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月球的引力很小较小,100千克的人在月球上仅重约多少千克左右

题主的问题分成以下几个下面進行依次回答

请严肃的看待下面这句话:

题主的问题问的过于广博了,以至于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学科我没法做到引经据典的回答,因為如果那样的话这个回答的长度将大大超出在座各位想象。部分内容并不是本人的专业范畴如有疏漏还请批评指正。————————————大目录 ——————————————强烈建议知乎对***提供索引功能

1 月球上有多少可利用的资源a/物质资源b/环境资源c/信息資源d/战略资源2 月球上有哪些有价值的东西?a/对未来的价值b/对现在的价值
3 将来在月球建造城市有实际意义么
a/关于月宫一号b/月球基地和火星基地的对比c/一些补充
————————————正经答题的分割线————————————
1 月球上有多少可利用的资源?a/物质资源月球嘚主要资源的探测依旧处于初步阶段也就是说。现在能说出来的月球上的资源只是凤毛麟角甚至是不精确的估计。

月球上的物质资源昰一门新兴领域称之为月球表面地理

请注意月球的内部构造至今是不明朗的。

根据嫦娥一号二号工程以及美、苏的公开资料得到的數据来看月球的主要浅表矿产资源包括:

1 月海玄武岩:富含铁和钛


2 斜长岩:富含钾、磷以及稀土元素、钍、铀等
3 月壤:除常见元素之外還富含氦-3、铈、铼、锌

关于这些资源的利用问题。

:月球上的铁主要以氧化铁的形式存在冶炼难度较地球上的铁矿来讲是相当低的。(实际上这相当于在地球上回收废旧钢铁的冶炼难度)

关于铁不生锈这个分问题的回答如下

没有拿到和检索到任何公开的可信文献证實这一问题。


网上流传的说法是:铁受到太阳风的离子轰击使得表面产生了抗氧化的表皮对比我持怀疑态度。
因为如果是太阳风离子轰擊使得铁矿石不生锈的话那个可怜的矿石应该会有一面是不接受轰击的。

我个人比较偏向于取回来的铁矿样品实际上是陨铁因为陨铁具有很高的纯度(高纯度的陨铁可以达到几近100%的纯度),而纯铁是不会发生锈蚀的

但是无论怎么说,这些都是猜测

,含量以及冶炼難度等均没有得到任何数据支持

这么说可能会造成部分读者的误解,在这里补充一下这里说的是并没有检索到任何公开数据说明钛在朤球上的存在形式以及含量,自然也就没办法评价了

稀土元素,如果不计美苏带回来的380Kg的月球表面样本的话。(实际上也不应该计算)此項数据仅仅被中国嫦娥工程探测过数据属于国家机密。至于为什么那380Kg的样本不应该计算是因为它不具有全月代表性。

说了这么多还昰大家都无从知晓的事情所以下面说点实际的。

氦-3:首先这个元素是在地球上几乎不存在的


其次这个元素的主要用途有:星际旅行的主要“燃料”,高能且100%清洁的聚变能源

能够这么吊主要是因为氦三在进行核聚变反应时是不释放中子的。也就省去了很多的辐射保护的麻烦

蕴含量是100万吨,而粗略的计算表明每100吨氦-3提供的能量即可供目前全球一年的能量消耗

综上,物质资源的探索依旧处于非常初级的階段也是当前民众暂时接触不到的。

b/环境资源月球是一个理想的空间实验场所主要是因为月球拥有以下环境资源:


环形山的阴面可以達到-170~-200摄氏度不等,在这个温度区间内可以很轻易的使得超导效应生效提供了良好的超导技术实验环境。
这么大的温度环境范围为存储鈈同存储条件的物质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光照的时候可以达到200摄氏度以上可以进行一系列的热材料学实验。以及温差发电

由于月球几乎鈈存在大气所以太阳能的应用水平是和空间环境等价的。这将极大的方便在月球进行能量的收集

没有大气意味着可以无差别的进行星涳探测(白天黑夜都有很好的星空条件),在月球上直接建立大型的天文观测站光学的和射电的。

低重力环境同样对于材料学化学,粅理学等等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实际上个人一直认为如果地球的重力常数小一点的话人类的进步将会是极大的。
因为低重力环境将会使得在月球进行重工业发展变得很轻易运输也会很简单。

5 丰富的太阳风和宇宙射线

对于太阳风、恒星风和宇宙背景辐射、恒星辐射的观測条件甚优


另外对中微子天文学(间接促进量子物理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
宇宙射线的极大丰富则对基因诱变育种十分有利

c/信息资源信息资源实际上还是一个很时髦的词。这个资源说白了就是我知道的比你知道的多这是一种新型的压倒性的优势。具体体现在哪裏要扯又是一大套了在这里就不仔细展开了。

实际上月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最为未来人类第一个第二家园(具体原因性阐述在后面)对这颗星球的了解程度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人类什么时候能够移居上去。包括但不限于:


月球物理(包括地理、地表地理、大气等等)、天文(光学天文、射电天文、中微子天文)

这里并不是自己的本行可能说的略显业余,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d/战略资源1 月球有一個面是始终没法在地球上观测到的。

这也就是说在没有环月人造天体对月球进行观察的时候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月球背面做的事情都是不能被地球上观察到的,试着想想吧:在上面存放核弹、销毁机密、进行军备竞赛

2 在月球获取到很高的能量成本很低

首先这句话是有前提嘚——月球基础设施健全,这也就是说当在月球上有足够的物质信息资源准备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很轻松的在月球上攒齐现在看来任意数额嘚能量并送到地球上的任意地方无论是用于毁灭人类还是造福人类。

2 月球上有哪些有价值的东西a/对未来的价值首先,无论怎么讲月浗上建立人类的第一个地外基地是必然的事情。理由如下:


a0 人类不可能永远只在地球活动
a1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在早期的研究中投入成本是最低的。因为早期的投入成本构成中半数以上的都将是运输成本
a2 月球的环境相比火星比较恶劣,因此在月球上建立地外基哋将会比在火星上如是技术挑战高一些
a3 月球基地的近期利益较大,这将放在后面仔细说明

除此之外,月球是一个理想的空间实验场所如果读过前面的那些资源的话,各位读者可能会发现一些端倪了(就是我说的好像是一群科研工作者自娱自乐的玩耍一样)

也正是因為这样,对于未来的价值这里我并不想做出更多的论述。重点放在对于现在的价值


b/对现在的价值
新技术


航空航天是一个巨大的新技术推動引擎涉及包括

民航、通讯卫星、天气预报、全球地图、金属冶炼、食品加工、芯片制造、纸尿裤为代表的成果转化等等不胜枚举。你現在随便抓起10件东西里就有至少一个是航空航天研究成果转化来的


作为航空航天事业的上游,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精工业的发展

基因诱变育种。能够提高10%~20%的作物产量

现代经济是基于通讯的,剩下的也就不言自明了

3 将来在月球建造城市有实际意义麼a/关于月宫一号这个东西叫月宫一号,但是实际上和月球没有很大的直接联系它更像这样的研究工作。


也就是说这是个准备工作,為的是以后在地球之外的星球上重建人类的家园


b/月球基地和火星基地的对比
目前来看,在火星建立基地仍然面临着以下问题:


1 日火距离過大导致太阳能并不丰富。
这是致命的也就是说在火星上如果要好好生存的话,改造大气的二氧化碳比例以至于适宜人类呼吸是不合悝的因为如果那样的话火星上的温度将会低到一个人类无法正常接受的区间。
尽管火星上的引力比月球大的多但是介于上一个问题,茬火星上改造大气将会是一个更不合理的举动——火星上的引力可能维持不了类似于地球的大气

综合来看以上两点的话,在火星上除了需要解决月球上要解决的问题之外还需要面对更加棘手的一个任务——即妥善处理火星大气


4 人类对火星的了解远不如月球
这两点,前一個是不言自明的后一个,不了解他又怎么能这么着急下定论呢?

c/一些补充作为个人见解我把他们放在了最后。

请一定切记、一个星浗上的一切只属于它本身,我们可以少量的改变上面一草一木一沙一土的归属但仅仅是少量的。

因为无论如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星际运输都将是超高成本的事情

所以考虑把月球上的矿产、能量如此耳耳的东西运输回地球来使用,是不现实的

的确,我是因为生氣才回复这个题目的

但是这和我是民族主义还是民粹主义之流没有任何关系。

我只是单纯的看到兢兢业业的几代航天人的功劳被人随意嘚践踏和埋汰而感到愤怒而已

喷人的话我也懒的删了,后人自辩好了

—————————————————原版分割线——————————————

严重反对匿名用户的不负责任的回答。

一 探月工程的意义因为下午还有事情这里面留到晚上更新。

1 探月工程本身的意義

二 探月工程的花费因为有幸在接受过叶培建院士(嫦娥计划的总指挥兼总设计师)的技术指导他亲口告诉我,花在嫦娥一号上的钱只夠在北京修两公里地铁的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看起来必定烧掉国家不少经费实则花费少之又少。甚至曾经在某一段时期我国的航空航天工程是依靠帮着外国发射火箭来筹集科研经费的

每次看见有人喷航空航天事业烧钱,真是替我们的航天科工们感慨惋惜(你们这群混蛋!留点口德吧)

至于钱的效率,我只能告诉你我国的航空航天上面花的每一分钱都能同比其他国家发挥高出300%的作用。具体资料不方便透露

你不在这个行业内,你是毫无权利批判它的

三 谁管探月工程?管探月工程的人都是我国最一线的科研工作者怹们写好报告,计划预算然后上报给国家国家审批。他们是方针的制定者并不是最后的实施者。

最后我敢说,凭你这满嘴放炮的功夫很明显就会在最初的考试中因为答卷不严谨而被刷下来。

生气到不行说了个囫囵。

————————————————————update————————————————


至于那个***被折叠的王码农
搞航天当然有意义但是要看是什么人来搞,以什么目的来搞正如在您嘚***下面 所说的,美国是真的不缺钱况且美国老百姓对花在科研上的每一笔经费都清清楚楚,可是中国根本就没到那个程度
好吧,請你拿出证据证明你的论调——美国老百姓对花在科研上的每一笔经费都清清楚楚

————————————————————分割线——————————————————

“我只是单纯的看到兢兢业业的几代航天人的功劳被人随意的践踏和埋汰而感到愤怒而已。”功勞不代表着就一定要被尊重和供奉或许你很努力,但不代表你做出来的东西理应得到认可这是社会,不是学校至于钱的效率,我只能告诉你我国的航空航天上面花的每一分钱都能同比其他国家发挥高出300%的作用。具体资料不方便透露“您也没说出自己的从业经历,這句话一点说服力也没有教您一个小技巧,只要说话态度好一些知乎上很多人都会信哦。
如果你非要什么数据证明的话那你就当我昰放屁好了。
1.航天工程是高新技术产业在普通人看来耗资必定是巨额的。事实上也是如此
我真不知道两公里地铁的钱的例子举给你你仍然能够说出一个不字来我还能怎么说服你了。
2.非科研工作者看不到巨额投资的现实意义如您所述, 探月工程本身的意义月球上的资源,月球上建立城市火星的对比等等这些虚无缥缈的意义,是没有现实意义的而且,真正实现在”月球上建立城市“”实际应用月浗上的资源“等目标,绝非这种发射探测卫星的烧小钱行为能做到的单就发射卫星而言,意义只是这些大项目的小序曲
这件事还是留著我心情好的时候回答你好了
3.科研工作者花的是纳税人的钱,也就是我们的钱我们为什么要耗费如此大的投资来进行这项现实意义甚微嘚工作。这些东西对于我们意义远小于两公里的地铁。
我不是科研工作者也不明白这些项目的意义。但我是反对巨额投资航空航天的理由很简单,欧盟国家日本都不搞航天技术,国家发展的很好(民主制度也不会允许这么大的航天工程)至于美国,那是真的不缺錢航天基础非常棒的俄罗斯,并没有因为当年巨资投入航天事业得到可观的现实收益航空航天非基础科学,发展他们的收益是较为直觀可预测的在我还没有奔小康之前,也不会考虑子子孙孙的长远利益您在愤怒之余,能解答我的困惑吗我们为什么要做航空航天呢?
像您这种人我真是见的多了其实我真不希望您能有多尊重和供奉科研工作者了。请别指着我们的工作然后对着我们吐口水说我们都是浪费纳税人的钱的人我就阿弥陀佛了
最后,模仿您的口气来一句:”最后我敢说,你这种吃皇粮的科研工作者很明显会在步入商业社会后马上摔得一鼻子青。“
我只能告诉你我国的航天事业依靠商业卫星发射自筹经费直到2009年还是这样的,后来我没再跟进这件事情也無从得知了最后的最后,对科研工作者没有最起码的尊重的人休想从我这里得到任何好的态度。
1、一个人在地球上最重能举起100千克物体的人,在月球上能举起多重的物体?
2、发生流星雨特别有名的是( ).A、小熊座B、狮子座C、大熊座

月球又称“月亮”在望远镜发奣之前,古代的人们只能在晴朗的夜晚用眼睛仰望皎洁的明月。看到月亮表面有明有暗形状奇特,于是人们就编出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免捣药等美丽神话古希腊人则把月球看作美丽的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并且把女神狩猎时从不离身的银弓作为月球的天文符号

月球基本上没有水,也就没有地球上的风化、氧化和水的腐蚀过程也没有声音的传播,到处是一片寂静的世界月球本身不发光,天涳永远是一片漆黑太阳和星星可以同时出现。

月球上几乎没有大气因而月球上的昼夜温差很大。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低到-183℃由于没有大气的阻隔,使得月面上日光强度比地球上约强1/3左右;紫外线强度也比地球表面强得多由于月浗大气少,因此在月面上会见到许多奇特的现象如月球上的天空呈暗黑色,太阳光照射是笔直的日光照到的地方很明亮;照不到的地方就很暗。因此才会看到的月亮表面有明有暗由于没有空气散射光线,在月球上星星看起来也不再闪烁了

月面上到处是裸露的岩石和環形山的侧影。整个月面覆盖着一层碎石粒和浮土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表面有明亮的区域和暗灰色部分。原来明亮的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屾区和高地暗灰色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

月亮比地球小直径是3476公里,大约等于地球直径的3/11月亮的表面面积大约是地球表面积的1/14,比亚洲的面积还稍小一些;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49换句话说,地球里面可装下49个月亮月亮的质量是地球的1/81;物质的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3.34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3/5月球上的引力只有地球1/6,也就是说6公斤重的东西到限月球上只有1公斤重了。人在月面上走身体顯得很轻松,稍稍一使劲就可以跳起来宇航员认为在月面上半跳半跑地走,似乎比在地球上步行更痛快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它昰围绕地球运转的、唯一的天然卫星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4400公里。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是一个随圆形轨道其近地点(离地球最近时)平均距离为363300公里,远地点(离地球最远时)平均距离为405500公里相差42200公里。

像地球一样月球也是南北极稍扁,赤道稍隆起的扁球它的岼均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500米,南北极也不对称北极区隆起,南极区凹陷约400米

月球在绕地球运动的过程中,还要跟着地球一起绕太阳运動这就是说,月球绕地球运动一周后再回到的空间位置已不是原出发点了。由此可见月球在运动过程中还要参与多种系统的运动。朤球的运动和其他天体一样月球也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月球除东升西落外它每天还相对于恒星自西向东平均移动13°多,因此,月亮每天升起来的时间,都比前一天约迟50分钟。月亮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而自西向东的移动却是月亮围绕地球公转的结果月亮绕哋球公转一周叫做一个“恒星月”,平均是27天7小时43分11秒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同时,它本身也在自转月亮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是相等的,即1:1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也就是它自转的周期。

月球这种奇特地自转结果是:月球总以同一半面向着地球而从地球上永远看不箌月球背面是什么样,只有靠探测器才能揭开月背千古之谜人类的这个愿望早在30多年前就已实现了。 当今大型天文望远镜能分辩出月面仩约50米(相当于14层高楼)的目标

月球在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有趣的美称: 玉免(著意登楼瞻玉免,何人张幕遮银阙——辛弃疾);夜咣(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屈原);素娥(素娥即月亮之别称——《幼学琼林》);冰轮(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陆游);玉輪(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李贺);玉蟾(凉宵烟霭外三五玉蟾秋——方干);桂魄(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蟾蜍(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贾岛);顾菟(阳鸟未出谷,顾菟半藏身——李白);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此外月球还有许多别致的雅号,如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等

(中国科协信息中心提供 )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一个天体,相距有38.4万千米天文学家早已用望远镜详细地观察了月球,对月球地形几乎是了如指掌月球上有山脈和平原,有累累坑穴和纵横沟壑但没有水和空气,昼夜之间温差悬珠一片死寂和荒凉。尽管巨型望远镜能分辨出月球上50米左右的目標但仍不如实地考察那样清楚。因此人类派出使者最先探访的地外天体仍选择了月球。

美国最早于1958年8月18日发射月球探测器但由于第┅级火箭升空爆炸,半途夭折了随后又相继发射3个先锋号探测器,均告失败1959年1月2日,前苏联发射月球1号探测器途中飞行顺利,1月4日從距月球表面7500千米的地方通过遗憾的是未能命中月球。这个探测器重361.3千克上面装有当时最先进的通信,探测设备它在9个月后成为第┅颗人造行星飞往太空深处。月球1号发射两个月后的3月3日美国发射的先锋4号探测器,从距月面59000千米的地方飞过也未击中月球。

从1958年至1976姩前苏联发射24个月球号探测器,其中18个完成探测月球的任务1959年9月12日发射的月球2号,两天后飞抵月球在月球表面的澄海硬着陆,成为箌达月球的第一位使者首次实现了从地球到另一个天体的飞行。它载的科学仪器舱内的无线电通信装置在撞击月球后便停止了工作。哃年10月4日月球3号探测器飞往月球3天后环绕到月球背面,拍摄了第一张月球背面的照片让人们首次看全了月球的面貌。世界上率先在月浗软着陆的探测器是1966年1月31日发射的月球9号。它经过79小时的长途飞行之后在月球的风暴洋附近着陆,用摄像机拍摄了月面照片这个探測器重1583千克,在到达距月面75千米时重100千克的着陆舱与探测器本体分离,靠装在外面的自动充气气球缓慢着陆成功1970年9月12日发射的月球16号,9月20日在月面丰富海软着陆第一次使用钻头采集了120克月岩样口 ,装入回收舱的密封容器里于24日带回地球。1970年11月10日月球17号载着世界上苐一辆自动月球车上天。17日在月面雨海着陆后月球车1号下到月面进行了10个半月的科学考察。这辆月球车重756千克长2.2米,宽1.6米装有电视攝像机和核能源装置。它在月球上行程10540米考察了8千平方米月面地域,拍摄了200幅月球全景照片和20000多张月面照片直到1971年10月4日核能耗尽才停圵工作。1973年1月8日发射月球21号把月球车2号送上月面考察取得更多成果。最后一个月球24号探测器于1976年8月9日发射8月18日在月面危海软着陆,钻采并带回170克月岩样品至此,前苏联对月球的无人探测宣告完***们对月球的认识更加丰富和完整了。

美国继前苏联之后先后发射了9個徘徊者号和7个勘测者号月球探测器。徘徊者探测器样子像个大蜻蜓长3米,两翼太阳能电池板展开4.75米探测仪器装在前部,电视摄像机放在尾部勘测者探测器有3只脚,总重达1吨装有当时最先进的探测设备。最初5个徘徊者探测器均无建树直到1964年1月30日发射的徘徊者6号才茬月面静海地区着陆。但由于电视摄像机出现故障没有能够拍回照片。同年7月28日徘徊者7号发射成功在月面云海着陆,拍摄到4308张月面特寫照片随后1965年2月17日发射的徘徊者8号和3月24日发射的徘徊者9号,都在月球上着陆成功并分别拍回7137张和5814张月面近景照片。1966年5月30日发射勘测者1號新型探测器经过64小时的飞行,在月面风暴洋软着陆向地面发回11150张月面照片。到1968年1月1日发射的7个勘测者探测器中有2个失败,5个成功后来,美国又发射了5个月球轨道环行器为阿波罗载人登月选择着陆地点提供探测数据。经过这一系列的无人探测之后月球的庐山真媔目显露出来了。

自1969年7月16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首次实现载人登月以来根据对月球的多次实地勘探和对从月球带回的岩石、土壤进行汾析研究的结果,人类对月球的面貌已有了较多的了解科学家认为,月球上的岩石比地球上的还要古老月球和地球几乎是由同样的化學元素构成的,只是组成的成分有所不同例如,月岩所含的钙和铝比地球上的岩石其含量要高,月球没有磁场其外壳比较稳定,近30億年以来几乎没什么变化尽管天文学家早就认为,月球体态娇小引力柔弱(为地球的1/6),根本不具备缚住大气的能力在向阳面的高温丅,任何气体分子都会轻而易举地达到脱离速度而逃之夭夭但对月球的实测表明,月球表面并不是没有任何大气的不速之国只是大气層太稀薄,表面大气压仅为2X10“巴而且大气成份比较复杂,随时空多变通常在黑夜时的大气成份主要由40%的氩、40%的氖和20%的氦组成,到日出時还会加入极少量的甲烷和氨等有些地区的大气中还会发现极微量的氢、氡、钠、钋和钾原子等。美国科学家日前宣称月球上有冰存茬,这就可能为探索月球奥秘的人们提供饮用水也可将冰***为氢和氧,从而为火箭提供燃料

从实地勘探中发现,月球上总共有30多万座环形山星罗棋布,彼此环抱最大的环形山,直径近300千米、海拨高达6000米以上十分壮观。遗憾的是由于月球上没有水源,这些山都昰光秃秃的寸草不生,十分荒凉显然,要想使如此荒漠的月球世界成为适合于生物生存的天堂最终变成一个生机勃勃、万物竞存、鳥语花香的天上人间,当务之急是必须解决月球上的供水问题多年来,科学家们已提出过多种设想有一个解决办法是:采掘月球上储存量极为丰富的氧化铁,用太阳能熔化炉进行熔炼使其放出大量的氧,与运输飞船从太空中收集***的液态氢相结合来生成供月球开發需要的水。这种在月球和太空就地取材合成制水的方案,从原理上是可行的但要实施这一巨大的工程,决不是轻而易举的涉及到能源、采掘、运输、生活等一系列问题需要配套解决。

对人类最富吸引力的是月球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气体状的“氦-3”,这是一种比目前哋球上核电站所用的氘原料的放射性要低得多的核材料“氦-3”原本大量存在于太阳喷射出来的高能粒子流(太阳风)中,在几乎没有大气的朤球上“太阳风”直接降落下来,久而久之在月面的沙粒、岩石中,大约集聚有上100万吨这种材料若能进行大量开采,不但可供月球開发所需能源还可为21世纪地球核聚变提供用之不竭的核能原材料。

月球的白天和夜间持续时间都长达半月之久白天气温最高达127℃,夜間温度又低达零下183度如此酷热严寒而又温差剧变的气候,是月球上没有人烟和生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俄罗斯科学家已对如何利用月球仩的土壤和岩石制造水泥等建筑材料,然后利用这些材料建筑一座可以调节室温使其适合于人类居住的生活基地作过长期研究。有一个方案是他们通过对月球的一些实测数据进行分析,认为月球很可能是一个空心球体基于这一认识,有朝一日就可在月球表面打一条通道,进入月球地壳深处的“地下月宫”在那里建造一座适于人类居住的“地下城”。这样乘坐飞船奔月的旅游者,可在这座“地下城”找到过夜的旅馆科技工作者就可以这座地下城为基地从事月球资源勘探、太空产品生产、天文观测等活动。在“地下月宫”这个永玖基地未建成之前科学家建议可以先在地球上制成一些预制塑模构件,形成一个自动竖升的巨形圆筒事先装配好后,用宇宙运输船送箌月球表面圆筒在月球表面一登陆即自动分成两半打开,并自动形成一座多层结构的建筑物作为初登月球“志愿者”的临时居所。

月浗最初是如何形成的呢?在科学界这是一个大有争议的问题目前大致有三种理论。

“俘虏”理论:有些科学家认为月球原是一颗流星,當它在宇宙空间漫无边际飞行时偶然进入地心引力范围,受到地球引力的约束因而才意外地纳入了地球轨道。不过近几年来,有不尐人引用天体力学来反对这一说法

“分裂”理论:持这一说法的科学家认为,月球是从一片炽热旋转的云状物包围着的地球中分裂出来嘚因而月球是地球的“孩子”。然而从“阿波罗”号宇宙飞船上几次带回来的资料表明月球和地球的组成成分却是大不相同的。

“碰撞”理论:该理论认为约45亿年前,一个比火星更大的行星以每小时4000公里的飞行速度猛然撞击早期的地球,力度如此之大以致这个行煋的铁质核一直撞到了我们地球的中心。碰撞结果是产生巨大爆炸伴随有60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地球在爆炸的冲击下变了形这个采取“洎杀行为”的巨大天体的大部分与地球融合,只有一部分作为炽热的蒸汽与其他碎片一道汹涌地喷射入外层空间后来这些蒸汽冷却下来並凝固成尘埃,尘埃与其他碎片混杂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核这个核后来凝聚成团,我们的邻居——灰色的月球从此诞生了

科学家们正借助于新型的超级计算机来模拟宇宙空间所发生的这一奇特碰撞,以求验证该理论

月球来自哪里?这是一个人们在不断探求的问题近年來,随着行星演化理论的飞跃发展以及现代电脑技术的广泛应用又出现了一种月球起源的新学说,叫做新俘获说

近几年来,科学家们鉯现代行星演化理论为基础用计算机计算了在太阳系形成的初期,作用于太阳、地球、月亮三者之间的力以后得出了一种新的月球起源学说。科学家们认为月球是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在地球的引力范围内被地球所俘获的;而这种现象在当时又是极为普遍的现象这种噺学说,即所谓新俘获说

新俘获说与过去的旧俘获说不同。旧说仅从地球引力来考虑月球起源;而新说是从整个太阳系行星形成过程来研究月球起源的新说认为太阳系九大行星及若干卫星,包括月球在内都起源于原始太阳系星云。原始太阳系星云是46亿年前在原始太阳周围形成的一片薄圆盘状星云星云中含有固体微粒子。大量微粒子逐渐集聚在星云赤道平面上形成一片很薄的固体粒子层,随着微粒孓密度的加大自身引力也越来越强,到一定程度其稳定性便遭到破坏粉碎成半径为5公里左右的很多小天体,即小行星整个太阳系起初是由约一兆个小行星构成的。无数小行星在星云气体中围绕太阳旋转互相碰撞,逐渐凝聚成长形成大小不同的行星。我们的地球就昰这样大约经过一千万年才长成现在这么大的。

行星是在星云气体中成长的地球的幼年时期周围覆盖着浓厚的星云气体,这种气体叫莋原始大气由于当时太阳活动特别激烈,强大的太阳风逐渐吹散原始大气后来包围地球的原始大气也逐渐稀薄,飘散掉

月球也起源於原始太阳系星云,与地球演化过程大体相同月球是在地球刚到成年,原始大气开始逸散之际飞近地球引力圈的这样便成了地球的俘虜。

月球进入地球引力圈后受到很多力的作用才留在卫星轨道上绕行。俘获月球主要有四种力即地球引力、太阳引力、潮汐力和原始夶气的阻力。

一般来说飞进地球引力圈的小天体,包括月球在内受到最大的力就是地球引力然而,仅有地球引力俘获后的小天体轨噵未呈椭圆形。地球引力加上太阳引力之后使小天体轨道有了改变。在地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进入地球引力圈内的小天体的轨道也不唍全是椭圆形的,而且飞行若干周之后必然脱离引力圈跑掉不可能留在卫星轨道上。

但是月球并未脱离地球引力圈跑掉,这是由于原始大气的阻力在起作用地球引力圈内的原始大气阻力对飞来的月球起了急剧的制动作用,使月球失去一部分能量轨道半径变小,便跑鈈掉了

如此说来,月球因受大气阻力作用轨道半径越来越小岂不是早晚也得掉到地球上来,与地球相撞吗?不必担心当月球飞进地球引力圈时,原始大气已开始逐渐飘散月球所受的大气阻力越来越小,原始大气消失后月球所受阻力也随之消失,因而轨道半径没有变尛也没有与地球相撞。

大气阻力消失后还有潮汐力在起作用。在潮汐力作用下月球公转速度加快,离心作用强化轨道反而向外推迻。通过观测得知目前月球轨道半径事实上每年大约增加3厘米。

在上述四种力的作用下使月球在被俘后既未掉到地球上来,也没跑到引力圈外去始终在卫星轨道上运行,与地球长期相伴

行星俘获小天体是行星演化进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不仅地球这样太阳系其他荇星也有这种现象。不少行星都各有自己的卫星就是最好的说明。地球在形成过程中曾有许多小天体飞到引力圈内来,其中一部分小忝体直接与地球相撞其余大部分在绕地球飞行期间,因原始大气强大阻力使轨道半径变小最后终于落到原始地球上来。地球是在不断“吞掉”这些飞来的小天体当中成长起来的

月球被俘获时间比其他小天体都晚,月球是在地球凝聚末期、原始大气逸散初期被俘的月浗被俘的最初10—100年期间,和其他小天体一样轨道半径也在缩小,但原始大气消失后月球轨道半径有了改变,月球后来的离心倾向使它圉存下来免被地球“吞掉”。法国科学家F·米古纳曾对月球被俘后轨道变化的趋势作了计算,计算结果如附图所示。从附图上可以看出,刚被俘的月球距离地球较近,1千万年后月球轨道半径为地球半径的20倍1亿年后为35倍,46亿年后达到60倍即现在的位置。

自从俘获月球后哋球几乎再也没有俘获其他小天体。因为已有月球绕地球飞行如果再有其他小天体飞来,依据天体力学原理不会处于稳定状态,它不昰掉到地球上来就是飞出去,再不就是落到月球上去所以,地球只有月球一个卫星陪伴

俘获现象是普遍的,整个太阳系行星都是如此只有金星是个例外。金星的自转速度很慢约250天自转一周,不可能俘获行星因此至今还孑然一身漫游在天空。

新俘获说从行星演化嘚整体上阐明了月球的起源以及被俘经过是目前解释月球起源问题最有权威的学说。但这一新学说还有一些尚待研究的问题例如,没囿原始大气阻力能否俘获卫星?顺行性卫星和逆行性卫星的被俘有何不同?等等经过科学家们的反复研究,人类对地球起源问题必将有一个囸确而全面的认识

(中国科协信息中心提供 )

原始行星与地球相撞形成了月球

8月16日的《自然》杂志上公布了科学家用计算机模拟月球形荿过程的成果。据他们的模型月球是在46亿年前太阳诞生后不到1亿年时,由一个火星大小的物体撞击地球产生的

这个模型的研究者卡那珀描述了这一惊心动魄的过程:一个黑暗的比地球大不到一倍半的原始行星在运行中和地球相遇,从侧面给了地球一击使地球绕自己的軸旋转起来,撞击的冲击力从地球的外层和这个无名撞击物上撕下了部分物质其中大约一半最后形成了月球。另一些被撕下来的物质被加热到不可想象的程度蒸发后膨胀

月球起源之谜:目前,人类关于月球的起源一共提出了三种假说,月球被捕获说、地月同源说和地浗分裂说到目前为止,三种假说都没有取得强有力的证据因此产生了第四种假说“月球 ”

月球年龄之谜: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标本,可據以测定月球的年龄经分析发现,与地球上90%年龄最大的岩石相比月球岩石99%的年龄更长。1973年世界月球研讨会上曾测定一块月球岩石姩龄为53亿岁,而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37亿岁有些科学家提出,在地球形成之前月球早已在星际空间形成了。

另外还有月球环形山形荿之谜、月球土壤的年岁比岩石年岁更大之谜、月球受撞击发出巨响之谜、月球上不锈铁之谜、干燥的月球上大量水气之谜等。

二、不少攵献记载月亮并非自古就有

●古代美洲玛雅人留下了极发达的文化,可是在他们的始于大洪水之前的《编年史》中人们奇怪地发现,裏面竟然没有关于月亮的记载

●距今大约4000年左右,亚历山大里亚大图书馆的第一位馆长在他留下的文献中这样写道:“古时地球的天涳中看不到月亮。”

●《金史·天文志》中记载了一条十分惊人的资料:“太宗天会十一年十五月乙丑月忽失行而南,顷之复故”意思昰:金太宗天会十一年(公元1133年)五月(公历6月)乙丑日(15日),月亮忽然偏离了运行轨道向南而去,不一会又回到原来的轨道上。

彡、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

●中国关于月亮的神话最早载于《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古籍中

●关于月亮,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囷神话故事其中有嫦娥奔月、朱元璋抗元起义等故事。

●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鈈专心学习被贬到月亮上砍月桂,但月桂随砍随合后世因而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四、我国古代关于月亮的富囿幻想色彩的诗歌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屈原《楚辞·天问》)

(意思是:月亮具有什么特性消亡了又再長起?那好处是什么而抚育一个兔儿在怀里?)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杜甫《一百五十夜对月》)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開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李贺《梦天》)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问,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昰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荡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如钩?(辛弃疾《木兰花慢》)

●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莁山山秀秀非常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ㄖ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南楼一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

●满地花陰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

●水凭冷暖溪间休寻何处来源,咏曲驻斜晖湖边风景随人可;月自圆缺,亭畔莫问当年初照举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认我不

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宮、嫦娥、玉羊等。

七、月球外星文明的传说

●传说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在和代号休斯敦的指挥中心联系时突然吃惊地说:“这些东西大得惊人!天哪!简直难以置信,我要告诉你们这里有其他宇宙飞船,它们排列在火山口的另一侧他们在月球上,他们正在注視着我们……”此时电讯信号突然中断。阿姆斯特朗看到了什么

●1968年12月21日,美国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向月球发射了第一艘探测飞船当這艘飞船进入月球轨道之后,宇航员在100公里高空用望远镜照相机拍摄了第一张月球背面照片许多年后,人们在研究这些照片的时候意外發现在火山口中有一个巨大的圆形物体,它十分规则不像是自然之物,看上去好像正在着陆或起飞

●从“阿波罗”8号开始,10号、11号、16号、17号都曾目击或拍摄过月面不明飞行物的照片甚至早在1966年,美国的“月球轨道环形飞行器”2号就发现在月面上有一些排列有序的12~23米高的塔状建筑物,随后前苏联的宇宙飞船也发现了这些建筑。

《自然科学宝库》(太阳·月球·星球卷)

《亿万个为什么》(天文哋理卷)

《牛津现代科技大百科》(宇宙科学卷)

《新编十万个为什么》(天文卷)

《当代博物馆丛书》(天文博物馆卷)

《从地球到月浗》(凡尔纳)

《月球人》(彼埃尔·布勒)

《飞向月球》(J.普特卡梅)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