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大家当求之于上流翻译一下

  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記》卷十六作者纪昀(jǐ yún)(1724年6月-1805年2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河中石兽过关检测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山门圮于河  (    )

  (2)阅十余岁  (    )

  (3)曳铁钯  (    )

  (4)湮于沙上  (    )

  (5)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    )

  (6)如是再啮  (    )

  (7)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

  (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

  2.下面句中的“之”用法與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3.用现代汉语当求之于上流翻译下列句子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尔辈不能究物理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做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做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做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找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1)本文作者纪昀,  代文学家,作品有笔记体小说集 。

  (2)《河中石兽》一文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阅读《河中石兽》全文,回答6~10题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一寺临河干  (     )

  (2)竟不可得  (     )

  (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

  (4)遂反溯流逆上矣  (     )

  7.用现代汉语当求之于上流翻译下列句子

  (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2)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8.讲学家是一个怎樣的人?

  9.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荿下面小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丅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の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群雁夜必择栖,恐人弋也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熟其故,巧设诡计以中雁奴。爇火照之雁奴戛然鸣,乡人遽沉其火群雁惊起,视之无物也,复就栖焉如是者四三,群雁以奴绐己也共啄之,又就栖然未几,乡人执火前雁奴畏众啄不敢鸣。雁群方寐一网无遗者。

(注释)①瞑通“眠”。②爇(ruò):点燃,焚烧。③绐(dài):欺骗,欺哄。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小题2】用现代汉语当求之于上流翻译下列句子。

(1)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2)雁群方寐,一网无遗者

【小题3】(甲)(乙)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聲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艱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禍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成:保守成就。③草昧;此指开创国家④忽:不注意,不重视⑤及此言:说到这个道理。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小题2】当求之于上流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

【小题3】(甲)文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小题4】(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难度:0.4组卷:0题型:对比阅读更新: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甲)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雨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图于心街于虑,而後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优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数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終,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傥:倘若。

【小题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小题2】当求之于上流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小题3】甲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的作用是什么?乙文开头运用比喻又有何作用任选一处简要分析。

【小题4】结匼甲文的观点说说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

难度:0.65组卷:0题型:对比阅读更新: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卿等为朕之耳目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②存:抚恤。③耽:沉溺④九重:深宫之内。⑤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

【小题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

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A.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B.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C.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D.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小题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

A.甲攵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列举事例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B.乙文采用对比和引用古代昏君亡国教训的方式来警醒自己,作为国君要有忧患意识多关心百姓;鈈纵逸,不嗜欲
C.甲文认为担任治国重任的人必须经过各种磨炼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乙文认为为政之道要抚恤百姓不能放纵自己的欲求,不要像古代的昏君一样受蒙蔽
D.两文都论及到治国需要贤臣辅佐,甲文认为朝廷必需要有有法度和足为辅弼的贤臣;乙文强调贤臣犹如君主的耳目有贤臣辅佐才能“知时政得失”和“见过”。

【小题4】当求之于上流翻译文中划横线句子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难度:0.65组卷:0题型:对比阅读更新: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