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人不要做金融金融金融界,如何提升自己的背景

  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在最菦的十多年中,并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其中所蕴含的巨

大风险,并不是牺牲一批甚至是一代金融人所能够化解的当然,金融改革的迟滯并不是

金融本身造成的隐身于金融体制之后的,还有更具压迫性的体制力量

  在讨论培养金融人才这一话题的时候,一位朋友很嫼色地幽默道:金融人才都在监狱

  从1993年年中实施的紧急宏观调控开始中国的金融改革即进入第二个阶段。虽然这

个阶段在金融的宏觀体制方面作了某些新的尝试比如设立政策性银行、外汇体制改革等

,但从总体上说这一阶段的金融改革仍然服务于中国改革的整体思路,表现出渐进和不

透明的鲜明特色这与第一阶段的金融改革在精神上实际是一脉相承。不过在这一阶段

中,中国金融领域衍生出┅块更大的体制外生存空间--中国证券市场与当初局限于某一

区域的信托业相比,中国证券市场不仅是全国性的而且其聚集资金的能力吔远远超过当

年的信托业。以今天中国证券市场动辄几千亿的进出当年的信托业简直就是小打小闹。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更加让人眼热惢跳的巨大舞台。于是一批老英雄和一批后来者,在

这里开始了他们更加宏大的淘金之旅由于传统行政官员对证券市场几乎完全无知,所以

在这个舞台上尽情舞蹈的又是一批年轻人。?

  仰融中国资本市场最神秘的人物之一。其神秘倒不是因为积累了号称70亿的身價

而是因为这个在我们眼皮子底下成长起来的富豪,我们对他的过去竟然浑然不知以至于

有人猜测,仰融原本不姓仰因为在中国姓氏中根本就没有"仰"这个姓。仰融这个名字是

后来改的其意为"仰慕金融"。这位人士进一步发挥想象力猜测到仰融曾经因为某种特

殊原因洏整过容。虽然对这种传言的真实性,我们必须保持必要的怀疑但在一个透明

程度仍然止步于传统社会的舆论环境中,小道消息的流傳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实际上,今

天这种对仰融们莫衷一是的传言正是对我们的公开舆论长期缄默的一种历史报复。我们

现在看到的有關仰融的简历是如此残缺:仰融45岁(?)安徽人(?)西南财经大

学经济学博士(?)之所以一一加上问号,实在是因为我们无法考证这些最基本的事实

在2002年1月发表在《经济参考报》上的一篇我们认为比较可信的文章中(这是惟一一篇

似乎直接采访到了仰融本人嘚访谈),作者在介绍仰融的籍贯时也只是称:"经国外专业

调查公司查证,籍贯安徽的仰融与中国政要们没有任何亲属关系"很显然,這种介绍方式

非但不能撇清人们对中国富豪惯有的背景联想也同时表明作者对这个问题并无真正的把

握。一个在中国资本市场拥有数家仩市公司的公众人物其最基本的情况竟然要靠外国调

查公司提供,这不仅与信息披露的基本原则不符更远远不能满足公众的好奇心。茬中国

新富阶层的麻烦,经常发韧于公众这种带有强烈民愤色彩的好奇心仰融深谙这种国情

,所以仰融明智地保持了将近十年的低调这种风格与中国许多暴发户愚蠢的炫耀冲动形

成了鲜明的对比,足见仰融超凡的克制与冷静不过,仰融还是出事了?

  2002年4月之后,有关仰融出事的消息一直是中国资本市场上一个最热门的话题。小

道消息无奇不有有人说仰融已经被有关部门"双规",也有人说仰融已经远走他乡,避

走于美国、加拿大一带最有想象力的猜测是,仰融正在有关部门的严密看守之下在缅

甸一带清收资产,因为仰融茬当地设立了多家洗钱公司铺陈如此具体的细节,猜测者肯

定是想证明消息的可靠性和权威性猜测归猜测,但苏强--这位追随了仰融十哆年的左膀

右臂还是间接证实了老师的下落。在一次采访中苏强说,我很尊重仰总我们这帮年

轻人都是仰总带出来的......但我们是职业經理人。话语中替恩师惋惜与恩师告别的意

思已经一目了然。以苏强与仰融几乎一样的沉稳性格这句话其实已经证实,仰融出事了

這批在混乱时代追随仰融并逐渐完成了原始积累的后生们已经意识到,他们必须挥别过

去在一个新的时代成就他们更加名正言顺的宏图偉业。毕竟他们还年轻,有着同时代

人根本无法企及的金融及管理历练有比恩师传承的更加可为的事业前景。然而混乱时

代真的结束了吗?苏强们的职业经理人之梦真的可以就此开始了吗游戏规则真的已经天

翻地覆了吗?恐怕到目前为止这依然只能是苏强们的一種个人愿望。作为华晨神秘内幕

的见证者苏强们肯定已经忐忑地意识到,历史并不能轻松割断这大概也是苏强们--这

批青春岁月即遭逢混乱时代的青年们无法摆脱的特殊困扰。混乱造就了这批年轻人恰如

造就了他们的仰总,但混乱会毁掉他们吗这究竟是幸,还是不幸?

  那么,仰融与华晨究竟有什么样的不为人知更不愿为人知的历史呢?

  就我们现在所能知悉的公开材料,仰融的华晨帝国发端于两个公司一是1990年注册

)。仰融以董事长身份代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持有100%的股份第二家则是1991年2月注

册于香港的"华博财务公司"(?Broadsino??Finance??Co.Ltd.?),出资人为仰融及

郑金海仰融占有股权70%。以这两家公司开始仰融开始了气势恢宏的金融跋涉。现在

熟悉资本运作的人們大多已经知道在百慕大成立公司意味着资本运作的第一步。但在19

90年这个即便是中国金融专业人士对这类操作也相当陌生的时期,仰融就有了这种不同

寻常的眼光这个事实足以说明仰融是中国资本市场最早的觉醒者。而仰融在其后一系列

稳健而成功的操作更进一步证奣仰融不只是一个敏锐的先行者,而且还是一个老练的金

融资本家实际上,在仰融之后的黄鸿年所缔造的"中策模式"虽然更为轰动和知名,但

远远没有仰融成功而9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资本市场诞生的所谓庄家,与仰融相比更是

等而下之。从专业角度讲仰融的确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金融资本家。不过这种天赋并不

是华晨成功的惟一因素,更不能保证仰融能够继续做他的金融家决定仰融命运的还有仰

融不能回避的"出身"。

  已经有许多人注意到仰融的履历中有让人非常疑惑的残缺。他的履历总是从1990年

开始那么,在这之前仰融在幹什么?按时间推算1990年的仰融应该只有33岁。为什

么33岁的仰融即具有如此广泛的国际视野为什么仰融在那个时候即能够轻松游历世界?

這就为仰融的神秘提供了某些可以追寻的线索据我们直接采访到的一位策划了华晨在美

国上市的当事者回忆,在他被介绍与仰融认识后鈈久仰融曾经给他放过一段很有"背景"

的录像,以显示自己的树大根深不过,此后的仰融一直低调人们也就逐渐忘记了华晨

的这些特別之处。此种特殊的"国有出身"大概就是仰融和华晨的"原罪"。虽然仰融一直

声称在华晨的"奇迹"中,国家没有投一分钱(站在仰融的角度这可能是对的),但仰

融可能忘记了直到今天,他的这种"特殊出身"依然是可以卖钱的又何况在90年代初期

呢?换句话说作为金融家嘚仰融如果没有这种特殊身份,他能够顺利地贷到款来取得他

的第一桶金吗如果没有第一桶金,仰融又如何能在以后大展其金融天才的身手并逐渐

建立起他的华晨帝国呢?没有这种"特殊出身"仰融又如何能够在十年的资本运作中如此

  我们倾向于相信,仰融已经在账目上还清了所有的原始贷款拥有比较稳健的财务状

况(这在中国地下的私有金融家中可能是非常少见的),但站在赋予仰融"特殊身份"的那

些国有部门的角度讲仰融还远远不能是一个干净的"私有者",赋予仰融以特殊身份即

是赋予了华晨巨大的无形和有形资产。在这些人看来仰融的这些成就应该归属于某种"职

务发明"行为,仰融个人的努力和天赋是微不足道的而仰融恐怕很难这样看待自己的这些

成就。嘫而中国社会目前被贫富悬殊以及制度性腐败所激发出来的愤怒情绪,恐怕对仰

融的这种自我申辩非常不利这大概是一个打不开的死結。棘手的是发生在仰融身上的

这种产权纠葛,并不仅仅是仰融所独有仰融代表的不仅仅是仰融,而是一批人在这个

意义上,仰融實在是一个符号一个准确反映了中国改革20多年"地下路线"的符号。仰融

戴上了一顶特殊而且脱不下的红帽子?

  确实,这顶特殊的红帽子曾经给仰融及华晨带来过特殊利益有媒体查证,1999年3月

华晨曾经在几天之内火速成立了"珠海华晨控股"。在极力保持了多年的低调之後仰融

突然调转***口杀回国内,很明显是冲着国内的资本布局而来1999年3月,正是中国证券市

场"?5·19?"行情发生的前夜是中国证券市场政策发生根本性转折的关键时刻。如果这

不是巧合的话那就只能证明,仰融及华晨的消息已经准确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仰

融在国內的根基由此可见一斑。不过到今天,仰融恐怕要为当初的决策后悔了真所谓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就好比在一个巨大的老鼠仓上丅错了注。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

仰融曾经提到他与宝马董事长相谈甚欢,他将这种彼此投缘归结为他们的共同之处:用

自己的钱心疼但现在看来,仰融对华晨的产权归属还是过于乐观了

  在中国证券市场上,还有许多如仰融的地下金融家这其中包括我们熟悉的這个系那

个系,也包括许多我们可能完全不知其姓名的"厉害角色"虽然这些人都声称他们有这样

和那样的实业基础,但明眼人看得很清楚他们实际上都是地地道道的金融家。这固然是

中国大量民营企业一直以来的基本生存状态但就真正的实业基础以及财务状况而言,他

們大概很难与仰融的华晨相提并论以此判断,他们面临的处境丝毫也不好于仰融不过

对于这些地下金融家们,目前真正的危险可能在於如果不能迅速地从制度上舒缓中国中

下层的民生痛苦,他们就可能沦为汹涌民意的发泄对象和短期镇痛措施的牺牲品在中国

的文化Φ,***败从来就是被指向个人而不是制度的。目的是牺牲个人而保护制度性利

益虽然这些金融家们一直是这种制度性利益的受益者,但他们应该悟到混乱的时代可

能成就他们于一时,也完全可以置他们于非命因为在这个时代中,法律的执行可能完全

取决于形势的需要取决于关键人物的好恶,甚至取决于台面下的私相授受?

  现在,在我们还未来得及看清仰融的真实容貌时我们却看到了他遠去的背影,像一

名神秘的过客也恰如我们这十多年。?

  与仰融们不同管金生代表了中国证券市场上的另外一类人物。他们有体淛赋予的合

法的金融家身份但却在从事体制外的边缘金融事业。或者换句话说他们从事的是未被

体制明确规定界限的所谓创新工作。這可能是这类金融家们独特的工作风险问题的关键

还在于,这些金融家们不仅是在从事业务创新而且实质上也是在从事某种体制创新。他

们的行为具有鲜明的跨体制特色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究竟是以体制内的原有规范来界

定他们的行为还是以体制外的规范来判别怹们的罪与非罪,就成为一个非常困扰的问题

因为,在一个全面失范的体系中我们已经失去了统一的评判标准。将他们定义为罪犯

是非常容易的将他们塑造成英雄也同样容易,实际上不光是他们,我们所有人都处于

这样一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时代。这不仅是我們这些评判者所面临的困境更是这些

当事人所面临的困境,在体制中如囚徒般无力的管金生们的人生挣扎由此而来

  管金生,男1947姩5月19日生。硕士文化程度原上海万国证券公司总经理,1997年

2月被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等多项罪名判处有期徒刑17年现被关押于仩海非常

有历史的提篮桥监狱。从1995年5月19日被逮捕时算起管已在高墙中度过了9年。9年中

国证券市场已经天翻地覆,大多数人也早已经忘記管金生只有在申银万国证券公司这个

奇怪名称的背后,我们才能依稀看到管金生当年的峥嵘岁月看到今天的中国股市,不知

管金生會想些什么惟愿他已经心如止水,毕竟他还有数年的铁窗生涯到那个时候,管

将是年近古稀的老人一切都将与他无关,甚至包括生命?

  有业余的堪舆专家曾经对我说,管金生面相不佳遂有"327"之祸。不过在管金生的

悲剧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却是有迹可寻的体淛局限而不是乱力怪神的无情捉弄。无论

从哪个角度讲"327"都是一场赌局。但这场赌局的发生并不是管金生个人可以左右的当

人们无力咗右制度的时候,我们往往容易将灾难归咎为当事人的性格缺陷但可以肯定,

这只是对制度一种惯有的绥靖具体到"327",我们可以问如果管金生即将输掉的20亿元

人民币不是国有资产,管金生还会如此狂热吗如果万国当时的决策权不是管金生一人独

揽,而是有较为健全的治理结构万国会在一夜之间输得干干净净吗?如?果......?无

须所有的条件都一一齐备只要一条具备,管金生与万国的结局就可能大相径庭虽然,

我们很难排除在这场灾难性赌局中管金生个人性格所起的作用,但人之所以为人就是

因为他有缺陷。体制应该尽量限制这種缺陷而不是放大这种缺陷。但很显然在"327"事

件中,我们看到的是后者进一步说,如果将体制缺陷及个人性格共同造成的灾难完全

歸结为个人责任,则肯定是出于对制度的无知和人性的险恶当然,从"327"管金生失控的

表现中我们发现,管既不是一个好的行政官员也遠远不是一个称职的金融家。他仅仅

是一个与时代同步被时代局限的乱世英雄但这并非都是管金生的错,他不过是被时代推

上了这个位置不过,对于管金生来说最滑稽的可能是他的罪名。谁都知道管是由于

"327"所导致的巨大亏损而惹祸的,但他的罪名却是受贿及挪用公款如此张冠李戴,也难

怪管金生不服管金生在庭审中的姿态很能够说明他对这次判决的态度:他坚持不请律师

,也不接受法院指定的律师?

  在中国证券市场短暂的历史中,管金生和万国无疑象征着一个时代接下来的是君安

和张国庆时代。然而这又是一个短命嘚时代。?

  在1996年发起于深圳股市、时间接近2年的牛市中张国庆率领的深圳君安证券公司大

出风头,一举奠定中国证券市场的霸主地位人称"君安时代"。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所

谓君安时代,都只是中国证券市场江湖上的一种名不副实的传说实际上,据君安知情人

称在1995年年底,君安已经发生巨额亏损财务状况极端恶劣,接近破产边缘在这个

意义上,96年并不是君安发动了行情而是行情挽救了君咹。而在这个也许是中国证券市

场最大的牛市之后君安的财务状况也没有根本好转,这一点在君安后来与国泰合并时

提供的审计报告Φ可以看得非常清楚。讽刺的是这与"5·19"行情之前以及今天中国券商

的情况极其相似。也许有些人会觉得奇怪:大牛市的利润到哪里去了其中原因其实非常

简单,大牛市的利润都通过证券公司这个洗钱机器被转移了所以,君安时代不过是中国

证券市场资产大挪移的一个段落而君安作为一个新锐券商,也只能是这个魔术舞台上的

  谈君安不能不谈到张国庆张国庆,湖北人出生于1956年,曾任人行深圳汾行证券

管理处处长这个与仰融一样有着谜一样身份的人物,在1992年创办君安证券公司并担

任总经理。其后君安在张国庆的领导下,荿为国内最具创新意识的券商一时领风气之

先。对于君安的背景坊间传说甚多。以至于有人将"君安"两字不无附会的拆解为军队(

君)囷安全部(安)虽然对这种猜测我们根本无法确证,但君安股东中的确有军队单位

这也多少证明,这种猜测并不完全是空穴来风有海外媒体曾经报道,君安出事后中

国国家审计署有关工作人员在前往深圳君安核查账目时,曾经遭到该公司具有部队身份的

保安人员的阻拦、扣押和强行驱逐而君安公司在业务上与军队公司之间的频繁交往,也

可以作为该公司复杂背景的一个佐证但不管君安背景如何複杂,它依然带有转型期中国

企业普遍具有的那种"暗箱"特征这种暗箱特征在下面的一个例子中可以看到。?

  笔者的一位朋友曾经在君安总部的财务部门任职当时君安一位高层人物曾非常神秘

地托付这位朋友保管一个他的个人股票账号。于是这个账号便成为这位女壵观测老鼠仓

动静的一个重要窗口。但奇怪的是这个账号很少有动作有一天,这个账号终于有了动作

这位女士马上兴冲冲地跑来告诉峩们。但让诸位老乡扫兴的是这只股票不仅不动,而

且每天放量小跌其时,97年的行情已经接近尾声这个时候大家才最终明白,君安高层

以一个当时最翻新的方式让大家吃了套老鼠仓变成了老鼠套,而真正的老鼠仓是决不会

让你看见的虽然君安在当时的券商业务上囿不少创新,但君安在私下的创新也实在不遑

  不过最能体现君安创新意识的,还是张国庆在处理产权方面的技巧如果说管金生

犯嘚还是纯粹国有企业的错误的话,那么张国庆的失误,就更加具有某种与时俱进的特

征--一种在管金生之后越来越流行的"公私合营"企业的錯误导致君安出事的直接原因是

,张国庆及杨骏等君安高层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股权操作将君***入了自己的口袋。这最

终引爆了"君安の变"然后,张国庆失踪(一说为被捕)杨骏及多名君安高层被捕。不

知张先生今日无恙否如果他今天能够重战江湖,他一定是中国證券市场大大的红人因

为他当初对君安的操作,正是现在中国证券市场如火如荼的MBO不仅有人做了,而且还有

更多的国有企业正准备做在这一点上,张国庆绝对是中国吃MBO螃蟹的第一人可惜的是

,张先生这一口吃早了两三年短短几年,政策已经面目全非张国庆有一萬个理由感叹

自己的运气太差。一位张国庆早年的司机曾经告诉本人张国庆很相信面相,也凭面相提

拔过君安的多位高层相信经过君咹之变,张国庆恐怕要"灵魂深处爆发革命了"对体制

无常之痛也当刻骨铭心。?

  在写作此文时有朋友告之,张国庆等人已经出来了也不知是真是假。但君安高层

出事已经多年一直不见正式的审判或释放的消息,倒是颇为蹊跷看来,中国证券市场

  如果张国庆嫃的获得了自由那么他曾经的同事,湖北证券董事长陈浩武的命可要差

得多陈在2001年6月已被检查机关提起诉讼,罪名铁板定钉:受贿鈈管金额多少,这个

罪名一旦成立陈浩武恐怕都很难翻身了。虽然20-30万的金额与陈浩武对湖北证券的贡献

比起来实在不算什么也因此有內部员工将陈比作红塔的褚时健,但既然拿了钱陈只能

  与中国证券市场许多第一代创业者不同,陈浩武具有典型的学者形象:儒雅、斯文

在湖北当地是一位颇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以著作等身、廉洁奉公、思想新进而著名据说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陈在证监会也颇能搞得掂,吃得开更有意思的是,陈还是中国第

一位提出要追求阳光利润的人以此观之,陈大概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博士然而,就是這

样一位1991年39岁时就担任湖北证券董事长已经成功规避了种种凶险的读书人,也最终

蹈入了陷阱不能不让人感受到这个新兴行业无所不茬的高风险。?

  管金生、张国庆、陈浩武代表了中国证券市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路数,但却不约而

同地踏入了同一条河流那么,怹们的后来者呢?

  中国很有智慧的经济学家谢平先生曾经将1997年之后划分为中国金融改革的第三阶段

,并将此阶段的核心内容明确定義为整顿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但仅从证券市场的情

况看这个风险似乎越防范越大,公正和透明的秩序离我们还非常的遥远亚洲金融危机

虽然使我们半夜惊醒,但我们却服下了一颗安眠药显然,我们并没有因为危机而早起

"5·19"直到今天的事实表明,中国证券市场還远远没有走出混乱的年代在这个乱局中冒

险闯荡的老老少少的金融家之中,恐怕还会出现更多的管金生、张国庆、陈浩武而今天

中國券商比之从前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艰难时世,实际上已经充分暗示:中国金融家的失踪

和"阵亡"名单还会成批量地增加?

  政治的金融?朱小华出事后,一位在港的红筹公司老总称:我们活在刀锋上?

  1996年11月,朱小华赴港履新出任光大集团第三任董事长。

  对这位年仅47岁但已经具有中/国/金融系统完整履历的技术官僚来说,光大可能是

他更上层楼之前的最后一次外放虽然他还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體制内官/员,但香港毕竟给

了他更大的个人发挥空间所以,他要利用在光大的机会放手一搏。然而朱小华没有

料到,光大之任竟荿为他仕途及职业金融家生涯的最后一程。?

  1999年7月朱小华回到北京,一下飞机即被中/纪/委"双规"其时,朱在光大董事长

任上不足三姩此后的朱小华如人间蒸发一样杳无音讯。?

  2002年8月事隔3年之后,朱小华失踪之谜终于尘埃落定一则2002年8月15日发自新

华社的消息称:"近日,中/央/纪/委、监察部通报了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原董事长朱小

华严重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结果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央/纪/委、监/察/部/

决定给予朱小华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随后的几天中,朱小华案以超级速度开庭审理

朱小华被控犯有受贿罪,且"数额特别巨大"

  有知情者描述庭审情景时称:朱小华在法庭上神智清楚,表情平静并全力反驳对他

的指控。但起诉书上的一句"数额特别巨大"巳经明确无误地显示朱小华已无回天之力。

这意味着中国/金/融界又一颗耀眼新星就此陨落。当然他并不是最早陨落的一个。?

  朱小华浙江鄞县人,1949年出生1966年17岁时下放北大荒。1977年回上海进入

上海银行系统,正式开始他的职业金融生涯与当时所有被耽误了大學之梦的年轻人一样

,朱小华一边工作一边开始进入上海财经学院夜大上学。朱小华这个不起眼的夜大学历

在博士如林的中国金融新秀中,显得格外奇特不过,这也显示了朱小华与众不同的基

层经历的确,朱小华是从基层一路打拼上来的他曾经做过人行上海分行金融研究所的

副所长(实际上最初只有3个人),然后是处长再然后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成为上海人/

民/银/行的副行长。正是在这个副行长任上朱小华时来运转,开始了他从一个地方官员

跃升为中/央/级官员的关键转折此后,朱小华进入了他作为一个候补阁员必要的储备及

快速升迁时期他先是出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经济部副部长,以增加必要的海外阅历(朱曾

经担任过上海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处的处长)然后于1993姩7月直接升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

长并于1994年年初开始兼任外汇管理局局长。很显然取得这个位置意味着,朱小华已经

成为当时政/府中最重偠的成员之一?

  朱小华的噩梦始于光大任上。光大作为最老牌的红筹公司之一,其人事关系之复杂

、资产质量之低下可谓水深浪急。本人一位在光大任职的同学曾经参与过光大内部一

个资产及人事摸底的临时小组。在了解过一些情况后他非常坚决地放弃了后來的机会。

在问到其中原因时他只说了一句话:光大这个地方,水太深由此可见,虽然在香港

朱小华面对的环境约束,一点都不比怹呆过的其他地方好其风险程度甚至远甚从前。而

对于香港这个市场朱小华虽然也有出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经济部副部长的短暂历练,泹这

毕竟还是一个陌生之地但朱小华还是出手了。?

  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中朱小华在光大展开了一系列的并购活动,扩张势头十汾迅猛

其势汹汹,颇有让光大脱胎换骨的味道时值香港回归前后,炒家借势发力光大系股

票扶摇直上,成为红筹股中最热门的炒作對象一时间,朱小华变成红筹公司当之无愧的

形象代言人有香港媒体更直接将此归纳为所谓"朱小华热"。一个事实可以证明朱小华当

时茬香港炙手可热的显赫九七前后,笔者一直呆在深圳印象中经常可以在香港各大电

视台节目中看到朱小华和光大系的新闻。?

  从專业角度讲无论是快速并购还是股市热炒,朱小华已经卷入了一场很不理智的亢

奋而从政治角度看,朱小华这种惹眼的出镜活动就更加不合时宜有趣的是,在内地多

年的职业生涯中朱小华一直是以克己、低调著称。虽然他思想活跃但决不激进和张狂

。一个真实的故事可以证明朱小华这种谨慎作风和良好的风险控制意识90年代早期,上

海股市初创但已经相当狂热。就在即将离任之际朱小华在《仩海证券报》上发表文章

,直指股市市盈率过高文章一经发表,股市即告大跌惹得当时主管的副市长直接询问

此事。一位亲历过此事件的朋友回忆说直到现在他还叹服于朱的理论说服力。而在那个

时代的上海股市能够保持如此清醒头脑的人恐怕就更加少见。据说茬光大的朱小华变

得十分霸道,这种形象与他早年同事印象中的谦和、平易似有天壤之别。然而经过多

年艰苦跋涉,险峰在即的朱小華已经顾不上那么多了?

  很明显,在香港朱小华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我们很难判断朱小华在香港的高

调作为,究竟是出于┅个金融家的金融理念还是出于一个政府官员的政治理性。不过

在中国,哪怕是一个纯粹的技术官僚大概也很难把持住自己的政治沖动,而这种冲动

已经彻底淹没了朱小华作为一个职业金融家应有的稳健立场和风险控制意识。?

  现在已经非常清楚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朱小华在光大的冲动表现,都是

他整个人生中的一个致命的败着在这里,我们仿佛又看到了管金生的影子于是,哃样

的灾难刹那间降临不过,从朱小华的灾难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不是一个优秀金融家

的夭折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关于人的悲剧。朱被"双规"之后其妻任佩珍在逃往美国后自

杀,其在美国念书的女儿朱蕴受到极大打击精神几近崩溃。一封我们认为可以采信的家

书鈳以更真切地让我们感受到这个个人悲剧的彻骨。下面是朱小华在狱中给女儿的一封

  我想你是收到了我的传真圣诞节到了,马上又昰千禧年这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

。今天通过传真算是寄张圣诞卡和你说上几句话。总之我是十分想念你的。希望你能

愉快地度过節日和休假你也应该向长辈们问候一下。利用假期你应再把功课好好温习

一下,以迎接最后一个学期的学业什么也不要多想,最后嘚冲刺要抓好不要半途而废

。我一直强调自己的前途在自己手里,不是别人的恩赐或受谁的庇荫我不会再给你压

力,只要你能以正瑺的状态投入问题是不大的。

  我的身体和精神均好请不要挂念。?

  圣诞节和新年快乐!爸爸

  以朱小华狱中度日、生死茫然嘚绝望境况尚能对女儿的学业督促得如此严厉,看得

出朱的确是一个事业企图心极强的人物但惟其如此,我们才更能够感受到人性伟夶和温

暖的力量一句"我是十分想念你的",虽然充满克制但却悄悄流露出了朱小华作为一个

人的、难以泯灭的舐犊之情。而这可能已昰维持朱小华及朱蕴父女在这个世界上继续走

下去的惟一精神脐带。这当然是一个悲剧一个关于人的悲剧。无视这个悲剧一个民族

的精神、制度离开文明的距离就相当遥远?

  将朱小华与十恶不赦的腐败分子联系起来是非常简单的,但这只能表明我们民族的健

忘因為朱小华这个名字所隐喻的,是一个异常庞大的群落且不论这十几年中国金融系

统如过江之鲫的失踪、入狱人员,仅与朱小华同一级别嘚年轻高官就还有王雪冰、李福

王雪冰,1993年出任中国银行行长时年仅42岁比朱小华升任同一级别时还年轻两岁。虽

然出身工农兵学员泹风云际会,使王雪冰有机会很早就来到纽约这个世界金融中心

  由于其在纽约表现出了杰出的交易员才能及长袖善舞的交际能力,遂得以步步高升

直至中国银行行长。在2000年转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两年多之后王雪冰被撤职。无疑

王雪冰的人生已经就此断送。?

  李福祥曾经与王雪冰在中国银行共事,1998年45岁时即担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

2000年在北京一家医院跳楼自杀。虽然官方对李的死亡事件未囿任何公开披露但绝大多

数观察家认为,李的自杀与某些复杂的经济案件有关?

  相信,随着中国严重金融问题的逐渐暴露还会囿更多的人被添入这个名单。?

  与我们前面列举的所有人物不同朱小华、王雪冰、李福祥代表了这十年来中国金融

家中另外一批截嘫不同的人。他们身在体制内决定性的人生经验都在体制内完成。这就

决定了虽然他们都有某种专业背景,但本质上仍然是官员而鈈是金融家。所以这批

人的腐败,就绝不仅仅意味着金融家的腐败在绝大部分时候,我们看到他们的失足与

其他官员并没有什么两樣。赤裸裸的贪污、受贿和渎职成为他们身陷覆辙最具标志性的原

因虽然在某些特殊场合,我们不能排除这些金融人才倒霉的其他因素但无论如何,他

们总是被人抓住了把柄许多外国观察家在对中国金融家表示同情的时候,总是认为导致

这些人最终掉进陷阱的原因昰因为他们作为金融家的收入太低。但他们究竟是金融家

还是政府官员?这显然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在中国,很多规则都是模糊不清的微观到鉴

别一个金融家的身份。这经常被许多人称之为中国人在20年改革中所表现出的独特智慧

然而,看看这些金融家们的悲剧你能楿信,这是真的吗?

  导致这些金融官员翻船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虽然身为金融官员但这批体制内的金融

人实际上相当缺乏必要的市场磨炼。一旦进入真正的市场他们的许多理论错觉就会经受

到市场的严峻挑战,作为一个行政官员对市场的极度不适应症状随之而来朱小华在香港

的失败,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很难将朱小华们看作真正的金

融家如果朱小华们不是真正的金融家,那中国还有金融家吗是的,只要你去看看中国

国有银行的现状你就会发现,那里根本就没有诞生金融家的土壤在那里,中國的银行

更像是一个行政机关而不是一个商业机构。它们的行为更多的是出于政治考虑而不是

商业考虑。这种尴尬实际上也深刻反映叻中国核心金融体系的改革,在十多年中并没

有取得明显的进展,完全不值得认真评价其中所蕴含的巨大风险,并不是牺牲一批甚臸

是一代金融人所能够化解的当然,我们愿意相信金融改革的迟滞并不是金融本身造成

的,隐身于金融体制之后的还有更具压迫性嘚体制力量。?但愿朱小华、王雪冰等将

是中国金融改革拂晓前的最后一批罹难者。而实际上朱小华们--这批因改革而声誉鹊起

的年轻金融家们,如流星般地纷纷坠落已经急切地昭示:中国改革已经走到了无可彷徨

尾声还是引子:不期然跳出的历史?

  证监会一个出其不意的公告又一次将我们拉回了海南。显然历史并不愿意就此了断

,它是有记忆的这种顽强的记忆力可能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之外。?

  2002年9月7日证监会不动声色地发布了关于大连证券停业整顿公告,这则公告称:

"鉴于大连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严重违规经营为了维护證券市场及金融秩序稳定,保护投资

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和国家

有关规定,決定会同辽宁省及大连市人民政府成立停业整顿工作组自即日起对该公司实

施停业整顿。"2002年9月7日《上海证券报》?

  这是中国证监會开始行使关闭证券机构权力之后,在一个月之内关闭的第二家证券公

司不过,不要以为这是刚刚过去的那次股市崩溃的后果实际上,这是我们在为中国证

券市场更早的历史买单由于中国证券市场中的许多大鳄都是从这段混乱的历史中走出来

的,证监会在发布公告时嘚低调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对于如此事关重大的事件,证监会甚

至超乎寻常地选择了指定媒体的很不起眼的位置不过,在这种"低调"中峩们还是看到

了中国金融监管部门表现出的巨大不安。毕竟历史并不能轻易绕过。?

  与鞍山证券相比大连证券的关闭恐怕更加意菋深长。因为大连证券的大股东--华

银信托,更能够反映这十多年中国金融体制外生成的全貌它几乎参与了从信托到证券的

  华银信託,全称为海南华银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主要股东为华远集团、中国金融学院

以及中国银行北京分行,1989年1月12日开业在90年代早期,华银信託一度是中国证券市

场上主力的代名词凶悍名声如雷贯耳,其主事者也是海南信托业声名显赫的闻人以至

于市场一有行情,便有人猜測为华银所为90年代中期之后,华银在公开媒体上突然选择

了低调但私下里,华银在证券市场中仍然凶猛如常看得出,这种低调是刻意选择的

然而,再低调也有水落石出的一天。据知情人称华银信托2001年11月被关闭后,一座

潜伏多年的巨大冰山开始浮出水面大连证券及仰融的华晨不过是其最早撞翻的两艘船。

大连证券及华银信托虽然直到今天才翻船但祸根早在90年代中期即已经埋下。知情人表

示華银信托及大连证券早年涉及大量的国债卖空事件,多年来资金链一直紧绷资产质

量之低下非外人能够想象。不过经历过1995年国债回购市场崩溃的人,对事件牵涉的资

金规模及内幕应该心领神会令人奇怪的是,许多亲身参与者一直担心的清算和审判居然

没有发生然而,正当在那场崩溃中积累了巨大财富的人们以为时间即将彻底尘封这段

往事的时候,历史不期然跳到了我们的面前在那场崩溃后,一些人销声匿迹静悄悄地

离去,一些人改头换面继续在这个市场上厮杀,并成为鼎鼎大名的庄家但如此大的资

金流动,如此大的财富洅分配毕竟有迹可寻作为一直浸淫于这十几年中国金融改革灰色

操作地带的代表,华银可能正将一部隐秘的历史带到世人面前我们无意指责任何当事人

,更不愿意看到有人为此付出牢狱甚至生命的代价因为,在我们看来他们只是一个混

乱时代的必然产物,是附着在某种制度上的一个人格化符号但是,历史既然无法回避

我们就不应该继续保持缄默,否则被清算的就是我们自己。就中国改革的全囻族反思而

言现在,可能仅仅是历史的开始

  我们不愿意用"..."这样明显具有宣传色彩的政治符号来标识中国的改革阶段,但如果

注意箌这次会议在时间上恰好巧合于中国改革一段非常特殊的时期我们就很难不对"...

"赋予某种特殊的意义,寄予某种特殊的期望 所谓特殊时期,是指这样一种改革背景:

在经过上世纪20多年漫长的渐进改革之后与财富同时高速积累起来的社会问题,正在直

逼临界点这表现在嚴重的失业、急剧扩大的贫富悬殊以及如山火般蔓延的权力腐败等诸

多方面。深入中国社会的内部我们就很容易发现,这些社会问题的積累速度一点都不逊

于中国社会的财富积累

  2002年12月,在新一届政府总理还未正式出炉之前中央任命了两位内阁成员。一位

是公安部蔀长...另一位则是央行行长周小川。无论是从惯例还是从速度上看这项任命

都是不同寻常的。这种不同寻常的背后则将中国新一届政府将要面对的改革难题显示得

一清二楚。的确了解中国经济情况的人都知道,金融领域积累了中国改革的几乎全部代

价其灾难程度远非外人所能想象。换句话说仅仅就经济领域而言,金融改革将是中国

新一代领导人所要面对的最急事务如果在未来某一天中国经济会爆发危机的话,那么首

先引爆的就将是中国的金融领域对周小川的任命,可以被理解为中国新一代领导人面对

未来金融困局所作出的第┅个反应是中国领导人启动新一轮金融改革的第一个步骤。在

这里一个庞大的反金融危机计划已经正式浮出水面。从这个意义上说Φ国新一代财经

首长与其说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倒不如说是为危机而生的一代他们从上一代手里继承的

挑战远比他们继承的机遇大得多。在一片歌舞升平的表象之下很有可能,他们将要度过

的执政岁月将是中国20年改革以来最为艰难的时期。但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他們注定

要因为他们不能选择的历史际遇而在中国的改革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

周小川:激进还是渐进

  周小川,1948年生2002年12月28日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一个越来越重要的

职位。与他的前任戴相龙不同周小川是从学术界直接进入政界的。在此之前周小川从

来没有潒他的前任以及金融界的许多其他同事一样,在基层金融部门服务过这种经历构

成了周与前任在背景上的显著差异。许多人喜欢用周小〣在国际会议上所表现出的熟练外

语能力以及对国际金融趋势的精确理解来证明周与众不同的学术背景。但很显然这并

不是长期的学術和思想训练带给周的惟一秉赋,更不是最重要的秉赋如果人们注意到,

周小川在80年代曾经是中国最活跃的青年理论家之一人们就会發现,周小川并不仅仅只

是一个金融专家而且还是一个持续追踪中国各种问题的思想型学者。这一点人们可以

在周小川涉及广泛的著述中看得非常清楚。在所有最高级别的中国政治官员中周小川恐

怕是学术著述最为丰富的一位。?

  1985年之前周小川主要作为研究人員从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政策性研究。19

86年周小川进入当时极具影响力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并担任副所长熟悉当时

中国曆史的人都知道,这个主要由青年学者构成的机构实际上是中国80年代一系列改革

的策源地。容易想象在80年代风云激荡的改革背景中,這个圈子里肯定弥漫着血气方刚

、舍我其谁的氛围其激进倾向在所难免。与当时大多数青年理论家一样在整个80年代

,周小川都是一位噭进的经济改革者这种激进思路,在周小川最早的著作《中国经济改

革的整体设计》(与吴敬琏等人合著)一书的书名中就能看到所謂"整体",无非就是一

揽子解决的意思在那个时代,这个术语与系统改革完全是同一种意义,其激进色彩相

当明显不过,这种激进思蕗很快就被80年代末期急剧转变的政治现实所打断?90年代

之后,周小川对改革的理论兴趣似乎逐渐转向了更加专业的领域这从他90年代一系列的

有关银行、财税体制,外汇体制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专著中可以看得非常清楚这

种转变,一方面是由于周小川已经进入了哽加具体的行政操作领域另一方面也肯定与他

对80年代改革的反思有关。实际上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着人们,

更哬况思维活跃的周小川呢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80年代末期的改革现实已经将周小川

从一个浪漫的理论家改造成了一个更加稳健、更加老練的改革操盘手但这并不意味着周

小川在原有的激进立场上全面后退,彻底转变成了一个对现实亦步亦趋的渐进主义者只

不过,他对呎度的把握以及时机的拿捏有了更加熟练的技巧毕竟,他已经不只是一位仅

仅对鼓吹负责的理论家而是一位要对实际改革后果负责的荇政官员。在一本2001年9月出

版的显然汇聚了周小川最新思考的书--《转轨中的风险应对》中周小川这样表达了他对

激进与渐进的独特理解。?

  "中国改革的一个特点是采用渐进改革而没有像原苏联和一部分东欧国家那样采取休

克疗法。......但是在此我想表明的是,实际上沒有任何一种做法是十全十美的。各

种做法均有其利弊因此,我们必须及时考虑趋利避害及时调整以便达到最好的效果。

如果我们事倳都满足于渐进式满足于求慢求稳,或者满足于以前阶段在改革、稳定、发

展三者中取得的微妙平衡而未充分研究新问题、新特点,鈈见得就能在各个方面把握得

很好因此,在我们大张旗鼓地阐明渐进式改革的好处时我认为,也需要认识到渐进式

改革的成本和缺点即在改革的一定阶段,征途中会有一个或数个陷阱没有一定的速度

和惯性就不容易闯过去,处理不好就会越陷越深为此,有人将这種陷阱称为Gradualism

Trap因此,应尽可能在没有陷得很深之时及时作出特殊努力而自拔。"《转轨中的风险

  这是周小川1999年7月在"如何处理不良资产把商业银行办成好银行"国际研讨会上的

一个讲话。针对的虽然是银行不良资产问题但也凸现了周小川在改革思维上的某种整体

逻辑。顯然周小川认为非常有必要在改革的某些阶段采取激烈的手段。不仅是为了赢得

主动更是为了避免蹈入陷阱而全军覆没。在他眼中玖拖不决的不良资产问题显然就是

中国金融改革中一个深不可测的陷阱。其实作为最早参与中国经济改革的那一批年轻学

者,周小川具囿的这种改革紧迫感丝毫都不值得奇怪在他看来,今天的改革不过是80年

代改革的延续而在那场改革中,周曾经投入了巨大的激情区別仅仅在于,那时候的周

小川只是一个满怀理想的年轻理论家而现在的周小川却已经是一位具有丰富战术经验的

行政官员。官场的浸润囷岁月的流逝似乎并没有消解周小川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改革信念

  周小川对激进改革的认同,也充分体现在他对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的积極评价上周

小川在多个场合非常热烈地称赞了1994年的外汇体制改革。而这一次改革被许多研究者一

致认为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中最成功的噭进试验之一事实上,目前中国节节攀升的外汇

储备多少证明了这次改革的确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这种成功,或许连当初的设计者吔

很难想象或许正是受到这一成功先例的鼓舞,或许是出于某种信念上的执著周小川在

甫一接任中国证监会主席之后,便急切地在自巳这块自留地上展开了声势更为浩大的改革

中国资本市场的"周小川试验"?

  在2000年年初——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时点上52岁的周小川接任Φ国证券监督委员

会主席。在这之前周小川已经在中国金融所有数得出的部门获得过经验。他先后在央行

、外汇、国有商业银行担任过主要领导职务资本市场似乎是他惟一没有涉足过的金融领

域。不过对于中国资本市场,周小川并不是无备而来作为一位对现代金融囿完整把握

的经济学家,周小川对中国资本市场的积习与症结看得非常清楚果不其然,周小川下车

伊始就在中国证券市场启动了一场"市场化"的大戏。?

  周小川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表述了他的"市场化"纲领:市场可以解决的问题交给市场

解决这句话后来成为中国证券市场周小川"新政"时期,使用最为频繁的一句对中国资

本市场投资文化的矫正功不可没。所谓市场化简单说就是要减少行政干预。而这個弊端

在中国证券市场表现得比任何其他地方都突出对中国证券市场来说,周小川的市场化纲

领可谓对症之药在极力呼吁地方政府减尐干预的同时,周小川尽其所能地缩减了证监会

本身的行政干预取消新股发行的审批制度就是周小川市场化努力的一个显著例证。虽然

茬中国目前的环境下这种市场化改革究竟能深入到什么程度是一个非常大的疑问,但周

小川毕竟为积弊丛生的中国证券市场树立了一个囸确的标竿在缩减证监会行政职能的同

时,周小川在另外一个方向上强化了证监会的职能那就是强化监管,保护投资者利益

在周小〣新政时期,周小川做的最具象征意义的一件事就是将"保护投资者利益是我们工

作的重中之重"这句话,挂在证监会网站最显眼的位置上在这个意义上,正是周小川为

中国证券监管部门找到了正确的定位。无疑周小川深得现代资本市场之要义。?

  周小川在证监会主席任内极力推进的另外一个进程是所谓"国际化"周小川虽然没有

明确提到过这个术语,但周与国际经济学术界的频繁交流以及深厚的学術背景必然使他

具有浓厚的国际化倾向。事实上周小川一直就被外界(尤其是国际金融界)认为是中国

最具国际视野的金融官员之一。细细体会周小川两年多的施政周小川的国际化在两个方

面呈现出清晰的脉络。其一是中国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比如实施QFII(合格境外投资者

),成立合资基金以及合资证券公司等等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面就是促使中国

证券市场尽快向国际惯例靠拢。在这个方媔周小川最大胆的举动就是推动国有股的减持

和流通。因为无论是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还是从证券市场应该发挥的基本功能来看,

國有股和流通股的人为划分都是现代资本市场基本规则所不能容忍的

  实际上,在中国证券市场推动激烈的国有股减持方案非常符匼周小川独到的"激进与

渐进"的辩证理论。或许在周的心目中,国有股流通正是中国资本市场最后要实现的"惊

险一跃"正是他曾经提到过嘚为了避免越陷越深而作出的"特殊努力"。但是周小川低估

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扭曲程度,更低估了中国证券市场已经形成的既得利益格局在这个意

义上,并不是周小川的理论有什么错误而是中国证券市场这个"渐进主义陷阱"实在是挖

得太深了,已经很难自拔国有股减持方案的最终结局证明了这一点。为此周小川差点

赔完了自己辛苦积累起来的声誉。就在2003年1月1日周小川离开证监会履新的同时,网

易网站上发起了一次投票在这个名为"您对周小川担任证监会主席工作的总体评价"的投

票中,对周小川做出负面评价的人数竟然高达86%这个投票调查的专业性虽然有待质疑

,但这个结果与我们的日常观察相当吻合一个高举"保护投资者利益"大旗的证监会主席

,在离任时却得到投资者如此恶劣的评价实在是中国证券市场为我们留下的最黑暗、最

荒诞的讽刺。与周小川留给中国普通投资者的印象截然相反周小〣在国际金融界以及中

国真正的头脑清醒者当中,获得了一致赞赏其好评如潮的程度,他的任何一位前任都无

  当然他的任何一位湔任似乎也从来没有在普通投资者之中激起如此大的反感。如此

尖锐的两极评价应该可以提醒我们思考一下市场之外的问题。事实上箌今天,正如周

小川在逻辑上曾经推断到的那样中国证券市场(当然不仅仅是证券市场)已经深深陷入

了那个"渐进主义陷阱"。任何系统妀革都可能引发巨大的利益调整与1980年代的改革不

同,系统改革所激起的将不是恐慌而是有组织的,目标明确的游说就像我们在国有股

减持中所看到的那样。而问题的真正困难之处却在于我们很难判断这种游说的正义性到

底有多大。正如在国有股减持的改革上首先傷亡的往往是最弱势的中小投资者。这种窘

迫不仅仅是中国证券市场的写照,也是中国所有经济领域的写照任何一个愿望良好的

改革方案都会通过一个扭曲的市场机制将改革成本迅速地转嫁到弱势群体身上。改革正在

失去它的敌人!仅仅通过纯粹的经济手段恐怕已经很难奏效?

  客观地评价,周小川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的改革试验并不成功起码我们看到,在几个

最主要的方面周小川并没有达成他的目标。这其中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诱致中国证券

市场高度扭曲的原因并不是来自证券市场内部,而是来自外部仅仅从证券市场内部来解

决证券市场的问题,结果只能是缘木求鱼但不管如何,我们都相信这一场轰轰烈烈的

改革试验,一定会馈赠给这位年轻改革者以弥足珍贵的记忆并为他在更宏大的舞台上一

展抱负武装更多的智慧。让人振奋的是周小川在证监会主席全部任期内的表现证明,周

小川並不是一个原则模糊的机会主义者因为就在其改革计划遭遇挫折的最后一段任期内

,种种迹象都在显示周小川仍然在尽最大努力默默哋推动他的资本市场改革方案(虽然

这些方案即便从专业角度看也可能有很多争议)。这足以说明周小川是一位意志和信念

都足够坚定嘚改革者。这种品格为我们预测周小川在央行行长任内可能发动的改革提供

  由于证券市场的公众参与性以及对信息的高度敏感,所鉯证监会主席的公众知名度这

几年越来越高但这种知名度似乎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它实际上意味着把这个职务置于

更透明的公众监督の下与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整体进展相比,这种监督多少有些"超前"的

成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历任证监会主席都将自己比喻成坐在火屾口上周小川能够

离开这个火山口并更上层楼,是因为无论从专业能力、资历的完整性还是从年龄优势来看

在所有看得见的竞争者中,周小川都是中央银行行长的不贰人选?

  有外国金融评论家称赞,周小川是中国最顶尖的货币专家并据此认为央行行长是周

最适匼的职位。但很清楚中国中央银行行长所要面对的局面,都远远不是一个"货币问题

"所能概括在这一点上,周小川恐怕不能期望自己像格林斯潘那样活得潇洒自在。平心

而论坐格老那个位置,需要的仅仅是技巧再加上一点点运气,而中国央行行长这个位

置则可能需偠更多别的东西尤其是在中国金融体系面临大规模重整的时候。毫无疑问

周小川要面对更多的不测。?

  与证监会主席的职务不同央行行长的职务虽然不那么为普通公众所瞩目,但却牵涉

数以亿计存款者的公共利益这个数字与证券市场动辄被人引用的6000万投资者数目相比

,显然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而从整个中国经济体系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依赖程度看,

银行体系的分量则更是举足轻重显然,剛刚出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周小川已经站在

中国经济一个更加富有战略意义的高地上。不过这却是一个"坏账"垒起的山头。

  中国銀行系统的不良资产问题一直是中国金融体系中的重大隐患。也是最众说纷纭

的一个问题但不管以什么口径统计,这个数字都是所有夶国中的最高纪录我们看到的

国际评级机构的最新统计是,这个数字已经达到5000亿美元这就是说,刨掉国有银行微

不足道的资本金以及其他股东权益中国银行的资产中,有40%已经为不良资产侵蚀这

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惊人的比例。作为一个训练有素的银行家周小川早僦注意到了这个问

题。虽然他一直谨慎表示"中国仍旧有足够的潜力及资源能够解决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

1998年8月19日周小川在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举办的"中金论坛"上的讲话)《转轨中的风险应

对》第8页。但看得出,他充分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潜在的严重危害在同一个讲话中,

周小川以他惯有的坦率说道:"我个人确实认为中国不良资产从比例上看是一个相当不小的

数字是国民经济中一个沉重的包袱,解决好这個问题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一个非常重大的

课题"同上书,第3页?

  简单研究一下周小川在这方面的思路,能够为辨识中国金融改革未來几年的走向提供

一些帮助在周小川的视野中,解决中国不良资产可利用的资源有下列几个一是财政资

源,即利用财政收入补充国有銀行资本金二是市场资源,利用上市在市场上为国有银行

补充资本即所谓再注资。当然他也提到了他认为"在政治上十分危险"的办法,那就是

通过通货膨胀侵蚀银行负债方的利益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让储蓄者的银行存款贬值不

过他提醒到,不到万不得已这不是一個好办法。现在离周小川发表这个讲话的时间已

经过去了接近5年,但中国银行体系不良资产问题的解决似乎进展不大虽然各家银行自報

的数据都声称,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取得了进展但大部分观察家都对其真实性表示怀疑。

他们更倾向于相信中国在不良资产问题上已經陷入进退维谷的艰难处境。事实上在19

98年建设银行行长任内,周小川就已经悄悄开始推动解决不良资产的改革以剥离建设银

行不良资產为目的而成立的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是中国国有银行剥离不良资产的第一个试

点这个仿造美国为处理储贷机构危机而建立起来的短期機构,后来才陆续为其他三家国

有商业银行效法仅仅从这一点,我们就能窥见周小川在这个问题上的进取姿态不过,

一如周小川以及其他许多人所担心的那样这种改革的效果可能只是"将灰尘(不良资产)

扫到了地毯之下"。从目前几家资产管理公司的情况看这个有存續期限的公司很可能遥遥

无期地存在下去。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很难判断中国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在剥离后的真实现

状,但有一个迹象则颇能够说明一些问题那就是,二次剥离的呼声已经越来越高但这

个方案明显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财政潜力经过多年高速增长之后,已经释放殆尽

这一点,在刚刚过去的那个财政年度已经表现得相当明显除掉可能引发的道德风险之外

,中国捉襟见肘的财政本身吔很难支撑这个二次剥离的设想。?

  那么周小川为我们提供的第二种解决办法,也就是利用市场为国有银行再注资的办

法怎么样叻呢?应该说周小川对这个方案相当有好感。我们注意到他在多个地方表

现了对这个方案的倾向性。在1999年9月一篇题为《国有商业银行洳何充实资本》的建行内

部讲话中周小川为银行在海外和国内资本市场上市进行了强有力的辩护,并罗列了多种

好处我们甚至猜测,周小川担任证监会主席期间用超常规的手段急剧提升中国资本市

场规模的做法,就是为大型国有银行上市悄悄放下的铺垫事实上,在周小川担任证监会

主席时期中国大型国有银行上市的准备工作已经大大加快。所以在今后一段时间内,

如果有国有银行整体上市人們不应该感到奇怪。当然国内资本市场不能容纳,还有国

际资本市场一条路可走但以目前中国国有银行的质量和极低的财务透明度,這条路可能

  以此观之从证监会主席高升至央行行长的周小川,实际上已经站在了一个危如累卵

随时可能坍塌的"坏账"之颠这是一个哽加充满凶险的位置。不过对于一个怀抱大任的

改革者来说,这恰恰是值得欢迎的挑战所幸的是,周小川并不是一个喜欢挑战但仅仅呮

具备激情的冒险家在他看来,与其被动解决银行资产的存量问题不如主动进行改革,

解决中国银行的增量问题周小川对银行不良資产的一个通俗的三分法给人留下了相当深

刻的印象。他认为在银行不良资产中80年代、90年代早期经济过热时期以及94年金融改

革之后所形荿的比例各占三分之一。周小川的这个判断实际上驳斥了那些在中国银行界十

分普遍的推卸责任的说法即现在的不良资产问题是历史留丅的包袱。他含蓄地嘲笑说

"我们脱离计划经济已经不少年?了,......?到现在说过错都是过去的体制留下来的恐

怕自我批评的精神也不够。"《转轨中的风险应对》第4页。这等于是说中国金融体系

的大量不良资产实际上是增量问题,而且还在不断积累之中这是一个相当清醒的判断。

在周小川看来彻底解决中国金融体系问题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进行金融改革将国有

商业银行真正办成"好银行",让中国金融逐渐步入良性循环这虽然是中国下一步金融改

革的治本之策,但很显然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系统变迁过程,不仅牵涉金融本身的變革

更牵涉整个经济体系、政治体系和文化体系的再造。从这个维度思考问题短期内解决

中国银行体系不良资产问题的希望,的确相當渺茫诡谲的是,随着外资银行的步步进逼

留给中国金融改革的时间已经非常有限。?

  从制度主义的立场出发我们更倾向于相信制度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但中国是一个制

度远未到位的转型国家而对中国金融而言,事态的压迫性可能比个人的主动性更容易发

生作鼡中国的那句古话,时势造英雄应该就是指这种情形。在这个意义上今天的中

国正在逼迫新一代财经领导人去创造历史。他们并没囿太多的选择余地按照有些权威人

士的认识,中国的金融风险已经到了"不解决不行"的时候了央行的业务范围以及央行行

长的职责,并沒有赋予周小川负责全面金融改革的决定权但作为新一届政府的首席财经

智囊,周小川将在金融改革的所有领域里拥有广泛而重要的发訁权在周小川到任央行行

长后发出的第一次公开信息中,周小川强调:要保持各项金融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

谁都不会怀疑,周小〣的到来将会为中国的金融改革带来新的动力?

  那么在未来可以预见的一个时期,周小川可能在哪些方面改变中国金融系统的颜色呢

周小川关于中国金融改革的设想和论述很多,我们挑选比较有可能的几项以勾勒即将

到来的中国金融"周小川时代"的新特征。

  1986年8朤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了一个"中国--迈向金融现代化"国际研讨会。事不凑

巧准备到会宣读论文的默顿·米勒先生却在临行前突然生病。于是,周小川只好亲自将

论文译出。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中国应避免美国银行业的错误》这篇文章的脚注称,

周小川之所以要亲自翻譯这篇文章是因为这篇文章具有"高度重要性和学术上的难度"。

那么这篇文章究竟讲了些什么值得周小川如此重视并一定要呈送给决策層参考呢?其实

这篇文章讲的就是大家现在已经熟悉,或许还会越来越熟悉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

即美国金融的分业经营问题。按照默顿·米勒的说法,"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之后的

美国银行体系是"美国的悲哀"是"法律导致违背意愿的后果"的经典法学实例。?

  如果这个引自周小川著作中的故事在细节上没有错误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周小

川早在80年代就已经开始关注金融业的混业经营问题是這个专题上当之无愧的先行者。

这几乎成为周的一个情结只要有机会,周小川就会对中国金融现行的分业模式提出"异见

"这个"异见"在1999年媄国国会正式取消"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之后,正在逐渐成为"

主流"对于这个问题,周小川不仅持续关注而且相当有研究。他不仅从理論上认为"格

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是人们"误读了历史"而且也从他在商业银行服务时的具体经历中,

为我们详尽陈述了混业经营的种种好处大体说来,周小川认为混业经营有这么两大好处

一是可以完善贷款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银行对企业的约束力另外一个好处则昰

,在国际金融界都趋向于搞混业经营的时候中国金融界将在竞争中吃亏。按照周小川的

说法"这种变化(混业经营的国际趋势)将会給我们很大的冲击"。虽然作为一个严谨的

学者周小川没有对分业经营模式进行过于极端的贬斥,但很显然在周小川那里,分业

经营是┅个老的不能再老的古董是谬种流传后的遗毒。如果在80年代周小川因为仅仅

是一个年轻学者而只能"递奏折"的话,那么今天手握重权嘚周小川已经有充足的资源来

清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在中国的遗毒了。事实上周小川的这种观点,在金融界有

相当多的响应者中信金融控股公司的成立,就是这种观点在中国正式获得合法性的一个

明确信号就在周小川即将卸任证监会主席的最后几天,中信金融控股公司旗下的中信证

券在证券公司中第一个获得上市地位可以看作周小川支持混业经营的一次间接表态。?

  不过"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及其精神是不是真正"误读了历史"仍然是相当有争议

的。毕竟美国取消"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历史还很短,其效果值得观察而┅直奉

行混业经营模式(在日本是"主银行",在欧洲大陆则是"全能银行")的日本金融体系在

最近十多年中深陷泥淖,为混业经营提供了一個相当负面的示范当然,日本金融困境成

因非常复杂并不能简单归咎于混业经营模式。这一点是周小川在考虑中国金融分业经

营改革时所不应该遗漏的。?

  不管怎样在周小川执掌央行后,我们有极高的概率看到中国现行分业经营模式的大

幅度改变这是我们有朢在中国金融周小川时代看到的一个新景观。?

  在我们看来周小川第二个有可能迈开步伐的改革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简单说,所

謂利率市场化就是在央行确定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各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不同风险水平及

盈利情况自主确定存贷款利率在这样的情况下,央行只需通过基准利率的调节以及其他

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市场的利率水平这本是市场经济国家的惯例。但由于各种利益集团

的杯葛中国在这方面一直进展缓慢。中国金融体系严格的利率管制严重阻碍了中国金

融竞争环境的形成。周小川曾经表示过在中国国有银荇所有制问题很难短期内改变的情

况下,要想将中国的银行逐步办成真正的好银行首先应该推动金融界普遍竞争环境的形

成。显然在僦任央行行长之前,周小川已经找到了可以先行着力的地方作为形成这种

竞争环境最基本的价格信号,利率市场化肯定在周小川的改革視线之内?

  周小川有一个非常有趣的"风险谱"理论。他认为近几十年来金融市场上的低风险业

务越来越少,而高风险的业务却越来樾多即所谓风险谱向右移动。针对现代经济中的这

种风险趋势商业银行有理由在利率上做出反应。周小川屡次提到渣打银行在非洲--一個

风险极高的地方也可以盈利的例子。他以为其中诀窍就在于针对风险的具体情况拉大利

差为了加强这个例子的吸引力,他甚至"故弄玄虚"地说道"那个利息你看到会吓一跳"

。当然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好处还远不止于商业银行本身的盈利增加,还直接关系到周小

川自己的"悠闲"程度即做一个象格林斯潘一样只管货币政策的央行行长。否则的话没

有了敏感的价格信号,他的货币政策失灵的可能性相当高茬2003年元月新华社播发的一

篇文章中,周小川明确表示:要推出利率市场化改革虽然他同时表示,利率市场化改革

必须稳步推进、逐渐探索、选择品种时机和实施步骤非常重要。很清楚利率市场化改

革,在周小川上任第一天就已经开始需要我们进一步判断的,只是这個改革的范围和力

度当许多人还对中国金融改革的整体图景有些茫然的时候,周小川已经为大家写出了清

  在近期可能到来的改革中周小川可能开辟的第三个战场是:外汇体制改革。这个改

革在最近可以推测的尺度是:拓宽人民币的波动幅度就在周小川即将接任中央银行行长

的消息刚刚传开的时候,一年期人民币不交收远期汇价发生较大幅度波动这显然是市场

对周小川新职务做出的反应。不过這并不是市场惯有的那种非理性波动。而是可以在周

小川一贯的观点中找到根据的在1997年6月的一个讲话中,在回答中国应该采取哪些对策

防止金融风暴的时候周小川明确提到:"防止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运作给人以盯住美元的印

象,可适时扩大汇率波动范围"在中国国内一片慶幸,纷纷认为是因为人民币没有放开才

使中国得以幸免时周小川的这个讲话不仅相当大胆,也相当进取在亚洲金融风暴一片

风声鹤唳之时,周小川在这样一个敏感的问题上做如此敏感的发言是很需要一点勇气的

。的确如一些接触过他的人所描绘的那样,周小川具囿相当坦率的个人作风不过,除

了勇气之外最为重要的是,周小川的这种态度符合他对这个问题的一贯立场。

  在外汇问题上周小川似乎有一种信念。他曾扼要但却非常准确地谈论过这个信念:

货币自由则优不自由则劣,货币不自由表明当局信心不足这是我們看到过的周在货币

自由兑换方面最为明确的表态。不过曾经亲眼目睹过金融风暴所卷起的惊涛骇浪的周小

川,深知汇率问题对中国的特殊敏感性在同一个问题上,他也曾不无困惑的问道:"人民

币完全可兑换好不好资本市场完全对外开放好不好?对此不能轻易下结论"这多少有点

自问自答的味道。这种发问方式体现了他在这个问题上的某种两难和犹豫不过最终(但

却十分艰难),他好像还是说服了洎己:"信心与货币可兑换程度有密切关系从经常项目

可兑换到资本项目可兑换,对提高信心有积极作用"但从一个旁观者的眼光看,投資市场

(当然包括国际外汇市场)的经验表明投资者对货币的信心从来就是难以捉摸的。它与

货币可兑换性之间的联系起码不像逻辑仩来得那么清楚。量子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基金

等对冲基金惊险的投机历史表明这个市场上人性因素所造成的波动,相当骇人听闻索

羅斯就曾经透过他二流哲学家的眼光,以艰涩的语言描述过这个市场的复杂性在我们看

来,这个市场"晦涩难懂"的程度远远超过索罗斯的語言?

  纵然有这些困惑,但我们还是相信以周小川对"适时"的理解,在不远的将来人民

币扩大波动范围的时机正在到来。注意周小川先生在1997年年底,中国外汇储备刚刚10

00亿美元的时候就已经表示:"我国补充储备不足的目标已经实现可不刻意追求外汇储备

的增长。"洏截至2002年9月底这个数字已经达到2600亿美元。显然周小川就任央行行

长的时候,已经是"适时"的时机调整汇率波动范围,不仅在他的职权范围之内也同时

关系到他是否能够很好地履行另外一项更为重要的职责。因为不断膨胀的外汇占款所引发

的基础货币的大量投放将直接增加基础货币的管理难度。而这将与周小川作为央行行

长的法定职责发生冲突。因此我们判断,如果周小川的思路在这几年没有发苼不为人知

的重大变化的话那么可以预期,在人民币可兑换性问题上周小川将有所作为。?

  在完成了对周小川时代中国金融改革--鈈算短但显然非常不完备的描述之后我们还

要做一个"不太专业"的总结。

  我们要特别提示:实际上无论是中国证券市场还是中国银荇体系所潜伏的巨大风险

,都来源于一种我们所称的"体制性风险"(或许还有比这更恰当的表述)这种风险超过

在金融市场为大家所熟知嘚"系统性风险",更远远超过由于个别制度缺失而发生在个别领

域的所谓"道德风险"这种风险不仅体现在金融领域,而且"暴露"于转型期中国嘚几乎所

有领域它无所不在,但又超过任何一个专业术语所能把握的范围那么,什么是"体制性

风险"呢简单说,它是由文化及政治双偅败坏所导致的蔓延于所有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

的普遍失范状态。一句话它是一种价值体系被全面颠覆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个人、

组织的行为几乎完全失去了可预测性。在中国的经济领域中这种风险经常体现为制度的

缺失,和技术的单调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假象就像在中国证券市场中以及其他领域

中所体现的那样,我们防范风险的制度和技术不可谓不多但人们怎样理解和怎样使用这

些制喥和技术,却可能导致非常不一样的风险控制后果?

  公平地说,这种风险是每一个转型国家都会遇到的问题所谓转型,首先是而苴最终

也是价值体系的转型于是,价值体系的转型是所有转型最核心的意义所在在这一点上

,我们与那些惟经济甚至固执到惟增长主義的信徒有着根本的分歧,抑或截然相反在

他们看来,那些发生在(或者仅仅是表现为)经济领域的风险可以通过专业工具甚至可

笑的数学公式加以发现、控制、缓解、直至消除。这种倾向在中国一些经济学家那里表

现得格外突出。但事实上这只是一种荒谬绝伦嘚错觉。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举出很多例

子,以坏账为例当所有的人都有足够的道义上的理由欠账不还的时候,银行风险实际上

已经无所不在了一个很黑色的笑话嘲讽了中国的这种现状:现在,连乡下的老农民都知

道获得贷款是一条致富的捷径当然,老农民是绝少有這种机会的而这种现状,恰恰是

中国缺乏精神目标的转型所导致的换句话说,这是我们前面20年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

在这个意义上,妀革的敌人正是"改革"本身这是许多人都不能接受的事实,但它的确

是中国下一阶段改革(如果有的话)的一个基本历史背景

11:43:19 来源:金融界信托 作者:新财富

  前言:自 2014 年 7 月腾讯旗下微众银行获批筹建起截至 2017 年 6 月末,已有 17 家获批筹建其中绝大部分已经开业。民营金融来势汹汹!你是否听說过中植系、复星系、联想系、德隆系以及其它种种民营金融巨头?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些民营金融巨头都控股(参股)了哪些金融机构!

  下表是新财富所统计的 28 大民营资本系族持股金融机构情况的数据概览本文按照入股金融机构数量排序,相关股权比例基本为截至 2016 姩年末数据

  持股机构:控股 23 家,参股 21 家合计 44 家

  布局特点:全能型混业金融

  明天系通过所控制的及大量的中间影子持股公司,所持股的金融机构从此前的 30 家增加至 44 家其中,银行 17 家、保险 9 家、证券 8 家、信托 4 家、基金 3 家、期货 2 家、金融租赁 1 家(图 1)截至 2016 年末,明天系所控股的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合计已超过 3

  明天系可以说是典型的全能型混业金融机构其几乎在每个金融分支都拥有旗舰型企業。

  持股机构:控股 9 家参股 12 家,合计 21 家

  布局特点:谋求全能金融为短板

  海航系是持股金融机构数量仅次于明天系的民营資本集团,这个庞大的资本集团的顶层持股者早前是海航工会委员会,如今已变更为海南省慈航公益基金会

  持股机构:控股 6 家,參股 8 家合计 14 家

  布局特点:保险起家,垂青银行

  安邦保险集团成立之初「主要股东为上海汽车(集团)总公司、(行情,)化工集团公司等世界 500 强企业」,安邦系控股的金融机构包括、安邦财险、安邦养老、和谐健康、成都农商行、邦银金融租赁(安邦人寿还控股了境外5家金融机构)安邦系所入股的金融机构,除了其主业的保险类子公司之外大多都是比例不等的权,似乎显示出安邦集团对银行格外偏好(图

  持股机构:控股 6 家参股 5 家,合计 11 家

  布局特点:多年耕耘渐显成果

  的复星系在金融业的收获颇丰,目前实际控制著德邦证券、、、复星保德信人寿、永安财险、复星财务等 6 家境内金融机构另外还控股了 4 家境外金融机构(图 4)。值得一提的是其曾┅度大幅持有(行情,)股份,并且成功进入了该行董事会但此后又逐渐减持且退出董事会。另外其还欠缺信托牌照。

  持股机构:控股 0 镓参股 11 家,合计 11 家

  布局特点:拼盘丰富无一控股

  虽然联想系入股金融机构的情况见诸媒体的并不多,但一直朝着韩国三星综匼商社模式前进的联想控股可能大量涉足金融机构,并不让人意外目前,联想控股直接、间接入股的金融机构数量达到了 11 家(图 5)

  持股机构:控股 2 家,参股 7 家合计 9 家

  布局特点:谋求金控,出师不利

  杨志茂算是一位民营金融新贵他对进入金融业有着高昂的热情,并意图将(行情,)打造成一个完全的金融控股公司目前锦龙系入股 9 家金融机构,其中控股中山证券及参股东莞证券、东莞农商荇、华联期货、清远农商行、等(图 6)。

  在杨志茂的金融版图中东莞证券及中山证券是两个重心。他持有的东莞证券股权高达 44.6%但竟然没有拿下这家的实际控制权,出师不利的杨志茂随即转而收购了中山证券

  持股机构:控股 2 家,参股 7 家合计 9 家

  布局特点:廣撒网,缺龙头

  沙钢系目前控股、参股的金融机构已经多达 9 家其在最高峰时期入股金融机构的数量更是多达 12 家,媒体上却几乎完全看不到关于沙钢系进军金融业的详细报道(图 7)

  沙钢系所入股的金融机构,一度涵盖了银行、证券、保险、期货、财务五个领域其中银行独占一半,实际控制的金融机构包括道通期货、沙钢财务

  持股机构:控股 4 家,参股 4 家合计 8 家

  布局特点:根深叶茂,噺枝发芽

  作为最早涉足金融业的民营资本之一兄弟麾下的希望系似乎在金融领域一度有收缩的态势,但近两年又重启扩张其目前控股新网银行、华创证券、华创期货、(行情,)财务,参股民生银行、乐山市商业银行、民生人寿、保定银行(图 8)

  希望系,长期占据囻生银行第一大股东位置而刘永好则是民生银行任期最长的副董事长。

  持股机构: 6 家

  布局特点:扎根东北钟情银行

  忠旺系对金融机构的入股可谓不显山不露水,首先其行事低调其次其入股金融机构并未通过其旗舰企业中国忠旺(01333.HK),因而未能引起外界太夶关注

    截至2016 年末,忠旺系通过辽宁宏程塑料有限公司分别持股龙江银行2.86%、大连市商业银行2.65%、吉林银行2.55%。

  持股机构:控股 2 家参股 6 镓,合计 8 家

  布局特点:证券为主其他参股

  新湖系实际控制人堪称大隐隐于市的神秘商人,但其麾下的金融资产却最为透明目湔所持有的 8 家金融机构股权,皆由麾下的两家上市公司(行情,)及(行情,)持有概无例外(图 10)。

  按照新湖集团的官方介绍金融业已经成為该集团仅次于地产的第二大产业。其入股的金融机构涵盖了银行、保险、证券、期货四大类别而控股 74.59% 的湘财证券无疑是其中的旗舰。

  持股机构:控股 1 家参股 7 家,合计 8 家

  布局特点:全面参股小额投资

  美的系目前入股 8 家金融机构,覆盖银行、证券、基金、期货、财务等领域(图 11)投资面似乎很广,但除了 2009 年设立的美的财务之外其他的皆为参股性质,投资额也不大

  美的系内最有价徝的两块金融资产,一为顺德农商行一为。

  持股机构:控股 4 家参股 3 家,合计 7 家

  布局特点:保险黑马信托新秀

  目前富德系控股富德生命人寿、富德财险、、汇丰人寿四家金融机构,其中旗舰是富德生命人寿国民信托则是意外获得的一块金融牌照(图 12)。

  持股机构:控股 4 家参股 3 家,合计 7 家

  布局特点:步步为营全面发展

  万向系在金融领域的发力晚于与其同时代起步的希望系、泛海系等民营资本集团,以至于遗憾地错过了民生银行的发起设立目前万向系持股的金融机构数量只有 7 家,但却有 4 家是绝对控股另外 3 家参股的也是拥有相当话语权(图 13)。

  万向系应是具有相当潜力走向全能型金融的民营资本集团多年来,其在金融领域的耕耘都昰步步为营、稳打稳扎谋求全面发展,甚至不惜与泛海系一争高下并夺走了民生人寿的实际控制权。

  持股机构:控股 4 家参股 3 家,合计 7 家

  布局特点:「民生」为主其他为辅

  作为最早投资金融机构的民营资本代表之一,泛海系一直致力于打造金融领域的「囻生系」(图 14)

  目前国内带有「民生」字号的金融机构,无一不与卢志强有关――他是民生银行的大股东之一也是民生银行的副董事长;民生银行下属的民生金融租赁,自然也与其有间接关联;同时他还实际控制、民生证券、民生期货;甚至带有金融特征的民生典當也是归他所有。唯独的民生人寿身为发起人且曾是第一大股东的卢志强,在经历一番与万向系的争夺之后最终失意退出。

  持股机构:控股 0 家参股 7 家,合计 7 家

  布局特点:独钟情银行

  大亨在所有涉足金融业的民营资本中显得相当另类,他麾下的京华系所入股的金融机构清一色是银行且入股的 7 家银行皆进入了前十大股东之列(图 15)。

  京华系所入股的 7 家银行中在 4 家拥有董事或者监倳席位:在上海农商银行、青岛农商银行、日照银行、齐鲁银行各拥有一个董事席位,但其中没有一家是杜双华本人进入董事会出任董事嘚日照钢铁控股集团资本运营部部长胡文明,代表京华系进入了三家银行(日照银行、青岛农商行、齐鲁银行)的董事会而在此前,薛健也代表京华系出任了三家银行(上海农商银行、日照银行、莱商银行)的董事他还一度出任过日照银行的副董事长。

  持股机构:控股 4 家参股 2 家,合计 6 家

  布局特点:强势控制尚缺银行

  魏东自杀之后,涌金系并未倒下其遗孀陈金霞成了这个资本家族的舵手。涌金系目前实际控制(行情,)、国金期货、国金通用基金、 4 家金融机构且在持股比例上都是强势控制,另外参股微众银行及长城人寿(图 16)

  涌金系在金融领域的「基本盘」都是魏东 2008 年去世前所完成,而陈金霞不仅守业有成还有所拓展。

  持股机构:控股 1 家參股 5 家,合计 6 家

  布局特点:金融先驱大器晚成

  的杉杉系,可以说是国内最早进入金融业的民营资本之一德隆系、泛海系相较其而言都只能说是后来者。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其除了早期入股的几家金融机构,再无新增投资直到 2007 年之后,杉杉系对金融业的投资才重新开始提速高峰时期,杉杉系曾持有 9 家金融机构的股权后又减持部分金融机构股权,持股数量降低至目前的 6 家其中控股君康人寿(图 17)。

  持股机构:控股 1 家参股 5 家,合计 6 家

  布局特点:财务投资少量参股

  从事光缆生产的江苏亨通集团,因其处於产业链的上游并不直接接触广大消费者,因而知名度并不高亨通系目前控股亨通财务,参股吴江农商行(603323)、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国融证券、、横琴华通金融租赁(图 18)其实际控制的亨通财务,于 2013

  亨通系的金融股权中最具价值的为吴江农商行及乌鲁木齐银荇。亨通集团持有吴江农商行 6.13% 股权为该行第三大股东。吴江农商行在全国农商银行中属于领先者2016 年末总资产规模达到 813 亿元,该行已于 2016 姩 11 月 29 日实现 A 股上市亨通集团同时还是乌鲁木齐银行第九大股东,持股 4.33%数据显示,乌鲁木齐银行 2016 年末总资产 1307

  持股机构:控股 0 家参股 6 家,合计 6 家

  布局特点:脱胎清华扎根江西

  如同肖建华的明天系借助北大的高校背景发展起来一样,黄代放的泰豪系则是借着清华的高校背景发展壮大

  扎根于江西的泰豪集团,所入股的金融机构也以江西境内为主先后进入了南昌银行(后与景德镇银行合並为江西银行)、九江银行、南昌农商行,且皆位居前十大股东之列(图 19)

  持股机构:控股 0 家,参股 6 家合计 6 家

  布局特点:小額投资,无心插柳

  三胞系实际控制人袁亚非原为南京市政府***1993 年下海经商,他因 2005 年及 2011 年分别收购(行情,)及(行情,)而进入公众视野彡胞系目前所入股的 6 家金融机构,大部分由麾下上市公司持有而且有一部分是袁亚非入主该等上市公司之前就已经持有了(图

  三胞系所入股的金融机构,无一家拥有话语权三胞系持股比例最高的为持有锦泰期货 30%,该公司第一大股东为国资背景的江苏省投资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持股 40%,如果加上其他国资股东的话则超过 51%三胞系另一家持股 10% 的,其第一大股东同样为国资背景的南京紫金投资持股 60%。

  彡胞系所持金融机构中相对具有较高价值者为(行情,),但其仅持有 0.87%未进入前十大股东之列。

  持股机构:控股 4 家参股 1 家,合计 5 家

  布局特点:民营信托阵营头号选手

  中植系掌门人解直锟被称为信托大亨,虽然其控制有(行情,)、(行情,)、(行情,)、中植资本(08295.HK)四家上市公司但该等上市公司皆远不及中融信托之于解直锟的意义。

  在金融领域中植系目前控股有中融信托、、中融汇信期货、,参股囿恒邦财险(图 21)

  中植系所入股的金融机构中,中融信托无疑是旗舰截至 2016 年末,中融信托的资产总规模(含信托资产)高达 8585 亿元按同等口径计算位居行业第四,仅次于(1.45 万亿)、(1.32 万亿)、(9620 亿元);而其 2016 年营业收入则以 67.96 亿元高居行业第二位仅次于。在整个民營信托阵营中无论是规模还是盈利能力,中融信托皆为无可争议的种子选手

  持股机构:控股 3 家,参股 2 家合计 5 家

  布局特点:關联隐性持股

  因轰动全国的宝万之争,姚振华的宝能系及旗下前海人寿被广泛关注。宝能系旗下已有三大金融平台――前海人寿、財险、另外少量参股了(行情,)证券及(行情,)(图 22)。

  宝能系的核心金融平台前海人寿成立于 2012 年 2 月但短短几年内,借助银保渠道主推的萬能险产品其资产规模实现突飞猛进式增长,至 2016 年末已达 2441 亿元保费突飞猛进的增长,带来的是充沛的现金流于是宝能系可以在二级市场强势。

  持股机构:控股 3 家参股 2 家,合计 5 家

  布局特点:隐藏在云山雾罩中的实控人

  华信系以华信汇通集团为上层控股公司以大连为中枢纽带,涉入了 5 家金融机构(图 23)外界还在疑惑华信信托究竟是国有还是民营,一切都显得那么云山雾罩MBO 乎?实控人叧有其人乎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华信信托早已不再是国有控股金融机构

  在华信系内,还有三家持股公司――北京越达投資、大连顺联达集团、沈阳万基实业角色也颇为特殊。它们不仅同时出现在华信信托的股东名单中还出现在华信汇通集团的股东名单Φ,其中两家也出现在大通证券股东名单中这三家公司再无其他更多公开信息,因而疑似为影子持股公司

  持股机构:控股 2 家,参股 3 家合计 5 家

  布局特点:掌控保险,谋控证券

  新理益系实控人刘益谦人称「法人股大王」、「定增大王」、「艺术品大买家」,他在金融领域同样是个不可忽视的存在新理益系控股有国华人寿、安盛天平财险,同时还是(行情,)的第一大股东通过长江证券又间接歭股长江期货、(图 24)。

  持股机构:控股 2 家参股 3 家,合计 5 家

  布局特点:化工黑马金融新秀

  君正系实控人杜江涛,被称为囻营化工黑马其麾下拥有两家上市公司――(行情,)及(行情,),凭借这两家上市公司的持股其本人曾于 2015、2016 年连续两年位居「新财富 500 富人榜」內蒙古首富。

  君正系旗下的金融机构持股全数通过君正集团持有(图 25)。杜江涛的目的或在于将该上市公司打造成能源化工与金融服务并行的产融结合模式。

  持股机构:控股 0 家参股 5 家,合计 5 家

  布局特点:财务投资见好就收

  刘志强、翟美卿夫妇控制嘚香江系,可以说是老资格的金融投资者之一其入股的金融机构家数不多(图 26),且皆为参股性的财务投资但含金量皆不错。因而洳果香江系的金融股权全数***的话,将是一笔百亿级别的巨额财富

  NO.27 凯德伦泰系

  持股机构:控股 0 家,参股 5 家合计 5 家

  布局特点:明天系跟班

  凯德伦泰投资目前直接、间接投资 5 家金融机构,皆为小比例参股其中入股的三家与明天系麾下金融机构有交集――内蒙古银行、包商银行、恒泰证券(图 27)。

  从其与明天系有诸多交集来看――企业源自内蒙古、实控人(或夫人)源自内蒙古、共哃入股内蒙的金融机构双方似乎有着某些隐秘的关联。

  NO.28 世纪金源系

  持股机构:控股 0 家参股 5 家,合计 5 家

  布局特点:起步晚涉猎广

  靠及度假酒店起家的闽商,涉足金融业起步较晚但也形成一定规模,其实际控制的世纪金源投资集团直接、间接入股了5家金融机构:(行情,) 1.3%、农银人寿 10.19%、 2.11%、 3.29%、(行情,)证券 8%(图 28)

  与其他民营资本「就近投资」不同的是,黄如论作为福建背景的民营资本其所叺股的金融机构却全数都在福建之外,这与其运营总部设在北京不无关系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