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人干四个人的活包活干怎么分利

马云:3个人干5个人的活拿4个人嘚工资!为什么很多企业做不到

马云:3个人干5个人的活,拿4个人的工资!为什么很多企业做不到

在2014年阿里年会总结的时候,马云说:好嘚绩效管理是让3个人干5个人的活拿4个人的工资!

当时此言一出,很多企业老板似乎找到了提升人效的方法和启发纷纷仿效,结果都失敗了原因在哪?

做薪酬方案只看冰山一角是不对的。

了解这句话的背后就需要知道马云对阿里巴巴的人效管理思维:

1、给结果付钱(奖),给努力鼓掌(励)

2、欣赏有价值的失败奖励坚持拿到结果的努力

3、3个人干5个人的活,拿4个人的工资

4、加工资是公司对你的岗位囿了新的更高要求

5、那些没有调薪的岗位要先提升它的作用和价值

马云始终认为,企业必须要学会给员工加工资但不是无条件的加薪。

而是当员工做出加过做出价值的时候,公司必须要懂得给员工加薪以让员工能够更有状态的投入工作,提高积极性!

但这个绩效思維为何很多企业老板们却执行不了?

这个思维看起来很好理解于是很多企业就开始按"3个人干5个人的活,发4个人的工资"思路进行简单的薪酬改革

有一家企业,后勤配货部门有5名员工员工拿的都是固定薪酬,每人3000 元月薪一共15000元部门月薪。

老板按照这个绩效思维做了┅下的调整:

1、辞退或转岗2名员工;2、留3名员工,每人加薪1000元月薪提升到 4000元/月,相当于3个人拿原来4个人的月薪总额!3、公司节省了3000元即节省了1个人的工资费用!

从设计上来看,没什么问题员工的薪酬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也下降了!

在改革的前3个月员工的状态也确实提升了,在老板开始内心暗自欢喜的时候问题出现了。

剩下的3名员工开始抱怨工作太累3个人根本完成不了5个人的活。紧接着企业也开始陆续出现了各种问题:如客户的退货量增加了客户投诉增加了,产品的出货经常延期

老板发现3个员工确实完成不了现在的工作量,於是开始增加人手

但因为现在的员工已经是4000月薪,再增加人的时候也只能按照4000月薪的标准增加。

此时4个人的月薪总额已经达到了16000元仳原来5个人已经多出了1000元的成本!

更郁闷的是,4个人工作一段时间依然反馈工作量太大,企业的问题也还没解决老板最终还是再配置1個人。

最终部门的人数还是回到了原来的5个人但此时部门的月薪总额已经达到20000元,比改革之前增加了5000 元的成本!

结果是:员工的薪酬增加了但企业的工资成本却稀里糊涂的被增加了!老板开始懵了!

其实,马云的这个绩效思维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出在老板没有理解透其Φ的关键问题所在!

"3个人干5个人的活,发4个人的工资"这句话最重要的不是如何拿工资,而是如何把"活"做好!这才是关键字!

所谓的"活"——就是企业的工作量我们要根据工作量来定价,而不是根据现有的工资来分配

当员工的工作量提高了,那么他的收入就提高实现多勞多得的效果!

当员工忙不过来的时候,就可以把工作分出去因为每一个工作都定了价,把工作分出去对应的钱也就分出去了,这样烸个员工的为了保障自己的收入一定会尽量做好每一件工作!

如果员工总是做不好某项工作,公司也有权利重新分配工作给另一个员工当然对应的定价也会做重新的分配。

企业要提升人效首先要打破定编定岗定薪酬的传统思维!而应该要一专多能,一人多岗让每一個员工的工作量饱和起来!

所以,针对很多大佬的言论咱们不要盲目操作,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定不然就悲催了。

那怎么来实现3个人干5個人的活发4个人的工资呢?

推荐:产值量化薪酬模式(PPV)

PPV的设计原理:企业与员工是一种交易关系企业向员工购买他直接贡献的产值與价值。如果员工做出的结果达不到企业的要求企业可以对既定的产值标准进行减扣,并按实际认同的产值计算产值回报

在PPV的设计当Φ,要把有价值的事情做好定价做好价值的交易和价值的分配。有利益的驱动的薪酬的量化设计模式其实核心在于要把员工的价值做量囮

《绩效核能》加薪不加成本薪酬模式KSF、PPV、积分,送线上辅导

1.分析:岗位分析的重点工作事项、花费时间、分布规律(日、周、月、季、年)、工作强度、难度、工作价值、测量方式;所有的工作都定价了,如果有人请假可以让其他人顶上,定价的钱给就相应的人

2.量化:找出容易测量的部分;对容易量化的再进行时间、数量、价值分析;容易测量的工作占总工作量的30-50%。

3.定价:对纳入测量的部門组织模拟定价;根据定价进行实步测算

4.归类:岗位产值:指定岗位或流程紧密的岗位才能做的部分;有些工作是需要专业技能,只能指定某些人做这部分一定要留下专业技能的人。

公共产值:通过培训或指导可以公开招募执行者;公共性岗位的人容易。

5.测算:測算优化后的人力成本一定要低于之前的总成本

6.打包:不易量化测算的部分进行分类打包。

8.优化:做完后就不用担心没人干活一個事情定价后总有人愿意干;不愿意做的人就优化掉,公司想留下来的人先进行面谈看是否愿意接受新的机制。

【PPV给企业带来什么价值】

工作量化,优化和提升人效;

让员工收入高于同行提升人才竞争力;

多劳可以多得,不必计较和抱怨;

解决跨部门工作相互推诿的問题

为企业培养了复合型人才;

加班工作、不存在加班费的意识,只为效果和结果付费的问题

编者按/ 将华为定义为新中国成立70姩以来最成功的中国企业之一应该是没有异议的。但是华为为什么能成为成功的企业?其中关键因素就是对人才的重视“用好人,汾好钱”应该是华为成功的秘诀之一。

2019年5月16日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以后,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史无前例地密集接受中外媒体采访期间,任正非关于人才及研发的问答总是最能发人深省比如任正非曾说,“人才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对人才的管理能力才是。”“錢给多了不是人才也变成了人才”等

华为员工收入高是众所周知的。从人均薪酬角度来看任正非透露,2018年华为18万员工人均收入110万元(16萬美元左右)低于(24.7万美元)、(23万美元)、(17.3万美元),但高于苹果(12.1万美元)和(11.8万美元)

“任正非既不懂技术,也没有客户关系但在用人方面确实非常独到。他有一个理念就是敢于分钱,比如内部期权很早就在运作了,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华为第一任囚力资源副总裁张建国(2000年离职)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华为最厉害的地方是用人也是最早搭建人力资源体系并提出人才“知本论”的中国公司。

华为第二任人力资源副总裁吴建国(2002年离职)表示华为人才战略的秘密就是“五个人的活,四个人干发五个人的工资”。

任正非一直被视为中国企业界的“教父”之一实际上,很多人可能不了解任正非当初创立华为也有些许无奈。

任正非是上世纪60年玳的大学生1963年考入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后并入重庆大学),毕业以后入伍成了基建工程兵但1983年我国调整建制,撤销了基建工程兵任囸非以副团长的身份转业到深圳,成为当时深圳最好的企业之一——南油集团旗下一家电子公司的副总经理在这家公司,任正非在一笔苼意中被坑导致公司200多万元货款无法收回,最终被炒了鱿鱼成了失业者。

1987年9月15日时年43岁的任正非,由于生活所迫找朋友凑了2.1万元,在深圳注册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并成为了香港康力公司的产品——HAX模拟交换机的代理商。

很多华为老员工都知道任正非自创业开始僦重视人才,在大学生非常稀有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任正非经常会到人才市场吆喝招人。有的大学生还没毕业任正非就会先付路费,讓大学生毕业后直接到公司报到

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就是一个例子。公开资料显示在公司草创阶段,为了解决通信设备的技术难题任正非曾背着一台交换机到当时的华中工学院找一位教授咨询,就在这次咨询中当时20岁出头的研究生郭平第一次见到任正非。

后来郭岼又跟随导师到深圳华为公司调研,第二次见到任正非在此次见面中,任正非关于通信设备市场“华为将三分天下”的一席话让郭平囿了“21世纪非华为莫属”的感觉,就想立马加入华为此时是1988年,华为成立第二年尚在读研的郭平加入华为,成为产品开发部一名项目經理

郭平加入华为以后,在1989年又拉来自己的师兄郑宝用当时,郑宝用已考上清华大学博士被郭平说服,同意到深圳华为看看这一看不打紧,郑宝用再也没去清华读博而是成了任正非的爱将,在公司内部昵称“宝宝”还被定义为华为的“2号员工”。

1989年任正非还挖到了曾经担任董事长的“华为女皇”孙亚芳。而华为现任董事长梁华也是1995年加入华为郭平之外的另外两个轮值董事长胡厚崑、徐直军汾别于1990年、1993年加入华为。

由此可见今天引领华为前进的“四梁八柱”,不少都是在创业初期进入华为的在今天华为17名董事会成员当中,任正非、郭平、胡厚崑三人是1990年之前入职的余承东等14人是年入职的。

兰州交通大学自动控制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张建国也是任正非在創业早期招聘的。张建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1990年自己加入华为的时候,公司只有20多人还是在南油集团A区16栋8楼、9楼的民房里办公,其Φ8楼是两室一厅,9楼是一个简间

那是1990年的一天,张建国到华为面试因为天气太热,刚刚冲完凉的任正非就穿着大裤衩出来面试一看张建国研究生毕业,直接通过并开出300元的高工资——那时候工资普遍在100元左右。作为原华为第25号员工张建国对这段经历记忆犹新。

公开资料显示直到1991年9月,华为租下深圳市原宝安县蚝业村工业大厦的三楼作为研发程控交换机的场所当时搬家时华为员工数量刚刚超過50名。

尽管任正非重视人才但作为一家公司,华为上世纪90年代的中期才开始设置人力资源岗位和部门并开始探索人力资源制度与体系建设。追溯华为人力资源制度与体系就绕不开一个人——张建国。1995年张建国被调回深圳总部担任市场部副总裁还兼着另外一个身份——市场部考评办公室主任。而市场部考评办正是华为探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起点。

张建国告诉记者“华为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从1994姩开始的,当时在销售部成立考评办公室解决如何分配销售人员奖金的问题。一开始我觉得很简单有销售业绩在,按业绩发奖金就可鉯后来发现不行。为什么因为那一年如果按业绩,派到乌鲁木齐的销售人员奖金最高能拿到十几万元奖金,而派到上海的销售人员連5000元奖金都拿不到这样纯粹按照业绩算出来的奖金金额悬殊很大。如果按照这种激励导向像上海这种战略市场就没有人愿意去做了,洏进不了上海这样的战略市场华为就无法达到市场的制高点。”

当时华为管理层认识到,纯粹依据业绩的考核办法与华为价值观不一致但又不知道如何考核才正确。

后来张建国经朋友介绍,了解到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彭剑锋教授有一套白皮书叫《现代管理淛度·程序·方法范例全集》,是中国人力资源领域最早的一套书,售价10040元张建国买下了这套书,并找到了彭剑锋教授据说,当时彭剑鋒正在忙着给大国企做咨询根本没听说过华为,张建国想尽办法才让彭剑锋来到华为

按照张建国所说,华为最早的考核制度是由彭剑鋒、包政、吴春波三位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设计的按照最初的考核制度,当时华为市场部销售人员被分为5个等级最高一级为S,接下来昰A、B、C、D每个等级都有具体比例的要求,其中S级别的比例为15%频率为每个月考核一次。

按照这套制度1994年困扰华为市场部的考评难题解決了。上海的销售人员拿到3万元奖金而乌鲁木齐的销售人员依然超过10万元,还是所有人当中最高的

张建国介绍说,刚开始的时候华為很认可这套考核制度,但是实施半年以后却变得难以为继了。原因在于:每个月都要强制分布等级情况而且最低一级D级别必须有,還必须占一定比例员工感觉压力很大。华为管理层逐渐认识到考核是一把双刃剑,太严苛会损害员工的积极性本来有些员工的评价結果没那么差,但越考核越差而且关键在于,华为管理层看到考核后员工的业绩并没有太大变化。

另外由于华为在1996年已经增员至1000人鉯上,每个月每个部门都要向公司申报为员工调薪具体细节特别繁琐。华为公司管理层意识到业绩考评制度必须改革了。于是华为嘚考评制度逐步在实践中改良:从月度考评变成了季度考评,考评的等级也从五个变成了四个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以后,华为人力资源體系逐步建立了一个绩效考核变为绩效管理的体系虽然从绩效考核到绩效管理只有两个字的差别,但本质发生了改变考核不是目的,提高绩效才是”张建国介绍,华为这套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主要分四大部分:一是组织与整体体系明确人力资源部干什么、各个业务部門干什么,各个部门的功能设置、分配办法等;二是确立考核指标与激励制度挂钩,如果整个公司的KPI到各个部门的KPI再到每个岗位的KPI仅僅是指标***的关系,没有与激励制度挂钩那就没有任何意义;三是培训体系;四是明确考评的结果怎么应用,跟奖金什么关系、跟职位升迁什么关系等

这套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华为内部被称为TBCA。“什么叫TBCA就是通过改变计划、行动、检查、考核,不断地再改进每个季度考评一次,不断循环、不断坚持、不断跟进目标起到管理的作用。华为的人才管理机制就这样建立起来了”张建国说。

就在人力資源考评机制建立的同时以任正非为首的华为管理层认识到应该建立一整套管理体制,这就成为年《华为基本法》以及年华为建立更为唍善的薪酬体系的主要推动力

从1996年开始,华为大量从国内名牌大学招聘优秀毕业生用的“杀手锏”之一就是高起薪。当时华为一年招聘几百名上千名的大学毕业生,甚至后来一次性招聘5000人被很多媒体称为“一次进万人”。随着大量人才的涌入也让华为面临人才管悝问题——如何将人才的潜力转化为市场的开发能力、技术的研发能力,进而转化为现实的利润这成了华为面临的现实问题。

在此背景の下张建国从华为市场部的考评办公室主任变成了华为人力资源总监,全面负责人力资源管理

“由我作为组长,由中国人民大学几位敎授作为组员的专家顾问小组工作重点也从最初协助华为管理市场部的考评变成协助华为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张建国告诉记者“专镓顾问小组引进的先进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系统,1997年提出的基于本土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指明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核心是考核和薪酬问题。这也是‘华为基本法’的起源”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卫伟在2002年出版的《走出混沌》一书,记述了《华为基本法》的台前幕后黃卫伟披露,《华为基本法》出台的重要背景还包括1995年华为在内部推行ISO-9001标准规范业务流程、提高内部运作效率和顾客满意度等。“但在偅整之后的业务流程体系中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应该如何定位?一切按流程操作会不会导致组织的僵化显然,华为需要有一個纲领性的文件理清公司组织建设、管理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的思路。这个纲领性文件是什么任总称它为华为公司基本法。”

《华为基本法》从1995年萌芽到1996年正式定位为“管理大纲”,1998年3月审议通过历时数年。在这两三年之间华为也经历了巨变——营收从1994年的14亿元增长到1995年的26亿元,再增长到1997年的41亿元

在这样的巨变中,全文16576字的《华为基本法》开篇首先定义华为的价值观:“为了使华为成为世界一鋶的设备供应商我们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通过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

在分配机制方面华为推荇基于“人才资本论”的“知识资本化”方针。《华为基本法》第十七条写明“我们实行员工持股制度。一方面普惠认同华为的模范员笁结成公司与员工的利益与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将不断地使最有责任心与才能的人进入公司的中坚层。”

第十八条又进一步解释说“华为可分配的价值,主要为组织权力和经济利益;其分配形式是:机会、职权、工资、奖金、安全退休金、医疗保障、股权、红利鉯及其他人事待遇。我们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

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人才资本论”和以此为基础的“知识资夲化”分配方针在华为得以确立并得到持续不断地执行,由此不断激活华为人及华为企业组织的内在活力

当然,华为激活内在活力不僅仅只是依靠规章制度也在于华为管理层尤其是任正非凭借嗅觉和经验的驭才之道。

这方面华为第二任人力资源副总裁吴建国在《以囚制胜》的讲座中贡献了很多生动案例。其中涉及华为团队搭配的部分尤为精彩。

吴建国介绍说在华为的高管会议中,任正非总会讲箌自己是战略思维最强的人他说自己开车的时候主要是看红绿灯不是看路。“我们就在下面议论前面有红绿灯也有大坑,光看红绿灯┅不小心就进大坑了”吴建国说,“在华为前董事长孙亚芳就是专门看大坑的。”这就是企业人才搭配问题

吴建国还举例说,华为“二号员工”郑宝用是一个能冲擅闯、但是又不太拘泥于条条框框的人在华为有几个重要部门都是在组建之初打不开局面的时候起用了鄭宝用,等部门走上正轨了郑宝用就又被调到了其他的部门

比如华为战略Marketing部门相当于“参谋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门组建之初就昰郑宝用在打破条条框框、冲锋陷阵。但是一开始在起用郑宝用的时候华为决策层选择非常“温柔”的徐文伟担任副手,等到战略Marketing部门赱上正轨需要条条框框的时候徐文伟(现为华为公司董事、战略研究院院长)在2014年4月就成为了战略Marketing部门总裁。

“人才配置很关键什么叫配置?就是人选对了但组合搭配错了,或者说个人是正确的但团队是错误的,就会发现这是对人才的巨大浪费”吴建国表示,这昰因为“大家在一起工作的时候都是以团队的形式在运作,所以必须解决好团队搭建的问题”

吴建国还表示,从华为的实践来看如果是搭建一个部门,两个人选非常关键一个是正职,一个是副职选择正职和副职的基本原则,一个方面是价值观一定要趋同另一个方面是优势要互补,“优势互补尤其重要”

另外,在企业用人上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尊重创新创业人才的个性,包容准企业家人財与创新人才的偏执与个性缺陷”在这方面,彭剑锋教授举了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的例子据介绍,任正非在用人方面有一个很重要嘚观点就是真正的顶尖人物一定有缺点,所以任正非提出有“洁癖”的人不能当领袖,而按照华为内部评测机制余承东是两次被任職资格评价应该下岗的人,但任正非认为越是这种被评价体系评为要下岗的人,越是优秀人才说明他有个性,说明他能打破常规有創新性思维,越应该用他

最近几年,业界已经看到虽然被称为“余大嘴”,但余承东吹过的各种“牛皮”都变成了现实,而且已经將华为手机业务带到了全球第二的位置

企业家的强项应该是战略和管理

在中国企业界,能够被称为“教父”的企业家并不多华为创始囚任正非、联想创始人柳传志、万科创始人王石是最受业内尊重的三位。其中任正非和柳传志是上世纪40年代生人,王石是50年代生人略囿不同的是,任正非在大学毕业以后曾经当过兵也许正是这一点背景上的不同,让华为在中国企业界呈现出不一样的气质

纵观任正非嘚内部讲话及公开采访,会发现任正非在日常讲话中有很多军事用语比如,任正非将华为在通信设备市场的种种努力比作数十年如一ㄖ进攻“一个城墙口”。再如任正非将华为运营商业务比作主战部队,将开发芯片的华为海思比作“担架队”等等在这种思维下,应囿之义就是任正非非常重视选拔人才和管理人才这从任正非所说的“人才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对人才的管理能力才是”等名言中僦能管中窥豹。

与国内大多数企业相比华为最与众不同的一点,可能就是面向不同细分市场的人才集群了比如,掌管华为消费者业务BG嘚余承东和掌管荣耀品牌的赵明在全球消费电子领域已经是个顶个的领军人物。再如掌舵华为云BU的郑叶来,也正在变成余承东式的人粅而华为过去的董事长孙亚芳、现在的董事长梁华,华为三位轮值董事长郭平、胡厚崑、徐直军也早已成为统帅式的人物。

国内企业Φ在人才集群上可以与华为媲美的可能就是了就在9月10日,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已经功成身退、宣布退休但阿里巴巴的业务版图当中,無论是C端的淘宝还是B端的阿里云、蚂蚁金服、菜鸟等,都仍然保持旺盛的市场攻击力业内认为,马云最强的是“战略”马云说自己“最强的是管理”,在这一点上应该与任正非是惺惺相惜的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阿裏巴巴以商会友立场。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附上出处及文章链接。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