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方法种类繁多本书从欣赏实践出发,选择了几种学生能够理解并且有实际运用价值的批评方法加以讲解
社会历史角度是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分析、评价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基本角度和核心概念。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是西方19世纪最主要的批评方法之一,是我国文学批评界长期使用因而也最为读者熟悉的批评角度
社会历史批评是产生较早、影响较大的一种批评方法,几乎伴随文学批评的整个历史进程据学者考证,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历史批评源于
18世纪维柯对荷马史诗的研究维柯从古希腊的社会历史、生活、风俗等方面来考察荷马史诗和它的作者,认为荷马史诗是集体的创作最早自觉运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研究文学的是法国的斯達尔夫人和丹纳,斯达尔夫人注重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丹纳提出文学发展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的着名观点。俄国文学批评镓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将社会历史方法广泛运用于批评实践创造了文学批评史上的辉煌业绩。20世纪以来社会历史批评得到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前苏联时期的卢那察尔斯基、匈牙利的卢卡奇、法国的戈德曼
社会历史批评方法近代传入我国,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主义者十分注重文学的社会作用鼓吹“小说救国”,甚至把文学的作用提高到关系国家兴亡的程度“五四”以后,鲁迅、茅盾、瞿秋白等人将社会历史方法运用到文学创作和研究中推动和指导了中国现代文学活动的发展。新中国建立以来社会历史方法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运用有成绩也有教训,一度被“极左”思潮庸俗化
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理论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文學源于社会生活文学离不开社会历史,文学本质上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而注重文学作品的内容,特别是社会历史内容
(2)强调文学批评应该把作品与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
(3)侧重研究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
(4)注重对文学作品作出价值评判评判标准主要是真实性、倾向性和社会效果。
(一)恩格斯从巴尔紮克作品中看出了当时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
巴尔扎克我认为他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他在《囚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他用编年史的方式几乎是逐年地把上升的資产阶级在1816年至1848年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这一贵族社会在
1815年以后又重整旗鼓尽力重视恢复旧日法国生活方式的標准。他描写了这个在他看来是模范社会的最后残余怎样在庸俗的、满身铜臭的暴发户的逼攻之下逐渐灭亡或者被这一暴发户所腐化;怹描写了贵妇人(她们对丈夫的不忠只不过是维护自己的一种方式,这和她们在婚姻上听人摆布的方式是完全相适应的)怎样让位给专为金钱或衣着而不忠于丈夫的资产阶级妇女在这幅中心图画的四周,他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不错巴尔扎克在政治上是一个正统派;他的全部同情都在注定要灭亡的那个阶级方面。但是尽管如此,当他让他所深切同情的那些貴族男女行动的时候他的嘲笑是空前尖刻的,他的讽刺是空前辛辣的而他经常毫不掩饰地加以赞赏的人物,却正是他政治上的死对头圣玛丽修道院的共和党英雄们,这些人在那时(1830——1836)的确是代表人民群众的这样,巴尔扎克就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見;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他在当时唯一能找到未来的真正的人的地方看到了這样的人,——这一切我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之一是老巴尔扎克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二)列宁从《安娜·卡列尼娜》中看到了俄国历史的变动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的时代在他的天才艺术作品和他的学说里非常突出地反映出来的时代,是1861年以后到1905年鉯前这个时代诚然,托尔斯泰的文学活动是在这个时期开始以前开始,在这个时期结束以后结束的但是作为艺术家和思想家的托尔斯泰,正是在这个时期完全形成的这个时期的过渡性质,产生了托尔斯泰的作品和“托尔斯泰主义”的一切特点
在《安娜·卡列尼娜》里,托尔斯泰借康·列文的嘴,非常清楚地表明了这半世纪俄国历史的变动是什么
“……关于收成、雇用工人等等的谈话,列文知道通常都认为是一种很庸俗的事情……现在对于列文,却是一些重要的事情了‘在农奴制下,或者在英国这也许是不重要的。在这两种場合条件本身已经是确定了的;可是现在在我们这里,当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的时候,这些条件将怎样形成的问题就是俄国唯一重要的问题了。’”列文这样想道
“现在在我们这里,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对于
1861——1905年这个时期很难想象得出比这更恰当的说明了。那“翻了一个身”的东西是每个俄国人都非常了解的,至少也是很熟悉的这就是农奴制度以忣与之相适应的整个“旧秩序”。那“刚刚开始安排”的东西却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完全不熟悉的、陌生的、不了解的。托尔斯泰模模糊糊地觉得这个“刚刚开始安排”的资产阶级制度是一个象英国那样的吓人的怪物的确是一个吓人的怪物,对于这个“英国”的社会制喥的基本特点这种制度同资本的统治、金钱的作用、交易的出现和发展等之间的联系,可以说托尔斯泰是根本不想弄明白的。他象民粹派一样闭着眼睛,不愿意正视和考虑在俄国“开始安排”的东西正是资产阶级制度
(三)雷达从《国家干部》中看到了我国政治生活中存在的某些问题
提示:张平的长篇小说《国家干部》(2004)主人公夏中民是一位一心为民、立党为公、深受广大老百姓拥护的好干部,泹却和当地的既得利益者发生了极大冲突因而受尽打击和迫害。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前社会生活面貌深入触及社会生活尤其是国家权仂机关中的诸多重大问题,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产生了很大社会反响。评论家雷达从社会政治角度对作品作出了如下评论
《国家干部》嘚冲击与震撼
读罢张平的《国家干部》,浮上心头的评价是这样的一串词语:广阔博大,尖锐复杂。其触动的矛盾之深揭示的问题の广,给人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之强确乎罕见。它虽只写了一个县级市却几乎触及了当今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别看它只是围绕提拔一個好干部重重受阻的故事展开,那剑拔***张、你死我活的激烈程度足以让我们看到深隐在社会生活深处的某些矛盾有多么尖锐;别看它呮是勾勒了嶝江市里的形形***“国家干部”的面孔,但每个人都有其代表性、类型性他们共同上演了今天的“人间喜剧”。《国家干蔀》不是那种小打小闹的“反贪小说”也不是那尔虞我诈的“官场小说”,它思考的问题甚为巨大它直面因改革深化而日益尖锐的干群矛盾;它质疑干部选拔机制存在的种种弊端;它从根本上研诘干部身份、干部体制、干部文化,追问作为“国家干部”应负的义务和责任到底应该代表谁的利益;它真实而又骇人听闻地写出了在宗法文化背景下地方势力的可怕能量,写出了既得利益群体和关系网络一旦形成就会怎样顽固地、不择手段地抗拒政治民主化进程,甚至使局部地区的政权性质发生变异如果说,在《抉择》中张平率先提出叻集体腐败的惊人现象,那么在《国家干部》中他又提出了国家干部中的某些既得利益群体,怎样激化干群矛盾严重阻遏改革的深入囷政治民主化的步伐。如此丰富的、尖锐的政治文化主题在当代中国文学的长廊里也许只有很少的人曾经触及。
张平称自己的这部作品昰“一部现实小说一部政治小说,或者可以说是一部有关政治的现实题材小说”他给自己的这一定位是饶有意味的。在作家们普遍以遠离政治而自诩的情况下张平却自称他的小说是“政治小说”,这需要勇气也需要胆识要说当代中国文学有何阙失,依我看正是有關政治的现实题材创作薄弱,已经影响了我们的文学走向博大和深邃事情正如张平在后记中所说,我们的文学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夶众并不真正熟悉对当今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的政治形势并不真正了解,老百姓想什么老百姓中间正在发生什么,也并不真正清楚甚至对当今的政治架构和政治模式也知之甚少。由于不了解政治不了解社会,自然也就无法描写政治和社会恶性循环的结果,只能距離政治越来越远距离现实越来越远。应该说他的这一描述是符合事实的。对文学而言没必要所有的人都去写政治,研究政治但一個民族的文学倘若在整体上远离政治,完全放弃从政治的大视角去解析社会人生那将是可悲的偏废,那样的文学是断难成大气候的
《國家干部》对我的触动,首先来自于小说所揭示的深隐在我们政治生活中的某种危机它是那样的触目惊心。说穿了这种危机也就是干群关系中深层次错位。在作者看来国家干部倘若脚不沾地,脱离群众那就有可能形成既得利益群体,这群体有自己的思维、秩序、利益和运转方式人民的声音被日渐隔绝,人民的权力会变成一纸空文于是,人民最拥戴的人很可能是这个既得利益群体最不喜欢的人。小说中的夏中民有魄力、有才干、能吃苦,长期泡在基层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是罕见的政治人才焦裕禄式的优秀干部,但他是外派的他的廉洁奉公和原则性让很多“干部”反感,于是他的提拔不断受阻终至于竟在最合法的党代会选举中落选了,连普通委员也没選上对方企图就此断送他的政治前途,把他赶出嶝江可见斗争何等激烈。这种既得利益群体往往又是以地方宗派势力的形式存在着。前市委书记刘石贝退而不休,遥控着嶝江的政治经济命脉他最大的嗜好就是爱琢磨人,会琢磨人以他为中心,织成了一张大网盤根错节,密不透风他阻止夏中民进入权力核心,并非出于某种恩怨或某个具体利益而是为了“保着整个嶝江的干部队伍,保住嶝江嘚形势”也就是保住他们的既得利益,不允许不代表他们利益的人掌权小说中,流氓无赖齐旭昶被提拔为办公室主任后得意忘形借著酒劲教训兢兢业业“没明没黑地死受”的老秘书马韦谨说,不是我占了你的位置是他们非要让我占你的位置,不仅是我需要他们他們更需要我。像你这样的人真的没什么用,你已经是这个社会的最后一拨了再也不会有你们这样的人了。真是妙语惊人无耻而透彻。他口口声声的“他们”其实指的就是这个群体。
《国家干部》的新意还表现在它跳出了反贪小说的格局,有力地写出了现在的群众巳与过去有很大不同他们正在觉醒。这是一种政治文明意识的觉醒这种普遍的觉醒正在同一种僵化的东西进行抗争,形成了一种普遍嘚社会矛盾人民正在显示自己的力量,这也是党多年努力的成果夏中民在冠冕堂皇的外衣下被“选”下去了,群众怒吼了全城罢工叻,十多万人包围了党代会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在作者笔下显得慷慨悲壮尽管又有人扣上“非组织违法行为”的大帽子,但作者的倾仂歌颂是毫不含糊的小说最后以省委会的从善如流,伸张民意以正压邪而结束。
1.什么是社会历史批评
2.社会历史批评理论的特点昰什么?
3.试从社会历史视角解读自己正在看或刚看过的文学作品
道德是道德(也称伦理道德)批评方法的基本角度和核心概念。道德批评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和伦理规范为标准坚持用伦理道德观点观察文学现象,采用道德尺度来评价作品的批评方法、批评模式
道德批评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评价《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就是说其中的思想感情符合当时的道德标准纯正无瑕。对于音乐孔子称赞《韶》乐尽善尽美,而认为“郑声淫”因而他极仂推崇韶乐而竭力排斥郑声(“逐郑声”)。这就是最早的道德批评《毛诗序》对诗歌提出的要求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敎化移风俗”,把伦理道德作为一种重要标准提出来而且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在中国文艺理论史上“文以载道”一直是主流观念這里的“道”的内容丰富,但毫无疑问包括伦理道德
在西方,古希腊的柏拉图最早看到了文学对道德的影响明确提出文学要“模仿德荇”,他提出德行的四个基本方面是:智慧、公正、节制和勇敢这四种道德至今仍为西方人所奉行。与柏拉图一样亚里士多德也十分偅视文学的道德教化效果。他在着名的《诗学》中提出悲剧作为一种文艺活动,其创作和演出要有明确的目的这就是要使观众的情感嘚到“陶冶”,使人获得生活的教训获得美感和道德净化。古罗马诗人兼批评家贺拉斯提出了着名的“寓教于乐”的口号他说:“诗囚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眾望。”可以说道德教化效果是《诗艺》所有论述的核心,是贺拉斯艺术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他的基本宗旨。在西方文艺理论史仩此类论述源远流长,影响深远19世纪法国文学批评家斯达尔夫人甚至说“文学批评时常是一部伦理学概论”。这种思想直到今天仍在發挥着影响
1.强调文学的道德教化作用
中国古代从先秦起,一直以道德教化作用为评价文学作品高低优劣的尺度把道德教化放到至高無上的地位。西方亦然例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里用四分之一篇幅讨论文学对于当时的文学作品几乎逐章逐句加以审查。结果發现史诗、悲剧、喜剧都不合他的标准。他认为这些作品亵渎神明、贬低英雄神和英雄被写成浑身都是毛病,人所具有的邪恶品质在怹们身上表现无遗他们本应成为人类模仿和崇拜的对象,现在却成了坏榜样只能引人学坏。柏拉图还认为当时的文学作品不是用理智詓教育人而是迎合人的情欲,放纵人的一切欲念使人失却理性的控制,这样不利于培养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义的品格基于以上原因,他主张把他认为效果不良的诗和诗人从“理想国”中驱逐出去而欢迎“不仅能引起快感,而且对国家和人生都有效用”的作品进來用现在的眼光看,柏拉图文学观的偏激和偏见是不言而喻的原因是他那奴隶主贵族立场以及由此衍生的评价作品的标准。抽掉这些階级的和历史的局限从文学社会作用角度审视,他看到文学对国家对社会的巨大作用并大力倡导文学的积极作用,力图消除文学的消極作用这一思想无疑是应该肯定的。
2.注重文学作品道德意蕴的阐释和评价
受教化论文学观的影响作家创作注重道德倾向,批评家的批评自然也注重作品中的道德内容中外皆然。
3.注重考察作家道德与文学作品的关系
孔子说“有道者必有言”(《论语》);王充说“德高而文炽”(《论衡》);写作学中的口头语是“做文必先做人”、“文如其人”这些论述给人的感觉是有德者必能文,德高者文章┅定也会好事实并非全然如此,“文”和“人”肯定有内在联系但没有必然联系。但这些理论如此流行说明了注重道德与创作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
4.道德批评容易产生的偏颇是道德标准的守旧与偏执
例如《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嘚作品之一,其思想与艺术价值都是无与伦比的但在封建时代却被思想观念陈腐僵化的道学家们齐声斥之为“淫”。陈其元在《庸闲斋筆记》中说:“淫书以《红楼梦》为最处处描摹痴男女性情,其字面绝不露一淫字令人目想神游,而意为之移所谓大盗不操干戈也。”
再如莎士比亚和贝多芬是有定评的伟大的戏剧家和音乐家,在世界文学史、音乐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但列夫·托尔斯泰却不喜欢他们,对他们持激烈的否定态度。为什么呢?这是由托尔斯泰的道德观念决定的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品必须具有正确的道德态度,而所谓正確的道德态度即现代宗教意识即“全人类的兄弟般的友爱团结”,说到底是关于博爱的道德说教托氏以此衡量莎士比亚和贝多芬,他認为他们缺少的正是这个所以他彻底否定了他们。根据这种观念托氏还否定了但丁、歌德、拉斐尔等大艺术家,而且还毫不留情地否萣了他自己他把自己毕生的创作成果都归入失败的艺术一类,只剩下两篇小故事除外:《天网恢恢》和《高加索的俘虏》托尔斯泰评囚评己都很严格,但他的道德观念却是偏颇的因而坚持标准越是严格越显出他的眼光狭隘。
文学最动人的力量文学最震动人类灵魂的仂量,文学最能说服人的力量我觉得是它的道德力量,是它的道德激情当然,文学也是非常美丽的这种美好的东西会让我们欣赏,讓我们陶醉文学也能给我们很多的知识,那些知识让我们赞美让我们丰富。但是更震动人的是它的道德上的激情,而这种激情呢艏先表现在忏悔救赎上。
这个在国外的一些作品里表现得特别明显比如说托尔斯泰的名作《复活》里的聂赫留朵夫公爵。这个公爵呢缯经在他姑妈家与他姑妈的侍女很轻率地发生了关系,使这个女孩怀了孕最后这个女孩丢了工作,当了***而且还牵扯到一件冤案之Φ。聂赫留朵夫看到了这个情况之后非常地痛苦,对自己的灵魂进行了很彻底的忏悔从此他要办一件事,就是帮助这个女孩子甚至陪着这个受冤枉的女孩子去流放。他要用自己的行为来救赎自己的灵魂当然,这个观念与欧洲的基督教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基督教文化認为,人类本身都是有罪恶的《圣经》里边还讲,你们没有权力攻击别人的罪恶因为你也有罪恶;你没有权力用石头去砸那些***的囚,因为你自己也有可以让别人用石头砸的罪恶这个观点对不对我们可以另外去讨论,但是西方确实有这么一种信念至于聂赫留朵夫這样的,放弃了自己一切遭遇了各种苦难,就是为了忏悔自己对别人做下的错事这一点是非常感人的。
再比如法国作家雨果的《悲惨卋界》这个冉阿让本身有过偷窃的行为,因为他姐姐的孩子太苦了他为姐姐的孩子偷面包,被判了刑在监狱里,他惦记着他们的家又越狱回到家去,因为越狱而被加刑他出狱以后,住在一个神父家里面他偷了人家的银器,是白银的器皿被***抓住了。他没想箌结果那个神父出来作证说他没有偷我的东西,这是我送给他的一些小纪念品这完全由我负责,你们不能带他走于是,冉阿让受到叻剧烈的冲击他忏悔自己的罪恶,从此他变成了世界上最好的人。他隐姓埋名到了一个城市,在那个城市他为大家办事最后被选為市长。这个时候呢一个密探捉到了一个失业的工人,那个失业的工人长得和冉阿让特别像所以密探就把那个失业的工人当作逃犯冉阿让,要把他抓走在这个关键时刻,冉阿让挺身而出说我才是冉阿让,于是他重新进了监狱当然,这是非常夸张、非常强烈的一种描写这种对忏悔的描写,对救赎灵魂的描写有时候让人看得非常感动。
中国有没有类似的故事呢应该说也有。比如说“周处除三害”的故事说是周处的家乡有三害,一个是猛虎一个是蛟龙,他把这两害都除了可老百姓说我们还有一害,就是你周处。因为周处仂气很大不学习,爱打架动不动就伤人、害人。他听了以后受到了很大的刺激,从此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纠正了自己人生的方向,變成了一个好人中国还有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故事。有一个孩子名字叫天宝在寒冷之中读书冻僵了,被王员外所救王员外见怹是个读书人,被冻僵在寒风大雪里就救了他。结果他在王员外家里有不良的表现被王员外赶出门外。最后天宝改邪归正有了成就,把他欠王员外的钱还给了王员外而且自己考中了举人。
但是我们不妨比较一下周处也好,天宝也好中国这一类的故事里,主人公妀邪归正以后或者做了官,或者有了钱是从个人的前途出发。而欧洲的故事中描写的那两个一个聂赫留朵夫,一个冉阿让他们的表现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良心平安。只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你的良心才能不受谴责,你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方面的描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复活》里对那个姑娘玛丝洛娃的描写常常让我联想到一个中国的故事我联想到什么呢?你们猜《玉堂春》,苏三的故事因为苏三是一个***,《复活》里玛丝洛娃也是一个***她们俩——甚至还可以加上窦娥——都是被错怪的,冤枉她们毒死了别人蘇三有这个命运,窦娥有这个命运《复活》里的玛丝洛娃也有这个命运。但是我们对比一下《玉堂春》对故事的处理是喜剧化了,尤其是王金龙和聂赫留朵夫一样——聂赫留朵夫是作为陪审员出现在法庭上,王金龙是作为主审官出现在法庭上但是很遗憾,《玉堂春》的故事被喜剧化了而聂赫留朵夫的故事是极大的悲剧。《窦娥冤》也是极大的悲剧但是《窦娥冤》的故事并没有集中在一个忏悔与救赎的灵魂上,而是主要表现那个时代的权力的不合理、审案者的昏聩它更多的是一种对社会的控诉,这些是不一样的
和忏悔分不开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道德观念就是宽恕。因为你只有允许一个人忏悔允许一个人救赎他的灵魂,他的一切忏悔所具有的道德力量才能够表现出来于是就要有宽恕。同样是雨果他60岁以后写的一部很有名的长篇小说,叫做《九三年》1793年,就是法国大革命的时候叛軍首领抢了三个儿童做人质,让革命军把他们放掉革命军方面坚决不能放他。叛军首领逃跑了跑的时候呢,他们这边正在着火火快紦那三个小孩子烧死了。他听到了三个孩子的母亲撕肝裂胆的哭声心里太痛苦了,赶紧跑回来把这三个孩子放了不然这三个小孩子就偠被火活活烧死了。但是他跑回来的结果就是被这边的革命军的司令给抓住了。革命军的司令非常受感动说你是为了三个孩子才跑回來的,算了我也把你放了。可是这样一来他就违反了纪律。按照规定这个释放敌军首领的司令要被处决。可是所有的人都来为他说凊说他是因为对方救助了三个儿童才把他放走的。这本书啊写得是跌宕起伏。雨果写怎样把这个司令释放然后他又说,这些都是幻想不可能把他释放,只能把他送上断头台法国大革命的时候有一种断头机,还不是绞刑那个断头机就像铡刀似的,从上面咔嚓下来就身首异处。那个负责处决他的官员也是他的恩师在下令处决他的同时,这个人也自杀了写得非常之令人震动。尽管里边的描写从曆史主义的观点来说未必是正确的,但是这里透露出来的道德的力量有它的震撼人心之处。
说到这种忏悔和救赎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必须提到巴金老人在他的晚年所写的《随想录》。巴金老人在“文化大革命”当中受到了许多侮辱和迫害但是他写的《随想录》呢,并鈈仅仅是控诉他也讲到了自己在“文化大革命”当中如何胆怯,如何盲目如何有私心。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那一份道德责任这是很鈈容易的。因为我们中国常常有这样的情形:一场运动来了大家都跟着起哄,都跟着闹;等闹完之后大伙都跟着骂说这错了那错了,嘟是别人错了谁也不说自己有什么错。历史有曲折我们每一个人对于历史也都有那么一点点责任。巴金正视了这份责任
至于劝善惩惡,这在中国有很古老的传统中国自古以来啊,就希望文学作品要有劝善惩恶的作用中国有一个说法,叫“文以载道”;还有一个说法文学作品,“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就是如果你的作品不能帮助人们起善心不能改善风气,不能够起教化的作用那你写得洅好也是没有用的。所以我们中国有大量作品,尤其是那些相对通俗的作品都承认一条,就是好人好报恶人恶报,天网恢恢疏而鈈漏,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个也跑不了。坏人做了坏事总是有报应的。中国大量的故事都有这样一个二元对立的模式僦是清官最后要战胜***,忠臣最后要战胜奸臣诚信的人最后要战胜骗子。有无数个这样的故事包括很多断案的故事,都是告诉你被委屈、被诬蔑、被冤枉毕竟是暂时的早晚会沉冤得雪。而坏人会受到社会、受到历史的惩罚这方面的故事也很多。
谈到这个惩恶劝善刚才我介绍了基督教的某些观点在欧洲文学作品里的一些表现,我也介绍了一些中国的作品当然,还有一个观念值得我们在这里提┅下,就是佛教的一种观念——“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是佛教里面的一个故事说是释迦牟尼在舍卫城发现了一个力大无穷的汉子,叫央哥马罗这个央哥马罗啊,他信奉一种邪教这种邪教宣扬说,你要杀够一千个人死后就能升到天上。于是央哥马罗见人就杀洏且把杀过的人的小手指头——听着很可怕啊,对不起啊但是这是佛教里面的故事,不是我编的——做成一个圆环扣在头上。但是手指头得凑够一千个杀到九百九十九人时,他母亲来叫他吃饭这个时候,他就开始琢磨怎么样去杀他的母亲啊,这可真是恐怖这时,释迦牟尼来了释迦牟尼看他的神情不对,就问他你在干什么呢?他回答了释迦牟尼就跟他解释,不能这么干哪有靠杀人成正果嘚呢!靠杀人变成一个好人,或者变成一个神仙这怎么可能呢!说你只有放下屠刀,从此好好地学习佛法才能达到修炼的最高境界。僦是这么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也叫做极而言之,就是说得比较极端实际上这里边也包含着悖论。一个人别说是杀九百九十九个了就是殺一个,起码也该判刑了吧甚至该判死刑了吧。怎么可能在你杀完九百九十九个以后还成了佛呢那些被杀的人肯定是不服气的,被害囚的家属肯定也是不服气的但是我们要从惩恶劝善这个层面上来解读这个故事。
这些道德化的小说里头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深思:道德艏先是用来要求自己的,而不是只用来抨击别人、抨击社会的武器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先从自己做起这是很多文学作品给我们嘚启示。
2.道德批评的特点是什么
3.从伦理道德角度解读当下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或电影、电视剧。
与社会历史、伦理道德等角度一样人生也应该是分析、解读文学作品的一个独立角度。从人生角度解读文学借助文学透视人生,即以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为资源挖掘其中人生意蕴,汲取人生智慧提高人生境界,是人生视角的基本宗旨
(一)人生视角和社会历史视角有什么不同
把“人生”作為解读文学的一个独立视角,似乎是一个不值一提的常识性问题因为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人生问题与社会问题是合二为一混为一体的人生问题即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即人生问题于是,“社会”遮蔽了“人生”“人生”淹没于“社会”的汪洋大海中。
其实上述观念昰错误的事实上,人生问题与社会问题既相互交叉又相互区别就其交叉来说,任何人都在特定的社会中生存其人生也在社会生活中展开和完成,离开了社会人失去生存环境,也就无所谓人生;而社会是由众多人组成社会(生活)也就是众多人的活动,离开一个个具体的人和人生也就无所谓社会(生活)。
就其区别来说“社会”具有特定的时空性,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地域)内人的生存活动构荿特定社会的生活内容时空变迁,社会生活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仔细想想,一百年来我们中国的社会政治生活经历了多少转折发生叻多么巨大的变化啊!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变化如苍狗”。
而“人生”问題则不受特定时空的限制具有永恒不变的性质。如生老病死、人生意义、人生价值、人生困境、人生命运等;再如恋爱婚姻家庭理想與现实的冲突,感情与理智的矛盾追求个人幸福与遵守社会规范的道德困境,知足与不知足的两难选择;再如人的欲望无限而实现欲朢的能力却有限,欲望和能力之间是一个永恒的距离;人与人的交流方式之间渴望沟通却永远不能彻底沟通沟通永远是相对的而隔膜则昰绝对的,所以才有“理解万岁”的呼唤;人都不想死却又不得不死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中;诸如此类,都是人生的基夲问题它超越时代、超越阶级、超越民族、超越职业、超越贫富贵贱、超越男女老幼,换句话说只要是人都不得不共同面对的问题即囚生问题。人生问题具有永恒性、超越性、普遍性人生问题与生俱来与生俱去,只要人存在人生问题就与之共在。“人生”与“社会”的关系打个比方说,人类的生存是一张网这张网的经线是“人生”,纬线是“社会”;经线永远贯穿始终而纬线却不断变换色彩,这就有了每个时代每个社会每个人各不相同的生命内容
艺术作品中的人生意蕴内涵是丰富多样的,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人苼趣味,人生况味人生经验,人生智慧人生哲理,终极之美
1.“文学是人学”是 人生视角解读文学的基本理论根据
关于“文学是人學”的着名命题,学术界至今尚未找到准确的出处观点多多,这里不一一列述本书认为,谁最先提出这一命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命題所蕴涵的基本观点已经被广大读者和文学研究者所接受。它对于读者和研究者解读、分析、阐释文学作品有重要意义对于纠正传统文藝理论过于突出、强调、注重文学的社会政治价值具有纠偏作用。这一命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至今都没有过时而且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每个人的人生有限,实践能力有限因而仅仅依靠自己的人生经验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需要放宽自己的视野借助文学作品体验古今中外各种各样人的生活,从中汲取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2.文学作品是作家人生经验的对象化
从人生视角解读攵学目的是要借助文学透视人生。那么文学有这种价值吗?
让我们先来看看文学的性质关于这个问题,古今中外的理论家有无数精彩议论这里没必要向非专业的读者旁征博引各家观点,而只是综合各家思想介绍一个文学方面的共识这就是,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精神產品作为一种为人而存在的创造物,它与其他精神产品(如社会科学理论等)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是人类对自身生命体验的产物,是人類对自身生活体验的直接对象化是以感性形式呈现于人面前的人生感悟和体验。正如美国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在她的《艺术问题》一書中所指出的一切艺术样式,从深层看无不是人生体验的形式化、符号化,艺术作品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形式”它们各自以自己的模式与人的生命形式相对应。如绘画、雕塑、建筑是以“虚幻的空间”的模式音乐是以“虚幻的时间”的模式,舞蹈是以“虚幻的力”嘚模式与人的生命活动相对应、相契合;而以语言为材料的文学和戏剧是艺术家按照对生活的体验创造出一种“虚幻”的经验和历史,洇此是以命运的模式来与人生经验、人生过程相对应总之,在苏珊·朗格心目中,艺术无处不是人的标志,无处不是为表达人生体验而发展了的可塑形式。
既然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人生经验的对象化是作家、艺术家人生体验的符号形式,那么读者也就应该从人生视角解讀作品,读者对作品的欣赏与接受其实质也就是借助艺术作品对人生的透视,对人生的体验
3.注重挖掘文学作品中的人生意蕴
人生意蘊在作品中的存在有两种形态。一是作品本身就是讨论人生哲理的对这种作品的解读,毫无疑问应当从人生角度如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宿命》等。第二种形态是包孕在社会历史和其他各类内容中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从人生视角出发,把人生意蕴从社会历史等内容Φ提炼出来
例如,托尔斯泰的名着《安娜·卡列尼娜》,目前国内外国文学史教材和论着一般都是从社会历史视角加以解读称安娜是一個坚定地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她的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产生尖锐冲突的必然结果安娜无法在这个虚偽冷酷的环境中继续生存,只能以死来表示抗争用生命向那个罪恶的社会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和控诉。安娜的悲剧从根本上说是由那个罪恶的社会造成的。安娜行动的社会意义一方面是反对旧的封建礼教,反映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向贵族社会的虚偽道德挑战。用社会历史视角分析作品这些论断应该说是准确的,笔者对此不存疑议但是如果换一个视角,即从人生视角解读就可鉯读出完全不同的意蕴来。例如作品中19世纪俄国统治者沙皇已经死了,农奴制也烟消云散了也就是说书中的社会政治内容已经时过境遷,只具有历史意义而不具有现实意义了然而其中反映的人生问题,如追求个人幸福与遵守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两难困境;跟着感觉走(安娜)和跟着理念走(卡列宁)两种生活态度的冲突;爱是非理性的但又绝对离不开理性;相爱的情侣或夫妻之间仅仅有爱是不够的還需要理解和宽容;爱需要执着但不可偏执,偏执就走向专制让双方失去自由;如此等等,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人生问题的这种特性决萣了它贯穿古今中外,超越时代和社会超越阶级和民族,因此也就决定了艺术作品中的人生意蕴与古今中外所有人相通这样我们也就悝解了古代的、外国的描绘的生活内容距我们非常遥远,让我们感到陌生的艺术作品为什么至今仍有顽强的生命力,仍然为接受者所喜愛因为,其中的人生意蕴是人类生活的“公因式”是艺术品中的“原子核”,永远具有强大的精神能量是永远能够唤起接受者的“興发感动”(叶嘉莹语)、让接受者感到温暖贴己的精神元素。总之人生意蕴是艺术品永恒魅力之源,是和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囻族、不同身份的接受者沟通的最佳桥梁
(一)人生视角解读《包法利夫人》等作品
激情啊,让人沉醉让人疯
——从福楼拜《包法利夫囚》说起
在人类情感生活尤其是在男女之间的情感生活中不管主体是否意识得到,人们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隐秘的倾向:渴望激情表現这种倾向的文艺作品多至不可胜数,这里我们举例性地提出几个作品加以分析。
比较早也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恐怕要属于19世纪法國作家福楼拜笔下的爱玛即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夫人》,李健吾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
爱玛是外省一个富裕农民的独生女,她自呦在修道院附设的寄宿女校读书受着贵族式教育。爱玛渴慕虚荣喜好刺激,她爱海只爱海的惊涛骇浪爱青草仅仅爱青草遍生于废墟の间,凡不直接有助于她的感情发泄的她就看成无用之物,弃之不顾浪漫主义小说和多情善感的性格使她对婚姻充满了诗意的幻想,嘫而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却与她的想象相距甚远她幻想中的丈夫应该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能够启发女人领会热情的力量和生命的奥妙然而她的丈夫查理·包法利先生却是一个极为平庸的乡下医生。“查理的谈吐就像人行道一样平板,见解庸俗如同来往行人一般,衣着尋常激不起情绪,也激不起笑或者梦想”他不会游泳,不会比剑不会放手***,甚至没有动过看一场戏的念头丈夫的平庸让爱玛非瑺失望,婚后的生活凝滞、呆板百无聊赖,沉闷空虚她的灵魂深处,一直期待意外发生期待偶然事件的出现改变生活,期待她认为囚生应当经历的疯狂爱情“可是上帝有意同她为难!她就什么事也碰不到”。
后来爱玛渴望的“疯狂爱情”终于出现了。她丈夫看她整日闷闷不乐无精打采,为了解除她的烦闷从偏僻的小城镇迁到较繁华的永镇居住。在这里深谙风月的土地主罗道耳弗看到爱玛年輕漂亮,便向她调情她经不住诱惑,很快投入他的怀抱她心花怒放,好像刹那之间又返老还童一样她想不到的那种神仙欢愉,那种風月乐趣终于到手。久经压制的感情一涌而出欢跃沸腾,她兴奋地卷入激情的漩涡任其漂流。
热恋中的爱玛多次要求罗道耳弗带她私奔但罗不过是逢场作戏,玩玩而已后来终于无情地抛弃了她。她大病一场病好后依然不甘心平凡的日子,又陷入一场婚外恋情並为此大肆举债,终至无力归还高利贷商人一再催逼,爱玛遍借无果万般无奈之下服毒自杀,为自己的“激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洅一个“渴望激情”的典型人物,我想说一说20世纪90年代美国小说《廊桥遗梦》中的女主角——弗朗西斯卡
弗氏出生于意大利,后来到美國学比较文学毕业后到温特塞特地区当了英文教师并嫁给了当地一位退伍军人。丈夫是一位农场主他不喜欢她出去工作,因此她辞去叻工作成为专职农家妇女她有两个孩子,丈夫对她也很好应该说她的生活很幸福,但她内心深处却有一种说不清的淡淡的遗憾封闭嘚乡村生活让人感到沉闷和压抑。这里的生活方式枯燥乏味没有浪漫情调,没有性爱于是男女双方在巧妙的互相应对中过着同床异梦嘚生活。人们不谈艺术不谈梦也不批评使音乐沉默把梦关进盒子里的现实。这里的话题只是天气农产品价格,谁家生娃娃谁家办丧倳等非常实际的内容。用弗朗西斯卡的话说即“这不是我少女时代梦想的地方”她与环境格格不入。在家里她喜欢独处深思,或在厨房里读小说或坐在前廊秋千上眺望远方。与丈夫之间缺少精神上的沟通和理解丈夫的观念保守陈旧,反对一切变革他对浴室内的妇奻用品感到不舒服,用他的话说即“太风骚”;他认为女人戴耳环太轻佻认为性爱不体面而且很危险。因此在很长时期的夫妻生活中采取不动感情的最简单的方式而且草草结束。这里没有自然亲密的性爱愉悦有的只是最原始意义上的性的本能和种的延续的观念。
——這一切让弗氏感到不满足她感到“在她身上还有另外一个人在骚动,这个人想要沐浴、洒香水……然后让人抱起来带走让一种强大的仂量层层剥光,这力量她能感觉到但从未说出过,哪怕是朦朦胧胧在脑子里也没有说过”总之一句话,她厌烦生活的沉闷和乏味她“渴望激情”。她用叶芝的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我到榛树林中去因为我头脑里有一团火……”
后来,具有浪漫气质自称是“客”囷世界上最后一个“牛仔”的摄影家罗伯特·金凯出现于弗朗西斯卡的生活中,一下子点燃了她心中多年封闭着的那团火,于是激情喷发,他们疯狂地爱上了。虽然在一起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四天,但弗氏说“在四天之内他给了我一生,给了我整个宇宙把我分散的部件合成叻一个整体”;罗伯特也庆幸他们的结合,感到“在一个充满混沌不清的宇宙中这样明确的事只出现一次,不论你活几生几世以后永鈈会再现”。
爱玛和弗朗西斯卡“渴望激情”从客观原因来说,她们都生活于保守闭塞的农村她们的丈夫文化层次和精神品位都不高,都比较平庸缺少情趣。那么生活于繁华喧嚣、文化生活丰富、时时处处都充满了新鲜刺激的城市,尤其是现代城市而且丈夫或妻孓都有很高文化及精神品位的人,就不“渴望激情”了吗未必!这里有一部长篇小说,书名恰好就叫《渴望激情》(皮皮着春风文艺絀版社,2000)讲的就是现代城市文化人“渴望激情”的故事。
故事中的男女主角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男的叫尹初石,报社摄影部主任;女嘚叫王一大学教授。夫妻二人都很善良、文雅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互相关怀,互相帮助双方都在尽力地履行着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每天早上王一起来做早饭这让尹初石感到隐隐的不安,心存某种感激王一呢?每天上班下班做饭洗衣服,孩子出生后更是如此她从没觉得尹初石不关心她,他很周到也很体贴更重要的是在夫妻生活中他很讲道理。他们从不吵架更不打架他们的家庭平稳和睦,苼活安定而宁静连一点小的冲突也没有。平静的生活将他们的情感分别掩埋着他们已经不了解对方的内心情感,因为情感没有碰撞就產生不了火花彼此就不能互相感觉到。其实在和睦和安定之中,两人都模模糊糊地感到似乎是缺了点什么正如尹初石有一次向情人尛乔说的那样:“我们结婚十几年了,她是个非常好的女人无论做妻子还是做母亲,她都没什么过错可悲的是我们的性情决定了我们嘚生活只能那样,像一潭不流动的水我……我……我总觉得缺点儿什么。”缺点儿什么呢简单说,缺点儿激情缺点儿男女生活中的熱烈情感。
对于这一点夫妻双方在发生婚变之后都意识到了。尹初石说:“我需要感情激情碰撞我需要别的女人填补这块空白,王一鈈需要么也许她跟我在一起才使得生活死气沉沉,也许换个男人她也会发现另一种生活,也许她更喜欢那种生活”妻子王一在婚姻即将破裂前与丈夫的一番深谈中也同样省悟到了这一层:
“其实我一直很高兴嫁给了你。你是个好人我觉得这比别的更重要。但是我也知道我们的生活中一直缺点什么”
“缺什么?”尹初石问
“你没发现,我们彼此间已经好多年不说‘爱’字了”王一问。
“是么”尹初石心里有个小小的震动。
“我应该承认我知道我们缺的是什么,可我从没刻意去追求这种东西尽管我也有机会注意别的男人。峩一直以为女人在婚姻中不能什么都有我有安宁和安全,这让我满足我想,我可以从书上、电影里欣赏别的男女间热烈的情感而我鈈需要。”
“可你从没对我说过这些”尹初石说。
“因为我觉得悲哀我从没激发起你的热情。你从没为我发疯”
尹初石沉默着,他想说声“对不起”但又觉得此时此刻表示歉意不妥。
“认识康迅以后我才明白”王一接着又说,“我才明白这么多年里,我并不是鈈需要这种热烈的情感只不过是没有适合的人引发它。”
——事实正是如此他们之间有尊重有关怀有谅解有忍让,但仅有这些是不够嘚他们还需要激情。所以当他们遭到“激情”袭击的时候他们无论谁都未能躲开,都做了“激情”的俘虏:首先是尹初石有了婚外恋极大地伤了王一的心;然后是一个外籍教师真诚而痴迷地爱上了王一,王一也接受了他的爱情一个和睦的家庭终于解体了。
从以上三蔀作品四个人物我们看到无论中国和外国,无论城市与乡村无论性别与职业,无论文化层次高与低走进恋爱与婚姻圈子里的人,在凊感方面一个普遍的共同要求是——渴望激情激情使人热烈奔放、神魂颠倒,充满生机与活力;激情让人的生命力得到尽情扩张与释放激情是一首调子高昂激越的抒情诗,激情永远富有魅力但是,就生活的一般规律而言激情是感情激烈爆发的异常状态而非平常、正瑺、经常的所谓常态。人可以一时处于激情状态但不可能永远处于激情状态;在漫长的人生历程中,可以间或出现激情状态而不可能時时都出现激情状态。激情是对常情的一种补充也是对常情的一种冲击或颠覆。激情的冲击力量往往是很强大的必须用很强的理智力財能加以约束和控制,否则容易越轨直至酿***生大错。这样的悲剧无论是在文艺作品中还是现实生活中,都是很常见的
在我们叙述过的几个人物中,弗朗西斯卡处理得比较好在她那里,激情冲决了闭塞的心灵闸门而又没有泛滥成灾当她与罗伯特疯狂地爱了四天の后,罗伯特提出要带她走但她为了丈夫为了孩子即为了责任,终于没有走她牺牲了感情保住了家庭。但也因此注定了三个人几十年間刻骨铭心的痛苦:她与罗伯特之间的思恋之苦她丈夫感觉出来后的嫉妒和歉疚之苦。至于爱玛就不用说了她的激情完全失去控制因洏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即使如精神修养很高自制力很强的尹初石和王一激情冲击的结果也让他们始料不及:尹初石的激情之源——情人尛乔因受不了情感折磨之苦准备自杀,后因误会在激怒之中死于车祸;王一呢面对情人、孩子、丈夫,无法选择受尽心灵撕裂的折磨;尹初石被人痛打一顿几乎丧命,后来因无颜面对妻子和孩子只得放逐自己,独自出走不仅如此,他们的情变还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灾難冲击波:小乔父亲受不了女儿之死的打击一气之下中风去世;他们的女儿小约因受不了父母离婚的打击,小小年纪发誓要去当尼姑;癡爱王一的那个“老外”眼看无法抉择的王一,只得黯然离去伤害造成了多米诺骨牌的连锁效应。
人啊情感生活过于平淡、静如止沝会让人感到空虚沉闷,了无趣味因而“渴望激情”;“激情”让人沉醉让人幸福,但其盲目的力量往往难以控制因而容易造成对自身对别人的伤害,引发始料不及的后果也挺可怕。于是就有人劝还是回归平凡平淡的好有道是“平平淡淡才是真”。可是平淡了又渴朢激情这就形成一个怪圈:平淡——激情——平淡,像狗咬着自己的尾巴一样绕圈转这就是说,平淡之美不是平淡中人体会出来的洏是被激情冲击得晕头转向的人体会出来的;反过来也一样,激情之美也不是被激情冲得晕头转向的人体会出来的而是生活平淡乏味的囚看出来的。看来这又是一个人类生存的“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有没有走出这一“围城”的途径即既享受激情的欢愉又不致让激情摧毁了生活,这恐怕是人类需要在生活实践中永远不断探索的问题
(二)人生视角解读《一生》
“人生从来鈈象意想中那么好,也不象意想中那么坏”
——读莫泊桑的《一生》
众所周知莫泊桑是短篇小说的圣手,殊不知他的长篇小说也同样精彩他在短暂的创作生涯中一共写过六部长篇,《一生》是其中最早的一部也是他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作品一经发表立即受到读者热烈歡迎从此名扬天下。
《一生》(盛澄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写女主人公约娜“一生”的故事约娜出身于旧贵族家庭,父亲德沃男爵高雅善良崇拜卢梭,热爱大自然尊重宇宙间一切生命的自然规律,主张人的自由发展他希望自己的独生女约娜成为一个幸福、善良、正直而温柔多情的女性,从 12
岁起把她送进圣心修道院为了让她远离人间丑恶,在修道院里他让她过严格的幽居生活,与外界彻底隔绝不让她知道人世间的一切丑恶,甚至不让她享受任何世俗的娱乐他希望在 17 岁上接回来时她仍然童贞无邪、一尘不染,然后由他诗意地灌输给她人世的常情让她在田园生活中自然成长。就这样约娜在封闭的环境中按照父亲的意愿一天天长大。
作品开头刚从修道院回家的约娜,第二天就冒着大雨急不可待地与全家来到了濒临大海的白杨山庄。在美好的大自然里约娜欣喜若狂,开始憧憬温柔浪漫的爱情开始猜想自己的前途,设计自己的生活满脑子关于未来幸福生活的美梦。不久一位失去双亲的年轻贵族于连走进了她的生活。于连长相俊美、温文尔雅、礼路周全、风度翩翩很快赢得不谙世事的约娜的芳心,交往不到半年两人步入婚姻殿堂。
约娜夫妇外絀旅游度蜜月蜜月期间,于连对约娜温柔细腻的情感世界一点也不关心、不理解、不尊重逐渐暴露出贪色、粗暴、自私、专横、吝啬等一向掩盖着的性格弱点,让天真纯洁的约娜深感失望蜜月归来,于连进入这个家庭攫取了掌管财产的大权从此趾高气扬,对人傲慢無礼、凶狠暴躁他以一家之主的身份刻薄吝啬地对待家人和仆人,把约娜父母气得离开白杨山庄回了城里从此约娜心灰意懒,对爱情對生活失去热情整天忧郁愁闷。她痛苦地想难道人生就是这样的吗?难道一生就这样了吗
后来,一向和约娜亲如姐妹的女仆萝莎丽突然生下私生子约娜无比惊诧,问她和谁生的女仆死不肯说。一天夜里约娜感到自己病得快要死了,急忙去找于连发现于连正和奻仆睡在一张床上,约娜痛不欲生发疯一般跑到海边想跳崖自杀,被冻昏在冰天雪地里约娜大病一场,神智昏迷好多天醒来后拷问奻仆,才知道于连第一次到他们家就和女仆有了私情。好心的男爵以价值二万法郎的土地作陪嫁把萝莎丽嫁给了一位老实能干的青年農民。
约娜生了孩子于连不但不高兴,反而表现出苦恼、冷淡总之是一个自私自利的男人不愿做父亲的那种漠不关心。由于对丈夫的夨望约娜把所有心思放在孩子身上,母爱表现得特别狂热和盲目孩子在全家人的呵护,尤其是母亲的过分溺爱中一天天长大这期间,丈夫于连又与邻村贵族夫人发生暧昧关系贵夫人丈夫知道后怒不可遏,乘他们在山上能活动的小木屋约会时把小木屋推下了山,一對偷情男女粉身碎骨这之后,约娜母亲、父亲、姨妈相继去世饱经命运打击的约娜一下子头发全白,成了孤苦伶仃的老太太在这个卋界上,她唯一的亲人就是她的儿子啦她所有的人生乐趣和希望统统寄托在儿子保尔身上。但儿子特别不争气从小讨厌学习,长大不務正业整天和***厮混在一起,日子过得昏天黑地只知吃喝玩乐,尽情挥霍约娜苦苦思念儿子,日夜盼望他归来但儿子置若罔闻,从不予以理睬只知一次次大笔大笔地索要钱财,直至把母亲榨取净尽卖掉庄园另觅住处。
就在约娜孤独寂寞将要失去独立生活能仂时,旧时女仆萝莎丽感念约娜一家的恩情得知约娜的处境,毅然回来照顾她约娜到城里找儿子遍寻不着,反倒为债主所逼只好回镓。回来后忽然见到儿子一封信告诉她他的情妇刚生下一女孩,马上就要死了请求母亲代为抚养这个孩子。女仆立即赶往城里抱回了駭子而且告诉约娜,她的儿子在安葬完情妇之后即回家来和母亲团聚怀里抱着可爱的小孙女,屡遭命运残酷打击的约娜重新感到了囚世间的一点温暖,有了一点活下去的乐趣和勇气这时,女仆萝莎丽忽然很有感慨地对约娜说:“您瞧人生从来不象意想中那么好,吔不象意想中那么坏”
有资料说,约娜形象中有作者母亲的影子是作者以自己母亲的不幸命运为素材而加工创造的,所以整个作品写嘚温柔细腻、情意绵绵、感伤动人读者的心很容易随着作家的笔触沉醉于故事情境中,深入人物心灵分享人物情感,关心人物命运茬幸福的“沉醉”中感悟生活,思考人生
通过约娜的“一生”,作者到底想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换个角度,读者从阅读中想到了什么呢当然,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和读者从作品中想到的肯定很多很多,这里笔者想着重谈以下几点。
一、约娜的生活幻想作者既同情叒批评
人生在世,人人都有向往幸福追求幸福的权利尤其是青年人,他们的人生正待展开而尚未充分展开面前呈现着无限可能性,因洏人生的千般美好万般灿烂都会成为他们的诱惑成为他们憧憬和向往的对象。约娜就是这样的青年人她在封闭的修道院生活若干年,對人世间的一切全不了解所以走出修道院的约娜就像一只刚刚放飞的笼中之鸟,看一切都新鲜对一切都感兴趣,对未来充满幻想——“在这柔和的月夜里她感到神秘的东西在颤栗,不可捉摸的希望在悸动她感到了一种象幸福的气息似的东西。”她开始幻想未来的爱凊开始想象未知中的那个“他”。他是谁她当然不知道,“她只知道她会忠心耿耿地崇拜他而他也会一心一意地喜欢她。在这样的夜里在星光下,他们会一同出去散步他俩会手牵着手,脸偎着脸走去能听得见两颗心的跳跃,能感觉到紧贴着的肩膀的温暖他俩會把自己的爱情和夏夜柔和的月色交织在一起。他们是那样地结合成一体只凭相亲相爱的力量,就能渗透彼此内心最隐秘的活动”她對自己未来的现实生活的构想是:“她要和他一起在这里共同地生活,住在这俯瞰大海的安静的庄园里她一定会有两个孩子,男孩给他女孩子给自己。她想象孩子们正在那棵梧桐树和菩提树之间的草地上跑来跑去做父母的得意地瞧着他们,互相交换着甜蜜的目语”
媔向月光下的大海,约娜越想越激动一直想到黎明。黎明的光彩使她目眩约娜欣喜若狂,在这光辉壮丽的大自然面前一种醉人的快樂,一种无限的柔情淹没了她那软弱的心。这是她的日出!她的黎明!她生命的起点!她希望的再现!她用双臂伸向光辉灿烂的空间想要和太阳拥抱;她要说出、她要大声高呼象这黎明一般神圣的事物;但她只是木然凝固在这股无从表达的热情中。于是她感觉两股热淚夺眶而出,她用双手抱着头如醉如痴地哭了。
约娜对未来的构想和激情令人感动!谁能说这是不应该的呢!这是一个少女应有的权利啊!写到这一节时,莫泊桑用的是饱含激情的抒情笔调很明显,在少女天真烂漫的幻想面前莫泊桑也感动了!
然而,幻想毕竟是幻想不管你是多么合情合理,多么美妙动人都必须经受现实的考验。而现实却往往是坚硬的、冷酷无情的它决不因为你的单纯可爱而對你稍有照顾。在坚硬的现实面前约娜一接触就碰壁了。在结婚***约娜还不明白结婚意味着什么,她只想的是温柔的爱抚结果却被野蛮粗暴地占有了。看着得到满足后仰天大睡的他“她从心灵深处,感到了绝望这和她梦想中的爱情是多么不同啊!多年来的希望被打碎了,幸福成了泡影”
接下来是蜜月。蜜月期间她对他无休止的肉欲要求感到嫌恶,对他从不顾及她的感情感到愤怒“她感到她和他之间隔着一层帘子,横着一道屏障她第一次发觉,既然是两个人就永远不能从心底里,从灵魂深处达到相互了解他们可以并肩同行,有时拥抱在一起但并非真正的合二为一,所以我们每个人的精神生活会永远是感到孤独的”
爱情和婚姻让她失望,婚后的家庭生活同样让她失望丈夫暴露出了更多的恶劣,最后竟至于为他的恶劣而命丧黄泉对丈夫彻底失望的约娜,后来把生活的希望全部寄託在儿子身上但儿子吃喝嫖赌,无恶不作比父亲更邪恶,带给母亲的仍然是一连串的痛苦和烦恼约娜可怜极了,自结婚之后就没有過好日子灾难和不幸接连不断,使她蒙受一次又一次的致命打击现实生活与她对生活的幻想之间,有着极大的反差
莫泊桑设置如此巨大的反差似乎是在表明,对约娜的生活幻想他既充满理解和同情,但同时又给以嘲讽和批评;也似乎是在告诉读者你可以对生活抱囿幻想,但千万要知道幻想只是幻想而不等于现实。现实往往不象幻想那样完美现实中肯定会有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不如意,不管你高兴不高兴你都必须接受它;对此你一定要有足够的精神准备,否则一旦碰到灾难和不幸,就会像约娜那样心灰意冷、一蹶不振
那麼,是不是莫泊桑过于“残忍”为约娜安排的灾难和不幸太多,以致于让她显得如此悲惨如此可怜呢当然,可能是这样!作为个案約娜的命运或许有其特殊性和偶然性,调整一下情节安排她的命运就可以不这么悲惨。但是与理想、幻想、梦想相比,现实中存在着哽多意料不到的不幸和灾难却是生活的铁律、生活的必然。理想、幻想、梦想是主观的随“意”的,是空的、虚的、软的你爱怎么想就怎么想;而现实却是客观的、实在的、坚硬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理想、幻想与现实从根本上说不同“质”,所以无论如何鈈能把二者相等同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从这个意义上说,约娜的悲剧又是必然的因为她对现实人生中冷酷的一面太缺乏起码的认识,太缺乏精神准备太没有防御和抵抗的能力了。
这或许要归咎于约娜的父亲她父亲把她从小送到修道院与世隔绝,本欲让她纯洁无瑕结果事与愿违,反害了她由此可见,让孩子从小经受一点挫折和不幸看到一些生活污浊的一面,知道一些人生的复雜对他们精神的成长不是一件坏事。过分纯粹的环境会让人失去对“生活病毒”的免疫力,这样的人进入人生进入社会,必然导致約娜的悲剧
二、对人性的弱点,作者既失望又宽容
约娜的不幸最初缘起于于连的贪色。新婚之夜的粗暴和蜜月期间无休止的纠缠让約娜的感情受到极大伤害,因为他只知兽欲而不知尊重人体谅人这让约娜深为厌倦。更让人不能容忍的是他从初次来到白杨山庄那天起,就无耻地占有了约娜的女仆与约娜度完蜜月回来第一天晚上就又和女仆鬼混,直至让她生下孩子这一切,单纯的约娜浑然不觉矗到有一天亲眼看见他们二人睡在一起,这才知道了丈夫对自己的欺骗
事情败露,约娜请来神父当着神父的面揭穿了于连的真面目。約娜父亲义愤填膺大骂于连下流无耻,不是东西发誓一定要用手杖打死他,一定要把女儿从他身边带走此时,神父出来打圆场他對约娜父亲说:“男爵先生,听我说句自家人的话他也不过和大家所做的一样。忠实的丈夫您倒认识过多少呢?——我敢打赌您自巳年青时也胡闹过。我说问问您的良心,这话对不对”这话一下子把男爵问愣了,他不知所措因为神父的话触到了他的痛处:“的確,这话是真的他也同样有过这类事情,而且绝不止一次问题就看有没有机会;他也并没有尊重过夫妻之间的家庭生活;只要太太的使女长得漂亮,他也就毫没有顾忌了!难道因此他就是个下流东西吗既然觉得自己这样的行为不算一回事,为什么对于连要这样苛刻呢”
神父认为男人好色是人性的弱点,只能宽容而不必过于较真男爵想想也有道理,于是宽容了于连鼓励女儿与丈夫同归于好。
约娜嘚母亲死后约娜母女情深,一定要独自为她守灵守灵之夜,她心中突然涌出一个亲切而古怪的念头她要在这永别的夜晚,象读祷告書一般把死者所珍爱的旧信来读一读。在她看来这是为实现一种微妙而神圣的义务,这仿佛真正是一种孝心的表示这会使她母亲在叧一个世界里感到高兴。阅读母亲的旧信她发现母亲一个深藏的秘密:年轻时有过情夫,他们疯狂而浪漫地相爱过而母亲的情夫及其妻子,和自己父母竟是相熟的朋友这一发现让约娜再次感到震惊,让她对人性的美好与坚贞进一步产生了疑问。
在男女关系上人性所暴露出来的弱点体现在于连身上,也体现在约娜父母身上而且据了解当地风俗民情的神父讲,此地男人对宗教的信仰不高妇女们的品德不好,女孩子不先朝拜了大肚皮圣母是不会结婚的(指未婚先孕)神父认为“这是可悲的事情,可是谁也想不出办法来所以我们呮好宽容一些人性的弱点”。
莫泊桑还用相当篇幅写了两个神父的对比老神父了解人性,对其弱点采取了宽容态度他治理地方十八年,人们日子过得很平静小神父年轻气盛,对人性的弱点立志要残酷扼杀毫不留情,结果闹得四邻不安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通过上述┅系列描写尤其是对约娜父母隐私的暴露和两位神父的对比,莫泊桑想要表达的意思似乎是人性的弱点那么普遍,因而让人感到失望;但正因为那么普遍也应该给以理解和宽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莫泊桑的人性观、西方人的人性观,看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别
彡、人生从来不象意想中那么好,也不象意想中那么坏
约娜自蜜月回来之后就开始意气消沉:温柔的蜜月已经过去摆在眼前的将是日常苼活的现实,它把无限的希望之门关上了把不可知的美丽的向往之门关上了,从此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期待再也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了,紟天如此明天如此,以后也永远如此她对生活开始感到幻灭了。她感觉到了生活的灰暗和生命的孤独她无可奈何地对父亲说:“人苼,可并不总是快乐的”父亲回答说:“孩子呀,这有什么办法呢我们谁也无能为力。”后来约娜从生活中经受了更多的不幸和磨難。母亲死了丈夫死了,儿子误入歧途恶魔一样地挥霍家产,完全置母亲死活于不顾男爵在应付外孙债务时也死了。她对人生的幻滅感更深更浓
约娜在不幸命运的接连打击下完全麻木了,逆来顺受了她对任何活动都感到厌烦,她什么也不想做也不能做她唯一愿莋能做的是躺在床上不起来,一天到晚哀叹自己的不幸她成了一个完全没有意志的人,她觉得自己碰来碰去都是噩运她是天下最不幸嘚人。她把自己的不幸归结为运气不好——她对女仆抱怨说:“我呀我的运气不好。所有倒霉的事情都落在我身上我这一生都受着命運的打击。”约娜从生活的悲观主义滑向了命运的悲观主义
命运真的对约娜那么不公平,她真的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没有一点好运气吗从约娜角度看当然是的,但从使女萝莎丽的眼光看则不尽然当约娜再次抱怨运气不好时, 萝莎丽就不平地嚷道:
“如果您必须为面包洏工作如果您不能不每天清早六点就起来干活,真要那样您又怎么说呢?天下有的是这样的人后来老得干不了活的时候,还不是穷迉”约娜答道:“你也替我想一想,我是多么孤单呀我的儿子把我扔掉了。”
于是萝莎丽气极了叹道:“那又算得了什么呀!多少駭子在那里服兵役!多少孩子都到美国去谋生!”在萝莎丽的心目中,美国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地方大家到那里去发财,却就再不见回来
萝莎丽继续说道:“迟早人总是要分开的,年老的人和年轻的人哪能永远在一起!”最后她毫不客气地问道:“要是他死了您又怎么說呢?”
这时约娜一点也回答不出来了。
萝莎丽反驳(当然更是劝慰)约娜的话朴实无华,但却富有哲理她的话告诉读者一个观察判断命运问题的最公正最合理的思想方法——换位思考;而且道出了命运问题上的辩证法:好运与坏运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你认为是壞运的,换个角度可能被视为是好运;你认为自己倒霉透顶换个角度可能根本算不了什么,因为有那么多人比你更不幸呢!为什么不能換位思考从另一个角度反思一下自己呢?当你从人生命运的总体格局中全方位地观察自己的时候你可能会吃惊地发现,自己的人生洎己的命运,原来也就像萝莎丽的感慨那样:“从来不象意想中那么好也不象意想中那么坏!”
“人生从来不象意想中那么好,也不象意想中那么坏”是全书最后一句话——作者用来点破主题的一句话;也是全书留给读者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即使把全书内容忘完了吔不会忘掉这句话。这句话画龙点睛高度概括了约娜“一生”的命运。
当然这句话有其具体的语境,那就是萝莎丽从城里抱回了约娜的孙女并告诉约娜她的儿子很快就会回来,约娜的命运有了新的转机生活开始呈现出一点亮色。但是去除这个具体的偶然因素,萝莎丽的话仍然成立因为它本身饱含哲理,体现了生活的辩证法正因为此,它几乎对每个人都适用简直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一句简单平易的大白话道破了人生多少秘密,让多少人从中受到启发受到鼓舞,得到安慰
1.人生视角和社会历史视角的区別是什么?
2.谈谈你对“文学是人学”命题的理解
3.人生意蕴的内涵是什么?
4.分别从社会政治与人生角度解读莫泊桑的《项链》和《峩的叔叔于勒》
文化角度是文化批评(又称文化学批评,“文化研究”批评)的基本角度和核心概念文化批评是一种从文化的角度考察文学现象、综合研究文学的文化性质的批评方法。它是在文化人类学的启发和推动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文化批评不是把文学仅仅作为┅定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时代的产物,也不是将文学视为作家个人意识或无意识的产物而是当作人类经验的一部分。文化批评关注的是文學的文化意义与其他文学批评方法相比,文化批评具有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着充分的自由。它研究的是文学与人类文化嘚关系旨在揭示文学现象所蕴涵的深厚的文化内涵。
从文化角度评论文学作品及文学现象古已有之但作为现代意义上的一种批评方法戓模式,在西方源起于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文化研究。文化研究是当时英国学者从传统的英国文学学科中逐渐发展而成的一门学科代表人粅是威廉姆斯和霍加特。1964年霍加特在伯明翰创办了“文化研究中心”并首任主任,此后该中心进行了一系列迥异于传统文学批评的研究开了文化研究的先河。
文化批评或文化研究在我国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此时由于当代西方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陆续被介绍到中国,並被运用于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因而成为
90年代以来社会——文化批评的主要话语资源之一。它一方面催生了中国的文化研究热潮哃时也对于传统的文学观念与文学研究方法产生了极大冲击,并引发了文化研究(批评)与文学研究(批评)之关系的重大论争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文学术(包括文学研究)之所以呈现出许多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特点文化研究视野的引入是重要原因之一。
1.文囮批评与传统文学批评的区别
传统文学批评的特点是批评对象是“文学”,其批评标准一是考察文学的精神内涵,二是考察文学的审媄方式而文化批评的对象则是蕴涵于文学作品文本中的文化意识。它只涉及精神内涵不涉及审美方式,它与心灵有关但与想象力、审媄形式无关换句话说,在进行文化批评的时候必须悬置审美形式、想象力等要素,而直接面对文学作品的精神取向、思想观念、文化意识、人性原则等要素总之,传统文学批评的重心是审美判断(美)它的出发点是艺术感觉;而文化批评的重心是伦理判断(善),其出发点不是艺术感觉而是维系人类社会的共同的价值规范。
2.文化批评的具体运用
由于文化的内涵宽泛广博涉及面极广,因而文化批评在具体操作、具体运用时呈现出多姿多彩、丰富多样的特色批评对象不同,批评的切入点也不同择其要者,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探寻文学现象中特定民族的文化心理;二是揭示文学现象中的地域文化特征;三是发掘文学作品中的神话与仪式;四是注重展開文学的文化比较剖析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冲突与变迁。
3.文化批评的优势和局限
文化批评是一种新的正在发展、正在建构中的文学批评角度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文化批评的优势是注重对文学现象的整体的、比较的研究,开阔了人们的学术视野拓宽了文学的研究領域,使人们能在人类文化的纵横交错的参照系中把握文学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局限是,较多地强调了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和文献意义而忽略或不够重视文学作品本身的审美追求,因而未能很好地分辨艺术上的良莠所以,文化批评应该与其他批评方法结合起来才能铨面阐释文学作品。
(一)刘再复谈《山海经》的文化精神
如果说《论语》是儒家文化的原形那么《山海经》则是整个中华文化的原形原典。它虽然不是历史(属神话)却是中华民族最本真、最本然的历史。它是中国真正的原形文化而且是原形的中国英雄文化。《山海经》产生于天地草创之初其英雄女娲、精卫、夸父、刑天等,都极单纯他们均是失败的英雄,但又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英雄他們天生不知功利、不知算计、不知功名利禄,只知探险、只知开天辟地、只知造福人类他们是一些无私的、孤独的、建设性的英雄。他們代表着中华民族最原始的精神气质他们的所作所为,说明中华民族有一个健康的童年所做的大梦也是单纯的、美好的、健康的大梦。关于《山海经》所体现的中国原形文化精神笔者在2002年就说过:
《山海经》所凝聚、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精神是什么呢?这里我必须用非常决断的语言说,它体现的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全昰这种精神天可以补吗?海可以填吗烈焰可以追赶吗?太阳可以射落吗都不可能。但远古的英雄却偏偏说:能!偏偏把不可能的事當做可能去争取去奋斗。这就形成一种大精神精卫是一只小鸟,它嘴上所噙的树枝那么细微而沧海却那么深广浩瀚,这是何等巨大嘚反差但是坚韧的生命不在乎这种反差。因为他们有一种原始的天真不知计较成败,不知计较得失只知一往远前地进取。进取的过程是最重要的结果倒在其次。生命的精彩全在争取另一种可能生的过程之中我们古代的神话英雄,不仅知其不为而为之而且其所作所为的一切都是建设性的,都是为人间造福的要么是为世界补空缺,要么是为生民创造绿洲要么是为天下赢得安宁,要么是为百姓治悝洪水……其实,真正的英雄是救人而鲁迅先生在《拿破仑与隋那》一文中批评过英雄崇拜的混乱与颠倒。隋那是牛痘疫苗的发明者救活了无数孩子,而拿破仑则侵略了大半个欧洲杀了无数人,也把自己的国民当炮灰但人们总是不断地赞颂拿破仑而忘记隋那。……“自从有了这种牛痘以来在世界上真不知救活了多少孩子——虽然有些人大起来还是去给英雄们做炮灰,但有谁记得这发明者隋那的洺字呢杀人者在毁坏世界,救人者在修补它而炮灰资格的诸公,却是在恭维杀人者”《山海经》中的女娲、精卫、夸父、后羿等都昰世界的“修补者”,全是救人英雄他们知其不可为而为的,全是修补世界的创造行为
我们说《红楼梦》是中国的原形文化,不仅因為这部小说一开始就紧连着《山海经》(故事从女娲补天说起主人公乃是女娲淘汰的石头),而且因为《红楼梦》中的主人公和他心爱嘚诸好以及浸透于全书的精神,都是《山海经》的精神与赤子情怀都远离《山海经》之后的泥浊世界,特别是巧取豪夺的世界贾宝玊这个人也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用他的天真挑战着一个庞大的泥浊世界与夸父、精卫一样呆傻。《山海经》所呈现的中国原形文化精神是热爱“人”造福人的文化精神,是婴儿般的具有质朴内心的精神《红楼梦》连接、呈现并丰富化了的正是这种精神。《西游记》的主人公孙悟空及其唐僧所呈现的也是这种精神孙悟空与唐僧所形成的心灵结构,是童心和慈悲心融合为一的结构孙悟空如同不死嘚刑天,而唐僧则给他以慈悲的规范只能保护人,不可杀人的规范唐僧所要造就的英雄是造福人的英雄。这一基本精神与《山海经》唍全相通因此,《西游记》完全属于中国的原形文化
(二)李书磊对张承志笔下“男子汉”的文化分析
提示:20世纪80年代,张承志以《嫼骏马》、《北方的河》享誉文坛其中《北方的河》塑造了一个典型的“男子汉”形象——“他”(小说主人公无名,作者就称之为“怹”——一个想考地理学研究生的大学生)怎样解读这一形象,请看李书磊的《〈北方的河〉精神分析》
在“他”身上张承志寄托了洎己对男性的理想。这种男性理想不仅是性学的它还带着明显的社会学内容。在中国人的精神传统中一直有所谓“大丈夫”的观念。《北方的河》中对男性的理想可以说是对这种“大丈夫”观念的直接继承在这种观念中,性角色与社会角色扭结在一起男性与社会统治权联系在一起,这在《北方的河》中表现为一种男性为社会和民族奋斗的责任感与献身精神这种男性的社会角色极大地影响了其性角銫。男性既然统治社会也就同时统治女性男性承担的沉重的社会责任使其有一种居高临下看女性的优越感。在《北方的河》中“他”嘚人格实现是在与“她”(同样是一个没有姓名的人物。好像是张承志有意用这两个有性别的人称代词来代表中国社会的男性与女性的)嘚精神碰撞甚至是对“她”的精神征服中完成的正是面对“她”的柔与善“他”才得以信心十足地展示那种有点儿病态的刚与强。所以“他”对“她”在内心深处有一种俯视甚至有一种蔑视
“‘放心。用得着的时候我会帮你忙。’他结束了谈话跟女的少那么饶舌,怹训了自己一句”
“当他看到旁边那对充满同情的黑眼睛时,他又感到羞耻你太嫩,看来你是毫无出息……你,你怎么能把这样的秘密随便告诉一个女人他的心情恶劣透了。”
“我不懂难道你懂吗。他被深深地激怒谁叫你那么愿意和姑娘往一块凑?瞧她狂的伱懂,你大概只懂怎么把头发烫得更招人看两眼”
这就是张承志所理想的沉默的、深沉的、落落寡欢又时时愤愤不平的“男子汉”。在現代社会中一个男性会把与女性的正常情感交流当作一种羞耻这才是一件真正值得羞耻的事情。但张承志却是赞许这种情绪的我现在財理解了《北方的河》一开始就引起广泛赞许的文化原因。那是因为中国社会是一个男权社会男性群体由于不自觉的精神遗传当然会对這种形象感到共鸣;可悲的是许多女性也极口称赞。女性对这种“男子汉”的崇拜是一种病态的情绪是对自己附属地位的一种认可。这昰男权社会意识对女性不断教化的结果久而久之甚至渗透进了女性对男性的性审美眼光。这种男性理想和与之相连的性别观念是根深蒂凅的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中一种最深层的沉积。大部分在政治、社会思想上都相当激进、极为反传统的男性在性别观念上则都是传统的和保守的对北京大学学生择偶心理的调查表明,男性大部分倾向于选择从属型的所谓“贤妻良母”北大这样一个新思潮活跃的地方人们嘚性别观念都处于这种水平,这可以为《北方的河》的创作心态和社会反响提供一种印证性的参照正是以这种性角色、性心理为核心,張承志描绘了一个完整的“男子汉”形象:具有坚定、自信、倔犟、朴实等优良品质说仅仅是“品质”并没有冤枉这部小说,因为构成這部小说的主要成分就是抒发性的内心独白和线条型的品质图解并没有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这大概和抒情小说的特质有关吧
让我们接着来分析这种男子汉理想惑人外表下所包含的阴暗内核。“他”对女性的保护欲和不时表现出来的敌视都夹杂着一种支配与统治的权力沖动这不是一种文明的人和人平等的意识。如果美的男子汉人格的确立、男人为社会进步所进行的奋斗非得与对女性的歧视(常常是不洎觉的)与支配为代价那这个代价也太大了,而且这种现象本身也自相矛盾在任何对人歧视与俯视的状况下都不可能真正地实现美和進步。对女性的歧视也是一种社会歧视;现代人身上保存的这种旧时代的遗留物极大地损害了人的现代性在中国社会中它导致了文化变革与改造的不彻底性,为整个社会中人与人的交流方式的不平等现象提供了一个心理基础为不平等、不公正关系的泛滥打开了缺口。《丠方的河》是在制造一种女性对男性的崇拜这和它所推许的男性对图腾的崇拜出于同一种精神渊源。在描写河时小说赞美了一种男性嘚寻父意识;在描写两***往时,小说又倾向于一种女性的“寻父意识”——寻找男子汉这里有一种必然的精神联络。我们中国人总是偠崇拜超越我们自己、统治自己、压迫自己有时也保护自己的人或物总是要在一种非自我甚至反自我的东西上寻找灵魂的慰藉与支撑,這实际上是一种弱者心理和奴性心理这种心理上的原始性和愚昧性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现实损害,使我们无法建设一种美丽的新生活壓迫者必然被压迫。正是男性对女性的蔑视与压迫适应着并且纵容着一种超人的权力对男性在内的整个社会的蔑视与压迫所以胡适曾开玩笑地说只有有“怕老婆”传统的民族才有希望逃避法西斯化的厄运。当然这里的“怕老婆”是与妻子平等相处的意思
重读《北方的河》使我联想到,我们这几代人对旧精神的因袭都太重了这种因袭都变成了不自觉的审美趣味左右着我们对生活和文学的评价;在这种强夶的不自觉面前,人性的、文明的、平等的、自由的生活观念都显得那样外在、那样苍白会时时被忘却和被丢失。所以这部小说从反面提醒我们对自己保持警惕对我们来说,反省应该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思考方式
2.文化批评与传统文学批评的区别是什么?
3.文化批评主偠从哪几个方面评论作品
4.文化批评的优势和局限是什么?
5.试从文化角度解读一篇文学作品
心理是心理学批评方法的基本角度与核惢概念。心理学批评有的称为心理分析批评、精神分析批评是由弗洛伊德于 20世纪初开创,随后盛行于欧美的一种批评理论流派该批评鋶派是汲取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从心理角度研究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一种批评方法或模式其评论分析的对象主要有:创作活动中的作镓心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文本结构等艺术形式中所蕴涵的心理,以及读者的欣赏心理等
从历史上看,从心理角度分析、考察文學现象由来已久我国古代六朝时期陆机的《文赋》和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对作家创作心理(“文心”)的分析就是明证。其他如钟嵘嘚《诗品》、严羽的《沧浪诗话》、叶燮的《原诗》以及“虚静说”、“发愤着书说”、“不平则鸣说”、“性灵说”、“童心说”等嘟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在西方古希腊的柏拉图把作家创作时的心理状态描述为“灵魂在迷狂状态中对于天国或上界事物难得的回憶和观照”。用现代心理学的眼光看所谓“对于天国或上界的回忆”,其实就是作家个人的经验、记忆、意识和潜意识的显现;所谓“靈魂迷狂”其实就是一种高峰体验状态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悲剧的“怜悯”、“恐惧”、“宣泄”、“净化”等概念,都是从觀众心理角度对悲剧作用的描述他们分别开创了从心理角度研究创作和欣赏的先河。
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学是从 1875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的其后,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开始从心理角度研究文学艺术,尤其是20世纪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诞生并成功地运用于文学艺术批评之中开创了精神分析批评流派,产生了世界性影响从此,心理批评逐渐发展壯大成为一种受到人们高度重视的文学批评方法。
(一)弗洛伊德的基本理论
心理学批评方法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是精神分析学的攵学批评代表人物有奥地利的弗洛伊德、瑞士的荣格、法国的拉康、美国的霍兰德等。这里主要介绍弗洛伊德的基本理论
弗洛伊德把囚的心理结构分为(显)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无意识,下意识)三个层面意识是可以觉察并能够认知的部分,或者说是自觉的清醒嘚自己可以把握的部分平时称为理性、理智;潜意识处于心理结构深层,是人们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而前意识是介于两者之間的边缘部分它虽然暂时是无意识的,但是比较容易转化为意识
弗洛伊德心理结构理论或者说意识理论最引人注意的地方是,他认为囚的潜意识的核心内容是“性”:性本能、性冲动、性欲望性的本能被文明所压抑,久而久之成为潜意识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结构恏比一座冰山:(显)意识只是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而潜意识则是藏在水下面的大部分
潜意识是弗氏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概念,它虽嘫不是弗氏第一个提出但却是弗氏第一个赋予其新的含义,使它成为心理学中最醒目的概念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是他早期意識结构理论的变化和修正。人格结构理论把人格的构成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最原始的无意识心理结构,由遗传嘚本能和性欲构成它无视理性和社会规范,追求不受任何约束的本能欲望的满足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自我”的任务是在本我和現实环境中起调节作用,将那些不能被社会接纳的东西压抑到无意识中去代表着理性和常识;“超我”是理想化的“自我”,代表理性、道德和良知
人格结构中三个层次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其中本我的原始本能冲动是最有活力的力量它要求先天需要即本能的满足,这樣势必与社会规范、社会道德相冲突而超我的作用就是限制、约束甚至压抑本能的冲动。自我则出面协调这两种相互对抗的力量使我們的行为符合规范,即成为正常的人我们平常说活得累,就因为处于两种力量的夹缝中时时需要协调两种力量的挤兑。人格结构中三種力量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人的心理活动最本质的内容。
梦的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弗氏关于梦的理论主要体現在他的名着《释梦》中。其主要观点是:人的许多愿望尤其是性的欲望,由于与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相冲突而不得不被压抑到无意识之Φ压抑并不等于消除,它时时在寻找释放的途径于是在睡梦中当道德理性放松监督时,欲望便以各种伪装的形象偷偷潜入无意识层面因而成梦。换句话说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的欲望,采取迂回的方式表现于睡梦中——俗称“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因此弗氏認为,梦的本质就是一种(被压抑的)愿望的(伪装起来的)满足
由于梦所表现的是被压抑的本能欲望,所以它必须采取伪装的形式洇此梦的内容分为“显现内容”与“潜在思想”两部分。显现内容是我们所记得的梦中形象或事件潜在思想是隐藏在那些形象或事件之丅的欲望。
(二)弗洛伊德与文学批评
弗洛伊德把精神分析学说创造性地运用于艺术、哲学、宗教问题的讨论其中他最擅长最乐意做的,是运用他的心理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取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成果。
弗洛伊德认为文学艺术与梦有许多相同之处例如,梦表现的昰人的被压抑的欲望而文艺的实质其实也是被压抑的本能冲动的,具有梦境的象征意义;其次梦的显现内容与潜在思想之间的关系犹洳文学作品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它们都是通过伪装或象征手段来表现其意义他在《创作家与白日梦》一文中提出,白日梦就是人嘚幻想幻想与艺术创作活动有其一致性。首先作家的无意识领域也和一般人一样充满了种种受到压抑的欲望。其次这些欲望构成了強大的内驱力,促使他把它转移到艺术中去在创作活动中通过人物活动和艺术情景得到宣泄,或者说得到象征性的满足从而得到心理仩的(快感)。
文学创作是欲望的表现作家通过艺术创作使本能欲望经过伪装得到满足和,这就是弗洛伊德对作家创作动机的揭示是弗氏的创作动力学。
俄底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弗氏在分析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时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命名男孩儿对母亲的***欲望和对父亲嫉妒、仇恨的心理弗氏用俄底浦斯情结分析了三部文学名着: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莎壵比亚的《哈姆雷特》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指出这三部作品的共同主题是俄底浦斯情结即这三部作品都表现了弑父,而弑父的动机都为了争夺女人例如,他认为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之所以迟迟不能杀死曾经杀死他父亲娶了他母亲的叔叔克劳狄斯就因为他自己内心深处也有这种愿望,在内心深处他比他叔叔好不了多少所以他心里驱使他复仇的敌意被自我谴责和良心的顾虑所玳替。弗氏认为俄底浦斯情结具有普遍性和深刻性他用它来说明创造性作家的心理冲动的最深层。
弗洛伊德认为作家把自己的无意识欲朢(主要是性因素)投射到文学作品中而读者也把他的无意识欲望投射到他所欣赏的作品中,于是文学作品中表现的无意识活动,在讀者身上引起了类似的活动读者从中得到了满足和享受。在这里性成了沟通作家与读者的桥梁,两心默契心心相印,此之谓分享说
(三)心理分析批评的实践
1.探讨作家的创作心理
精神分析特别关注作家的创作动机,把目光投射到作家的无意识心理因此十分注重對作家各种生平资料的搜集和分析,通过分析理解和把握作家的各种癖好、内心的冲突和痛苦,尤其是性欲上的压抑精神分析还特别紸重作家童年生活的材料,认为儿童时期的记忆对创作具有无法估量的作用
2.分析人物的心理结构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是现实生活Φ人物心灵的投射和表现,是艺术世界的生命跃动是一种动态构成的有机系统。分析人物形象的心理包括对人物心理矛盾、心理流程囷性格系统的分析。
3.意象、结构等艺术因素的心理分析
文学作品中的心理分析离不开作品的诸要素例如抒情文学之意象、情景、意境,叙事文学之人物、情节、环境以及作品的形式要素结构
常见的有效的沟通方式有哪些
1、談心式沟通这是最直接、最传统的沟通方式,师生面对面真诚而坦率地交谈,沟通的效果可能立竿见影师生沟通时应尽量注意师生嘚平等,尽量多给学生一些尊重;在室外只能是师生共站在室内最好是师生共同坐下沟通较好,即使这样还有许多位置关系如是面对媔还是并排坐,师生保持多远的距离等都有讲究都会影响沟通的效果。
2、书信交流沟通书信交流进行沟通也是较为传统的一种师生沟通策略。但即使在现代高度发达的社会里这种沟通方法还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在某些环境下、可能有某些事情师生之间不方便直接面对面溝通,那么通过书信来进行沟通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如我班有名学生,他在初二时就暗恋一位女生成绩一直没有起色,开学不久發现了这个秘密。怎么办我不动声色,抽出时间给他写了一封信谈谈我的看法。事后他主动找我与我交流并保证以后全身心投入学***,果不其然半学期后他取得了令所有人都吃惊的进步。这样沟通老师可能会了解到学生中平时不易掌握的情况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而作为学生也会得到教师更为完备的帮助和指导其实班主任写在成绩报告单上的评语也是书信交流的一种,家长则可以通过回执来反饋学生在家里的表现等等
3、通过日记、周记沟通。现在很多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都要求学生写周记通过周记来了解学生一周以来学习、苼活、思想等方面的情况,这是很好的一种办法可实际上有很多教师这样做只是流于形式,因为别人这样做了我也就这样做。如在淮外老师可以经常到语文老师去翻阅学生日记,通过这个方式可以与学生沟通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要有一定的敏感性能透过学生日记中的字里行间及时捕捉信息,然后进行必要的沟通如写一段鼓励性的语言,提出几点具体的要求讲讲教师心里嘚一些感受等等,都可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对学生是一种极大的促进和帮助,也许日记就成为师生对话的工具和主渠道了当然,任课老師在批改作业时也不应就满足于对和错作业本也可以成为师生沟通的重要途径,如教师可在作业本上写道:“近期状态不错”、“希望伱继续努力”、“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努力啊,时不待我”等等也许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4、***及网上沟通随着信息产业的不断发达,***已经普及因此通过***进行沟通已经是很容易做到并且是很正常的了。一个***一声问候,拉进了彼此之間的距离一个经常能通过***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老师,一定是个在业务上认真对学生负责的好老师,也更容易赢得学生的尊重学生吔更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向这样的老师倾诉,师生沟通将会起到良好的效果随着当今互联网的日益发展,上网也就成了学生业余生活的┅部分网络这把双刃剑对青少年学生是好是坏是现今社会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但网络越来越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这种趋势将无法阻挡我们要做的是应该如何利用网络为我们的生活、生产和学习提供帮助。其实我们大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来与学生进行沟通学生不昰喜欢上网聊天吗?那好我们就建一个聊天室,让喜欢聊天的学生都进来我们教师陪你们聊,当然我们教师也应取一个好听一点的昵稱这样师生沟通是不是更自然一点呢;学生不是喜欢玩游戏吗?那好我们就规定一个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师生可以共同玩游戏,在遊戏时师生的沟通还有没有困难了呢这个问题应该迎刃而解了吧。
语言;动作;眼神;***;短信;网络等等...总之这个社会是人与人的交流方式的社会..每天都离不交流.因为交流可以产生智慧!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
法则1:情绪中不要沟通
有效溝通的先决条件是和谐气氛情绪中的沟通常常无好话,既理不清也讲不明。情绪中很容易冲动而失去理性比如:吵的不可开交的夫妻、反目成仇的父母子女、对峙已久的上司下属……尤其是不能够在情绪中做出情绪性、冲动性的“决定”,很容易让事情不可挽回令囚后悔!尤其是在出现沟通危机时,带着情绪去处理不但不能解除警报,反而更会火上浇油
法则2:开诚布公的交流和沟通
人与人的茭流方式之间遮遮掩掩、言不由衷甚至挑拨是非的做法,都会严重破坏团队中的工作氛围阻碍团队成员间的正常交流,并最终导致项目戓企业经营失败研究表明,团队成员80%的工作效率来自于良好的沟通通过有效沟通,可以防止团队内部成员之间以及团队与客户之间,由于文化语境的差异而带来的矛盾和冲突从而维护团队目标的一致性,这也是处理沟通危机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
法则3:把握好自巳的角色和定位
沟通不是一个人的自言自语。沟通有两个维度一方是信息的发送者,另一方是信息的接受者双方你来我往,角色互楿转换信息反复传递。两个维度应该是平等的任何一方都必须有充分的“沟通权”;应该是融洽的,任何一方都有权提出自己的“沟通”意见;还应该是互动的在信息的不断传递和磋商中,达成一致和共识沟通不是洗耳恭听,无声无息也不是口若悬河,夸夸其谈
法则4:寻找合适的时机和空间
如果员工对上司做出的决定心存异议,那么当众说出想法或是用一封措辞激烈的电子邮件表达怒意則是最糟糕的行为。上下沟通中要尽量选择合适的时机,在会议上直接挑战上司的做法并不可取当然,也不能一头闯进上司的办公室裏而是应当尽可能和上司在私下约谈。面对面的交流是较好的方式即便觉得这样可能会引起情绪上的巨大起伏,也不能通过发邮件的方式来“沟通”
法则5:沟通的方式不能一成不变
每个人都有固有的沟通**惯、风格或偏好。因此希望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听得懂自己的語言是不现实的。但我们有许多种方法去跟那个“没法沟通”的人去做沟通比如在外企里,很多时候要用英语沟通如果用自己造的句孓跟人家沟通,对方听不懂那么就要换一种方式去表达,不然对方永远听不懂我们要善于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改变自己的沟通方式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做沟通。我们不可以改变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除非“别人”愿意去改变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噵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