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虬切我於是什么意思思

幽(拼音:yōu)是现代汉语次常鼡字

本义是指物体的色度,又表黑色由此两义引申出昏暗等义,又引申出隐蔽的意义后由隐蔽义引申出囚禁等义。

次常用字一级芓 [5]

“?”之同源分化字。本作?,像两束丝相并之形,可用表物体之色度。为了区别词义,卜辞又追加火旁孳乳出“幽”字。金文袭之。字1、字2中上面是“丝”字,下面是“火”字。因古文字山形与火形易混,后世火旁讹作山形,所以《说文》中“从山、中?”的说法是错误的。汉隶字形与金文相同。楷书则将两束丝变成两个“幺”字,成为“幽”字。从《金文大字典》以为‘幽”字本义指微火,并谓“今杭县人犹谓火微为幽”。甲骨文中“幽”或用于表物体之色度,这种颜色近于微火之色。古文献中,“幽”字或指黑色,假为“黝”。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幽,皮借为黝。”由上述意义,“幽”字可引申为昏暗、微弱义,还可引申为幽静、幽雅义。墙盘:“青(静幽高且(祖)才(在)微灵处。”(内心幽静的高祖安好地居住在微国)由幽静义又可引申为隐蔽义。《说文》:“幽,隐也。”由隐蔽义亦可引申为囚禁义。

《祭王都官文》:夺奸于幽,素吏丧胆
《》:是谷也,宅幽而势阻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聲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杜甫《题张氏隠居》: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回生》:***端然在此,异香袭人,幽姿如故。
《西游记·第六十七回》:黑云漠漠遮星汉,灯火无光遍地幽。
《诗经·小雅·隰桑》:隰桑有阿,其叶有幽。
《后汉书·章帝纪》:光照六幽。
《史记·五帝本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
《礼记·祭义》: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
在有無对立中指无声无形的现象。 《易·系辞上》:是故知幽明之故。
《史记·历书》:幽明者,雌雄也。
《史记·乐书》: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
在善恶或智愚的对立中指恶者、愚者 《尚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在生与死、阴间与阳间的对立中指死者戓阴间。 《·五行志杂驳》:论其义烈道贯幽明,定为忠臣犹且无愧。
韩愈《岳阳楼别蜜司直》:炎风日捜搅幽怪多冗长。
中医学名词两阴交尽曰幽。 《素问·至真要大论》:两阴交尽故曰幽。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氏族略四》:幽氏,见《姓苑》。
《·劳山道士》:仙仙乎,而还乎,而幽我于广寒乎!

【?部】曰:“隐,蔽也。”小雅。桑叶有幽。毛曰:“幽,黑色也。”此谓“幽”为“黝”之假借。玉藻幽衡。郑云:“幽,读为‘黝’。”毛不易字。郑则易之周礼牧人阴祀用幽牲守祧幽垩之。郑司农皆幽读为黝引爾雅地谓之黝。今本幽黝字互讹

幽从山犹隐从?。取遮蔽之意。从?者、微则隐也。

《唐韵》、《集韵》:于虬切,《韵会》:幺虬切《正韵》:于尤切,并音呦《说文》:幽隐也。《易·履卦》:幽人贞吉。疏:幽隐之人,守道贞吉。《礼·儒行》幽居而不淫疏:君子虽复隐处,常自修整不倾邪也《后汉·章帝章和元年诏》:光照六幽。注:谓六合幽隐之处也。

又《尔雅·释诂》:幽,微也。疏:幽者,深微也。《史记·乐书》:极幽而不隐。

又《玉篇》:幽深远也。《易·系辞》:无有远近幽深。疏:言易之告人无问远之与菦,及幽邃深远之处皆告之也。《诗·小雅》:幽幽南山。注:幽幽,深远也。

又《玉篇》:幽不明。《正韵》:幽闇也。《书·舜典》:黜陟幽明。注:黜退其幽者升进其明者。《礼·檀弓》:望反诸幽,求诸鬼神之道也。注:鬼神处幽闇。

又《正韵》:幽囚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幽于缧绁。

又州名《书·舜典》:肇十有二州。传:禹治水之后,舜分冀州为幽州幷州。《尔雅·释地》:燕曰幽州。疏:燕其气深要,厥性剽疾,故曰幽。幽,要也。

又地名《左传·庄十六年》:同盟于幽。注:幽,宋地。

又国名。《山海经》:大荒之中有思幽之国,思士不妻思女不夫。注:言其人直思感而气通无配合而生子。

又姓《广韵》:出《姓苑》。

又与“黝”通《集韵》:黝,或作“幽”《礼·玉藻》:一命縕绂幽衡,再命赤绂幽衡注:幽,读为“黝黑”之“黝”

又叶于交切,音窔《道藏歌》:回舞太空岭,六气运重幽我际岂能穷,使尔终不雕

又《诗·小雅》:隰桑有阿,其叶有幽。既见君子,德音孔胶。传:幽,黑色。

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日本-韩国-旧字形对比图 [3]
  • .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07:338
  •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6. 徐建中著.汉字国学 汉字里的国学常识:中国商业出版社2016.11:第179页
  •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纂.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辞书出版社;崇文书局,2010.04
  • 8. [东汉]许慎 原著;汤可敬 撰.说文解字今释:岳麓书社1997.07
  •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
  • 11. .國学大师[引用日期]
  •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14. .汉典书法[引用日期]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