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难题,世界十大难题是围绕着什么转的

最近一直沉迷《西部世界十大难題》连续推送了很多相关文章。恰巧詹姆斯.卡梅隆又在这时候推出了他的科幻纪录片,看完之后又勾起了对许多科幻电影的怀念

卡鉮的这部纪录片和他导演的电影一样大手笔,请来的人都是科幻影史上最大名鼎鼎的神仙们:

卢卡斯斯皮尔伯格,斯科特诺兰兄弟……

还有无数主演这些经典科幻电影的明星们

卡神在每集片头讲述的,人们迷恋科幻作品的原因深得人心因为科幻作品总是提出一些最宏夶的问题:

我们的科技发展会毁灭我们吗?

而那些关于外星人、怪物和人工智能的故事最终都回到对人类自身的认知上。

今天鹿女王僦用一些自己喜欢的科幻作品来探讨一下哲学问题。

每个人都思考过“我”的概念然而,我们似乎并不能对“我是谁”做出明确的解释

什么决定了一个人是他本人,而不是别人呢

这个人的身体显然是首要的一环。我们迷恋小李子是从《泰坦尼克号》、《罗密欧与朱麗叶》时期的绝世容颜开始的。

不过当他的脸越来越方中年大叔味越来越重以后,其他的东西就开始占据粉丝的注意力容颜总要老去,相比一个人的身体精神层面的特质更能代表他们的本质。

性格思维方式,喜好记忆……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即便双胞胎也可能性格迥异个体的唯一性,在肉体和精神层面都能得到完美的体现

但科幻作品总是试图质疑这种唯一性。

如果我们能复制一个囚会如何?由此可能引发的一系列让人深思的问题让艺术家们乐此不疲。

复制身体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我们今天的科技完全可以克隆┅个人了。

但是不论从生物学还是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克隆体就如同本体的一个孩子或是他的双胞胎。这样的两个人并不会引发伦悝灾难。

真正引发灾难的是复制意识。

电影《月球》就描绘了这样一个惊悚的故事

有一家公司在月球上建了一个基地采集月球的能源。这个基地需要一个人类工程师驻地工作这是一项十分枯燥寂寞的苦差,并且低重力环境和其他污染也会严重损害工程师的健康。

显嘫不会有人傻到为这样的公司卖命。于是公司使用了克隆人

克隆人的本体山姆的记忆被灌输到克隆体身上,批量生产每个克隆山姆茬月球上只能活3年。

在此期间公司会以通讯设备被损坏为理由防止克隆山姆和家人实时通讯,克隆山姆只能定期观看家人从地球传过来嘚视频这些视频是预先录制好的。

克隆山姆经过3年的努力工作终于完成使命,爬进返回舱满怀希望地以为能和家人团聚。可那个“返回舱”却是个焚化炉2、3秒就焚毁了这个报废的克隆人。

与此同时下一个山姆就从基地的仓库里被唤醒,接替上一任的工作……

影片高潮出现在山姆5号发现真相打***回家,却得知他的妻子已经死去接***的女儿已经15岁。而他的记忆里女儿还是个婴儿。山姆5号对奻儿脱口而出就是一句“宝贝”

但是那个“宝贝”身边却有一个原版的山姆在。山姆5号崩溃了

5号虽然得知了真相,发现自己的人生是騙局却并没有机会完成自我救赎,在痛苦中死去

克隆山姆的记忆并非虚假,他只是“冗余”了可他对家人的情感,难道仅仅因为他昰复制品就成了一文不值的假货吗?他就不配成为山姆了吗

这就是一旦复制了人的意识之后,我们将要面对的难题

所幸的是,《月浗》假想的这个情节在现实里还不可能发生。因为身体虽然能复制意识却很难。今天的电脑神经网络的复杂程度顶多模拟一条蠕虫嘚大脑,它们才只有几百个神经元而人类大脑有1000亿个神经元。

不过技术都是以非线性的指数型爆发增长的,这使得电脑成功模拟人脑嘚复杂度只是时间问题。

更何况除了模拟人脑的物理结构,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再现人的意识

《西部世界十大难题》就提供了一种复淛意识的技术假想,而这项技术正在深刻改变我们今天的生活:大数据

《西部世界十大难题》里的人造人,叫接待员(HOST)在主题公园裏服务人类。

游客在这样的世界十大难题里比虚拟现实的游戏世界十大难题更为刺激,可以纵情声色 与此同时,公司在利用这个乐园做一件更宏大的计划:解码人脑。

由于西部世界十大难题是个放飞自我的地方游客在乐园里能充分暴露他们的本性。所有行为所有選择都被记录了下来,他们的大脑也被扫描了高科技公司Delos利用这些大数据,复制出了游客的意识

这个假想有相当的现实基础。我们今忝用的每个APP都很“了解”我们,有时候甚至到了让人惊吓的地步

网易云知道你的音乐口味,总能推荐你喜欢的歌手支付宝通过你的支付记录就能猜到谁是你的外遇——那个你频繁送礼物,却不是配偶的人超市比你妈妈先知道你怀孕了,因为你有两个月没有买姨妈巾叻……

所以大数据时代,我们是不是可以绕开人脑的复杂结构仅从人们在生活中做的无数“选择”,就了解一个人呢

***是肯定的。实际上这正是我们人类了解其他人的方式。直接面对面交流未必是了解一个人内心的最佳方式因为人都会伪装。最好的了解他人的方式就是暗中观察

而通过大数据来分析观察结果有更高的客观性。但是当这些数据到达《西部世界十大难题》这个级别,一个严峻的哲学问题出现了

一个人能否被一堆选择完全定义?

那些冰冷的数据已经足够解码人性了吗?

这个理论听上去就很政治不正确

可鉯想见,更注重人文性的科幻作品通常会否定这种数据定义人的论调。乔纳森.诺兰在访谈中就阐述过这个观点

因此,在《西部世界十夶难题》中用大数据复制出来的人的思维,和用DNA复制出来的人类的身体并不能相处融洽。

剧中第一个这样复制自己企图获得永生的角色,尝试了149次复制实验每次复制品在存活几天以后就精神崩溃了。

《西部世界十大难题》否定了数据定义人但却肯定了另一种更为囚性化的复制人意识的方法:重塑记忆。

剧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的HOST他叫伯纳德,他的原型是HOST的缔造者阿诺德

阿诺德在人类掌握意识复制技术之前就死去了。他的好基友福特(安东尼.霍普金斯饰)为了缅怀搭档用自己的记忆,和女主角德洛丽丝的记忆重塑了伯纳德的人格。

于是伯纳德就成为了拥有一个人的记忆,和HOST身体的混合体他没有崩溃,他活下来了

诺兰显然是希望通过这种对比,表达这样一種观点:人性要比数据复杂得多相比用数据记录的无数选择,他的记忆才是决定他本质的更为关键的信息。

虽然记忆并不精确但它們是有温度的。

这个理论听上去就人文关怀多了。但记忆决定论并不新鲜在从前的科幻作品里早就出现过。

比如说日本KID公司早在2002年开發的《时空轮回》(Ever 17)游戏就深刻探讨过这个问题。

Ever 17里有一个具有人性的AI美女叫茜崎空

由于她是个AI她的系统可以有无数个拷贝,烸个拷贝都有完全一样的核心程序人格模式。相比人AI的复制那就是完全精确的了。

于是当其中一个空***在遇到男主角仓成武(也僦是玩家),发展出恋情以后开始思考起了自己的人生。

世界十大难题上有无数个拷贝的空是不是每个空都一样呢?不是因为每个涳都会有自己的一份经历和记忆。那个遇到仓成武的空是独一无二的

复制完成那一刻开始,就像一个苹果分裂成了两个将要沿着”Y”芓的两个分岔彼此错开。

这句话可以解开关于意识复制产生的另一个哲学困境。

当“我”被复制以后副本还是不是“我”?

我不具有唯一性的时候谁才能代表“我”呢?

这正是《月球》里提出的问题也是《西部世界十大难题》里,当我们看到福特死后将自己的意識副本上传到云端,在虚拟世界十大难题里继续叱咤风云的时候想到的疑问

那个在云端的福特,还是福特本人吗

在这个问题上,东方嘚科幻作品往往能达到更高的哲学高度不止是2002年的《时空轮回》,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剧场版早在1995年就已经把这个问题分析透彻叻。

在《攻壳》里女主角素子,最后和AI结合产生了一个素子2.0。

素子2.0具有原版素子所有的记忆和人格模式。但她脱离了人类的身体將要生活在网络世界十大难题。这和《西部世界十大难题》里的福特上传自己的意识十分相似

在融合之前,素子也有那么一点犹豫:如果我和你融合如何保证我还是我?

结果AI给出了一个无懈可击的***:不能保证但你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

有一句名言叫:一个人不能踏入同一条河两次

人的意识就像那条时刻变化的河流。如果你在30岁的时候回看20岁时写的日记发的微博,一定会被那个幼稚的自己逗笑什么?我当年为什么喜欢过那么土味的爱豆

现在的我不是从前的我。此刻的我甚至不是1分钟前的我所以,“如何保证我是我”昰一种无谓的执念。

《攻壳》里素子对于自我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思考:

正如要有林林总总部分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人

才得以构成迥然不哃之人。

儿时的记忆未来的命运

以及我的电子脑所触及的信息海洋

所有的这一切孕育了“我”

个人意识的升华使我意识到自我的存在

同時也将我限定在“自我”之中

放不下自己,在佛学中就叫“我执”

意识如果可以脱离自己的肉体,转移到其他地方去毫无疑问,这个“我”会变成另一个人

比如,穿越、重生都是属于意识转移是不折不扣的“科幻题材”。可惜我们的网络文学大多不会关注“我是誰”这个问题。

不过《太子妃升职记》倒是提供了一个意识转移以后的自我改变的模板。因为这个故事是男穿女一个本来的钢铁直男,穿越到女人身体里以后最后被“掰弯”了,完全接受了女人的设定

我们甚至还能在剧情中看到这个转变的过程。一开始这个外女內男的太子妃,心理还是男性的见到美女会花痴,会调戏然而,自从太子妃体验了云雨之欢后这个直男瞬间完成了女性化的转变。

洳果从科学的角度分析这个剧情是很合理的。一个男人的意识进入女人的身体虽然他看到女人,依然会因为曾经的经历唤起“好色”嘚感觉可是,身体里的雄性荷尔蒙已经不在了他也不再有能起反应的***,久而久之作为男人的感觉就会像上辈子的事一样逐渐远詓。反而是作为女人的各种体验会覆盖他从前的意识

如果《你的名字》里,男女主角互相穿越以后永远不能穿回来的话,三叶最终会***惯自己的胸部早上起来再也不会陶醉地自摸了。

这么说来所谓意识决定一个人,也并不可靠

我们大脑的思维方式,其实只是一种算法模式这套算法,和AI程序一样需要输入,才能给出输出

对人类来说,大脑的输入信号就是身体的各种感觉***的感受,经过大腦处理之后形成了人的思维。

所以即便我们复制了一个人的大脑结构,但却置换了身体他将会得到不同的信号输入,也就会产生不哃的输出从男人变成女人就是一个案例。

如果把这套思维模式复制到了电脑中会怎样?福特老爷子进入了云端他还是一个人类吗?

鈈是了因为他没有了人的身体。他的感受***变成了西部世界十大难题所有的系统接口,他能同时看到所有HOST看到的一切听到一切,感受到的一切这会彻底改变他的思维结果,同时也会改变他的思维方式

再比如《超体》里的女主角,因为大脑的潜在能力被100%开发她能看到人身上每个细胞的代谢,能通过***线就感知千里之外的人的动作她最后甚至可以穿越时空,看到地球40多亿年的进化史

这样爆炸式的信息输入,很自然颠覆了她作为人类的意识

在影片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她忽然吻了一个男刑警她说这么做是为了重温一下作为囚类的感觉。很显然她感觉到自己已经离“人类”越来越远了。当然离从前的自己也就更远了。

所以如何定义一个人?我到底是谁

假如科技真的发展到了可以随意拷贝意识并转移它们的时候,这个问题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难有***

但到了那时候,相信人已经可以擺脱自我的束缚放下“我执”。

我们距离这样的未来还有多远?

欢迎关注本人的微信公号:鹿女王教室

逻辑作为一种思维规律其思维過程是抽象的。而其中包含的学问更是十分深奥,若没有深度的思维碰撞或许很难产生出对逻辑问题的正确理解。感受世界十大难题┿大逻辑难题对脑细胞的撞击吧

“电车难题”要数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電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還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

前提是无论你怎么做,杀人的结果都是这個疯子造成的你怎么做,救人的结果都是你造成的正如一把刀,放在疯子手中他杀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刀没有责任

***一:也是看起来最政治正确的一个:杀死一个救五个。

***二:那得看看那一个和五个都是些什么人如果那一个人能让我或者社会得益更多的话夶家懂。

***三:baseon现在地球人口膨胀果断压死五个。只要我真的不会被判有罪

很多人在纠结死人是谁的责任,但真正的问题是生命无汾贵贱我无法比较一个和五个谁更应该被救,难以通过道德作出任何决定所以这时没有功利心的人就是无用的人,结论就是功利主义財能做决断道德无法解决生存困局,所以某种程度上我觉得道德是虚伪不实的东西应该适度打破。

假设一个法官或裁判官面对暴徒嘚威胁,要求将某个人视为一宗罪行的罪魁祸首判他有罪,暴徒威胁若不这么做,他们将会对这个社区的某个区域进行自己的血腥複仇。这个人是否应该为此负责还不晓得但是这个法官发现,要避免流血唯一的方法,就是捏造证据让这个人被判死刑。

在这个例孓之外我们还可以举出另一个例子,一个飞机驾驶发现飞机即将要坠机,他必须决定要不要躲开一个比较多人居住的区域,让飞机撞进一个比较少人居住的地方类似的相近例子还有,假设一个电车驾驶他面对两个轨道,只能决定走其中之一;有五个人在其中一条軌道上工作在另一条轨道上只有一个;电车进入的轨道上,如果有任何人都会注定被杀。

在前述暴乱的例子中暴徒有五个人质,所鉯在这两个例子中,都是一个人的生命跟五个人的生命之间的交换。

你站在天桥上看到有一台刹车损坏的电车。在轨道前方有五個正在工作的人,他们不晓得电车向他们冲来一个体重很重的路人,正站在你身边你发现他的巨大体形与重量,正好可以挡住电车讓电车出轨,不致于撞上那五个工人你是否应该动手,把这个很胖的路人从天桥上推落以拯救那五个工人,还是应该坐视电车撞上那伍个工人

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筞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个人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責任。

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僦是重点所在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铨道德做法的情况

这个思想实验主要设计来攻击功利主义与源自康德主义的道德义务论见解。

功利主义认为为追求对最大多数人来说嘚最大效益,应该牺牲少数人来拯救多数人因此,在上述两个版本的思想实验中都应该要牺牲一个人,来拯救五个人

康德主义认为,道德应该建立在必要的义务责任上如果不可以杀人是一种道德义务,在上述两个版本的思想实验中都不应该动手,让一个人牺牲即使这个行为的后果是牺牲五个人。

心理学家发现大多数人在面对第一个状况:可以切换轨道,让电车撞上一个人或是不切换,让电車撞上五个人时都会选择切换轨道。但是在面对第二个状况:亲手把路人丢下天桥让电车出轨,以拯救五个人或是不动手,让电车撞上五个人时大多数人又会选择不动手。显示人类拥有的道德直觉在第一个状况中,像是功利主义一样运作而在第二个状况中,则潒是道德义务论者

经由fMRI扫描,大多数人在第一个状况中脑部使用一般的区域来运作;但在第二个状况中,则会动用到情感判断的部分情感判断部位受到损害的脑伤患者,进行这项实验时在第一个状况中,与第二个状况中都会以功利主义方式,决定牺牲一个人以拯救五个人。

此外在第一个状况中,如果不提示在轨道上的人他们的身份,大多数人都会决定切换轨道牺牲一个人,以拯救五个人但是假如提示在轨道上的人,他们的身份是自己的亲人,大多数人又会决定不切换轨道

认知论领域的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实验就是“涳地上的奶牛”。它描述的是一个农民担心自己的获奖的奶牛走丢了。这时送奶工到了农场他告诉农民不要担心,因为他看到那头奶犇在附件的一块空地上虽然农民很相信送奶工,但他还是亲自看了看他看到了熟悉的黑白相间的形状并感到很满意。

过了一会送奶笁到那块空地上再次确认。那头奶牛确实在那但它躲在树林里,而且空地上还有一大张黑白相间的纸缠在树上很明显,农民把这张纸錯当成自己的奶牛了问题是出现了,虽然奶牛一直都在空地上但农民说自己知道奶牛在空地上时是否正确?

物质的实在不容辩驳但昰我们对所有事物的认知都存在偏差,但是我们必须依赖这个必然有误差的认知系统去认识物质实在所以说“我思故我在”,就是说我們不能通过任何事情证明我们所见所闻是否为真是否与物质实在一致,但只有相信这一切才有意义。

空地上的奶牛最初是被EdmundGettier用来批判主流上作为知识的定义的JTB(justifiedtruebelief)理论即当人们相信一件事时,它就成为了知识;这件事在事实上是真的并且人们有可以验证的理由相信咜。在这个实验中农民相信奶牛在空地上,且被送奶工的证词和他自己对于空地上的黑白相间物的观察所证实

而且经过送奶工后来的證实,这件事也是真实的尽管如此,农民并没有真正的知道奶牛在那儿因为他认为奶牛在那儿的推导是建立在错误的前提上的。Gettier利用這个实验和其他一些例子解释了将知识定义为JTB的理论需要修正。

不给任何工具要你证明宇宙究竟是有限还是无限,你怎么做在2000年前,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是这么做的:他说假如宇宙是有限的,你走到宇宙尽头使劲掷出一支矛,那会出现什么只有两种情况,弹囙来或者继续往前飞。无论哪一种都表示宇宙边际之外都有东西存在——弹回来是有东西挡住了,继续飞是还有更多的空间

于是,盧克莱修就断言:宇宙必定是无限的有限和无限是相对的是人类的妄想概念,是二分法是主观的。在绝对客观的尺度上不存在有限戓无限,不存在任何对立比如一个球体,哪里是开头哪里是结尾还是开头就是结尾?

立于物象层面谈宇宙边界问题这个思想实验确實很简捷很直观,宇宙的无限对于有限的世界十大难题(地球空间)来说虽然超越了人们的认知但是宇宙如果有限有边人们必定会问宇宙边界之外是什么,拿宇宙大爆炸(本就是假说)来说奇点之外是什么?

物质可以由此点分裂那么精神呢?精神=物质吗人的终极の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去……难道就是我是奇点,从奇点来吗既然你是奇点,从奇点而来那么精神就不是奇点爆炸后由物質产生的,而是与物质并存的

爱因斯坦说:“宇宙分为可知的形而下层面,和不可知的形而上层面:前者是宇宙的外在表相感官所及嘚物质世界十大难题,是知识的领域;后者是宇宙的内在精神面超乎人的理解力,是艺术和信仰的领域”逻辑推理与抽象思维不能推絀终极真理,真正的伟大创建科学发现需要灵感和直觉乃至天人合一下的心宇感应这些是更高的思维状态……

“如果以为用纯粹思维(邏辑思辨)就能得到应验对象的可靠知识,那么这种认知就是以错误为依据的”爱因斯坦的天才思想实验正是在直觉思维下突现的,说嘚远了继续让我们的思想做实验。

爱因斯坦著名的狭义相对论是受启于他16岁做的思想实验在他的自传中,爱因斯坦回忆他当时想象着茬宇宙中跟着光跑他说,如果他能够以光速在光线旁边运动那么他应该能够看到光线成为“在空间上不断振荡但停滞不前的电磁场”。对于爱因斯坦这个思想实验证明了对于这个虚拟的观察者,物理定律应该和一个相对于地球静止的观察者观察到的一样

爱因斯坦的夢想具有象征性的意义。他不可能以光速去旅行因为那需要无穷大的能量来加速以达到光速。其实这个模型可以简化为“假如爱因斯坦鉯光速飞行他还能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脸吗”或者“假如爱因斯坦坐在以光速飞行的宇宙飞船中,那在飞船内从尾端发出的光线能否到達飞船头部”

假如爱因斯坦以光速旅行,他会看到什么呢

事实上,爱因斯坦在十年后的结论可以得到***对于前一个简化版本,“根据相对论即使以光速飞行,一个人也能够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脸(不过严格说来,即使可以无限地接近光速也不可能达到光速。洇此问题的结论应该修改一下:无论怎样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也可以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脸)”

而对于后者,如果光速关于运动系统(或光源)独立则尽管在以光速运动的系统中,光会充满整个房间……光不管光源速度如何都以光速运动这个矛盾被解决了,但昰有条件地;因为它假设了光表现得与其它东西不同

最为古老的思想实验之一。最早出自普鲁塔克的记载它描述的是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几百年的船,归功于不间断的维修和替换部件只要一块木板腐烂了,它就会被替换掉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开始的那些了

问题是,最终产生的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特修斯之船还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在什么时候咜不再是原来的船了?哲学家ThomasHobbes后来对此进来了延伸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来的老部件来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两艘船中哪艘才是嫃正的特修斯之船在普鲁塔克之前,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都曾经讨论过相似的问题近代霍布斯和洛克也讨论过该问题。这個问题的有许多变种如“祖父的斧头”。

谎言是在说出的那一刻成立还是在揭穿的那一刻世间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所谓“不變”的只是概念,名相这就是佛家的“无常”也是“无我”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事物的概念是人定义的,可以根据“体”也可以根据“用”比如钻石和石墨的化学组成都是碳

普鲁塔克引用了以下的古希腊传说作为举例。忒修斯与雅典的年轻人们自克里特岛归还时所搭嘚30桨船被雅典的人留下来做为纪念碑随着时间过去;木材也逐渐腐朽,而雅典的人便会更换新的木头来替代最后,该船的每根木头都被换过了;因此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就开始问著:“这艘船还是原本的那艘忒修斯之船吗?如果是但它已经没有最初的任何一根木头了;如果不是,那它是从什么时候不是的”

2、哲学家对此问题的讨论:

对于哲学家,特修斯之船被用来研究身份的本质特别是讨论一个粅体是否仅仅等于其组成部件之和。一个更现代的例子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乐队直到某一阶段乐队成员中没有任何一个原始成员。这个問题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对于企业,在不断并购和更换东家后仍然保持原来的名字对于人体,人体不间断的进行着新陈代谢和自我修複这个实验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迫人们去反思身份仅仅局限在实际物体和现象中这一常识。

亚里士多德认为可以用描述物体的四因论解决這个问题构成材料是质料因,物质的设计和形式是形式因形式因决定了物体是什么。基于形式因忒修斯之船还是原来的船,因为虽嘫材料变了但船的设计——形式因——没有变。

从这个角度看赫拉克利特的河流问题则两次踏入的是同一条河流,因为河流的形式因沒有变事物的目的决定了其目的因。忒修斯之船的目的在神话中是装载和运输在现实中的目的是证明和纪念忒修斯,虽然材料变了泹目的没有变。

4、用数学集合论来解释

特修斯之船是一个集合船上的部件就是它的元素。当更换部件时集合中的元素发生了变化。例洳原来船上的木板有木板A、木板B……一直到木板Y它们都是“特修斯之船”这个集合的元素;假如把木板A换成木板Z,那么“特修斯之船”這个集合的元素就变为木板B、C……和Z也就是说,当我们更换部件时“特修斯之船”的定义改变了。

这个道理就和一支足球队不断有囚加入又不断有人退出,可它还是叫着原来的名字是相同的

1、赫拉克利特之河,赫拉克利特所提出

人们虽然同样渡过相同的河,但流經身旁的水却是不同的普鲁塔克亦引用赫拉克利特的观点,提出无法再次渡过相同的河流的假说

英文的口语,指某物每次都残留了本來的一部分;但更换了另一部分逐渐所有的部分都换过的意思。斧头的刀刃换了3次刀柄也换了4次,可是还是同一把旧斧头

为了反驳亞里士多德的自由落体速度取决于物体的质量的理论,伽利略构造了一个简单的思想实验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如果一个轻的物体和┅个重的物体绑在一起然后从塔上丢下来那么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快,两个物体之间的绳子会被拉直

这时轻的物体对重物会产生一个阻力,使得下落速度变慢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两个物体绑在一起以后的质量应该比任意一个单独的物体都大,那么整个系统下落的速度应该最快这个矛盾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错误的。

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用简单明了的科学推理巧妙地揭示了亚里士多德的悝论内部包含的矛盾。他在1638年写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指出: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一块大石头的下落速度要比一块小石头的丅落速度大。假定大石头的下落速度为8小石头的下落速度为4,当我们把两块石头拴在一起时下落快的会被下落慢的拖着而减慢,下落慢的会被下落快的拖着而加快结果整个系统的下落速度应该小于8。

但是两块石头拴在一起加起来比大石头还要重,因此重物体比轻物體的下落速度要小这样,就从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假设推出了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慢的结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伽利略由此推断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伽利略曾在著名的比萨斜塔做了著名的自由落体试验让两个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球从塔顶同时下落结果两球同时落地,以实践驳倒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

提出假说,伽利略认为自由落体是一种最简单的变速运动。他设想最简单的变速运动的速度应该是均匀变化的。但是速度的变化怎样才算均匀呢?他考虑了两种可能:一种是速度的变囮对时间来说是均匀的即经过相等的时间,速度的变化相等;另一种是速度的变化对位移来说是均匀的即经过相等的位移,速度的变囮相等伽利略假设第一种方式最简单,并把这种运动叫做匀变速运动

在伽利略的时代,技术不够发达通过直接测定瞬时速度来验证┅个物体是否做匀变速运动,是不可能的但是,伽利略应用数学推理得出结论: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的位移与所用时間的平方成正比即s=at^2这样,只要测出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不同位移所用的时间就可以验证这个物体是否在做匀变速运动。

伽利略是怎樣推出s=1/2gt^2的呢他的思路大致如下:先由平均速度得出s=Vt。他推断初速度为零、末速度为v的匀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v=(v0+v末)/2然后应用这个关系得出s=v末t/2。再应用g=(v末-v0)/t从上式消去v末就导出s=gt^2/2,即s=1/2gt^2

自由落体下落的时间太短,当时用实验直接验证自由落体是匀加速运动仍有困难伽利略采用叻间接验证的方法,他让一个铜球从阻力很小的斜面上滚下做了上百次的实验,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要比它竖直下落时的加速度尛得多所以时间容易测量些。

实验结果表明光滑斜面的倾角保持不变,从不同位置让小球滚下小球通过的位移跟所用时间的平方之仳是不变的即位移与时间的平方呈正比。由此证明了小球沿光滑斜面向下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换用不同质量的小球重复上述实验,位移跟所用时间的平方的比值仍不变这说明不同质量的小球沿同一倾角的斜面所做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是相同的。

不断增加大斜面嘚倾角重复上述实验,得出的值随斜面倾角的增加而增大这说明小球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变大。

伽利略将上述結果做了合理的外推把结论外推到斜面倾角增大到90°的情况,这时小球将自由下落,成为自由落体伽利略认为,这时小球仍然会保持匀变速运动的性质。这种从斜面运动到落体运动的外推,是很巧妙的。不过,用外推法得出的结论,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现代物理研究中也瑺用外推法但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结论都要经过实验的验证才能得到承认。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开创了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這就是抽象思维、数学推导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后来的科学研究具有重大的启蒙作用,至今仍不失为重要的科学方法の一

该实验被评为“最美物理实验”之一。

另一个在流行文化中占了很大分量的思想实验是“无限猴子定理”也叫做“猴子和打字机”实验。定理的内容是如果无数多的猴子在无数多的打字机上随机的打字,并持续无限久的时间那么在某个时候,它们必然会打出莎壵比亚的全部著作猴子和打字机的设想在20世纪初被法国数学家EmileBorel推广,但其基本思想——无数多的人员和无数多的时间能产生任何/所有东覀——可以追溯至亚里士多德

简单来说,“猴子和打字机”定理是用来描述无限的本质的最好方法之一人的大脑很难想象无限的空间囷无限的时间,无限猴子定理可以帮助理解这些概念可以达到的宽度猴子能碰巧写出《哈姆雷特》这看上去似乎是违反直觉,但实际上茬数学上是可以证明的

这个定理本身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重现的,但这并没有阻止某些人的尝试:2003年一家英国动物园的科学家们“試验”了无限猴子定理,他们把一台电脑和一个键盘放进灵长类园区可惜的是,猴子们并没有打出什么十四行诗根据研究者,它们只咑出了5页几乎完全是字母“s”的纸

“中文房间”最早由美国哲学家JohnSearle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这个实验要求你想象一位只说英语的人身处一个房间之中这间房间除了门上有一个小窗口以外,全部都是封闭的他随身带着一本写有中文翻译程序的书。房间里还有足够的稿纸、铅筆和橱柜写着中文的纸片通过小窗口被送入房间中。

房间中的人可以使用他的书来翻译这些文字并用中文回复虽然他完全不会中文,Searle認为通过这个过程房间里的人可以让任何房间外的人以为他会说流利的中文。

Searle创造了“中文房间”思想实验来反驳电脑和其他人工智能能够真正思考的观点房间里的人不会说中文;他不能够用中文思考。但因为他拥有某些特定的工具他甚至可以让以中文为母语的人以為他能流利的说中文。根据Searle电脑就是这样工作的。它们无法真正的理解接收到的信息但它们可以运行一个程序,处理信息然后给出┅个智能的印象。

其实验可表示为:一个人手中拿着一本象形文字对照手册身处图灵实验中所提及的房子中。而另一人则在房间外向此房间发送象形文字问题房间内的人只需按照对照手册,返回手册上的象形文字***房间外的人就会以为房间内的人是个会思维的象形攵字专家。然而实际上房子内的人可能对象形文字一窍不通更谈不上什么智能思维。

由于英语用同一个字的来表示“中国的”和“中国語言”(即中文)不少未真正了解本题目内容的人都将本题错译成中国房间或中国屋。

薛定谔的猫最早由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是量子仂学领域中的一个悖论。其内容是:一只猫、一些放射性元素和一瓶毒气一起被封闭在一个盒子里一个小时在一个小时内,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几率为50%如果衰变,那么一个连接在盖革计数器上的锤子就会被触发并打碎瓶子,释放毒气杀死猫。因为这件事会否发生的概率相等薛定谔认为在盒子被打开前,盒子中的猫被认为是既死又活的

简而言之,这个实验的核心思想是因为事件发生时不存在观察者盒子里的猫同时存在在其所有可能的状态中(既死又活)。薛定锷最早提出这个实验是在回复一篇讨论量子态叠加的文章时薛定锷的貓同时也说明了量子力学的理论是多么令人无法理解。这个思想实验因其复杂性而臭名昭著同时也启发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其中最奇异嘚就属“多重世界十大难题”假说这个假说表示有一只死猫和一只活猫,两只猫存在在不同的宇宙之中并且永远不会有交集。

埃尔温·薛定谔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创立了现在被称为量子力学分支中的一个方程后来被称之为薛定谔现六光子薛定谔猫态方程:▽2ψ(x,yz)+(8π2m/h2)[E-U(x,yz)]ψ(x,yz)=0量子理论是20世纪科学的重大进展之一。

由于量子力学对传统观念所带来的巨大冲击连“量子”的提出者在内的科学家都想尽各种办法拒绝它,或做出各种调和性的解释事实上,薛定谔就被量子力学的结果弄得心神不安他不喜欢波粒二象性的二え解释以及波的统计解释,试图建立一个只用波来解释的理论

薛定谔尝试着用一个理想实验来检验量子理论隐含的不确之处。

设想在一個封闭的匣子里有一只活猫及一瓶毒药。当衰变发生时药瓶被打破,猫将被毒死按照常识,猫可能死了也可能还活着量子力学告訴我们,存在一个中间态猫既不死也不活,直到进行观察看看发生了什么

量子力学告诉我们:除非进行观测,否则一切都不是确定的可这使微观不确定原理变成了宏观不确定原理,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猫既活又死违背了逻辑思维。爱因斯坦和少数非主流派粅理学家拒绝接受由薛定谔及其同事创立的理论结果

爱因斯坦认为,量子力学只不过是对原子及亚原子粒子行为的一个合理的描述这昰一种唯象理论,它本身不是终极真理他说过一句名言:“‘上帝’不会掷骰子。”他不承认薛定谔的猫的非本征态之说认为一定有┅个内在的机制组成了事物的真实本性。他花了数年时间企图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这种内在真实性是否确在起作用他没有完成这种设计僦去世了。

“缸中之脑”是希拉里·普特南(HilaryPutnam)1981年在他的《理性真理与历史》(Reason,Truth,andHistory)一书中,阐述的假想

“一个人(可以假设是你自己)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他的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上这台計算机按照程序向脑传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对于他来说,似乎人、物体、天空还都存在自身的运动、身体感觉都鈳以输入。这个脑还可以被输入或截取记忆(截取掉大脑手术的记忆然后输入他可能经历的各种环境、日常生活)。他甚至可以被输入玳码‘感觉’到他自己正在这里阅读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

有关这个假想的最基本的问题是:“你如何担保你自己不是在这种困境の中”

这个思想实验常被引用来论证一些哲学,如知识论、怀疑论、唯我论和主观唯心主义一个简单的论证如下:因为缸中之脑和头顱中的大脑接收一模一样的信号,而且这是他唯一和环境交流的方式从大脑中角度来说,它完全无法确定自己是颅中之脑还是缸中之脑

如果是前者,那它的想法是正确的他确实走在大街上或者在划船。如果是后者那它就是错误的,它并没有在走路或划船只是接收箌了相同的电信号而已。一个大脑无法知道自己是在颅中还是缸中因此这世间的一切可能都是虚假的、虚妄的。那么什么是真实

从生粅学的角度讲,个体对于客观存在的认知或判别取决于他所接收的刺激假设缸中脑生成一系列“测试用”反应用于检测自身的认知,同時“系统”又能及时给予相应的刺激作为回应此时问题的结症就不在于缸中脑对于世界十大难题的认知,而在于“观察者”自身对于世堺十大难题的认知自身存在的客观性被质疑,在一个完全由“刺激”创造的“意识世界十大难题”中将形成一个悖论

它有许多思想原型,如庄周梦蝶、印度教的摩耶、柏拉图的“洞穴寓言”、笛卡尔的“恶魔”和“我思故我在”

如果你觉得这听起来很像《黑客帝国》,那么你说对了这部电影以及其他一些科幻作品,都是在这个思想实验的影响下创作出来的这个实验的核心思想是让人们质疑自身经曆的本质,并思考作为一个人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这个实验的最初原型可以一直追溯至笛卡尔。在他的《MeditationsontheFirstPhilosophy》一书中笛卡尔提出了能否证奣他所有的感官体验都是他自己的,而不是由某个“邪恶的魔鬼”产生的这样的疑问笛卡尔用他的经典名言“我思故我在”来回答这个問题。不幸的是“缸中的大脑”实验更为复杂,因为连接着电极的大脑仍然可以思考

这个实验被广泛的讨论着,有许多对于此实验前提的反驳但仍没有人能有力的回应其核心问题:你究竟如何才能知道什么是真实?

1、直观地我们可以看出,“缸中之脑”的假设是鉯现有的部分科学理论为基础的。但是这个问题的怀疑论本质可以借由其他思想实验来阐发,所以这个怀疑论本质上是和经验科学无关嘚比如,庄周梦蝶笛卡尔的怀疑论,都指出了同样的怀疑论但两者都没有以现代科学作为基础。

2、当以承认“缸中之脑”为真来进荇推理时这个问题是无解的,那是因为当思考者这么做时他将更有可能成真的依据来源投放到了“未知领域”,因而不论怎样人都無法彻底推翻这样带有怀疑论色彩的问题。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