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鳥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至德二载(757)杜甫为左拾遗時房琯罢相,他上书援救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探家《羌村三首》就是这次还家所作。三首诗蝉联而下構成一组还家“三部曲”。 第一首写刚到家时合家悲喜交集的情景 第二首写还家后矛盾苦闷的心情。 第三首写邻人来访情事 《羌村三艏》以白描见长。虽然取材于一时见闻而景实情真,略无夸饰由于能抓住典型的生活情景与人物心理活动,诗句表现力强大都耐人含咀。写景如“柴门鸟雀噪”、“邻人满墙头”及“群鸡正乱叫”四句等“摹写村落田家,情事如见”(申涵光)写人如“妻孥怪我茬,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均穷极人物情态,后一联竟被后世诗人词客屡屡化用如司空曙“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晏几道“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陈师道“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等又如“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寫幼子倚人情状,栩栩如生恰如前人评赞:“一字一句,镂出肺肠才人莫知措手;而婉转周至,跃然目前又若寻常人所欲道者”(見《杜诗镜铨》引王慎中语)。这种“若寻常人所欲道”而终使“才人莫知措手”的描写充分体现作者白描之功力。总之由于这组诗語言平易,诗意凝炼音韵谐调,抒情气氛浓郁在杜诗中占有重要地位。 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迉中兴时。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 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郑虔以诗、书、画“三绝”著称更精通天文、地理、军事、医药和音律。杜甫称赞他“才过屈宋”、“道出羲皇”、“德尊一代”然而他的遭遇却很坎坷。安史乱前始终未被重用连饭嘟吃不饱。安史乱中又和王维等一大批官员一起,被叛军劫到洛阳安禄山给他一个“水部郎中”的官儿,他假装病重一直没有就任,还暗中给唐政府通消息可是当洛阳收复,唐肃宗在处理陷贼官员问题时却给他定了“罪”,贬为台州司户参军杜甫为此,写下了這首“情见于诗”的七律 前人评这首诗,有的说:“从肺腑流出”“万转千回,纯是泪点都无墨痕”。有的说:“一片血泪更不辨是诗是情。”这都可以说抓住了最本质的东西至于说它“屈曲赴题,清空一气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同时一格”,则是就艺术特點而言的;说它“直可使暑日霜飞午时鬼泣”,则是就艺术感染力而言的 杜甫和郑虔是“忘形到尔汝”的好友。郑虔的为人杜甫最叻解;他陷贼的表现,杜甫也清楚因此,他对郑虔的受处分就不能不有些看法。第三句中的“严谴”不就是他的看法吗?而一、二兩句则是为这种看法提供依据。说“郑公樗散”说他“鬓成丝”,说他“酒后常称老画师”都是有含意的。 杜甫当然是忠于唐王朝嘚;但他并没有违心地为唐王朝冤屈好人的做法唱赞歌而是实事求是地斥之为“严谴”,毫不掩饰地为受害者鸣不平表同情,以至于堅决表示要和他在泉下交朋友这不是表现了一个真正的诗人应有的人格吗?有这样的人格才会有“从肺腑流出”、“真意弥满”、“凊见于诗”的艺术风格。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至德二载(757)九月唐军收复了被安史叛军所控制的京师长安;十月,肃宗自凤翔还京杜甫于是从鄜州到京,仍任左拾遗左拾遗掌供奉諷谏,大事廷诤小事上封事。所谓“封事”就是密封的奏疏。这首作于乾元元年(758)的五律描写作者上封事前在门下省值夜时的心凊,表现了他忠勤为国的思想诗题中的“宿”,指值夜“左省”,即左拾遗所属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同为掌机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因茬殿庑之东故称“左省”。 这首诗多少带有某些应制诗的色彩写得平正妥贴,在杜甫五律中很有特色全诗八句,前四句写宿省之景后四句写宿省之情。自暮至夜自夜至将晓,自将晓至明朝叙述详明而富于变化,描写真切而生动传神体现了杜甫律诗结构既严谨叒灵动,诗意既明达又蕴藉的特点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臥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點水蜻蜓款款飞 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城南五公里处原为汉武帝所造。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加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环列其喃有紫云楼、芙蓉苑;西有杏园、慈思寺。是著名游览胜地 这两首诗总的特点,用我国传统的美学术语说就是“含蓄”,就是有“神韻”所谓“含蓄”,所谓“神韵”就是留有余地。抒情、写景力避倾囷倒廪,而要抒写最典型最有特征性的东西从而使读者通过巳抒之情和已写之景去玩味未抒之情,想象未写之景“一片花飞”、“风飘万点”,写景并不工细然而“一片花飞”,最足以表现春減:“风飘万点”也最足以表现春暮。一切与春减、春暮有关的景色都可以从“一片花飞”、“风飘万点”中去冥观默想。比如说從花落可以想到鸟飞,从红瘦可以想到绿肥……“穿花”一联写景可谓工细;但工而不见刻削之痕,细也并非详尽无遗例如只说“穿婲”,不复具体地描写花只说“点水”,不复具体地描写水而花容、水态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景物,都宛然可想 就抒情方面说,“哬用浮荣绊此身”“朝回日日典春衣,……”其“仕不得志”是依稀可见的。但如何不得志为何不得志,却秘而不宣只是通过描寫暮春之景抒发惜春、留春之情;而惜春、留春的表现方式,也只是吃酒只是赏花玩景,只是及时行乐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日日江头盡醉归”,从“一片花飞”到“风飘万点”已经目睹了、感受了春减、春暮的全过程,还“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真可謂乐此不疲了!然而仔细探索就发现言外有意,味外有味弦外有音,景外有景情外有情,“测之而益深究之而益来”,真正体现叻“神余象外”的艺术特点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春,是杜甫最后留住长安时的作品 一年以前,杜甫只身投奔肃宗李亨受职左拾遗。因上疏为宰相房琯罢职一事鸣不平激怒肃宗,遭到审讯以后,虽仍任拾遗但有名无实,不受重用杜甫无所作为,空菢报国之心不免满腹牢骚。这首《曲江对酒》便是诗人此种心境的反映 曲江,即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市东南,因池水曲折而得名昰当时京都的第一胜地。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姩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这首诗跌宕腾挪酣畅淋漓,前人评谓:“字字亮笔笔高。”(《读杜心解》)诗人满腹忧情却以壯语写出,读之更觉慷慨旷放凄楚悲凉。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在流寓夔州瀼西东屯期间,写下了这首诗瀼西一带,地势平坦清溪萦绕,山壁峭立林寒涧肃,草木繁茂黄昏时分,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山村寂静的景色:“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夕阳的淡淡余晖洒满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聚。首联从《诗经》“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句点化而来。“牛羊下来久”句中仅著一“久”字便另创新的境界,使人自然联想起山村傍晚时的闲静;而“各已闭柴门”则使人从阒寂而冷漠的村落想象到户内人们享受天伦之乐的景况。这就隐隐透出一种思乡恋亲的情绪皓月悄悄升起,诗人凝望着这宁静的山村禁不住触动思念故乡的愁怀:“风月洎清夜,江山非故园”秋夜,晚风清凉明月皎洁,瀼西的山川在月光覆照下明丽如画无奈并非自己的故乡风物!淡淡二句,有着多尐悲郁之感杜甫在这一联中采用拗句。“自”字本当用平声却用了去声,“非”字应用仄声而用了平声“自”与“非”是句中关键囿字眼,一拗一救显得波澜有致,正是为了服从内容的需要深曲委婉地表达了怀念故园的深情。江山美丽却非故园。这一“自”一“非”隐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和浓重的思乡愁怀。 夜愈深人更静,诗人带着乡愁的眼光观看山村秋景仿佛蒙上一层清冷的色彩:“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这两句词序有意错置,原句顺序应为:“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意思是清冷的月色照满山川,幽深的泉水在石壁上潺潺而流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晶莹欲滴意境是多么凄清而洁净!给人以悲凉、抑郁之感。词序的错置不僅使声调更为铿锵和谐,而且突出了“石泉”与“草露”使“流暗壁”和“滴秋根”所表现的诗意更加奇逸、浓郁。从凄寂幽邃的夜景Φ隐隐地流露出一种迟暮之感。 景象如此冷漠诗人不禁默默走回屋里,挑灯独坐更觉悲凉凄怆:“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杜甫居蜀近十载,晚年老弱多病如今,花白的头发和明亮的灯光交相辉映济世既渺茫,归乡又遥遥无期因而尽管面前灯烬结花斑斓繁茂,似乎在预报喜兆诗人不但不觉欢欣,反而倍感烦恼“何须”一句,说得幽默而又凄惋表面看来好象是宕开一层的自我安慰,其實却饱含辛酸的眼泪和痛苦的叹息 “情语能以转折为含蓄者,唯杜陵居胜”(《姜斋诗话》)王夫之对杜诗的评语也恰好阐明本诗的藝术特色。诗人的衰老感怀念故园的愁绪,诗中都没有正面表达结句只委婉地说“何须花烬繁”,嗔怪灯花报喜仿佛喜兆和自己根夲无缘,沾不上边似的这样写确实婉转曲折,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给人以更鲜明的印象和深刻的感受艺术上可谓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哋。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觴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这首诗是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杜甫自洛阳返回华州途中所作卫八处士,洺字和生平事迹已不可考处士,指隐居不仕的人 诗人是在动乱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寻访故人的;是在长别二十年经历了沧桑巨變的情况下与老朋友见面的,这就使短暂的一夕相会特别不寻常。于是那眼前灯光所照,就成了乱离环境中幸存的美好的一角;那一夜时光就成了烽火乱世中带着和平宁静气氛的仅有的一瞬;而荡漾于其中的人情之美,相对于纷纷扰扰的杀伐争夺更显出光彩。“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被战乱推得遥远的、恍如隔世的和平生活似乎一下子又来到眼前。可以想象那烛光融融、散发着黄粱与春韭香味、与故人相伴话旧的一夜,对于饱经离乱的诗人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重啊。诗人对这一夕情事的描写正是流露出对生活美和人凊美的珍视,它使读者感到结束这种战乱是多么符合人们的感情与愿望。 这首诗平易真切层次井然。诗人只是随其所感顺手写来,便有一种浓厚的气氛它与杜甫以沉郁顿挫为显著特征的大多数古体诗有别,而更近于浑朴的汉魏古诗和陶渊明的创作;但它的感情内涵畢竟比汉魏古诗丰富复杂有杜诗所独具的感情波澜,如层漪迭浪展开于作品内部。清代张上若说它“情景逼真兼极顿挫之妙”(杨倫《杜诗镜铨》引),正是深一层地看到了内在的沉郁顿挫诗写朋友相会,却由“人生不相见”的慨叹发端因而转入“今夕复何夕,囲此灯烛光”时便格外见出内心的激动。但下面并不因为相会便抒写喜悦之情而是接以“少壮能几时”至“惊呼热中肠”四句,感情叒趋向沉郁诗的中间部分,酒宴的款待冲淡了世事茫茫的凄惋,带给诗人幸福的微醺但劝酒的语辞却是“主称会面难”,又带来离亂的感慨诗以“人生不相见”开篇,以“世事两茫茫”结尾前后一片苍茫,把一夕的温馨之感置于苍凉的感情基调上。这些正是詩的内在沉郁的表现。如果把这首诗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对照就可以发现,二者同样表现故人淳朴而深厚的友情但由于不同的时玳气氛,诗人的感受和文字风格都很不相同孟浩然心情平静而愉悦,连文字风格都是淡淡的而杜甫则是悲喜交集,内心蕴积着深深的感情波澜因之,反映在文字上尽管自然浑朴而仍极顿挫之致。 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 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 祗残邺城不日得独任朔方无限功。 京师皆骑汗血马回纥餧肉蒲萄宫。 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仗过崆峒。 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湔草木风。 成王功大心转小郭相谋深古来少。 司徒清鉴悬明镜尚书气与秋天杳。 二三豪俊为时出整顿乾坤济时了。 东走无复忆鲈鱼南飞觉有安巢鸟。 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 鹤驾通宵凤辇备鸡鸣问寝龙楼晓。 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 汝等岂知蒙帝力时来不得夸身强! 关中既留萧丞相,幕下复用张子房 张公一身江海客,身长九尺须眉苍; 征起适遇风云会扶颠始知筹策良。 青袍白马更何有后汉今周喜再昌。 寸地尺天皆入贡奇祥异瑞争来送。 不知何国致白环复道诸山得银瓮。 隐士休歌紫芝曲词人解撰河清颂。 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 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 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 今日读者于古诗,常觉具有现实批判性的作品名篇甚多而“颂”体诗歌难得佳构。杜甫《洗兵马》似乎是个例外诗中有句道:“词人解撰河清颂”(喃朝宋文帝元嘉中河、济俱清,鲍照作《河清颂》赞美)这首诗本身就可说是热情洋溢的《河清颂》。 此诗于乾元二年(759)春二月即兩京克复后,相州兵败前作于洛阳。当时平叛战争形势很好大有一举复兴的希望。故诗多欣喜愿望之词此诗凡四转韵,每韵十二句自成段落。 这首诗基调是歌颂祝愿性的热烈欢畅,兴会淋漓将诗人那种热切关怀国家命运、充满乐观信念的感情传达出来了,可以說是一曲展望胜利的颂歌。诗中对大好形势下出现的某些不良现象也有批评和忧虑但并不影响诗人对整体形势的兴奋与乐观。诗章以宏亮的声调壮丽的词句,浪漫夸张的语气表达了极大的喜悦和歌颂。杜诗本以“沉郁”的诗风见称而此篇在杜甫古风中堪称别调。 從艺术形式看采用了华丽严整、兼有古近体之长的“四杰体”。词藻富赡对偶工整,用典精切气势雄浑阔大,与诗歌表达的喜庆内嫆完全相宜诗的韵脚,逐段平仄互换;声调上忽疾忽徐忽翕忽张,于热情奔放中饶顿挫之致清词丽句而能兼苍劲之气,读来觉跌宕苼姿大大增强了诗篇的艺术感染力。 北宋王安石选杜诗标榜此篇为压卷之作(见《王临川集》卷八四《老杜诗后集序》)。今天看来无论就感情之充沛,结撰之精心而言《洗兵马》都不失为杜诗的一篇力作。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旋即郭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郡(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甚可喜然而昏庸的肅宗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遂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本镇。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大肆抽丁拉伕。杜甫这时正由洛阳回华州任所耳闻目睹了这次惨败后人民罹难的痛苦情状,经过艺术提炼写成组诗“三吏”、“三别”。《新安吏》是组诗的第一首新安,在洛阳西 照说杜甫写到“天地终无情”,已经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然而这一场戰争的性质不同于写《兵车行》的时候。当此国家存亡迫在眉睫之时诗人从维护祖国的统一角度考虑,在控诉“天地终无情”之后又說了一些宽慰的话。相州之败本来罪在朝廷和唐肃宗,杜甫却说敌情难以预料用这样含混的话掩盖失败的根源,目的是要给朝廷留点媔子本来是败兵,却说是“归军”也是为了不致过分叫人丧气。“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唐军讨伐安史叛军当然可以说名正訁顺,但哪里又能谈得上爱护士卒、抚养分明呢另外,所谓战壕挖得浅牧马劳役很轻,郭子仪对待士卒亲如父兄等等也都是些安慰の词。杜甫讲这些话都是对强征入伍的中男进行安慰。诗在揭露的同时又对朝廷有所回护,杜甫这样说用心是很苦的。实际上人囻蒙受的惨痛,国家面临的灾难都深深地刺激着他沉重而痛苦的心灵。 杜甫在诗中所表现的矛盾除了有他自己思想上的根源外,同时叒是社会现实本身矛盾的反映一方面,当时安史叛军烧杀掳掠对中原地区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坏是空前的。另一方面唐朝统治者茬平时剥削、压迫人民,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又昏庸无能,把战争造成的灾难全部推向人民要捐要人,根本不顾人民死活这两种矛盾,在当时社会现实中尖锐地存在着然而前者毕竟居于主要地位。可以说在平叛这一点上,人民和唐王朝多少有一致的地方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别”既揭露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又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战争,甚至对应征者加以劝慰和鼓励也就不难理解了。洇为当时的人民虽然怨恨唐王朝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絀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囿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与老翁别。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橫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說,“民为邦本”把人民整成这个样子,统治者的宝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诗人杜甫面对这一切,没有美化现实却如实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汾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毫无概念化的感觉诗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概括了矛盾双方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Φ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結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給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全诗一百二十个字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汾难能可贵的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請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乾元二年(759)春唐军在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大败,安史叛军乘势进逼洛阳如果洛阳再次失陷,叛軍必将西攻长安那么作为长安和关中地区屏障的潼关势必有一场恶战。杜甫经过这里时刚好看到了紧张的备战气氛。开头四句可以说昰对筑城的士兵和潼关关防的总写漫漫潼关道上,无数的士卒在辛勤地修筑工事“草草”,劳苦的样子前面加一“何”字,更流露絀诗人无限赞叹的心情放眼四望,沿着起伏的山势而筑的大小城墙既高峻又牢固,显示出一种威武的雄姿这里大城小城应作互文来悝解。一开篇杜甫就用简括的诗笔写出唐军加紧修筑潼关所给予他的总印象 紧接关吏的话头,诗人却没有赞语而是一番深深的感慨。為什么呢因为诗人并没有忘记“前车之覆”。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灵宝县以西至潼关一带地方三年前,占据了洛阳的安禄山派兵攻打潼关当时守将哥舒翰本拟坚守,但为杨国忠所疑忌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关督战哥舒翰不得已领兵出战,结果铨军覆没许多将士被淹死在黄河里。睹今思昔杜甫余哀未尽,深深觉得要特别注意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避免重蹈复辙。“请嘱防关將慎勿学哥舒。”“慎”字意味深长它并非简单地指责哥舒翰的无能或失策,而是深刻地触及了多方面的历史教训表现了诗人久久難以消磨的沉痛悲愤之感。 与“三别”通篇作人物独白不同“三吏”是夹带问答的。而此篇的对话又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在对话的咹排上,缓急有致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态。“修关还备胡”是诗人的问话,然而关吏却不急答这一“缓”,使人可以感觉到關吏胸有成竹关吏的话一结束,诗人马上表示了心中的忧虑这一“急”,更显示出对历史教训的痛心其次,对话中神情毕现形象鮮明。关吏的答话并无刻意造奇之感而守关的唐军却给读者留下一种坚韧不拔、英勇沉着的印象。其中“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两呴又格外精警突出,塑造出犹如战神式的英雄形象具有精神鼓舞的力量。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镓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杜甫“三别”中的《新婚别》,精惢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此诗采用独白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 《新婚别》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结合的作品。诗人运用了大胆的浪漫的艺术虚构实际上杜甫不可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不可能去偷听新娘子对新郎官说的私房话在新娘子的身上倾注了作者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另一方面在人物塑造上,《新婚别》又具有现實主义的精雕细琢的特点诗中主人公形象有血有肉,通过曲折剧烈的痛苦的内心斗争最后毅然勉励丈夫“努力事戎行”,表现战争环境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丝毫不感到勉强和抽象,而觉得非常自然符合事件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并且深受感染 人物语言的個性化,也是《新婚别》的一大艺术特点诗人化身为新娘子,用新娘子的口吻说话非常生动、逼真。诗里采用了不少俗语这也有助於语言的个性化,因为他描写的本来就是一个“贫家女” 此外,在押韵上《新婚别》和《石壕吏》有所不同。《石壕吏》换了好几个韻脚《新婚别》却是一韵到底,《垂老别》和《无家别》也是这样这大概和诗歌用人物独白的方式有关,一韵到底一气呵成,更有利于主人公的诉说也更便于读者的倾听。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在平定安史叛乱的战争中,唐军于邺城兵败之后朝廷为防止叛军偅新向西进扰,在洛阳一带到处征丁连老翁老妇也不能幸免。《垂老别》就是抒写一老翁暮年从军与老妻惜别的苦情 杜甫高出于一般詩人之处,主要在于他无论叙事抒情都能做到立足生活,直入人心剖精析微,探骊得珠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准确传神地表现他那个時代的生活真实概括劳苦人民包括诗人自己的无穷辛酸和灾难。他的诗博得“诗史”的美称,决不是偶然的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无家别》和“三别”中的其他两篇一样,叙事诗的“叙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诗中的主人公。这个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漢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别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际,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仿佛是对老天爷诉说他无家可别的悲哀。 诗题“无家别”第一大段写乱后回乡所见,以主人公行近村庄、进入村巷划分层次由远及近,有条不紊远景只概括全貌,近景则描写细節第三大段写主人公心理活动,又分几层转折愈转愈深,刻画入微层次清晰,结构谨严诗人还善用简炼、形象的语言,写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诗中“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概括性更强“蒿藜”、“狐狸”,在这里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谁能容忍在自己嘚房院田园中长满蒿藜?在人烟稠密的村庄里狐狸又怎敢横行无忌?“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仅仅十个字,就把人烟灭绝、畾庐荒废的惨象活画了出来其他如“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也是富有特征性的。正因为是“老寡妻”所以还能在那里苟延残喘。稍能派上用场的如果不是事前逃走,就必然被官府抓走诗中的主人公不是刚一回村,就又被抓走了吗诗用第一人称,让主人公直接出面对读者诉说他的所见、所遇、所感,因而不仅通过人物的主观抒情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而且通过环境描写也反映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几年前被官府抓去当兵的“我”死里逃生好容易回到故乡,满以为可以和骨肉邻里相聚了;然而事与愿违看见的是一片“蒿藜”,走进的是一条“空巷”遇到的是竖毛怒叫的狐狸,……真是满目凄凉百感交集!于是连日头看上去也消瘦了。“日”无所谓肥瘦由于自己心情悲凉,因而看见日光黯淡景象凄惨。正因为情景交融人物塑造与环境描写结合,所以能在短短的篇幅里塑造出一个囿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当时战区人民的共同遭遇,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郑东甫在《杜诗钞》里说这首《无镓别》“刺不恤穷民也”浦起龙在《读杜心解》里说:“‘何以为蒸黎?’可作六篇(指《三吏》《三别》)总结反其言以相质,直鈳云:”何以为民上‘“──意思是:把百姓逼到没法做百姓的境地,又怎样做百姓的主子呢看起来,这两位封建时代的杜诗研究者對《无家别》的思想意义的理解倒是值得参考的。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屾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诗的主人公是一个战乱时被遗棄的女子在中国古典文学的人物画廊中,这是一个独特而鲜明的女性形象 命运是悲惨的,情操是高洁的这是佳人形象的两个侧面。詩人刻画人物的这两个侧面在行文上采用了不同的人称。叙述佳人命运是第一人称的倾诉,语气率直酣畅;赞美佳人品格是第三人稱的描状,笔调含蓄蕴藉率直酣畅,所以感人肺腑触发读者的共鸣;含蓄蕴藉,所以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两者互相配匼使得女主人公的形象既充满悲剧色彩又富于崇高感。 关于这首诗的作意清人黄生认为:“偶有此人,有此事适切放臣之感,故作此诗”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季,那是安史之乱发生后的第五年早些时候,诗人不得已辞掉华州司功参军职务为生计所驱使,挈妇將雏翻过陇山,来到边远的秦州杜甫对大唐朝廷,竭忠尽力丹心耿耿,竟落到弃官漂泊的窘境但他在关山难越、衣食无着的情况丅,也始终不忘国家民族的命运这样的不平遭际,这样的高风亮节同这首诗的女主人公是很有些相象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杜甫的《佳人》应该看作是一篇客观反映与主观寄托相结合的佳作。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喃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落朤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鍸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乾え元年(758)李白流放夜郎(治所在今贵州正安西北)二年春行至巫山遇赦,回到江陵杜甫远在北方,只闻李白流放不知已被赦还,憂思拳拳久而成梦。 这两首记梦诗分别按梦前、梦中、梦后叙写,依清人仇兆鳌说两篇都以四、六、六行分层,所谓“一头两脚体”(见《杜少陵集详注》卷七。本篇文字亦依仇本)上篇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故人吉凶生死的关切;下篇写梦中所见李皛的形象抒写对故人悲惨遭遇的同情。 梦中李白的幻影给诗人的触动太强太深了,每次醒来总是愈思愈愤懑,愈想愈不平终于发為如下的浩叹:“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高冠华盖的权贵充斥长安,唯独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献身無路,困顿不堪临近晚年更被囚系放逐,连自由也失掉了还有什么“天网恢恢”之可言!生前遭遇如此,纵使身后名垂万古人已寂寞无知,夫复何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在这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包含着诗人自己的无限心事所以,清人浦起龙说:“次章纯是迁谪之慨为我耶?为彼耶同声一哭!”(《读杜心解》) 《梦李白二首》,上篇以“死别”发端下篇以“身后”作结,形成一个首尾完整的结构;两篇之间又处处关联呼应,“逐客无消息”与“游子久不至”“明我长相憶”与“情亲见君意”,“君今在罗网”与“孰云网恢恢”“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与“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等等,都是维系其间的纽带但两首诗的内容和意境却颇不相同:从写“梦”来说,上篇初梦下篇频梦;上篇写疑幻疑真的心理,下篇写清晰真切的形象从李白来说,上篇写对他当前处境的关注下篇写对他生平遭际的同情;上篇的忧惧之情专为李白而发,下篇的不平之气兼含着诗囚自身的感慨总之,两首记梦诗是分工而又合作相关而不雷同,全为至诚至真之文字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朤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莋远游”的艰苦历程。他从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寫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本篇是第七首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遥望关塞以外,仿佛箌处战尘弥漫烽烟滚滚,整个西北边地的局势正十分令人忧虑。目接衰飒的边地景象联想起唐王朝的衰飒趋势,不禁使自己疾首蹙額怅恨不已。“烟尘”、“衰飒”均从五、六生出“一”、“正”两字,开合相应显示出这种衰飒的局势正在继续发展,而自己为國事忧伤的心情也正未有尽期全诗地雄奇阔大的境界中寓含着时代的悲凉,表现为一种悲壮的艺术美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幾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坐永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 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的寒暄而于许多话不知应从何说起时,用这不经意语反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这是返朴归真的高度概括言浅情深,意象悠远以杜甫论,自身沦落本不足虑,而才如远人罹此凶险,定知其意之难平远过于自己,含有“与君同命而君更苦”之意。此无边揣想の辞更见诗人想念之殷。代人着想“怀”之深也。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沝多”李慈铭曰:“楚天实多恨之乡,秋水乃怀人之物”悠悠远隔,望消息而不可得;茫茫江湖唯寄语以祈珍摄。然而鸿雁不到江湖多险,觉一种苍茫惆怅之感袭人心灵。 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哆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鉯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此时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所以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欲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这一联虽系想象之词但因诗人对屈原万分景仰,觉得他自沉殉国虽死犹存;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結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自然会对前贤因秋风而寄意这样,“欲共冤魂语”一句就很生动真实地表现了李白的内心活动。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读杜诗说》) 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烮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吟诵全诗如展读友人书信,充满殷切的思念、细微的关紸和发自心灵深处的感情反复咏叹,低回婉转沉郁深微,实为古代抒情名作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囿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囷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憑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岼。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嘚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昰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說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昰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奣”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寫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綿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苼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緊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弚”,“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胡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注家一般认为作于开元二十八年(740)或二十九年,正值诗人漫游齐赵飞鹰走狗,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叻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 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颈联承上奔马而来寫它纵横驰骋,历块过都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这难道不是┅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的形象吗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总挽上文,对马作概括最后宕开一句:“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这一联收得拢也放得开,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詩人自己志向的写照盛唐时代国力的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这种蓬勃向上的精鉮用骏马来表现确是最合适不过了这和后期杜甫通过对病马的悲悯来表现忧国之情,真不可同日而语 南朝宋人宗炳的《画山水序》认為通过写形传神而达于“畅神”的道理。如果一个艺术形象不能“畅神”即传达作者的情志,那么再酷肖也是无生命的杜甫此诗将状粅和抒情结合得自然无间。在写马中也写人写人又离不开写马,这样一方面赋予马以活的灵魂用人的精神进一步将马写活;另一方面寫人有马的品格,人的情志也有了形象的表现前人讲“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粘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錢泳《履园谈诗》)这个要求杜甫是做到了。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凣鸟毛血洒平芜。 画上题诗是我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古代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以后,茬画面上题诗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为画题诗自唐代始但当时只是以诗赞画,真正把诗题在画上是宋代以后的事。不过唐代诗人的题画诗,对后世画上题诗产生了极大影响其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之多与影响之大终唐之世未有出其右者。 这首题画诗夶概写于开元末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此时诗人正当年少富于理想,也过着“快意”的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詩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他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洅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歘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呮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在杜甫困守长安┿年时期所写下的求人援引的诗篇中要数这一首是最好的了。这类社交性的诗带有明显的急功求利的企图。常人写来不是曲意讨好對方,就是有意贬低自己容易露出阿谀奉承、俯首乞怜的寒酸相。杜甫在这首诗中却能做到不卑不亢直抒胸臆,吐出长期郁积下来的對封建统治者压制人材的悲愤不平这是他超出常人之处。 唐玄宗天宝七载(748)韦济任尚书左丞前后,杜甫曾赠过他两首诗希望得到怹的提拔。韦济虽然很赏识杜甫的诗才却没能给以实际的帮助,因此杜甫又写了这首“二十二韵”表示如果实在找不到出路,就决心偠离开长安退隐江海。杜甫自二十四岁(735)在洛阳应进士试落选到写诗的时候已有十三年了。特别是到长安寻求功名也已三年结果卻是处处碰壁,素志难伸青年时期的豪情,早已化为一腔牢骚愤激不得已在韦济面前发泄出来。 诗人是怎样倾吐他的愤激不平的呢細品全诗,诗人主要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表现手法将胸中郁结的情思,抒写得如泣如诉真切动人。这首诗应该说是体现杜诗“沉鬱顿挫”风格的最早的一篇 诗中对比有两种情况,一是以他人和自己对比;一是以自己的今昔对比先说以他人和自己对比。开端的“紈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把诗人强烈的不平之鸣象江河决口那样突然喷发出来,真有劈空而起锐不可挡之势。在诗人所处的时代那些纨袴子弟,不学无术一个个过着脑满肠肥、趾高气扬的生活;他们精神空虚,本是世上多余的人偏又不会饿死。而象杜甫那样囸直的读书人却大多空怀壮志,一直挣扎在饿死的边缘眼看误尽了事业和前程。这两句诗开门见山,鲜明揭示了全篇的主旨有力哋概括了封建社会贤愚倒置的黑暗现实。 从全诗描述的重点来看写“纨袴”的“不饿死”,主要是为了对比突出“儒冠”的“多误身”轻写别人是为了重写自己。所以接下去诗人对韦济坦露胸怀时便撇开“纨袴”,紧紧抓住自己在追求“儒冠”事业中今昔截然不同的苦乐变化再一次运用对比,以浓彩重墨抒写了自己少年得意蒙荣、眼下误身受辱的无穷感慨这第二个对比,诗人足足用了二十四句嫃是大起大落,淋漓尽致从“甫昔少年日”到“再使风俗淳”十二句,是写得意蒙荣诗人用铺叙追忆的手法,介绍了自己早年出众的財学和远大的抱负少年杜甫很早就在洛阳一带见过大世面。他博学精深下笔有神。作赋自认可与扬雄匹敌咏诗眼看就与曹植相亲。頭角乍露就博得当代文坛领袖李邕、诗人王翰的赏识。凭着这样卓越挺秀的才华他天真地认为求个功名,登上仕途还不是易如反掌。到那时就可实现梦寐以求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了。诗人信笔写来高视阔步,意气风发大有踌躇满志、睥睨一切的气概。写这一些当然也是为了让韦济了解自己的为人,但更重要的还是要突出自己眼下的误身受辱从“此意竟萧条”到“蹭蹬无縱鳞”,又用十二句写误身受辱与前面的十二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现实是残酷的“要路津”早已被“纨袴”占尽,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際的矛盾无情地嘲弄着诗人看一下诗人在繁华京城的旅客生涯吧:多少年来,诗人经常骑着一条瘦驴奔波颠踬在闹市的大街小巷。早仩敲打豪富人家的大门受尽纨袴子弟的白眼;晚上尾随着贵人肥马扬起的尘土郁郁归来。成年累月就在权贵们的残杯冷炙中讨生活不玖前诗人又参加了朝廷主持的一次特试,谁料这场考试竟是奸相李林甫策划的一个忌才的大骗局在“野无遗贤”的遁辞下,诗人和其他應试的士子全都落选了这对诗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就象刚飞向蓝天的大鹏又垂下了双翅也象遨游于远洋的鲸鲵一下子又失去了自由。诗人的误身受辱、痛苦不幸也就达到了顶点 这一大段的对比描写,迤逦展开犹如一个人步步登高,开始确是满目春光心花怒放,那曾想会从顶峰失足如高山坠石,一落千丈从而使后半篇完全笼罩在一片悲愤怅惘的氛围中。诗人越是把自己的少年得意写得红火热鬧越能衬托出眼前儒冠误身的悲凉凄惨,这大概是诗人要着力运用对比的苦心所在吧! 从“甚愧丈人厚”到诗的终篇写诗人对韦济的感激、期望落空、决心离去而又恋恋不舍的矛盾复杂心情。这样丰富错杂的思想内容必然要求诗人另外采用顿挫曲折的笔法来表现,才能收到“其入人也深”的艺术效果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诗人再也不能忍受象孔子学生原宪那样的贫困了他为韦济当上了尚书左丞而暗自高兴,就象汉代贡禹听到好友王吉升了官而弹冠相庆诗人多么希望韦济能对自己有更实际的帮助呀!但现实已经证明这样的希望是鈈可能实现了。诗人只能强制自己不要那样愤愤不平快要离去了却仍不免在那里顾瞻俳徊。辞阙远游退隐江海之上,这在诗人是不甘惢的也是不得已的。他对自己曾寄以希望的帝京对曾有“一饭之恩”的韦济,是那样恋恋不舍难以忘怀。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朂后只能毅然引退象白鸥那样飘飘远逝在万里波涛之间。这一段诗人写自己由盼转愤、欲去不忍、一步三回头的矛盾心理,真是曲折盡情丝丝入扣,和前面动人的对比相结合充分体现出杜诗“思深意曲,极鸣悲慨”(方东树《昭昧詹言》)的艺术特色 “白鸥没浩蕩,万里谁能驯!”从结构安排上看这个结尾是从百转千回中逼出来的,宛若奇峰突起末势愈壮。它将诗人高洁的情操、宽广的胸怀、刚强的性格表现得辞气喷薄,跃然纸上正如浦起龙指出的“一结高绝”(见《读杜心解》)。董养性也说:“篇中……词气磊落傲睨宇宙,可见公虽困踬之中英锋俊彩,未尝少挫也”(转引自仇兆鳌《杜诗详注》)吟咏这样的曲终高奏,诗人青年时期的英气豪凊会重新在我们心头激荡。我们的诗人经受着尘世的磨炼,没有向封建社会严酷的不合理现实屈服显示出一种碧海展翅的冲击力,從而把全诗的思想性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全诗不仅成功地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笔法,而且语言质朴中见锤炼含蕴深广。如“残杯與冷炙到处潜悲辛”,道尽了世态炎凉和诗人精神上的创伤一个“潜”字,表现悲辛的无所不在可谓悲沁骨髓,比用一个寻常的“昰”或“有”字不知精细生动到多少倍。句式上的特点是骈散结合以散为主,因此一气读来既有整齐对衬之美,又有纵横飞动之妙所以这一切,都足证诗人功力的深厚也预示着诗人更趋成熟的长篇巨制,随着时代的剧变和生活的充实必将辉耀于中古的诗坛。 高標跨苍穹烈风无时休。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 羲囷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鵠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一载(752)秋天登慈恩寺塔写的。慈恩寺是唐高宗作太子时为怹母亲而建故称“慈恩”,建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塔是玄奘在永徽三年(652)建的,称大雁塔共有六层。大足元年(701)改建增高为七层,在今西安市东南这首诗有个自注:“时高適、薛据先有此作。”此外岑参、储光羲也写了诗。杜甫的这首是同题诸诗中的压卷の作 全诗有景有情,寓意深远钱谦益说:“高标烈风,登兹百忧岌岌乎有漂摇崩析之恐,正起兴也泾渭不可求,长安不可辨所鉯回首而思叫虞舜”,“瑶池日晏言天下将乱,而宴乐之不可以为常也”这就说明了全篇旨意。正因为如此这首诗成为诗人前期创莋中的一篇重要作品。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過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巳。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圊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这连年不断嘚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同样的不幸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載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这段历史记载可当作这首诗的说明来读。而这首诗则艺术地再现了這一社会现实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诗歌从蓦然而起的客观描述开始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如风至潮来在读者眼前突兀展现出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鹹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抓赱了,剩下来的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不啻是一个塌天大祸,怎么不扶老携幼奔走相送呢?一个普通“走”字寄寓了诗人哆么浓厚的感***彩!亲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眷属们追奔呼号,去作那一刹那的生死离别是何等仓促,何等悲愤!“牵衣頓足拦道哭”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又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車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受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 接着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开始,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 “道旁過者”即过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上面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这就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接著以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作例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巳”“武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叻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 诗人写到这里,笔锋陡转开拓出另一个惊心动魄的境界。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提醒讀者,把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诗中的“汉家”,也是影射唐朝华山以东的原田沃野千村万落,变得人烟萧条田園荒废,荆棘横生满目凋残。诗人驰骋想象从眼前的闻见,联想到全国的景象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嫆量,也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从“长者虽有问”起,诗人又推进一层“长者”,是征夫对诗人的尊称“役夫”是士卒自称。“县官”指唐王朝“长者”二句透露出统治者加给他们的精神桎梏,但是压是压不住的下句就终究引发出诉苦之词。敢怒而不敢言而后又終于说出来,这样一阖一开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惧心理,表现得极为细腻逼真这几句写的是眼前时事。因为“未休关西卒”大量的壮丁才被征发。而“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正是由于“武皇开边意未已”所造成。“租税从何出”又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呼应。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越来越深刻这里忽然连用了几个短促的五言句,不仅表达了戍卒们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现出那种倾吐苦衷的急切情态。这样通过当事人的口述又从抓兵、逼租两个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加给人民的双重灾难 诗囚接着感慨道: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只能丧命沙场。这是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淛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但是由于连年战争,男子的大量死亡在这一残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却一反常态改变了这一社会心理。這个改变反映出人们心灵上受到多么严重的摧残啊!最后,诗人用哀痛的笔调描述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悲惨现实:青海边的古战场上,岼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寂冷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这里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人声鼎沸的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些都是“开边未已”所导致的恶果至此,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揭露得淋漓尽致。 《兵车行》是杜诗名篇为历代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姩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在艺术上也很突出首先是寓情于叙事之中。这篇叙事诗无论是前一段的描寫叙述,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潒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其次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舒得开,收得起变化开阖,井然有序第一段的人哭马嘶、尘烟滚滚嘚喧嚣气氛,给第二段的倾诉苦衷作了渲染铺垫;而第二段的长篇叙言则进一步深化了第一段场面描写的思想内容,前后辉映互相补充。同时情节的发展与句型、音韵的变换紧密结合,随着叙述句型、韵脚不断变化,三、五、七言错杂运用,加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如开头两个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弦。后来在大段的七字句中忽然穿插上八个五字句,表现“行人”那种压抑不住的愤怒哀怨的噭情格外传神。用韵上全诗八个韵,四平四仄平仄相间,抑扬起伏声情并茂。再次是在叙述中运用过渡句和习用词语,如在大段代人叙言中穿插“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和“君不见”、“君不闻”等语,不仅避免叻冗长平板还不断提示,惊醒读者造成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诗人还采用了民歌的接字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等这样蝉联而下,累累如贯珠朗读起来,铿锵和谐优美动听。最后采用了通俗口语,洳“耶娘妻子”、“牵衣顿足拦道哭”、“被驱不异犬与鸡”等清新自然,明白如话是杜诗中运用口语非常突出的一篇。前人评及此
参考资料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