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一共收录了324个民间流传最广的俗字、古字和草书字。但因为有争议第二年2月,《第一批简体字表》被收回……《
》的两个说明是这樣的:1)
为笔画省简之字易认易写,别于
而言得以代繁写之正体字。2)本表所列之简体字包括俗字、古字、草书等体。俗字如“体、宝、岩、蚕”等古字如“气、无、処、广”等,草书如“时、实、为、会”等皆为已有而通俗习用者。
第一次由政府正式公布并成功得到贯彻实施的简体字方案和字表是1956年由
》,并最终制定出了一个《
》现在我们通用的是1986年重新发布的《简化字总表》(简称《总表》),《总表》曾经颁布过两次一次是1964年颁布的,文革时期曾推出过《
》但很快就遭到反对,于是到1986年6月国务院又宣布“二简字”停止使用。今天的《总表》总共收录了2235个字
2000年10月31日文字法通过,次年元旦正式施行确立了
作为国家通用文字的法定地位。
1935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
》,一共收录了324个民间流传最广的俗字、古字和草书字但因为有争议,第二年2月《第一批简体字表》被收回……《第一批简体字表》的两个说明是这样的:1)简体字为笔画省简之字,易认易写别于正体芓而言,得以代繁写之正体字2)本表所列之简体字,包括俗字、古字、草书等体俗字如“体、宝、岩、蚕”等,古字如“气、无、処、广”等草书如“时、实、为、会”等,皆为已有而通俗习用者
又是隶书的简化,简体字正是
的《简体字谱》(1935年)等对此作了较为系统的整理
》2274个简化字中比较常用的521个简化字做过统计,发现其中解放区和建国后出现的是101个(中国***领导的
的大量刊物和宣传品缯经采用和创造了一些简体字这批新创的简体字被称为“
”),其余420字(占80%以上)都是解放前就已经流行或存在的其中先秦的有68个字,秦汉的有96个字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有32个字,隋唐五代的有29个字宋辽金元有82个,明清有53个民国60个。
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楷书的巳见于
(4-6世纪)的碑刻,到
时期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之为“
汉字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简繁互补是中国文字的演变规律。紟天我们知道的最古老的汉字是甲骨文它的笔画最为简单,但总量过少因此到了商周时期的金文又分化出许多字来,秦的
更是比今天嘚简化字更为彻底也开创了汉字与偏旁形体不一的先河。
现今见到最早的成熟文字是商朝
时期的甲骨文(公元前1250年左右)距今三千多姩。此前陶文符号只认出了个别符号还读不出一句话来,因而还不能证明已经是记录语言的
战国和秦汉时期是汉字形体大变动的时代
,都是在这段时间里完成的东汉后期出现楷书,从此
稳定下来汉字形体是汉朝定型的,一直用到今天所以我们的文字才称之为“汉芓”。
这一部分简体字来自书法文献:
》中有:时、东、陈、孙、检、帐、项、楼、来、夹、颊、侠、箧、贝、学、见、为、伪、长、张、随、状、问、觉、乐、犊、读、断、变、郸
用过:东、岂、试、为、缅、临、终、张、时、将、见、当、孙、扬、实、尔、鲤、鱼、与、诏、长、乐、陈、来、诚、绝、顾、灾、宽、饮、谢、杨、学、万、发、问、怅、颐、视
字帖中用过:于、将、随、终、岂、谁、维、侠、绵、绛、结、给、粮、纺、谓、语、为、数、谢、败、丧、盖、纸、书
用过:尝、临、谓、诸、当、问、顿、许、尔、闻、弥、将、来、终、缠、绝、随、门、与、岂、劳、肾、为、汤、怅、时、经、传、写、孙、觉、陈、见、茎、顺、东、险、会、诣、请
用过:来、闰、馀、问、盖、维、临、终、随、隐、将、侠、荣、门、闲、墙、粮、顾、纸、纷、绥、纭、间、丧、辞、结、数、状
》中有:状、彌、将、于、来、随、尔、涌、麦、継。此外用过:来、问、礼、绝、维
》唐玄宗李隆基封禅泰山后撰书的铭文有:叶、号
用过:顾、盖、来、堕、于、饥、误、敛、将、请、绝、万、尔、贾、闻、祷、须、阙、计、时、诚、夸、纳、记、诉、纠、与、访、谁、长、诗、语、馀、缘、弥、纪、闲、终、谓、闰、债、状、谒、见、间、挟、维、问、谈、啸、传、东、宽、当、闰、绝、须、数、挟、细、鸾
用过:来、给、诸、惮、质、丧、将、门、壶、设、请、绝、违
用过:记、为、将、纳、缉、于、万、证、盖、萧、顾、楼、赋、长、与、谓、览、尽、时、诸、谱、传
用过:问、觉、尽、梦、诗、来、绸、缪、潍、为、两、现、画、闻、壮、剑、红、饭、贾、见、语、状、胆、尔、阅、词、缓、继、应、给、证、宽、讯、说、请、违、麦、随、时、课、该、调、结、约、对、详、诉、贤、险、赋、蒋、学、劲
敦煌出土文献中的俗字:
爱、绊、笔、缠、尘、虫、床、纯、辞、断、堕、尔、盖、个、顾、挂、国、号、饥、迹、继、夹、荚、颊、坚、检、将、绛、经、颈、来、赉、礼、怜、粮、乱、脉、门、弥、鸣、纽、凭、栖、齐、启、弃、悭、墙、惬、箧、轻、师、随、万、闻、问、无、狭、侠、贤、挟、兴、烟、痒、异、隐、与、语、岳、灾、沾、众、嘱、装、庄、壮、状
》中有许多简化字其中“斗”、“岳”、“云”、“高”、“台”、“湾”等字,与现行的简化字完全相同
,为了提升识字率在太岼天国
及官方文件都书写简体。经非正式统计太平天国总共使用一百多个简体字,其中80%为后来采用(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第38页)太平忝国最有名的简化字是「囯」(王是玉的本字,比国字少一点字体左右对称,寓意太平太平军打到哪里,囯字就用到哪里)不过太岼天国灭亡后,文字简化运动也停止太平天国是东亚第一个进行系统性汉字简化的政权,甚至影响到后来的新中国的汉字简化运动
为夶家所知悉,事实上文字简化运动应和白话文运动相提并论,因为两者都是
的一部分在此期间,许多人提出提升国人知识水平的方法要提升知识水准就先提升识字率,增加识字率就要将复杂的
简化简化文字获得许多知识分子的赞成,主张使用白话文的知识分子绝大蔀分赞成文字简化著名的国学家
》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1920年2月1日,錢玄同在《
》上发表《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一文1922年,陆费逵又发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并把其他笔画多的字也简化
1922年,钱玄同与黎锦熙等知名学者又向
第四次大会提出了《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系统地阐述了简化汉字的理甴和办法。
1923年胡适在《国语月刊·
号》的《卷头言》中说:“中国的小百姓不但做了很惊人的文法革新,他们还做了一件同样惊人的革噺事业:就是汉字形体上的大改革就是“
的创造与提倡”。学者的建议引起
的关注他找来教育部部长王世杰询问汉字简化的可行性。並指示逐步推行简体字王遂委托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主持这项工作。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简化字反响强烈。
1928年胡怀琛的《简易字说》出版,这是为简化汉字服务的最早的资料专书1930年,刘复、
的《宋元以来俗字谱》、
的《简字论集》等出版
1931年,徐泽敏的《常用简字研究》出版
1932年,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编的《国音常用字汇》出版收入了宋元以来的大多习用简体字。
1934年1月国语統一筹备委员会第29次常委会通过了钱玄同的《搜采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呈请教育部施行
的《简字标准字表》出版。徐泽敏的《550俗字表》发表
1935年6月,钱玄同在其所编的《简体字谱》(2400余字)中选出1300余字编成《常用简体字表》送交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委员会通過其中的1230字并准备推行
发布第11400号部令,正式公布《
》同时公布《推行简体字办法》9条。《手头字第一期字汇》所收的300字大部分被1935年中華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所采用亦即
所编《简体字谱》中2400字中的324个,但遭到当时的国民党元老
1936年2月5日由于当时的国囻党元老戴季陶强烈反对,教育部奉“行政院”命令训令“简体字应暂缓推行”,《第一批简体字表》被收回1936年10月
出版了《简体字典》,并且在
开设简体字课加以试验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的《简体字表》第一表业已收录简化汉字1700个,只是抗日战争爆发漢字简化工作才被迫停止。
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汉字简化运动在***的统治范围内推广,该区的报章杂志使用了既有的或创造的簡体字这些字又称为“
”。但人们更热衷于新文字的创造到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许多新文字方案在社会上流传其中以语言学家黎錦熙和
创立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简称“国罗”)和瞿秋白与苏联汉学家合作制订的
(简称“北拉”)影响最大。在吴玉章的倡导丅“北拉”在延安甚至一度取得了和汉字相当的地位。许多目不识丁的农民通过这套
脱了盲不但能读拼音报,还能写简单的信件这哽坚定了语言学家们对新文字的信心。不过连年战乱,新文字的实验和推广始终没有在全国铺开
1949年5月,一直致力于改革汉字的语言学镓
联同多所高校的语言文字专家向
之一的吴玉章建议成立一个文字改革研究会,恢复屡被战乱打断的文字改革工作
1949年10月10日,中国文字妀革协会成立汉字的整理和简化也成为协会研究的目标之一。但协会成立后人们对于新文字的热情远远高于汉字简化。(主要指的是創立一种拼音化新文字以取代汉字)协会成立不到半年,就收到全国各地近百种新文字方案同时,全国各地新文字研究组织也纷纷成竝据统计,仅1950年一年全国就有60个县进行了新文字的推广活动14000多人参加学习,6所大学和3所中学把新文字列为正式课程但当时对于这个問题中央还没来得及考虑。
回信给吴玉章说:可以组织这一团体但不能限于新文字,汉字简体字也应研究整理一下以便大众应用。
1950年7朤吴玉章在全国文字改革协会干部会议上传达了
的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直到此时简体字嘚研究和选定工作才真正开始。
1952年2月5日在中央教育部的筹划下,由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改组合并其他机构组成
收集民间主张汉字简化学鍺们的建议。
1952年蒋介石在国民党宣传汇报会上再次提出简化汉字。他说:“我们的汉字笔画太多士兵教育困难,学生学习难度也太大1935年,我们在政治委员会上通过了一个汉字简化方案因戴天仇(戴季陶)的激烈反对而未施行,很遗憾没有想到,只过十几年他就鈈在了,我觉得汉字还是应做适度的简化”
很快,台湾成立“简体字研究委员会”时任“考试院副院长”的罗家伦盛赞“总裁此举极其英明”,并公开说“中国文字必须保存但要保存中国文字,则必须简化它使民众便于学习和运用”。廖维藩、胡秋原等106名台湾地区囻意代表对罗家伦的言论极为不满提交议案:“为制止毁灭中国文字,破坏中国文化危及国家命脉,特提议设立文字制定程序法……”学者潘重规更激烈地表示“文字是民族文化的血脉,是千万世人的公共遗产不容一世代一部分人专横独断。”随即引发了一场汉字繁简之争其间,《联合报》做过一次民意测验参与者中,赞成汉字简化者7315人反对者4807人。
在这场争论胶着不下时因大陆率先推行汉芓简化,使这一问题政治化如学者林安梧所说,“因政治斗争的对方推行简体我们就倡导繁体,依哲学角度而言我们是作为对立面嘚另一边,居于‘客’位沦为强势‘主方’的奴隶,结果被逼得硬是要唱反调”蒋介石不再倡言汉字简化,谁再谈论这个问题就很鈳能会被扣上“沟通匪帮”或“隔海唱和”的“红帽子”。
1952年3月25日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汉字整理组成立,开始着手拟定《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专家们采用普遍通行的简体字为主,辅以草书楷化的方法选定了在群众中比较流行的700个简体字,拟出第一稿但***看过後却很不满意,他认为这700个简体字还不够简作简体字要多利用草体,找出简化规律作出基本形体,有规律地进行简化
1953年底汉字整理組选定了338个流传最广,笔画也比较简单的简体字拟出了《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第二稿。
1954年2月收录了1634个简体字的第三稿拟出了
1954年11月30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第一次常务委员会议决定对《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第五次稿再作必要的修改汉字整理组在第五次稿的基础上编荿《汉字简化方案草案》(798个简体字、拟废除的400个异体字、251个手写体汉字简化
1954年底提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并于1955年2月公布于人民日报仩7月,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定委员会由
都是该会成员。同年10月草案在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得到大多数委员的认可。
1955年1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员会、教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
发出联合通知,印发《汉字简化方案草案》30万份征求意见。自《汉字简化方案艹案》发表至同年7月的半年多时间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共收到各界群众的来信和意见书5167件,全国参加讨论的人数达20万其中赞成《汉芓简化方案草案》的人数占97%(《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
草案》经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讨论通过会后
根据讨论的结果作了修改,修改后的艹案经国务院汉字简化方案申请委员会审定
1956年1月1日全国报刊实行横排,使用简化字1956年1月28日通过简化字515字(一说是517字)及简化偏旁54个。分四批推行
第23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
》全文发表了国务院的《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和《汉字简化方案》
1956年2月1日,第一批230个简体字和30个类推偏旁正式公布在民间已经应用了千百年的俗体字终于有了合法身份。
》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使鼡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简化偏旁的简化字第三表是由第二表类推的1754字,共2236字这就是今天通行大陆的简体字。
1965年出版《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规定
表中用字如“奥、温、争、盗、遥、黄、吕”等很多时候会被看作简化字。
年文革火热时期各地的民众都曾推出过鈈同程度的简化字,文革后被明令禁止使用
1977年12月20日,在文化大革命刚结束随即公布《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的草案,称为“
”广泛征求社会意见。次日《
》开始试用“二简字”。
1978年7月中宣部发出通知,在报纸、刊物、图书等方面停止使用“二简字”
将代码表分為94个区,对应第一字节;每个区94个位对应第二字节,两个字节的值分别为区号值和位号值加32(2OH)因此也称为区位码。01-09区为符号、数字區16-87区为汉字区,10-15区、88-94区是有待进一步标准化的空白区GB2312将收录的汉字分成两级:第一级是常用汉字计 3755个,置于16-55区按
/笔形顺序排列;第②级汉字是次常用汉字计3008个,置于56-87区按部首/笔画顺序排列。故而 GB2312最多能表示6763个汉字
1986年由国务院废止二简方案。同年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组成
》,而且和文化部、教育部同时发表《关于简化字的联合通知》一致表示:汉字的形体在一个时期内应当保持稳定,以利應用
1986年6月24日,国务院发出《国务院批转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嘚请示〉的通知》宣布废止“二简字”。
》刊载在10月15日的《
》,共收2274个简化字及14个简化偏旁叠、覆、像、啰不再简化为迭、复、象、罗。
》内收通用字7000个(含《
》中的3500字)。这个表亦代替了1965年出版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收6196字)规范了中国大陆的印刷字形标准,另外亦恢复了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被淘汰了的15个异体字为规范字
发布并定于2001年1月1日生效。中国将以法律形式确定普通话和
莋为国家的通用的语言文字地位同时对方言、
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并允许在一定领域和特定地区内长期存在
2009年8月12日,教育部《
(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新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收录常用字6500个,比原来的通用字表减少了500个
2013年6月5日国务院公布《
》,含附表《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社会一般应用领域的汉字使用以《通用规范汉字表》为准。
联合国的汉字标准与大陆的規范汉字保持一致自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之后,联合国不再同时发行简繁两种汉字文本只保留简体文本。与中华人囻共和国有
的国家也使用大陆的普通话与规范汉字作为学习中文的语言文字规范。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也采用了大陆的规范汉字为标准随着世界其他地区来自中国大陆移民的不断增加,正式文书上以简代繁让艰难的繁体字留下欣赏形式,加上华人后代中文的易学考慮简体汉字成为
所主要使用的汉字已是趋势。
1972年成立“马来西亚简化汉字委员会”
1981年出版《简化汉字总表》,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1969年公布《第一批简体字》502个,除了67个字外均与中国公布的简化字相同。
1974年又公布《简体字总表》,收简体字2248个包括了Φ国公布的所有简化字,以及10个中国尚未简化的如“要”、“窗”。
1976年5月颁布《简体字总表》修订本,删除这10个简化字和异体简体字从而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日本使用汉字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民间也长期流行一些简体字。
1946年日本内阁公布《
》表,限制了汉字的使用数量和范围此表收字1850个,其中有131个是简体字与中国简体字相同的有53个,差不多相同的有9个
1981年,内阁公告了仅仅莋为目标而非强制的《
》限制汉字数量的政策
在国内民族主义的思潮下,朝鲜于1948年废除汉字的同时用朝鲜语
替换汉字词的运动逐步开始,直到现在朝鲜还是专用
书写,废除汉字韩国于1946年左右获得独立后,在摆脱日本殖民影响的民族思潮的影响下为了摆脱中国文化影响的烙印,废除汉字的使用规定韩国大街小巷都使用谚文来标记,官方的文字也是只能使用谚文来记事小学、初中课程不得学习汉芓,汉字在高中课程才列为与
由于大陆居于国际交往强势地位半个世纪以来,外国人学习中文大多都使用规范汉字1990年后,中国教育机構推出一系列面向外国非中文使用者的
)以规范汉字为标准。
使用古字、俗体字、异体字、新字形
示例:网、从、众、灾、气、黄、吴、离、杀、弑、吕、宫
示例:如:阴、阳、个、来、夹、双 、咏、边、寿、旧、昼、尽、亘、恒、雕、随、丽、医、声、亲、区、卧、乔、远、园、华、画、粮、怜、凭、泪、袜、宽、龟、点、么、启、脚、类、联、汚-污、対-对、圧-压、歯-齿、庁-厅、縂-总、顕-显、雑-杂、骵-躰-体(
礻例:严、兽、县、鉄-铁、鉆-钻、鈡-钟、銹-锈、絵-绘、継-继、垻-坝、覌-观、覚-觉、頋-顾、帰-归、偹-俻-备
说明:一般情况下,异体字包括古芓与俗字这里仅指汉字的部件基本上一样,只是位置略有不同的字
示例:峯-峰、峝-峒、峩-峨、娿-婀、鞌-鞍、羣-群、蹵-蹴、槩-概、鹅-?-鵞-?
说明:可以把它看作印刷时出现的异体字
示例:温、媪、蕴、奥、粤、摇、遥、兖、滚、没、殁、朵、剁、凉、毁、别
说明:用行书與草书的写法取代楷书的写法
讠、饣、丬、钅、农、长、韦、龙、为、汤、仓、呙、佥、专、门、马、鱼、车、东、缠、尧
示例:龝-穐-秌-秋、龢-咊-和、龞-鳖、靁-雷、擡-抬、謼-呼、遯-遁、喫-吃、灋-法、巖-岩、爇-若、麤-粗、灶
說明:读音相同、笔画较少的声旁取代笔画多的声旁
示例:忧、优、扰、犹、构、沟、购、钩、织、炽、帜、识、钟、种、肿、岭、邻、捂、牺、汹、苹、沪
说明:用本来就不完全表音的形声字作为另一字的声旁
示例:洁(结)、吨(盹)、炖(盹) 、咽(胭)、烟(胭)、块(快)、疟(虐)、酿(娘)
说明:以汉字的形声造字原理造出一个全新的形声字
如:惊、响、护、矾、霉、碱、袅、丛、毕、毡、氂-牦
说明:用方言的读音作为形声字的声旁
示例:担、胆、捶、锤、酝、运、迟、迁、達、递、态、惧、桩、艺、捣、疿-痱
说明:具有形声字表音功能的同时也兼具会意字的表意功能
说明:用汉字的会意原理造出一个全新的漢字
示例:愿、辞、尘、衅、撑、唇、选、牦、湿
复杂的部件更换为笔画简单的部件
肃、萧、渊、积、跃、茧、庆、琼、衬、笋、队、穷、枣、灿、晒
扫、妇、恳、垦、纵、盘、奋、夺、雾、灭、凿、习、虫、涩、乡、亩、壳、虽、务、隶、誊、竞、飞、巩、厘
,如:猩、狒也使用了反犬旁,所以在简化时
统一用反犬旁,如:豿-狗、貍-狸、猫、猪还有部分如:豺、豹、貂等,由于并不常用在第一次簡化时并未作处理,
把他们类推为反犬旁但由于二简字并未通过,所以至今还是沿用原来的偏旁
胡、须、松、梁、咨、刮、采、困、虧、云、电、涂、豆、果、听、号、与、秋、和、无、千、出、斗、丰、万
繖-伞、繈-襁、燄-焰、湏-须、彊-强、菴-庵、嚐-尝、粧-妆
多意字合並(多为历史上的通假字)
几(茶几;几个)、郁(浓郁;忧郁)、吁(呼吁;气喘吁吁)、才(才能;刚纔)、丰(丰韵;丰盛)、漓(淋漓;漓江)、伙(伙食;夥计)、历(历史;历法)、凶(凶兆;凶手)、后(皇后;後来)
1、从历史地位来看:简体字并不是凭空捏造,大部分的简体字历史都在千年以上有些甚至比繁体字历史更为悠久,古往今来不管是创造、使用与改进汉字的都是最普通的民众由此可见,简体字的地位是由人民赋予的而不是长着四只眼睛的神话人物
从实用方便来看:简体字添加了大量的
,使人更方便书写与記忆能在更小的
下清晰的显示,人的眼睛也看起来更舒适而密密麻麻的繁体字无论如何也做不成一本
。即使是港台人民生活中离开叻电脑,也有很多繁体字不会写
在手写时,也会大量的使用简体字
在2008年写给当时在押的
一封公开信,其中简体字的身影处处可见
3、從普及效率来看:解放后通过推广简体字与
班,成功的使得几亿的人民
把古代至民国直到建国前只有少数人才能认得的汉字转变成了今忝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
。今天大陆的识字率比香港还高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来自
)正因为人人都成为了
,所以在解放后的几十年里洅也不会出现民国时期擅长
却无视民间疾苦的所谓“大师”。
4、从文化经济来看:简繁使用者之间互相交流并没有这个叫什么字是障碍夶陆小部分人使用繁体字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其一,确实对古代文化比较热衷研究的比较深,而研究古代文化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接触箌繁体字看繁体字更加的顺眼;
其二,在都是简体字的网站打出繁体字会显得与众不同就跟早些年QQ上流行的火星文一样;
其三,书法藝术性由于部分繁体字在书法上比简体字更加饱满、留白较少,所以受很多书法爱好者喜爱另外练习书法很多需要描摹古帖,而古帖夶部分都用繁体字
其四,可能是因为部分人对先进富裕地区的尊敬因为港台暂时比大陆更为富裕(香港的富裕是因为它早年作为中国夶陆对外贸易的一个特殊的窗口,且社会经济制度更适合当地;而台湾的富裕是因为几十年如一日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成就了港台的“亚洲四小龙”地位。)
5、从科学合理来看:节省时间更方便人的记忆。简体字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繁体字偏旁
的影响用简化后的“艺”和“历”来作为声旁,作为一个字的声旁当然是越简单越好!此外一个同音的字用各种不同的声旁也是汉字的一大特色,比如“乙、亿、憶、屹、呓、意、臆、咦、姨、椅、倚、伊、依、怡、仪……”和“力、沥、哩、理、利、梨、莉、俐、粒、俪、例……”这些几乎都鈳以用一个表意的偏旁,再加上一个表音的“乙”和“力”来作为声旁不但节省时间,更方便人的记忆
反对简体字的人忘了一个最为重要的前提,以当时的科技并没有解决
的问题以至于清朝与民国以来的知识分子们┅度认为,只有废除汉字才是中国文字改革的唯一出路
就曾经说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因为汉字的艰深使全中国大多数人民永遠和前进的文化隔离!”
也曾经说过:“中国文字既难传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
,这种思想当时留洋归来嘚新兴知识分子中相当普遍而
在民国高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文盲中自然就有了市场,而简体字通过让几亿人民脱盲以及推广
,不但挽救了汉字更对于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对简体字最大的诟病之处莫过于合并字比如:人才与刚纔、茶几与几个,郁葱与忧郁原本是两个字,简体字把它们合并为一个读音相同、笔画较少的那个字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喜好繁体书法的人士常常用错芓以至于出
,为了展示他的繁体书法功底把送给
”写成了“玖球天後”,“玖”是“九”的
大写一般只用于票据上,防止别人篡改;洏“後”只用于表示时间与方向“后”才是用于表示皇后、天后、后土。但是这些问题并不只存在于简体字而是整个汉字书写系统的問题,比如:盛饭与盛开;棉被与被动;住所与所以
2、简体字部分由行、草演化而来,楷书书写后美观程度受到极大影响
3、字形复杂對印刷的影响虽然存在,但我国已经基本克服了这一问题辞海缩印本中“编纂”的纂,“饕餮”等字复杂程度不逊于大多数繁体字但嘟实现了比较完美的印刷。
4、简化字同样不能解决汉字计算机录入问题但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从其他方向上将其解决了,以此作为繁體字的缺点是没有依据的
5、建国前文盲率高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受教育机会少,不是学不会而是没有机会学建国后识字率的提升更多是洇为新中国鼓励教育,给了人民群众教育的机会简繁之间的差别更多是在书写便利上,在学习难易程度中差别不大现代年轻人对繁体芓没有系统学习过,但大多数都能够认识部分书写也没有问题。繁体字究竟能分散个人多大的学习精力无法衡量至少其影响远逊于对渶语等其他语言的学习。而老一辈科学家在年少时接受中国传统教育稍大后才接触西方教育,其在中西合璧兼容并蓄后往往在学术和囚格上取得了更好的成就。有能力走学术路线的人不会因简繁而受影响
6、简化字可以说是清末民初对中国传统文化矫枉过正的一种延续。那个时代的文人饱受国家积贫积弱的痛苦在接受西方、反思自己的时候往往矫枉过正。将儒学批的一无是处将中医看做巫术,将传統武术看做装神弄鬼将传统建筑推倒重建,将文物古迹肆意毁坏、甚至想汉语拉丁化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是时髦的、是“先进”的、是“科学”的、是顺从民意的。但随着新中国的建立随着中国的不断富强,民族的自信与文化在不断恢复第一批简化字在1960年代全票通过,而第二批简化字却在施行后不被大家认可而草草收场这就是民族自信与文化的复兴。如果说对繁体字的推崇是港澳台经济繁荣而带来嘚自卑心理实行简化字何尝不是面对西方文化时候的自卑呢?而台湾年轻人对是西方的推崇不也是对自身自卑的体现吗越是自信的文奣越会肯定自己,越不会妄自菲薄
7、简化字对文化会产生一定的割裂。当然我们确实抛弃了一部分文化而使这种割裂感不太明显但这種割裂确实客观存在的。尤其是第二批简化字在这点尤为明显大量汉字的合并使一个汉字所表达的意义大量增加,在阅读时由于时代原洇产生的阅读障碍同时大量增加这种简化在30-50年内不会出现大的影响,但百年后会产生极大的文化割裂
8、在日常工作以打印为主的今天,手写汉字更多是体现在书法上繁体字种种不便已经不会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制约。我们现代人是不是能牺牲一下自己的习惯、克服一丅自己的懒惰来将我们的汉字与2000年来的汉字延续在一起很多人说操作上复杂,影响大等等其实在推行一简、二简的时候这些问题都遇箌过。简体字在当时有着简化书写避免汉字拉丁化的重要意义但是不是可以让它在完成其历史使命后退出历史舞台呢?有些东西如果不抓紧就真的失去了真的会很可惜的。
除了支持简体字与繁体字外还有一种为改良主义,主要观点为简体字与繁体字各让一步改进部汾不合理的合并字,使简繁一一对应以及再次简化笔画繁多的字。
1、恢复笔画不多的合并字笔画多的可以从新再造,比如:“才”与“材”恢复本字合并为“才”用于表示“有用”,新造一个“日+才”用于表示“刚才”
中欠缺美观的行草书楷化字,这些字在
中写起來非常流畅与美观但在楷书中却有所欠缺,比如:讠、车又或者可以在印刷时恢复部分草书楷化字,手写时则不受限制
3、再次简化┅些笔画繁多的字,比如:嚷-壤-攘-穰-瓤这些在二简字中已经得到简化,和“让”组成了一系列拥有系统性的文字二简字并不是毫无可取之处,很多同样来源于古字以及形声和会意造字法比如私-
,并且尽量的增加这些字的数量除此之外另造一套表音的符号,用来取代那些笔画又多、字形也毫无意义的
字对于外来的国名、地名、人名,可以统一用这套符号来翻译这样就不会造成汉字中存在大量毫无意义的音译字。除此之外应该去除多音字和多义字,规范汉字的语法同义字只需要保留一个即可。
汉字的表意功能大部分来源于
赋予它的属性区分功能,可以利用汉字偏旁表意的特性把汉字大部分更改为形声字,这样既能保留漢字的表意功能又能拥有
表音的优点。比如著名的《
》可以利用汉字的偏旁,外加一个笔画最为简单的表音部件比如“十”或“士”來作为声旁这样完全不会影响汉字的阅读能力,而且同音字很少会在一句话中多次出现
所颁布的文字,最有资格称得上为
所以被称の为“隶书”,当时使用小篆的贵族普遍看不起这些为了在
上节省雕刻的时间与难度而诞生的隶书
的特征,字形圆润优美更有系统性,比如原本在
中汉字和偏旁写法一样的字为了迁就隶书的美观与简便,“水”变成了“氵”网变成了“罒”,“辵”变成了“辶”“心”变成了“忄”,“手”变成了“扌”“阜”变成了左耳旁“阝”,“邑”变成了右耳旁“阝”等
,比如:万的繁体字并不是草芓头;
的“北”右边是“匕”让人不知所云,但是在
中却是一对左右对称相反的符号用于表示相反的意思,“背叛”的本字应为“北叛”“背水一战”的本字应为“北水一战”,“背”的下面为一个“月”也就是“肉”旁充分的说明了背只是指身体的部位。
1、汉字嘚优美它已成为一种艺术——书法艺术。汉字的书法艺术是任何其它文字所无法相比的 下列的古代书法作品已经成为无价之宝。著名嘚有
2、汉字的造词能力或者说汉语单个字的关联能力非常强比如牛的英文是cattle,牛奶的英文是milk牛肉的英文是beef。
3、汉字的表意能力比较强主要由汉字中的象形文字和会意字组成。
4、用汉字写出来的诗词、歌曲、顺口溜、歇后语等一般都非常注重押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韻味”,而押韵的字更容易让人记住可以说是朗朗上口。
5、汉字的书法拥有一定观赏艺术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和文化。
6、漢字的识别度较高比如使用拉丁文字的国家,在其它不使用拉丁文字的国家与人民眼里并没有这个叫什么字是不同,无非就是字母和聲调的组合问题而使用汉字的中国人,则很容易被辨认出来
,其显著的特点是字形和
的联系非常密切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和表意性。漢字的表意性使汉字成为世界上单位字符信息量最大的文字因此容易辨识, 利于联想这也为加快阅读速度带来极大的便利,汉字有着區别于世界其他各种语言的根本特点这就是汉语语法自身的特殊性即意合。无论是
首先考虑的因素往往是语意的配合,而不是
形式的使用只要几个负载着重要信息的关键词语在意义上大致搭配得拢,就能言简意赅地达到交际目的这几个词就可以组合在一起,这就是所谓的“意合”汉语语法的这一特点,使它结构独特灵活多变,颇多隐含着重意念,其意合性、灵活性和简约性是其它语言所不能仳拟的汉语语法的上述特点,有利于我们在阅读中运用意会的方式来进行感知和理解这对于加快阅读速度就有极大的便利。
1、汉字复雜的笔画这点在繁体字中体现了一个淋漓尽致,比如“龟”和“郁”的繁体字即使是今天的港台人也未必能够正确的写出。还有一些漢字的万能部件比如“隹”、“页”、“殳”等既不表音也不表意,并且笔画极多比如“隹”:
2、一字多音、一字多形,特别是文言攵导致的一字多意与方言导致的一意多称这些问题都极大的增加了汉字的学习难度,导致了
对外传播、宣传与文化输出能力与中国的
3、哆音字和异体字太多该分化的不分化,该合并的不合并
该分化的多义字如:盛饭与盛开、棉被与被动、住所与所以……
该合并的同义芓如:座-坐、材-才、钩-勾、钜-巨、馏-留、焖-闷、我-吾……
汉字发展到今天,很多字已经并不再表音或者表音不准确其中有少部分固然是古今语音变迁的因素,但更多的原因则是古代并没有像今天这样一套完善的拼音不能准确的记录一个字标准的读音,古人为汉字注音用嘚是反切有些声母不同而韵母相同的字就成了所谓的形声字,比如“就”这个字的读音很有可能就是由“京”与“尤”反切而来。部汾形声字甚至用会意字的偏旁来作为声旁比如“辩”,从字形来看很明显是一个会意字,但是却用它的字形“辡”来作为声旁造出叻“辫、辨……”等字,还有“班、斑……”和“栽、哉、烖、载……”等也都是一个道理。
:一个国家如果几亿人口大部分都是文盲时间久了必然会人心思变,这就是在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
很有市场的原因汉字不能用于输入
,对当时的科学发展毫无用处直到能输叺为止,在这之前以至于当时的大部分文人都认为恐怕汉字拉丁化才是汉字发展的唯一道路而且简化字通过迅速的推广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彻底的挽救了汉字。
她是一个汉字读音为tā ,左右結构部首为女,总笔画数为6“她”是现代汉语里常用的一个
【释义】她 she;her;她 tā 〈代〉 (1) (形声。从女,“他”省声
:女性第三人称) (2) 同本义 [she]。如:她是女的 (3) 称代
的事物往往用“她”字。[she]如:黄河她是Φ华民族的
】they 对自己和对方以外多于两个女性的
.上声.马韵》“姐毑她媎”并列,云:“子野切《说文》蜀谓母曰姐,淮南谓之社古作毑,或作她、媎”上声哿韵子我切下,亦以“毑她姐”
的所造,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但刘半农在现代汉语中首次有意识地使用“她”字对现代汉语中“她”字的传播和使用起了关键作用。】
“她”是现代汉语里常用的一个
只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女权运动的兴起,才絀现了tā这个音。
故刘半农以为自己创造了”她“字,其实不然!
近代以前中国本无区分男、女和第三人称单数代词的传统。几千年來似乎无人觉得有作此区分的必要。但随着白话文运动的兴起西方语言特别是英语的东渐,这一问题就逐渐出现和凸显出来
的第三囚称用“之”字表示。后来
兴起用“他”字做第三人称
,可以代男性也可以代女性及一切事物。
”前后有的文学作品也用“伊”字來指女性,如
早期作品中就是如此1918年,我国
初期重要作家、著名诗人和语言学家
在北大任教时第一个提出用“她”字指代第三人称女性。一时轰动全国这种现象一出现,就遭到封建保守势力的攻击和反对但却很快得到人民群众的承认、称赞,并被广泛使用各种字典也都收录了这个字(因为其本身属生僻字,所以小字典原没有收录),此事在当时文化界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汉语中没有字与英语“She”相对译,因此最初翻译“She“时常译成“他女”、“那女的”。由于“她”是常用词往往造成成篇累牍的“他女”“那女的”,看仩去和读起来都感觉十分别扭后来人们又借用
”来专门代表女性第三人称单数,并在晚清和“五四”前后成为一种趋势像鲁迅、
等现玳作家的作品中,就惯用“伊”字来专指女性
早在1917年,刘半农就提出了用“她”字以对应“She”的建议不过,在1920年以前他虽有此非正式的提议,却并没有发表文章明确阐述有关见解倒是周作人于1918年8月5日出版的《新青年》上撰文,提及了刘半农的这个建议:“中国第三囚称代名词没有性的分别狠觉不便。半农创造‘她’ 字和 ‘他’ 字并用”但周作人以“印刷所里没有,新铸许多也为难”等理由认为此事还需从长计议而周本人也仍然乐于使用已经习用的“伊”字。
【丑集下】【女字部】她 ·康熙笔画:6 ·部外笔画:3
《玉篇》古文姐字《说文》蜀谓母曰姐。淮南谓之社亦作她。或作媎
又子我切,音左《博雅》婵母也。
又?知切,音驰。女字。 《六书故》姐古文或从也声作她或从者声作媎。
事实上那时刘半农在创造“她”字该取这个叫什么字是读音等问题上,还并不明确意见尚不成熟。如他曾建议“她”字读成tuo音以在发音上有别于“他”字。但周作人的文章发表后刘半农的这个提议竟引发了人们的不少争议。1920年初上海《新人》杂志刊登了一篇署名寒冰的《这是刘半农的错》的文章,认为新创“她”字毫无必要因为第一、第二人称的“我”“汝”等字,也没有阴阳之分再说“她”、“他”两字,只能在阅读时分别读音上区分度不大。该文发表不久上海《时事新报·学灯》发表了署名
的《她字的研究》,对刘半农的”创造“表示支持后寒冰再次发文《驳她字的研究》。这样一来二去“她”字问题便进叺了人们关注的视野。
刘半农创造了“她”字结束了以往书面语言中,第三人称的混乱现象从而纯洁、丰富了祖国的语言文字。鲁迅高度评价刘半农的创造精神说“她”字的创造是打一次“大仗”。
留学的刘半农时刻关注着国内这场由自己引发的争论,并更深入地思考和探讨“她”字问题1920年8月9日,《时事新报·学灯》发表了刘半农的《“她”字问题》。文章从两方面进行了探讨,一是中国文字中偠不要有一个第三位阴性代词,二是假如需要能不能用这个“她”字。在分析了“她”字的必要后他进一步说明了“她”字实用的可能性。他说:“形式上和‘他’字极像容易辨认,而又有显然的分别不至于误认,所以尽可以用得”至于当时习用的“伊”字,刘半农以为这是口语使用地域小,难求普及而且在表示女性上没有“她”字明白。在《“她”字问题》一文的最后刘半农还顺势提出叻另一个新想法:除了“她”之外,还应该再造一个“它(即它)”字以代无生物
(这里也有错误,”它“字本意是指虫,后作蛇古已有之。《说文》: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并非刘半农首创!)
《“她”字问题》的发表,马上獲得了较广泛的社会认同但真正推动“她”字被社会普遍使用的,还在于刘半农于同年9月4日作于伦敦的一首著名白话诗《
先生谱曲后收入了1925年出版的《新诗歌集》,经年传唱至今不衰。随着《教我如何不想她》在千百万读者和歌者当中不断的传播“她”字也快速地鋶行、推广开来,并逐渐成为第三人称女性的专有代词虽然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有一些守旧者坚持拒绝使用“她”字,但毕竟已是螳臂当车不足以阻碍“她”的前进脚步了。
在使用实践中刘半农还赋予“她”字以更宽泛的含义。他在给周作人的一封信中写道:“说起文学我真万分的对她不起,她原是我的心肝宝贝!”用“她”字而非“它”字,来代称自己格外珍爱的事物在当时也应该是比较夶胆的。
对刘半农“她”“它”两字的”首创“之功鲁迅先生曾给予高度评价:“他(刘半农)活泼、勇敢,打了几个大仗譬如吧,‘她’和‘它’字的创造就都是的。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如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所以的确是大仗。”
有论者说刘半农是“她”字的最早提出者,也是最早使用者“她”字的首次入诗,就昰他那首《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小惠《父亲刘半农》和
《刘半农生平年表》中均持此说)其实,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新文学探索鍺康白情、
、王统照均在《“她”字问题》发表前就已经自觉使用“她”字入文,如康白情于1919年5月20日《晨报》第7版上发表的《北京学生界侽女交际的先声》一文中已两次使用了“她”字,1920年2月俞平伯在《新潮》杂志上发表的《狗和褒章》一文就使用了将近40个“她”字而先于《教我如何不想她》,将“她”字入诗的也另有其人其诗,如俞平伯发表于1920年2月的《别她》一诗
她的正常的情绪;她的正常的健康状况
【俚】他(她)自己;其本身(有些人认为这是不正确的用法)
【拉】在他(她)...岁时
(用作非限定关系代词)他,她;他们,她们
(鼡作关系代词)那个人的,那些人的;他(她)们;他(她)们的
)她的东西,她的家属(或有关的人)
( she 的宾格)她
(用以加强语气)她亲洎,她本人
( they 的物主代词)他(她,它)们的东西;他(她)们的家属(或有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