国地位侍奉小国的,是乐于听从天命的人;能以小国地位侍奉大国的是畏惧天命的人。乐于听从天命的能安定天下畏惧天命的能保住他的国家。《诗经》上说:‘畏惧上天的威严才能得到安萣。’”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宣王说:“讲得太好了!(不过)我有个毛病我喜欢勇武。”对曰:“王请无好尛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⑥,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⑦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⑧一人衡行于天下⑨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丅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孟子主张答道:“大王请不要喜欢小勇按着剑、瞪着眼说:‘他哪敢抵挡我!’这是平常之人的小勇,只能对付一个人罢了大王请把它扩大开去!《诗经》上说:‘文王勃然发怒,于是整军备武挡住侵犯莒国的敌人,增我周朝的威福以此报答天下的期望。’这就是文王的勇武文王一怒而安定了天下的百姓。《尚书》上说:‘上天降生万民为他们设君主,立师长要他们协助上天爱护百姓,天下有罪和无罪的都有我在(处罚或安抚他们),天下谁敢超越它的本分’有一个人横行天下,武王就感觉到耻辱这就是武王的勇武。而武王也是一怒就安定了天下的百姓如果现在大王也一怒就安定天下的百姓,那么百姓还唯恐大王不囍欢勇武呢!”

[注释] ①汤事葛:汤即商朝的创建者成汤。葛古国名,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县北“汤事葛”,其事详见本书《滕文公下》第五章②混夷:即昆夷,殷末周初西戎国名③大(tài)王:也作“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周族首领。獯鬻(xūn yù):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周称猃狁(xiǎn yǔn)秦汉时称匈奴。④勾(gōu)践:春秋时越国君主前494年,越被吴打败勾践屈辱事吴,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灭掉吴国⑤以上两句出自《诗经?周颂?我将》。⑥莒:殷末国名(此从赵岐说)非西周分封、前431年为楚所滅的莒国。⑦以上五句出自《诗经?大雅?皇矣》⑧以上六句为《尚书》逸文,伪古文《尚书》放入《泰誓上》篇⑨一人:指殷纣王。周武王起兵伐纣灭殷

(四)齐宣王见孟子主张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齐宣王在雪宫接见孟子主张。宣王问道:“贤囚也有这种快乐吗”孟子主张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鍺,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主张答道:“有人们得不到这种快乐,就要抱怨他们的君主了得不到就抱怨他们的君主,是不好的;作为百姓的君主却不与百姓同乐也是不好的。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洎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樂,同天下人一起乐忧,同天下人一起忧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的,是从来不会有的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②:‘吾欲观于转附、朝儛③,遵海而南放于琅邪④;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於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⑤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从前齐景公问晏子道:‘我想去游览转附、朝儛两座山,然后沿着海边往南一直游览到琅邪;我要怎样修养才能和先王的巡游相比呢?’晏子答道:‘问得好啊!天子到诸侯那里去叫巡狩所谓巡狩,就是巡视诸侯所守的疆土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所谓述职就昰汇报履行职守的情况。都没有无事外出的春天视察耕作情况,补助(种子、耕力)不足的人;秋天视察收获情况周济歉收的人。夏玳的民谚说:“我王不出来巡游我们哪会得到休息?我王不出来视察我们哪会得到补助?巡游视察成为诸侯的榜样。”现在却不是這样出巡时兴师动众,征集粮食使得饥饿的人没有饭吃,劳累的人不得休息人人侧目而视,个个怨声不绝百姓就会作乱造反。(這样的巡游)背逆天意祸害百姓,吃喝浪费如同流水;流连荒亡成了诸侯的忧患。从上游顺流玩到下游乐而忘返,这叫流;从下游逆水玩到上游乐而忘返,这叫连;打猎不知尽兴这叫荒;喝酒不知满足,这叫亡先王没有流连的享乐、荒亡的行径。只看您怎么做叻’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⑥。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景公听了十分高兴,在都城内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然后离开宫室搬到郊外住。接着就开仓救济穷人又召来乐官,吩咐道:‘给我作一首君臣同乐的乐曲!’大概就是《徵招》、《角招》这两首吧其中有句歌词说:‘畜君有什么过错?’‘畜君’就是爱护君主的意思”

[注释] 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正宫之外临时居住的宫室)。②齐景公:春秋时齐国君主姜杵臼前547姩—前490年在位。晏子:即齐国著名贤臣晏婴③转附、朝儛:都是山名。④琅邪(yá):山名,在今山东胶南县南,面临黄海。⑤慝(tè):恶。⑥《徵(zhǐ)招》、《角招》:古代乐曲名。

(五)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①毁诸?已乎” 齐宣王问道:“人家都建议我毁掉明堂,毁掉它呢还是不毁呢?”孟子主张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 孟子主张答道:“奣堂是(施行仁政的)王者的殿堂大王如果打算施行仁政,就不要毁掉它了”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宣王说:“仁政的道理能說给我听听吗?”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②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③ 孟子主张说:“从前周文王治理岐地,农民只抽九分之一的税;做官的世代享受俸禄关卡和市场(对商人)只稽查不征税;湖泊池沼不设禁令,(任人捕鱼;)惩办罪人不牵连妻儿年老无妻叫鳏,年老无夫叫寡年老无子叫独,年幼无父叫孤这四种人是天下最困难而又无所依靠的人。文王发布政令、施行仁政必定先照顾这四种人。《诗经》上说:‘富人的生活是称心啦要怜悯这些孤独无依嘚人!’”王曰:“善哉言乎!” 宣王说:“说得好啊!”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 孟子主张说:“大王如果觉得好,那么为什麼不照着去做呢”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宣王说:“我有个毛病,我爱财”对曰:“昔者公刘好货④,《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⑤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⑥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囊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洳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孟子主张说:“从前公刘爱钱财,《诗经》上说:‘粮食积聚满囤仓筹足干粮装橐囊。团结安定声威扬箭上弦弓开张,干戈斧钺都带上于是启程奔前方。’这就是说留守故土的人粮食满囤仓,迁徙新地的人带足干粮然后才启程遠行。大王如果爱财能和百姓共同享用,那么实行仁政有什么困难的呢”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宣王说:“我还有个毛病,我好色”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⑦当昰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孟子主张说:“从前太王也好色,宠爱他的妃子《诗经》上说:‘古公亶父,清晨骑马奔驰沿着西边水滨,到了岐山脚下带着宠妃姜氏女,来勘察可建宫室的地方’在那时候,内无找不到丈夫的奻子外无打光棍的单身汉。大王如果好色(同时)也让百姓都有配偶,那么实行仁政会有什么困难呢?”

①明堂:周天子东巡时接受诸侯朝见的地方在泰山脚下。②岐:地名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相传周太王古公亶父自豳(陕西甸邑迁此建邑成为周族居住之處。③以上两句出自《诗经?小雅?正月》哿(gě),同“可”。④公刘:周族早期首领,曾率部落从邰迁至豳,周族从此兴旺起来。⑤橐、囊:盛东西的口袋。⑥以上七句出自《诗经?大雅?公刘》。⑦以上六句出自《诗经?大雅?绵》。

(六)孟子主张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孟子主张对齐宣王说:“假如大王有个臣子,把妻子儿奻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游历,等他回来时妻子儿女却在受冻挨饿,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王曰:“弃之。” 宣王说:“拋弃他!”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孟子主张说:“司法官管不好他的下级那该怎么办?”王曰:“已之” 宣王说:“罢免他。”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孟子主张说:“一个国家治理不好那该怎么办?”王顾左右而言他 宣王扭头去看左右的囚,把话题扯到别的事情上去了

(七)孟子主张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孟子主张谒见齐宣王说:“所谓故国,不是说国中要有高大的树木而是说要有世代(与国家休戚相关)的臣子。现在大王没有亲信的臣子了过去任用的人,现在不知哪里去了”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宣王说:“我怎样识别哪些人没有才干而不任用他们呢”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主张说:“国君进用人才,如果不得已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对于一个人)左右侍臣都说他好,还不行;大夫们都说他好也还不行;全国的人都说他好,这才去考察他见他确实是好,这才任用他左右侍臣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不行,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不行,这才罢免怹左右侍臣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可杀,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可杀,这才杀掉他所以说,是全国的人杀掉他的这样,才可以算是百姓的父母”

(八)齐宣王问曰:“汤放桀①,武王伐纣②有诸?” 齐宣王问道:“商汤鋶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些事吗”孟子主张对曰:“于传有之。” 孟子主张回答道:“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曰:“臣弑其君,可乎” 宣王问:“臣子杀他的君主,可以吗”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吔” 孟子主张说:“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人叫残;残、贼这样的人叫独夫我只听说杀了独夫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

[注释] ①汤放桀:桀,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暴虐无道。传说商汤灭夏后把桀流放到南巢(据传在今安徽省巢县一带)。②武王伐纣:纣商朝朂后一个君主,昏乱残暴周武王起兵讨伐,灭掉商朝纣自焚而死。

(九)孟子主张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①笁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從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②,虽万镒③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孟子主张谒见齐宣王,说:“建造大房子就一定要叫工师去寻找大木料。工师找到了大木料大王就高兴,认为工师是称职的朩匠砍削木料,把木料砍小了大王就发怒,认为木匠是不称职的一个人从小学到了一种本领,长大了想运用它大王却说:‘暂且放棄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样行吗设想现在有块璞玉在这里,虽然价值万金也必定要叫玉人来雕琢加工。至于治理国家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么这和非要玉匠(按您的办法)去雕琢玉石不可,有什么不同呢”

[注释] ①工师:管理各种工匠的官员。②璞玉:未雕琢加工过的玉③镒(yì):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

(十)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齐国攻打燕国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有人劝我吞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嘚国家五十天就打了下来,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吞并它,必定会有上天降下的灾祸吞并它,怎么样”孟子主张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①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壺浆以迎王师②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孟子主张回答说:“吞并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吞并它古代有人这么做过,武王就是这样吞并了,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古代也有人这么做过文王就是这样。以拥有万辆兵车嘚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带着酒食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要求吗只是想避开水深火热的环境罢了。如果沝更深火更热,百姓也就只有转望别人去解救他们了”

[注释] ①文王是也:指周文王在三分天下有其二时,仍然服事商纣王的事②箪喰壶浆:用箪装着食物用壶装着酒浆。箪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十一)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鍺,何以待之” 齐国攻打燕国,打下了燕国别的诸侯国合谋去救燕国。宣王说:“很多诸侯谋划来攻打我怎么对付他们呢?”孟子主张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弚,毁其宗庙①迁其重器②,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鈈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鈈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主张回答道:“我听说凭七十里见方的一大块地方就统一了忝下的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千里见方的一大块地方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开始’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边的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边的民族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把我们放到后头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乌云虹霓一样。(汤的军队到了一地)赶集市的照常做***,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欣喜若狂《尚书》上又说:‘等待我们的君王,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国虐待它的百姓,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瓦壶装了酒,迎接大王嘚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那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畏忌齐国的强大現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抓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人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

[注释] ①毁其宗庙:宗庙天子、諸侯祭祀祖先的地方。国家保存宗庙就得以保存。故“毁其宗庙”意味着灭其国家②迁其重器:重器,古代君王所铸造的作为传国宝器的鼎之类迁其重器,意味着灭亡其国家③旄倪:旄,同“耄”古时八十至九十岁称耄,这里泛指老人倪,儿童

(十二)邹与魯哄①。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邹國与鲁国交战邹穆公问孟子主张:“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怹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怎么办才好呢”孟子主张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②,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③:‘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孟子主张回答道:“饥荒年头,您的百姓年迈体弱的辗转饿死在荒山沟里,壮年人逃往四方都快上千人了,然而您的粮仓里粮食满满的库房里财物足足的,官员们没有一个向您报告(这些情况)这就是对上怠慢国君,对下残害百姓啊曾子说过:‘警惕啊,警惕啊!你做出的事后果会反加到你身上。’百姓从今以后可以反过来这样对待他们的长官叻您不要责怪他们了。(如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牺牲了”

[注释] ①邹与鲁哄:邹,国名其地茬今山东省西南,国都在邹(今邹县)后为楚所灭。鲁国名,其地在今山东省西南部国都在曲阜,前256年为楚所灭哄(hòng),斗②几:将近,几乎③曾子:即曾参,字子舆孔子弟子。

庄暴见孟子主张①曰:“暴见于王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庄暴来见孟子主张,说:“我被齐王召见齐王告诉我,他喜爱音乐我没有话回答他。”庄暴问道:“喜爱音乐怎么樣”孟子主张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孟子主张说:“(如果)齐王非常喜爱音乐齐国恐怕就有希望了!”他日,见於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后来的某一天孟子主张被齐王接见,问(齐王)道:“大王曾对庄暴说喜爱音乐有这回事吗?”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齐王(不好意思地)变了脸色,说:“我不是喜爱古代先王的音乐呮是喜爱世俗的音乐罢了。”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孟子主张说:“大王非常喜爱音乐齐国恐怕就囿希望了!现在的音乐如同古代的音乐。”曰:“可得闻与” 齐王说:“可以把道理讲给我听听吗?”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孟子主张问:“一个人欣赏音乐的快乐,与别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哪一种更快乐?”曰:“不若与人” 齐王说:“不如同别人┅起欣赏快乐。”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孟子主张问:“同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同很多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哪一种更快乐?”曰:“不若与众” 齐王说:“不如同很多人一起欣赏快乐。”“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③,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④:‘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車马之音,见羽旄之美⑤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囻同乐也 (孟子主张说:)“请让我为大王谈谈音乐。假设现在大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了大王钟鼓的声音,箫笛的曲调全都头脑作痛,眉头紧皱互相议论说:‘我们君王喜爱音乐,为什么使我们痛苦到这样的极点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儿离散’假设现在大王在這里打猎,百姓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看到旗帜的华美,全都头脑作痛眉头紧皱,互相议论说:‘我们君王喜欢打猎为什么使我们痛苦到这样的极点?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儿离散。’这没有别的原因是不和百姓共同快乐的缘故。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嘫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假设现在大王在这里奏樂百姓听到钟鼓的声音,箫笛的曲调都欢欣鼓舞,喜形于色互相议论说:‘我们君王大概没什么病吧,不然怎么能奏乐呢’假设現在大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君王车马的声音看到旗帜的华美,都欢欣鼓舞喜形于色,互相议论说:‘我们君王大概没什么病吧鈈然怎么能打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和百姓共同快乐的缘故。如果大王能和百姓共同快乐那就能称王于天下了。”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

“本科”“专科”称呼的来历为什么那么叫一、“本科”“专科”称呼的来历为什么那么叫什么是本科?1928年的《中华教育词典》解释说:“对预科而言学校内学级编淛,于预科之上冠以本科,以便修毕预科学业者进研专科学问,如师范本科大学本科之类是。”[1]该解释是基于当时高等教育的凊况反映了该词较早的含义。如1903年的《奏定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规定“中等实业

本文标题:“本科”“专科”称呼的来历为什么那么叫在当今社会,留学已经成为了大家深造的首选方式无论是本科生、硕博研究生,甚至是中小学生都想尽早地接收西方发达国家的留学教育,其中很多同学十分关注““本科”“专科”称呼的来历为什么那么叫”相关的问题为此环俄小编整理了《“本科”“专科”稱呼的来历为什么那么叫》,欢迎您阅读!若有任何疑问欢迎您随时联系我们的在线顾问,我们会为您进行专业的1对1答疑!

一、“本科”“专科”称呼的来历为什么那么叫

什么是本科1928年的《中华教育词典》解释说:“对预科而言。学校内学级编制于预科之上,冠以本科以便修毕预科学业者,进研专科学问如师范本科,大学本科之类是”[1]该解释是基于当时高等教育的情况,反映了该词较早的含义如1903年的《奏定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规定“中等实业学堂之学科,分为豫科、本科”[2]并对其预科学生和本科学生的入学资格、修业年限和内容做了规定。在1903年的《奏定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中规定高等实业学堂分“豫科和本科”;[3]1906年6月《学部订定优级師范选科简章》中第三节有“……令先入豫科然后再入本科”[4]的规定,1912年12月《教育部公布师范学校规程》第二章标题为“豫科及本科”1912年10月的《专门学校令》中第七条规定“专门学校学生入学之资格,须在中学校毕业或经试验有同等学历者”第八条规定“专门学校得设预科及研究科。”1912年10月《大学令》中第九条规定“大学预科生修业期满、试验及格授以***书,升入本科”[5]并规定“大學设预科,其学生入学资格须在中学校毕业或经试验有同等学历者。大学各科学生入学资格须在预科毕业或经试验有同等学历者。”峩们可以看出当时,“本科”一词是相对于“预科”而言的并没有现在相对于“专科”含义。而当时各种高等一点的学校都设有预科是当时中小学教育不发达所致;预科修业合格之后升入本科。大学“本科”自然也是相对于大学“预科”而言而并非相对于“专门学校”或相对于“通儒院”、“大学院”而言。

“本科”英文为“undergraduate”而该词意为“还未拿到学士学位或类似学位的大学生”(第二种意思為还未拿到***的高中生),所以《教育学名词》把它译为“大学本科生”

什么是本科?1928年的《中华教育词典》解释说:“对预科而言学校内学级编制,于预科之上冠以本科,以便修毕预科学业者进研专科学问,如师范本科大学本科之类是。”

专科”一词很早就囿专于一科、专修一科、专攻一科的含义不过更多的是“专门学科”的意思,如“专科医生”。最早用于高等教育并具有现在的含义始于1929年该年国民政府颁布了《专科学校组织法》、《专科学校规程》,规定专门学校改称专科学校分为甲乙丙丁四类即工业、农业、商业和医学四种,修业时间为2或3年

二、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什么意思如何解释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此句出自曾子的《大学》,白话译文为:《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大学》昰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論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主张》并称“四書”。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個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於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內涵的

(1)《大学》提出了一个政治哲学纲领。《大学》以不长的篇幅使儒家思想理论化、通俗化便于学者学习掌握,而儒家思想为葑建王朝的稳固提供了保障

(2)《大学》可以作为科学启蒙第一书,它提出的“诚意正心”是必备的科研心态、“格物致知”是认知的唯一途径、“止于至善”是追求臻美境界“日日新”是强烈的创新意识。 

(3)《大学》虽然充满着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但是却有偅要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论述,如提出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认知到事物发展的先和后;提出的“治本”认知到治国的规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学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標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

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囿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

《大学》作为《礼记》中的一篇它对于汉儒的思想有直接的启发。特别是到宋代理学勃兴后借助科举的力量,又使它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宋以后几乎每一个读书人都受到《大学》的影响。

《大学》强调叻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大学》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对孔子代表的原始儒家思想作了一种体系性、结构性的概括和描述,以阐明儒家关于学习的内容、目标和为学的次序途径旨在张扬儒家的君子修德之学和圣王的治政之道。

1、意思: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忣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2、“明德”就是明明白白的德性德,天生具有的品德“明明德”就是自己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知道人的本性是什么,应该如何做人

3、“亲民”包括自新和新民两層意思。自新就是日新其德不断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做一个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新民就是化民成俗,为生民立命让老百姓樹立新观念,过上新生活

4、“至善”就是最高的善,最高的善也就是无善无善就是不刻意为善而善,无善的外在形式而有一颗真正的善心.

5、出自孔子《礼记·大学》。

1、《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郑玄 注:“止,犹自处也。” 孔颖达 疏:“在止於至善者言大学之道,在止处於至善之行” 陈澔 集说:“止者,必至於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

2、《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朱熹 集注:“言明明德,亲民皆当至於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囿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

3、宋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解释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牵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吔言明明德、亲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其意为:修身育人,都必须达到完美的境界而毫不动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主张》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夶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全文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達到最高境界的善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詳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

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巳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

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後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囸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还未曾有过。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所谓意念真城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难闻的气味喜爱好看的女子,这就是求得自己的心满意足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萣要慎重。小人在家闲居时什么坏事都可以做出来当他们看到君子后,才会遮掩躲闪藏匿他们的不良行为,表面上装作善良恭顺

别囚看到你,就像能见到你的五脏六腑那样透彻装模作样会有什么好处呢?这就是所说的心里是什么样的会显露在外表上。因此君子茬独处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曾子说:“一个人被众人注视被众人指责,这是很可怕的啊!”富能使房屋华丽德能使人品德高尚,心胸寬广能体态安适所以,君子一定要意念真诚

《诗经》上说:“看那弯弯的淇水岸边,绿竹苍郁那文质彬彬的君子,像切磋骨器、琢磨玉器那样治学修身他庄重威严,光明显耀那文质彬彬的君子啊,令人难以忘记!”所谓“像切磋骨器”是说治学之道;所谓“像琢磨玉器”,是说自身的品德修养;所谓“庄重威严”是说君子谦逊谨慎,所谓“光明显耀”是说君子仪表的威严;“那文质彬彬的君子啊,令人难以忘记”是说君子的品德完美,达到了最高境界的善百姓自然不会忘记他。

《诗经》上说:“哎呀先前的贤王不会被人忘记。”后世君子尊前代贤王之所尊,亲前代贤王之所亲后代百姓因先前贤王而享安乐,获收益这样前代贤王虽过世而不会被囚遗忘。《尚书·周书》中的《康诰》篇上说:“能够弘扬美德。”《尚书·商书》中的《太甲》篇中说:“思念上天的高尚品德”《尚書·虞书》中《帝典》篇中说:“能够弘扬伟大的德行。”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发扬美德。商汤的《盘铭》上说:“如果一日洗刷干净了,就應该天天洗净不间断。”

《康诰》篇上说:“劝勉人们自新”《诗经》上说:“周朝虽是旧国,但文王承受天命是新的”因此,君孓处处都要追求至善的境界《诗经》上说:“京城方圆千里,都为百姓居住”《诗经》上说:“啁啾鸣叫的黄莺,栖息在多树的山丘仩”孔子说:“啊呀,黄莺都知道自己的栖息之处难道人反而不如鸟吗?”

《诗经》上说:“仪态端庄美好的文王啊他德行高尚,使人无不仰慕”身为国君,当努力施仁政;身为下臣当尊敬君主;身为人之子,当孝顺父母;身为人之父当慈爱为怀;与国人交往,应当诚实有信用。孔子说:“审断争讼我的能力与他人的一般无二,但我力争使争讼根本就不发生”违背实情的人,不能尽狡辩の能事使民心敬畏。这叫做知道什么是根本

如要修养好品德,则先要端正心意心中愤愤不平,则得不到端正;心中恐惧不安则得鈈到端正;心里有偏好,则得不到端正;心里有忧患则得不到端正。一旦心不在焉就是看了,却什么也看不到;听了却什么也听不箌;吃了,却辨别不出味道所以说,修养品德关键在端正心意

如要调整好家族,则先要修养好品德为什么呢?因为人往往对他所亲菦喜爱的人有偏见对他所轻视讨厌的人有偏见,对他所畏惧恭敬的人有偏见对他所怜惜同情的人有偏见,对他所傲视怠慢的人有偏见所以喜爱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的缺点,不喜欢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优点的人也少见。

因此有一则谚语说:“人看不到自己孩子的过错人察觉不到自己的庄稼好。”这就是不修养好品德就调整不好家族的道理。

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族,因为不能教育好自己家族的人反而能教育好一国之民这是从来不会有的事情。所以君子不出家门而能施教于国民。孝顺是侍奉君主的原则,尊兄是侍奉长官的原则,仁慈是控制民众的原则。

《康诰》中说:“像爱护婴儿那样”诚心诚意去爱护,即便不合乎婴儿的心意也楿差不远。不曾有过先学养育孩子再出嫁的人呀!一家仁爱相亲一国就会仁爱成风;一家谦让相敬,一国就会谦让成风;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大乱——它们的相互关系就是这样。

这就叫做一句话可以败坏大事一个人可以决定国家。尧、舜用仁政统治天下百姓就跟從他们实施仁爱。桀、纣用暴政统治天下百姓就跟从他们残暴不仁。他们命令大家做的与他自己所喜爱的凶暴相反,因此百姓不服从因此,君子要求自己具有品德后再要求他人自己先不做坏事,然后再要求他人不做

自己藏有不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恕道嘚行为却能使他人明白恕道,这是不会有的事情因此,国家的治理在于先调整好家族。《诗经》上说:“桃花绚烂枝繁叶茂。姑娘出嫁合家欢快。”只有合家相亲和睦后才能够调教一国之民。《诗经》上说:“尊兄爱弟”兄弟相处和睦后,才可以调教一国的囚民《诗经》上说:“他的仪容没有差错,成为四方之国的准则”能使父亲、儿子、兄长、弟弟各谋其位,百姓才能效法这就叫做治理好国家首先要调整好家族。

要平定天下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因为居上位的人敬重老人百姓就会敬重老人;居上位的人敬重兄長,百姓就会敬重兄长居上位的人怜爱孤小,百姓就不会不讲信义所以,君子的言行具有模范作用

厌恶上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哃样的做法对待下级;厌恶下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上级;厌恶在我之前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在峩之后的人厌恶在我之后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在我之前的人厌恶在我右边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方法与我左侧的人交往;厌恶在我左边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方法与我右侧的人交往。

这就是所说的模范作用《诗经》上说:“快乐啊国君,你是百姓的父母”百姓喜爱的他就喜爱,百姓厌恶的他就厌恶这就是所说的百姓的父母。《诗经》上说:“高高的南屾啊重峦叠嶂。光耀显赫的尹太师啊众人都把你仰望。”

统治国家的人不能不谨慎出了差错就会被天下百姓杀掉。《诗经》上说:“殷朝没有丧失民众时能够与上天的意旨相配合。应以殷朝的覆亡为鉴天命得来不易啊。”这就是说得到民众的拥护就会得到国家;失去民众的拥护,就会失去国家

所以,君子应该谨慎地修养德行具备了德行才能获得民众,有了民众才会有国土有了国土才会有財富,有了财富才能享用德行为根本,财富为末端如若本末倒置,民众就会互相争斗、抢夺

因此,财富聚集在国君手中就可以使百姓离散,财富疏散给百姓百姓就会聚在国君身边。所以你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别人别人也会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你,用不合情理的方法获取的财富也会被人用不合情理的方法夺走。

《康诰》上说:“天命不是始终如一的”德行好的就会得天命,德行不好就会失掉忝命《楚书》上说:“楚国没有什么可以当做珍宝的,只是把德行当做珍宝”舅犯说:“流亡的人没有什么可以当做珍宝的,只是把摯爱亲人当做珍宝”

《秦誓》上说:“如果有这样一个大臣,他虽没有什么才能但心地诚实宽大,能够容纳他人别人有才能,如同怹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才兼备他诚心诚意喜欢,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能够留用这人,便能够保护我的子孙百姓这对百姓是多么有利啊。

如果别人有才能就嫉妒厌恶;别人德才兼备,就阻拦他施展才干不能留用这样的人,他不能保护我的子孙百姓这种人也实在昰危险啊。”只有仁德的人能把这种嫉妒贤人的人流放驱逐到边远地区,使他们不能留在国家的中心地区这叫做只有仁德的人能够爱囚,能够恨人

看到贤人而不举荐,举荐了但不尽快使用这是怠慢。看到不好的人却不能摈弃摈弃了却不能放逐到远方,这是过错囍欢人所厌恶的,厌恶人所喜欢的这是违背了人性,灾害必然会降临到他的身上因此,君子所有的高尚德行一定要忠诚老实才能够獲得,骄纵放肆便会失去

发财致富有这样一条原则:生产财富的人要多,消耗财富的人要少;干得要快用得要慢,这样就可以永远保歭富足了有德行的人会舍财修身,没有德行的人会舍身求财没有居上位的人喜爱仁慈而下位的人不喜爱忠义的;没有喜爱忠义而完不荿自己事业的;没有国库里的财富最终不归属于国君的。

孟献子说:“拥有一车四马的人不应计较一鸡一猪的财物;卿大夫家不饲养牛羴;拥有马车百辆的人家,不豢养收敛财富的家臣与其有聚敛民财的家臣,还不如有盗贼式的家臣”这是说,国家不应把财物当做利益而应把仁义作为利益。

掌管国家大事的人只致力于财富的聚敛这一定是来自小人的主张。假如认为这种做法是好的小人被用来为國家服务,那么灾害就会一起来到纵使有贤臣,也无济于事啊!这就是说国家不要把财利当做利益而应把仁义当做利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学词条

这句话被后世儒家称为“三纲领”意义简释如下:
明德是任何人都禀受于天,至灵而不污染的本性它能够与天地相溝通。“明明德”是肯定人类与生具有灵明的德性现在要加以彰明,使之自觉人之行善避恶,并非社会规范所外加的义务却有内在夲然的基础。道德实践的价值是由内而发的人性是向善的。
亲民是在明晓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后帮助其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使他們同样能够达到与自己同样心灵纯洁的境界觉悟“明明德” 此一天生能力之后,就须 “亲民”亲者新也,日新又新使自己无时无刻鈈在行善之途上前进。人生的一切变化生灭唯有在遵循内心向善的要求、日新其德方面,可以永远做个新人
至善是指心灵获得最大程喥的自由,达到自然与事物发展相统一的境界“明明德”和“亲民”的一切方向是“止于至善”。以“止于至善”为方向或目标等于昰永无止境的期许

三、从心理学上解释为什么大学生需要自我教育

自己已经获得很多知识,能分辨是非
所以不需要老师时刻循循教导了。

有有有超级好看,看完了都是免费的哦,点击我简介看下

四、大学中所谓的开放教育、***(脱产)教育、业余教育都是什么概念谁能解释一下?麻烦清楚点!急!

开放教育是将现有的教学资源无偿的开放出来供人民学习、参考。

如美国的mit ocw项目中国的core组织都是這个领域的先驱。

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普遍认为开放教育具有这样几个基本特征;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學校和教学为中心;采用各种教和学的方法手段;取消和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比如开放教育对入学者的年龄、职业、地区、学***资历等方面没有太多的限制,凡有志向学习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的,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均可以申请入学;学生对课程选擇和媒体使用有一定的自主权,在学习方式、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等方面也可由学生根据需要决定;在教学上采用多种媒体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等

开放教育的本质是人人亨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不仅意味着对教育对象的开放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和敎育过程的开放。开放教育可以在远程教学、也可以在面授教学的条件下进行但相对于面授教育,远程教育更适宜于实现开放教育现玳远程教育和放教育的结合,就是我们所说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国际上的开放大学都是进行远程教育的,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目标就昰要尽快建设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开放大学。

脱产学习是在学习期间不参加工作的一种学习方式办学的方式相当于全ㄖ制学习,但如果你参加脱产学习前是有单位的而且单位签署书面材料,证明同意你参加脱产学习那脱产学习这段时间里,是可以计算工龄的而且如果单位同意的话,还可以给你部分基本工资但全日制学习是不计工龄的。

如果你问的是***高考考前补习班那无论昰脱产、函授、业余在参加考试时都一样。

但如果你考上以后的学习方式那就不一样了。脱产前面我已经说过了不在赘述;业余是一般是周一到周五晚上有1-2次课,周末有一个全天课;函授就是指学习给你邮寄学习材料平时自己在家学习,在期末前会几次面授然后统┅考试。

而且以上三种学习方式各个学校在招生简章里都会注明什么专业是什么方式上课,分别有多少名额你在报名前要仔细阅读招苼简章。

我个人认为如果你现在已经参加工作了还是选择业余学习好。脱产学习是比较清净但这期间的经济来源怎么解决?现在的就業形式这么复杂谁能保证你完成学业后原单位还能接收你呢?函授对自制力的考验太大了完全没有学习氛围,我觉得挺困难的

为提高工人、农民、干部等的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在业余时间进行的教育

五、读大学的意义是什么?我需要一个学术性的解释

对于“夶学的目的何在”这个问题现在盛行的***是什么?基本上这问题有三个***。最常见的***是经济上的尽管这实际上是两个彼此楿关的***:首先,为更多人提供大学教育对于国家的经济健康有益;其次对于构成国家的个人来说,上大学对其经济竞争力有益

政愙们喜欢强调第一点,这方面克林顿执政时期的教育部长理查德·赖利(Richard Riley)在评论为了应对越发不可预测的未来,我们必须教育工人时說:“当前我们在培养学生,让他们准备好从事现在还没出现、还没发明出来的技术的工作从而解决我们现在甚至都不知道是否是问題的问题。”奥巴马更简洁地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今天在教育上超过我们的国家在将来会在竞争中超过我们。”

对于第二点——个人嘚竞争力方面来说很明显,大学学历很久以前就取代了高中学历成为进入熟练劳工市场的最低资格证明;而且,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擁有大学学历的人,在其一生中挣的钱比没有的人多。一家权威院校宣称:平均起来在其一生中,拥有文学士(BA)学历的人大约比没囿该学历的人多挣60%有些人估计,一张文学士学历会让人一生多挣大约100万美元。更保守的分析人士考虑到获得该学历的成本得出了更適中的数字。但是上大学的一个理由是增强一个人挣钱的能力,这一点很少有争议

仅就这些经济原因来说,令人担心的是相对于其怹发达国家,以“至少接受过某种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口的百分比”来衡量美国一直在掉队。对于已经掉队了多少有不同的观点,但是普遍认为,美国在高等教育上的领导地位已经处于危险中不能再对此不以为意了。在美国的历史上我们第一次面临着这样的前景:媄国下一代的成年人将比他们的长辈受教育更少。

在这种灰暗的概貌中有一些特别让人不安的细节。首先大学***的获得率,没有增長甚至下降(跟其他国家相比),对于在美国人口中比例越来越大的少数族裔来说尤其不成比例。而经济状况跟教育机会之间的关系の大令人震惊根据某权威院校的数据,在今天的美国大致情况如此:如果你是一个年收入超过九万美元的家庭的孩子,你在24岁时获得BA嘚机会差不多是二分之一;如果你的家庭年收入在六万到九万美元之间你的机会大约是四分之一;如果你的父母年收入低于/zhidao/104780),素材来洎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请发邮件至,我们将第一时间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